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读后感800字
“elsa090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伤逝读后感800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伤逝读后感800字,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伤逝》读后感800字
为了爱情,子君与亲人决绝;为了爱情,涓生与朋友不再往来。用涓生的话讲,这一切都是为了“所谓的爱情”,是因为不理解。等真的理解了,这理解了的东西却都变成了隔膜,而且是永久的。
涓生追求子君的时候,曾经很仔细地研究过表示的态度,排列过措辞的先后,以及倘或遭了拒绝以后的.情形。可是临时似乎都无用,在慌张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了。
终于如愿在一起“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顺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翻了十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而且橐橐地逐渐临近,——但是,往往又逐渐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我憎恶那不像子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的儿子,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
然而“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可生活是太现实,太残酷的事实,不断地改变着很多物,事,人。因为油鸡,因为阿随,因为邻居太太的眼神,这些很细微的小事情竟也是这样地影响着人的情绪。慢慢的涓生感觉到家的虚空,感觉到比寒冬还寒冷的脸色。最后天天呆在图书馆也不愿意呆在家里。
受了冷落的子君内心该是怎样的酸楚,无奈,她肯定也有无数个像涓生等待她的那种心情,可是这一切都在她日渐暗淡的眼神里,都在她刚红润起来又变得无彩的脸色上,都在她日趋失去的话语里,更在涓生提出分手时的无语里。
涓生提出分手是觉得无爱了,而子君依然深爱。当初为了爱和家人的决绝“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分手的时刻,也仅仅是在涓生无数个晚归的时候,让邻居太太转告一声:告诉他,我走了。除了身上剩余的能够涓生生活一阵子的铜板,没有只言片语。看起来同样决绝。确是如此伤情,从她不久后的离世即可知。
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子,爱他的时候不顾一切,被离弃的时候,决然离开。爱,绝对是一个人的事情,没有爱的纠缠只会失去更多。可以没有爱,可以没有爱人,但不可以没有自己。
太低微的死根本触及不到悲喜,宁愿高傲的死去,不愿祈求爱人的一次回眸。
子君,这勇敢的女子,带着这来不及回味的短暂的幸福,含爱而去。
篇2:《伤逝》读后感800字
读过《伤逝》之后,感触颇多,有一种伤感的感觉。
在我看来,子君作为一个时代的女性,是叛逆的,是艰难的,她能够冲破封建观念的束缚,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毅然追求自己的爱情,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但她下定决心去爱,喊出了自己的心声,喊出了几千年来女人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己,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一个个性解放的响亮声音。
抛开世俗的眼光,她和涓生走到了一起,即使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当她和涓生生活在一起的时候,生活迫使她成为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忙于家庭琐事,为琐事争吵。
慢慢地,她从一个解放的新女性变成了一个世俗的女性,在这个时候,她与娟生的感情也逐渐淡化,慢慢恶化,最终走向毁灭,子君被抛弃而死。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涓生的思想虽然新颖,但却不够深入。一开始,他是勇敢的,执着的,对未来充满希望。但在本质上,他仍然被封建意识形态所毒害,表现出保守和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他自私、虚伪、怯懦逐渐滋长。当他和子君出去的时候,他害怕被人嘲笑、猥亵和轻蔑,而子君却“无所畏惧”。
最后,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凄凉,面对生活的压力,他把生活的重担交给了子君,自己不敢面对。最残酷的是他离开了子君,把她推入了死亡的深渊。我认为涓生的新思想是肤浅的,经不起时间和现实的考验。
一段美好的爱情就这样逝去了,当涓生再次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时,一切都无法挽回,剩下的时间只能“悲伤地”继续。两个人的悲剧结局,让人难免难过。因此,当我们恋爱时,我们既不能失去自己,也不能逃避我们的责任。
篇3:《伤逝》读后感800字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子君是勇敢的。这并不仅仅因为她和涓生同住一个屋檐下,而是在那个封建礼教吃人的年代,她敢于寻求自己的真爱,选择属于自己的真实。要知道,她是一个身处在旧社会的女子,她身上所承载的指责声和异样眼光远比涓生重得多。可正是因为她爱涓生,她敢于发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震慑人心的呼喊,她无视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因为那于她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当她和涓生在路上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甚至让涓生都感到瑟缩时,她却是大无畏的,依然镇静缓缓前行。面对这一切,坦然如之。
子君是真实的。她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小油鸡、阿随,平淡的家务事,一个家庭应有的平凡幸福生活就在她的操持下建立起来。也许有人会觉得子君后来变得世俗了,失去了先前的勇气激情与进步思想。但正是因为子君是真实的,她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不像涓生那样将生活、爱情完全理想化。她只是做出了她自己对生活的一种选择罢了。可以说,子君的心不像从前那样淡然安静了。她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贴,会和小官太太因为小油鸡而暗斗,每天忙于琐碎的家务事,但这才是最最真实的生活。涓生说他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他看见了一切具有进步思想的人们却唯独子君不在近旁。很显然,他是在责备子君。他怪她失掉了最初的勇气,怪她只为阿随悲愤只为做饭出神,怪她再无信念心中所剩只有妇人之事。可他,却忘了轻轻地问自己一句:“这一切究竟是谁造成的?”
子君是善良的。失去阿随,她开始变得冰冷。面对涓生的冷淡,她始终保持沉默,只能借涓生那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给自己以慰藉。一直到最后的最后,面对涓生的冷漠和背叛,她选择了忠诚,忠诚于自己的爱情。或许死亡不是唯一的道路,却是最好的解脱。她将会重新得到自由,如果真的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其实不是蝴蝶飞不过沧海,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篇4: 《伤逝》读后感800字
没有物质的保障的爱情终是不可靠。它,不知何时起,会悄悄地令入迷者失望。
子君就是一个为了追寻爱情,却被她所选择的人涓生抛弃的一个例子。子君孩子气的眼,天真无邪,对爱情充满了渴望。为了追寻自由的爱情,不惜与家人脱离关系,可是呢?因为没有物质的保障而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她被涓生抛弃。在那个压迫成风、讲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年代,提倡自由恋爱是何等大逆不道的事情,且不说与家人脱离关系,单是作出如此之行动且还被抛弃是如此的令社会所不容。最后,子君只有一个结果----死。
在子君与涓生刚接触时,他们是如此的合拍。他们有共同的爱好,一起谈雪莱、谈泰戈尔、谈伊索生、谈男女平等。可是呢?最后呢?分了手。她没有选择,只能接受,接受的结果就是自己的命。他们住在一起的开始,我相信,我们有必胜的信念----向家族向社会反抗的信念,我也相信他们自信能过得很好。是的,他们一开始很幸福很安宁,子君在家为涓生操持家务,涓生在外维持生计,然而经济问题却在慢慢地来了。女人是个敏感的动物,一点的风吹草动就能引起他们的不安怀疑,尤其是对自己所爱的男人、所依附的男人,子君从涓生的晚回家、对自己的敷衍中查出点端倪,可是她却不愿相信,宁愿自我欺骗,所以她一遍又一遍地“开始了往日的温习和新的考验,逼我做出许多虚伪的温存的答案,将温存示给她”,而且,她早就不看书了,。
终于,涓生告诉了子君,他已经不爱子君了,他的心地有些轻松了、舒展了,却将重担给了子君。“我没有负者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她爱我之后,就要负这重担,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道路。”漫漫黑夜路,寒风凛冽,没有温暖的房舍,没有同行者,只有子君一个人。其实,子君的不幸也不能完全归咎于涓生,既是当初双方相互信任做出的选择,选择的失败都有责任,只是,子君的结果却是如此之不幸、如此之凄惨。
没有物质保障的爱情太廉价,是涓生教了子君一堂重要的'课。
可是,一切都太迟了。
篇5:伤逝高中生读后感800字
《伤逝》中的主人公子君和娟生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很让人感动,同时也留给人很多的思考!
很久以前就有人在呼吁女性解放,女性也在用不同的方式让这样的一个弱势群体独立,可是寻觅了这么多年,世界的女性主义者也在为此奋斗了很多年,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女性真的就独立起来了嘛?到了这样一个发达发展迅速的经济时代女性也许是有钱了从经济上独立了,可是他们真的就从人格上和男性有了平等的地位了嘛?
也许这样讲很多男性是反对的,男性会说女人已经怎么样怎么样了?可是这样的争论是没有输赢的,自古皆是!
爱情里没有对与错,但是爱情里受伤害的永远都是女性!
这的从男女不同的性别差异来分析,男性永远都是向前看的,他们不会总是回头看过往的一切,他们相信世界在他们的脚下,一切都要往前看;女性则永远都是怀旧的,她们在爱情里永远都是伤痕累累的,但是她们最好的良药——回忆曾经的美好,回忆曾经的甜蜜!在爱情里,男人不爱了就是不爱了,而女人即使已经不爱了,她们都会想着曾经别人的好,想着去维持这份“遗失的美好”。
其实已经成了一个人的战争,总是要有伤害的,只在于什么样的方式结束这份曾经的爱,男人选择不爱了就大声的说出来。
娟生选择了这种男人的方式来结束这份“残缺的爱”,他告诉子君“他已经不爱她了”。子君离开了,后来死了。她的死给人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了一个问号“她怎么死了呢?”,子君无法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他不爱她了”,也许在子君生命的最后一个时刻脑海仍然呈现娟生单腿跪地向子君求爱的场景!
在这场爱情的战役里,没有胜利者。娟生一个人的战争使他获得了自由,却夺取了子君的生命,但是他没有错,不爱了就是不爱了。
死了的人“带着镣铐”解脱了,活着的人仍然要一个人__着!
篇6:情――《伤逝》读后感800字
从小说的名字中可以感受到这是一篇以悲剧结尾的文章。“伤逝”――为逝去的东西而伤心,让人联想到遗憾、悔恨,给人一种悲哀、凄凉的感觉。作者以“涓生手记”的方式叙述了在“五四”这个黑暗的社会时期,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为了爱情而不顾一切,走到一起,最终因社会的压力与生活的残酷而走向分离的爱情故事。
读完《伤逝》之后,感触颇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在我看来,子君,作为一位时代女性,能够冲破封建观念的束缚,挣脱封建家庭的牢笼,毅然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当时是很叛逆的,是很困难的,是与时代不相容的。但她对爱情坚决,喊出了自己的心声,喊出了数千年来女性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己,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不顾世俗的眼光,义无反顾的和涓生在一起,即使是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当她与涓生在一起生活的时候,由于生活所迫,她成了一位典型的家庭妇女,为家庭琐事而忙碌,为小事而争吵。慢慢的,她由一个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转变为一个世俗的女子,而这时她与涓生的感情也慢慢变淡,慢慢变质,最终走向毁灭。而子君最终被抛弃而走向了死亡。
涓生,一个新时代的青年,虽然也有着新思想,但却是不彻底的。刚开始的时候,他是勇敢的,对爱情执著,对未来充满希望。但从本质上说,他依然受着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现出守旧与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他的自私、虚伪、卑怯的心里慢慢的滋生起来。当他与子君出去的时候,他害怕别人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而子君却“大无畏”。到最后,他们的生活越来越惨淡,面对生活的压力,他把生活的重担推给了子君,而自己却不敢面对。最残忍的是他离开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渊!我认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经不起时间和现实考验的。
一段美好的爱情就这样逝去了,而当涓生再怀念过去的美好的日子的时候,一切已经都无法挽回了,他剩余的时光只能一直“伤逝”下去。二人悲惨的结局,让人不免伤怀。因此,我们对待爱情时,既不能失去自我,也不能逃避责任。
面对爱情,面对现实,勇敢的走下去!
篇7:伤逝读后感800字
伤逝——为逝去的东西而伤感,这个词让我想到的是遗憾、悔恨、情殇……整个文章读下来,让人觉得气氛是悲凉无奈的,两个打破世俗而结合在一起的恋人,最终因为现实的生存问题而走向分离。我觉得文中的子君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勇敢的女子,在封建社会影响的旧思想的社会背景下,她冲破封建家庭牢笼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坚决态度,勇敢地和家庭抗争,坚决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的话来,无视社会的嘲讽和流言蜚语,义无反顾的和涓生这个又穷又酸的书生在一起,毅然地投奔这份没有“面包”的爱情。当子君跟涓生之后,就放弃了以前的许多生活,放弃了她的骄傲,放弃了她的优雅,为生活的琐碎而操持,洗碗、做饭、养油鸡,为小事而与邻居官太太争吵……子君的重心都转移到这个家了,在爱情当中不断的付出,而这个时候,涓生认为他变了,她不再看书了,从以前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慢慢变成一个世俗的女子,他认为以前爱的那个优雅的子君不见了,现在这个越来越没有神采没有内涵的子君,他再也不爱了。
而我认为,涓生的新思想是形而上学的,一方面自拟要打破封建思想的牢笼,要做新时代有新思想的青年,可是他表现出来的却是骨子里的守旧与懦弱,他与子君一起出去的时候,他害怕别人关注奇怪的眼光,而子君却能当能问心无愧的面对这些眼光,后来他开始烦子君了,逃出家门,“终于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了我的天堂”,而这天堂原来也只是为着“装着两个铁火炉”,并非为了看书的高尚,到了后来,光景越来越惨淡,他认为这一切是因为与子君结合而被教育局开除的结果,甚至到了后来他假想到子君的死……我认为在这里涓生是自私的,在爱情中只是一个索取的角色,当爱情的激情褪去的时候,同时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他把责任推向子君,而不想想自身的问题。他说在教育局里做事,就像鸟贩子手里的小鸟,怕日子久了,翅子麻痹,将来忘却了飞翔,可是他离开教育局,终于展开翅子去飞了,可是离开笼子久了,却飞不远飞不高,生活毫无保障,他又开始想念在关在笼子的日子——也就是他的思想先进只是表面上的嘴巴上说的,是经不起时间和现实的考验的。
涓生最后对子君说:“我不爱你了。”他口口声声说要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但是他真的不爱他了吗?还是他根本就不明白爱是什么?在那个时候,他没有能力保护自己曾经‘深爱’的女人,让子君过上好的生活,这是他的无能和逃避应有的责任。他说出这句话,彻底伤害了子君的心,正是这句话结束了她的爱情,将她逼上了绝路,在这里,涓生是一个无法对爱负责的爱情郐子手。涓生说出不爱,可后来当子君真的离开,他又开始怀念以前的美好的日子,开始想起子君的好,当他听到子君死的消息的时候,开始黯然‘伤逝’,一切无法再回到以前了,涓生余下的日子里,多半都会一直伤逝下去。就像很多本应该好好珍惜的人和事,当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当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说到最后,总结一下,在爱情当中,既不能像子君那样爱得失去了自我,也不能像涓生那样逃避应该为爱情付起的责任。
篇8:伤逝读后感800字
我原是没资格对鲁迅的《伤逝》发表任何感慨的。从前没有,那是因为十二、三岁的年龄还不懂得涓生的的矛盾和子君的凄然;现在不应有,那也是因为太过体验他们的思想弱点,感叹鲁迅先生的细腻描写,而惭愧自已不知该如何表达?
从昨晚掌灯时分,一口气读到凌晨,一遍一遍,再逐字剖析着,就恍若文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现实中的他和我。早上上班时,我还拉住一个同事,不管她愿不愿听,也强硬将整个故事的心理情节给她复述一遍。不知是我讲的字句不漏还是她也有触语生情的心态,总之,她听得入神,连连称这与现代的爱情婚姻没有什么区别。我便说,也许爱情原本就是没有时代没有年龄没有国度的吧。但一想到现实中的他,那个连“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都不敢说的他,我心里便黯然了......再回到电脑边,我怎么也坐不住,我听到我心里仍然在不停地诉说着......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虽然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感情的破灭似乎还可以归罪于社会解放的过程。那么现在呢?21世纪的爱情,创造在一个更进步更自由的时代,他们不会再经历涓生的社会迫害,不必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苦恼,也无需为求生而象涓生那样“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注”的决择。但是,我们今天的爱情,却因更加自由,一任的梦想还是重复着涓生的故事,一样的爱了,逃了,最后抛弃他们曾经深爱过的女人,任她们自生自灭......
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涓生因为尚未忘却的翅子的扇动,这在文中多处提到,而他又以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着一个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颓唐得多......于是决定“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在决定着他们只有分离才能开辟新的道路时,他又意识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这个时候他有一丝不舍,其实,他早预到子君没有了他,只有死。因为子君“她自始自终,还希望我维持较久的生活......”就算这样,涓生还是因为早晨的时间多,而计划在闲谈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个隐形的坏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腾过的“所谓不虚伪的真话”对子君说了出来,而子君听后“她的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直到“子君却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涓生這才意识到当初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恐怕是错误了,因为子君“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涓生最后虽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却只能换来子君永远的空虚,欢欣、爱、生活已经全都逝去了。这个时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时才感到存在的可贵,这句话便是真理了。
再回顾涓生对待子君爱情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追求子君的时候“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如此经典的场面在21世纪已经视为珍宝,更何况在那个世俗的年代。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诵。”。而涓生后来却只当作是浅薄可笑的电影一闪。如此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践踏了。其实我也不怀疑那个场面的真实,只是很明显,涓生冲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浪漫热情,只能维持到得到子君的爱时,就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累了。
他们相爱的时候,涓生是这样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时,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到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爱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可恨的是,这个时候涓生并没有显示出在分手时“所谓真话”的勇气,我想倘若涓生真是那种“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那么他当时更应该对子君讲出他的心态,似乎在后来的描述中,他的各种对子君不满情绪他都有所隐瞒,当然除了分手那一次来了个真实的。如果在当时寻住所的路上,他也来个真实的表白,或许会让子君明悟一些,或许将不会有后面的草率同居,更不会淹没子君死的悲剧。因为当时境态的子君却是“大无畏的......坦然如入无人之境”,子君的爱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执着,她的眼里只有他,她的世界唯有爱情。
篇9:鲁迅《伤逝》读后感800字
鲁迅《伤逝》读后感800字
伤逝,伤的是又一股反抗力量的逝去,伤的是反抗最后走向了消逝。
子君与涓生是一对在五四时期幸运地自由恋爱了的青年,他们曾勇敢、曾幸福,修成正果后却又离散了。和整场运动一样,两个青年有满腔热血,却不成熟,都未能完全对他们的生活负责,都未为做好去应对各种磨难,只是热烈而单纯地追求未知而神秘的自由,却没料到生活是艰难的,他们没有争取完全自由的能力。这样的反抗,最终只能走向妥协,走向失败。
子君的反抗,自然是受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诱惑,才有勇气追随了争取自由解放的队伍,才敢于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英勇的话。子君是受了诱惑的,被未知的、也许美好的东西的吸引。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正如涓生所说:“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因而婚后,子君与《倪焕之》中的金佩璋一样,自觉地沉沦在繁琐而无趣的日常生活上,满足于个人小天地里的幸福,丧失了人生理想,不再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与欢愉。也许到死,子君自己也都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争取什么。
相比子君,作为领路人的`涓生,却让我感到更大的失望。当与子君同时上街散步,只有看见子君高兴而自豪的走着时,才敢也抬头挺胸起来。当丢失了本来就不高薪的工作时,涓生不敢面对自己失业的恐惧,就将自己的这份恐惧转嫁给子君,认为是子君在恐惧。也许程度再深下去,就如《神经病》中的方正英一样,对生活的担忧使自己神经衰弱,却对别人说是自己的妻子发了神经。
涓生是虚伪的,高调追求自由,却在上街时缩在子君后头;涓生是无能的,面对失业的压力,家庭的责任,只是选择躲在通俗图书馆里;涓生是可笑的,不让子君打扰吃饭的他,却计较自己吃饭介于油鸡与趴儿狗之间的地位;涓生是邪恶的,在艰苦黑暗时期,竟认为“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甚至想到子君的死。
同《玩偶之家》中的诺拉一样,子君与涓生都是因一时冲动而做出反抗现实压迫,都是不成熟的、没有根基的,似玻璃般易碎。终有一天,只拎了件小包就出走的诺拉会回家继续当她的“小鸟儿”、“小松鼠”抑或走向堕落,没有任何资本的子君和涓生,不可避免地也只能是走向离别和失败。反抗,就这样行走在消逝中。
篇10:伤逝读后感
第一次看《伤逝》是在一部悲情小说集子里面。那时候我十分梦幻,总是对爱情有瑰丽的想象,所以朋友推荐了这部集子给我,说,这才是爱情的真相。
这集子的第一篇就是这篇《伤逝》。彼时的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还是高举着革命旗帜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救国救民弃医从文的斗士,所以这篇《伤逝》确实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鲁迅先生。 这篇短篇小说有一个副标题,叫做:涓生的手记。
题记写得是: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伤逝》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相爱了,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而出身富裕之家的子君,态度尤其坚决。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结婚了。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首先来临的打击是涓生被解聘。失去职业后,他们的生计成了问题。虽然他们尝试用其他办法“来开一条新路”,但都没有走通。这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加上结婚后,子君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变成了涓生心里的一个目光短浅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妇,甘愿做靠丈
夫养活的附属品。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压迫时,只想着“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活跨出去”的第一步,结果是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与悲哀中消磨着生命。
“阳光底下无新事。”这似乎是一个上演过很多次的故事。 我们也不能简单的把它理解为:爱情需要“物化”,没有生活基础的爱情势必会破灭。
在爱情中,女性通常会是一个更加愿意相信浪漫而不是实际的一方。在这里也不能简单的责骂涓生,没有物质基础的婚姻,终究已经过了“有情饮水饱”的阶段。关键是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篇11:精选《伤逝》读后感
《伤逝》是鲁迅先生写的惟一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它描写了“五四”时期一对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小说中的涓生和子君都是在五四新潮激荡下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新潮激荡”“开始觉醒”这些字样。“新潮激荡”说明只是受到“新潮”的部分影响,只是“激荡”而已,而“开始觉醒”就说明这种影响促使了他们有“觉醒”这个意识,并不是完全地、根本上的受到改变。弄清这一点对理解这篇小说是非常重要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刚开始读《伤逝》的时候,这篇小说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子君太可怜,涓生太可气,世人太可恶!
一个能在那个时代就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女青年,在涓生自己都觉得“以为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求爱方式下接受了涓生。为了能和涓生在一起,“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并且“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与涓生同居后,子君的生活“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回想起刚和涓生认识的子君,可以与涓生“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与现在相比,真可谓是判若两人啊。最后,在涓生的一句“我已经不爱你了”过后,在“严威和冷眼中”离开了人世。子君的一生,真是“成也涓生,败也涓生”!
对于涓生,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像其他大多数的读者一样,认为他自私、不负责、卑劣。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感觉,就是因为他竟然忍心将那句“不虚伪”的“我已经不爱你了”“十分的决心”地扔给了深爱着他的子君,他明知到,子君是不能离开他的,否则,她就会被“真实的重担”活活地压死。涓生真是明知故犯啊!难道就为了一句“人是不该虚伪的”就可以放弃子君吗?我想,这是大可不能原谅的呀!
而小说中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子君的叔子、官太太等人,都是涓生和子君两人爱情、生活的阻碍,他们的存在,注定了两位主人公以后的生活是不安宁的。作为看客的他们,不安分于“看”的角色,竟然还去“添些谣言”或是“奚落”他们家的阿随,这不仅会阻碍他们正常的生活,而且还会影响他们之间的爱情。正是因为那“搽雪花膏的小东西”的“设法报告”,才会导致涓生的下岗,而涓生的下岗,又是子君与涓生分手的导火线!“爱情是美好的,但是爱要有所附丽,爱一定是和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没有抽象的爱”(鲁迅《伤逝》文本细读 孔庆东),而经济基础便是爱的附丽,正如涓生所说的“第一,便是生活”,只有活着,爱才可能实现,否者的话,一切都是空谈。虽然有些残酷,但是生活就是这么的现实,现实就是这么的现实!所以说,子君与涓生分手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涓生的下岗,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凶手,最终还是要归咎于那“搽雪花膏的小东西”。因此,由点及面,用“不完全归纳法”就可以说,世人太可恶了!
但是后来,在我重新阅读文本并且查阅了有关材料后,我对我刚开始的看法进行了一些修改:子君可怜,更多的是无奈;涓生固然可气,但也可怜;世人依旧太可恶。
篇12:精选《伤逝》读后感
一、幸福的暮春
匈牙利是人裴多菲曾经说过:“生命曾可贵,爱情价更高”。在《伤逝》的页面里,涓生和子君的爱在起跑线处就是这样的状态,淋漓尽致的诠释了这一句唯美的诗。
相遇在人海,偶然的回眸,眼里饱蘸的深情一泄而出。寤寐思之,对方的一颦一笑。岁月里,笑颜,清眸,英姿,似缱绻的云朵,静静萦绕。为了这一段美好,两个年轻人开始疯狂的捍卫爱情。
子君和叔叔闹的不可开交,和几个挚友绝交。亲情、友情,为爱情敞开一条大道。炽热的爱,像一团火呼呼的窜出,窜出封建社会的樊笼。他们抛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欣然走到了一起。
春暖花开之时,子君守着心里的柔情,果敢的迈出了第一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和涓生的爱情之花在这个季节开的那样灿烂,强有力的呐喊是花朵肥沃的养分。这年暮春是幸福的,因为子君是爱涓生的,是那样真诚、热烈。
奈何?这已是暮春。
二人开始为自己的将来忙碌开来。涓生用去了筹款的大部分,子君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子和耳环。终于,换来了宁静的时光。
二、彷徨的深秋
挣脱了束缚的子君忙碌起来,小油鸡、阿随,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整日还要忙着做菜。终日汗流满面,短发贴在脑额上,两只手也粗糙起来。涓生徘徊于工作局与家之间,每每还要帮子君生炉子、做饭、蒸馒头。生活趋于另一种方式,与理想逐渐分离开。涓生似乎觉察,他开始怀念和子君冲突的乐趣,怀念和解后重生般得豁然;也开始不高兴她和官太太的暗斗,痛心她近来的怯懦…….
10月9日,涓生被工作局辞退。
昏暗的灯光下,涓生瞥见子君凄然的脸,纠结于近日她的变化,踌躇着不知如何措辞…….仿佛,自己也变得懦弱。彷徨于二人的怯懦,终不见来时的欢笑,也望不清前方的路。
生活每况愈下,萧瑟之日,子君与涓生的爱情之花在凄厉的秋风中摇曳。
篇13:《伤逝》读后感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这是《伤逝》的开篇。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伤逝》采用了第一人称独白的表现手法。从结构上来说是采用的倒叙的手法,也可以说是时间上的交错对比。“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给人以一种物是人非,人走茶凉的凄寂之感。
全文有大量的篇幅是对过去的回忆。从涓生和子君未搬离各自家庭前到两人怀着个性解放的强烈意愿,勇敢地冲出家庭结合在一起,寻觅到应得的爱情与幸福,再到两人因目光只局限在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甜蜜,失去了社会解放的大目标,终究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而破碎,都由涓生的回忆、悔恨贯穿而成。这样反复出现的悔意,在我看来,无非是涓生为了获取心理上的一种解脱。
究其过程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涓生还是子君都是“五四”新文潮运动中崛起的有着觉醒自我的新青年。而于子君,涓生可谓她的启蒙老师。从不好意思看雪莱的半身像到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俨然从一个未脱尽旧思想束缚的中国女性成长为一个有着独立意识的女性。这样的形象让涓生意识到“中国的女性……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而子君一旦觉醒,便显示出自己的坚定立场。
然而子君的坚定来源于爱,当涓生因意志动摇而对子君说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样的话时,子君在生活面前的退缩尤甚,只能让生命随着希望一同死灭。而涓生则“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殊不知“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继而又承认“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她爱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所以文章中一次又一次的提到涓生会突然想起子君的死来,一直生活在后悔和自责中。然而他后悔的是不该早早的对她说出真相。
涓生的思想概括为“个人奋斗”,尽管意识到“爱的盲目”然而没有将“社会解放”这样一个前提摆在“个性解放”之前,很难取得成功。他即便从自己的启蒙立场上退却下来,所感受到的仍只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他想要逃离,却最终不知该往何处去。在旁人甚至友人看来,子君的死竟无半点伤感,依旧可以听到“哈哈”声。
“我还期待着新的东西的到来,无名的,以外的。”然而彼时所能明确认知的“无非是死的寂静”。这样的矛盾、困惑与痛苦正是作家在“五四”落潮后寻求新路的困惑与迷惘的反映。“要遗忘”“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更显示出曙光追寻者的不馁和无奈,对追求新路的坚韧。然而这新路又该从何而来?“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这种追寻或许只能算作彷徨中的无奈之选吧……
篇14:《伤逝》读后感
看了《伤逝》我真心体会到在那种被压迫的社会环境下,恋爱自由的不可能性。在我看来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不仅在于封建保守的社会大环境,也有着主人公自身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大环境,在那个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还未成风的年代,封建主义下的恋爱限制仍约束着众人,婚姻家长制这个大框框下,涓生和子君的自由恋爱不被当时的人看好,这在他们去租房时,就已经显示了出来,新思想青年和女学生的恋爱,看上去郎才女貌,但在当时的人看来是多么的稀奇与古怪,在这种压抑的社会环境下,这种恋爱的自由自然不会有幸福美满的结果。
其次,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特点也导致了这场爱情悲剧。在我看来,子君作为一位新时代女性,能够冲破封建观念束缚,挣脱封建家庭囚牢,毅然追求自己的爱情,这在当时是很叛逆的,也是很不容易的,然而这却是与时代的不相容。但是她对爱情的坚定,喊出了自己的心声,喊出了数千年来女性所没有喊出的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不顾世俗的眼光,义无反顾地选择和涓生在一起,然而在她和涓生一起生活时,迫于生活压力,逐渐成为一位典型的家庭主妇,为家庭琐事而忙绿,为一点小事而争吵。慢慢地,她由一位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转变成一位世俗的女子,而涓生对他的感情也越来越淡,最终直至毁灭,而子君最终因被抛弃选择走向死亡。
涓生,一个新时代的青年,虽然也有点新思想,但却是不彻底的,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曾很勇敢,对爱情执着充满希望,但从本质上来讲,他仍在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现出守旧和懦弱。尤其是和子君在一起生活时,他的自私懦弱慢慢地把这段爱情推向毁灭的深渊,在他和子君租房的时候,他对众人轻视的眼光感到不自在,他顾及其他人的猜疑,轻蔑的言语,然而子君却并没有那么多在意别人的眼,从这点也能看出,涓生作为新青年却在思想上有一种不成熟性,他并未真正摆脱封建主义的条条框框,最终他们的爱情也走向终结。
我想那“吃人”的封建礼教是造成这场悲剧的重要原因。在那时,封建伦理,道德纲常严重压抑着人的个性,青年的爱情和婚姻应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涓生和子君那样不经大家同意便同居的是万万要不得的,那是离经叛道之举,会破坏社会风气。鲁迅写《伤逝》的目的,或许有对自身婚姻不幸的感慨,也有对封建婚姻的抨击,从主人公身上我们也了解到鲁迅先生对爱情的一些看法,他自己也曾有封建家长制的包办婚姻,原配朱安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家庭主妇,大字不识一个,然而鲁迅却是有文化的青年,两人根本没有共同语言,试问这样的婚姻谁又会幸福?
【伤逝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1.伤逝读后感
8.伤逝赏析
9.伤逝作文
10.伤逝优美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