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作文模式与范文大全

作文模式与范文大全

2022-08-22 08:35: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菅田将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8篇作文模式与范文大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作文模式与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文模式与范文大全

篇1:PMD与模式耦合

PMD与模式耦合

就在您认为偏振模色散(PMD)世界不会变得更复杂时,PMD测试方案制造商却已经开始探讨强模式耦合与弱模式耦合的问题.为了充分掌握强模式耦合与弱模式耦合对PMD测试和测试仪器精度的影响,需要了解PMD的一些基本概念.

作 者:Francis Audet  作者单位:EXFO公司光业务部 刊 名:通讯世界 英文刊名:TELECOM WORLD 年,卷(期): “”(12)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 模式与品牌营销

不管你高兴与否, 已经是越来越流行,

模式与品牌营销

。对 的态度也随着社会的开放发展和人们多元化的情感需求显得越来越宽容。 的泛滥,并不因为特定当事人的受伤而停止,反而随着网络等情感联系方式的发达和身心的空虚而一发不可收拾。

对于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命题,社会学心理学家研究它的目的是: 产生的根源以及对个人、社会的影响。而品牌经营者研究 ,则是为了研究消费心理和行为模式对品牌传播的影响,进而在品牌传播中有的放矢,把小品牌做大,把大品牌做强。

这不是品牌经营者吃饱了没事干,而绝对是正业。很简单,经营品牌就如同经营一段感情。而消费者之于品牌的消费行为,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情消费。研究 模式、多夜情模式、夫妻模式、二奶模式、情人模式、快餐模式对于品牌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传播模式,以达成最大化的消费利益至关重要。

模式:新品牌的最佳选择

几乎所有的品牌都企图和消费者结成夫妻或者是永久的情人。但那是不现实的。消费者是否就愿意与你结成夫妻然后从一而终呢?夫妻模式只是品牌拥有者的一厢情愿而已。

我们首先来看看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几种关系模式:

夫妻模式:消费者对某一品牌极度忠诚,对该品类产品的消费只选择某品牌。

情人模式:消费者视品牌为知己和情人,认为品牌了解他、满足他,迎合他生存、交际、事业上的需求。但该品牌无法满足消费者所有时空的要求,在不同时间地点,该品牌存在着替代者。

二奶模式:消费者在其他处品牌得不到全方位的满足后,往往会找“二奶”。但是相对与消费者结成坚固“夫妻”关系的品牌而言,“二奶”品牌只是偶尔得到消费者的恩宠,更多是时间是在“独守空房”。

模式:品牌在某时某刻,某处动人的地方吸引了消费者,消费者为之心动,于是行动,接触后因为诸多原因不再接触该品牌,遂成“ ”。

多夜情模式:消费者与品牌 之后回味无穷欲罢不能,于是再度出击,遂成“多夜情”。多夜情的结果是,有的品牌成为消费者的永久情人,甚至升格为夫妻。有的品牌就渐渐形同陌路了。

快餐模式:“快餐”是一次性付费性行为的别称。消费者在固定伴侣处得不到满足(消费疲倦和审美疲劳), 又暂时遇不到(没有更好的替代品牌)时,会尝试去“吃快餐”。相当多的品牌由于消费者“吃快餐”而求得了生存,正如很多“小姐”有了继续生活的源泉一样。快餐虽好,但不可多吃。

从以上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模式中,我们发现:夫妻关系刚性最强,但是难度最大。快餐模式难度最小,但是消费者所获取的“情感溢价”也最小,也不是品牌最希望的模式。

对于新品牌来说,当务之急是迅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好感,尽快在媒介、通路、终端与消费者接触,以获得购买和消费的机会。于是, 模式成为新品牌传播的最佳选择。

夫妻、情人、二奶和多夜情模式都需要长时间的了解和沟通,对于新品牌来说绝对是劣势,

而如何打扮自己包装自己,如何最合适地展示自己诱人的气质吸引消费者产生 的冲动,则是品牌经营者和广告策划人不得不研究的课题。而在品牌的传播过程中,分析 需求者(消费者)的心理、情感、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便采用不同的 模式进行诱导,则是执行力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着力点。

模式与品牌传播

1、博爱而多情DD“ ”的消费者研究

进行“ ”消费者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为什么会有消费领域的 现象存在?哪些消费者可能出现 ,同一消费者的哪个阶段最可能出现 ?这些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是怎样的?品牌如何与这种消费者来电(产生共鸣)?

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基本框架看,消费者首先受到外部环境(文化、亚文化、社会地位、参照群体、家庭、媒体、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然后根据自我经验和生活方式去寻找消费情报,在寻找的过程中受到了内部自我环境(知觉、记忆、动机、个性、情绪、态度)的影响,消费者之后对消费信息进行评价选择,促成购买和消费。

从这个消费者消费行为过程看,各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消费的 。从消费 产生的动因看,则主要是由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情感需求以及越来越丰富的品牌产品所致。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露骨的诱惑,面对广告里千百遍的消费诱导,面对市场营销活动中越来越不可抗拒的诱惑,在没有法律要求消费必须专一的环境下,消费者自然是挡不住诱惑,自然愿意尝试尝试( )。性行为中的 尚有风险,消费领域的 则不仅没有风险,只有风情。

外部文化、亚文化的影响,会让消费者对消费行为和品牌文化有更多元更开明的观念,使他有渠道去了解更多的品牌并有可能去消费它( )。而社会地位和参照群体的影响,使得消费者有区别地选择品牌进行接触。媒体和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更不用说了,这往往是促成消费者对品牌 渴求的导火索。在寻找“ ”的过程中,消费者会受到个人因素动机、个性、情绪、态度、知识、经验的束缚,这就需要品牌在传播过程中找到消费者的“情感脆弱点”,使品牌与消费者迅速来电。

通常,性格多变、喜欢新事物的消费者容易产生 ,古板而守旧的消费者则不容易;对品牌持无所谓态度者容易产生 ,对品牌精益求精者则不容易;品牌的轻度消费者或游离者容易移情别恋产生 ,品牌忠诚者则不容易;快速消费品领域容易产生 ,奢侈品领域则不容易。

通常,年轻人及女性容易产生品牌消费 ,成熟男人则不容易;温饱阶段的消费者容易 ,甚至小康的也跃跃欲试,而富豪们则不容易。

通常,品牌消费 的需求者都认为已有品牌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多元化的消费需要不新的品牌体验,在自己忠诚的品牌“红旗不倒”之余,可以让其他品牌“彩旗飘飘”。

通常,消费者在成长,环境在变化, 的可能性曲线抛物线状。即在消费者经济实力较弱、消费环境较差、品牌种类较少的时候,别无选择, 的可能性很小。而随着消费者购买实力的扩张、品牌品类的扩张和消费环境的改善, 的可能性骤然上升,待到消费者形成相对固定的消费主张和品牌爱好之后, 的几率又下降了。

篇3:代理模式与Android

代理模式(Proxy)

一、 什么是代理模式

先来看看官方的说法,代理模式就是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看来这个官方的说法的确有点官方,看了还是让人感觉不点不知所措,还是不明白代理模式是什么,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

其实代理这个名词,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生活中有很多关于代理的例子。例如校园代理等,就以校园代理来讲,这个校园代理就是为他对应的上司的作代理,而这个校园代理的工作就是访问校园中的学生,例如对学生进行问卷之类的事。在这个例子中,学生就是官方说法中的其他对象,校园代理的上司就通过控制这个校园代理来控制对学生的访问。这下应该明白一点了吧。

二、 代理模式的类图

三、 代理模式的实现代码(C++实现)<“www.2cto.com/kf/ware/vc/”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vcD48cD7S1MnPw+bLtbXE0KPUsLT6wO3OqsD919OjrM7Sw8fAtNK7tsO0+sDtxKPKvbXEt+eyyaOszqrBy7j8usO12MDtveLV4rj2xKPKvaOsu7nKx9Kq1/fSu7XjtcS94srNtcSho9Taz8LD5rXEtPrC69bQo6y9q7P2z9bI/bj2wOCjrFdvcmtlcqGiQm9zc7rNU2Nob29sUHJveHmjrMv7w8e31rHwttTTpsnPzby1xFN1YmplY3SholJlYWxTdWJqZWN0us1Qcm94edXiyP249sDgo6y2+NXi0KnA4NbQtcRkb1N1cnZlebe9t6ijrL7NysfP4LWx09rJz8281tC1xFJlcXVlc3S3vbeooaM8L3A+PHA+IDwvcD48cD7XoqO6xuTKtcnPzbzWu8rH0ru49rT6wO3Eo8q9tcRVTUzEo9DNzbyjrFJlcXVlc3TG5Mq1yse0+rHt18XL+dPQUHJveHm6zVJlYWxTdWJqZWN0tcS5stPDvdO/2qOstviyu732vfbKx9XiwO/L+dC0tcTSu7j2oaM8L3A+PHA+IDwvcD48cD7G5Mq1z9a0+sLryOfPwqOocHJveHkuY3Bwo6mjujwvcD48cD4xoaJXb3JrZXLA4LXEtqjS5cjnz8KjrMv809DSu7j2ZG9TdXJ2ZXm1xL3Tv9o8L3A+PHA+PC9wPjxwcmUgY2xhc3M9“brush:java;”>class Worker { public: virtual void doSurvey = 0; virtual ~Worker(){} };

2、Boss类定义如下,它继承Worker类,并实现doSurvey接口

?

1

2

3

4

5

6

7

8

class Boss : public Worker

{

public:

virtual void doSurvey()

{

cout << “The ABCDE company do sruvey!” << endl;

}

};

3、SchoolProxy类定义如下,它同样继承Worker类,并实现doSurvey接口,该类维护一个Boss类的对象的引用,并在它的中doSurvey方法中调用Boss的doSurvey方法。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lass SchoolProxy : public Worker

{

public:

SchoolProxy():

_boss(NULL)

{

}

virtual ~SchoolProxy()

{

if(_boss != NULL)

{

delete _boss;

}

}

SchoolProxy(const SchoolProxy&proxy)

{

_boss = newBoss(*proxy._boss);

}

SchoolProxy& perator=(const SchoolProxy &rhs)

{

if(this != &rhs)

{

SchoolProxytmp_proxy(rhs);

Boss *tmp_boss =tmp_proxy._boss;

tmp_proxy._boss = _boss;

_boss = tmp_boss;

}

return *this;

}

virtual void doSurvey()

{

if(_boss == NULL)

{

_boss = new Boss();

}

_boss->doSurvey();

}

private:

Boss *_boss;

};

篇4: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模式

引言

11月11日,淘宝网推出“双十一”活动,由于这种C2C的电子商务模式采用的是第三方物流,而订单的增加使得快递出现了爆仓现象。同样的事件发生在月12日,江浙沪地区的包裹滞留数日才得以发出,“双十二”中,淘宝网一天中销售额最多的为一家叫“网购中国”的店达到4450万之多,包裹有50万多个。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而承接其物流配送却无法一步跟上,使得双方都无法实实在在的实现双赢。研究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模式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1.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基础概念

1.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这个词的历史很短。1995年,美国政府成立电子商务工作组,可以看作是电子商务这个术语的诞生之日。随后的,美国政府提出了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框架。与此同时,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正式决定将“电子数据交换(EDI)”称为“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它的迅速发展引发了交易方式的创新,特别是流通模式的变革。因此,摸索出一套适宜的物流发展模式便势在必行,协同化物流应运而生。它提出以供应链管理、客户服务为中心的思想重构企业战略、构筑专业化系统,实现规模物流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完善法制,营造可持续的物流发展环境战略,从而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有效发展。

1.2物流配送

物流配送(logistics distribution)是按照客户的要求,经过分货、拣选等货物配备工作,把最终产品从生产线的末端到消费者手中的移动和存储过程。现代物流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对原有概念的重复,而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加入了包括信息技术、统筹观念等现代理念和高新技术在内的新内涵。面对市场的研究挑战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企业对自身的管理,特别是对物流管理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电子商务的出现及时提供了物流领域的策略,帮助企业实现物流管理的系统一体化,在市场竞争中为企业创造了更高的利润和价值。

1.3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关系

电子商务是未来商务的主流,而物流配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物流和商流在商品经济的早期是合在一起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交易规模的扩大,商品交易在人、空间、时间上的矛盾逐步显现出来,商流和物流是同一商品交易的两个方面,两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商流是物流的前提,商流促进了物流的发展;物流是商流的保证,物流畅通了商流才能顺利进行,电子商务融商流、物流为一体,而两者又是分开的,电子商务离不开物流,交易的最终完成即商品实体的流动要靠物流来实现,它要求有快捷化便利化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与之相匹配,物流是否畅通是电子商务顺利完成的关键。

1.4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分类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体系水平不一,经营模式也各不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自营配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和物流一体化模式四种物流模式。

2.各种电子商务企业的物流配送情况

2.1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

B2C的电子商务是指商业机构对消费者的交易。B2C电子商务企业例如凡客诚品、京东商城、淘宝商城、当当网和苏宁易购。虽然都是经营着B2C电子商务业务,但其企业规模及企业类型不同,使得其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采用的策略也是不一样的。在这我们主要分析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和共同配送这三种模式。B2C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见表3.1。

目前大多B2C电子商务企业是中小规模的企业,如果选择自建物流配送网络,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力,这对这些企业来说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其业务量小,自建物流网络容易出现业务不足的现象,其效用难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共同配送模式较适合,可以找类似的企业共同投资建立物流配送网络,成立专门的物流公司或者委托某家电子商务企业代管物流配送网络。对于综合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B2C电子商务企业,可以考虑实行自建物流配送网络和物流外包相结合。

2.2 C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情况

C2C电子商务是指消费者对消费者的交易。艾瑞咨询最近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1.48亿人,较增加3900万,占中国网民的30.8%,其中C2C网络购物在网络购物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目前主要是淘宝网,其主要业务在于网上零售商品,目前它也是国内比较大的拍卖网站,也是全亚洲最大的购物网站。目前,与淘宝网合作的物流公司包括:顺风速运、圆通速递、中通速递、申通物流、宅急送、韵达快递等。这些物流公司良莠不齐,服务质量、价格都有差别,而客户总拿这些公司于淘宝网联系在一起,若有客户在物流环节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客户会很直观的觉得是淘宝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实际上是物流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尽管淘宝网也致力于让客户享受更好的物流服务,但它却很难改变这个现状。

3.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问题及解决方案

3.1爆仓现象原因

爆仓现象大多出现在C2C电子商务中,重大节日前是快递爆仓发生的时段。如五一节前夕、国庆节前夕、圣诞节前夕、元旦前夕、春节前夕、光棍节等。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网商集中促销造成部分民营快递企业多次发生爆仓现象。从网购快递的市场份额看,“四通一达”等六家民营快递企业占有80%以上,主要是低端市场。

爆仓的原因多种多样,天气的变化,集中促销,“柴油荒”等都能引起物流配送问题。

3.2 相关解决办法及措施

对于民营快递企业恶性竞争的现象,制定相关的物流配送方面的规定,规范物流配送市场,政府适当的进入调控,防止恶性竞争。信息化、标准化是推动现代物流的两个轮子,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的高低是区别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主要标志。我国物流业的标准化起步晚,缺乏系统性,许多现有的技术标准存在多方面的差异与缺陷,极大地制约了现代物流的协调与运作。突出表现在托盘、包装、信息技术等通用技术设备与标准上面,而这些系统缺乏扩展性,恰恰成为C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发展中最突出的瓶颈问题。加快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建设,是促进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4.总结

电子商务商务高速发展,使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方便快捷的购物,然而将货物送到手的物流配送却不尽人意。本文在分析了电子商务企业的类型后,探讨了各自适合的物流配送模式。针对主要是淘宝网的C2C类的电子商务企业,提出了规范快递价格,促使物流企业标准化信息化,与实体经营企业共享物流配送渠道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徐勇.快递爆仓发生的原因与策略[J].物流技术与应用,.

[2]施建华.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1.

[3]Paul R.Murphy,Donald F.wood-8thed.Contemporary Logistics[M].Pearson Education,Inc...1:73-77.

篇5:多元智能模式与英语教学

多元智能模式与英语教学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建构起来的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育人之路,使得每一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找到了施展自己才华的途径,得到了全面均衡的.发展.本文对多元智能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作 者:郑姬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外语系,中国,上海,20 刊 名: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35) 分类号:H3 关键词:智能   多元智能模式   学科整合  

篇6:“减负”与教学模式

“减负”与教学模式 邮编:E:lxh90158@sohu.com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是个系统工程,“减负”涉及面很多。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减负”,才能坚持进行“减负”的同时,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减负”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 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玩中学”、“学中做” 我们一直受到前苏联课程观的束缚,摆脱不了原有模式的影响。“减负”不是降低要求,而是要在较少的时间的内达到并超过原定目标要求,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生习作时,他将学生带出去走一走、玩一玩,或在田野、或去山冈、或上闹市。在玩中给他们传授知识,教给方法。边走边看,边玩边学,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他们有说不完的话,有表达不尽的情,学生在无意识中,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学到了比教室里更多的知识。 “猴子学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动物都有“学中做”的本能。“学中做”是学习新知识的一个规律,学中做、玩中学等是实用主义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学生才学得轻松愉快,才能真正地把负减下来。 摆脱原有教学模式的影响,积极开展“玩中学”、“学中做”,是减负的一个途径。 二、 改变旧的课程理念,认真组织“综合活动教学” 现行学校的管理是强行推行“一纲(教学大纲)、一本(教科书)、一个计划(教学计划)”的管理模式。一个教室分两个区,即教师教学区,学生听课区。学生的区域固定了,思维也就固定在这个区域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的能力是“减负”的重点。在这种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是难以实现的。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教室,没有讲台,分不出前后,几处有黑板,教室里分布着许多区域,“语言发展区”、“识字区”、“观察角”、“实验台”、“计算区”、“模拟生活区”等,这些区域经常变换内容和形式。 也看到学生这样学习:一节课由教师安排一个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各自在喜爱的.区域去学习、去探究、去发挥、去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在这里,他们既增长了知识,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动脑能力大大增强,这样的学生,他们的素质不高吗? 群体和个体教学的有机结合,既能达到整体、全面提高,又能促进个体的充分发挥。 改变旧的课程理念,严格组织“综合活动教学”是“减负”的一个好方法。 “减负”的精神是普遍适用的,因此,要坚定不移。“减负”与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是必然的。但每个地方,每所学校,每个班级的情况不一样,所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这里只求抛砖引玉,以求更加完善。 、12、4

篇7:联邦模式与清末变局

联邦模式与清末变局

>中国自周衰东迁后,就盘桓在列国分立与帝国一统的循环往复之间,直至清末民初之际,始有以联邦模式摆脱此一轮回的设想与尝试。那时的一系列努力,最后都失败了,问题于是留了下来。当我们走向未来时,清末民初这一段可观可叹的变局,就成为宝贵的历史资源。那时的努力为何没能成功?从中可以汲取些什么东西?这就是笔者所要探讨的。本文主要以清末为限,是为开篇。

一、清末的历史位置

与西方近代文明的交汇,特别是遭遇西、东方列强的全面入侵,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变数。这些变数虽然产生了许多表面上、形式上的新东西,但尚不及从根本上改写中国历史的原有逻辑[1]。这一逻辑指的是三千年来政治大势上的分合周期,其概况如下[2]:

周期 统一时期 分裂时期

一西周春秋战国

二秦―两汉 三国魏晋南北朝

三隋―唐 五代十国宋辽夏金

四 元―明―清 清末民初大陆台湾…

当太平天国战争(它标志着一统帝国瓦解的开始;前两周期处于同一位置的是汉末的黄巾起义和唐末的王仙芝-黄巢起义)仍在继续时,第二次鸦片战争又使清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与相当多的领土[3]。虽然列强维护了清廷形式上的统一与权威,帮助其平定了农民起义,但他们和清廷的关系,与汉末、唐末霸主之“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4]。此外,还有乘清廷衰败而崛起的汉族地方(以省为基本单位)势力,也几乎是不可逆转地分割了清廷的许多大权。[5]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政治格局,已是列强在华势力、汉族省级(甚至联省级)地方势力和清廷这三方的联合统治。[6]中国实际上已经结束了第四周期的统一时期而进入分裂时期。它的头七、八十年,就是通常所称的“清末民初”。

列强之东来是此期不同于汉末、唐末的根本之点。中国人再没有旧时那般抱残守缺、苦撑待变的余地。分崩离析之潮既不能阻,瓜分亡族之危又不容轻。但另一方面,列强对清廷的支持,却迟滞了地方势力的发展;而列强之间的均势,又抵消了彻底瓜分的现实可能。这些,就在客观上给满清留下了相当大的活动空间。如果能抓住这一难得的良机,变政改制(其中当然也包括,如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先知先觉者所希望的那样,在中国确立联邦类型的政体),那就很有可能挣脱历史循环的漩涡,而跃入一个新的境界。

二、联邦模式之要义

联邦模式对中国的效用,初步而言就在于它既能遏阻恶性分裂引致被列强所乘势瓜分,又能避免武力兼并达致统一从而再造专制主义帝国政制。其所以能如此,就在于联邦模式是旧式统一与分裂即极端统一与极端分裂之中间状态、第三状态、混合状态。联邦模式既反对整体完全溶合、消解部分,又反对部分完全脱离、孤立于整体[7]。如此,就能形成统一而非专制,并立而非敌对;统一以避免战争,分治以避免暴政――那样一种适中的状态。具体来说,它可以遏阻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趋于极端化、绝对化,而使中央和地方之间保持一种稳定的均势[8]。作为迥异于传统集权统一的分权统一模式来说,它无疑是针对专制主义顽症的一剂良方。但对于惯用两极对立、非此即彼思路的一般中国人来说,这样的设计似乎非常地不可思议。

进一步言,联邦政体乃是其权力地位基本平等的高层地域单位(实体)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联合、合作。所有政体组成的关键结构,都是其成员之间如何实现整合、如何维持整合的问题。它们有两种基本模式:一、以武力兼并为主要手段整合,以集权主义维持;二、以和平联合为主要手段整合,以分权主义维持。整合之成员当然要能在需要时作为一个整体出现,作为其代表的某种“中央”自然是少不了的。问题在于,这个“中央”是君临天下的主宰者呢,还是平等成员的代表机构、办事机关[9]?对于自秦以来由一霸兼并、诸侯败灭所形成的历代大一统帝国来说,自然属于第一种模式。作为第二种模式典型的联邦、无疑是第一种模式最具革命性的替代者。另一方面,传统的分裂即列国争雄,只不过是集权统一的简单对立面。它可以与后者组成一个循环,在同一历史逻辑内此长彼消,但却永无可能从根本上取而代之。而联邦模式,不仅能够以其分权性防止出现中央专制主义的集权统一暴政,而且能以其统一性防止出现地方专制主义分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兼并。对于互为因果的专制统一和分裂兼并来说,没有了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无缘问世了。因此,无论对于专制帝国还是列国纷争的局面来说,联邦模式都是釜底抽薪的根治之制。对于清末那种中央权力大大收缩、各省权力大大发展、皇朝面临不改制即难以维持的局面,或者对于民初那种各省分立、“中央”单恃武力统一难成的形势来说,联邦模式都是解危救困之济世良方。

联邦模式尤其具有根除中国根深蒂固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巨大潜力。所谓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相对于“民主主义中央集权”而言的。(二者的产生机制如前文两种政体模式所言。)前者的权力在原则上是无限的,是不受其它政治力量制约的;即使有时出于实际需要也可能会采用某些分权措施,但却绝不允许这些分权制度化、法律化、永久化。后者的权力,则是有限的、受制约的;被前者偶尔作为特例的分权,在这里却是根本性的原则之一;不仅被当作不可改变的事实来接受,而且还被制度化、法律化(写入宪法)。在前者那里作为主导性的“中央集权”本身,在后者这里如果不是被当作对付非常形势的临时紧急手段,就仅存于被严格限定了的、比较小的范围内。因此这种中央集权是可逆的,即可以通过法制程序加以中止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本性上却不具备这种可逆性。它只可能以武力的、造反的手段来打破。

秦汉至清季,中国的政治制度只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所谓“统一”,“大一统”)与专制主义地方分权(所谓“分裂”,“乱世”)之间打转,其间夹杂着一些专制主义半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半地方分权(皇朝统一初期的分封分权体制或皇朝晚期的半割据分权体制)的过渡期。清末正属于这样的过渡期。相对于单一制共和国(民主主义中央集权)和邦联(民主主义地方分权)来说,联邦国(广义的)就属于民主主义半中央集权+民主主义半地方分权。――这恰与以上过渡期的体制同构(即半中央集权+半地方分权)。只要实行民主主义转换,就能很方便地变成联邦制国家。当然,这种转换如果说不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那也会是很困难的。辛亥革命就是首先将专制主义(半)中央集权转换为民主主义(半)中央集权,接近形成一种民主主义半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半地方分权的(狭义)联邦国。如果能使其中的民主主义半中央集权得以巩固,并且进一步将专制主义半地方分权改造为民主主义的,那就能够真正完成根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任务。

联邦国家作为复合制共和国,比单一制共和国更加广泛地实行制度化权力制衡。它不仅具备由各联邦成员(邦、州、省)代表组成的、代表各成员意志的参议院在中央内部的参预与制衡,而且有联邦中央与联邦成员之间权限划分之宪法、法律保证下的各成员在中央之外的参预与制衡。这两种参预与制衡是联邦架构的两根主要支柱,缺一不可[10]。特别是对于大国来说,由于其规模之庞大,即使中央之权力相对有限,其绝对值也是非常之大的。像单一制小共和国那样仅凭国会即可实现的足够制衡,在这里就显得很不足了。因此联邦成员足够权限之保障,就非常之必要。(即使对古代专制主义大国来说,仅仅是为了对付规模逐渐增大的危险因素,也必须赋予地方领导者以很大的权力,如中国东汉之州牧、唐之节度使和清之督抚所具。)不仅如此,尤其对于大国来说,为了保证联邦成员具有有效的制衡力,其规模就必须足够大;相应的,其个数也不能过多。与“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贾谊《治安策》)相反,这里要的是“少建诸邦而多其力”。专制主义统治的自然趋势,不仅是要尽量减少最高地方单位的权力,而且要尽量缩小其规模,以达其分而制之的目的。联邦模式的民主政体当然要反其道而行之。

联邦模式必有一定之条件配合,方有实现的较大可能。概而言之,它们包括:一、多元政治均势(竞争)胜于一元政治优势(垄断);二、和平、妥协规则取代暴力、对抗手段;三、联合对外倾向压倒分离联外趋势;四、制度化建设强于非制度性权变。

本节给下面的阐释准备了一个大致的理论框架。

三、清末实行联邦制之需要与可能

汉末、唐末与清末,都出现了地方势力的加速度膨胀,表现为汉之州牧、唐之节度使和清之督抚的地位迅速上升。这表明原有的集权主义大一统体制实际上已经失效,顺应趋势建立新的分权体制的时代需要显得非常之迫切,特别对继续维持中国统一的目的来说是如此。就清末而言,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的演变,已形成列强入居和省权崛起的基本格局。太平天国所造之崩溃之势虽得以暂时挽回,但列强与汉族省级势力所成的瓦解之形却难以撼动。这种不稳定状态是不可能持久的,必须在来得及的期间内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落伍的中央集权的实际取消、及其地方分权的实际上从分工性向分割性[11]的过渡,对中国之近现代化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自然的进程。将这种实际上的各省分权(即省级领导者对中央级政治的参与和制衡以及在其辖区内的自治),甚至可以说是实际上的联邦制[12]顺势制度化,也就是宪政化[13],就能够避免重蹈汉室、唐室之覆辙。汉、唐为了对付内乱,都不得不分权于州牧(汉)或遍建节度使(以及观察使等)(唐),取得了暂时维持皇朝统治的目的;但由于既不能再收回已分之权,又不能就势完成体制转换,改以联邦类型的政体维持长期一统(当然,这在当时那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占主宰地位的背景下,也是不可能的),结果都失去了变政自救的机会。

此外,汉末、唐末的农民大起义,在失败之后就基本上再未见有强大的后继者续起;而在清末,主要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日益加重这一新变数的出现,以及随之而凸显出的清廷低劣无能,又(在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三十年之后)促发了以中国同盟会为代表的新兴反满革命势力的崛起,并迅速向形成第二次革命风暴的'方向发展。为了对付新的革命威胁,抵挡列强之瓜分,为了释放满汉民族矛盾、官民阶级矛盾的爆炸性压力,清廷都急需要主动放弃行不通的所谓“集权主义现代化模式”[14],抓住中央-各省关系这一关键性的[15]、也较易措手的问题,与督抚等各省势力结成互为依存的生死同盟[16]。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以永久性地放弃传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代价[17],通过立宪划分权限,召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实行地方自治等步骤,正式接受省级领导人参与中央级事务,进而建立联邦类型的政体。如此,就能解决既联合地方势力以避免土崩(下层社会大起义),又限制地方势力以避免其恶性膨胀而导致瓦解、甚至取己而代之(如曹魏代汉、后梁代唐那样)。况且,新兴地方势力及其代表立宪派也已开始积极参与国家事务,怎样抚用引导他们,以避免其激进化、革命化,也需要同样重大的制度改革与之配合。一句话,为清廷存亡计,顺应大格局、实行以联邦政体为主要支柱的宪政转型,是维持其君主地位之代价最小、前景最好的一种选择。

那么,当时的清廷有无时机实现这样的过渡呢?如果说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的二十余年间,由于内外矛盾相对缓和,“洋务运动”渐次展开,以慈禧为首的清廷与湘、淮系南、北大员为主的督抚势力结为较稳定的同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仍主要限于器物层面等因素,变政改制的压力还不突出,因而本来在客观上可以比较从容把握的历史时机,就被清廷白白放过去的话,那么甲午战争一声炮响,终将中国从最后的迷梦中惊醒,从此,各种大变故就接踵而至,再无战前那种即便仅仅是表面上的安稳了。

但即使到了此时,清廷也仍有抓紧时机、以一定代价实行和平过渡的相当可能性。孙中山等人的革命活动才刚刚开始,康梁的维新活动基本仍是体制内之诉求,督抚们亦不敢过分异动。可戊戌维新,百日即亡,改革的希望不绝如缕;到了庚子前后,列强瓜分之喧嚣骤起,划分势力范围之举接二连三;清廷借义和团之力冒然挑战,惨败西窜;督抚联外人行“东南互保”;革命势力此伏彼起……此时,清廷之权威进一步大损,而地方实力派之自主意识愈加迅猛抬升,原来支撑天下的列强-清廷-汉族督抚三足架构开始动摇。到了这步田地,清廷才宣布变法。虽然已拖得够晚了,但此际也非无回天之某些可能:毕竟瓜分之议暂息,革命尚不成势,而各省还算平静,何况慈禧尚在、疆臣尚从,改制之献策层出不穷。如果此时抓住难得之机,开诚布公,急起猛进,推展包括联邦转型在内的制度改革,应能有大作为。

四、清廷未采用联邦模式之原因

清廷终于未能及时进行实质性的变政,天下也随之而失。究其原因,就清廷方面来说,首先是固有的中国政治大势统分周期运动的巨大潜力。满清得天下已二百年有余,从大的方面来说也已进入笔者所称的“分裂时期”,它所剩之元气不过刚够其苟延残喘。满清之衰微不振、迅速破败,一方面给改制腾出了相当的活动空间,另一方面却又意味着难有足以担当之明君,――即使有,也难以施展于积重难返、绝症缠身之体。

以清廷内心计,此际无非有三策。其上:驱逐列强势力,削平各省山头;其中:保持现状,拖延待变;其下:顺应潮流,改制变政。这“上策”实际上正是下策,甚至是死策。清廷之不救,正表现在他们甚至连现状也不知道维持,竟异想天开地要逆势而动,破坏三角联盟,自己拆自己的台。借义和团以攻列强,借立宪以压疆臣,就是其突出表现。和列强难以匹敌,又不愿维持与督抚的既有关系,以致就连迫于压力而不得不举行的救亡“新政”,也被用来谋图恢复其满族贵族独大与中央集权的不甘之心;于是就有了不学美欧主流模式,反以三流变种之日本为楷模之能事。本来应当用来明确划分、确定中央-各省权限的立宪,在他们手里却成了从督抚手中大量收权的手段;本来应该用来进一步削减中央集权的地方自治,也被他们反用作从下面夹击督抚省权的手段,等等。慈禧在时,虽也拖延,尚能与李鸿章连手,玩弄权术以平衡大局;但与李后之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其关系就一代不如一代了。(本来,慈禧就过分依赖于某一汉族疆臣、廷臣,而没有形成各个地方实力派(各省、各军)之间的均势,结果埋下了以后不仅无法有效对付外省之起义、更无法对付以超群实力为后盾之权臣的夺权。)慈禧一旦辞世,其后继者非但不谋挽救,反倒急着要集权于满族亲贵,岂不是自招反叛?慈禧之强项不化,载沣之儒弱优柔[18],不正是清廷衰微不振之表征吗?清廷之亡,其主因不在于革命派之造反,而在于被他自己推向对立面的各省势力和汉族官僚势力之易帜。化友为敌,不亡待何?

这样一个扶不起的朝廷,就难怪其意志麻痹、改革迟缓了。早先,甲午之前政治变革的几无进展,与列强入侵和各省分离的暂缓不无关联;但即便在甲午之后,清廷仍然紧迫感不足,改革进展很慢,甚至时有倒退,如对戊戌维新之封杀。“变法上谕”发出后,动作仍慢得不近情理。就在1901-19间清廷除编练成北洋六镇外几无作为之时,革命派却实现了整合。1905年,在日俄战争后众督抚、大臣的压力之下,慈禧才同意立宪[19]。改革渐次展开的同时,立宪派和革命派却在更快地发展壮大起来。就这样拖沓敷衍到慈禧死,大势多半已去矣。当只剩下最后一线生机时,宣统朝也只是在全国上下一致的巨大压力下才勉强同意缩短立宪预备期,但为时已晚。正如当时民谣所唱“戊戌立宪,万世帝王;癸丑(19)立宪,国破家亡。”[20]清廷在19的倒行逆施,更无异于火上烧油,使得即使是那些“初恐朝廷之不立宪,其续愤政府之假立宪”的改良派,也“不欲出于和平立宪,而思以铁血立宪”了[21]。

五、清末变局中的其他各方

以督抚为首的各省实力派,是清末演变中的决定性力量之一,其重要性实际上超过了清廷。

“中国人言自立者,以台湾为起点。”[22]1895年以当地巡抚为首建立之台湾民主国,虽因势单力薄而失败,但却首创了“独立”这一对抗清廷以及列强,从而参与国家级政治的新形式,对清末民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甲午战败虽割地赔款,但毕竟是败在藩属,败在边疆海上,因而并未真正触动统治层的神经。

大多数督抚特别是其中的大督,与慈禧集团是互为依存的。他们虽然在戊戌政变前曾脚踩两只船,可一旦上面眉目传情,就都弃光绪、维新派而去了。只是到了后来,在经历了八国联军的炮火和“东南互保”的抗旨不遵后,大清唯有变政立宪才有救、否则先谋自生――才逐渐成为许多督抚的共识。但19李鸿章拒绝孙中山、张之洞拒绝唐才常据省独立之建议,再次充分说明了他们“宁愿等待”[23]到清廷难保时,否则是很难站到造反者一边的。

特别应注意的是,在199月清廷下谕预备立宪之后,督抚们提出了不少立宪改制的建议,其中有关扩大省权与划分权限的画策,已与联邦模式的诉求相当地接近。

如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认为“预备立宪宜使中央五品以上官吏参与政务,为上议院基础;使各州县有名望的绅商参与地方政务,为当地自治基础。”[24]

两广总督岑春煊的奏折批评了以中央集权名义收回督抚财权、兵权的作法;他回顾、肯定了满清历朝“注重疆臣”的传统,指出“四方与中央有相为维持之道”,“天下更安有无四方而成中央者”;并要求应“令各督抚于年底派员来京会议于资政院、都察院……而渐谋画一之法。”[25]

浙江巡抚增韫认为“省制既不能破除,则督抚对于行政上之地位,即不能不特定范围”;日本那样的地方直辖于中央有关部,与中国实际“极为不合”;“督抚既属中央之官,即应预议全国重大事务,与内阁连带负责。”[26]

连效忠于清廷的直隶总督陈夔龙也奏称“宜将国家行政、地方行政速为划分,督抚虽为疆吏,但于中央政策亦应随时接洽”;“必使督抚预闻乎阁议”,“悉兼参预政务大臣衔”;而“属于地方行政事务,则由督抚监督下级官厅执行,凡在范围以内之事,皆得自为规划,直行具奏,各部亦不得侵越。”[27]

辛亥革命时顽抗起义军的两江总督张人骏也认为中国不可行“州县皆直隶于京师各部”的“极端中央集权”;虽然他反对其称为“极端地方分权”联邦制,但却肯定督抚制是合理的,如是能“内外相维,上下相应,分权而无虑擅专,集权而无虞掣肘”;戡定太平军和庚子之变时“保全东南”,皆证明“外省官制本深有裨于大局。”所以督抚制“只宜量加损益,不可大事更张。”因此他反对剥夺地方官的上奏权、“将外省军政悉直隶于”中央、将领“不归督抚节制”等“极端中央集权办法”。[28]

如前所言,清廷借立宪以图恢复中央集权,沉重地打击了督抚势力;而督抚们也未能进一步有效沟通与合作,进而采取更有力的办法,以达上逼清廷改革,下扼革党扩展之目的。督抚一弱,栋梁即倾。“督抚无权,革命军正是大利”[29]。“藩篱尽撤,大权集于中央,各省平时既无周至之准备,临事安能为敏速之活动”[30]?如果说光绪和康梁党是因没有争取到督抚的广泛支持致败的话,那么慈禧、载沣则是因推开督抚的支持而致败的。

戊戌年间之变法,延续着龚自珍以来助大清“自改革”的“君子梦”[31]。他们认不清满清之衰亡大势[32],以及政局中督抚力量的极端重要性,因而未去与督抚们实行有效的结盟。与康有为“听任疆臣各自变法”、轻内重外思想[33]矛盾地共存的,则是其缩省主张[34];更不要说他不满于“一省事权皆在督抚”,因而要求除了内廷设制度局外还要在每道设一“准其专折奏事,体制与督抚平等”的民政局所引起的“京朝震动,外省悚惊”了[35]。结果可想而知:“光绪皇帝寄以极大希望的地方官僚”,除湘抚外,皆“推托”、“应付”、“观望”之能事[36]。没有督抚们特别是洋务派疆臣与之共同对抗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光、康岂不成了光杆司令?

部分是康梁余绪的唐才常自立军“以勤王求自立兴民政”[37]、争取张之洞独立路线的失败,以及孙中山兴中会与李鸿章谋两广独立的失败,可说是下层和省级(中层)势力联合压迫清廷和平变政的一次重大挫折。他们从此分道扬镳,直至辛亥年才又走到一起。

至于后来乘“新政”而蜂起之各省立宪派(以省谘议局为大本营),虽然竭尽和平请愿之能事,其联合力也不为小,但终因清廷之顽抗而未达预定目的。他们或转向激进之革命方向[38],或转而谋与个别政治强人联手以备不测(如张謇与袁世凯之恢复关系和结盟)。但是,采取包括抢在革命党之前用宣布独立等有力办法(东南互保就是前例)迫使清廷做出重大让步、从而实现较平稳过渡的历史机会,终于还是未能抓住。虽然如此,发展到风起云涌的保路运动,客观上已为武昌起义开始的各省独立革命奏响了序曲。

至于革命党方面,早在1894年孙中山就提出了“创立合众政府”[39]的联邦制纲领。但是孙的联邦主义却是工具主义的、不彻底的:一方面,他仅仅是把联邦制作为防止满清被推翻后群雄争霸局面出现的羁靡手段,以尽快恢复他认为清末仍存在着的“统一”[40],对联邦制之防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复活的关键性功能却完全没有注意到,而且后事也表明,他对联邦制的基本要素也所知甚少;另一方面,他在19修改“创立合众政府”这个比较清晰的政体诉求为“创立民国”[41]这个含混不清的国体目标,结果为狭隘的汉民族排满主义的盛行开辟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在这种氛围中,真正与根治专制主义痼疾关系最大的政体问题,就退为次要地位了。

但是在革命实践中,孙中山仍积极活动以达其在南方数省建立局部联邦共和国的目标[42]。辛亥年回国前,他也在欧洲发表了许多主张以联邦制组建新国家的言论[43]。可在此之前,孙的同盟会《革命方略》中的军法时期,已规定各省都督只有暂时的全权;而约法时期也只是以“县”为最高自治单位[44]。这显然与联邦原则不合。另外同盟会(实际上是各地革命团体间比较松散的联盟)也没能真正贯彻分头行动、相互配合的总体战略,而只是看见孙仍像兴中会时期一样专注于南疆边省的起事,显示出他缺乏以联邦原则总体协调各省革命党行动的胸襟和能力。由于包括这一关键因素在内的诸种原因,同盟会在武昌起义后只得被动地仓促上阵,结果,连已建立的政权也维持不住,更不要说去建立什么联邦了,何况他们此时非常热衷于革命党的中央集权呢?[45]

结 语

有意思的是,在清廷行将就木之际,满清皇族中竟也有“主张退据东三省”,“并将蒙古、西藏各番属改做联邦”,与东南各省共和势力南北对立者[46]!行此能否成功且不必论,可怜他们行此的能力又在哪里呢?即使万一还有此能力,也为时太晚了。

总之在清末,中国政治大势之统分周期仍然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分裂、离心的大潮几乎左右着一切;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传统的阴云,也仍然笼罩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头上。在这种情势下,相当脆弱的联邦主义要想立足,其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注 释

[1]谭嗣同有言:“中国自有中国之盛衰,不因外国而后有治乱”。(《谭嗣同全集》(三联书店,1954),页233。)

[2]详见西岭独行:《中华政治大势之统分周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今)》(《中国研究》/2(26)www.nows.com:81/c/)中的“中国政治大势周期表”。

[3]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无足够严重的主权与领土丧失,不过伤及皮毛而已;这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害及腹心,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还不能看作是中国分裂时期的开始。

[4]满清“虽无亡之形,而有亡之实矣。”(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1月),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0),页211。)“到了1860年,中国已经几乎完全处在西方侵略者的摆布之下。”“从根本上来说,其(指清廷)所以维持着名义上的独立,是因为任何强国均不愿意无克制地提出要求,以致使自己陷于与敌手发生战争的地步。”(C・L・莫瓦特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2卷第2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页456,458。)

[5]比较新的有关论述请参见杨国强:《太平天国的起落和清代国家权力下移》(《世纪中国》“星期文粹”3月D期 www.cc.org.cn)

[6]“清统治者对洋人已由畏惧而逐渐转向依赖,其对南、北洋大臣也由限制变为依靠。因此,南、北洋大臣对清政府的施政,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支配作用。”(刘子杨编著:《清代地方官制考》(紫荆城出版社,1988),页46。)

[7]“独立之反面依赖也,非合群也;合群之反面营私也,非独立也。”(梁启超:〈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张,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三联出版社,1977),页10。)

[8]苏辙:“夫天下之势,内无重,则无以威外之强臣;外无重,则无以服内之大臣,而绝奸民之心。此二者其势相持而后成,而不可一轻者也。”(〈唐论〉,《三苏文评注读本》下,卷四。)

顾炎武:“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论〉,《亭林文集》卷一(中华书局,1959),页12。)

焦易堂:“……于是中央责地方之跋扈,地方责中央之专横……若使省制定于宪法,则中央与地方皆有所遵守,跋扈者无从跋扈,专横者无从专横……”(〈在宪法会议上的发言〉(1910月),张国福:《民国宪法史》(华文出版社,1991),页169-170。)

查尔斯・A・比尔德:“通过适当行使这样划分的权力,联邦和各州得以保持他们的完整,相互给予力量,相互制止过于中央集权或过于地方化,并使相互间的关系易于处理。”(《美国政府与政治》(商务印书馆,1987),页11。)

[9]参见《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中央与地方关系”条中有关“合伙型”和“代理型”的比较(页97)。另外,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中对“部落联盟模式”与“酋邦模式”的比较,也很有参考价值。

[10]和单一国的一个政府相比,联邦国把权力“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所以“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9),页265-266。)

[11]罗志渊主编的《政治学》“地方分权”条中对两种分权的区别。这实际上就是中央集权制和联邦制的根本区别。(《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三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页109。)

[12]郑永年有关现时中国的论断大致也可用于清末:“就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来说,在分权之下,中国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为一种非制度性的联邦性国家结构,我把它称为‘行为性联邦’或‘半联邦’。”(郑永年:〈主流社会与民主政治秩序〉,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10月号,页134。)

[13]〔美〕P・C・奥德舒克:〈立宪原则的比较研究〉:“……两种形式的联邦制……即宪法性的地方分权与有弹性的地方分权……〔后者〕排除了由宪法规定的不同级别政府间的界限,我们就必须假定自然而然最强大一级的政府――国家一级的政府――将迅速僭取全部权威……唯一行之有效的联邦制,如果我们有必要建立联邦制结构的话,应当是宪法性的。”(《公共论丛》19第2卷(三联书店,),页119-120。)

[14]肖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战略与管理》创刊号(1993年11月)。转引自《新华文摘》1994年第3期,页76。

[15]〔英〕弗・斯奈德《欧洲联盟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页70。):“在任何分权制的国家里,包括准联邦或邦联制国家,不同级别或不同行政单位之间的关系都是一个核心问题。”

[16]据《国闻备乘》,戊戌政变后慈禧欲废光绪,荣禄劝之曰:“朝廷不能独立,赖众力以维持之。疆臣服,斯天下莫敢议矣。……”(庄练:《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华书局,1988),上册,页151。)

[17]〔英〕伊・梅尼 文・赖特主编:《西欧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春秋出版社,1989,页255):“从独裁主义向民主的过渡包括一个由中央集权制的政治行政结构向明显的权力分散的结构的过渡。”

[18]“他遇事优柔寡断”,“无统驭办事之才”,“素性懦弱”。(载涛:〈载沣与袁世凯的矛盾〉,《辛亥革命回忆录》第6集(文史资料出版社,1963),页323,325。)此外,在辛亥年尚能率领禁卫军做最后一搏的良弼,也“坐事空谈,因循事机”,而终遭袁的算计(常顺:〈s臣被炸追记〉,同上书,页390-391。),是清廷无人之最后一例。

[19]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页187-188。

[20]阎西山:《早年回忆录》,转引自《阎西山评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页17。

[21]资政院总裁世续等人的奏折(1911年10月29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页94。

[22]欧榘甲:《新广东》(19),转引自同注7所引书,页276。

[23]〔美〕史抚邻:《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页193-194。

[24]金冲及 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页299。

[25] [26] [27] [28] 同注21所引书,顺序分别为页500,650,545,591-592。

[29]章太炎:〈民报一周年纪念会演说辞〉(1906年12月),汤志钧:《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页330。

[30]监生陈惠栋的条呈(19阴历九月),同注21所引书,页296。

[31]朱维铮:〈“君子梦”:晚清的“自改革”思潮〉,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1993年8月号,页4-7。

[32]直到1902年康有为仍认为光绪不可比之于汉献,认为大局尚未瓦解,各省未有割据者,而整个满清的问题“不过六十老翁之西后、荣禄二人擅朝耳。”(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转引自同注29所引书,页223-224。)

[33]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1898年1月),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0),页209。

[34]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与〈上清帝第四书〉,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1994年10月号,页43-44。

[35]孙孝思:《光绪评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页219,222。

[36]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页409。

[37]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三联书店,1995),页83。

[38]其中有“五月初各省谘议局联合会议于京都,决议各省先独立而后联邦”(张大布衣致赵尔巽函(1911年12月9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八辑(中华书局,1982),页77。);以及被勒令出都的请愿代表“秘密会议,将以各省独立要求宪政。”(伍宪子:《中国民主宪政党党史》,转引自《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页1137。)

[39]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盟书〉(1894年11月),《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页20。

[40]孙中山:〈与宫崎寅藏平山周的谈话〉(188月中下旬),同上注所引书,页173。 孙1903年说中国未来“有统一之形,无分割之势”。(〈支那保全分割合论〉,同上引书,页223。)二十年后他仍认为清末是统一的,而辛亥革命的不成功就在于仍未恢复统一。(〈在广州滇桂军欢宴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页119。)

[41]1903年7月下旬孙开办革命军事学校于日本青山时所用的誓词。(罗家伦主编:《国父年谱》(增订本),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1985,页186。)

[42]〔美〕杰・巴洛:〈1900至19孙中山与法国人〉,《辛亥革命史丛刊》第6集(中华书局,1986),页206。又见杨天石:《寻求历史的谜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页84-85。

[43]参见同注39所引书,页560-564等处。

[44]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1906年秋冬间),同注39所引书,页298-299。

[45]有关孙中山与联邦主义的关系之系统论述,请参见笔者:〈孙中山:从工具型联邦主义到党权型集权主义〉(“政治文化研究网”www.tszz.com/ 2002年8月14日首发。也可见“近代中国” WWW.CHINA1840-1949.COM 2002年9月5日登载。)

[46]《申报》191月,转引自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新华出版社,1988),页231-232。

篇8:世界的中国模式与中国的世界

世界的中国模式与中国的世界

关键词:中国模式,世界,消费品,北京共识,中国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所谓“世界是平的”时代,全球化所带来的人口、资金、观念的大规模移动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民族国家主导性思维,充分意识到来自国界之外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内部社会与经济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例如,《亚洲周刊》不久前的封面专题为“中国的新加坡梦”,从制度和观念的层面探讨了近30年来新加坡模式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这让人想起数年前该周刊发表的题为“中国新移民改变新加坡”的封面专题,它们从不同角度凸显了当代中国与世界不可分割的命运以及这种互动的后果。

英国制造与中国消费

中国融入世界的轨迹在西方显而易见。据BBC 电视台报道,英国制造的豪华轿车宾利(Bentley)在中国的销售量比一年前增长了93%, 远远快于英国本土的7%的增长率。宾利是世界顶级的豪华车,在英国的售价介于15万英镑到50万英镑之间,在中国的价格则从300万人民币到1200万人民币。电台评论员表示,即使这样高昂的价格,厂商也不用担心没有买家。他说:“忘了经济衰退这回事吧,只要看看中国。”

宾利进入中国大陆还不到6年,但它在中国的销售量早已超过了日本。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的市场销量也比香港还多。它希望在未来一年内中国成为全球第三或第四大的市场。和其他来自欧美的名牌商品一样,宾利在中国的际遇得益于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产品的声誉和质量以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宾利汽车厂建于1912年,过去近一个世纪来曾经先后易手于劳莱斯勒和大众等公司,但它仍被视为100%的英国产品,完全在当地制作。宾利秉承传统的人手工艺,从车身外观和色泽、皮革到内饰陪衬都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订制--只要客户愿意掏腰包。

对于平民百姓而言,天价的宾利在中国的热销并没有任何直接意义,可能只会造成更多的关于社会分化和贫富悬殊的联想。毫无疑问,中国近二十多年来的经济迅猛发展造就了一批富豪,他们成为包括宾利在内的西方名贵产品的拥戴者,也是世界所有豪华品制造商积极登陆大陆市场的主要原因。据宾利中国总经理介绍,国外宾利车主大多为政府高官、皇室显贵或者第二代富豪,而95%的国内买主为私人企业主,年纪普遍在三四十岁,从事房地产、金融等新兴高增长的行业。

如果说顶级西方名牌商品的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受益者是少数“先富起来”的人,那么,反向的商品流动在英国则造福了大批的中下层民众。英国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发布了一份颇有意思的报告,比较英国家庭和1957年的日常生活支出。调查显示,半个世纪前每户家庭每周平均花费1.2镑,即总开支的8.7%,在房费上。而年该项消费升至85.4镑,相当于19%。同时,人们更乐意把钱花在房屋改建和内部装修上。全英去年每周花费7亿5000万镑,用于地毯、沙发、花园装修和其他装修产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虽然世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但英国人食品开支比例在过去50年里却大幅下滑。 1957年,英国平均每户的食品花费占每周开支的30%,而今食品开支仅占家庭开支的15%。比例大幅下降的消费项目还包括烟草、服装及鞋袜。 1957年烟草是家庭消费第二大开支,约87便士,相当于今天物价的83.88镑。而去年平均每家每周仅消费4.6镑烟草,即不到1包香烟。服装鞋袜开支也从10%下降至5%。

英国家庭日用消费品支出比例在半个世纪的变化其实是商品和人口流动全球化的一个缩影。来自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廉价日用品(如服装)占据了西方国家超市中越来越大的比重,中国、东欧劳工在英国农场的工作则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成本。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西方的普通消费者直接受益。

另一方面,虽然西方名牌在中国的使用者不断增加,在西方硬件进入中国的同时,西方的软件是否也随之进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中国国内许多城市,行人在过斑马线时要为汽车让道,而非相反?为什么人行绿灯明明在亮着,行人还要躲闪右转的汽车?也许,普通民众不奢望拥有进口名车,但是他们有权要求自己的权益得到应有的尊重。

中国模式与西方的历史和现实

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步伐的加快,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虽然将中国妖魔化的倾向依旧存在,总的来讲,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变得较为正面、多元和平衡,西方国家的一些主流媒体也逐渐意识到中国发展模式可能为世界带来某种启迪。

与美国对中国观念中的权力和争霸导向有所不同,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对于欧洲人看中国有一定的影响。笔者3月初应邀在哥本哈根商学院演讲之后,主持人带我到该市历史最悠久、建立于17的“小药师”餐馆就餐,餐厅里挂的有关海洋贸易的油画凸显了丹麦的商业传统。我还参加了由丹麦亚洲商业论坛主办的一个小型讲座,地点是在由东亚细亚公司创办人H.N. Andersen1898年建的`亚洲屋(Asia House);古色古香的原木结构、亚洲色彩的摆设品和历史照片使人联想起一个多世纪前这个遥远的北欧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交往。

主讲人是丹麦驻中国前大使白慕申(ChristopherBo Bramsen),他从其祖父在1902年加入东亚细亚公司并被派驻上海的家族史说起,纵论中国的历史与现在。他以中国的八仙过海来形容影响当代中国的八个主题,包括经济增长与政治稳定、中国人深重的历史观和对权威的注重、中国人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与欧洲人强调个人的主体性之异同、中国人观念与行为的灵活性和实用性等等。我想,这种历史感和文化意识有助于减少空间距离所产生的雾里看花的缺憾。

当然,西方对中国观念的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巨大变化以及欧洲对自身发展模式某些方面的反思。二月底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的启用成为不少英国媒体的头条新闻,由于伦敦是奥运会的主办地,而新航站被看作是北京在奥运期间迎接游人的门户,英国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拿伦敦希斯罗机场五号航站跟北京三号航站楼相比。它们无一例外的都在报道中显示出对北京新航站楼的规模--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戴顶建筑--的惊叹,不过,中国人的效率更让英国媒体自叹不如。英国建筑大师、三号航站楼的设计者诺曼・福斯特(他也是希思罗机场五号航站的设计者)说,“欧洲的城市化过程用了200多年,中国只用了20年。”而中国已经设法在四年内设计并建造一座面积是希思罗机场两倍的新机场,所用的时间却比希思罗规划咨询的时间还少。

未来学家对中国模式的反思

英国《独立报》副主编、著名未来学家Hamish McRae就此撰文表示,“我们要把事件放到我们自己的经济辩论背景下看待,尝试看看我们可以从中国经验中学到什么。这样一个高知名度的项目聘请一位英国建筑师,这个事实就说明中国准备向我们学习。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尝试向他们学习呢?”

他一方面批评中国经济发展“有一种我们不能也不该容忍的野蛮性”(如强制拆迁),另一方面则认为中国所提供的有益的教训就是“必须平衡个人和群体权利”。他说,希思罗五号航楼的开发受到阻拦,数千名示威者的个人权利得到保护,但超过一亿旅客的群体权利没有得到尊重,由于延误,他们在机场有过糟糕的经验。他还表示,“个人权利在中国得不到充分尊重。但在我看来,我们自己的平衡也并不正确。当然,个人非常重要,但更广的社会也很重要……对很多人而言,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同样重要”。

其实,个人凌驾于还是从属于社会一直是界定东西方差异的一个重要指标。Hamish McRae的反思当然不表示中国模式被西方普遍接受,但是他的看法与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雷默(Joshua Ramo)所提出的“北京共识”(Beijing Consensus)有某些相似之处。他认为,“北京共识”强调解决问题应因事而异,灵活应对,不求统一标准,它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求、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不仅适合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足可效仿的成功榜样。

总之,在日益加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逐渐从硬实力扩展到软实力。中国模式能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并真正成为广为认可的共识,最终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够有效地和制度性的解决经济增长与社会公正之间的关系。中国政府在去年将经济发展目标由过去的“又快又好”改为“又好又快”或许就是这种尝试的一部分。(作者 刘宏)

篇9:略论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

略论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

东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有许多,模式危机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就东亚模式本身来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应当区别对待,并划分为失败和成功的.模式进行分析,以便最终找到适合东亚各国的发展之路.

作 者:梁若冰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 刊 名:学习与探索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Y & EXPLORA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F932.59 关键词:东亚金融危机   经济发展模式   外向型战略   雁行模式  

篇10:人才模式与现代远程教育

人才模式与现代远程教育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质是教育模式的改革。基于远程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和现代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紧密联系,是这种改革取得成效的必然过程。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应正确认识现代远程教育的内涵,注重网络教学的实践,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其他多媒体技术并进行多种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融合和创新,创建出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网络教学【中图分类号】g 7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05--0021--0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课题的立项是基于实施现代远程教育之上的,国家教育部在推出该顶试点课题时明确要求:课题研究要与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正确认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现代远程教育之间的关系、现代远程教育的内涵,对圆满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和改革的目标设计人才培养,系于教育。在社会学的概念中,培养总与教育维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为教育模式。因此,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实质必然表现为探讨教育模式的改革。

教育实质乃是教学双方行为沟通并为学习提供方便的社会现象,其中,实现教学双方行为沟通的形式就构成了教育模式的基本内容。依据教育实质来分析教育科学中的模式问题,教育模式一般可由三类模式构成,即教学模式、教育传播模式和教学设计模式。其中,教学模式就是从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高度描述和规范教学活动的形式方法和程序等策略问题,是教育模式中的核心内涵,也是我们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要研究讨论的主要问题。纵观教育的'发展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有“注入式”、“启发式”和“自主式”三种,分别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活动形式:

“注入式”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强调学生对教师行为的依赖性,以程序教学理论为基础,规定教学内容,教学的设计以“灌输”为本,通过规定教师的行为,“传道、解惑”,把规定的教授内容向学生强行灌输;教学目的就是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授内容。私塾教育、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以及早期的远程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组班学习,以教师面授辅导为主)中,大都采用这种教学形式。

“启发式”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下的教学内容也是规定的,以行为主义的思想为基础,通过“提问式”、“讨论式”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与学双方行为的沟通。在“启发式”的教学形式中尽管也强调教师行为的主体性,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相对于“注入式”的形式来说,表现得比较平等,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学习潜力的挖掘,学习兴趣的培养。书院制教育、近现代的学校教育(特别是西方的学校教育和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的高等教育)比较多地采用这种形式。

“自主式”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更多的是以人本主义的思想为基础,强调“以学为中心”,教学的设计是以教育对象的认知心理、认知特点、认知途径、认知要求为依据,提供载现各种知识的界面让学生选择学习。教与学的沟通是通过教学设计,对学习提供多种方式的辅导和帮助来实现。在这种形式中,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个能动的过程,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动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置于这种教学形式下的学生学习可以不受教师、教学时空的限制,学习方式可以有更多的灵活性。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大都是以此种教学形式为主。

[1] [2] [3]

篇11:模式重构与基本评价

模式重构与基本评价

【内容提要】本文在考察刑法修订以来刑法改进模式的基础上,对修正案与单行刑法修法模  式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修正案是今后我国局部修订刑法的唯一模式。同时对刑法改进的  内容进行评析,认为刑法改进之失在:放弃立法定义权、对罪名体系缺乏通盘性考虑、  刑法改进突破刑法总则性原则。检讨立法得失,研究如何改进立法技术,即:法言法语  与刑法改进语词规范化;“增……

自19刑法典颁行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颁布两个单行刑法和三个刑法修正案。  第一个单行刑法(12月29日)是关于骗购外汇、逃汇与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第二个  单行刑法(10月30日)是关于邪教犯罪。刑法修正案一(1912月25日)是关于破  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刑法修正案二(8月31日)是关于毁林开垦和乱占滥用林  地的犯罪;刑法修正案三(月29日)是关于恐怖活动犯罪。三个修正案与单行刑  法涉及对刑法的多处修改,比较修法模式的优劣评点修法得失以今后之参考和借鉴,是  研究切近实际的重要途径。

一部法典的颁行实际上标志着法典的滞后。年刑法典颁行后,围绕局部完善1997  年刑法典,存在三条思路:一是采取刑法修正案方式对刑法典本身条文加以修改完善;  二是按照以往修订1979年刑法时的旧套路“因事制宜”地颁布单行刑法;三是以附属刑  法方式在相关的行政法中规定刑事条款。

采取单行刑法或附属刑法修改刑法,能生简便、快捷、迅速之效,一竞因时制宜、因  事制宜之功。这从1979年刑法典颁行以来通过的25部单行刑法以及附于百余部其他部门  法律中的附属刑法规范可以看出。但此种修法方式弊端较为明显:从刑事立法言,刑法  典无以应对特别刑法的冲击,刑事立法学中的特别刑法“肥大症”(注:林山田:“论  特别刑法”,载台湾《辅仁法学》1985年第4期。)不利于一般公民对刑法忠诚和遵循的  培养。从司法适用言,如何判别刑法典还是单行刑法的时效问题和是否适用问题,往往  存在偏差,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之间是否存在冲突或者不协调之外,理解上存在争议,  司法适用中势必反映为执法不统一。理论上考察,刑法修正案修订刑法模式存在如下优  点:一是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灵活简便地处理并协调好与刑法典相关内容的关系,避  免一些不必要的学术争论;二是刑法典在形式上得以维持持续性、统一性和完备性,避  免普通刑法规范与特别刑法规范并行的局面,既便于司法机关的执法又便于普通公民对  法律的遵守;三是立法技术的借鉴与创新,第一修正案和第三修正案均采取国外修改法  律通行的“增删法”,直接指明是对刑法某一条的修改,作为刑法典编纂的一个新的尝  试,它在我国刑法立法技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理论上的研讨是否在实践中呈现同  样的效果呢?

从1997年刑法颁行以来的修法实践看,就已经颁行的两部单行刑法言,关于外汇犯罪  的单行刑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犯罪行为之需,  弥补了刑法典不能抗制外汇犯罪的漏洞。(注:黄京平、蒋熙辉:“论骗购外汇罪”,  载《法学家》年第6期;黄京平、蒋熙辉:“评关于外汇犯罪的单行刑法及相关司  法解释”,载《刑事法判解》第2卷,法律出版社版,第111-128页。)从关于外  汇犯罪的单行刑法出台时的讨论中看,立法部门已经意识到单行刑法对刑法典持续性与  统一性的冲击。我国立法机关弃单行刑法不用转采刑法修正案实乃来之不易之立法进步  ,标志着刑法修改的崭新模式的出现和立法技术渐趋成熟。时至今日,修正案似乎成为  我国刑法修改与完善的唯一一种方式。

需要研究的是是否今后我国不再采用单行刑法方式修订刑法?换言之,修正案是否完全  取代单行刑法作为刑法修改和完善的唯一方式?是否存在不宜运用修正案之时?有学者认  为:在一定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单行刑法而非修正案方式修订刑法。即当所规定的犯罪  行为侵犯的客体与被补充的刑法规范的客体不同时应当采用单行刑法的形式,而不能采  用刑法修正案的方式。依此认为刑法修正案第1条的规定不恰当,隐匿、故意销毁会计  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罪所侵犯的客体与作为类罪名的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  理秩序罪的客体之间没有包容与被包容关系,宜采用单行刑法予以修订。(注:齐文远  、刘代华:“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第1条的研讨”,载《法商研究》200  1年第2期。)我以为,这种理由并不成立。如果说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簿  、财务会计报告罪因客体不合不宜归入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至多只能说明  不宜作为第162条之一的附加。以修正案代替单行刑法作为今后修改完善刑法典的唯一  方式完全可行,不仅仅在需要修改和完善的内容较多而庞杂时适用,在仅涉及单一简单  内容时也完全可用。这一点从我国刑法修正案二可见一斑,待修改内容仅仅是毁林开垦  和乱占和滥用林地的犯罪,针对的也仅仅是刑法典第342条单一法条,采取的也是修正  案方式。我国立法机关已经意识到修正案修法模式的巨大潜能并在修法实践中普遍采用  。

是否存在应当采取修正案方式进行补充和完善的相关规范,并非我们分析问题的关键  。我们要回答的是既往修正案在内容和技术上的问题,以便获得今后对某类犯罪或相关  条文进行增删修补的经验和教训。已经存在的三个修正案针对不同犯罪出台,涉及主要  的类罪为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它一方面呈现  紧密结合犯罪现象的形态,另一方面体现应急型立法的特征。

立法实践中,一是表现对基本概念

立法定义权的放弃,例如,刑法修正案三对恐怖活  动组织并未明确界定;二是表现为对罪名体系缺乏通盘性的考虑,例如,刑法修正案三  对于资助恐怖组织行为另立罪名,但对为恐怖组织提供情报等非物质性帮助、为恐怖组  织训练和招募人员等行为没有规定;三是刑法改进责任分担的总则性原则。关于外汇犯  罪的单行法规定,海关、外汇管理部门以及金融机构、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公司、  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与骗购外汇或者逃汇的行为人通谋,为其提供购买外汇的  有关凭证或者其他便利的,或者明知是伪造、变造的凭证和单据而售汇、付汇的,以共  犯论,依照本决定从重处罚。刑法总则共犯处罚原则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  或免除处罚”;对于胁从犯,“按照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实施上述帮助性  质行为者,只能成立从犯或胁从犯,对其从重处罚显然违背共犯处罚原则,亦有悖于罪  刑均衡原则。

关于修正案使用中的`立法技术问题,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角度:

1.法言法语与刑法改进语词规范化考察

立法用语要求专业性、统一性、严谨性、确切性。(注:陈兴良:《当代中国刑法新境  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版,第614-615页。)违反法条用语规则的现象是我国  刑事立法存在的普遍问题,刑法修正案中同样存在。导致的后果是形成理论界不必要的  争议和司法实践界执法的困惑。诸如,刑法修正案一第2条第2款仍然使用“依照前款的  规定处罚”的表述,这种表述方式究竟是确定一个新罪名还是只援引刑罚?刑法典第396  条第1、2款采取的是“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的表述,规定的是“私分国有资产罪”和  “私分罚没财物罪”两个罪名。刑法典第102条第1、2款采取的同样是“依照前款的规  定处罚”的表述,规定的则是“背叛国家罪”。从刑法修正案本条看,其内容是针对事  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一主体的行为应当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并非确立一个新罪名。当  然,也有观点认为,应该将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一款中进行规定,  而不必分开作为两款进行规定。(注:高一飞:“《刑法修正案》述评”,载《法学》2  0第6期。)实际上,作为两款规定是便于行文,因为国有事业单位不存在造成公司  、企业破产或严重损失的情形,可以考虑今后立法时明确另立罪名还是罪名同一。此外  ,刑法修正案第2条第3款采取了“徇私舞弊,犯前两款罪的,依照第1款的规定从重处  罚”的表述方式,这种方式给司法机关确定罪名带来了麻烦。类似的立法方式曾经出现  过,如围绕刑法典第397条第3款罪名的确定问题,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最高人民法院存在  争议:前者认为另立名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罪;后者认为仅仅是加重情节犯。  (注:203月15日“两高”《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  确定刑法第397条规定的罪名为玩忽职守罪和滥用职权罪。)立法机关对此种立法用语的  忽视往往导致司法实践中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增删法”之后的援引问题

“增删法”是在刑法条文中直接插入、删去或者修改某条的一种立法方式,在国外刑  事立法中广为采用。我国刑法修正案一与修正案三都采用了此种方法。涉及“刑法第12  0条之一”、“刑法第162条之一”和“刑法第291条之一”。但司法实务中,如何援引  刑法?从修正案立法规定观之,用语为“第一百二十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二十条  之一”(着重号为笔者所加),立法明确的是“一条”而非“一款”。而且从内容上看,  刑法第120条之一与第120条没有隶属关系。因此,司法实践中援引应当直接标明为“根  据刑法第120条之一”。同样的问题适用于刑法修正案一所增加的“第162条之一”与“  刑法修正案三所增加的“第291条之一”。

3.刑法修正案的时效与溯及力

我国刑法规定的时效原则为“从旧兼从轻”,刑法修正案自应遵守此原则。对于已经  颁布的三个修正案均采取“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的方式,是否“不教而诛”,值得进一  步商榷。这种生效日期的规定系继受单行刑法,但涉及对多个条文进行修改完善的修正  案是否妥当,(注:从已经出台的司法解释看来,均采取直接规定公布后的一定时期生  效的方式。这种方式为某些学者反对,认为解释应以公布日为生效日。刘宪权:“我国  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的再思考”,载《法学》年第2期。但显然这种方式是考虑  到解释作为文件传达所需的时间。在中国,司法解释实际上是一种细则性立法,尚需要  一定时间“周知”,何况对刑法进行修改完善的单行刑法与修正案。)我认为,可否另  行规定与公布之日不同的生效日期,值得研究。

刑法修正案的溯及力及如何处理修正案与刑法的关系问题,对于发生在刑法修正案生  效之前但生效之时判决尚未确定的,一般采取的是从重兼从轻的原则。但是问题是如何  认定修正案设置罪名与刑法固有罪名的关系。存在争议的是刑法修正案三第8条规定的  投放虚假危害物质罪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修正案颁布之前,上海市第二  中级人民法院因被告人肖永灵利用白色粉末假冒炭疽病菌、恐吓他人对其论以“以危险  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2002年江苏省对2001年12月24日吴国俊编  造虚假恐怖信息恐吓他人案进行宣判,论以“编造恐怖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注  :“一个恐怖电话的前因后果”,载《南方周末》2002年7月4日。该案发生在修正案发  布之前,但修正案公布之日时正处于审理过程中。)前案是投放虚假危险物资,后者则  是编造并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如何理解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  信息罪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关系,如果是罪名的进一步细化或者明确化,则  肖永灵、吴国俊案均无问题。

关键在理解“危险方法”,理解为“放火、决水、爆炸、投毒”之外的方法是没有问  题的,但是是否要求其他危险方法均达到“放火、决水、爆炸、投毒”的严重程度,有  学者认为不应对“其他危险方法”作无限制的扩大解释,应当限于“放火、决水、爆炸  、投毒”相当的方法。(注:赵秉志主编:《刑法争议问题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  6年版,第92页。)我以为这种观点未必妥当,只要形成对足以构成公共安全危险的方法  均应视为“其他危害方法”,否则便不能理解刑法第114条规定的3年以上到以下有  期徒刑如此宽泛的刑罚幅度,更不能理解司法实践中对非法私设电网、燃烧蒸汽、烟熏  等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论以本罪。然而,利用白色粉末假冒炭疽病菌、恐吓他人的行为是  否应视为“其他危险方法”之一种。进一步说,没有此种行为仅仅是捏造虚假信息并加  以散布的,能否论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我认为,无论是投放虚假危险物  资还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均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更确切地说,仅仅作为一种抽  象的危险不能构成具体危险犯。刑法修正案三对编造虚假恐怖信息行为扰乱社会管理秩  序单独设立罪名,正是考虑到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客体  上的迥然差异,不能认为1997年刑法中存在对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和编造并故意传播虚  假恐怖信息行为的相关禁止性规范。

篇12: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比较分析了三种创新模式的异同,并指出了三种创新模式的.主要适用范围,同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对我国企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建议.

作 者:余可发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刊 名: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LLEGE FOR STAFF AND WORKERS 年,卷(期): “”(1) 分类号:F062.3 关键词:技术创新   自主创新   模仿创新   合作创新  

篇13:景观规划模式与景观韵律学

景观规划模式与景观韵律学

景观规划韵律学研究是目前国际景观生态规划的前沿领域.在总结景观规划的“斑-廊-基模式”基础上,将这一模式推广到 “斑-廊-网-基-体模式”,并尝试揭示隐藏在这一模式内的景观韵律.景观韵律包括景观要素的形状、结构、层次、组份、形态、配置、连通、辐射、尺度、时序等空间结构和空间过程,景观韵律可以定义为:一定区域内特定时段景观要素的镶嵌格局与空间配置规律.景观度量学的数量分析方法成为景观韵律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具体案例分析中,根据研究地区景观要素的空间配置特点、景观韵律的空间变化规律,规划形成3种战略点和四横四纵的景观结构体系.

作 者:宗跃光 甄峰 ZONG Yue-Guang ZHEN Feng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210093 刊 名:生态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EC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26(1) 分类号:Q149 TU981 关键词:景观规划模式   景观韵律学   景观度量学   城市景观规划  

篇14:职业教育模式探讨与启迪论文

职业教育模式探讨与启迪论文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政策不畅、教育模式不完善、考试制度单一等诸多问题,职业教育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阐述了瑞士职业教育特色,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现状,并在比照和借鉴的基础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关键词:瑞士职业教育;模式探讨;启迪

职业教育在瑞士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是其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大的基础。瑞士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同时受多元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瑞士职业教育模式堪称世界典范,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主导的作用,为瑞士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瑞士职业教育发展特色

1.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瑞士整个国家形成一种强烈的共识,认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必须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因此,瑞士在法律、国家政策、经费方面对职业教育都给予很多倾斜,确保了为企业、行业输送各类型的技术人才。经过长期的发展,其职业教育体系十分完善。瑞士全民对职业教育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并十分受重视,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国家的大事来办。在瑞士,人们对上职业学校没有偏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是相同的,上职业院校同样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样获得社会尊重。只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家长一律支持,在学生的利益方面,全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2.实行独具特色的“学徒培训制”职业教育模式

瑞士的职业学校创办于20世纪40年代,其推行的独具特色的“学徒培训制”体现了瑞士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亮点,更是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瑞士的学徒培训制体现了特色的双轨制,即学徒在企业进行培训和在职业学校学习同时进行。学生不用考试就可进入企业做学徒,双方签订合同后进行备案。学徒在学习期间除了学习文化知识,主要进行企业要求的技术培训,在企业进行实际的技术操作。在培训的过程中他们非常重视培养学徒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学徒一周只有1~2天时间学习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其余3~4天都到企业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技术培训。在学徒培训期满后,考试合格者获得联邦政府颁发的技能证书,毕业后成为合格的技术工作者,想深造的也可到大学继续学习。因此瑞士的学徒制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战性,为满足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提供了稳定的渠道,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企业与各行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处于重要位置

瑞士传统的二元制模式是企业培训和职业学校的技术理论学习二者相结合。近年来,随着企业与职业学校的紧密联系以及对专业培训机构的需求,二元制模式逐渐向更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三元制模式转变,即企业、学校和行业培训机构。瑞士各行业、企业内部都设有培训机构,并且愿意出资来组织学徒培训,政府每年会拨给培训企业一定的资金补助。企业每年为职业学校提供相应的培训岗位,同时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随着社会对培训要求的不断提高,三元制培训模式逐渐形成。“依据强大的企业联合力量,通过资源整合,行业协会能够提供更加完备、系统的培训机制,弥补中小企业培训的不足”,做到了企业、职业学校、行业培训中心三者的相互贯通。可见,瑞士的企业和行业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处于重要的位置,这样的培养模式可使学校省去购置培训设备和租用场地的开支,大大降低了职业培训的成本。

4.职业教育类型特征鲜明,高学历是其发展的方向

在瑞士的整个教育体系中,不仅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搭建了中职、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完整体系,而且在普通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也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可相互沟通的立交桥。1994年,瑞士开始针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尤其重视职业教育的学历,相继在职业教育中设置了学士和硕士学位,职业学位的颁发是对联邦职业高中文凭的补充,以此来证明持有者具有较强的学术能力。学生获得此学位之后就具有了直接进入应用科技大学学习的通行证,若想进入州立大学或联邦技术学院,则仅需再通过大学水平测试即可。因此,职业教育的学位已经变得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也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稳定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持瑞士职业教育走在世界前列的关键,瑞士对师资的培养具有很高的要求,保证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高素质和高质量。瑞士职业教育的师资分为三人类:通识教育教师,主要在校内教授通识、基础课程;专业课教师,主要在校内或者行会培训中心教授专业知识;实训教师,主要指企业中指导学生实地操作实践的师傅。对各类师资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大学学习经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教育学、教学方法方面的知识。另外还要有教育培训的经历。专业课教师一般要求高职或大学毕业,并要求至少有两年的从业经历,有一定学时的任职培养。实训教师则要求取得师傅资格并且至少有两年的实践经历,同时完成教育学方面的培养课时。此外,瑞士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高,学校往往会从世界各国聘用急需专业和新兴专业的教师,而且学校和很多国家的学校之间都签订了互派协议。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师资人才的组合,形成了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全面的智慧集聚。

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职业教育顶层设计不完善,思想观念滞后,办学理念不明确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尽管如此,职业教育在体制、规模以及质量方面都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封闭,不适应整个现代化的需求。因此改变职业教育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育的发展策略,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变,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实际工作中,很多高职院校办学存在浮躁心理,在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上向本科院校看齐,没有把高职教育办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也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2.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存在思想偏见,认可度不足

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精英教育”的影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还带着一些鄙视的眼光去看待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没出路,比不上正规的大学本科教育。蓝领阶层在中国人心中没有地位,专门以培养高级蓝领为己任的职业教育也就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导致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的态势一直在延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二是观念陈旧。因此要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用人风尚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

3.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职教办学条件差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经费短缺现象严重,国家财政预算内事业费用只能基本满足人员经费,许多学校缺少最基本的设施和设备,更不用说提供教师培训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政府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能做到统筹兼顾,资金安排很难保证。

4.职业培训力量薄弱,职普衔接与沟通不畅

职业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应是各居其位、相辅相成的。目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链中还存在一定缺失,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成人教育之间、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之间都存在衔接和沟通不畅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大多具有终结性教育性质。虽然近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观,但是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还没有完全贯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沟通很有限,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基本上还处于相互隔离状态。虽然建立各种形式、层次的教育之间“立交桥”的呼声很高,但缺乏制度和政策保证无以实现。

5.全社会普遍忽视非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在我国一直是主流教育,长期以来受“重学历,轻能力”的思想观念束缚,职业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位置。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使学生的社会生存与竞争环境存在天壤之别,高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可得到多种的就业途径,大学学历成为一个人“高低”的标签。相反,职业教育毕业学生的学历不被承认,职业技能型人才不被尊重。在工作中,还受到“干部”和“工人”身份的限制,即使是高技能型人才,在地位、收入、待遇上也整体低于管理人员。人为制定的政策,限制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

三、瑞士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思考和启示

1.完善职教顶层设计,改变传统思想偏见,注重营造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

国家和政府应深刻意识到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加大对我国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给予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的发展机遇,并制定出相关政策法律积极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瑞士之所以是世界顶级的职业教育发展典范,在于其有着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教育层次的选择上,对职业教育有积极、正确的认识,更倾向于好就业而不是学历的高低,这也是瑞士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优势所在。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不变方向。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偏见的影响,社会普遍对职业教育不重视,甚至歧视。这种偏见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加强在社会中的宣传力度,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错误看法,让其认识到只要是符合自身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在职业学校学习同样有很好的出路。

2.要切实做好职业教育中高职内外部的衔接和沟通

要提升职业教育的生源,拓宽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出路,逐步形成职业教育从中等到高等直至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体系。此外,在学制衔接、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衔接等方面都要进行完善,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机会平等保证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虽然现在国家政策放宽,出台了新的方案,针对技校毕业生的“2+3”“3+4”升学模式,但在具体施行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对口院校数量少,专业单一。我国职业教育的升学模式应全部放开,这样有利于实现择优就读,同时建议取消“2+3”模式,这是人才的浪费。要加强两个方面的衔接与沟通。一方面是中职与高职的衔接与沟通。发挥职业学校对中职的拉动作用,真正建立比较完善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在制定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政策时,要采取通过单独设立的招生考试、主要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措施,进一步拓宽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沟通的渠道,全面放开高职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逐步增加高职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数量,逐步提高高职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比例。另一方面是高职与研究生阶段的衔接和沟通。应适当扩大各校研究生教育招收高职毕业生的比例和规模,不人为设置政策上的障碍,满足学生更高层次发展的需求。把“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落到实处,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真正地做到职普比例合理,真正实现职业学校直接与职业大学贯通,而不是中高职贯通,实现人才一次培训,终生受益。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上,要加强两个方面的沟通,一是职前与职后,即职教与高等职育的沟通;二是职教与普教的沟通,为初等、中等职校毕业生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普通教育加入职业教育某部分的内容,职业教育加入普通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引入现代师徒制

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国家要支持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聘用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型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任教情况应作为其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推进校企之间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例如:技工院校的“大师工作室”。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地方政府要比照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来自行会、企业的师资力量不足,职业教育教师职业技能欠缺的弊端。因此,仿照瑞士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方式实行三元化的现代师徒制是必经之路。将文化课教师交给师范院校培养,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交给大学培养,而实践技能则在取得专业资格后进行集中培训,或者要求有一定的实习或从业经历。企业师傅则重点强调专业技能、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集中培训。如此,每类教师的要求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但却可以在岗位发挥最好的效果,将个体的“双师型”教师发展成“双师型”团队。

4.打破传统对学历的偏见,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在我国,学历教育一直以来受到广泛重视,各用人单位也以学历为基准,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不被认可,职业教育不被认可为学历教育。我国职业教育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在一线从事工作的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并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技术能力。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但目前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学历等于能力的思想根深蒂固,难以一时扭转,学历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很不公平。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支持职业教育,使“不唯学历只凭能力”落到实处。

5.以实践为导向,促进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作为企业和行业组织,他们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特点,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技能型人员的素质要求有着深刻的认识。而职业学校所教授的是理论知识,单凭职业技术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企业和行业是我国职业教育实行培训和学习相结合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我国的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仍有待加强。鉴于此,国家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企业和学校可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并建立实习基地,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科学产业与生产技术合理结合起来,真正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同时,职业院校也可以积极探索成立校办企业,实现对外可以营销,对内可以培训,达到“厂加销训”为一体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徐涵.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2).

[2]杨人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11).

[3]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

[4]吴雪萍,张科.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框架分析[J].教育研究,2011(3).

[5]唐永泽.瑞士完整互通的两类教育体系考察[J].中国高等教育,(13-14).

[6]肖飞.我眼中的瑞士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12-01(3).

篇15:论文化模式与生态环境

论文化模式与生态环境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如何对待环境的态度有关,而决定人类在环境问题上的.态度与行为的是人们所具有的文化模式,也即稳定的文化价值倾向.目前世界上的两大文化模式--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对待环境问题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西方文化由于其内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对环境的掠夺性倾向,成为人类环境的一种巨大威胁;而东方文化由于其非理性和反人性的特征,既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也不能抵挡西方文化的冲击.只有强调人与人合作、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模式,才是人类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所在.

作 者:黎德化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刊 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S) 年,卷(期): 2(1) 分类号:G0 X22 关键词:文化模式   西方文化   东方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  

篇16:网络化学习模式比较与改进

网络化学习模式比较与改进

网络化学习是当前学习的重要形式,研究网络化学习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以网络为核心的几种学习模式并比较了几种网络化学习模式的优缺点,并在对现有的webquest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其加以改进.

作 者:陈卫东 席秋玉  作者单位:陈卫东(苏州科技学院传媒科学与技术系)

席秋玉(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系)

刊 名:中国教育信息化  CSSCI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FO 年,卷(期): “”(1) 分类号:H43 关键词:网络化学习模式   优缺点   基本要素   模式改进  

篇17:地理学习方法与答题模式

地理综合题答题模版归纳

第一版块 基础概览

自然地理部分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5.特殊地貌(如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风积或风蚀地貌等)

【注】前3点是常答点

☆ 如何描述气候特征

1气温(热量):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年、日较差,积温

2.降水:空间分布,季节变化

3水热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夏季寒冷干燥”等)

4光照:强弱,多少

5.风:风力大小,空间分布

【注】前3点是常答点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注】前4点是常答点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注】1、2、4、5点是常答点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 落差大小(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河道曲直情况

5.支流多少

6.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温度高,雪线高;阴坡温度低,雪线低;

3.地形:陡坡,坡度高,积雪容易滑落,雪线高;

4.纬度:低纬地区,温度高,雪线高,高纬地区,温度低,雪线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垂直带谱越复杂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4.降水(即迎风坡、背风坡):影响垂直带谱的海拔分布;

社会人文地理部分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水、肥、气、热、光(水源、土壤肥沃、气候、热量、光照)

1.土地:地形、土壤;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合种植农作物;山地、丘陵地形,坡度大,适合发展林果业,多种经营方式;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南方地区热量充足,降水多;北方光热条件好;西北、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糖分等营养物质的积累;

3.水源(灌溉水源):靠近河流、湖泊地区,水源充足;南方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4.市场:靠近城市;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市场广阔(市场需求量大)

5.交通: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便利

6.劳动力:(水稻等发展中国家、西部地区)劳动力充足

7.科技:科技发达;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花卉、蔬菜、阿根廷牛肉)

8.机械:机械化水平高;

9.国家政策:国家政策大力扶持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海洋、城市等);

2.土地:地形开阔平坦,(发展中国家)土地价格低,利于建厂

3.水源:(靠近河流、湖泊),水源充足;

4.资源因素:资源(原料、燃料)丰富,有。。。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4.交通因素:交通便利。有。。。交通(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

5.市场因素:靠近城市;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市场广阔(市场需求量大)

6.科技因素:科技发达,靠近(大学、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发达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素质高;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廉价充足;

8.农业因素:(靠近农业区)农业基础雄厚

9.政策因素:国家政策扶持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地形:

①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工农业发达、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

②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热带地区炎热潮湿,而高原,海拔高,地形平坦,气候凉爽;

③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地形平坦,降低建设成本;靠近河流,有充足的水源或者便利的水运

2.气候:气候适宜,降水和气温适中;

3.河流:水源充足(供水),水运便利(交通)

4.资源条件:资源丰富,有。。。。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4.交通条件:交通便利,有。。。交通;

5.政治和宗教因素:影响力减弱

6.科技和旅游因素:影响力加强

☆公路、铁路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①公路、铁路,选择在地形平坦地区,或者坡度较小的山地、丘陵,地形平缓;降低施工难度,节约建设成本;公路在山地地区,沿等高线延伸

②公路、铁路避开地形起伏大的地区,尽可能少的穿过河流,工程难度大

2.地质:③避开地质不稳定地区,喀斯特地貌和断层,防塌陷、渗漏;

3.土地:尽可能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4.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5.里程和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6.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版块 应用案例模板

区位选择类问题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防止坍塌和渗漏

3.气候水文条件:降水量多,河流支流多,汇水面积大,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海岸线曲折,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或者河流入海口位置,可以水路联运,提供淡水资源;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3.经济腹地条件:选择在经济腹地广阔地区,增加港口运输量

4.城市依托:以城市为依托,为港口提供支持

5.交通:交通便利地区,方便进出港贸易发展

6.政策条件:国家政策支持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市中心、居民区)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①气温高,蒸发强烈(夏季);②降水少,光照时间长(背风坡);③多大风天气,有利于蒸发

2.地形:地形平坦、面积广阔的海滩,利于晒盐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东海)

2.温带海域:上升流,冷海水上泛,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饵料丰富 (秘鲁寒流)

3.河口处:河流入海口,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利于鱼群聚集(舟山群岛)

4.洋流:寒暖流交汇处,有大量营养物质,饵料丰富,形成水障,使鱼群聚集;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

2.纬度:纬度低的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大,利于火箭发射

3.地势:选择在地形平坦开阔的地区

「人文条件」

4.人口:人烟稀少,地广人稀地区

5.交通:交通便利地区,海运或者铁路运输

☆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路况:选择在地形平坦开阔,工程量大小;

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道路交通发达地区,与市内外有便利的道路连接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地形: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以保证排水;

2.地质:避开地质不稳定地区,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3.气候: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少云雾,少暴雨等恶劣天气。

「社会经济条件」

4.交通条件:交通便利,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方便居民出行。

5.经济:以城市为依托,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增加客运量。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原,地形平坦,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冰期短(无结冰期)

3.河道:河道宽阔平直,河流水深,少弯曲的河道,河流支流多

「社会经济条件」

4.流域内城市、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原因分析类问题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①河流流域广,支流多;

②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大;

③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④流经地区,汛期长,降水量大;

3.气候特征:⑤气候异常,多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4.植被破坏:⑥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泥沙在河道淤积;

5.围湖造田:⑧围湖造田,造成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

「自然原因」

1.气候:①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西北地区);②气温高蒸发量大,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春季华北地区的春旱)

2.河流:③河流较少,地表径流量较少(沙漠地区)

「人为原因」

3.用水量大:④城市众多,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北方,华北)

4.利用不合理:⑤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浪费严重(我国)

意义影响类问题

☆发展某产业带来的效益(意义):

1.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增加就业,提高收入;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

5.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交通: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经济: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价值作用类问题

☆水库的作用: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发电价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运价值

☆自然界中森林的作用:

1.调节气候; 2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3保持水土 4.防风固沙(北方)

5.涵养水源 6.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城市绿化)

7.稳定大气成分 8.吸烟除尘 (城市)

方法措施类问题

☆河流的治理措施:

※治理

上游: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修建水利设施

中游:修建水库等水利设施,植树造林,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坝,开挖河道;发展航运;

☆缺乏水资源的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3.发展交通,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

☆发展畜牧业的措施和借鉴:

(1)加大科技投入

(2)人工草场建设;

(3)牧区交通条件和加工体系的发展;

(4)牲畜品种的改良和疾病的防治。

☆发展农业(种植业)的措施和借鉴: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2)发展农产品系列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3)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发展林业的措施和借鉴:

①坚持合理采伐,积极营造人工林

②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④挖掘森林工业发展潜力,发展多层次林产品深加工

⑤加大科技投入,发展动植物采集、养殖、栽培技术

特别提示

1.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2.在回答某些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3.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学会采用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

4.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地 理学习方法核心方法

NO.1 认真听课

地理涉及到很多自然原理,这个不是靠背就能答题的,题目稍微变一下,可能你就不知道怎么解题了。

所以老师上课讲的基础知识一定要好好掌握,解题思路与原理在地理的学习中极其重要。你起码要将最基本的原理先弄懂,还有知道常见的说法,才能知道题目考的是什么。

基础知识扎实且可以灵活的运用和结合,那么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大题你都能得到不错的分数。

NO.2 记背地图

有个地理老师曾做过一件非常明智的事情,就是举行了一个拼中国地图、国家地图的比赛。

因此同学们对中国地图、国家地图都非常熟悉。这里是什么山,那里是什么地势,哪里的一座大山挡住了风和雨,就形成了什么气候?对这些问题也都了如指掌。

所以建议大家先把地图记熟,不仅是海陆位置,还有各地形区的经纬度位置、气候分布、各种分界线(气候,区域,作物等);世界地图中各大洲、大洋的经纬度位置、气候、作物、工业等的分布。

记住那些普遍规律后,你就可以尝试记一些特别的自然现象,如厄尔尼诺现象,因为考试是很灵活且贴近生活的。

NO.3 大题做法

首先,认真审题、看图,题里的每一个字,图里的每一个信息都不要放过!因为如果你稍微留个心眼,也许就能从题目中找到答案。

例如有一道题说某地会晒东西,俗称晒霉,后面有一问题就是晒霉是什么地方的行为?

如果你再认真想一下的话,就会知道答案是“中国”,因为会有俗称这种说法的国家必然就是我国了。

虽然这种方法不是什么时候都好使,但对涉及新概念或知识点的题目非常有用。

学会知识迁移,把它联系到学过的地方即可。

其次,地理题目也有答题模板,你可以将同一考点的题目整理出具体的模板并背下来,遇到时套用上去即可。

例如某国出口XX的原因:(1)本地市场需求量小;(2)产品质量高、产量大;(3)国外市场广阔等

最后,地理大题的解题思路一定要条理清晰,可以根据知识点一条一条地答。老师都喜欢能看明白,且看起来轻松的答案。

附:地理笔记整理方法

记录原理的本子+大题错题本+地图册。

运用贴画的方式记选择题

大题分类,把常见的东西总结成大致模板

讲题裁下来,再做一遍

直接贴答案,但每一次记都要重做和划一遍重要的点

篇18:绘图,图层与合成模式

在LAYER调色板中,在MODE下拉列表中,有多种模式用于合成.了解这几种模式的作用,对图像的合成有重要的作用.下面进行详细的说明:

Normal 模式:这是绘图与合成的基本模式,也是一个图层的标准模式.当一个色调和选择的图像区域合成进入到背景中时, Normal模式将下面的象素用增添到图像中的象素取代,这是对背景象素的一个直接替代. 在Normal模式中工作时,在最终确定一个编辑之前可以通过单击并拖动Opacity滑标来改变绘图和选择的不透明度,其中Opacity滑标在合成与合并图层时出现在Layers调色板上,在绘图时则出现在Brushes调色板上.

・Dissolve 模式: 本模式将前景色调随即分配在选择区域中,因而破坏一个选择或笔画.Dissolve模式在绘图时有用,可以创建宽距离的“条纹”,从中附加奇特的效果以及创建复杂的设计.Dissolve模式还可以将一个选择融入到一副背景图像中,以及将图层融合在一起,其效果与照片不同.

・Behind 与 Clear 模式:这些模式只能用在图层上,背景图像无法在此模式绘图.Behind模式将不透明的象素当作屏蔽的象素, 一个图层上只有不透明的象素才可以接受色调. 这样即相当于在一张不透明纸的背面作图,而纸的下面则已经存在一个设计. Clear模式将不透明的象素转化成透明,并且只能用于划线和画桶工具.

・Multiply 和 Screen 模式:这些模式可能是一个设计者在绘图与合成时可以要求的最有用的模式.其中Multiply的功能与Screen模式的功能正好相反. 在Multiply模式中绘图时,前景色调与一副图像的色调结合起来,减少绘图区域的亮度.一个较深的色调通常就是在Multiply模式中绘图的结果,并且效果看上去就象用软炭笔在纸上画了深深的一道. 在用作合成浮动选择的模式时,Multiply模式在选择融合背景图像时突出其较深的色调值,而选择中较浅的色调则会消失.

・Overlay 模式:本模式加强绘图区域的亮度与阴影区域,将这种模式用到一个浮动选择时,会在背景图像上创建一个强烈的亮度与阴影区域. 一副图像的中间色调区-既没有亮度也没有阴影-再用Overlay模式作图时染上当前前景色调,而在Overlay模式中的浮动选择则会将大多数的色调数值融合入背景图像中.在一副图像中创建一个幻影似的物体和超亮的标题时本模式特别有用.

・Soft Light 与 Hard Light 模式:这是组合效果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影响到基础色调(所谓基础色调就是在上面绘图合成一个选择的背景图像的色调).如果一个背景区域的亮度超过50%,那么Soft Light模式就增加绘图和合成选择的亮度,而Hard Light模式则掩蔽其亮度. 如果下面的背景区域象素的亮度值低于50%,Soft Light模式就加深该区域,而Hard Light则增加其色调值.

・Darken 与 Lighten 模式:Darken模式只影响图像中比前景色调浅的象素,数值相同或更深的象素不受影响. 相反,Lighten模式只影响图像中比所选前景色调更深的象素. Darken与Lighten模式对绘图和合成的效果要比Screen和Multiply模式产生的结果过于强烈时就需要用Darken,Lighten模式.

・Difference模式:本模式同时对绘图的图像区域与当前前景色进行估算,如果前景色调更高,则背景色调改变其原始数值的对立色调. 这种模式下用白色在一副图像上绘画会产生最显著的效果,因为没有一个背景图像包含比绝对白色更亮的色调数值.

・Hue模式:Hue模式只改变色调的阴影,绘图区域的亮度与饱和度均不受影响. 这种模式在对区域进行染色时及其有用.

・Saturation模式:如果前景色调为黑色,这种模式就将色调区域转化为灰度. 如果前景色调时一个色调值,那么此模式在每一个笔划下均增大其底下象素的基础色调,减少灰色成分. 不是黑色的前景色调在此模式中不起作用.

・Color模式:本模式同时改变一个选择图像的色调与饱和度,但不改变背景图像的色调成分-在大多数照片图像中组成视觉信息的特性. 用此模式来将非常有用,

绘图,图层与合成模式

・Luminosity模式:本模式增加图像的亮度特性,但不改变色调值. 在增亮一副图像中过饱和的色调区域时要小心谨慎,用笔划使用此模式时,将Brushes调色板上的Opacity下降到大约30%.

篇19:有效教学模式与有效教师

有效教学模式与有效教师

郑洁

今天上午马飙(对不起,我的电脑里没有三匹马的那个Biao)院长与大家分享了他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他认为,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有的的,有序的,有趣的,有益的。我想他的讲课很好地阐述了有效教学的原则。他对有效课堂的五种形态和特点的阐述,相信各位一定会有所收获。

有的校长和老师们希望得到某些方法可以让教学快点有效,可是专家们总是讲些原则,没有专家讲具体方法的。这是为什么,这不是因为专家们保守,而是因为有效教学实在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

我认为,关于有效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讨论,在云南地区应转为对有效教师的探讨。因为,制约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就是教师,这一点在云南似乎是当务之急。

有人认为,有效教师就是可以与学生建立融洽关系并为个人发展提供育人和关爱的环境的那种人,还有人把有效教师定义为热爱学习,对特定专业学科掌握很好,并有能力将学科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的人;还有一些人认为,有效教师是能够积极鼓舞学生致力于更加公平和人性化的`社会秩序的人。

据研究,有效教师应该具备以下要素:

1.有效教师具备这样的个人品质:能与学生、家长、同事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并为儿童和青少年们创造一个民主、公平的课堂环境。

2.有效教师对于知识有着积极的态度,他们必须掌握至少三类知识,即有关学科的广泛知识,有关人类发展和学习的知识,以及教育学知识。他们利用这些知识指导其教学研究与实践。

3.有效教师掌握整套教学技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培养自律的学习者。

4.有效教师善于反思、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学会教学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同时恰当地利用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促进学校的发展。

我之所以不合时宜地这么提,是因为我担心,在云南这个行政力量十分强大的地方,推行某种教学模式事实上存在风险,但愿这样的忧虑是多余的。

篇20:海尔与格兰仕:两种经典模式

在经营策略上,它们各走极端:一个强调品牌,一个宁愿“贴牌”;一个多元扩展,一个专营一业,为什么看来截然相反的企业战略却都能获得成功?

砸冰箱的张瑞敏很容易将品牌意识推广到战略高度,而从纺织业跳到家电业的梁庆德则对家电生产的规模经济印象深刻。

海尔将品牌战略发挥到了极致;而格兰仕则采取了一种几乎完全相反的战略----贴牌战略。至少在现阶段看,“贴牌”战略与品牌战略各领风骚。

格兰仕走向微波炉产业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海尔虽然以多元化著称,却也不违背规模经济的规则。事实上,海尔是在一个产业达到经济规模并获得领先优势时,才向其它产业扩张的。

海尔和格兰仕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两家企业。在经营策略上,它们各走极端:海尔是中国最具品牌意识、而且品牌价值最高的企业之一;格兰仕则以低成本制造取胜,而且将其运用得极为彻底。无论它们的模式怎样不同,重要的是,它们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在中国家电出口的排行榜上,海尔名列第一,格兰仕则紧随其后;在销售额的排行榜上,海尔以406亿元高居榜首,格兰仕也以56亿元位居第七。

一个强调品牌,一个宁愿“贴牌”;一个多元扩展,一个专营一业。为什么看来截然相反的企业战略却都能获得成功?面对这两个值得仿效的楷模,如果我们不想东施效颦的话,就不能不探究它们战略后面的经济机理,

两种模式,一样成功

海尔和格兰仕选择了今天这样的模式,也许并非经过事前的深思熟虑,而和它们不同的发展道路有关。在海尔创立之初的1985年,张瑞敏砸冰箱的戏剧化举动象征性地宣告了品牌战略的启动。此后的六七年间,海尔完善了全面质量管理,形成了一套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在此基础上,海尔在90年代初提出了其特有的所谓OEC工作法,即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被概括为著名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在销售方面,海尔推出星级服务概念,以星级服务为特色的营销方式和顾客导向的产品改进与开发,与OEC工作法三位一体,组成了一个高效率、高品质的运营体系。以这样一个系统为基础,并配合以“真诚到永远”一类的广告宣传,品牌的创立和提升是水到渠成的事。此种系统构成了海尔当时企业知识的主要基础或核心能力的基本平台,并在国内企业中处于领先位置。依托这样一个平台,海尔开始了通过产品多元化扩张品牌的第二阶段成长。

再来看格兰仕。它从一家从事纺织、印染、服装和羽绒制品的企业转产而来。1993年格兰仕推出其国产品牌的微波炉,当年产量为1万台,成为首批进入该行业的国内企业。1995年,行业老大蚬华被另一家外资企业惠尔浦收购,由于磨合不力而转入调整。格兰仕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突破蚬华对其的压制,当年产销25万台,市场占有率达25%,跃居行业第一。当年年底,松下在业内突起,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格兰仕6个百分点,格兰仕发动价格战夺回市场。格兰仕将其产品大举降价40%,市场占有率升至近35%,超出松下2倍多,行业霸主地位得以确立。尝到甜头的格兰仕从此把价格战当作微波炉产业的行规,先后7次发起价格战。20,格兰仕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已达70%。

篇21:“262”课堂教学模式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262”课堂教学模式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摘 要: “262”课堂模式是通化市通钢一中在教学中所倡导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结合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动手动脑能力和表达能力,使数学课堂生动、教师教学轻松、学生学习高效。 关键词: 数学教学 “262”课堂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一、数学教学改革的实际背景。 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和能力参差不齐,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数学存在畏难情绪。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及慢慢滋长的厌学情绪与教师的教学心理落差和实际教学效果相抵触,运用陈旧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实际。如何实现教师轻松地教,学生有效地学,不让更多的学生掉队,是数学教师必须研究的新课题,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推出了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262”课堂教学模式。 二、何为“262”课堂教学模式? 可以概括为三段两线五环节。 三段:预习阶段―探究阶段―测评阶段。 两线:①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技能训练为主线。②以教师点拨、解难、拓展为导线。 五环节:①以学案引导学生自学。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③生生展示交流。④教师解惑提高。⑤课堂训练巩固。 “262”体现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即:预习自学占20%、课上探究占60%、达标检测占20%。 “262”体现在学生的分层上,即:20%是优秀生、60%是中等生、20%是潜能生。 “262”体现在知识的分层上,即:简易基础知识占20%、中等难度知识占60%、难点拓展知识占20%。 “262”体现在学习形式上,即:20%的知识是独学解决、60%的知识在组内合作解决、20%的知识在全班展示解决。 三、“262”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是怎样的? 每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与评价标准,不可能按统一的模式进行各个学科的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所学知识和课堂教学内容不同,在“262”课堂教学模式大框架下,教师要视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数学课型通常有新授课和习题演练课。在新授课中,一般情况下,我在课前设计好预习学案,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填写,课上前8分钟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答疑。这部分问题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基础性。课上探究时间大约为24分钟。我现场设疑,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时学生保持站立姿势。确定小组意见、发言人,需要时可以先让学生板书,之后让学生分组讲解。达标检测阶段大约占8分钟,前2分钟教师做重点强化总结,后6分钟做学案最后部分的达标检测题。课上收上来批改,在下节习题演练课的复习巩固环节进行反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262”模式要求由20%的优秀学生作为小组的组织者,组织课堂内外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并协助教师帮助同组中的待进学生进步;由20%的待进学生作为小组的.汇报者,通过与同组其他同学交流、探讨,将观点进行梳理、概括、总结并展示;最后由60%的中档学生作为小组中针对其他组意见的反驳者和评价者,其任务既包括帮助本组的组织者、发言者探究、归纳问题,又包括对其他组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补充、质疑、反驳和评价。 四、“262”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有效执行? 由于一些学生一直以来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望不是十分强,因此想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困难,要长期坚持就更难。为了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就要建立一定的机制鼓励学生。我校建立了班级量化考核制度,班级建立了小组合作与竞争机制,而且较成熟,把“262”课堂教学模式与班级的量化考核制度相结合,效果尤为显著。建立并完善班级小组合作与竞争机制,要求在班级分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每个小组组员的具体分工,推选出每个小组的组织者、发言者,以及针对其他小组意见的评价者;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责任感和进取心,从而实现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课堂教学要遵循三大原则:自主预习不看不讲;新知学习不议不讲;课程训练不练不讲。 在新型课堂模式下,应该把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学生被动地学这种旧式关系转换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均要围绕学生的“学”开展。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权威,是课堂的绝对主角。新的课堂模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督促者。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的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师生相互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真正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革。数学教师要肩负起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的重任,让学生在合作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熊伟.构建“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 [2]怀化一中.“三三五”课堂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

篇22:浅谈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市场化模式

浅谈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市场化模式

叙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建立水务市场及与其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并大力开发利用污水资源,缓减水资源紧缺状况,维持水资源的良性社会循环的建议,指出水资源开发利用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是一种必然趋势,建立强大的'水工业企业集团,形成寡头竞争的格局是21世纪我国水行业首选的市场化模式.

作 者:王晓晋  作者单位:太原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山西省太原市新建路,030002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 12(3) 分类号:F407.9 关键词:水资源   管理体制   水务市场   市场化模式  

篇23:战略与生意模式研究

西班牙“中国鞋城”事件给我们提了醒,我们一向引以为豪的“低成本战略”,还不是一种战略, 而只是一种较低级的战术,西班牙事件的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延长开店时间,或者是延长工作时间,不尊重当地的商业规则。

(2) 不爱护环境 ,不尊重当地居民的习惯。

(3) 所雇用的工人都是中国人 ,相互利用低成本优势相互压价,搞恶性价格战,最后,得到的是零和博弈的结果。

对西班牙事件间的反思,对比沃尔玛在全球的有效扩张(,被评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超过微软。思科等高科技巨头),不禁让我们对低成本战略进行思考,所以,让我们回归这个最原始的命题:

(1) 什么是战略?

(2) 什么是低成本战略?

(3) 如何通过低成本战略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1, 战略是什么?

波特说得好:战略意味着取舍。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在企业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如何把资源配置到得到最大产出的地方(行业,或是行业中的战略要点),虽然新经济的发展使得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但是,资源的稀缺性仍然牢牢制约着市场的参与者,只有在某一专业领域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资源得到最优的利用,才能持续为顾客提供最优的产品与服务,才能持续发展。所以,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要进行战略定位,企业的定位,必须是基于企业的能力与远景,选择特定的产业,或者是某个产业的价值链中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位置。通过基于企业的定位,我们通过深入回答德鲁克的三个经典命题:我们是什么? 我们将来是什么? 我们应该是什么?。作出取舍,知道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严格的限定自己的活动范围,我们必须牢牢记住波特的一句话:企业最大的失误源于认为成长必须放宽限制。

在作出战略定位之后,我们必须构筑一条与众不同的价值链,以一套差异化的价值活动去深化企业的战略定位。

需要澄清的是,战略不等于经营效率。波特深刻地指出“经营绩效意味着,企业在进行相同的经营活动时,企业的绩效比对手更佳。而战略的本质在于选择与对手有所差别的活动。或者是用与对手不同的方法去做事。”

如果竞争者以经营绩效代替战略,由于竞争者相互模仿经营工具而导致竞争趋同,最后,唯一可以拼的就是价格,所以,价格战是必然的,整个行业利润水平降低。反观国内,之所以在很多行业价格战如此惨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营的相互模仿,到最后就是拼规模,拼价格,如我们熟知的彩电行业,空调行业,微波炉行业。

在此,我们可以以中国微波炉行业中的“价格屠夫”格兰仕来探讨,论证我的观点。格兰仕通过惨烈的价格战在此行业牢牢建立起坚固的进入壁垒,但是,好景不长,LG把生产线搬到中国,在尽享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之后,推出199元微波炉,击破格兰仕200元的价格神话,使得微波炉行业0.05%的利润率进一步下滑。

如果我们深入地看格兰仕,可以看出其战略的缺失。虽然格兰仕有:

(1) 明确的目标:以规模与成本优势整合家电行业。

(2) 明确的实现手段:价格战。

(3) 明确的企业定位:全球名牌家电制造中心

首先 ,格兰仕的 战略定位是很模糊的:在所涉足的领域内,迅速做大,做强,做精,做透,构筑世界一流企业。“在所涉足的领域内”,太过于模糊,成长的路上有诸多的诱惑, 不禁让人想起波特的话:企业最大的失误源于认为成长必须放宽限制。

其次,战略意味着差异化的价值活动,我们知道,格兰仕的成功是受惠于规模与成本优势,其基础是低成本,只有实现低成本,规模才有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力成本必然上升,如果格兰仕失去人力的低成本优势,其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对比一下沃尔玛,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格兰仕依赖于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如大规模的生产线,延长劳动时间,严格控制工人工资来削减成本,而沃尔玛是靠出色的全球采购体系,出色的物流管理,通过员工持股来减少所支付的现金并且激发员工的忠诚,

与沃尔玛相比,格兰仕的低价格是一种战术,不能支撑整个企业的持续发展,而在沃尔玛,低价格是战略的结果。

此外,从格兰仕对企业的竞争优势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其战略意识的缺失,误把经营效率当作战略,在《中国企业家》第九期中,格兰仕对其竞争优势的回答是“做出绝对的比较竞争优势”格兰仕不禁让人想起80年代的日本,当日本企业以低价,高品质的产品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波特在《日本还有竞争力吗?》,就深刻指出“日本企业没有战略,索尼,丰田等几家是例外” 随后不久,日元升值,日本的低成本人力优势消失,日本经济迎来了失落的十年,进入了滞胀时期。当前中国,人民币升值是不可能,但是,升值是一种必然,在不久的将来。那时候,我们真的为格兰仕等很多企业担心。

2, 什么是低成本战略?

根据波特的说法,实行低成本战略的企业,只有通过差异化的价值活动,使其成本能够创造与维持全面的成本领先地位,那么,不但可以在环境中有效地抗拒五种力量的攻击,只要把价格水平控制在行业的平均水平,或者接 均水平,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

值得指出的是,成本领先不能忽视差异化,如果他的产品被认为与其对手不能相比,或者是不能被客户接受,那么,成本领先者为了刺激销售量,只好以远低于行业价格的价格销售,这不但会破坏行业利润,还将抵消其理想成本地位带来的收益。即使成本领先者虽然依赖于成本优势,但是,必须在相对竞争对手差异化的基础上创造价值相等或者是相近的地位 。我国的许多企业,在奉行价格战之时,没有想到低成本战略的一个方面:创造出与相对竞争对手差异化的基础上创造相等或者是相近的价值。低价,不等于低价值。在国内,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是华为,华为也是奉行低成本战略。华为以更快(速度抗击规模),更便宜来击垮对手。华为的产品价格一般低于对手,但是性能去不低于对手,,华为的利润为38亿元,相当于海尔,联想,TCL利润之和(海尔14.5亿,联想12.3亿,TCL14.2亿)。在6月美国的亚特兰大电信展上,华为展示的数据产品,其性能与思科相当,当时价格却低于对手20%――-50%,不久,华为在美国的销售额增长了70%。

影响低成本战略的因数是多方面的,有:

基本战略 通常所需要的技能 基本的组织要求

低成本领先 持续的资本投资与良好的融资能力 结构分明的组织和责任

工艺加工技能 以满足严格的定量为基础的激励

对工人的严格监督 严格的成本控制

所设计的产品易于制造 经常,详细地控制活动

低成本分销系统

满足了低成本战略的必须条件,与战略来说,只是一个充分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企业只有在战略定位的基础上通过一整套的,独特的价值活动把上述条件有效组合起来,形成一条水也模仿不了的价值链,这就是波特现在提出的整体竞争思想。

例如,华为在国内扩张之时,虽然用到很多很有争议的手法,如:与各地的电信局建立合资公司,这样,不但大大降低了销售费用,由于邮电部门回款速度加快,加快了资金的周转率,所以,华为的资金周转的速度是如此快,以至于可以用自有资本实现高速增长,降低风险。

总结以下华为和格兰仕的差距,可以看出,华为是有一套独特的战略的,可以概括如下:

战略意图: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依靠点点滴滴的努力,成为世界一流的电信设备制造商。

明确的手段:抓住机遇,靠研究开发的高投入获得产品技术和性能价格比的领先优势,通过大规模的席卷式的市场营销,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正反馈的良性循环,充分获取“机会窗”的超额利润。不断优化成熟产品,驾驭市场上的价格竞争,扩大和巩固在战略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通过对比,可以再次看出格兰仕的不足:对所涉及行业模糊,易于受到诱惑;实现手段单一,误把战术当作战略,易于受制于规模与价格;没有实现手段的战略资源,无法持续地获得竞争优势。

篇24: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与模式创新

电子商务模式研究与模式创新

电子商务不仅代表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而且代表竞争方向,加强对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不断实现模式创新,对社会负责,对企业负责,以不变应万变,实现社会进步.

作 者:汪传雷 李向阳  作者单位:汪传雷(安徽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李向阳(安徽省计划委员会,安徽,合肥,230001)

刊 名:商业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COMMERCIAL RESEARCH 年,卷(期): “”(7) 分类号:F724.6 关键词:电子商务   Internet   信息技术   模式创新  

篇25:教学模式反思与总结

教学模式反思与总结

来到一所新的学校最关键的是尽快溶入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只有这样你才可能了解到教学学教的教学精髓。我很庆幸我的指导老师叫老师就是教科处主任,她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校的教学模式更是了如指掌,我感激老师毫无保留的把学校的授课模式——“两案五环节”很相信的告诉我,在制备课件的过程中尽量多更我一些建议让我自己改正。

在实习即将结束之际,在回忆起开始的最基本的备课授课要求,真的是充满了智慧,积聚了多少前辈的心血。我真的应该好好地在认真的学习一遍,对我以后的教学技能提高也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教学模式名称:两案、五环节

教学模式内容简介:

一、两案:教师上课必须有教案、学案,教案以“知识目标”为核心,体现重点、难点,体现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学案应体现学习目标、课前预习、探究活动、知识梳理等符合学科特点的学习环节,为学生自学提供线索与参考。

二、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五环节:即“目标展示、自主学习、精讲点拨、当堂检测、课后管理”。

1、“目标展示”环节就是要求教师依据考纲及考试说明展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2、“自主学习”环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案为线索, 采取小组讨论、探究学习等多种形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巩固目标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3、“精讲点拨”环节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讲规律、讲方法、讲思想。

4、“课堂检测”环节就是在精选试题的基础上,对本节目标知识进行检测并衡量教学效果。

5、“课后管理”环节就是以课堂效果为依据,针对性安排学科作业、限时练和自助餐,使目标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以提高。

每当我备课时我都会在头脑中反复的出现这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开始你也许会接的这是一种死的条条框框局限了你的思维发展和创新,但慢慢的我发现我自己真的领会到了其中的真谛,被逼入学案和教案的'准备就是要求老师要充分的备课,把教材读熟读透。而五个环节强调了学习的方向性,自主性,基础性,复习性,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和技能。

一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融会贯通的知识,更要有强烈的系统逻辑性和真正的实干性。老师的地位一定要明确是主导,对学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学时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磨练中成长,在风雨中发奋,在经历中拼搏,我的美好明天需要我去积累去丰富,为自己未走在实习路上的你我加油。

篇26: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原则与模式

一、读课的目的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从表面看是读者感知书面文字,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实际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一个读者实现心理满足的复杂的心理逻辑推理过程。作为交际手段之一,阅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高中阶段,阅读一直受到重视。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

二、阅读课的原则

1.注意课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课文的导入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恰当地导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活跃,读的时候一气呵成,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学生们也就越来越喜欢阅读了,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2.背景介绍,清除阅读障碍

东西方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阅读前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们顺利地阅读,同时又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

如SEFC(B1)中 Unit15 Healthy Eating,向学生们介绍西方的饮食文化,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有助于理解课文。

高中教材节选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在阅读前对作者和有关的历史知识的介绍是很有益的。

3.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培养其归纳总结能力,逐步提高其素质

阅读教学应遵循整体性教学原则,而不是把文章断成几个孤立的片段去处理其中的词汇、句型、语法结构等。应该让学生带着一两个问题去读,从整体上了解,然后再分段教学。让学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接下来再把文章的自然段落分成几个部分,用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来,使得文章的线索脉络一目了然。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且有助于日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类似的文章他们知道了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怎样去写。

在阅读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加以指导,让学生觉得很具体,很实际,这比单纯的理论讲授更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4.寓思想教育、国情教育于阅读课教学中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大纲》中明确阐述了一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加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深入挖教材中的思想内涵,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和熏陶。

现行的普通高级中学课本,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很好的题材,都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生哲理。

如:Madame Curie一课中,学生们可以学到居里夫人的百折不挠、献身于科学的崇高精神;The Greeen Hills of Tangsa一课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保护森林、禁止滥坎乱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5.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指点,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依靠学生课后自己大量的阅读,课文阅读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阅读范例,仅依靠有限的课堂阅读是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还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大课外阅读。

三、阅读课的模式

阅读课的模式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预习预习是要求学生找出影响理解的较难的词、词组或语法结构,上课时教师释义,才能有的放矢地听课。

2.背景介绍,课文导入 这一环节可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其思维。

阅读时一气呵成,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3.阅读 要求学生课上限时阅读,带着问题快速地寻找有关信息,侧重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

4.检测 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可设计出不同的检测题型,如回答问题、正误判断、多项选择、归纳中心、短文填空、词语释义等要学生完成。

5.归纳总结 以最简洁的方式,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把文章的整体结构归纳在黑板上,可以成为复述课文的依据。

6.再读 消化文章的内容,加深印象,体验到阅读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7.讨论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离开课文自我表达的机会。可以巩固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语言结构,发挥想像能力,培养创造思维。

(齐齐哈尔实验中学 侯伟宏 黑龙江《教育探索》第9期)

篇27:大学物理教学模式与方法论文

大学物理教学模式与方法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二本师范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提出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层次教学模式,根据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基于“四基”进行大学物理课程整合,采用教学方法多元化和考核成绩评定的多样化。

关键词: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

大学物理是高等院校部分理科专业和工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工作中起着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生源、专业、相对教学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教学方法更新等问题制约,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目前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学生的物理基础和对物理的兴趣、及各专业存在差异。高校录取率从80年代的6%左右增加到现在的约60%左右,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导致录取学生物理基础参差不齐,兴趣也使学生对物理课投入精力和时间差别较大,在课堂上表现为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一部分学生课堂吃不饱,另一些学生又消化不了,课后作业抄袭等现象。

第二,教学内容亟需优化。传统的大学物理内容体系是由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几大块构成的,内容广泛,尤其是现代物理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但现在大学物理的学时数在逐渐减少。物理教育本身的循环性、内容的广泛性、经典内容和近代物理的关系等,使得大学物理教学的学时数、教学内容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三,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多、涵盖面广、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时,存在课时紧,该讲的内容讲不透,想讲的内容展不开,许多抽象的物理知识讲不清,有时想结合专业,补充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例,也因时间不够而讲不透,学生也听不太明白,同时一些现代教学手段也有不恰当地应用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所以,合理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也是大学物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目前考核方法比较单一。现在一般大学物理课程的考核办法,是采用考试题、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来进行评估的。但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完全由计算题来评估,素质更不能由是否会做题来衡量,所以大学物理课程考核办法的改进仍是该门课程研究的问题之一。

2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实践性探索

基于以上几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咸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入手,进行了如下实践性试探。

2.1建立大学物理课程分层次教学模式通过高考成绩、专业方向、个人自愿和兴趣确定分层次原则;根据大学物理课程目标确定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授课内容;制定分层次教学管理方法。根据制定的分层次教学原则,通过目标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辅导分层、考核分层等,指定专任教师负责各层制。两学期试行结束,调查显示各层次学生对物理产生的兴趣均有大幅度提高。

2.2基于四基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四基是指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物理思想、基本研究方法。以电磁学内容为试点内容,基于四基模式,在处理好近代物理和经典物理、定量和半定量关系、人文与自然科学关系基础上,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渗透教学模式相结合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整合。

2.3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演示实验、仿真实验等相结合应用在大学物理教学的课堂中。教与学同时进行,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人的舞台,采用教师精讲20分钟,剩下30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讨论和自拟本节内容的习题并自主完成的方式进行良好的互动式教学。以电磁学内容为例,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实践。

2.4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在传统考核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诸如统一试题、小论文、小创新实验、平时自主学习报告等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法。

3结论

对咸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三个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两学期结束,学生普遍对物理知识感兴趣,对物理实验的操作普遍有较强的自主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提高。考核办法不再单一,按照学生的点点滴滴自主学习行为给以成绩评定,大学物理不及格率由原来的30%左右降低到了3~5%。尤其对物理兴趣比较浓厚的学生而言,进步更大,多名学生参加了大学物理创新实验研究,并发表了小论文。

篇28:案例与仿真教学模式论文

一、课程对案例教学法的需求

《目视与仪表飞行程序设计》课程是飞行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离场程序设计、非精密进近直线进近程序设计、ILS精密进近程序设计、区域导航程序,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包括:直线离场、转弯离场、全向离场等离场程序设计;离场保护区的概念及具体划法;非精密进近直线进近程序设计;目视盘旋进近;反向程序的限制条件各种反向程序的保护区;ILS精密进近程序设计;精密航段障碍物的评价;区域导航程序的几种方式和限制条件等。飞行程序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极强的课程,在航空公司和机场实际运行中,飞行程序是民航空中交通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航空器的安全,也关系到航空公司以及机场的运行效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但在教学方面,主要基于PPT课件,辅以航空公司实际飞行航图及航空相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由于课程较多涉及飞行程序设计规则,讲授过程中学生感觉较为枯燥,教学效果不理想,与实际飞行应用缺乏关联。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成功应用了案例教学,并逐渐被教育界广泛推崇。案例教学进入我国教育领域后也日益受到广泛重视。飞行程序设计课程作为我校飞行技术专业的必修的课程,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养,本文对飞行程序设计课程的'案例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案例教学在飞行程序设计课程中面临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将案例教学引入飞行程序设计领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理论教学内容与案例存在大量交叉和重复。

教材内容组织较为系统完善,按部就班,课堂讲解时条理清楚;而实际应用的飞行程序则内容庞杂,头绪繁多,极易混乱,课堂掌控难度较大。

2.案例质量不高,匹配度较低。

教材理论主要进行原理性的介绍,飞行程序设计环境简单,程序内容单一易懂,与理论匹配度较高;而实际应用的飞行程序针对具体应用环境,不仅考虑到机场条件、净空条件、气象环境,还要综合考虑航空公司以及机场的运行效益,设计复杂,与教材理论内容匹配度较低,甚至存在矛盾。

3.启发式教学难度大。

仅依靠案例进行课程讲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有限,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创造性的思维,与实际飞行应用关联不紧密。

三、案例教学和仿真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应围绕这些问题,克服不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设法解决难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设计的重点。

每堂课都要明确教学目标,围绕该目标进行可行的课堂设计,根据目标选取典型且尽可能简单的案例,融入飞行程序设计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各个教学环节需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案例所包含的飞行程序设计原则,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更深刻地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在介绍RNP程序时,引入拉萨机场的RNP程序和精密进近程序进行对比,可以显著的体现出RNP程序的特点。总体来说,教学目标越具体,意图越明确,案例教学越能增强针对性并具有启发意义。

2.案例选择要满足实践性、典型性和针对性。

设计案例要考虑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案例分析要增强针对性。例如,要使学生透彻地理解目视盘旋进近中的PANS-OPS标准与TERPS差异,选取韩国釜山空难视频案例,并基于现场示意图,引导学生从事故链的各个环节理解忽略不同标准的差异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3.飞行程序仿真实验与课程理论相结合。

飞行学院具有多款飞行模拟机,为飞行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飞行程序仿真实验。飞行仿真实验能够使相关的理论教学生动化、形象化。课堂理论教学和飞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设计并验证飞行程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飞行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背景比较强的课程,启发动手设计并进行仿真飞行验证将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注重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启发式讨论。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在飞行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用讨论、提问、案例启发、实践互动等教学方式来增强师生互动。目前学生对飞行实践活动缺乏深入地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课前准备的积极性,课前安排查阅相关资料,组织课堂讨论,注重学生课堂及实践教学互动,在分析案例过程中,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启发学生以飞行程序设计课程知识为切入点进行思考,聚焦到核心问题上,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克服长期以来被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主动把握案例教学的流程,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以达到培养学员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5.充分利用课程网络资源平台。

建立《目视仪表与飞行程序设计》网上教学平台,将教案、课件、视频资料、习题材料、拓展资源等上传到共享目录,进一步开拓了课堂教学范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找到所需的各种学习资料。制作专题课程视频专题,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自我学习,并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收到一个更广阔的师生交流平台的效果。

四、结语

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将飞行程序设计原理与案例有机结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在飞行模拟机进行仿真飞行和实验验证的教学方式讲授课程,使学生在飞行训练的同时掌握飞行程序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方法和实验验证手段,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文模式与范文大全】相关文章:

1.多元智能模式与英语教学

2.职业教育模式探讨与启迪论文

3.习惯模式与法律模式的交合

4.教学模式与声乐教学研究论文

5.初中英语作文模式

6.高校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7.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8.试用营销模式比较与分析网络营销

9.公共管理属性与治理模式论文

10.精神病人的康复与医学模式的转变

下载word文档
《作文模式与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