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加密论文报告
“小胖冲冲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图像加密论文报告,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图像加密论文报告,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图像加密论文报告
南 昌 大 学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及选题报告
姓 名: xx 学号: 工作单位:入学日期: xxxx年 x月
工程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研究方向: 信息安全 所在院、系: 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 指导教师: xxx 、职称: xx 、
论文题目 压缩感知算法分析及其在图像加密中的应用
. 20xx年11月 28日
关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选题报告的若干要求
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成果的总结,是能否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特制定本要求。
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策划、工程设计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
技术攻关研究专题;
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结合所在企业目前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引进等技术难题或科研攻关项目。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实际调查,进行初步的研究工作后,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和“开题报告”。
二、工程硕士在确定学位论文课题后,要写出选题报告。选题报告包括“文献综述报告”和“开题报告”两部分。文献阅读和选题工作一般从全部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
三、进行“文献综述报告”以前,要大量阅读与论文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通过阅读文献,要掌握论文课题所在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动态和发展前沿。
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报告”。内容包括:论文课题所在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前沿问题、发展趋势等,要对文献涉及的主要原理、技术和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和述评。所阅读的文献目录要在附录中一一列出。
“文献综述报告”完成后,交导师评阅。导师要写出评语,导师认为综述报告不合格,要继续阅读文献,重新撰写。
四、在文献阅读和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选题依据、课题来源、学术价值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2、简要的文献综述,说明当前本研究领域学术发展现状、趋势、进一步的研究方向。阐明当前有关方面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
3、拟解决的生产实际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及难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4、技术可行性论证、资料来源或实验设备的可能性,可能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方法与措施;
5、预期达到的成果,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6、研究进程计划及时间安排,工作量估计和经费概算;
7、其他与开题有关的主要参考文献和调查研究情况等。
五、工程硕士完成“开题报告”后,交给导师审阅通过后,确定开题报告会议的时间和邀请的专家名单。
开题报告会议可以由导师主持,可设一秘书记录、整理会议材料。报告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与会专家和其他参加人员可以提问、质询。报告会议后,工程硕士本人和其他与会人员退场,与会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评议。导师介绍工程硕士“文献综述报告”撰写情况,与会专家对选题进行评议、讨论,秘书汇总与会专家的评议和意见。会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开题情况评分,按“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级评分。最后,要在“选题情况表”上填写专家意见和评分,与会专家要签名。
六、工程硕士应认真吸收专家意见,并与导师商议,在“选题报告”上填写对原报告的修改大纲。同时将详细的修改内容附在原开题报告之后,原报告不作更改。“论文工作计划及选题报告”交研究生院,作为学位授予的依据之一。
开题报告评为“不合格”者,可在一个月内再作一次。第二次仍为“不合格”者取消做论文的资格,按结业处理。
篇2:图像加密论文报告
燕 山 大 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图像加密技术的 java实现
学院(系):里仁学院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杨合如
指导教师:刘剑鸣
完成日期:20xx.3.23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数字图像加密源于早期的经典加密理论,其目的是隐藏图像本身的真实信息,使窃取者或无关人员,在收到加密消息后无法获得原始图像,而接收方,则可用预先约定的密钥和解密方法,方便地把收到的加密信息解密出来。
图像加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基于矩阵变换/像素置换的图像加密算法、基于密钥分割与秘密共享的图像加密算法、基于现代密码体制的图像加密算法和基于混沌理论的图像加密算法。下面简要阐述它们各自加密算法的原理、特点,分析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
(1)基于矩阵变换/像素置换的图像加密技术
基于矩阵变换/像素置换的图像加密技术,基于arnold变换的系列置乱方法,可以等效为对图像矩阵进行有限步地初等矩阵变换,从而打乱图像像素的排列位置。但初等矩阵变换是一种线性变换,其保密性不高。基于arnold变换的加密算法和基于幻方的加密算法是不能公开的,这是因为加密算法和秘钥没有有效地分开,这和现代密码体制的要求是不相容的,即它不符合kerckhoffs准则,而属于古典密码体制的范畴。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加以适当的改进,有两种方法:一是使这类加密算法的保密性提高;二是要使这类加密算法符合kerckhoffs准则,适应现代密码学的要求。另外,基于arnold变换的图像加密算法含有其动力学系统的庞加莱回复特性,而幻方矩阵也是由有限域上的元素所组成的,因而都容易受到唯密文迭代攻击,因而从根本上来说这类算法是不能公开的。从加密算法不能公开、秘密不是完全依赖密钥这一点来看,这类加密算法是属于被淘汰之列的,除非它们能和其它的加密算法有效地结合,从而符合现代加密体制的规范。
(2)基于秘密分割与秘密共享的图像加密
基于秘密共享的加密算法是基于shamir在1979年提出的密钥分存的概念。之后,在1994年欧密会上naor和shamir共同提出二值图像信息的共享方案。密钥分存的优点在于个别子密钥的泄漏不至于引起密钥的泄漏,而个别子密钥的损失也不至于影响密钥的恢复。算法简单直观,安全性好,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其缺点是图像数据量发生膨胀,这在图像数据本来就很庞大的情况下给图像的网络传输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限制了这种加密算法在实际中应用,而且对于采用这种门限方案的算法其恢复出的图像的对比度会有所下降。在密钥分存领域,我国学者曹珍富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他基于有限集合理论设计的二级(k,n)门限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冒充特有子密钥的人或蓄意破坏者,与密钥分存紧密相连的一个概念是密钥托管问题。在文献中,文中作者基于公钥密码加密算法、门限方案、认证方案和签名算法,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公钥密码的托管方案,解决了shamir所提出的密钥托管方案中的关键问题,即“用户的密钥完全依赖于可信赖的托管机构”问题(实际上没有一个机构可以完全信赖)。关于密钥分存,常见的算法还有dhamir基于lagrange插值公式的密钥分存方法,asmuth-bloom方法。
(3) 基于现代密码体制的图像加密
claude shannon于1949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保密系统的信息理论”的文章,用信息论的观点对信息保密问题做了全面地阐述,建立了现代密码学理论。对于图像数据来说,这种加密技术就是把待传输的图像看作明文,通过各种加密算法,如des,rsa等,在秘钥的控制下,达到图像数据保密通信。这种加密机制的设计思想是加密算法可以公开,通信的保密性完全依赖于秘钥的保密性(即满足kerckhoffs准则)。
私钥密码体制和公钥密码体制各有其应用场合。一般来说,在保密性要求较高的场合,如军方、政府部门等国家要害部门一般采用私钥密码体制(如白宫电话专线采用一次一密的流密码加密体制)。而在一般的应用场合,如一般的企业部门及个人一般采用公钥密码加密体制。这是因为公钥密码体制秘钥管理比较方便,但它的加密秘钥是公开的,密码分析者可以采取一些主动攻击方式,对加密秘钥进行替换,进而窃取机密数据。
基于密码学概念的图像信息加密技术随着密码学的发展,其保密部分按照保密通信本身——>保密密码算法和秘钥——>保密秘钥——>保密解密秘钥的顺序,其保密部分在逐渐缩小。但总的发展方向是基于kerckhoffs准则的现代密码体制,并且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选择不同的加密算法。
(4) 基于混沌理论的图像加密基于混沌的图像加密技术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密码技术。它是把待加密的图像信息看成是按照某种编码方式编成的二进制数据流,利用混沌信号来对图像数据流进行加密。混沌现象是美国气象学家lorenz早在1963年在研究模拟天气预报时发现的。当时他是把大气的动态方程简化成了三阶非线性方程(后来被称之为lorenz方程),应用当时的计算技术,结果发现这个确定性方程的动力学演化具有类似随机的性质,发现了著名的lorenz吸引子,因而推断出长期的天气预报是不可能的结论(即著名的“蝴蝶效应”)。后来,美国生物学家robert.may在研究生物的种群变换的logistic方程时,也发现了这个确定性的动力学系统的`演化具有混沌的特征,即对初始条件极端敏感。
近年来,混沌现象的应用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混沌保密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热门课题。混沌系统用于数据加密最早由英国数学家matthews提出,从此人们开始了混沌密码的研究。混沌信号具有的非周期性、类噪声的特性,使得它具有天然的隐蔽性;对初始条件和微小扰动的高度敏感性,又使混沌具有长期的不可预测性。混沌信号的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使得混沌适宜保密通信。在基于混沌理论的密码技术加密算法体制中,密钥的设计和所参与的运算机制,使其具有位错误扩散作用,即两个长度完全相同的密钥,只要存在一位的差异,两个密钥的非线性变换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它实现了不同的密钥将导致加密或解密的非线性变换结果的全局性差异,从而保证了用户密钥使用唯一的属性。
混沌系统本身是非线性确定性系统,某些确定而简单的动力学系统产生的混沌信号能表现出非常复杂的伪随机性(这符合shannon所提出的密码设计应遵循的混乱规则),它们难以预测、任何微小的初始偏差都会随时间而被指数式放大(这符合shannon所提出的密码设计应遵循的扩散规则),因此,关于初始状态的少量参数就可以产生满足密码学基本特性的混沌密码序列,具有自然的伪随机性,因而特别适合用于进行图像保密通信。
(二)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本文根据混沌理论的图像加密技术,进一步研究混沌加密算法对图像进行加密,本文的研究密钥空间大、保密性能好、加/解密速度快,非常适合因特网实时的图像加密和传输。近年来,随着对混池加密技术的研究,混沌的破译技术也在同步进行。short通过多步非线性预测的方法先后破译了混沌掩盖与混沌凋制的加密方案。他们分析的混沌系统都是针对低维混沌系统,可见低维混沌系统的保密性能有待于研究新的方法加以解决,其可能的出路在于寻找演化规律更加复杂、更随机的超混沌加密方案,并借鉴现代密码学已经取得的成就,吸取其精华,设计出既符合现代密码学体制要求,要肯足够的保密强度,而且实现又比较简单的“复合密码体制”.
本文在对已有的混沌图像加密方法进行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之上,又做了进一步认真的研究,考虑到大多数混沌序列发生器都是采用低维的单混沌系统,密钥空间小,容易被破译,提出了三维的混沌序列发生器来产生随机混沌序列加密。
本文的研究成果在混沌密码学方面对现有的实际技术或理论算法有推动作用。今后可以进一步研究混沌技术与现有标准算法相融合的方法,寻找混沌技术与现有标准算法的最佳结合点,利用标准算法的健壮性、实用性、安全性,结合混沌现象特有的优点,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抗破译性。新的加密技术还在不断涌现,这些加密技术的研究必将对数字图像加密技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本次设计研究的基本内容
1、本文设计一个基于三维混沌 cat 映射的图像加密方案。首先就是要根据混沌cat映射的主要特征和混沌密码学的基本原理寻找一种将其转换为三维的一种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三维cat映射的图像加密方案。
2、本文设计成果是成功的对图像进行加密和解密,这就涉及到一个加密解密软件的设计,我要逐步设计这个软件的各个分支以及组成部分。如:边框、菜单栏、页面、窗口、按钮、滚动条、面板等软件的外观设计。
3、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java编程。这其中涉及到这个加密软件各个外观组件的编程,还涉及到混沌密码学原理应用到java实际编程中的细节。最后还要反复调试与修改,完成加密和解密以及整个软件的编程。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对图像进行加密解密。
这是本课题首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加密的结构特点,完成加密与解密过篇二:混沌理论开题报告
理学院
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 混沌理论初步及其数值求解》
专 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
姓 名:王淼
班 级: 0901112
学 号:09
时 间: 20xx年05月
指导教师: 周林华
混沌理论初步及其数值求解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天体力学的研究中,法国数学家j.h. poincaré发现三体间的引力作用与两体间的不同,三体间的相互作用能产生出惊人的复杂行为,其动力学方程的解具有不可预测性,是无法求出精确解的。其实,这是保守系统中的一种混沌,从而使j.h.poincaré成为最早了解混沌可能存在的第一人。混沌是指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的随机过程。一个确定性的系统,其行为却表现为不确定性、不可重复、不可预测,这就是混沌现象。大自然中混沌的现象无处不在:河流的漩涡;烟囱发出的滚滚浓烟;天气的变化;虫口的增长;心脏搏动的不规则性等等这些都是混沌现象。在混沌理论的研究中,各种混沌现象不断被发现,它几乎存在于一切科学领域,尤其是在物理学、数学、天体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学等方面。如今,混沌理论在信息科学、医学、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混沌理论被认为是20世纪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富有创造性的一次
大革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混沌是在确定的系统中出现的一种貌似无规则、类似随机的现象,在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中属于一种特有的运动形式。混沌学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它是非线性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量子物理和相对论一起被称为二十世纪三项重要科学发现[2] 。如果说“相对论消除了关于绝对空间与时间的幻想,量子力学 消除了关于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式的梦。”那么“混沌就是消除了拉普拉斯关于决定论式可预测性的幻想。”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e.n.lorenz的“蝴蝶效应”问世以来,混沌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和混沌参数的微小变化非常的敏感,是一种高度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正是混沌运动的这些奇异特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混沌是不可控制的、不可靠的,同样重构完全相同的混沌系统也是不切实际的。直到1988年,a.hubler发表了控制混沌的第一篇文章[3],开创了研究混沌控制的先驱。中国学者郝柏林、郑伟谋在莫斯科国立大学将符号动力学应用于混沌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将符号动力学从一维系统推广到二维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混沌理论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通信技术方面,混沌信号的类随机性以及产生方式简单等特点,使其在保密通信方面显示出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混沌遮掩利用混沌波作为载波,对信号源进行加密和混沌同步实现掩盖通信,但是这种方法要求混沌信号的带宽要能够掩盖信息信号,如果不能满足这个条件,被加密的信息信号很容易通过线性滤波被提取出来。混沌理论在医学方面也得到应用,现有研究表明,心动周期信号具有混沌特征,研究发现对估计某些疾病的严重性来说,混沌特征参数是现有的功率谱参数更敏感的指标。国内外将混沌理论用于医学研究的报导主要限于脑电、心电方面的研究,以及在心脑血管学流动力学方面的应用。我国学者近年的一些在医学上研究成果指出人们大脑处于积极状况时,脑电图的波形是混沌的,当人们睡眠或不思考问题时,脑电图显示周期性波形,由此进一步研究可以构成了神经元动作的模型。在模式识别方面,可利用混沌轨迹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这一特点,通过混沌动力学系统构成模式识别系统。在图象数据压缩方面,把复杂的模式作为简单的混沌动力学系统的吸引子再现出来。把复杂的图象数据用一组能产生混沌吸引子的简单动力学方程代替。此时只需要记忆存贮这组动力学方程组的参数,相对于原始图象数据,数据量大大地减少了,从而实现了图象数据压缩。近年来关于混沌应用的报道大量涌现表明人们已从单纯研究混沌现象转向开发和驾驭混沌的种种特性以解决一些实际工程技术问题。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要求
混沌理论是目前非线性科研的前沿问题。利用映射、导数、稠密性等基本数学理论,学习混沌的定义和等价判据,并进一步研究混沌现象的数值计算方法。基于上述理论,讨论应用研究中经常用到的logistic映射等的混沌存在性,以及研究作为发现混沌现象的洛伦茨模型的混沌数值解。
具体要求:
1、熟练掌握数学分析中的相关知识;
2、初步掌握符号动力系统及混沌的定义和等价判据;
3、掌握使用matlab软件对混沌进行数值模拟;
4、开题报告需给出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进度
安排等;查阅国内外近几年的文献,仔细阅读至少12篇,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文献综述全面,并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外文翻译中专业词汇必须翻译准确,语法语意基本正确;
5、论文完成题目内容,字数要求在10000—15000字,格式符合长
春理工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要求。
四、进度安排
第1-2周,完成开题报告,初步理解论文;
第3-4周,撰写综述,整理,总结相关文献并翻译英文文献; 第5-10周,钻研相关文献,撰写绪论并完成论文初稿; 第11-15周,修改论文,定稿;
第16周,准备论文答辩
参考资料与来源:
[1] 卢侃,孙建华,欧阳容百,黄来友(译),混沌动力学,上海翻译出版社,1992.
[2] 王树禾 ,微分方程模型与混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篇三:数据加密与解密开题报告
合肥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篇3:基于变形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六重密钥图像加密
基于变形分数傅里叶变换的六重密钥图像加密
提出一种利用变形分数傅里叶变换和双随机相位编码对图像加密的方法.对要加密的图像分别进行两次变形分数傅里叶变换和两次随机相位函数调制,使加密图像的密钥由原来两重增加到六重.利用全息元件,可以用光学系统实现这种加密和解密变换.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只有当六重密钥都完全正确时,才能准确地重建原图像,这种六重密钥加密方法提高了图像信息的.安全保密性.
作 者:王红霞 赵玮 刘长文 张瑜 刘皓淳 WANG Hong-xia ZHAO Wei LIU Chang-wen ZHANG Yu LIU Hao-chun 作者单位: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物理教研室,西安,710025 刊 名:光子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PHOTONICA SINICA 年,卷(期): 36(4) 分类号:O438 关键词:信息光学 变形分数傅里叶变换 双随机相位编码 图像加密篇4:计算机图像处理论文
摘 要:撰文主要介绍了图像处理的发展趋势,对图像处理智能化的理论研究、智能高效的算法和并行处理硬件系统等几个有关智能处理的问题进行了综诉和评论。
关键词:图像的处理;发展趋势;计算机应用;分析
前言:智能图像处理是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是为基本内容之后发展的,着重介绍这两者之间的发展和应用,尤其在计算机应用的各种技术,以便了解智能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1 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
由于计算机硬件计算速度的不断提高和成本的下降,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在农业方面尤其是作物领域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量研究表明,利用计算机图像技术可很大的提高测量分析的精度和效率,更改以往作物研究中难于定量化的问题,实现信息采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图像处理主要就在图像之间进行的变换。
假如说图像处理是一个从图像到图像的过程,则图像分析是一个从图像到数据的能力。
主要是对其中的图像所需要分析的目标进行检测和量定,而我们所获取的客观信息进行对图像的重新描述。
然而图像的处理与技术分析将会随着计算机成熟和发展工程中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应用技术领域。
2 图形图像数字处理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是3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由于对图像处理的要求还在不断增加,图像的应用领域还在继续的扩大,因而对图像处理的课题的理论在世界的变化中也处于变化,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
而本文章主要是对图像处理的中所产生的数学问题,学习并研究图像的基本处理中涉及到的数学问题,让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习掌握图像的微处理技术。
2.1 数字图像处理的优点
(1)再现性好。
数字图像处理与模拟图像处理的根本不同在于,它不会因图像的存储、传输或复制等一系列变换操作而导致图像质量的退化。
只要图像在数字化时准确地表现了原稿,则数字图像处理过程始终能保持图像的再现。
(2)处理精度高 。
按目前的技术,几乎可将一幅模拟图像数字化为任意大小的二维数组,这主要取决于图像数字化设备的能力。
现代扫描仪可以把每个像素的灰度等级量化为16位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图像的数字化精度可以达到满足任一应用需求。
对计算机而言,不论数组大小,也不论每个像素的位数多少,其处理程序几乎是一样的。
换言之,从原理上讲不论图像的精度有多高,处理总是能实现的,只要在处理时改变程序中的数组参数就可以了。
回想一下图像的模拟处理,为了要把处理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就要大幅度地改进处理装置,这在经济上是极不合算的。
(3)适用面宽。
图像可以来自多种信息源,它们可以是可见光图像,也可以是不可见的波谱图像(例如X射线图像、射线图像、超声波图像或红外图像等)。
从图像反映的客观实体尺度看,可以小到电子显微镜图像,大到航空照片、遥感图像甚至天文望远镜图像。
这些来自不同信息源的图像只要被变换为数字编码形式后,均是用二维数组表示的灰度图像(彩色图像也是由灰度图像组合成的,例如RGB图像由红、绿、蓝三个灰度图像组合而成)组合而成,因而均可用计算机来处理。
即只要针对不同的图像信息源,采取相应的图像信息采集措施,图像的数字处理方法适用于任何一种图像。
小波重构的数据传递示意图如图所示:
(1)图像的编码压缩图像文件是编码压缩技术可减少描述图像的数据量等,用来节省了图像的传输、处理的时间所占用的存储器容量。
压缩可以在不失真的前提下来获得,其也可以在允许失真的条件下进行。
编码是压缩技术当中最最重要的方法,它在图像处理技术中是发展最早且比较成熟的技术。
(2)首先,对于图像的分割技术将会给图像带来某种特殊的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甄别能力。
从而对图像的线条、颜色所进行处理,并需要进一步对图像的分割技术进行了解,图像的分割技术目前也是大众中非常流行的解决图像问题的方法。
因此,对于图像的研究我们还要不断地进行深入的了解。
图像的描述是对于图像所进行的甄别和理解作为前提。
作为最简单的二值方法,我们利用它来描述物品的特性。
(3)图像在生成和传输过程中常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和影响,使图像质量下降。
为了抑制噪声改善图像质量,必须对图像进行平滑处理,可以在空域或频域中进行。
数字图像的平滑技术分为两大类:1)全局处理,即对噪声图像地整体域大的块进行校正以得到平滑的图像。
缺点:计算量大。
2)局部算子,仅对某一像素的局部小邻域的一些像素加以运算。
优点计算率高。
2.2 图像数字化
人类感知外界信息80%以上是通过视觉观察到的,而图像就是人们所获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人们眼睛所获取的图像在大脑中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准确的图像也是人们获取彼此信息的来源。
其伴随着人们所生活的各个领域。
图像处理虽然也可以用模拟技术或者光学方法来实现,但目前主要在我国还是大多数还是通过利用计算机的一些功能来实现,通过对图像的处理,我们能晓得其背后的重要意思,图像也在日常的生活中越来了越广泛。
对数字图像的处理目前来说还是一个开始,其主要是在对形态数学、立体学、集合论等方面。
因此,图像处理一般是指数字图像处理。
计算机图像处理之前的图像数字化的基本步骤,是把真实的图像转变成计算机使用的存储格式。
数字化过程分为量化和采样处理两个步骤。
量化的结果是图像能够容纳的颜色总数。
采样的结果就是通常所说的图像分辨率。
量化是指要使用多大范围的数值来表示图像采样之后的每一个点, 这个数值范围包括了图像上所能使用的颜色总数。
3 图像测量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成像器件的成熟,图像测量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应用范围不断扩展。
图像测量技术是以近代光学为基础,融光电子学、计算机视觉原理、图像处理技术等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现代测试技术,并在军事、医学、资源分析、测绘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巨大成功。
由于算法改进和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使开发基于图像处理的啤酒瓶快速检测技术成为可能。
4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图像与图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除了传统的广告、包装宣传,网站设计等方面的应用。
也在航空事业、机电事业、国家的'安全部门、政司法科、国家的武器研发,新型导弹的定位,还伴有新型科学药物的研发、在工业上企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伴随着计算机的技术与人工智能电子的研发智能图像的作用将会占据很大的部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越来好,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黄英琼.谈《计算机图像处理》课程实例教学法[J].中文科教创新导刊.
篇5:计算机图像处理论文
摘要:计算机图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在诸多方面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该文概述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要点及研究方向,阐述了新时期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最后,基于计算机图像技术的发展,论述了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该文通过对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全面论述,以强化对其认识,推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发展趋势;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其强大的功能,决定了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及社会价值。
当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光明,各类计算法的出现、已有算法的完善,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其应用领域,提高了其应用价值。
对此,笔者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要点及研究方向,分析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论述了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强化对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认识。
1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概述
1)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概念。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进而得出图像中所含的信息供研究所用。
也就是说,该技术的要点在于:首先,将所要研究的图像进行转化,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矩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图像存放至计算机中;其次,对存放在计算机的图像进行处理,其中,各类计算法是最为常用的处理手段。
最后,在相关技术的处理之后,得出所需研究的图像信息。
2)图像的分类。
篇6:图像处理技术论文
摘要:数字图像处理在汽车涂装领域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数字图像处理基础和数字图像处理在自动车型识别, 易磨损部位检测和预警以及车身表面质量检测的应用。
关键词:汽车涂装; 数字图像处理;
1、引言
汽车行业本就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产业, 但是目前的工业4.0和日益上涨的人力成本给汽车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图像处理在快速、高效的完成汽车涂装生产和涂装生产过程中的缺陷检测方面有显着优势。另外为实现高节奏的生产过程中, 高速运转的设备故障预警, 数字图像处理也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2、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提到数字图像处理,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数字图像。一幅图像可以定义为一个二维函数 (x, y) , 其中x和y是空间 (平面) 坐标, 而任何一对空间坐标 (x, y) 处的幅值f称为图像在该点的强度或灰度。当X, Y和灰度值f是有限的离散数值时, 我们称该图像为数字图像。有了数字图像, 我们可以对数字图像进行处理, 对数字图像处理可以分为初级处理、中级处理、高级处理三种方式, 初级处理就是对图像进行简单的处理, 例如我们平时用的ps和相机美颜功能, 都可以理解为对数字图像进行了初级处理, 这种处理输入的是图像 (原图) , 输出是处理过的图像 (例如PS过的图像) 。中级处理, 在初级处理的基础上, 输入的是图像, 输出的则是从图像处理中得到的信息, 例如小区停车场的摄像头, 拍摄车牌号的图像, 在图像中提取出车牌号信息, 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 从而实现身份进入、停车计时等功能。最后, 高级处理就涉及到计算机自主学习的功能, 例如对车身表面喷涂质量的检测, 就属于对数字图像的高级处理。详细应用将在下文阐述。
3、数字图像处理在汽车涂装领域的应用
3.1、自动车型的识别
在汽车涂装工艺中, 针对不同的车型, 设备需要设定不同的工艺参数, 例如前处理自动加药的加药量, 电泳的电压, 喷涂机器人的轨迹等等。针对这一应用, 目前汽车厂大部分使用光电开关, 针对不同车型的特征点进行检测, 这种方式的有点在于成本低, 一般一到两个光电开关就可以检测2-3种车型, 但是这种检测方式的缺点在于它检测的车型必须有明显的特征点或者尺寸差别, 这样才能完成车型的识别。而针对尺寸差别不大或者没有明显特征点的车型, 光电开关就无能为力了。这时就该数字图像处理出马了。我们在固定位置拍照, 我们把目标也就是车身标为1, 把背景标为0, 我们设定每个车型的1和0边界, 通过计算机内部算法对图像进行边界判定, 这样就可以根据1和0的边界样式识别出是哪种车型。以上的方法是界定边界法。或者, 我们可以使用另一种方法——骨架法。骨架法是界定边界法的简化形式, 我们在边界选取一些特征点, 然后把特征点按一定顺序连接起来, 这样构成的图形, 就是这个图形的边界骨架, 只要选取的骨架点能反应出不同的车型, 这种方法的计算量会小很多, 适合运算资源不够的情况。选取的点的数量不同, 识别的精度也不相同。
3.2、易磨损部位的检测及预警
汽车工厂里面的设备需要长时间高负荷运行, 有些易磨损部位的检测就成了难题, 我们无法经常性的停机检查, 那样会严重影响生产, 另外我们也很不容易凭借肉眼来观察出细微的磨损, 因此在线实时检测易磨损部位的磨损情况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一般我们需要观察的易磨损部位周边情况都比较复杂, 或者光线条件不好, 无法得到十分清晰的照片, 这样就需要我们先对数字图像进行一定程度的变换。首先要对图像进行最简单的灰度变换, 例如我们可以把过亮的图像通过把整个图像灰度变小实现图像的变暗, 或者把过暗的图像的整个灰度变大实现图像的变量, 或者通过函数, 把在一个很大范围灰度的图像的大范围灰度映射到一个比较小的灰度范围, 这样可以在图像中凸显出目标物体。另外常用的变换还有对数变换、伽马变换、分段线性变换、平滑空间滤波变换、锐化空间滤波变换、混合空间变换等, 这些变换都是对图像的灰度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对灰度变换后的图像, 获取他的边界, 与正常无磨损的部件边界进行对比, 实时进行检测。这样我们还可以根据磨损的程度, 设定一个预警机制, 可以根据磨损速度, 预测该易磨损件的寿命, 制定维修计划。在达到预测的寿命时可以直接更换该易损件, 或者增加关注度, 实时观测磨损程度, 在磨损程度达到临界值时再进行更换, 这样可以大大节约成本。
3.3、车身表面质量检测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 对于汽车产品来说, 好的涂装表面是车质量最直接最外在的体现, 所以, 每个汽车厂都对汽车车身表面质量检测十分严格, 目前大部分汽车厂都采用人工检测, 通过在线人员的眼看、手摸来发现汽车车身表面存在的质量问题。但是首先这种传统的方式对在线的工人要求很高, 工人必须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应对形形色色的车身质量问题, 培养一个经验丰富的工人需要很长的时间, 由经验不丰富的工人进行检查可能造成错检。其次, 工人很难在高负荷的连续生产下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度, 往往可能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注意力下降, 可能造成漏检。另外, 这种检测往往很难形成统一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 例如工人觉得车身车门有色差, 这就是一个完全主观的判断, 没有任何数据做支撑, 每个人对色彩的敏感程度不同就会做出不同的判断。针对这些问题, 在车身表面质量检测过程中引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优势明显。首先, 机器通过学习后学习的经验完全可复制到其他的机器中, 这样就解决的经验丰富的问题, 机器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 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库, 同时把这些经验实时共享给其他的机器。其次, 机器是不知疲倦的, 也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无论工作多久都会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最后, 通过数字图像处理, 完全可实现不同质量缺陷的标准化, 例如计算机通过对图片的数字化处理, 完全把车身的颜色数字化, 颜色在什么范围认为是没有问题的, 超出范围就认为有色差, 这样所有的车身都是一个标准, 避免了主观意识对质量的影响。
为了实现车身表面质量的检测, 首先要对车身表面的照片进行处理。这些处理包括:图像降噪处理、图像色彩分层、图像的点线边缘检测。处理过的图像我们还需要对图像进行压缩, 因为图像中包含了很多我们不需要的信息, 而计算机的存储和运算速度有限, 我们要把资源用在刀刃上, 所以对数字图像进行压缩也是必须的。最后我们需要对图像进行频率域变换, 这是数字处理的重中之重, 数字计算和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 (FFT) 是人们对数字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之后我们需要对数字图像进行全局阈值处理, 这种处理的目的在于突出我们的目标区域, 而使其他的“背景”完全“消失”, 这样我们可以更清楚的实现对图像的处理。
在我们收集了足够多的处理过的数字图像后, 我们可以开始进行机器学习了, 我们设定不同的分类器, 每个分类器对应一种缺陷, 然后我们把收集的数字图像随机分为三个集合: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然后我们用训练集训练一个分类器, 然后再用验证集和测试集来测试分类器的准确性。在训练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欠拟合或者过拟合, 欠拟合就是模型拟定的太严谨, 不符合现实情况。过拟合就是算法不但学习了数据, 还把噪声学习了这样的算法无法推广。我们需要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既能完成对缺陷的处理又能保证正常合格车身的通过率。
4、结语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汽车涂装自动化领域的运用, 必将对改善车身质量, 降低人力成本起到积极作用。并且, 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和数字处理算法的进一步优化, 数字图像处理将更快更准确的寻找和发现汽车涂装表面缺陷。随着数字图像处理在汽车涂装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深入, 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来指导生产, 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的水平将近一步的提高, 同时随着计算机硬件成本的降低和技术的发展, 数字图像处理在汽车涂装领域的应用将会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阮秋琦, 阮宇智.等数字图像处理学[M]第三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xx.6.
[2]学习Open CV (中文版) / (美) 布拉德司机 (Bradski.G.) , (美) 科勒 (Kaehler.A.) 着;于仕琪, 刘凯祯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xx.10.
[3]赵立兴, 基于模糊算法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 20xx, 22-39.
[4]Andrews, H.C.and Hunt, B.R.[].Digital Image Restoration,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J.
篇7:图像处理技术论文
摘要:随着当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交通成为交通运输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图像处理技术由于自身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使得它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对车牌识别起到的作用和存在问题的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智能交通;数字图像处理;车牌识别;车辆的跟踪与检测
智能交通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作为世界电子信息技术的前沿,将这项技术应用到交通管理中,实现了交通的智能化。ITS主要是将先进的电子技术、IT、AI、GIS影像等技术进行全面集成,建立起准确实时的地面交通系统。主要应用于APTIS(Advanced Public Traffic Infor-mation System)、APTS(Advanced Public TransportationSystems)、AVCS(Advanced Vehicle Control System)、CVO(Commercial Vehicle Operations)、ETC(electronicToll Collection)、EMS(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等方面。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有两个由于面的含义,一是智能; 二是交通。交通技术的核心就是智能,智能技术源于电子通信、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在交通管理过程中借用当代的信息技术,对车辆道路进行全面的监控,实现交通的智能化管理。
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中的作用
( 一)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主要工作步骤
一是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完成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像的采集与获取、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编码与存储、图像的合成。合成之后对图像进行绘制,并最终输出,利用新技术对其进行恢复与重建。因此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目的是: 首先,对图像做灰度变化,保存有效信息,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图像可读性,有利于原图的恢复;其次,利用特殊手段对图像中所包含的特殊且重要的信息进行提取,并详细分析图像中所包含的特征,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提取其中包含的特殊信息,对图像进行分割识别; 其三,对获取到的数据进行压缩,并保持其特有的清晰度,方便图像后期的传送与保存。
( 二)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车牌识别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车牌识别技术(LPR) 作为智能交通的重要管理策略,被广泛应用在高速收费站、失窃车辆查找、停车场的车辆管理、监控车辆的违纪情况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资源。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如监控车辆交通安全、统计交通拥堵情况等,最为出色的地方是车牌识别。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智能交通领域的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个完整的车牌识别过程,应该是先获取到车牌的图像,计算机设备对获取到的图片信息进行识别,然后对图片进行预处理。根据获取到的图片信息,通过渡波、边缘增强等办法对其进行车牌定位。
二、我国拍照识别系统存在问题及原因
首先,我国的车牌组成比较复杂,由汉字、英文和阿拉伯数字共同构成。汉字的相似,对车牌识别的难度增加; 其次,我国车牌的颜色比较多,有白色、蓝色、红色等,识别起来比较麻烦; 第三,由于人为、道路、天气等原因,使得车牌上粘有水渍、泥土之类的污渍,导致车牌模糊不清,难以识别; 第四,车牌格式繁多,如民用、军用、公安警车、武警专用、外交车辆、特种车辆、消防专用、救护车等。民用车又分为多种,导致识别起来更加麻烦; 第五,车牌悬挂的地方不一致。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提高图像处理的算法,使得拍照识别系统更加有效。
三、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解决拍照识别系统存在问题的对策
( 一) 车牌定位要从复杂的背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分割
因为自身不利因素的影响,所以增加了LPR对车牌定位的难度。良好的提取算法,是在保证有效信息不丢失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踢掉没价值的信息,准确的将车牌信息给抽取出来。判断算法是否精确,有以下三个方法: 其一,为了保证其实时性,必须要尽量减少算法; 其二,在复杂的环境下依然具有高度的定位效果,必须有一定的抗干扰性,第三,在保证有效信息不丢失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多的踢掉没价值的信息为提高图像的质量奠定基础。车牌具有纹理,颜色与形状三个主要的特征。纹理主要是因为车牌的字符与车牌背景颜色的一个对比。颜色主要是由于汽车牌照的字符颜色与背景的组合,一般分为白字蓝底 ( 民用轿车) ,黑字黄底 ( 大型汽车) ,白字黑底( 使、领馆汽车) ,黑字白底( 警用汽车) 四种。现阶段车牌定位的处理办法主要要两种,一是灰度图像处理,其主要优势是速度快,内存少;二是基于彩色图像处理,其主要优势是彩色的图像从视觉上极占优势,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运行速度飞快,内存也随之增大。而颜色也是车牌的主要区分模式,所以基于颜色的分割定位在当今的使用更为广泛。
( 二) 基于模板匹配的车牌字符分割
在车牌得到准确的定位后,字符分割水平影响到字符的识别精确度。字符的分割算法主要有: 一是直接取得原始车牌的垂直投影,将投影后的峰值作为分割的黄金点。在车牌严重受到损坏的情况下,直接分割往往会产生极大的错误,所以很难找到分割的黄金点; 二是分割即精分割与细分割。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就是包括在车牌遭到严重损坏的情况下,也可以保持极好的分割效果,但是算法较为复杂、费时,较难保证实时性。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影响,使得以上算法都不能满足,所以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割算法,这种方法既能克服车牌损坏的影响,又没有过多的增加字符分割的时间。
在此也讲一下改进的MSR算法对车牌图像进行预处理,由于车牌的图像不是很大,所以完全可以满足实时性要求。因为我们提取出来的车牌不能直接进行分割,必须先将其进行二值化处理。所谓二值化处理就是将原始图像经过技术转成二值图像。因为车牌图像的边缘信息是最终图像识别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要在进行二值化处理的过程中要保留其边缘信息。我们经常见到的车牌应该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矩形,然而在实际中,车牌会发生倾斜,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为一个平行四边形来处理。对于其倾斜车牌的校正,我们需要找到倾斜的角度,然后进行旋转变化,使得转变成一个矩形。对于倾斜的车牌进行校正,一般情况就是先水平校正,再垂直校正。
( 三) 对于字符的识别
字符识别的原理是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车牌中分隔处理的字符进行识别,字符识别系统的工作过程: 首先,对所需识别数据获取。图像数据的获取只有通过输入设备来实现,比如我们通常使用的摄像机、摄像头等等一些图像采集设备。它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将景物反射的信号转换成可以识别的模拟信号,再经过A/D转换,将转换后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信息。性能好、分辨率高、噪声较小、转换速度比较快的电信号线做优先的选择。只有达到这个标准的转换电信号线才是上乘选择,对图像的识别水平也较高。转换后的图像信息要进行进一步的预处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去掉原始图像的噪音与其他变形问题的干扰,保留并增强有效信息。其次,进行预处理的过程也比较复杂,要进过滤液、复原、提取边缘、图像分割等预处理方式,提高图像的可读性与清晰度,为下一步进行特征的提取提供了便利,奠定了基础。第三,提取特征。是根据预处理后得到的结果,对其进行分析、辨别真伪、剔除无效信息、保留有效信息的一个过程。鉴于原始图像数据信息量比较大,需要在这庞大的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归类,这就是特征的提取。在对特征进行提取之后,才能对其进行分类决策。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在分类提取过程中所得到的样本进行分析和判断,当然在判断的过程需要遵循某个规则,将分类提所引起的错误识别概率降到最低,保证其具有较高的精准度。
字符识别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统计识别法; 句法结构模式识别; 模糊模式识别法。
( 四) 先采取摄像头拍摄的方式,再通过图像处理来进行数据的采集
在我国的公共道路交通管理系统中,为了获取更多的车辆的运动数据,之前通常采用感应线圈等方法,但是这种方法要求设置在路面上并且对路面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安装困难,影响交通。所以现在都是采取摄像头拍摄,再通过图像处理来进行数据的采集。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现在只需要在路段相应的位置安装摄像头,摄像头所获取到的视频与图像就会通过压缩之后传输到控制中心。监控中心只需要根据上述视频与图像进行提取,就可以对车辆进行实时跟踪。运作跟踪是车辆识别的一部分,其主要分为背景的提取、运动点团的提取,运动点团位置的提取和运动物体的跟踪。近几年,经过技术人员的不断钻研,针对每个点都提出各自相应的算法,使得车辆跟踪更为直观、精确。
本文中详细描述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ITS中的应用。ITS技术在车牌识别,车辆的跟踪等方面应用广泛。由于信息技术的逐步完善,使得数字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中得到极大的应用。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使得数字图像处理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黄卫,陈里得。智能运输系统(ITS) 概论[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xx.
[2]高建平,张小东,蒋 锐。基于图像处理的交通信息采集[J].重庆交通大学,20xx(1) :103-106.
[3]石红兰。基于图像处理的车牌识别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现代制造,20xx(21) :178.
[4]王洪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与研究[D].重庆: 重庆大学,20xx.
篇8:图像处理技术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性发展, 在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中, 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图像处理技术整合, 通过现代化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有效的实现了医学影像发展技术的创新性应用, 保障了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提升。鉴于此, 本文针对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进行了专门的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现代医学发展中的影像技术应用提供技术发展支持, 以便于在技术应用支持下, 实现技术发展的创新性转变。
关键词:医学影像; 计算机; 图像处理技术; 应用研究;
在现代化医学发展中,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融入, 使得很多的医学技术在处理过程中, 需要借助影像进行患者的病情分析, 比如CT影像以及X射片影像处理等, 这些影像处理需要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专门的影像还原分析, 将影像中表现的病变位置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下, 实现图像的高清化处理, 进而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性建议。本文通过对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能够在研究过程中, 找到适合医学影像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结合的关键点, 这对于提升医学影像图片处理能力而言, 具有重要性研究意义。
1 医学影像技术常用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化医学发展中, 经常运用到的一项技术, 在该技术的应用下, 注重的是对应用中的图像成像分析, 通过对图像成像分析, 进而找到适合诊断患者的治疗方式。就目前我国医学发展现状来看, 很多医学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都已经实现了患者治疗中的医学影像技术应用。比如, CT片、X射线拍摄已经彩超和B超的处理等, 都需要借助在医学影像技术上进行应用, 通过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患者病变部位的清晰化成像反馈, 但是要想做到患者诊断的医学影像成像技术清晰化反馈, 就应该注重对影像技术应用的自身性因素管理控制, 通过管理控制, 从而实现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效率提升和呈像清晰度提升。这种情况下,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中的PS技术、MAYA技术以及一些其他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影像发展中的应用也就越来越广泛。
2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中的应用
2.1 图像去噪
医学影像在传输过程中, 一直受到声音噪点干扰, 这种情况下, 就会造成传输的影像图片出现了明显的噪点, 影像诊治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 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医学影像技术应用的噪点处理, 通过对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中的`图像技术处理, 能够实现影像自身的噪点下降, 并且保障了影像噪点的处理, 能够满足基本的影像应用需求。所以在现实影像技术的处理中, 为了保障影像处理效果, 所以需要对影像处理中的噪点清除, 通过对电子元件的干扰分析, 明确在医学影像应用中, 其噪点出现的根源, 按照其根源进行影像处理实施, 保障在影像处理根源的实施中, 能够实现图像的高清化成像。例如, 通过均值滤波、中值滤波等多种形式, 将医学影像中的噪点清除。
2.2 图像增强
图像增强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发展中, 较为常见的一种图像处理技术, 在该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中, 注重的是对图像的清晰度以及图像的分辨率提升。按照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应用的要求, 在现实图像的处理中, 需要对医学影像自身呈现的图像进行还原, 只有还原医学影像本身, 相关的患者诊断病症, 才能够在医学影像中, 及时的被分析出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很多学者在进行医学影像处理中, 需要将影像自身的色彩以及影响自身的饱和度和其他一些与影像相关的因素, 全部的排除好, 这样才能保障最终的影像应用效果, 实现医学影像应用和现代化医疗技术发展的双向性整合, 同时在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中, 由于图像增强技术的应用和实施, 能够保障医学影像技术在发展中, 能够借助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将其应用中的图像显示效果增强, 保障最终的应用效果。
2.3 图像分割
图像分割是现代化医学影像技术发展中经常运用到的一种技术, 在该技术的应用下, 注重的是对技术应用中的图像分割处理, 确保在图像分割处理中, 能够实现计算机处理技术应用的图像差异化处理, 保障了在现实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中, 能够通过分割将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中的图像进行分解, 同时在图像分解过程中, 还能够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将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中对于患者诊断的区域性诊断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便于医生在针对患者的诊断中, 能够将分割图像作为诊断技术处理的依据进行分析和应用, 实现了患者治疗中的影像技术应用需求, 满足了患者治疗的影像条件应用需求。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应用下, 我国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发展已经相当成熟, 作为医学诊断中常用的技术之一, 医学影像技术在整个医学患者临床诊断中, 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要想保障医学临床诊断效果的准确性, 就应该注重对临床医学影像研究中的影像处理技术进行专门的分析, 确保在临床影像技术的应用处理中, 能够实现影像技术应用的效率性提升。通过本文的研究将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应用研究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图像去噪;
(2) 图像增强;
(3) 图像分割。
只有处理好以上几点技术应用, 才能够实现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应用的快速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孙云, 金家贵, 曹东亮等.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xx, 10 (04) :483-486.
[2]龙然.数字化影像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xx, 36 (06) :149-151.
[3]唐辉, 俞璐, 王嵇等.现代医学影像技术放射技师具备的综合素质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 20xx, 25 (02) :3-4.
[4]李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影像中的进展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xx, 12 (30) :238-240.
篇9:图像处理技术论文
【摘要】在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网络被大面积应用在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依托网络所成立的远程教育等愈发依赖网站,且专业人员也更加关注网页设计制作。本文依照往期的工作经验,首先介绍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然后分析网页设计制作,最后通过实例阐述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在网页设计制作活动的应用。
【关键词】网页设计制作;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网页制作是一门常用的编程、图像处理技术,媒体是其主要存在形式,拥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强烈的影响力,由文字、图片与超链接共同组成。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全面分析各个要素,合理归纳,认真研究各个要素的逻辑关系与前后顺序,进而组建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一)应用的必要性。在网页设计制作中,图形图像处理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处理技术,主要通过处理软件,从整体层面来改进图片[1]。对于网页制作而言,分割与编码等是最为常用的图像处理手段,参照网页制作要求,对原始图像进行最大程度的改进,构建网页制作。分析网页制作实践可知,PS与火狐是最为常用的处理软件,以需求者的内心活动为切入点,明确需求者的视觉标准,有效传递网页信息,提升处理效率。例如,比较网站整体,图像质量优良的网页通常为首选,人们在查阅网页时,率先选择文字和图形共同构成的网站,其中图像越清晰、效果越好,则停留时间也将会越长,并可引导人们科学读取网站内容,而这为网页制作开辟了新的渠道,有利于网页制作的全面发展。
(二)优势。
1.提升网页质量。从整体层面提升制作水平,优化整体构造,提高图像处理效果,改善网页的质量,有效发挥清晰、优良图像的价值,扩大网页制作的感染力,系统彰显网页优势,以此来创造更多的网页价值。
2.改进网页运行。借助技术所处理的图像,其指标参数均符合网页制作要求,满足规范标准,更不会对网页运行空间产生影响,确保搜索质量。待用户经由搜索引擎寻找网页时,清晰、优良的图像能够加快下载速度,增加网页的顺畅性,除可有效展现给用户外,还可提升点击率,推动网页竞争排名。
二、构图设计
网页属于一种独特的文件,借助浏览器来显示,网页构图应依照网站种类、风格与服务对象等因素来确定。借助页面构图,利用版面设计可规范、合理设置栏目,完全、清晰展现栏目内容,有效彰显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完美阐述主题思想。
(一)网页设计中使用图片的优势。
1.视觉优势。从版面构成要素层面而言,图片的合理使用能够赋予网页别样的风格,有效吸引广大用户;从网页设计层面而言,图片拥有一定的设计弹性,能够协调网页内部的其余视觉元素,进而让网页设计可适应设计目标规划,达到统一、协调。
2.认知优势。图片的使用能够让无论来自哪个国家的人均可准确理解图片内涵,因此,可以降低阅读障碍和浏览障碍。即便用户不识字,也可借助类似方法明确图片的内涵,拥有认知优势。
(二)构图方式。
1.纵向式构图。纵向式构图指代沿着垂直方向来排列网页中所包含的所有要素。此种构图不仅满足当代人的视觉习惯,而且能够清晰、直观展现页面,主要被应用到广告设计和子页设计活动中。另外,应用此种构图时,还可选择不对称设计,进而获得突破,营造别样的视觉效果。
2.水平式构图。水平式构图指代网页中的所有要素沿着水平方向进行排列。此种构图可给人一种庄严、稳定、厚实的感觉,与人们的审美标准相符,满足浏览习惯。它主要被应用于政府机构、私营企业、学校教育等网站中,具体应用在主页设计环节。应用此种构图开展页面制作工作时,需要灵活运用色彩,尤其在导航条与文字中,规避单一画面,增强网页的严谨性和庄重感。
3.中心式构图。中心式构图是指将页面中的关键要素编排在画面的中心位置,集中形象、强调重点,视觉冲击力明显。在网页设计中,上述三种构图是最常用的构图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商品与差异化的个人网页,在开展设计制作工作时也可选用不规则构图,进而完全彰显独特的、个性化色彩[2]。
三、色彩搭配
色彩是网页设计中的基本元素,网页制作一定包含色彩设计,合理、有效的色彩运用通常能提升创意效果,但若只是进行机械组合,则无法获得理想的效果。同时,网页设计中所遵循的色彩搭配原则与图形图像处理相同,都应参照适用性原则。主要包含用户满意率、整体协调性、清晰指数。另外,网页中所采用的颜色图像应尽可能采用RGB模式,这是因为当前所使用的显示器主要为32位以上,无需考虑浏览器安全色,在具体的选择过程应全面考虑色彩统一标准[3]。在具体的网页配色过程,一是确定一种颜色,并调整透明度,改进饱和度,简单来说是指深化或者浅化原有色彩,进而形成新色彩,然后应用到网页中;二是设计网页时,若无法有效把控色彩表现力,则应尽可能不要使用对比鲜明的色彩。
四、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在网页中的实际应用
网页制作是一种把文字、图片、背景和视频等统一整合的过程,我们应大力增加网页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不断提升网页的艺术气息[4]。图形图像处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网页设计制作技术,通常待落实页面构图后,则应设计导航条与文字背景,同时进行特效处理。例如,设计人力资源测评网时,主要通过Photoshop软件进行网页制作,本文将以此为例,阐述图形图像处理在网页设计方面的应用。
(一)页面构图。因人力资源测评网自身较为郑重和庄严,为突显这一特点,并吸引浏览者的注意力,主要选择水平与中心式相融合的构图。测试与评估是一项紧张的工作,因此,选取白色充当网页背景色,蓝色为主色调,合理调节透明度与饱和度,组建蓝色系。这是因为白色不仅能渲染红色等亮色,还可营造一种温和、融洽、深远和平稳的感觉。
(二)LOGO制作。LOGO代表着网站,它是一种标志,至关重要。在设计LOGO时,应遵循简单、显眼的原则,利用有限的空间,展现特定形象,传达某些信息,同时,确保美观、鲜明。本文中的测评网站选用了大写字母R,辅以蓝色背景的LOGO,简单、大方;还可将其设计成进入准备阶段的运动员。
(三)导航条制作。网上浏览应坚持便利、快捷的原则,导航条通常可帮助浏览者有效找到目标内容。在网页主页中设计导航条,充当顶级目录,可与子页面形成链接,便于查阅和浏览[5]。在具体的设计环节,应结合网站的具体特点与基本功能来明确,在保证外表美观的同时,还应满足实用性要求。同时,确保导航条所选用的色彩满足网页的整体色调,主要设置在正文之上,而子页则可通过列表进行导航,相应的导航条可设置在正文两侧。以水平式导航条为例,在人力资源测评网的制作过程中,可将水平式导航条设计为柱状浮雕效果,且具有渐变色,操作步骤如下所述:其一,重新建立图层,借助矩形选框工具设立矩形选区;其二,改动渐变色彩,构建渐变色条;其三,点击编辑,然后点击描边,进而为选区构建描边效果;其四,利用快捷键来撤回选择,点击图层,然后点击图层样式,以此来设置斜面与浮雕图层相结合的效果,具体是指在默认状态中对样式、深度、方向、大小和方法等进行调整;其六,再次借助投影样式,以此来增强渐变效果。变动参数,直到出现三维效果,再增设导航菜单项等基本选项便可。
五、结语
网页除以媒体形式进行存在外,还涵盖多种内容,艺术气息浓厚,而图形图像处理在网页设计中占据重要位置,较为常用。图形图像处理主要依托特殊功能,全面展现设计人员的构思,完全彰显个人情感,同时,辅以文字和图片等要素,巧妙运用色彩,进而为浏览者提供一个色彩鲜明、内涵丰富、结构清晰的网页。
【参考文献】
[1]郝边远.视觉传达功能在网页设计中的表现[J].才智,20xx,8:300
[2]邓焱.基于交互动画的网站设计与应用[D].山东大学,20xx
[3]赵志江.基于任务驱动的《网页设计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卷宗,20xx,4:29
[4]简海斌.用网页设计制作桌面应用程序界面探讨[J].职业,20xx,15:61~62
[5]朱凤明.网页设计与制作中DreamweaverCs5的功能应用与发展趋势[J].电脑知识与技术,20xx,24:5428~5429
篇10:系统加密方法分析论文
系统加密方法分析论文
1、用grub-md5-crypt成生GRUB的md5密码;
通过grub-md5-crypt对GRUB的密码进行加密码运算,比如我们想设置grub的密码是123456,所以我们先要用md5进行对123456这个密码进行加密
[root@linux01 beinan]# /sbin/grub-md5-crypt
Password: 在这里输入123456
Retype password: 再输入一次123456
$1$7uDL20$eSB.XRPG2A2Fv8AeH34nZ0
$1$7uDL20$eSB.XRPG2A2Fv8AeH34nZ0 就是通过grub-md5-crypt进行加密码后产生的值。这个值我们要记下来,还是有点用。
2、更改 /etc/grub.conf
比如我原来的/etc/grub.conf文件的.内容是下面的。
default=1
timeout=10
splashimage=(hd0,7)/boot/grub/splash.xpm.gz
title Fedora Core (2.4.22-1.2061.nptl)
root (hd0,7)
kernel /boot/vmlinuz-2.4.22-1.2061.nptl ro root=LABEL=/
initrd /boot/initrd-2.4.22-1.2061.nptl.img
title WindowsXP
rootnoverify (hd0,0)
chainloader +1
所以我要在/etc/grub.conf中加入 password ——md5 $1$7uDL20$eSB.XRPG2A2Fv8AeH34nZ0 这行,以及lock,应该加到哪呢,请看下面的更改实例;
timeout=10
splashimage=(hd0,7)/boot/grub/splash.xpm.gz
password ——md5 $1$7uDL20$eSB.XRPG2A2Fv8AeH34nZ0
title Fedora Core (2.4.22-1.2061.nptl)
lock
root (hd0,7)
kernel /boot/vmlinuz-2.4.22-1.2061.nptl ro root=LABEL=/
initrd /boot/initrd-2.4.22-1.2061.nptl.img
title WindowsXP
rootnoverify (hd0,0)
chainloader +1
lock的意思就是把Redhat Fedora锁住了。如果启动时会提示错误。这时就应该按P键,然后输入密码就行了。
使用password,lock命令实现几种加密方法如下:
1) 单纯对GRUB界面加密,而不对被引导的系统加密 在timeout一行下面加一行: password ——md5 PASSWORD
2) 对GRUB界面加密,同时对被引导的系统加密 在timeout一行下面加一行: password ——md5 PASSWORD 在title一行下面加一行: lock
3) 同时存在多个被引导系统,针对特定的系统实例分别加密(未对GRUB操作界面加密) 在title一行下面加一行: lock 在lock一行下面紧贴着再加一行: password ——md5 PASSWORD 注:lock不能单独使用.
我们仔细看一下,从上面的我们改过的/etc/grub.conf中是不是已经用到了我们在第一步通过/grub-md5-crypt所产生的密码呢??是不是有点安全感了?
篇11: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论文
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研究论文
一、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的研究现状及内涵
环境图像体现出人类对理想的居住环境生态的表达与追求,它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哲学追问。发掘文化内涵是目的,手绘是把文化内涵转化到形态中去的重要媒介。研究手绘图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自然观、生态观的层次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一种认知。手绘图示是以人居环境科学为主导的规划与环境景观视野下的意义典型,从功能上说,它更倾向于人居聚落的精神承载;从设计对象来说,是包含自然、文化、人与建筑物质实体在内的整体环境格局;从具体设计方法上说,赋予先哲艺术特征的精神图景和文化流线落实了人在聚落中的精神感怀,它还通过与周边大尺度山水环境建立的、不同层级的整体格局,强化表达了先哲们意蕴深远的生存智慧和哲学信仰(尤以中国界画为甚)。手绘图示呈现于建筑营造的精神意蕴,是驾驭在传统的、独特的、自然美学认知之上的,关乎人格信仰与精神文化、心灵和精神的作品。它展现了祖辈们关于城市与景观塑造的基本观念,这是当代中国城市与景观发展亟待延承的智慧财富。如何理解、欣赏它们,并从中得到启发与镜鉴,是值得我们做一番学习、研究与探讨的。作为化育人文的人居环境经典的环境手绘图示的研究,势必为我们提供一种关于城市与景观建设的全新的认知角度。
二、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学的研究意义
1.探讨环境设计手绘表现图的综合价值,为设计手绘图像“立言”
一枝笔,一张纸,描绘精彩世界,这就是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其内容主要是人居环境的表达,一般被认为是艺术家构思、表达、记录和沟通的工具和手段。当下尽管手绘表现的综合功能及价值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其被忽略被边缘的事实不可否认。究其原因,大抵两类: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基因及审美惯性的影响,多数人(尤其是书画界)称之为小画种,难登大雅之堂;另一方面是对设计手绘表现图像的“解读”关注不够,探讨的话题的关注点大多是表现方法和技巧,忽略了设计表现图其内在的观念、情感和哲理以及手绘图像和设计本身、设计发展的互动关系,尤其忽略了探讨绘画者(设计师)对环境的美学期待,对文化的传达,对社会愿景的展望,甚至自己的政治立场。这些画种虽小,却经历了千年的积淀,亦是人类“发现自我”、“创造自我”的载体途径。其材料技法的能量、形式风格的容量、精神内涵的深度等内在特征,具备其他画种难以替代的魅力。无论是文化传承的责任驱使,抑或是人类丰富多维需求的满足,设计手绘图像学的系统研究亟需开展并迫在眉睫。长期以来,此类“小众绘画”边缘现象,小到院校设计史论教学,大到全国美展皆可管窥。试问,浩瀚的天空,只有太阳和月亮,没有繁星点点,是视觉的寡淡,还是心灵的孤单?
2.继承中华文化的传统智慧,吸收西方的先进经验,为当下我国城镇景观建设“集智”
纵观人类文化的传承,图像和文字一直是符号系统的重要载体。图像以线的飞动、色的润华,法天、取象,立境、体仁,追求审美与人生合一,达到“通天地之德”、“类万物之情”,成就了卷帙浩繁、阐释精微、义理深远而又意趣无穷的“宏大画卷”。环境设计手绘图像对于景观建设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环境手绘史论提供历史的实物佐证以及更多的内容与细节等,更重要的是,手绘图像与环境乃是同一社会形态、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产物,因此,它们是研究景观建设最直接、最可靠的材料。人居环境科学并非就城市论城市,就环境论环境,而是将其与所在的地域自然环境和生存生活于此的“人”建立紧密联系,来研究探讨人的'生存与发展。在英国20世纪早期,环境和城市空间设计的主要依据是戈登卡伦(GordonCullen)的城镇景观(townscape)的理念,强调环境予人的丰富空间感知体验,这种感知体验大多来自视觉。当时的设计导则和规划法案都是按照这个原则制定的。而20世纪早期的美国,流行了城市美化运动(citybeautifulmovement),把视觉的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时的公共建筑和城市环境都要强调有序,中轴线,整齐的绿化,地标,归根到底是美跟物质环境的一个直接关系。因此对手绘的研究对当今中国的城镇化将有直接的启示意义。城镇化的目的是改善乡村和小镇的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同时保护其自然环境,留住“乡愁”,重视精神层面的关照。而对手绘的研究就可以抓住物质与精神的联系,真正理解这种乡愁到底是何物。今天对经典手绘的深层解读,有利于我们提出对中国人居环境建设若干问题的新见。当下不能迷误于西方中心的“世界主义”,也不能一味厚今薄古、弃旧逐新,而应肯定前人的文化观念、艺术精神和经验智慧。必须在自己文化精神的沃育下,广集博采、统筹兼顾、因地制宜,我们的城镇景观建设才能焕发出勃然的生机。
三、结语
本文力求以图像学为根基和研究视野,对环境设计手绘图像的艺术精神、本质特质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从而揭示手绘图像学的深层意蕴与人文价值,揭示手绘图像学何以如此呈现的哲学根据。目前,学界对手绘图像的研究著述多建构在艺术学、美术学、美学等学科基础上,即使从人居环境科学观入手者,也是偏于特定哲学流派或特定哲学观点下的个案研究。拙见从中国哲学的整体高度对环境手绘图像学的基本特质作系统研究尚属首次。与当前学界较多简单化、单线式分析相比,笔者呼吁以超越艺术学科的狭隘视域,将环境设计手绘表现理论置于人居环境科学观和美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融的纬度下来考察,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所突破。
篇12:图像与美术特点论文
图像与美术特点论文
最近读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内容是关于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对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像》的解释(《艺术纪要》[TheArtBulletin]二○○六年三月号)。根据文章作者玛丽伯格斯坦(MaryBergstein)的研究,弗洛伊德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这一名作情有独钟,不但在一九一四年发表了一篇对它的专论,而且在若干场合下把自己和《旧约》中的这个犹太预言家相比(弗洛伊德本人也是犹太人)。弗洛伊德文章中最重要的论点关系到《摩西像》的内涵――米开朗琪罗的这个雕像所表现的是《圣经》中的哪个情节?所刻画的摩西是处于何种精神状态之下?他的动作和表情的含义又是什么?弗洛伊德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但显示出他作为一个心理学家的独特见解,也反映了美术史研究的一个历史转折。
据《旧约出埃及记》记载,摩西按照上帝的旨意引导以色列人逃出了埃及,上帝给了他写有“十诫”的石板,首条戒律是不可信奉其他神和制作它们的偶像。但当摩西拿着石板走下西奈山的时候,他所看到的却是以色列人已经用黄金铸造了一个牛犊,正在对它狂欢拜祭。震怒之下,摩西把法板扔到山下摔碎。十九世纪的欧洲美术史家一般认为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像》所表现的正是这个情节:摩西的头部激烈左转,注视着膜拜金牛的以色列人,严酷的表情表达出内心的愤怒。虽然仍然坐着,但他上身挺直,一腿前伸、一腿退后,似乎在激动中正突然站起。
继之而来的就将是摔碎石板的刹那。但是在弗洛伊德看来,虽然这个众所周知的《圣经》故事确实给《摩图像的转译与美术的巫鸿西像》提供了大致的叙事内容,米开朗琪罗所表现的却是《旧约》中没有明确付诸文字的更为微妙的心理活动:当石板从摩西手中滑下的瞬间,这位犹太圣者实际上已经控制住了他内心的愤怒。弗洛伊德的根据是他对雕像的一个细节的观察和解释。在他看来,摩西右手的动作――他引手向胸,手指插入旋涡般的胡须,使之平息下来――所反映的只可能是他对自己激荡内心的约束,而非暴烈情绪的外在发泄。《摩西像》表现的因此是一位具有强烈自我控制力的人类领袖,而非以威慑力量使同族人震服的半神。
在伯格斯坦的文章中,她联系到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政治形势,以及弗洛伊德本人的犹太情节和人文关怀等各个方面,解释了弗氏对《摩西像》的看法。但是她最出乎意料的发现,也是和本文主题最有关系的论点是:弗洛伊德的释读实际上是基于雕像的照片,而不是现场的实物。伯格斯坦的一个根据是,弗洛伊德文章中所附的很可能由他自己所绘的线图(表现摩西看到以色列人膜拜金牛犊时的一系列动态反应)所根据的是弗拉特利阿里那瑞(FratelliAlinari)于一八八○年左右拍摄的、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广为传布的《摩西像》照片。她还举出其他证据说明弗洛伊德在研究这个雕像的时候确实使用了摄影图像,甚至还特别请人拍摄了细部。
按照常理推想,弗洛伊德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无法直接到现场研究这个雕像,因此必须借助于照片。但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当他写那篇文章的时候正在罗马,而且不止一次地参观了这个位阿里那瑞所摄《摩西像》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著名雕像。那么弗洛伊德为什么必须要使用照片呢?这就牵涉到这篇短文希望讨论的问题,即现代美术史中的描述和解释往往根据摄影对原始作品的“转译”,美术史家对照片的依赖实际上成为他们释读美术品的先决条件。
弗洛伊德在二十世纪初写作《摩西像》的论文的时候,美术史正处在从一般艺术欣赏和古玩家的业余爱好转化为一个现代人文学科的过程中。这个“科学化”的过程极大地得力于摄影术的发明和推广。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摄影从本质上改变了美术史的运作。无论是对资料的收集还是对分析的方法,照片(以及后来的幻灯片和数码影像)都起到了一种中间介质的作用,把不同媒材、形式、尺寸的美术品“转译”成为统一的、能够在图书馆和图像库保存和分类的影像。这种转译大大地扩展了美术史家占有资料的范围和能力:它使得研究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而且还可以细致观察一般看不到或不容易看到的形象,如高空拍照的城市和建筑照片、数千里外的考古发掘现场以及被蓁埋的历史遗迹。由于照相资料对美术研究的用处如此明显,一些学者在摄影术发明后不久即建议设立图像档案。如一八五一年时已经有人提出系统拍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作品的动议。八年以后,美国作家奥利弗W。霍尔姆斯(OliverW。Holmes,1809―1894)预言,在将来,摄影图像将如书籍那样充满图书馆,被艺术家、学者和爱好者广泛使用。当代学者罗伯特S。纳尔逊(RobertS。Nelson)在一篇很有见地的讨论幻灯教学和美术史研究的`关系的文章中指出,霍尔姆斯的这个预言终于由数码技术的发明而得到最后实现(《批评研究》[CriticalInquiry]第二十六期,二○○○年)。
但是照片对美术史的影响远远不限于提供资料。更重要的是,对这种“转译”材料的使用在三个重要方面改变了美术史的基本思维方式。第一个方面是“比较”式论证方法的盛兴: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美术史研究和教学越来越以图像的比较作为立论的基础。与其对某件作品做专门的实地观察,美术史家越来越习惯于在书斋或教室里考辨图片的异同,而这些图片所显示的是现实中不可能共存的对象,或是法国和意大利的教堂,或是希腊和罗马的雕像。这种新的研究方法解释了当时出现的一些重要美术史理论。比如瑞士学者亨利希沃尔夫林(HeinrichWlfflin,1864―1945)对现代美术史影响极大。他通过比较文艺复兴鼎盛时期和十七世纪的艺术,得出五对“艺术表现的普遍形式”,认为这些形式的转化是所有艺术传统发展的内在规律。无独有偶的是,沃尔夫林是最为提倡使用照片资料的美术史家之一,而且被认为是最早在美术史教学中同时使用两台幻灯机的教授。他在一九三一年著文说明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指出演讲者可以随意运用各种各样的图像,包括细部、放大以及变体等等,来深化对作品形式的分析。这种讲演方法随即成为美术史教学中的正统。纳尔逊认为它代表了美术史教学从“以语言为基础”到“以视觉为基础”的重要转变:幻灯片不但提供了立论的证据,更主要的是决定了阐释的结构,成为知识生产中的一个主导因素。
从“语言”到“视觉”的转化也就是从“空间”到“视觉”的转化,这是摄影改变美术史思维的第二个重要方面:当复杂的建筑物和三维的艺术品被再现成二维的图像,当这些照片或幻灯成为研究和教学的主要材料,“视觉”就成为研究者和美术品之间的唯一联系。如果说参观一个建筑时人们需要穿过连续的空间,在实地欣赏一个雕像时会走来走去,不断转移视点,那么这些身体的移动在看照片或幻灯时就都不需要了。
特别是在听幻灯讲演的时候,听众坐在黑暗的讲堂里,一边听解说一边看着一幅幅放大了的和经过特殊照明的图像。他们和艺术的关系被缩减为“目光”(gaze)的活动,而他们注视的对象是从原来建筑和文化环境中分裂、肢解下来的碎片。
“碎片”的概念进而联系到摄影对美术研究的第三个深层影响,即研究者日益增长的对“细节”的关注。如果说十九世纪上半叶的美术研究仍基于对美术品的笼统印象和宏观美学评价的话,十九世纪下半叶以后的美术研究则成为对“有意义的细节”的筛选和解释。这种倾向在鉴定真伪、确定时代和作者、风格分析、图像志研究等各种美术史领域中都成为主流。研究者的基本技术是通过寻找和解说美术品的细节以证明某种结论,而这种细节的最佳来源无过于摄影。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美术史照相资料的一大功能就是提供细节,一件著名作品往往被分解为几十个以至上百个细部,研究者因此能够对一张画的微妙笔触或一个建筑上的局部装饰图案进行精细的研究,做出历史或审美的判断。一些十九世纪的欧洲学者,如著名的德国美术史家安东斯普林格(AntonSpringer,1825―1891),因此把摄影术称为“美术史研究的显微镜”,其功能在于使研究者摆脱主观臆断,使他们的研究日益精确,逐渐进入“科学”的层次。
回到弗洛伊德对《摩西像》的研究,我们现在可以了解为什么他必须以照片作为直接分析的对象。弗洛伊德曾记述自己在圣彼得教堂参观这个雕像的现场经验,但他在那里感到的是孤独和无能为力:摩西似乎在愤怒地注视着他,使他觉得自己似乎是那些丧失了信仰、沉沦于偶像崇拜的群氓中的一员。是照片使他重新具有了学者的自信,因为他可以在这些图像中冷静地发掘出“垃圾堆般的日常观察中未被注意到的特征”。而他所找到的证据――摩西平息自己胡须的手指――恰恰是这种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节特征。
这个特征当然是原作的一部分――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像》确实具有这个动作。但这只是这个雕像的无数特征之一。一个在现场参观的人的观感是他与所有这些特征互动的结果:当他在雕像前移动位置和改变视点,他会看到《摩西像》的不同角度和侧面;他的印象也会被教堂的光线、建筑环境以及周围的其他雕像所影响。这些视觉条件大都在照片中消失了,所留下的只是从一个特定角度摄取的一个特殊的二维图像。作为再现或转译,这个图像同时在取消和强调雕像的某些特征。以弗洛伊德所使用的阿里那瑞的照片为例,从这个角度,摩西的面部表情和双腿的动作成为次要的方面,甚至无法看见;而他的胡须和手的动作成为照片最中心的形象。弗洛伊德文章中登载的另一幅《摩西像》照片进而显示了摄影转译的另外两种功效。首先,通过对照片的剪裁,原来的全身雕像在这里被改造成半身像。其次,原来的建筑环境被抹去,代之以灰色的平面背景。这两种改造,再加上摄影师对摩西面部表情的特殊关注,使得这幅照片成为二十世纪初人们心目中的一幅典型“肖像”作品,而这类肖像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提供了最贴切的视觉根据。
从弗洛伊德写作他的文章到现在已经将近百年,但是美术史研究仍旧在很大程度上延续着他释读《摩西像》的逻辑。虽然对“原境”(context,或译成“上下文”)的重视引导许多美术史家去重构历史上的建筑环境和视觉环境,虽然考古学和文化研究的发展促使美术史家更多地注意图像的物质性以及与其他物像的关系,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甚至在大部分美术史研究者心目中――美术品的摄影再现仍代表了“事实”本身。换言之,这些再现――无论是照片还是数码图像――仍在有效地隐藏自己的“转译”作用和能力。举两个中国美术史上的例子,虽然照片或幻灯把一幅手卷画转化为不相衔接的印刷插图,它们仍可以自豪地宣称自己是原作的替身。虽然我们手中拿着的精美画册把敦煌石窟分解成一幅幅图像,我们感到自己只是在更加精确地研究建筑和雕塑原物。
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在释读美术品时使用照片的两大危险。一是不自觉地把一种艺术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艺术形式,二是不自觉地把整体环境压缩为经过选择的图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手卷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艺术媒材,其最基本的两项特征是它的强烈的时间性和私人性。与架上弗洛伊德文章所用的《摩西像》局部图绘画不同,手卷的创作和阅读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同时展开的。而展开的节奏和方式由画家本人或主要观画者控制,其他人只能在他的旁边或身后观看。这两个基本性格进而决定了手卷画的其他特点,如开放型的构图(与架上绘画不同,长幅手卷实际上并没有总的构图界框)和观看的固定距离(一般是胳膊的长度)。但是当一幅手卷以照片或幻灯片来表现的时候,所有这些特征就都消失了,观众看到的是“转译”成类似于架上绘画的具有明确界框的一幅幅图像。
敦煌石窟则属于传统美术中的另外一种普遍情况,即由多种艺术形式构成的艺术综合体。每个综合体――殿堂、石窟寺或墓葬――常常经过整体设计,其中建筑、绘画、雕塑的配置具有强烈的宗教或礼仪的意义。比如敦煌晚唐到宋代的石窟往往反映出一种流行设计程式:中央的台座上供奉着以雕塑表现的佛像及菩萨、弟子;两壁展示的大型经变画则代表了佛的教义。前后壁往往装饰着维摩变与降魔变,均采用二元的“对立式构图”(oppositionalcomposition)表现辩论或斗法。这种设计的主要根据在于它的象征意义;大量的“功德记”进一步说明了修造石窟的主要目的在于祈求功德,而非纯粹的艺术欣赏。(在原有的采光条件下,画在后壁上和佛像背屏后面的巨大壁画实际上也很难让人看见。)但是当这些壁画被现代的照相和照明技术记录下来并印制成精美图册的时候,它们的意义就从宗教的贡献变成了视觉关注的对象。
现代美术史家因此身处两难境地:一方面他无法不在研究和教学中利用摄影图像的便利,一方面他又必须不断地反思这种便利的误导。这种情况和现代人与传媒的关系颇为类似:我们只有通过报纸和电视才能知道世界大事,但传媒从不客观,而是不断对事实进行剪裁和转译。面临着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本文的目的在于提醒美术史家对自己的工作保持清醒,在解释美术品时回想一下弗洛伊德的前例:我们所用做根据的究竟是美术品本身还是它的再现影像?我们的立论如何被图像的“转译”所规定和引导?
篇13:高中地理图像记忆探究论文
高中地理图像记忆探究论文
地理图像是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其承载着较多的地理信息。通过地理图像,我们可以将零散的地理知识归纳在一起,生动形象的传递地理信息。地理图像记忆能力是在地理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是每位高中生认识地理事物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培养高中生地理素养的基本条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图像记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必须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信息,通过分析图像中的信息来发现地理现象或者掌握地理规律,这样才能满足高考的各项要求。由此可见,地理图像记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一、图像记忆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诸如“地理事物名称”等各种地理事实,存在较大的难度。地理图像能够将各琐碎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解构性较强,降低了学生记忆知识点的难度。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看图记忆知识点,趣味性十足,有效解决了文字材料枯燥乏味的难题,而且将众多知识点间存在的关系通过图像的形式,一目了然的向学生展示,学生不会再将各知识点弄混淆,记忆的更加深刻,地理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二、图像记忆法的种类
图像记忆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图片记忆法:地理教师借助地理图片,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第二,关系图记忆法: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将容易混淆的各知识点集合在一起,挖掘这些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绘制成知识关系图,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第三,演示记忆法: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或者自制教具等,直观地向学生演示相关动态变化的知识,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象记忆。第四,身临其境记忆法:如果有条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全面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实地考察也会让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如果没有实地考察的条件,地理教师就可以借助录像、电视、电影等手段,为学生创建一种学习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性认知中产生强烈的记忆。第五,模式图、示意图记忆法: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识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手、眼、脑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记忆的准确度。通过绘制类似自然带分布、气压带分布、洋流等模式图,让学生迅速掌握各种地理事项的分布状况。通过绘制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地球保温作用等示意图,让学生在全面掌握各种概念的基础上,逐步领悟事物的演变过程。
三、提高高中生地理图像记忆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教会学生看图的要领
高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会遇到各种地理图像。这些图像中包含的地理信息,有很大一部分是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图像记忆法,地理教师首先需要教会学生读图技巧。当学生见到一幅地理图像时,就应该仔细研读图像中的文字信息,了解图像所要展示的内容,然后再对图像中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进行观察,总结图像中的异同点,最后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总体来说,读图的要点包括:第一,掌握图像上的注记及图例;第二,观察不同图像研读的顺序;第三,找出图像中包含的各种因素。
(二)指导学生读图方法
地理图像种类繁多,而且每种地理图像的读图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掌握地理图像包含的类别。其中,地理图像包含的类别有:第一,景观图:景观图主要包含了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两种;第二,地图:地图可谓是地理的灵魂,主要包含了地形图、政区图、水文图、气候图和资源图等;第三,地理原理图:具体包含的有地球公转图、地球自转图以及温室效应图等;第四,剖面图:主要包括地形和地质两种剖面图;第五,地理模式图:具体包含大气运动、洋流、太阳系等模式图。初步学会这些图像的`读取方式后,就能够了解到各种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及分布情况等。然后需要判读地理图像,从图像上挖掘新的地理知识,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判读地理图像,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必须要掌握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即和其它地理因素不一样的个性特征;第二,抓住各地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提炼加工相关信息。学生在观察某一类型的图像时,可以对图像名称、注记等进行比较,掌握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从图像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明确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结合教材内容,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长此以往,学生就能从地理图像中挖掘到书本以外的知识点,并在头脑中逐步建立起表象地图,为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三)教授学生图文转换的方法
图像和文字都是主要的信息载体。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学会图文转换,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各项地理知识。其中,图文转换包含了“由图转文”、“由文转图”这两种方式。由图转文就是将图像转化成文字,这是建立在学生掌握读图技巧,具有挖掘图像信息能力的基础之上的。由文转图则是将文字信息转化成图像。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很多知识点容易混淆,给学生记忆带来较大的难度。若是能够将这些繁杂的知识点用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就能够快速记忆,事半功倍。
四、总结
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全面应用图像记忆法,指导学生创建地图思维,让学生利用各种图像工具,获取地理知识。不断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讲图、填图、用图的能力,逐步做到凭图忆文,学生在全面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应用图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锻炼中得到提升。
篇14:基于qt图像的开题报告
1991年,一个跨平台的C++图形用户界面应用程序框架被奇趣科技开发了,这就是qt。本文将介绍基于qt图像的开题报告。
基于qt图像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常经图像信息输入系统获取的源图像信息中都含有各种各样的噪声与畸变。例如传感器获取的遥感图像含有大量地物特征信息,在图像上这些地物特征信息以灰度形式表现出来,当地物特征间表现的灰度差很小时,目视判读就无法认辨,而图像增强的目的就是(1)采用某种技术手段,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工艺的适应性,使图像更清晰,目标物更突出。(2)将图像转换成一种更适合与人或机器进行分析处理的形式。它不是以图像保真度为原则,而是通过处理设法有选择地突出便于人或机器分析某些感兴趣的信息,抑制一些无用的信息,以提高图像的使用价值。因此图像增强的实质是增强感兴趣地物和周围地物图像间的反差。
现阶段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图像增强的方法分为光学增强方法和数字增强方法两种。光学增强处理采用光学仪器进行。其特点是快速、简易,操作方法容易掌握,仪器和处理材料费用较低,目前在遥感中广泛使用。但光学仪器功能比较单一,对各种增强方法的适应性比数字处理设备差。数字增强处理是采用数字图像计算机系统进行。其特点是快速、功能全,还能应用光学方法无法进行的一些算法对图像增强。其主要增强技术从增强的作用域出发包括空间域增强(对图像像素灰度进行操作,即直接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和频率域增强(在图像的某个变换域内,对图像进行操作,修改变换后的系数,例如付立叶变换、DCT变换等的系数,然后再进行反变换得到处理后的图像,以此达到增强的目的)两种。
严格来讲,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常常是光学技术和数字技术相结合,在未来的21世纪可能采用纯数字技术。
总的说来,21世纪图形图像要向高质量化方面发展。高质量化内容包括6个方面,即高分辨率、高速度、立体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和标准化。
二、阅读的文献资料和本课题的主攻方向
文献资料:
1) 孙家柄,舒宁,关泽群。遥感原理、方法和应用。北京:测绘出版社,。
2) 贾永红。计算机图像处理和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
3) 张宇,王希勤,彭应宁。一种用于夜间图像增强的算法。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卷,第9期。
4) 李叔梁。话说图像处理。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5) 徐建华。图像处理与分析。科学出版社,1992。
6) 容观傲。计算机图像处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7) 万发观,柳健,等。遥感图像数字处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8) 荆仁杰,等。计算机图像处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
9) 张远鹏,董海,周文灵。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10) 博彦科技。编程高手Visual 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 郑莉,董渊。C++语言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2) 何斌,马天予,等。Visual C++数字图像处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13) 黄维通,姚瑞霞。Visual C++程序设计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14) 郑阿奇,丁有和,郑进。Visual C++实用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15) 刘涛。Visual C++实现数字图像增强处理。天极网,。
16) 王燕。面向对象的理论与C++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17) 谭浩强。C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主攻方向:
掌握用Visual C++高级语言编程的基本知识,能用该语言实现图像读取和显示影像;掌握图像增强处理的各种算法及其应用;编程实现图像常用增强算法,分析算法的优缺点及应用。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在此次毕业设计中,我主要研究的是利用Visual C++编程实现读取、显示图像和设计几种主要算法以实现图像的增强。
1、点运算中的直方图修正
图像直方图是图像处理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图像分析工具,它描述了一幅图像的灰度级内容,任何一幅图像的直方图都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它主要用在图像分割,图像灰度变换等处理过程中。从数学上来说图像直方图是图像各灰度值统计特性与图像灰度值的函数,它统计一幅图像中各个灰度级出现的次数或概率;从图形上来说,它是一个二维图,横坐标表示图像中各个像素点的灰度级,纵坐标为各个灰度级上图像各个像素点出现的次数或概率。
直方图修正可使图像的灰度间距拉开或使灰度分布均匀,从而增大反差,使图像细节清晰,达到增强的目的。它通常有直方图均衡化(将原图像的直方图通过变换函数修正为均匀的直方图,然后按均衡直方图修改原图像)和直方图规定化(使原图像灰度直方图变成规定形状的直方图 而对图像做修正的增强方法)两类。
在实际操作中,先利用VC++编程在一个对话框中显示一个图像的直方图,再编程实现直方图均衡化的修正方法,将原图像变换为直方图均衡的图像。最后比较均衡前后的图像和直方图。
2、实现空间域中的模板操作
假设图像是由许多灰度恒定的小块组成,相邻像素间或属于同一集合体的像素间存在很高的空间相关性,而噪声则是统计独立的。这样就可以在空间域中利用模板对图像进行处理。这种增强处理的方法就是在被处理像元周围的像元参与下进行运算处理,使输出图像上每个像素的灰度值是由输入图像中以对应像素为中心的邻域中多个像素的灰度值计算出来的,它主要用于图像平滑和锐化。
任何一幅原始图像,在获取和传输等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使图像退化,质量下降,图像模糊,特征淹没,对图像分析不利。为了抑制噪声改善图像质量所进行的处理称图像平滑或去噪。而一般来说,图像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其低频部分,噪声所在的频段主要在高频段,因此,图像的平滑是使图像中高频成分消退,即平滑图像的细节,使其反差降低,保存低频成分。但由于系统中所要提取的边缘信息也主要集中在其高频部分,图像平滑往往使图像中的边界、轮廓变的模糊,为了减少这类不利效果的影响,这就需要利用图像锐化技术。图像锐化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使图像的边缘、轮廓线以及图像的细节变的清晰,也就是使图像细节的反差提高。
在实际操作中,采用模板的方法编程定义一个5*5加权模板,实现图像平滑和锐化,分析结果。
3、实现频率域中的图像增强
通过傅立叶变换可以将空间域图像变换成频率域图像。在经过一次傅立叶逆变换,又能将频率域图像变成空间域图像。依据这样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修改频谱的方法来增强图像中某些信息或压抑另一些信息。最常用的方法是滤波。所谓滤波是让图像频谱中某些频率成分通过,阻止另一些频率成分通过。
从频率域来考虑,由于噪声主要集中在高频部分,为去除噪声改善图像质量,就可以采用低通滤波器来抑制高频部分,然后再进行逆傅立叶变换获得滤波图像,就可以达到平滑图像的目的。图像模糊的实质是因为其高频分量被衰减,因此要消除模糊,突出边缘,则采用高通滤波器让高频部分通过,使低频成分削弱,再经逆傅立叶变换得到边缘锐化的图像。
在实际操作中,是通过编程分别实现理想低通滤波器和指数高通滤波器,达到图像增强的目的,并分析结果。
技术路线:
查阅整理有关遥感影像增强的技术资料,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的各种增强算
法及应用
↓
学习用Visual C++编程的基本知识
↓
编程实现遥感影像的读取和显示
↓
以在空间域实现遥感影像增强为主进行算法设计和程序编制
↓
通过程序调试和试验,用不同方法对所给影像进行增强,并比较结果
四、工作的主要阶段、进度及完成时间
第一、二周: 参阅整理文献和搜集资料
第三、四、五周: 算法设计和程序编制
第六、七周:
第八、九周:
第十周:
程序调试和试验 撰写论文 答辩
篇15:文档加密技术防护信息泄密论文
文档加密技术防护信息泄密论文
自二0一二年“三・一五”各类企业信息泄密事件被暴光以来,公家对于于信息安全问题维持了较高的关注度,也体现了公家对于现有信息维护机制的不信任。对于于国家、企业或者个人而言,基本上都是从“意识、规范、技术”这几方面对于信息泄密进行防范。首先是在信息安全风险的防范意识上,要认识到风险的严峻性,也同时意想到这些风险可以通过对于安全规范的遵循、通过1些技术手腕能够给予解决。
其次是规范,目前国家对于于不同的行业有分级维护、等级维护轨制,明确了对于系统及管理的安全维护请求。企业也有1些合规性法案请求、在进行系统计划以及建设的同时,应将信息安全的维护措施作为必要的内容进行斟酌。
最后是技术,当前针对于数据加密以及文档防泄密维护、行动审计等安全问题都有1些成熟可用的解决方案,不管是政府部门仍是企业均可以采取1些技术手腕来以及管理需求结合,降低信息安全引起的风险。
文档泄密的主要途径
据了解,大量文档信息泄密事件的呈现主要有两方面的缘由:首先是大量的信息安全事件,出现出商业利益驱动的现象。不管是木马病毒的黑色产业链,仍是银行系统内部人员的储户信息主动泄密,都有后面的商业利益驱动。而且跟着商业环境竞争的日趋剧烈,这类信息安全的要挟还会延续以及加重。
其次,信息泄密在向更为专业化犯法的趋势发展。从木马病毒、钓渔网站的不断呈现,再到运营商后台密码被攻破,这些灰色事件的违后,都有专业的人员以及组织。这给信息安全防范带来更高的请求。
据时期亿信技术总监李兆丰介绍,信息安全要挟不但成为困扰个人隐私维护以及企业发展的问题,同样成为阻碍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繁华、云计算推行、挪动互联网利用的1个症结问题。
依据时期亿信最近几年来的钻研结果显示,目前文档泄密的主要途径有四种:计算机上木马、病毒的歹意盗取;员工对于于网络、存储介质的背规使用;内部员工、管理员的主动泄密;笔记本电脑、挪动硬盘维修、丢失进程中致使的泄密。
针对于这些泄密的途径,时期亿信文件盾系列产品采取如下技术有针对于性地进行了解决:通过对于文档加密,避免传输、存储进程中的泄密;在计算机长进行可托过程节制,避免木马、病毒等的歹意盗取;树立安全的身份辨认机制,确认对于文档当前操作者的身份;对于文档实现细粒度权限节制,避免内部员工的被动、主动泄密;灵便的离线节制策略,实现对于文档脱离网络后的节制。
从目前国内文档安全产品的竞争格局来看,主要有如下3类:第1类是国外技术产品,比较典型的是微软的RMS文档权限管理系统和EMC的Documentum IRM;第2类是国内企业的DRM文档安全管理系统产品,这里既有进入较早的前沿科技、亿赛通等专业厂商产品,也有老牌信息安全厂商像天融信、启明星斗、中软、时期亿信等OEM或者自主研发的文档安全产品;第3类是针对于CAD、PDM等设计类利用的专用加密产品。这些大都是专注于CAD利用的传统厂商开发的针对于设计软件的加密产品。
而从目前我国文档安全市场的发展来看,国外的产品因为理念、文化的差异,在国内市场的推行以及实际利用效果其实不理想。而国内产品更重视国内企业的企业文化,更为贴近国内企业的需求,由国内厂商提出的基于文件透明过滤驱动实现的自动加解密技术成为目前市场的主流产品。跟着1些传统安全厂商进入这个领域后,能够结合其在传统四A安全领域的优势技术,构成1整套从外到内的信息安全总体解决方案,进1步推进了文档安全市场的成熟以及发展。
文档加密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据李兆丰介绍,目前对于于1般企业文档安全的建设,应当不仅仅只是上了1套产品,而是需要树立企业文档安全管理的规范,并且这个规范能够跟着企业安全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评价文档安全建设是不是胜利的1个方面就是所树立的文档安全管理规范是不是合适企业。
他说,企业安装使用文件盾产品的主要优势在于:既可以依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模块化的产品功能,还立异性的'实现了1些主流第3方利用的胜利集成,匡助企业树立总体的文档安全服务体系。文件盾依照用户的需求,划分为自动加密(A)、权限管理(R)、利用集成(M)、加密网关(G)、外发节制(S)、文件保险箱(T)等六个产品型号,既可以独立又能结合使用。尤其是在利用集成利便,依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能够以及主流的门户、OA、KM等产品进行融会。还立异性的实现了SVN、虚拟桌面环境、挪动终端下的文档安全维护。
二0一一年民生银行总行胜利施行了文档安全管理系统。全行装机量一0万多客户终端,其门户、OA、知识库系统全面以及文档安全进行了整合,在1年的时间里共有加密的文档三00万条,有力的支持了用户的信息安全维护需求。民生银行最大的特色是把文档安全系统建设成为企业内部的文档安全服务体系。在后期的建设进程中,逐渐把SVN服务器、Citrix虚拟桌面利用等1系列利用纳入文档安全维护体系中,实现了企业信息安全维护的可延续发展。
文档加密产品也面临了1些技术上的瓶颈。李兆丰认为,今后文件盾将主要在两个方向上推动以及优化:第1是将在服务进程中通过定制立异所收成的胜利经验融入标准的产品化,如SVN服务端自动加解密、IE阅读器可托数据维护等特点功能。第2是推动对于于挪动终端装备上面的文档安全外延维护功能的研发,进1步晋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愈来愈多的中小企业开始注重网络化以及信息化,对于于未来中小企业的信息安全利用安全保障,除了了本身购买1些安全产品以外,未来跟着云计算SaaS软件服务的推行利用,文档信息安全会直接融入到使用的外包服务之中,中小企业可以以更低的本钱享用到更专业的安全保障。跟着云计算、挪动互联网、BYOD这些概念、技术的发展,信息泄露的途径以及手腕也在不断地丰厚以及隐秘,这就对于文档安全服务提供商提出了更多的请求。不能仅关注于桌面数据的安全,还应在用户身份、网络接入、终端类型PC、笔记本、手机等挪动终端等方面有着扎实的技术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以及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应答各式各样繁杂环境下的信息泄露。可以说,这类形势下,文档安全厂商必需具备多元化的研发能力以及立异能力。
篇16:基于Excel的数据加密方案的论文
[摘要] Excel是目前办公系统以及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应用系统之一。大量重要的敏感数据被集中存放在文件里,数据的安全性是大多数用户非常关切的。本文提出了几种加密方案,并对它们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做了详细说明。然后对各种加密方案安全性能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为用户在保护excel敏感数据方面提供了一些借鉴。
[关键词] Excel 安全性 加密 分析
一、实现过程
1.基于Excel自身的加密。对于Excel文件,可认为有工作簿组成,而工作簿由若干工作表组成。因此,基于Excel本身,可采取两种保护方法:工作表保护和工作簿保护。
(1)工作表保护。点击“工具”—>“保护”,—>“保护工作表”,可以设定密码保护你的工作表,以防止自己无意的修改或他人未经授权的修改。此功能可使非法用户只能看到工作表内容,但无法对文件进行修改。如果用户想在总体保护表的情况下对表的个别数据进行修改,可在保护工作表之前,设置“单元格格式”-“保护”选项,选择锁定或隐藏复选框。取消锁定则在保护工作表之后仍可修改此区域数据。设置隐藏可使保护工作表之后,隐藏公式数据。
(2)工作簿保护。Excel为用户提供了二种方式来保护工作薄。点击“工具”—>保护”—>“保护工作簿”,可以设定密码保护你的工作簿的结构和窗口。保护“结构”,是指工作簿中的工作表将不能进行移动、删除、隐裁、取消隐跟或重新命名,不能插入新的'工作表。保护“窗口”可以在打开工作簿时保持窗口的固定位位置和大小。
上述两种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即在保护之后,非法用户虽然无法修改文件内容但仍能看到文件内容,从而泄露重要数据。因此这两种可认为是对合法用户(管理员)起到一定的防止误操作的辅助手段,无法从根本保护数据不被泄露。
(3)文件口令保护。点击“工具”—>“选项”,—>“安全性”可以设定打开权限密码或修改权限密码保护你Excel文件。
设置打开权限密码之后,在没有输入正确的密码之前,Excel将不允许用户打开这一Excel文件,从而也就无法看到文件内容。设置修改权限密码之后,在输入打开权限密码后,Excel文件将继续要求您输入修改密码,如果密码无效,则只能以只读方式打开。但是这种方法打开之后,如果做了修改,系统会提示你另存文件,另存之后,新的文件修改密码自动失效,打开密码仍起作用。
2.基于Excel文件的加密。鉴于采用上述方法使文件部分数据能够被非法用户得到,我们采用对整个文件进行加密,极大地增加了安全性,原理如下:整个系统有两个模块构成,加密模块encrypt和解密模块decrypt。当需要加密文件时,命令格式为:encryptexcel文件名。当需要解密文件时,命令格式为:decryptexcel文件名。
加密原理为:假设文件原始内容为M,用户随机选定一个密钥为P,然后M和P异或运算得到密文C。即:。
解密原理为:密文C和密钥P异或运算得到原始内容。即:。
实际上,只要对加密文件再加一次密,即得原始文件,即只需一个加密模块即可。
实现主要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void main(int argc,char *argv[])
{FILE *fp1,*fp2; //fp1:原始文件内容;fp2:加密文件内容。
if(argc!=3) exit(0);
if((fp1=fopen(argv[1],“rb”))==NULL)
{printf(“Can not open the filen”);
exit(0);}
fp2=fopen(argv[2],“wb”);
while(!feof(fp1))
fputc(fgetc(fp1)^30,fp2);
fclose(fp1);
fclose(fp2);}
3.基于单元格的加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有时并不需要加密所有数据,如职工工资表,我们只需对工资数据等设计个人隐私的信息进行加密,而诸如职工名、性别、籍贯等不敏感信息则不需要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将加密单位设计为单元格,从而更方便用户的使用,并且加密更加安全具体。对于单元格的加密,我们采用VBA编程技术。比如,要对应发工资这一项进行加密保护。主要代码如下:
Sub encrpt_pay
Dim i As Integer
For i = 2 To 10‘加密数据所在的范围
Range(“E” + Format(i)) = Range(“A” + Format(i)) Xor 32
Next
End Sub
这样非法用户看到的只是一些无实际意义的信息,从而保护了加密信息,如需解密,再执行一次即可。对其他重要的信息方法类似。不再说明。下一步,我们将考虑并设计更加安全并方便用户使用的保护方案。
参考文献:
[1]张丹:乔春华.EXCEL工作表的保护.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2
[2]潭浩强编著.C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17:EFD图像数据传输系统设计论文
EFD图像数据传输系统设计论文
在此计以STM32系列处理器作为控制器,利用uCGUI进行图形界面设计,利用循环移位算法将黑白图像定制成符合TFT?EFD显示的数据格式,实现了静态EFD图像的通信,可以根据实际要求传输不同静态EFD图像,后期如果需要可以升级成传输数据流来支持动态显示。
1 设计原理
本设计采用的单色TFT?EFD显示屏的分辨率是320×240,行线连接着晶体管的栅极,控制着晶体管的打开与关闭,列线连接着晶体管的源极,控制着数据的传输,整体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EPD Panel
基于EFD的图像显示经历了图像采集,图像传输,图像显示等步骤。EFD目前只支持黑白图像显示,因此图像采集利用Processing软件对图片进行一次加工,转换成黑白图像。数据生成之后需要进行传输,传递给微控制器进行处理,这时需要对数据进行二次加工,变成满足TFTEFD显示屏驱动芯片要求的格式,之后通过DMA方式传递给外部的SRAM。FPGA读取SRAM的数据,根据相应的时序控制驱动芯片输出数据,从而实现图像显示。如果控制好时序,能在1 s内刷新25帧以上,那么就可以实现图像的动态显示。
数据的传输是整个过程的中间阶段,需要进行不断的测试来找到最优的传输数据时序,构造出相对完善的波形序列来实现动态显示。因此搭建数据传输系统来显示不同的图像,测试其显示效果,对于实现稳定的动态显示有积极的作用。本设计利用uCGUI构造图形控制界面,可以传输不同的EFD图像数据给SRAM,FPGA读取其中的数据就可以进行图像显示,并且系统界面简单直观,操作起来也相对简便。
2 系统设计
2.1 硬件设计
利用STM32F103ZET6微处理器作为主控芯片,SD卡作为存储设备,SRAM作为转换数据的输送目的地,TFT?LCD用作显示与触摸控制,各个硬件相互配合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数据传输系统。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结构
显示模块采用2.8寸ALIENTEK TFTLCD模块,利用ILI9320控制器作为驱动芯片进行驱动。ILI9320液晶控制器自带显存,其显存总大小为172 820 b(240×320×[1818])。并且ALIENTEK TFTLCD模块自带电阻式触摸屏,可以实现触控的功能。ALIENTEK TFTLCD模块自带的触摸屏控制芯片为XPT2046,内部含有12位分辨率125 kHz转换速率逐步逼近型A/D转换器,是一款4导线制触摸屏控制器。
由于数据量比较大,将大量数据储存在SD卡中[1],SD卡的配置使用SPI驱动,最高通信速度可达18 Mb/s,每秒可传输数据2 MB以上,可以满足一般的应用需求。SRAM采用的是IS62WV51216芯片,存储容量为1 MB,采用STM32的FSMC接口对其进行配置。FSMC是灵活的静态存储控制器,能够与同步或异步存储器、16位PC存储器卡接口,STM32的FSMC接口支持包括SRAM,NAND FLASH,NOR FLASH等存储器。本设计使用FSMC的BANK1区域3来控制IS62WV51216芯片。
2.2 软件设计
FATFS文件系统:FATFS是一个完全免费开源的FAT文件系统模块,专门为小型的嵌入式系统而设计。它用标准C 语言编写,一般只需要修改2个文件,即ffconf.h和diskio.c,之后进行简单配置就可以移植到单片机上,进而可以对SD卡和FLASH进行文件的读、写操作。
uCGUI移植:uCGUI 是一种小型化的嵌入式图形界面接口,该接口独立于处理器和LCD 控制器种类,对系统的要求很低[2]。它设计用于为任何使用LCD图形显示的应用提供高效的独立于处理器和LCD控制器的图形用户接口[3],它适用单任务或是多任务系统环境,并且在任意LCD控制器和CPU下进行任何尺寸的真实显示或虚拟显示。
本设计依靠uCGUI进行界面设计,设计比较直观的按键和列表来控制图像传输和图像显示。使用uCGUI也需要做移植的工作,移植的工作包括显示屏和触摸屏两个部分。
显示屏:首先,TFT?LCD显示屏的底层驱动函数需要事先写好,保证单线程程序中正常显示。
其次,向工程中加入uCGUI程序包。
再次,根据自己的显示屏规格配置LcdConf.h GuiConf.h
GuiTouchConf.h文件
最后,修改LcdDriver使uCGUI与你的LCD驱动相互关联。
触摸屏:若要在uCGUI 中使用触摸屏, 则必须将GUI_SUPPORT_TOUCH (Config 目录下GUIConf.h中定义的宏)设置为1[4]。同时要编写底层的触摸屏源驱动函数,对gui_TouchConf.h文件中进行配置,然后在GUI_X_Touch.c文件中进行函数的改动。
具体的移植过程可以参考uCGUI使用手册,这里不再赘述。
数据转换算法?循环移位:显示屏里每一个像素格里有一滴彩色油墨,油墨在加电时会收缩,在不加电时会平铺。下极板是一层反光隔膜,里边每一个像素格里有一个TFT晶体管作为电压开关,上极板是玻璃板,当在上下极板间加入适当电压,像素格里的油墨就会打开,用光照射就显示出明亮状态,当不加电时就会平铺显示出的是油墨的颜色。EFD?Panel的微观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EPD Panel微结构
由于EFD是国内新型显示技术,有着自身的图像数据格式,需要定制符合其显示格式的数据来实现图像显示。控制油墨打开与关闭的芯片要求一个像素格有两位进行控制,即“01”代表打开,“10”代表关闭,因此需要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二次加工来满足要求。EPD Panel 的规格是320×240,即240行,320列,由于驱动芯片的数据输出位数是8位,因此先定义一个字符型的二维数组data[240][80],然后利用内存管理单元开辟相应的区域来存放最终数据。利用FATFS模块的f_read函数从文本文档里读取数据,根据文档中每一个数据的内容是‘1’还是‘0’,分别对二维数组内的元素进行0x01或0x02的赋值操作,如果移位次数没有达到4次则进行左移两位操作,否则读取下一个数据重新进行判断。这样每4个数据构成二维数组里的一个元素值。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判断列数与行数是否小于预先设定数值,如果列数超出设定值,则行数加1,从新的一行开始读取数据,如果行数超出设定值,则循环结束,所有数据均被转换完。
算法流程图如图4所示。
图4 图像转换算法
在Keil集成开发环境下利用C语言编写数据格式转换代码,实现图像转换的'重要代码片段如下:
if(*(num++)=='1')
{
if((x%4==0)&&(x!=0))j++;
data[i][j]|=0x01;
if(x!=(3+4*j))data[i][j]<<=2;
}
else
{
if(x==320||x==321)continue;
if((x%4==0)&&(x!=0))j++;
data[i][j]|=0x02;
if(x!=(3+4*j))data[i][j]<<=2;
}
界面设计部分:进行完所有的移植工作之后,就可以进行界面的设计,具体的界面程序流程图如图5所示。
图5 主程序流程图
整个系统分成了3个界面,界面之间可以实现相互的切换。第一个界面是进入界面,第二个界面是控制界面,第三个界面是数据列表界面。具体实现方法是建立了非模态对话框,以第一个界面为例,其对话框建立代码为: GUI_CreateDialogBox(_aDialogCreate1,GUI_COUNTOF(_aDialogCreate1),
&_cbCallback1, 0, 0, 0);
构造的ENTER按键用来控制界面的交换。第二个界面构造了三个按键来实现不同的控制,包括Begin Button,Exit Button,List Button,利用扫描方式来检测按键的触摸,从而执行不同的功能函数,代码片段如下:
switch(GUI_GetKey())
{
case GUI_ID_BUTTON0: datacopy(col); //控制数据传送
break;
case GUI_ID_BUTTON1: LED0=1; //界面转换标志置位
break;
case GUI_ID_BUTTON2: GUI_Clear();
BUTTON_Delete(hButton[0]);
BUTTON_Delete(hButton[1]);
BUTTON_Delete(hButton[2]);
GUI_CreateDialogBox(ImagelistDialog, GUI_COUNTOF(ImagelistDialog), &listCallBack, 0, 0, 0); //界面转换
break;
default:break;
}
第三个界面是图像名称的列表,是将对话框与列表结合显示出存储在SD卡中图像名称,进而来控制传输不同的图像。三个界面的显示效果如图6所示。
3 结 语
本设计可以作为EFD图像显示的测试装置来进行使用,通过显示不同的图像来找到合适的波形图来辅助动态图像显示,同时实现了信息的可视化显示[5],后期可以进行程序上的修改,对系统进行改进与升级,以数据流的形式传输数据,和终端的FPGA进行配合来实现动态显示。
篇18:远程图像监控系统分析的论文
远程图像监控系统分析的论文
摘要:介绍了乌溪江电厂远程图像监控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布置、功能及应用情况。
关键词:图像监控应用
乌溪江电厂位于浙西乌溪江流域内,分上下2个电站,是浙江省电网主力调峰梯级电厂。
电厂生产基地、办公大楼设在衢州市区内,距离黄坛口电站16km,距离湖南镇电站34km。全厂共11台机组的梯调中心设在黄坛口电站内。乌溪江电厂设备多、分布面广、相距距离远,运行检查和保安均极为不便。为适应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改革的需求,在实现了计算机监控基础上,又投入运行了远程图像监视系统,大大提高了监视控制系统的灵活性,增强电厂的监测水平,改善电厂的运行环境,减轻运行及有关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设备安全和经济运行水平。
1系统特点
(1)采用IP组播和RTP/RTCP技术,多个监控终端可同时监控一个终端。图像监控主机可自动检测网络流量,根据网络上的负荷,自动控制上网图像数据流。在有太多的图像需要发送到MIS网上时,可根据用户优先级调整图像数据带宽,并控制图像数据进入同组网络的路数,从而避免了网络拥塞。
(2)单向图像编码方式采用MPEG-1国际图像压缩标准,即VCD的图像压缩标准。其帧率为25帧/s,纯图像数据码流为1.15Mbps,分辨率达到352×288。该编码方式图像清晰,色彩丰富,无延时,无动画感。
(3)双向图像编码方式为H.261国际图像压缩标准,是一种用于会议电视的图像压缩方法,其帧率为25帧/s,纯图像数据码流为384k/s~768k/s,分辨率达到352×288,该压缩方式图像清晰,色彩丰富,无动画感。
(4)音频编码方式采用G.711PCM编码方式,码流达64k/s,该压缩方式声音清晰,无失真。
(5)监控终端将编码后的视频数据,通过IP网络转发到监控中心或监控终端,采用Multicast组波技术和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将MIS网上的图像监控用户按地址分组,若组内没有用户调用某一路图像,则该路图像数据不会发到这一组用户的网络上,只发有人调用的组,从而大大减少网络阻塞的可能性。
(6)由图像监控管理服务器负责整个监控系统的配置,状态管理等,它是整个图像监控系统的交互中心。
(7)采用多级、多路分控方式。利用两站三地之间均已建立的100MMIS网和光纤2M口高速通道作为视频信号、音频信号和控制信号的通讯通道。正常情况下同时在MIS网络上通讯有7路图像。
(8)该系统有三个分控站,六个监控站。各个分控站所管辖的.监控点,近距离的监控点视频信号通过同轴电缆送至其分控站矩阵,而一些距离较远(距离>1000m)的监控点视频信号由差分传输器通过双绞线差分方式送至其分控站矩阵。湖站新厂房分控站的视频信号先通过光缆送至湖站控制室,然后通过HUB上100MMIS网。湖站和黄站两分控站的视频信号则直接通过HUB上100MMIS网。所有分控站和监控站都可以通过本地主机或MIS主机控制前方任何一台摄像机。所有摄像机云台、镜头和灯光控制都采用RS485控制方式控制。
2系统结构及硬件配置
(1)视频监控服务器安装在梯调中心,包括有一台系统管理服务器和一台显示器及相关外围设备。该服务器除转发视音频数据外,还完成对整个监控系统的管理,如优先权、用户权限、日志、控制协商、报警记录等等。
(2)在黄坛口梯调中心和湖南镇电站共安装了3个分控中心。主要设备有:监控主机、显示器、视频切换矩阵、一台九画面分割器、双向音视频监控套件、网络型视频解码器、视频传输编码器、交换式HUB、UPS、图像监视墙等相关外围设备。
(3)各监控站设备利用原MIS主机,装上相应的软(硬)件,经过授权就可以监控各分控站的所有的摄像机。
这次湖黄两站总共安装了111台摄像机(包括前二期工程安装的),其中湖南镇电站58台,黄坛口电站53台。摄像机安装地点遍及全厂所有设备安装地点。在梯调中心的电视墙上最多能同时显示24路不同的实时图像,在湖站站调监视器上最多能同时显示10路不同的实时图像。这一切为运行人员巡回检查带来很大的方便,也为运行工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3系统功能概述
这套系统包含以下功能:
(1)遥控操作功能。通过梯调中心或中控室计算机的鼠标器即可对所有现场安装点设备(包括湖、黄两站的所有摄像机)进行遥控操作。比如:转动云台、调整焦距、变倍长短、打开照明(包括开关站本身的照明系统和摄像机本身所带的射灯)等功能。
(2)本地和远程摄像机切换与控制,远程灯光控制(黄站对黄站摄像机、湖站对湖站摄像机、黄站对湖站摄像机、湖站老厂对新厂摄像机、湖站对黄站摄像机)。
(3)多级分控功能。系统采用多级、多路分控,系统调用控制有优先级之分。
(4)与MIS系统接口,有关人员能通过MIS系统的计算机操作控制前端设备,可进行可视对讲,保卫部能对部分前端设备进行监视控制。具有多点对一点和一点对多点的监视功能,系统具有双向会议电视功能。能在湖黄两站之间、湖黄两站与衢州基地会议室之间进行可视对讲;可视对讲视音频同步,且声音清晰,图像清楚。
(5)图像丢失检测。当前端设备因故障或被盗等原因造成图像丢失时能在多媒体操作站给出“××部位视频故障”语音报警,并弹出电子地图(实际立体图形),并显示所在地的位置,以颜色或闪烁指示。
(6)视、音频切换。每一台监视器(CRT)可观看任何一路图像信号。同时,每一台监视器能自动切换图像、定时、定点扫描功能等。在梯调中心设立的八个监视器组成电视墙,电视墙画面具有切换功能,电视墙上任一监视器能切换到湖黄两站任一摄像机图像。
(7)控制权协商功能。当不同操作者控制同一摄像机,系统只允许其中一个操作者行使控制权,控制权在不同操作者之间转移按优先级协商。优先级较高者可以接管优先级较低者控制权,而仅在低优先级终端上给出提示;优先级较低者要取得控制权时,需要取得优先级较高者同意;只有后者同意的条件,才能取得摄像机的切换和控制权.
(8)报警自动处理功能:
1)对于重要监视点,系统有报警信号(视、音频)、自动录像、CRT图像自动切换并且备份等功能。
2)对报警器发出的报警信号,在就近岗亭发出警铃声,并通过指示灯确定具体报警位置。能自动将其前端摄像机快速跟踪到报警点,同时在保卫部显示器上快速推出界面,保卫部录像机自动启动录像。
3)对于电厂的开关、闸刀变位信号,能自动将与其相关的前端摄像机快速跟踪到相关的变位点,梯调和相关的站调主机显示器推出电子地图,实现报警点闪烁,并能快速便捷进入故障点画面,同时在梯调中心电视墙上自动推出相关变位点画面。
4)能实现对开关站部分电气设备的发热报警自动巡检,发现某点过热能自动报警并弹出电子地图,实现发热点闪烁。
5)水位自动报警功能。对电厂的集水井水位过高,能自动给出报警信号,并在监视器上推出实际图像.
(9)在梯调中心和湖站中控室的计算机和电视墙上能对图像实现九画面分割,九画面能实现任意组合,可以由湖黄两站任意摄像机组合成实时画面。
(10)多层次电子地图功能:显示各监视点周围的环境、设备、模拟地形图等信息。比如鼠标器触发电子地图中的摄象机图标即可在显示器上显示该路图像。
(11)具有手动本地、远程录像及录像回放和本地、远程摄像机循环切换显示功能。
(12)系统操作、登录、报警及系统错误事件在服务器上有详细记录,通过事件记录系统管理员对整个工业电视系统运行情况有全面认识。对任一用户,系统可以据生产需要给予或删除各种权限,便于系统管理。并且操作人员可对事件进行分类检索、保存及删除
(13)系统服务器具有统一授时功能。
4运行情况
该系统于12月安装,4月投入试运行,经过半年多的实际考验,系统运行稳定,至今未出现过大的缺陷。但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方面。如:保卫部监控终端必须受到梯调监控或湖站站调(优先级较高)的制约,而两者监控目标不尽相同,导致保卫部往往不能及时了解到现场的情况。在集水井内,光线差,油污较多,这使采集到的图像清晰度下降,而造成软件分析图像困难,难以实现水位越限报警等.
远程图像监控系统自投入运行以来已充分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际运行中已为我厂的安全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运行巡回检查减轻了的大量人力和时间,使所有重要的运行设备和场所均处于严密的监视和受控之中,为运行减人增效,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及创国电一流企业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也使我厂安全生产有了更可靠的保证。
篇19:浅析数字电视图像质量的改进论文
摘要:电视作为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载体,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逐渐实现了数字化,为用户带去了更加丰富、美好的视觉体验。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人们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数字电视所创造的价值和效益,对数字电视寄予了更高期望。但是在人们使用数字电视的过程中,时常反映图像质量较差,没有突出数字电视应有的优势。因此,改进数字电视图像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其相关研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对数字电视图像质量做出简要论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数字电视图像质量的因素,并重点就数字电视图像质量的改进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数字电视;图像质量;影响因素;改进建议
在我国,观看电视是人们获取讯息、精神享受的重要方式。有线数字电视的产生,将更多的资讯信息整合在一起,是现代家庭多媒体信息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电视的产生与发展,为现代城市化建设做好了铺垫,并增添了助力。在先进科学技术的带动下,我国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不断提高,为人们精彩而且丰富的社会生活画上了浓重的一笔。作为一项具有公益性质的有偿服务,数字电视的价值就是为观众提供近乎于演播室图像质量的数字视觉体验。因此,改进数字电视图像质量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在清楚地了解数字电视及其图像质量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这也是文章的主要研究脉络。
【图像加密论文报告】相关文章:
4.图像记忆的学习
7.幂函数图像及性质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