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汉武帝在古代是什么人

汉武帝在古代是什么人

2022-05-28 04:19:1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月下罗生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汉武帝在古代是什么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汉武帝在古代是什么人,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汉武帝在古代是什么人

篇1:古代人经典座右铭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

6)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9)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1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11)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战国策·楚策》

1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1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晔

1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1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1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2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篇2:古代人经典座右铭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

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记》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5)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6)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

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

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0)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僖公十年》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1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曹操《龟虽寿》

1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15)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1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7)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范晔《后汉书》

1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1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两》

20)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篇3:古代人经典座右铭

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5)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8)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9)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1)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

1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1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14)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1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家则无徒。——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16)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1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8)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1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篇4:古代人怎么读书

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诸葛亮(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2.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陶渊明(资料图 图源网络)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苏轼(资料图 图源网络0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4.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陈善(资料图 图源网络)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实际上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既要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篇5:古代人怎么读书

郑板桥:“精当”读书法

郑板桥(资料图 图源网络)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贪多不求精,就会胸中撑塞如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但不等于深刻理解及全部掌握。

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与“研”,因为书中的“微言精义”所包含的丰富深邃的内涵,往往是“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不知所穷”。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意“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欧阳修(资料图 图源网络)

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的书籍就被他背熟了。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在欧阳修的亲身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董遇“三余”读书法

董遇(资料图 图源网络)

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很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与我们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节奏有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张溥:“七焚”读书法

张溥(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明代学者张溥的“七焚”读书法强调读写并用,强调“眼到、手到、心到”。他的读书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每读一篇新文章,都工工整整地将它抄在纸上,一边抄一边在心里默读。第二步,抄完后高声朗读一遍。第三步,朗读后将抄写的文章立即投进火炉里烧掉。烧完之后,再重新抄写,再朗读,再烧掉。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篇6:汉武帝在古代是什么人

汉武帝的客观评价1

汉武帝(前141年-前87年在位)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调集30万兵力埋伏于马邑周边,欲一举歼灭匈奴主力。但如此大规模兵力集结,很难保密,匈奴单于得知汉武帝计划后,退兵出塞。这次未实现的伏击开启了汉匈之间近百年的战争。马邑之谋固然展示出汉武帝的强烈进取心,但他毕其功于一役的好大喜功也暴露无遗。早在前138年,汉武帝的急于求成就初露端倪,他派张骞出使西域就为“欲事灭胡”。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可分为三个时期:从马邑之谋到前1的漠北决战,汉军频繁出击匈奴;前118-1间的停战与政治和谈阶段,双方要么无战事,要么也是低烈度冲突;前1之后武帝再度大规模出击。

前129年的龙城之战,汉武帝派4万汉军分四路出征匈奴,然而其中三路或者无功而返,或者损兵折将,甚至全军覆没、主将被俘。龙城之战西汉军人一共死伤1.7万,只有卫青一路斩敌700,攻破匈奴人会盟祭天的龙城,汉武帝首战不利。

此后,在西汉对匈奴的进攻战中,逐渐形成一套“间接”攻敌的战略,由卫青和霍去病等优秀指挥官较好地贯彻执行。无论是卫青夺得并巩固河套地区的两次漠南之战,还是霍去病攻下河西走廊的两次河西之战,汉军一般有一路军队在非主攻方向发动佯攻,迷惑匈奴单于,令其难以支援,而主进攻方向也不是简单的硬碰硬正面攻击,多采用大范围迂回、长途奔袭、出乎意料的奇袭等发挥骑兵速度优势的战略战术。

汉武帝的客观评价2

漠南之战

然而往往几次胜战后,汉武帝就犯了好大喜功的毛病,企图用一场总决战彻底击败匈奴人。结果却往往是主力决战准备过程漫长、物资消耗大,保密不佳,匈奴也做好迎战准备,导致进攻的突然性丧失。

前123年的阴北之战,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率6位将军领10万骑兵,一路大军穿越阴山东段,直接攻击匈奴单于,并没有其他方向军队的策应和佯攻。是役,汉军杀敌1.9万,然而也损失了3000多精锐骑兵,更导致前将军赵信兵败投降匈奴。因此虽然获胜,战后卫青并未得到加封。

前1,汉武帝发动漠北决战,更是霍去病两次河西战役(前1)取得辉煌战果之后的头脑发热。汉武帝倾全国之力,调集的战马加上“私负从马”共24万匹,数十万步兵运输物资粮草、保障后勤,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统领5万骑兵,总兵力高达50万人。是役,匈奴损失9万多人员、大量战马和畜产。此战后,匈奴在漠南(大致范围是蒙古高原的戈壁荒漠以南)无法立足,向蒙古高原西北迁移。

汉武帝的客观评价3

漠北决战

但西汉为此战付出的军事代价有多大呢?汉军伤亡七八万,与匈奴相当,马匹损失十多万匹,这对于战马相对较少的西汉,代价过于高昂,导致汉武帝在后期发动的战役中,再也无法调集如此多的马匹。另外,卫青和霍去病的骑兵部队分别在蒙古大漠里行军一千和两千里,由于当时落后的交通和后勤制约,交战之前,汉军的马匹、物资和人员损耗就必定相当高。

漠北决战,汉武帝放弃了有效的间接攻敌战略,与匈奴主力正面决战。汉军的策应佯攻、迂回机动和偷袭等优势战术无从发挥,再加上补给的困难和损失,结果漠北之战虽然取胜,但却是一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胜。实际上西汉和匈奴都元气大伤,此后七年双方几无战事。

漠北决战既是武帝对匈奴作战的顶点也是关键转折点,其惨重的军事和经济代价多半要由他“好大喜功”的性格负责。在征讨驱逐匈奴的伟业中,汉武帝所谓的“雄才大略”也止于漠北决战。

后期战略和选帅一无是处,匈奴实力恢复

经过十多年的相对和平与政治谈判阶段之后,汉匈冲突再度激烈。此时武帝宠幸李夫人、宠信李延年,后两者之兄李广利将军因此受武帝重用,但李广利军事才能平庸。前103年赵破奴两万骑兵被匈奴八万人围攻,全军覆没。此后西汉三次进攻匈奴都由李广利担任主将,结果一次无功而返,两次惨败。

由于在前期尤其是漠北战役中的战马损失过大,武帝后期进攻匈奴多是步骑协同,步兵利于防守,但速度和冲击力远不及骑兵,运动战中会拖累骑兵,而如果没有骑兵保护,步兵更独力难支。前99年的俊稽山之战,李陵长期训练的强悍步兵兼弓弩手部队遭遇匈奴单于主力。在有利地形掩护下,汉军5000人与匈奴8万骑兵苦斗十余日,仍然无法摆脱追击和围攻,最后李陵兵败被俘。同一时期,李广利3万骑兵攻击匈奴右贤王,汉军死伤十之六七。

汉武帝的客观评价4

汉代骑兵

前90年,汉武帝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匈奴。西汉14万大军分三路出击,其中李广利一路7万人。是役,李广利的主力战败,在转战一千余里的情况下,体力和斗志皆失。李广利得知妻儿因“巫蛊之祸”被抓,无心恋战,遂率大军投降匈奴。除了用人失察之外,汉武帝后期的战略更加僵化,除了被动防守,就是一味寻求与匈奴主力决战。虽然后期数次战役也有多路出击,但他对匈奴兵力部署并不了解,基本上是盲目分兵,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反观漠北之战后匈奴的战略,一方面主动政治谈判、争取时间恢复实力,另一方面在战争中加强对汉军的侦察,而且充分运用熟悉地形、地势之优势——汉军主力强盛时,匈奴隐遁军队避敌锋芒,令深入敌境的汉军找不到对手无功而返;汉军孤军深入时,匈奴则以优势兵力围歼,最典型的莫过于俊稽山之战。同时,匈奴也使用“间接”战略手段,利用西域诸国的反复无常,令西汉军力长期消耗于西域地区,从而减轻汉军对匈奴的正面压力。匈奴人也吸取以往畜产损失过大的教训,在交战之前将非战斗人员和牲畜转移至安全地带。

汉武帝的客观评价5

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一、政治方面:1、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诸侯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威。2、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如董仲舒、桑弘羊等,辅佐朝政。3、任用“酷吏”,严厉打击地方豪强。

二、经济方面:1、将煮盐铸铁造钱权利收归于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2、打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思想文化方面:1、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学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四、在军事方面:1、派卫青、霍去病率领大军,进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派卫青、霍去病率领汉军主力在“漠北战役”,取得战略决定性的胜利,解除了匈奴对于北方长期的威胁。2、进军西南,平定闽粤。设立郡县加强与内地的联系;3、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与西域各国交往通道。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

篇7:汉武帝有感

征和二年,汉武帝晚年的一场“巫蛊之祸”使他永远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儿子——太子刘据。三年后,这位伟大的皇帝最终带着遗憾而去。煌煌大汉,铁马金戈,红粉过客,江山几何。汉武帝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已尘埃落定。有人说他穷兵黩武,有人说他好大喜功,有人说他雄才大略,有人说他暴虐无道。可谓誉之者众多,毁之者亦多。那么,汉武帝的一生到底给后世带来了什么,我们又应该怀着怎样的一种历史眼光评论他的功过呢?看了《王力群读史记》,让我又有了一番新体会。

汉武帝的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保境安民,勇击匈奴,奠定疆域

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但秦朝的版图辽阔,只不过相当于武帝在位时的二分之一。十七岁的汉武帝血气方刚,面对匈奴人的嚣张气焰,他没有像文帝、景帝时期那样忍气吞声,他决不能容忍祖辈“和亲外交”的政策。建元二年,他派张骞出使西域,希望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年轻的他竟有如此长远的眼光,后世君王谁人能比?此后,汉武帝对匈奴用兵44年,每一次重要战役,都是他一人操办部署,如此大事之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见武帝军事才能非同一般。他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

二.千古文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统江山易,聚拢人心难。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是后代封建王朝的基本思想,影响中国文化一千多年。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因为汉武帝开创了“读儒书,做儒生,用儒术”的先河。在这之前,国家采用的都是军爵人才制度——这难免生出许多弊端。到了武帝时期,兴办太学,设立举贤制度,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更为之后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他是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的皇帝。

三.举贤,用贤,纳贤

武帝时期,人才辈出。军事奇才卫青、霍去病,老将李广,直臣汲黯,史学家司马迁,酷吏张汤,弄臣东方朔、司马相如......人才归人才,总得遇上明眼的伯乐,才能各显神通。正是因为汉武帝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举贤,用贤,纳贤,才能使大汉朝日益强大。所谓明君惜直臣,便是如此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汉武帝的过,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古来征战几人回?”常年与匈奴作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自古以来,战争的消耗是巨大的。以汉朝为例,军事消耗包括军粮、军饷、武器装备消耗、医疗、赏赐……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从何而来?自然是拿百姓的血汗换来。汉武帝为了取悦宠妃李夫人,命其哥哥李广利出一次无足轻重的征,好封个候。结果损失惨重。这更是弃天下百姓于不顾。史记记载,由于对匈作战导致中原人口减半,可见百姓遭到何等痛苦。

二.信鬼迷神,晚年巫蛊,秧及百姓,死伤数万

征和元年,汉武帝听信奸臣江充谗言,发动巫蛊之祸。从朝廷重臣,到后宫嫔妃,从平民百姓,到当朝太子,两万余人无一幸免。这一切,都只是因为汉武帝的无知,恐慌,残酷,无情。如此大的一场流血惨案,恐怕只有秦始皇才能及得上。宋朝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评判毫不留情:“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巫蛊冤案,更让他痛失爱子。武帝一世英明,却在晚年犯下滔天罪行,落得个凄凉下场。

然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承认:自己给百姓带来痛苦,从此不在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明自己的悔意,更为爱子刘据建望思台,以表哀悼。这便是有名的《轮台罪己诏》。此后,君王便一一效仿,良好的统治风气从此而生。

敢于罪己,放下天子的身段,置自己于后世褒贬舆论之中,痛思悔过,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在今天,我们普通人犯了过错尚且不好意思承认,而汉武帝却能诚心改过。在临终前的短短几年,汉武帝彻底改变自己执政近五十年的方针,发展生产,爱民如子,实在难得!

由此,我们无法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任何人。因为人性本就复杂,更何况封建帝王!我们能做的,就是永远记住他——汉武帝,记住他英雄传奇的一生,用历史的眼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汉武帝在古代是什么人】相关文章:

1.《汉武帝传》读后感

2.古代人过七夕送什么

3.汉武帝一生的传奇故事

4.我心中的汉武帝作文

5.汉武帝的眼见为虚的散文

6.汉武帝乳母尝于外犯事,帝欲阅读附答案

7.在疫情

8.在主持词

9.在海口作文

10.在人间读书笔记

下载word文档
《汉武帝在古代是什么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