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

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

2022-08-24 08:37:4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把酒言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

篇1: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

最近,我读了《范仲淹的故事》,使我受益无穷,他那刻苦学习的精神,成为我前进的动能。

课文讲了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事。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穷,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己全天下为已任的故事。

而想到现在的我,却大不一样。课文中一个片段写了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但为了求学,范仲淹闭门不出,埋头苦读。那我呢?读书的时候,只要外面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大惊小怪,东张西望,还认为自己十分聪明、十分能干,不用读、不用学,也能考个好成绩。有一次,星期六早上,妈妈叫我把这段话背熟,她买菜回来,就检查我背书情况。我刚开始很认真地读啊读,不一会,听到楼下大吵大闹的,我还在读书,不去理睬,但是声音越来越响亮,人聚得越来越多……我再也忍不住了,扔下了书,跑出去看个究竟。一看,就把背书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事情结束了,我回到家,妈妈已经坐在沙发上,等侍检查我的背书情况……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后,我深受教育。从此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要向范仲淹那样刻苦学习,掌握现代文化知识,为祖国做贡献。

篇2: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

读罢《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我的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久久不能平静。课文讲述了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事。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而能刻苦学习、胸有大志、以全天下为己任。想到现在的我,却大不一样了。课文有一段写到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跑去看,范仲淹却闭门不出,仍旧埋头苦读。同学特地跑来叫他,他也只平淡地回答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这句话说明了范仲淹对自己有很大的信心,更蕴含着范仲淹为国治民的宏大志向。而我们呢?读书时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大惊小怪、东张西望。还有,课文中写范仲淹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而我们,每天都有丰盛的饭菜,有时还会抱怨难吃。

朋友送美味佳肴给他,他也没吃,理由是:怕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吃不下咸菜、米粥了。范仲淹少孤家贫却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并埋头苦学,这种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今我们有优越的学习条件,有优厚的生活条件,更应该埋头苦学,掌握现代化知识,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篇3: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

范仲淹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真是太令人敬佩了!

篇4:读《范仲淹》有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出自伟大的民族英雄——范仲淹之口。范仲淹一生为了国家的兴旺,百姓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直到死也要将自己的俸禄给穷苦百姓开荒种地。今年寒假,我读了《范仲淹宰相全传》这本书。

我从书中了解到:范仲淹一生为人朴素,在南都学舍,每天只吃一块冻粥,好友刘子杭给他送好酒好菜,他怕吃了好的,以后就咽不下粥了,拒绝好友的好意。他为人清廉,当了通判却不收老百姓、官员的一两银子,还要知州认自己收刮老百姓钱财之罪;他先天下后自己,他冒死去建筑大坝,修筑水利,只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他不畏权贵,三番四次的冒死相谏皇上还怒斩皇侄,不怕死也要向皇上献上《百官图》,以揭露官场之歪风;他威震边关,建城堡、种粮食、操练兵与民同乐,打得西夏元昊只能向大宋称臣。可惜范仲淹建立起的改革新政却失败了,他在惋惜中去世。

从范仲淹的故事我联想到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英雄人物,像正直廉洁的包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为公的孙中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他们把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一心想着国家。

正因为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才迎来今天我们幸福的生活。可是我们身边却有一些官员不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坑害人民,最终成为阶下囚。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都应该像范仲淹一样,一定要遵守此信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我们长大了也要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有益的行动,为人正直、服务人民,做一个范仲淹式的好公民。

篇5:读《范仲淹》有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勤学自律的范仲淹》。

大概内容是这样的:范仲淹出生在江苏一个贫困人家,两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一户姓朱的人家。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继父实在也不富裕,范仲淹只有通过自学来识字。白天,他去别人家帮工,晚上就点上小油灯来读书。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免费招学徒的布告。就赶紧跑进去请求老师收他为徒,老师说我的学生必须很刻苦才行,你能做到我就收你为徒。范仲淹说老师我什么苦都能吃。就这样老师收他为徒了。

有一天晚上,范仲淹仍在挑灯夜读,老师见他很用功,晚上又没吃东西,就从厨房里拿了一张大饼给他。看到他专心致志的样子不想打扰他,悄悄地放到他面前石桌上就走开了。范仲淹一点也没有觉察到。当他起来踱步思考问题时候随手拿起了面饼,但又放下了。虽然肚子饿得咕咕叫但由于也不知是谁放在这儿的,他看了两眼又专心致志地读书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想很多,我们至少从范仲淹身上学到两点可贵的品质,一是他不畏贫困,热爱学习努力向上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是他注意修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无论是一块面饼,还是金银财宝,对他来是说不是自己的就坚决不要,同时也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不要随便拿。

篇6:读《范仲淹》有感

读了《范仲淹》这篇文章后,我的心情就像波涛起伏的大海一样久久不能平静,我的学习态度跟范仲淹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啊!我感到很惭愧。

这篇文章讲了范仲淹因为十年苦读,所以当上了成功的宰相,赞扬了范仲淹认真,一丝不苟的读书精神。

范仲淹生活简朴。他每天都只吃几块冰冻的稀饭,睡觉只盖一层薄薄的被子,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范仲淹依然能坚持计划地读书,就算到了半夜也没把一天的读书计划完成。而我呢,每天吃饱饭后偷偷拿了一包薯片出来吃,然后我把计算机打开,边看玩游戏边听流行曲子。

我觉得:我跟范仲淹真是鲜明的对比啊!一个是好吃好睡不肯读书,一个是不吃不睡也要读书。

坚持就会成功!范仲淹就是因为坚持才取得好成绩呀!而我呢?答应妈妈每天坚持读40分钟书,但是,前几天表现很好,后几天就没有坚持读了,还说:哎呀!反正我读了这么久也不见起效,干脆不读算了!”正因为我没坚持,正因为我放弃了,所以,我的知识只能是绞尽脑汁挤出来的!

范仲淹那勤奋好学的质量真值得我们学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以后一定要学习范仲淹那种废寝忘食、勤学苦练的精神,端正学习态度,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篇7:读《范仲淹》有感

古今中外,每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只要我们学会不怕困难,不半途而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就一定会成功!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死了,家里很贫穷,他长大以后,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认真读书,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他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习是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是啊!就像爱迪生曾说过的,“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像郭沫若曾经说过的,“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不付出汗水、不努力、不勤奋的学习,怎能成功呢?

学习,使我懂得道德、文明是什么。学习,使我明白做人的道理;学习,使我认得汉字;学习,使我懂得责任是什么;学习,让我明白要诚实做人,讲信用……学习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更将给我留下毕生的启示。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使我明白了一点: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也就是说,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当然学习也不例外。

篇8: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作文

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作文

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   陈尚泽今天,我看了一本《范仲淹的故事》。书里讲的是: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幼年时,家境贫寒,两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了。范仲淹从小就很有志气,读书非常勤奋。由于日子过得很艰辛,他只好白天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读书。为了节省粮食和柴火,他每天只能烧一锅粥,等粥凉了以后,用力划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吃两块粥。 后来,为了开阔眼界,范仲淹决心到外面游历求学。一路上,他看到了名山大川,也看到了穷苦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后来,他进了南都学舍,继续食粥苦读。一个同学看到他清苦的生活,回家告诉了做官的父亲,这位爱才的官员叫儿子送给范仲淹许多好吃的,可范仲淹谢绝了他的好意。 一天,宋真宗路过南都,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只有范仲淹一个人闭门读书,不闻不问。一位同学特意跑过来叫他去看,可他却说:“现在我的头等大事是读书。见皇帝的机会多着呢,以后再见也不迟啊!可是书没读,时间浪费了,多可惜呀!”功夫不负有心人,26岁时,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范仲淹是个有志气的孩子,虽然生活艰苦,却不能磨灭他的斗志。一心读书,努力学习,终于功成名就。范仲淹这种艰苦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努力读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我们生活富足,条件优越,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篇9:读《范仲淹苦读》有感

读《范仲淹苦读》有感300字

我呢,也是一个爱书如命的孩子,可我无论如何也比不上酷爱读书的范仲淹呀!

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并且说过:“一个人如果不读书,没有抱负,即使能吃好穿好,我看也没有多大的意思。”是呀,他说的真对,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一肚子“草”,那和“废人”有什么区别啊!我们的国家之所以叫“中国”,是因为我们的国家是个发展中的和国家。如果没有一点知识,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就算有知识,也不一定有工作呢!现在有多少大学生为了找工作而东奔西走,找不到工作就垂头丧气、愁眉苦脸的。看来“书”才是我最好的朋友啊!“好朋友”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保护你,绝不会让你受一点伤害。我因应该向范仲淹学习,要勤奋好学。范仲淹家境贫寒,可他仍然昼夜攻读。那时候,他的条件多么艰辛,都能坚持不懈的读书。我呢,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让人不得不羡慕的学习条件,怎么能不好好读书呢?怎么能不和“书”交朋友呢?范仲淹为了读书,五年没有睡过一个安安稳稳的觉。可我呢,哪天不一觉睡到大天亮呀!

读了《范仲淹苦读》这篇文章,让我深深的懂得了读书的重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篇10:读《范仲淹苦读》有感

读《范仲淹苦读》有感

《读范仲淹苦读》这篇文章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这篇文章讲的是范仲淹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自己一人住僧房里不分昼夜地读书,粮食不够吃,就煮一锅粥,凝结后,分成四块,有个大官的儿子送了许多好吃的,他一点也没动,怕自己吃了,就坚持不了苦读,他没吃过一顿好饭,没睡一个好觉,经过他长期的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实现了他那远大的抱负。这让我体会要想成功,必须长期刻苦学习。

我们院子里也有个像范仲淹这样的人,她叫龙玉,她的学习很好,她从小也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就是成为一个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她每天去学校去的很早,她可不是去玩,而是坐到座位上认认真真地读书,她上课也是很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她的同学都这么说。她从不到院子里玩,而是有时间就读书,连吃饭的时间都会忘,非要她妈妈叫得整栋楼听得见,她每年好像都评为了“三好学生”。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激励着我,范仲淹刻苦学习的故事鼓舞着我,邻居家的龙玉影响着我。我也一定会像他们一样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篇11:读《范仲淹苦读》有感

我呢,也是一个爱书如命的孩子,可我无论如何也比不上酷爱读书的范仲淹呀!

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并且说过:“一个人如果不读书,没有抱负,即使能吃好穿好,我看也没有多大的意思。”是呀,他说的真对,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一肚子“草”,那和“废人”有什么区别啊!我们的国家之所以叫“中国”,是因为我们的国家是个发展中的和国家。如果没有一点知识,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就算有知识,也不一定有工作呢!现在有多少大学生为了找工作而东奔西走,找不到工作就垂头丧气、愁眉苦脸的。看来“书”才是我最好的朋友啊!“好朋友”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保护你,绝不会让你受一点伤害。我因应该向范仲淹学习,要勤奋好学。范仲淹家境贫寒,可他仍然昼夜攻读。那时候,他的条件多么艰辛,都能坚持不懈的读书。我呢,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让人不得不羡慕的学习条件,怎么能不好好读书呢?怎么能不和“书”交朋友呢?范仲淹为了读书,五年没有睡过一个安安稳稳的觉。可我呢,哪天不一觉睡到大天亮呀!

读了《范仲淹苦读》这篇文章,让我深深的懂得了读书的重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篇12:读《范仲淹苦读》有感

《读范仲淹苦读》这篇文章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这篇文章讲的是范仲淹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自己一人住僧房里不分昼夜地读书,粮食不够吃,就煮一锅粥,凝结后,分成四块,有个大官的儿子送了许多好吃的,他一点也没动,怕自己吃了,就坚持不了苦读,他没吃过一顿好饭,没睡一个好觉,经过他长期的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实现了他那远大的抱负。这让我体会要想成功,必须长期刻苦学习。

我们院子里也有个像范仲淹这样的人,她叫龙玉,她的学习很好,她从小也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就是成为一个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她每天去学校去的很早,她可不是去玩,而是坐到座位上认认真真地读书,她上课也是很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她的同学都这么说。她从不到院子里玩,而是有时间就读书,连吃饭的时间都会忘,非要她妈妈叫得整栋楼听得见,她每年好像都评为了“三好学生”。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激励着我,范仲淹刻苦学习的故事鼓舞着我,邻居家的龙玉影响着我。我也一定会像他们一样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篇13:读范仲淹有感450zi

读范仲淹有感450zi

读完《范仲淹的故事》一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被范仲淹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打动。

课文写范仲淹刻苦求学,每天鸡鸣即起,每天只煮一锅粥。范仲淹十分珍惜时间,不把时间浪费在任何地方。与范仲淹比起来,我真是太不懂珍惜时间了。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六,在家里我不用煮饭也不用洗衣服,所以我就睡到中午太阳照屁股才起床。起床后吃完早点,妈妈叫我去放牛,可是我说:“不去,我懒得动。”然后妈妈骂了我一句就走了。

妈妈走了以后我就去找小伙伴到田里嬉戏,还去河里捉鱼。快天黑了,我回到家里,奶奶已经把饭菜做好了,我津津有味地吃着,吃完又去看电视了。每到周末,我都是这样度过,每天什么正事也不干,虚度光阴。

读完《范仲淹的故事》以后,我每天都很早就起来了,干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因为我知道,如果现在整天这样虚度光阴,将来只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范仲淹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才得到了好回报。

功夫绝不会负有心人,我现在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华丽丽的分割线------------------

读罢《范仲淹》,内心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巨石,泛起层层波涛,久久不能平静。内心深处不禁为范仲淹面对锦衣玉食不改其志;面对皇帝的驾临能够一睹芳容,能够坚守内心的平静继续读书;小小的一介草民,能够从小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坚守志向,一步步实现梦想而激动不已。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范仲淹之手。可是这一切荣光的背后是无数的艰辛,是面对无数诱惑的坚持和坚守,是能够忍常人无法忍受的苦痛、寂寞、闲言碎语和不屑。

一两岁就独自到寺院读书,这可以说对于我们来说太难太难,遥想那时的你我,哪一个不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一两岁,别说是离家,就是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样离开父母的`操劳,更别说粗茶淡饭了。更难能可贵的是,还能坚守自己的梦想,不断的读书。梦想不断地坚持并付诸于行动是成功的唯一途径,范仲淹就是这样坚持和努力的。应天府书院读书经历就是最好的例证。那时享用的是划粥割齑,但丝毫没有影响他日出闻鸡而读,落日与月相伴而卧,春华秋实,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从不改其志。面对朋友的好意,先是拒绝金钱,而后是不敢尝试锦衣玉食。内心深处总能够绷紧警觉自省的弦,不至于一两次的口腹之快,而改变长期粗茶淡饭的处境,以至于读书救国梦的破产。如果说这些都是好克服的,现在的你我都能做到,但是面对前呼后拥威风八面的皇帝,你能够禁住自己梦想的助推人,理想实现的总舵手的诱惑,总保持一颗警觉的内心,有一种理智的声音提醒自己,现在神马都是浮云,只有付出努力,最终还是实力说明一切。因此,他可以面对传说中的皇帝不屑一顾,可以平静面对未来的顶头上司的光顾,内心坚守当前的一切,把握自己当前应该所做。

我不敢想象,如果换做我会怎么样,也许不会那样的清高,偶尔品尝人生百味,但我不会迷恋其中的酸甜苦辣。因为我相信,只有经历过,才能体味各种的滋味。但我也会像范仲淹那样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在正确的道路上坚持,前行,无论人生道路崎岖与坎坷,只要生命不止,我想一定要继续前行。

《范仲淹》它就像一颗指路的北斗星,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它就像那永不停息的马达催我奋进;它就是人生路上的一块鲜明的路标,使迷茫的我不在徘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上路前行。

-------------------华丽丽的分割线------------------

范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写照。他抛下家室与韩琦一起镇守陕西,屡次击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在那“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荒山野岭上,他也曾想过家,沉吟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的诗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归无计”,就在那里餐风饮露度过了半辈子。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时,明知前去谈判凶多吉少,考虑到“国事至此”,就“不得爱身”了。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他在《指南录后序》中发誓:“生不能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还在一首诗中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

范仲淹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几度挣脱元军魔掌,以期重整旗鼓,为国雪耻。临死时还一心要挽救祖国。真是太令人敬佩了!

上一篇:维稳工作培训资料  下一篇:看小时代2有感

篇14:读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感

读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感

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奇葩,是以“记”为题的抒怀达志之作,是为表述其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散文名篇。其作品不仅记叙写景生动感人,议论说理更给人以启迪和借鉴,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

一、忧国忧民 为官正气

两位作者写作时处境有相同之处,两篇文章的写作年代一致。范仲淹一生为国为民,他文武双全,曾带兵戍守西北,抵御西夏,连敌人都说他“胸中自有百万甲兵”。“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就是他戎马生涯时的真实写照。他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后,提出十条治国建议,重在整顿吏治,因此触怒了权贵,受到诬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贬到河南邓州做知州。欧阳修为范仲淹辩诬上书朝廷,夸赞范仲淹是“天下至公之贤”,也遭到奸佞诬陷,被贬到安徽滁州作太守。因支持范仲淹被贬的还有滕子京等人。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出知邓州后的第二年(即庆历六年),岳阳楼重修工程完工,被贬到岳州做知府的滕子京请范仲淹作记,说:“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范仲淹遂写成此文。欧阳修写《醉翁亭记》也恰恰是这一年,此时他也已被贬到滁州作太守,与琅琊寺的住持智仙和尚很要好,智仙和尚专门为他在上山的路旁盖了一座亭子,欧阳修为人旷达,自称“醉翁”,便将所建之亭命名为“醉翁亭”。且与民同游,“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于是其笔下便出现了回肠荡气的《醉翁亭记》。因楼而记,因亭为文。楼亭有幸,斯楼斯亭因记因文而名闻天下。

虽然遭到贬谪,面临逆境,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丝毫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始终把眼光关注着百姓。所以文中他们都是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地方的百姓谋福利,政绩卓著。不到一年时间,滕子京使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在邓州开仓赈灾、兴修水利;欧阳修在滁州施行“宽简之政”和仁政爱民之策,使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二、文思精巧 各尽其妙

两篇文章文不甚长,但思想深邃,足见结构技巧之高超。文风也很相似,都写得平实而有气势,清新流畅,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一扫晚唐五代文坛浮华轻靡的流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

范仲淹写洞庭湖,只用了“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就尽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这一“衔”一“吞”,将洞庭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气魄描写得极其生动。“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没有对岳阳楼的修建进行具体阐述,也没有泛泛铺陈岳阳楼周围的湖光山色,而是另辟蹊径,抓住迁客骚人登楼所见所感,引出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全文跌宕而又自然,有时似乎文意已尽却又峰回路转。景物描写看似洋洋洒洒,却并非文章要旨,而是借其抒发自己之心胸和抱负。

《醉翁亭记》则以“乐”字,金线串珠般提挈全篇。写朝暮之景,抒山水之乐;写滁人游山,发游人之乐;写山肴野味,表宴酣之乐;写鸟啼婉转,示禽鸟之乐,更流露出太守身处“翼然临于泉上”的小亭,自我陶醉的同游之乐。行文走笔,因“乐”展开,“醉”是现象,“乐”为本质,“乐”是“醉”中之乐,“醉”则因“乐”而醉。“醉”、“乐”一隐一现,前伏后应,一气到底,形成了谨严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相传文章写成后,欧阳修虚心向人征求意见,他读给一位樵夫听,当读到“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时,樵夫说:“您文章的字好象多了点。我打柴上山,站在南天门,放眼一望,四周都是山……”顿时,欧阳修明白了,于是提笔将前边一串文字划掉,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记》言简意赅的开头,只这一句便总括了滁州胜状,也总领了全文气势。

三、文笔清新 骈散结合

两篇文章语言句式有相通之处,都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参差错落,婉转有力且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岳阳楼记》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未见洞庭湖,已感其万顷波涛,千里浩月。“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写“霪雨霏霏”的天气,有阴风,有浊浪,白天“樯倾楫摧”,夜晚“虎啸猿啼”,是一片苍茫荒凉的景象,由此发出了“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叹息;写“春和景明”的日子,天光、碧水、沙鸥、锦鳞、芷兰、皓月,白天阳光灿烂,晚上月色皎洁,是一片欢乐明快的景象,又表达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喜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语句中,字字有千钧之力。吟之,不得不感叹文章句丽辞畅、音韵铿锵。

《醉翁亭记》大量运用了骈偶句,长短搭配,加强了韵律美。写景抓住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的特点,用“日出而林霏开”写早晨,用“云归而岩穴暝”写傍晚,写出了一天中景色的变化;用“野芳发而幽香”写春天,用“佳木秀而繁阴”写夏天,用“风霜高洁”写秋天,用“水落石出”写冬天,无不抓住了景物的季节特征,也发出了“乐亦无穷也”的感慨。

《醉翁亭记》除运用骈句,还注重大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二十一个“也”字,用了二十五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得文意层次分明,语感节奏起伏,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达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里的“也”给人一种恍然彻悟,意韵悠远的滋味。

四、乐民之乐 忧民之忧

两篇文章的写作主旨相一致。虽都因楼因亭而记,都不是写重大事件,但其实都是围绕“先忧后乐”、“与民同乐”这一人生和文学的`主旋律来写的,而他们的心境完全是一脉相承和息息相通的。两位作者的思想同源于 “民为邦本”、“仁者爱人”等儒家传统思想。

《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之志”的誓言,并一生都坚守这一信念。相传他童年时曾遇到一位相士,问道:“您看我将来能做宰相吗?”相士就笑他:“年纪轻轻不要过份自负!”范仲淹又说:“那您看我能否做医生?”相士惊讶地说:“怎么相差那么大?”范仲淹回答说:“唯有良相与良医可以救人。”相士赞叹道:“君仁心如此,真宰相也!”正如欧阳修给范仲淹写的墓碑文中所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怀宏志,成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以古仁人为榜样,把人们从物质环境的优劣和个人的得失中超脱出来,挣脱名利缰锁,进入无私的精神境界。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范仲淹和欧阳修共同的胸襟和心怀。欧阳修为官四十多年,官声清廉,爱民如子。虽因直言上谏屡遭贬谪,仍坚持为民请命。他在文学观点上提出“文者以明道”,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提倡简练,平易自然的文风,对宋代和后代文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北宋文坛的领袖。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其朴实、醇厚和热情抒发了寄意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身处“翼然临于泉上”的小亭,“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间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即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是以能使人们快乐而快乐啊。“乐其乐”、“同其乐”,给世人展现出一幅人间祥和的画图。他在滁州写的另一篇《丰乐亭记》中也写道:“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篇15:读《范仲淹宰相全传》有感

读《范仲淹宰相全传》有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出自伟大的民族英雄——范仲淹之口。范仲淹一生为了国家的兴旺,百姓的幸福,社会的安定,直到死也要将自己的俸禄给穷苦百姓开荒种地。今年寒假,我读了《范仲淹宰相全传》这本书。

我从书中了解到:范仲淹一生为人朴素,在南都学舍,每天只吃一块冻粥,好友刘子杭给他送好酒好菜,他怕吃了好的,以后就咽不下粥了,拒绝好友的好意。他为人清廉,当了通判却不收老百姓、官员的一两银子,还要知州认自己收刮老百姓钱财之罪;他先天下后自己,他冒死去建筑大坝,修筑水利,只为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他不畏权贵,三番四次的冒死相谏皇上还怒斩皇侄,不怕死也要向皇上献上《百官图》,以揭露官场之歪风;他威震边关,建城堡、种粮食、操练兵与民同乐,打得西夏元昊只能向大宋称臣。可惜范仲淹建立起的改革新政却失败了,他在惋惜中去世。

从范仲淹的故事我联想到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英雄人物,像正直廉洁的包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为公的孙中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他们把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一心想着国家。

正因为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才迎来今天我们幸福的生活。可是我们身边却有一些官员不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坑害人民,最终成为阶下囚。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都应该像范仲淹一样,一定要遵守此信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我们长大了也要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有益的行动,为人正直、服务人民,做一个范仲淹式的好公民。

篇16:《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自小胸怀大志,苦学不辍。26岁(10)时举进士初登仕途。1040年,以“龙图阁学士”的官职出任陕西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侵犯。1043年出任副宰相后,和其挚友欧阳修等人提出了均田赋、减徭役等十项改革建议内容的“庆历变法”,遭到皇亲国戚等为首的反对而被罢去相位,他请求自贬为邓州知州。

1044年到任邓州后,仍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大兴教育之风。在城东南隅相继主持修建了“百花洲”、“春风堂”、“览秀亭”等建筑。并应好友滕宗谅(南阳籍,见注解)之邀,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不朽名作《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成为激励后人的千古绝唱。南阳人民为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父母官而自豪。但是,南阳很少有人了解范仲淹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的思想基础就在于佛法之中。现将《禅林珠玑居士篇》中介绍范仲淹修学佛法与高僧相处的情况,提供给大家,目的让人们重新认识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篇17:《范仲淹故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在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若夜昏怠,辙以水沃面。往往饘(zhān)粥不继,日昃(zè)固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常常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终于博通《六经》的要领,对天下有慷慨抱负,他经常对自己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注释

⑴孤 :幼年丧父

⑵适 : 古时指女子出嫁

⑶世家: 家世

⑷去 : 离开,离去

⑹饘粥:饘(zhān);稠粥

⑸南都: 今河南商丘

⑺昃:昃(zè);日偏西

⑻寝 : 睡觉

⑼或 : 有时

⑽怠 : 疲惫困倦

⑾辄 : 就,于是

⑿六经: 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⒀旨 : 要领

篇18:范仲淹故事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范仲淹被朝廷撤去军政要职,贬往邓州(今河南邓州市)做知州。

这一年,邓州一个姓孙的通判因病在官署去世,留下弱妻幼子好不可怜。孙通判携家带口在邓州做官,一向没有什么积蓄,后事如何料理?通判夫人一夜之间哭肿了眼睛,愁白了头发。范仲淹知道这个同僚生前清贫,立即带头捐出当月的薪俸,为孙通判治丧所用。其他官吏也纷纷解囊,各尽所能,总算给孙通判买了一口像样的棺材。孙通判的老家远在江西九江,他妻儿从邓州乘船回老家最为便捷,走白河、转汉水、入长江,一路顺水,指日可抵。大家的捐款除了买棺材之用,还有一些余钱,正好雇一条船。诸事妥当,范仲淹派了一个捕快,随船护送孙通判的灵柩和他的遗孀孤儿。

范仲淹带着幕僚把孙通判的家人送到船上,正要挥手作别,那捕快却又跳上岸来,向范仲淹说道:“大人忘了一件大事!”

范仲淹一怔:“快说,忘了什么?”

捕快快人快语:“此去九江,水路千里迢迢,各个州县都设有关防,盘查过往船只。随便找个借口,就要你拿钱打通关节。大人不备足‘通关’费用,只怕这船出了邓州境地,就寸步难行了。”

范仲淹皱了皱眉头,对各地关防假公济私之弊,他了如指掌。他想,对于孙通判的后事,官府已经给了抚恤,同僚们也已经捐过了钱物,这“通关”的费用又从哪里出呢?范仲淹想了一阵,叹着气走进了本州设在岸边的关防公署。官署里纸笔都是现成的,范仲淹略一思索,挥笔写道:

“一叶轻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凉天。关防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范仲淹把诗写成之后,署上自己的名字,交给押船的捕快,说:“若遇关防盘查,你就拿这个应付。”

就这四句诗,能当银子使唤?捕快虽然有些疑虑,还是接了。

捕快的疑虑很快就被打消了。那些关防的官员,谁不知道范仲淹的大名?看了范仲淹的怜贫诗,谁还好意思敲诈这孤儿寡母?捕快一路畅通无阻,很顺利地把孙通判的遗孀送回了九江老家。范仲淹写诗助贫解困的故事也随之传开。

【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相关文章:

1.读《雷锋故事》有感

2.读史记故事有感

3.《范仲淹》的故事

4.读《雷锋故事》有感500字

5.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6.读《泉州俗语故事》有感

7.读《名人故事》有感300字

8.读《欧阳修的故事》有感

9.读《名人成长故事》有感

10.读丰子恺的故事有感

下载word文档
《读范仲淹的故事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