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形势下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
“aifuschoo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对新形势下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对新形势下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对新形势下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
对新形势下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
现代财务报告三表体系――资产负债表、收益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满足了社会要求企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随着时代步伐迈人21世纪,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行业的竞争、风险的加剧、高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演变,会计信息用户要求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应在基本肯定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前提下,讨论其进一步改进,以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下面谈几点设想与建议。1、充分提示。鉴于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这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正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财务报告在考虑有形资产的同时,应该提供更多的关于企业无形资产的财务信息,突出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此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机会与风险对企业的价值影响很大,所以,也需要对其加以充分揭示。这些信息的提供,将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并能使报告使用者洞察企业的整体价值。
由于知识资本、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项目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与确认标准,也不具有实物形态或货币形态,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而不予重视。但事实上,一方面由于行业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释放,使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集团迫切要求企业提示有关信息,以求早做防范。另一方面,报表体系要对上述事项加以确认与计量,必须要求改变现行的传统会计模式,这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鉴于当前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为解决信息使用者的燃眉之急,可以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金融工具问题上的做法:首先着重解决相关信息的披露问题,暂时绕过确认与计量问题,待相关时机成熟之后,再研究确认与计量的实务操作。在未解决之前,可以遵循充分揭示原则,即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须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使用户易于理解。
2、实时报告。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根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一般按年、月编制。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对决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大致准确地预测企业下一年甚至以后几年的财务状况。但面临的现实是,知识经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经营活动不确定性日益显著,因而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就大大缩短。可以在保留现行定期报告模式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报告。由于Intrnet和Intrnet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与计算机中,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原手工系统中表现为一定周期的会计循环以实时方式完成,时间和周期不再是财务报告的约束条件,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企业外部人员可以适时得到企业财务与非财务的动态信息。
3、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这些信息一般包括:①企业经营业绩信息,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等;②企业管理当局的分析评价;③前瞻性信息,即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以及管理部门的计划等;④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⑤背景信息,包括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以及企业发展目标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的判断。非财务信息披露方式比较灵活,可用文字或数据形式在报表附注、招股说明书、年度财务报告等处加以说明。
4、编制预测财务报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都急需了解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情况。同时,由于报表使用者自身在经验、技术和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上存在某些欠缺,无法对企业的未来情况作出合理的
[1] [2]
篇2:对新形势下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论文
对新形势下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论文
现代财务报告三表体系——资产负债表、收益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满足了社会要求企业真实公允地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随着时代步伐迈人21世纪,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行业的竞争、风险的加剧、高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演变,会计信息用户要求改进财务报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应在基本肯定现行财务报告模式的前提下,讨论其进一步改进,以求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此,下面谈几点设想与建议。
1、充分提示。鉴于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这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正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财务报告在考虑有形资产的同时,应该提供更多的关于企业无形资产的财务信息,突出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此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机会与风险对企业的价值影响很大,所以,也需要对其加以充分揭示。这些信息的提供,将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在知识经济时代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并能使报告使用者洞察企业的整体价值。
由于知识资本、衍生金融工具、人力资源等项目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与确认标准,也不具有实物形态或货币形态,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而不予重视。但事实上,一方面由于行业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释放,使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集团迫切要求企业提示有关信息,以求早做防范。另一方面,报表体系要对上述事项加以确认与计量,必须要求改变现行的传统会计模式,这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鉴于当前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为解决信息使用者的燃眉之急,可以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金融工具问题上的'做法:首先着重解决相关信息的披露问题,暂时绕过确认与计量问题,待相关时机成熟之后,再研究确认与计量的实务操作。在未解决之前,可以遵循充分揭示原则,即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须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使用户易于理解。
2、实时报告。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根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一般按年、月编制。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对决策是有用的,信息使用者可以大致准确地预测企业下一年甚至以后几年的财务状况。但面临的现实是,知识经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经营活动不确定性日益显著,因而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就大大缩短。可以在保留现行定期报告模式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报告。由于Intrnet和Intrnet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在于网络与计算机中,会计信息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原手工系统中表现为一定周期的会计循环以实时方式完成,时间和周期不再是财务报告的约束条件,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可以随机产生,企业外部人员可以适时得到企业财务与非财务的动态信息。
3、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这些信息一般包括:①企业经营业绩信息,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等;②企业管理当局的分析评价;③前瞻性信息,即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以及管理部门的计划等;④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⑤背景信息,包括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以及企业发展目标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的判断。非财务信息披露方式比较灵活,可用文字或数据形式在报表附注、招股说明书、年度财务报告等处加以说明。
4、编制预测财务报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都急需了解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情况。同时,由于报表使用者自身在经验、技术和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上存在某些欠缺,无法对企业的未来情况作出合理的预计,因此要求编制预测报告(报表)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目前,我国只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中公布盈利预测信息。另外,编制预测财务报告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需要。预测信息虽然缺乏可靠的保证,但毕竟能克服历史信息的不足,增强用户决策与评价伪相关性,应当成为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预测信息的提供也应当注意成本与效益,并加强规范和监督,提高其规范性、准确性和及时性。预测信息一般可采用上年、本年和下年三栏结构来编制预测资产负债表、预测损益表和预测现金流量表。
5、编制全面收益报告。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于企业报告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间的差额,其确认必须遵循实现原则。传统收益对那些由于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未实现收益不予确认,这使收益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本期间的全部收益,而且将未实现增值据弃在收益计算之外,使收益计算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导致以后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收益与相关成本进行了错误的配比。FASB在其1984年发布的第5辑《财务会计概念说明》(《论财务会计概念——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中将全面收益定义为:某一主体在报告期间内,除与业主间的交易(股东投资、股利分配)外,由于一切原因所导致的权益(净资产)的增减变动。其认为全面收益应分为两部分:已确认且已实现净收益和已确认但末实现的其他利得及损失。
全面业绩报告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选择以下处理方法:①扩充收益表,以包括财务业绩的所有项月;②单独编制全面收益表,作为传统收益表的补充;③同权益变动表合并,共同报告全面收益的各项组成部分。
6、编制分部报告。分部报告通过将一个企业所有附属机构的重要财
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按地区、行业和产品类别等分解归类,以向各种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集团不同分部的财务信息,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地了解各行业、各地区分部的具体情况。而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情况下,披露分部财务信息的企业的未来经营报酬和经营风险的分析,比不披露分部报告信息的企业准确得多。IASC1981年发布了第14号国际会计准则《财务信息分部报告》,要求上市公司提供行业及地域的分部信息,并于正式出台了《分部报告》会计准则。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披露分布信息也作出了有关规定,要求上市公司按行业、地域分类,提供前后两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利润和净资产的信息。财政部在其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中,也要求将“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作为公司对外提供的四个附表之一。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分部信息的披露仍然较少,分部划分也不够明确,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以上是笔者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当然,改进的方法可能多种多样,但在改进和完善财务报告时,不仅要考虑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也要充分兼顾“效益>成本”的原则,所提供的信息要充分准确,易于用户理解和接受,便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能力和未来前景作出恰当的判断。
篇3:论条约对第三国的效力及其发展与建议
论条约对第三国的效力及其发展与建议
摘 要:条约作为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以官方书面协定的方式明确了国际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平均每天一个经济大国与其他国家缔结的条约的数目就超过2个。建国以来,我国已缔结或参加超过了1000多个各类双边和多边条约。而针对每一个双边或是多边条约,除了条约的缔约国,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是该条约的非缔约国,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国。条约不拘束第三国,这是传统国际习惯法经典原则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当代国际法的实践对这一原则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关键词:条约效力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 第三国
一、条约对第三国效力在现代国际实践中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社会的组织化和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国与国、国际组织之间的整体利益受到更加广泛地关注。传统国际法“条约不拘束第三国”的原则在当今国际实践中取得新发展的同时,总趋势呈现复杂化。具体表现为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的修订、《南极条约》的修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1部分的修改,以及欧盟条约制度的发展等。
(1)为第三国施加义务案例:《国际刑事法院规约》
“如果下列一个或多个国家是本规约缔约国或依照第三款接受了本法院管辖权,本法院即可以行使管辖权:有关行为在其境内发生的国家;如果犯罪发生在船舶或飞行器上,该船舶或飞行器的注册国;犯罪被告人的国籍国。”――《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第12条 。
《国际刑事法院规约》于7月在罗马外交大会上获得通过。规约在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上对第三国施加的义务。规约明确表示,国际刑事法院经过犯罪地国或嫌疑人国籍国两国之中任意一国的同意,即可行使管辖权。对于不接受法院管辖的第三国而言,规约施加了义务或,一定程度影响了其国内司法程序。
(2)完全第三国与不完全第三国案例:《南极条约》
以1959年的《南极条约》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区域性的.国际法律制度,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南极条约体系,它有效规范了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地区人类活动,有效保护的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 多年来随着《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公约》、《南极动植物保护议定措施》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南极条约体系日渐完善的同时,体系中出现了新的定位,即“完全第三国”与“不完全第三国”:完全独立于南极条约体系的国家是“完全第三国”,这些国家不加入任何南极条约体系的法律文件;加入部分而不是全部法律文件的国家是“不完全第三国”。中国属于不完全第三国,属于《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和《环境保护议定书》的缔约国,而为签署《南极海豹公约》和《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公约》,在南极条约缔约国之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南极条约体系所引出的有关“完全第三国”和“不完全第三国”概念,并未突出其在研究南极条约体系和第三国关系上的重要性与客观上的复杂性,它的出现凸显了随着社会实践的具体情况发展与变化,条约对第三国的效力问题也在不断的复杂与进步的现象。
(3)赋予第三国修改公约的权利案例:《关于执行<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和决议》
传统国际明确规定条约的修改应由缔约国动议并按条约规定的程序进行。只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才能提出修正案并参与修改。然而在公约的国际实践中,由于对公约所确立的区域开发制度不满,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和海洋大国背弃公约另起炉灶,参加公约的发展中国家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为了使公约所规定的区域开发制度经过修改得以施行不得不做出让步,历时4年,召开了15次非正式磋商,既有公约的缔约国,也有公约的非缔约国, 甚至还特意包括那些极力反对公约的国家参与磋商。在1994年第48届联大续会上通过了《关于执行<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和决议》。
篇4: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与建议论文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与建议论文
一、农业机械化现状
镇赉县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幅员面积4757km2,其中耕地面积196万亩,总人口29.38万人。全县农机总动力93.7万kW,拥有拖拉机29000台,其中40马力以上拖拉机8234台,配套农机具85512万台(件),收割机1932台,机动插秧机1230台。,完成机耕整地面积224.2万亩,其中深松整地面积29万亩,机播面积271.5万亩,其中机械插秧面积94.5万亩。机械收获面积176万亩,其中,玉米机械收获面积78万亩,水稻机械收获面积95万亩。
二、存在的问题
1.从装备结构上看,小型机具多,大型机具少,老旧机具多,新型机具少,不能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现实需要。
2.从主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看,尽管全县机械收获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水稻育秧机械化、玉米机械收获有待进一步发展。
3.从机械化均衡水平上看,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经济作物、林业、牧业、渔业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从农机化投入看,尽管中央和地方近几年逐年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但仍然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对农机化的.迫切需求,同时,规模化引导力度不够。5.从农机服务上看,农机作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农机社会化服务还处在探索阶段,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有力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
三、对策与建议
新形势下出现的问题,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环境保护以及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保障。今后一个时期,镇赉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是:
1.围绕一个中心。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农机富民工程,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突出两个重点。
(1)认真抓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示范工作。在巩固完善旱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水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2)抓好农机合作组织建设,主要是建立三个示范区。一是以黑鱼泡镇大围子村农机合作社为基础,建设旱田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二是以大屯镇英台农机合作社为基础,建设水田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三是扶持建平乡民主村大力农机合作社,打好绿色生态牌,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
3.开展三项创新。
(1)技术创新。在立足实现传统种植机械化的基础上,加强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大力引进推广联合收割机械、水稻育插秧机械、深松机械以及免耕播种机械等。同时,着力开展适合我县特点的机具引进、研制工作。
(2)管理创新。农机监理部门认真履行农机法规和政府赋予的职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机监理工作的新特点、新思路、新办法、新方式,创出新经验,使农机生产实现安全作业。
(3)服务组织经营模式创新。用政策引导、项目带动、资金支持等措施,组建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突出抓好五种模式的应用。一是推广“托管”模式。即农机大户与农民签订农机作业合同,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二是探索“契约化”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针对新开发水田区域。新开发水田成方连片,在承包给种植户前,与农机合作社签订农机作业合同,使新开发耕地达到规模生产。三是试点“反租倒包”模式。即农机合作社按照每亩耕地几年的综合效益为标准,把农民承包的耕地“反租倒包”过来经营,促使土地自由流转,解放劳动力。四是培养“统种统管分收”模式。即农机合作社为农户的耕地统一耕种、统一管理,农户自行收获与销售,合作社仅收取作业费。五是重点抓好“统种统管统收”模式。即农机合作社为农户的耕地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按耕地分红的模式。
4.抓好四项工作。
(1)抓好招商引资工作,通过广泛宣传、信息沟通,与农机企业对接,让社会力量进入农机领域,引导农业机械化走社会化、规模化道路。
(2)积极做好国家和省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加快优化我县装备结构,提高机械化水平。同时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认真搞好节约型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应用。
(3)认真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创建“平安农机”,为农业机械化创造一个安全生产环境。
(4)抓好拖拉机手的培训工作,使养机者全面掌握技术,提高农机的完好率、利用率,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作用。
篇5:××县茶叶发展对策与建议
××县茶叶发展对策与建议
××县是全国乌龙茶的主要生产县之一,主产的铁观音、佛手、水仙均是乌龙茶的极品,产品畅销国内外,曾为国家出口创汇和繁荣地方经济作出积极的贡献。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和各色饮料对茶叶市场的冲击,以及我县自身对茶叶销售市场重视不够,总体售价偏低,经济效益差,以致许多茶园管理粗放,甚至抛荒,或是改种,出现毁一业建一业倾向,茶叶生产一度处于历史低潮。但是,我县茶叶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既有相当的生产规模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又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广大的消费群体支持,只要各界多加重视,共同出谋献策,加强宣传引导,增加科技投入,扩大产品开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动我县茶业的再度兴起,重展昔日雄风,提高茶叶生产效益,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使永春茶业生产持续发展,并且成为我县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亮点。 一、茶叶生产现状 永春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茶业作为一项主导产业来抓,十分重视茶叶生产的发展,在充分发挥各种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不同时期的茶叶生产方针,出台各种扶持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促进我县的茶叶生产,取得了瞩目的成效。 ㈠生产规模 目前全县茶园面积 54898 亩,种植品种 10 多个,以铁观音、佛手、水仙为三大当家品种,占总面积的 89.02% ,品种百分之百达到良种化。投产面积 48612 亩,占总面积的 88.55% ,年产毛茶 3262.44 吨,并且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点) 1500 多家,精制加工厂 42 家,是全国、全省三大乌龙茶主产县之一。佛手茶的栽培面积、产量更是全国第一。 ㈡年产值与税收 全县茶叶总产值 5000 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 3.45% ;年创税利 500 多万元,其中农业特产税 70 多万元,产品增值税 70 多万元。 ㈢出口创汇 我县茶叶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 1600 吨,年创汇 2600 多万元。 ㈣争创名牌 我县自水仙茶 1987 年获商业部部优产品,佛手茶 1989 年获农业部部优产品, 1994 年获得福建省名茶称号之后, 1995 年双双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期间共获全国和省十多项荣誉。佛手和水仙、铁观音又分别于 1997 年和 2001 年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㈤名优新品种引进 全县现有铁观音茶园 21908 亩,占总面积的 39.97% ,年产量 1230.76 吨,占总产量的 37.73% ;佛手茶园 14472 亩,占总面积的 26.36% ,年产量 564.96 吨,占总产量的 17.32% ;水仙茶园 12492 亩,占总面积的 22.76% ,年产量 556.42 吨,占总产量的 17.06% 。近年来,又积极引进科旦、白芽奇兰、丹桂、金观音、黄观音、凤凰单枞、八仙、紫龙袍、青倩翠玉、金星 12 号、杏仁等名优新品种,进行优化、调整茶叶品种结构。 ㈥无公害茶叶生产情况 近年来,生产无公害茶叶是发展茶叶生产的主攻方向,因而也得到我县的重视,于 2000 年在玉斗、湖洋两镇建立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1500 亩,年产量 115 吨。还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1 万多亩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降低农药残留量,年产量 1000 吨左右。 二、茶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争创茶叶名牌积极有余,利用名牌产生效益不足,总体茶价偏低 我县茶业主管部门多,缺乏协调,各行其事,各部门对争创名牌积极有余,而对利用名牌产生效益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形成我县茶叶销售至今仍以出口为主,占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由于出口茶叶质量多为中低档,因此售价不高。更因茶叶出口集中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受金融**影响较大,不利提高售价。而近年国内市场名茶售价高、效益好,我们对此却视而不问,不能及时把握商机,利用现有名牌产品拓展国内的高档消费市场,以致茶叶名牌多多,有名无效益,茶价上不去,总体价格偏低。㈡茶园管理粗放、单产低,生产成本稳中有升,经济效益不高 由于茶价低,成本较高,利润微薄,茶农生产积极性不高,以致掠夺经营,茶园管理粗放,只采不管,或是只采不养。全县正常管理、正常生产的茶园不足一半,而且出现抛荒茶园 2000 多亩、8000 亩茶园改种或套种其它作物。有的茶园一年只采春、秋两季,有的茶园只采不养,有的低产园没有得到及时改造,以致产量不高,全县平均亩产仅 67.11 公斤,只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于全省平均单产。同时,农药、肥料、燃料等生产资料价格稳中有升,加上制茶设备陈旧、老化,生产效率下降,致使生产成本稳中有升,茶叶生产效益不高。 ㈢茶叶粗采滥制,优质茶少,总体质量不高不稳 由于采茶实行计量工资,采工为了自身利益,没有按采茶标准和要求而粗采滥采,以致茶青质量大大降低,更由于总体茶价低,制茶者为了获取较高利润,采取增加日产量或是不按工艺程序进行,偷工减料,难于制出好茶,产品质量不高不稳,形成恶性循环,缺乏市场竞争力。 ㈣茶农市场意识不强,缺乏制茶技术与创新 我县现有茶园中,集体所有茶园 12422 亩,占总面积的 22.63%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有的被分到户,有的投标承包,至今已没有一株茶树是集体管理的,这样,形成了许多管茶的人缺乏制茶技术,而有制茶技术的人没茶管,正所谓 懂契没田做 ,加上许多茶农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制茶技术的研究与创新,而且农村信息不灵,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难于把握市场脉膊,无法根据市场要求和价格变化进行生产,造成产销脱节,流通无序,大大降低市场竞争能力。㈤茶叶企业规模小,缺少行业龙头带动产业的发展 虽然我县拥有茶叶初制加工厂(点) 1500 多家,精制加工厂 42 家,目前只有外贸茶厂、北茶厂和莉芳茶厂三家企业有一定规模,但设备陈旧、老化,综合实力不强,而且是纯精制加工,产品开发欠缺,科技含量低,优势不明显,不能形成行业龙头,难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同步发展。 ㈥产品缺乏深度加工,科技含量不高,附加产值低 由于茶叶初制加工目前仍是半手工半机械制作,目前,全县仅有采茶机 30 多台,修剪机 10 多台,机采、机剪面积只占总面积的不到 20% 。茶叶深度加工更是空白,在整个茶叶生产、加工、包装以及管理上,科技含量都不高,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谈不上科技兴茶。 三、今后茶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及对策 ㈠明确一个指导思想 今后我县茶业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手段,以质量为重点,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扩大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满足市场需求,做好内部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体系,促进我县茶业的可持续发展。 ㈡转变两个观念 1. 转变思想观念。茶业的发展,不能再以扩大面积和增加产量为标准,而要以提高效益和满足市场需求来衡量,从重视产量转向重视质量,从重视生产转向生产和流通并举,从重视产值转向重视效益,做到稳定产量和面积,提高质量和效益,逐步从数量产值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 转变服务观念。从政府办产业转向社会力量办产业,政府引导和全社会力量推动相结合。政府要继续制定优惠政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把服务重点从产前、产中服务转到产后信息服务,引导茶农走进市场,架起产销之间的桥梁,并注重扶持重点企业或大户,以龙头带动产业的共同发展,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 ㈢抓好三个环节 1. 抓好生产环节。 第一,茶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以科技为先,走科技兴茶之路。政府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永春佛手茶标准综合体》、《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范》、《茶叶安全卫生知识》以及茶叶生产技术等推广手册分发到每一茶户。同时,加大科技宣传和培训力度,采取县办培训到乡(镇)村农技人员和专业大户,乡(镇)办培训到每一茶叶生产加工户的措施,进行科技宣传和培训,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中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茶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茶叶平衡施肥技术、机械化修剪与采茶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茶农自身素质,促进茶业标准化生产,做到科学种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茶叶优质高产高效持续发展。 第二,稳定面积,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巩固和提高现有茶园单位面积产量,走丰产优质高效之路。 第三,确实抓好茶叶降低农药残留工作,在确保茶叶卫生质量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第四,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抓好区域布局,根据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建设商品茶基地。内半县的一都、横口、下洋、坑仔口、玉斗、锦斗、苏坑等乡镇及外半县海拔 500 米以上的高山区,气温相对较低,适于铁观音种植和加工,在稳定佛手、水仙前提下,可相对集中发展高价高效的铁观音系列品种,积极引进金观音、黄观音等;外半县的蓬壶、达埔、石鼓、五里街、吾峰、桃城、东平、东关、湖洋等乡镇,海拔 500 米以下的中低山区,气温相对较高,发展铁观音较为不利,应着重在巩固提高现有佛手、水仙品种的基础上,引进和发展高香型名优早新品种,如:科旦、白芽奇兰、丹桂等,以改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为名茶新品开发打好基础。 2. 抓好加工环节。 第一,在今后3~5年内,县、乡(镇)政府要通过聘请专家举办讲座和引进茶叶制作加工能人,加强制茶技术培训,举办制茶技术大赛,改进和提高茶农的制茶技艺,重视鲜叶采摘质量,严格工艺流程要求,增加优质精品茶的生产和提高茶叶总体质量。 第二,积极引用先进适用的茶叶加工机械设备,如空调 做青 设备和包揉机、采茶机、修剪机等,提高茶叶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空调 做青 设备可以改变 看天做青 ,摆脱不良气候的制约,提高夏暑茶产量和质量,包揉机等机械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茶叶品质。 第三,严格执行茶叶质量标准,禁止混等混级和掺杂掺假,真正做到优茶优价,确保名牌产品质量,以名牌促进销路,以销路促进生产,走入良性循环轨道。 第四,加强茶叶加工企业环境净化,防止和避免二道污染,确保茶叶卫生质量。第五,深化茶类和加工产品的开发,如引进台资企业生产的台湾乌龙茶,或是绿茶和花茶,以及速溶乌龙茶、人参茶、健胃茶、茶酒、茶水雪碧等各种茶饮料、茶食品和茶保健品,使茶叶产品不断趋向多元化,优化产品结构,满足不同消费需要,多渠道拓展市场。特别是佛手、水仙茶叶内锌和黄酮类含量较高,锌是人体必须且较缺乏的微量元素,黄酮类物质又是一种有效的防癌、抗癌物,很适于开发保健茶类,应加强研究、开发和利用,走出永春自己的特色之路。 3. 抓好流通环节。 一是加强依法行政,规范行业管理,集中统一对外,同时,试行市场指导价,避免内部压等压价,做到保质保量保价,自身提高价值。 二是充分利用华侨多、分布广的优势,加强宣传,扩大世界影响,巩固和增加出口贸易量。 三是鼓励和引导茶农走向市场,鼓励一批内联、外引的茶叶购销企业或大户创建各自的品牌,并支持他们到各地设立专卖店和销售窗口,以品牌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形成点面结合的销售网络,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四是在降低农残,扩大生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确保茶叶品质和茶叶卫生质量,在巩固现有外销渠道的基础上,集中力量,重点转向拓展国内精品市场,并且积极开拓欧美的茶叶销售市场。 五是结合我县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积极探索和开辟茶文化旅游。在牛姆林生态旅游区内建设茶树观光品种园,即可观赏,又可品尝,又能扩大宣传影响。 ㈣落实四项措施 1. 加强宣传和领导,增加投入。 一是政府要有意识地组织茶叶主产乡镇和企业或大户,集中力量加大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营造名牌产品良好的产销环境,鼓励和扶持企业或大户到全国各主要消费市场建立销售窗口。二是今后县、乡(镇)及各部门的赠送礼品一律用永春佛手或永春水仙茶叶。三是在市、县电视台进行广告。四是必要时可到主要消费城市举办新闻发布会和茶王赛,促进高档茶消费。五是县、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转变观念,制定优惠政策或措施,切实加强对发展茶业的领导作用,加大发展效益茶业的投资,建立政府投入为启动、农民和农村组织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投资新机制。 2. 扶持专业大户,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行业发展。 茶业要新发展,政府要重视引导内部结构调整,扶持专业大户和企业,有规模地开发茶叶基地,创办营销市场,建立 公司+基地+农户 的生产经营方式,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从而培植、壮大龙头企业,降低市场风险系数,提高市场竞争力,以龙头带动产、购、销的全面发展。 3. 健全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实施 科技兴茶 战略。 一是利用电脑网络及时发布和收集茶叶产销信息,为茶业发展服务。 二是健全县茶叶管理站和茶叶同业公会,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并从财政预算拨出一定经费,以农业机械化、农业标准化、名优工程、高产高效等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展各种技术培训,积极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并及时传递给茶农,为茶业发展提供技术保证,提高科技转化率。 三是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垂直联系和科研院校、兄弟省县的横向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技术、销售动态,保持行业领先,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四是重视参加各级重大的各种茶事活动,以提高知名度。 4. 加速名茶引进,深化产品开发,多渠道、全方位拓展销售市场。 增加茶类和花色品种,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多渠道、全方位开拓销售市场,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系数。因此,必须加强上下左右的联系,积极引进新品种,开发新名茶,同时开展共同研究茶叶深度加工技术,开发保健茶、茶饮料和茶食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茶叶科技含金量,提高茶叶生产效益。【对新形势下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相关文章:
1.体系改进建议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