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学反思
“华南科技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一剪梅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一剪梅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一剪梅教学反思
优点:
1、导课利用《月满西楼》歌曲,营造诗词气氛,从感性上让学生走进课文,学习情境创设达到预期的目标。
2、利用网络让学生查找关于作者的生平等情况,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促使学生二次走进课文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准确把握愁的诸多内涵。同时在阅读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经历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不同。
3、情景描述是本节课的亮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依据原文将一幅幅画面连贯起来,再用精彩的语言复述,达到了对文章的二次创作,在这一个环节学生的激情被有效的调动起来,很多学生都写出了优美的欣赏文段。
3、在整个课堂中,我始终以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4、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时间充分,老师在巡堂过程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切实掌握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作业的处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4、对学生的评价基本能从理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所在。
不足:
1、对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意象品读拓展不足,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讨论,所以对意象的品读显得不够深刻。
2、教师受教学设计的限制,把本该拓展的话题没能深入下去,失去了教学良机。
3、对学情把握不够准确,不该讲的知识点占去的时间有点多,如作者的生平,学生已在课外作了全面地了解,教师加以梳理指导就行。
篇2:《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 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 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 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 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 1:我不知道。
老 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 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 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 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 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 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 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 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 师:桑之未落
学 生:其叶沃若
老 师:桑之落矣
学 生:其黄而陨
老 师:孔雀东南飞
学 生:五里一徘徊
老 师:花自飘零水自流
学 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老 师:我为什么让大家回忆这些句子?你意识到了什么?
学生 6:“花自飘零水自流”是兴的手法。
老 师:说得好,兴的手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现在总结一下,这两句话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又兼有比兴手法。那这句话在整首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 7: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引起下文的'抒情。
老 师:上文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下文中抒情的结果如何?
学生 7:景物描写有“红藕香残,鸿雁传书,月满西楼”;抒情的结果是“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老 师:请坐。你是用原文来回答的问题。很好!哪个同学根据他的回答来生发一下,展开来说。
学生 8:老师,我能先说一下自己的疑问再回答您的问题吗?
老 师:请讲。
学生 8:“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知道是说作者乘船游玩,可是,可是“轻解罗裳”什么意思?是去游泳吗?
(其他同学大笑,他也有点不好意思。)
老 师:我先纠正你一个字的读音,“轻解罗裳(cháng)”不读“shang”古人“衣”和“裳(cháng)”是分开的,“衣”是上衣,“裳(cháng)”是下衣。“轻解罗裳”的“裳”在这里统指“衣服”。谁来解答一下这个同学的疑问?
学 生:......
老 师:好,我来说一下。此处的“罗裳”是指待人接物时候的穿戴,是“盛装”;“轻解罗裳”就是换上“便装”的意思。明白了吗?
学生 8:明白了,就像我们爬山要换上运动鞋一样。我觉得景物描写上“红藕香残”应该理解为“红色的荷花只留一点淡淡的残香”,一个“残”字让觉得很伤感、很凄凉。“谁寄锦书”说明,她的丈夫并没有来信。所以,才有下阕的“无计可消”的愁情。
老 师:请坐。说得不错,你对“红藕香残”这四个字的理解很准确,“玉簟秋”的“秋”有“凉”的意思,是感觉也是心情。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景和情结合起来鉴赏,这就叫做“以意逆志”。除了这一点,我们还学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这节课运用了吗?
学生 9:没有。
老 师:没有吗?
学生10:我们知道了赵明诚外出学习,李清照一个人在家思念丈夫,才有了因为相思而生闲愁。
老 师:“因相思而生闲愁”总结得很精练!刚才那位同学,你为什么觉得没有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手法呢?
学生 9:我现在知道用了,但我觉得还不充分,因为你还没有介绍作者。
老 师:呵呵!请坐。你补充得很及时,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李清照的生平。看着PPT,低声读一读。
学 生: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 师:现在离下课还有三分钟,哪位同学还有疑问?
学生11:老师,我记得你在讲《长恨歌》的时候说“夜雨闻铃肠断声”是“雨霖铃”这个词牌的来历,并且还说每个词牌都有来历。那“一剪梅”这个词牌是怎么来的?
老 师:好。请坐。请看大屏幕。一剪梅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又韩淲(biāo)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这只是简单的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了解一下这个词牌的格律和结构,也可以试着填词。
今天的作业时:背诵这首词。
【教学反思】
“自”字的魅力——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
篇3: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深深感到有几个需要反思的问题:一是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与高考试题脱节,也就是教学容易考试难;二是我们的课程编排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现用教材大体上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编排,忽略了诗歌本身发展的内在性;且只用寥寥数首诗歌来代替诗歌发展的某些重要阶段,谈不上全面性与典型性;三是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重表象轻感悟,重解释轻鉴赏.下面通过案例来反思诗歌鉴赏教学
在让学生鉴赏李清照《一剪梅》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从思想内容上与表达技巧两个方面进行鉴赏.学生有的说此诗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的说是表达对已经去世的丈夫的怀念之情,有的说表达的是对亲人的想念之情.而不能准确把握住:这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从学生的回答中,我看到:学生对李清照本人缺少了解,对李清照诗歌创作的特点知之甚少.
经过调查,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们只在初中学过李清照的一首诗歌,即诗人的早期的一首小令《如梦令》,而初中对诗歌的要求仅限于背诵与默写上,老师与学生对诗人都不去做更多的介绍与了解.而高中课本对诗人根本没有涉及, 虽然李清照是诗歌史上,尤其是宋词史上不可忽略的有着卓越成就的代表诗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教材在编排上的遗憾. 于是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走近李清照,体会她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作品的风格.学生们通过查找资料等多种途径知道了:李清照由于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她的晚年经历了丧国失家夫亡金石丧失之痛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
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所以当我再次展示出诗人的'《如梦令》和《声声慢》,并问道:“大家根据我们现有的认识,判断一下这两首词属于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 ” 试图引导学生思考,激活思维,引起一场热烈辩论,掀起该课的第一个高潮.通过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李清照的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细腻婉转,后期词作的风格可以用凄清哀婉,忧愤深沉,苍凉悲楚来形容,体现了浓郁的婉约风格.
之后,我让学生欣赏诗人的《渔家傲》并就此体会诗歌的意境,这样掀起了该课讨论的第二个高潮.有的同学说从词里“梦魂归帝所”的幻想和“路长嗟日暮”的感慨看,流露了她无家可归的痛苦心情,可能是她晚期的作品,诗歌的意境是凄凉忧伤的.有的同学说诗中描写了梦境,描写了与天帝的对话,体现的是一种少女的浪漫的情怀,并以此认定这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尽管学生讨论的热烈,有自己的见解.
但是,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还不够准确,不能从具体的诗歌中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 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针对此种情况,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1,该诗的内容是什么 2,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前两句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通过我的引导,学生的讨论,明确了几点:1,全词写的都是梦境:上片写词人飞上了天,天帝很关心她,“殷勤我归何处”,即问她要到哪里去,归宿是什么下片写她对天帝的回答.“我报”即我回答说,“路长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忧伤.
她不满于“学诗漫有惊人句”,而要乘长风,展鸿图,飞往仙岛(“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2,这首词主要刻画了不满现状,追求理想的诗人自我形象.
3,开头两句描写拂晓前夜空的景象:空中云涛翻滚,晓雾弥漫,银河转动,那里仿佛有无数风帆在飞舞.这完全是梦中的景象,它渲染梦境,衬托出词人对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这样,明确了:该诗一反诗人婉约的风格,具有阔大,奔放而豪迈的意境.词中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具有杜甫的沉郁顿挫,这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使这首《渔家傲》成为《漱玉集》中独具特色的词篇.
篇4: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词作,词中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伤而又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喜悦。这首词教学,读懂大意和背诵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情境,在情境中体味。
【教学目标】词中情感之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等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顾学生阅读情况:抽学生背诵《如梦令》;学生集体背诵《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设疑问:两首词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前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书香门第 家庭富裕 婚姻幸福美满 父母呵护
2.理想中的李清照 充满希望 充满激情 能充分享受生活
从如下几首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作品中的李清照贵夫人形象慵懒哀伤而不绝望有一种甜蜜的感觉。如《如梦令》中人物形象。
三、后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经济困顿 颠沛流离 家庭生活也很不幸
2.理想中的李清照 看不到希望 缺少生活的勇气
3.作品中的李清照艰难苦恨的老妇人形象这一点可以从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看出来:
如“寻寻觅觅”好像总在寻找却总是找不到,可是还是要寻找,成天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间,“冷冷清清”在寻找中失望而倍感凄凉,后面“梧桐更兼细雨”部分,完全呈现出心境悲凉难耐寂寞。读过这些,眼前自然会出现满脸沧桑、皮肤泥黑的老妇人形象。
四、结合上面讲述,板书
前期:生活优裕 贵妇人形象 哀愁而甜美
后期:处境艰难 老妇人形象 哀伤而绝望
五、有了上述这些认识,我们再来学习《一剪梅》
1.学生齐声诵读这首词并告诉学生体会词中感情。
2.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鼓励学生奇思怪想。
3.师生共同梳理文章意思:文中围绕着人物活动,写了几个不同的情景,可以这样来归纳:①玉簟秋寒②独上兰舟③月满西楼④庭院清影
4.读诗歌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同学们能不能选取某个情景,来丰富来充实,在丰富充实中来品味思想感情。
5.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品味(课堂时间要让学生活动开来。)
六、师生共同想象品味
①玉簟秋寒
词人闲来心绪不宁,于是想到解闷的办法,看书、喝酒或者绣花等等,但总是进不了状态,不知道为什么,她心里清楚为什么可是没有办法说出来,也没有办法从中解脱出来。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到荷花塘中走(可以联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加深学生的理解)。
②独上兰舟
深秋荷花塘,荷叶渐渐凋零,会不会引发美人迟暮的感觉呢?也有可能坐在船上,想到自己心上人与自己同游荷花塘的快乐与温馨,可现在呢?自己孤独一人! 一个“独”字值得品味啊:以前她和丈夫月夜泛舟,借酒啸歌的情景,那种甜美,那种依赖,那种轻松的感觉会从她内心缓缓流过;眼前寒风过去,偶尔听到几声水鸟的扑棱声,夜晚显得如此沉寂的清冷。至此,一种对夫君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而且会越来越浓,心也随之越来越冷,于是,她安慰自己:还是默默走开,回家休息吧。
③月满西楼
回家后,她躺在锦罗帐里,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她还是难以入梦,眼前总是浮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干脆起来吧!”,她站到窗前,如水而又清凉的月色洒在院里,也照在她的身上,她的心也随着圆月远去:他在哪?过得怎样?什么时候回家呢?种种牵挂都涌上了心头,“为什么不写信告诉我一声呢,好狠心的人啊!” 埋怨,责备,再是狠狠地痛骂,但这样生气又何用呢?要是有他的一封信多好啊?可是“过尽千雁皆不是,斜晖脉脉风悠悠”。失望之中,她想“这个狠心的人!不想我,我干嘛想着他呢。”
通过这种联想与想象,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这种情境之中,那种落寞中思念等待,思念等待中失望与怨恨都表现出来。从这里看,李清照很像不成熟的生气的少女!
④庭院清影
尽管夜已经很深了,她还是难耐心头的寂寞,走下高楼,来到庭院打发无聊时光,“花自飘零水自流”,这种细微的`声音都能够听出来,夜晚多么的静。试想,一个人在如此深的夜晚不睡觉却出来散步,女子当中也只有很浪漫的李清照有这种闲情逸致。也许,在如此安宁的夜晚,她更能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好像也只有在这种宁静中听到夫君的声音。所以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总结:经过想象联想,同学们对《一剪梅》内容有了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点出文章的情感之美:思念,惆怅,担心,孤独,怨恨和关切都有,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并不会让人感到冰冷和绝望,相反只会让人觉得情真意切,甜美无限,这就是这首词的动人之处。
教学反思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 “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
篇5: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
1、没有给学生放名家朗读的录音,只是我自己请教经主任,在经主任的辅导下,就大胆的范读,最后结尾处“了得”,出现了读音上的问题。我和经主任讨论认为还是读轻声,突出“愁”字。希望大家给个建议最后读什么最适合。
2、学生很认真“入境”的读,我也仔细的听,一边关注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一边做指导,其他学生也比较认真,做到“走心”。我想这是这节课的收获。最后展示的时候,有个学生没把《醉花阴》读出忧郁之情。当时我想点评了,后来一想是个性展示读,这种忧郁之情,没有亲身经历和学生阅历浅,读起来很难把握,就没有做出评价,生怕打消朗读积极性。课下我找他谈了,让他稍微改改,带着忧郁之情,那个男生当时脸就红了,他说:“老师我是有些紧张,但是觉得读的还行,就想站起来表现一下,是不是影响整个班级,还有你。”我当时听了,挺吃惊,他怎么会这样想,这种集体意识很强,他怕给丢人。后来,我想还好我当时没有说他,不然,他当时一定就会觉得没面子,很自责。这个男生平时很少主动回答问题。我想课上即使委婉的批评或建议,对某些“小心眼”的学生,也是一种打击,以后批评的时候,真的要分场合,考虑学生情绪真的很重要。
3、课前预设,鉴赏环节就是进一步体会情感进行补充完善,辅助背诵的。在时间上预设有些短,然后放的位置不对。赵谦翔老师说,先鉴赏,再读。不要这样一会读,一会鉴赏,一会再读。我把预习课放一起整个过程是,第一节课通过材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故事及风格,把初中学过的串联一下,勾起学生记忆深处的内容。然后初步读诗歌自主鉴赏诗歌,讨论课后习题。第二节课有感情地读,进一步鉴赏体会情感,然后背诵。我讲这课之前讲了柳永词,就是这个模式。问学生,学生说可以接受这样的模式。
听了赵谦翔教授的评课后,我反省了好久。感觉平日自己用到的功夫尚浅,自己没有深度备课。今后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提升,让自己满意,才能让学生满意,以求师生共同进步。
篇6:《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1:我不知道。
老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旨恰酚姓庋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师:桑之未落
学生:其叶沃若
第2页 /(共3页)
老师:桑之落矣
学生:其黄而陨
老师:孔雀东南飞
学生:五里一徘徊
老师:花自飘零水自流
学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老师:我为什么让大家回忆这些句子?你意识到了什么?
学生6:“花自飘零水自流”是兴的手法。
老师:说得好,兴的手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现在总结一下,这两句话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又兼有比兴手法。那这句话在整首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7: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引起下文的抒情。
老师:上文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下文中抒情的结果如何?
学生7:景物描写有“红藕香残,鸿雁传书,月满西楼”;抒情的结果是“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老师:请坐。你是用原文来回答的问题。很好!哪个同学根据他的回答来生发一下,展开来说。
学生8:老师,我能先说一下自己的疑问再回答您的问题吗?
老师:请讲。
学生8:“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知道是说作者乘船游玩,可是,可是“轻解罗裳”什么意思?是去游泳吗?
(其他同学大笑,他也有点不好意思。)
老师:我先纠正你一个字的读音,“轻解罗裳(cháng)”不读“shang”古人“衣”和“裳(cháng)”是分开的,“衣”是上衣,“裳(cháng)”是下衣。“轻解罗裳”的“裳”在这里统指“衣服”。谁来解答一下这个同学的疑问?
学生:......
老师:好,我来说一下。此处的“罗裳”是指待人接物时候的穿戴,是“盛装”;“轻解罗裳”就是换上“便装”的意思。明白了吗?
学生8:明白了,就像我们爬山要换上运动鞋一样。我觉得景物描写上“红藕香残”应该理解为“红色的荷花只留一点淡淡的残香”,一个“残”字让觉得很伤感、很凄凉。“谁寄锦书”说明,她的丈夫并没有来信。所以,才有下阕的“无计可消”的愁情。
老师:请坐。说得不错,你对“红藕香残”这四个字的理解很准确,“玉簟秋”的“秋”有“凉”的意思,是感觉也是心情。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景和情结合起来鉴赏,这就叫做“以意逆志”。除了这一点,我们还学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这节课运用了吗?
学生9:没有。
第3页 /(共3页)
老师:没有吗?
学生10:我们知道了赵明诚外出学习,李清照一个人在家思念丈夫,才有了因为相思而生闲愁。
老师:“因相思而生闲愁”总结得很精练!刚才那位同学,你为什么觉得没有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手法呢?
学生9:我现在知道用了,但我觉得还不充分,因为你还没有介绍作者。
老师:呵呵!请坐。你补充得很及时,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李清照的生平。看着PPT,低声读一读。
学生: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现在离下课还有三分钟,哪位同学还有疑问?
学生11:老师,我记得你在讲《长恨歌》的时候说“夜雨闻铃肠断声”是“雨霖铃”这个词牌的来历,并且还说每个词牌都有来历。那“一剪梅”这个词牌是怎么来的`?
老师:好。请坐。请看大屏幕。一剪梅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又韩W(biāo)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这只是简单的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了解一下这个词牌的格律和结构,也可以试着填词。
今天的作业时:背诵这首词。
【教学反思】
“自”字的魅力
――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41
篇7:《一剪梅》教学及反思的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 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 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 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 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 1:我不知道。
老 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 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 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 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 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 师:桑之未落
学 生:其叶沃若
老 师:桑之落矣
学 生:其黄而陨
老 师:孔雀东南飞
学 生:五里一徘徊
老 师:花自飘零水自流
学 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老 师:我为什么让大家回忆这些句子?你意识到了什么?
学生 6:“花自飘零水自流”是兴的手法。
老师:说得好,兴的手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现在总结一下,这两句话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又兼有比兴手法。那这句话在整首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 7: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引起下文的抒情。
老 师:上文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下文中抒情的结果如何?
学生 7:景物描写有“红藕香残,鸿雁传书,月满西楼”;抒情的结果是“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老 师:请坐。你是用原文来回答的问题。很好!哪个同学根据他的`回答来生发一下,展开来说。
学生 8:老师,我能先说一下自己的疑问再回答您的问题吗?
老 师:请讲。
学生 8:“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知道是说作者乘船游玩,可是,可是“轻解罗裳”什么意思?是去游泳吗?
(其他同学大笑,他也有点不好意思。)
老师:我先纠正你一个字的读音,“轻解罗裳(cháng)”不读“shang”古人“衣”和“裳(cháng)”是分开的,“衣”是上衣,“裳(cháng)”是下衣。“轻解罗裳”的“裳”在这里统指“衣服”。谁来解答一下这个同学的疑问?
学 生:......
老师:好,我来说一下。此处的“罗裳”是指待人接物时候的穿戴,是“盛装”;“轻解罗裳”就是换上“便装”的意思。明白了吗?
学生 8:明白了,就像我们爬山要换上运动鞋一样。我觉得景物描写上“红藕香残”应该理解为“红色的荷花只留一点淡淡的残香”,一个“残”字让觉得很伤感、很凄凉。“谁寄锦书”说明,她的丈夫并没有来信。所以,才有下阕的“无计可消”的愁情。
老师:请坐。说得不错,你对“红藕香残”这四个字的理解很准确,“玉簟秋”的“秋”有“凉”的意思,是感觉也是心情。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景和情结合起来鉴赏,这就叫做“以意逆志”。除了这一点,我们还学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这节课运用了吗?
学生 9:没有。
老 师:没有吗?
学生10:我们知道了赵明诚外出学习,李清照一个人在家思念丈夫,才有了因为相思而生闲愁。
老师:“因相思而生闲愁”总结得很精练!刚才那位同学,你为什么觉得没有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手法呢?
学生 9:我现在知道用了,但我觉得还不充分,因为你还没有介绍作者。
老 师:呵呵!请坐。你补充得很及时,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李清照的生平。看着PPT,低声读一读。
学生: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 师:现在离下课还有三分钟,哪位同学还有疑问?
学生11:老师,我记得你在讲《长恨歌》的时候说“夜雨闻铃肠断声”是“雨霖铃”这个词牌的来历,并且还说每个词牌都有来历。那“一剪梅”这个词牌是怎么来的?
老师:好。请坐。请看大屏幕。一剪梅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又韩淲(biāo)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这只是简单的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了解一下这个词牌的格律和结构,也可以试着填词。
今天的作业时:背诵这首词。
【教学反思】
“自”字的魅力
——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
篇8:李清照的《一剪梅》教学反思
对《一剪梅》的课型定位,我把它定为一堂阅读欣赏课。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都是语文课应该关注的。以往我们很注重提高学生的文才,但这堂课我想提高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这堂课的得与失:
得:
1.既然是一堂阅读欣赏课,就要让声音来充实整个课堂,因此在导入时用歌曲让学生品读。学生在听唱声中走入了这堂课,,整堂课使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其对课堂的爱好。
2.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路。
3.教会学生鉴赏并让他们自己动脑思考,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失:
学生文言文的功底不足,积累不够,有些句子不能理解。使鉴赏不能深入。
与《孤雁儿》的比较阅读,难度大了些,学生不能深入理解。
反思三:一剪梅教学反思
优点:
1、导课利用《月满西楼》歌曲,营造诗词气氛,从感性上让学生走进课文,学习情境创设达到预期的目标。
2、利用网络让学生查找关于作者的生平等情况,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促使学生二次走进课文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准确把握愁的诸多内涵。同时在阅读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经历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不同。
3、情景描述是本节课的亮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依据原文将一幅幅画面连贯起来,再用精彩的语言复述,达到了对文章的二次创作,在这一个环节学生的激情被有效的调动起来,很多学生都写出了优美的欣赏文段。
3、在整个课堂中,我始终以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4、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时间充分,老师在巡堂过程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切实掌握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作业的处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4、对学生的评价基本能从理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所在。
不足:
1、对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意象品读拓展不足,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讨论,所以对意象的品读显得不够深刻。
2、教师受教学设计的限制,把本该拓展的话题没能深入下去,失去了教学良机。
3、对学情把握不够准确,不该讲的知识点占去的时间有点多,如作者的生平,学生已在课外作了全面地了解,教师加以梳理指导就行。
篇9: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及反思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当我们偶然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三、吟咏词韵: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出“词眼”。
明确:这首词的词眼是“愁”,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写愁绪?
明确: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3、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愁绪的。
明确:红藕 玉簟 雁 月 花 水
五、缘景明情:
1、“红藕香残玉簟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明确:“红藕香残”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分析“雁”与“月”两个意象。
明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雁”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乡,怀念亲朋的美好愿望。
词人身处西楼,因惦念丈夫行踪,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感慨雁字空回,锦书难托。感叹明月自满,人未团圆。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相思之情都萦绕于词人心头。(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
3、“花自飘零水自流”本是秋天常见的景物,词人为什么对此格外敏感?分析“花”与“水”两个意象。
明确: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王实甫《西厢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花”:人生、青春、年华
“流水”:时光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触动了韶光易逝,青春难再之感。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篇10: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实录及的反思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实录及的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2、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写法。
2、背诵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写作风格。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 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 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 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 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 1:我不知道。
老 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 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 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 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 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 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 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 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 师:桑之未落
学 生:其叶沃若
老 师:桑之落矣
学 生:其黄而陨
老 师:孔雀东南飞
学 生:五里一徘徊
老 师:花自飘零水自流
学 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老 师:我为什么让大家回忆这些句子?你意识到了什么?
学生 6:“花自飘零水自流”是兴的手法。
老 师:说得好,兴的手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现在总结一下,这两句话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又兼有比兴手法。那这句话在整首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 7: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引起下文的抒情。
老 师:上文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下文中抒情的结果如何?
篇11: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及其创作风格;
2、熟读并背诵全词;
3、学会赏析诗句、并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
4、体会作者表现的“愁”,学习对比赏析;
5、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过多地讲解说明,而是要让让学生讨论发言以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四、教学方法
朗诵法、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展示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习对比赏析;
2、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给环节要注明预设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观看视频《中华勤学故事之李清照》引入作者李清照。
播放PPT 观看PPT 了解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幸福生活,为理解诗歌做准备
二、作者作品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幻灯片),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李清照(1083-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济南人。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赵明诚经常外出为学为官,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赵明诚病死后,目睹国破家亡夫死,清照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热爱自然、伤春愁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词风活泼秀丽,语新意隽,清丽、明快。
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感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字字血泪,声声呜咽,凄凉、低沉。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被后人称为“易安体”。著有《漱玉集》。
易安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到远处去上学,李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引自元人伊世珍《嫏环记》)
播放PPT
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
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
对作者有个全面了解
三、解题--关于“一剪梅”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故又名《玉簟秋》。 展示PPT 学生做笔记 了解词牌名
四、诗词朗读
1、结合课文下方的注释,自由朗读;
2、结合教师所给节奏与提示,有感情的朗读;
3、听名家朗诵。
4、全班齐读。
教师纠正读音
播放音频
学生诵读听读 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
五、作品鉴赏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呢?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提问:这个句子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其意味是什么?
【补充:】云中: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鸿雁从空中飞来,故称“云中”。
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据《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他的丈夫,后来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指在外的丈夫给妻子的信。
(4)“花自飘零水自流”蕴含怎样的意蕴?
(5)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6)请鉴赏“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
2、小结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由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六、对比鉴赏
在古代的诗词中,描写愁情的诗词很多,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找出几句描写“愁”的诗句,并进行鉴赏,说说这些描写“愁”的词句在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乌夜啼》李煜)
4、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6、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7、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8、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人长。(李白《秋浦歌》)
七、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1)明确:
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2)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的寂寞没有排遣掉。她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回忆以前的种种快乐,怎能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呢?愁思非但没有派遣,反而更重了。
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3)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4)明确: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异曲同工之处。
(5)明确:推己及人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6)明确:此句是词的主旨句,“情”要用“计”消除,可知其重。“无计可消除”,可知其深。化用范仲淹在《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刚下了眉头立即又来到了心头,这真是挥之不去拂还来!
归纳明确:
李煜把愁比作一江春水,比作一团乱麻;贺铸把愁比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李白把愁比作斩不断的水流;比作又长又密的白发;李清照把愁比作船都载不动的沉重的物体。他们都用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手法,把摸不着看不见的意识形象化具体化,变得真切可感。让读者联想到愁思的深广绵密无边无际。
播放音频
学生交流讨论并展示
学生交流展示
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歌曲的旋律,感受词作的愁情
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比较鉴赏
八、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让学生进一步的更加全面的.了解李清照
七、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作者心情:闲愁
主旨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艺术技巧:
比喻。作用: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突出愁思的深广无边,杂乱无章,绵长繁密
烘托,以景衬情,想象
八.教学反思
1、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1).了解李清照及其创作风格;
(2)熟读并背诵全词;
(3)、学会赏析诗句、并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
(4)、体会作者表现的“愁”,学习对比赏析;
(5)、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本堂课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关于李清照及其创作风格,学生已经比较了解了这一点已不需过多强调。学习鉴赏诗歌是学生的难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这首诗的赏析来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已基本能够赏析到位了。也能体会到古典诗词语言的魅力,体会诗词语言的精妙传神。关于背诵,还需要课后在加强
3、本堂课的优点:
因为学生熟悉李清照,这首词很容易唤起学生的亲切感,再加上有视频播放,增强了画面感,学生学习的兴致更高了。对比赏析的设计,拓展了学生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
4、本堂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各个环节进行反思):
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应该放在鉴赏诗歌之前,更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5、本堂课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及评价:
自主活动的效果还不是很好,赏析不是很到位,还需要老师继续指导
6、改进措施:
注意教师的引导语言,引导的方式方法,要准确到位得体恰当,尽量能唤起学生的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要自信,大胆发言。善于总结鉴赏经验,积累知识点。
篇12:《一剪梅》教学设计参考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意象意境,背诵全词。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难点: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篇13:《一剪梅》教学设计参考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 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朗诵
《一剪梅》,同时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合作探究,品析词句。第四阶段,强化诗词的背诵。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费玉清的一曲宛转悠扬的《一剪梅》将我们陶醉在其中,其实真正陶醉我们的是其中传递的情感,今人如此,古人也如此,尤其是悲怀愁情。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
2. 题解
一剪梅,词牌名,又名《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词牌格式,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
1084——约1155)我国文学史上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李清照工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等,更擅于词.
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 教师小结(见幻灯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疑难字词 。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停顿断句。
3.请一位同学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后做评价。
4.齐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思考词的情感基调。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四、研读课文,赏析句子。
1、词的上片有哪些典型的意象?透露出怎样的情感?
红藕香残 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作者从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独上兰舟 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孤独)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云中锦书 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思念)
月满西楼 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思念)
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2、下片用哪几种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的特点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五、总结
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家中生活,舟中所想。
下片回到现实,以抒情为主。
全词主要抒发了作者的孤寂相思之情。
六、诵读并背诵全词。欣赏歌曲《月满西楼》加强审美印象。
七、布置作业:
将这首词改写为现代文
附录:《一剪梅》改写
池塘里,昔日灿烂的荷花已清香消歇,一片孤零零的叶子也蜷起了身,低下了头,默默地为逝去的夏天哀悼.瑟瑟的秋风吹过,屋内精美的枕席也顿生冰凉.
轻轻地撩起我的罗裙,独自一人静静地来到湖边,登上同样寂寞的小舟.呆呆地望着清清的湖水里消瘦的倒影,那种悲凉的感受又一次向我袭来,挥之不去.
遥望天空,昏黄的暮色里悠悠的白云仍在闲荡.其实它们也只是一群无家可归的孩子,满载浓浓的思念,却不知向谁倾诉.数数看,又是一年了,谁又能够给我带来久盼的书信呢?
又看到那南飞的大雁了,排着一字在天边掠过.它们明年春天又会按时飞回的,可我的夫君,为何一年了还没有你的半点消息?
寂寞的声音在空气里苍白地飘摇着.没有人回答我.心在刹那间空了,仿佛跌入谷地般,仅有惆怅和无助紧紧地纠缠着我.阴阴冷冷的月光洒落寂静的西楼,只觉一团浓浓的愁雾围在我眼前,怎么也化不开.
朝朝暮暮,我倚在窗边,看院里的花盛开然后凋落;昏昏晨晨,我依着墙角,听门前的流水奔来而又涌去.我只是盼望着,哪天能看到你归来的身影,那天能听到你熟悉的话语.也许,你和我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为何上苍让我俩,因为时空的距离,只能默默而又苦苦承受相思而不能相见的苦楚?
我们的命运究竟能怪谁呢?自小衣食无忧,突然却家破人亡,故土难归!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啊!又想起去年我俩分别的那个黄昏,秋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窗外的梧桐树,你我只有盈满泪水的双眼相互凝望着,哽咽的竟然没有任何言语!然而最终你仍在我模糊的视线里消失了……
想来这一切似乎已很遥远,但却天天浮现在我的眼前,一次次的浸湿我的罗帕!这种苦楚该如何消除啊!往往刚从眉头上退却,但又从心头马上涌起,我只能在这凄苦的梦中反复挣扎,却始终摆脱不了……
篇14:《一剪梅》教学感言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
篇15:《一剪梅》教学感言
对《一剪梅》的课型定位,我把它定为一堂阅读欣赏课。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都是语文课应该关注的。以往我们很注重提高学生的文才,但这堂课我想提高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这堂课的得与失:
得:
1.既然是一堂阅读欣赏课,就要让声音来充实整个课堂,因此在导入时用歌曲让学生品读。学生在听唱声中走入了这堂课,,整堂课使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其对课堂的爱好。
2.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路。
3.教会学生鉴赏并让他们自己动脑思考,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失:
学生文言文的功底不足,积累不够,有些句子不能理解。使鉴赏不能深入。
与《孤雁儿》的比较阅读,难度大了些,学生不能深入理解。
篇16:一剪梅教学实录
一剪梅教学实录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 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 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 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 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 1:我不知道。
老 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 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 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 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 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 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 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 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 师:桑之未落
学 生:其叶沃若
老 师:桑之落矣
学 生:其黄而陨
老 师:孔雀东南飞
学 生:五里一徘徊
老 师:花自飘零水自流
学 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老 师:我为什么让大家回忆这些句子?你意识到了什么?
学生 6:“花自飘零水自流”是兴的手法。
老 师:说得好,兴的手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现在总结一下,这两句话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又兼有比兴手法。那这句话在整首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 7: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引起下文的抒情。
老 师:上文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下文中抒情的结果如何?
学生 7:景物描写有“红藕香残,鸿雁传书,月满西楼”;抒情的结果是“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老 师:请坐。你是用原文来回答的问题。很好!哪个同学根据他的回答来生发一下,展开来说。
学生 8:老师,我能先说一下自己的疑问再回答您的问题吗?
老 师:请讲。
学生 8:“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知道是说作者乘船游玩,可是,可是“轻解罗裳”什么意思?是去游泳吗?
(其他同学大笑,他也有点不好意思。)
老 师:我先纠正你一个字的读音,“轻解罗裳(cháng)”不读“shang”古人“衣”和“裳(cháng)”是分开的,“衣”是上衣,“裳(cháng)”是下衣。“轻解罗裳”的“裳”在这里统指“衣服”。谁来解答一下这个同学的疑问?
学 生:......
老 师:好,我来说一下。此处的“罗裳”是指待人接物时候的穿戴,是“盛装”;“轻解罗裳”就是换上“便装”的意思。明白了吗?
学生 8:明白了,就像我们爬山要换上运动鞋一样。我觉得景物描写上“红藕香残”应该理解为“红色的荷花只留一点淡淡的残香”,一个“残”字让觉得很伤感、很凄凉。“谁寄锦书”说明,她的'丈夫并没有来信。所以,才有下阕的“无计可消”的愁情。
老 师:请坐。说得不错,你对“红藕香残”这四个字的理解很准确,“玉簟秋”的“秋”有“凉”的意思,是感觉也是心情。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景和情结合起来鉴赏,这就叫做“以意逆志”。除了这一点,我们还学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这节课运用了吗?
学生 9:没有。
老 师:没有吗?
学生10:我们知道了赵明诚外出学习,李清照一个人在家思念丈夫,才有了因为相思而生闲愁。
老 师:“因相思而生闲愁”总结得很精练!刚才那位同学,你为什么觉得没有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手法呢?
学生 9:我现在知道用了,但我觉得还不充分,因为你还没有介绍作者。
老 师:呵呵!请坐。你补充得很及时,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李清照的生平。看着PPT,低声读一读。
学 生: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 师:现在离下课还有三分钟,哪位同学还有疑问?
学生11:老师,我记得你在讲《长恨歌》的时候说“夜雨闻铃肠断声”是“雨霖铃”这个词牌的来历,并且还说每个词牌都有来历。那“一剪梅”这个词牌是怎么来的?
老 师:好。请坐。请看大屏幕。一剪梅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又韩淲(biāo)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这只是简单的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了解一下这个词牌的格律和结构,也可以试着填词。
今天的作业时:背诵这首词。
【一剪梅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7.李清照 一剪梅
8.一剪梅赏析
9.《一剪梅》诗词
10.李清照一剪梅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