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的教学反思
“阿芙罗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说明文的教学反思,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说明文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篇1:说明文教学反思
《新型玻璃》一课是说明文,以精炼的语言,采用多种说明方法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分享,思维得到碰撞,使学生真正享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搭建舞台,创设情景。
首先,师生共同梳理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确定讲读重点。接着我运用诱发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演说的舞台——即一次别开生面的《新型玻璃介绍会》。在这一情景创设的同时,引导学生明确,熟悉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是这次介绍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而首先要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于是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的办法,效果非常好。
二、细读课文,列表归纳。
这篇课文的前五个自然段结构基本相同,即:先讲特点,再讲用途,内容浅显,条理清楚。我先让学生充分自由读课文,让学生在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的基础上,用列表的方式来加以归纳。
三、练习复述,拓展语言。
在学生对每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已十分清楚的情况下教师再次创设情景,让学生以做广告的形式对每种新型玻璃进行一次创造性的复述。在小组合作时,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推销员上台,给新型玻璃做广告。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课文中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进行了创造性解说。通过这种形式,巧妙地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激活学生参与意识,从而让学生将知识内化并表达出来,求得知识的丰满和思维的拓展。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意识到,要想处理好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要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去,必须做到: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让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带着表现的愿望去读课文,既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也给学生提供了口头表达训练的机会,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由于说明文提炼学生缺乏兴趣而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
篇2:说明文《莫高窟》教学反思
说明文《莫高窟》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和藏经洞,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课文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是语言优美,有鲜明的特色,很值得细细品读。特别是一些排比句把彩塑和壁画描绘得惟妙惟肖。但是光是品读语言还不足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莫高窟的'世界,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包括彩塑、壁画(飞天)的图片和莫高窟的视频材料,内容丰富,欣赏性很强。当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惊叹之声不绝于耳,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同时,多媒体的呈现还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如宏伟瑰丽、精妙绝伦等。网络资源的利用让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了起来,丰富了想象力。
欠缺之处:课堂上学生缺乏思考,在让学生模仿说话的时候,似乎美妙的词语都让文章的作者给说尽了,学生的语言贫乏,没有美感。
篇3:说明文的教学反思
关于说明文的教学反思
一提起说明文的教学,我本能的想到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将这些做为教学重点,将一篇篇或给人美感或给人启迪的文章分解的支离破碎。重视了文章的工具性,忽视了文章的人文性,让我的说明文教学功利性太强——一切为了应考。这样的结果是教师教的无味,学生学的厌烦。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对说明文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说明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该文本的最大特点。
我在以前的教学中往往将一篇优美的小品文当做了知识的组合体,所做的就是带领学生去弄懂文章交给了我们那些知识,然后抓住说明文的几个要素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现在看来是走偏了路。现在的说明文很多都是优美的科学小品文,如《桥之美》、《说屏》,这类的文章应该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去体验文章中的美,陶冶和熏陶学生,在此基础上体会一下小品文的优美语言。
二、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要兼顾,但要因课制宜。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对象、对字词的提炼是很重要,但不要成为每篇说明文的教学重点,确实很明显的可以提到,但不能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些文体特点不是很明显的文章可以淡化,甚至可以不讲这些。
三、在语言赏析上做文章,带领学生在涵泳精彩文字中识妙趣。
说明文的语言之美,往往被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所掩盖,被其他文体的文学之美所淹没,所以,在教学中领会说明文语言之美,往往成为薄弱的环节。根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生动、通俗、形象,富有情趣的特点,我们可以将说明文语言粗略归纳出四个美学特征:通俗之美、明晰之美、简洁之美、智性之美。用这种美学思想指导教学,与学生一起细细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美之所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欲。
篇4:《说明文阅读》教学反思
说明文即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对这种类型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但说明文历来又是要求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因此,在教学时无疑成为了一个难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极力寻找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现将针对说明文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兴趣培养法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成功大门的最为有效的一把钥匙。”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的《核舟记》(这篇文章比三四单元的说明文先讲授)时,我便提前一个星期找了两位画画画得比较好的同学和平时比较爱动手制作的同学,提前让他们明确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并梳理了文章的大意,要求其在周六时画一幅《苏轼泛赤壁》的图画,并制作一个“核舟”的模型。这样,在教授课文时,这幅图画和核舟模型对整个课堂教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仅让学生快速地了解了核舟的特征,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当堂背诵课文,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以后学习说明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与说明文的要点
在阅读一篇说明文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朗读文章的标题,从标题中猜想文章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等,对说明对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细读文章,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然后将自己猜想的与细读后的加以分析,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的基本要点易于进行梳理与分析了。比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我先让学生思考怎样介绍我们的教室,比如可以采用哪些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可以抓住哪些特征进行介绍等。在学生对教室的介绍有了初步感知后,再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对“故宫”有总体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学起枯燥的说明文时,也会觉得很有兴趣。
三、知识与技能结合法
学生在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知识进行理解与巩固。遇到一个知识点时,教师适当进行阐释,然后再找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析,教师便可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的掌握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学生还未充分掌握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如在讲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时,我采取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再把那些用得准确的词删掉(换掉),重新组织成文,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体会就深得多了。
此外,在教授说明文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感觉我有些过于强调教师的中心作用。由于学生是第一次系统地接触说明文,怕学生不能理解,所以,在课堂上,每当提问问题学生无动于衷时,我便代替了学生,枯燥地给学生讲解知识点。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些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对每篇文章都满堂灌。既想把说明文的知识点全部传授给学生,又想让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说明文的知识,能够自主地对一篇说明文进行分析,由于对学生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篇5:《说明文阅读》教学反思
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能否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没有把握,导致上课放不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板书时还丢掉了一些的内容。它使我认识到,一堂课的成功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充分把握上的,只有对内容胸有成竹,了然于心了。
初中语文教学中,说明文是学生必学的文体之一。我在进行这种文体的教学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优选、提炼、概括,分考点对学生进行分板块复习,以此提高教学质量。说明顺序复习,一堂课下来,感觉有一些收获,也发现不少问题。
经过对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分析筛选,我希望借助这节课的系统复习,帮学生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熟悉相关的考试题型,探讨、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因此我把课设计为指导、练习课。
我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了整理,从出题形式,解答的步骤,注意事项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对内容的梳理比较系统全面实用。
我的总体构思是:复习说明文顺序的概念——实例分析——明确解题思路——实战演练——课后巩固。
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教学环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的后半部分安排了练习题,旨在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把所学落实到实际中去。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课的整体框架考虑欠妥。
在引入新课后,我先提问说明顺序的种类,意在加深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把握,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可是由于学生事先没复习,学生的遗忘率较高。特别分析说明顺序时学生模糊的占多数。现在想来,如果能先后给出几个课内的例子是属于那种说明顺序,无从下手的现象可能就有所改观了。
其次,灵活使用材料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最初的设计中,我准备都使用中考试卷中的文段和试题,可是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试卷,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进行筛选,说明顺序的考点较少,练习时穿插了之前讲的对象和特征。这样下来训练的力度有点不足。现在想起来,其实应该专题训练说明顺序,更细更实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
第三,没注意锤炼导语、过渡语。
好的导语过渡语能激发学习兴趣,体现课程内容的层次性,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我没有做好这项工作,课堂始终给人一种按部就班,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感觉。我由“说明顺序的种类”引入的,着眼于强调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现在想想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逐步纳入自己的课程中来,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最后,对于说明顺序的理解,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和内容直接制约着说明顺序。
说明文合理地安排顺序是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把事理说明白,因此一篇文章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由说明的内容决定的。一般说来,凡是说明事物形状和构造的,常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凡是说明事物的发展制作或演变过程的,常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凡是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认识事物规律的,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诸如这类的分析没能同学生详细分析,探究。
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能否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内容没有把握,导致上课放不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板书时还丢掉了一些的内容。它使我认识到,一堂课的成功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充分把握上的,只有对内容胸有成竹,了然于心了,驾驭起来才会轻松自如。
总体来看,我抓住了重点,通过实例分析和实战演练提高学生阅读说明文能力的设想也得到了落实。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建构不够合理上。加上深知学生基础差,顾虑重重,放不开手脚,留下一些遗憾。
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感觉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无论从材料的选取、处理,教学环节的设置,对学生的引导,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提升。希望这种阅读课的指导教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进步会越来越快,教学会越来越趋于完美!
篇6:《说明文阅读》教学反思
前几天终于结束了说明文阅读的教学。看了近三年的中考试卷后发现,每年的阅读题都会在说明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中选择其中一种来考试,分值在8—10分,难度比记叙要低得多,但奇怪的是,学生似乎更怕做说明文阅读阅读。
授课时我先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再让学生自己根据平时的答题经验总结了一些答题技巧,然后我再进行了一些补充,告诉了他们一些答题套路,答题术语等等,教学设计都是由知识到技能,由浅入深,最后再选择一些说明文阅读题来让学生做,教学设计及训练程序,看似不存在什么问题,可是学生难以领会,原因在哪呢?我总结了一下,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是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量不大,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对说明对象的特点不能精确地把握。
其次是学生对说明文没有阅读兴趣,因为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动人的故事情节,这样一来,学生连仔细看一遍文章的兴趣都没有,又怎么能答好题呢。
另外,我在评讲过程中,不能抓住关键环节。如某种考点的提示语,甚至题后的分数的暗示作用,加上学生在答题技巧上积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够精确了。
还有就是说明文的练习量不够,以为简单就可以少训练,在学生记忆中没有形成“定势”,常常会与“议论文”相混淆。
基于以上情况,以后说明文阅读训练可作如下调整:
(一)多读一些典型的说明文,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
(二)让学生积累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技巧知识可在训练前听写,以加深印象。
(三)训练形式要多样化,以增加趣味性。
篇7:说明文《旅鼠之谜》教学反思
说明文《旅鼠之谜》教学反思
《旅鼠之谜》是位梦华先生写的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小品文。它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讲述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初读文章会很轻松,甚至感到很可笑。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却发人深思,令人警醒。本文旨在警示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这节课是一堂展示课。在讲课之前,我先让学生通过通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自主完成学案预设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把握课文内容。在上课时,我按照预习检测——合作交流展示——收获、质疑——当堂检测四个环节。在预习检测时,我首先由各小组组长抽签决定本组检测的内容。各组B1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座位上完成。通过检测评出“最佳预习组”。在交流展示环节中,首先由各组在组长和学科组长组织下进行交流,将学案上的问题通过讨论达成组内一致意见。小作讨论完成后由组长通过“石头、剪子、布”的方式决定本组展示的内容。各小组积极性都非常高涨,不但展示了本组的问题结果,而且还勇于向其他组征求补充或修改意见。在关于本文文体这一问题时,有些小组认为本文是记叙文,有些小组认为本文是议论文,而且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理由。两个阵营剑拔弩张、各不相让。在这种关键时刻,我及时的进行了调节,首先安抚他们说的都有道理。接着再告诉他们各组说的又都有片面性。从而引出本文是一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讲述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文,是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杂交问题。一听说这个结果同学们都笑了,当然在笑容中有对自己探究成果的欣慰,也有刚才辩论过程的快乐。
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的展示也启迪着教师的智慧。我清楚的记得,在辩论过程中,“东方神起”组指出,本文作为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和丹尼斯先生讨论旅鼠的奥秘。此言一出,立即受到了同样认为是记叙文的“鹰之翱翔”组的反驳,“鹰之翱翔”组的代表认为本文记叙了丹尼斯先生为我介绍旅鼠的三大奥秘。此时又出现了一次对抗,怎么办?这种情况要是在以前,我肯定会马上表态告诉学生应该是哪一种情况。可是这次我没有着急,而是把问题转给了学生,让学生分析应该采取哪一种概括并说明理由。其他组的同学通过分析指出应该是丹尼斯为我介绍旅鼠的奥秘,因为在介绍之前我对北极旅鼠知之甚少,文中内容都是丹尼斯为我讲解旅鼠的奇特奥秘。如果用“我和丹尼斯先生讨论旅鼠的'奥秘”。则表明我对旅鼠应该了解,才能和丹尼斯讨论其奥秘。在激烈的辩论中擦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小组评选“鹰之翼”组以多数票当选“最佳展示组”,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当然在小组讨论交流阶段,也存在着基础太差而不参与的学生存在,这就显得小组凝聚力差,课堂参与率低。在展示质疑阶段,由于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有限,表达能力的不足,使得学生展示的质量不高,但是语文科目的落脚点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心灵感悟,而展示的语言表达就是语文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潜移默化的提高的,所以目前,高效课堂的展示环节我鼓励学生要敢于说,其次是好好说,最终达到能言善辩的程度。所以,目前这一阶段的主要问题还需要去攻破的点就是怎样让每一个学生或者绝大多数都去开口说,真正形成全体或大多数积极参与,全体或大多数有所提高的课堂。
篇8:《说明文阅读》的教学反思
《说明文阅读》的教学反思500字
说明文阅读是三大文体阅读中考点也不少,难度最浅的现代文阅读。但总观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教学设计都是由知识到技能,由浅入深。授课时先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再开始技能训练。在讲评中修正学生的答题思路。在材料选择上,都是典型的说明文,文后考点都是相同的两个考点,一是概括说明内容,二是指出某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教学设计及训练程序,看似不存在什么问题,可学生难以领会,原因在哪呢?
首先是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量不大,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对说明对象的特点不能精确地把握。
其次是教师评讲过程中,不能抓住关键环节,特别是涉及到答案的细节积累。如某种考点的提示语,相同的句式,以及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题后的分数的暗示作用,学生在答题技巧上积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够精确了。
另外,学生对说明文的名词术语理解不透,胡乱写答案。如问说明方法的,学生就不去辨别,不从说明方法的定义上去理解,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心中无底。
还有是说明文的练习量不够,以为简单就可以少训练,在学生记忆中没有形成“定势”,常常会与“议论文”相混淆。
基于以上情况,以后说明文阅读训练可作如下调整:
(一)多读一些典型的说明文,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
(二)一节课只讲一个考点,强化学生对该考点的训练。
(三)让学生积累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技巧知识可在训练前听写,以加深印象。
(四)训练形式要多样化,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作答,以增加趣味性。
(五)进行阶段专题测试,以便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篇9:说明文教学初探
说明文教学初探 - 毕业论文
摘 要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和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文章。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从传统教学中,我们感觉教学说明文时,课堂气氛是死水1潭,学生是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怎样改进说明文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不断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依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结合心理学中关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全面阐述说明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如何让学生克服学习说明文呆板、枯燥的心理障碍,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热情,提高说明文的教学效果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兴趣;效果
ABSTRACT
Expository writing, is used for introducing and explaining the article of the things or reason by way of proving in order to mainly express. It occupies quit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hinese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But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when we feel teaching expository writing, the atmosphere of the classroom is stagnant water and a pool, students are drowsy, the teaching result can be well imagined. So what a teaching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expository writing, improving students interest to study expository writing, it is the important subject that the gentle teacher of language of middle school is studying and probing into constantly. This text will combin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bout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 in psychology,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syllabus of middle school, on the basis of explaining content of courses of expository writing in an all-round way, discuss especially how to overcome the psychological obstacle that students think the expository writing stiff, uninteresting, arouse students enthusiasm to study expository writing, several kinds of methods to improve teaching result of the expository writing.
Key words: Expository wri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est; Result
篇10:语文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教学反思
在进行的初三复习中,我上了一堂《说明文阅读复习课》,课后有许多感受,现反思如下:
以往我们的做法都是先把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去套用、去阅读,这就致使我们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乏味,不能把说明文的文本内容及相关知识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去。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说明文教学变得鲜活灵动,借以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效率呢?我在这堂课中做了如下探索:
1、趣味导入,激发兴趣。说明文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枯燥,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它也没有小说那样有动人的情节,没有散文那样优美的意境,没有诗歌那样有和谐的韵律,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因此课堂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尽量搜集所教课文的相关图片资料,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不错。
2、紧扣文本,探寻规律。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用教材教给学生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金钥匙,然而文章千变万化,没有一种规律可以套住每一篇文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文本特点进行教学,根据文本特点,点示一些方法,探寻一点规律。在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做了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并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在课堂上用练习加以考察,学生都能将知识点灵活运用,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灵动机智,生成课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是灵动机智的,这样才能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灵动的课堂。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某个问题出现了概念的混淆,于是便要求学生就此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事实证明,经过讨论,学生对该问题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是在上课之前没有预设过的环节,虽然占用了几分钟的教学时间,但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调整和变动使他们掌握了更为细致的知识点。所以这样的调整在今后的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样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我也发现,本堂课我的教学内容在时间的把握和习题的设置上均有待加强,还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做练习,在练习中强化知识点。同时,我本人也该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与他们共同讨论,共同学习,这样会给学生更多的亲切感,也让学生更加关注课堂。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篇11:语文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教学反思
中考语文复习课历来被认为是比较难把握的课型。时间紧,任务重,对课堂效率的要求高。说明文阅读的复习课,因其文体特征,更是如此。现在,回顾我的磨课之旅,谈谈心得: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
对学生学习目标的理解和定位,直接影响到教学行为。它影响着教师对这节课学习内容的加工,重难点的确立,方法的选择。此次的说明文阅读复习课是在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之后进行的。因此,摸底测试的情况对课堂学习目标的确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上课之前,我分别对我校初三年级不同层次的三个班级都进行了《台风》一文的摸底测试。通过仔细批改,我发现,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前两个选择题,选项本身并未设置什么难度,主要考察学生对说明文阅读的细致度。两个题失分率都不高,只有少部分学生因为不细心丢分。主要问题出现在第三题上,几乎每个班的均分都只有二点几分。第三题的题目是:“结合文段内容,简要概括台风为人类带来的功劳和益处。”这是一个要点概括题,考察的是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让人有所知,其阅读过程重在准确把握文本信息,获取文本知识,属于感知类阅读。因此,对文本信息的获取是阅读此类文体的基本手段,处理信息的能力则是此类文体的基本考察点。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此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对说明顺序的梳理、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考察,几乎都可以表现为对文本信息的处理能力的考察,实质也都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筛选、辨析、整合的过程。因此,我就将这节说明文阅读复习课学生的能力训练点就定为——训练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学的重难点也在于此。
第三题出现失误的原因从细节上看,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学生对说明文思路的把握不得其法,对文体知识不能活学活用等,都直接导致了他们不能抓住每一段的关键信息、不能准确地筛选整合信息。因此,相关的知识铺垫(针对摸底测试篇目而言)就包括了对关联词、连接词所显示的句子关系的回顾,对说明方法的理解运用(对于《台风》一文而言,主要是做诠释和举例子)等。
学生不能准确地筛选整合信息,还与学生的阅读态度有很大关系。说明文是知识性很强的文体,它更需要专注阅读才能将内容了然于心。所以说明文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更注意学生集中精力、潜心阅读习惯的养成。要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说明文语言虽然较为平实简洁,仔细解读就会发现其内容条理井然,结构清晰缜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有耐心细致的阅读态度就一定能读明白。
二、教学方法的确定
说明文的阅读复习有了准确的目标定位,才能选择科学的教法。这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就在提高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经过几天的思考和尝试,我还是觉得应该最大程度的利用摸底测试的篇目——《台风》一文。 于是,我沉下心开始读这篇文章,我的师傅甚至建议我把它背下来。
经过认真地分析探讨,我渐渐开始感受到教研室张宝华老师的用心。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说明文:行文思路非常明晰,段落特点又各个不同。
首段由“台风”的'定义引入,接着写一般人看法,然后用“然而”转入正题——“台风的功甚至大于过”。只要学生阅读时关注到这句话,答第三题时就能基本找到答题区域。加上第六段“除了……外”的提示,答题区域就能被准确地定位到2—6段。下文分写的部分有五段。第二段是阐述+总结+补充说明(推测未来的情况)。第三段是一个总分结构的段落:中心句+阐述。此段的信息提炼很少有人出错,直接提取主句即可。第四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关键信息提炼不准确。三个分句,关键信息分别为:节约用水用电、节约原煤、用于风力发电。前两个是并列关系,连接词“一方面”“也”标识;第三层用连接词“而且”“甚至”表明是递进关系。前两层有可以归并为“节约资源”,第三层递进,需要信息叠加。这是“分层归并法”。关注连词,解读句子之间的关系很重要。第五段是典型的承接式结构:海水上翻——鱼饵增多——有利于鱼群生长。关键信息也比较明显,出错率较低。第六段信息提炼错误较多,首句就是段落中心句,组合要言:“台风会引发慢地震,逐渐释放地壳能量,避免大型地震”。很多学生都选择尾句:“台风有助于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害”作答。如何取舍?必须要对这一段的段内层次进行分析:首句就是中心句;第二句讲述“慢地震”,诠释中心句;第三句是举例子说明慢地震与台风的关系,也在为中心句服务。比较来说,前者是中心信息,后者是辅助信息。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取舍了。
因此,我结合这篇例文归纳了三点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组合要言法、提取主句法、分层归并法。过程中提醒学生关注关键词(中心词、连接词),注意作者对说明方法的运用,解析段落层次。以此达到准确筛选整合信息的目标。当然,这一切都要以端正的阅读态度和耐心细致的阅读习惯为前提。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先通过对摸底测试情况的介绍,明确学习的重难点;这个过程中简单讲解前两个选择题,并简要提炼做选择题的方法;然后结合考纲的相应要求明确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在阅读说明文时的重要性;再通过对《台风》一文的层次分析和要点概括,归纳整合信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接着,当堂训练,并小组交流确定疑难点,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最后布置课后作业。根据摸底测试的文本特征,归纳信息提炼的方法,随文而教。根据课后对学生的跟踪询问,学生基本都能在课上有所得。
不足之处:课堂内容有点多,时间安排还可优化。
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是我们阅读说明文的核心能力。在一堂课的时间内,我选择了随文而教。希望能够对这帮即将面临中考的孩子一点帮助。说到底,语文阅读的复习课要想高效,只有态度方法两手抓:在学生端正的阅读态度,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前提下,“授之以渔”,才能高效实用。
篇12:说明文教学设计
一、说明文的概念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说明文。(以知识教人)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以情感人)(比较着记忆)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议论文。(以理服人)
题目1:以上三个概念中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题目2:从表达方式看,《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自然段是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好处)是什么?这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规律?
二、说明文的种类
题目3:连线。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按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苏州园林》平实说明文按说明语言
分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分类
事理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生动说明文
《桥梁远景图》
三、说明对象
事物说明文:
题目4:从《苏州园林》全文看,其说明对象是什么?那么2、3、4、5、6、7、8、9段的说明对象分别是什么?
题目5:从《南州六月荔枝丹》全文看,其说明对象是什么?那么2、3、4、5、6、7―8、9段的说明对象分别是什么?如果要你概括2―9自然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你该怎么回答?
事理说明文:
题目6: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全文来看,其说明对象是什么?那么2―4段,5段,6段,7段,8―9段,10段的说明对象分别是什么?
四、说明对象的特征
题目7:从《苏州园林》全文看,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第3段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题目8:作者为什么用“南州六月荔枝丹”作为文题?荔枝果实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五、说明的主要内容(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其主要特征;事理说明文:清楚陈述所说的事理)
题目9:从《苏州园林》全文看,其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3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题目10:从《南州六月荔枝丹》全文看,其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那么7―8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六、说明顺序
题目11:仔细研读《南州六月荔枝丹》2―9段,其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第10自然段说明了荔枝的花,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11―14)主要介绍了荔枝生产的相关情况。从全文看,本文的说明顺序又是怎样的呢(具体说说)?
题目12:仔细研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具体说说其说明顺序。我们把这种说明顺序归纳为什么说明顺序?
题目13:《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和《活版》的说明顺序分别是、。
时间顺序(包括程序顺序)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内―外、上―下、外围―中间、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亦可反之)
逻辑顺序(主要―次要,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内在―外在等等。也可以颠倒过来)
题目14:回答说明顺序这类问题时,填空题一般怎么填?简答题一般怎么答?
七、说明方法
题目15:初中生应掌握的说明方法有10种,请归纳整理。
题目16:说说下列语句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好处)。
①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第4段,P164)
②据说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第4段,P164)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第3段,P163)
④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南州六月荔枝丹》第3段,P125)
⑤拱桥两边的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像在倾听水声,都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
⑥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南州六月荔枝丹》第8段,P126)
题目17:下面这段话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⑦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徽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南州六月荔枝丹》第13段,P128)
题目18:下面的一段话至少用了三种说明方法,请举例说说其作用。
⑧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山谷,那就形成一座桥。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桥墩”,桥墩下面,渗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一座桥就是有这三部分构成的。(《桥梁远景图》,第2段,P120)
题目19:问“这段(句)话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或问“这段(句)话主要用了什么方法”,在回答时有什么区别?题目要求举例谈其说明作用的时候,该怎么办?要回答某一句话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时,只是盯着这句话,行不行?为什么?
八、说明的语言
说明的语言:准确性
议论的语言:严密性(比较着记忆)
记叙的语言:形象性、生动性
题目20:句中加点的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现代的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是怎样,右边也是样。(《苏州园林》,第3段,P116)
②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南州六月荔枝丹》,第3段,P126)
题目21: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了洁白的面貌。《南州六月荔枝丹》,第3段,P126)
②(大丽花)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第10段P153)
③据说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题目22: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平实的和生动的两种,《苏州园林》属于哪一类说明文,请结合课文举例谈谈。
九、近年来,中考说明文阅读与高考接轨的出题动向
题目23:对《苏州园林》的内容和结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其总体特征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图案之美,而讲究美术之美,这种美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C、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D、本文以先总说,再分说,后总说的结构形式,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点,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写得严谨有序,条理分明。
十、说明文的结构
题目24:具体说说《苏州园林》的结构特点。
题目25:具体说说《桥梁远景图》的结构特点。
题目26:具体说说《活版》的结构特点。
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说明文的结构形式递进式
连贯式(适合程序顺序的说明文)
篇13:说明文教学设计
教学时数:三课时
训练目标
1.练习准确、通俗的说明语言。
2.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训练过程
第一课时
(写作指导课)
一、导入新课
事理说明文是说明文的一种,它是阐述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类说明文。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作者抓住那些奇怪现象的光、声现象的本质,用严谨的科学态度,解释了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作者为了说明花红的原因及其色彩变化规律,使用了“设疑、解释、总结”的顺序,条理非常清晰;同时作者按照严格的逻辑推理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推理的严密性使文章的说明真实可信。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况为据,说明了人类和知识是有限的,勉励人们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揭开事物愈来愈多的隐秘。
《活板》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N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叫三声夸克》以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为序,说明了人们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不同认识,在说明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寄寓着科学精神。
写事理说明文,先要把所要说明的事理弄清楚。如果要说的事理连自己都没有明白,就没有办法给别人讲清楚。这就要下一番功夫,除深入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外,还必须进一步调查、请教别人、查阅文献资料,从多方面搜集材料,透彻了解事理。
其次,把所要说明的事理弄清楚之后,就要注意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理解问题的顺序,抓住事理的特点,把抽象的事理说得有条有理、清楚明白,解说的概念要准确,判断要正确。为了解说得通俗易懂,就要尽量利用人们熟悉、承认、能够明白或接受的东西来说明。可以用分类、举例、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二、知识引路
学生自学知识短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1)说明文主要是说事物的特征;
(2)对事物特征的要求主要是“说清楚”;
(3)说清楚的标准有两点:一是准确,二是通俗;
(4)准确、通俗的主要凭借是语言。
2.怎样做到说明准确?
一要用词准确;二要判断恰当;三要分类合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正确揭示事物的特征。
3.怎样做到说明通俗?
(1)什么是“通俗”?语言浅显易懂。
(2)怎样才能做到说明的通俗易懂?
①三个“化为”:
化生疏为熟悉,是指用熟悉的事物去说明生疏的东西;
化繁杂为简易,是指用简单容易的事理去解释繁杂的事物;
化抽象为形象,是指用形象的语言去阐发抽象的道理。
②四个“善于”:也就是四种说明事物的方法。
一是举例说明,“联系人们日常生活和平时见闻中的实例”。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为了说明沙漠里的“鸣沙”现象,举了作者自己和五六个同志“走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的事例。
二是比喻说明,“使用新鲜贴切的比喻”说明事理。如《宇宙里有些什么》,将银河系比作“铁饼”“美丽的环”和“天河”。
三是比较说明,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异同。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作比较,说明人工选择在培育新的花色品种方面所显示的优越性。
四是数字说明。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介绍星球体积、星球表面温度和星球之间的距离都用了数字加以说明。
4.阐述准确通俗说明的价值。
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进而突出准确通俗的说清楚事物特征的价值:准确通俗的解答,使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课文提出的问题。
三、写作技能讲解:
写简单的说明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要写好简单的说明文,需要:
1.熟悉说明的事物。动笔之前要花大功夫搞调查研究,多渠道阅读有关资料,详细了解事物的特点,如有条件,进图书室,上互联网也不失为一种好选择。鼠标一点,海量信息滚滚而来。对这些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加工、思考,熟悉说明事物的机理、功能、特点、性质,以己昭昭,才能示人昭昭。同时要力求内容写出新意。我们不能把笔触局限在一些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陈年旧事上,而应该主动地去挖掘探索那些人们尚未知道或知之甚少的领域,让人读后有收获、受启迪、感兴趣。试想《克隆羊的诞生》与《羊》这两篇说明文,哪一篇读者更喜欢?
2.选用通俗的语言。说明文的目的在于把事物、事理说明白,让读者以最省力的方式理解有关知识,因而,说明文要求语言浅显、简明、平实。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对人物、事件或环境的形象描绘、渲染,感情的细腻抒发;也不像议论文那样对事物作深入的剖析和“复杂”的逻辑推理,而是越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干净利落、质朴无华越好。当然为吸引读者,说明文在语言上也要注意生动形象,注意表达上的趣味性,甚至也要讲些“艺术技巧”。
3.注意说明的条理。为把事物、事理说明白,让读者易于接受,说明文也最注意条理性。一般不应像记叙文那样讲究技巧,在结构上搞些“花样”,也不应像议论文那样征引发挥,或在论证上搞些什么“手法”,说明也有不少方法,但一般都较简单。说明文更应注意的是按事物固有的条理和读者便于接受的方式,清清楚楚地将事物说明白,结构越简单越好,手法越简化越好,尽量避免人为的复杂化。
4.选择恰当的方法。说明方法服务于说明内容,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化生疏为熟悉,化复杂为简易,化抽象为形象。你可以穿插生动的实例,你可以打比方,你可以用启发性的设疑,你可以引用诗句或典故,以做到行文有起有伏,以实现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四、思路点拨
题目1:你认识下面这个标志吗?它是绿色食品的标志图。它的上方是太阳,下方是叶子,中心是蓓蕾。这是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作物生长图。以“谈谈绿色食品”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以“谈谈绿色食品”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点拨:
“谈谈绿色食品”,这一题目较宽泛,可以将切入口明确得小一点。从一个角度介入,力求谈得具体些、深入些。可以对绿色食品这一概念作阐释,也可以专门介绍绿色食品的特征;可以介绍绿色食品必须具备的条件,也可以介绍绿色食品的发展历程;可以介绍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包括绿色食品上市情况,以及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态度,也可以介绍绿色食品发展的趋势;等等。
题目2:以“××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点拨:
题目是“××的自述”,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我”,介绍某一对象,一般要求文笔比较活泼,富有情趣。但还必须遵照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内容要讲究科学性,语言要讲究准确性,思路要讲究条理性。
“自述”介绍的一般是无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非人类,所以要用拟人的方法。运用拟人化方法,既要注意自述物的特点,又要兼顾人类的特点。
写作思路:
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如空气、土地、水果、生活用品等等,按照自述式作文的一般思路去写,即通过自报家门、自述遭遇、“家”史、变化、愿望等,告诉读者有关知识。其一般思路或写作步骤如下:
①首先是自报家门,告诉读者是什么,归属及名称的判断或由来。
②接着介绍“自己”的“家属”或同类,一般采用分类说明和诠释说明,要求简洁明确。
③再接着是介绍“自己”的特征,包括形状、色彩、大小、本质特点及与众不同之处。
④然后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或说明介绍功能价值;或介绍发展史变化;或介绍生存利用的条件与方法;或介绍“自己”受到的遭遇与将形成的后果;或向人类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愿望。
⑤最后也要对上述事物的自我介绍作总结,或点明自我介绍的动机。
以上这些方面,具体说明介绍时,应当根据说明的对象和主旨、动机,突出重点,详略结合;或者有所增减。介绍说明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这一思想与感情要尽量体现在自述的过程中,也可在首尾有所点明。
具体写作要求:
①选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②阅读有关资料,详细了解事物的特点。③恰当运用说明方法,说明要通俗易懂。④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文章结构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安排好结构;安排结构必须在写作前编好作文提纲);⑤字数在550字以上,不得抄袭。
题目3;在你的家乡,有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作物、果木、水产、禽畜或食品?试选定一种,以“××(作物名)的种植”“××(果木名)的栽培”“××(水产品)的养殖”“××(禽畜名)的饲养”或“××(食品名)的制作”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点拨:
此题的选择面较广,家乡的作物、果木、水产、禽畜或食品,可任选其中一种来写。选取的原则是应写自己感兴趣的、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的。选定之后,还要向当地的农民、果农、食品制作工人、家中老一辈的人作了解,充分掌握有关写作对象的知识,这样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五、中考真题链接
(20xx・浙江莆田)如今,在社会上或家庭生活中,带“电”的东西可真不少:电灯、电视、电话、电脑……
请你凭借自己的有关生活经验和思考认识,任选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写一篇文章:或记叙,或夹叙夹议,或说明,或抒情……
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
写作分析
本题文体不限,可以写成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写成说明文。在大家在潜意识里拒绝说明文时,它其实就成了一个可以出奇制胜的“奇兵”。
建议采用“自述”体说明文的写法,注意:
1.审清题目。准确把握要求。“×××”,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事物”明确了说明对象。“自述”,即“现身说法”,必须使用第一人称,采用拟人说明法,否则就是走题。
2.抓住特点。介绍某一事物,要抓住它的主要特点详加说明,次要性状简略说明。如写青蛙,对它是两栖动物应略写,对它善于捕捉害虫的特点应说写。
六、例文展示
电脑的自述
浙江一考生
嗨!朋友们,大家好!对于我,大家一定并不感到陌生。对了,我叫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
我,诞生于20世纪这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能为您服务,我感到万分荣幸。你瞧,我长着一个大大的脑袋――显示器,一个长方形的身子――主机,一只大脚丫――键盘,还有一线牵的手掌――鼠标。这模样虽不怎么漂亮,可是我的用途可大了。不是我自吹,要是没有我,人类将无法进入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呢!
记得,我刚出生的时候,可真是'胖'得叫人吃惊:高达30多吨的庞然大物,要150平方米才装得下我。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现在的我可不同啦,运算速度也比刚出生时提高了几千几万倍。近年来,我又有了新的“减肥”纪录,我们家族的成员有的'苗条'得只有一本普通笔记本的大小了。现在的我,你可要刮目相看喽!
我们电脑家族的成员奋斗在社会的各条战线上,兢兢业业地为人类作出贡献。人们又把我们安装在卫星上、飞机上……让我们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坐在我们面前,你只要通过国际王联网络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和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交友谈天。在过去的时代里,这是人类做梦也无法想到的。利用我们,人类可以在互联网上购物交易,轻松而又快捷。只需轻松一按,你就能随心所欲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们电脑的优点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亲爱的朋友们,在信息时代即将腾飞之际,我们更期待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用你们的双手把我们改造得更先进更完备,使我们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吧!
这,就是我――电脑的自述。
技法点评:
作者的构思十分新颖,他采用拟人的方式,用第一人称向读者介绍了电脑发展的过程,语言轻松生动,饶有趣味。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多种多样。用打比方的方法把电脑的构造形象地介绍出来,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把电脑的发展经历、发展速度准确形象地摆在读者面前。作者对电脑深入的了解,是本文成功的关键。
七、创新作文训练
1.创新方略:说明文活泼语言小技巧
①恰当引用谜语、谚语或诗歌、故事。
“南阳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这是课文《蜘蛛》中首段引用的谜语。这样的开篇新颖别致,不仅把蜘蛛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生动地描述出来,而且使全文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看云识天气》一文引用了“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谚语,风趣生动地说明了云与天气的密切关系,这些谚语的恰当引用使文章增色不少。再如科学小品文《时间的脚印》,开篇引刚了高士其的一首小诗:“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并贯穿全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拟人化的写法,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人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日本平家蟹》、《死海不死》分别引用了传奇故事和神话传说,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②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
说明文顾名思议,它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但是否因此而拒绝其他表达方式呢?很显然,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要不然说明文真变成干瘪的“木乃伊”了。事实上课本早已为我们提供丁很多范例。
如《苏州园林》,作者用了许多描述性的句子,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主要特征。
再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作者不仅大量地运用了描写,而且文中运用了叙述,文末还运用了议论和抒情,这样一来,说明文就变得有血有肉,丰满异常了。
此外,我们还可以像《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文字》、《气候的威力》、《时间的脚印》等课文那样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有趣。
2.创新佳作示例
20xx年的新型图书使用说明
天津一考生
20xx型图书经过多年研制,成功问世。它体积小,容量大,能自由调节字体、使用方便等。它的所有功能均可通过按键选择来完成。
(A键)用于选择图书涉及的领域,如文学、美学、科技、建筑等。每按A键一次屏幕上会更换一个领域,选定后按确定键即可。
(B键)用于图书的详细情况索引,可用B键选择作者或作品名称。选定后按确定键即可。
(C键)用于查找书目,可按作者姓名首个字母或图书名称首个字母按确定键,然后从书目列表中选择您想读的图书。
(D键)用于调节字体及语种,如英语,汉语;字体包括宋体,黑体,楷书等二十多种;选定后按确定键即可。
(E键)用于控制文字大小,有20种大小模式供您选择,选定后按确定键即可。
(F键)用于翻页。
(G键)用于记忆,如果您在关掉书本前需要记忆您的阅读篇目与速度,只要按下此键及确定键那么下次再读书时,屏幕会自动显示您读了一半的内容,省去查找的过程。
本产品还有另外一个优点即自动接收新作,每天新出的作品都会自动传输到本书中,供您在第一时间阅读。
此外,随书附赠播音器一个,它可以为您朗读您想要阅读的书籍。您既可在屏幕上阅读,又可以轻轻松松地享用精神食粮。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富兰克林
本公司所有员工衷心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带给您全新的阅读感受。
作者附记: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相信,不久以后,书籍也会有新的发展,轻便多用途的书籍会走进我们的生活。或许,到了2010年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本文中介绍的图书。
技法点评:
文无定法,尤其是对宽泛的话题作文更是如此,本文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读起来却令人饶有兴趣。课外的广泛涉猎,是作者丰富想象的来源。其次,本文的文体特色也颇为鲜明,充分显示出小作者对于说明文体的驾驭能力。
八、写作素材积累
1.绿色蔬菜
绿色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B1、B2,还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原)及多种微量元素。绿色蔬菜给人的感觉是明媚、鲜嫩、味美。这些蔬菜对高血压及失眠者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并有益肝脏。拿芹菜来说,它富于营养,据营养学家测定:每一百克芹菜中含蛋白质2.2克,钙160毫克,磷6毫克,铁8.5毫克,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B1等,其中蛋白质含量比一般瓜果蔬菜高一倍,钙和铁含量比西红柿高20倍,芹菜由于富含纤维素,同时还含有一种发挥发性芳香油,可增进人们食欲,刺激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促进血液循环,因此,具有降血液中粘稠度,降低血压,保护血管以及增强免疫的功能。可辅助治疗血压,动肪硬化,神经衰弱,失眠,便秘等多种疾患,堪称老少皆宜的时令佳蔬。芹菜不仅可食还可药用,自古就有“药片”之誉。芹菜性味寒凉甘苦有清热止血,平肝祛风清利湿浊等功效。绿色蔬菜还含有酒石黄酸,能阻止糖类变成脂肪,所以肥胖者应多吃绿色蔬菜。
2.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经专门机构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通常都冠之以'绿色',为了更加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定名为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产品或产品原料的产地必须符合农业部制定的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农业部制定的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3.产品必须符合农业部制定的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4.产品外包装必须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符合绿色食品特定的包装装潢和标签规定。
九、单元原创题目:我来秀一把
阅读材料,以'跑步'为题写一篇文章,说明跑步锻炼的益处、要领、方法等。
☆二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山岩上就刻下了这样的名言: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跑步的益处主要有:跑步可以保护心脏,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跑步是一项全身性运动,能够加速周身血液循环,调整全身血液分布,消除淤血现象;改善脑功能;跑步可清除杂念;跑步不仅锻炼身体,更锻炼人的意志和毅力。
☆跑步的要领:准备活动,缓慢地伸展肢体;在开始跑的时候先慢慢走一段;两手应该放松,不要握拳;呼吸要自然;跑完后,不要突然停下来,做短时间的轻松散步和一些在跑步之前做的那种伸展运动;选择棉线织品或毛织品的袜子。
十、课内写作:实战演练
学生根据作文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以“××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简单的说明文。
第二课时
(学生修改文章、誊写作文)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作文评讲课)
篇14:说明文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复习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顺序。
一、 指明本课的教学内容:
复习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顺序
二、 用问答式复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1、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说明文是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按照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常见的说明文有几种类型?本册课文中有哪几个单元哪些课文是说明文?
A、事物(形状、构造,发展变化) B、事理
第一单元1-5课,第三单元10-14课,第五单元19-21课。
3、阅读说明文一般要抓住几个方面?
A、 指明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B、理清说明的顺序,
C、掌握说明的主要方法, D、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三、 复习阅读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顺序的方法。
1、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什么是事物的特点?
事物的特点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
2、指出《中国石拱桥》、《核舟记》、《隆冬话竹》、《活板》、《宇宙里有些什么》的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A、《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很广、大小不一、形式多样。
B、《核舟记》:核舟:体积小、雕刻内容多、技艺巧。
C、《隆冬话竹》:竹子:外形典雅、气质刚劲。
D、《活板》:活板印刷:活。
E、《宇宙里有些什么》:宇宙:物质的、无穷无尽的、运动发展的。
3、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以《活板》、《动物尾巴的功能》、《隆冬话竹》为例说明。
A、 题目:《活板》:活。
B、 首段:《动物尾巴的功能》:动物的尾巴形状万千,妙用无穷。
C、 关键词句:《隆冬话竹》:外形典雅,气质刚劲。
4、怎样指出文段或文章的说明中心(主要内容)?
如:《宇宙里有些什么》第12-17段(P169-170)的主要内容。
说明宇宙是无穷无尽的。
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宇宙)+特征(无穷无尽)
注意: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说明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
如:《向沙漠进军》第五段(P100)的说明中心。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培植草皮。
5、我们学过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每种还有哪些小类?以学过的课文为例说明。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如《核舟记》:头-舱-尾-背。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活板》:唐-宋-升死;《中国石拱桥》:古-今。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
A、 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向沙漠进军》第4、6段;
分-总:《宇宙里有些什么》第3-6段;
总-分-总:《中国石拱桥》第5段赵州桥,《核舟记》全文,
《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全文。
B、 先主要后次要:《向沙漠进军》第5段。
C、 先原因后结果:《中国石拱桥》第9段。
D、 由现象到本质:《什么是生态平衡》。
E、 由性能到功用:《隆冬话竹》。
F、 由一般到特殊:《隆冬话竹》第9段竹子的种类。
G、 由整体到局部:《中国石拱桥》第6段卢沟桥。
注意:⑴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
⑵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⑶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
6、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⑴把握该段(篇)说明的中心和重点,分析思路。
⑵概括要全面,要抓住重点,语言要简洁,格式为:说明了什么。
⑶划分标准要统一,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如,总分总结构分三层,总分、分总结构为层。
四、 课外练习。
第二课时
内容:复习说明方法,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及学到的方法,指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复习说明方法,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二、复习说明方法。
1、本册学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⑴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等边三角形是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如河系的定义169页、生态平衡的定义122页)
⑵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如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课举了赵州桥、卢沟桥,《隆冬话竹》第二段,为了说明竹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作者举了许多巧妙地提到了竹的成语,《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第4-7段。)
⑶分类别:按一定的标准,不能有从属或交叉关系,要把集合中的所有内容都分完。如人分为男人、女人。(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中第3-5段大、小、中恒星,《向沙漠进军》中第4段游击战、阵地战,《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第二段分类。)
⑷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虹)《向沙漠进军》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把风沙化作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把水当作征服沙漠的武器。《宇宙里有些什么》第2、9、12段。
⑸作比较: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同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一定有两个方面。《宇宙里有些什么》密度小:比我们用抽气机造成的“真空”还要稀薄得多,《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第5、6段。
⑹列数据;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
竹子的种类95页,赵州桥、卢沟桥的长度、宽度,恒星的表面温度。
⑺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中国石拱桥》中引用张嘉贞、张族的话,《隆冬话竹》引用苏轼、李白的诗句。
2、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打比方:像、是、当作,就是比喻。
⑸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⑹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
⑺引言论:引用,标记是引号。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共同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特征,但各自有不同的特点:如打比方:形象生动;列数字:准确;举例子、作比较:通俗、具体;引言论:印证;分类别;条理清楚。
注意: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达,不要与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混淆,表述要规范。
五、复习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的语言运用,同义词的选择上。如课文104页第二、三题,172页第三题。
2、方法:⑴修饰、限制性语言:用删除法,去掉有什么不好?
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不能删去,该词说明了什么,如删去有什么不好。
⑵同义词的选择:用置换法,换了有什么不好?
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茫无涯际)。
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如词义、搭配、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
六、 说明文的阅读探究能力。
说明文的阅读探究主要是对信息的处理。
1、数据分析:《祖国的大豆》运用数据分别说明了什么?
2、图表阅读:⑴看清图表;⑵从图上找规律;⑶用简洁的文字表达。
【说明文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说明文教学设计
3.反思教学
7.说明文
8.方程教学反思
9.品德教学反思
10.教学反思评价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