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芳华
“therenoplac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我们的芳华,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我们的芳华,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 我们的芳华
我们的芳华
从《窗外》说起:在我长大的地方——偏远湘西,有很多的留守学生,父母外出务工,自己一个人读中学,父母没办法照顾她们的衣食住行,更不会关心她们的心理变化,窗内的世界再丰富,窗外的人也不会望见。
这几天看完了琼瑶奶奶的作品《窗外》。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江雁若上高中时,父母无意间疏忽了她,那时的她是十分可怜无助的,爸爸宠爱着弟弟,自己达不到妈妈的期望,当弟弟妹妹拿着高分试卷得到父母的夸奖时,她只能偷偷的把不及格的试卷藏在书包里,最终还是被弟弟翻出来当着全家人的面嘲笑。
她不是笨,她只是不擅长数理化,她的.天赋在诗词文章上,无奈于她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并不能让她考上大学,到达父母的期望。在校园,有另一个饱受磨难而且富有才情的人,她的语文老师康南,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这段感情是不可能被理解的,她也没能考上大学,之后嫁给了爱她的李立维,最后这段婚姻以失败告终。此时的她,站在那儿,不知该往哪走……
不止一个雁若:起初,我会觉得这样的杯具都是雁若自己造成的,她对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不负责,对她自己也不负责,把重心放在虚无缥缈的感情上。但是之后仔细分析故事情节能够看出最后的结局不是一个人、一件事所能造成的。父母的忽视和不理解,不理想的成绩以及不安分的年纪注定了会有这样的结局。
很多人和雁若处于一样的境地,甚至比她所处的环境更糟——父母相处不和谐,家长重男轻女,生活费少的可怜的……在这样的状况下,有些人迷失了方向,过上了消极的日子,走上了一些不被看好的道路,想起那些自己还没有活明白却已组建家庭的昔日同窗时,只能叹息并祝她们幸福。
我们的芳华:大环境是这样,还是大部分女生成长务必经历这些,我无从得知。只愿越来越多十几二十岁的女生能够逐渐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不断充实自己,活出自我。
长辈们总是说:“你们要珍惜此刻的日子阿,不愁吃不愁穿,还能够上学,我们那时候……”他们说得没错,但我们也不是矫情,我们不用奢求过去的人和以后的人理解我们的迷茫、困惑。
因为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芳华。
篇2:《芳华》影评:我们的青春,我们芳华的岁月
一群风华正茂的文艺青年在七八十年代,那个伤痕文学崛起的年代,“”、战争的年代,五湖四海的他们在文工团成长、生活,演绎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书写着仅属于自己的芳华岁月,然而每个不同的个体却被当时这个“大背景”所笼罩着,时代的烙印在每个人身上都清晰可见。
《芳华》中的每首音乐都有更深层的含义。主题歌《绒花》来自于一部多年前在荆州大北门取过景的老电影——《小花》。就在文工团解散前的最后一场演出中,昔日的战友见到了精神分裂的小萍,当演到舞曲《沂蒙颂》时,音乐再度唤醒了小萍多年来内心深处对舞蹈的挚爱,小萍一人翩翩起舞,《沂蒙颂》的音乐与当时的情景相吻合;文工团解散时所有人合唱的曲目《驼铃》,在音乐响起时,那含泪的离别情和期待佳讯的心情和浓浓的友情,充斥着整个屏幕,感染着观众;毛主席去世时的歌曲是《绣金匾》,歌曲很好的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恩来总理的热爱、思念之情,在应景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人民子弟兵的深厚情谊,给影片的时代背景做了一个强有力的陪衬反映。陈灿在录音中放的邓丽君的《浓情万缕》,甜美圆润的声音拨动着影片中每个人心中的情感,抚平观众观影情绪,也让故事的情感更加丰富、细腻,把隐藏的情绪点慢慢的逼现出来。
电影《芳华》中还有一个突破,在战争中的一场战斗戏份用了一组宏大的长镜头来进行拍摄,全程靠摇臂将摄像机跟随在演员身旁,这个长达6分钟左右的长镜头堪称是电影中拍摄战争画面的一个巨大的创新,演员在跑,镜头引导观众的视线也在跟着跑,相对于画面的直观刺激来说使人物身处的危险能够在荧幕上给予观众相同感受,但塑造出的真实感是其他视听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无论是镜头的晃动还是移动,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剧中的刘峰和何小萍在文工团里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却一样的渺小平凡,不过两个人又是相对的两个极端:一个是“活雷锋”,备受喜爱;一个则是被欺负和排挤。在一个集体里,两人唯一的相似点就是都相当英雄,因为不够自信,所以自始至终的追求都是被人“看得起”,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同样的愈发与这个集体不断疏离。过于完美的刘峰如同高高在上的完美标兵一般,被各种典范和规矩牢牢束缚,以至于在追求一个女孩的时候都能被认为是个人形象的毁灭,进而被驱赶出这个文工团,不过在最后刘峰走下完美神坛时,何小萍成了英雄,何小萍独舞一曲时,整个世界都是她的。两人无论怎样变化,但心中的美好从未改变过。
芳华总会逝去,但善良却是永存的。青春的芳华岁月,正如一出悲剧中英雄逝去的段落才真正是它的华彩一般,再回看这个不同的时代时,曾经的美好也只能留在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的心中,任其翻页,不做停留。
篇3:芳华观后感
20xx年的最后一天,我走进了电影院,去看了一直炒得很热的《芳华》,这部影片讲的是70年代发生在部队文工团里的故事,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看这部电影无不是为了重温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不过,对于离此年代有一定距离的我来说,我关注的并不是它像不像、是不是,而更多的是它带给我的感受。
《芳华》是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在那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部队文工团里,一群正值芳华的年轻人在爱情萌发时发生的故事,后来每个人在时代的变革中也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该影片有两处地方让我印象深刻。第一处是何小萍“偷军装”。何小萍因为部队名额的问题去文工团晚了,没有领到军装。渴望穿军装的她悄悄地拿走了同宿舍战友林丁丁的军装去照相馆拍了一张照,打算把照片寄给还在劳改的亲生父亲,一是为了让父亲高兴,二是以便父亲出来后还能够认识自己。或许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何小萍要偷偷地拿呢?找林丁丁借一下不就可以了吗?难道真是她的人品有问题吗?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推进,我们会发现真正的原因,这与何小萍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何小萍6岁的时候,父亲被劳改,母亲带着她改了嫁,因为是个“拖油瓶”,何小萍在家中一直得不到关爱,继父不喜欢她,弟弟妹妹欺负她,母亲也渐渐疏远她,所以她很自卑。
然而也是因为这种自卑让她养成了倔强的性格,她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什么,更不会去求人。如果她开口向林丁丁借军装,必然是一种姿态的降低,这在她看来,或许和她曾经把自己弄病奢求来母亲的怀抱一样,属于“求”来的施舍,所以她不愿意开口。尽管她的这个做法我们并不认同,但也不能说何小萍是坏人,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她,不能真正感同身受。
我喜欢的第二处地方,是何小萍最后在草地上的那一段独舞。何小萍在文工团一直被欺负、被排挤,只有刘峰愿意向她伸出双手,因此,一种温暖的情愫悄悄地在何小萍的心中生根发芽了。
刘峰是文工团里公认的好人,热心助人,多次立功,被称为“活雷锋”。然而,正像电影里说的那样,别人接受帮助,时间长了,反而觉得都是应该的。于是,大家对于刘峰的好也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感恩与感动,仿佛他就应该是这样的。在刘峰情不自禁拥抱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孩林丁丁时,却被诬告成了“耍流氓”。
与现在的人性相同,似乎人的潜意识里总有一种想欺负弱者的冲动,对何小萍是这样,对刘峰也是如此,大家都怀着看热闹的心态看“活雷锋”式的人物如何从天上摔到地上,所以,没有人惋惜、没有人站出来为他说话,甚至,他走时除了何小萍,竟没有一个人来送他。这个时候,何小萍彻底看清楚了这里人性的冷漠和可恶,就像萧穗子旁白中所说的“一个不被善待的人,最能珍视善良”一样,何小萍不受重视,得不到爱,所以她更知道这些的可贵。因此,她不愿与这些人在一起,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当政委宣布让她去医疗队时,她笑了,那是发自内心的笑,这正是她希望的。
在医疗队,何小萍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之后精神崩溃了。然而,文工团解散前最后的演出唤醒了她的意识,她一个人推开门走了出去,在草地上跳了一段独舞《沂蒙颂》,精彩至极。我喜欢冯导对这一场景的设置,没有让何小萍走上舞台,而是去了空旷无人的草地。在舞台上表演不过是取悦别人,这本来就不是何小萍想要的。终于,在草地上,她做了一回真正的自己,一个完全为了自己的自己……
当繁华落尽、洗净铅华,刘峰和何小萍这两个“可怜人”走到了一起。萧穗子说,在别人的脸上看到的都是岁月的沧桑,他们只有坦然和平静。这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境界呢?能够看开了、放下了、原谅了,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谁的青春不芳华,谁的芳华不青春?
即使有汗水、有泪水,当一切过去,我们再回头看时,是否还能够对生活说一句“谢谢”!
篇4:《芳华》读后感
昨天晚上,今天上午,两口气,四个小时2分钟读完,有点快,但我依然是认真读的,基本上一个字都没落下。
读完后感觉:压抑,心寒,心酸,心痛,凄凉,感慨,一点愤恨,一种揪心,一些同理心的体会,一些疑问,一些赞同……还有一句“苍天饶过谁”的因果
当作者写到四十年后发生在他们几个人身上的事情时,我想到一句话:“七十而从于所欲不逾矩”。虽然四十年后他们五六十岁,其实已经是知天命,顺于心,不逾矩,接纳了无奈,放得下,看得开,活得通透了。只是在作者笔下,这个过程太艰难,以牺牲人性为代价,结局也充满淡淡的遗憾――为人性遗憾,虚伪与真诚,浮浅与善良,无知与欲望……好人没好报,无知即无德,漫漫人生路,我选择慈悲
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我无法真正感同身受,但是每个时代发生的事情,应该都有相似的剪影,无法理解,也理解。读后感,读后感,应该就是读完后的感觉吧,读完后感觉不是很好
我会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呢?
篇5:《芳华》观后感
电影芳华是一颗催泪弹,对老年人有效。
影院散场灯大亮,别的观众陆续离座出门了,银幕上快速走着演艺人员名单。
我们一家仍然静静坐在座位上,我和妻两张老脸上流淌着泪水,老泪纵横。女儿递过砹秸攀峙林剑轻轻地说:爸爸,妈妈,我们回家吧。
看电影流眼泪,许多年前的事,卖花姑娘。那时,妻伤心落泪,我笑话她。普天之下受苦受难的不计其数,犯不着,那该得流多少泪水呀?
时隔这么多年,芳华的导和演们,用艺术挖掘深埋在心底的记忆唤醒沉睡的芳华,赚取票房同时赚取眼泪。芳华故事模糊了,隐隐约约只记得男女主角在公园长椅上的依偎。至于为何流泪西里哗啦,孩子们不问老伴也不相问,只是默默地走出影池。妻想起了什么她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为什么流出了泪水。不要轻易拮责男儿有泪不轻弹,只为触动伤心动情处!
人生七十春秋,或坦途或山路崎岖十八弯,走过太多的风风雨雨,经历无数的奋争和曲折、无奈和无助、歧辱和诬А⒘岛褪Я怠⒖喑和痛快、不幸和幸运、乃至饥饿、寒冷、病痛、贫穷和劳累,付出比别人多的付出收获比别人少的收获,酸甜苦辣唯已自知。劫难与欣运交互、芳华与坼磨共存。本恚这些己然忘却已然封存不忍堤起。是芳华的艺术家们硬生生地把刻印在脑核桃体深沟的记忆给挑了出怼G楹我钥埃《,各人有属于各自的芳华。每个人的故事,都足够写一部小说拍成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
至少,我们奋斗过努力过,]大建树,做过错事蠢事,但]祸害过社会祸害人。如果人生可以重砘蚰茏龅酶好。曾有街坊女士对妻说,你家王师傅对我们有恩,我家老爷子是他帮忙送上山坟碑上的字是他刻的。文革开始时,我十几岁时在望省斤山顶上民办小学教过半年书,一二三年级.二十多个孩子挤在一间茅草屋里读书。离开那里五十多年]去过。前不久老妹随团到望省厅山顶旅游,当地人远远地指着她,那个高个子是王老师的妹。乡亲们还记得我。这就足够了,这就是属于我的芳华。说什么呢?唯一可以对孩子们说的就是,我爱你们。
走出电梯,明嵋的阳光照耀在华润万家广场花坛里的花朵上,一派芳华。
篇6:《芳华》观后感
《芳华》是部好电影,这是我最直观的感受。好在哪?不好说。一样东西不好,我知道它哪不好;一样东西好,我往往不知道好在哪。
以前听到好歌也这样,看到好小说也这样。反正就是好,对口味。
我没有经历过文革,我问老家的人,文革时候的事有印象吗?说有,大集体嘛,吃大锅饭,也有下放的知青,穷。讲起来,都是干活记公分的事,都是为了生存怎样小偷小摸的事。问有人被迫害吗?说没有,很少,有过斗地主,点天灯把人点死了,这家人现在还仇视村里人呢。
问我爹,文革时你们干嘛?说读书,打架,干活。主要是是和其他生产队的人打架。也是分了帮派的,打得比较狠。倒有点像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文革是一个意象,只能想象,想象里,有芙蓉镇的样子,有活着里的样子,有兄弟里的样子,也有动物凶猛里的样子,霸王别姬里的样子。感谢这些文艺作品,把我们带回那个年代。
伍迪。艾伦拍过一部电影,叫《午夜巴黎》,里面主人翁就在午夜时分和各个时代的大艺术家交流,挺过瘾的一件事。
就是一个时代,无所谓好坏。对某些人好,对某些人坏。文革后一段时期的.文艺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小平批评说:哭哭啼啼,没出息!他老人家也是受害者,但他不计较,反而越挫越勇。
你看历史,类似事情不胜枚举。只是有些离我们近一些,感知深一些。
我看芳华,其实就是看一代人的经历。和我们怀念童年没啥区别。芳华是冯小刚的青春,严歌苓的青春。
严歌苓真牛,写天浴,写陆犯焉识,写芳华。都和那个时代有关。
另有一个旅居国外的女作家也牛。张翎。那年看她写的《金山》,笔法细腻,跨越上百年的历史,写得柔肠百转,真好。
我不是影评人,也根本不会写影评。我觉得芳华好,就是觉得人好,故事好,色彩好,音乐好,能够引起我情绪的波动,能够让我笑的时候笑,恨的时候恨,哭的时候哭。我没那能耐挑毛病。
篇7: 《芳华》读后感
《芳华》精选读后感
看完心里久久无法平静,薄薄的一本书写尽了几个人的一生。命运中的转折点来的那么平淡,让我们以为那只是生命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却不知道那一件事却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刘峰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起落,经历过“触摸事件”后,可以说过的相当潦倒。他的一生都没什么污点,就算自己人生惨淡也会在有限的能力下帮助他人,他永远是“雷又峰”,让人心疼让人感慨。
何小曼没体会过人性之暖,从小时候在家里受尽白眼到去文工团后受尽排挤,直到去战地医院突然变身女英雄,突来人生的大反转反而使她精神分裂住进了精神病院,数年后,在刘峰人生的最后时光,是她一直陪着他,因为刘峰在她受尽排挤时给了她唯一的温暖。两个因为时代、因为乌合之众导致生命残缺的人,最终还是以朋友的方式在一起相互取暖,也算是文中唯一的光明了。
郝淑雯在几十年后才向萧穗子承认,自己主动勾引萧穗子男友,才导致萧穗子成为众矢之的,然而郝淑雯以为自己早对萧说过了并取得了萧的原谅。原来记忆力真的会骗人,它让一个人相信自己做过自己不敢做的`事,相信自己没做过不该做的事。
书真的很棒,人的一生那么长,我们看不到未来我们的样子,然而在看书的过程中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力,人的一生也不长,其实也就是那么几件事会决定我们的去向。活好当下吧!
篇8: 《芳华》读后感
我最喜欢那句话“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书相比于电影来讲,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是将小曼的生活背景详细道来,你只有知道从前的何小曼,才明白后来的何小曼――一个自卑的,敏感的,倔强的,珍视善良的需要爱的何小曼。
她需要耍点心思才能让妈妈抱抱她,她为了留住妈妈给她扎的辫子几天不洗头,她为了爸爸能够解放,出来之后认识她,急迫着盗用丁丁军装拍了一张照片(那怕是她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错事了),她以为离开继父的家,来到一个没有人欺负她的地方,后来才意识到只不过换了一批人欺负她看不起她。
所以当有人不嫌弃她愿意因为排练舞蹈碰她(touched)时,她无限放大那种善意,她感受到更多附加的情感,信任,依赖或者是爱,她珍视这种善意,用尽一生去回报以善和爱。
何小曼没有被那个把背叛当成正义的操蛋的时代腐蚀,她珍视刘峰的善良,把他当作一份特殊的礼物而不是理所当然,在所有人批判刘峰的时候她大声喊“刘峰你明天走我送你啊!”
感觉冯导吧小说中刘何之间那种情感升华了一下,(镜头)刘峰与小曼去看望死去士兵之后,小曼对刘峰说出当年去他房间看他时想说的那句话。
“能抱抱我吗?”
很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对那时的小曼显得却那么沉重,让她不敢开口,而如今他们风风雨雨,爱对于这种陪伴依赖情感显得都有点庸俗和肤浅。
喜欢那个识得善良,平和知足的何小曼。
篇9: 《芳华》读后感
自从下载了微信读书,读书继跑步之后变成了一种新的竞争。
经常在打开微信读书之后,第一关注排名,第二关注金币,像例行公事般,然后才开始读书。
今年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把每一本读的书,都记录在了一个黑色的大本子上,看着满满的一页纸,竟然也生出了一些满足感。
但是我深深的知道,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了一本书,最重要的过程,应该是咀嚼之后的笑话,如果只是一股脑儿的吞下去,什么作用也没有,什么精华也吸收不到了。
所以,这也是我强迫自己抽时间写读后感的原因之一。
言归正传。
《芳华》这本书,写的是我爸爸那个年代的事情,一群年轻的文艺兵的故事。刘峰,林丁丁,小曼,郝淑雯还有作者本人,以第一视角为观察点。多才多艺的,各种标兵,模范加身的朴实的刘峰爱上了“病西施”林丁丁,他以为是两情相悦,结果最后被林丁丁哭泣落跑拒绝,因为在林丁丁的心里,刘峰不是普通人,是神一样的存在,神在普通的人心里是不能有爱欲表露的,而刘峰的表白,让林丁丁不成熟的心智遭受了重创,天神瞬间坍塌。事件不经意之间发酵,于是人尽皆知。昔日的模范得到了严酷的惩罚,先是到伐木连,后到中越战场,失去了那只触摸过林丁丁脊梁的手臂。从此在命运的波涛中沉浮起来,交过一个做小姐的女朋友,乐于助人的刘峰,感化小姐从良一两年,最后却得知她从操就业而分手。。后来回到北京,又被病魔吞噬了生命。可以说,刘峰的一生,以触摸林丁丁,作为分水岭,以前是春风得意的,之后是颠沛流离,相当可悲的。
很容易感受到这一群红房子的文艺兵所处的浓浓的时代背景。看完,最让我深思的一个问题是,到底刘峰是被谁迫害的呢?是林丁丁?是愚昧的那群文艺兵?还是所处的大时代?时代把人神话,再把这尊神狠狠地摔在地上,四分五裂,无从捡拾。
老实的老干部刘峰,只因为对所爱的人表白,从神话后被妖魔化,被人人谴责,批判,而看起来端庄的郝淑雯,却在由嫉妒生气的私心促使下,抢了“我”的男朋友,并很长一段时间,夜夜同床而眠,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会吃人的时代,是一个颠倒是非的时代。最后,郝淑雯在“我”面前,喝多了,道出了一切,这个大反转,不可谓不惊人。
真相从来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善是善,恶是恶。
很多时候,都截然相反。
篇10: 《芳华》读后感
相比于影片,自己更喜欢文字一点。因为,可以随心所欲的快进或快退,又或者在文字中可以有更多的联想,天马行空,书中人即我,我即书中人,通过文字很容易有一种代入感,影视则将人物形象化,也进一步固话了,自己是先看的电影《芳华》,后面再看书籍《芳华》的时候,每次看到刘峰其实都会不自觉的想起电影中的“刘峰”。
总体来说,电影还是比较忠实于小说本身的,有一些小的改动,不过基本剧情是一致的。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小说里面有一个结局:刘峰患癌去死。而电影中只说到刘峰和小曼相依为命。
看豆瓣上的介绍说,《芳华》原名叫做“你触摸了我”,其实从整本书来看,触摸事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触摸事件之前,整个小集体虽然有摩擦,有勾心斗角,不过还算是一个完整的集体。前期的一些铺垫和人物介绍也是在这之前发生的。然后就是刘峰拙劣的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触摸了林丁丁,刘峰从神坛上被拉下来,踩着泥土中,最后黯然离去,去伐木连,去前线,最终把一只手留在了战场上。
留在文艺团里的人也在之后四分五散,郝淑雯嫁给了认识的“表哥”,后来一起南下淘金。林丁丁在亲戚的介绍下终于嫁入了豪门,不过最终还是难以融入进去,离开后再嫁一个商人,移民国外,后来依旧黯然离婚再回国。萧穗子成为了一个作家,也成为了记录他们曾经芳华的人。读后感・而故事的另一个主人翁――何小曼在经历过触摸事件之后,也彻底对文艺团失去了信任。装病被发现之后去了前线,偶然情况下成为了一名英雄,却变得精神失常,同时丈夫也在战场上牺牲了。再后来,和刘峰相依为命。陪着刘峰走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段路程。
读完全书以后,依然有一种无处排解的压抑感。仍旧是因为,书中没有一个反派。作者也是用很平淡的语气,平铺直叙她们曾经的故事。没有过多的掺杂个人情感。只能感慨一下,个人有个人的幸运与不幸吧。刘峰不幸吗?他是幸运的,相比十五岁上了战场,最终也留在了战场的无名小战士。何小曼不幸吗?她的童年确实很悲惨,不过后来好歹遇到了一个“贵人”,让她得以脱离曾经的苦海,不至于被淹没。林丁丁?萧穗子?郝淑雯?应该都算不上不幸吧,甚至相比于刘峰和何小曼,她们还是比较幸运的。
大家都不是坏人,也都有各自的幸运与不幸,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吧。
【我们的芳华】相关文章:
1.芳华的演讲稿
2.芳华杂文随笔
4.芳华台词最后话
5.何惧刹那芳华散文
9.芳华易逝唯美语录
10.爱如花,何惧刹那芳华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