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出厂设置无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一剪梅》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剪梅》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一剪梅》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一剪梅》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当我们偶然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三、吟咏词韵: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出“词眼”。
明确:这首词的词眼是“愁”,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写愁绪?
明确: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3、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愁绪的。
明确:红藕 玉簟 雁 月 花 水
五、缘景明情:
1、“红藕香残玉簟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明确:“红藕香残”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分析“雁”与“月”两个意象。
明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雁”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乡,怀念亲朋的美好愿望。
词人身处西楼,因惦念丈夫行踪,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感慨雁字空回,锦书难托。感叹明月自满,人未团圆。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相思之情都萦绕于词人心头。(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
3、“花自飘零水自流”本是秋天常见的景物,词人为什么对此格外敏感?分析“花”与“水”两个意象。
明确: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王实甫《西厢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花”:人生、青春、年华
“流水”:时光
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触动了韶光易逝,青春难再之感。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比较鉴赏: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李白《长相思》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词人在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夫妻恩爱,互相关怀、信任,两心如一,心心相印。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这相思,这离愁无法消除,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对“愁”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一“上”一“下”,加上“才……却……”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转移之快与难于排解。
小结: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炼字炼句,品味语言美;
把握意象,想象画面,鉴赏意境美;
六、布置作业: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风住尘香花已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词人怎样的心境?
2、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表达技巧。
教学反思:
对《一剪梅》的课型定位,我把它定为一堂阅读欣赏课。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都是语文课应该关注的。以往我们很注重提高学生的文才,但这堂课我想提高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这堂课的得与失:
得:
1.既然是一堂阅读欣赏课,就要让声音来充实整个课堂,因此在导入时用歌曲让学生品读。学生在听唱声中走入了这堂课,,整堂课使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其对课堂的爱好。
2.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路。
3.教会学生鉴赏并让他们自己动脑思考,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失:
学生文言文的功底不足,积累不够,有些句子不能理解。使鉴赏不能深入。
与《孤雁儿》的比较阅读,难度大了些,学生不能深入理解。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一剪梅》文学赏读及改写
2.李清照《一剪梅》改写
3.《一剪梅》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4.李清照《一剪梅》 教案及阅读训练
5.《一剪梅》李清照 教学设计
6.学习李清照《一剪梅》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7.品读:李清照的《一剪梅》
8.李清照《一剪梅》诗词对照赏析
9.高二语文《一剪梅》教学导案
10.李清照《一剪梅》读后感
篇2:《一剪梅》李清照 公开课教案
《一剪梅》李清照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李清照作品清理典雅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解读文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难点 作品艺术风格的把握 学会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反馈(3分钟)
二、导语设计(2分钟):
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背投),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40分钟)
1. 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
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
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5.研读下阕。这部分词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绪尽显于字里行间。
(1).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四).诵读并背诵全词。对比赏析《一剪梅》与《声声慢》,小结李清照词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总结:清新典雅,温婉细腻,婉约词的代表,世人称之为“易安体”。
(五).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教学总结:
自”字的魅力
——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篇3:李清照《一剪梅》公开课教案
李清照《一剪梅》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采用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来品味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让学生从美文中获得美感。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及对作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二、诵读指导:
指导呤诵并背诵全词。
1.听朗诵,体会词的基调。
2.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把握节奏。《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3.全班齐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
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体会到了这种美?
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三、品评鉴赏
1、整体感知:概括词的上下两片所写的内容。
2、本词写的是哪一季节的景物,其中有没有明确点明时令的词句?
明确:秋,初秋的景物;“残”,可解为残留意;“秋”,非为秋天,而为
凉意。“花自飘零”,为秋景;“轻解罗裳”,乃为着秋装。
注意:“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为秋景,但在本词中属虚写,乃是作者
想象之景,故不为证据。
3、本词写了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初秋的一个中午,“我”独自一人为排解忧愁而去泛舟,在这之中
的所见所感,孤独、秋闷之情。
4、作者如何表现自己的这种感情?
明确:(1)、间接抒情——借用景物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内心情感。
(2)、直抒胸臆——直接抒发自己的相思、闲愁。
5、精彩词句赏析,品读意境美
步骤:由学生自找自赏,教师补充。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明确: “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
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兰舟”情结。(梁元帝《采莲赋》)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
教学总结:
自”字的魅力
——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李清照《一剪梅》导学案
2.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及阅读练习
3.李清照《一剪梅》讲课稿
4.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词赏析
5.李清照《一剪梅》详细教学设计
6.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教学设计
7.李清照《一剪梅》意境赏析
8.李清照《一剪梅》教学反思3篇
9.李清照《一剪梅》高考复习
10.学习李清照《一剪梅》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篇4:《一剪梅》公开课说课稿
说学情
学生在诗歌鉴赏的能力上有点薄弱,并且他们积累的东西稍微有点少。所以遇到诗歌鉴赏只能是想当然,回答题目毫无边际,导致丢分严重。在诗歌赏析上要多下功夫,让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
说教材
一、选修主要是诗词,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诗词鉴赏;(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
二、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背诵本词
2、让学生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的学习,结合词中的景分析词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会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说学法
一、 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学生能当堂背诵这首词。
二、 小组交流合作探讨,找出词中的景,并分析抒发的情感。学会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
说教法
一、诵读感悟法。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词人的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词的情感美。
二、自主合作探究。在学习中体会词人的愁情。
三、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说教学过程
一、介绍词人前期和后期词的风格。。
二、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
三、赏析
四、板书
1、板书按行文思路来安排。
2 、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背诵。
五、练习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一剪梅》,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是说教材,二是说教法,三是说学法,四是说教学过程,五是教学小结与作业。
篇5:《一剪梅》公开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一剪梅》选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这册主要内容是鉴赏诗歌和散文,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一剪梅》是李清照思念丈夫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在丈夫赵明诚外出时,自己独守空房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的真实写照。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情感的解读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情感的解读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
探究中解决问题。
篇6:高二《一剪梅》教案及反思
高二《一剪梅》教案及反思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教学目的: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伴随着片片飘零的黄叶来临,萧瑟的秋风、西坠的斜阳、兼有梧桐的细雨共同铺成一张凄楚迷离的画卷,忧伤而令人神往我在每一个季节仰望秋天,我在每一个秋天沉醉怀想我总情不自禁地把李清照与秋天连在一起,与愁绪连在一起,或许她本来就是愁绪的化身吧,她的生命因有了愁绪和残缺而有了令人心悸的美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剪梅》,穿越历史的尘烟陪同这位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一起咀嚼她的愁情
二、词作赏析
1、教师范读,融入词中
2、把握词的基调后,集体诵读
3、师生共同想象品味
三、比较阅读
一般诗词的学习过程总是先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背景资料引入,然后同学们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诗词进行鉴赏,这似乎成了学习古典诗词的固定模式了当然这样做有助于同学们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更好领会古典诗词的内涵
那么今天我们这堂课对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比较阅读课就做个尝试,搞个实验,我们反其道而行,从对两首词的细致品读,看看我们能不能凭着已有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赏析去领会词内外的意蕴
1、阅读《声声慢》和《一剪梅》两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明确:同:①风格上:都是婉约词,细腻婉转(李清照艺术主张:诗庄词媚,诗如《夏日绝句》)
②节令上:秋天
③情感上: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2、两篇中都写“愁”绪,乍一看十分相近的,而细细品味,我们便可发现这“愁”的内涵是不同的,正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细品两诗,体会两者之愁有何区别?
(1)在这两首词中,作者都用了直抒胸臆和融情于景两种抒情方式,我们先来看看浸染词人愁情的景(意象)有何不同?
①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
花:
《一剪梅》――“红藕香残”、“花自飘零水自流”
“红藕香残”从色彩上、气味上写出了荷花的清丽,即使飘零水上,仍是一幅轻盈雅致的图画
《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本是秋令之花,令人伤感,虽然满院盛开,可由于自己憔悴瘦损,也没有心情去摘花赏花花向来喻女子,此处菊花愁损容颜,也指词人如今孤独寂寞,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守护,正是李清照不幸遭遇的现实写照
《一》中,花已过盛期,正自飘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归之情;而《声》中“满地黄花堆积”,正是盛时,本该去赏去摘,却因“憔悴损”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时的词人更显得没有生活的意趣了
雁:
《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说“谁寄”,即是无人寄也――相思之情
《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雁”未必相识,却说是“旧时相识”,这里寄寓着作者两层感情:雁足传书为古诗词中常用之典,此指夫亡之痛;秋雁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雁:《一》中的雁是“回”,与“去”相对,且能使人联想到词人“目送去,目迎来”,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又是失落:“云中谁寄”之“谁”当然指赵明诚,而又分明指“无人”但这种“失望”程度与《声》一比就轻多了:此时雁并非“回”,而是“过”,便如过客,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而“却是旧时相识”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从“失望”到“伤心不过”了
②《一剪梅》和《声声慢》中还有哪些意象传达了词人这种凄苦的心境?
“三杯两盏淡酒”――喝酒的不经意;喝酒毫无心绪;所以感觉无味;借酒浇愁愁更愁
“晚来风急”――心境的凄冷
“独守窗儿”――无聊寂寞、度日如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一叶而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淒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细雨绵密不断,而愁苦也就络绎不绝
小结:所有意象,无一不是生愁、牵愁、助愁的,可以说是触处成愁:薄酒浇愁,淡而无味;晚风劲吹,心境凄冷;征雁南飞,离人伤逝;黄花憔悴,飘零沦落;独守窗儿,度日如年;雨打梧桐,更添愁苦通篇写“愁”,而除结句点明之外,全用所见抽感意象来渲染愁情,有“一重未了一重添”之势
(2)找出两词中直抒胸臆的词句,说说它们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四、根据分析介绍两首词的背景
五、总结
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艾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秋天,太多堆积的黄花和残留的叶片,让人产生浓得化不开的清照情结,每个秋天我都会深深地想念她,想她冰清玉洁的性格,凄冷哀怜的命运,还有那美妙绝伦的诗词。
教学反思
“自”字的魅力
——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
篇7:李清照《一剪梅》教案及反思
李清照《一剪梅》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词风。
2、体会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特点。
3、背诵这首词。
教学重点:
1、情景交融的写法。
2、背诵相关名句。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的、含蓄的写作风格。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过宋词的集大成者李清照的一首作品叫《如梦令》。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板书课题)。在上课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为伟大的女词人。
二、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4岁时的李清照能写出让其饱读诗书的'父亲定言到,“我现在已没有能力来评论你的词,需要大家。”,从其词做的成就中来看还是令人置信的。而张15岁时候,写就的《霸王别姬》有人已呼叫可与郭沫若论长短,不可不令人扼腕。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三、具体研习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
“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景、情;主观、客观
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
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无可奈何花落去
水流无限似侬愁
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
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深化: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联想: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三、课文小结
本词的写作特点:
1、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2、大胆歌颂自己的爱情,象蜜甜、象水清,磊落大方;
3、浅俗清新,明白如话,也多用偶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
四、作业
背诵全词
教学反思
“自”字的魅力
——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李清照《一剪梅》教案
2.李清照《一剪梅》翻译赏析
3.李清照《一剪梅》全文
4.李清照《一剪梅》优秀教案
5.李清照《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6.赏析:李清照《一剪梅》
7.赏析解读李清照《一剪梅》
8.李清照《一剪梅》教材设计和教材反思
9.李清照《一剪梅》读后感
10.李清照《一剪梅》中心赏析
篇8:公开课教案和反思
公开课教案和反思
My Family Lesson 3 Teaching assignment: Ⅰ.Teaching content: 1. Vocabulary: 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grandfather, grandfather. 2. Structures: He’s/ She’s my … ---- Who’s he/ She? ----He’s/ She’s my … Ⅱ.Analyzing student: They have just learned English and they will probably still maintain a high 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They have competiveness of self-motivation. They need instructions for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trategies and guidance to use language in the real situation. Designing concept: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perception,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and expressing ideas, and develop their abilities of using English flexibly. Teaching aims: Ⅰ.Knowledge aims: 1.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2. Enable th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key words and structures. Ⅱ.Ability aims: 1.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2.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reading and expressing ideas. 3. Enable the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ir family members to others. Ⅲ.Sensibility aims: 1. Evok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2. Train the students’ curiosity of studying. 3. Arouse th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working together. Important points: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dialogs. Difficult poin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e’s” and “She’s”. Teaching methods: Cooperative Learning, Task-based Activities, Situational Studying. Teaching aids: CAI, a tape recorder, flashcards, real items. Teaching period: One perio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 up 1. Greetings. T: Hello, boys and girls. I’m Mary. Glad to see you. 2. Free talk. T: I’m mary. He’s … She’s … 3. Revision. Show the cards about family members, ask Ss to say out qickly. And ask them to spell if necessary. Give the best student one star. Step 2. Presentation 1. Lead-in. Show the cards about family members Lead the students to say the sentences: He’s/ She’s a … 2. Ask the meaning, then let the students to read those sentences by group. Give the best group one star. 3. (CAI: Show some family photos of the teacher’s own.) T: He’s/ She’s my … Then ask student to repeat. 4. Listen to activity A on P25 Let the students do the practice( read the four sentences together). Then, listen to the tape, check the answers. 5. Relaxing time. Let’s play a chant. 6.(CAI: Show photos without face.) T: 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Who’s he/ she? ” Ss: … T: Yes, he’s/ she’s my …( Evaluate the students.) Step 3. Practice 1. Listen to activity B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repeat. 2.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s by role. 3. Pair-work. Do the practice. Make and show the four dialogs with your partner. Give the best pair two stars. 4. Close your book, try to recite those four dialogs. Step 4. Consolidation. 1. Group-work. Show your family photos and introduce your family members to your friends. 2. Role-play. Show your dialogs to the whole class. Give the best group three stars. Step 5. Sum up. 1. Read the blackboard. 2. Evaluate the students. Step 6. Homework. 1.Listen to the tape for 10~15 minutes. 2.Make your own dialoges with your partner. Blackboard design: My Family Who’s he? Who’s she? He’s my father. She’s my mother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brother sister Teaching records: 在本课中,我通过CAI课件的图片、动画,以及各种游戏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学习英语。我在本课中创设了几个情境,加入不少游戏、竞猜的环节,是希望给孩子们创设生活化的语言情境,让全体学生融入英语课堂。一节课下来,运用游戏、表演、竞赛等教学形式,让孩子们感到英语学习既容易又有趣,能够培养他们的'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等方法,营造出有效的“主动、研究、合作”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完成介绍家庭成员的语言活动和体验语言的交际用途,把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运用自然、有机的地结合起来。但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及时尽早地突破难点“he’s”和“she’s”,在课堂实效性方面仍需努力。篇9:《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即清丽典雅,温婉细腻。鉴赏这首词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那么仅仅一首词是不够的,也难以达到鉴赏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一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风,另一方面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地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提高鉴赏的积极性,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用优美的歌声和画面营造氛围,效果要比传统的讲解方式好得多。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四、教学媒体设计
学生接触的古典诗词其实并不少,但是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经历,对古诗词中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绪,难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所以鉴赏往往只停留在浅表层次。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解决这个问题能起到相当重要 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整个过程。课堂的第一阶段,显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比较亲切的印象,接下来显示李清照的有关材料,进一步加强认识。第二阶段,播放朗诵视频《一剪梅》,同时逐句显示作品内容,以渲染气氛,在朗诵中要求学生思考有关问题。第三阶段,显示作品,学生自由发言,评价词句。第四阶段,拓展阅读,总结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第五阶段,播放《月满西楼》,在唯美的画面与歌声中结束课程。多媒体的运用将音乐、画面、文字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教学内容明确具体,又营造了一种诗歌鉴赏所必需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 ,“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作者作品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幻灯片),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三)、作品鉴赏
1、 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篇10:《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剪梅》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 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3、 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
二、教学设想
1、 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
2、 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3、 要让学生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忧伤
二、 背诵这首词
三、 赏析这首词
1、 让学生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
2、 引导学生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零的花,自流的水,
最后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除
四、 扩展阅读
1.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
如梦令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补充阅读: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 总结词风
真挚细腻,深婉动人,语言清新典雅,浅易自然。多写个人遭遇,心灵深处的“愁”,而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
3. 总结李清照词中写愁的名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只恐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篇11:《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教案范例
《一剪梅》教案范例(一)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文学创作的密切关系。
2、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掌握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探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由李清照词作《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当我们偶然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寻寻觅觅的美神。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
三、吟咏词韵: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出“词眼”。
明确:这首词的词眼是“愁”,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主要采用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两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写愁绪?
明确: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3、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并联系所学诗文,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愁绪的。
明确:红藕 玉簟 雁 月 花 水
五、缘景明情:
1、“红藕香残玉簟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明确:“红藕香残”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单寂寞。
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2、“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分析“雁”与“月”两个意象。
明确:“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雁”意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乡,怀念亲朋的美好愿望。
词人身处西楼,因惦念丈夫行踪,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感慨雁字空回,锦书难托。感叹明月自满,人未团圆。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相思之情都萦绕于词人心头。(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
篇12:《一剪梅》教案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教学目标:
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
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
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请大家听一首歌(《月满西楼》),请注意倾听里面的歌词。
2、这首歌大家熟悉吗?歌名是什么?里面的歌词来自宋代一位著名女词人的词《一剪梅》。
二、作者简介
同学们对于李清照了解有多少呢?让学生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
明确: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初中时候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大家还记得吗?(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当年她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三、吟诵诗文,品味音韵
吟诵是我们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步,到底李清照在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呢?下面就让我们先一起来齐读。
1、师生齐读词文。 正字音:簟、裳
2、这首词当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相思之愁。
3、应该用怎样的一种语气语调来朗读呢?缓慢、悠长。我们来试读。
4、教师范读,希望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读。
5、同学们已经慢慢进入情感了,下面请大家声情并茂地自由读一遍。体味词中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
6、指名朗读:
四、细读品味,重点赏析
经过多次地朗读, 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一位清丽端庄、多愁善感女词人的形象。
1、背景介绍:
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从何而来?她在思谁?
明确:写于她新婚不久,属于是少妇时代。新婚不久的李清照,丈夫赵明诚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女性,她自然不免抒写她思念丈夫的愁情。
2、她的词和人一样,也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让我们一起体味这位千年美丽女子的愁情。本词一定有打动你的地方。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地谈谈你欣赏的词句。
明确: “红藕香残,通过景物的描写,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这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写法,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第一句描绘了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确: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所以在诗中,大雁往往承担着传递音讯的作用,表示盼望、惦今外出在外之人的音讯,传达思人之情。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五、带情入词,深情朗读
下面就请大家带着对这首词的理解,再一次深情地朗读。
六、披文入情,以情写文
大家有感情的朗读声仍然余音绕梁,久久还在耳边回响吧?请大家把你的理解、你的情感融进你的笔端,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可适当添加词语)
示例: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pèi,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六、总结:
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我们再来齐背。师生齐背《一剪梅》)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 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篇13:《一剪梅》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
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
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重点:
1、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尝试写作诗词鉴赏短评。
教学难点:
1、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2、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作,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新意。
方法课时:
1、经典阐释法;
2、教学内容共计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 作者介绍 → 词体介绍 → 字词释音、释义 →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再之后学生集体读、整体感受感知→听邓丽君《一剪梅》歌乐,引入情景→疏通、鉴赏 →板书小结,陈清线索→特殊句式、语言特色、手法分析→鉴赏短评 → 课堂小结 → 音乐感知收束→布置作业。(结合考点,强调分析重点)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与整体感知融于一体则可):
(语文课代表上课前到我办公室拿东西)……
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其词中无意间写了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于是“一剪梅”这个颇具人间风情的词牌名因此而诞生。后世众多的文人墨客面对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诵出了风情万种的不同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过于李清照笔下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究竟正为少妇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样的惆怅下了眉头却又上了心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习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2、作者介绍:
学其诗,就得知其人!(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李清照,大家并不陌生,(生于1084-卒于1155年以后,具体年月史料缺乏,难以确考),她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由于当时豪放词派大家辛弃疾字幼安,也是济南人,人们共称他们为“济南二安”。她贤惠多才,十八岁嫁于金石家赵明诚为妻,夫妇感情深厚。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北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度过晚年。由于身世及时代变化的缘由,她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她兼擅小令和慢词,往往能别出心裁,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她的词集名称是《漱玉词》。她还写有《金石录后序》和《论词》等散文。
3、整体感知:李清照是:历北宋晚期而经南宋初期的女词人,她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同时也是所有文人中最有性情的词人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古代的学者都极力推崇用诗歌来言志抒情、吟咏性情,所以用性情来写诗的诗人,一般都是好的诗人、受人同情尊敬的诗人。举个大家都不陌生的例子,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即就是像这样的亡国之君、酒色孱弱之身,他的词作也被后人大力赞赏,吟咏不绝!那么,对于咱们的李清照呢,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学习易安词,就必须明白,易安其人她是一个性情中人。
那么对于作者的介绍,咱们到此为止。下面我们来看教材,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4、《一剪梅》是词牌名,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它的另一个名字是《腊梅香》。其词体特点是,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一般以书写爱恨离愁为主要内容。本词就是以表达相思之情为题材的一首“婉约中调”。
5、我们再看词中的一些字词,注意一下它们的读音和意义:
红藕:荷花的别称。
香残:这里指荷花的香味已经快要消散了。
玉簟:(dian)光洁似玉的竹席,席子的美称,簟的本义是竹席。
罗裳:(chang)丝织的下衣、摆裙。
兰舟:木兰树做的船,船的美称。
锦书:前秦人窦滔的妻子苏惠思念丈夫,就用锦织成回文诗赠给他。后来便称夫妻间的书信为“锦书”或“锦字书”。这是作者用的一个典故。
雁字回时:是指大雁排成人字或者一字的形状飞行,称作雁字。雁字回时就是说大雁排成一行往回飞。
6、听朗读:好!在理解了基本字词的基础上我们来听一段朗读录音,从整体上感受一下本诗的内容。老师范读、提点学生自主读、大家一起读,适时点拨!再听邓丽君音乐进入情境,顺理成章进行诗意的讲解……
7、正文讲解:
同学们,宋词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象征之一,人们在评价词这种文体的时候,以有意境为最高的标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词的意境。
这首词是作者在丈夫出行在外,寂寞难耐之际写下的性情之作。我们看“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说:荷花已经凋谢,它的香味也点点离散,那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秋凉。这首句便清秀不凡,作者着一“秋字”而境界全出,为什么这样说呢?诗人刘禹锡有一句诗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显然秋天是四季中最为悲凉的岁月,这里用一个秋字,不仅点明了节气时间,而且指出了就是这样一个萧瑟之秋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写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如此,首句便先声夺人,写凄凉而不见一“凄凉”字,含蓄委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同时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即就是“凄凉哀愁”。
作者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一般,当人们经受愁苦的折磨的时候,总是要想办法排遣一下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泪啼哭,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于是她就自然而然的——
“轻轻解下罗裳,独自登上兰舟……”然而,曾经是和心上人双双泛舟,今天却独自拨桨击水,于是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并不能排遣郁闷。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紧接着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我们想,作者在雁字飞回之际,不见锦书,只好系舟归来,“无言独上西楼”,然而“月光如此皎洁美好,却只能独倚栏杆”,眼前有景赏不得,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独自发愁。那么究竟是怎样一个“愁”字呢?作者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里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又是一处绝笔。我们想,作者为什么在写“闲愁”之前,凭空来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呢?这其实就是周杰伦《菊花台》中唱的“花落人断肠”、刘禹锡诗中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李煜词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写是为了承上启下,用自然界没有情感体验的落花流水来衬托、暗示作者心中的“闲愁”,因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感,油然自作者心头升起。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心头又开始烦乱。这“是离愁”,他——剪不断,理还乱,它,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确实是一句完美的收尾,其流连哀思,一唱三叹,令人回味不已。
※写景抒情线索分析:(板书部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先是站在室内,看到了窗外的红藕香残,视线触及凉席,顿生愁情;于是为了排遣愁情,她又去泛舟游玩,笔锋一转,转而写起了室外所见所感;然而流水落花总无情,作者终于还是没能摆脱一个“愁”字,其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形象跃然而出。
8、作者情感分析:
很明显,作者主要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哀愁之情,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第二种情感?我们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如此肯定地说“只有一种相思”,必然有“两处闲愁”,可见易安和丈夫赵明诚之间是心心相印的,她很肯定丈夫也在因为见不到自己而发愁,这是不是一种面对男女之情的“自信”呢?显然是。那么换句话说,假设如果是“一种相思,一处闲愁”的话,那么就是单相思了,由此可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妙味所在。
另外,词中还透露出处了合情合理的一个事实,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个事实就是“他们两人是相当恩爱的”,试想,如果他们两个天天呆在一起吵架,那么分开之后肯定不会“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说不定赵明诚出去就到秦楼楚馆里搞外遇了,李清照也会偷偷乐道:杀千刀的,终于走了。正是由于爱得深沉,才会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悱恻。
9、手法分析:
(板书)同学们,短短六十个汉字,却写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不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是不会有如此效果的。我们看作者在词中都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首先是首句的含蓄,再其次是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的倒装,第三是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映衬,第四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上眉头却下心头”的对偶。最后,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说席子时不说席子,而说玉簟;说小船时不说小船,而是说兰舟。这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陌生化,来营造诗词所具有的特殊意境。
作业布置:
同学们,学习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的,那老师这里就介绍给大家两种基本的方法:抓关键词法(可以是关键动、形容词等如“独”字等);和意象分析法;解释过程略。那么老师留给大家两个作业,一是分析此词中的关键形容词谈谈你对词中作者情感的体会;二是找出词中的基本意象,分析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或者它们都有什么象征意义!各写文章不少于200字!
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们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再者,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句话说得好“一剪梅花万首诗,一段材料多角度”,诗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品,对于本词的内涵,我更希望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的新意,这才是“学诗之道”。
下面我给大家放一段音乐,在音乐声中让我们结束本课的学习。
板书:
室内秋簟、室外残荷——→登舟排遣,见:雁字飞回、期盼锦书,只有月满西楼——→看落花流水——→愁上心头。(愁中有自信)
作者情感:哀愁、自信、真诚。
手法:含蓄、倒装、映衬、对偶、陌生化。(把例子加上,简要阐释)
篇14:《一剪梅》教案
【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李清照早期词作,词中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其感情落寞哀伤而又有一种淡淡的甜甜的喜悦。这首词教学,读懂大意和背诵难度并不大,难在如何读出词的情感之美。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置情境,在情境中体味。
【教学目标】词中情感之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等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顾学生阅读情况:抽学生背诵《如梦令》;学生集体背诵《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设疑问:两首词思想感情截然不同,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前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书香门第 家庭富裕 婚姻幸福美满 父母呵护
2.理想中的李清照 充满希望 充满激情 能充分享受生活
从如下几首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作品中的李清照贵夫人形象慵懒哀伤而不绝望有一种甜蜜的感觉。如《如梦令》中人物形象。
三、后期的李清照
1.生活中的李清照 经济困顿 颠沛流离 家庭生活也很不幸
2.理想中的李清照 看不到希望 缺少生活的勇气
3.作品中的李清照艰难苦恨的老妇人形象这一点可以从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看出来:
如“寻寻觅觅”好像总在寻找却总是找不到,可是还是要寻找,成天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间,“冷冷清清”在寻找中失望而倍感凄凉,后面“梧桐更兼细雨”部分,完全呈现出心境悲凉难耐寂寞。读过这些,眼前自然会出现满脸沧桑、皮肤泥黑的老妇人形象。
四、结合上面讲述,板书
前期:生活优裕 贵妇人形象 哀愁而甜美
后期:处境艰难 老妇人形象 哀伤而绝望
五、有了上述这些认识,我们再来学习《一剪梅》
1.学生齐声诵读这首词并告诉学生体会词中感情。
2.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鼓励学生奇思怪想。
3.师生共同梳理文章意思:文中围绕着人物活动,写了几个不同的情景,可以这样来归纳:①玉簟秋寒②独上兰舟③月满西楼④庭院清影
4.读诗歌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同学们能不能选取某个情景,来丰富来充实,在丰富充实中来品味思想感情。
5.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品味(课堂时间要让学生活动开来。)
六、师生共同想象品味
①玉簟秋寒
词人闲来心绪不宁,于是想到解闷的办法,看书、喝酒或者绣花等等,但总是进不了状态,不知道为什么,她心里清楚为什么可是没有办法说出来,也没有办法从中解脱出来。于是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到荷花塘中走(可以联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等句子加深学生的理解)。
②独上兰舟
深秋荷花塘,荷叶渐渐凋零,会不会引发美人迟暮的感觉呢?也有可能坐在船上,想到自己心上人与自己同游荷花塘的快乐与温馨,可现在呢?自己孤独一人!一个“独”字值得品味啊:以前她和丈夫月夜泛舟,借酒啸歌的情景,那种甜美,那种依赖,那种轻松的感觉会从她内心缓缓流过;眼前寒风过去,偶尔听到几声水鸟的扑棱声,夜晚显得如此沉寂的清冷。至此,一种对夫君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而且会越来越浓,心也随之越来越冷,于是,她安慰自己:还是默默走开,回家休息吧。
③月满西楼
回家后,她躺在锦罗帐里,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她还是难以入梦,眼前总是浮现一个熟悉的身影。“干脆起来吧!”,她站到窗前,如水而又清凉的月色洒在院里,也照在她的身上,她的心也随着圆月远去:他在哪?过得怎样?什么时候回家呢?种种牵挂都涌上了心头,“为什么不写信告诉我一声呢,好狠心的人啊!”埋怨,责备,再是狠狠地痛骂,但这样生气又何用呢?要是有他的一封信多好啊?可是“过尽千雁皆不是,斜晖脉脉风悠悠”。失望之中,她想“这个狠心的人!不想我,我干嘛想着他呢。”
通过这种联想与想象,学生很自然地进入到这种情境之中,那种落寞中思念等待,思念等待中失望与怨恨都表现出来。从这里看,李清照很像不成熟的生气的少女!
④庭院清影
尽管夜已经很深了,她还是难耐心头的寂寞,走下高楼,来到庭院打发无聊时光,“花自飘零水自流”,这种细微的声音都能够听出来,夜晚多么的静。试想,一个人在如此深的夜晚不睡觉却出来散步,女子当中也只有很浪漫的李清照有这种闲情逸致。也许,在如此安宁的夜晚,她更能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好像也只有在这种宁静中听到夫君的声音。所以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总结:经过想象联想,同学们对《一剪梅》内容有了深刻认识。在此基础上,点出文章的情感之美:思念,惆怅,担心,孤独,怨恨和关切都有,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并不会让人感到冰冷和绝望,相反只会让人觉得情真意切,甜美无限,这就是这首词的动人之处。
七、拓展阅读
运用刚才的阅读方法和联想与想象,理解李清照另一首词: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窗,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唐代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此词写相思之苦离别之情,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实际上有一个指导思想:通过一篇的教学而认识一类的作品,课堂教学中,将李清照前后时期联系起来便于把握她作品的思想感情;另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将学生引入情境中,从情境中发掘诗词内在的情感之美。
附板书设计
李清照词探析
南渡为界,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前期生活优越贵妇人形象哀愁而甜美
后期处境艰难老妇人形象哀痛而绝望
《一剪梅》前期作品
情景①玉簟秋寒②独上兰舟③月满西楼④庭院清影
情感思念惆怅担心孤独怨恨关切
阅读方法
联想与想象再现情景细心品味
篇15:《一剪梅》参考教案
《一剪梅》参考教案
一、概述
1、这首词是高中语文二年级《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鉴赏》中的一篇课文 ,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也是宋代婉约词中难得的佳作。
2、学习内容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词作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移情入景,借景抒情。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情感。
3、学习这首词需要一课时 。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初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感受情境、学生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内容,进而形成鉴赏评价机制。
二、选题计划
三、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1) 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2)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总结出诗人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3) 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词,并熟练背诵,准确无误地默写全词。2)锤炼词语,品味“轻”、“ 独”“才”、“却”等字词。 3)深刻体味作者所表现的“闲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形成行为价值观。2) 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感受甜蜜的相思之苦 。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对李清照有所了解,学习过她的《如梦令》,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导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既温故又知新。
2、学生对于诗歌仅仅是读一读,在独立鉴赏评价方面的能力不足,如何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才是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
3、在“闲愁”和“相思之苦”这个情感的理解上,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可能有困难。
4、好多学生可能通过学习能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但不一定能准确写出全词,因为文中有几个生僻词,如“簟”,还有“裳(chang)”的读音等。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习诗歌贵在想象,学习诗歌要善于插上想象的翅膀。作为诗歌教学,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感受诗歌意境美的
平台。诗词的语言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跳跃性,这也正是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最佳文本。这堂课我充分运用开放性原则的教学原则,采用联想、比较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已经学过的李清照词《如梦令》的回顾,和这首词做比较阅读,以旧促新,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设备-----主要是情境导课时展示一组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的画面,同时用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很快进入情境,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学结束时,也可以师生同唱这首词,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八、教学过程 一、诗画导入 :
※展示一组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六、品评鉴赏
1、整体感知:概括词的上下两片所写的内容。
2、本词写的是哪一季节的景物,其中有没有明确点明时令的词句?
明确:秋,初秋的景物;“残”,可解为残留意;“秋”,非为秋天,而为凉意。“花自飘零”,为秋景;“轻解罗裳”,乃为着秋装。
篇16:《一剪梅》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
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
联想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
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教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研习新课
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启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
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
上片:词人舟中所想→下片:回到现实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写女词人由想象回到现实
花飘水流: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
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
无计可消除:——情之深、重!}揭示主旨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名句)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由外到内,运动之速)。
3、名句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好在关联词“才……却”:前轻后重,无法排遣
比较“才……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刚……又”(刚考完数学,又要考语文):前后并举同等
提示:写作一得——说话作文要力求炼字炼意
小结——①本词重写相思,次写愁情。
②抒写闺情而非闺怨。
4、诵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韵脚(秋、舟、楼、流、愁、头)帮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自由朗读:(2分钟)
个别朗读:1~2名学生演读(大屏幕显示相关画面、音乐)
学生齐背:
5、影象欣赏:播映依据课文改编的优美影象,达到形象直观,寓教于乐。
6、随堂练笔:(5分钟)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课堂重头)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选定点评习作2篇)
当堂点评:(3分钟)(习作投影显示,作者朗诵)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背诵:(下水作品)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又想念起来。
三、扩展鉴赏:《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鉴赏提示——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许多反映个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探讨婉约词风格:
(提示)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试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大胆发言,凡是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师小结)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五、创新思维练习:发散联想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没有不同于婉约词风的文学作品呢?若有,试举例。
——有。①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以梦幻形式表现作者冲破现实寻求光明和自由的愿望。采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风格豪放,意境阔大。)
②诗歌:《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歌颂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愿逃往江东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讽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窝居江南的妥协逃跑政策。)
③散文:《金石录后序》
(——南渡后所作。介绍《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患得患失,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
六、音乐欣赏:
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第二段师生同唱,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篇17:《一剪梅》 教案
《一剪梅》人教版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 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3、 背诵李清照的主要诗作
二、教学设想
1、 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一个作家的诗词,总结出诗人的艺术风格
2、 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3、 要让学生快速背诵,尤其要在课堂上完成背诵要求,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 导入:
播放音乐MTV安雯唱的《月满西楼》,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本词的情感。淡淡的忧伤
二、 背诵这首词
三、 赏析这首词
1、 让学生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情
2、 引导学生分析词人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先借意象:秋季,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云中锦书,飘零的花,自流的水,
最后直接抒情:无计可消除
四、 扩展阅读
1.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李清照的`诗词
如梦令两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补充阅读: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 总结词风
真挚细腻,深婉动人,语言清新典雅,浅易自然。多写个人遭遇,心灵深处的“愁”,而这些愁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的。
3. 总结李清照词中写愁的名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只恐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又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总结写“愁”用的手法:
用形象的事物来比愁,可触、可视、可感,从而能引起共鸣(前两句)
用意象来渲染愁绪,多个意象共同构成抒发愁思的意境(第三句)
让学生举出此类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五、 欣赏歌曲《声声慢》
六、 让学生背诵李清照的诗词
七、 总结本课
提示学生李清照的诗词中有没有豪放风格的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八、 布置作业
学唱《一剪梅》和《声声慢》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认识到教学上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弥补这些不足
诗词的美和意绪靠发掘和用心体会,深度鉴赏才能达到教学上普遍存在的浮光掠影之弊,在这堂课中也可见一斑,这是造成学生对古典诗词缺乏兴趣和热爱的原因之一怎样做到既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不至沦于浅薄,这是我今后应该思考的问题
课堂上充分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学生的心胸是一弘泉水,只要找到源头,领悟的泉水就会汩汩长流语文不是讲得太难,而是讲得太简单,那是对孩子智力的低估和创造力的抹杀,也是对神圣语文的亵渎应该呼唤深度语文课堂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广泛阅读和学习文学底蕴、文化品位和自我对美的感受和发掘能力,是能否做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重要条件自身对文学的热爱和敏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的自己,紧要任务是读书,并作为生活的习惯
【《一剪梅》公开课教案及反思】相关文章:
2.公开课教案和反思
4.一剪梅教学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