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历史必考知识
“廣川茉音延中盐汽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全国高考历史必考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全国高考历史必考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全国高考历史必考知识
1.伽利略、牛顿对建立经典力
学所作的贡献;
伽利略:①发现落体定律,确定匀速运动和加速运动的两个概念,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
础。②发明天文望远镜发现许多星体,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③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牛顿: ①牛顿确立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标志着经典力学的建立。
②《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的成熟。③其显著特征之一是注重实验,之二是它的数学化。
1846年运用牛顿力学的原理发明了海王星。
2.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①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有关的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②牛顿力学和热学的应用,引发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③牛顿用数学方法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篇2:全国高考历史必考知识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侵占东北
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开始反抗。七七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3.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南京进行了六周的杀戮,30多万人被杀害。
4.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七三一部队用活人做细菌实验。
(二)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8月15日)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①1935年中共瓦窖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至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③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通电呼吁两党亲密合作
④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根据协议改编八路军,新四军实现了军事上的合作
⑤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由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的计划.
②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中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台儿庄战役:1938年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3.共产党组织的敌后抗日战争
①政治: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②军事: 采取全面抗战路线斗争,取得平型关大捷,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1937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为陕甘宁边区。晋察冀根据地是第一个敌后根据地。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③思想: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抗战方针,指明了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1942年开展整风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年七大的召开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4.抗日战争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②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感兴趣的:
1.20全国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2.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3.2018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4.2018年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
5.2018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汇总
篇3:全国高考历史必考知识
1.蒸汽机的发明:
背景:①工业革命开始后,动力问题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迫问题。②早期蒸汽机用于矿井抽水。
过程:①1769年起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完成了对纽可门蒸汽机的革新。②1785年“万能蒸汽机”投入使用并推广。(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和富尔顿的汽船)。
意义: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为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极大地推动了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所以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术应用:
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理论,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到20世纪,电力成为工业发
展的主要动力。美国人爱迪生是著名的电气发明家。
意义: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
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使用电力的新发明纷纷涌现,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机器生产在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迅速发展,火车和轮船的发明又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电气技术的应用,使工业获得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机器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出来,生产技术更加先进。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强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同时,随着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③社会财富的大大增加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蒸汽机出现以后,形成了新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篇4:高考历史必考知识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条件——可能性: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国民党优势逐渐丧失。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反动派陷入孤立;③解放区土改的进行。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2、任务:①主力部队向外线(国统区)进军,进行战略进攻;②部分内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3、基本情况——⑴、主攻方向:中原地区(其一、当时国民党军队主力正在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在中原地区的防守力量薄弱,兵力空虚;其二、中原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出击中原可直接威胁敌人统治的中心)。⑵、时间:1947年6月底。 概况:①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跃进大别山。②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挺进豫陕鄂边区。③陈毅、粟裕率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⑶、其他解放区转入反攻: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石家庄。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4、战略反攻的意义:对扭转战局起了决定性作用,也是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也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近百年统治由发展走向灭亡的转折点。
二、战略决战的胜利
1、中国共产党将东北战场作为决战首选战场的主要因素: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进一步发展变化,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而东北战场又成了形势最有利的战场。(1)当时东北的国民党军队只困守在几个大城市,整体上处于被包围的态势。解放军后方巩固,物质力量雄厚。(2)从东北的地理位置看,北邻苏联、朝鲜等国,通往华北的通道一旦被卡死,国民党军队即成被包围之势,很难逃脱。(3)首战东北战场,一旦成功,还可以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一个稳定的后方,东北解放军可以挥师南下,配合其他战场作战,而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可支援全国。
2、三大战役——辽沈战役:1948.9~1948.11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特点是先取锦州,关门打狗。淮海战役:1948.11~1949.1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特点是中间突破,分割歼灭。平津战役:1948.11~1949.1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特点是先取两头,后取中间,和平解放北平。
3、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4、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1)、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2)、广大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3)、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4)、解放区人民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援。最后再次强调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一、“一国两制”构想
(1)目的: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2)形成过程: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中国政府命令解放军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②1981年,全国人大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主张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思想。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政策。“一国两制”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正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二、香港、澳门回归
1、背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经过谈判中英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香港问题的解决为解决澳门问题提供了范例。
2、香港回归:⑴中英联合声明: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于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⑵香港回归及重大意义:197月1日,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是中国政府“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平统一祖国战略方针的成功运用,促进了和平统一进程;同时也为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一种范例。
3、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于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三、海峡两岸的交流
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频繁交流的表现:1980年以后,民间交往开始,回祖国大陆安居、探亲访友的人增多;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阻碍: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动势力的干涉。共同心愿: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了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增大。②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商道。阻碍了东西方传统的贸易,造成商业危机。③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货币的狂热追求,受《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④精神动力:已完成中央集的酌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2)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地圆学说;地图绘制技术进步;远洋船的出现;武器装备的进步)。
(3)经过:1488年,葡萄牙从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97~14。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越过大西洋到达了美洲。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证实了地圆学说。
(4)影响:引起了“商业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起了“价格革命”。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引发了西欧国家积极扩张海外殖民地的活动,加快了荷、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证明了地圆学说。
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1.葡萄牙 15占领巴西;但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在非洲(非洲东岸、西岸)和亚洲(印度西岸一些据点、马六甲、澳门、摩鹿加群岛),巴西(葡最大殖民地)。以占据军事据点为主,同时垄断商路,建立商站,欺诈性贸易掠夺大量财富。
2.西班牙 主要目的是掠夺金银。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占领子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16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占领了亚洲的菲律宾。以美洲为主,甘蔗生产、黑奴贸易,疯狂掠夺贵重金属
3.影响:(1)欧洲的殖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土著劳动力锐减,由此又引起丁罪恶的奴隶贸易。(2)流人欧洲的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3)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①欧洲人开始对美洲、亚洲和非洲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渗透;②伴随政治霸权而来的是经济的剥削和掠夺;③由于____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④各大洲间的相对孤立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篇5:高考历史必考知识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影响近代中国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外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交通、通讯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科技成就,并逐步传入中国。
2.内因:向西方学习潮流的影响;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1.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篇6:高考历史必考知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有何特点?
1.主张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的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的色彩。
2.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
3.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兼采各家思想以丰富和发展孔孟学说。
4.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对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何认识?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新儒学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同时,“罢黜百家”并不是要消灭其他各派学说,而是把儒家思想作为其统治的主导思想而加以扶植。
1.背景
(1)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2)董仲舒兼采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2.实质:思想文化的专制。
3.评价: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由此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确立了在政治思想上的主导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篇7:高考历史必考知识
历代经济政策
1.历史
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统治者如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及发展生产的政策,就能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促进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1)秦国: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3)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4)清朝: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2.政治
(1)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原理分析认识古代的经济政策:历代经济政策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则促进当时生产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2)运用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分析认识历代经济政策:从动机上看是为发展封建经济,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在效果上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符合人民和国家利益,因此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3)联系:“十一五”期间,我国实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理解我国农业政策的得当与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4)联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税费改革,理解税费改革体现的政治、经济、哲学原理。
农村税费改革体现的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体现国家的对内职能;体现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的原则;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组织活动的原则。
农村税费改革体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体现税、费作为国家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与不同;体现国家宏观调控职能。
农村税费改革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全国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相关文章:
1.高考数学必考知识
6.高考必考的古诗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