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沈从文:跑龙套

沈从文:跑龙套

2022-07-26 08:13: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oubleZ”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沈从文:跑龙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沈从文:跑龙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沈从文:跑龙套

篇1:沈从文:跑龙套

沈从文:跑龙套

近年来,社会上各处都把“专家”名称特别提出,表示尊重。知识多,责任多,值得尊重。我为避免滥竽充数的误会,常自称是个“跑龙套”脚色。我欢喜这个名分,除略带自嘲,还感到它庄严的一面。因为循名求实,新的国家有许多部门许多事情,属于特殊技术性的,固然要靠专家才能解决。可是此外还有更多近于杂务的事情,还待跑龙套的人去热心参预才可望把工作推进或改善。一个跑龙套角色,他的待遇远不如专家,他的工作却可能比专家还麻烦些、沉重些。

跑龙套在戏台上象是个无固定任务角色,姓名通常不上海报,虽然每一出戏文中大将或寨主出场,他都得前台露面打几个转,而且要严肃认真,不言不笑,凡事照规矩行动,随后才必恭必敬的分站两旁,等待主角出常看戏的常不把这种角色放在眼里记在心上,他自己一举一动可不儿戏。到作战时,他虽然也可持刀弄棒,在台上砍杀一阵,腰腿劲实本领好的,还可在前台连翻几个旋风跟斗,或来个鲤鱼打挺,鹞子翻身,赢得台下观众连串掌声。不过戏剧照规矩安排,到头来终究得让元帅寨主一个一个当场放翻!跑龙套另外还得有一份本事,即永远是配角的配角,却各样都得懂,一切看前台需要,可以备数补缺,才不至于使得本戏提调临时手脚忙乱。一般要求一个戏剧主角,固然必需声容并茂,才能吸引观众,而对于配角唱做失格走板,也不轻易放过。一个好的跑龙套角色,从全局看,作用值得重估。就目前戏剧情况说,虽有了改进,还不大够。

我对于京戏,简直是个外行,解放前一年难得看上三五次,解放后机会多了些,还是并不懂戏。虽然极小时就欢喜站在有牵牛花式大喇叭的留声机前边,饱听过谭叫天、陈德霖、孙菊仙、小达子、杨小楼……等流行唱片,似乎预先已有过一些训练。顽童时代也净逃学去看野合戏。到北京来资格还是极差。全国人都说是“看戏”,唯有北京说“听戏”,二十年前你说去“看戏”,还将当作笑谈,肯定你是外行。京戏必用耳听,有个半世纪前故事可以作例:清末民初有那么一个真懂艺术的戏迷,上“三庆”听谭老板的戏时,不问寒暑,每戏必到,但座位远近却因戏而不同。到老谭戏一落腔,就把预先藏在袖子里两个小小棉花球,谨谨慎慎取出来,塞住耳朵,屏声静气,躬身退席。用意是把老谭那点味儿好好保留在大脑中,免得被下场锣鼓人声冲淡!这才真正是老谭难得的知音,演员听众各有千秋!故事虽极生动,我还是觉得这对当前今后京戏的提高和改进,并无什么好影响。因为老谭不世出,这种观众也不易培养。至于一般观众,居多是在近八年内由全国四面八方而来,不论是学生还是工农兵,到戏园子来,大致还是准备眼耳并用,不能如老内行有修养。对于个人在台边一唱半天的某种剧目,即或唱工再好,也不免令人起疲乏感。何况有时还腔调平凡陈腐。最不上劲的,是某种名角的新腔。通常是一个人摇着头满得意的唱下去,曼声长引,转腔换调时,逼得喉咙紧紧的,上气不接下气,好象孩子比赛似的,看谁气长谁就算本事高明。他本人除了唱也似乎无戏可作,手足身段都是静止的,台上一大群跑龙套,更是无戏可作,多站在那里睡意蒙的打盹,只让主角一人拼命。这种单调唱辞的延长,和沉闷的空气的感染,使得观众中不可免也逐渐有梦周公势。这种感染催眠情形,是观众对艺术的无知,还是台上的表演过于沉闷单调,似乎值得商讨。有朋友说,旧戏主角占特别地位,在这一点上,是“主角突出”。我以为如突出到主角声嘶力竭,而台上下到催眠程度,是否反而形成一种脱离群众的典型,还是值得商讨。

京戏中有很多好戏,其中一部分过于重视主角唱做,忽略助手作用,观众有意见虽保留不言,但是却从另外一种反应测验得知。即近年来地方戏到京演出,几几乎得到普遍的成功。川戏自不待言。此外湘、粤、徽、赣、闽、晋、豫,几几乎都能给观众一种较好印象。地方戏不同于京戏,主要就是凡上台的生旦净丑,身分虽不相同,都有戏可做。这是中国戏剧真正老规矩,从元明杂剧本子上也可看得出来。虽属纯粹配角,也要让他适当发挥作用,共同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地方古典戏的编导者,都懂得这一点。比较起来,京戏倒并不是保守,而略有冒进。至于京戏打乱了旧规矩,特别重视名角制,可能受两种影响:前一段和晚清宫廷贵族爱好要求相关,次一段和辛亥以来姚茫父、罗瘿公诸名流为编改脚本有关。这么一来,对诸名艺员而言,为主角突出,可得到充分发挥长处的机会。但是对全个京戏而言,就显然失去了整体调协作用。和地方戏比较,人材锻炼培养也大不相同:地方戏安排角色,从不抹杀一切演员的长处,演员各得其所,新陈代谢之际,生旦净丑不愁接班无人。京戏安排角色,只成就三五名人,其他比较忽略,名人一经雕谢,不免全班解体,难以为继。京戏有危机在此,需要正视。二十年谈京戏改良,我还听到一个京戏正宗大专家齐如山先生说过:京戏有京戏老规矩,不能随便更动(曾举例许多)。我们说京戏并不老,唱法服装都不老,他不承认。事实上随同戏台条件不同,什么都在变。出将入相的二门,当时认为绝对不能取消的,过不多久一般都不能不取消,只有傀儡戏不变动。检场的今昔也大不相同,二十年前我们还可见到梅兰芳先生演戏,半当中转过面去还有人奉茶。池子里茶房彼此从空中飞掷滚热手巾,从外州县初来的人,一面觉得惊奇,一面不免老担心会落到自己头上。有好些戏园子当时还男女分座,说是免得“有伤风化”。改动旧规矩最多的或者还()数梅程二名演员,因为戏本就多是新编的,照老一辈说来,也是“不古不今”。证明京戏改进并非不可能,因为环境条件通通在变。京戏在改进工作中曾经起过带头作用,也发生过麻烦。目前问题就还待有心人从深一层注注意,向真正的古典戏取法,地方戏取法,肯虚心客观有极大好处。例如把凡是上台出场的角色,都给以活动表演的机会,不要再照近五十年办法,不是傻站就是翻斤斗,京戏将面目一新。即以梅先生着名的《贵妃醉酒》一戏为例,几个宫女健康活泼,年青貌美(我指的是在长沙演出,江苏省京剧团配演的几位),听她们如傻丫头一个个站在台上许久,作为陪衬,多不经济。如试试让几个人出场不久,在沉香亭畔丝竹筝琶的来按按乐。乐不合拍,杨贵妃还不妨趁醉把琵琶夺过手中,弹一曲《得至宝》或《紫云回》,借此表演表演她作梨园弟子师傅的绝艺。在琵琶声中诸宫女同时献舞,舞玄宗梦里所见《紫云回》曲子本事!如此一来,三十年贵妃醉酒的旧场面,的确是被打破了,可是《贵妃醉酒》一剧,却将由于诸宫女活动的穿插,有了新的充实,新的生命,也免得梅先生一个人在合上唱独脚戏,累得个够狼狈。更重要自然还是因此一来台上年青人有长处可以发挥。京戏改良从这些地方改起,实有意义。还有服装部分,也值得从美术和历史两方面试作些新的考虑。社会总在进展,任何事情停留凝固不得。历史戏似乎也到了对历史空气多作些考虑负点责任时期了。无论洛神、梁红玉、杨贵妃,其实都值得进一步研究,穿什么衣更好看些,更符合历史情感及历史本来。目下杨贵妃的一身穿戴,相当累赘拖沓,有些里衬还颜色失调,从整体说且有落后于越剧趋势。不承认这个现实不成的。过去搞戏剧服装,对开元天宝时代衣冠制度起居诸物把握不住,不妨仅凭主观创造设计。观众要求也并不苛刻,只要花花绿绿好看就成;外人不明白,还说极合符历史真实,这种赞美还在继续说下去,容易形成自我陶醉。目下情形已大不相同,能让历史戏多有些历史气氛,并不怎么困难麻烦,而且也应当是戏剧改良一个正确方向。我们不能迁就观众欣赏水平,值得从这方面作提高打算,娱乐中还多些教育意义。这事情事实上是容易解决的,所缺少的是有心人多用一点心,又能够不以过去成就自限。

篇2:跑龙套如何造句

跑龙套如何造句

1、曾经是大学的明星,现在当未来的学生开始他们的大学之旅时,人文学科成了跑龙套的。

2、“我过去一直都是在跑龙套,没人想过会这样,‘把那个小个子从爱荷华的达文波特调出来。’”5英尺6英寸【译者注:身高】的斯金纳很少在采访中谈论自己。

3、我最初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等了一整天才轮到拍我的镜头。

4、他只是在这部戏的最后一幕跑龙套。

5、事实上许多著名的影星就是从身无分文的不起眼的跑龙套的开始的。

6、现在我终于可以亲身参与到这场“戏剧”中,即使是个跑龙套的。

7、很多著名影星的事业都是从跑龙套开始的。

8、由此可见,新闻发言人可能是某个不得志的'跑龙套演员,但终于在党的爱抚下,休成正果。

9、当今香港影坛,周星驰被尊称为“星爷”,谁能想到这个台上风光无限的巨星从前只是一个跑龙套的呢?

10、为什么当韦恩跑龙套跑的时候,罗恩不跑呢?

11、他刚开始演戏时是一个跑龙套的。

12、四一哥,你答应给我安排的跑龙套的角色,不是那种没得台词,躺在地上装死尸的吧?

13、一个跑龙套的能把“死尸”演绎得“活灵活现”,还有什么角色演不好?田启文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周星驰,同时也为自己敲开了成功的大门。

14、他们无名无姓,每日在我的剧本——热闹非常的活剧中跑龙套。

15、但是在日常交流中,“跑龙套”可以指代在任何行当中不起眼的人物,比如勤杂工、四处做零活的工人等。

16、换了一个较宽敞的化妆室,装备有楼上那些跑龙套的无名之辈享受不到的便利设施。

17、我是做演艺工作的,就是在电影里跑龙套,很辛苦。

18、一部出色的电影有不同的元素构成,包括闪耀的明星和默默无闻勤奋的跑龙套的。

19、他们想不通一个堂堂普林斯顿的毕业生,为什么要去好莱坞跑龙套?

20、现在中国人学乖了,不和美国的投行和好莱坞死跑龙套的玩,不过他们还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篇3:跑龙套也有未来美文

跑龙套也有未来美文

大学毕业我进了政府机关,让我失望的是,我并没得到重用,每天除了打扫卫生,就是在办公室接电话,连最简单的文件收发都不让我插手,更难堪的是每次开会,我都被派到台前,在众目睽睽之下给正襟危坐的领导倒水、挪话筒。我觉得我被埋没了。这种情况持续了快一年。同学们听了我的情况,讥笑我是个龙套。

爷爷看到我情绪消沉,问我,你喜欢这家单位吗?我当然喜欢,这是国家机关,对于立志从政的我来说,最适合不过了,可是,我想有建树,不说必须当官,可也得有个正经的岗位啊。跑龙套算什么呢?

爷爷沉默了一会,又问我,你知道赵薇吗?我点点头。

爷爷告诉我,1993年,著名导演黄蜀芹执导的电影《画魂》在芜湖拍外景,要在当地招募一些群众演员,一位16岁的女孩报了名,她的动机,只是想看看大明星巩俐,她被选中了,出演了一个青楼女子。只有5分钟的戏。不想。从此激发了她对表演的兴趣,电影拍完后,她报考了谢晋的恒通明星艺术学校,后来终于有机会一举成名。她就是后来红透影视界的“小燕子”赵薇。

还有许多大明星,都像赵薇一样跑过龙套,大多数还不如赵薇呢,爷爷掰着手指如数家珍:大名鼎鼎的周星驰,当年在黄日华主演的《射雕英雄传》里扮演宋兵乙:周润发在大明星的戏里跑龙套,扮演的都是家丁、打手之类,甚至还有死尸,更多的,只是在人群中偶一晃脸的群众演员

我很惊讶,这些事我还是头一次听说。爷爷继续说:“但是,周润发从不轻视这些小角色,他总是调动全身的激情去演,因此,只跑了两年龙套,就获得了担纲主演的资格,凭借《上海滩》一炮而红。之后出演了多部影视,如今光芒已经辐射到好莱坞。”

我恍然有所悟,但是,爷爷怎么对这些明星这么了解呢?想到这,我就觉得自己很愚蠢了,爷爷退休前是京剧团的台柱子,还当过导演,对演艺界自然了如指掌。于是我又想起一个有趣的问题:爷爷也跑过龙套吗?

爷爷笑了,他说,“龙套”源于戏曲舞台,由于这些人都穿着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往往是四个人一组。或者两组。摆出不同的.队形,代表不同的阵式,手里举着旗摇旗呐喊,为的是烘托气氛,他们都是些不会被观众记住的、小得不能再小的角色。爷爷说,当年他就是那打旗的人,甚至,还演过比龙套还不如的角色,有一年演《沙家浜》,他的任务是在后台放枪,连龙套都不算呢……

看来,无论从艺,还是做官,都得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而且要做好做细。只要你有才,即使像龙套那样,站在台上一句话不说,谁也无法掩盖你身上的光芒。我茅塞顿开,怀才不遇的怨气瞬间消失。我现在虽是在台前倒水,但只要我好好做,谁敢保证有一天我不会坐到主席台上?

爷爷拍拍我的肩膀说,龙套没有名字,没有台词,却是必经的一个过程,只有龙套跑好了。你才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篇4: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目录人物生平人物轶事个人作品作品风格收缩展开人物生平

个人经历

19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出版了历时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解放后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 1987年、1988年沈从文入选诺贝尔文学奖。

婚姻家庭

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婚外情

沈从文外遇的对象是女作家高韵秀,笔名高青子。当时她是熊希龄的家庭教师,沈从文有事去熊希龄在香山的别墅,主人不在,迎客的是高青子,双方交谈,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这段故事的线索是在林徽因和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之间的英文书信中发掘出来的,这件事很隐秘,沈从文只对林徽因一个人倾诉。后来我发现高青子是西南联大的图书馆职员,档案我也找到了。”蔡登山说。 而这段往事的发掘,也解答了为什么沈从文的《看虹录》如此晦涩难懂。这部小说叙述一个作家身份的男子,在深夜去探访情人的故事。

人物轶事

孩童趣事

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因沈从文天性活泼好动且贪玩,常常逃学去街上看木偶戏,书包就藏放在土地庙里,有一次,他照样把书包放在土地庙,看了一整天的戏,戏看完了,别的孩子早已放学回家,他再回到土地庙里取书包,才发现书包不见了。第二天,他硬着头皮照样上学,刚走到校园里一株楠木树下,就遇见了他的级任老师毛老师。毛老师罚沈从文跪在那株楠木树下,大声责问沈从文昨天到哪里去了。沈从文回答:“看戏去了。”毛老师见沈从文贪玩逃学还如此理直气壮,便狠狠地批评说:“勤有功,戏无益,树喜欢向上长,你却喜欢在树底下,高人不做,做矮人,太不争气了!”经毛老师耐心地说服教导一番后,沈从文知耻而后勇,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

题字

1982年5月,沈从文携夫人张女士一起去张家界,前一天看了山下的金鞭溪,第二天要上山去,他因腿脚不方便,夫人和陪同的人去了,他留在宾馆里,张家界管理处的同志拿来纸和笔要请他题字,他答应了。管理处的人员想陪着他,被他拒绝了。管理处的同志想到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放心,怕有什么不方便。沈从文说,“至于身体,我才检查的,没什么大毛病,你们放心吧”。玩了大半天,夫人和陪同的人回到宾馆时,看到沈从文写了“张家界”“金鞭岩”“展卷”等好多幅。这时,他已是一身疲倦,见了夫人便说,今天是真正写累了。看到一沓题字,管理处的同志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对于要出书请他题写书名的,他常常要写好几幅寄给人家,让人家去选。沈从文写字,从来不讲究笔和墨。1981年,他在给作家彭荆风信中说到,用的笔通只值一毛三分中小学习字笔,纸也只用一毛五分的糊窗高丽纸,墨是沉淀后加水的墨汁,所以无光彩,应叫死墨,用书行家看来就知道是外行。他也常常不满意自己写字。

个人作品

小说集

《老实人》 《蜜柑》 《雨后及其他》 《神巫之爱》 《龙朱》 《旅店及其他》 《石子船》 《虎雏》 《阿黑小史》 《月下小景》 《八骏图》 《如蕤集》 《从文小说习作选》 《雪晴》 《新与旧》 《主妇集》 《春灯集》 《黑凤集》 《阿丽思中国游记》 《边城》 《长河》 《街》《萧萧》《三三》

散文集

《记胡也频》 《从文自传》 《记丁玲》 《湘行散记》 《湘西》 《废邮存底》 《烛虚》 《云南看云集》 《沈从文散文选》 《不知为什么忽然爱上你》

学术著作

《从文赏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相关传记

沈从文《从文自传》 湖南美术出版社

书法

沈先生一直爱好书法,而且在圈子里颇有声名,但从来视书法于自己是件好玩的事情,从没想到卖字,以此谋利。只是有一回例外,抗战胜利以后,帮助一位诗歌作者柯原。

作品风格

创作风格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创作题材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篇5:跑龙套-跑龙套的故事-跑龙套的寓意-跑龙套的意思

【成语】跑龙套

【拼音】pǎo lóng tào

【简拼】plt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动宾式

【成语解释】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成语出处】沈从文《跑龙套》:“跑龙套在戏台上象是个无固定任务角色,姓名通常不上海报,虽然每一出戏文中大将或寨主出场,他都得前台露面打几个转,而且要严肃认真,不言不笑,凡事照规矩行动,随后才必恭必敬的分站两旁。”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在人手下打杂

【例子】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二章:“他们后面的第四辆车甚至空无一人,好像是跟着前面的三辆车跑龙套。”

【英文翻译】play an insignificant role

【谜语】打杂

【产生年代】现代

【常用程度】常用

篇6:跑龙套三字成语的解释

跑龙套三字成语的解释

跑龙套这则成语出自沈从文《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词目】:跑龙套

【拼音】:pǎo lóng tào

【解释】: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出处】:沈从文《跑龙套》:“跑龙套在戏台上象是个无固定任务角色,姓名通常不上海报,虽然每一出戏文中大将或寨主出场,他都得前台露面打几个转,而且要严肃认真,不言不笑,凡事照规矩行动,随后才必恭必敬的分站两旁。”

【示例】你记得吧,在文工团里时,一唱平戏就叫我跑龙套。

篇7:沈从文经典情书

1、梦里来赶我吧,我的船是黄的。尽管从梦里赶来,沿了我所画的小镇一直向西走。我想和你一同坐在船里,从船口望那一点紫色的小山。我想让一个木筏使你惊讶,因为那木筏上面还种菜!我想要你来使我的手暖和一些。我相信你从这纸上可以听到一种摇撸人歌声的,因为这张纸差不多浸透了好听的歌声!

2、三三,我这时还是想起许多次得罪你的地方,我眼睛是湿的,模糊了。我先前不是说过吗:“你生了我的气时,我便特别知道我如何爱你。”我眼睛湿湿的想着你一切的过去!我回来时,我不会使你生气面壁了。我在船上学会了反省,认清楚了自己种种的错处。只有你,方那么懂我并且原谅我。

3、为了只想同你说话,我便钻进被盖中去,闭着眼睛。你听,船那么“呀呀”地响着,它说:“两个人尽管说笑,不必担心那掌舵人。他的职务在看水,他忙着。”船真的“呀呀”地响着。可是我如今同谁去说?我不高兴!

4、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我想应同你一起快乐;我闷,就想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我至少还得在船上过七个日子,还不把下行的日子计算在内。你说,这七个日子我怎么办?我不能写文章就写信。这只手既然离开了你,也只有这么来折磨它了。

【沈从文:跑龙套】相关文章:

1.沈从文散文

2.沈从文语录

3.边城沈从文

4.沈从文个人语录

5.沈从文名言名句

6.沈从文的散文集

7.沈从文爱情经典语录

8.沈从文《边城》文学评论

9.沈从文最美的情书

10.沈从文《边城》读书心得

下载word文档
《沈从文:跑龙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