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樟树飘香优美散文

樟树飘香优美散文

2022-08-28 08:29: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再也不想看BE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樟树飘香优美散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樟树飘香优美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樟树飘香优美散文

篇1:樟树飘香优美散文

樟树飘香优美散文

那是一个温馨的夜晚,初夏的和风飘散着浓浓的芳香。我也有点惊怪,怎么就在这儿下了车呢?

我感到那是春夏之季最美好的日子,就像是四季接力赛,春天把最恰到好处的日子递给了夏。为了完成巧妙地交接,夏已做好充分的准备。树已穿上入夏的盛装,河水已从干涸的瘦弱中脱落得充满丰韵。只可惜,那是一个夜晚,我看得不太清楚。但河对岸酒店的霓虹灯醒目地闪着“清溪河畔”。河水格外的轻柔,映着灯光忽明忽暗,好叫你坐下来,用心灵而不是用眼睛来感知她的美丽。

我是搭便车去池州的,到朋友那里拿一叠文稿。我告诉朋友,把文稿递给我后,我还搭那辆便车回去,她爽快地答应了。

“那你去哪儿下车呢?”

“你说我在哪儿下好呢?”

“随便吧,只要你方便。”

方便,那自然是好。但方便应该让给带我来的司机,所以我叫司机在最方便的地方让我下。竟那么巧,车子就停在清溪河畔古石桥的旁边,我就在香樟树下等朋友过来。这儿实在太美了,樟树清幽的芳香,飘向树下,飘向桥上,飘向河面。岸边出来散步的人,三三两两,幽雅而娴静。她们轻轻的漫步,轻轻的呼吸,轻轻的交流,为的是不打破这儿的宁静,就像一首和谐的小夜曲,不高不低、不紧不慢,和谐而有节奏。

我没有打手机,我想等等,独自欣赏,独自品味。

古石桥头一块石头上刻着李白的《清溪行》诗: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我在想,唐朝的清溪河该是怎样的美:河水清澈,游鱼戏水;蓝天碧水,水天相映。夕阳西下,斜晖晚照;青枝翠叶,和风摇曳。晚归的渔夫荡着渔船,一支渔歌脱口而出。远去的归鸟飞向绿树如屏的对岸,对岸的`归鸟,又仿佛被渔歌吸引,振翅纷飞。鸣声内外相应,又与渔歌相和。夕阳也留恋忘返,反照出一片幽蓝。“清溪水啊,就是与众不同,她不仅清我心,而且美我心,醉我心。”此情此景令大诗人李白逸兴横飞,一首好诗随口吟出。李白的眼光就是独到。这从比李白迟来的晚唐诗人杜牧的诗中也得到旁证。杜牧《池州清溪》诗中写到:

弄溪终日到黄昏,

照数秋来白发根。

何物赖君千遍洗,

笔头尘土渐无痕。

朋友打来电话,已到古桥上的对岸。待会儿我该返回了,怀古的兴致也告一段落了。“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李白吟唱的地方是不是这里,我不太确定。但是池州的这条河的确是一条诗化的河。她位于城区,经过治理和美化,又处处体现出设计者的妙笔。仿古的建筑古朴典雅,两岸的灯火流光溢彩,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岸边石刻的诗歌长廊,一首首诗,一幅幅画,是那么赏心悦目。这条清溪河现在流淌的都是诗意,就像这樟树飘着的都是芳香。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人民的生活已从温饱过渡到小康,又从物质的小康步向精神的小康。生活的品位越来越高,生活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古桥头樟树下有一排座位,我正好坐在香樟树下等朋友到来,樟树浓浓的香味又在新的思绪中渐渐弥漫开来。

篇2:樟树花香优美散文

樟树花香优美散文

樟树花香伴随着啁啾的鸟唱,轻轻地把我从梦中唤醒;樟树花香浸润着老公的鼾声,缓缓地把我送入梦乡。

过去,我不曾留意到樟树会开花,更没感觉到樟树花会有如此美妙、如此诱人的清香。到了常德后,特别是搬到湖南文理学院西院后,才为每年盛开的小小的樟树花所惊诧,每年春天才有贪婪地享受樟树花香的机缘和习惯。

我卧室的窗外有一棵高大的樟树,每天早晚都用它的花香、叶香以及萦绕着它的小鸟歌唱温柔地呵护着我。

上班路上两旁高大的樟树,浓密的枝丫,不仅遮天蔽日,在春天,更是不厌其烦地喷吐着浓而烈不甜而不腻的缕缕清香,用“沁人心脾”一词形容真是恰如其分。行走在上、下班的路上,我总是喜欢仰着头、扇动着鼻翼尽情地吸吮着这大自然地恩赐,心中油然而生无比的幸福。有时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冲动:想要掬一捧或者用塑料袋盛一袋樟树花香,去送给远在他乡的父亲、女儿、兄妹和朋友,想必他们一样会喜欢,想必这是小康时代最美的礼物。

我办公室外不远处也有樟树,密度不大,但南风吹来时,偶尔也能飘进几缕似有似无的樟树花香,每当这时,我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手中的`活计,用心地享用大自然赠与我的“课间餐”,然后心旷神怡地投入后续的工作。

樟树花香是常德春天的特色,满街满巷都充溢着这些美妙的香气分子,因此满街满巷来来往往的行人们都眉飞色舞,春意盎然。难怪当年评选市树时,常德绝大多数人都选中樟树。看来樟树花香是早已融进常德人民的血液里了,也在这二十多年的浸润里融进我的血液里了。

篇3:小院飘香优美散文

小院飘香优美散文

又到了秋高气爽的季节,院子里的桂花,在一阵一阵北雁南飞声下次第悄然开放。下午,我正在昏昏欲睡,还是被这种泌人心肺的香气所惊扰,抬头、起身,走到院子中。

这棵桂花树被移植在院子里快有十年了,是我一个专事花草树木的朋友所馈赠。记得房子刚刚落成时,他来到院子后,大声叫嚷着由他负责对院子进行规划,一切花草树木的添购由他包干,从此小院里便有了桂,它相依相伴在人工制作的一座假山边。

院子并不大,但被朋友布置得很是别致(起码给我的感觉是这样)。左侧几双菜地,每逢空闲时间,家人都不用农药,不用化肥,自发地侍弄菜蔬,无论季节怎么地变换,每到了就餐时间,都有一盘盘不同的纯天然绿色时鲜在桌上香气萦绕,这不仅锻炼了身体又节省了不少生活开支。

小院中间是一条人行通道,用水泥铺垫,镶上温润可人的鹅卵石,从院门一直延伸到正门口。右侧则用红砖砌成四方块花池,中间的假山高约二米多,不知道朋友从哪儿搜寻到的几块大石头,用水泥很自然地粘合在一起,假山上爬满了青苔,幽幽苍苍,凭空给假山增添了几分浑然天成。

紧贴在假山身边的桂花树,身高近三米,一根主干分成两支,每根枝上又分成若干,枝干上的叶子一层覆盖一层,甚是茂密,而它的翠绿更具朝气。这主干上的两支分支,它像一对恩爱无比的情侣,在小院里携手并肩,共度日月,沐浴风雨,朋友们都戏谑其为“夫妻树”。桂树后方是一张墨灰色的石桌,四方围着几张石凳,当院里的桂花飘香时,这里就成了极佳的聚会之地,几个死党常常不约而至,在院里的'石桌上摆上三盘五碗,吆三喝四,海天阔地,不醉不归。

热闹了几年,后来,随着朋友们为生活、为事业各奔西东,这样的聚会越来越少,即使我出面相邀,也难得凑齐,这让我惆怅好一阵子,索性不再约会了。

近几年来,桂花树的长势越发好了。每逢桂花开花时,香气越过围墙,四处蔓延,这让邻居们仰慕不已,也让我养成了茶前饭后在院里溜达来溜达去的习惯。偶尔,拉着家人坐在石凳上,再摆上一些小点心,在一轮皓月下静听桂花纤细却又绵延不绝的呼吸,在它温婉细致的梦魂萦绕中怀旧畅新,倒也添了不少天伦之乐。

是的,朋友们如今天各一方,难能相聚,但桂花常开,小院依旧。每当我迂回在小院中,总是不自觉地四处张望,那曾逗留在小院里的笑语欢声,难免心生对昔日时光地挂念,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否安好,心情是否同我一样。或许,冥冥中的他们也在某一个时间,在不知名的某个城镇角落,对着故乡的明月,默数着此时的桂的花开花落,浮生万千思绪。

篇4:艾叶飘香优美散文

艾叶飘香优美散文

端午节到了,在我们乡下,这天早晨家家户户大门头上都插上菖蒲和艾,说是能驱邪避难保平安。父亲相信这些,这天他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弯刀去菜园割回一大捆艾,挨家挨户地送,然后再把自家前门和后门都插了个遍。他不知从何时起,年年如是。

父亲一生勤劳善良,从不怕苦怕累,唯独怕的就是灾难。“平安就是福”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的,他希望全家平安,更希望全村平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非常岁月,说端午节插艾的习俗是封建迷信活动。村民们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个习俗因此曾一度中断。然而,父亲种植的艾根如韭菜一般,还是年年生长,年年收割。父亲把它晒干贮藏起来。谁家的新生儿洗三朝,就送一些;谁家婴幼儿感冒了,父亲就拿出艾叶叫他把艾叶和鸡蛋一起油煎了给患儿敷肚脐。我童年时,由于兄弟多家境贫寒,冬季穿不暖,常常感冒,父母亲就常常用开水泡艾叶给我蒸脚、泡脚发汗。的确比吃药打针要好得多,既经济实惠,又方便无副作用。父亲的艾叶在那个特殊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众乡邻也夸他的艾叶治感冒功不可没。父亲打心眼里高兴,禁不住露出了得意而又满足的微笑。于是,他种植艾的劲头更大了。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鬓发花白的父亲像小伙子一样,在几亩责任田里,挥汗如雨,春播秋收。转眼几年过去,终于有了一点积蓄,可父亲还是闲不住,又忙于选地基建新房。新房门前是一片荒山坡。父亲觉得荒着怪可惜的,就起早歇晚地一锄头一锄头地挖,开垦出一大块来作菜园。在这个园子的一角又种植了一小片艾。春天一到,艾芽萌发,长出绿叶,远望如席如茵;入夏长到半人高,株株如鸡毛掸帚,在微风中亭亭玉立,艾香扑鼻,沁人心脾,无不叫人赏心悦目。临近端午了,父亲又带着灿烂的微笑忙于收割挨家分送。就这样不辞辛苦,年复一年。

后来,我成家独立门户了,每当端午节的早晨,我一开大门,一股扑鼻的艾香,就沁入肺腑。抬头一看,哦,这是父亲插的艾呀!虽然独立门户多年,不管大事小事父亲总还为我操劳。我知道:这门头上插的不仅仅是父亲的艾草,它还是父亲为子孙、为他人和谐安康的一颗善心啊!

如今,父亲已过世八个端午节了,虽然他种植的艾根依然年年发芽、艾叶年年飘香,但是再也没有以往端午节早晨开门闻到艾香的.惊喜了。我失落地站在大门前,放眼望去,那园子里绿油油的艾依然在风中荡漾起伏,心头不由得涌出一阵酸楚,朦胧中仿佛看到父亲正在那里收割的身影,仿佛又闻到了父亲的艾叶在飘香,那艾香飘到了他曾经劳作过的山野,飘到了他曾经赠送的乡邻,飘到了我的心里。

篇5:香樟树的优美散文

香樟树的优美散文

香樟树,闻其名便仿佛会立马嗅到它的香味,这大概就是巴甫洛夫所谓第二信号系统发生的作用吧。在这个生机蓬勃里夹杂着些许忧郁的阳春三月,走在城市了行道树下,能饱餐一棵棵一排排樟树洒下的绿荫,能吸吮一丝丝一缕缕沁入心脾的幽香,也算是一种幸运一种享受了!我想:这个城市浸泡在浓郁的香香的味道里,香樟树不就成了她响亮的名片么?

我记忆中的80代甚至以前,城市绿化率不高,树木多为法国梧桐,身材魁梧,叶如巴掌,春夏绿色葱茏,秋冬则黄叶飘舞,树干黄一块白一块的,就像生了牛皮癣赖疮巴一般难看,而且有些梧桐年老皮枯被害虫掏空了身子,狂风一作,便凄然倒地,看了很是伤感。现在呢,人们绿化观念增强了,管理水准也提升了,规划城市科学了,香樟树也就应运而生,适逢其时,取梧桐的地位而代之了。

樟树常年落叶,不过就像正常人的头发进行新陈代谢一样,这一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樟树给人的感觉总是四季常青,是真正意义上的“常青树”。阳光下,绿中带黄的叶子发出亮亮的反光,在微风的吹拂下一闪一闪,犹如一片片洁白的鱼鳞……在这座充斥着钢筋水泥的笼子里,在这片灰尘和汽车尾气弥漫的空间,人们是多么的渴望绿色!绿,给人以生的希望,给人以美的遐想。

樟树散发奇香,以四五月最为浓郁。南风悠悠,小情侣漫步于香樟树下,吸一口清香,勾肩搭背,抬抬头,茂密的枝叶的缝隙里照下来的一缕春光,会让她或他立刻觉得眼花缭乱,却也韵味十足。你会想象他们是怎样的'卿卿我我,细语切切;若是换了老夫妻,他们也会有另一种内敛的浪漫,或搀扶而行,或牵手踱步,神情安闲,动作轻缓;即便是款款于绿荫下的孤行者,此刻闻到这诱人的香味,也会觉得鼻清目明,心底释然!

粗大的樟树穿一身灰褐色的罩衣,摸一摸,看一看,你会明显地感觉到它那深深的褶皱,如行走在冬日里老人冻裂的脸,它见证着这个城市的沧海桑田;他的模样就是一个标准的农民工或者其他劳动者。它不在乎路人怎么看自己,如何议论自己。它懂得,自己选择走进城市的时候,就默默地下定了决心——专心做好绿叶的事业,不改本心!

许多城市都把香樟树作为市树,个中缘由怕是不说自明了!

篇6:飘香的信天游经典优美散文

飘香的信天游经典优美散文

走进浩瀚的陕北民歌海洋中,你就会发现:有很多独具特色的陕北地方小吃都会跃然闪现在那些委婉悠扬的信天游的歌声里面:

“煮了个钱钱下了个米,

大路上搂柴瞭一瞭你!”

“妹子开门来,妹子开门来!

哥哥给你提了一条羊腿腿来!”

“黄米馍馍热油糕,

哥哥你在外能吃饱?”

“荞面饹饦羊腥汤,

死死活活相跟上......”

这些夹杂着美食的信天游,也不知在这块浩淼的黄土地上流传了多少年、多少代,以至于有些已经演变成了经久流传的陕北谚语。比如:“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如今就成为了陕北人用来比喻和谐般配、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婚姻的一句俗语,广为流传!

陕北高原盛产荞麦。每到初秋季节,黄土地的山山峁峁上,到处都盛开着一片片紫格盈盈的荞麦花,给秋天的猩红、橘黄、墨绿和蔚蓝的世界又增添了一片别样的色彩。

由于盛产荞麦,陕北女人做荞面的本领也发挥到了极致:荞面饸饹、荞面碗饦、荞面凉粉、荞面搅团、剁荞面、擦荞面等等,在她们灵巧的手中相继诞生,而且都已成为黄土地上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绝佳美食。然而,在这个荞面美食的大家族里,最耐人寻味和受人青睐的,莫过于那个精巧美味的“荞面饹饦”了!

顾名思义,“荞面饹饦”,就是用荞麦面,掺加一半的白面,加入七、八十度的热水搅拌,和成松软的面团,然后,揪一块下来搓成小拇指粗的长条,再揪成一个个小指头大小的面球,把面球放在手心里用大拇指使劲一搓,就会搓出一颗颗指头蛋大小的半圆筒来。如此搓出的一个个“指头蛋蛋”,就是陕北人称之谓“饹饦”的面食。也有人为了把饹饦做得更加美观一些,更是为了引诱孩子们的食欲,就把面球放在高粱杆纳成的盖子上搓,搓出来的饹饦外表有着一道一道的花楞儿,煞是好看,也的确勾人食欲。“饹饦”,关中人把它叫做“麻食”,山西、宁夏人则称之谓“猫耳朵”。细观之,其形状的.确很像猫的耳朵,因此鄙人以为:称之为“猫耳朵”乃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在陕北,它却的的确确被当地人叫作了“饹饦”。

“好马配好鞍,好汤配好饭”!有了如此精巧细作的“荞面饹饦”,那么给它配以醇香美味的汤料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陕北山大沟深,自古以来就有家家户户养羊的习惯。而且这里的羊肉鲜嫩少腥,十分美味,所以,炖羊肉也是陕北一道极为盛行的美味佳肴。

陕北有句俗语:六月六,新麦馍馍熬羊肉!说的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六前后,是新麦上场、喜获丰收的季节。而且此时的山羊,经过一个春季的放养,长得膘肥体壮,正是吃羊肉的最佳季节。因此,炖一锅汤鲜肉肥的羊肉,就着蓬松清香的白面大花卷,那滋味,绝对能让你吃得香烂脑子哩!

荞面饹饦羊腥汤。所谓“羊腥汤”,顾名思义,就是用羊肉炖的汤。在过去,陕北地贫人穷、僧多肉少,做一顿羊肉汤,往往只用少量的羊肉,炖一大锅羊肉清汤,吃的时候几乎找不到几块羊肉,但却能闻得到羊肉的鲜味儿,故而称之谓“羊腥汤”。

农历十月,也就到了秋季荞麦收获的季节了,而这个时候的山羊,也是一年当中最肥美、最鲜嫩的时候。

炖羊汤时,把剔骨羊肉洗净后切成花生米粒般大小的肉丁,放在清水里煮沸后,打去浮沫,然后放入葱姜、花椒、大料、干辣椒等佐料,慢火炖上两小时以上即可。

食用时,把搓好的饹饦在开水里煮熟,捞在碗里,浇上炖好的的羊肉汤(当然还有羊肉),用筷子轻轻地搅拌起来,以至于让羊肉粒钻进饹饦的肚子里。然后,放入油泼辣子,撒上葱花和香菜末,吃起来面和肉搅在一起,咬一口饹饦,口感筋道、特别有韧劲儿;喝一口汤,羊肉的鲜美和甘醇的香味盈满口腔,沁入心肺,让人回味无穷,令人荡气回肠......

荞面性凉,羊肉性热,二者搭配可以互补,相克相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羊腥汤配荞面饹饦,乃属于真正的最佳搭配。

信天游里的那一句“荞面饹饦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 即道出了荞面饹饦和羊肉汤这两种食品的绝妙搭配和相得益彰的经典组合,由此也暗喻和表达了青年男女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生死相随的甜美爱情。

美食与爱情,看似无关的两种事物,在这里应用了典型的“比兴”手法,把二者结合得如此巧妙、相得益彰。这是信天游的典型手法。

在黄土高原,特色饮食和地域文化有机的地结合,是陕北民族文化的一个极其显著的特征。那一曲曲凄婉、缠绵的情歌,一首首高亢、激昂的信天游,随处都洋溢和飘洒着陕北美食的醇美和清香!

试想:相爱相恋的哥哥妹妹们,美美地吃上一老碗荞面饹饦羊腥汤,之后便手拉着手,相跟着行走在尔格(如今)山清水秀的圪粱梁上,伸长脖子、扯着嗓子,唱上一曲:“哪嗒嗒都不如咱山沟沟好”!那该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淋漓酣畅啊!

篇7:桂花飘香的优美散文

桂花飘香的优美散文

这是个满月的晚上,月亮落了一地的光华,我和女儿手牵手到操场散步。

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桂花香,我贪婪地吸了几口,香味沁入心间。

循着香气,我们来到了桂花丛。

“怎么看不到桂花呢?”女儿张望着寻花。桂花该是尘世间最小的花儿吧,你看她那么一丁点儿,似米粒大小,淡淡的黄,一簇数朵,怯怯地藏在叶腋下,怎会轻易看见。

“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桂花不仅小而且开在仲秋,是不是因为自己渺小,不与千娇百媚的花儿在春光潋滟中争宠,静静地飘香在这成熟的季节呢!

小时候我没见过桂花树,所有关于桂花的记忆都是从月宫中砍不败的桂花树而来,从一包风干的桂花而来,从桂花糕、桂花糖而来。

皓月当空,遥望月宫,吴刚正卖力伐树,一刻不息。可几千万年过去了,你看,那神奇的.桂树依旧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每至中秋,诱人的香气飘飘荡荡。我常常纳闷,月宫中有这么神奇的桂树,人间有没有呢?“山寺月中寻桂子”、“宿因月桂落”,白居易曾在一个朗月高照,轻风拂面的夜晚,徜徉天竺寺寻找桂子。我抬头凝望月中的桂树:在这静静的夜晚,她是否也会悄悄地撒下几粒种子呢。我流连桂丛,一边享受桂花独特的香味,一边低头寻找。我想,这里的桂树该不会就是月桂撒下的桂子长成的!

桂花糖桂花糕是小时候向往的美味。“香烟洋火桂花糖———”电影中常常有小男孩小女孩臂弯上挎着一只竹篮高声叫卖,心里想象着:那桂花糖定像花儿样的好看吧。

有年春节,父亲的朋友来访,送给我们家一包风干的桂花,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桂花。“怎么这么小啊!”我不屑地叹道。

父亲抚着我的头说,你可别看桂花个头小,用处可不小。这几天你嗓子不是不太好吗,我煎桂花茶给你喝喝看。真的神了,喝了三天的桂花茶,我哑哑的嗓子居然清亮了许多。父亲用桂花泡酒喝,他说桂花酒能舒筋活血、帮助消化、消除疲劳。父亲还用桂花做了桂花糖和桂花糕,那香甜的记忆一直萦绕在我心间。

长大后我又加深了对桂花的认识,知道桂花不但可以吃,可以当药用,还可提取清油,香气幽远绵长,很是名贵。我不再觉得桂花小了,每当闻到那芬芳的香味,我都会停下匆匆的脚步,怀着敬慕的心,寻找桂花的芳影。

不以娇艳迷人,而以香气悦人,以实用惠人,此乃桂花脱俗的品质。

篇8:栗花飘香优美散文

栗花飘香优美散文

小满节气的日子里,下过一场阵雨。清晨,早早起了床,敞开大门,漫步于塆边一侧的小丘下,雨后的清新空气伴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不由得加快脚步,愈往前行,香气愈是浓烈,不是清香了,而是沁人心脾的芳香!

芳香自有源头,登上小丘寻觅。举目田园僻野,山丘坡地,目之所及,我惊呆了:眼前恰似昨夜阵雨初至,“轰”的一声,铺天盖地,遮云蔽日——我的板栗花哟,雨后毫不含蓄,突然开得如此恣意!

穿梭在一棵棵栗树间,让我收获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凭我的人生阅历,却从没见过像栗花这种样式的花姿。没有花托,没有花萼,更没有花瓣。这是一种怎样的花啊?长长的,短有三寸许,长达六寸余,初时形似一挂小小的鞭子,随着时日的交替,渐渐地,小小鞭子上兹生出一缕缕毛茸茸的花丝,花丝密密层层,排列有致。这时,呈现在眼前的栗花,宛若一条长长的毛毛虫。这就是栗花的形状吗?

花开有色,栗花也不例外。栗花的色彩是清一色的黄,而又不是单调的黄,她以不同的树种,不同的树龄,不同的花期,分出不同的艳黄:金黄、淡黄、浅黄、深黄、鹅黄、橙黄……此时的栗乡,举目远眺,一条条山岗,一洼洼山地,那各种各样的黄啊,挨挨挤挤,碰碰撞撞,掺杂交错,彼此辉映,构成了一片无可比拟的金黄的世界。

栗花艳丽,栗树也毫不逊色。开花季节的'栗树,其形更是美不可喻。笔挺的树干,支撑着亦似卵形,亦似心形,亦似椭圆形的树冠。树冠低垂,只露出小小的一截树干,看上去像一株硕大无比的蘑菇,又像一柄遮阳挡雨的巨伞,更像一个梳扮着娃娃头型的少女。

花如人,人如花。在一株株低矮的栗树下,我轻轻地、暧昧地托起一枝枝低垂的栗花,像托起情人的面颊,亲昵地吻着,吮吸着,吮吸着她的芳香与甘甜。吮到了,是露珠吗?感觉不像露珠,是蜜汁!

啊,栗花产蜜,我差点淡忘。想起来了,每年芒种前后,忙煞了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养蜂人。我曾请教过一位养蜂人,他说:养蜂赶栗花最是划算,栗花流蜜最为丰富,他们隔天就要摇一次蜜。栗花让他们赚了钱,心境尤为快畅。养蜂人也知道感恩啊,他们时不时把栗花蜜送给周围培植栗树的栗农。这仅仅是送蜜么?这是在传递甜蜜的情谊——栗花把甜传给蜜蜂,蜜蜂把甜传给养蜂人,养蜂人把甜传给栗农,栗农又花力气培植栗树……“甜”是循环的,是无止境的,周而复始。栗花啊,创造了“甜”,把“甜”织成纽带,让这纽带把“甜”毫不吝啬的奉献出来!

今晨,让我心境如花,如栗花怒放……

【樟树飘香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1.樟树在春天里落叶优美散文

2.又到香椿飘香时的优美散文

3.酥饼飘香散文

4.狗肉飘香散文

5.夏韵飘香散文

6.槐花飘香经典散文

7.描写香樟树的优美作文

8.安福樟树的神韵散文

9.又到柳絮飘香时-散文

10.飘香的烤玉米散文

下载word文档
《樟树飘香优美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