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
“笨蛋挞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
昨天上午,第一次聆听了孙老师执教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
孙老师教态自然大方,课堂气氛驾驭自如,她对教材钻的比较深,教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樟树的品质象征宋庆龄的品质,让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有了较深的了解。
一、以学生为本,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比如:第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学会怎么写树:从枝干、树叶、生命力三个角度入手,以学生为本,定位在认识树的外形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直奔重点句:本身有香气,还能永久保持。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语句?为什么还要写石榴树?让学生注意下文的举例具体说明和上文的对比衬托的方法在写作中的有用性。在课中让学生对樟树、石榴树说几句。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樟树的内在美。
对本节课,本人还有一点小小的建议:
对于开头让学生汇报宋庆龄的情况以及对故居的认识,我认为是否可以放在第一课时进行。
在课的结尾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借物喻人,可不可以以“樟树和宋庆龄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我想学生很快就会知道文章是借助樟树的品质象征宋庆龄的品质。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略的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孙老师见谅。
篇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之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之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之一佚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之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主要板书.计划
枝干粗壮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 崇敬怀念
永久保持 高贵之处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生字词三遍2组词;3造句;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描红
课外读课文
背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生字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断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一)揭题:出示宋庆龄图像,简介宋庆龄,理解“故居”的意思。
(二)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三)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四)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五)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篇4: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实录)
“和美语文”,是在借鉴古今中外哲人智慧的基础上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思想,旨在克服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诸多的极化现象,“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构建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绿色的“生态”境界,以求生成雅俗共赏的“和美”课堂。
而沈老师执教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意在达到“形神融通”的和谐状态。这是一篇托物喻人的文章,虽在描写两棵香樟树,实则写宋庆龄身上的那种“香樟树”精神。而沈老师便抓住了香樟树的“香”,使整篇课文达到了形神融通。这“香”虽是樟树“形”的一部分,又是樟树的“神”之所在,更是宋庆龄的“神”之所在,整堂课结构互相融通,首尾呼应,特别是以关联词为突破口,并且能巧妙运用,让学生在习文、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樟树的形象美,进而用自己的语言去创造樟树的精神美,再而迁移至宋庆龄的精神美。
一、 绘樟树之形。
沈老师首先抓住樟树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始终保持蓬蓬勃勃的生命力这三方面,慢慢地使学生脑海中,两棵樟树的形象越来越清晰。特别是在“蓬蓬勃勃”环节中,老师抓住“无论……总是……”这一关联词,让学生体会樟树一年四季旺盛的生命力:
师:蓬蓬勃勃是一种什么感觉呀?
生:旺盛的生命力,朝气勃勃
师:你能读好蓬蓬勃勃吗?(生读)
师: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只是存在一天两天吗?如果不是,那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呢?
生:无论……总是……
师:樟树一直都是这么蓬蓬勃勃的,你能读好这种感受吗?(生读)
师:一年365天,这两棵樟树要面对大自然的哪些考验?你能想象一下吗?(学生想象) 师引读小结:是呀!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樟树总是(蓬蓬勃勃)
是呀!无论它遇到寒风凛冽的冬天,樟树总是(蓬蓬勃勃)
是啊!无论在暴风骤雨的日子里, 樟树总是(蓬蓬勃勃)
板书:蓬蓬勃勃
学生通过“无论……总是……”这对关联词,不仅感悟到两棵樟树始终如一的蓬勃朝气,还能在想象环节中灵活运用这对关联词,借助学生富有感染力的朗读,使本来就抽象的文字带给学生的却是具体形象的两棵极具生命力的樟树,能不让学生喜爱吗?
二、 悟樟树之神。
沈老师并没有让学生对樟树的喜爱停留在表面,而是把重点放在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上。并又抓住了“即使……仍然……”和“只要……就……”贯穿于整个环节,品悟樟树的高贵在于它永久保持的香气和拒虫的特性:
师:樟树的高贵的品质表现在哪里?拿出笔来,把句子划下来
生:(……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到文章中去找找,这种香气能保持多久呀?
生: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引读:是呀,即使当它枯枝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
即使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
即使过去一年,香气仍然……
即使过去十年,香气仍然……
即使过去百年,香气仍然……
师:这就是永久保持的香气,这正是樟数的高贵之处。
师:宋庆龄舍不得的仅仅是永久保持的香气吗?再看看第5自然段,她舍不得还有什么呢?
你觉得呢?
生:不容易招虫。
师:你从哪个句子中读懂的?
生:只要樟树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只要樟树还活着,虫类就会怕它,不敢接近它。
师引读:是呀!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
只要这木质存在十年,虫类就----
只要这木质存在百年,虫类就----
沈老师通过让学生读文,再让学生想象,无论是在文本内外,都在不断地强化这组关联词,也不断地加深学生对樟树那种种高贵品质的印象。让学生深深感悟到宋庆龄之所以不舍这两棵樟树的真正原因。
三、借樟树喻人。
宋庆龄是喜爱这两棵彰树的,而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人们也会怀着崇敬的心在樟树前留影,他们也喜爱这两棵樟树啊!因为他们觉得“人如树,树如人(宋庆龄)”。与人们一起留影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两棵普通的樟树了,而是那位一直蓬蓬勃勃,永久让敌人畏惧的伟大女性--宋庆龄了。沈老师能解读到此,确实下了不少工夫,但如何让学生明白,得更下工夫了:
师:同学们仅仅是这样吗?他们还爱的是什么?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相信你会懂的更多的。
出示资料
宋庆龄(1893-1981) 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孙中山逝世后,她仍然坚持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勇敢顽强地与蒋介石、汪精卫的叛变行为作斗争。国民党以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战的罪名传讯和监禁爱国救亡运动七位领导人时,她在法庭上大义凛然,目光逼视法官,并亲自到苏州向高等法院要求与“七君子”同服“爱国罪”,保护和营救了大批共产党员和反蒋爱国人士。建国后,她担任着繁重的国家领导工作。
师:你读懂了什么? 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慢慢地从老师出示的资料中,明白宋庆龄身上就有那种一直让反动派惧怕的震慑力存在。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沈老师并不是把这段课外资料用到这里就结束了,她又把课文中那两组“即使……仍然……”、“只要……就……”关联词又巧妙运用到资料中,让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宋庆龄高贵品质的印象,更加深了学生对两组关联词的掌握与运用。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种借助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策略。而后,沈老师再次回到“樟树之形”这一自然段,让学生再来想象这两棵樟树,我相信这两棵樟树已不再是刚开始的那样普通了,而是凝聚着宋庆龄精神的两棵独特的樟树,两棵樟树已植根于学生们心中,也许他们有时看到路旁的樟树,便会想到曾记得有这样一位中国最伟大的女性。
沈老师在整堂课中,读中悟形,形中悟神,把樟树的“形”与“神”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让学生得到了有效的收获,更是一次独特的体验。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实录)]
篇6:《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后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后感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这篇课文让我深有感触。
课文主要讲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这两棵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香气永久保持。人们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时,总爱在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作者通过写樟树的特性,让我知道,樟树能发出驱蚊的香气已属不易,而且能永久保持,更加令人敬佩,这也是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还知道宋庆龄早期参加革命,致力于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而她对妇女、儿童方面做出的贡献更不可被忘记。她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还说“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是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而樟树的品质恰恰是宋庆龄一身正气,坚强不屈的美好品德的真实写照。所以,在人们看来,那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人们热爱樟树,更是怀念宋庆龄,仰慕她那美好的品格和为祖国繁荣昌盛奋斗不已的精神。这也是人们为什么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的原因。
的确,宋庆龄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她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美好明天而奋斗。
篇7:《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练习题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练习题
1、看拼音,写词语。
cū zhuàng chóu mì sìjìcháng qīng fán yǎn hòu dài
( ) ( ) ( ) ( )
zhān yǎng jì niàn chóng jìng zhī kū yè luò
( ) ( ) ( )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仍然--( ) 崇敬--( ) 高贵--( )
稠密--( ) 永久--( ) 粗壮--( )
3、用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造句。
(1)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樟树的`“可贵”之处表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____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_______ 的可贵之处,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粗壮 稠密 四季常青 繁衍后代 瞻仰 纪念 崇敬 枝枯叶落
2、依然 尊敬 尊贵 茂密 永远 强壮
3、略
4、樟树有“一种香气”,而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5、外形和生长特点 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 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篇8:《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后感
学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我就产生了想亲眼看一看那两棵樟树的愿望。借着去上海复诊的机会,爸爸带着我一起去瞻仰宋庆龄故居。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故居,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用汉白玉雕刻成的宋庆龄塑像,她手捧鲜花,极目远眺,真是栩栩如生。看着她亲切慈祥的面容,我久久不愿离开。塑像后面是文物馆,别看这文物馆小,可文物可真不少,有她的美国留学证、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亲笔书信和各国贵宾赠送的礼物等等。这一幅幅图片,一件件文物,讲述了宋庆龄光辉的一生。
穿才车库,我们来到她的别墅――一栋红瓦白墙的三层小楼,一楼客厅的墙上挂着徐悲鸿的《双马图》,地上铺着毛泽东送的地毯,一组沙发排放在四周。二楼的卧室里挂着一张宋庆龄和孙中山先生的结婚照,她是那么年轻,充满朝气,在卧室的一侧放着一座古钟,古钟的指针永远的.停在20:18分,这是宋庆龄离开我们的时间。
在一片草地上,我终于看到了一排樟树,它们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像两把绿色的巨伞撑在空中,我站在树下,感到清新凉爽,又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瞻仰结束了,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宋奶奶:你就像那棵棵樟树为我们遮风挡雨,用你的一身正气激励我们永远向前!
篇9:《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后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主要是讲了宋庆龄故居有两颗樟树。这两棵樟树四季常青,长得非常茂盛,当初周恩来总理来看望宋庆龄先生的时候觉得她住的房子太小了,于是就想给她换一个居住的地方,但是被宋先生拒绝了。
宋庆龄故居的香樟书常年保持着香气。人们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时,总是喜欢在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早年参加过革命,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处处受到排挤,而且还有外国的侵略,宋庆龄先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她不畏强权,一身正气,受到了人们的崇敬。她对妇女和儿童非常关心。因为宋庆龄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宋庆龄的精神是令我们感动的。我对宋庆龄先生的也非常敬佩,虽然他已经离开但是她的故事永远留在我们身边。
宋庆龄高贵的品质和坚毅的革命精神时刻鼓舞着我们。有机会我也要去一下宋庆龄的故居看下那两颗香樟树。那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人们热爱樟树,更是怀念宋庆龄,仰慕她那美好的品格和为祖国繁荣昌盛奋斗不已的精神。这也是人们为什么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的原因。
篇10:《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说课稿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我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莎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和作者常常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间观等等,不可能与作者完全相同,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上面所述的三个教学目标,并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方法,我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四大块。
第一环:揭题导入,复习上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是很喜欢这两棵樟树的,那就可以很顺当地引导他们去看一看这两棵樟树到底长得如何,为何会得到宋庆龄的青睐。于是我马上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第三环: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上一环节,樟树的外在美已经浮现眼前,这一环节中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了。默读,作为中年段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的。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接下来就说说樟树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发现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这是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那第二步我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读完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如果学生只是从樟树本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来思考,我就继续引导,让他们回顾第一课时所了解到的宋庆龄生平事迹,且边回忆边想:宋庆龄和樟树和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表见解,意在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有的可能说:樟树长得蓬蓬勃勃,而宋家三姐妹的外表也是非常出众的,因此从外形看,宋庆龄和樟树一样长得挺拔秀丽。有的可能说:樟树四季长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宋庆龄曾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孙中山去世后,她仍然积极参加抗战,说明她是樟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有的可能说:樟树的香气,令虫子害怕,而宋庆龄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的精神让敌人望而生畏。有的可能说:樟树身上的拒虫香气能永久保持,这就像宋庆龄一样她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还有的可能说:宋庆龄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她虽然去逝了,但一看到樟树就会想到宋庆龄,她永远会留在我们心中……
最后点明,这就是人们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的原因,樟树是普通的樟树,但与众不同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还是因为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悟朗读整篇文章,感情升华。通过上述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
深入学完整篇文章,最后回到文章的写法上,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我举例让学生回顾以前接触的一些运用“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并课外拓展篇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芭蕉》,让学生说一说文章用芭蕉来比喻谁?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品质?跃出文本,有机拓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篇1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樟树的特点,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2、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3、 了解反衬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明白赞美樟树就是在赞美宋庆龄。
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
2、布置学生预学。
教学过程:
一、预学
(一) 情境激趣
出示宋庆龄故居和樟树图,带领学生走近宋庆龄。
说说这里的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自问生疑
1、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读。理解“崇敬”、“瞻仰”的意思。
2、 自读这两个自然段,让学生自主提问。
二、研学
(一) 了解樟树的特点,解决问题“宋庆龄什么舍不得两课樟树?”
1、这到底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让宋庆龄如此念念不舍,让游客如此喜欢?
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里交流自己的预学成果。
(出示预习单)
2、 交流:这两棵樟树有什么特点?
(1)生机勃勃(板书)
出示: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
想象着伸向四面八方的枝干像什么?
绿得发亮的树叶你们看过吗?给大家比喻一下,就像
(像被雨水刚刚洗过一样,很耀眼。
像抹了一层油,亮闪闪。
像打了一层蜡,能照见人。?
设想宋庆龄奶奶曾在这树下做些什么?
(2)顽强不屈(板书)
仿照课文原句,用“无论??还是??总是??”练习说话。
指导朗读。
难怪在周恩来劝宋庆龄搬家的.时候,她不肯,说
过渡:其实宋庆龄不舍得搬家不仅仅是因为樟树的外形美,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3)香气永存(板书)
出示句子: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让学生自读后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解决问题:宋庆龄为什么不舍得这两棵樟树?指名说。
(4)了解反衬的写法。
出示句子: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
指名读描写石榴的句子
学生质疑:本文写的是樟树,为什么要写石榴树呢?
在学习小组中讨论提出的问题。
(反衬,突出樟树拒虫,香气永存。)
(二) 了解宋庆龄的品质,解决问题“人们为什么那么崇敬宋庆龄?”和“人们为什么爱
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
1、刚才有同学提出“人们为什么对宋庆龄那么崇敬,那么敬仰?”课前预学的第二个要求就是搜集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出示预学单
3、 指名交流宋庆龄的故事。老师点评第一个,其余的学生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板书:斗志昂扬 坚强不屈 一身正气)
4、 刚才的交流,结合板书,让同学们说说人们为什么崇敬宋庆龄。
5、 再结合板书说说,有什么新的发现。
揭示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小结:写樟树就是为了写宋庆龄。因为樟树表现的特点和宋庆龄的伟大人格有相似之处,体
现了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品质。
6、 出示美国记者安娜的话,指名读。
7、 释疑:人们为什么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
(不仅是因为樟树的生机勃勃,更因为樟树市宋庆龄的缩影,表达了人们对宋庆龄的衷心爱戴和怀念。)
三、练学
出示练学单: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树木,写出其某一方面的特点。
交流。
四、课后作业
1、 课后阅读《包公祠内桂花香》,进一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 在片段练习的基础上,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树木写完整。
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评课稿】相关文章:
7.评课稿
9.评课稿范文
10.春江花月夜评课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