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案
“changjiang3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案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案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案 标签: 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 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樟、稠”等6个生字。 2、弄懂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 4、能给课文分段。 5、读懂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 难点:各哦课文分段。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崇敬”、“稠密”造句。 3、默读课文,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4、体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弄懂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1、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2)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概括段意要抓住主要人物。) 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课樟树)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放映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的录象片段,请同学们仔细看,说说樟树什么样儿。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一次说话训练。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自然段中最能概括樟树外行特点的词。(蓬蓬松松) (3)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这里要抓住些重点词句,从樟树的枝、叶等角度感受它懂得勃勃生机) (4)指导朗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给画面配音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3、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篇2:《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件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
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樟、稠”等6个生字。
2、弄懂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
4、能给课文分段。
5、读懂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
难点:各哦课文分段。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崇敬”、“稠密”造句。
3、默读课文,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4、体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弄懂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1、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2)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概括段意要抓住主要人物。)
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课樟树)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放映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的录象片段,请同学们仔细看,说说樟树什么样儿。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一次说话训练。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自然段中最能概括樟树外行特点的词。(蓬蓬松松)
(3)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这里要抓住些重点词句,从樟树的枝、叶等角度感受它懂得勃勃生机)
(4)指导朗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给画面配音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3、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1)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要求:给第五自然段分层,画出重点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交流,并思考:这一自然段分那两层?这两层分别写“别的树木,而樟树。主要写樟树的,为什么却写先写别的树木?(这是比较式构段方式,这样写更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
(3)出示重点句,品评: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A、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
B、比较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C、“永久保持”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仍然”是什么意思?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能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D、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F、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男女生分别读一、二两层课文。
指导背诵,说说怎样才能背得又快又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G、学生自己练习背诵。
H、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高贵之处是它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而且能永久保持。
4、指导概括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五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这两句合为一句作为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和它的高贵之处。
5、学习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这句话写了几层意思?从哪个词可看出?
(3)“崇敬”是什么意思?与“尊敬”比较有什么不同?指导用“崇敬”说一句话?
(4)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5)指导概括段意
6、小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
篇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樟树的特点,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2、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3、了解反衬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明白赞美樟树就是在赞美宋庆龄。
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
2、布置学生预学。
教学过程:
一、预学
(一) 情境激趣
出示宋庆龄故居和樟树图,带领学生走近宋庆龄。
说说这里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自问生疑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读。理解“崇敬”、“瞻仰”的意思。
2、自读这两个自然段,让学生自主提问。
二、研学
(一) 了解樟树的特点,解决问题“宋庆龄什么舍不得两课樟树?”
1、这到底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让宋庆龄如此念念不舍,让游客如此喜欢?
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里交流自己的预学成果。
(出示预习单)
2、交流:这两棵樟树有什么特点?
(1)生机勃勃(板书)
出示: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
想象着伸向四面八方的枝干像什么?
绿得发亮的树叶你们看过吗?给大家比喻一下,就像
(像被雨水刚刚洗过一样,很耀眼。
像抹了一层油,亮闪闪。
像打了一层蜡,能照见人。?
设想宋庆龄奶奶曾在这树下做些什么?
(2)顽强不屈(板书)
仿照课文原句,用“无论??还是??总是??”练习说话。
指导朗读。
难怪在周恩来劝宋庆龄搬家的.时候,她不肯,说
过渡:其实宋庆龄不舍得搬家不仅仅是因为樟树的外形美,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3)香气永存(板书)
出示句子: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让学生自读后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解决问题:宋庆龄为什么不舍得这两棵樟树?指名说。
(4)了解反衬的写法。
出示句子: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
指名读描写石榴的句子
学生质疑:本文写的是樟树,为什么要写石榴树呢?
在学习小组中讨论提出的问题。
(反衬,突出樟树拒虫,香气永存。)
(二) 了解宋庆龄的品质,解决问题“人们为什么那么崇敬宋庆龄?”和“人们为什么爱
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
1、刚才有同学提出“人们为什么对宋庆龄那么崇敬,那么敬仰?”课前预学的第二个要求就是搜集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出示预学单
3、指名交流宋庆龄的故事。老师点评第一个,其余的学生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板书:斗志昂扬 坚强不屈 一身正气)
4、刚才的交流,结合板书,让同学们说说人们为什么崇敬宋庆龄。
5、再结合板书说说,有什么新的发现。
揭示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小结:写樟树就是为了写宋庆龄。因为樟树表现的特点和宋庆龄的伟大人格有相似之处,体
现了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品质。
6、出示美国记者安娜的话,指名读。
7、释疑:人们为什么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
(不仅是因为樟树的生机勃勃,更因为樟树市宋庆龄的缩影,表达了人们对宋庆龄的衷心爱戴和怀念。)
三、练学
出示练学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树木,写出其某一方面的特点。
交流。
四、课后作业
1、课后阅读《包公祠内桂花香》,进一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在片段练习的基础上,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树木写完整。
板书设计
篇4:《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两棵树。
出示: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篇5:《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2、这是上海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樟树,当周恩来劝宋庆龄同志搬家时。宋庆龄不肯,因为她——“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宋庆龄非常喜爱这两棵樟树)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红笔标注“舍不得”)指导朗读
4、那么这究竟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呢,宋庆龄会如此的喜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感受樟树外形美
1、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两棵樟树。
2、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屏示第4小节。
(读后交流)“蓬蓬勃勃”
(屏示: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板书:蓬蓬勃勃)
什么叫蓬蓬勃勃啊?
理解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
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
A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一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枝繁叶茂”。)
(从“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一句,可以看出枝干多,而且长得粗壮。)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指名读、齐读)
B“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这一句中,“稠密”是说叶子又多又密,“绿
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只有叶子长得好,才能发亮。
师:多美的树叶。女生一起把它的美读出来。
女生深情朗读: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C“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
勃”中的“四季常青”这一个词看出樟树的生命力非常强。
师: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哪个关联词也说明它生命力顽强呢?(“无论……总是……”)
师引读:是啊,无论,它们总是。
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
蓬蓬勃勃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出示句式:
无论,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练说。
多么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读第4小节)
如此蓬蓬勃勃的樟树,难怪宋庆龄这样的舍不得它。
三、比一比,品味樟树内在美
1、这两棵樟树除了长得的蓬蓬勃勃外,还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在这一段中找找答案
(这樟树还具有可贵之处。)
你能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屏示:这是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板书: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②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
(即使……也……)
(只要……就……)
师引读:(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
(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这个香味保持得也算够久的了!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展现出,这是樟树独有的品格的呢?
(与其他树木比较)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
4、文章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
屏示: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师:这还是——
这是宋庆龄故居里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四、品一品,感悟人树相同处
1、、宋庆龄的故居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两棵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或是说,宋庆龄根这两棵樟树有什么共通之处呢?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小知识和故事(抽屉中取出)
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你读懂宋庆龄和樟树究竟有哪些共通之处了吗?
学生说说,宋庆龄与樟树的关系。
老师还为同学们搜集到一些外国友人对宋庆龄的评价(课件出示)学生自读
师:这就是宋庆龄!
她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地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过洋,她的品德像樟树一样飘洒着永远的芳香!
(出示: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洒在人们的心间!)
齐读。
2、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宋庆龄
当我来到宋庆龄的故居,站在这两棵樟树下,我。
写话,指名读。
3、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春夏秋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正如在人们的心目中,化身红烛的老师,化身青松的陈毅爷爷,这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五、课外拓展
中国福利会还在1985年设立的全国性专项奖——宋庆龄樟树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六、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宋庆龄的故事,深入地了解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樟树精神。
板书设计:
篇6:《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次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次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四、五两个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在教学第四小节时,首先引导学生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在引导学生体会樟树的内在美时,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体会樟树的可贵品质。默读,作为中年段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的。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最后理解“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时,我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搜集到宋庆龄的资料,将樟树和宋庆龄联系起来思考,找出樟树的可贵品质和宋庆龄高尚品格的相似之处,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樟树的热情赞美和对宋庆龄同志的深切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中“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等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它体现宋庆龄一身正气、顽强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这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树。 3、看课件图1,教师述说:大家请看这是上海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樟树,当周恩来劝宋庆龄同志搬家时。宋庆龄不肯,因为她――“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课件2: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4、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宋庆龄非常喜爱这两棵樟树)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红笔标注“舍不得” )指导朗读 读出宋庆龄的不舍。 二、细读课文,体情悟道。 1、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两棵樟树。 2、出示第四自然段(课件3),学生自由读,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屏示第4小节。 (读后交流)“蓬蓬勃勃” (板书:蓬蓬勃勃) 什么叫蓬蓬勃勃啊? 理解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思 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 A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一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 “枝繁叶茂”。) (从“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一句,可以看出枝干多,而且长得粗壮。)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指名读、齐读) B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这一句中,“稠密”是说叶子又多又密,“绿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只有叶子长得好,才能发亮。 师:多美的树叶。女生一起把它的美读出来。 女生深情朗读: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C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中的“四季常青”这一个词看出樟树的生命力非常强。 师: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哪个关联词也说明它生命力顽强呢?(“无论……总是……”) 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出示句式:(课件4) 无论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练说。 师引读:是啊,无论 ,它们总是 。 多么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课件5)。(齐读第4小节) 如此蓬蓬勃勃的樟树,难怪宋庆龄这样的舍不得它。课件6 3、这两棵樟树除了长得的蓬蓬勃勃外,还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在这一段中找找答案 (这樟树还具有可贵之处。) ① 你能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屏示:这是具有驱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板书:驱虫香气,永久保持) ②这种驱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 (即使……也……) (只要……就……) 师引读:(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 (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这个香味保持得也算够久的了!也正因为如此,从古到今人们都很喜欢用这种木料来做家具,比如说衣柜或箱子等;也就是说它的香气使虫类害怕,人们却喜欢,因为它不仅给我们带来香味,还能保护我们的物品。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展现出,这是樟树独有的品格的呢? (与其他树木比较) 4、文章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课件7) 屏示: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师:这还是――宋庆龄故居里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 5、宋庆龄的故居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两棵樟树呢?人们为什么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又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老师这里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资料,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看看你从中读懂了宋庆龄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资料展示,了解宋庆龄) 汇报:你读懂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了吗?(学生说宋庆龄与樟树的关系,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词:顽强不屈、一身正气等)。 6出示填空题:课件 引导填空,把人和树联系起来。(课件) 7、小结:师:这就是宋庆龄!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春夏秋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正如在人们的心目中,化身红烛的老师,化身青松的陈毅爷爷,这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她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地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过洋,她的品德像樟树一样飘洒着永远的芳香! (出示: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洒在人们的心间!)(课件) 齐读 8、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宋庆龄,因此,人们会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永久的纪念,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板书:崇敬、怀念) 9如果你来到了宋庆龄的故居,你会和这樟树留影吗?为什么? 三、课外拓展 1、为了纪念宋庆龄,中国福利会还在1985年设立的全国性专项奖――宋庆龄樟树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2、也有人对宋庆龄和樟树了解之后为故居的两棵樟树作了一首诗,题目是《咏樟》用它来赞美樟树,更是赞美宋庆龄。大家请欣赏。(出示诗欣赏,自读)让我们也怀着崇敬和怀念之情朗读一下这首诗。(齐读) 四、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宋庆龄的故事,深入地了解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樟树精神。 板书: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借物喻人) 外形 充满活力 蓬蓬勃勃 崇敬 樟树 可贵 驱虫香气 永久保持 爱戴 宋庆龄一身正气 顽强不屈 怀念篇7:《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实验目标:
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宋庆龄的生平。
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宋庆龄的生平。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学会用重点突破的方法为课文分段。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
2、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C、指名说说,大家参与评点,相互补充。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篇8:《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质课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质课教案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篇9: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简介宋庆龄生平。
解题。
故居 樟树
课文应该写什么?什么地方的樟树?
范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
说说你对课文的那个部分的印象最深。
自读课文
轻声朗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通读每个自然段。
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检查自学情况。
抽读生字卡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指导分段
自由读课文。
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告诉我们什么。
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给课文分段。
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作业 :
分段朗读课文。
复习生字。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抽读生词。
口头扩词。
劝()() 拒()()()
繁()()() 稠()()()
细读课文
自由读§1~3。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是写谁的'事?什么事?
指导朗读。
学习§4。
默读,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语。
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再读课文,找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看图理解有关句子。
指名说说稠密的意思。
指导造句。
指导背诵课文第二段。
默读5。
用“ ”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 ”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指导朗读。
引导背诵。
指名朗读§6。
理解有关词语。
说说为什么人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两课樟树前合影留念?
作业 :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篇10: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两棵树。
出示: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
2、这是上海宋庆龄故居里的两棵樟树,当周恩来劝宋庆龄同志搬家时。宋庆龄不肯,因为她--“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宋庆龄非常喜爱这两棵樟树)你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红笔标注“舍不得” )指导朗读
4、那么这究竟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呢,宋庆龄会如此的喜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感受樟树外形美
1、是怎样的两棵樟树,让宋庆龄如此的不舍呢?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这两棵樟树。
2、出示第四自然段,学生自由读,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屏示第4小节。
(读后交流)“蓬蓬勃勃”
(屏示: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板书:蓬蓬勃勃)
什么叫蓬蓬勃勃啊?
理解意思: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的意。
这段话中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课文(读后组织交流)
A 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一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 “枝繁叶茂”。)
(从“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一句,可以看出枝干多,而且长得粗壮。)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指名读、齐读)
B “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这一句中,“稠密”是说叶子又多又密,“绿
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只有叶子长得好,才能发亮。
师:多美的树叶。女生一起把它的美读出来。
女生深情朗读: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C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
勃”中的“四季常青”这一个词看出樟树的生命力非常强。
师: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哪个关联词也说明它生命力顽强呢?(“无论……总是……”)
师引读:是啊,无论 ,它们总是 。
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
蓬蓬勃勃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出示句式:
无论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练说。
多么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读第4小节)
如此蓬蓬勃勃的樟树,难怪宋庆龄这样的舍不得它。
三、比一比,品味樟树内在美
1、这两棵樟树除了长得的蓬蓬勃勃外,还有什么特点?
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在这一段中找找答案
(这樟树还具有可贵之处。)
你能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屏示:这是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板书: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②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
(即使……也……)
(只要……就……)
师引读:(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
(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这个香味保持得也算够久的了!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展现出,这是樟树独有的品格的呢?
(与其他树木比较)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
4、文章读到这里,我们了解了
屏示:这是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的两棵樟树。
这是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师:这还是--
这是宋庆龄故居里蓬蓬勃勃、具有拒虫香气且永久保持的两棵樟树。
四、品一品,感悟人树相同处
1、、宋庆龄的故居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两棵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或是说,宋庆龄根这两棵樟树有什么共通之处呢?
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小知识和故事(抽屉中取出)
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你读懂宋庆龄和樟树究竟有哪些共通之处了吗?
学生说说,宋庆龄与樟树的关系。
老师还为同学们搜集到一些外国友人对宋庆龄的评价(课件出示)学生自读
师:这就是宋庆龄!
她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地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过洋,她的品德像樟树一样飘洒着永远的芳香!
(出示: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洒在人们的心间!)
齐读。
2、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宋庆龄
当我来到宋庆龄的故居,站在这两棵樟树下,我 。
写话,指名读。
3、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春夏秋冬,一起走过风风雨雨。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正如在人们的心目中,化身红烛的老师,化身青松的陈毅爷爷,这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
五、课外拓展
中国福利会还在1985年设立的全国性专项奖--宋庆龄樟树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六、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宋庆龄的故事,深入地了解她身上所体现的那种樟树精神。
板书设计: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精神蓬勃 蓬蓬勃勃
一身正气 坚强不屈 拒虫香气 永久保持
高贵品质 高贵木质
借物喻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饕叮撼砻堋⒙痰梅⒘痢⑺募境G啵?br>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2:四下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公开课)
四下教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公开课)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4.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这樟树和故居的主人――宋庆龄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到故居,走近樟树看一看吧。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出示图片:樟树)看着这两棵樟树,你想到了哪个词语来描述它吗? 2.课文哪个小节具体写了樟树的外形呢? 3.投影出示:第四小节文字 (1) 指名读。 (2) 找一找这小节中哪个词最能表现樟树的特点?(生交流后点击“蓬蓬勃勃”) (3)“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生命力非常强,充满活力。) 4.你从哪里感受到樟树总是蓬蓬勃勃的呢?请圈出相关的语句。 (1)“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男生读)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枝干多,长得粗壮,又多又壮的,生机勃勃。真是枝繁叶茂。 (2)“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女生读) 稠密、绿得发亮:叶子多,长的好,叶子有光泽,青翠欲滴。 (3)“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生命力强。 这句话中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啊,它会在哪些恶劣的环境还能这么蓬蓬勃勃呢? 投影出示:“无论是________还是_________,樟树总是 。” 5.樟树如此茂盛,生机勃勃,你能读好这小节吗?(自读――指名读――齐读) 6. 多么顽强,充满生命力的樟树!我们怎样快速的背诵这三句话呢?看看作者在描写樟树外形特点时,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枝干――树叶――四季常青) 自背――指名背――齐背 三、学习第5自然段 1.过渡:樟树不仅蓬蓬勃勃,显示了它的外形美,课文还写了它的可贵之处。 2. 默读第五自然段,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指名读。那这小节可以分几层?说说层意。 一(1―3句)别的树木容易招虫。 二(4―7句)樟树的可贵之处。 3.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他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4.交流: (1)“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①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香气?(拒虫的香气) 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保持多久? ②你从哪里具体看出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2)“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①找出关联词。你从这个关联词中体会了什么? (樟树不仅生长在泥土里有拒虫的香气,即使制作成了家具,这种香气也能永久保持。) ②指名朗读,齐读。 (3)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这句话中又有一个表示条件的关联词:“只要……就……” 教师引读:(师)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这木质存在十年,(生)虫类就怕它十年。 (师)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5.自读这3句话――指名读――齐读 6.出示这3句话。 樟树拒虫的香气能保持多久?后两句做了具体的描述,都是为了补充说明第一句中樟树本身的拒虫香气是永久保持的。 作者在描写樟树的拒虫香气时,顺序非常清晰。你能试着背诵这3句话吗?(指导背诵) 7.既然这小节主要写樟树有拒虫的香气,为何还要写别的树木?(反衬出樟树拒虫的品格) 8.宋庆龄故居有很多东西,为什么作者只写了这两棵樟树呢?宋庆龄和这两棵樟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投影出示宋庆龄像)这就是**宋庆龄,她给你的印象是什么?(美丽、高贵、典雅、有气质) (2)出示一段史料(指名读)。读了这段文字,宋庆龄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爱国、爱民、坚强勇敢、一身正气、热爱儿童。) 她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四海,一位外国友人是这样评价宋庆龄女士的`。(出示: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播洒在人们的心间!) (3)现在,你读懂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共通之处了吗?(充满活力、一身正气) 作者表面写樟树的可贵之处,实际上是借樟树来赞美宋庆龄的高贵品质。宋庆龄的一身正气如同樟树的拒虫香气一般,令敌人畏惧。这就是借物喻人的手法,使得樟树也具有了象征意义。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引读:难怪周恩来总理让宋庆龄搬个家,她却不肯。她说她舍不得这两棵树。她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因为樟树不论生存环境如何变化,总是蓬蓬勃勃,充满活力,更可贵的是樟树具有的永久保持香气的特点。) 2.小结:樟树和故居的主人宋庆龄相依相伴,共同走过了春夏秋冬,经历了风风雨雨,在樟树身上体现了宋庆龄的高贵品质。因此,她对这两棵樟树不仅仅是喜爱,还有着深厚的感情。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如今,人们――(引读第六自然段)(投影出示) 2.交流:为什么人们总爱在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 (不仅因为樟树长得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更因为宋庆龄就像樟树那样,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她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对宋庆龄十分崇敬。) 3.让我们也怀着崇敬的心情读一读这一段话。(有感情地齐读第6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1.小结:是啊,这樟树不再是两棵普普通通的樟树了!在人们心目中,它显现出的是宋庆龄女士的人格魅力,它是宋庆龄女士高贵品质的象征。 2.最后,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怀念,崇敬的心情,饱含深情地再读课题。(生有感情地齐读)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课后收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举行故事会。 板书: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充满活力 蓬蓬勃勃 一身正气 拒虫香气、永久保持篇1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樟树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感受樟树拒虫的可贵之处。
2.感受宋庆龄的品质与樟树的相似之处,品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初步感知“不搬家”之理由。
1.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
(1)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哪儿的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什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学生读后,教师小结:不同的朗读所要强调的意思不一样。请同学们再根据要求读一读:本文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什么?(生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师强调:对,本文所写的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本文的重点是写樟树,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师:宋庆龄的故居在周恩来同志的眼里小了点,他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宋庆龄却不肯,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理由。(宋庆龄舍不得庭院里的两棵樟树)
3.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什么呢?请通读课文,说说理由。(生命旺盛、品质高贵)
二、细读品悟,全面体会“舍不得”之含义。
(一)感知樟树“生命旺盛”。
1.自读第4自然段,说说哪一个词语最能表现它的生命旺盛?(蓬蓬勃勃)
2.樟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蓬蓬勃勃”,请细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樟树的哪些部分,及其形态。
3.组织交流、讨论:
枝干:粗壮、多(伸向四面八方)、长(伸得远远的)。(引导体会:枝干越粗越壮,越多越长,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引导体会:树叶越密,绿得越亮,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文学是用“形象”说话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并在这种转换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4.体会“四季常青”的特点。
樟树一年四季要经历多少磨难,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请学生想象不同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达。出示:
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口头填写内容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所填的内容。)
【学生填写、朗读的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合理想象樟树一年四季经受各种磨难之后仍然蓬蓬勃勃的过程。】
4.不管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多么顽强的樟树,同学们好好读一读,将樟树的形象留在脑海中。
(二)体会樟树“品质高贵”。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描写樟树可贵的句子。
2.组织交流:
(1)围绕“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展开交流。
a.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闻到过香气,这种香气会发生变化吗?
b.小结:这就是樟树,它活着的时候,香气不变,死了的时候,仍然有香气,且这种香气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可贵。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樟树的香气与生活中其它的香气是不同的,即生活中的不少香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樟树香气能长久保持是了不起的;这样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过程。】
(2)抓住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生:就怕它一天。)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千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千年。)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在哪里呢?(樟树的香气能长久保持,樟树的香气能永远拒绝虫类的侵害。)
【这种反复、递进式的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樟树“香气拒虫、香气长久”特点的认识,也使学生对樟树的情感随着一遍遍的朗读得以深化。】
3.这一自然段,不仅写了樟树,还写了别的树木,如石榴。课文为什么要写石榴呢?
(组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比较”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更加突出了樟树的与众不同,可贵。)
4.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以及写法的精妙。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与理,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文章是怎样表达的。而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引导学生认识了“比较”的写法,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写法的好处。】
三、适度拓展,深刻理解“人与树”之相似。
1.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是两棵香气永存的樟树,这是两棵让虫子害怕的樟树,这是两棵让宋庆龄舍不得离开的樟树!那宋庆龄是怎样的人呢?
2.请学生结合课前的资料收集,谈谈对宋庆龄这一人物的印象和认识。
3.出示中外人士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朗读:
(1)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2)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师。”
(3)美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海伦·福斯特·斯诺说:“多亏我结识了宋庆龄,她的坚贞不屈,勇敢忠诚和她的精神美,是活的中国最卓越的象征。”
(4)毛泽东主席1936年在致宋庆龄的信中这样写道:“一九二七年后,真能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毛主席称宋庆龄为先生)
4.师:樟树的香气让虫子离得远远的,而宋庆龄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同样令人敬佩!学到这儿,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女性?
相机板书: 精神蓬勃、正气凛然、高贵典雅……
5.请学生说说“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交流后教师小结:宋庆龄美好的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枝干一样伸向四面八方,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蓬蓬勃勃,就像她故居樟树的香气一样永久保持、拒绝害虫的侵蚀。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通过课前学生的资料收集,课上的简要表达,辅之以中外名人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对宋庆龄这一人物形象有了较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她与樟树进行比较,就容易了。】
篇14:《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说话,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关键词理解樟树品质的可贵之处,通过朗读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 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及体现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2、复习段落划分。
上节课我们已经给课文划分了段落,谁来告诉大家是怎样分的呢?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大段(第1-3自然段)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
(3)宋庆龄爱这两棵樟树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4)教师小结:告诉我们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过渡:宋庆龄的故居的这两棵樟树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画出相关的段落。
2、学习第二大段(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两棵樟树长得什么样子?
(2)自读第四自然段,画出能表现樟树外形特点的词语。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样子 枝干粗壮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4)指导用“无论……总是……”说话。
(5)指导朗读、背诵。
(6)过渡:樟树的确很美,但是使宋庆龄舍不得离开故居的不只是樟树的外形美,哪还有什么呢?
(7)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指名说,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永久保持。
(9)从哪儿可以知道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呢?
(10)指名说,板书:拒虫香气。
(11)引导用“只要……就……”说话
(12)虫类很怕樟树,它怕其它的树吗?从哪儿可以看出?
(13)师生共同交流。
(14)齐读第5自然段,读出樟树的可贵之处。
(15)指导朗读、背诵。
(16)概括段意:写了樟树的外形特点和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
(17)对,就是樟树的外形美和永久保持的香气的可贵之处使宋庆龄舍不得离开故居,更舍不得离开故居的樟树。而现在,人们又爱在樟树前做什么呢?
3、学习第三大段(第6自然段)
(1)齐读6自然段。 “瞻仰”什么意思?
(2)指名回答。(宋庆龄资料交流。)
(3)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下留影纪念?
(外形美,品质美,正是宋庆龄先生的一生写照)
三、总结全文
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辆棵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四、作业设计
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各写一句话。
【2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案】相关文章:
8.宋庆龄事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