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岭记 教案教学设计
“拉拉11111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梅花岭记 教案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梅花岭记 教案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梅花岭记 教案教学设计
梅花岭记 教案教学设计
十九 梅花岭记
全祖望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围绕中心组织多方面材料以及记叙、议论相结合以深入阐发文章主旨 的写法;
2.复习虚词“以”的几种用法;
3.学习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的崇高气节和牺牲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运用对比和衬托,在叙事中暗寓褒贬,抒发感情。
2.难点: 本文的材料、线索及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
课外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录lù(古骏马名) 肇zhào(开始、发生) 瞠zhēng(瞪着、眼看) 畴chóu(田地、种类) 恚huì(怨恨) 麾huī(旗子) 骸hái(尸骨)
作者简介: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清代浙江鄞县人。乾隆元年考中进士,只做过一年翰林院庶吉士,一生没有做过官。清朝时文学家、史学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明末的遗民,他本人也富有民族意识和爱国心;他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不肯附合时俗,努力搜求家乡先贤事迹和文献,写了许多表彰忠烈的文章。当时清代统治者屡兴文字狱,他也曾因为写文章有“为我讨贼清乾坤”的句子,因为“贼”字放在“清”字的上面,而被下狱治罪,后经人营救,才得免死。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博学多识,为人刚直而有气节。他曾主讲过蕺(jí)山(在浙江)、端溪(在广东)的两个书院,也曾续修黄宗羲撰写的《宋元学案》,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因学纪闻》,著作有《经史问答》《吉奇jíqí亭集》
解题:
《梅花岭记》选自全祖望的《吉奇亭集外编》卷二十。课文节选的是《梅花岭记》的前两部分。写的是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忠贞报国、慷慨就义的事迹,删去的第三部分(占五分之二),写的是两个妇女(丹徒钱烈女、史可法八弟妇)的忠贞不移、宁死不屈的事迹。原文重点不在专记史可法等人的殉难,而在抒发凭吊梅花岭上史可法之墓时的感慨,可从篇末“梅花如雪,芳香不等”来看出。(已删)作者之所以要用“梅花岭记”作为标题,就是想把史可法的事迹和其他人物的事迹用“梅花岭”串连起来,融合成一个整体,然后用“梅花”来象征和歌颂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明末爱国人民的民族气节及忠烈妇女的节操。
关于民族英雄的理解:
今天,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不能搞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今天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是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斗争,融合,发展而成的,在过去的各个时代里,凡是对本民族的生存,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的,都得称之为“民族英雄”。
时代背景及史可法:
明朝覆亡前,史可法已任南京兵部尚书之职,参赞机务。当清兵占据北京的消息传到南京时,江南以史可法为首的出身于中小地主阶层的官僚打算拥立潞王朱常涝,以马士英为首的大地主出身的官僚和宦党官僚则拥立福王朱士菘。由于马士英一派得到地方军阀实力派刘泽清、高杰、刘良佐、黄得功的支持,福王1644年即位于南京,年号为弘光。史可法虽授职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马士英共为宰相,但不久就遭到排挤,出镇扬州,受制于刘泽清等江北实力派。
当清兵南下时,刘泽清等实力派正在互相仇杀。弘光元年二月,高杰部将许定国杀高杰降清,军事形势大变。清兵迫近扬州时,福王内部竞争正酣,马士英忙于卖官鬻爵,福王正在大修宫殿,征舞梨园,后宫美女数以千计。史可法飞章告急,马士英却不理睬,要求粮饷,马士英也拒不发给,致使“诸军皆饥”,史可法召各镇兵马援救,各镇兵马迟迟不动。史可法只好以亲军四千人凭城固守。课文里所说的史可法“知势不可为”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扬州一役,史可法及其部将、僚佐表现了壮烈的民族气节。清兵曾五次劝降,都被史可法拒绝了,部将马鸣录、汪思诚、马应魁、庄子固、乙邦才等部将全部壮烈牺牲。清兵破扬州后,又乘夜渡江,福王出走芜湖,被黄得功部将劫夺降清,马士英等逃往杭州,福王政权告终。
作者七次到过扬州调查访问。这篇文章是作者第三次到扬州时根据调查访问所得生动事迹写的。这一年至史可法殉难(1645年),刚好百年有零。作者怀着高度崇敬的心情,热烈地歌颂了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忠贞爱国,慷慨就义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同时也对洪承畴之流的卖国贼作了深刻的鞭挞和讽刺,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民族意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顺治二年乙酉⑴四月,江都⑵围 急。 督相史忠烈公⑶知势 不
扬州 被清兵围困,情况危急 形势
江都:扬州别名 督相:以宰相身份在都督师的
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 “吾誓 与城 为殉⑷,然仓皇 中不可落于敌人之
挽回 发誓同扬州城共存亡 危急时刻 能 到
手以死,谁为 我临期 成 此 大节者? ”副将军史德威慨然 任 之。
去 帮助 在城破时完成这个 慷慨激昂承担这一义
此:代就义
忠烈喜曰: “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 太夫人,谱(于)汝
务 可因 作 后嗣 写信(禀告) 把你的名
谱:名作动,写进家谱
诸孙 中⑸。”
字你写进家谱,列入(太夫人的)孙儿辈
二十五日,城陷, 忠烈拔刀自裁⑹。诸将果 争前 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
被攻破 杀 果然 上前抱住
抱持:抱腰执手
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 而至,马副使
举刀 被 簇拥着前行 清兵像丛林一样来到
鸣录、任太守育民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 目⑻ 曰: “我史
战死 就瞪着眼睛看着敌人
阁部⑼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⑽以先生呼 之,劝之降。忠烈大骂
押到 用 称呼 (清人)
而死。 初,忠烈 遗言: “我死当葬(于)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 公之
被杀死 当初 (有) 嘱 到这时 寻找
骨 不可得, 乃以 衣冠葬(于)之。
尸骨 能找到 就把(他的) 埋葬在梅花岭上
第二课时
或曰: “城之破也, 有 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
扬州被攻破的时候 有人 穿着青衣戴着乌帽
……之……也:表明一定的时间条件 青衣:名作动,穿着青衣 乌帽:名作动,
戴着乌帽 有……者:固定结构,有人
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 有是 言, 大江南北 遂 谓忠烈未死。已
死 自从 这种传言 长 (的人)就都说
而英、霍山 师 大 起⑴,皆托 忠烈之名⑵,仿佛陈涉 之称 项燕。
英山霍山的抗清义军大规模兴起 假托 名号 好像 起义 假托
之:取独
吴中⑶孙公兆奎⑷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⑸。经略洪承畴⑹与之有旧,
的名号一样 因 失败 南京 老交
问曰: “先生在兵 间,审 知⑺故 扬州阁部史公果 死耶,抑 未死耶? ”
情 军队中 确凿地知道以前 真的 还是
孙公答曰: “经略从北 来,审知故松山 殉难 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
北方 守松山为国殉难
承畴大 恚, 急 呼麾下 驱出斩之。
非常恼怒 急忙叫部下(把他)推出
呜呼! 神 仙 诡 诞 之说,谓颜太师以兵 解⑻,文少保亦以悟
(有一些)成神成仙虚妄荒唐 说法 颜真卿因被杀成仙 文天祥 领
大光明法蝉脱⑼, 实 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 家法⑽,
悟 灵魂离开肉体而成了佛 实际 是 的传统道德准则
者:表停顿
其 气 浩然⑴, 常 留(于)天地之间,何必出世 入世 之
那种气魄,正大光明 永远留在 问他是出世成仙还是入世为人的`
面目⑵? 神仙 之说, 所谓 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
形象出现呢 关于他们成神成仙 说法 正是人们所说的“画蛇添足”就像
骸,不可 问 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 述 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
可能问到 以 梅花岭 朋友们谈起
想 见 当日围城光景,此即 忠烈之面目 宛然可 遇, 是
想象得到 情景 这就是 音容笑貌仿佛可以看到(的原因)这样(人们)
不必问 其果 解脱 否也,而况冒 其未死之名者哉?
探究 真的 成仙没有 何况假冒 名号呢
呜呼! 神 仙 诡 诞 之说,谓颜太师以兵 解⑻,文少保亦以悟
(有一些)成神成仙虚妄荒唐 说法 颜真卿因被杀成仙 文天祥 领
大光明法蝉脱⑼, 实 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 家法⑽,
悟 灵魂离开肉体而成了佛 实际 是 的传统道德准则
者:表停顿
其 气 浩然⑴, 常 留(于)天地之间,何必出世 入世 之
那种气魄,正大光明 永远留在 问他是出世成仙还是入世为人的
面目⑵? 神仙 之说, 所谓 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
形象出现呢 关于他们成神成仙 说法 正是人们所说的“画蛇添足”就像
骸,不可 问 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 述 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
可能问到 以 梅花岭 朋友们谈起
想 见 当日围城光景,此即 忠烈之面目 宛然可 遇, 是
想象得到 情景 这就是 音容笑貌仿佛可以看到(的原因)这样(人们)
不必问 其果 解脱 否也,而况冒 其未死之名者哉?
探究 真的 成仙没有 何况假冒 名号呢
课文简析: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记叙史可法壮烈殉难的经过。
1.写史可法“誓与城为殉”的决心。
“知势不可为”点明史可法是在南明局势无可挽回之下才采取这一行动的。
“喜”反映了史可法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2.扬州城破,史可法慷慨就义的情况。
“拔刀自裁”→“大呼德威”→“乃瞠目曰”→“大骂而死”
表现史可法凛然正气,部下衷心爱戴。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史可法是否已死的传闻和作者的评论。
1.写史可法是否已死的传闻。
三件事:
⑴“忠烈未死”的由来反映当时人民的愿望。
⑵英、霍义军假托史可法的名号抗清史可法的殉难在抗清斗争中的感召力 量。
⑶孙兆奎与洪承畴的对话详写,孙兆奎挖苦洪承畴,洪承畴的狼狈相,鞭 挞卖国贼的卑劣灵魂,反映史可法的民族气节。
2.作者对这些传闻的评论。
引用颜真卿、文天祥成佛成仙的传说,并加以否定,目的是用颜真卿、文天祥同史可法类比,说明他们气节一样崇高,永远为人民纪念。另一方面,说明他们的不朽,不在于肉体或灵魂是否永存,而在于“其气浩然”,在于他们忠贞爱国的精神、气节,对人民永远有感召力,这就揭示了史可法殉难的意义。
最后用登梅花岭的感受来印证这一观点,强烈地表达了对史可法的无限追念、崇敬的感情用抒情的笔调进行议论,有强烈感染力。
写作特点:
一、围绕一个中心组织材料,结构完整紧凑:
1.殉难经过
史可法的殉难2.“实未曾死”的传闻 表现1.崇高气节
(线索) 3.假托史的名号抗清的事迹 2.对抗清斗争的强烈感召力
4.孙兆奎对洪承畴的挖苦
最后议论仍紧扣殉难这个中心展开,加上第一部分“当葬梅花岭上”,末尾又写登上梅花岭的感慨,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二、以记叙为主,叙议结合,以深化文章的主旨。
见前课文分析。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补充作业:
作文《浩然正气留天地》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 温钧 编写整理)
篇2:梅花岭记 教案教学设计
梅花岭记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仓皇”.“执”.“殒”.“克”.“审”.“诡诞”.“说”.“蝉蜕”.“浩然”.“光景”等词语{ab}
2.理解正面描述.侧面烘托与反面对比相结合的写法(bc)
3.体会史可法忠贞不渝.宁死不屈的崇高品行和民族气节及作者对史可法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全祖望-----乾隆元年进士,祖.父皆明代遗民,后受排挤,退而著书,研治宋末和南明史事,“其文多言忠义,读之激发”
史可法----参照注解3
二.朗读活动设计
1.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酉 恚 麾 殒 蝉蜕 瞠 殉
2.表情朗读
A.我史阁部也----停顿.重音.语调
B.分角色朗读 洪与孙的.对话,训练语调.语速及感情的处理
三.自由朗读,不看注解,理解文句,标出不理解之处
四.字词练习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集诸将而语之曰 [1] 谱汝诸孙中
然仓皇中不可落入敌人手
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悖乱不可以持国
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
审堂下之阴
--------------------------------------------------------------------------------
神仙诡诞之说 想见当日围城光景
江都围急 急呼麾下
大兵如林而至
谓太师以[1]兵解
2、解说下列语句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五.阅读.分析.讨论.欣赏
1.第二段结尾说“忠烈大骂而死”而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 以衣冠葬之”, 第三段说“忠烈未死”那么,在扬州被围时究竟有没有死?
2.史可法是怎样死的,作者如何描写?作者如何表现其忠烈?采用何种表达方式?
3.第三段可分为几层,写了几件事,分别表现什么,与一二段有什么关系?
4.最后一段 彩何种表达方式,作者对史可法之死的看法如何,如何理解,如何评价?
5,讨论课后练习一
六.作业布置
1.短文写作:文章为什么以“梅花岭记”为题 ?
2.翻译最后一段
3.背诵本课有关的三副对联
七.板书设计
八、练习反聩用校正
篇3:《梅花岭记》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江苏省泗阳中学 陈业文 syfangjl@sohu.com
课题 梅花岭记 第一 课时
教学 目标 1、 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和难句 2、 学习记叙为主,3、 有机结合抒情、议论的写法 4、 学习史可法崇5、 高的民族气节和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
重点 难点 1、 重点词语和难句 2、 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及流程 学法点拨
一、 二、 三、自读提示,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再齐读全文 自读练习 (1) 给加点的词注音 鲒瓮ぃ )与城为殉( )瞠目( ) 呼麾下( )神仙诡诞( )蝉脱( ) (二)解释句中活用的词: 1、吾誓与城为殉 ( ) 2、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 ) 3、 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 ( ) 4、 ……与之有旧 ( ) 5、 悟大光明法蝉脱 ( ) (2) 解释各组加点的`词 1、江都围急 ( ) 2、忠烈持刀自裁( ) 急呼麾下驱出( ) 自有是言 ( ) 3、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 ) 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 )
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为诸将所拥而行。
2、至小东门。
3、被执至南门。
4、无不泪如雨下。
5、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6、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翻译下列语句
督相史公知势不可为。
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入敌人之手,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四、内容理解
本文为何取名为《梅花岭记》?
根据表达方式,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 段,属--------:第二部分 - 段,属-------、---------。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他的?
你认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附板书:
正面描述:立誓殉身、遗言认子、骂敌而死
记叙 侧面烘托:传闻未死、托名举兵 史可法的
反面对照:惶恐而问、狼狈不堪 高大形象
(一生不如死,一虽死犹生)
议论 批驳 神仙之说画蛇添足
冒名之举更不必问 史可法的
抒情 立论 忠烈之气常留天地
忠义之训圣贤家法 伟大精神
忠烈面目宛然可遇
篇4:《梅花岭记》教案
《梅花岭记》教案
一、教学说明
安排一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点拨引导检查落实,同时穿插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在今后学习中,提高自读自求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
1.情感目标:学习史可法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关键的文言字词以及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三、课文重难点
重点:记叙史可法英勇不屈、以身殉国的牺牲经过。
难点:文章末段议论。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性点拨
师:我国历史上在抗击外族入侵时,涌现过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请同学们列举出来。(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气氛活跃)
明确:有抗击匈奴的霍去病,抵抗金人的岳飞、文天祥,打击倭寇的戚继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还有坚决抵抗清人入侵、最后不屈而死的史可法……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自然引出史可法)
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全祖望的《梅花岭记》。梅花岭是史可法衣冠冢所在地,作者百年后登上梅花岭凭吊英烈,其文颂扬了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清人入侵国难当头时,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点拨功能: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民族英雄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从而焕发起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2.整体性点拨
师:(指导学法①)
同学们学习文章,要学会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内容及其特点。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自读,要求读出声,给生字注音,然后说说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应该怎样整体把握。(学生边读边划,读完后由一个同学回答,不准确处让其他同学纠正。)
明确:文章记叙了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影响,发表了作者的议论和看法。
师:那么从内容和表现手法看,文章可分几部分?(生答)
明确: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叙事实,包括前三节;第二部分是最后一节,为议论感慨。(板书)
记叙议论
[点拨功能:点拨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表现手法入手,居高临下地将文章一剖为二,起到了从宏观上整体驾驭文章的作用。]
3.重难点点拨
先解决重点记叙部分。
师: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二、三自然节,大家认真听,帮助正音。(生读,另请其他同学给课本末注的重点字注音。)
殉xùn 肇zhào 殒yǔn 恙huì 麾huī
师:这三节分别记叙了史可法在围急、城陷及殉后的情况,请同学们按照板书要求有重点地口述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影响。(板书)
(在学生口述过程中,老师用概括的词语补充板书内容于后)
誓与城殉/拔刀自裁 大骂而死/
传闻未死 托忠烈名 承畴大急
师:用一、二个词语概括史可法在围急、城陷时表现出来的精神。传闻未死、托忠烈名说明了什么?洪承畴是怎样的人?(生答,老师补充板书于后) 忠义不屈 视死如归/愿望影响/卑劣可耻
师: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回答不准确时,教师要相机点拨引导,然后补充板书于后。)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正反对比
师:(小结)通过上面记叙的内容,我们学习了史可法的崇高民族精神和气节。(指导学法②)阅读文言文,还要掌握重点词语的特殊用法和含义,下面提几个小问题,看看大家在阅读时是否注意了。(出示小黑板,由同学们协同完成。)
再解决难点议论部分。
师:集体朗读第四节,并请一位同学翻译。(由同学纠正读音和翻译不当的地方。补充注释:宛然,仿佛的意思。)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段议论的核心是什么?作者否定什么,肯定什么?(四人一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老师板书。)
师:孟子说的“浩然之气”,指的是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正气,在我们今天看来,史可法“其气浩然”,“其气’俱体指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爱国精神,民族气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学习和发扬。
师:在作者的议论中,有哪些看法不可取?
讨论明确:圣贤家法,把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归结为圣贤的传统的道德准则,是错误的,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
[点拨功能:这是由整体教学进入文章局部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深入研究和剖析文章,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求自得中品尝到亲自摘取知识之果的快乐。]
4.终结性点拨
引导学生总结两点:①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②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意义?如何具体落实这种精神?(讨论略)
[点拨功能:这是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思想意义进行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站在时代高度,紧密联系现实和自身,使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学习动力。]
5.迁移性点拨
出示小黑板:“殉社稷(jì)只江北孤臣,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坏(póu)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师:这是史可法墓前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以梅花的高洁,象征并歌颂了史可法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时以身殉国的崇高民族气节。同学们富有激情地放声朗读三遍。(齐读,声音宏亮,感情激越)最后,课后每人创作一幅对联,可以赞颂史可法,也可以赞颂霍去病、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
[点拨功能:这是迁移训练,既强化了爱国主义情感,又锻炼了学生的仿写能力,同时又使教学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篇5:梅花魂 教案教学设计
大姚县金碧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 7*梅花魂 代码
主备教师 郭文武 上课教师 备课组长签名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外祖父哪几件事?
(3)本会外祖父视国无限眷恋的思想感情,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外祖父的爱国情怀,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教学准备 (1)学习准备:小黑板
(2)预习要求:(1)把课文读道顺;(2)思考课文国况梅花泻了哪几件事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梅花,自古是诗人,画家赞美的对象,是因为它经霜傲雪,不则严寒,在它身上寄寓了对美好品格的向往,同学们也学过许多有关梅花的时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梅花的课本。(板书课题、释题“魂”本课的品格。
二、明确嘘唏目标:(指名读,其余学生听记)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二、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学指导(一)
利用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边读边想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外祖父哪几件事?并作好批注,与同桌相互交流,完成后面的内容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天空:课文围绕梅花泻了外祖父1、(读唐诗宋词)2、(珍惜雪梅图)3、(不能回国而难过)4、(送我墨梅图)5、(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课文围绕梅花泻了外祖父的几件事,那么年居国他乡的老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体会老人的爱国情怀吧!
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反思
反复朗读并思考以下问题(1)外祖父为什么爱梅花?2、梅花的品格是什么?3、外祖父希望我做什么样的人?
1、自学指导(二)
找出课文中外组度赞美梅花的一段话(是啊莺儿……总要有梅花才好)。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名朗读
②汇报自学指导二中的三个问题
四、当堂训练
一、给带点选择正确的读音
漂泊(bo.po )玷污(zhan dian)眷恋(juan teng)衰老(ai shuai)
(二)按要求写句子
(1)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缩句: 。
(2)、我想起了外祖父
扩句: 。
(3)仿写句子,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
仿写: 愈 愈 愈 。
无、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学到的。
梅花: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
六、板书:梅花魂:{ }爱国
做人: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梅花魂 教案教学设计]
篇6:梅花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梅花魂》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学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
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挂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重点〗
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⑴ 读诗落泪;
⑵ 珍爱梅图;
⑶ 不能回国;
⑷ 赠墨梅图;
⑸ 送梅花巾;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⑴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⑵ “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① 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② “清白”是什么意思?“玷污”又是什么意思?
③ 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⑴ 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⑵ 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⑶ 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⑷ 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⑸ 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① 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② 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③ 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⑹ 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得是梅花,实在赞美江姐。声情并茂的导语使学生深深领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
⑺ 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总结方法,帮助学习第一件事
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扶”学,培养能力。
1、默读第一件事:吟诗落泪。
2、思考讨论:
⑴ “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⑵ “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① 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② 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四、放手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
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放”学,发展能力。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五、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谈谈学完课文,你在写作上的收获。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梅花魂 3、不能回国 中国心
4、赠送梅图
5、递梅花巾
[梅花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7:《梅花魂》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自读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意。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一些写梅花的诗词
学生学唱歌曲《红梅赞》《我的中国心》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赏梅花
1、导语引入:
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暑气渐去渐远,我们一下子撞进了秋天的怀抱,寒来暑往,四季更替。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夏天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秋日有“本性能耐寒,风霜挺且直”的菊,而严冬,则更有此花开尽更无花而一枝独秀的梅。
梅历来是画家、诗人所赞美的对象,我国宋代诗人王安石、陆游;元代画家王冕都曾经写下诗句赞美它。我们的开国领袖也曾写下词盛赞她。梅花不愧是花中之王,花之君子。
2、课件演示,欣赏梅花,学生吟诵咏梅的诗句。
3、过渡: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作家陈慧瑛常常会想起了身在异乡的外祖父,并由此勾起了她一连串的回忆。
二、理清脉络,知梅花
1、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
2、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细读引导,悟梅花
1、在作者的记忆中,外祖父是一个爱梅的人,你能从哪能地方体会到这一点呢?
同学们,我们读过这几件小事,都倒感觉到外祖父爱梅花。你是怎样从这些段落中读出这种感情的呢?
出示:我们可以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用这些方法:(1)、联系上下文;(2)、抓重点词句(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4)、用朗读的方式;(5)、其它自己喜欢的方法。
2、自学体会,动手圈画。
3、读句交流,谈理解。
4、重点引导第二件事:从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对外祖父神情、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体会对梅花的爱。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品读升华,颂梅花
1、过渡: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段话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2、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那段话,互相交流、讨论。
(1)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听。
(3)全班交流:a、梅花的精神(不畏严寒、坚贞不屈);b、梅花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c、保存墨梅图激励自己保持民族气节。
3、说说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外祖父对梅花,对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敬佩。
⑴自由练读;⑵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⑶齐读。
五、拓读深化,学梅花。
1、课文除了写外祖父挚爱梅花外,还写了外祖父几次哭了,请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1) 读唐诗宋词时,外公满脸忧伤,“莺儿啊,莺儿--。“
(2) 当外公因年纪太大而无法回国而哭时,“亲爱的外公,你别哭了--。”
(3) 当外公含泪递梅花手绢时,外公满心凄楚:“莺儿啊,莺儿--。”
2、学完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
3、学生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谈。让学生明白,梅花魂就是爱国心
4、文章的开头了结尾有什么联系?
5、让学生想象说话:外公就是这样一位时时刻刻都牵挂祖国的老华侨,他在临终前还不忘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带回到祖国去,我们完成了老人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梅花树下。又是一年的冬天来临了,面对着梅树下的老人,你想说些什么呢?
6、师导语:“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拥有无尽的相思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
7、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向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它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它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爱国华侨们的心声。
8、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六、拓展升华,加深体验
1.说话练习
假如你是外祖父,此时站在海边眺望着祖国的方向,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要求:认真思考之后说一说(出示课件)
看着船儿越漂越远,我_____________。(指名说)
2.写话练习
假如你是莺儿,想像孤独的外祖父会怎样寄托思乡之情?在祖国日益繁荣富强的今天你最想告诉外祖父和众多海外华侨什么呢?
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像,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课件出示:我仿佛看到孤独的外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告诉外祖父和所有的海外华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内进行交流
4.展示,教师随机进行评价。
七、布置作业:
选择性作业:
(1)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段落。
(2)继续搜集赞美梅花的诗句背一背,搜集梅花图片展览。
板书设计:
品格
梅花魂 灵魂 民族魂
骨气
[《梅花魂》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8:梅花魂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梅花魂、缕缕幽香、葬身异国、腮边、白杭稠、甚至、无所谓、输理、华侨、衰老、手绢”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抄写让你感动的词语句子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几件事情来表明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感受情感的熏陶。
4.继续进行默读的训练,并从中找到疑难问题,尝试自行解决或者合作解决。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外祖父的情感,继续开展“浓农乡情”的活动。
【教学难点】
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教学策略】
1、教法:目标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了解文中涉及的关于梅花的诗句的意思及出处,查阅了解华侨在海外生活经历的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了解内容,学习生字词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梅花三弄》,引出“梅花”与“魂”。(自由评说自己的感悟)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展示目标
三、导学达标
(一)检查预习,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默读课文,不好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好批注了解课文内容。
三、交流反馈,体会情感
1.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行解答。(自行解答,留做思考,下个环节解答)
2.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关于能够梳理课文大致内容的问题,老师提出:课文在给我们讲梅花的故事,讲了哪几个呢?能不用两三句话简要地写出来?谁先写完谁站起来读给大家欣赏。(学生静静地写,老师巡视)
3.学生读话,多种形式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指导怎样写得既简单又明了)
四、达标测评
1.接上一环节,依照学生理解,再次总结课文大意。
2.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意思,也对部分字词进行了疏通。但是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还得接受一翻挑战。挑战成功,就可以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吐字归音关:正确读字词;
书法比式关:正确书写字词;
收藏展示关:摘抄感动句段
五、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品味语言,阅读链接,总结全文
【教学目的】
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几件事情来表明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感受情感的熏陶。
2.继续进行默读的训练,并从中找到疑难问题,尝试自行解决或者合作解决。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多角度体会“魂”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选择几件事情来表明外祖父的思乡之情,感受情感的熏陶。
【教学流程】
一、前提测评
1.送歌曲──《故乡的云》。
2.回顾课文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的向我召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歌中这样唱道,与我们上节课学的内容有什么关联呢?上节学的什么呢?
二、展示目标
三、导学达标
(一)品味语言,多角度体会“魂”
1.默读课文,寻找”梅花魂”。
找找哪些句子段落写了“魂”,用什么来书写“魂”,哪些“魂”感动了你?
2.朗读句段,展示“梅花魂”。
学生反馈“找”的结果,师生共同品读课文,感悟写作方法。
3.铭心思考,书写“梅花魂”。
“梅花魂”中的“魂”到底是什么?用笔写出你的心声。在写的过程中再次轻声播放《故乡的云》
(二)阅读链接,拓展理解“魂”
1.读一读,读通读顺。
2.说一说,你读到什么?
3.想一想,这里有没有魂?
四、达标测评
1.再读课文,回味“梅花魂”(课文所写的关于梅花魂的段落分五部分朗读)
2.出谋划策,设计“梅花魂”
用影像镜头怎样来表现“魂”?你会选择哪些事物来进入你的镜头?出现最多的是什么?
友情提示:1.允许小组合作,也可以单独思考完成;
2.可以参照课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所查到的资料(诗歌、音乐、图片)以及生活经历。
3.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小结。
附:板书设计
6、梅花魂
看到梅花开 开头
(想起)前首 读诗流泪
后尾 爱惜墨梅图
外祖父 呼连 回不了国而哭 眷恋祖国
应贯 送我墨梅图
(想起)结尾 手绢
看到 墨梅图手绢
[梅花魂 教案教学设计]
篇9:梅花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
2.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揭题
1.(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 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
2.(教师板书“魂”字.)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
3.揭题释题.
a.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
b.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困惑.
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竞大发脾气.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e.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合作交流
1.讨论交流:比较课文中首尾两段,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在写法上这是首尾呼应.)
2.过渡:是啊,看到梅花,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会让作者忆起已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外祖父留下的一方梅花图与手绢,让作者永远感受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外祖父,去感受一下吧!
3.分小组学习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4.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
(“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里的词语.)
读“三哭”.感悟真情
1.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外祖父哭了的语句,读一读,共有几处?(共有三处:教我读诗词时;得知不能回国时;送“我们”上船时.)
2.学生听录音跟读第2自然段,交流体会外祖父第一次哭时的情感.
a.了解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的出处,读懂它们的意思.
b.体会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用意所在.(这三句诗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外祖父教“我”的目的在于借诗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c.说说“外祖父哭了”的原因.(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情感,教“我”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3.探究外祖父的第二次落泪,体会他无法回到家乡的伤感.
a.教师朗读这部分内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b.你能理解这位老人此刻的心情吗?
久居异乡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回到故里,于是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某种事物之上,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
(1)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读出体会和感受.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出示一个句子进行比较:“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爱惜.”
◆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2)品读外祖父送画时的话,体会老人对梅花别样的情感.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多?
◆再读一读这句话,说说有怎样的感受?
◆此刻,在你的心目中,梅花具有怎样品格呢?用外祖父的话来回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他们”是指谁?为什么把他们比喻成“梅花”?
◆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学生交流之后指导朗读.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怎样理解外祖父的这句话?
◆在外祖父的眼里,梅花代表着什么?(外祖父把梅花看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他珍爱梅花,赞美梅花,实则是在表现他那颗拳拳爱国之心.)
◆美读升华:你能似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
4.在何情况下,外祖父第三次掉泪?读一读,深人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a.哪个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哭”?(泪眼朦胧.)
b.外祖父把珍爱的梅花图及手绢送给“我”,是不是不再思念家乡了?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这一举动?
品语句,升华情感
1.从外祖父的一言一行中,我们不仅深深体会到了他对梅花的爱,对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华儿女的爱,更体会到了他的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爱,是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和外祖父为作者送行的有关语句.
2.面对这样一位身居异乡的老人,我们的心中能不对他产生敬意吗?让我们饱含敬意朗读课文中首尾两段.
归整体,理清层次
1.读到这里,你发现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2.尝试分段,说说每部分的意思.
重积累,延伸拓展
1.把文中使自己感动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产生了无尽的思念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
3.学生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
[梅花魂(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虎丘记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
杨勇
一 教学步骤:
(一) 简介:
1、虎丘,又名海涌山,在苏州西北七里。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而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作者曾任吴县(现在江苏苏州)知县,在任两年,游虎丘六次。
2、记,一种文体,学过的有《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一般“记”这种文体末尾都要抒发感情或议论,如《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那么这篇文章抒发的情感或议论到底是什么?(乌纱之横、皂隶之俗)
3、“三袁”、“三苏”、“三曹”(变通,是钱钟书先生治学的重要方法,变通有助于学生想象联想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公安派的主张,以及反对复古,联系唐“古文运动”
(二) 重点指导阅读第一、二节。
1、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要点词语。
(1)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
(2) 衣冠士女,下迨屋(借代)
(3) 竹肉相发(借代)
(4) 月影横斜,荇藻凌乱(互文)
2、朗读 全文:
(1) 问:《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说。虎丘虽无高岩邃壑,但也肯定有其独特的风景,阅读全文,找出虎丘风景点。(虎丘的四个景点:剑泉、千顷云、文昌阁‘平远堂)
问:各有什么特点?(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远堂之“旷”)
最热闹的场面是什么时候?什么场面?
(中秋、歌唱会)
3、 重点分析第二节:
(1) 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月夜斗歌)
(2) 是如何来描写场面的?完成课内练习,填写表格。
时间 歌者 情形环境 效果
布席之初 歌者百千 声若聚蚊 不可辨识 (联系背诵<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
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 雅俗既陈 妍媸自别
未几 数十人 摇首顿足
已而 三四辈 竹肉相发 明月浮空石光如练 清声亮彻,听者销魂
比至夜深 一夫登场 月影横斜,荇藻凌乱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 (联系背诵《赤壁赋》中“客有吹洞箫者---泣孤舟之嫠妇”)
(3)本节文字体现了作者的哪种思想感情?
歌曲由交响乐---小夜曲实际上是作者的情感由热烈而凄清,文章风格由明朗欢快而幽深凄楚,似乎是作者内心的`一种反映。古代文人大多如此,《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情感不亦如此么?
(三) 指导阅读第四节
分析:
本节文字作者发了怎样的议论?(乌纱之横、皂隶之俗)此议论缘何而发?(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民同乐)(厌恶、鄙视官场,联系背诵陶渊明<归园田居>)
(今天刚刚给 学生上的,总结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篇11:虎丘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虎丘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杨勇
一 教学步骤:
(一) 简介:
1、虎丘,又名海涌山,在苏州西北七里。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而虎踞其上,因而得名,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作者曾任吴县(现在江苏苏州)知县,在任两年,游虎丘六次。
2、记,一种文体,学过的有《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一般“记”这种文体末尾都要抒发感情或议论,如《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那么这篇文章抒发的`情感或议论到底是什么?(乌纱之横、皂隶之俗)
3、“三袁”、“三苏”、“三曹”(变通,是钱钟书先生治学的重要方法,变通有助于学生想象联想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公安派的主张,以及反对复古,联系唐“古文运动”
(二) 重点指导阅读第一、二节。
1、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要点词语。
(1)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
(2) 衣冠士女,下迨屋(借代)
(3) 竹肉相发(借代)
(4) 月影横斜,荇藻凌乱(互文)
2、朗读 全文:
(1) 问:《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说。虎丘虽无高岩邃壑,但也肯定有其独特的风景,阅读全文,找出虎丘风景点。(虎丘的四个景点:剑泉、千顷云、文昌阁‘平远堂)
问:各有什么特点?(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远堂之“旷”)
最热闹的场面是什么时候?什么场面?
(中秋、歌唱会)
3、 重点分析第二节:
(1) 本节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月夜斗歌)
(2) 是如何来描写场面的?完成课内练习,填写表格。
时间 歌者 情形环境 效果
布席之初 歌者百千 声若聚蚊 不可辨识 (联系背诵<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
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 雅俗既陈 妍媸自别
未几 数十人 摇首顿足
已而 三四辈 竹肉相发 明月浮空石光如练 清声亮彻,听者销魂
比至夜深 一夫登场 月影横斜,荇藻凌乱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 (联系背诵《赤壁赋》中“客有吹洞箫者---泣孤舟之嫠妇”)
作者邮箱: niubbmail@163.net
篇12:石钟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版权属于原来所有作者
教学目标
(一)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二)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重点
实词析疑:
鼓:①乐器。例。噌迫缰庸木。②击鼓;例:一鼓作气。③弹秦。例:令赵王鼓瑟。④鼓动、掀动。例:微风鼓浪。
是:①是。例:问今是何世。②正确。例:辨清是非。③这、这样。例:是说也。所在皆是也。
得:①得到、找得。例:得双石潭上。②能够。例: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③收获。例:此余之所得也。
遗:①遗留;例:先帝之遗德。访其遗踪。②遗失、遗弃。例:得遗金一饼。
鸣:①鸟叫。②一切物体发出声音。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徐:慢慢的。与”疾”相反。
适:往。
固:①巩固。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坚决。例:相如固止之。③本来。例:余固笑而不信也。
莫:①不要。例:莫用众人之广议也。②没有谁。例:莫不响震失色。③通暮(mù)。例:莫夜月明。
磔磔:见注释。
罅:见注释。
当①对、向。例:当窗理云鬓。②阻挡。例:豺狼当道。③抵敌。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④在。例:有大石当中流。
向:①去向。例:闻操已向荆州。②从前、刚才。例:寻向所志。与向之噌普呦嘤Α
斤:①重量单位。②斧头。例: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就是说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这个批评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二)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 (fú) 铿(kēng) 磔磔(zhézhé) 噌疲chēng hóng) 罅(xià) U坎(kuǎn kǎn) 莫(mù) 镗O(tāng tà) 识(zhì) 无射(wú yì)
指出哪些通假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三)划分结构的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言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五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中逐步加深体会。
1.主旨的分析。
提问:先将最后一段读一遍,从中找出两句话来说明作者的意图(“叹郦元之简,万而笑李渤之陋”)。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①文章开头提的正是这两个人关于石钟山山名来由的说法,前后对照,可见作者用心;②这两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问:作者这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义?(郦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可叹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种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谈。)
提问: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反对臆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担倡实地考察--“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2.结构的分析。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据这个主旨给全文作出恰当的布局的。
学生概括第1段大意。(“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问:这是作者的言论,它跟下文叙事有什么关系?(疑而后察。)作者对郦说用“人常疑之”,对李说则用“余尤疑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来?(“人常疑之”,我未必疑,或疑参半,不是完全否定,但仅据文字表面意思,又难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胜过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证据__可见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指出:这是为下文写“察”作铺垫的。
学生概括第2段大意。(通过实地考察证明李说纯系臆则,而郦说是正确的。)
问:这段话中哪些语句是对上述二说的表态?(对李说--“笑而不信”;对郦说--“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说郦元没有欺骗他?(作者发现声源有两处,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发声。)到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结论,即由这里所说的事实导出。
(四)诵读第1段。
1.学生齐读一遍。
2.教师领诵一遍,并作简释、简评。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此句秘下名合为第一层,为下文质疑张本。按:湖口县有石钟山二座:上钟山在城西,下钟山在城东。下钟山即苏轼作记处。作者引《水经》而不释,笔法何等简洁。
②“郦元以为……声如洪钟”--这是转述郦元的话,“水中相搏”一语耐人寻味.,下文写作者的发现,可谓道貌岸然尽“相搏”之状,但世人不亲临其境,便无法想象。由此导出第二层。
③“是说也……而况石乎”--这是第二层。“也”字作一顿,以示将有所论。“人常疑”,作者政治性疑,恨无证耳。“以钟磬置水中”是“常人”的类比之法。“疑”之所由生也,亦“不耳闻目见”过之。④“到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于潭上”--叙事何等简洁。由此句至段未为第三层。
⑤“扣而聆之……余韵徐歇”--作者如此描写,颇有讥李之意。李文《辨石钟山记》今已不可见(《文苑英华》不收,)估计是作者转述,有意作夸张描写。
⑥“自以为得之矣”--他人未必信,一句话写尽俗人情态。为下文“笑陋”张本。
⑦“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为一篇之一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⑧“石之铿然有声者--何哉”--驳得有力。
(五)诵读第2段。
1.学生齐读这一段。
2.教师范读,加简释及评语。
①段首至“因得观所谓石钟山”--叙述考察机会到来的缘由,仅14字,何等简洁。
②“寺僧使小童……笑而不信也”--此即李渤之固智。李文误人之深,于此可见。“固”,这里应训“当然”、“本来”,引申为“自然”之意。作者不写亲访寺僧问山名来由,而直书小童择石而叩之,又省却不少笔墨。
③“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此数句写景。问学生:有哪些细节?(大石、鹘、鹳鹤。)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阴森恐怖。)要求学生将作者的描写语划出来(“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磔磔云霄间”、“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④“余方心动欲还……如钟鼓不绝”--妙在“欲还”而未还。“大声”突如其来,伏下文“恐”字。“如钟鼓”,点出山名来由,照应开头“声如洪钟”。
⑤“舟人大恐。”舟人既“恐”,作者焉得不“恐”?但忽悟郦元所云,又继之以喜,喜而后“察”。前此所有之“疑”顿失。
⑥“徐而察之……而为此也”--具体道出“水石相博”之状。为“叹郦元之简”伏笔,下句亦然。
①“舟回至两山间……如乐作焉”--又一“水石相搏”之状。问学生:“噌啤庇搿案T坎镗O”有别乎?(前者出自绝壁下,有共鸣,显得雄浑;后者出自大石中,风来时则有,一吞一吐,节奏鲜明。)
③“因笑谓迈曰……不余欺也”--作者将长子迈写入文中,其意在此--迈是他的宏论的第一位听众。以此结束考察过程,恰到好处。“古之人”,指郦元。
3.学生讨论层次划分,然后分层练习背诵。
说明:这一段是诵读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记诵,除了划出大的层次而外,还可以板书行文顺序。待学生能基本上背出这一段后,拭去板书,再做检查。板书形式如下(括号中的话可略而不书):
第一层(段首至“此鹳鹤也”)发现声源之前
访石钟山缘由→小重扣石→绝壁下所见所闻:大石、栖鹘、鹳鹤。
第二层(“余方心动欲还”至段末)发现声源
石穴罅中的“噌啤敝声→大石中的“T坎镗O”之声→语迈作结。
4.检查背诵。
(六)讨论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
问:郦、李二说的不同点是什么?(郦说认为“水石相搏”而发声,李说认为潭石有声。)这意味着什么?(李说是对郦说的否定。)从寺僧使小童择石而扣之一事,能看出什么问题来?(说明信李说者多,俗见之误人。)
问:从这一段的内容来看,作者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问:作者对李说“尤疑”,为什么写小童扣石事仅用一句带过?(不值一驳。)试品味这句话的语气。(轻蔑、讥笑。)本段着重写声源,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还有什么作用?(证实郦说,正所以批李说。)本文不是游记,而是考察记,为什么要渲染绝壁下的阴森恐怖气氛?(唯其如此,故士大夫不至,而浅人之无知妄说遂行于世。)
小结:本段是为破疑案而写,作者对郦说是信中有疑(故结句是“古之人不余欺也”),疑既释而益信;对李说则是绝对否定。
(七)诵读第3段。
1.学生练习诵读2~4遍。
2.教师提问。
①“事不目见耳闻……可乎”照应上文哪一句?(“今以钟磐……而况石乎”。)是什么辞格?(反问。正意是:不目见耳闻而谓“不能鸣”,便是臆断。)
②“殆与余同”的“殆”能换成“盖”字吗?(不能。作者只能据文字推测,而无法证明,用“盖”则会加重肯定的意味。)跟“言之不详”相照应的上下文是哪些词句?(上文是“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下文是一个“简”字。)
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上文哪些话呼应?(“至莫夜月明……此鹳鹤也”。)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强调实地考察,不盲从。)怎样的情绪?(坡公何尝不自得?然与李渤有别:李是臆断,坡公是以事实为据。)
补充问:有人说这句话中的“夜”字可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讨论此题不必涉及科学原理,而要着重探究作者的意图,其实“不肯”后暗含“如我之”三字,是坡公得意处。)
④“而陋者……得其实”--再次讥评李渤。上文评李渤只说事实,至此才出现一“陋”字,贬斥之意昭然若揭,何等笔力。
⑤“余是以记之……李渤之陋也”--卒章显志。
3.教师领诵。
4.检查背诵。
(八)比较、辨析。
1.将本文跟(游褒禅山记)作比较。
说明:先检查练习第二题的完成情况,然后做具体分析,不是简单地列出异同之点,而是从文章的整体构思出发,用列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下面是供参考的表的模式:
课文
项目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
内容 记游。
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 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案,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结构 先记游,后议论。 议论--记游--议论。
写法 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 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篇13:墨池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墨池记(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陈坚 江苏省射阳县海河初级中学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评点。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
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以旧促新法”,也可以与“说”进行比较)
“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例如: 《核 舟 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 池 记》----说理散文---- 勤学苦练出才能
二、作者简介: 名: 曾巩,字:子固; 时:北宋时人 ;地: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 评:“唐宋八大家”之一 ,后人称之为 南丰先生 ,卒谥 “文定”。 作:《元丰类稿》 。《宋史》说他的文章是“ 本原于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三、学生自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扫清文字障碍,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洼(wā) 邪(yé) 徜徉(chángyáng):随意漫游。 肆(sì〕恣(zì):放纵、任情。
于楹间以揭之(yíng):房屋前面的柱子。 故迹:旧迹。
遗风余思: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 以临于溪:居高视下。
四、质疑解难-- 四 行 对 译 法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五、背诵全文
根据本文叙议相间的特点,逐层背诵。 (解说: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自读注释质疑、释疑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研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要求在读准确的基础上能读出重音、停顿和情感来。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 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
①“岂信然邪”; 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③“岂其学不如彼邪”;
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⑥“以勉其学者邪”。
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 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
② 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③ 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 ⑤ 、 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七、中心思想: 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
了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八、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写作方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 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2、以小见大。
九、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文章7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其余的见讲义)
①、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②、“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这是王羲之学习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都是推测的口吻,语意上下贯通,结构前后呼应,布局是很严密的。
(解说:点拨在于拓宽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题、表现形式及行文风格。)
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十一、课后作业训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作文多在“三上”① 欧阳修
钱思公②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④。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⑤。
①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②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③西洛:西京洛阳。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小辞:指词典、小令。④琅然:声音清脆。笃学:十分好学。⑤属思:思考,构思。
(1)文章记叙了三件事,直接记述了 ;转述谢希深 介绍;作者自道 。 (2)这些事例以及本文给你什么启迪?
参考答案 (1)钱思公喜好读书的表现 宋公垂勤学的事例
作文多在“三上”的特点和体会 (2)惜时好学才能有成就
(解说:这一环节旨在指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积累文言词汇,把文言文读通、读懂,做到“字得其训,句索其旨”,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教学一得: 如 何 扩 大 课 堂 容 量 ?
----善于以旧促新(温故而知新)
讲一篇《墨池记》,可以引出11篇学过的课文:
如:“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中的“教授”时,可以联系到第二册中的《送东阳马生序》有“有 司业 、 博士 为之师 。
小中见大:《一件小事》、《七根火柴》、《记一辆纺车》、《一面》 (4篇)
夹叙夹议,以议为主:《论雷峰塔的倒掉》、《从三到万》 (2篇)
关于“记”:《核舟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4篇)
墨 池 记 讲 义 练习
江苏省射阳县海河初级中学 陈 坚 备课手记
中考试题综合能力训练测试:
第 一 节
一、音、形、义类:
1、隐然而高: 2、以临于溪: 、 在文中含有 的意思。 3、洼 ( )然: ,与它构成反义的词有 。 4、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 5、《临川记》云也: 写两个含“云”、意也相同的成语: 、 。 6、尝慕张芝: 。 7、临池学书: 、 ,“临池”这两个字,后来成为一个词语,意思指 。8、此为其故迹: 、 。 9、信然: 。 1、这位书法家天天练习写字,在附近的水池边洗笔,
二、理解类: 竟把一池水都染黑了,真如文中所说的那样:“ , ”(8个字) 。2、描写墨池外形特征的句子是: 。 3、交代了墨池地理位置的句子是: 。5、文中对于临川墨池的传说是否真实可靠,作者仅仅是转述《临川记》的说法,之后用了“ ” (4个字)这样一个问句,未加深论,点到为止,具有分寸感,用笔简练,要言不繁。 6、“ ” 说明了王羲之平时学书的刻苦专一,费尽“精力”,也为下文的即事立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这8个字) 7、被称为“草圣”的人是 ;“书圣”的是 ;“史圣”的是 ;“诗圣”的是 ;“画圣” ;“医圣”的是 ;“学圣” 。 8、佳句赏析:例“岂信然邪?”这一句短小精悍,未加深论,点到为止,具有分寸感,用笔简练,要言不繁。
第 二 节
一、基础类:1、方┅┅强( )以仕:
写出两个同音同意的“强”字成语: 、 ,请再写出另一个读音并组词:强( ): 。 2、尝极东方: 、 。 3、“沧海”在文中指 ;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沧海”指的是 ;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沧海”指的是 。4、娱( )其意: 。 5、徜 ( )徉 ( )肆恣 ( ): 。6、自休于此: 。 7、晚乃善: 。 8、则其所能: 、
9、盖亦以┅┅自致: 。10、然后世┅┅能及者: 。11、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12、汝心之固: 1、据说,王羲之曾在父母墓前自誓不再出仕,不为名利所牵,二、理解类: 不与庸吏同流,对此原委,文中只用“ ”一语概括。 2、辞官后, 他(王羲之)曾“ ”(4个字)于名山大川之间,遍游东方诸郡,并泛舟出海。 [这第一句话深刻揭示了王羲之傲俗超群性格气质形成的根源,这也是他清心寡欲,学成书法的深厚的思想基础 。] 类似于王羲之的人,历史上还有其人,如 ,他就是“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而成为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他又被称为 , 时人,曾学过他的课文有 。 3、从结构上说,“ ”一语,为上文考证墨池遗址增加傍证,又为下文发表议论提供了依据,实起着 的作用 。 4、据载王羲之书法当初不如当时的书法家们,到了晚年才写得特别精妙。文中说明这一历史事实的句子是: 。 5、作者紧紧抓住“ ”这三字,作为本文立论的重要根据, 这就抓到了问题的根本, 自 然 地 作 出正确的'论断:“ ”,语气委婉而又十分肯定,其实上文的“ ”(8个字)的感人事迹,也可作为此处 的证据。 6、在第三句中,作者仅用“ ”这一字引出下文,从 面指出后人书法不及王羲之的原因。 7、本节中作者主要是为了揭示出“ ”的全文主旨,表明“ ”(4个字)的写作意图,在极强的逻辑推理中,取得了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
8、作者认为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是 。(用原句回答) 9、作者作这篇“记”的缘由是 。(用原句回答)
10、佳句赏析: 例如:①“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②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去不直说,而用两个表层进的设问句表达。问中有答,以问代叙代议,用疑问句式,表示了完全肯定的语气。钻研技艺需要刻苦自励,深造道德,则尤需要加倍地刻苦自励了。这里在极强的逻辑推理中,取得了无可辩驳的说明力量。
第 三 节
一、基础类: 1、惟王君之心: 。 2、今为州学舍: 。古代学校的名称还有: 庠 序 国学 乡学 等。 3、教授王君盛: ,古代的学官名还有: 司业 博士 祭酒 等,“教授”今意义为: 。4、恐其不章也: ,有关这个通假字的成语有 欲盖弥彰 ,彰善惮恶 。 5、于楹间以揭( )之: 6、虽一能不以废: 。 7、及乎其迹: 。 8、其 亦欲 推 其 事,以 勉 其 学者: ,“学者”今意义指 9、尚之如此: 。 10、仁人 庄士: 。11、遗 风 余 思:
。12、被 于 来世: ,被坚执锐:
13、何如哉: 。 1、文中补写墨池现状的句子是
二、理解类: 。2、说明王盛对王羲之表彰之意的句子是: 。 3、交代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是 。 4、在第4、5句中,作者写他对王君这样做的用心的思索,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就王君仰慕王羲之而言:“ ”;一层是结合王君特殊身份,勉励求学者而发的 。两层意思全属 之词,因而都用了 口气。 5、表明王盛仰慕王羲之的句子的 6、勉励求学者的句子是 。 7、一方面点出了王盛此举的苦心,同时也是作者作“记”的深意所在的四字短语是“ ” 这四字就结构而言,又可看作是上文“ ” 这一全文主旨的具体阐发。 8、文章用“ 何如哉”三个字作结,作用是:作者不把原意直接说破,而由读者自己去体味,这就产生了意在言外、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9、文章以“ ” 的“ ” (8个字)必将长期流传,产生深远影响作结,作用是:这对于当时的学子文人,有强大的激励作用,同时收到了深化主题的艺术功效。
10、佳句赏析: ⑴ “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⑵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作者在阐明王君用意时,也用了设问句,用推测性语气,显得委婉深沉,语重心长,而又切合于实情;因为作者只是从对方题匾、求记来加以体会的,如果用直截、肯定的语气,难免失之粗率。
全 文 综 合 扩 展 训 练:
一:文章题材: “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
例如: 《核 舟 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 池 记》----说理散文---- 勤学苦练出才能
二、作者简介: 名: 曾巩,字:子固; 时:北宋时人 ;地: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 评:“唐宋八大家”之一 ,后人称之为 南丰先生 ,卒谥 “文定”。 作:《元丰类稿》 。《宋史》说他的文章是“ 本原于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三、思考题: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⑶本文以 为线索,联系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的故事,阐明了 的道理。
四、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文章7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中去思考,十分耐人沿点。
①、 “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②、“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这是王羲之学习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都是推测的口吻,语意上下贯通,结构前后呼应,布局是很严密的。
③“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④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作者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事勉学劝善,去不直说,而用两个表层进的设问句表达。问中有答,以问代叙代议,用疑问句式,表示了完全肯定的语气。钻研技艺需要刻苦自励,深造道德,则尤需要加倍地刻苦自励了。这里在极强的逻辑推理中,取得了无可辩驳的说明力量。
⑤“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⑥ 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作者在阐明王君用意时,也用了设问句,用推测性语气,显得委婉深沉,语重心长,而又切合于实情;因为作者只是从对方题匾、求记来加以体会的,如果用直截、肯定的语气,难免失之粗率。
7、“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与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这里的设问句用“何如哉”三字作结非常妙,妙就妙在作者不把原意直接说破,而由读者自己去体味,这就产生了意在言外、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五、请写出几句含有“勤学苦练方能成材”的道理的成语或名言警句以及举几个典型例子(古今中外均可):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5、勤能补拙是良驯,一份辛苦一分才。 6、天道酬勤 7、微编三绝 事例: ⑴司马迁:受腐刑后,仍顽强地活下去,更加勤奋地写作,终于完成了辉煌的历史、文学巨著《史记》。 ⑵ 范仲淹:年少时就死了父亲,家里贫穷供不起他读书,竟靠着吃粥来充饥,刻苦攻读十年,而成为北宋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⑶吴敬梓: 家庭贫穷,饥寒交迫,靠别人周济维持生活,但他仍奋笔疾书,经过三年苦战,终于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33万字的巨著。
⑷、曹雪芹:破产后,凄苦的生活没有压倒他,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出了“字字看来皆是血”的长篇巨著《红楼梦》。
六、文中人物:王羲之: 时 家,字 逸少 。世称: 王右军 ,前人评论他的笔势说“ ”,世人因此称他为“ ”。有关他的成语是: :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
七、唐宋八大家: 韩柳三苏,欧王曾巩。
人物
字、号
作品
课文
八、书法方面: 1、初唐三大书法家: 欧阳询 、 虞世南 、 楮隧良
2、“颠张醉素”: 张旭 、怀素 。 3、“颜筋柳骨”: 颜真卿 、 柳公权
4、宋四家: 苏轼 、黄庭坚 、 米芾 、蔡襄
5、吴门三家: 祝允明、 文征明、王宠 (明朝时,苏州一带的三位书法家)
九、画坛方面: 1、隋朝:展子虔--《游春图》 2、初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3、盛唐:吴道子(画圣)--《天王送子图》 4、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5、元朝:赵孟芾(神品)--《秋效饮马图》 6、明朝中期:“吴派”(江南、苏州一带)
“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 7、清朝中期: “扬州八怪”
郑板桥 、 金农 、 罗聘 、 李觯 、黄慎、李方膺 、 高翔 、 汪士慎
十、古代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例如:二世元年七月。--《陈涉世家》
2、干支纪年法 3、年号干支兼用法 4、帝王年号纪年法:例如:
①、太元(376--396年)东晋孝武帝: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②、元和(809年)唐宪宗:是岁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③、庆历(1041--1048年)宋仁宗: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墨池记》
④、元丰(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记承天寺夜游》
十一、古代地名: 1、而尝极东方,出沧海--沧海:东海 ; 2、以观沧海--沧海:渤海
1、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长江一带 ; 2、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江湘水一带。
1、尚思为国戍轮台--轮台:泛指北方边疆;
2、轮台东门送君去--轮台:地名,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作者邮箱:
【梅花岭记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2.《梅花岭记》教案
6.梅花教学设计
8.梅花魂教学设计
10.胶水发明记 教案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