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高血压患病人社区管理效果观察论文

高血压患病人社区管理效果观察论文

2022-05-28 03:39:2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太阳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高血压患病人社区管理效果观察论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血压患病人社区管理效果观察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血压患病人社区管理效果观察论文

篇1:高血压患病人社区管理效果观察论文

高血压患病人社区管理效果观察论文

高血压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容易对患者的心、脑、肾等器官造成持续性的器质性损害,对社区广大居民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文通过对社区高血压人群进行为期12个月的社区管理,旨在探讨如何做好社区高血压人群健康管理工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文随机选取我街道社区200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116例,女84例,年龄38~77岁,平均年龄(54.2±15.8)岁,病程5~18年,平均病程(8.5±4.2)年,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实验。

1.2社区管理方法

连续为选取的200例高血压患者实施12个月的社区管理干预,实施高血压社区管理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此次管理干预的意义及具体实施方法,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1)建立健康档案,实行网络化管理。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及高血压患病情况,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水平,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相关治疗方案;

(2)每周深入社区1次,针对高血压患病人群加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运用多种手段,例如视频、动画、宣传单及讲座等形式,向广大高血压患者重点加强高血压的患病原因、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的健康宣教;

(3)不断加强生活干预,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限制食盐、食油摄入量,适量运动,加强自我管理;

(4)每月进行家访或电话随访2次,不断加强用药指导,告知其按时、按量服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发动患者家属监督其规律治疗,及时复诊,为其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使用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使用t检验,当P<0.05时即可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高血压患者在高盐危害、吸烟危害、肥胖危害、高血脂危害、高血压并发症和高血压危害等方面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高血压控制人数和服药人数比较

实施社区管理前、后,高血压控制人数、服药人数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实施社区管理前、后患者血压状况比较

实施社区管理前、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作为我国最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在我国,高血压存在患病率高、残疾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以及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治疗率低的“三低”的特点,高血压防治形势不容乐观=。笔者针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连续为其实施12个月的社区管理干预,具体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实行网络化管理,深入社区,针对高血压患病人群加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不断加强生活干预和用药指导,为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个体化的高血压防治服务。通过实施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关于高盐危害、吸烟危害、肥胖危害、高血脂危害、高血压并发症和高血压危害等方面知识的知晓率显著高于实施社区管理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实施社区管理广大社区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知识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此外,通过实施社区管理,高血压控制人数、服药人数、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和实施社区管理前有显著差异,提示通过实施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更加规范,高血压水平得到有效控制。综上所述,针对社区高血压人群实施社区管理,使其明显提高了相关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高血压病情得到较好的控制,值得推广。

篇2: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管理的效果分析论文

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管理的效果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管理的效果。方法:对2月~208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专科门诊就诊和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36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对照组患者在医院专科门诊就诊,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就诊时间、就诊的医药费用、血压的达标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门诊的就诊时间、就诊的医药费用等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血压的达标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到医院门诊就诊相比较,高血压患者到实施社区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可缩短其就诊的时间,降低其就诊的医药费用,但控制其血压的效果相对较差。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专科门诊;管理模式

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随着医疗管理模式的转变,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已从单纯的生物学防治模式转向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综合防治模式、从以大医院为中心转向以社区为中心。最新的实践证实,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管理,可减轻其家庭与社会的经济负担。为探讨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管理的效果,笔者对年2月~2014年8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专科门诊和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36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2月~2014年8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专科门诊和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360例高血压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中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患者的血压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在不同日的静息状态下经过三次测量,若其平均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即可判定为高血压。①Ⅰ级高血压的定义是:患者的收缩压为140~159mmHg、舒张压为90~99mmHg。②Ⅱ级高血压的定义是:患者的收缩压为160~179mmHg、舒张压为100~109mmHg。这些患者的入选标准是:①患者已开始进行规律性用药治疗,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②患者的年龄为18~80岁。这些患者的排除标准是:①非高血压患者。②患者的'病情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属于继发性高血压。③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80岁的患者。④患者未开始进行规律性用药治疗。这360例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0例患者。

1.2方法

对这360例高血压患者的自然情况、患病史、治疗信息等资料进行调查了解。这些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个人嗜好、病程的长短、确诊的时间、有无并发症、患者使用的降压药种类、用药后血压达标的情况、是否进行了中西药联合治疗、患者就诊花费的时间、就诊的医药费用等。在调查结束后,安排对照组患者在医院专科门诊就诊,具体的方法是:为患者进行常规的身体检查及血压测量,并嘱其继续进行药物治疗。安排观察组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对其实施社区管理的方法如下:

1.2.1进行病情档案管理

为该组高血压患者建立病情档案,根据其病情和家庭的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

1.2.2进行心理护理

耐心地与患者聊天,指导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平和的心态,以保持其血压稳定,或让社区的高血压患者相互交流经验,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1.2.3进行用药指导

社区卫生单位的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向其详细讲解进行规律性用药的重要性,并告知其在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让患者掌握降压药的使用方法,了解降压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

1.2.4进行饮食指导

嘱患者保持营养均衡,调整其不良的饮食结构。建议患者多食用高纤维、低盐和低脂的食物,适量地食用含钾丰富的食物,且忌食腌制品及含钠高的食物。

1.2.5进行日常锻炼指导

嘱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可根据其自身的年龄、体质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4-5]。告知患者在进行锻炼的过程中,应避免做俯身、低头或憋气的动作,以免引起血压升高而发生意外。

1.2.6进行健康指导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可在社区设立健康知识橱窗,让患者了解高血压病的相关防治知识,或定期举办高血压病知识讲座,向患者宣传健康知识,告知其要戒烟、少饮酒或禁酒,以防止血压升高。

1.2.7定期测量血压

定期为患者测量血压,以便根据其血压的情况及时调整用药的剂量。社区的医务人员也可建议患者在家中准备血压仪,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测量血压,以方便患者随时了解自己血压改善的情况。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就诊时间、就诊的医药费用等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控制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正负标准差(sx)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卫生经济指标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就诊时间、就诊的医药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血压达标率的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控制的效果均明显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血压的达标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高血压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其建立病情档案并进行管理,让其多关注和了解该病的相关防治知识,督促其在日常生活中规律性地进行用药治疗,同时,坚持进行适度的锻炼[4-5]、定期测量血压、合理地安排膳食,从而减轻了其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6]。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就诊的医药费用和就诊的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但其血压的达标率尚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综上所述,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管理,可缩短其就诊的时间,降低其就诊的医药费用,减轻其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但对该病患者血压的控制效果尚低于医院的专科门诊。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管理的内容和办法,不断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责任意识,从而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的达标率[7]。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25.

[2]PatriciaMK,MeganW,KristiR,etal1Globalburdenofhyper-tension:analysisofworldwidedata[J]1TheLancet,2005,365(9455):217-223.

[3]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高血压杂志.,19(8):701-709.

[4]王海英,生活方式改善对高血压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学,,22(4):310-312.

[5]邱德星,李瑞莉,梁小云等.高血压社区适宜技术依从性的评价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6):182.

[6]徐崇凯,季建隆,曹静.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为主体的高血压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华全科医学,2010,13(1A):86-88.

[7]潘佩,陈晓平.社区高血压慢性疾病管理研究进展.全科医学与慢性病控,2014,29(5):854-857.

篇3:脑卒中偏瘫病人社区管理论文

脑卒中偏瘫病人社区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0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均为住院后返回社区管理的偏瘫病人,经头颅CT检查确诊,包括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对偏瘫病人进行生活饮食习惯、血压、血脂、病史、家庭史等多方面情况的调查(主要由偏瘫病人及其家属提供)。

2结果

调查病例中男65例,女41例,男女之比为1.58∶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男女差别有显著意义。

3讨论

3.1脑卒中偏瘫与年龄性别密切相关

本组资料显示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1.58∶1,说明男性比女性的发病率明显要高,这与有关文献报道基本相符;年龄方面,50岁以上,脑卒中发病率即明显增高,而以60~70岁为最多,但考虑到70岁以上发生中风的患者有些人可能在家治疗,故70岁以上的发病率可能比实际要高。

3.2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WHO2008年协作材料中指出,脑血管病例有高血压病史者占1/2。急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而高血压又是各种类型脑卒中首选最强因素,同时,长期吸烟、饮酒也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在主要诱因中以睡眠状态和情绪波动时发病较多,但更多的却是在无明显诱因下起病,且缺血性脑卒中倾向于凌晨睡眠时发生,而出血性脑卒中多是在活动中或是情绪波动时发病。

3.3脑卒中的预防

脑卒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但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而要想切实有效地预防卒中的发生,就需要大力宣传,加强全民社区管理。据国内外多项研究证明,对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合理服用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药物,树立健康意识,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合理膳食,采用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使脑卒中的发病率下降,发病年龄推迟。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笔者也认为,对于脑卒中病预防,凡年龄45岁以上,对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脏病病史、身体肥胖、长期吸烟饮酒者,应提高警惕,纳入社区管理的范畴,由全科医生有效管理上述疾病,避免情绪波动及剧烈运动,要戒烟酒,治疗习惯性便秘,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若能如此定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本文表明:

(1)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的社区管理:高血压控制率明显提高,血压趋于正常水平,脑卒中的发生率将降低。

(2)在研究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50岁以下高血压患者愿意参加社区管理比例较低,主要是社会工作比较多,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健康,血压如长期得不到控制,随着病程的延长,脑卒中的风险将显著增加,因此必需加强该年龄段偏瘫病人的社区管理。

篇4:社区管理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分析论文

社区管理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社区管理血压达标情况。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100例,均为某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社区常规护理(对照组,n=50)与加大社区管理(观察组,n=50)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经统计示为80%,显著高于对照组52%(P<0.05)。观察组知识知晓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78%,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加强社区管理,可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居民自我保健理念明显增加,促使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摒除,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文明水平,就文明社区加以建立,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社区管理;高血压病;血压达标情况

高血压疾病的流行具群体特点,需应用群体防治方案,目前,依据国内外累积经验,发挥社区治疗优势,是最有效对高血压控制的方法。所开展的社区防治措施需由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当地政府领导,由预防机构参与管理与评价,而社会卫生服务机构,需对具体的实施负责。因高血压防治属长期工作,社区工作者需做好迎战准备,另外,需掌握高血压诱发因素,正确制定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1]。本次研究选取相关病例,随机分组,展开常规护理与加大社区管理护理的成效对比,现总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社区高血压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龄40~76岁,平均(57.2±2.4)岁,高血压均与WHO在1999年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其中35例为低危者,50例为中危者,15例为高危者。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组间具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选取的病例应用社区常规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加强整体、全面的社区管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药物指导

低危者,着重生活干预;中危者,避免应用药物,以生活干预为主,但在控制血压状况不佳时,可取单种药物降压;针对高危患者,需以生活干预为管理基础,辅助行药物治疗,且宜两种以上联用。

1.2.2生活干预指导

每天开展体育锻炼,依据危重选择合适方式,如散步、体操等,注意调整饮食,控制体重,饮酒不可过量,需禁烟,为使患者对上述要求严格执行,需跟踪诊疗。控制食盐量,保持舒畅、稳定情绪,合理饮食。

1.2.3社区教育宣传管理

(1)普查: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作工作开展的依托,普查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定期安排体检,就健康档案加以建立。检出的高血压者,需专门设档管理,行针对性指导[2];

(2)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对社区居民开展多样化教育,增强其对健康的关注力度,提高防止高血压的认知,如在社区内开设宣传栏,定期就健康教育开设会议进行讨论等。针对高血压患者,定期集体授课和访视,行专业指导。

1.2.4在社会工作的医生加强与专科医生的配合

为增强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需组织社区医生与专科医生展开合作,让专科医生在技术上提供帮助,开展技术培训,使社区医生掌握高血压防治新技术,解决社区居民实际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治疗[3]。

1.2.5随访管理

根据患者病情状况和检测出的`血压级别,实施分层管理,并跟踪治疗,轻度者,每3个月安排1次随访,二级可2个月随访1次,严重的三级患者,需每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1)自我检测:当场对患者血压情况检测,了解自我检测是否正确,就有无错误加以记录;(2)掌握生活方式:如针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提供健康生活指导,使其对危险因素消除方法知晓;(3)就药物使用情况加以了解,评价药物效果,鼓励坚持服用有效药物,效果不佳或起相反作用药物,需到医院重新进行诊断,就新的方案加以调整;(4)督促患者到医院做相关检查,若器官有损害,需及时治疗。

1.2.6居民运动指导

体力活动对药物降压作用有巩固效果,依据患者机体状况,社区医生个体化制定运动计划,适当安排体育锻炼,除可增强患者体质外,还可维持正常体重。也可指导患者做有氧运动,如体操、打太极等,循环渐进安排运动强度,长期坚持,并依据运动前后自我感觉和脉搏变化,决定时间。通常而言,心率在运动时于100次/分左右控制为佳[4]。

1.2.7控制肥胖

多项报道指出,若体重减少1kg,平均血压可降1mmHg,降低体重除使药物治疗高血压效果增强外,还可减少服用量。故社区医师需重视患者体重状况,督促对饮食量控制,高热量食物少吃或不吃,可少食多餐,重视全面补充营养,以防缺乏维生素诱导其它疾病发生。

1.2.8综合干预

高血压需终生应用药物,治疗已转为医疗机构-社区-家庭综合干预模式,社区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可继续实施医院的专业指导,又可深入社区,更多与患者交流,提供更为实在的、更具体的建议和指导,还可加强督促,使患者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力度提高。

1.3效果评定

依据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制定的各人群目标血压,就各例血压控制是否达标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版统计学软件,实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实验计数资料行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观察组选取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经统计示为80%,显著高于对照组52%(P<0.05)。观察组知识知晓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78%,有统计学差异(P<0.05)。3讨论社区重视高血压管理的开展,需个体化、整体的健康教育为实施基础,向居民提供健康宣教,增强防范意识。社区健康宣传和系列干预手段的实施,可使患者健康理念强化,自我治疗效果提高,促使就运动过量、不运动、喝酒、抽烟、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改变[5]。医护人员需依据重点人群,加大综合治疗,详细掌握患者病情,可为高血压病情控制提供保障。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选取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经统计示为80%,显著高于对照组52%(P<0.05)。观察组知识知晓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78%,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加强社区管理可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居民自我保健理念明显增加,促使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摒除,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文明水平,就文明社区加以建立,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林秀瑶,汪流,朱达斌,等.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观察.中华内科杂志,2009,48(12):1023~1025.

2赵连友.保护心脑肾是高血压病治疗的重要目标.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11):968~969.

3卢国良.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7):74~75.

4邹惠娟,王亚.护理干预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影响.中国疗养医学杂志,2008,17:129~130.

5李玲娣,刘旺,金一飞.非络地平和替米沙坦单用及两药联用对中老年高血压对疗效和对左室肥厚逆转的作用.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0,8(6):622~623.

篇5: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管理效果分析论文

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管理效果分析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管理后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6月-5月将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81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症状好转出院后立即纳入社区管理,对照组症状好转出院后仅给予氯氮平治疗,管理两年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与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复发和社会功能情况进行测评。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13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17,P<0.01)。两组检出社会功能缺陷分别有5例和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7.23,P<0.01)。结论社区管理模式能降低精神分裂症复发率,改善社会功能,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能力。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社区管理;康复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期经住院治疗后,往往会出现社会功能缺陷,如缺乏主动、兴趣爱好减少、注意力不集中、社会适应能力和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部分病人出院后由于得不到社会的理解、自行停药、生活压力等原因而容易复发,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负担。相关文献报道了社区个案管理[1-2]和社区综合康复管理[3-4]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但就一般社区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管理效果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对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一般社区管理精神分裂症效果进行随访观察。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hineseClassificationandDiagnosticCri-teriaofMentalDisease,thirdedition,CCMD-3)[5]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选择206月-205月昆明市东川区精神病院诊断明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81例。入组标准:①年龄18~55岁;②无智力障碍和明显的躯体疾病;③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④出院后至少有1名健康人员作为监护人与其生活;⑤药物使用氯氮平治疗。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分为两组,研究组44例,男性27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2.0±7.1)岁,平均病程(6.1±3.2)年;对照组37例,男性22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30.0±6.9)岁,平均病程(5.9±2.9)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用药种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社区管理

对纳入社区管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除继续给予药物治疗外,①社区对其建立专门的健康档案,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②由精神科专业技术人员对患者进行每年至少4次的随访,随访的主要内容包括:a.提供精神卫生知识宣传:采取宣传画册、定期精神卫生知识讲解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b.督导患者服药:向患者和家属说明坚持用药的重要性及药物的副作用,家属成员要监督患者服药。c.康复训练:主要为社会功能训练、学习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文娱体育训练等。促进患者尽快融入社会生活,恢复社会功能。③建立家属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患者家属交流患者服药、家庭护理等经验,相互学习,建立治愈疾病的信心。④构建医患信息平台:与患者及家属加强沟通,家属发现患者有不正常时及时与社区精神科专业医师联系,由专科医师指导处理。⑤心理干预:当患者出现情绪异常如焦虑、抑郁等情况,采取心理疏导等干预措施,必要时给予心理治疗。

1.2.2评估工具及方法

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TheBriefPsychiatricRatingScale,BPRS)[6]、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DisabilityScreeningSchedule,SDSS)[7]于研究前后进行评定,对两组复发率和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进行比较。评定人员由经过训练的2名精神科专业人员组成,研究前后评定人员不变,选择安静的测试环境,每次测试20分钟。复发标准为症状缓解半年以上,BPRS总评分≥36分。SDSS总评分≥2分认为有社会功能缺陷。

1.3统计方法应用

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复发率与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采用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BPRS总评分比较

入组前两组BPRS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后研究组BPRS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复发率、社会功能缺陷率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和13例复发,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2%vs.35.14%,2=10.17,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例和25例有社会缺陷,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36%vs.67.57%,2=27.23,P<0.01)。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复发率与致残率较高,即便经过住院治疗,出院后仍需要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以降低复发率。李毅等[8]报道:精神分裂症首次治疗后有81.9%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其中22%~55%的患者在1年内就可以复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亦较高,特别是长期住院的病人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更是高达83.5%~100%[9-11]。本研究显示,对精神分裂症病情缓解后采取的社区管理可降低患者复发率和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12-13]。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采取社区管理模式,能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仪修芹,卜祥峰,董兰,等.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案管理与基础管理效果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4(5):356-358.

[2]周强,林永强,余英仪,等.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社区个案管理的效果分析[J].广东医学,,31(14):1836-1838.

[3]邢锋,鲁青芳.社区综合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3(17):79-80.

[4]姜雪芳,胡伟明,郑芳,等.社区康复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6(12):1482-1483.

[5]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75-78.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88-100,263-266.

[7]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63-166.

[8]李毅,吕路线.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相关因素[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9(2):96-98.

[9]移友松,亢明,徐雪云,等.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缺陷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杂志,1999,9(5):274-275.

[10]李超,李金宛,孙敏勇,等,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缺陷分析[J].柳州医学,2010,23(1-2):22-23.

[11]郭贵云.202例慢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精神残疾临床观察[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2,25(1):19-21.

[12]李守春,卢振胜,胡雅伟,等,社区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1):46-48.

[13]王延祜,唐济生,柴新生,等,社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效果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2(4):244-246.

篇6:探析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和防治论文

探析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和防治论文

目的  探讨社区精神病病人的管理与防治。方法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与工娱疗法相结合。结果  经12~24个月的管理,全部病情稳定。结论  全社会重视并参与对精神病病人的管理与防治,是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减少特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资料源自本中心近5年来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管理对象为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6~55岁。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疗  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 工娱疗法  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时,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与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  经过12~24个月的治疗管理,经我中心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观察,所有病人病情稳定,2年内无肇事肇祸,无关锁现象发生。

2.2 效益评估

2.2.1 社会效益  本资料中的83例病人在管理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纳入管理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 经济效益  本文中83例病人纳入管理,病情稳定,大大减少了住院治疗次数,减少了社会医疗资源的浪费。

3  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给医疗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政府交办的收容治疗任务理当坚决执行,可长期下去难以负重。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这些病人也难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费用。像这样的精神病人日趋增多,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人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探讨一条社区管理与治疗相结合的新途径。

篇7:家庭医生社区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论文

家庭医生社区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论文

摘要:目的探究家庭医生社区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脂代谢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02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建档时间分组,各5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管理,观察组予以社区高血压管理,对比两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管理前两组脂代谢、血压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无差异(P>0.05);管理后观察组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P<0.05);舒张压及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医生社区高血压管理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患者脂代谢及血压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家庭医生;社区管理;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点,且患有器质性损伤或严重心、脑、肾等器官功能的综合征,是导致心脑血管病及死亡的主要因素[1]。常规护理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但难以满足临床预期。因此,家庭医生社区高血压管理在治疗同时给予优质管理干预对改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家庭医生社区高血压管理对高血压病患者脂代谢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2月至8月本中心102例高血压病患者,均符合WTO高血压评定标准[2],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意识障碍、智力障碍及心脑肾等严重疾病者。根据建档时间分组,各51例。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42~80(61.21±7.50)岁;观察组男31例,女20例;年龄43~82(61.77±7.54)岁。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健康知识教育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取家庭医生社区高血压管理:(1)建立个人档案,包括门诊病历和随访信息,记录患者基本生活习惯及生活状态,同时反馈给患者,便于其清楚了解自身病情;(2)定期举办专家讲座,普及注意事项及正确饮食搭配知识,并授予急救及自救的基本操作方法,讲解用药方法、禁忌、疗效,鼓励患者增强治疗自信心;发放宣传册,提高健康教育宣传面,设立专线电话和家庭医生工作室,对患者进行单独咨询或指导;(3)定期随访,依照WHO-ISH诊断标准分级[3],并进行逐级管理:一级管理,低危患者3个月随访1次,每年不少于4次;二级管理,中危患者2个月随访1次,每年不少于6次;三级管理,高危患者每个月至少1次;(4)定期进行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适当安慰,讲解负面情绪对病情的危害,帮助患者减轻不良情绪、消除恐惧,树立治疗及康复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提高疗效。

1.3观察指标

酶法检测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直接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声心动电图检测舒张压、收缩压;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enericQualityofLifeInventory-74)评估生活质量(物质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

2.1脂代谢水平

管理前两组脂代谢水平无差异(P>0.05);管理后观察组TG、LDL-C、TC[(2.08±0.36)、(1.01±0.58)、(5.21±0.86)mmol/L]均低于对照组[(2.53±0.43)、(1.49±0.55)、(5.75±0.10)mmol/L],HDL-C[(1.63±0.27mmol/L)]高于对照组[(1.50±0.26)mmol/L],差异显著(P<0.05)。

2.2血压水平

管理前两组血压无差异(P>0.05);管理后观察组舒张压[(83.83±16.59)、(129.57±7.23)mmHg]及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105.84±16.58)、(140.56±7.25)mmHg],差异显著(P<0.05)。

2.3生活质量评分

管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无差异(P>0.05);管理后观察组物质生活状态、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49.12±3.57)、(50.56±3.69)、(58.90±2.57)、(64.46±2.68)分]均高于对照组[(40.75±3.10)、(41.87±2.65)、(45.11±2.11)、给予一股较大的气流,两股气流相冲共同形成一股向外的合流,增大冲出气流的流量,从而将气囊上滞留物完全冲出至口腔内,此时将口腔中的分泌物吸净即可。在这一过程中,有诸多因素会影响操作的效果。液体在流动中压力的降低反映了能量的丢失,主要来自运动需克服的摩擦力,包括流体分子间及分子与管壁间的摩擦力。一般来说,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就越小。潮气量等于吸气时间*供气流速,潮气量与流速成正比,同样的吸气时间,潮气量越大,流速也就越大。而液体在管子中运动时,运动阻力等于管子两端的压差除以流体的流量,也就是说,流体的流速越大,阻力就越小,因此痰液也就容易被清出。流体的运动规律指出:流体的流阻的大小取决于流体本身的性质。而根据伯努利方程得知,流体流动时需要克服黏滞性引起的内摩擦力,以及固体边界对流体的摩擦阻力等。流体的流阻与流体的黏滞系数成正比,黏滞系数越大,流阻越大,痰液也就不容易被清出。表2将气流冲击法操作的原理和流程中所涉及到的体位、气体流速、分泌物的粘稠度、潮气量及分泌物的量这5个影响因素应用多元回归法进行分析,痰液清除率的影响因素分别是:体位(t=-5.761,P<0.001)、气体流速(t=-3.15,P=0.001)、分泌物粘稠度(t=-2.473,P=0.009),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护理人员在进行气流冲击法时,病人的体位、痰液的粘稠度以及操作时挤压简易呼吸器产生的气体流速均会影响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DavisKA.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areview.[J].IntensiveCareMed.,2l:211-226.

[2]ChastreJ,FagonJY.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J].AmJRe-spirCritCareMed,,165:867-903.

[3]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6):524-543.

篇8: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探析论文

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效果探析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社区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效果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1月~1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3例,研究组采用社区管理方法进行会,对照组利用传统护理方法。结果研究组知晓率92.47%、依从度91.39%,对照组知晓率81.72%、依从度80.64%,两组管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利用社区管理效果显著,患者血糖控制效果、遵医用药行为均得到有效提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护理质量;遵医行为

我国糖尿患者群的基数逐渐增加,患者发病后需利用药物控制血糖,辅助或代替胰岛功能,但我国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存在差异,临床研究显示,文化程度高、发病时间较短的患者用药依从性相对较好,但随着患者用药时间的增加,多数患者逐步减少对用药依从的认识程度,用药依从性下降,导致用药效果也随之下降,患者的高血糖抬头,最终加重疾病对患者各部分器官与组织的影响[1]。患者出现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社区干预是指以社区医院为单位,对所辖区域的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本文对所选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对比,总结管理效果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月~1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3例。其中,研究组男52例,女41例,年龄35~87岁,平均年龄(68.83±18.17)岁,病程5~,平均病程(15.16±3.85)年,平均空腹血糖(9.64±3.47)mmol/L,文化程度:高中以下文化16例,高中至本科学历50例,本科以上学历27例;对照组男47例,女46例,年龄36~86岁,平均年龄(67.15±18.86)岁,病程6~,平均病程(15.61±4.39)年,平均空腹血糖(9.57±3.12)mmol/L,文化程度:高中以下文化18例,高中至本科学历53例,本科以上学历22例。患者均在我院确诊或登记为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排除急性发作,排除精神异常或放化疗病史患者,排除严重功能损伤、躯体损伤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不进行护理管理,研究组加用社区管理。社区管理包括建立患者档案、开展健康讲座、定期随访护理。建立患者档案:针对社区医院对患者用药管理相对薄弱的问题,需在患者就诊开药时为患者建立疾病档案,利用计算机记录患者的健康情况,包括饮食习惯、运动量、生活习惯等,并利用计算机存储与调阅功能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进行观察,了解患者家庭成员健康情况、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水平等。开展健康讲座:健康讲座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患者对糖尿病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因此需定期在社区医院循环开展讲座,讲座的内容包括糖尿病疾病知识的'讲解、糖尿病常用药物的种类、用药方法以及不良反应的讲解,并对患者详细讲解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用药习惯的危害,帮助患者主动、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加强患者用药依从性。定期随访:在患者的疾病档案中建立起与患者随访工作相结合的随访模式,在每次随访后都将患者情况及时更新到疾病档案当中,随访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患者血糖情况的分析,对患者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以及对患者饮食、运动情况的观察和指导。随访3个月/次。

1.3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管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结果,对比两组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糖尿病治疗依从性差异,知晓率包括完全知晓、部分知晓和不知晓。完全知晓:患者熟练掌握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用药、使用胰岛素的好处;部分知晓:患者部分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并了解用药好处;不知晓:患者完全不了解糖尿病以及用药的相关医学知识。知晓率=完全知晓率+部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包括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完全依从:管理期间患者能够完全遵医用药;部分依从:管理期间患者能够基本遵守医生叮嘱用药;不依从:患者无法遵医用药;依从度=完全依从度+部分依从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知晓率92.47%、依从度91.39%,对照组知晓率81.72%、依从度80.64%,两组管理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2型糖尿病是我国发患者数最多的糖尿病类型,多数患者除由于生活习惯、工作压力影响发病外,遗传因素也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多数患者在发病后需利用药物治疗方式控制血糖值,改善血糖水平[2]。社区管理是指围绕社区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要载体,对周围的糖尿病患者开展有效的护理措施。社区护理与住院护理工作差异较大,尤其在患者用药期间的护理,住院护理能够以主动护理方式帮助患者有效用药,但一旦患者出院后,用药水平受护理影响的效果相对较低,无法保证护理对患者用药依从的辅助作用[3]。社区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患者出院后,利用有效的随访、护理机制,帮助患者在出院后及时掌握疾病的最新动态,在开药、取药、用药过程中鉴定用药信心,避免出院时间过长导致患者出院后的用药依从度下降。且多数患者自身虽然能够对疾病情况产生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糖尿病并非急性、重大疾病,患者家属对糖尿病的了解相对较差,无法配合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改善饮食、作息需求,对患者血糖的控制也有较大的影响,多数患者存在在院治疗依从性强,回到家中的作息饮食习惯纠正效果差的问题,影响患者治疗。社区管理能够增加患者家属对糖尿病疾病知识的了解。本文利用糖尿病社区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护理效果显著,患者的依从性与知晓率都得到显著的提高,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也有显著的改善。综上所述,利用社区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管理与随访,患者的护理效果得到显著的改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蒋伟萍,韩君华,葛军,顾春光,朱磊,杨翠,王必莲.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精细化管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34(07):175-193+178.

[2]刘静,李恋,龙海涛.社区规范化管理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沈阳医学院学报,,19(05):412-413+417.

[3]黄希凡,梁子敬,张鸿玲.2型糖尿病患者在社区全科模式下行健康管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黑龙江医学,2017,41(01):93-78.

篇9: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社区管理观察论文

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社区管理观察论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导致其血糖代谢发生紊乱。目前,随着我国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普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方式已经逐渐由在医院治疗转向在社区治疗。相关的临床实践证实,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可取得很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证实此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对6月~6月期间我中心收治的114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6月~206月期间我中心收治的114例糖尿病患者。这114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情况:①其病情均符合临床上规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均经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②他们均签署了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我们将这11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57例患者。在对照组57例患者中,有男性30例,女性27例。他们的年龄在39~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32±5.44岁。他们的病程在2个月~2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23±1.。在观察组57例患者中,有男性37例,女性20例。他们的年龄在38~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2±5.06岁。他们的病程在3个月~2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3.25±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社区管理方法

我中心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定期测量血糖等常规社区管理,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社区管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1.2.1进行饮食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管理是保证其血糖正常的主要方法,具体管理方法如下:①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减少纯糖类食物的摄入量,增加蛋类、肉类和乳类等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量。②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多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少食用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③严格限制患者食盐的摄入量,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6g以内。其中,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并发症的患者的食盐摄入量要控制在3g以内。

1.2.2进行健康管理①管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向其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帮助其树立战胜糖尿病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②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家中进行血糖自测。

1.2.3进行用药管理①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家中自行注射胰岛素,并为其讲解注射胰岛素的相关注意事项。②管理人员应指导病情严重的患者使用双胍类降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③管理人员应在指导患者用药的过程中为其讲解药物的特性,并指导其查看说明书,使其了解相关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④管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其用药的剂量进行适当的调整。

1.2.4进行运动管理①管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体质、日常爱好等,为其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②管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进行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并告知患者不要在空腹时进行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的现象。

1.3观察指标

社区管理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管理后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

1.4统计学处理

我们使用SPSS15.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社区管理结束后,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8.63±2.36mmol/L,其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12.67±3.46mmol/L,其糖化血红蛋白值为10.34±2.12%。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6.28±1.64mmol/L,其餐后2小时血糖值为8.57±2.57mmol/L,其糖化血红蛋白值为8.57±1.53%。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终身性内分泌代谢疾病。此病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糖尿病患者的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极易导致其心血管、神经系统、肾脏等系统发生并发症。受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以及家庭因素等影响,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会选择在家庭中或社区中进行治疗。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效的社区管理,对促进其疾病的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社区管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小时血糖值和糖化血红蛋白值。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篇10:社区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分析论文

社区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分析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某社区的22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110例)和对照组(110例)。实验组: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范围为50~77岁,平均年龄范围为(63.5±11.33)岁,病程为5~12年。对照组: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范围为51~78岁,平均年龄范围为(64.2±11.01)岁,病程为3~12年。所有的研究对象均符合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同时也符合本研究的病例入选标准,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比较,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研究对象实施社区高血压常规管理,包括建立档案、宣传教育、饮食指导、定期随访等。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一是社区全科医生评估分级患者类型,依据患者类型明确治疗方法、定期随访次数和针对性规范管理方法,建立个人规范化档案。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对每一位患者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三是制定个性化的生活干预方法并监督,涉及服药、饮食和运动。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获得是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用率进行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a=0.05,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不同方法管理后血压变化及控制情况

管理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不显著,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法管理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显著,且实验组变化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方法管理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血压控制率分别为74.55%和40.9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不同方法管理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不同方法管理后,实验组的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不全和眼底病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根据以往标准所进行的普查资料表明,高血压在我国成人中的患病率为3~10%,平均7.8%,有随年龄而增高的`趋势,以40~50岁以上者较为多见,城市多于农村,北方多于南方[4-5]。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和管理,仅仅依靠门诊治疗随访,仅仅靠病人自觉,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社区的高血压患者必须加强重视社区的规范化管理干预措施,本研究就是探讨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管理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不显著;不同方法管理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显著,且实验组变化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方法管理后,实验组的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不全和眼底病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因此,社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后效果显著,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所降低,血压控制率良好,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蔡文花,李丽敏,王雪敏,等.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4(4):296-299.

[2]郑红梅,杜雪平.社区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17(29):3421-3424.

[3]吴卓君,郑晶晶,黄永娟,等.个体化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9(9):178-179.

[4]强锐.社区慢病规范化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并发症的影响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15):195-197.

[5]钱岳晟,张怡,张瑾,等.上海市普陀区高血压社区规范管理的模式和效果探讨[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5,20(1):26-30.

篇11:糖尿病社区管理与门诊治疗效果的比较论文

糖尿病社区管理与门诊治疗效果的比较论文

摘要:目的比较糖尿病社区管理与内科门诊治疗的效果。方法以我院6月至6月内科门诊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社区管理同期收入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患者FPG、2hPG、HbAlc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三项指标观察组患者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行社区管理,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不良反应率较低,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管理;内科门诊

0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变化,近年来糖尿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加[1],大部分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缺乏了解,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或虽然已诊断,但对饮食的控制,血糖的监测仍不能正规的执行,所致严重并发症,为了使他们能接受糖尿病的正规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致残。有必要做好相关研究工作。本研究中主要对比糖尿病社会管理与内科门诊治疗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6月至206月内科门诊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社区管理同期收入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54.27±2.51)岁,平均病程(8.45±4.72)年。对照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5.12±3.23)岁,平均病程(8.86±4.68)年。对比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资料,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纳入标准:患者餐后2h血糖≥200mg/dl,空腹血糖≥126mg/dl。患者不存在精神疾病且行动方便;了解且签署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全部患者均建立完整档案,详细记录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病情、用药方案、血糖控制、饮食习惯等。以此为基础两组行不同治疗方法。1.2.1对照组治疗方法:患者实施内科门诊常规治疗方法,定期复查与监测血糖情况,依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用药。1.2.2观察组治疗方法。①主动随访[2]。社区服务站医生主动对患者进行随访,依据患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饮食干预与运动方案,有效控制患者血糖;②糖尿病患者通常对病情绝望,特别是年龄越大的患者越容易产生悲观与焦虑心理。当患者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详细解说疾病发生原因与机制,多鼓励与支持患者。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病情与治疗原理向患者与家属讲解,纠正对病情的错误认知,减少不正确认知造成的心理负担。当病情逐渐好转后将恢复良好的病友介绍给其认识,提高患者治愈信心;③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定期监测患者血糖水平,及时调整治疗干预,对患者不良反应与并发症采取治疗措施;④作为医护人员,要及时与患者及其家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掌握患者情绪及其心理上的变化,根据具体情况[3],适当进行疏导和安慰,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同时,在进行护理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倾听患者心声,对患者面临的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生活方面也可给予患者一定的支持,从而加强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更加有利于患者康复。心理护理则可以有效强化护患沟通,利用各种疗法环节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推动其正向心理发展,增加与患者沟通,促使护患关系和谐化发展。运动、饮食等行为干预可以调整患者不良生活与饮食习惯,减少对患者病情的影响。

1.3评价指标

治疗1个月后观察患者FPG、2hPG、HbAlc指标;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1.4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患者FPG、2hPG、HbAlc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三项指标观察组患者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临床上糖尿病较为常见,随着我国老龄化情况严重,糖尿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偏弱,病发后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完成治疗后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并不利于患者预后改善与提高生理质量[4-5]。本研究表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患者FPG、2hPG、HbAlc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三项指标观察组患者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总而言之,糖尿病患者行社区管理,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不良反应率较低,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毅钦,钟智强,李昌将,杨梅,梁施慧.社区血脂管理对2型糖尿病伴血脂异常疗效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5(07):123.

[2]黄志刚,梁汉辉,黄石花.社区家庭服务团队管理模式在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45.

[3]罗楚.社区全科医疗门诊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及其与病情控制间的关系[J].中外医学研究.2015(02):113.

[4]郭军荣.自我管理小组对社区糖尿病自我管理及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01):45.

[5]马传芳.探究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与内科门诊治疗的效果比较[J].糖尿病新世界,2015(12):128-129.

篇12:社区健康管理在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的论文

社区健康管理在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的论文

摘要:目的:探析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社区在3月至3月期间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治疗,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6。12±1。98)mmol/L、餐后2h血糖(8。10±2。6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62±1。51)%显著低于对照组(7。63±2。33)mmol/L、(11。89±3。46)mmol/L、(9。71±2。88)%,差异显著(t=6。609,10。025,8。24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作用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糖尿病;治疗效果

引言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患者由于机体胰岛素分泌缺失,导致高血糖持续发生,损害其心脏、肝肾、眼部、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1―2]。临床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等,由于糖尿病病程长,当前临床尚无根治方法,患者经济负担重,极易产生消极情绪,影响患者治疗进程和生活质量。常规治疗效果差,难以满足社区患者需要。为进一步探析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本文选取我社区在203月至203月期间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社区在年3月至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此次研究。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为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3―76岁,平均(65。32±11。07)岁;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2―77岁,平均(64。90±12。31)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社区健康教育、自我管理等。观察组实施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治疗。①社区医师培训。为提高社区健康管理效果,通过外聘专家定期对社区医师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培训,增加社区医师对该病症的.认识,增强专业技术能力水平。培训中可分析部分患者现状,提出治疗方法,帮助社区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制定科学化、合理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②药物治疗规范。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治疗关注患者药物治疗的全部过程,通过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进而增加治疗效果。具体实施手段应包括观察患者药物、培训患者正确服药,保证全部患者治疗过程中按照医嘱、药物说明书等进行药物治疗,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性。③饮食方式规范。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意义重大,患者应采用量化饮食治疗。根据患者个人实际情况,参考造物晚餐热量分布,确定患者饮食计划。糖尿病患者应以低盐低糖、易消化、清淡、营养丰富为进食原则,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量,规避辛辣刺激性食品进食,务必戒烟戒酒。必要时可将食物做成流质、半流质食品,促进消化吸收。④运动行为规范。糖尿病运动治疗价值较高,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制定符合个人需求的运动方案。社区医师指导患者每日定时运动,保证运动次数、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达到方案要求,叮嘱家属或护理人员随身陪同,休息时测量患者心率,避免意外情况发生。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t检验、c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比较观察组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发病原因与患者体力活动过少、进食过多、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相关。患者常表现为肥胖超重、多饮多食多尿、日渐消瘦等。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治疗通过实施社区医师培训、药物治疗规范、饮食方式规范、运动方式规范等干预措施,改善患者血糖情况,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合理作息,加强自我管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6。12±1。98)mmol/L、餐后2h血糖(8。10±2。6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62±1。51)%、对照组(7。63±2。33)mmol/L、(11。89±3。46)mmol/L、(9。71±2。88)%,这与纵蒙蒙的研究中,观察组空腹血糖(6。11±1。97)mmol/L、餐后2h血糖(8。09±2。57)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64±1。5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的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显著,降低患者血糖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芹,徐乃伟,郭闯,李思慕。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干预策略架构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6,31(03):17―21。

[2]姚平。社区健康管理行为规范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7,30(22):74―75。

[3]纵蒙蒙。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效果评价[D]。东南大学,。

篇13: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内科门诊治疗效果的论文

关于糖尿病社区管理的内科门诊治疗效果的论文

【摘要】目的比较糖尿病社区管理与内科门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社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之间社区门诊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同一时间段社区管理收治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FPG、2hPG、HbAlc明显的降低,两组患者三项指标对比有着统计学意义。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管理,可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也比较低,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好。

【关键词】糖尿病;社区管理;内科门诊;治疗效果;比较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病情发展比较隐蔽,症状也不明显,糖尿病患者的死因大多为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等的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有着不可逆的特征,这都给糖尿病患者的家庭与社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依据相关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糖尿病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死亡率也在不断的提高,同时农村与社区糖尿病发病率的提升速度比较快[1],其原因可能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食用了大量的高热量、高脂食物及缺乏运动。随着社区糖尿病发病率不断的提高对于社区医疗工作者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经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社区管理对于治疗糖尿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社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之间社区门诊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同一时间段社区管理收治的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30岁到70岁,平均年龄为52.23±1.62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30到71岁,平均年龄在53.41±2.21岁。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别并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有着可比性。

1.2方法

要给所有的患者创建完善的档案,并记录患者的所有资料,主要包含了患者一般情况如BMI、病情、运动时间,用药种类方法、饮食习惯等。并依据这些资料来制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案。1.2.1对照组治疗方法此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定期复查并检测患者的血糖状况,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用药。1.2.2观察组治疗方法第一,主动随访。社区医疗工作者应该主动的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与运动计划,监督实行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第二,通常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对治疗并没有信心,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患者常常会出现悲观或者是焦虑的负面情绪。在患者的病情稳定之后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要使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原因与治疗,帮助患者提升治疗的信心。第三,要及时的调整治疗方法。医生应该定期的检测患者的血糖情况,并依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第四,医护人员,应该及时的与患者与家人交流,要充分的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的原因,并了解患者情绪与心理的变化,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安慰患者,降低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2]。另外,医护工作者在进行护理工作的时候应该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要及时的解决患者的问题,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生应该通过各个治疗方法来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提高治疗效果。通过运动、饮食等的干预可以调整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降低这些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来分析数据,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的比较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指标情况

经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FPG、2hPG、HbAlc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此三项指标低于治疗之前,并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着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情况

经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观察组50例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为6.34%,而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为23.32%,两组相比较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

3结论

糖尿病在临床中是很常见的,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的加重,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不断的上升。老年人的身体素质较低,恢复能力也比较弱,其在发病之后的死亡率与致残率是很高的,在进行治疗之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恢复身体健康,这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不利的[3]。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FPG、2hPG、HbAlc是低于治疗之前的,并且观察组患者这三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着统计学意义。总之,对糖尿病患者采取社区管理的方式,可以控制好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好。

参考文献

[1]陈科丹.社区内科门诊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现代养生,2015(16):141.

[2]张建定,王瑞伦,黄世荣,等.糖尿病的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及应用效果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6):769-771.

[3]侯建武.2型糖尿病社区管理与内科门诊治疗的效果比较[J].医药,2016(9):164.

作者:高述脉 单位:市北区镇江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14:信息化管理对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的效果论文

信息化管理对社区家庭医生服务的效果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信息化管理在社区家庭医生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该社区收治的4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n=200,应用常规管理模式)和观察组(n=200,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对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血压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各相关指标的治疗依从性与参照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信息化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8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结论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血压情况,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信息化管理;家庭医生责任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338/j.issn.1672-2019.2016.04.04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卫生健康服务也在不断地提出更高的需求,特别是近几年对医疗系统改革的要求,2006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高科技推动卫生体制改革。家庭医生也是国家一直重点推广的一个项目,本项目致力于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和公共传媒,结合家庭医生运作,节约重复建设所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更好地完成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六位一体”公共卫生服务要求,满足社区居民卫生健康服务[1]。根据相关研究报道,在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用家庭医生责任制,可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2]。本文选取本社区收治的4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本社区收治的4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n=200)和观察组(n=200)。参照组男140例,女60例;年龄42~84岁,平均(56.5±4.3)岁,病程9个月~10年,平均(3.7±0.5)年;观察组男123例,女77例;年龄43~85岁,平均(58.4±4.2)岁,病程7个月~9年,平均(3.8±0.6)年。将两组患者的自然资料录入统计学数据之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应用常规管理模式,即对患者实施传统的社区干预和护理。观察组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利用现有的社区健康服务系统、慢性病管理系统、计划免疫管理系统、家庭医生服务系统等九大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以及医院信息系统等,为社区家庭建立详细的家庭健康档案。重新建立社区卫生服务Q群、微博、网络以及信息平台等。本组患者在社区健康服务站需要签署相关的'合法协议,服务站为患者配置专业的家庭医生,并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其健康状况进行准确评估,帮助其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进行健康教育,给予患者行为干预,最后对干预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具体如下:①制定针对性服务模式:家庭医生同患者签订好相关服务协议之后,家庭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病情所需制定健康管理的综合性方案,整个治疗过程中要给予患者系统全面、科学合理的针对性护理干预[3];②建立患者健康管理档案:对患者的病史、病情发展情况以及身体健康情况等相关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待患者完成相应的常规检查后,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将这些信息分类归纳至患者个人健康档案中;③制定全面、连续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食盐摄入量进行控制,指导患者遵照医嘱合理用药,对其进行高血压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的健康教育,指导和监督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其血压改善情况进行随时监测[4]。比较两组患者各相关指标的治疗依从性和舒张压(DBP)、收缩压(SBP)改善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行t检验,应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改善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SBP、DBP未见明显差异,但观察组干预后SBP、DBP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见表1(1mmHg=0.133kPa)。

2.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

观察组患者各相关指标的治疗依从性与参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组间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接受家庭医生责任制社区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8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见表3。

3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比较常见和多发的慢性疾病,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就会引起脑卒中、肾病及心脏病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精神压力,也增加了其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作为一种慢性病,家庭治疗比较普遍,但部分高血压患者不具备专业的疾病知识,也没有严格遵照医生指示配合治疗,家庭治疗效果并不理想[5]。家庭医生责任制主要将社区作为载体,患者个人为服务目标,以家庭为单位实施护理措施,可为家庭成员及患者提供连续性的指导和干预,与我国现代基本国情对卫生服务模式提出的新要求基本相符。根据相关研究报道,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可有效提高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此种护理模式,社区医生可定期到患者家中进行干预性治疗,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方案,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国外社区卫生服务比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如英国、美国等都已开展了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普遍建立了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固定式、契约式的医患关系,家庭医生通过一系列规范严谨的培训,依托家庭医生诊所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普遍采用预约形式,由家庭医生审核后开展转诊服务。美国政府早在2005年就提出在下一个十年利用现代技术建立居民国家电子病历系统。而在信息化技术利用方面除了预约和转诊以及病情记录外,很少涉及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也就证明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家庭医生如何更好为居民服务均在探索之中。我国的上海、无锡、北京在2011年开始均展开家庭医生试点运作,但在结合信息化技术方面运用仍有诸多欠缺之处,我市的福田区在2011年启动家庭医生服务计划。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也为此专门设立了家庭医生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效方便了居民,大多仍处在被动服务上,但在与居民互动方面效果仍然欠佳,社区居民满意率不尽人意。达不到国家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度,提高人民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初衷。利用现有的社区健康服务系统,整合已有的慢性病防治、计划免疫、精神卫生及家庭医生等系统,连接强大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开辟社区互动信息平台(社区Q群、微博、短息、有线电视服务、社区家园网络),将是现代信息化的主要手段,市场前景优良。根据本组调查研究结果,观察组在血压改善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性上均比参照组有优势(P<0.05),可见,应用信息化管理的家庭医生责任制社区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血压情况,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范雪超.家庭医生责任制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降压疗效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3):319-320.

[2]王秋英,钟华,郑晓英,等.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实施对社区高血压管理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0):156-157.

[3]赵雅荣.试析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实施对社区高血压管理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5):125-126.

[4]吴燕,赵燕萍,黄晓霞,等.家庭医生责任制下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5(13):1504-1509.

[5]卢君英,陈亚珍,施淑钧,等.“粉丝式”家庭医护责任制在社区高血压病健康管理中的实践[J].护理与康复,2014,13(6):581-582.

【高血压患病人社区管理效果观察论文】相关文章:

1.高校高级职称人群健康管理的效果观察论文

2.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思路论文

3.社区管理标语

4.社区观察报告范文

5.大学生社区建设管理创新思考论文

6.司法的法律效果论文

7.浅析高校社区管理专业的发展论文

8.管理论文

9.社区服务站管理规章制度

10.社区管理委员会工作总结

下载word文档
《高血压患病人社区管理效果观察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