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如何辨别和筛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如何辨别和筛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8-18 08:05: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泛黄的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如何辨别和筛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如何辨别和筛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何辨别和筛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1:如何辨别和筛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联系上下文                            “对比”

抓明示信息                        采用“求同”    方法

抓修辞方法和表达方法                  “求异”

体会捕捉隐含信息

时间  教学过程

一、    【阅读材料】导向:

1、【阅读材料1】:

对维生素E的生理功能的认识始于1922年。美国生物化学家伊文思,在饲养大白鼠时,发现动物的生育能力需要维生素E。缺乏维生素E,雄鼠睾丸退化,不能形成正常精子;雌鼠胚胎及胎盘萎缩被吸收,引起流产。接着,人们又发现缺乏维生素E可引起肌肉萎缩、贫血、脑软化及其它神经退化性病变。如伴有蛋白质不足,可引起急性肝硬变。近年来,人们对维生素E生理功能最感兴趣的是它的抗衰老功能。维生素E可以抗氧化,对保护线粒体膜上的磷脂有抗自由基的作用,这种自由基对人体有很大毒害作用,需要不断清除,而维生素E具有这种功能,维生素E在代谢过程中起抗氧化作用,是细胞膜及亚细胞结构的膜中磷脂对氧化作用的第一道防线,极易与分子氧及自由基反应,防止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对肌体起饱和作用。令人关注的是,最近发现维生素E还有重要功能--防止心脏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科学家发现,补充维生素E能防止低密度脂蛋白(即有害胆固醇)转变为攻击动脉内壁的杀伤性化学物质。研究人员还发现,当胆固醇在血液中被氧化时产生毒害作用,损伤动脉并导致斑块形成,继而发生粥样硬化或动脉硬化,维生素E能阻止胆固醇氧化成毒性形式。大剂量的维生素E可中和这些有害的胆固醇,减少心脏病的危险性。

【阅读材料2】:

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在。例如明、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西方十七八世纪批评家也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他会影响创作,使作品从自然的天真转而为自觉的教养,有师承,所以未可忽视。

【训练题目】

1、维生素E共有哪几种生理功能?请依次写出来。

2、文中以“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比喻,来说明当时   的现象。(请用文中的语句稍加组织填入空格,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的衔接)

2、揭示目标:

篇2:如何辨别和筛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二、    【解析指南】:

1、【自由练习】

2、【解析指南】:

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筛选信息,提炼要点,是考查阅读者阅读综合能力的重要方法。

筛选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把复杂信息分成几个方面进行提炼,联系上下文,抓明示信息,抓修辞方法和表达方法等,体会捕捉隐含信息。有时候提炼要点比较简单,涉及的范围小,所谓要点,就是文中某个现成的词语或短句,对于这类题,可以采取“直接摘取”的方法,把文中的重要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如果涉及的范围大,提炼要点就可能变得复杂起来,这时,就要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分清干扰信息和所需信息,然后再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所需信息来。

三、    讨论:

【分析解答】:

阅读材料是科技说明文,介绍维生素E的生理功能,命题意在考查从复杂信息中筛选所需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是要排除无关信息。由于语段内容较复杂,须首先了解语段的说明顺序及层次。依据文中“认识始于……发现……”、“接着,人们又发现……”、“近年来,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令人关注的是,最近发现……”等提示语,可确定语段分四个层次,依人们认识的先后顺序介绍维生素E的四种生理功能。这样,答题时便不会有遗漏或重复。然后辨别中心句和解说句,略去无关的信息,便可直接摘取每层中心句中的关键语句作答:“一、动物的生育能力需要维生素E;二、缺乏维生素E可引起肌肉萎缩、贫血脑软化及其他神经退化性病变;三、抗衰老;四、防止心脏病。”

材料2是学术论文片断,论述文学史上新思潮出现时的一种现象,命题意在考查抓住修辞方法联系上下文体会捕捉隐含信息的能力。试题要求根据比语句抽取信息,首先要理解比喻本身的含义。“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都是找本源之意。结合材料可知,新风气有两种观念,一种是同原有传统不相容,一种是向古代找渊源。这个比喻指的是第二种,即“新风气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自己的渊源”的现象。

四、    自测:

【巩固练习】

菜花

每年春天,旧年冬天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②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纯,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③今年春天,因事无暇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天,小外孙给我抱来了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也因没空,就胡乱地把它理在一个花盆里了。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的蜜蜂儿。

④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⑤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帮菜根修了修,放在水孟里。

⑥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

⑦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二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蜂群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⑧1946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8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副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超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去世了。

⑨现在,我已衰暮,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许多往事。我又觉得,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都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

【训练题目】

1.本文写了哪几种菜花?它们各有什么特点?(3分)

答:

2.文中所写的几种菜花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3分)

答:

3.联系上文来看,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将案头的那株菜花称作“天赐之物”?

(3分)

答:

4.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第②段对白菜花所作的描写和议论,表达了作者对白菜花的欣赏、热爱和赞美之情。

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批评那些竭尽全力,想把自己的一生撰写成一篇宏伟文章的人们。

C.本文的线索就是菜花,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D.文章语言明丽自然,简洁顺畅,颇为耐人寻味。

5.仔细品味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线的语句,然后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3分)

答:

6.本文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在下列序号间标明。(3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解答】

1、本文共写了三种菜花:白菜花、萝卜菜花、油菜花。( 1 分;三种菜花均答对给1分。)特点:白菜花,黄色,无香味;萝卜菜花,白中带点紫色;油菜花,黄色,有香味。( 2 分;花色和气味各 1分。)

此题考查的是细心搜取资料的能力,一要细心,二要快速。

2、平凡,自然,朴实,易生易长易开花,无需精心养护。(意思对即可。)

此题考查的是根据特定信息选取所要语句并加以概括的能力。首先要回到原文找到相关句子,如②段的“平常得很”、③段的“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尤其注意“竟”字)

3、①这株菜花是意外所得而非自己特意种植的;②这株菜花的出现既消除了自己因萝卜菜花被毁坏而感到的遗憾,又出乎意料地满足了自己今年对白菜花的欣赏需要,因此,对它的钟爱之情格外强烈。(答对第①层意思给 2 分;答对第②层意思给三分。意思对即可。)

此题有非常之难度,基本只能靠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对作者情感的领悟去回答。第一步要考虑字面义“天赐”为何意:意外得来之意,第二步就是更重要的要考虑其内在含义:切合自己的情感需求,满足自己的需要。

4、B  此题一要看清题目的“不”字,二要根据自己对文段的理解一一排除。

5、本文写了菜花及与菜花相关的人和事,表达了作者对朴实、自然、平凡的人生的赞美和追求。(文章内容概括 1 分;所表达的思想,能完整回答的给 2分,回答不完整的酌情扣分。)

此题对概括中心训练有素的同学而言,不算难,反之就是很难的题了。两层,一层是对大意的概括,二层是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感。

记住,象征性的文章,物之情即人之情。

6、①② || ③④⑤ (6)||(7)(8)||(9) (每画对一处给 1 分。)

此题虽是四段,其实是三段的变种开头两段引入,中间两段前四段些现在,后四段写回忆,最后一段写情。

五、    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

篇3:现代诗歌阅读教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现代诗歌阅读教案(人教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现代诗歌阅读(一)

[方法索引]

1、从意象入手进入意境

2、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关键诗句(抒情句、哲理句、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入情入境分析

4、分析具体意象可能存在的象征意义

[分步解析]

1、感知主题:

对曾卓《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

B、“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和认识。

C、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念。

D、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分析:这首诗从两个阶段展示人生体验,一个是年轻的时候,一个是年老的时候,而这两种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2、把握意象:

对艾青《煤的对话》(1937年)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A、诗中“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满怀怨愤,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渴望火的到来,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诗中“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炽烈的情感,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

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准确解读诗歌,就必须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失去了昔日的荣华”“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等语不是“煤”的意象特征。

3、体味意境:

对艾青《盼望》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 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图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构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B、两位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追求,暗示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C、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达了同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暗示生活中不同的人们可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

分析:所谓意境,指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体形成的艺术境界。意象出现于诗歌文本中,而意境则需要读者去体味和感悟。《盼望》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起点,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终点。心态不一,并不妨碍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不同的追求”这一说法是对诗歌意境的错误理解。

4、体会情感:

下面对何其芳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1941年12月8日)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喝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A、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叙事诗,诗人通过对“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等对象的歌唱,抒发了对少男少女们的赤诚之情。

B、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通过全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他深情的歌喉。

C、最后一节,诗人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两相呼应。

D、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优美的语言吸引人,充分显示了诗人在诗艺上的造诣之深。

第一节连用四个“歌唱”“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正是对于“少男少女”含义的注脚。“少男少女”就是“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这四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积极向上,给人希望,也是歌颂延安的新天地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

5、理解象征意义:

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小线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分析:这是一首采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这是现代诗歌常用的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迷途》按“追寻一被阻一归宿”的思路展开。“湖泊”“你”“眼睛”是同一概念,象征追寻的归宿,亦即心目中的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眼睛”具有比喻和象征双重作用,就湖水而言,是比喻,就全诗意象而言,则是一种象征。

6、对诗句含义的揣摩:

席慕容《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後/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本诗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

[迁移拓展]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考题

也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c松阴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1)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

A、照 飘 树  B、弄 吹 片  C、拨 刷 伞  D、射 掠  团

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处应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

(2)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3)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补:赏析《也许》的表达效果:

用诗开头的词语作诗题,是我国诗歌的传统。“也许”用一种不肯定的语气渲染出一种气氛,加强了对爱女夭折的悲痛和爱怜的情感,写出了诗人内心不愿相信、不愿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的心理。

2、对沙鸥诗《新月》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

A.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

B.“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

C.“花香。夜暖。”一句四字,就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

D.诗的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3、阅读流沙河《小院的夏天》(1956年),指出分析最为贴切的一项  ( )

邻家的葡萄藤悄悄地翻过院墙,/带须的嫩尖偷看我的小窗。/窗外的牵牛花爬上瓦檐,/太阳透过青叶在我桌上洒下绿光。/一只蜜蜂飞进小屋嗡嗡地唱,/推开窗子又吹来茉莉花的清香。

A.作者通过写葡萄藤的嫩芽、牵牛花、蜜蜂、茉莉花等表现夏天的到来,突出了对夏天小院的喜悦之情。

B、作者先写窗外的植物,次写这些植物在阳光下将影子投映在窗内的桌上,后写蜜蜂的歌唱,从侧面衬托出作者的烦躁之情。

C.诗中动植物的形与色、光与影、声与味,配合得非常和谐,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D、作者通过写葡萄藤嫩芽的“偷”看,牵牛花的‘爬”,以及蜜蜂的“飞进小屋’等,表现出一种时时处处被别人监督的无奈心情。

4、阅读舒婷的《思念》,指出说法不够恰当的一项 ( )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少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琴弦,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等待,/夕阳一样遥遥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用了比喻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在“思念”牵缠中最真切动人的体验,是美丽的惆怅和失望的茫然。

B.诗的第二节用了比喻与衬托相结合的手法:前两句用比喻,极言时间之长和距离之远,写出了“思念”的难以等待和可望而不可即的焦灼感;后两句用衬托手法,以“只有两颗泪珠”反衬思念之深。

C.诗的最后一节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中心,是全诗的“诗眼”所在。

D.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缺少线条的挂图”等事物象征希望难以实现,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5、 阅读《火与冰》,找出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并不是只有火/才会燃烧/才释放出热能/才给人欢笑/有的冰/比火更烈、更热情/只不过,一般人/识不透它表面的寒冷

A. 诗中的“火”是热情的象征,但是作者所要讴歌的不是火,而是冰。

B.“有的冰,比火更烈,更热情”,这两句可以理解成有的人表面看起来很冷漠,其实他们是把情感藏在心底,而这种情感往往更真切,更热烈。

C. 这首诗中“火”与“冰”形成对比,火的热情与冰的冷漠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形象鲜明的表现了主题。

D. 这首诗短小精悍,语言蕴籍,含义深远,哲理味较浓。通读全诗,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多义的。

6、阅读艾青的《树》,指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立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A.诗中的“树”象征着革命工作者。

B.“风与空气”象征着来自各方面的消息。

C.“看不见的深处”象征着革命工作者的秘密活动不易被发现。

D.“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象征着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

这是诗人写于革命战争年代的一首诗,全诗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地下工作者的活动情况。结合全诗看,“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应是他们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的象征。

7、阅读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一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篇4: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详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详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复习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2、 掌握说明文阅读中的解题思路及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说明文阅读中的解题思路及技巧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能不能举一些我们学过的课文的篇目呢?(《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奇妙的克隆》《大自然的语言》等等。)据我统计,初中三年共169篇课文,其中说明文不超过10篇,所占的比例很小,似乎不那么重要。但是在新课改以来,无锡地区每年中考都会考到说明文,看图。所以千万不能因为课本上学的篇目少而忽视说明文。今天我们这堂说明文阅读指导课就专门教大家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准确地解答说明文问题的思路和技巧。

二、指导说明文阅读的思路

1.初读文本

在考场上,我们拿到一篇说明文之后,第一部是先看后面的问题呢还是先读文章呢?毫无疑问,应该初读文本,即快速浏览文章本身,了解大意。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所以我们应带着任务读:定对象、明结构、理顺序。定对象,就是明确说明对象,说明的内容。一般可以通过看文章标题,找中心句等解决。明结构,譬如是总分式,还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理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原因--结果 现象--本质 主要--次要 特征--用途 概括--具体 整体--部分)

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实践初读文本这一解题思路。

水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素,被称为六大营养素之首。人不可一日无水。一个人不吃饭,生命可维持一周以上,但如果滴水不进,两三天就难活命。普通的人,体内三分之二都是水,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体内含水量达40公斤 ;而刚出生的婴儿,整个身体的含水量占五分之四。而且人体的每个地方都离不开水,皮肤失水会引起干裂,内脏失水,会引起头昏乏力,体温升高,甚至危及生命。

水可以帮助人体进行新陈代谢。人体内的消化系统(包括排泄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以及皮肤、头发甚至指甲等,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水分,而这些失掉的水分必须及时给予补偿,主要通过瓜果、蔬菜、饮料等进行补充,因为瓜果蔬菜的含水量一般在98%以上。

另外,水还可以调节体温,无论是热天或冷天,人的体温都保持在37℃左右,这就是水的功劳。

水还可以保持肌肉的弹性、皮肤的柔软和光滑,甚至可以润滑关节,使你能立坐曲伸,舒展自如。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水,主要讲了水对人生命的作用,分别从水是重要营养素、水可以帮助人体进行新陈代谢、水还可以调节体温、水还可以保持肌肉的弹性、皮肤的柔软和光滑等四个方面加以说明,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不能颠倒,因为作者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过渡:通过初读文本,我们迅速把握了说明文的主要内容。说明文是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非常准确严密科学。初读文本之后,我们就应该来着重品味说明文的语言了。

2.品味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为什么会如此准确严密和科学呢?这主要体现在说明方法的正确使用和用词的准确上。因此,我们品味说明文的语言就应该从品说明方法和品修饰、限制语入手。

我们先来品味说明方法

复习一下,常见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列数字 分类别

打比方 作比较 下定义

列图表 摹状貌  作诠释

不错,我们不但要非常熟悉这些说明方法,还要在具体的文章中把它们辨别出来。

1.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例如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等。

2.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也要消耗1400大卡的能量。

3.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大力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

4.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5.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6.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7.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8.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9.在建筑技术上,有好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10.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

1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

12.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看来大家都已经能轻松地辨别说明方法了,很好。每一种说明方法在说明文中都承担着它自己独特的作用,中考试题中,也往往会考到说明方法的作用,比如我们能力训练上面的说明文专题中,每一篇都有这样的题目,由此可见这也是说明文的一个重点。那么我们该如何品味说明方法的作用呢?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这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此题运用三种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 用事实具体说明卢勾桥的坚固。

②作比较: 通过比较来突出卢勾桥的.坚固。

③摹状貌: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形式优美

总结答题规律: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语境

举例子:具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分类别:条理清晰

打比方:生动形象,增加趣味性

列数字:准确,令人信服

作比较:突出强调特点

作引用:增强说服力,引用诗词还可以增强文学色彩

下定义:科学准确的揭示本质特征

务必要结合语言环境具体来分析其作用

学生做能力训练七、八相关题目。

过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仅仅是说明方法的功劳。其实,这还要归功于修饰、限制词语的正确使用呢。譬如说,下面一段文字:有哪些修饰、限制词语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来品味的呢?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作者先用“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

当然,在中考时,不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问,一般都用以下的形式来命题:

……一词能否去掉?

……一词能否换成……  譬如例题:

1、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至少一次能否去掉?)

2、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很可能”能否换成“将会”?)

1.不能去掉,“至少” 从数量上限制,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 如果去掉就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至少”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2.不能换成“将会”。“很可能”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而“将会”则表示肯定。“很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师生共同归纳解题规律: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解释本词(表数量/程度/范围/次序/时间/空间等),带词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不准确);

4……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样的题目在我们的能力训练上也不少。做能力训练七、八相关题目。

当然,在千变万化的中考中,说明文的考察题型不仅仅是以上这些,总之我们都必须在初读文本,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思考, 综合运用解题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解决各类综合性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今天老师教给了大家在考场上阅读说明文的解题思路,和解题的一些技巧,希望通过今天这一堂复习课,大家能更自如的对待中考中的说明文阅读。愿大家在中考中都能发挥出色!

篇5: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曹刿论战》(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舍利中学 张庸

一、文章内容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共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三、语音

刿(guì) 孚(fú) 辙(zhé) 轼(shì) 遂(suì) 盈(yíng) 靡(mǐ) 玉帛(bó) 鄙(bǐ) 又何间(jiàn)焉 小惠未蹋biàn) 弗(fú)敢专也

四、通假字

1、小惠未蹋民弗从也  蹋和“遍”,遍及、普遍

五、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 狱:古义:官司、案件 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 伐:古义:讨伐,攻打 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 间: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 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 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 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 信:古义:信实、诚实 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 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

六、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2、一鼓作气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七、一词多义

实词:

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②挑拨离间(    )亲密无间(     )

2、师:①遂逐齐师 (       )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3、属:①忠之属也 (       )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

4、牺牲:牺牲玉帛(        ) 为国牺牲(         )

5、故:故克之(因此,所以) 公问其故(缘故,原因)

6、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

7、从:战则请从(跟随)

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

8、信  必以信 (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小信未孚   (信用)

虚词:

(1)何  何以战   (什么) 又何间焉  (为什么,何必)

(2)焉  又何间焉  (语助,呢)

惧有伏焉  (“之于” 的合音,在那里)

(3)以  何以战    (用,凭,靠)

必以分人  (把)     必以情 (根据)

必以信   (对)     可以一战   ( 凭)

(4)之   肉食者谋之  (迎战齐军这件事)

公与之乘   (他,指曹刿)

小大之狱   (的)

公将鼓之  (助词,无义)

登轼而望之   (齐军撤退的情况)

故克之    (他们,指齐师)

忠之属也  (  这)

故逐之   (他们,指齐师)

(6)从   民弗从也    (听从)

战则请从     ( 跟随)

(7)其   公问其故      (这样,如此)

吾视其辙乱     (他们,指齐师)

其乡人曰      ( 他的,指曹刿)

下视其辙      (他们,指齐师)

八、重点词语解释

1.齐师伐我(攻打)(我指鲁国)

2.肉食者鄙(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鄙:鄙陋,指目光短浅)

3.又何间焉(参与)            4.乃入见(于是)

5.衣食所安(养)

6.弗敢专也(独自专有,独自享受)

7.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8.小惠未蹋ㄍ“遍”,遍及,普遍)

9.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10.小大之狱(案件)

11. 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2.弗敢加也(虚夸,这里是以少报多)

13.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14.虽不能察(即使)(一一明察,弄清楚)

15.必以情(实情)

16.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类)

17。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18.公将鼓之(击鼓)

19.下视其辙(车轮滚过的痕迹)

20.齐师败绩(大败)

21.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助词,无实义)

22.登轼而望之(古代车子前面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23.遂逐齐师(追击)         24.既克(已经)(战胜)

25.一鼓作气(振作)

26.再而衰(第二次)(衰弱)

27.三而竭(耗尽)

28.彼竭我盈(充满,指士气正旺盛)

29.难测也(推测,估计)     30.望其旗靡(倒下)

九、特殊句式

1、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

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省略句

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鲁军)遂逐齐师。 省略句

4、夫大国,难测也,(我)惧(齐军)有伏焉 省略句

5、何以战 倒装句:以何战

十、朗读节奏

1、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

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

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11、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4个字)

1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得厚禄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何以战?

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4.小惠未扁,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命令去死战)的。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实。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对神不说谎话,这只是小信用,还不能算是大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8.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9.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询问这样(做)的原因。

10.夫战,勇气也。

打仗,是靠勇气的。

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1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1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1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显示了锐利的眼光。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表现了十足的鄙陋。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在他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作一点好事,于是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了对比。但作者又有意设伏;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二、问题研究

1.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本文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  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2.怎样评价鲁庄公?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本课常识:

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是根据鲁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200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曹刿论战》以曹刿的活动为线索或以长勺之战的过程为线索,反映了鲁庄公政治上的昏庸无能(这表现在他轻信近臣的拥护,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和军事上的急躁轻进(不察敌情就想“鼓之”“逐之”)。

3、曹刿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卓越军事才能的人。

4、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取胜原因有三:一.是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二.是善于捕捉进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三.是追击时机的判断正确:辙乱旗靡。

5、《曹刿论战》各部分之间注意过渡和照应,文章结构严谨、周密。

6、《曹刿论战》一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7、“远谋”一语是“论战”的中心,贯穿全篇,而鲁庄公的“鄙”又自始自终衬托曹刿的“远谋”。

8、文章详略得当。文章详写曹刿关于战前准备和战机把握以及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的言论,略写战争过程,从而表现了曹刿的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杰出才能,而对表现中心无关的内容,如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规模,军事装备情况,战争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都略而不提。

9、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有:赤壁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城濮战役。

10.曹刿认为取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即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也就是文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的译文是:“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这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其实与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人和”是一个意思即:希望统治者能够赢得最大多数人的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

具体问题如下:

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 浅陋 ; 曹 有远谋

战时:鲁 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 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鲁 茫然不知

曹 细说原委(举出1例,即可得2分)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1分)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

6、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

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B、曹刿与同乡人的对话,表明从“请见”的原因。

C、“齐师伐我”中的“伐”是攻打的意思。

D、鲁庄公和曹刿都认为“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1、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12、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否定了“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近臣的拥护,第二次寄托于神灵的保佑。

13、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墨子什么主张?

阻止楚国攻打宋国。非攻(反对侵略战争、反对不义战争)

1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

当然不是。其实墨子是先用激将法,诱使对方说出“吾义固不杀人”,然后指出对方行为与观点相违背,从而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中而无法争辩。(或墨子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根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以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或用自己的话叙述)。

*公鼓之,齐师士气已竭。(意思对即可,可用现代文回答。)

2、.“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却有人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 不设统一答案。(合理解释“鼓”和“作”的意思)

3、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4分)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3、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

(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答案不限于以上所列三点;答出一点,信之成理,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4、你是否赞同曹刿“夫战,勇气也”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作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5、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3分)

[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

(1)既克--

(2)夫大国,难测也--

(3)望其旗靡--

*(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

(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

6、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本题是开放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敬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敬佩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爱国将领:

评价:

8、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

(1)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2)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结合文章任选一个角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9、选文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什么?请再举出一个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10、学习这篇文章后,你能从曹刿、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以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曹刿论战》练习题  姓名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望其旗靡(    )          小惠未遍  (     )     下视其辙(    )        遂逐齐师(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肉食者谋(    )

夫战,勇气也(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1)齐师伐我(       )(       )

(2)齐师败绩(          )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        )

三、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1、既克,公问其故(       )  2、民弗从也(        )

彼竭我盈,故克之(        )     战则请从( )3、曹刿请见(        )         4、又何间焉(        )

战则请从(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5、其乡人曰(        )       6、肉食者谋之(        )

公问其故(        )          公与之乘(        )

望其旗靡(        )           登轼而望之(        )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 2、忠之属也(        )

3、公将鼓之(         ) 4、公与之乘(         )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

2、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

3、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4、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5、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6、再而衰      古义:               今义:

7、必以情      古义:               今义:

六、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什么?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

2、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

3、第二段内容可概括为(        )

A、写追击齐师的时机     B、 写齐师败绩的情况

C、写长勺之战的概况     D、写曹刿的军事才能

4、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冲锋陷阵的精神  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5、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         )

A、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B、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论述作战要靠勇气        D、交代鲁国战胜了齐国

6、文中用了哪些事例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

A. 小惠未蹋民弗从也。     B.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C.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D.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7、出自本文的一成语是              ,意思是

8、就曹刿与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9、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0、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那些方面的才能?

11、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13、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14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15、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答到一点即给2分)

篇6:洪泽二中模块9 Unit 4 主阅读: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译林牛津版高三英语选修九教案教学设计)

主备人:衡爱明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上课时间:

作业布置:

课时

教学过程:

【重点知识讲解】

1.separate

1) adj. 单独的; 分开的

The twins share one room, but they sleep in separate beds.

The party was over at about 11. After saying goodbye, my friends and I went home separate ways.

2) v. 分离;分开;分居

This patient should be separated from the others.

England is separated from France by the Channel.

We talked until midnight and then separated.

After ten years of marriage they decided to separate.

3) separately adv.

They are now living separately.

2. unless =if … not,如果不; 除非; 除非在...的时候

Don’t leave the building unless I tell you to.

Unless you have an invitation, you will not be allowed to go in.

3. translate/ put … into 将……译成

Can you help me translate this poem into plain English?

4. be meant to do sth.; be meant for =be intended to do sth. / for sth. 打算或注定要某人成为或做某事物

She was never meant to be a doctor. 她从来就没注定要当医生。

The book is meant for teenagers.

5. underline 强调,加强;在……下划线

The report underlines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What he underlined in his speech at the meeting is that everyone must know what they should do and what they shouldn’t do.

The teacher asked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and underline the words that they didn’t understand.

By underline the key words, you can easily recognize them the next time.

6. lead/ live a …life; lead a life of …

7. mend one’s way改过自新

If David doesn’t mend his ways, he will not be able to graduate.

John had promised to mend his ways; however, he made the same mistake again a few weeks later.

引申:mend修理, 修补(某物);改良(某事物); 改善

Could you mend my alarm clock for me?

Both of them have been trying to mend their relationship since the severe argument two weeks ago.

8. refer to提到;说到;涉及;查询

When I said some people are stupid, I wasn't referring to you.

The dictionary is referred to as a good helper in language study.

The speaker often referred to his notes. 那个讲演的人不时地看发言稿。

9. preserve 保护, 维护;保存

preserved fruit 经加工保存的水果;preserve one's eyesight 保护视力;a very well-preserved man of eighty 一个保养得很好的八十老翁

In the summer, large crops of fruit may be preserved by freezing.

10. competence 胜任; 能力; 称职

We have competence in solving the laid-off workers’ problem ourselves.

What you have said is beyond the children’s competence to understand.

11. develop a high level of competence

12. thorough 彻底的; 完全的; 细致的; 深入的

aim to provide a thorough training in all aspects of the work 旨在为这项工作提供各方面的严格训练;

give the room a thorough cleaning 把房间彻底打扫一番

自主备课

P53: Part E

13. polish up 磨光;擦亮;提高;改进

The hotel has polished up its serving since last year.

This table-top polishes up nicely. 这个桌面能擦得很亮。

14. sharpen (使某物)锋利, 尖锐, 陡峭, 清晰, 强烈

The tone of his letters has sharpened (ie become less friendly) recently. 他最近来信的口气变得刻薄起来。

This knife needs sharpening. 这把刀要磨一下。

This incident has sharpened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economic crisis. 这件事提高了公众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sharpen a pencil 削铅笔

15. over time 随着时间的过去;经过一段时间

【课本重点句子】

1. Unless you recognize when an idiom is being used, you can easily misunderstand what you said or hear spoken.

2. They were often meant to underline the moral of a story and to give audiences an image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 story better.

3. There is a hidden weakness in somebody whom we admire or respect.

4. The son had left home to waste his time and money leading a life of luxury, but later mended his ways and came home.

5. For instance, children are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apple of their parents’ eye”.

6. Salt was precious because it was often used to preserve things.

7. All of the examples listed on this web page are used frequently in oral and written English.

8. You can develop a high level of competence in your communication skills.

9. You already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and want to polish up and sharpen your language skills. (P53)

10. Some Biblical idioms use things related to food such as salt or apples to make a point more clear. (P53)

【巩固练习】

I.单词过关

词语,表达 翻译 模糊的

松散的 强调;下划线 铁

迅速的;敏捷的 翅膀 一段/节

不纯净的 频繁地 口头的

能力;胜任 彻底的 磨光

使锋利

straightforward impure comprehension

interpreter translator apparent

II.词组派对

1.换句话说 2.将…译成 3.不久;一会儿

4.打算/目的是 5.隐藏的弱点 6.创造一个形象

7.过……生活 8.改过自新 9.为了向某人表示敬意或致敬 10.例如 11.提到;所指

12.对……感到自豪 13.保存东西 14.培养….能力15.磨光 16. 随着时间的过去

17. 很多 18. 扔掉

III.单词拼写

1. While listening to the terrible story, I felt my facial _________(表情) beginning to change.

2. All the mistakes in my English composition had been ___________(加下划线) in red ink by my teacher.

3. Don’t worry. There are two __________(直截了当的) ways of achieving this result.

4. The instructions for this clever method are given __________(频繁地) and are easy to understand.

5. The president went abroad for a friendly visit, accompanied by his ____________(译员).

6. Why you let her talk you into doing such a foolish thing is beyond my ____________(理解力).

7. Increased speed of _________(通讯) means that people can act much more quickly and work more efficiently.

8. Now I find that the level of _______(能力) among hospital staff is not as high as expected.

9. He was rather ________(含糊的) about the reasons why he was so late for class this morning.

10. Building inspectors should have a _________(完全的) knowledge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 otherwise, quality problems will come up in some buildings.

IV.选词填空

by and by mend one’s ways in other words in honour of for instance

refer to take care of for a long time quite a few throw away

1. The Communist Party committees tried to ‘re-educate’ him but he refuse to ______________.

2. It will come all the easier to like him __________ when we are all together.

3. The stadium was named _________ the club’s first chairman.

4. Old English was in many ways similar to Modern German. _____________, the nouns, adjectives, and verbs were highly inflected.

5. The hospital now ________ patients by name, not case number.

6. I have been waiting for her _________, but she hasn’t turned up yet.

7. Now even ________ scientists continue to doubt whether cloning is beneficial to human beings.

8. Britain must now _________ this opportunity by electing a Labour government.

9. While he is away, his neighbour would like to _________ his house and pets.

10. He didn’t do well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____________, he may not go to any key university.

V.完美句子

1. We Chinese lifestyle is ___________________(完全不同于) British people’s lifestyle.

2. Since he came out of prison, he ____________________(改过自新,迷途知返),later he has turned into a worthy man.

3. _____________________(除非天气有好转),we will have to cancel the game.

4.The programme ________________(旨在) help these people relieve poverty and become well-off.

5. ___________________(自从战争结束以来),over five thousand prisoners have been released.

6. _______________(一旦发现偷窃行为),you must report it to the police immediately.

7. Obviously it is _____________(值得看管好) the pond during these times to ensure that the fish do not become stuck.

8. The discovery is _______________(被认为是)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science.

VI.课文在线

There are many idiom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1) _____ a few of them come from the Bible. Centuries ago, when the Bible was (2)_______from Hebrew into Greek, many Hebrew and Greek idioms have become part of English. However, many of these idioms have either lost their (3)_________ meanings or have only a (4)________ or loose connection to them now. For instance, “by and by” was used to mean (5)“________”, but now it means “before long”.

Originally biblical idioms had (6)________ and clear meanings because they were often intended to (7)________ the moral of a story and to give (8)______ an image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 story better. A well-known idiom “feet of clay” comes from a dream story in the Bible. Nowadays, it is used to mean that there is a (9)_______ weakness in somebody we admire or respect.

Some idioms from the Bible are connected with animals, which are used to (10)______ an image. Besides, another (11)_____ of biblical idioms is often food or things related to food. For instance, children are often (12)________ to as the “apple of their parents’ eyes”, which means that their parents love them very much and are very proud of them. It comes from an (13)______ written by King David in the Bible, in which he asked God to remember to take care of him like a child.

In fact, idiom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and used in everything from (14)______ to films and newspaper. We can benefit a lot from learning them. For example, studying them can help improve your (15)_________ and if you learn enough important idioms, you can develop a high level of (16)_________ in your communication skills. What’s more, if you have a (17)_____

understanding of English idioms and their (18)______, you can better understand and (19)______

the history and cultures of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because idioms are (20)______ of history and culture.

VII.单项填空

1. Judging from the puzzled ______ on her face, I knew the girl didn’t know how to get rid of the computer virus.

A. expression B. personality C. appearance D. spirit

2. -I’m not feeling well these days.

-Why not go to the hospital to have a ______ check-up?

A. whole B. straightforward C. frequent D. thorough

3. It is ______ from scientific studies that the drug has some side effects on patients. Therefore it won’t come onto the market now.

A. vague B. apparent C. sure D. impossible

4. Let’s have a talk about it ______ the coffee, shall we?

A. during B. with C. for D. over

5. Recently a series of attacks have ______ fears of more violence in Iraq.

A. sharpened B. shortened C. reduced D. cancelled

6. Doctors have to constantly update their knowledge so as to maintain their professional ______.

A. habit B. risk C. competence D. position

7. Helen, you should ______ your Spanish before you go to Chile.

A. pick up B. give up C. polish up D. put up

8. Mr. Wang, would you please ______ the article for us? We don’t know what it means without a good knowledge of Japanese.

A. change B. read C. type D. translate

9. -What a large and bright room! Is it our new computer room?

-No, it ______ the students’ reading room.

A. stands for B. is meant for C. is prepared for D. is planned as

10. You shall not use my dictionary ______ you are allowed to.

A. though B. unless C. if D. since

11. Mary, ______ hobby is sending text messages, has bought a new beautiful mobile phone.

A. whose B. who C. whom D. her

12. There are a lot of idioms used in ______ English and a number of them come from ______ Bible.

A. 不填;不填 B. 不填;the C. the; 不填 D. the; the

VIII.对话填空

A: Hello, can I help you?

B: Well, I’m looking for some winter (76) c______ for my wife.

A: Oh, it is the high time for your (77) p______ in our clothes shop. We are now having a pre-season (78) s______ on all our winter apparel.

B: Really? What’s that?

A: (79) E______ for winter is 20% off.

B: I think my wife may like the sweater in the shop window. And would you like to help me to look for any skirts (80) g______ with this sweater?

A: (81) S______. We have both skirts and trousers that would go well with the sweater. Look to this section(部分).

B: I especially like this flowery skirt. My wife (82) m______ be very beautiful in them.

A: You (83) h______ a good taste. It is very much in style this year.

B: Thank you. I’ll (84) t______ this one. Can I (85) p______ with a traveler’s check?

A: It’s OK.

76. ________

77. ________

78. ________

79. ________

80. ________

81. ________

82. ________

83. ________

84. ________

85. ________

Keys:

1. expression 2. underlined 3. straightforward 4. frequently 5. interpreter

6. comprehension 7. communication 8. competence 9. vague 10. thorough

1. mend his way 2. by and by 3. in honour of 4. For instance 5. refers to

6. for a long time 7. quite a few 8. throw away 9.take care of 10. In other words

1.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2. has mended his ways and come home

3. Unless the weather improves 4. is meant to 5. Since the end of the war

6. Once you find any thefts 7. worth keeping watch over 8. referred to as

1. quite 2. translated 3. original 4. vague 5. immediately 6. straightforward

7. underline 8. audiences 9. hidden 10. create 11. focus 12. referred 13. passage

14. literature 15. comprehension 16. competence 17. thorough 18. origins

19. appreciate 20. carriers

VIII.1-6 ADBDAC 7-12 CDBBAB

76.clothes 77.purchasing 78.sale 79.Everything 80.going 81.Sure 82.must 83.have 84. take 85. pay

【如何辨别和筛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孟子》选修教案 (九年级选修)

2.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答题策略

3.《虞美人》(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4.《蛇》教案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5.湘夫人(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6.《新城道中》教学设计 (高二选修)

7.《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九年级选修教学案例)

8.小说阅读复习资料(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9.新闻阅读与实践三(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10.教案和教学设计

下载word文档
《如何辨别和筛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