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课件>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2024-09-01 07:54: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兰兰f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希望大家喜欢!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篇1: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在中国古代,数学叫作算术,又称算学,最后才改为数学.中国古代的算术是六艺之一(六艺中称为“数”)。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古巴比伦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实际问题.从数学本身看,他们的数学知识也只是观察和经验所得,没有综合结论和证明,但也要充分肯定他们对数学所做出的贡献。

基础数学的'知识与运用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概念的精炼早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印度内的古代数学文本内便可观见.从那时开始,其发展便持续不断地有小幅度的进展.但当时的代数学和几何学长久以来仍处于独立的状态。下文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可以直接下载!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单元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P47——P55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

三位数乘两位

第1课时 笔算乘法

一、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P47例1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 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45×12= 44×59= 63×52=

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二)探索发现

1、出示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 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教学内容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指名回答)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小组讨论并汇报)

提问:

(1)先算什么?(先算2乘145的积是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3)最后算什么?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篇3: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重难点分析:

使学生认识“升”和“毫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初步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

课前准备:

学习卡片、学习指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杯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5.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6.出示探索学习流程。

二、交流预习卡片

出示学习指南(一)

1.  交流预习卡片

2.  整理预习卡片,完成小组学习卡片。

3.  根据小组学习卡片进行汇报。

4.  集体交流存在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问题

出示学习指南(二)

1.  小组从中任选一题。

2.小组内交流。

3. 集体交流。

四、检测。

完成任务卡片和发展卡片。

五、总结所学到的知识。

篇4:四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弄清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掌握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 的作用,并对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商是几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1、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请同学们说一说商是几位数?你是怎么判断的?(课件出示)

当除数是一位数时,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够不够除,如果够,商就写在最高位的上面。

每次除后,余数都有怎样的规律?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在笔算除法中,每次除后,我们要养成比较余数和除数大小的习惯。

2、关注环保,触发情感

同学们,现在提倡环保,学校成立了环保小组,看,同学们在清洁校园。(课件出示)我们一起解决下一个问题。

3、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课件出示):学校有144名学生加入环保小组,每组18人,可以分成多少组?

你得到什么信息?

谁来列式解答?(144÷18=  教师板书)

这道除法的除数有什么特点?当除数是两位数时,你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除的?

(当除数是两位数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够不够除,如果不够,再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每次除后,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二、通过比较,探索算法,发现算理。

1.教学例6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参加环保小组的同学越来越多。

(出示:学校有612名学生加入环保小组,每组18人,可以分成多少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怎样列式?(576÷18=     板书)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谁愿意到黑板上计算这道题?请一名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54” 怎么来的?(商乘除数得到的积)怎样对?(用彩色粉笔写余数7)第二次是用几除以18?(72除以18)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商大和商小的情况。)

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要调大。

商乘除数的积大于被除数,说明商大了,要调小。

比较144÷18和612÷18,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都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除数都是18。 144÷18的商是一位数,612÷18的商是两位数。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怎样判断商的位置?

144÷18这道算式,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要看前三位,除到个位,商就写在个位上。612÷18这道算式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了,也就是除到了被除数的十位,商的最高位就在十位上,商就是两位数。

教师强调:在笔算除法时,先判断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就能确定商是几位数,防止把商写错位置,这对保证计算正确是很重要的。

2、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3、教学例7   下面我们再来解决这一个问题。(出示: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说一说每个月的大小。

看一看,哪里还隐藏着信息?

谁来列式解答?(940÷31)  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

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大家,

①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上?为什么?②商的个位上的“0” 怎么来的?

被除数的末尾是0的,当除到十位,余下的数是0,被除数的个位上也是0的话,为了简便,我们不必把个位上的0落下来继续除,而是直接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就在个位商0占位。

三、练习

1、书上做一做第1题、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六第6题。 小组合作交流,指名展示

篇5: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

1、亿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第一文库网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小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整数部分

数级 …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位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计数单位 …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一

数字表示 … … … … … … … … 10000 1000 100 10 1

2、亿以内数的读法:

小结:①、从高位数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3、亿以内数的写法:

小结:①、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②、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

4、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小结:①、位数多的时候,这个数就比较大。

②、当这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起,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比,哪个数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③、如果碰到最高位上的数相同的时候,就再比下一位,以此类推,直到我们比较出相同的数位上的那个数,哪个数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数比较大。

5、“万”做单位的.数:

小结:有时候,为了读写方便,我们把整万的数改写成有“万”做单位的数。

6、求近似数:

小结: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 还是等于或大于5 。

7、表示物体个数:1 2 3 4 5 6 ……. 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 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8、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9、亿以上数的读法:

小结:亿以上的数也是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级末尾的0不读,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10、亿以上数的写法:

小结:1、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2 、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11、“万”做单位的数:

小结: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就要看千万位进行四舍五入。

12、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计算器

13、1亿有多大?100张纸的厚度是1厘米,一亿=一百万个100, 1厘米×一百万=1000000厘米=1万米

篇6: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

1、直线、射线、角

小结: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直角。

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射线。

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①、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

②、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③、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2、角大小的比较: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 °”表示。把半圆平分成180 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l 度。记做1°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3、角的分类:

锐角<90°, 直角=90°,90°<钝角<180°,平角=180°=2个直角,周角=360°=2个平角=4个平角

4、画角步骤:

①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封线的端点重合,0 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②在量角器65°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③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篇7: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

教师的讲学,教案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课件范文,我们来看看。

一、填空:(15分)

1、每相邻的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进率是。这种计数方法叫()计数法。

2、一个数的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5万,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

3、一个六位数的最高位是()位,它的计算单位是()。

4、1843527省略百万位后面的尾数是(),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是()。

5、最小的.自然数是(),()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的。

6、位数多的数一定比位数少的数()。

7、从个位起,第()位是亿位。

8、由八千万和四十组成的数是()。

二、读出下面各数:(20分)

2596()

23850000()

6407000()

1985000300()

400305000000()

三、写出下面各数:(18分)

三百二十六万七千五百()

一百万()

四万零九十()

六万零一百二十三()

六十一亿()

二千零六十亿零九万()

四、用“万”作单位:(8分)

30=7580000=

0000=3070000=

五、用“亿”作单位:(8分)

46000000000000=987654000≈

1276270000≈20897000000≈

六、在括号里填上“﹥”“﹤”或“=”符号(8分)

53780()6250030300()30030

89500()101210756420()756542

七、找规律直接写出得数:(10分)

9÷9=1

108÷9=12

1107÷9=123

11106÷9=()

八、用3个7和3个0按要求写数。(只填一个数)

(9分)

1、写出一个零都不读的数()。

2、写出只读一个零的数是()。

3、写出读出两个零的数是()。

九、解决问题:(4分)

五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50,中间的那一个数是几?

篇8: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件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度到抽象。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认识长度单位时,就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教学角的概念和角的表示符号。然后在角的度量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教学重难点

1.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2、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

课时安排

4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课本38、39页

教材分析

本课时分三个小层次,第一个层次通过实验,直观描述什么是射线和直线,第二个层次,让学生讨论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三个层次,利用射线的概念给角下定义,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表示方法和读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

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三角板

一、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练―练”第1题。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角是怎样组成的? 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 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 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三、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生画线段

小组内交流:射线与线段的区别?

生在练习本上动手画一画:画一条射线

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学会边演示边说

学生自学。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件]

篇9: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教学课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教学课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教学课件

一、复习。

1、口算:

320÷40   12×5   32÷2   36÷12   450÷90   14×7

96÷8   64÷16   560÷70   4×24   85÷5   70÷35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二、新课。

1、出示一个角,请学生自己想办法量一量角的大小。

提问:用自己手里的三角板中的角去量,你发现了什么?用不同的角去量,有不同的结果。

(1)用∠1量,有2个那么大。(用60°的角量)

(2)用∠2量,有4个那么大。(用30°的角量)

(3)用∠3量,还不到3个。(用45°的角量)

提问:为什么量同一个角的结果会不一样?

同桌讨论,汇报结果。

得到: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量角器就是度量角的工具。

2、认识量角器。

(1)拿出量角器,提问:观察量角器,你看到了什么?。

同桌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说明: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如1度记作:1°,领学生读“1度”。

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

(2)请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指中心)叫做量角器的中心。(板书:中心)

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同桌互相说说。

(3)在量角器上,从右边起,依次找出0、20、90、135

和180的刻度线,再从左边起,依次找出这些度数的.刻度线。同桌互相说说,教师巡视。

3、角的量法。

书第19页,你能照样子用量角器量出下面角的度数。想办法量量已知角是多少度。

同桌讨论。(两重合,一看数)

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三、想想做做。

1)第19页第1题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

2)第19页第2题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并熟记。

3)第19页第3题先估计这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再用量角器量出得数进行比较。

得到:角的大小是由边张开的程度决定的,与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五、作业。

补充练习。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工具:量角器

计量单位:度“°”

1度记作:1°

篇10: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教学课件

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教学课件

四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课件出示:我国人口)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 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篇11: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课件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在自学、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

2、通过尝试、交流、探索,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正确方法,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从生活中的角感受量角的意义,进一步形成度量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三个滑梯与地面形成的角度不同,一个太小,一个太大,一个比较合适。)

提问:玩过滑梯吗?给你这样三个滑梯,你喜欢玩哪个呢?

设问:那么,滑梯的角度多大比较合适呢?大家研究过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从较合适的滑梯上抽象出∠1。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角,让学生体验到学会测量角的重要意义。】

二、自学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量出作业纸上∠1的大小。

引导反馈:请学生说说用来作为测量工具的角及测量结果。

(学生会用几个不同的角测量∠1的大小,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引导:学生意识到和测量线段一样,量角必须使用统一的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

2.认识量角器。

指导阅读: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量角器,自学书本上第18页下半部分的内容。

提出要求: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关于量角器你知道些什么?

班级反馈对量角器的认识。

(多媒体出示量角器的放大图片或使用电子白板上的工具量角器供学生交流使用)

提问:量角器上有角吗?有多大的角?最大的角?最小的角?

要求:指出量角器上不同度数的角,并找到量角器上的角的顶点。

读出量角器上的一些角的度数。

多媒体课件显示量角器上1°、30°、78°、140°的角。(读内、外圈数的角都有。)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观察自主认识量角器。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特点,向学生展示量角器上的角,渗透正确的量角方法。】

3.画角。

提出要求:请在作业纸上的量角器上分别画出10°、95°、172°的角。

实物投影反馈学生画角的情况。

【设计意图:从找到量角器上的角到画出量角器上的角,为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自主尝试,学会量角。

1.请学生动手尝试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量的?

2.班级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解自己量角的过程。)

3.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

多媒体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动态步骤。(每一步在关键部位闪烁提示)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1)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3)角的另一条边所指的相应刻度就是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索角的测量方法,给每个人交流、展示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量角的方法时,动态的多媒体课件,能够更好地凸显每一个测量步骤,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4.多媒体出示课本“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判断用量角器的方法是不是正确,不正确的要说出错在哪里。

5.测量出作业纸上第二组角的度数。(两角个向左,一个角向右。)

反馈测量结果:45°、135°、72°。(多媒体同时展示相应测量的图片。)

引导:请你谈谈在测量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组织讨论:1、用量角器量角时怎样确定读内圈度数还是读外圈的度数?

2、量角时,如果角的另一边太短,看不出是多少度怎么办?

反馈讨论结果: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的量角器的0°刻度在内圈就读内圈的度数,在外圈就读外圈的度数;如果角的另一条边太短看不出准确的度数,就要先延长那条边的长度,然后再量。

【设计意图: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是个难点,学生出错是自然的,让学生在自我反思、自我纠错的过程中自觉地解决这一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完成课本第19页“想想做做”第2题。

通过计算渗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完成课本第1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再次验证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感受生活中的角,体会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椅子、跷跷板、滑滑梯等图片,并说明各种物体中关于角度的信息。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最终还应用于生活。在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之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六、课外延伸

请为你的量角器写一份使用说明书。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 量角器

顶点 ―――――――中心点

一条边――――――― 0°刻度线

另一条边 ―――――――角的度数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课件]

篇12: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大数的认识课件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大数的认识课件

大数,在数学用语方面,指两个数中较大的数。那么四年级的同学们学习了哪些?

教学内容:

亿以内数的认识(教科书第2~4页的内容,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读数一些基本方法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记数单位以及各记数单位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数级、数位、记数单位的区别以及“位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课件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很多大数。(出示投影)

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

光的速度是每秒二十万千米。

地球离月亮大约有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千米。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今天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些大数。(板书课题)

2、介绍主题图(出示主题图)

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普查中这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据。(课件出示:我国人口)

谁能尝试读出上面这些数?

指名读数,并让学生说说他是怎样读的?

二、探究交流 解决问题

出示例1:13819000这个数有多大呢?

1.计数器操作,认识计数单位。

在这个计数器上,你发现了什么?

用计数器数数: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上一千。

问题: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万”。)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一万,是多少?认识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万”。用同样方法,完成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2.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间的关系。

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们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将13819000按数位顺序写出。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3)学习“数级”。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完成第4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之间互相说数,一个一、一万一万地说,另一个拨。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让学生谈谈学习体会、收获。

篇13:数学课件比一比上册

数学课件比一比上册

形象有趣的课件,使得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虽然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课件只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但并不代表可以轻视,制作课件需要注意的问题。

比一比上册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 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会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长短、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

教学具准备: 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会跳绳吗?有两位小伙伴淘淘和兰兰也喜欢跳绳。瞧,他们跳得多好!(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仔细观察,淘淘手中的跳绳是什么颜色?兰兰的跳绳呢?(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述)

比一比,这两个小朋友的绳子哪根长,哪根短?

板书课题:比一比

二、新知探索

1、比长短

(1) 你认为哪根长,哪根短?

学生兰兰的长一些,淘淘的短一些。

(2) 你是怎样比的?(拿出准备的跳绳)谁来比给大家看。

指名上台比一比。

学生比的'方法不一定准确,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比长短的时候,应该把两根绳子的一端对齐,再比较另一端,多出一段的要长一些,少一段的要短一些。(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引导:下朋友们用手指一指,书中画的两根拉直了的跳绳,哪端是对齐了的?

引导:茄子先生还有一个要求,它要小朋友在长的那根绳子后面的方框里画“√”小朋友们会画吗?试一试。

2、比高矮。

引出第二位“老师”:白菜老师。

白菜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问题——图中准备玩滑梯的两个小朋友,谁高一些,谁矮一些?

引导学生用穿绿上衣的高一些,穿红上衣的矮一些。

怎样比较高矮?

指名两人上台比一比。

一人站讲台上,一人站讲台下。能这样比吗?

引导:比高矮时,两人站的位置应该是同一高度,并且双脚放平,背伸直,最好是背靠背。

反馈练习:同桌比一比,看谁高谁矮。

引导学生继续看图,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比高矮?

两棵树

路灯的杆子和树比较

桌子和凳子……

3、比轻重。

引出第三位“老师”——茄子老师。

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图中红果子和黄果子,哪个重一些,哪个轻一些?(出示教材中的图片)

引导:玉米老师把这两个水果放在什么地方让小朋友来观察它们的轻重呢?

拿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引导:当天平两边一样高,也就是天平保持平衡时,说明什么?

如果天平一边高,一边低,(拿出准备的水果放入盘中)说明什么?

看着天平,你会想起我们玩过的什么游戏?

学生:跷跷板

对!重的一边会下沉,轻的一边会上翘。

拿出水果,提问:谁来说说老师手中的两个水果哪个轻,哪个重?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要求在书上在重的果子下面的方框里画“√”。

三、自主练习

(1)人拿出一支铅笔,比一比谁的长,谁的短,指名交流时,注意比较的方法。用一句话说出比的结果。

(2)读题,学生在书上画“√”。让学生体会直路近,弯路远。

(3)读题,学生在最长的后面画“√”,最短的后面画“○”。让学生知道除了拉直了比一比,也可以数格子比一比。

(4)教师读题,学生画符号。出示正确答案,共同校对。

提问:你怎么知道坐车的小朋友比推车的高?你觉得推车的小朋友可爱吗?为什么?小熊比小兔高,你为什么不在小熊下面方框里打勾?

(5)读题,学生在杯里水最多的下面画“√”,最少的下面画“○”。让学生知道水面同样高,哪个杯口大水就多。

(6)想重点放在第二幅图,可引导:天平是平衡的,说明什么?红萝卜和黄萝卜是一样重的。紧跟着学生的回答引导:几个红萝卜和黄萝卜一样重?最后让我们比较的是几个红萝卜和黄萝卜?你是怎样比的?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除了今天学的比长短、比高矮,你还会比什么?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相关文章:

1.四年上册数学课件

2.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3.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4.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5.三年上册数学课件

6.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7.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8.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9.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10.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下载word文档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