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高考>浅谈山东高考阅读表达应对策略论文

浅谈山东高考阅读表达应对策略论文

2023-03-19 08:00:0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只是一个网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浅谈山东高考阅读表达应对策略论文,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浅谈山东高考阅读表达应对策略论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浅谈山东高考阅读表达应对策略论文

篇1:浅谈山东高考阅读表达应对策略论文

浅谈山东高考阅读表达应对策略论文

近几年,山东高考英语卷第二卷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阅读表达,要求考生阅读所给的一篇短文,并根据文章后的题目要求进行简答。

简答题目主要有以下几类:

1、概括文章大意、标题,或指出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

2、补全文章中空缺的句子。

3、根据语境翻译句子。

4、同义语句替换。

5、回答问题(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

6、陈述个人观点。

阅读表达题型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即用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达出自己观点的能力。应该说这个题型对学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也是学生在应试中相对较难的题型。学生需在平时的学习中形成一些应对策略。

结合平时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1、保证知识的充足储备。就像阅读理解题型所要求的词汇量,阅读表达题同样要求学生有充足的词汇贮备。学生要熟练掌握各类构词法,扩大自己的词汇量。词汇量大可以使学生轻松阅读。

2、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限时阅读,要求学生不仅要快读,还要会读。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有利于于后面的表达。

3、具有丰富的语言背景知识及生活常识。丰富的语言背景知识和生活常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平时教学中,在阅读文章的选择上,题材、体裁尽量广泛。

4、对各类题型的问答有精心的准备。阅读表达题一般设计五个问题,比较固定。

(1)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or 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2)Complete the passage with words/phrases or a sentence.

(3)Translate the under lined sentence.

(4)Give your ideas on…

(5)Answer the question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6)Find a sentence from the passage to replac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问题的设计会根据所给的文章来调整,但一般题型都是平时训练中常见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就有意识地形成正确的应试习惯。

1、关于title/main idea的训练,在平时的阅读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一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main idea来训练学生的总结能力。

2、关于“替代句”,老师可培养学生找关键词的能力。

3、关于“英译汉”,在翻译前学生需把握该句的句式结构:如含有sothat、notonly…butalso、强调句、定语从句等特殊结构的翻译时,把结构特点翻译出来,并根据上下文准确翻译重点词汇是做好翻译题的关键。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可引导学生破解长难句,把握句式结构,找准关键词,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及汉语的语言表达能力。

4、关于“补全句子”。做题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句式结构和意义。通过分析空缺部分在句中的功能,判定其所需结构:一个完整的句子、非谓语结构,还是简单的一个词、一个短语等。然后,根据上下文确定此处的意义,两方面结合才能做到正确答题。这个题型不仅要求学生结构准确、意义完整,还要求学生表达自然。

5、封闭性问题相对简单,根据文章来回答就可以了。至于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一定要积极回答,切记发牢骚。

总之,阅读表达题虽然是这几年刚出现的新题型,对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策略的培养,解决它是很轻松的。

篇2:山东高考:英语阅读表达题目类型有微调

山东高考:英语阅读表达题目类型有微调

本报讯 英语命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试卷结构包括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为150分。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共105分;第Ⅱ卷为书面表达题,共45分。英语写作,满分30分。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提示和要求,用英语写一篇120―150个单词的短文。要求词汇量为3300个左右。

听力部分仍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因此在复习备考听力部分时可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往年命制的听力题。

在书面表达部分,对阅读表达题目类型设置上有所微调,将“陈述个人观点”和“回答问题”两项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换,即将“陈述个人观点”调至“回答问题”之前,这一变化说明命题更加注重考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人文素养。在写作部分,今年将“包括情景、图画、图表、提纲等”字样去掉了。这说明命题更具开放性,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

建议考生备考时更加注重培养通过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文化背景知识,并着重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山师附中英语组高三备课组组长 李敏)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篇3:高考社科文阅读应试策略

高考社科文阅读应试策略

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社会科学类文章较自然科学类文章大量增加。这应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备考时,应把复习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和归纳试题特点上,教会学生审读题干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命题者的考查要求与目的,帮助学生归纳并熟悉选项中常见的错误类型等。

社会科学类文章考查的重点不是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选文中的相关社会科学知识,而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归纳的阅读能力。社会科学类文章的信息载体是文本,学生必须关注文本本身,准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具体地讲,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备考。

一、认真研读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考试要求

从《20高考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考点要求来看,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考查重点依然只涉及“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层次的四项内容,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一般来讲,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具体考查方式有以下三种。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文中”一词的提示意义是:这类题考查的词义都是词语的语境义,而不是其本义。具体地讲,这类题一是考查专业性词语的语境义,即考查学生能否结合上下文对选文中的有关概念作出具体解释;二是考查指代性词语在文中的特定指代义,即考查学生能否准确理解代词或是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就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题而言,由于受文段特点和考查目的的制约,句子理解类题一般主要考查对句子本身含义的理解。具体地讲,这类题―是对语法结构复杂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二是结合全文对具有隐含意义的'句子进行理解。近年来,句子理解类试题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即在考查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还考查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学生要辨别、筛选并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就必须把注意力放在阅读文章重要内容上,通过理解、分析、比较确定特定对象,找出各种不同表述在本质上的异同,然后再根据要求从文段中找出最需要的信息,如“基本概念和新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与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

这里的“合理”推断主要是指推断的前提必须正确,推断的过程必须合乎逻辑,推断的结论必须在文意允许的范围之内,符合逻辑事理。推断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才是合理的正确的推断。

篇4: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解题技巧

第一步:读——快速全面地掌握信息

无论是社会科技文,还是自然类科技文,都是最前沿的科学发现的研究结果,涉及到的是某科学领域很专业的科学术语,这是高中生所不曾涉猎的。所以科技文设题的目的并不是要学生去深入理解和探讨,而是对学生快速筛选信息能力的考查。这个环节不必花太多时间和精力,要争取在3~5分钟内浏览选文,并且在原文中标出那些关键性的语句,比如介绍说明对象特征、性质、作用的句子,以及一时难以理解的专业性很强的词语。

这个环节主要是用最短的时间去快速了解和掌握大致的信息,为下面准确定位和选出信息节省时间,减少操作的盲目性。

第二步:审——弄清题意要点

在审题的同时,最好能动手用笔自然地圈点出题干要求的重点。这样做不仅能够准确把握题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这样醒目的标记,在寻找信息时,思路会始终跟着标记,就不用担心审题不清而造成失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供最有效的思路保障。

第三步:定——确定各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

由于有一开始浏览全文得来的粗略印象,这时再用选项中的关键词语去搜寻并定位信息,就减少了盲目性,使得同学们考场上能够事半功倍,节省很多宝贵时间。一般来说,整个阅读会设3~4道问题,每个问题下设四个选项,都需要我们一一到原文中定位,从而找出正确的选项。

第四步:比——对比分析确定选项信息

该环节是在第三步快速定位的基础上,对问题作最终定夺的关键,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细心、耐力、理解力。将前三步节省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这个环节,对选 项句和原文句进行逐字逐句的对比,从中发现两者间存在的细微的差别,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对比时,要特别注意那些被命题者故意增加的、减少的,以及那些 暗中改变的词语,这是命题者在设置迷惑项时常用的手法。

通常的情况,命题者常常将原文句子在语序、用语上作些改变,改变说法,设置迷惑项,从而考查考生对处理过的信息的理解及判断能力。所以同学们还要注意那些虽然改变了说法,但意思并没有改变的选项。

如全国卷第6题的C项“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静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与原文“而遵循‘大音 希声’ 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相比,命题者在C选项的句序及用词上都作了较大的改变,可谓变得“面目全非”。 但经过细心的分析可以发现,两个句子的意思并没有丝毫变化。这就意味着作出正确的判断,不仅需要细心和技巧,而且对句意的理解,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就显得不 可或缺了。

总之,科技文阅读,是对处理信息时速度、技巧、理解能力的综合考查,如果大家在平日的训练中,因不得要领,频频失分而感到苦恼时,不妨试着按这四步训练法,进行科学的训练,轻松跨过这道难关。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技巧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在基础部分复习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l)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2)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4)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三、概括段意(内容)的方法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高考语文阅读怎么理解要点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弄清规律,准确判断。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篇5:山东高考满分作文:阅读与人生

山东高考满分作文:阅读与人生

阅读与人生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我要说:“如果没有书籍,如何领略那庭前化开滑落,天上云卷云舒”

在书香题海中,我领略到了那“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之大气;我品味到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美丽;我更能体会到“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坚定信念。 在书香中,我懂得了生命之宝贵,人生之价值,更懂得了人性之闪烁美丽,宇宙永不褪色之光辉。

越来越快得生活节奏,越来越凌乱得前进步伐,越来越浅的读书方式,谁还保守着内心得深度,谁还记得灯火阑珊下得阅读。

阅读是一杯香茗,需要细细品味,我常常在那风静人定得夏夜想起那“留的残荷听雨声”得闲情;在那金风袅袅得黄昏想起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得婉约;那浩浩江水“大江东去浪淘近”得豪迈。手捧一卷书,便可忘记窗外喧嚣;手捧一卷书,便可舍弃烦恼;手捧一卷书,不经意间得思考,便可慰藉内心得寂寥。在书中,没有人与人得高低贵贱;在书中,没有人与人得贫穷和富有;在书中,只有那字里行间来自远古得清音,只有那悠悠荷下香,只有那葡萄美酒夜光杯。这世界,仿佛只剩下书籍,只剩下你和作者内心得窃窃私语,只剩下自己在微笑,在思考;那小小书店一角,便再也容不下你内心得大世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人的一生很短暂,充实是一天,颓废也是一天,我们为何不选择充实得自己?人得一生很现实,开心是一天,伤心也是一天,我们为何不选择快乐? 那么又有什么比读书更让人充实,又有什么能比读书更人体悟喜怒哀乐?

如果说,读书在于寻找人生得价值;那么人生便是读书后行动得结果。

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学校这个“大书店”;总有一天我们会将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在学校里读书,由学校课程硬性规定,要笔记、要考试,战战兢兢,担心不及格,不能升级、不能毕业,好像在为老师而读书,没有自己的自由;至于离了学校,有了职业,此时再也没有讲堂,也没有老师了,此时再读书,全是自由的,各人尽可读各人自己喜欢的`书。所以我珍惜读书时得每一分每一秒。

时间如白驹一现,转眼已是三十岁的我却仍处在困窘之中,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如同一个安静的傻子;时光很快,我们都将走过一扇扇冰冷的大门前,门上写着毕业、工作、结婚、生育、衰老和死亡。我打开一扇扇门,却始终没有看到你。当我们犹豫着、踟蹰着、徘徊着、却步不前时,我们又憧憬着、期待着、幻想着我想要的一切。然而有的幻想成真,而更多不过是浮生一现罢了。

你说你身不由己,我说一句没关系,也许我们此生便再无干系。

篇6:近年湖南高考科技文阅读大盘点

近年湖南高考科技文阅读大盘点

一、命题特点

近三年湖南卷科技文阅读在选文上,都是生物科学领域方面的文章。是早期教育方面的文章,是基因组图谱,是嗜盐菌实验。这样的选文既强调了科学类文章内容新、语言专、行文简的特点,又兼顾了考生的知识面和对新信息接受的可能性,具有人文性。

在命题形式上,近三年的湖南卷都是4道选择题,考查点的设计,都圈定在“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等能力上。

在科学类文章阅读命题意图和能力要求上,湖南卷注重对段落和篇章的阅读理解,强调阅读深度。

二、答题误区

科学类文章阅读选项的设置一般不会照抄原文的语句,而是另外改换一种说法,也正是在这“改换”当中,有意设置一些不符合原文的干扰项,来故意迷惑考生,这就是所谓的“误区”,即考生的“丢分点”。近三年湖南卷科学类文章阅读的常见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偷换概念

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非一回事。混淆所指的对象,颠倒陈述的主体与修饰语,省略一些关键的修饰语,均可导致表述不当。如20湖南卷第10题A选项“通过对人幼年生长期时间程序产生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新生儿的睡眠与清醒昼夜周期是不可能改变的”。原文提到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婴儿阶段,本选项将它改成“幼年生长期”,偷换了概念,造成前提无据。

2.不合逻辑

主要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角度设置陷阱。如年湖南卷第10题B选项“实验清楚地表明,新生儿生命的寿命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因此我国现行对人寿命长短计算的方式是错误的”。“新生儿生命的寿命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是原文中的句子,前提是成立的。但是,由此而得出“我国现行对人寿命长短计算的方式是错误的”推论是不合理的,因为一个是站在生命科学的角度上说的,一个是站在传统的约定俗成的角度上说的,而且后一个角度并不会对人类与科学造成危害,说它“错误”就不免失之武断了。

3.曲解原意

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表达的意思。如20湖南卷第6题A选项“科学家们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原文第一段说,科学家们“通过系统地选择晚生育的个体,成功地获得了寿命长的品系”,并没说是在“逆境条件下成功地在果蝇中选出了寿命长的品系”,故A项曲解了原意。

4.颠倒因果

命题人在设置干扰时,故意把原材料的“因”变成“果”,或将“果”变成“因”。如年湖南卷第6题B选项“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必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熟读原文,提取相关信息,便可知道,题项中把两者的顺序说反了,原文第四段说“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动缓慢,活力降低”,根本不是“人或其他生物体的活动缓慢、活力降低必然导致其基因的改变”。正确理解文意,辨明因果很关键。

5.以偏概全

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所供选项有意把原文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擅自扩大判断对象的范围。如2006年湖南卷第6题C选项“线虫的与寿命有关的基因的突变都可使其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原文第二段说“一些基因突变后可使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而C选项却表达为“基因的突变都可使其寿命延长6倍或更多倍”。

6.无中生有

原文中本无此意,却凭空捏造出某种说法,即所供选项的信息既不能从原文中找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如20湖南卷第6题A选项“观察嗜盐菌在高盐浓度环境中是否具有承受强辐射的能力”。根据文中信息,嗜盐菌在高盐浓度环境中具有承受强辐射的能力是确定的,无需实验观察。

7.张冠李戴

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或者把丙的发明说成是丁的发明。如年湖南卷第8题A选项“迪鲁吉罗研究小组与西雅图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观察嗜盐菌细胞DNA受损的全过程,发现它有好几套独特的DNA修复‘工具’”。“迪鲁吉罗研究小组与西雅图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观察嗜盐菌细胞DNA受损的全过程”中的发现是另一发现,“它有好几套独特的DNA修复‘工具’”的发现者只是迪鲁吉罗研究小组。

三、答题要领

高考科学类文章选材范围很广,涉及社会和自然各个领域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广泛阅读。但如果我们能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就能快速地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把握两点:

一是“文中”主要指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和对具体词语上下文的领悟。

二是“重要的词语”,科学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词语要么是关键信息点,要么是某一重要说明对象或理论对象的简洁概括(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等),要么就是或承前或启后省略了相关阐释内容。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范畴,与具体语境结合而产生了新的内涵。

做这一类型的题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科学类文章的一般思路。

社会科学类文章一般是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选用各种材料,运用各种方法分层次分角度阐述文章的这一论题或论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最后总结全文。自然科学类文章一般首先简要说明一种关于自然科学某一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等,即提出话题,再介绍科技理论或技术产品是怎么来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形态构造怎样,是怎样的工作原理,优越性在哪里,对生产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还有什么不足需要改进,发展前途怎样,在科学技术史上有什么地位等等。

明确这两类文章的写法和思路,有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2.明确解答相关题目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①通读原文,吃透主旨;②研读题干,明确考点;③比较选项,排除干扰;④找准根据,选择答案。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领如下:

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原句的意思改换成另外的说法,简言之,是句意的转换;如果是选择题,只要判断命题者的转换是否符合原意即可。

从多年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来看,要理解其意思的句子往往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要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来理解本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另外,社会科学类文章常常有一些引用的`句子,阅读时也要正确认识引用的句子的意思和作用。这些句子也常是命题的材料。

对于自然科学类文章来说,要求理解的重要句子,一般有结构复杂的长句、信息容量大且专业性强的句子,以及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自然科学类文章,有时为了精确而周密地表达意思,往往在中心语前加上限制语、修饰语,有时把几个相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以说清事理,或得出结论。这样,句子的结构往往因意思缠结而复杂起来。高考命题者常选择这样的长句来设计题目。解答这类问题,需要把语法分析和语义理解二者结合起来。语法分析有助于认清句子的结构,更利于正确理解句意。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两个原则:

1.由词而句。既要注意句中关键词的词义,又要注意词和词之间的关系,根据用词了解句意。

2.由篇章而语句,由语句而篇章。由篇章而语句,是说应该联系上下文,根据文章的文体、内容去把握理解重要的语句;由语句而篇章,是说可以根据文中重要语句的位置、内容来归纳概括文章的中心,这样既利于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又可以加深对重要语句在文中作用的理解。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要领如下: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考查要点,它需要把具体内容阅读、相关知识联系、推断的基本方法等结合起来。

1.对文章整体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基本信息准确提炼。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它是一种推理,在原文中一般是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的,因此首先应在整体阅读的前提下,把握全文的基本思想倾向、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评论或看法。

2.抓住文章中的隐含信息。或者是文中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

3.注意一些关键语言环节。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应密切关注,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了打开思路的钥匙。如表时间、趋向、主次、判断、因果、类比、总结概括的语句,句式上的因果、转折、条件等。

4.掌握必要的推断方法。这主要指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领如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地分析,按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并加以概括、重组、融合。

社会科学类文章为了论证某一个观点,往往要摆出一系列证据,不少证据往往是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即新信息。筛选整理的根据是看信息与观点的关系,是正面证明,还是反面证明;是直接支撑,还是间接扶持。要对文中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

自然科学类文章,不仅提出一些科学前沿的新概念,而且还在文章中对这些相关概念和研究结果进行解说、

篇7: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四步法

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四步法

第一步:读——快速全面地掌握信息

无论是社会科技文,还是自然类科技文,都是最前沿的科学发现的研究结果,涉及到的是某科学领域很专业的科学术语,这是高中生所不曾涉猎的。所以科技文设题的目的并不是要学生去深入理解和探讨,而是对学生快速筛选信息能力的考查。这个环节不必花太多时间和精力,要争取在3~5分钟内浏览选文,并且在原文中标出那些关键性的语句,比如介绍说明对象特征、性质、作用的句子,以及一时难以理解的专业性很强的词语。

这个环节主要是用最短的时间去快速了解和掌握大致的信息,为下面准确定位和选出信息节省时间,减少操作的盲目性。

第二步:审——弄清题意要点

在审题的同时,最好能动手用笔自然地圈点出题干要求的重点。这样做不仅能够准确把握题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这样醒目的标记,在寻找信息时,思路会始终跟着标记,就不用担心审题不清而造成失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供最有效的思路保障。

第三步:定——确定各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

由于有一开始浏览全文得来的粗略印象,这时再用选项中的关键词语去搜寻并定位信息,就减少了盲目性,使得同学们考场上能够事半功倍,节省很多宝贵时间。一般来说,整个阅读会设3~4道问题,每个问题下设四个选项,都需要我们一一到原文中定位,从而找出正确的选项。

第四步:比——对比分析确定选项信息

该环节是在第三步快速定位的基础上,对问题作最终定夺的关键,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细心、耐力、理解力。将前三步节省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这个环节,对选 项句和原文句进行逐字逐句的对比,从中发现两者间存在的细微的差别,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对比时,要特别注意那些被命题者故意增加的、减少的,以及那些 暗中改变的词语,这是命题者在设置迷惑项时常用的手法。

通常的情况,命题者常常将原文句子在语序、用语上作些改变,改变说法,设置迷惑项,从而考查考生对处理过的信息的理解及判断能力。所以同学们还要注意那些虽然改变了说法,但意思并没有改变的选项。

如2007年全国卷第6题的C项“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静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与原文“而遵循‘大音 希声’ 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相比,命题者在C选项的句序及用词上都作了较大的改变,可谓变得“面目全非”。 但经过细心的分析可以发现,两个句子的意思并没有丝毫变化。这就意味着作出正确的判断,不仅需要细心和技巧,而且对句意的理解,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就显得不 可或缺了。

总之,科技文阅读,是对处理信息时速度、技巧、理解能力的综合考查,如果大家在平日的训练中,因不得要领,频频失分而感到苦恼时,不妨试着按这四步训练法,进行科学的训练,轻松跨过这道难关。

高考语文小说解题技巧

一、关于人物:

1、辨识小说的主人公。

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

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地描写主人公。

小说对人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a、抓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

b、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c、抓人物的多个方面和不同表现。从一个方面一件事概括人物特点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概括人物特点时,要从多个材料,多方面地分析人物的表现和变化来归纳人物的特点。

二、关于环境:

a社会环境描写:①交代时代背景。②交代社会习俗。③交代思想观念。④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⑤揭示小说的主旨。

公式:这是描写,交代了,揭示了。

b景物描写: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烘托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感受。④渲染气氛。

公式:这是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心情,

为下文作铺垫。

三、关于情节:

1、概括故事情节。

人干事。

人在时地干事。

2、如何做填空题。

a、由已知推未知。故事情节,指的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要看清楚题目要求填的是什么。

b、读懂所给的示例,格式、语气要一致。

四、关于标题:

1、标题的含义。

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

2、标题的作用。

①点明小说的中心。②高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交代主要人物。⑤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给小说拟标题。

a、看中心句。b、看开头和结尾。c、看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五、指出关键性词语的含义并赏析关键性词语。

表层义(即字面义)﹢深层义(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指代义)。

词语用得很好,它的原意是,在这里的意思是,表现了(结合小说主题)。

六、赏析关键性句。

a、从修辞的角度。

修辞方法﹢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感情(或主题)。

b、从哲理的角度。

表层义(即字面义)﹢蕴涵了哲理。

c、从用词的角度。

词用得很好﹢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感情(或主题)。

七、概括小说的主旨。

通过,表达了(揭露了、赞扬了)。

比如:这篇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的态度反复变化最终弃而不认的故

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八、赏析小说的写作特色。

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②衬托。③对比。④象征。⑤设置悬念。

⑥铺垫。⑦照应等。

九、揣摩人物的情感。

一抓,抓住句子中直接表现人物情感的词语。比如:他高兴地说中的高兴。

二析,即分析重点词语。比如:《生日》一文中,百感交集一词,是形容很多感情交织在一起的,那么体会人物情感时,应该是很多种,而不是一种。

高考语文小说怎么分析环境描写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由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

高考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

1.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1.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2.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3.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4.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5.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6.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篇8: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四步法

第一步:读——快速全面地掌握信息

无论是社会科技文,还是自然类科技文,都是最前沿的科学发现的研究结果,涉及到的是某科学领域很专业的科学术语,这是高中生所不曾涉猎的。所以科技文设题的目的并不是要学生去深入理解和探讨,而是对学生快速筛选信息能力的考查。这个环节不必花太多时间和精力,要争取在3~5分钟内浏览选文,并且在原文中标出那些关键性的语句,比如介绍说明对象特征、性质、作用的句子,以及一时难以理解的专业性很强的词语。

这个环节主要是用最短的时间去快速了解和掌握大致的信息,为下面准确定位和选出信息节省时间,减少操作的盲目性。

第二步:审——弄清题意要点

在审题的同时,最好能动手用笔自然地圈点出题干要求的重点。这样做不仅能够准确把握题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这样醒目的标记,在寻找信息时,思路会始终跟着标记,就不用担心审题不清而造成失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供最有效的思路保障。

第三步:定——确定各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

由于有一开始浏览全文得来的粗略印象,这时再用选项中的关键词语去搜寻并定位信息,就减少了盲目性,使得同学们考场上能够事半功倍,节省很多宝贵时间。一般来说,整个阅读会设3~4道问题,每个问题下设四个选项,都需要我们一一到原文中定位,从而找出正确的选项。

第四步:比——对比分析确定选项信息

该环节是在第三步快速定位的基础上,对问题作最终定夺的关键,需要的不是速度,而是细心、耐力、理解力。将前三步节省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这个环节,对选 项句和原文句进行逐字逐句的对比,从中发现两者间存在的细微的差别,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对比时,要特别注意那些被命题者故意增加的、减少的,以及那些 暗中改变的词语,这是命题者在设置迷惑项时常用的手法。

通常的情况,命题者常常将原文句子在语序、用语上作些改变,改变说法,设置迷惑项,从而考查考生对处理过的信息的理解及判断能力。所以同学们还要注意那些虽然改变了说法,但意思并没有改变的选项。

如全国卷第6题的C项“包含着儒家中正平和旨意和道家清静淡远韵味的古琴艺术,追求的是一种‘大音希声’的境界”。与原文“而遵循‘大音 希声’ 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相比,命题者在C选项的句序及用词上都作了较大的改变,可谓变得“面目全非”。 但经过细心的分析可以发现,两个句子的意思并没有丝毫变化。这就意味着作出正确的判断,不仅需要细心和技巧,而且对句意的理解,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就显得不 可或缺了。

总之,科技文阅读,是对处理信息时速度、技巧、理解能力的综合考查,如果大家在平日的训练中,因不得要领,频频失分而感到苦恼时,不妨试着按这四步训练法,进行科学的训练,轻松跨过这道难关。

篇9:高考语文全方位阅读攻略--高考新对策

高考语文全方位阅读攻略--高考新对策

近年来,高考语文上海卷对考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测试,阅读材料稳定在3-4篇,分值在47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150分的三分之一、阅读部分80分的百分之六十,是作文之外权重最高的部分。

这两年,《考试手册》将阅读能力的测试目标界定为“要具有认读、理解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鉴赏、评价的能力”。这三个层面、六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

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对自身母语的长期体验、感受、揣摩、领悟的潜移默化的积累过程。在这渐进之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阅读偏爱,造成了一种情绪化阅读,以个人的好恶来决定阅读质量。对有些文章,拒之门外,久而久之,这类文章便成了阅读盲区。

跨入新世纪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全方位的阅读兴趣,况且高考对考生阅读能力的测试也是较为均衡与全面的。因此建议即将升入高三的同学们增加阅读量,做题要适度,不要陷入题山题海,构建现代文阅读全方位的积淀策略,并具体落实于以下四条操作层面之中。

有种误解,认为不以教材作为阅读的测试材料,因此课文学了也没用,进入高三,时间珍贵,干脆就不教也不学了。其实课内范文,尤其是讲读课文应该成为温故知新、梳理语文知识、整合语文能力的极佳抓手,千万不能放手。可从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分类加以复习,并补充课外读物作举一反三的辐射迁移,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复习捷径。

品读中外优秀作家的经典名著,不仅因其文质兼美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而且因其经得起推敲,往往又成为高考命题的首选材料。这几年中,叶圣陶先生关于“真山假山”的赏析,柯灵先生关于“故乡小河”的抒怀,文艺理论大家王朝闻先生关于文艺创作的'论述,当代美术家吴冠中关于“油画与国画”的评说,还有奥地利作家茨维格与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散文都曾作为高考语文的测试材料。但是同时因其文章的博大精深,也给考生带来相当的阅读障碍。如果平时有机会多接触一点,也会缓减考时的紧张氛围。建议不妨从梳理中国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作品做起,有计划地重视对中外优秀作家经典名著的阅读。

另一方面,也不应该忽视对时文热点的阅读。热点时文,紧贴现实生活脉搏,信息量大,时效性强,通过多种媒体传播,不可不读。除了报纸、广播、电视以外,《新语文读本》、《时文阅读》等将时文结集成册的出版物可帮助同学节省不少筛选的时间。

提到鉴赏、评价,一般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的,对于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还是应把精力放在对散文的赏析上。散文由于它的“形散”而对它“不散的神”难以把握,以致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容易产生偏差。因此在散文的鉴赏中要找出统领全文的“文眼”,贯穿全文的“线索”,理清全文的材料安排、思路结构,探索作者是如何综合运用叙事、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你不抓住文章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个文眼,就无法理解全文;又如研读茨维格的《世间最美丽的坟墓》,你不抓住贯穿全文“逼人的朴素”这根情感线索,就无法理解托尔斯泰从外在到内在的人格魅力。

两“科”文章是指科技类文章与社科类文章,这两类文章在今后进入大学步入社会将会广泛接触,高考阅读材料也会涉及。这两类文章专业性强,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形象、生动,阅读会有一定难度。因为考查是从语文角度出发,因此不要被其专业学科知识所迷惑,要把注意力放在对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判断上。

这一条是强调现代文的阅读方法。整体阅读、宏观把握是准确理解文章,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切不可把文章嚼得支离破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比较阅读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崭新形式。比较阅读的本质就是在异类事物、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等相互关系的比较中,排除其本质的相同点,突出其本质的相异点;排除其非规律性的相异点,突出其反映规律的相同点,从而分析抽象、归纳出带有规律的东西。简言之:通过比较,能够掌握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例如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孙犁的《荷花淀》、周敦颐的《爱莲说》、李渔的《芙蕖》四篇课文的比较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范典;又如高考试题,日本作家德富芦花对“泱泱大河”与柯灵先生关于“故乡小河”的抒情描写的比较阅读,已成为《考试手册》中的典型样题。

徐汇区教育学院高级教师储国伟

新闻晨报

篇10: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与表达策略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与表达策略

发现人生的苦难,探求生命的意义,关注心理变化的轨迹,以积极的个体生命形式融入和谐发展的大社会的背景中,是近年湖南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命题选材的大趋势。无论是2005年的《贝多芬:一个巨人》、2006年的《在山阴道上》,还是2007年的《忆刘半农君》无不体现了这种对人与人生密切关注的“以人为本”的选材特色。从命题角度看,针对具体考纲考点直接命题的思路日益明晰,从答案表述上看分点作答,要求全面而非力求深刻的特点也逐年显现。因此,面对稳中之变,考生阅读方法亦要稍作调整。

一、阅读

1.注重研究标题,抓准文章中心。如2007年湖南高考文学作品阅读题《忆刘半农君》,“忆”就是中心,“忆”什么就是重点。忆即回忆、回想、记起,它与怀念、想念、怀想有词义轻重之别,因此在感情上也各有不同。“忆”叙事为记实,“念”叙事为抒情,这样想来,标题实际上就告诉了我们《忆刘半农君》的情感基调。

2.学会辨析思路,提高解读准确率。作为叙事、哲理性文章,叙述描写的内容是它的血肉,抒情议论的句子是筋骨,所以阅读时要善于抓住抒情议论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它的基本思路是由表象到本质,层层递进,但不同的文章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阅读时要善于抓体现思路的标志性词语,如《忆刘半农君》第二段中的“也是老朋友”“十年前的事,现在呢,可难说得很”,第八段的“从此”“后来”“五六年前,亦无话可谈”,第九段的“近几年”等,我们不难确定最后的“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然后考生可以根据“爱”和“憎”两种情感组织相关信息。由于这类文章总是由形象到概括,所以还要特别注意结尾的抒情议论的句子,它往往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3.利用辅助信息,提高阅读速度。辅助信息有作者、注释、题干信息等,考生有时阅读思维“短路”时,不妨回头且“吟哦”,肯定会“柳暗花明”。《忆刘半农君》文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辅助信息,借助它可以降低阅读难度,提高解读速度与准确度。

二、理解

1.熟练掌握考题覆盖考点的含义,及时转换答题角度。文学作品阅读的每一个考题都体现了不同的考点要求,如《忆刘半农君》第17题考的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作者的观点态度”,第18题考“作者的观点态度”,第19题考的是从作者的角度对文本内容概括归纳,第20题则从读者角度考“分析与评价”,所以考生要及时换位,调整表述的语气、语序,确保答为所问。

2.梳理文意,勾勒结构,重视概括。这是文学作品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考生要边读边记,文意结构通了,归纳就顺利了。如《忆刘半农君》文中只要直接将标志性词语组织起来,结构就一目了然了,所以在平时阅读训练中要养成摘要连缀的习惯。

3.注意概括方法,提高理解准确率。一是化繁为简。即把一些枝叶(形容词、修辞方法等)去除,留下主干。二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三是把形象化的描写内容抽象、转换成概括性的言词。这样能省去表述时回填的时间,即准确又全面。

三、表达

1.回答问题,不能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修辞语言。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2.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如果问题不是明确要求考生只答抽象的要点,必须用材料予以适当的解释,以表述其来源和依据,使答案准确具体,更加圆满。如《忆刘半农君》第18题,这类题通常的做法是先找到相关信息在文本中的对应区间,再比较出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然后进行信息重组,其中也要求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文中关于“浅”的阐述主要体现在第六、七、十一自然段,第六段带出“浅”,第七段先是承认“浅”,而后肯定“浅”,并指出其“浅”而“清”,其原因要归结到第四段的口直心快,胸无城府,第十一段指出其“浅”却“于中国有益”。至此作者的态度就十分清楚:①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②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③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或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于中国有益的。)

3.对应题旨,揣摩得分点的分配。分点表述,概括全面,不能遗漏答题要点,这样才能准确表达,拿全分数。

【浅谈山东高考阅读表达应对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1.高考改革方案山东

2.山东高考满分作文:阅读与人生

3.山东高考语文作文

4.山东高考本科分数线

5.山东高考满分作文

6.山东高考作文题目及

7.山东夏季高考报名条件

8.阅读文范文

9.高考英语作文题型及对策以及书面表达词组

10.高考文综试题

下载word文档
《浅谈山东高考阅读表达应对策略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