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说课稿
“薇薇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说课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篇1:《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说课稿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紧扣学生生活,以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为切入点,围绕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中获得的启示与发现而展开,通过讲述“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开展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接触到宇宙中的万有引力以及离心力的作用
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一、介绍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科学故事。
二、研究物体的重力。
三、初步感受天体圆周运动对地球引力的克服。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二、说教学策略、方法以及教学准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阅读了解、活动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问题的过程去认识本课内容。为此特做如下教学准备: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三个环节组织教学。
环节一、故事导入, 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以前对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从而发现地球引力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学生阅读书上故事之前提出来阅读要求: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想到了两个问题,你知道他想到了什么么?这样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前提下重新产生了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后回答老师问题,教师板书:一、苹果会落地 二、月亮不会
环节二、认识重力,解释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部分,因为牛顿解释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原因,书中写的很清楚,所以这一部分,我首先请学生自己阅读理解,阅读后,请学生说一说,对于牛顿的解释,你是这么理解的,老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时强调这部分的`知识重点以及画出重力的方向。
然后我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内容: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苹果落地的现象么?从而将课本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物体所具有的重力以及重力的方向,组织学生做一个小游戏:与重力赛跑。老师讲了游戏规则后,学生开始做,学生做完游戏后,老师问:你们赢了么,有的同学输了,为什么?输的原因一个是速度慢了,一个是手没有放在一条竖线上,学生在查找原因的过程中,再一次体验到了物体所具有的重力以及重力的方向,从而强调了重点内容。
环节三、解释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
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了直接引入的方法讲述:牛顿对于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是用一个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的。哪个现象呢,下面我们来做个有趣的游戏。拿出老师准备好的教具:一个装了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子,然后请一个学生紧紧握住绳子的另一端,然后使劲地旋转水杯,旋转前请学生猜测: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推测的一个方法,同时也使学生在游戏中能注意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游戏后,教师提问:杯里的水为什么后来不洒出来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述:这个游戏的道理就是牛顿的第二个解释,杯里的水就相当于月亮,人就相当于地球,拉绳子的拉力就相当于地球的引力,那你能试着解释月亮不掉下来的原因么?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将无法亲眼看到不易理解的现象用生活中能具体观察到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完成了知识的迁移,降低了抽象知识理解的难度。
最后让学生认识到没有牛顿对于“月亮为什么不落到地面上”的解释,就没有人类的航天事业,请学生看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图片,并思考:为什么人造卫星不落下来呢?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篇2:《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学反思
上完了《苹果为什么落地》一课,几位跨学科来听课的老师对我说:原来科学课这么有趣!活动真多!的确,在课堂中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享受成功的愉悦,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是我一贯的理念。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乐中探究,学生的兴奋点始终高昂。 “苹果落地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课的知识点是大部分学生乐于学习和接受的,相信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充满期待。本课将组织学生立足于自身的生活经验,透过“苹果落地’、“抛文具”等活泼有趣的活动,再现重力与引力的现象并进行有系统、有层次的探讨与研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像大科学家牛顿发现引力和重力的经历,进一步认识科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本课我紧紧围绕“生活化课堂”展开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
本课我以出示苹果、提问,并(高举后放开,接住苹果;将苹果向上抛起,再接住苹果。重复演示。)从而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分两部分):
(一)认识生活中的“苹果落地”现象,感受物体重力的存在
此环节主要通过以问题“生活中,还有很多‘苹果落地的现象’,谁能来说一说呀?”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认识生活中苹果落地现象;在此基础上展示课件(出示动画:树叶飘落、雨点落到地上、瀑布往下流、人从地面跳起落到地上来、水龙头打开水流下来、球抛向空中后掉下来-----)使学生加深对生活中“苹果落地”现象的认识,从而揭示物体都要落地的!进而激发学生做实验、自主探究的热情!
通过用身边的橡皮、球等物品,做模拟苹果落地的实验,找到球、橡皮这样 的物体和苹果的运动有共同之处,从而学生认识常见的力!
播放课件中视频《发现地球引力》后,师生谈话: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引力和重力。
(二)游戏“定点下落”,感识重力的方向
通过游戏“定点下落”,使学生在仔细观察现象的同时,试着解释其原因感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谈话并提问:像老师手里的这个装置一样,(出示悬挂着小球的铁架台)当小球受到重力作用下落后,这根线是表示出了它下落的方向,也就是小球受到重力的方向。那如果地面倾斜了,像这样(倾斜悬挂着小球的铁架台)那么这个小球还会垂直于地面吗?那它垂直于哪儿呢?
讲解:(出示装水的塑料瓶)科学上,我们把这个方向叫做水平方向,和它垂直的方向叫做竖直方向。(板书)竖直方向与垂直方向构成直角。无论是苹果、笔,还是小球,或者是其他的任何物体从高处落下时,都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向竖直方向下落。(板书:竖直)换句话说,也就是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板书:向下)
三、拓展延伸
1、通过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让从本节课获得的收获谈起,从而进一步总结、整理备课的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从“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地球引力。假如没有了地球引力,世界将会怎样呢?”谈起,进一步与生活相联系。
3、播放视频《宇宙中的超重失重现象》,引导学生课后探究的兴趣,从而进一步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本课采用探究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猜想、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有一定的问题,有待于在今后开展猜想教学时改正,具体反思如下:
1、教学本课第一课时的成功之处在于贯彻了“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与“生活化相结合”的科学探究思想,打破了教科书编排的内容,创造性地突出了“科学猜想”这个环节。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学习中,往往因为要研究的事物信息还不充分而经常要靠猜想解决问题,寻找深入研究的途径;在科学课中,科学探究既是学习方式,又是课程目标,而猜想正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根据的猜想,使判断建立在实验探究等有效事实的基础上。教师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大胆猜想或假设,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
2、教学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我讲的稍多,学生说的偏少,师生互动多,生生互动少,组间互动少。由于本课是以科学猜想为主题的思维训练课,所以教师应正确把握师生角色,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在质疑、争论中主动参与、发展、探究和知识建构。教师不能牵着学生走,而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以保证探究的效果。再者,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的全程,力求评价方式多元化。
3、要创设巧妙的质疑情境,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问题。这时,教师应当巧妙地设置质疑的情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源。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质疑”闪烁着孩子智慧的火花。“质疑”作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该说是课堂的闪光点。人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是我相信,只要正确地面对学生的“质疑”,定会让课堂“此时有声胜无声”。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具有开放的教学观念,不要被书本、内容、时间所限 制。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条件,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习得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的结论。
篇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本课教学内容特点依据本课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游戏导入:让同学们全体起立,做原地跳高比赛。通过游戏引出问题:为什么不管我们跳得有多高,总要落回地面呢?同学们马上就进入了学习思考状态。
二、利用多媒体播放《牛顿与万有引力》的故事,使学生学习了解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同时也明确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原因。
三、根据牛顿的“第一解释”来认识重力,解释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原因。先让同学们分析、思考,再小组合作探究,最后汇报研究结果。汇报结果时,我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反复说,直到基础较差的学生听明白、想明白、说明白为止。
四、通过游戏实验探讨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的原因。紧紧握住系着一杯水的绳子,原地旋转使杯子快速旋转起来,研究氺会不会洒出来?为什么?学生对这一游戏很感兴趣,实验积极性非常高,实验结果也非常好,但在归纳总结汇报时由于对离心力这一概念不理解,解释得不太合理也不太完整。针对这一情况我及时进行启发、指导,大部分学生基本明白了,但还有少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明白了。
课后,就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1、是因为这一知识比较抽像,学生不好理解。
2、是教师在引导时语速有点快,有的学生没有听明白。
3、是小组合作探究时,时间有点少有些同学还没有感悟出来。就其以上原因,我在课外辅导时采取了以下措施:再次让学生做这个实验,反复观察、体验感悟离心力,同时不断启发引导当旋转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离心力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月球就在一定的轨道围绕地球不停地运转,所以月亮不会掉下来。
像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等就是运用了这一科学道理。通过老师的耐心辅导,没有学懂的这些学生,终于明白了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同时也露出喜悦的微笑。
篇4:《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学反思
伴着新课程的推进,课堂较多地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由不敢发 问到善于质疑,课堂也由寂静无“声”变为生动有“声”。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科学课“做、中、学”的思想,设计思路简洁明了、教材重组适当合理,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新理念。教学中,两位老师都很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并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儿童语言及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求知欲极高的学习状态中,同时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结构的事实性材料,重视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情景、小游戏,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学生汇报时适时地进行质疑问难,在这种“质疑问难”的情境下, 我们感受到“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发现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我想作为教师,不仅要满腔热情地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质疑 问难,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辨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呢?
首先要培养良好质疑的习惯。教学是师生信息相互传递的可控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随时把自己的疑难 问题提出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释疑、解惑,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可以通过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给学生讲清质疑的重要性。如:牛顿从质疑苹果为 什么会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等。另外还可举些身边的例子说明,为学生提供榜样。 2.认真对待学生的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把哪怕问的问题再简单、再奇怪,教师 都要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是课后给予作答,并抓住这一关键时机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应该怎 样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3.学生质疑,学生析疑。让学生质疑成为教学的引线,教师因势利导及时组织讨论。 如张健老师在学生活动回报并画出物体运动轨迹图后,让学生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此时就有学生提出,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最终往下落的?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义,正好引起了下文地球引力和物体重力的问题的研究。然后张老师抓住这个珍贵的教育契机,将问题留给学生小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结论:“正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使物体具有重力。”这位学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和老师的肯定。如此一来,极大地诱发了同学们的质疑意识。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教师要教态亲切和蔼、面带微笑,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在 课堂教学中敢于质疑的往往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却保持沉默,不是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而是没有提问的勇气。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开展“我来当小老师” 的活动,让课堂提问由教师过渡到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对于解答同伴提出的问题远比教师提 出的问题来得积极和喜悦的多。在活动中我把更多的关注给了平时不善于发言提问的学生, 只
要他们能简单的提问,就毫不吝啬地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此时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 起来,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为他们骄傲、鼓掌。像这样成功的体验,不仅让他们有了质疑的 勇气,更树立了对学习的信心。
最后要创设巧妙的质疑情境,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问题。这时,教师应当巧妙地设置质疑的情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善于质疑。疑是思之始,学之源。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问题惊讶开始的。”“质疑”闪烁着孩子智慧的火花。“质疑”作为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应该说是课堂的闪光点。人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是我相信,只要正确地面对学生的“质疑”,定会让课堂“此时有声胜无声”。
篇5:四年级科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案及教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利用器物模拟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原理。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愿意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
教学重点: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
2、能够用水杯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教学具准备:
米尺,装大半杯水的一次性塑料水杯(杯口穿好绳),画重力方向记录图。
教学过程:
一、生活现象揭示物体都要落地
1、谈话: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些现象。(出示动画:雨点落到地上、树叶飘落、杯子里的水打翻留向地面、书从桌子上掉下来、水龙头打开水流下来、球扔出去后掉下来)
2、雨点、树叶、杯子里的水、书、自来水、球,它们最终都会怎么样?(板书:落地)
二、感受物体重力的存在
1、(出示米尺并提起)谈话:如果老师松手,米尺会怎样?(演示)怎样让米尺不掉到地上呢?(用手抓)
2、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抓尺子的游戏。
出示游戏规则,边讲解边请学生上台演示。
(1)游戏由甲乙两个同学相互配合来完成;
(2)甲同学将右手抬起与腰齐平,张开右手虎口;
(3)乙同学提起米尺,将米尺的一半放于甲同学右手虎口中(注意米尺不能碰到甲同学的手);
(4)当乙同学放下米尺时,甲同学迅速捏紧右手虎口去抓米尺。
(5)完成两次游戏后,甲乙同学相互交换再做两次游戏。
(6)甲乙同学完成游戏后,将米尺交给另外两个同学玩。
注:(1)没有轮到游戏的同学请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甲同学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学生游戏,观察手的运动方向,体会手里的感觉。
4、游戏后交流。
(1)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5、师生演示,加深感受重力存在。
(1)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抓老师手里的尺子,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甲同学的右手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2)在抓住尺子的一瞬间,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3)这股力来自哪里呢?
6、揭示:我们把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板书:地球吸引→重力)
7、老师这里的一桶水受到重力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桶受到的重力。
8、小组轮流提桶,并思考: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
9、指名说说:提起水桶时,你手里有什么感觉?如果你放手,水桶会怎样?
10、小结:不管是离开地面的物体,还是在地面上的物体,它们都会被地球吸引产生重力。
三、认识重力的方向
1、谈话:重力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落的呢?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重力的方向。(板画↓)
2、出示尺子下落和提起水桶的图。
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指向地心)
(4)小结: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重力的方向都是指向地心的。我们把这个都指向地心的重力方向叫做竖直向下。(板书:竖直↓)
5、出示下雨、树叶飘落、水打翻、书掉下来、水龙头滴水、扔球图,让学生画画这些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图。
(1)谈话:掉落的雨点、飘落的树叶、掉落的书本、流下来的自来水、扔出去的小球,它们受到的重力方向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一画。
(2)学生画重力方向。
(3)画后交流。
A.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展示画的重力方向。教师及时记录学生画的情况。
B.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C.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落向地面?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
四、解释牛顿的第一个问题
1、谈话:苹果熟了落向地面,跟雨点从天上落到地上、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样,非常平常。大科学家牛顿看到了苹果落地会想些什么呢?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
2、边介绍边出示牛顿与苹果落地的故事(出示到第一个问题)。
3、牛顿在30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板书: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4、牛顿是怎么解释的呢?(出示牛顿的第一个解释:是某种看不见的力把苹果拉向地面,这种力使其他东西掉下来时,也都落向地面,这个力来自地球。它使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
5、小结:牛顿说的“垂直向下”和我们说的“竖直向下”是一样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和大科学家牛顿的解释基本是相同的,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只要对一些现象加以注意并思考,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五、尝试解释牛顿的第二个问题
1、看到苹果落地,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2、牛顿还想到了什么呢?(出示牛顿想到的第二个问题)你没有想到吧?
牛顿思考问题的深度比我们更深,想到的问题更具有探究性,这就是大科学家牛顿比我们高明的地方,我们应该向牛顿学习。
3、对于牛顿的第二个问题,你能作出怎样的解释呢?(学生讨论,说说)
4、在解释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来做个“滴水不漏”的小游戏,好吗?
5、讲解游戏规则,教师演示,请一个学生演示。
(1)用手紧紧握住系着水杯的绳子。
(2)把水杯快速地旋转。
6、学生游戏。
7、谈话:当我们把水杯倾斜甚至倒过来的时候,水会怎样?为什么会掉下来?
当水杯快速旋转时,水有没有掉下来?水为什么没有掉下来?
提示:刚才我们是把水杯向哪里甩?水杯是怎样运动的?
(板画:水杯绕手圆周运动轨迹图)
8、你能对牛顿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的作出解释了吗?
(提示:月球是围绕地球转动的。那么月球围绕地球转动和刚才的旋转水杯有什么联系呢?)
9、可以说,没有牛顿对“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的解释,就没有今天的航天事业。
请看――(播放神五载人飞船发射的视频)
六、课堂总结
(时间充裕)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并带着这个疑问进行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并围绕“苹果为什么落地”作出了两个非常科学的解释,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会对一些现象产生疑问吗?(请学生说说)
你有过像牛顿一样,对这些疑问去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
你愿意像牛顿一样,对这些疑问去大胆地假设、实验、分析、总结?
(时间不足)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科学实践是充满乐趣的,愿你们能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象,热爱科学研究。相信你也能像牛顿一样有伟大的发现!
板书:
20、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地球吸引→重力垂直向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保持与发展对身边自然事物是好奇心,培养兴趣,善于猜想,乐于合作交流。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力重力。
篇6:以会说话的苹果为题作文
以会说话的苹果为题作文
世界上的苹果怎么可能有脸呢?怎么可能说话呢?你还别说,这事在我家就出现过,你仔细听吧!
今天晚上,我、姐姐、奶奶都津津有味地坐在客厅里看电视。过了一会儿,在外面干活的妈 妈回家了,还特意买了一袋苹果给我们吃。妈 妈问了我们好几次:有没有人吃苹果啊?奶奶和姐姐都没说话,结果我只好一个人把苹果拿到昏暗的厨房里洗了起来。我随便挑了一个大苹果,放在水龙头下洗了洗,刚要放在嘴里要一大口,就听见我手里的苹果说:你好。还没等它把话说完,我吓得手一哆嗦,把苹果狠狠地扔在了地上。那个苹果又说话了:你干什么呀?我好心向你打个招呼,你竟然把我扔在地上,害得我光滑的'头上起了个大包,真没礼貌!我看着地上的苹果气鼓鼓的脸,心里非常惊讶。我问它:你,你不就是一个苹果吗?你怎么可能会说话?苹果不屑地看了我一眼说:因为我长嘴了呀!你看,我还有牙呢!说完就一张嘴,果然有几颗牙。我好奇地把它从地上捡起来,放到厨房的桌子上,又去看袋子里其他的苹果。没有想到的是那些苹果竟然都有嘴,还都龇牙咧嘴地冲我叫喊着,说什么要吃了我。我生气地说:哼,就你们几个小不点还敢口出狂言,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我刚放出豪言壮语就从梦里面醒了,我一边回忆这个梦,一边在心里想到:以后再看见苹果一定要三口两口把它吃掉,看谁厉害!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说课稿】相关文章:
2.苹果落地教后反思
9.落地证明范文
10.执行力落地心得体会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