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修女传》观后感

《修女传》观后感

2022-06-15 08:06:3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周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修女传》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修女传》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修女传》观后感

篇1:《修女传》观后感

《修女传》观后感

《修女传》是由导演弗雷德・金尼曼执导,由美国制片,片长149分钟,1959年6月18日在美国上映。

《修女传》由四度夺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导演弗雷德・金尼曼执导,是奥黛莉・赫本的代表作之一,曾荣膺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八项提名。

女主角嘉比雅(奥黛丽・赫本饰)投身修道院,学习教会的戒律变成璐克修女。其后被送到医学院学习当护士,毕业后派到非洲的比属刚果服务。在那儿她认识了无神论的医生福图纳提,引起了她对宗教信仰的质疑。不久璐克生病,病后被送回比利时,当时正值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医院旁炮声隆隆,修女们却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工作。比利时沦陷后,璐克参加了敌后工作,爱心使她无法保持修道者的沉默和自制。当她听到父亲被杀害的消息时,撤去了她修女的誓愿,请求还俗退出了修道院。

这部影片是奔着心中永远的女神赫本去看的。看完之后感觉最大的`收获是对修女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影片从成为一个修女开始,到退出修道院不在是修女为止,所有的仪式基本都了解了。

本片反映的是上世纪30年代的非洲和欧洲的历史,片中对非洲部分的描述,还是对那个时期有了一定的了解,包括那只可爱的小猴子和几只有着漂亮头冠的大鸟以及有些惨不忍睹裹脚的男人女人。

女神的眼神还是那样纯净,心灵还是那样单纯。可惜,60多岁就去世了。甚是惋惜!

篇2:《修女传》观后感600字

《修女传》观后感600字

看这部电影是源于看《奥黛丽赫本》了解到这个部电影的角色最接近真实的赫本。源于对她的渴望,我看了这部电影,前期感触还是很多的,也有很多疑问。

发自内心的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最终的结局也算是解决了我的疑问。路加修女的入会之路,心里路程。女主角刚开始对修女生活充满了期待也和我一样觉得是神圣,完美,无私的。但它也有它的弊端,或许是时代,或许是宗教。毕竟这还是1959年拍的电影。

感触几点:

1:修女是除了脸都不能露出来的,手都不能露出来,除了给患者进行医治的时候才可以。

2:修女每个人都有一个小本本记录自己违反会规的事情。也就是自我反思。她们通过一件件事的反思来完善自己。犯错了要接受相应的惩罚。我觉得这点是适用于我们的。每天记录自己的不足与成长,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3:修女在入会时都会割舍物质和记忆,舍弃任何能唤起之前记忆的物质。这启示我们要学会断舍离。要想告别过去,就要告别以前的环境。这是有科学依据的`,在旧的环境中,随时都会有唤起记忆的可能。

4:修女追求完美,会规非常严格。除了大静默时间之外,我的理解是,除了和神沟通的时间之外。你是不能和任何人聊天的。这也是我的疑问所在。用电影的意思解释就是,修女是属于天主的,只能与天主沟通。(这一点实属…………)

5:只有将内心的骄傲都释放掉,才能体会真正的谦卑!(这句台词我很喜欢)

6:能够接受真正的羞辱就是谦卑?这是我最大的疑问,也是电影的片段。这大概是那个时代才有的思想吧。让路加修女主动放弃考核通过。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谦卑。那个时候的路加只想做一名合格的修女,所以她忍痛在一次医学测试中故意输给了自己的对手。这也是她后来的离开的一部分原因。因为这不是她理想的世界。

7:我们都会以爱之名伤害他人吧,所以宽恕很重要,宽恕别人,放过自己。

最后路加离开了修道院,在她经历了众多事情以后,她发现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和期待的世界,她不顾神父和院长的挽留毅然选择离开。她来的时候很坚定,坚定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她走的时候也很决然,继续追寻着。这就是我认为赫本的本质魅力。当然也是我的妄测,但是赫本演的是真好。这个角色被评为抹去演员和角色距离的作品,也就是说最接近本色的出演。对于我这种想要更全面了解赫本的人来说,这个电影很不错。因为想靠近,所以去了解,追星我只追这样的。哈哈~去靠近,去了解,去模仿,去超越…………(超越,就言过其实了,此生能有赫本的十分之一都行)

篇3: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德兰修女,又译作特雷莎修女,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从18岁到87岁去世,把一生献给了穷人中的穷人。

看《德兰修女传》搞清楚了一个问题,爱与一般的慈善之间是有区别的。爱必须是面对面给予和服务,是亲手去抚慰这一个和照料那一个,而不仅仅是一张支票,一张冰冷的没有体温的支票。

任何事,无不是从一个开始的。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整体有意义。没有开始的这一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许多个,以至于无限个,也就没有整体。

我确实是个慈善精神不足的人,每次看到慈善晚会上把受捐助的人弄上台,大家带着高他一等的心态捐钱捐物,可怜他、怜悯他,我认为都不如你去跟他生活两天,陪他说话,给他讲讲故事,听他倒出心里话,温暖他的心。

一个本来贫穷的人,突然间因为某个新闻报道而受到关注,获得大量捐赠,就像一个就要溺水的人被突然拉上豪华游艇,本来通过挣扎能学会游泳,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阳光心态,成长为红高粱一样健壮的劳动者,现在上了游艇,好奇、自卑、不适应,甚至无法获得平衡、进而心灵扭曲。

所以,我更敬佩德兰修女和她的教会所提倡的,对每个人微笑,拥抱他,就算一句话不说坐在他身边陪伴他,为他清洗伤口。她和她的修女们就是这样一个一个救护穷人,不但在印度获得了大量的追随者,也在全世界建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她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

我们不必羡慕别人去乡村支教,长期资助贫困生等等,我们就从身边小事做起,你给小区里的老人扶门了吗,你对收垃圾的人说谢谢了吗,你尊重交通协管员听从他们的指挥了吗,你和卖菜的大姐聊家常了吗?让你周围的人感到被尊重,感到愉悦,给他们爱,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而做慈善,我觉得要非常慎重,没有好的方式我宁可不做。

书中215页,“家是爱的源泉,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我们当中有一些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地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有个作家把这种行为称作“远程爱心”。如果你连身边的人都不爱,你又怎么可能真的爱远方的人呢,你所做的,不过是为了成就一种个人的功名而已。西方富裕社会,很多孩子和老人,得不到父母子女的关怀,焦虑、疑惑、孤独、寂寞,德兰修女说这是贫穷的另外一种面貌。

能够彼此相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而我在贫困的人身上看到这份爱。他们爱自己的子女,爱自己的家庭,他们虽然贫乏,甚至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是快乐的。所以她认为家庭应该是爱的源泉,除非这个泉眼里涌流出源源不绝的活水,否则我们无法保证我们的善心总不干涸。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为了成就个人功名吧。一个家暴的人,突然要我佛慈悲皈依佛教,还高喊造福大众,你可知他的真实面目了。

作者在127页有句话,我觉得特别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心理:我们也许只能在这种巨大的苦难和同样巨大的爱面前,惊讶地出神,除此之外,我们无法表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对于我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读这本书,看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的这一生,我只能惊讶地出神,也无法表述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

篇4: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刚刚读完《德兰修女传》就发现有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现在能深深的体会到作者想要描述的那个人的一个心境和做事风格。同时也能感同身受在其中。

当德兰修女第一次去救一个人的时候,要知道那是一个非常非常脏的老人,满身都是污垢,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而且就快死了。要抱这样的一个人,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勇气,意志和力量。但是德兰修女做到了,为穷人中的最贫困者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仅仅有爱心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极大的耐心和无私的爱。

当今社会上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然了,我说的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总是能有那一部分人就像一个老人摔倒了,现在舆论都不敢去扶,生怕老人家扶起来后直接赖着不走。首先第一时间的是拿一个机照拍了下来再去搀扶,还有的人视而不见很冷漠的就走了,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当然这也不乏为有的老人的就是为了这个摔跤而赚钱的。后来我觉得有句话说没文化很可怕,但是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没有信仰更可怕。德兰修女就是凭着自己信仰一直走到最后。她觉得所有的行为都是上帝的指引,她只是来实践的。同时也认为自已是基督手中的一个工具,每天努力做一点点小事儿就会离开。这种深厚的谦卑特别值得我们好好领会。在姆姆看来认识自己,也就意味着认识上帝,因而这种对自我的认知,能够帮助我们心存谦卑。

当我看到姆姆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但是在姆姆看来,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是生命的延续。

就这个话题,我们上个星期五读书会的时候也讨论过。当时说的就是有一本书上我看到说当人们去世的时候,这种物质痛大于生孩子的痛十倍。这时候,有一个同学就站出来说,请你不要把这种恐惧强加到我们身上。当然了,她也是好心去提醒我不要让痛苦的感觉停留在身内。其实是我还有后半句的话还没说完,当我们人生有信仰的时候就不会惧怕死亡,正如姆姆所说那样的。

还有一段姆姆说的“你若要爱人,首先要爱你的家人,同样你如要爱神,也要首先爱你的家人,通过爱你的家人来爱神,然后通过爱你的邻人来爱神,家是你爱人的起点也是你爱神的起点。涟漪就是这样扩展的,那更大的波浪也是这样开始的。”

这段文字对我也触动很大。首先要爱我们自己,同时有能力在爱我们最亲近的家人,邻居和身边的朋友,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我们再来爱众生。这也是我需要践行的路。

德兰修女在爱中行走,就是这么一个瘦小的女子却做着这么伟大的事情。她的事迹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效仿。

篇5: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很久很久没有这么感动了,当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封面的时候那个满脸皱纹的老妇人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注意,但随着对基督越来越多的信,开始关注到这本书。

书封面的老妇人满脸的皱纹,看上去是那么的苍老,她的手更是让人心有不忍,感觉经历了很多很多的沧桑,但当我翻开书,看到第一页圣方济各的和平祷告词的时候,我潸然泪下,因为那段祷告词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主啊,求你使我们成为你和平的工具,

在有仇恨的地方,让我播种仁爱,

在有伤害的地方,让我播种宽恕,

在有猜疑的地方,让我播种信任,

在有绝望的地方,让我播种希望,

在有黑暗的地方,让我播种光明,

在有悲伤的地方,让我播种喜乐。

主啊,求你给予我们那梦寐以求的,叫我们不求安慰,但去安慰,不求理解,但去理解,不求被爱,但去爱。因为,给予就是我们的收获,宽恕别人,我们就被宽恕,这样的死亡,就是我们的新生。

――圣方济各的和平祷告词

教会的姊妹告诉我说,只有生命能感动生命。

所以我抱着被感动的心看了《德兰修女传》。

当我看到德兰修女因爱上帝而愿意一生都去服侍那些穷人中的穷人的时候,我一直都忍不住的掉泪,她的所作所为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爱。爱一个人,爱一个家庭是需要怎样的付出。她为了照顾那些穷人中的穷人所放弃的,所承担的,所接受的,比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要多得多。

因为有爱,所以我们能够忍耐,因为有爱,所以我们能够包容,因为有爱,所以我们能够坚守。而这种爱来自上帝,是因为天父爱我们,所以我们因着上帝的爱去爱身边的人,爱我们至亲至近的亲人。

德兰嬷嬷去爱那么些跟她毫无关系的,生命垂危的,穷人中的穷人,不是一天,而是一辈子。带领着那么些年轻的修女去完成了在旁人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她们将所有的荣誉、称赞、感谢全都归于主,过着最清贫的生活,体会着穷人中的穷人的那种卑微,也为这些人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看到德兰嬷嬷我才知道,人可以如此的无私,而且还是为了那些毫不相干的人。但其实嬷嬷是为了主,她服侍这些穷人中的穷人的时候其实是在服侍主,因为她知道,她所做的一切都归于主。

从嬷嬷的身上,我看到了我的妈妈,看到了她在服侍我姥爷时候的耐心和爱心,看到了她当年在照顾我爸爸时候的忍耐和爱。我才慢慢的知道了,爱其实真的不是口里说的,而是行动里做的,对我们深爱的人的那种爱心和不抛弃的恒心。

每个婚姻和家庭都是蒙上帝祝福的,上帝也给我们无尽的爱,对家庭的,对丈夫的,对父母的,对孩子的,这些爱的能力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当我们不停地从上帝那获取爱的时候,我们就有能力用我们的爱去支持我们的家庭和婚姻。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人的恶,不轻易发怒,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德兰嬷嬷一生都生活在爱中,她真的做到了凡事包容、相信、盼望和忍耐,无论遇到多艰难的事情,她始终没有终止过对上帝的爱,所以她最终得到了世人的爱。

学会如何去爱,真的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篇6: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了《岳夹夼传》中间感动的数次落泪。之前也知道德兰修女很伟大对她的事迹从媒体报道上也略知一二,但是这本传记让我详细了解了她完全无我而平等爱人的一生,她用自己的一生在爱穷人、孤儿、被遗弃的人、麻风疾病人、艾滋病人……,这些人都是修女认为的“穷人”。

首先在加尔各达为代表的印度因为战争、饥荒和社会等级制度所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食不果腹,缺衣无药,生命时刻受到威胁,这些人在物质上无疑是绝对的穷人,但是即使是穷人他们也一样有尊严渴望得到尊重,他们也一样有爱。有一次,德兰修女为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送了一袋大米,听说已经断炊很多天了。但是令修女惊奇的是,那个家庭饿女主人刚刚拿到米,就将米分成了两份,拎着其中一份匆匆忙忙地出去了。后来,德兰姆姆问她去了哪里,她说:“他们也在挨饿。”原来,她将自己刚得到的一些米的一半分给了她那些挨饿的穆斯林邻居。所以德兰修女以博爱的精神,默默的服务于贫困的人们,使他们感受到尊重、关怀和爱。

其次德兰修女认为贫穷的另一种面貌是这样的:很多人向远方的人表达爱心很积极,比如热情的参加各种慈善,募捐,志愿者活动等,却对身边的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很冷漠,还有很多人,因为渴求更多的个人成功或者更大的个人发展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怀父母照顾子女结果导致家庭的遗憾,很多人实际上是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困里。心灵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现实社会人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富足的人,而不希望成为一个穷人,但是在一味追求物质财富上富足的时候我们又不自觉的制造出很多精神方面的穷人,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富足的人物质方面靠自己去努力奋斗,精神和情感上我们需要被关爱也需要去关爱别人,特别是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从身边人开始,如修女所说:我们如何爱穷人,如果我们不能首先爱自己的孩子,爱如果不是从家庭开始,我们如何保证他结出的果子一定是美善的。

篇7: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在这个世界中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老人、孩子、穷人、残疾人……然而,这个世界中的很多有能力帮助这些人的人们却很漠然地任凭他们挣扎甚至死去,那些因为残疾被抛弃的婴儿,一天天地溃烂下去,身体变得不完整,恐怖极了,于是没有人敢去碰他们一下,甚至没有人愿意去看他们一下……

然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德兰修女所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却把穷人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时时站在穷人的立场上,为穷人着想。

198月27日,在马其顿的首都科普里城,战争过后,和平开始温柔地拥抱这个美丽的小城市,就是这时,艾格莉丝。龚沙。包雅舒(就是日后举世闻名的德兰姆姆)诞生了。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龚沙从小就充满了仁爱之心,一听说印度加尔各达那样的场景,就想要成为修女过去帮忙。

18岁的龚沙真的成为了一名修女,而且对世界有很大的影响的修女,来到了加尔各达,她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首先成立了收容所,每天到街上捡那些被老鼠、苍蝇啃烂了的人,伤口中有蛆的人,充满慈爱、带着微笑为他们清洗伤口,用爱握着他们的手,让他们快乐安心地死去或者康复,接着她们开始帮助穷人中的穷人――被遗弃的孩子,再就是那些染上可怕的麻疯病的病人和艾滋病病人。

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一种爱心,德兰姆姆所拥有的这份爱心,这份感染力,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在她的带动下,很多人开始效仿她,从开始的一人没有,到一人,二人,三人……到德兰姆姆去世的时候,仁爱传教修女会已在世界各地开办了六百多所会院,分布在127个国家,共有修女修士七千多人,其中修女4500人,分别来自111个国家,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来自欧洲的贵族小姐。

德兰姆姆和修女、修士们一直都和穷人保持着平等,一直都穿着价值不足一美元的长袍和凉鞋,从不穿袜子,甚至就在德兰姆姆站在诺贝尔和平奖的领奖台上时,依然穿着那身粗糙的只值一美元的棉布纱衣。

这个瘦小的德兰姆姆,却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带来了一份庞大的温暖,她从没想过个人利益,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着4亿多美元的资产,而当她去世时,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三件旧衣服……

篇8: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华资姊妹的《德兰嬷嬷传》。

沉默的果实是祈祷,

祈祷的果实是信仰,

信仰的果实是仁爱,

仁爱的果实是服务,

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这是一位崇拜德兰嬷嬷的印度商人为她写的五句话,这五句话高度阐释了德兰嬷嬷一生所行走的道路,接下来,我们用这五个点来分析德兰嬷嬷的一生。

一、沉默的果实是祈祷

德兰嬷嬷生在阿尔巴尼亚的马其顿,这里位于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在美丽又多灾多难的环境中出生的.德兰嬷嬷从小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孩子,多愁善感使她沉默,沉默的她常常会跟上帝说话,享受在他里面无比的大爱。

二、祈祷的果实是信仰

虽然,她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她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经常带她去教堂守礼拜。但是,任何信仰都是从祈祷开始的。因为祈祷是与上帝的连接,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神的大爱和这份信仰的真实。德兰嬷嬷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进行的宗教教育不一定会带来敬虔的后代,只有体验到信仰的真实才能带来敬虔的后代,但是符合真理的宗教教育是体会真实的信仰的开端。而身教永远是一切教育的良好开端!

三、信仰的果实是仁爱

22:37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22:38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22:39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22:40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

耶稣在世颁布的唯一一条命令也是最后一条命令就是爱,一个爱神的人必定是遵守上帝诫命的人,一个遵守上帝诫命的人必定是一个爱人的人。德兰嬷嬷遵行上帝的旨意,一生活在对上帝的爱中。在妈妈的影响下,小时候,德兰嬷嬷就积极帮助穷人。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是对她一生爱的总结:母亲的言行就这样影响着小龚莎,使她成为成为德兰修女后,懂得在为穷人服务的时候,尊重是不可获缺的,爱是重要的。穷人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但并不是没有尊严。所以当你为穷人做一点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让他感觉到,你并不是在施舍,而是在爱。一个不爱人的人怎么能是一个爱神的人呢?如何让后代成为爱神的人,关键是在于给后代培养一颗爱人的心。

四、仁爱的果实是服务

有一颗火热的爱心是一定会产生美好的行为的。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足以证明她一生服务的成果:9月6日,印度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印度进入国殇期,并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两天,政府机构一律停止办公,同时宣布9月13日举行国葬。印度政府不仅派出了最庄严的仪仗队护送灵枢,还派出了英武整齐的三军士兵沿途守护。我们要记住,没有一次嘉言美行不会产生影响。

五、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过德兰嬷嬷的麻烦。尤其是当印度教徒们知道了主持的事后,他们的态度就改变了。他们不仅不再反对嬷嬷,还帮助修女们上街寻找病人,并且捐钱给德兰嬷嬷。有个印度教徒对姆姆说:“现在我知道你们在这里干什么了,你们把那些不幸的人拖回来,然后再把他们背到天堂里去。”书中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甘心服务他人,那些反对我们的人总会变成我们的支持者,会给我们一个和平的环境。

篇9: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有一个人,她是上帝赐给我们这个世界的礼物,来告诉我们真正的福音是什么,“爱”是什么,告诉我们人生来就是要爱人,同时也是被人所爱的。她善良,仁慈,怀着非凡的爱,却做着微小的事情。他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她就是德兰修女。

1、爱。从德兰修女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爱。现在我的身边,不缺少面包,缺少的是真情,热情。和加尔各答的穷人相比,我们生活在天堂里。但我们失去了体会爱的能力。修女在繁华的大街上看到了一位年迈的老人在街旁垂首独坐。修女本能的走过去,握住老人的手,长时间的保持沉默。老人抬起满脸泪水的脸,说:多少年了,我从来没有握过这么温暖的一双手。爱,让被爱的人感觉到了被尊重。人活着,除了口粮外,还需要爱,仁慈,体恤。在你付出爱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让爱从我们身边开始,从家庭开始,付出微笑,付出时间给身边的人,直至感觉到痛苦。假如你连整日相见的那个人都不爱的话,那你怎么能爱一个看不见的人呢?在修女看来,祈祷付诸行动即是爱,爱付诸行动即是服务,因此没有爱的服务是没有意义的。在看完这本书后,班里组织看了《最美孝心少年》,虽然现在对看这类电视节目持中立态度,但我还是带领大家分享了我从中感受到的力量:天助自助者。让我们从身边的父母开始爱起: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在家长会上也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汇报,家长们都非常感动。

2、评判。修女从不评判人。在她看来,评判别人就不是爱的表现。“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上帝也要怎样审判你们,你们用什么量器来量,上帝也用同样的量器量给你们。你为什么只看见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作为老师,我深深知道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从开始上学的那一天起,爸爸妈妈就教导孩子要听老师的话。我们也经常从家长的口中听到,孩子就听老师说的。所以,在和学生交流时,我都保持这冷静,尽可能的不说过头话。在和周围的人接触时,我也知道,我们往往会因为一句无心的话,而把一根钉子钉进别人心里。在修女看来,这根钉子不管定在谁的心里,伤痕都是永远存在的。我今天在跑操的时候,还想:这届学生,经过我的三年的鼓励和欣赏,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现在需要适应我的思想,我的要求。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期待着明显变化早日到来。

3、尊严。任何人在修女眼前,都不会感到自己是一粒可有可无的尘埃,而是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她认为,每个生命都是尊贵的,重要的。无论是生病的,残缺的还是垂死的,都值得付出全部的爱。那又怎样去付出自己的爱呢?发自内心的对每一个人微笑,你就多多少少给了这个人一些爱,即使你什么也不做。我想一位美国记者的经历最能道出我现在的心声:也许我能慷慨而友善的对待一个乞丐,或一个穷人,但我无法为那些垂死的患有各种肮脏可怕疾病的人清理溃烂的伤口,为他们洗澡。我也不知道我能不能做到。我心中的同情,怜悯和信心还很弱小,还不足以承担那样深重的苦难。我知道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越多。让我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我很渺小,我还需更努力。

4、从一开始。有人对修女说:这个世界上又这么多的穷人――数以百万计,数以千万计,甚至数以亿万计,你救得完吗?你服侍的过来吗?你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呢?只要对这一个有意义,那对这个正在被救助的人来说,就是全部,再多的数目,要想有所改变,总得从一开始。无论什么时候,当我们与世界相遇是,我们遇到的,都将是一个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总之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类。(将被潮水带到海滩上的海星扔进大海)。当老师虽说工作平凡,但是我将我的每一件事都做的尽善尽美,一句话,一个学生,一节课,一节教案……我想这不也应该是对从一开始这句话的切身体会吗?

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小事虽然微不足道,但能忠于小事却是一件大事。

让我的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有尊严的活着。

篇10: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在此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有人像她这样活着。我崇拜《海贼王》里的路飞,因为他能为梦想和伙伴牺牲一切,但他毕竟是漫画里的人物,就像超人和蜘蛛侠一样都是不存在的。她不同,她是实实在在的人物,有史以来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获得者之一。从出生到终老,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主,使众人能因为她而感受到神的存在。她是一朵小花,喜悦了上帝也温暖了世界,她的名字叫龚沙,以后的德兰修女。她让上帝的爱跨越了宗教、种族和国界,她让上帝的光同样照耀在世界最阴暗的地方,给他们温暖。她曾说自己只是神的工具,她不为自己而作,而是为神而作,是他的一支铅笔,那么,神肯定是想用这铅笔在世界上写下仁爱,好让我们知道他是多么迫切的想让我们知道上帝的爱,并且多么迫切的希望我们能彼此相爱。

这是一则写在封皮上的故事,我必须先写在这里: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

不管其他人能从这个小故事里面得到什么,我看到的只有‘彼此互爱’(耶稣基督给我们最后的命令)。孔子讲仁爱,孙中山先生讲博爱,而基督就是爱。德兰修女说:世界上有许多人渴望着一块面包,却有更多的人渴望着一点点爱。西方世界的贫穷是一种不一样的贫穷不仅因为孤寂而贫穷,也因为心灵的贫乏和精神的困顿而贫穷。而关于如何去爱,我十分赞同德兰姆姆从一个开始的观点,我不同意好高骛远的行事态度爱得从一个人身上开始,称之为整体的东西太过抽象,只有先对具体的这一个有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对许多以至于整体有意义。所以,先从身边的人开始,慢慢把爱拓展,好让众人看到我们就能看到基督,让我们接触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我们身上感觉到神的存在。

篇11: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20世纪,有一位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人物,她就是《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中的主人公――德兰嬷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怎样爱别人,怎样宽容别人。

《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描写了德兰嬷嬷非常奇妙的一生:在还没有成为修女之前,她就立志成为一位帮助穷人的人。她信仰基督,后来成为一名修女。36岁时,她听到了神的旨意,让她帮助全世界的穷人。两年后,她获得了罗马教皇的许可。此后,她创办了修道院。德兰在各国奔走数十年,建立200多所儿童之家麻疯病收容所等。她把爱撒向世界。

嬷嬷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有4亿多美金的资产,很多大的公司巨子给她捐钱,她却用来全部捐给印度穷人。,德兰嬷嬷在仁爱修女会总部安然去世时,她走后所有的财产仅仅是三套衣服、一双凉鞋还有一张耶稣受难图。她把一切献给了穷人。

德兰嬷嬷使我懂得了,穷人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嬷嬷认为,饥饿的人所恳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的,不单是衣服。他们更需要爱、关心、接纳与认同。老年的德兰嬷嬷长年为心脏病所困,但她却能以一颗残缺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她虽然不良于行,却能够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她心中有爱,有大爱。

德兰嬷嬷在演讲中说:“当别人对我说,修女们并没有开展一些伟大的工作,其实他们正默默耕耘,做着一些小事。我会对她们说,就算她们透过这些事情只能帮助一个人,也是值得的。”

有一首赞颂德兰嬷嬷的诗: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感受到了母亲般的爱。

因为有了她,这个世界变得温暖。

她是伟大的女性,她是伟大的母亲,

她就是忒瑞莎嬷嬷。

德兰嬷嬷将她想献的,能献的都献给了世界。她为了爱,耗尽了自己。她看上去那么柔弱瘦小,然而在她身上,却充满何等强大的的尊严与力量。

爱是最高超的道,爱超越一切,是各种美的的灵魂。其它的一切最终都会消失或终止,但爱会留下。《在爱中行走――德兰修女传》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迪。嬷嬷用她奇妙的一生告诉我们:她用毕生的时间去爱穷人,让人们懂得,穷人也应该被爱,被尊重。德兰嬷嬷是一个能点亮你我心灵的人,我从她身上学到,我们需要接过她手中传递爱的火把,照亮自己,照亮别人。

篇12: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在阅读德兰修女传时,刚开篇就提到她在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当时觉得很奇怪啊以前都听说是授予给政治人物,德兰修女不是政治人物怎么会获得这个奖项那?诺贝尔评选委员会的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得到了她真诚的关怀和照料。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她的答辞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项奖金,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在读完整篇文章时觉得德兰嬷嬷确实是位值得尊敬的人物,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穷人,她把自己的爱播撒到了人类社会最底层的穷人,正像歌词唱响的那样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德兰嬷嬷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的最高境界。

首先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德兰嬷嬷;她创建的组织有四亿多美金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她的手下有七千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一百多个国家;她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可是,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仅有三套,且自己洗换;她只穿凉鞋没有袜子她把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便是以潜心细腻的文墨,描述了她令人惊叹的一生,她是我们成长的榜样。

德兰嬷嬷出生在一户普通的人家里,但是在她小的时候就经常念这样一首小诗:要相信爱,无论你遇到了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还是被掠夺?无论你遭遇到了什么,都要相信:一切都会消逝,但爱会留下来。,心中逐渐升起一个炽热的愿望:我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要为这个世界贡献一点什么。一天早晨,当她在路边看到一个身形悲苦的老人向她虚弱地喊道:我很渴,我很渴!她突然明白:穷人渴望的不是食品和衣物,而是爱!于是,她便走出了修道院,创建了仁爱传教修女会,先后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儿童之家、贫民之家和收容中心等,共计1000多所。哪里有苦难,哪里需要爱,她就出现在哪里。

她曾这样说过:人们不讲道理,理想错谬,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怎样,总是爱他们;你做善事,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做善事;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你所做的,总是会被别人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去做;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打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你耗费多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帮助他们时却可能遭到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却可能被踢掉门牙,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当读到这段时,我非常的激动,因为我认为我们曾经为爱所付出的所有代价都是值得的,就是应该不求回报的博爱。

贫穷是一个多么刺耳的词汇,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从遥远的史前走来。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从来就没有过为了消除贫苦而奋斗,但是德兰嬷嬷给我们找到了一条新的消除贫困的道路,德兰嬷嬷告诫我们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根本原因。而贫穷是我们拒绝与他人分享的结果。如果你怀着喜悦给予,你将会得到更多。一颗伟大的心来源于一颗燃烧着爱的心。快乐不须探寻;就在你我的身边,若以爱待之,旋即得之。我们每个人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所以我们应该在爱中一起成长。把我们的爱心奉献给身边的每个人,去给予,直到成功。爱是没有界限的,生命就在这里。

篇13: 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爱也是一种信仰

没有看过宗教方面的书籍也不了解他们对于宗教的那种强大信念为何物,但德兰修女的经历却让我看到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朝圣者。18岁高中毕业,心里就萌发了要去修道院的强烈想法,她深信这是上帝对她的召唤。18岁,我们都还是不谙世事的孩童,但是为穷人服务的想法已经深刻驻扎在她的心底,放弃良好的生活条件,放弃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出家。她说这是上帝的选择并不是自己的选择,自此她开始影响更多的人。38岁她放弃在修道院里面的生活,开始走入那些受苦难折磨的人群之中,因为她坚信如果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只是每天在修道院内就没办法对他们的经历有切身感受,这一切还是在经过近两年的争取之后才实现。之后她凭借自己对于上帝对于世人强烈的爱意,创办了临终关怀院,麻风疾病治疗的机构,关注怀孕母亲的健康以及她们的宝宝。这一系列的举动都是因为她爱这个世界,爱每一位世人。

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德兰修女用毕生的精力实现自己的承诺,那些被家人抛弃,身体腐烂生蛆,在垃圾堆里的人~修女没有放弃他们,反而把照顾他们每一个人都当做是上帝对自己的召唤,她亲切的和那些人握手,有时候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微笑,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是这些都让那些人感受到了她对于生命的尊重,让她们感受到世界的爱。有人离去前对修女说: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此刻像个天使一样。

高中时有一篇课外阅读,乞丐在街上向一个男人乞讨,但是这个人摸遍了全身的口袋都没有找到现金,然后他满怀歉疚,握着乞丐的手说:“对不起,朋友,我今天忘了带钱。”

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对于生命价值的尊重。

生活中看见的故事

街上随处可见乞讨者,有朋友戏谑道如果我都给他们救济的话,过不了多久我也该被被人救济了。也有很多很多的说法,这些人都是团伙作案,利用人们的同情心,集少成多,他们都是很富有的人呢。亲眼见过一个老人乞讨,说自己几天没吃饭云云的话,姑娘就把自己买的面包给了那个老人,结果老人说我只要钱,姑娘很气愤说不要拉倒,就把面包也拿走了。其实还能说什么呢~

公交车上一个女孩提着电脑背着很重的书包,有个男生主动把座位让给了那个女生,以为他会下车,然后他站了一个多小时回学校。和阿飘异口同声的说原来咱学校还有人品这么好的人~

很多人说现代的我们都是没有信仰的人,不否认。有时候觉得有信仰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就会有准则约束着自己,所谓的道德标准。

书中常出现的一句话:爱到成伤。

【《修女传》观后感】相关文章:

1.中学生德兰修女传读后感

2.甘地传观后感

3.《莫扎特传》的观后感

4.《霍金传》观后感个人

5.《猫妖传》观后感800字

6.苏东坡传个人观后感300字

7.《甘地传》观后感1000字作文

8.甄嬛传观后感1000字

9.赵丽颖《楚乔传》观后感

10.黄庭坚传

下载word文档
《《修女传》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