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教学反思
“minjinf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估计》教学反思,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估计》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篇1:《估计》教学反思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曾做过3次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上设计曾在“20xx年杭州西博会”和“温州市新课程教学展示会”上作教学展示,从教学实践看,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总体感觉比较成功。从学生实践活动反馈看,大部分学生对提供的材料(长度或周长为几厘米、几分米的小棒、丝带、橡皮、长方形等)或自主选择的材料(教师、同学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估计得比较准,能真正借用脑里的尺子去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能较清晰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达到预期目标。为达成此目标,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体现在:
(1)从转化中清晰概念。让学生估计指定长度,先用手比划,再把估计的长度“画”出来,这样就将脑里抽象的表象转化成直观的东西,可见可测,经历一个从表象到物化的过程;再反过来,让学生观察实物、动脑想一想、估一估、动手量一量、比一比、调一调,经历从具体物体到抽象长度表象的过程。如此相互转化,使学生头脑中的长度单位概念不断清晰深刻,达到内化。
(2)在比较中明晰概念。对比是思维的基础,是区分差异、纠正偏差的基本方法。在清晰概念、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对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先让每个学生不用尺画出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再用尺量一量、比一比,调整纠偏,再次请学生自己定线段的长度,先画再量、比,不断调整、纠偏,接着结合身边的实际例子如小棒、丝带、学具盒、课本封面的周长等进行估量。这样,让学生在从估——量——比——纠偏的活动中,获得一定长度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计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不断巩固清晰学生1厘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试图达到把单位长度装在脑子里的效果。在清晰长度单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长度单位的.外延进行拓展,如由1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拓展到把几厘米看作一个单位,或根据已知物体的长度表象作标准,来对比估计,进一步清晰丰富长度空间观念。
(3)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除了清晰长度单位概念外,本节课还有效地创设了由近及远(如估手中的小棒——估台上的队伍长度)、由直到曲(线段——圈)、由横看到竖看(横放的丝带——人的身高)、由静到动(静止的物体——学生站一排、围成圈、拉成线)的情境,能见“短”想象“长”,见“小圈”想象“大圈”的长度等等,从而逐步发展长度空间观念。
当然,学生估计意识的养成、估计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培养。对“估计”系统性教学我个人认为:从教学时间上考虑,至少应安排三个课时。从教学目标上划分:第一课时,重点是:清晰概念,以厘米为重点,即人教版第五册安排的内容。第二课时,重点是:明确参照,以方法策略选择为重点,如借助身上“一柞、一庹、一步”等作为“尺子”,讨论感悟“估长用庹”,估短用柞、估路长用步,估竖长用身高作参照等策略,即针对具体问题灵活选择估计的方法。第三课时,重点是实践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以上三节课,第一节清晰概念是估计的基础,第二节选择策略是估计的关键,第三节实践应用,增强能力是估计的目的。当然,这三课时并非完全割裂开来、先后之分,更多的是相互相成,相互渗透,交互发展,只是课时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待于我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恳请同行、专家们指正。
篇2: 《估计费用》教学反思
《估计费用》一课,教材创设了一家人去超市购物的情境,提供了所购物品的价格表,提出“估计花了多少钱”这个经常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实际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探索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材中提供了5种不同的估算策略,其目的有二:
一是对常见的估算策略进行总结;
二是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教学前我仔细研读了教材,联系实际想一想我平时是怎样估算的。对估算发展数感这一点也有了一定的感悟。通过对教材的二次理解,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先创设我周日购物的情境,出示购物清单,引导学生思考我付钱时会提出什么问题,收银员阿姨会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发现不需要计算准确数,只需要知道一个近似数时要估算。接着我让学生帮我估计一下一共大约多少钱,学生用了多种方法,这时学生先独立估算,在同桌讨论,然后我展示了学生的几种估算方法。有四舍五入法、凑十法、尾数凑五法,还有学生提到了去尾法和进一法。在教学每种估算方法时,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讲一讲是怎么估算的,再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估算方法,最后给自己的方法起个名字。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每种方法的特点和用途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板书每种方法的名字,使知识更有条理,帮学生建构了良好的知识网络,很好地掌握了多种估算策略。然后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应用适当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因为前面铺垫得好,教学扎实有效,所以学生估算方法应用得比较合理。
统观这节课,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好:
1、课钻研得有深度。
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估算,所以对估算的各种方法有一定的感悟,备课时我还问了身边的亲友和同事,了解每个人不同的估算方法,通过课前了解,我对估算的作用、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还发现估算对发展数感有很强的作用,把这些思想贯穿到授课中,我就不局限于教材、教参中的内容,而是加以提炼、分析和总结,对教材做了更深的挖掘。
2、体现了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境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旧教材只提出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而新教材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重视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新教材出示了四舍五入法、凑十法、尾数凑五法、去尾法、进一法多种方法,其中去尾、进一法主要用来估算范围,判断够不够、对不对的问题,其余三种是估算与准确值比较接近的近似值,在不同的`情境中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估算方法,这既是方法的选择,也是对学生数感的发展。
3、情境设计得好,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
其中老师买鞋的情境:两家专卖店的这种鞋打折下来都是180元左右,到底买哪一家店的更合算呢?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进一法得到最大值,去尾法得到最小值。安踏专卖店的鞋估算得的180元是最大值,实际钱数不到180元;而361度专卖店的鞋估算得的180元是最小值,实际钱数超过180元。在这种比较中学生的数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同时体会到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引导他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多多运用估算去解决问题。
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1、在学生讨论估算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再少说一点儿,只在重点处强调。应放得再开一些,让更多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有简练、准确的评价。增加在课堂上和学生眼神、语言的交流,教师应该用丰富的表情、亲切的语言去充分吸引学生,给严谨的教学增添一些别样的风采。
本节课我运用了课件和实物投影两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课件的使用增加了练习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彩色的画面、清楚的文字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丰富有趣。实物投影用来展示学生写出的估算方法,既快捷又方便,使学生能很好地表现自己。
以上是我对《估计费用》这一课的教学反思,通过备课、试讲、上课、评课,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感谢帮助我的老师们,你们的真诚建议使我受益匪浅,我会继续努力,期待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篇3:数学《估计》教学反思
数学《估计》教学反思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总体感觉比较成功。从学生实践活动反馈看,大部分学生对教师、同学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估计得比较准,能真正借用脑里的尺子去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能较清晰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达到预期目标。为达成此目标,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体现在:
1、从转化中清晰概念。让学生估计指定长度,先用手比划,再把估计的长度 “画”出来,这样就将脑里抽象的表象转化成直观的东西,可见可测,经历一个从表象到物化的过程;再反过来,让学生观察实物、动脑想一想、估一估、动手量一量、比一比、调一调,经历从具体物体到抽象长度表象的过程。如此相互转化,使学生头脑中的长度单位概念不断清晰深刻,达到内化。
2、在比较中明晰概念。对比是思维的基础,是区分差异、纠正偏差的基本方法。在清晰概念、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对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先让每个学生不用尺画出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再用尺量一量、比一比,调整纠偏,再次请学生自己定线段的长度,先画再量、比,不断调整、纠偏,接着结合身边的实际例子如小棒、丝带、学具盒、课本封面的周长等进行估量。这样,让学生在从估——量 ——比——纠偏的活动中,获得一定长度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计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不断巩固清晰学生1厘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试图达到把单位长度装在脑子里的效果。在清晰长度单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长度单位的外延进行拓展,如由1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拓展到把几厘米看作一个单位,或根据已知物体的长度表象作标准,来对比估计,进一步清晰丰富长度空间观念。
当然,学生估计意识的养成、估计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培养。对“估计”系统性教学我个人认为:从教学时间上考虑,至少应安排三个课时。从教学目标上划分:第一课时,重点是:清晰概念,以厘米为重点,即人教版第五册安排的内容。第二课时,重点是:明确参照,以方法策略选择为重点,如借助身上“一柞、一步”等作为“尺子”,讨论感悟 “估长用庹”,估短用柞、估路长用步,估竖长用身高作参照等策略,即针对具体问题灵活选择估计的方法。第三课时,重点是实践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以上三节课,第一节清晰概念是估计的基础,第二节选择策略是估计的关键,第三节实践应用,增强能力是估计的目的。当然,这三课时并非完全割裂开来、先后之分,更多的是相互相成,相互渗透,交互发展,只是课时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篇4:《利用频率估计概率》教学反思
这堂课一开始,我就通过借助知识局限性来设置“激趣设疑” 教学环节,先是提问学生“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回答说:“试验的可能结果是有限个,或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均等的随机事件”,接着来个假设:“如何当试验的可能结果不是有限个,或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这样随机事件还能用列举法求概率吗?”多数学生都说:“不行!”,紧接着追问:“不行!还能什么方法来求概率呢?想不想知道?”学生说:“想!”这时老师来个“顺水推舟”接着说:“那么本节课就为解决这个问题来安排的”。
接下来安排学生进行“自学质疑”教学环节,让学生先看书,看能否从书找出答案,下一步要解决问题是让学生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我是这样来设计:先问学生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多少,刻意让学生现场展示掷硬币游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正面向上的频率稳定在0.5附近,深刻领悟到: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频率稳定于概率,从而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可行性。至于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必要性,我通过给学生举出抛图钉的实例,在这个实验中,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可能性不相等;再比如想知道班上投篮技术最好同学罚球的命中率,因为实验中出现的结果不是有限个,所以也无法用列举法求概率。通过这两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到学习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必要性。
通过对这节课的前面两个教学环节设计进行反思,我想到作为资深教师一方面应当好擅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老师”,所以要善于捕捉教材、学生信息,进行有效组合,创设出有效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好奇心,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另一方面数学重在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所以老师对数学知识的讲解逻辑性一定要强,从知识生成角度出发,本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性,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再生成过程,让其真正获取“自己知识”。
篇5:第三单元四边形估计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四边形估计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
教学要求: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
篇6:用频率估计概率教学反思
突然接到通知,说要听我的课,心里很慌张。这节课要讲的是九年级上册第25章第3节用频率估计概率第1课,虽然带过毕业班,但是本节内容是新增内容,我也是第一次教。再加上自己对教学内容把握的也不是很好,所以心里很没底。
果不其然,在上课过程中,我有好几次大脑短路的情况,脑子瞬间空白,不知道下一句该讲什么,整堂课上下来心里很不舒服。等公开课上完了,自己回到办公室一琢磨,才悟到课本内容安排的意图。
课本一开始有一个掷硬币游戏,安排意图是让学生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可行性。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0.5,这个数值用列举法即可求出,在这里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正面向上的频率稳定在0.5附近,从而得出: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频率稳定于概率。所以我们可以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既然用列举法求概率相对简单易行,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用频率去估计概率呢?这里可以给学生举出抛图钉的实例,在这个实验中,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可能性不相等;再比如想知道姚明罚球的命中率,因为实验中出现的结果不是有限个,所以也无法用列举法求概率。由这两个例子,让学生理解到学习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必要性。
学生理解了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接下来就可以进行练习了。在练习中要给学生讲明我们是用频率估计的概率,所以这个概率只是个近似值,而不是精确值,所以在问题的`答语中,应说明结果大约是多少。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通过这次不成功的公开课,我有了新的收获,原来的不舒服被如今的喜悦所代替。头顶上乌云瞬间消失,变得晴空万里。
篇7:万以内数的估计教学反思
万以内数的估计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寻找估数的方法
首先通过创设小朋友参观农场为情境谈话,让学生体会到估计得必要性,然后通过讨论、合作,在活动中充分体验,从而探索出以下几种方法:
(1)是凭经验估计;
(2)先数出一行有多少人,再大体估计一共多少人;
(3)先数出10个人圈起来,再看总数里有这样的几份;
(4)切块的方法。由于学生主体性参与,因此他们感悟得深、理解得透,为下面的估计教学顺利做好了铺垫。
体会估数的.方法,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估一估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为此我设计了一个“估计教室后面书架上本数”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促使学生再次萌发估计得需求,产生探索动力,学会具体应用。
运用中提升对估计的认识
让学生通过自主练习,进一步理解估计方法的应用,切实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估计,必须掌握好估计方法,才能提高估计的能力。
篇8: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教学反思
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教学反思
通过解决较复杂的概率问题,使学生体会建模的必要性。本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是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非常强,在学习中用频率来估计概率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有关知识后,具备了解决问题的条件,面对挑战,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这时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解决有关概率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上,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加强集体合作意识,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出发,本节课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引导――探索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思考,进行自主探索。
(2)活动――参与
通过操作,实践活动方式,调动多种器官参与,积极组织学生利用概率与统计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断。
(3)讨论――交流
提出问题,课堂讨论,交流反馈,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给学生活动的.机会,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学习方法指导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学法。
(1)自主探索
通过自主学习,体会转化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合作交流
借助合作交流。解除困惑,使自己的思路更明确,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
篇9:《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旨是希望学生“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情景与话题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在本节课的实施过程中,自已感受最深的体会有三:
1、提供贴近生活的学习素材,是激活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
在问题的设计中,让学生首先亲身经数学问题的现实场景——池塘里有多少鱼?从而看到有价值的数学,促使其用数学观点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得整个学习活动更为生动活泼,学生也在这种生动的问题情景中,获得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同。
2、设计动态平衡的活动方案,是激发学生积极动手的基础。
在活动的设计中,我们考虑的是一种动态平衡,而不是一种盲动和简单的图热闹。基于此,活动给了学生相同的起点(相同的白棋数目,相同的样本容量,相同的实验次数,相同的实验时间),这有效地协调了各组活动的进度,避免了课堂节奏的失控。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学生到达的终点却可能是不同的(不同小组的不同结果,不同方案的不同精确度,不同方案的不同可行度,不同成员的.不同收获)。
3、组织实力相当的活动小组,是激励学生协作竞争的基础。
对于活动的分组,注意了把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一方面发挥了组内成员相互协作的意识,不同的人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进行一些操作活动,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进行数据的分析及结果的估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又不失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一种持续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学生间的一种互动对话及交流。另一方面激发了组间成员相互竞争的意识,每个成员服务于自己的小团队,如果自己获得了成功,会感觉到为自己的小集体争了光,如果自己团队中的成员有上佳表现,自己也为自己在这个团队中而感到无尚光荣。
总之,我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追求和探讨这种动的氛围和动态平衡,使得学生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就一定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共同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下的课程改革。
篇10:《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教学反思
教学方法上,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加强集体合作意识,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出发,本节课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引导——探索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思考,进行自主探索。
(2)活动——参与
通过操作,实践活动方式,调动多种器官参与,积极组织学生利用概率与统计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推断。
(3)讨论——交流
提出问题,课堂讨论,交流反馈,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给学生活动的.机会,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学习方法指导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学法。
(1)自主探索
通过自主学习,体会转化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合作交流
借助合作交流。解除困惑,使自己的思路更明确,并有机会分享他人的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
篇11:鼓励学生大胆估计的数学教学反思
鼓励学生大胆估计的数学教学反思
案例:
1、铺垫:说出下面各数接近哪个整百整千数?比这个整百或整千数多几(少几)?1003298402199
2、导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人民币收进、付出的计算,下面请大家为小熊会计做个参谋。
3、活动:小猴原有人民币211元,工作出色,又发得奖金199元,小熊会计怎样付钱才又对又快?
学生想出多种搭配成199元的方法。其中有学生提出,小熊会计先给小猴2张100元(200元),小猴再找还小熊1元最方便。
4、提炼:
(1)把刚才小猴钱款的收付情况,按“原有、收入、找还”的顺序讲一讲。
(2)着重提出:小猴为什么再找还1元?
(3)把刚才的活动过程用笔算式表达出来,211+199=211+200-1=410
(4)讨论:为什么原来加199,现在改为加200?为什么加上200后,还要减去1?
(5)总结。
反思:
加减法速算中的“一个数加上略小于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先加上整百、整千,再减去多加了的数”,是个教学难点,学生对“加上了还减”感到困惑,因而容易与其他简算情况混淆。教师为这个数知识匹配了一个合适的生活原型——生活实际中收付钱款时的.付费找零。教学中,教师先安排活动,再组织学生抽象,把生活常识提炼成简单规划,教学过程就是个鲜活的数学化过程,将计算规划是人类生活实践活动的总结展示得清清楚楚,春雨润物般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篇12:《估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估算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能对估计结果进行更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
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
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
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一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二、新授
1.教学例5
⑴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⑵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成。
⑶全班汇报: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
⑷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怎样才能估计得更准确?
⑸全班汇报:你估计得怎样?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
2.巩固练习。
⑴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
⑵46页做一做第二题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
篇13:最小二乘估计教学方案
最小二乘估计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1、掌握最小二乘法的思想
2、能根据给出的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教学重点:最小二乘法的思想
教学难点:线性回归方程系数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回顾:上节我们讨论了人的身高与右手一?长之间的线性关系,用了很多种方法刻画这种线性关系,但是这些方法都缺少数学思想依据。
问题1、用什么样的线性关系刻画会更好一些?
想法:保证这条直线与所有点都近(也就是距离最小)。
最小二乘法就是基于这种想法。
问题2、用什么样的方法刻画点与直线的距离会方便有效?
设直线方程为y=a+bx,样本点A(xi,yi)
方法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方法二、
显然方法二能有效地表示点A与直线y=a+bx的距离,而且比方法一更方便计算,所以我们用它表示二者之间的接近程度。
问题3、怎样刻画多个点与直线的接近程度?
例如有5个样本点,其坐标分别为(x1,y1),(x2,y2),(x3,y3),(x4,y4),(x5,y5)与直线y=a+bx的接近程度:
从而我们可以推广到n个样本点:(x1,y1),(x2,y2),…(xn,yn)与直线y=a+bx的接近程度:
使得上式达到最小值的直线y=a+bx就是我们所要求的直线,这种方法称为最小二乘法
问题4、怎样使 达到最小值?
先讨论3个样本点的情况
设有3个点(x1,y1),(x2,y2),(x3,y3),则由最小二乘法可知直线y=a+bx与这3个点的接近程度由下面表达式刻画:
整理成为关于a的一元二次函数 ,如下所示:
利用配方法可得
从而当 时,使得函数 达到最小值。
将 代入①式,整理成为关于b的一元二次函数 ,
同样使用配方法可以得到,当
时,使得函数 达到最小值。
从而得到直线y=a+bx的系数a,b,且称直线y=a+bx为这3个样本点的线性回归方程。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推导出n个点的线性回归方程的系数:
其中
由 我们知道线性回归直线y=a+bx一定过 。
例题与练习
例1 在上一节练习中,从散点图可以看出,某小卖部6天卖出热茶的杯数(y)与当天气温(x)之间是线性相关的`。数据如下表
气温(xi)/oC261813104-1
杯数(yi)/杯202434385064
(1)试用最小二乘法求出线性回归方程。
(2)如果某天的气温是-3 oC,请预测可能会卖出热茶多少杯。
解:(1)先画出其散点图
ixiyixi2xiyi
12620676520
21824324432
31334169442
41038100380
545016200
6-1641-64
合计7023012861910
可以求得
则线性回归方程为
y =57.557-1.648x
(2)当某天的气温是-3 oC时,卖出热茶的杯数估计为:
练习1 已知x,y之间的一组数据如下表,则y与x的线性回归方程y=a+bx必经过点 ( D )
x0123
y1357
(A)(2,2) (B)(1.5,0) (C)(1,2) (D)(1.5,4)
练习2 某连锁经营公司所属5个零售店某月的销售额和利润额资料如下表:
商店名称ABCDE
销售额(x)/千万元35679
利润额(y)/百万元23345
(1)画出销售额和利润额的散点图;
(2)若销售额和利润额具有相关关系,计算利润额y对销售额x的回归直线方程。
解:(1)
(2)数据如下表:
ixiyixi2xiyi
13296
2532515
3633618
4744928
5958145
合计301712
可以求得b=0.5,a=0.4
线性回归方程为:
小结
1、最小二乘法的思想
2、线性回归方程的系数:
作业:P60习题1-8 第1题
篇14: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较大数的估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15-P16例1、例2、例3,P16-课堂活动1、2,练习二7、8。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进初步的估计、判别和推测。
2、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猜测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具准备:实物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请小朋友猜一猜老师每天给你们上课都要用到什么东西?(粉笔)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盒粉笔有多少支。师生同数,然后得出一盒粉笔大约50支。老师从中大约拿出一半的支数,小朋友猜一猜现在盒子里大约有几支?(大约25支吧。)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猜的。
师:小朋友真能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较大数的估计。
二、揭示课题并板书:较大数的估计
三、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出示装有大约40支铅笔的笔筒,那么这样的两盒大约有多少呢?同桌讨论后,再指名回答你是怎样猜的。
生:一盒是50支,两盒就是50+50=100,所以大约是100支。
2、请生看书P15例1,先独立填空,在给同桌说一说怎么想的。指名说一说。
3、师再拿出粉笔盒,刚才我们知道了一盒大约有40支,那么两盒大约有多少支,三盒呢?四盒呢?
(二)、教学例2
1、让学生先量一量自己的'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生量完后,再汇报交流,得出一本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7厘米。
2、生看一看这本书大约有多少张,(大约76张);
师:也就是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那么100张这样的纸大约有厘米;1000张呢?
3、学生自己先想一想,再全班交流汇报。全班齐读得出的结论。
(三)、教学例3
1、师给每桌(四人一桌)准备一盘花生,让学生估一估一盘花生大约有多少颗。
2、分组讨论估计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估计的结果。
一种:先数出一把有多少颗,再抓一抓盘子里一共有几把,就知道道一盘有多少颗了。
二种:一颗一颗地数就知道有多少颗了。
三种:用自己的小杯子先数出一小杯有多少颗,再看能装几杯,就可以知道有多少颗了。
3、比较这几种方法,得出哪种估计方法最快、最好。
(四)通过这几道例题的学习,小结较大数的估计方法。
先确定一个数,再看较大数里面大约有几个这样的数,就可以很快估计出这个较大数了。
四、课堂活动
1、P16第1题。师重点问是怎样猜的。
2、P16第2题。
①师想一个数,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数大约是多少。(给三次机会)
②请一学生想出一个数,老师来猜一猜。(给三次机会)
③同桌互相猜一猜。(给三次机会)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二第7题,看图后,说一说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2、练习二第8题,让学生把到商店调查商品的价格,自己选择有关商品名称再填入表中。然后再说一说。
六、课后记:
篇15:教学反思
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要认真进行记录,主要有三点:
(1)总结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
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
(3)记录学生情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时间飞逝转眼一学期过去了,我班是一个全新的组合体。但是大家都能较快的融入这个新的大家庭,共同商讨、一起游戏、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班务工作。这不,转眼间冬天来了,新年又到了,一年忙到头,付出的是什么,收获的又是什么呢?还是仔细地回顾一学期的工作吧!
一、认真反思,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自身素质只有通过多种渠道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责任心,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本领。本人在本学期中,积极参加各项时事、政治学习,坚持把理论同实际相结合,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幼儿,做好保教工作。本学期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凝聚力作用,坚持做到以身作则、勇于奉献、勤勤恳恳,无论是否当班,都要做好并检查班级的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他老师充分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充分发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团队精神作用,团结一致地做好班级工作。在狠抓班级常规中,真正做到工作有目的、行动有组织、实施有计划。
二、勇于改革,丰富课堂内容形式。
我结合主题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努力做到“静与动”的结合。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优美整洁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环境,我们充分利用教室有限的场地,设计最佳的区角位置,找资料、齐动手,在活动室里设立了图书角、益智区、小巧手、表演区、建构区、娃娃家、小医院等,还利用室外一角,设置了小超市,在每个区域我们都利用废旧鞋盒,布置作品展示去。结合季节特征,开展了“种子贴画”、酒瓶装饰等手工活动,很受小朋友喜欢,在感受到快乐的同时提高了孩子们动手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班小朋友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折纸活动非常感兴趣,吃好了饭,你常常可以看到三五一群的孩子围在一起在研究折纸,有的在比赛自己折的飞机
许多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小手也变巧了,还锻炼了他们的耐心,孩子在教室里追跑打闹的现象也少了。
三、加强常规建设,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的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我进一步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矗但是常规也不是以牺牲幼儿的个性、快乐为代价,我班有个别幼儿生性好动,比较调皮,我们两位老师步调一致,共同合作,重抓教育,使小朋友逐渐能互相帮助、关心集体,捣乱的小朋友小了,热爱劳动的小朋友多了。
篇16:经典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学了略读课文《永生的眼睛》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受感动的人物,学生首先找到了作者的女儿,从文中找到小女孩的精神境界要更高,和作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感到学生读书的细致。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同龄人之间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中,学生对父亲、母亲进行了分析,感到他们是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人。同时都能深入地有感情地去读这些人物的对话。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很透彻,回答问题积极主动。我想,主要原因是我没有用更多的问题限定他们,使他们自由感悟,有感而发,谈得开心,悟得深刻。
在理解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主题,“永生的眼睛”指什么呢?杨泽琨说:因为是外公捐献了眼角膜,虽然他死了,但眼角膜还在,就好像他还没离开家人一样,还活着。在她回答的同时,高雨苏急着答到:这永生的眼睛指的就是永生的品质,学生总结的非常到位,让我非常感动。
在课的结尾我给孩子们读了这篇课文的没有编在课本里的结尾,小女孩在外公死后的第二周也不幸因车祸而死,妈妈把小女孩的角膜也捐了出去。读着结尾我留下了眼泪,几个女孩也留下了眼泪。此时,我与孩子们的心灵又一次得到了撞击。我想心灵的撞击之后,一定会有心灵感悟的升华。
我希望自己能经常上出这样的自己也为之震撼的好课。
篇17:经典教学反思
师:我们来看看,四季藏在哪里呢?师一一课件出示四季图。一是春景图,让学生上前点击花丛。点中即念出一句快板:“春天藏在花丛中”。然后依次点出“夏天躲到草帽下,秋天钻入谷堆堆,冬天缩进棉褂褂。”然后教师就让学生念快板。
透析:老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三拍子的节奏,就采用快板引入。按理这也未尝不可。但是,这要看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参与。快板也只是节奏训练的“拐棍”,学会“走路”后应及时丢开。如果教师让学生把创编出来的歌词也要用快板念出,在唱歌之前也先念上一段快板,使歌曲的学习显得不伦不类。既分散了学生的关注点,又人为增加了学习歌曲的难度,减弱了学生学习的情趣。
如果只从自己的喜爱出发,闭门造车,全力打造。那只会“剃头担子一头热”。
对策:对于歌曲节奏的处理,应让学生全方位地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知。而不是单调机械地操练。可让学生在反复聆听的基础上,辨听节奏。通过自听自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节奏。因为节奏毕竟是歌曲的骨架,而不是全部。
篇18:经典教学反思
老师教唱完歌曲《捉迷藏》后,让学生根据四季的特点,创编歌词。原来的歌词是:“春天藏在花丛中,夏天躲到草帽下,秋天钻入谷堆堆,冬天缩进棉褂褂。”这段歌词运用拟人手法,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充满童真童趣。
而老师为了及时完成教学任务,不浪费时间,一共只发了四张纸,让大家分组创编。创编结果如下:春天我们去赏花,夏天游泳多快乐,秋天粮食大丰收,冬天我们打雪仗。学生创编的歌词,成人味十足,缺乏个性化。没有真正地表达出自己对四季的真情。
透析:主要原因是没有为学生创设创编的空间,留足创编的时间,激发出学生创编的情趣。正因为学生缺乏创作时空,教师仅仅是把它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从而造成了“昙花一现”,“蜻蜓点水”的现象。
对策:教师在开发课程时,不能从抽象的问题出发,而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顺应学生的生活生态,以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丰富多彩的经验为蓝本来设计课程,构建生活的课堂。可让学生说说“春、夏、秋、冬除了藏在歌曲里的这些地方,还会藏在哪儿呢?”。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进行创编。使创编带有强烈的个体体验和感受,凝结童趣,张扬童真。
【《估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3.反思教学
4.方程教学反思
5.品德教学反思
6.教学反思评价
8.《池上》教学反思
10.同一首歌 教学反思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