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资源>[八年级物理上]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八年级物理上]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2023-07-16 08:28:3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ai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八年级物理上]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八年级物理上]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物理上]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篇1:[八年级物理上]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八年级物理上]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一、本节三维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透镜的种类。

・   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了解透镜的种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一些应用。本节内容较多,分两个课时完成。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1)认识透镜

这部分教学需要1个课时。

教材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凡尔纳小说入手,介绍了透镜的种类。并通过“博士”用冰取火的描述,引入了焦点和焦距的概念。需要强调,教材中将焦点定义为平行光能量的聚集点,突出了焦点的实质。如果阳光充足,应该组织学生到教室外,找一找透镜的焦点,实际测一测凸透镜的焦距,经历焦点和焦距概念的建立过程。

用冰取火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介绍中国古代的“冰燧取火”,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的演示实验设计很巧妙,特别是用手电筒产生平行光,通过烟雾来显示光路,把光束立体化,能够从前后左右不同方向,三维显示透镜对光束的作用。对实验进行总结,得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结论。

这个具体形象的全景演示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留下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实物基础。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老师应引导学生将光束抽象成光线,用图4-5-5来描述透镜对光的作用。

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教学中不要求深入介绍,对主光轴、光心等概念也无需定义。只要求通过对图4-5-6的分析,知道透镜成像是由透镜折射光线形成的。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完成这个探究需要1个课时。

关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即学生要经历实验探究的学习过程,同时也要知道这个规律,并了解这个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这是一个有明确步骤的指导型探究,实验的步骤较详细,实验过程的指导较为具体,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结论。

图4-5-1 明亮的窗户在纸上成的像

2.实验探究中应注意几点:

(1)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课题是在一定情境中提出的.,教材中的情景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案,老师亦可以在教室里让学生观察明亮的窗户在纸上成的像(图4-5-1),学生即席就可以做此实验,这是学生事先不容易想到的,会激起学生很大兴趣,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经历提出问题和猜想的过程。

(2)实验前应使学生明白用什么实验装置和怎样去研究,做好探究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规律的过程,是以旁批里的提示为路标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收集数据中,提示1指出,实验数据应分三个范围采集,每个范围至少有两组数据。提示2中,对实像、虚像从能量角度进行了诠释。对虚像的认识,可能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结合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来理解。完成实验数据的采集活动后,可引导学生作初步总结。因涉及像的虚实、大小和倒正,头绪较多,现象纷繁,学生不易梳理清楚。应允许学生的总结片面、不完整。

(3)在探究活动的最后,教材要求学生将蜡烛从很远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靠近,观察这个过程中像的变化。这个过程,不是对前面实验的简单重复,突出了从局部到整体、从静态到动态的认识过程,给学生一个动态的、全景式的图景。在此,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过程中像变化的两个分界点:蜡烛放在2倍焦距处和1倍焦距处。

图4-5-2

将蜡烛放在2倍焦距处,像是怎样的?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来分析,突出理性思维的作用。

(4)对透镜成像的应用,教材有意识地介绍了学生发明的手电筒投影仪。在“家庭实验室”,让学生制作了“有凸透镜的照相机”。要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材料准备与实验设计

1.实验材料准备

本节教学需要准备的材料如下:凸透镜、凹透镜、蜡烛、光屏、烧杯、手电筒等。

2.实验设计

(1)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

在J2501型光具盘上分别悬挂凸透镜和凹透镜,调整平行光源发出的5条细光束,使中央一条光束和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可观察透镜对光束的作用。

(2)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将光源、1字屏、凸透镜、毛玻璃屏依次固定在滑块上,用学生电源给平行光源供12伏电压。调整光源和光具的高度,使它们中心等高。分别移动光源和光屏,使屏上成清晰的像。

图4-5-3

[1] [2] 下一页

篇2:《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课题: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授课教师: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     黄  璜教    材: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五节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是初中物理光学的重要内容,凸透镜成像又是初二物理知识的重点,本节既是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又是进一步学习眼睛成像和照相机等仪器原理的基础,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课。二、学生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光的折射规律。但由于初二的学生认知能力还比较低,对知识的归纳概括以及迁移能力还不强。所以要把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对于凸透镜也仅仅知道它叫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但对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他们是知之甚少的。三、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 如下: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以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2)知道凸透镜的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3)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学生自己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和总结实验规律,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3、情感与价值目标(1)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有意识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透镜对准太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四、重点和难点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和它的成像规律是本节的重点。学生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五、教具准备1、不同焦距的凸透镜(f=5cm和f=10cm);光具座;蜡烛;光屏;平行光源。2、多媒体课件六、设计理念1、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如研究课题那样去进行。2、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 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猜想、分析,从中点拨其思维。3、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对科学研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融的情感,具有乐于探索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课将把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的主线,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七、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出示手中的凸透镜问学生?它是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设备上还见过它?引导学生回答出在照相机、投影仪上见过它。并告诉学生:“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很久以前就知道用冰磨成它的样子,来取火。”它的名字叫什么呢?叫凸透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本节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举例,从生活走向物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失时机地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二)学法指导,探究新知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桌上的凸透镜。组织观察、讨论分析得出凸透镜的形状特征。并板书: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提问:我们知道了光的折射规律,那么光线穿过凸透镜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在光具座上演示:平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得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它又叫会聚透镜。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演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从而介绍几个相关名词: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本节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能直观的、快速的认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符合其认知规律。]2. 提出问题

先让学生拿着凸透镜近距离的观察书上的字,学生会看到字被放大了,提问: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吗?然后让学生拿着凸透镜慢慢的远离书上的字,或者观察远处的物体。通过以上观察得知:物体通过凸透镜发生了变化,远处的物体变小了,而且倒着。近处的`物体只是被放大了,正倒没有发生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用同一个凸透镜观察不同的物体时,为什么有的大,有的小,有时倒,有时正呢?

使学生进入探索的物理情景当中。3. 提出猜想

猜猜看:这些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下面我们用实验去探究这一规律。4. 制定实验计划

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 提示: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是不同含义。只有当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让学生汇报设计的方案计划

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计划,让他们自己小组内讨论决定使用哪一种方案。

5.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要求: (1) 不管用何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像的正倒、物距、像距、物距与像距的关系。请学生开始自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学生中大致会出现三种情况:A 、没有找到像;B、找到了放大或缩小的像;C、光屏上烛焰的轮廓不清晰,本不是像。对A种情况,老师稍加提示,使之转变成第二种情况。针对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像产生的误解,教师要明确的指出:有的同学找到的不是像,同学们也许会感觉疑惑,急于想知道自己找到的是不是像,老师这时再通过演示实验强调如何找像,什么是像。                       指导实验: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会观察到什么样的像。(试试看)

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先猜,后试试)请学生把实验中得出的数据填入学案的表格内。

5、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得出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板书。   [本节设计意图:1、传统教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一般先列举出各种成像的条件,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各种情况下的像,通过这样的验证性实验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学得非常被动。我认为探究教学关键是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于是我在设计教学中,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的实例,然后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实例提出质疑――“放大镜”为什么还能成正倒、大小甚至虚实不同的像?接着由学生自行制定计划、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分析得出成像的规律,即物距、焦距、像距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亲身体会这种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课时主要是培养学生制定计划、收集数据、初步分析等能力。

2. 针对学生在平时课堂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的一定程度的无序性,采取印发学案(见附件)的措施: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在尽量给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的同时,避免探究活动中盲目性。在宽松的思维空间里,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独特的问题,会迸发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三)归纳小结,深化目标,布置作业 。1、小结本课的知识点。(1)凸透镜的定义。(2)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什么是焦点、光心、焦距和主光轴。(3)用课件演示成像规律。2、告诉学生: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3、课后练习以及阅读信息窗的内容。了解凹透镜有哪些特点?七、板书设计 五、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凸透镜成像规律:因为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也叫会聚透镜。 u>2f    成倒立、缩小、实像焦点(F)                            u =2f   成倒立、等大、实像光心(O)                            f<u<2f 成倒立、放大、实像焦距(f)                              u=f       不成像主光轴                               u<f      成正立、放大、虚像  附件:           学      案

1. 活动:你透过凸透镜看远处的物体时,你会看到怎样的像,提出问题。

2. 猜想:这些结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制定实验计划:

4. 实验过程

(1) 你认为你组同学有哪些与探究活动无关的活动?

(2) 你组同学是否得到了蜡烛的像?

(3) 你组同学光具座上物体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4) 你组同学在活动中,为了得到清晰的像,移动了哪些器件?有哪些没移动?你认为他们如此移动可行吗?如果移动显得混乱,不益于研究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固定、移动?

(5) 你组同学得到了哪些像?(放大、缩小、等大的)

(6) 你组同学测出了各种情况时的物距和像距?

5. 探究实验记录表物距u(cm)像的性质【凸透镜焦距(f=5cm或f=10cm)】倒立正立缩小放大实像虚像30      20      15      10      8      5      3

(试试看)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两倍焦距(2f)处,你猜,你会观察到。

先猜,后试)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处,又会怎样?

篇3: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评课稿

马老师上的是苏科版教材八上第四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内容。“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课堂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为本、以解决问题为线、以启发探究为主,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发现、总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设计合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堂课学生活动积极、气氛活跃,课堂整体有序,活而不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是一堂不折不扣的精品课。下面就以下两个方面谈谈我对马老师这堂课的看法。

一、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马老师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指导与帮助,让学生从提出问题出发,通过设计实验,系统观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过程,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去建构知识,鼓励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在互动中学习。在学习组织形式方面,学生采用六人一大组、两人一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每一大组有三套实验器材,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即保证学生能独立思考,又能更好的加强组内学生间的协作交流,促进了生生互动,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提升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应该说,从情境创设,问题引导,活动组织,实验指导,讨论交流,到规律总结,马老师始终充当引导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帮助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将课堂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思考、交流、展示、动手实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教学重点突出,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物理课程标准上针对这一节内容相关的要求是:“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在课程标准中,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并将科学探究列人“课程内容。科学探究既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马老师充分利用科学探究的.各要素,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探究活动一为例,马老师先通过学生用凸透镜互相观察对方,根据所看到的凸透镜成的不同的像,让学生猜想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和什么因素有关?继而激发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兴趣,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规律,在组内、班内进行交流,并进行师生的评价,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我对马老师这堂课课堂教学的两点看法,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篇4:中考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我们往往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强化记忆。

物距(u) 大小 像的虚实 像物位置 像距(v) 应用

u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2f 照相机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 u <2f 放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2f 幻灯机

u = f 不成像

u < f 放大 虚像 透镜同侧 v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运像变小”

口决二: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篇5:九年级物理《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

二、新课内容

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

生乙:透镜有多少种?

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

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63—64三段内容以及课本P66信息窗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___,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___,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

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

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

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

生: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用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64图4—41Lk较。同样厕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66图4—46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

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交流所测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一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凸透镜的焦距?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三、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下课后交给组长,并进行登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7作业l.2。

2.选用课时作业没汁。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一课时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透镜)

1、透镜2、焦点F,焦距f,主光轴、光心O。

篇6: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

篇7: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

(透镜)

二、新课内容

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

生乙:透镜有多少种?

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

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63—64三段内容以及课本P66信息窗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

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

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

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

生: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用

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64图4—41Lk较。同样厕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66图4—46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

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交流所测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一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凸透镜的焦距?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三、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下课后交给组长,并进行登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7作业l、2。

2.选用课时作业没汁。

五、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相关文章:

1.[八年级物理上]第3节平面镜成像

2.[八年级物理上]第1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4.《探究凸透镜成像》评课稿

5.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导学案

6.《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7.八年级物理上教学计划模板

8.[八年级物理上]第3节?活动:密度知识应用交流会

9.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10.八年级地理上教学总结

下载word文档
《[八年级物理上]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