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读后感>林清玄在云上读后感

林清玄在云上读后感

2023-05-11 08:45:1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佩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林清玄在云上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林清玄在云上读后感,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林清玄在云上读后感

篇1:林清玄《在云上》读后感

读毕此书,感觉如品甘泉,文字流畅、富有诗意和深度,一个个宁静的小故事或是典故的引用,均恰到好处地道出生命的感悟,确实是我喜爱读的书的类型。突发奇想,如果有一天我也弃医从文,能不能成为出色的文人或是思想者?我是一颗带有慧根的尘埃。

《在云上》只看这个书名,感觉有点莫名其妙,翻开第一章就发现原来是从金翅鸟的典故中而来,以此为书名真是高。

在高处、远处观海,会以为海是湛蓝而平静的。在近处、细处看海,会看见海的变化与动荡。教我们如何静心。

《老子》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即是慈爱、俭朴、不争先。也是我的生活态度。

谛听那宁静,隐于最深的孤寂之中,最坏的时刻不也是最好的转机吗?

内心澄明的人,不会为一时一地的评价,或是一时一地的曲解,而改变自己美好的初衷。

愈是躁动,我们愈是需要静定,敛气凝神。愈是混乱,我们愈需要沉潜,神色自若。

生命的实质是空无的,串起这空无的,只是一个个有感有悟的刹那,刹那就是生命的本身。

月光下宁静的海洋章节中,写到月光有菩萨的十种特质,写得挺好的。月光于我有特殊的感情,能够以它清明的光亮洗涤烦躁的心灵,从中获得能量。

从书上第一次听说了冷泡茶的喝法,很有意思。冷泡茶是使茶叶苏醒,味比香美。

篇2:林清玄《在云上》读后感

缕缕微云在悠悠的飘,皎洁无暇地,一尘不染地,盘踞在山顶端。他虽未削发为僧,却也有颗云般的禅心。也许饿了,也许困了,他一言不发,闭着眼,盘腿打坐。

一个懵懂无知,初触佛学的少年,与一位怀有菩提之心的智者不期而遇。

跨越时光,当下,与我席地而坐的,正是那位智者――林清玄。或许,他正端坐于佛堂前,半月断食,带着金翅鸟的无边想象,静心潜研佛经吧。

―、《初识金翅》

他坐于山巅,见众生之渺小。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也只是一瞬间。那胜过大鹏的金翅鸟卷地飞起,倏忽,飞过了丘陵,飞过了高原,飞过了山顶,飞上了云端。打破了修禅的宁静,它八千由旬(1由旬为40里,额就是0米)的身长遮蔽天日,整座山霎时黯然,他并未睁眼。金翅鸟腾飞着,寻觅着龙,一口咬住咽喉,狼吞虎咽。他似乎没有听到。知道龙王的咆哮,他猛地睁眼,惊恐的看着龙王转瞬即“逝”,有逐渐有了敬畏之心于金翅鸟了。

金翅鸟,属八部天龙之一,有超乎想象之大,不可思议之美。

心即是佛,其护持人心,亦护持佛意。它的飞翔,拥有着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日以龙为食,觅灵感之龙。怀无边想象,撷不凡心象。于黑暗中,见光明;于平凡中,创高峰。此可谓不俗吧。

二、《再遇金翅》

曾想读懂林清玄,读透金翅鸟,却被一句“不知最亲切”打得遍体鳞伤。苏格拉底被挚友海洛丰惊醒,神谕指明他的智慧全世界第一。苏格拉底却并不惊喜,幻想着击破神谕。他四处云游,带着寻觅比自己更有智慧的初衷。遇到了一位又一位以智慧著称的名人。有政治领袖,诗人与手艺匠。

他们只会做分内的事情,因而转嫁到别的事情上,自己以为在其他不甚了了的事上,也是智慧超群,这一错误的想法彻底地遮蔽了他们的无知的心。因此,苏格拉底,这位虚怀若谷,承认自己一无所知之人,竟是最智慧之人。

就这一点来看,那些好为人师之人也变得愚昧了。

也有一句“真实的我,用在改变中”,更令人不知所措,从理性的思维出发,每个人的细胞无时不刻不在变化中,都在分裂,生长。从感性中看,自己,没有必然性,没有绝对性,更没有固定性。世上无一人是从始至终的智者,也无从头至尾的愚者,古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正是说此。

每个人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一个又一个名字,一种又一种的品质,也仅是一副又一副的躯壳罢了,这令“读懂别人”这一角度,变得扑朔迷离。而林清玄与金翅鸟就显得幽远而静谧了。

三、《妄在云上》

如果说《瓦尔登湖》是静谧之人所能读懂的,那么《在云上》就显得更具神韵了――它能使躁动不安的心得以平息。本天真地一位“在云上”轻而易举,却又一层巨大的隔阂逾越不了。

心思单纯,决心如鲜血赤烈。纯得如血中之雪,白若碧玉;烈得如雪中之血,红如鹤顶。以无色煞有色,以无声胜有声。可我并不能,狂妄的心被浇灭了。

卸下伪装,勇于飞翔,就如枯叶蝶不再作树叶了那般,放胆追梦。那禅行者一旦唤醒内心的蝴蝶,就不再停止飞行,不再压迫内在美丽,向神圣的佛飞去。可我畏惧前方的艰难险阻,跑跑停停,缺乏毅力,不禁感慨:难!在云上。

放荡不羁的心一度妄想,与林清玄共坐,屹立云端之上,可终究还是年少太轻狂了。

收敛了那颗桀骜之心,也学那林作家,静心潜学――他研佛经,我感悟《在云上》……

篇3:林清玄《在云上》读后感

读完之后,莫名就想到了这句歌词。可爱的郑维妮在那么可爱的年纪,有一个可爱的男朋友,和可爱的妈妈和朋友。

郑维妮,你知道吗?我真的好羡慕你,我也好想去“猫毛书店”租书,虽然不会租一些有关尸体之类的书……

好像看看“手套小姐”的洋娃娃,好想去体验一下那个恐怖的古墓饭店和“十三猫”……

“不管今天晚上之后发生什么事情,你还是会教我?”我怔怔地望着他。

“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他问我。

“你可能会输,于是逼着跟我一起,到时候你会好恨我。”我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大熊仰头大口喝着可乐,说:

“跟你一起又不是判死刑。”

一瞬间,我整个人定住了,这是我听过最动人的话。

这是一句不算浪漫的话,却成了郑维妮最喜爱的话。瞧呀,多么青葱的岁月年纪里该有的可爱想法。

求求你嘛!你试试幻想一下,要是当上飞机师,夜晚飞行的时候,在三万崭呖眨你只要打开旁边的窗,就可以伸出手去摸到一颗星。”

后来,大熊真的成了飞机师,郑维妮呢,你在云头看到了吗?

我在恐怖的漩涡中挣扎着呼吸,精疲力竭,闭上眼睛,然后再次挣扎呼吸,直到我再无气息。然后,我再次张开眼睛,看到自己漂向了死亡的彼岸。

那场海啸把一切都捣毁了。

没有争吵,没有世俗的牵绊,没有妒忌与不安,唯有意外赋予时间终止的特权。

我从来不知道你爱我如此之深,放弃了做树懒的梦想,用你的双脚,替我走下人生余下的旅程。

篇4:林清玄在云上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书《在云上》,反复的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挺好的,思想不断加深了。不过他以前的作品挺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里面有些文章有些深奥,看不懂……《在云上》,林清玄一如既往地为我们传递着智慧超越的人生理念,喜乐逍遥的生命境界。他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金翅鸟。有无边的想象,不凡的心象,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淡中,创造高峰。只要有正向的信念,就有正向的未来;只要打开感觉的开关,就能契入生命的美好。

欢喜,慈悲,感动,感恩,在每时每刻。

林清玄,从小喜欢爬高,身手矫捷,曾为了看风景,从树上、塔上、山顶上摔落,伤痕累累,幸得老天爱护,平安长大。

好读书,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一定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段好文章,才肯睡觉。与动物、植物特别相亲,中学时代,读到苏东坡诗句:“钩帘归乳燕,开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感动得痛哭流涕。

为了寻找更高的境界,曾追随上百位法师、禅师、宗师,对大乘八宗都有深入的体会与了解,不时有悟境。一日,攀天心峰,过永乐禅寺,见老法师在廊下分茶。问道:“师父为何分茶?”老法师说:“分出青芽与黄叶,黄叶自己饮用,青芽供养众生。”大受感动,发愿将生命中美好的青芽供养众生,苦涩的黄叶自烹自饮。

篇5:林清玄在云上读后感

林清玄,台湾作家,17岁开始写作,30岁前获遍了台湾各类文学大奖,来出版了百余部作品,在华人阅读圈尤其是青少年中赢得了“世纪末最清明的文章,人世间最美妙的声音”的美誉。他的文章将东方散文美学智慧融入宗教哲学情怀之中,清而不玄,淡而有味,为人们传递着智慧超越的人生理念,营造出喜乐逍遥的生命境界。

起初我是从一篇课文才知道他的,那是一篇叫《桃花心木》的文章,作者主要写在乡下老家屋旁的空地上种着许多桃花心木苗,种树人给树浇水不是定时定量的,而是模仿老天下雨,让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长成百年大树。并通过这一件事,告诉读者“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经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也是从这篇文章开始,我从那看似行云流水的文字中,感受一种不同的人生哲思。于是我开始寻找他不同的文章来读。就找到了这本《在云上》。

当我看到《在云上》这本书的时候,被封面那几句诗一般的语言所感动:“有一些鸟,总在雨中歌唱;有一些花,总在月光下开放;有一些鱼,总在优雅中遨游;有一种心境,总在繁忙中逍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生活态度,面对世间的困境,我们犹如一个盲人在黑夜中潜行,于是我们困惑,我们无奈,我们追求,我们放弃,然后又重新开始新的追求。心像一个永远不会停歇的休止符,在人生的路上不停地跋涉奔波,而林清玄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金翅鸟。面对人世的困境,只要有无边的想象,不凡的心象,就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淡中,创造高峰。只要有正向的信念,就有正向的未来;只要打开感觉的开关,就能契入生命的美好。

读他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只要你细细地品味,都会从那文字的背后感受到不同的智慧,如一缕阳光,如一滴清泉,如那淡淡的花香,幽幽地沁入人的心中。从那些清新隽永、恬淡自然而又蕴涵禅意的文字中,忽然间某一句,某一段,好像自己在人生的某一个十字路口,经历过但却又说不来这种感受,而林清玄却替我们表达淋漓尽致。

正如他在文章中写道:“不要只爱青翠的树枝,树枝使会断落的,要爱整棵树,这样就会,爱青翠的树枝,甚至飘落的叶,凋零的花……”或是对生活抒发感慨“生命的许多事不能不舍,甚至去看似珍贵的事物。我们能舍、会舍、懂得舍、那是因为始终有这样的信心;那些因舍而空出的,必有更好的东西来填补;那些舍去的并未消失,是为了生发更好的而存在。”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种着一棵属于自己生命的`大树:“生命的树一旦真正长大,风雨就会变成掌声。生命的树一旦真正确立,冰雪就会成为衬景。生命的树一旦真正成熟,开花结果,只在弹指。”只有深情地拥抱它、仰视它、感受它,才能体会到树的不凡,看见树的坚强。抱紧生命之树,敢于与命运抗争,人生才不会暗淡。

生活是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一些束缚,多少人在平凡的生活无法找到生活的乐趣,无法体会生活的美好,林清玄却用一种智慧的角度让我从那看似简单的文字中找到我所需要的生活的态度。当你读着这些清新的文字,一切忽然都豁然开朗了,心渐渐地放松,慢慢地饱满,好像来到了一个纯真而广大的世界,满眼的欢喜,满心的光明。

《在云上》一共收有作者的五十二篇散文,打开它,生命的感动滚滚而来。他让我明白了许多的道理。在他笔下,生活永远是快乐美好的,他赋予我们更平和的身心状态,其实在生命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地方,这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时候把那些繁杂事情都沉淀了,才能让自己更加愉悦。当你遭遇很多个是否的时候,在你一筹莫展时,在林清玄的文字里,或许你会找到一个答案,或是出口。

篇6:林清玄在云上读后感

这两个月来,陈老师一直要求我们读林清玄散文。我读的这本是《在云上》。这本书大致分为金翅鸟首部曲和金翅鸟二部曲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每一篇开头都是一首小诗。经过我反复的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感觉思想在不断翻滚,挺有意思的。不过里面有些文章有些深奥,看不懂……

《在云上》这本书,我认为是林清玄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金翅鸟。有无边的想象,不凡的想象,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能在平淡中,创造绚烂。只要有正向的信念,就有正向的未来;只要打开感觉的开关,就能进入生命的美好。

例如,我阅读了《在云上》里面的这么一段:“有一些鸟,总在雨中歌唱;有一些花,总在月光下开放;有一些鱼,总在优雅中遨游;有一种心境,总在繁忙中逍遥。守着不能回去的过去,不如相忘于江湖,自由自在。我在红尘滚动中寻找属于我的云,追随着风的足迹,遨游九天之上。绝境中还要飞行,逆境中还要穿云。”读时,总想写点什么;读后,也动起笔来写过,但总是不能成文。心中焦急,但又坦然。毕竟,像我这样胡乱遐想的人,怎能一如林清玄般站在云上看世界呢,又怎能描摹出他心中的尽美世界呢?我只是怀着欣喜之情,赏读每一篇文章,心中的波澜起起伏伏。这每一篇散文,在我看来,都流畅清新,我渴望能做一个站在云上看人间的人。欢喜,自在,平安,感恩,在云上,什么都能看见。

我还喜欢读《在云上》里面的这么一段:“我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而我果然,就不会被寒冬与剪枝击败,虽然有时静夜想想,也会黯然流下眼泪,但那些泪在一个新的春天来临时,往往成为最好的肥料。”是啊,我们人生总是在不断的遭遇挫折,但只要有一个发芽的心情,即使被深埋于泥土中,只要积蓄足够的能量,只要保持一颗等待春天的心情,就一定会有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其中还有一篇《四十岁学用左手》我也很感兴趣。这篇散文主要是说作者有一次因为右手积劳过度而不能使用右手,没办法只好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用左手慢慢地去试着做一些事情。从而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当发展到某一个关键点上,试着改变想法、做法都是可能的。

这篇散文告诉我们:左脑指挥右手,右脑指挥的却是左手。左脑的数学及论理功能比较强,右脑的直观和洞察功能比较强。但一般人都习惯用右手,其实我们有时候还是应该努力地学用左手,虽然开始会做得生疏,但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并且用心一些,从容一些,最后总也能把事情做好。

现在我为大家朗读这篇散文中的一段:

“一般人长期使用右手,或只使用右手,必然会使人失去平衡。左脑过度发展的社会,形成了充斥着计算与理性的、贫乏而单调的社会。为了唤起深刻的思考与广大的想象力,为了唤起艺术的生活与灵性的解脱,我们应该努力开发右脑,使我们成为理想而平衡的人。开发右脑,就从左手开始!”

最后,我想说:衷心感谢林清玄散文《在云上》给我的感悟!

篇7:林清玄《在云上》经典语录

林清玄《在云上》经典语录精选

1、能观悲喜,有觉悟的心,获得与失去都是很好。不能观照,执迷于外相,得到和失去都是不幸。——林清玄《在云上》

2、那些因舍而空出的,必有更好的东西来填补;那些舍去的并未消失,是为了生发更好的而存在。——林清玄《在云上》

3、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林清玄《在云上》

4、想到佛是永远在的,佛是处处在的,在每一片叶、每一朵花、每一株草,甚至在吃冰淇淋清凉的心里。但是,拜着佛的人中,几人能知呢?——林清玄《在云上》

5、“自己”在时空中不断地蜕变,读完一本书和未读一本书的自己是不同的;懂得爱和不懂得爱的自己是不同的;心眼已开和心眼未开的`自己又是不同的。——林清玄《在云上》

6、我常觉得,所谓“风水好”,就是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的所在。所谓“有福报”,就是住在植物青翠、花树繁华的所在。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的心,能温柔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林清玄《在云上》

7、若有八万四千人认识我,知道我的名姓,也只是看见了一个的面具。因为真实的我,永在改变中。我感恩这种“自己的不确定性”,这使得从前一切的过错还能修正,所有缺憾都能弥补,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林清玄《在云上》

8、当我知道每一个我,每一个自己都是稍纵即逝,下一个自己是全新的。——这想法使我充满了启示,总使我有更深沉的感激、更非凡的勇气,去建造未来的自己。改变是可能的!开悟是可能的!从此时此地,走向康庄大道是可能的!——林清玄《在云上》

9、有觉与无感最大的不同,是人生的选择。选择关爱,不选择冷漠;选择喜悦,不选择流泪;选择美善,不选择丑怪;选择给予,不选择劫掠,选择创造,不选择保守;选择自由,不选择束缚;选择成长,不选择凋零……选择一切正向的,不选择一切负向的。选择所有提升的,不选择所有堕落的。我们此刻的心之所向,都会使我们改变航道,迈向解脱。——林清玄《在云上》

篇8:《在云上》读后感

这两个月来,陈老师一直要求我们读林清玄散文。我读的这本是《在云上》。这本书大致分为金翅鸟首部曲和金翅鸟二部曲两个部分。每一部分的每一篇开头都是一首小诗。经过我反复的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感觉思想在不断翻滚,挺有意思的。不过里面有些文章有些深奥,看不懂……

《在云上》这本书,我认为是林清玄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只金翅鸟。有无边的想象,不凡的想象,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能在平淡中,创造绚烂。只要有正向的信念,就有正向的未来;只要打开感觉的开关,就能进入生命的美好。

例如,我阅读了《在云上》里面的这么一段:“有一些鸟,总在雨中歌唱;有一些花,总在月光下开放;有一些鱼,总在优雅中遨游;有一种心境,总在繁忙中逍遥。守着不能回去的过去,不如相忘于江湖,自由自在。我在红尘滚动中寻找属于我的云,追随着风的足迹,遨游九天之上。绝境中还要飞行,逆境中还要穿云。”读时,总想写点什么;读后,也动起笔来写过,但总是不能成文。心中焦急,但又坦然。毕竟,像我这样胡乱遐想的人,怎能一如林清玄般站在云上看世界呢,又怎能描摹出他心中的尽美世界呢?我只是怀着欣喜之情,赏读每一篇文章,心中的波澜起起伏伏。这每一篇散文,在我看来,都流畅清新,我渴望能做一个站在云上看人间的人。欢喜,自在,平安,感恩,在云上,什么都能看见。

我还喜欢读《在云上》里面的这么一段:“我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而我果然,就不会被寒冬与剪枝击败,虽然有时静夜想想,也会黯然流下眼泪,但那些泪在一个新的春天来临时,往往成为最好的肥料。”是啊,我们人生总是在不断的遭遇挫折,但只要有一个发芽的心情,即使被深埋于泥土中,只要积蓄足够的能量,只要保持一颗等待春天的心情,就一定会有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其中还有一篇《四十岁学用左手》我也很感兴趣。这篇散文主要是说作者有一次因为右手积劳过度而不能使用右手,没办法只好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用左手慢慢地去试着做一些事情。从而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当发展到某一个关键点上,试着改变想法、做法都是可能的。

这篇散文告诉我们:左脑指挥右手,右脑指挥的却是左手。左脑的数学及论理功能比较强,右脑的直观和洞察功能比较强。但一般人都习惯用右手,其实我们有时候还是应该努力地学用左手,虽然开始会做得生疏,但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并且用心一些,从容一些,最后总也能把事情做好。

篇9:《在云上》读后感

最近,同事向我推荐了林清玄的书,赶紧找了一本《在云上》一睹为快。非常优美的文字,看他的书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欢喜,慈悲,感动,感恩,在每时每刻。

林清玄从小喜欢爬高,身手矫捷,曾为了看风景,从树上、塔上、山顶上摔落,伤痕累累,幸得老天爱护,平安长大。林清玄好读书,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一定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段好文章,才肯睡觉。与动物、植物特别相亲,中学时代,读到苏东坡诗句:“钩帘归乳燕,开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感动得痛哭流涕。

为了寻找更高的境界,曾追随上百位法师、禅师、宗师,对大乘八宗都有深入的体会与了解,不时有悟境。一日,攀天心峰,过永乐禅寺,见老法师在廊下分茶。问道:“师父为何分茶?”老法师说:“分出青芽与黄叶,黄叶自己饮用,青芽供养众生。”大受感动,发愿将生命中美好的青芽供养众生,苦涩的黄叶自烹自饮。

林清玄的散文和席慕蓉、三毛一起,开创了文坛的一股清新之气,没有了现实的喧嚣,只是他们这帮文人内心世界的文字表达,若是老大粗的人,自然对这种细腻略摆弄深沉的心灵书籍嗤之以鼻,认为干大事的看这些看似空虚的散文有何实用价值。说起席慕蓉可能有人会知道一点,而林清玄是比较陌生的。他的文字我认为比席慕蓉仿佛更深一层,更加深了对哲理的思考。

在他笔下,生活永远是快乐美好的,而这种坦然的态度不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吗?其实在生命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不如意的地方,这是不可避免的。一个人,若是缺少了这一点,他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有人会问,这不是和常规中完美定义背道而驰吗?其实不然,所谓完美的人,不是他的事业有多么辉煌,因为事业、金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消失,唯独精神可以永久传代,流芳百世。完美,指的就是心灵完美。

如果在繁忙的同时,能多抽出空来,看看这种对心灵有帮助的哲理书,我想我们的精神世界一定会因此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篇10:林清玄读后感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部好作品,也会有一番奇妙的天地。

读林清玄的散文,每次都能很好地感受到清丽之中深藏的无数瑰宝。好似独自一人走进静谧的树林,逐渐远离城市的喧嚣。这时,只要拿出一本林清玄的作品,随着隽永的文字慢慢哼出小调,美好的氛围就如身临世外桃源。他的文字洗净人类内心世界的浮躁、颓废,使人一步又一步,深陷他的文字陷阱中。

一花一世界,总觉得林青霞和禅意分不开。他说,致富之道,无它,惜缘,布施而已。惜缘使我们无憾,布施使我们成为真正富有的人,这是一种脱离世俗的人生之道。生活本该如此,看惯了官场上为了名利的尔虞我诈,有谁会想象珍惜彼此的美好画面。富有的人一定懂得布施,要懂得布施就一定会惜缘。他还说往往最简单的,最能凸显精神,最朴素的最有隽永的可能,其实许多事物的本质都和这个道理脱不了干系。最简单的例子,写作,何尝不是这样,比起给蚊子刻意地增添许多枝叶,倒不如纯粹写出本身一开始所想的好,太多无用的枯枝烂叶,只能是累赘,与其拖着累赘走,不如轻装上阵,真正的叶子总是会比缤纷的叶子更有一番天地。

林清玄的文字像是一股流水,不是飞快的流,也不是蜗牛般的行进,它是有规律的,那些情感总是让你突然唰的一下领悟到,它是抓住心在流,在恰当的时间点给予人震撼。

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林清玄的天地,真的很美。

篇11:林清玄读后感

今年夏天,收获颇丰。我读了好几篇文章。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茶匠的心》。文章的作者是中国台湾省的林清玄。

文章讲述十七世纪,日本有一位贵族叫山内候,当他要到江户参拜时,随身带一茶匠前往,因为这位茶匠在茶道的造诣极深。当时治安不好,茶匠身穿武士服饰。到了江户,茶匠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主君的邸内泡茶。有一天,主君允许他到户外走走。他来到池塘边,看到一位容貌猥琐的武士。茶匠内心有些畏惧。果然那位状似浪人的武土迎上前来,对茶匠说:“你看起来是自土佐的武土,如果能让我领教一下你的本领,将是我的荣幸。”那武士手按剑柄。茶匠一阵心虚,乞求浪人放过自己。浪人听了,知道茶匠的软弱,更欺身逼迫他,要他比剑。茶匠便说:“既然你非和我比剑不可,我也乐于试试你的本事,不过,我随身带着主君的重要信件,必须先去复命,等回来时再和你比剑。”武士同意了。茶匠急忙跑到创道馆的门口,求见创匠来教他剑法。可创匠让茶匠表演求死之法来应对。求死之法便是茶道。后来,面对那个武士,茶匠丝毫不畏惧,武士被他的精神所震慑,扔了大刀逃之夭夭。

这是日本茶道流传的故事,茶匠按剑匠所教,在与浪人比剑时镇静、沉着、无畏、无念、无我,达到了人剑合一的境界,形成了一种极强的威慑力,使浪人心惊胆寒,不战而败。

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生活中的困难险阻就是“武士”,而我们要做个“茶匠”,永不懦弱,永远坚强。

篇12:林清玄读后感

林清玄读后感(一)

初读《林清玄散文精选》一书时,书中优美的辞藻,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引人入胜。书中深厚的含义深深地吸引了我,或许是志趣投合吧,喜欢淡雅散文的我,一下子喜欢上了《林清玄散文精选》。

最让我喜欢的是,林清玄叙述自己儿时的故事。虽然表面说着自己儿时的事,但总表达着一种情感。每次看这本书时就会情不自禁融入其中,看到了林清玄与“棋子”下棋,看到了林清玄和小松鼠嬉戏,也看到了林清玄过火时的恐惧、害怕。

最让我欣赏的是,林清玄撰写自己现在的生活。每篇文章都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的怀念,或是一则意味深长的道理。每则故事故事都写得十分真实,不仅让我想起林清玄思念番薯之情,林清玄城市种菜记……

未了,似乎还沉浸在林清玄淡雅的散文中。不由得也吟诵出一句话:

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这是面对苦难的生命最好的方法。

林清玄读后感(二)《月在天心》读后感

我的家乡是个小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在那儿,我有过太多关于月亮割舍不下的记忆。

刚升初中的时候,学校离家蛮远的,再加上还要上晚自习,每天到家都要九点多钟。那个时候,早已是众多人家休息的时间了。父亲为了锻炼我走夜路,晚上不再接我。放学之后,一个人要走很远回家,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来说,难免会胆战心惊。但是有月亮的时候,心就会像林清玄说的那样慢慢地沉淀下来,对夜的恐惧也不复存在。

《月在天心》是一篇很贴近我们生活的文章,就像里面写的:“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凉。”

可不是吗,月光是亲切而又有着微微凉意的。尤其是在夏天酷热的白天之后,月光总是会让人感到那清新的凉意。经过一天的学习。走在独行的路上,望望月亮,顿觉驱走了那烦躁的思绪,连心底都是一片让人舒畅的清明。

夜里的月光是很亮的,尤其是没有云朵的晚上。偌大的夜空挂着一轮玉盘似的圆月,月下的景物清清楚楚的显现出来,纯粹的让人想到膜拜。但是当你仔细一找,却发现不知要拜向何处。就如同那文章说的:“那不像是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的,那片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及至从屋檐下,墙垣内微微地渗出,有时候会误以为万事的本身自在的光明。”

也许你会有了疑问,在我们行走的时候,月也在动,这究竟是真还是假: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月。它独一无二,就如同你本身的独一无二。当月亮照耀我们的时候,它们是发着光。心灵之月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住所,如何让它长久的发光,关键在于你是否知道它的存在。作者说:“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散发着月的光明,那就是知觉到自己是月亮的人”

回归自己,让自己心中的月发光吧!我虽未完全读懂林清玄的《月到天心》,却总有赏玩不足的感觉。精美细腻的文笔越尝越有味道,像是香纯的牛奶滴滴渗入口中。一句句充满哲理的语言,一幅幅诗情洋溢的画面,从天上之月再到人心中月,给人无限的遐想与回味,无穷无尽的感慨与沉思。

天上之月虽光热不足,让人略感微凉之意,却仍在奉献着自己。月之随人,不离不弃,不管是主观的真实还是客观的错觉,月始终都将光辉洒向人间,如一片寒霜铺满大地。不仅消除你对黑暗的恐惧,又指引着你踏上回家的路。

人心中之月则是崇高人性的化身。心悬明月之人即使自己的能力有限也会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人,传递人性的光辉,传递一种永恒的无私的爱。天上之月不常有,而月却常在人心中!心胸狭窄之人见天上月却不见月于人心,只计较个人得失却从不被为他人考虑。而高尚者知月于人心,光辉永存,并照耀他人!

黑色笼罩的地方,我们需要光亮,它来自天上,更需要来自我们内心!

林清玄读后感(三)《飞入芒花》有感

落落的芒花,承载的是母亲付出的一生,飘入儿女的心田。滋长出一份温馨。文中的母亲温和、能吃苦,把全部的爱倾注给自己的孩子,却有很少顾及自己。这也便是天下母亲的共同点吧!

年轻的母亲与孩子在岑寂月光下河翩翩芒花相随;与孩子在溪畔野地采摘野花;芒花的轻软伴随着点点滴滴,如同母亲的爱。而逝去的岁月,同时也把纯白的芒花化作了母亲的银丝。

但母亲也是会生气的。母亲要教育孩子,让孩子懂得大人的劳累。文中母亲与孩子在路边的相偎相泣,也让一种浓浓的情感愈发浓烈,在欲来的火车声中,静静的释放。

也许我的妈妈与文中的母亲处在不同的时代,但是共性都是会用心守护孩子,时刻!

我的妈妈在我心中如一缕浅蓝色的细烟,淡雅,让我的悲伤随它而去!

手指不知疲倦的划着一堵颓败的墙,一遍遍,身体的一半处于近似抽象的阳光,另一半在黑暗中彷徨。每次伤心时,我总会做同样的事情,而妈妈所扮演的角色边事用温暖的手指勾着我的衣角,把我从悲伤的漩涡中拉出。()

我的妈妈,熟悉我一切的人。

她喜欢静静的望着我,眼里游离的是一种幸福。

我,却是最不了解妈妈的人,那种爱的含义太深 。只有时间才会了解。

笑颜流露于芒花,心的温暖吻着孩子的心。天下所有的妈妈,谢谢你们最原始的情感,最真诚的爱。――后记

篇13:林清玄读后感

我翻开一本书,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韵。三言两语,智慧的光芒闪烁其中。洗净铅华,抛开那些看起来很虚无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会展示在面前。称其为散文精神的至高,也不足为过。

没有多余的文字,一切仿佛是那么自然,却又充满了奇妙的联想,空灵流动。转换了时空,仿佛置身于那书中的情景,心灵却澄澈洞明。

我佛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包罗万象,应作如是观”。即便是遵从了“如是观”的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讲述真理的同时,又显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

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玄的笔下,就可以发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氏的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凡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苦与乐,从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禅、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烟波浩渺的佛教艺术和佛教哲学的海洋里潜游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冷峻中保持着温煦,流动中体现着凝注。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于是,我们得以看到东方美学理念和佛教哲学情怀融为一体、禅的机锋和日常生命体悟为一体的杰作。正如《黄昏菩提》中写到:“凡是树,就会努力生长;凡是人,就不会无端堕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温暖,凡是树,就会有树的风姿。”

“感恩这人世的缺憾,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感恩这都市的污染,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无知的花树,使我们深刻地认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的温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还记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轻人,当人们问他为何不到山外打工时,他的口吻不容置疑:“这是我的家。”在年轻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灵,都在冥冥中传递着广博与自然,带给他家的熟识气息。

【林清玄在云上读后感】相关文章:

1.林清玄《在云上》读后感

2.张小娴我在云上爱你

3.林清玄作品读后感

4.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5.张小娴:《我在云上爱你》节选

6.林清玄《云在青天水在瓶》文章和阅读答案

7.《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000字

8.《林清玄散文》高中读后感

9.《梅香》林清玄读后感

10.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500字

下载word文档
《林清玄在云上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