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别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与心理健康:自尊的调节作用
“荍中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不同性别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与心理健康:自尊的调节作用,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不同性别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与心理健康:自尊的调节作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不同性别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与心理健康:自尊的调节作用
不同性别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与心理健康:自尊的调节作用
摘要:目的: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探索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检验自尊水平对两者之间联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某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共1069人,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SES)、自我分化量表(DSI)及SF-36健康调查量表(SF-36)进行集体施测.结果:男生SF-36心理健康因子得分及自我分化的与人融合、自我位置和情感反应性3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女生(均P <0.001),而自尊得分低于女生(P=0.009).男女生SF-36的心理健康因子得分均与自我分化的4个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 =0.36 ~0.49;均P<0.001),而与自尊得分呈负相关(r=-0.45,-0.39;均P <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女生的自尊在DSI的自我位置因子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中发挥调节作用(β=0.59,P<0.01).在女生DSI的其余因子及男生所有DSI因子与心理健康的联系中未发现自尊的调节作用.结论:与女大学生相比,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自我分化程度和自尊水平更高.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高自我分化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女生的自尊水平越低,越容易因不成熟的自我分化而体验到更多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困扰. 作者: 姚玉红[1] 刘亮[2] 赵旭东[3] Author: YAO Yu-Hong[1] LIU Liang[2] ZHAO Xu-Dong[3]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92;同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上海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200025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200092 期 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ISTICPKUCSSCI Journal: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年,卷(期): , 25(11) 分类号: B844.3 R749.055 关键词: 自尊 自我分化 低年级大学生 自我位置 心理健康 调节 横断面研究 机标分类号: G80 G64 机标关键词: 不同性别 低年级大学生 自我分化 心理健康状况 自尊水平 调节作用 different college students 因子得分 男女生 SF-36健康调查 自尊量表 多元回归分析 DSI 二年级学生 性别差异 位置 女大学生 男生 男大学生 基金项目: 不同性别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与心理健康:自尊的调节作用[期刊论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 25(11)姚玉红 刘亮 赵旭东目的: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探索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检验自尊水平对两者之间联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某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共1069人,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SES)、自我分化...篇2:氟斑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状况影响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氟斑牙对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自尊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186位氟斑牙大学生,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Rosenberg自尊量表(SES)进行调查。结果氟斑牙大学生在SCL-90量表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这五项因子的得分上高于全国常模;氟斑牙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7.1%,主要的心理问题前三位是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男生和女生只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两个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并高于全国常模;氟斑牙大学生在自尊量表(SES)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5);在氟斑牙不同程度上自尊得分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氟斑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有待重视和提高,应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使个体真正恢复身心健康。
关键词:氟斑牙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自尊量表;心理健康
吉林省西部平原区是我国主要的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地区之一[1],氟斑牙作为慢性地方性氟中毒的敏感而典型的症状,可以反映出个体氟中毒的程度。其主要累及恒牙牙釉质,可以使牙齿表面失去正常光泽并呈白垩样条纹或斑点,严重者牙面可有黄棕色着色或凹坑状缺损,不仅影响牙齿的咀嚼功能,还可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2]。医学心理学研究内容所涉及的重点之一就是当个体处于某种环境或境况下时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本研究旨对患有氟斑牙疾病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自尊状况同时进行调查,了解氟斑牙疾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自尊状况的影响,有助于对氟斑牙患者心理健康进行更加完整、全面的评估及为氟斑牙患者心理健康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3-5月在校的200名大学生做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全部来自于某城市的3所高等院校中确诊为氟斑牙的大学生患者,并且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参与对象意识清楚、表达正常、无其他躯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为93%;其中女性大学生114例,男性大学生72例,年龄19-24岁。
1.2方法
1.2.1氟斑牙分度依据《氟斑牙诊断标准》(WS/T208-2011),由具有临床经验的专业口腔科主治医生对186位研究对象进行氟斑牙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分为轻度氟斑牙组、中度氟斑牙组及重度氟斑牙组。1.2.2测量工具1.2.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反映饮食睡眠情况的其它共10个因子,每一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经国内外广泛使用证实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目前国内用于成人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使用最多的工具。异常划界值为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考虑筛查阳性[3]。1.2.2.2自尊量表(SES)由Rosenberg1965年编制,被国内外广泛使用,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用来评估一个人对自己积极或消极的评价。量表共10个条目,分四级评分,总分范围为10-40分,分值越高,表明自尊程度越高[3]。
1.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输入SPSS13.0软件,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以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氟斑牙程度
186名研究对象中,轻度氟斑牙112例,占60.2%,中度氟斑牙49例,占26.3%,重度氟斑牙25例,占3.5%。
2.2氟斑牙大学生
SCL-90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氟斑牙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同全国常模比较,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这五项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心理问题检出率及阳性因子分布情况
在这次参与调查的186位大学生中,根据SCL-90量表的划界值,检测出有69位学生(37.1%)存在心理问题,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在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和恐怖等方面,
2.4男女氟斑牙大学生
SCL-90测查结果比较男生与女生在大部分因子上的得分情况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男生为(1.64±0.42)分,女生为(1.78±0.49)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及“抑郁”因子男生为(1.50±0.51)分,女生为(1.67±0.63)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氟斑牙程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根据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筛查阳性标准,轻度氟斑牙组中存在心理问题人数为24人,中度氟斑牙组中存在心理问题人数24人,重度氟斑牙组中存在心理问题人数21人。2.6不同程度氟斑牙大学生与自尊水平相关性分析通过自尊量表对不同程度氟斑牙学生与自尊心水平做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尊量表总体得分为(28.93±4.03)分,得分最小为14分,最大为38分。其中男生得分为(30.17±3.84)分,女生得分为(28.46±4.32)分,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2.817,P<0.05)。氟斑牙程度与自尊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158,P<0.05)。
3讨论
氟斑牙是诊断地方性氟中毒的一项指证,其主要累及恒牙牙釉质,临床上可见牙釉质表面失去正常光泽,可出现白垩样条纹或斑块、黄棕色着色、缺损样改变等,严重的可以影响咀嚼、消化等生理功能。以往研究显示,氟斑牙可以影响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社交回避等[4-6]。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应用性的学科,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和援助的主要对象,即有心理问题的个人,包括心理不健康、社会适应不良或适应障碍等的个体,帮助其恢复心理的健康状态、改善适应性行为、促进人格发展作为根本目的[7]。
篇3:氟斑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状况影响论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氟斑牙大学生在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偏执这五项因子的得分上高于全国常模。氟斑牙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7.1%,主要的心理问题前三位是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男生和女生只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两个方面存在性别差异。事后访谈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也处于较多应激事件中,如继续读研究生还是择业就业、恋爱问题、同学之间的人事关系等,再加上女性本身的生理状况和心理基础相对男性较薄弱等因素,女生表现得更加关注自己,加深了对于外貌的主观感受,易引发负性情绪,导致在“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两个方面比男生得分高,并高于全国常模。重度氟斑牙组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最高,达到84.0%,可能和重度氟斑牙对美观影响最大,再加上大学生面临的应激事件也较多,处在这种应激状态下,导致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也最大。
3.2氟斑牙大学生的自尊状况分析
自尊作为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指个体对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所作的整体的情感评价和体验,是对自身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其发展状况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8,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氟斑牙大学生自尊量表得分为14-38分,平均(28.93±4.03)分;自尊得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2.817,P<0.05),男生自尊分值高于女生,可能和女生较男生更注重容貌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关;氟斑牙程度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r=-0.158,P<0.05),随着氟斑牙程度的加重,自尊值是降低的,重度氟斑牙组自尊分值最低。氟斑牙这个客观存在的状态,会使得一部分个体会做出某种程度的自我否定。医学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倾向于确立、提升自身的存在价值,来维持自身心理在同客观世界互动过程中处于积极的状态,但对于氟斑牙患者来说,正是由于牙齿的不同程度损害,可能会使得个体处于一个相对的低自尊状态,影响心理健康,对氟斑牙大学生自尊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增强对氟斑牙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把握。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氟斑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有待重视和提高,应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使个体真正恢复身心健康。另外,本研究样本仅来源一座城市3所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群体,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高超,张爱君.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刊载地方性氟中毒文献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9(6):434-435.
[2]牛文芝,刘宗响,王鹏来.氟斑牙患者的牙齿颜色和心理相关性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30(9):528-530.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31.
[4]倪娜,张海涛.高校氟斑牙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状况调查[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30(4):269.
[5]岳阳丽,周弘,王记位,等.河南高氟区氟牙症患者社会心理状况的评价[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3(10):655-658.
[6]牛文芝,刘宗响,王鹏来.氟斑牙患者的牙齿颜色和心理相关性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30(9):528-530.
[7]姚树桥.医学心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3.
[8]翟成,盖笑松,王苏.高等医学院校教师自尊特点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9(2):387-390.
[9]范敏.大学生自尊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572-1574.
篇4:大学生自我分化成人依恋与嫉妒的关系分析论文
大学生自我分化成人依恋与嫉妒的关系分析论文
所谓嫉妒是指个体和另一个人( 指伙伴) 之间已有的某种重要关系面临丧失或威胁,而被第三者( 通常是人) 得到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其特征是担心丧失,不信任,焦虑以及愤怒。White认为嫉妒是一种包括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复杂特定结构。这种嫉妒随个体、情景和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而又相对稳定的存在于个体和人际关系水平中。最为常见的嫉妒现象往往出现在恋情关系中,但其它类型的关系中也会有嫉妒发生,已有研究证明,嫉妒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并且这种嫉妒所带来的行为会对人的自尊、心理健康以及人际交往、亲密关系质量等产生威胁。
国外早在20 世纪80 年代证实嫉妒与低自尊、不安全感、个体分化水平低、依赖、控制、对威胁的感知、不信任、关系中的投入等因素有显著相关。近期国内外均有研究探讨了成人依恋与嫉妒的关系,显示依恋对嫉妒行为具有预测作用。
自我分化是Bowen 提出的家庭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用来讨论个体在家庭中情绪依恋与独立自主的程度。Bowen 从内心层面与人际层面来阐释自我分化。前者指个体将理智与情感区分开来的能力,高自我分化个体既可以产生强烈情感,又能自我克制并客观冷静地看待事物,而低自我分化个体理智常常被情感所淹没,以至于不能客观思考。后者指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同时体验亲密与独立的能力,高自我分化个体在家庭中既可以维持与家人的情感联系,又能保持清晰的自我感,而低自我分化个体极易受外界影响将自己的情绪与他人的情绪相混淆,面临压力时或回避他人以免因担心失去自主性而焦虑,或通过亲近依赖他人来减轻压力。国内外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自我分化对心理适应性、人际关系问题、自我控制、成人依恋等具有重要预测作用。在以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以大学生为群体在成人依恋与嫉妒的关系中加入自我分化来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实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从湖南某高校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随机整群抽取部分班级进行团体施测。共发放问卷500 份,有效回收问卷443 份( 88. 60%) 。其中男生246 人,女生197 人,年龄在16 ~ 25 岁之间,平均( 19. 91 ±1. 324) 岁。
1. 2 方法
1. 2. 1 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采用吴煜辉和王桂平修订的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该量表共27 个项目,采用6 级评分。该量表包括情绪反应、自我位置、情感断绝、与人融合4 个维度,4 个分量表的总分相加为自我分化水平的总分。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 782。
1. 2. 2 亲密关系体验问卷( Experiences in Close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 此量表采用的是李同归等人修订的中文版,该量表共有36 个项目,测量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每个维度由18个项目组成,并且两个子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 91 和0.93。从“非常不赞成”到“非常赞成”采用1 ~ 7 级记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或回避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 845。
1. 2. 3 布伦格尔自我报告嫉妒量表( Bringle Self -report Jealousy Scale) 该量表共有20 个项目,采用不嫉妒( 1 分) 、无所谓( 2 分) 、嫉妒( 3 分) 3 级评分,主要测量个体在各种情境中广泛的自我嫉妒体验,以各项目得分之和作为个体嫉妒水平衡量指标。该量表在国内施测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 806,分半信度系数为0. 743。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 822。
1. 3 统计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 0 进行t 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2 结果
2. 1 自我分化、成人依恋与嫉妒的总体状况及性别差异分析。男生在情绪反应得分上显著低于女生,而在情感断绝上显著高于女生。男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女生。
2. 2 自我分化、成人依恋与嫉妒的相关分析。自我分化总分与嫉妒呈显著负相关。依恋焦虑与嫉妒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分化总分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
2. 3 自我分化、成人依恋对嫉妒的回归分析。自我分化总分与依恋焦虑均对嫉妒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2. 4 自我分化在成人依恋与嫉妒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采用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来检验中介效应,自我分化总分在依恋焦虑对嫉妒的影响作用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1. 199,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4. 49%。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男大学生在情绪反应得分上显著低于女生,而在情感断绝上显著高于女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受传统性别角色期待的影响,男生在人际关系中更独立,不容易受别人情绪的影响,并且多回避自己的感情依赖,采用回避、退缩等防御机制来疏离他人以保护自我。而女生更可能对于他人的情绪的反应性、敏感性程度更高,这也与女生通常被期待对别人的情绪更敏感相一致。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在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女生。这与以往结果有所不同,以往研究结果大多为男大学生的依恋回避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在依恋焦虑上不存在性别差异。根据一般观念,女生更愿意分享和表达情感,亲密关系中有更多亲密行为,而男性较强调自身的独立性,一般自我表露程度低,更倾向于内部消化情绪和感受,注重个人独立,因而在依恋上回避程度更高。但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结果不一致,这提示还有可能是男女在成人依恋维度上并不存在稳定一致的性别差异。根据成人依恋的相关理论,成人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主要是由幼年期与母亲等抚养者的交互关系质量决定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稳定存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分化总分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与Skowron 等研究结果一致,提示自我分化良好的个体有利于形成安全型依恋,而非回避和焦虑等不安全型依恋。即当个体有能力区分理智与情感,与人交往时能把握好亲密与独立,就不容易形成回避和焦虑等不安全型依恋。个体自我分化水平的发展来源于家庭关系互动的过程和结果,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对“个别化”的需求太高,容易导致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过于疏离,造成不成熟的依恋回避; 如果对“亲密感”的需求太高,容易造成个体对他人产生较强的情感依恋或情绪融合,以至于分不清楚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更容易产生依恋焦虑。
自我分化是指个体区分理智与情感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内心和人际两个层面。成人依恋是个体与目前同伴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自我分化与依恋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均揭示了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融合的程度,但自我分化强调在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中既能独立自主又能保持亲密的能力,而依恋则更强调个体在压力下获得依恋对象的支持,并发展其自立自主的行为。本研究结果显示自我分化与嫉妒有显著的负相关,这提示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更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失去自我的位置,因此对他人的行为容易出现嫉妒心理。
研究结果也显示,自我分化总分能显著预测嫉妒。另外,本研究结果表明,依恋焦虑对嫉妒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依恋回避没有,这与之前的研究有部分一致,均显示出依恋焦虑对于嫉妒有显著预测作用。而本研究结果提示依恋回避者,在亲密关系中倾向于独立和自我,不会过于重视亲密关系,因而也不会容易嫉妒。
嫉妒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情感,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都会涉及到嫉妒的问题。因此,关于嫉妒对于人们心身健康、人际关系的影响,乃至于如何克服嫉妒的负面影响都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结果提示,高自我分化的个体与人有着合理的距离,会友好的与人互动且能维持正常的亲密关系,并且很明确自己在亲密关系中“ 我” 的位置,因此个体更不会盲目的嫉妒别人,其人际关系会越好。另一方面,对于依恋焦虑的人,由于更害怕失去亲密关系的对象,因而更容易产生嫉妒,并且依恋焦虑者通过自我分化来实现对嫉妒的影响,即自我分化在成人依恋焦虑和嫉妒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因此,提高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对于嫉妒的干预有重要作用。
篇5: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取向、不可控感、自尊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取向、不可控感、自尊的相关研究
采用问卷法对260名大学生进行成就目标、不可控制感、自尊与学业自我妨碍关系研究调查,探讨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与其成就目标取向、不可控感、自尊间的关系.调查显示:(1)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存在专业、学历差异;(2)避免失败成绩目标、不可控制感、自我贬低对自我妨碍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掌握目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由此得出成就目标取向、不可控感、自我贬低与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密切相关的`结论.
作 者:毛晋平MAO Jin-ping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刊 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6(4) 分类号:B842 关键词:成就目标取向 不可控感 自尊 学业自我妨碍【不同性别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与心理健康:自尊的调节作用】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