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说课稿
“啊嘞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说课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九年级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寻找支点:
1、同学们,听,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点击封页),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依稀仿佛我们又来到了鼎湖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
2、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3、读完课文,你最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说。
4、是呀,多么奇特的鼎湖山,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愿意说说吗?找好朋友去交流。开始。
5、谁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围绕支点,旋转球体:
(一)、相机出示:过了……前进。
1、对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感受?点评,评的真精彩,相信你读的更精彩,你来读一读。
2、从他的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播放“交错流泻”
4、你想说什么?(学生说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说):真令人陶醉!太美了!真是生机勃勃!师评:(尝)我想,那味道一定很不错。(带回来)有机会亲自去看看,好吗?(希望到处都是)大家都努力,你的愿望会实现的。(拍摄)拍好后,与大伙一块欣赏,好吗?
5、指导朗读:那你现在准备怎么读,自己试试。谁来读?对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想法?你想不想试试。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继续说,出示“泉声隐到了……音响。”
1、听出来了吗?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那你准备怎样读,自己试试。
2、指导朗读:还想不想听?指名读,评(听了你的读,我眼前真的浮现出了涌流的泉水,你真了不起!)再指名读(你是如何品味的,把你的品味读给大家听听好吗?评:听了你的朗读,连泉水都不想走了,你读的比写的还好!谁愿意和他比?)齐
师评:刚才,———把这个词语理解了,所以读的非常好,谁来像他那样读一读?对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想法?
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上就知道同学们非常喜欢这里,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三、学习课文第三节:
1、这是一座——借宿(引读)。
2、(击出现庆云寺图片)瞧,这就是千年古刹庆云寺。寺内:(齐读: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3、今夜,我们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入宿,是什么留住我们的脚步?学生自由说,师评:(声音)是呀,这声音太独特了!(想欣赏)嗯,余兴犹存,想欣赏个够。(有关寺院)千年古刹,难得一见吗!
四、学习课文第四节:
1、是呀,在古老安谧的寺院内听泉就更真切了。让我们细细聆听。(边看课文边听,教师范读)
附: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小溪,涧水,细流,飞瀑,水源不同,发出的声响也不同,让我们细细聆听。
2、你最喜欢哪种泉声?(找出一组词,板贴声音)我也很喜欢。
3、师:随着山势,山泉时宽,时窄,时急,时缓,泉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你们能不能通过四人一小组选取最喜欢的朗读方式,可以是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等等,边朗读边品位,从而变成一首首“泉之曲”。(板画五线谱)可以开始了吗?
4、哪一组先来?指小组读,评:你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了吗?
指名读:你们一组示范一下。评: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声音,还仿佛欣赏着一曲欢快活泼的交响乐。
范读:我也很喜欢泉声,也想读一读,行吗?问:听出来了吗?再试试看,自由读。
指小组读,谁来?还有吗?
边小节边板书:真了不起,你们为大家奏响了一支支美妙的泉之曲,那变幻莫测的泉声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令我们回味无穷。(简笔画)
5、齐读,让我们结伴同行,一起去聆听、辩识、品味(点击背景音乐)
6、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板画:其它音符)让我们闭上双眼,点击听一听,再次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自由说,孩子嬉戏,小雨珠,炸雷,快马,评价:能运用学过的句子,真不错!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的想象力简直可以和作者媲美了!真生动!很形象!真令人陶醉!美极了!(这么美的泉声,我们是不是应该用美一点的语句去形容?)
7、作者那传神的描写,我们怎么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禁都想一睹为快。
五、回归支点,升华中心:
1、点击图片,鼎湖山草丰林茂,涓涓细流静静流淌,终年不息,是泉水滋润着鼎湖山万物,是清泉孕育出蓬勃生机。
2、正因为如此,课文的结尾作者说-------(引读)
3、短短的四十分钟的鼎湖山之旅即将结束,你想说什么?
小结:是啊,祖国山河秀丽,我们曾登过永济的鹳雀楼,领悟过“更上一层楼”的哲理,我们曾游览过河上的赵州桥,惊叹过他的坚固和美观,今天我们又一起游览了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聆听了那清亮圆润的泉声,祖国秀丽的山川,怎能不令我们神往。让我们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把鼎湖山独特的泉声留在我们脑海里(点击作业),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并介绍给你的熟悉的人听,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去写一写。
六、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阅读有关介绍鼎湖山的资料。
2、小导游,把鼎湖山的泉水介绍给你熟悉的人。
3、以《难忘的鼎湖山之旅》为题写一篇小练笔
《鼎湖山听泉》赏析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同学们一定喜欢旅游吧!在暑假、寒假能跟着老师或者爸爸妈妈,到一些城市、一些景点去观光旅游,那可是一件说不出的高兴事儿。回忆一下,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些地方给你留下过很深的印象?
鼎湖山,这个名字大家也许不会太熟悉,可是它却和华山、泰山一样饮誉中外,以其独特的美,让所有游览过它的人们流连忘返。你也想游览一番吗?学了《鼎湖山听泉》一课,肯定会让大家过一把瘾。
认真地读一读《鼎湖山听泉》,我们就能知道它主要写了什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全文一共由五个自然段组成。读读课文的五个自然段,从\'半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蒙眬中\'这些词句,我们可以看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对了,是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现在,你能根据这个顺序,再读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哪几大部分?每一部分又都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在这三个部分,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美妙感受。这一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多读几遍课文,鼎湖山的泉水定会在你的心中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读了课文,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鼎湖山泉水声音的美妙和动听,下面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
精彩片断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水一直传送到枕边。
(点出了山静泉响。)
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的 声音,……
这里用\'像……一样\',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让我们对泉声有了真切的感受。四个比喻句,又构成一个排比句,写出了泉声的千变万化。泉水当成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生动有趣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多种表达方法一起用
读了《鼎湖山听泉》一课,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妙,而且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感受?它是怎么写的呢?
我们先来比较两个句子,看一看你觉得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1、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2、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对,第二句比第一句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第二句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乐声。这就是打比方的好处。
再来读一读这两句,看看又有什么不同?
1、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2、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第一句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第二句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第二句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桂林山水》中描写漓江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读着这样的句子,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漓江的美,美在哪儿。
但如果写成这样:\'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或者\'漓江的水很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也很绿,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就不那么美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把习作写具体、写美,可以同时用几种表达方法,那样效果会更好。
鼎湖山相关资料
中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岭南第一名山--鼎湖山,位于肇庆市区东北18公里,地处北纬23.10’,东经112.34’,因其完整地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从而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鼎湖山也是\'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北回归线地带多是荒沙红土,而这里却保留着完好的一片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132.2万平方米,其中原始森林就占132万平方米。这里生长着高等植物和珍稀植物1750多种,有粗壮挺拔的锥树、枸(jǔ)橼(yuán)、榄树、榕树,有被称为活化石的孑(jié)遗植物桫(suō)椤(luó)、黑桫椤、苏铁,有鼎湖特有的珍贵树种鼎湖钩樟、鼎湖冬青、鼎湖格木,有已鉴定的各种昆虫900多种,动物2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穿山甲、小灵猫等珍稀动物15种……。1956年,中国将鼎湖山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1980年1月1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鼎湖山划归潮湿雨带林保护网,并在山上设立国际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
鼎湖山的得名,众说纷纭,有说是因山顶有湖,四时不涸,故名顶湖;有说是因中峰圆秀,山麓诸峰三歧, 远望有如鼎峙,故名鼎湖;又有民间传说黄帝曾赐鼎于此,故习惯称作鼎湖山。
鼎湖山自唐朝起已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内有云溪景区、天湖景区和天溪景区。云溪景区以白云寺、水帘洞天、古树名木为主,最大的特点是观赏原始森林。天湖景区以天鹅潭、天湖以及奔涌的山溪为主,最大的特点是涉水山溪、回归大自然。天溪景区以庆云寺、飞水潭,荣睿碑亭为主,最大的特点是参禅拜佛。虽然三大景区各有特点,但目前最能吸引游客的还是天溪景区。
天溪景区以庆云寺为中心。满山青翠簇拥的庆云寺,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有大小殿房100多间,占地17000平方米,是岭南四大名刹之一。寺中瑰宝颇多,如《碛(qì)砂藏经》、舍利子、千人镬、白茶花树、平南王座、百梅诗碑以及慈禧太后的\'敕赐万寿庆云寺\'牌匾等,庆云寺附近有纪念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日本荣睿大师的荣睿碑、荣睿纪念亭和荣睿纪念堂。庆云寺下的飞水潭,上有观瀑亭,下有天然泳池。这里百尺瀑布,飞流直下,泻玉喷雪,蔚为奇观。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在潭中游泳,今潭壁上镌刻有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书的\'孙中山游泳处\'6个大字。
素有\'天然氧吧\'之誉的鼎湖山四季层峦叠翠、古木参天、飞瀑流泉、鸟语花香。走进这片原生木,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中的板根、藤本、绞杀、附生和茎花等现象无不给人以生命的启示,而且每一种珍稀动植物都在向人们讲述一段久远而沧桑的生命历程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用优美流畅的文字再现了鼎湖山引人入胜的泉声,抒发了作者对泉声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自主品味文中之景,感受文章之情,形成语言积累,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生活的体验。“境由 心造”,《鼎湖山听泉》所描绘的泉声之美是自然之美,而对大自然的亲近之情则是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之美。我通过引导学生听音乐、看画面、赏读美文,体验课文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鼎湖山听泉》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这一堂课,我感觉是不理想的。学生没有兴趣,课堂的氛围是沉闷的。
我想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吻合。
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从而掌握分段的技巧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一、从学生的学情以及表现出来的状态来看,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分段的技巧,他们是不感兴趣的。因为之前不少课的第一课时,我基本上也在侧重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没有新鲜感。而且我也相信大部分同学都已具备这样的能力。可我总是不放心,还在反复练习,学生当然没积极性了!
第二、在课的引入环节,我让学生读课题“鼎湖山听泉”后,质疑,学生都说:我最想了解鼎湖山有哪些泉声?那儿的泉声是怎样的?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需求后,我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去好好地感受泉声,只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自读了一遍课文,把它作为引入课文的一块垫脚石。然后又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读生字、读词语、读自然段,并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这样的做法,置学生的需求于不顾,机械地照搬教案,我想学生一定觉得这样的课堂对他们是没有吸引力的。
看来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也不能掉以轻心。作为老师,不能认为:第一课时么,不就是学学生字、读读词语、读熟课文,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嘛!其实不然,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师也必须了解清楚,学生的阅读需求是什么,哪些需求是可以在第一课时为学生解决?哪些适合放在第二课时进行?千万要避免,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满足不了他们的渴求,这是很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其次还要思考,哪些知识、技能是教师想给学生的,而这些知识、技能,学生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或掌握了多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是否适合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果适合,怎样训练?训练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问题都应该认真地考虑清楚。
总之,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要综合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特点、单元的训练点等多方面的因素。它是一个复杂思维的产物,也应该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
篇2:《鼎湖山听泉》说课稿
苏教版《鼎湖山听泉》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及前后联系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泉声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作者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以美仑美奂的笔调,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重点写“途中听泉”和“山寺听泉”,全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第二自然段写了白天“我们”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三至五自然段写了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根据本课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赏读、积累介绍鼎湖山泉声的优美句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上网浏览、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搜集资料、整理创作及审美表达的能力,树立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自主探究的意识,养成健康浏览的习惯。
3.情感目标:A、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切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B、让学生了解鼎湖山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保护区,我们学生要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课标提倡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但感悟与体会是不能泛泛而谈的,要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二、四自然段相关泉声的生动描写,深切感受泉声的美妙和作者对鼎湖山的热爱之情,并有感情地读好相关段落。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材料并灵活运用课文所学和自己网上查得的相关资料;想象和品位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以下教与学的方法:
(一)教法。① 品词析句法。从关键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②
以疑导学法。以读为本,以学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质疑,以疑定教,顺学而导。
(二)学法。① 自主研读法。针对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研读。②
品味想象法。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品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提高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拟两课时教完,全文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
(一)紧扣题眼,以疑导学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课一开始,我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聽”字故意写成繁体字,并趣解“听”字,由此提醒学生读书要“入耳、入目、入心”,学习本课,品味泉声美妙更要“入耳、入目、入心”,才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由“听泉”这一题眼,引导学生看题质疑:去哪里听泉?泉声是怎样的?由此揭示话题:“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听泉。”抓住题目中的“听”字引入,通过质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从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直扣中心。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保证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学生对才有一个整体的感悟。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读”,通过“读”来达到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目的:
1、轻声自由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以“鼎湖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话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分段联系读。让学生逐段默读,边读边找出“半小时左右”、“过了寒翠桥”、“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入夜”、“蒙眬中”这些词句,领会作者按照地点转移和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方法,理清的脉络。
(三)精读感悟,积累运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读中想象”是学习写景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发挥想象,将优美的文字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体会其表达效果,这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能力的提高。
1、研读“途中听泉”,初识泉声的特点。
话题1:“作者在上山途中听到了怎样的泉声?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学生自读勾画,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从“淙淙的泉声、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欢快活泼”体会到泉声的美、大,从“涌流、流泻”等词想象到泉水的多,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泉声的美妙,与此同时想象鼎湖山草丰林茂、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满目青翠的景色。从而为后文作者能在夜晚听辨泉声作好铺垫。
2、研读“山寺听泉”,品味泉声的.美妙。
话题2:“作者夜宿古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让学生动手勾画。
根据学生的汇报,精读重点部分:“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此段的学习落实目标4、5,突破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聆听、辨识、品味出的泉声的美妙,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联系生活 展开想象
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在电视、CD等媒体中听到的“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齐鸣”的声音是怎样的,进而体会“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等词。
展开想象:草丛石缝涌流、空谷细流、飞瀑急流的景象。
(2)质疑理解 前瞻后联
在重点句段教学时,我们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前瞻后联,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整体理解的好习惯。
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会联想到这些声音?作者的耳朵真的有那么灵吗?”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明白作者之所以想到了这些,是因为联想到了白天所见到的景色。
“作者还听到了什么?”从忽高忽低、忽急忽缓作者又产生了联想,让学生在通过朗读想象,从“绕过、拍打、穿越、流连”感悟到泉水的“趣与活泼”。
(3)读写结合 运用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但不能忽视写的能力,语文要崇读学写,结合课文特点,注重引导学生由读到写、读写结合,方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学会感悟了泉声的美妙后,我把练笔挤进课堂:引导学生用“像……一样的,是……”仿写一段话。
(四)以读促讲,升华情感
“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最后泉水流进了我的心田。”引读最后一自然段。“鼎湖山的清泉是如何滋润万木,蕴育生机?”让学生再回读全文,用心再次聆听、辨识、品味。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关照全文,由部分再回到整体,让学生形成对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的缩影,是课文的精华。为此,我根据课文特点,紧扣题眼“听”字,以趣解繁体的“听”字,统领全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书要“入耳、入目、入心”,聆听、辨识、品味泉声也须“入耳、入目、入心”,方能感悟泉声之美妙,润物之无声也。整个板书,简洁明了,提纲挈领。既起到引领读书方法之功效,又突出了之中心,可谓一箭双雕也。
听
入耳 入目 入心
泉声美妙 泉水润物
聆听 辨识 品味
篇3:《鼎湖山听泉》说课稿
《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作品,这是一篇游记,作者以独特的感官和优美的笔触着重描写在游鼎湖山时的白日林中赏泉和夜宿山寺听泉。
根据这篇课文的具体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想在课堂中有机融入如下的教育理念:
一、扎实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1、“听”:文章的题目就是《鼎湖山听泉》,因而“听”既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的确,只有用耳去听,用心去想,才是真正的听。我试图通过让学生听歌、听乐曲、听泉声、听他人的建议、听老师的朗读等方式,来叫醒自己的耳朵,从而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2、“说”:说出自己听到的泉声,说出自己听后的感受,说出泉声究竟美在何处?
3、“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在课的各个环节我都安排了学生的朗“读”,从开始的读课题到最后的读作者的感受。我采用的读的方式有:自由读、默读、快速浏览、个别读、互相读、男女分角色读、教师引读、全班齐读等。
4、“写”:让学生自己写读后的感受。
二、努力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课前备课时、在实际教学时,我不断地提醒自己:要让学生自己从文中寻找描写泉声的词语,自己给词语分类,自己感受泉声的特点,自己发现泉声的美,以及到第4句让学生自读自悟。再说合作,除了师生合作之外,我特意安排两个邻座交流的环节:一是把自己听到的泉声告诉你的邻座,二是同座相互说说其他句子又是把什么比作什么。还有一处朗读时的学生互帮互评。至于探究就是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发现其中的美。
三、积极追求“美的课堂”“和谐课堂”
这篇课文本身就具有许多美的元素:泉声的美轮美奂,泉水的清亮丰盈等等。教学时我力图通过美丽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优美的导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审美情境。让学生感受“美”,品味“美”:泉声美妙丰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那是内容美;作者比喻确切,与各种乐器的演奏声联系,很具有艺术美感,句式工整,朗朗上口,气势非凡。这是表现形式美。
篇4:《鼎湖山听泉》说课稿
教材分析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不是停留在简单地对景色的赞美上,而是归结到对人生的感悟上: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阅读的要求,我制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的文字,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作为本课教学目标一;
学习作者调动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作为教学目标二;
学会在文中寻找生活的美,学会用文字表达生活的美作为教学目标三。
其中目标一、二是教学的重点;目标三是教学的难点。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又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我们一方面要不这个例子用足用好,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
“整体阅读,以语言训练为主”是这一堂课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体现这一点。在处理教材时,先让学生朗读,从整体上进行充分的感知:在品读课文时,体味和推敲重点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赏析课文时,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在迁移训练时,注意学会用文字表达生活的美。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点拨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节课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对基本语料的积累;
3.根据间接经验感受生活。
根据这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程度进行教学:
(一)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二)合作探究,体味语言
(三)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四)综合训练,内化语言
在解题之后,我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在读中扫除字词障碍,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请学生正确地朗读全文,由学生进行评点。
一篇好的文章重在朗读,从读中能感悟字词的意义,从读中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读中能感悟作者的感情,以读为主,感悟朗读,体现了语文课堂的书声琅琅。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五个问题,采用先四人小组后全班交流的方式合作探究:
1.从全文看,你认为贯穿全文的是“泉”字,还是“听”字,为什么?
2.鼎湖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可写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抓住一个“泉”来写,请你体会一下作者构思的特点。
3.文中多次闪现一个“绿”字,为什么?
4.写“鼎湖山听泉”,为什么前面又写了鼎湖山的树木森林,后面又写森林遭受破坏的潜在威胁?
5.在合作探究中,你认为还有哪些问题值得大家讨论的?
合作探究前,我先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发表意见,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思考的空间,避免产生优等生夸夸其谈,后进生充当看客的现象,我们知道:对同一文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只有深浅不同,没有对错之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力求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这种最充分的资源整合的目的。
学生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调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会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着力提倡的,所以我设计了第五个问题。
教师在这时的作用是与学生共同探究,适时“点拨”,“点”就是画龙点睛,点石成金,“拨”就是拨难为易,拨疑为悟。
这一环节贯穿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对课文精心研读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美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言,细细品味。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让学生到文中寻找美点,品味美言,就是对语言的品味、积累。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为了内化语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从中获得美的体验,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题目:
1.文中对泉音的描写用西洋乐器作比,能不能换一种来表达,比如民族乐器或者用山中的鸟兽的叫声作比。
2.放一段音乐《苗岭的早晨》,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去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并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这一部分可放在当堂完成,也可放在课后作为作业。
篇5:《鼎湖山听泉》说课稿
《珍珠泉》教案 推荐度:适合过年听的欢快的歌曲 推荐度:适合夜听的情感文章 推荐度:适合大人听的睡前故事 推荐度:《秋天》说课稿 推荐度: 相关推荐
《鼎湖山听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说教材内容: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散文。课文以游踪为线索,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本文可使学生提高朗读技巧,积累语言,明白游记散文的写法,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说学生
初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喜欢朗读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本课语言生动易懂,学生可以在读中领略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单元的目标是要学生学会吟哦讽诵的读书方法,而《鼎湖山听泉》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本文当作这一单元的范文,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吟哦讽诵而后得之”,为此教学本文时把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作为教学的重点,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作为教学的难点。特拟定以下目标:
1.能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
2.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时我采用了分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展示图表和音乐。
三、说教学过程:
(一)比较激趣,自然导入
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因此,本文教学的起点,也从“听”字入手。
组织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一诗,提问:这首诗是从哪个感官角度来写的?从诗题上哪个字就知道?(视觉——“望”)
明确:通常写景以目赏为主,听觉的心处于次要的地位,然而谢大光在赏泉时却来个颠倒,主要从听觉来写,让人们在想象中去捉摸泉之形,去品味泉之美,显得空灵多姿。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游览鼎湖山,一起去聆听鼎湖山美妙的泉声吧。
(二)自读思考,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拿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因此我通过:
1、初读课文,通过自由放声读,让学生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标出文中四次听泉的有关语句,并完成下表:
时段泉声特点产生联想
第一次近黄昏、过了寒翠桥
第二次进山后
第三次补山亭
第四次入夜、寺旁客房
2、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后,进行圈点勾画。
3、交流填表,评价朗读。(重点朗读前三次)
(本环节以“听”字为抓手,通过找出四次听泉的地点、泉声的特点和产生的感受来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进而理清全文的思路。)
(三)品味精彩段落感悟人生哲理
四次听泉,有详有略,作者重点描写了第四次听泉,请同学自由地有感情的朗读第8节,要求: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内容。
2、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泉声的?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品味。
投影打出例句:①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赏析: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把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声比作提琴声,写出了听到的泉声柔曼的特点,这是作者深夜听泉听到的第一个层次。
3、将“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改为“草丛中淌过的小溪如提琴般柔曼者。”仿照上句改写后面的三个句子。说说作者为何先写喻体后写本体。
4、作者从听泉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请结合课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
组织学生读后先在书上做批注,后小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由四次听泉直接切入到精彩段落的研读,让学生品味时教师可以给出例句,引导学生从关键词、修辞、结构等不同角度来赏析写泉声的语句的精妙之处,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后在此基础上来理解作者感悟到的人生道理。)
(四)创意朗诵:
1.这么美妙的泉声,这么深刻的道理,这么精美的文字,一定引起你的共鸣,请以小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来朗读第8节,朗读时可以进行创新,形式由各小组自己设计,比一比哪一小组的设计最新颖。
2.组织教学:朗读准备:四人小小组自行设计。
请二到三个小小组朗读其他同学评点(评点依据:设计是否科学、新颖,朗读是否有感情。)
3.全班齐读。
4.学生背诵比赛。
(单元目标就是“学会读书——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如何开展“吟哦讽诵”,要有具体的步骤,其实从整体感知时的自由朗读,到研读精彩片段时的大声朗读,到品味时的品读,吟哦讽诵是一以贯之的,在此基础上再来个“花样朗诵”,就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媒体出示课文句子改写成的诗(伴古筝曲《高尚流水》),引导学生朗读。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
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
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
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
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还有一些泉声/远近高低/轻重缓急,
是/泉水绕过树根,
是/清流拍打着卵石
……
(五)对联小结:
1、根据课文内容请你修改老师创作一副来赞赞鼎湖山泉的对联,更欢迎创作一副新对联。
泉声泠泠淙淙滋润万物泉水隐约洗涤心灵
2、指导:老师明确对联的特点,如不仅字数相同,且词性要一致,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结构要一致等。提示根据课文内容上联可写泉水,下联可从泉声方面对。
3、组织学生修改和创新,小组交流推荐,被推荐到的同学把下联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评价,评选出优秀对联。
(写对联要求较高,既需要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写对联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锤炼字词的能力。)
(六)布置作业:
以“听雨”为题写一片断,要求仿照第8节“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一段,用比喻的修辞从各个角度来写雨声,写出雨声的层次感。
(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从仿写片段开始。)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缩影,是课文的精华,为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溪水隐约润万物泉声泠淙涤心灵”简洁明了,提纲挈领。
五.教学体会
对庆云寺一节的教学有些仓促,不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其美景及其在文中的作用。但是这些可以在课后练习中涉及。
篇6:《鼎湖山听泉》教案 (九年级上册)
《鼎湖山听泉》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计第 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 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 “听”和“泉”字是关键字。
二、出示学习目标、检查自学情况:
1.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2.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
①给加点字注音:
chàngwǎng
古刹 磅礴 楹联 怅 惘 污垢 万籁俱寂 泠泠淙淙 雄浑 一泓
②解释下列词语:
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惆怅迷惘;
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拾级:逐步登阶。
盎然:充满活力的样子。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三、设疑自探:
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5.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3)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四、解疑合探:
先独立思考,然后不会的提出来,同桌交流,小组内解决。教师可适当点拨。
教师提示:
1.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2.游记散文一般是按照移步换境的游踪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游踪变化(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
3.时间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
五、质疑再探:
再读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懂得地方提出来。
教师还可以设计两个题:
1.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请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你认为全文的重点在哪里?
3.从课文的有关语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第一部分(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交代了地点。
第二部分(2-7)写白天我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部分(8-10)写夜晚我在庆云寺借宿,细细聆听、品味着泉声,抒发了作者在鼎湖山 听泉的总体感受。
2重点写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声时的美妙感受。这一段的描写,最能让我们感觉到鼎湖山泉水、泉声的独特之美。
3 ①第一段最后几句: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景物朦胧、视线模糊来衬托听觉的敏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锐,泉声的清朗,“扑”字用得很有气势。“活脱脱迸跳”与“雀跃之心”相吻合。
②第二段:山泉本无生命,而作者却把他比作一个调皮的孩子,正面写泉,表现出泉水的`活泼,令人顿生爱怜之意。
③第三段前半:因为有了山泉,才灵动了鲜活了山林,让人屏息静气,心驰神往。
④第四段前半:真是一路浓阴一路泉啊。满眼的浓碧都是泉水蕴育的结果。泉水是一切生命之源。这段最能表现泉水与山林的关系。浑然一片--分清层次,从泉声中悟出人生哲理,认识鼎湖山之魂。
六、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个导游,请你向你的游客介绍西峡的一处景点,注意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总计第 课时
一、复习:
生字词默写:
古 刹 磅 礴 楹 联 怅 惘 污 垢 万籁俱寂 泠泠淙淙 雄浑 一泓 雀跃 怅惘 楹联 万籁俱寂 拾级 盎然 迥然 浑然
设疑自探:再读课文,完成学习目标
二、设疑自探
出示学习目标:
1.夜晚,鸟儿栖息了,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而在到处都流淌着泉水的鼎湖山,此刻却能让我们欣赏到其美妙的声音,你能想象出来吗?
2.泉水流过高低不平的地方,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美妙的,美妙在哪儿呢?
三、解疑合探:
1、美妙在“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像琵琶一样清脆的”、“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课文通过这些比喻,写出泉声的千变万化,把泉声写得很具体,有层次,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泉水尽情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2、动词:“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美。美的感受孕育出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教师可在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
四、质疑再探:
1、我们知道游历山水主要是靠眼睛观察感受,而泉水的百态千姿更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的,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从泉声来表现鼎湖山的泉水呢?
(黄昏进山烟雨迷蒙;泉声丰富多变,颇有情趣;前人多从形态表现泉水,作者这样写可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2、作者在鼎湖山听到的泉水的声音是怎样的?指名读这些描写泉水声的文句。
(泠泠淙淙的泉声;欢快清亮的泉声;柔曼、厚重、雄浑、轻重缓急的泉声)
3、鼎湖山的泉声,真是美妙奇幻呀。作者最初就是带着像我们现在这样喜悦激动的心情,来鼎湖山听泉的吗?
那么他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读第一段。
(郁闷怅惘--顿生雀跃之心)
4、没见泉水,先闻泉声,心境随之改变,有了这一巧妙的过渡,入山寻泉也就自然而然了。作者入山寻泉又有了怎样的发现和感悟?
指名诵读2段。作者以娇儿来喻山泉,你觉得这一比喻恰当吗?
(既写出了山泉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也写出了鼎湖山的年轻充满活力,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
青山幽泉,置身其中你有了怎样的感受呢?作者是否体会到这其中的精神了?
(清澈透明的自然环境荡涤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人心宁神静)
5、有了这样的领会越发使人对山泉充满了喜爱之情。一路寻声而来,此时泉声却不在单调了,暮色里,山寺钟声与山泉之声交融,创设了一个更奇妙的境界。文中是如何来描写这两种声音的呢?指名读文句。说说你对此处描写的理解。
(钟声浑厚似老者,泉声清亮若孩童;钟声表现出鼎湖山的古老幽远,泉声表现鼎湖山的年轻活力)
学生自学、交流
教师指名回答(学习成绩较好的回答)、点拨。
小结:涌流的清泉,变幻的泉声,同学们那丰富的想象力、惊人的感悟力以及那美好纯洁的心灵,同样也在老师心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完成后还可以激发学生再质疑:
感受作者一路听泉的独特感受。读完全文后,老师仍觉得意犹未尽,鼎湖山的风景绝不仅仅限于着丰富的泉声。可作者为什么只写泉水呢?
(滋养万木,是鼎湖山的灵魂。给人生命的感悟。)
五、吟咏感悟:
美文是要通过不断的诵读来加深感悟的。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精美的地方反复吟诵。说一说,你认为它写得好在哪些地方?
六、拓展延伸:
把你昨天介绍的西峡景点拿出来,读一读,比较一下,你有哪些收获?
七、课外作业:
1、选背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文段。
2、仿造文章的写法,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表现一种自然事物或景物。
板书设计:
未进山
一听:泉之清吟 泉水泠泠淙淙 雀跃 泉影不现
如见姿影 身不由己
进山 泉声动听
泉脉处处 心旷神怡
二听:泉之浑鸣 泉影隐闪(拟人、联想) 泉是灵魂
泉声处处(比喻、拟人) 蕴育生机
夜宿 滋润万物
层次清晰 陶醉 净化心灵
三听:泉之交响 音色多样
节奏多变(比喻、联想、排比)
教学反思:
王老师
篇7:五年级语文《鼎湖山听泉》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鼎湖山听泉》说课稿
《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作品,这是一篇游记,作者以独特的感官和优美的笔触着重描写在游鼎湖山时的白日林中赏泉和夜宿山寺听泉。
根据这篇课文的具体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想在课堂中有机融入如下的教育理念:
一、扎实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1、“听”:的题目就是《鼎湖山听泉》,因而“听”既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的确,只有用耳去听,用心去想,才是真正的听。我试图通过让学生听歌、听乐曲、听泉声、听他人的建议、听老师的朗读等方式,来叫醒自己的耳朵,从而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2、“说”:说出自己听到的.泉声,说出自己听后的感受,说出泉声究竟美在何处?
3、“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在课的各个环节我都安排了学生的朗“读”,从开始的读课题到最后的读作者的感受。我采用的读的方式有:自由读、默读、快速浏览、个别读、互相读、男女分角色读、教师引读、全班齐读等。
4、“写”:让学生自己写读后的感受。
二、努力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课前备课时、在实际教学时,我不断地提醒自己:要让学生自己从文中寻找描写泉声的词语,自己给词语分类,自己感受泉声的特点,自己发现泉声的美,以及到第4句让学生自读自悟。再说合作,除了师生合作之外,我特意安排两个邻座交流的环节:一是把自己听到的泉声告诉你的邻座,二是同座相互说说其他句子又是把什么比作什么。还有一处朗读时的学生互帮互评。至于探究就是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发现其中的美。
三、积极追求“美的课堂”“和谐课堂”
篇8:《鼎湖山听泉》教学案 (九年级上册)
《鼎湖山听泉》教学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主备:徐进 审核:洪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认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2.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学习以空间转换为顺序组合材料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掌握文章吟诵的要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味作者的感情。
2.欣赏。可让学生各抒己见,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或句子,阐释欣赏的理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情感;体会本文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
【难点】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及文中深蕴的哲理。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预习卡:
1.字词积累
(1)生字
泠泠( )淙淙( )菩( )提树 楹( )联 迥( )然相异拾( )级 怅惘( )( ) 汩汩( )
(2)释词
拾级:
楹联:
怅惘:
雀跃:
万籁俱寂:
2.走近作者
谢大光(1943-)
3.追溯背景
鼎湖山:
4.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概况本文作者的行踪顺序。
(3)课文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一、
二、
三、
课堂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文章共写了哪几幅图景?
2.你认为全文的重点在哪里?
3.从课文的有关语段中找出描写鼎湖山泉水的语句,并用几句话归纳描写的要点。
4.作者为什么要写游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这与写鼎湖山听泉有什么关系?
5.第二部分写庭前仰望和庭园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是不是偏离了中心?
6.反复诵读品味第八段,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滋味指的是什么?作者产生了哪些深刻的认生感悟?
7.各抒己见
再读课文,找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语句,说说你欣赏的理由(提示佳词妙句:比喻句、拟人句、阐发人生哲理的语句)
拓展延伸
阅读《落花枝头》--谢大光,比较语言风格
随堂练习(见反面)
学习感悟
周培化
篇9:《鼎湖山听泉》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好!
今天把大家请到这儿来上课,老师不一样了,环境也不同了,有那么多老师来听课,害不害怕?
生:不怕!
师:真不怕?但是我们今天要上的是苏教版的课文,这是第一个不熟悉;老师和环境不同,这是第二个不熟悉。
刚刚拿到教材,没有一点儿预习,这就要求我们上课更认真,能做到吗?
生:能!
师:认识我吗?知道我姓什么?
生:姓支。
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们老师说的。
师:哪个支?
生:一支铅笔的支。
师:对了,举起手来,跟着我写一遍。(师板书)
看同学们挺严肃的,怎么没一点儿笑容呢?会不会笑?(生笑)
好!现在咱们就来笑一笑,我说一个词,同学们做动作。
“面带笑容”“开怀大笑”
生笑得不够开怀。
师:既然是开怀大笑,就应该放开胸怀地笑,加上动作,咱们再来一次,好不好?预备,开始!
师生开怀大笑,师的动作十分夸张。
师:再作一个笑,你们肯定不会。(生惊讶)冷笑!(生笑)皮笑肉不笑。
这两种笑都不是好人的笑,你们不会笑,说明你们都是好人!
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回答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要是敢回答了,那这节课一定能上好。
1、上课上得开心了,敢不敢笑?
2、有话想说,举手了,可老师又没看见,敢不敢站起来就说?
3、觉得老师的课上得不好听,想睡觉了,敢不敢睡?
事物都是有两个方面的,你睡觉对我有好处,(生:啊?)你一睡觉,就等于是给了我一个信息。你想啊,你一睡觉,我就知道这样上课不行了,我得赶紧调整上课方式了。
那前面的趴下我看见了,收到了这个信号,可要是后面的趴下了,我看不见,那怎么办?
生:打呼噜!
师:对了,打呼噜!会不会打呼噜?(全班趴在桌上打呼噜)
师:好!想说,敢不敢说?想笑敢不敢笑?想睡,敢不敢睡?
第一课时
师:刚刚拿到课文,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第一个字就比较难写,跟着我一起写,一边数一数如果你刚好数了12画,那么这个字,你不仅会写了,而且连笔顺也记住了。
师板书,生数。
师:知道什么叫“鼎”吗?
生:就是古代人用的鼎。
师:有点儿意思,起码你知道是古代人用的。
生:是古代人用的烧饭用的锅。
生:一些庙里烧香用的,拿来祭祀用的。
生:冬天人家里用来取暖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些道理。大家见过这个东西没有?(师板画“鼎”)上面半圆形,还有些花纹,下面有三个脚。这就是古代用来烹调,用来祭祀用的鼎。
今天我们要讲的并不是这个鼎,而是一个风景区:鼎湖山。(板书:湖山)知道在哪儿吗?看看课文。
生:在肇庆。
师:知道肇庆在哪儿吗?(板书:肇庆,教学“肇”)不过它古时候并不叫肇庆,而叫“端州”,古端州可不简单。它出产一样东西,叫端砚。文房四宝知道吗?
(师简介“宣纸”“湖笔”“徽墨”“端砚”)
不过作者可不是讲这个端砚,而是讲听泉。(板书:听泉)
听泉,可能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听的呢?
生:……
师:嗯,都有可能。现在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我提问,你们通过读课题来回答。
在哪儿听泉?
在鼎湖山干什么?
在鼎湖山听什么?
生分别朗读回答,但没有突出。
师:这样读还不行,没有语感,看老师的手势再回答,读。
师做手势,高低起伏,生读得明显进步了。
师:这样读虽然夸张了一点儿,但这却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
同学们刚拿到课文,肯定对课文不熟悉,一定很想读一读了。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朗读时要大声一点儿。
生自由读课文。
师:现在,我要请你起来说话了,在说话前,请你再读一遍课文。读了以后,我不提问,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然,你不能说:中午请你到我们家吃饺子吧!(生笑)而是要说说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心得,或有什么体会。
篇10:《鼎湖山听泉》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文中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联系上下文说说共有那些滋味?
2作者从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一句化出“山不在高,有泉则灵”的语句,你觉得好不好?说说理由。
3文中说“入夜,山中万籁俱寂”,接着又写到“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你觉得前后矛盾吗?说说理由。
4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作者领悟到了泉声的层次,领悟到了历史、生活、宇宙的规律。
2巧妙化用刘禹锡的名句,突出泉对鼎湖上的重要意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这里是用了以有声衬无声的手法,借泉声来突出山中夜晚的寂静,同时也更体现出泉声的清澈和空灵。
4孕育生机,滋润万木
【九年级语文上册鼎湖山听泉说课稿】相关文章:
3.鼎湖山听泉教案
9.听泉 阅读答案
10.《听泉》教学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