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

2023-06-27 08:59: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由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

篇1: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发明和发现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公们都是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如发明了电视机的贝尔德,发明了地球仪的埃拉托色尼,发明了电冰箱的法拉第,发明了蒸气机的瓦特,发明锯子的鲁班,发明了显微镜的列文虎克等等。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经历了无数个不眠的夜晚,付出了无比艰辛的劳动。如电视机的发明家贝尔德,他为了发明电视机,曾被380幅的电压击倒,昏迷在地上,醒来后还继续没日没夜的工作,终于取得了成功。正是有了他们的发明,才有了我们今天多姿多彩的生活。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明创造无所不在,大到飞机、轮船,小到细细的拉链,无不包含着发明家们的奇思妙想和辛勤的汗水。而科学发现是发明创造的基础的源泉,它使人类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宇宙和大自然并从中产生了灵感,发明创造正是由此而生。

我被他们的`故事所打动,我被他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震撼。我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为长大建设富强伟大的祖国而贡献力量。

篇2: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

灯是人类征服黑夜的一大发明。19世纪前,人们用油灯、蜡烛等来照明,但光非常的微小。只有发电机的诞生,才使人类能用各色各样的电灯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变为白天,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赢得更多时间为社会创造财富。

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叫爱迪生。他是铁路工人的孩子,小学未读完就辍学,在火车上卖报度日。爱迪生是个聪明勤奋的人,他非常的聪明,爱做各种实验,制作出许多发明。他对电器特别感兴趣,自从法拉第发明电机后,爱迪生就决心制造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

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唯独白金丝性能量好,但白金价格贵得惊人,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1879年,几经实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作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锅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1879年除夕,爱迪生电灯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灯火通明。

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试验,非常得辛苦,发明炭丝作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丝,通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电灯竟可连续点亮1200个小时。电灯的发明,曾使煤气股票3天内猛跌百分之十二。自从

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后。19,美国柯进而奇发明了用钨丝代替炭丝,使电灯效率猛增。从此,电灯跃上新台阶,日光灯、碘钨灯等形形色色的灯如雨后春笋般登上照明舞台。

灯使黑暗化为光明,使世界变得更光彩夺目,绚丽多姿,形态万千,让世界充满光明!

篇3: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发明和发现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公们都是有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像电视机的发明家贝尔德,地球仪的发明家埃拉托色尼,冰箱的发明家法拉第,蒸汽机的发明家瓦特等等,还有普通的劳动者发明家拉兹罗.比罗,威廉.艾迪斯等等。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经历了无数个不眠的夜晚,付出了无比的艰辛。像电视机的发明者贝尔德,他为了发明电视机,曾被20xx伏的电压击倒,昏迷在地上,醒来后还继续没日没夜的工作,终于取得了成功。正是有了他们的发明,使我们有了今天多姿多彩的生活。

这本书还告诉我,在日常生活中,发明创造无处不在,大到飞机.轮船,小到细细的拉链,无不包含着发明家们的奇思妙想和辛勤的汗水。而科学发现是发明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它使人类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宇宙和大自然并从中产生了灵感,发明创造正是由此而生。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前人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创造精神。

我被他们的故事所打动,被他们的精神深深震撼。我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知识,效法立志,刻苦学习,沿着科学家们留下的步履前进。

篇4: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发明和发现的故事》,这本书讲的是三角形的由来,还有“数学王子”美称的著名数学家高斯等。

读完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我不但知道了三角形的由来等,还知道原来许多东西都是在动物身上得到启发,才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读了这本书后,我还知道了好多以前我并不知道的知识比如,以前我并不知道体温表的来历,体温表是谁发明的?读完以后我便知道,原来体温表是伽利略发明的,还有创造“珍妮纺纱机”的哈格里夫斯,发明气动闸的佐志・维什严豪斯,发明电话的贝尔等等一些发明家和科学家。

这本书还介绍了“数学王子”高斯,高斯小时候经历的一些数学题等,还有科学家伽利略,科学家帕斯卡等,还有等等一些发明家,科学家,以及数学家,这本书还写了摆钟的来历,我读了才知道原来摆钟,吊灯还是摆钟的祖先哩!

还有在大自然中受到启发,发明的一些电池、生活中的用品等等一些,比如,如果没有蜘蛛的话,科学家卜翁也就不会发明出人造纤维了,蛛丝手套就更不用说了,再比如,如果没有玉米叶子的话,莫比乌斯这个数学家根本解决不了他遇到的难题。这本书还介绍了许多以前我并不知道的知识,让我知道了许多我根本不知道的事情。

这本书真好!

篇5:读《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有感

读《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有感

“为什么我们还不知道这些重大和明显的事情的真相呢?主要原因确实是因为中国人自己没注意到这些,如果做出这些发明和发现的主人自己都不再要求得到发明和发现权,如果连他们自己对这些发明和发现的记忆都淡漠了,那么这些发明和发现的遗产继承人何苦还要替他们去争回丢失了的权利呢?时至今日,是否许多西方人还要知道这些真相,恐怕都很有疑问。因为我们总满足于认为,我们现有的地位是靠自己经过孤立无援的努力而达到的,我们是一切才能和技能的值得夸耀的主人。”

这是美国学者罗伯特·k·g·坦普尔在他的作品《the genius of the china》---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中的序言。这本1995年出版的书刊在学术界公认为是李约瑟博士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浓缩精华本;李约瑟本人也在序言中赞许此书是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精彩提炼。它用通俗的语言列举了中国古代的一百项天才的发明,书中的文字和图片仿佛把读者们带到了数千年前,带到了那些上观天象,俯察地理,通达人世变迁的祖先身边。

在感慨古代中国人卓越智慧的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作者本身对于中国文化那股强烈的热情。反观自己,尤其是当我发现书中有近一半的发明项目是我闻所未闻的内容之后,我更是不犹得深感惭愧,而正是这些发明,曾改变过世界发展的`进程,

目前在各国的学术界已经有个这样的共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的大量发明创造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度,正像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所指出的:“中国文献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考古证据或绘画实物证实中国的发明与发现比欧洲类似的或照搬的发明与发现往往领先很长一段时间……不管你探究哪一项,中国总是一个接一个地位居‘世界第一’。””

当然,“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如雷灌耳,这些人类史上里程碑似的内容曾伴随着每一个国人的成长历程。在奉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今天,还来不及让国人了解中国绝不仅仅是四大发明,就因近代科技的缺乏,让很多虽然有着灿烂历史的中国人的内心蒙上了一层不可名状的阴影。

“为什么具有系统实验和自然知识假说数学化特征的近代自然科学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西方兴起?为什么在公元后一千五百年间中国发展科学比西方更为有效与领先?中国都有哪些成就,其贡献如何?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基本上处于经验阶段或达芬奇式的水平,而未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或伽利略式的突破及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更是让这璀璨的历史仿佛陡然成为负担,更是引发了学术界旷日持久的争论。

有的学者认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中国人乐于从自然中寻找答案,在浑浊中思考真理,

篇6: 《100发明发现》读后感

在暑假里,我看了《100发明发现》这本书。在这本书里讲了许多科学家的一些小发明。

伞,我想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用到“伞”这个道具,它可以为我们遮阳、挡风、避雨等等一些好处。有没有人知道什谁发明了伞、什么时候发明的?

伞,发明于公元前10,是由鲁班的妻子云氏的提示,据说当时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可是亭子虽好,但总不便多设,而且四季雷阵雨,说来就来,说不定雨就“迅雷不及掩耳”地下起来。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这位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就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伞就被发明出来了!

鲁班果然名不虚传,就连他的妻子也非常聪明。

现在科技的发达,就是像鲁班及其妻子一样的科学家,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也知道在这过程中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也要付出许多精力,而我们也要像这些科学家学习,不能被一次的失败而打败,要不断的去努力,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篇7: 《100发明发现》读后感

我读了《100个发明故事》知道了很多的知识,像飞机是莱克兄弟发明的、巧克力是科尔斯特发明的、牙刷是阿迪斯发明的。

我最喜欢《跑起来的木架子》,它说的是有一天,德莱士巡山走累了,坐在圆木上。他发现圆木会随着自己的身子摇晃,德莱士就用圆木做成了一辆木架子,后来人们就称它为自行车。

读了《100个发明故事》我知道了很多的知识,我要读更多的书,就、了解更多的知识。

篇8:读《发现母亲》有感

首先,要感谢学校有机会让我们接触王东华先生的《发现母亲》。“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从这两句话,就可以看出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在对老大的教育上,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我对自己的学生要求很严格,进而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严格,我总觉得孩子其实可以做的更好,而忽略了,其实老大在很多方面已经做的很不错;我脾气很急躁,做事很麻利,不喜欢拖泥带水,所以特别讨厌孩子做事推三阻四,拖拖拉拉,所以就会经常催着她去做,孩子对此很反感;因为每天都有很多家里的事情,学校的事情需要处理,我没有很多时间耗在孩子身上,所以我喜欢快刀斩乱麻,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缺少耐心,造成孩子做事也没有耐心;因为我不喜欢看书,所以也没有从小陪着孩子读书,造成孩子也不喜欢读书……,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都会多多少少有父母的影子。其实对于老大,我没少说她,但效果甚微,当时有用,等下次再遇到时,就又恢复原样了。尽管言教在孩子的思维能力具备后效力很大,但是,言教的基础仍然是身教,如果身教不好,那么言教的效果不可能好。只有身教和言教同时进行,身教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孩子的教育才能起到作用。我深深觉得老大身上的很多毛病,跟我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我必须行动起来,做出改变,和老大一起为老二做榜样。

首先,我需要从思想上先认识到,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老师把别人的孩子培育的很成功,但却没有时间管自己的孩子,这种代价是很沉重的,这其实是作为老师的一大失败。居里夫人的成功无人能比但依然把女儿培养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不能因为工作太忙,而放弃了对孩子的管理,学生是别人的最多跟你三年,而孩子是自己的,要跟自己一辈子。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这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其次,我必须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做出改变,以平和的心态去纠正孩子身上的缺点,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时不时的跟孩子聊聊这几天她有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给我们了巨大的惊喜,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赏,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放下手机,放下家务,放下工作,陪着孩子一起共读一本书,跟孩子交流读书心得,一起共读优美的语句。周末陪孩子一起去上辅导班,跟她一起学习。努力把孩子往更优秀的方面培养,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孩子一定会越来越优秀。

篇9:读《发现母亲》有感

有的人看见这个题目会问:“做个合格的家长?难道我做得不够合格吗?我让孩子吃饱穿暖,还让孩子早日接受教育,参加了好多培训班,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我这个家长不合格吗?”我想说,合格不合格,你将《发现母亲》看一遍就知道了。读完了《发现母亲》后,你就会觉得抚育孩子不仅仅是吃好穿好,多参加几个培训班就行了。它包括对孩子进行习育、教育和化育。如果能做到这三者的融合,你就不但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还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家长。没准因为你的出色的抚育,你还可能培养出天才来。

《发现母亲》的封面顶部,就有那么一行信心十足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这是大话吗?非也。你去书中走个来回,就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力量底气十足,这句话的内涵无比丰富。这句话的背后,是作者王东华先生历时十年,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揭示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后,对为人父母者最好的祝福。

读罢此书之后,有一类“成功”人物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轰然崩塌了。这一类人就是为了事业,而不顾孩子的人。作者说:“在过往的历史里,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好父亲、好母亲,我们有许多名人教子的故事,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几个被教育出来的有作为的孩子,相反,败家子却层出不穷。”这是多么发人深省呀。我们不顾孩子的教育、成长,而只热衷于自己所谓的“事业”,而在自以为是的“成功”之后,却为社会“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的“累赘”,难道这样的价值观我们还能弘扬下去吗?王东华更是在书中以“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为专题,提醒人们“我们是孩子的生命之舵,孩子是我们的生命之锚”,提醒人们“如果连关系自己身前身后的子女都不去关注,又何谈去建功立业呢”。

然而,王东华经过考察后发现,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即使有教育好孩子之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当然这也是绝大部分“平凡”父母面临的问题。比如历史上俯拾皆是的“英雄无继”现象,还有现实中仍在上演的“富不过三代”便是明证。有人以“因果”来解释,有人以“风水”来阐释,而作者对同时又大量在历史上存在的“人才世家”现象进行了剖析,发现不管是“富不过三代”也好,“人才世家”也好,起着最关键作用的仍然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

不过,这里提到的“家庭教育”远非现在我们常常提到的狭隘的“早期智力教育”范围了。为了真正揭示“家庭教育”的成功规律,作者系统研究了胎儿的发育、幼儿的成长,研究了人生的发展、人才的培育,研究了人才成长中的长子现象、行序现象、幼子现象、独子现象、寡母现象等,从而发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大责任。比如,王东华在比较了“教师”与“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之后,提出了“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的观点;他在比较了“家庭”与“学校”在孩子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大小后,提出了“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的观点。而在分析了“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让妈妈成为母亲,成为教育家”等一系列观点后,他更是提出了“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这一重要观点,而不是人们常常说得“第一任老师”。

因为“这部著作完全是作者考察了中外上千年教育史、女性史及文化史,并对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研究写成的,完全是作者独立思考之结晶”。所以,书中的所有论断都显得那么新颖又具有震撼力。如:“人脑是分两次诞生的”、“第二次诞生更重要”、“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等,让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抓住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又比如:“母子感通:摇篮里建立起来的感应频道”、“恋母情结: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慈容精神: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等,让人们认识到了在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时,母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开始,中国的“母亲教育学”也正式开始了。建立一门新学说是不容易的,需要大量的资料作支撑。于是,“方仲永真的神吗?”、“傅雷为什么反对傅敏学音乐?”、“鲁迅怎样做父亲,做对了吗?”、“教皇的养子为何比亲子成名的概率要小?”、“全世界智商最高的金雄熔失败了吗?”等古今中外一系列涉及人才成长、家庭教育成败的`正反面事例都成为了他的研究对象。建立一门新的学说是不简单的,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于是,本来是学工科出身的作者,为了这本著作、这个学说的问世,真就坐了十年冷板凳。而且在成名后,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停下他研究的脚步。

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社会的赞美、优厚的报酬吗?我觉得的都不是,因为如果仅仅为了这一些,他完全可以从事自己的“老本行”。我觉得他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在他的书中处处洋溢着。我们可以随便摘出来一段体会体会:“我们不能成就伟业,那并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过错。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一个能理解伟大体验的人,则是我们的过错;而如果体验了理解了这份伟大而不能传达给孩子,从而让孩子点起自己那燃烧的对真理、伟大追求的火炬,那则是一种太遗憾和太不应该的过错了!”

他的使命感不仅是为了中国的繁荣与进步,更是为了世界的美丽与发展。所以作者在书的结尾发出了“让天才成批出现”的呐喊。他说:“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长盛不衰的全面复兴与增长,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这是一种多么高远的境界呀,我们所有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还能冷眼旁观吗?不,再也不能了。我们应该行动起来。那么,就让我们从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开始吧。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那手就长在我们身上!

篇10:《发明・发现故事》的读后感

《发明・发现故事》的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发明·发现故事》,书中的主人公们都是有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像电视机的发明家贝尔德,地球仪的发明家埃拉托色尼,冰箱的发明家法拉第,蒸汽机的发明家瓦特等等,还有普通的劳动者发明家拉兹罗.比罗,威廉.艾迪斯等等。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经历了无数个不眠的夜晚,付出了无比的'艰辛。像电视机的发明者贝尔德,他为了发明电视机,曾被XX伏的电压击倒,昏迷在地上,醒来后还继续没日没夜的工作,终于取得了成功。正是有了他们的发明,使我们有了今天多姿多彩的生活,

这本书还告诉我,在日常生活中,发明创造无处不在,大到飞机.轮船,小到细细的拉链,无不包含着发明家们的奇思妙想和辛勤的汗水。而科学发现是发明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它使人类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宇宙和大自然并从中产生了灵感,发明创造正是由此而生。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前人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创造精神。

我被他们的故事所打动,被他们的精神深深震撼。我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长大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11:关于发明故事精选

假如你想让傻瓜撞墙,只需来一场撞墙比赛;假如你想让女人上当,只需把它说成是一种时尚。

朋友问,第一个穿上高跟鞋的人是谁?她一定是当时世界上最时髦的女人。

事实上,第一个穿高跟鞋的人,是个男人,还是个国王。

法国的路易十四国王,身高仅5英尺3英寸。这位别名叫“太阳国王”的家伙,个头不大,心思却不小。

他的统治时间超过欧洲任何一个国王——从1643年到17。他率领法国军队与欧洲的几乎所有国家打了四场大仗。他建造了一座闪闪发亮的行宫和花园,名叫凡尔赛宫。

然而,如此辉煌的成就,也不能满足他爆棚的虚荣心。对于自己的身高,路易十四始终耿耿于怀。他很想以高大炫目的形象接受世人的膜拜。

这种小个子男人,不缺乏的是鬼点子。他找到了好办法,戴一顶高耸的假发,穿一双软木做的5英寸高跟鞋,通过这样的作弊手段,足可与高他一头的家伙一争高低。为了使那些高个子们敬畏自卑,他鞋子上的装饰画是法军战斗胜利的场面。当然,这些胜利都是他带领取得的。

那时,凡尔赛宫豢养着许多年轻貌美的宫女,她们耐不住宫廷生活的寂寞单调,常常溜出宫外玩耍。有人向路易十四献计,倘若能想出点子,使她们行动不便,她们就不能轻易出宫了。

路易十四认为这主意十分靠谱。他授命鞋匠设计一种刁钻古怪的鞋子,以整治那些喜欢溜之大吉的宫女。当时,法国舞台上的悲剧演员穿的是一种全高型的戏剧鞋,鞋匠从这里得到启发,创作出了后边高高翘起的高跟鞋。

想必路易十四见到有史以来第一双高跟鞋的雏形之时,心里会有一种变态的兴奋吧。毫无疑问,这简直就是一件残酷的刑具,可以让那群不守规矩的小蹄子彻底歇菜。

当宫女们看到这些形状奇怪的高跟鞋时,吓得叫苦连天,推托不迭。怎奈王命难违,最后只得哭丧着脸穿起了高跟鞋。

你不得不赞叹女人们那超乎寻常的柔韧性与适应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宫女们即便穿着这件刑具也能行走自如。当然,不能和以前来去如风相比,但是也不会举步维艰,蹒跚不前。

况且,她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惊喜,高跟鞋可以使她们更加富于女性的魅力。与这个惊喜相比,那点痛苦简直不值一提,她们愿意为此付出更昂贵的代价。

你可以想象,高跟鞋以比瘟疫传播猛烈十倍的速度向欧洲蔓延,最终一统世界。

伟大的路易十四没有想到,这是他最漂亮的一次征服,他的军队到不了的地方,他的高跟鞋却能占领。

他让女人们又爱又恨,因为女人们对于高跟鞋的态度也是爱恨交加。

我听到一个辛苦的小白领抱怨:“为什么女人就要承受穿高跟鞋的痛苦,而男人就不需要,这该死的高跟鞋,我真宁愿把它脱了赤脚走路。谁是发明高跟鞋的人?我真想杀了他!”

我懒洋洋地说:“除非你坐上时光穿梭机,回到17世纪的法国,把路易十四干掉。不过,你应该咨询一下其他女人的意见,她们未必希望你这样做。”

起码,玛丽莲·梦露不会赞同这个刺杀计划。她说过:“那个发明高跟鞋的人,不管是谁,我想女人们都欠他一份情。”

篇12:关于发明故事精选

有些人费尽脑汁,历尽艰辛,却无法摆脱贫困;有些人稍动脑筋,却旋即成为腰缠万贯的富翁。原来发明之路上有一个岔路口,一条通向贫困,一条通向富裕。下面的故事会给你带来什么启迪呢?

美国的海曼曾是一位卖不出画的画家。当他画素描时,经常为寻找橡皮而苦恼。因为贫穷,所以买一块橡皮也不能随随便便。橡皮虽小,但管大用。小小的橡皮既容易滚落,又容易夹在纸物中间,常常为找它而使人烦恼。当这小东西失落时,画就画不成了。海曼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设法在铅笔的尾部装上一块小橡皮。起初,是用线缠法将橡皮固定,后来决定用小软铁片将其固定。

海曼的亲友维廉姆见此后,即建议海曼申请专利,结果以55万美元卖给了铅笔公司,获得了成功。此事发生在1860年左右。

加倍或合并相同的两种东西,已成为发明的捷径。

松下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早年曾经把原来的单插座改为双头插座、三头插座而获得了巨额利润。酒井先生是靠发明给玩具狗附加一条红舌头而发财的人。他说:“我以每只狗70日元批发价出售,每天可卖300只。有一天有个人找我要减价多买一些,被我拒绝,不料这个人想出一篮双狗的主意,抢去了生意。”原来那个人把两只酒井小狗并放在塑料小篮中,前肢搭出篮缘,伸着红舌,十分可爱,申请了专利。他卖出的小狗平均每只价高170日元仍有不少人买。利用加倍的原则,他凭空每天挣得了3万日元。

现在所采用的可口可乐瓶样式,是1923年后才有的。当时25岁的青年路透,是美国某家玻璃瓶公司吹玻璃瓶的工人。

有一天,久别的女朋友到他这里来拜访。她穿着流行的紧腿裙,美极了。这种裙子在膝部附近变窄了,强调了人体的线条美。约会归来后,路透迅速按照裙子样式制作了一个瓶子。然后作为图案设计进行了专利登记,并将此瓶子设计带到可口可乐公司。

该公司的总经理与此青年签订了一份合同,答应每一格罗斯(十二打)付给他5美分。这就是可口可乐饮料现在所用的瓶样。

这样,这位年轻人路透所得的金额,据说约合口币18亿元之巨。

一位家庭主妇将收缩薄膜覆盖在晒衣竿上并浇上热水。由于薄膜收缩,所以它就紧紧地贴在晒衣竿上,于是变成了竿的塑料薄膜。这是前的一件价值100万日元的发明。

头脑不使用会老化,越使用越灵敏。对世界上的事物关心并注意观察,然后把灵机一动所想出的东西,试着构思出自己的方案。躺在床上也好,上厕所也好,乘电车也好……什么时候郁行,只要脑海中浮现出方案,就要立刻把它记下来。至于想出来的是妙计还是愚方,放在以后再评价。“枪法再差,多放也可命中”——在众多的方案中,总会有一两件碰巧是出色的。

篇13: 读故事有感

读过这样一则故事:雪后天晴,一位母亲带着儿子到雪中散步。她看着那些被雪镶上了银边的树木对儿子说:“世界上有两种树,倔强的和聪明的。榆树是前者,当雪积在它的枝头时,它宁可被雪压断了枝也不肯弯腰;而松树是后者,当它承受不了枝头的积雪时,会弯下自己的枝桠,让积雪滑落到地上。到最后,榆树被损坏了,而松树却依然挺立在那里。”

世界上也有这两种人:一种好比榆树,宁愿一死也不愿自己的灵魂被玷污;另一种就好比松树,受到压迫时聪明的忍让一时,最终保全了自己。在我看来,前者有宁折不屈的气概和斗争到底的精神,这固然让人钦佩,但我认为,后者能屈能伸,从长计议的性格也值得我们学习。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就是榆树。他“宁愿赴常流而葬于鱼腹中”,而不愿“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他的这种高洁的品质是流芳千载的。但如果他能忍一时之屈,想方设法站起来反抗,以自我之“独醒”唤众人之“皆醒”,就算是最后失败了也不留遗憾。而他放弃了,自己倒是“留取丹心照汗青”了,但楚国人命却还处于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越王勾践具有松树的品质。他虽然败于吴国,但并没有一蹶不振,或是走向自我灭亡,而是“苦身焦思,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刻苦自励,十年后风云再起,成就霸业。

“知行知止为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真正的强者不光要有不屈不挠的意志,还要有一个冷静的、聪明的头脑。榆树很倔强,宁可折断自己也不愿向积雪屈膝;而松树虽然向积雪低了头,但最终坚强地活了下来。榆树是有骨气的,它的骨气露在外面,成了“硬气”;而松树的骨气隐藏在它那傲视风雪挺拔的躯干中。所以,榆树是感性的,松树是理性的。只有保全了自己,日后才会继续为人类造福。

朋友,你是愿意做榆树,还是愿意做松树呢?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相关文章:

1.读《发现孩子》有感

2.读爱迪生的发明梦有感

3.读《雷锋故事》有感

4.读史记故事有感

5.读《雷锋故事》有感500字

6.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7.读《泉州俗语故事》有感

8.读《名人故事》有感300字

9.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

10.读《欧阳修的故事》有感

下载word文档
《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