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梅花岭记》教案

《梅花岭记》教案

2023-07-25 08:25: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念慈Ov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梅花岭记》教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梅花岭记》教案,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梅花岭记》教案

篇1:《梅花岭记》教案

《梅花岭记》教案

一、教学说明

安排一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点拨引导检查落实,同时穿插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在今后学习中,提高自读自求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

1.情感目标:学习史可法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关键的文言字词以及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三、课文重难点

重点:记叙史可法英勇不屈、以身殉国的牺牲经过。

难点:文章末段议论。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性点拨

师:我国历史上在抗击外族入侵时,涌现过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请同学们列举出来。(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气氛活跃)

明确:有抗击匈奴的霍去病,抵抗金人的岳飞、文天祥,打击倭寇的戚继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还有坚决抵抗清人入侵、最后不屈而死的史可法……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自然引出史可法)

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全祖望的《梅花岭记》。梅花岭是史可法衣冠冢所在地,作者百年后登上梅花岭凭吊英烈,其文颂扬了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清人入侵国难当头时,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点拨功能: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民族英雄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从而焕发起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2.整体性点拨

师:(指导学法①)

同学们学习文章,要学会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内容及其特点。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自读,要求读出声,给生字注音,然后说说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应该怎样整体把握。(学生边读边划,读完后由一个同学回答,不准确处让其他同学纠正。)

明确:文章记叙了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影响,发表了作者的议论和看法。

师:那么从内容和表现手法看,文章可分几部分?(生答)

明确: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叙事实,包括前三节;第二部分是最后一节,为议论感慨。(板书)

记叙议论

[点拨功能:点拨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表现手法入手,居高临下地将文章一剖为二,起到了从宏观上整体驾驭文章的作用。]

3.重难点点拨

先解决重点记叙部分。

师: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二、三自然节,大家认真听,帮助正音。(生读,另请其他同学给课本末注的重点字注音。)

殉xùn 肇zhào 殒yǔn 恙huì 麾huī

师:这三节分别记叙了史可法在围急、城陷及殉后的情况,请同学们按照板书要求有重点地口述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影响。(板书)

(在学生口述过程中,老师用概括的词语补充板书内容于后)

誓与城殉/拔刀自裁 大骂而死/

传闻未死 托忠烈名 承畴大急

师:用一、二个词语概括史可法在围急、城陷时表现出来的精神。传闻未死、托忠烈名说明了什么?洪承畴是怎样的人?(生答,老师补充板书于后) 忠义不屈 视死如归/愿望影响/卑劣可耻

师: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回答不准确时,教师要相机点拨引导,然后补充板书于后。)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正反对比

师:(小结)通过上面记叙的内容,我们学习了史可法的崇高民族精神和气节。(指导学法②)阅读文言文,还要掌握重点词语的特殊用法和含义,下面提几个小问题,看看大家在阅读时是否注意了。(出示小黑板,由同学们协同完成。)

再解决难点议论部分。

师:集体朗读第四节,并请一位同学翻译。(由同学纠正读音和翻译不当的地方。补充注释:宛然,仿佛的意思。)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段议论的核心是什么?作者否定什么,肯定什么?(四人一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老师板书。)

师:孟子说的“浩然之气”,指的是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正气,在我们今天看来,史可法“其气浩然”,“其气’俱体指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爱国精神,民族气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学习和发扬。

师:在作者的议论中,有哪些看法不可取?

讨论明确:圣贤家法,把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归结为圣贤的传统的道德准则,是错误的,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

[点拨功能:这是由整体教学进入文章局部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深入研究和剖析文章,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求自得中品尝到亲自摘取知识之果的快乐。]

4.终结性点拨

引导学生总结两点:①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②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意义?如何具体落实这种精神?(讨论略)

[点拨功能:这是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思想意义进行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站在时代高度,紧密联系现实和自身,使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学习动力。]

5.迁移性点拨

出示小黑板:“殉社稷(jì)只江北孤臣,剩水残山,尚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坏(póu)土,冰心铁骨,好伴取岭上梅花。”

师:这是史可法墓前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以梅花的高洁,象征并歌颂了史可法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时以身殉国的崇高民族气节。同学们富有激情地放声朗读三遍。(齐读,声音宏亮,感情激越)最后,课后每人创作一幅对联,可以赞颂史可法,也可以赞颂霍去病、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

[点拨功能:这是迁移训练,既强化了爱国主义情感,又锻炼了学生的仿写能力,同时又使教学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篇2:梅花岭记文言文

梅花岭记文言文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朝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时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岩、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选自齐鲁书社排印本《鲒埼亭文集选注》

顺治二年四月,江都被包围,情况很危急,督师扬州的宰相史可法知道局势难以挽救,就召集众将告诉他们:“我发誓与此城一起殉难,但仓促之中我不能落到敌人手里而死,谁能到时帮助我完成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慷慨地应允。史可法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以同姓的身份做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给母亲,将你列入族谱的孙辈之中。”

二十五日城陷落了,史可法拔刀要自杀,将军们果然争着上前抱住,史可法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流着眼泪而不忍拿刀,于是史可法被将军们簇拥着走了,到小东门,清军的兵士象树林般密密麻麻地来到,兵马副统帅马鸣騄、扬州太守任民育、以及众将如都督刘肇基等都死了。史可法就瞪大眼睛对敌人说:“我就是史阁部。”于是他就被抓住并带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来称呼他,劝他投降,史可法大骂敌人而被杀。当初史可法曾留下遗言:“我死后,应把我葬在梅花岭上。”到此时,史德威找他的尸骨却找不到,就把他的衣帽葬了。

有人说:“当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到史可法穿着青衣戴着黑帽,骑着白马出了天宁门投江而死,未曾死在城里。”自从有了这一说法,在长江南北两岸,都传说史可法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的抗敌义军迅猛发展,都假托史可法的名义,好象陈胜托称项燕之名一样。苏州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押送到南京,经略洪承畴过去同他有过交往,问他:“先生在军队里,可详细知道原来扬州的宰相史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孙公回答道:“经略从北方来,可详细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统帅洪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洪承畴大怒,急忙喊叫部下推出杀了他。可叹啊,那些讲神仙的奇诡荒诞的说法,说颜真卿太师因尸解而成仙,文天祥少保也因悟得“大光明法”而解脱升仙,其实并没有死;他们不知道忠义是圣贤立身的根本准则,那种刚正之气异常充沛,长久留存于天地之间。何必用解脱成仙和在世为人的面目出现?那些关于神仙的说法,正如所谓的画蛇添足。但就史可法的遗体来说,却是不能找到了!百年之后的今天,我登到梅花岭上,同游客讲述史可法的遗言,没有一人不泪下如雨,想象当时围城的情景,这就是忠烈的面貌,仿佛可以看到一样,这是不必去追问他是否真的脱离人世而成仙,更何况假托他没死的名义的那些人呢?

史可法的墳墓旁还有镇江姓钱的`烈女之墓,也是乙酉那年在扬州,计五次自杀才得死去,自杀时告诉父母要将自己火化,不要将尸骨留在这污秽的土地,扬州人就把她葬在这里。江西人王猷定、陕西人黄遵岩、广东人屈大均曾为她作传、撰铭、写哀词。但还有未能全被表彰出来的:我听说史可法的兄弟从翰林学士史可程以下,还有好几人,后来都到江都祭扫史可法墓。正逢英山霍山义军失败,捉到了托名而假冒史可法的人,清兵的大将把他押送到江都,下令让史氏门中的男子和妇女都来辨认,这时史可法的第八个弟弟已死,他的夫人年轻漂亮,为他守节,也出来看这个托名者,大将军看上了她的美色,想强迫娶她,夫人自杀而死。当时因为她出于大将所逼,人们慑于势而不敢表彰她。可叹啊,史可法曾痛恨史可程在北京为官之时,政党国家沦亡之际,不能保持节操,而写奏章谴责他,怎会知道在自己死后,竟然有弟媳妇以女子之身继承夫兄所留下的光明业绩呢?梅花象雪,芬香而不染尘埃,将来如果有人修建忠烈祠,马鸣禄副使等想必要列入从祀的位置,还应当另外建一室来祭祀夫人,再附上烈女一辈。

篇3:梅花岭记 教案教学设计

梅花岭记 教案教学设计

十九  梅花岭记

全祖望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围绕中心组织多方面材料以及记叙、议论相结合以深入阐发文章主旨    的写法;

2.复习虚词“以”的几种用法;

3.学习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的崇高气节和牺牲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运用对比和衬托,在叙事中暗寓褒贬,抒发感情。

2.难点: 本文的材料、线索及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

课外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录lù(古骏马名)  肇zhào(开始、发生)  瞠zhēng(瞪着、眼看)   畴chóu(田地、种类)  恚huì(怨恨)  麾huī(旗子)  骸hái(尸骨)

作者简介: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清代浙江鄞县人。乾隆元年考中进士,只做过一年翰林院庶吉士,一生没有做过官。清朝时文学家、史学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明末的遗民,他本人也富有民族意识和爱国心;他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不肯附合时俗,努力搜求家乡先贤事迹和文献,写了许多表彰忠烈的文章。当时清代统治者屡兴文字狱,他也曾因为写文章有“为我讨贼清乾坤”的句子,因为“贼”字放在“清”字的上面,而被下狱治罪,后经人营救,才得免死。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博学多识,为人刚直而有气节。他曾主讲过蕺(jí)山(在浙江)、端溪(在广东)的两个书院,也曾续修黄宗羲撰写的《宋元学案》,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因学纪闻》,著作有《经史问答》《吉奇jíqí亭集》

解题:

《梅花岭记》选自全祖望的《吉奇亭集外编》卷二十。课文节选的是《梅花岭记》的前两部分。写的是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忠贞报国、慷慨就义的事迹,删去的第三部分(占五分之二),写的是两个妇女(丹徒钱烈女、史可法八弟妇)的忠贞不移、宁死不屈的事迹。原文重点不在专记史可法等人的殉难,而在抒发凭吊梅花岭上史可法之墓时的感慨,可从篇末“梅花如雪,芳香不等”来看出。(已删)作者之所以要用“梅花岭记”作为标题,就是想把史可法的事迹和其他人物的事迹用“梅花岭”串连起来,融合成一个整体,然后用“梅花”来象征和歌颂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明末爱国人民的民族气节及忠烈妇女的节操。

关于民族英雄的理解:

今天,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不能搞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今天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是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斗争,融合,发展而成的,在过去的各个时代里,凡是对本民族的生存,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的,都得称之为“民族英雄”。

时代背景及史可法:

明朝覆亡前,史可法已任南京兵部尚书之职,参赞机务。当清兵占据北京的消息传到南京时,江南以史可法为首的出身于中小地主阶层的官僚打算拥立潞王朱常涝,以马士英为首的大地主出身的官僚和宦党官僚则拥立福王朱士菘。由于马士英一派得到地方军阀实力派刘泽清、高杰、刘良佐、黄得功的支持,福王1644年即位于南京,年号为弘光。史可法虽授职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马士英共为宰相,但不久就遭到排挤,出镇扬州,受制于刘泽清等江北实力派。

当清兵南下时,刘泽清等实力派正在互相仇杀。弘光元年二月,高杰部将许定国杀高杰降清,军事形势大变。清兵迫近扬州时,福王内部竞争正酣,马士英忙于卖官鬻爵,福王正在大修宫殿,征舞梨园,后宫美女数以千计。史可法飞章告急,马士英却不理睬,要求粮饷,马士英也拒不发给,致使“诸军皆饥”,史可法召各镇兵马援救,各镇兵马迟迟不动。史可法只好以亲军四千人凭城固守。课文里所说的史可法“知势不可为”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扬州一役,史可法及其部将、僚佐表现了壮烈的民族气节。清兵曾五次劝降,都被史可法拒绝了,部将马鸣录、汪思诚、马应魁、庄子固、乙邦才等部将全部壮烈牺牲。清兵破扬州后,又乘夜渡江,福王出走芜湖,被黄得功部将劫夺降清,马士英等逃往杭州,福王政权告终。

作者七次到过扬州调查访问。这篇文章是作者第三次到扬州时根据调查访问所得生动事迹写的。这一年至史可法殉难(1645年),刚好百年有零。作者怀着高度崇敬的心情,热烈地歌颂了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忠贞爱国,慷慨就义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同时也对洪承畴之流的卖国贼作了深刻的鞭挞和讽刺,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民族意识,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

顺治二年乙酉⑴四月,江都⑵围          急。    督相史忠烈公⑶知势  不

扬州  被清兵围困,情况危急                形势

江都:扬州别名  督相:以宰相身份在都督师的

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 “吾誓  与城    为殉⑷,然仓皇    中不可落于敌人之

挽回                    发誓同扬州城共存亡    危急时刻    能  到

手以死,谁为  我临期    成  此  大节者? ”副将军史德威慨然    任  之。

去      帮助  在城破时完成这个                      慷慨激昂承担这一义

此:代就义

忠烈喜曰: “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      太夫人,谱(于)汝

务                          可因    作  后嗣  写信(禀告)        把你的名

谱:名作动,写进家谱

诸孙  中⑸。”

字你写进家谱,列入(太夫人的)孙儿辈

二十五日,城陷,  忠烈拔刀自裁⑹。诸将果  争前  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

被攻破          杀        果然  上前抱住

抱持:抱腰执手

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    而至,马副使

举刀    被    簇拥着前行          清兵像丛林一样来到

鸣录、任太守育民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      目⑻    曰: “我史

战死    就瞪着眼睛看着敌人

阁部⑼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⑽以先生呼  之,劝之降。忠烈大骂

押到                  用    称呼                    (清人)

而死。    初,忠烈    遗言: “我死当葬(于)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  公之

被杀死  当初    (有)  嘱                            到这时    寻找

骨  不可得,  乃以      衣冠葬(于)之。

尸骨  能找到  就把(他的)    埋葬在梅花岭上

第二课时

或曰: “城之破也,        有  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

扬州被攻破的时候  有人        穿着青衣戴着乌帽

……之……也:表明一定的时间条件  青衣:名作动,穿着青衣 乌帽:名作动,

戴着乌帽  有……者:固定结构,有人

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  有是  言,  大江南北      遂  谓忠烈未死。已

死            自从  这种传言  长      (的人)就都说

而英、霍山  师      大    起⑴,皆托  忠烈之名⑵,仿佛陈涉    之称  项燕。

英山霍山的抗清义军大规模兴起    假托      名号  好像    起义  假托

之:取独

吴中⑶孙公兆奎⑷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⑸。经略洪承畴⑹与之有旧,

的名号一样                因    失败      南京                      老交

问曰: “先生在兵  间,审    知⑺故  扬州阁部史公果  死耶,抑  未死耶? ”

情              军队中  确凿地知道以前            真的      还是

孙公答曰: “经略从北  来,审知故松山  殉难    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

北方          守松山为国殉难

承畴大  恚,  急  呼麾下      驱出斩之。

非常恼怒  急忙叫部下(把他)推出

呜呼!         神  仙  诡  诞  之说,谓颜太师以兵  解⑻,文少保亦以悟

(有一些)成神成仙虚妄荒唐  说法  颜真卿因被杀成仙  文天祥    领

大光明法蝉脱⑼,              实  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  家法⑽,

悟        灵魂离开肉体而成了佛  实际                是    的传统道德准则

者:表停顿

其  气    浩然⑴,  常  留(于)天地之间,何必出世          入世        之

那种气魄,正大光明  永远留在                问他是出世成仙还是入世为人的`

面目⑵?     神仙            之说,  所谓            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

形象出现呢  关于他们成神成仙  说法  正是人们所说的“画蛇添足”就像

骸,不可  问  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    述  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

可能问到        以        梅花岭  朋友们谈起

想  见  当日围城光景,此即  忠烈之面目    宛然可  遇,        是

想象得到        情景  这就是      音容笑貌仿佛可以看到(的原因)这样(人们)

不必问  其果  解脱    否也,而况冒  其未死之名者哉?

探究  真的    成仙没有  何况假冒        名号呢

呜呼!       神  仙  诡  诞  之说,谓颜太师以兵  解⑻,文少保亦以悟

(有一些)成神成仙虚妄荒唐  说法  颜真卿因被杀成仙  文天祥   领

大光明法蝉脱⑼,       实  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  家法⑽,

悟        灵魂离开肉体而成了佛  实际                是    的传统道德准则

者:表停顿

其  气    浩然⑴,  常  留(于)天地之间,何必出世         入世        之

那种气魄,正大光明  永远留在              问他是出世成仙还是入世为人的

面目⑵?     神仙            之说,  所谓         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

形象出现呢  关于他们成神成仙  说法  正是人们所说的“画蛇添足”就像

骸,不可  问  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  述  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

可能问到        以        梅花岭  朋友们谈起

想  见  当日围城光景,此即  忠烈之面目    宛然可  遇,        是

想象得到        情景  这就是    音容笑貌仿佛可以看到(的原因)这样(人们)

不必问  其果  解脱    否也,而况冒  其未死之名者哉?

探究  真的    成仙没有  何况假冒        名号呢

课文简析: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记叙史可法壮烈殉难的经过。

1.写史可法“誓与城为殉”的决心。

“知势不可为”点明史可法是在南明局势无可挽回之下才采取这一行动的。

“喜”反映了史可法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2.扬州城破,史可法慷慨就义的情况。

“拔刀自裁”→“大呼德威”→“乃瞠目曰”→“大骂而死”

表现史可法凛然正气,部下衷心爱戴。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史可法是否已死的传闻和作者的评论。

1.写史可法是否已死的传闻。

三件事:

⑴“忠烈未死”的由来反映当时人民的愿望。

⑵英、霍义军假托史可法的名号抗清史可法的殉难在抗清斗争中的感召力      量。

⑶孙兆奎与洪承畴的对话详写,孙兆奎挖苦洪承畴,洪承畴的狼狈相,鞭      挞卖国贼的卑劣灵魂,反映史可法的民族气节。

2.作者对这些传闻的评论。

引用颜真卿、文天祥成佛成仙的传说,并加以否定,目的是用颜真卿、文天祥同史可法类比,说明他们气节一样崇高,永远为人民纪念。另一方面,说明他们的不朽,不在于肉体或灵魂是否永存,而在于“其气浩然”,在于他们忠贞爱国的精神、气节,对人民永远有感召力,这就揭示了史可法殉难的意义。

最后用登梅花岭的感受来印证这一观点,强烈地表达了对史可法的无限追念、崇敬的感情用抒情的笔调进行议论,有强烈感染力。

写作特点:

一、围绕一个中心组织材料,结构完整紧凑:

1.殉难经过

史可法的殉难2.“实未曾死”的传闻    表现1.崇高气节

(线索)   3.假托史的名号抗清的事迹    2.对抗清斗争的强烈感召力

4.孙兆奎对洪承畴的挖苦

最后议论仍紧扣殉难这个中心展开,加上第一部分“当葬梅花岭上”,末尾又写登上梅花岭的感慨,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二、以记叙为主,叙议结合,以深化文章的主旨。

见前课文分析。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

补充作业:

作文《浩然正气留天地》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   温钧 编写整理)

篇4:梅花岭记 教案教学设计

梅花岭记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仓皇”.“执”.“殒”.“克”.“审”.“诡诞”.“说”.“蝉蜕”.“浩然”.“光景”等词语{ab}

2.理解正面描述.侧面烘托与反面对比相结合的写法(bc)

3.体会史可法忠贞不渝.宁死不屈的崇高品行和民族气节及作者对史可法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全祖望-----乾隆元年进士,祖.父皆明代遗民,后受排挤,退而著书,研治宋末和南明史事,“其文多言忠义,读之激发”

史可法----参照注解3

二.朗读活动设计

1.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酉     恚  麾    殒     蝉蜕   瞠   殉

2.表情朗读

A.我史阁部也----停顿.重音.语调

B.分角色朗读   洪与孙的.对话,训练语调.语速及感情的处理

三.自由朗读,不看注解,理解文句,标出不理解之处

四.字词练习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集诸将而语之曰                                [1]  谱汝诸孙中

然仓皇中不可落入敌人手

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悖乱不可以持国

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

审堂下之阴

--------------------------------------------------------------------------------

神仙诡诞之说                                    想见当日围城光景

江都围急                                      急呼麾下

大兵如林而至

谓太师以[1]兵解

2、解说下列语句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五.阅读.分析.讨论.欣赏

1.第二段结尾说“忠烈大骂而死”而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 以衣冠葬之”, 第三段说“忠烈未死”那么,在扬州被围时究竟有没有死?

2.史可法是怎样死的,作者如何描写?作者如何表现其忠烈?采用何种表达方式?

3.第三段可分为几层,写了几件事,分别表现什么,与一二段有什么关系?

4.最后一段 彩何种表达方式,作者对史可法之死的看法如何,如何理解,如何评价?

5,讨论课后练习一

六.作业布置

1.短文写作:文章为什么以“梅花岭记”为题 ?

2.翻译最后一段

3.背诵本课有关的三副对联

七.板书设计

八、练习反聩用校正

篇5:《梅花岭记》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江苏省泗阳中学  陈业文  syfangjl@sohu.com

课题              梅花岭记 第一 课时

教学 目标  1、 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和难句 2、 学习记叙为主,3、 有机结合抒情、议论的写法 4、 学习史可法崇5、 高的民族气节和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

重点 难点 1、 重点词语和难句 2、 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及流程 学法点拨

一、  二、  三、自读提示,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再齐读全文  自读练习 (1) 给加点的词注音 鲒瓮ぃ   )与城为殉(    )瞠目(  ) 呼麾下(   )神仙诡诞(    )蝉脱(  )  (二)解释句中活用的词: 1、吾誓与城为殉        (            ) 2、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            ) 3、 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  (           ) 4、 ……与之有旧        (           ) 5、 悟大光明法蝉脱      (           )  (2) 解释各组加点的`词 1、江都围急    (    )     2、忠烈持刀自裁(    )    急呼麾下驱出(    )        自有是言    (    )  3、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    )    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    )

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为诸将所拥而行。

2、至小东门。

3、被执至南门。

4、无不泪如雨下。

5、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6、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翻译下列语句

督相史公知势不可为。

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入敌人之手,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四、内容理解

本文为何取名为《梅花岭记》?

根据表达方式,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 段,属--------:第二部分  -  段,属-------、---------。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他的?

你认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附板书:

正面描述:立誓殉身、遗言认子、骂敌而死

记叙   侧面烘托:传闻未死、托名举兵              史可法的

反面对照:惶恐而问、狼狈不堪              高大形象

(一生不如死,一虽死犹生)

议论  批驳  神仙之说画蛇添足

冒名之举更不必问       史可法的

抒情  立论  忠烈之气常留天地

忠义之训圣贤家法       伟大精神

忠烈面目宛然可遇

篇6:梅花岭记原文及翻译

梅花岭记原文及翻译

梅花岭记

清代: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仑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严、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

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译文

顺治二年乙酉(年)四月,江都被(清兵)围困的(形势)很危急。督相史忠烈公知道局势(已)不可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告诉他们说:“我发誓与扬州城同作殉国(之物),但(在)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替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愿意)担负这一任务。忠烈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凭同姓的关系作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入(我的)家谱,排在(太夫人的)孙儿辈中。”

二十五日,(江都)城沦陷,忠烈抽出刀来自刎。众将领果然争着上前抱住他(不让他自杀)。忠烈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悲痛)流泪,不能举刀,于是被众将领簇拥着走。到小东门,清兵像密林般地到来,副使马鸣碌等众将领都战死了。忠烈就瞪着眼看敌人说:“我就是(大明朝的)史阁部”。被(俘)押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的名称)称呼他,劝他投降。忠烈大骂而死。当初,忠烈(留下)遗言:“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到这时,德威寻找史公的`尸骨不能找到,就拿(他的)衣冠(代替尸骨)埋葬他(在梅花岭上)。

有人说:“扬州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见忠烈穿青衣戴黑帽,骑着白马,跑出天宁门跳入长江而死,不曾死在城内。”自从有了这种话,长江南北就传说忠烈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抗清)义军大规模起义,都假托忠烈的名义(来号召群众),(就)好像陈涉(起义时)假托项燕(的名义)一样。吴中的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俘押到南京。经略洪承畴同他有老交情,问(他)说:“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凿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真的死了呢,还没有死?”孙公回答说:“经略从北方来,(是否)确凿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真的死了呢,还是没有死?”洪承畴(听后)非常恼怒,急忙叫部下(把他)推出去杀了。

唉!(那些)成神成仙的荒唐无稽的说法,说颜太师因被杀而成仙,文少保也因彻悟“大光明”佛法像蝉脱壳一样遗下了躯壳而成佛,实际上(他们都)不曾死去,殊不知忠义是圣贤人传统的道德准则,那种凛然正气浩大磅礴,永远存留(在)天地之间,为什么一定要(问他的)面目形象是出世成仙成佛还是入世为人了呢?(那种关于他们成为)神仙的说法,正是(人们)所说的“画蛇添足”。就像忠烈的遗骨,(现在)已不可能找到了,(但)百年之后,我登上(梅花)岭,同朋友们谈起忠烈的忠言,没有(一个人)不泪如雨下,忠烈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人们眼前,(这也说明)不必去问他果真成仙成佛了没有,更何况假托他没有死而冒他的名义呢?

史可法的坟墓旁还有镇江姓钱的烈女之墓,也是乙酉那年在扬州,计五次自杀才得死去,自杀时告诉父母要将自己火化,不要将尸骨留在这污秽的土地,扬州人就把她葬在这里。江西人王猷定、陕西人黄遵岩、广东人屈大均曾为她作传、撰铭、写哀词。

但还有未能全被表彰出来的:我听说史可法的兄弟从翰林学士史可程以下,还有好几人,后来都到江都祭扫史可法墓。正逢英山霍山义军失败,捉到了托名而假冒史可法的人,清兵的大将把他押送到江都,下令让史氏门中的男子和妇女都来辨认,这时史可法的第八个弟弟已死,他的夫人年轻漂亮,为他守节,也出来看这个托名者,大将军看上了她的美色,想强迫娶她,夫人自杀而死。当时因为她出于大将所逼,人们慑于势而不敢表彰她。

可叹啊,史可法曾痛恨史可程降清,在国家沦亡之际,不能保持节操,而写奏章谴责他,怎会知道在自己死后,竟然有弟媳妇凭女子之身继承夫兄所留下的光明辉绩呢?梅花像雪,芬香而不染尘埃,将来如果有人修建忠烈祠,马鸣禄副使等想必要列入从祀的位置,还应当另外建一室来祭祀夫人,再附上烈女一辈。

注释

1 、乙酉:顺治(清世祖福临的年号)二年(1645)的干支。

2 、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

3 、督相:明代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称督相。忠烈:为史可法死后福王所赠谥号。

4 、谱:家谱。此处用为动词,即“续家谱”的意思。

5 、自裁:自杀。

6 、瞠目:瞪眼。

7 、阁部: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

8 、执:押解。

9 、之:代词,指史可法。

10 、或曰:有人说。

11 、殒:死。

12 、已而:不久。英、霍山师大起:顺治五、六年(1648-1649)间,侯应龙等抗清志士纷纷于英山、霍山(均在今安徽省)起义,其中冯弘图倡言史可法实未死,以史可法名义号召人民,聚众数千。曾攻占英山、霍山等县,后败于清军。

13 、白下:今江苏省南京市。

14 、审知:确实知道。

15 、恚:恨,恼羞成怒。

16 、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于唐德宗时官太子太师,建中三年(782)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次年朝廷派颜真卿前往晓谕,被杀。兵解:死于兵刃。据《太平广记》卷三十二载,颜真卿死后十余年,颜氏仆人曾于洛阳遇真卿,当时传说他尸解成仙。

17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文天祥,宋末抗元领袖,官右丞相加少保。祥兴元年(1278)兵败,为元军所俘,后被押至大都(今北京市)遇害。大光明法:即佛法,指死后成佛。《文文山年谱》记载,文天祥在狱中被人授此佛法而出世成佛。蝉蜕:谓人遗下形骸仙去,若蝉蜕皮一样,即死去。

18 、出世:成仙。入世:还在人世。

19 、凡五死而得绝:(钱氏女)先后以刀刎颈、自焚、上吊、服毒求死,均未成,后以衣带自缢死。

20 、江右:长江下游西部,今指江西。王猷定:南昌人,明遗民,隐居不出,工古诗文。关中:今陕西。黄遵严:不详。粤东:今广东。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明亡后,出家为僧,以诗文名当时。

21 、翰林:官名。可程:史可法弟。史可程子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入翰林院,后归附李自成,旋又降清,不久南归。史可法曾上书朝廷,要求惩处其弟。

22 、出疏纠之:疏,奏章。纠之,弹劾他(史可程)。

23 、踵:追随。兄公:旧时妻称夫之兄为“兄公”。

篇7:高中语文《梅花岭记》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梅花岭记》原文及译文

梅花岭记

〔清〕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①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②,经略洪承畴③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于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岩、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

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④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

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选自齐鲁书社排印本《鲒崎亭文集选注》,略作改动)

【注】①史可法当时以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故称“督相”,“忠烈”是史可法的谥号。②白下即现在的南京。③洪承畴本为明朝重臣,松山战败,被俘,降清后被清朝重用为经略。④可程为史可法之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谱汝诸孙中 谱:家谱

B.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 家法: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

C.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 问:寻找得到

D.不能仗节,出疏纠之 纠:谴责,指责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直接表现史可法“忠烈”的一组是(3分) ( )

①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②忠烈拔刀自裁

③忠烈大骂而死 ④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

⑤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⑥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和硕豫亲王”是封爵,“太师”“少保”是官职。“江右”指长江下游东部之地,“关中”即现在的河南省。

B.作者在文中引述世俗关于颜真卿、文天祥成仙的传说,至少有两重意思:一是用历史上忠贞爱国的人物与史可法类比,说明他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值得人们永远纪念;二是指出这些英烈之所以不朽,不在于他们是成为神仙(出世)还是活在人间(入世),而在于他们的浩然之气“常留天地之间”,永远激励后人。

C.英、霍山的义军假托史可法的名义抗清,反映了史可法永远活在民众心中,大江南北的人们不愿意相信英雄已经离世。“忠烈未死”的传闻,说明史可法已经成为民族魂的象征,成为英勇不屈、反抗异族侵略的光辉旗帜。

D.作者通过史可法同孙兆奎的正反对比,突出了史可法的正气凛然。史可法的殉国是真的,他虽死犹生,流芳百世;孙兆奎的“殉国”是假的,他虽生犹死,遗臭万年。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文。(9分)

(1)凡五死而得绝,特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于秽地。(3分)

(2)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 (4分)

(3)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2分)

参考答案

9、A (“谱”应解释为动词,把……记入家谱 )

10、D ( ①是转述忠烈投江而死的传闻,④ 是“百年而后”我与“客”的感动情状,均为侧面表现 )

11、B(A“江右”一般指江西省,“关中”即陕西省的渭河平原;C“义军假托史可法的名义抗清”与“忠烈未死的传闻”应互换位置;D“孙兆奎”应为“洪承畴”。)

12、(1)总共五次自杀才得以死去,自杀时特意告诉父母要将自己火化,不要将尸骨留在这污秽的土地。(“五死”、“火”与句子大意各一分)

(2)怎么会知道在自己死后,竟然有弟媳妇凭女子之身继承夫兄所留下的光辉业绩呢?(“岂……乎”、“乃”、“踵”与句子大意各一分)

(3)这就是说忠烈公史可法的音容笑貌,仿佛可以见到一样。(“宛然”与句子大意各一分)

附《梅花岭记》参考译文:

顺治二年乙酉(年)四月,江都被(清兵)围困的(形势)很危急。督相史忠烈公知道局势(已)不可挽救,(就)召集众将领告诉他们说:“我发誓与扬州城同作殉国(之物),但(在)匆忙慌乱中不能落在敌人的手里死去,谁(能)替我在城破时完成这个(为国而死)的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悲痛激昂地(表示愿意)担负这一任务。忠烈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凭同姓的关系作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禀告)太夫人,把你(的名字)记入(我的)家谱,排在(太夫人的)孙儿辈中。”

二十五日,(江都)城沦陷,忠烈抽出刀来自刎。众将领果然争着上前抱住他(不让他自杀)。忠烈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悲痛)流泪,不能举刀,于是被众将领簇拥着走。到小东门,清兵像密林般地到来,副使马鸣禄、太守任民育及都督刘肇基等众将领都战死了。忠烈就瞪着眼看敌人说:“我就是(大明朝的)史阁部”。被(俘)押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的名称)称呼他,劝他投降。忠烈大骂而死。当初,忠烈(留下)遗言:“我死后应葬(在)梅花岭上。”到这时,德威寻找史公的尸骨不能找到,就拿(他的)衣冠(代替尸骨)埋葬他(在梅花岭上)。

有人说:“扬州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见忠烈穿青衣戴黑帽,骑着白马,跑出天宁门跳入长江而死,不曾死在城内。”自从有了这种话,长江南北就传说忠烈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抗清)义军大规模起义,都假托忠烈的名义(来号召群众),(就)好像陈涉(起义时)假托项燕(的名义)一样。吴中的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俘押到南京。经略洪承畴同他有老交情,问(他)说:“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凿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真的死了呢,还没有死?”孙公回答说:“经略从北方来,(是否)确凿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真的死了呢,还是没有死?”洪承畴(听后)非常恼怒,急忙叫部下(把他)推出去杀了。

唉!(那些)成神成仙的荒唐无稽的'说法,说颜太师因被杀而成仙,文少保也因彻悟“大光明”佛法像蝉脱壳一样遗下了躯壳而成佛,实际上(他们都)不曾死去,殊不知忠义是圣贤人传统的道德准则,那种凛然正气浩大磅礴,永远存留(在)天地之间,为什么一定要(问他的)面目形象是出世成仙成佛还是入世为人了呢?(那种关于他们成为)神仙的说法,正是(人们)所说的“画蛇添足”。就像忠烈的遗骨,(现在)已不可能找到了,(但)百年之后,我登上(梅花)岭,同朋友们谈起忠烈的忠言,没有(一个人)不泪如雨下,想象当天扬州被围的情况,忠烈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人们眼前,(这也说明)不必去问他果真成仙成佛了没有,更何况假托他没有死而冒他的名义呢?

史可法的坟墓旁还有镇江姓钱的烈女之墓,也是乙酉那年在扬州,总共五次自杀才得以死去,自杀时特意告诉父母要将自己火化,不要将尸骨留在这污秽的土地,扬州人就把她葬在这里。江右人王猷定、陕西人黄遵岩、广东人屈大均曾为她作传、撰铭、写哀词。

但还有未能被表彰出来的:我听说史可法的兄弟从翰林学士史可程以下,还有好几人,后来都到江都祭扫史可法墓。正逢英山霍山义军失败,捉到了托名而假冒史可法的人,清兵的大将把他押送到江都,下令让史氏门中的男子和妇女都来辨认,这时史可法的第八个弟弟已死,他的夫人年轻漂亮,为他守节,也出来看这个托名者,大将军看上了她的美色,想强迫娶她,夫人自杀而死。当时因为她出于大将所逼,人们慑于势而不敢表彰她。

可叹啊,史可法曾痛恨史可程降清,在国家沦亡之际,不能保持节操,而写奏章谴责他,怎会知道在自己死后,竟然有弟媳妇凭女子之身继承夫兄所留下的光辉业绩呢?梅花像雪,芬香而不染尘埃,将来如果有人修建忠烈祠,马鸣禄副使等想必要列入从祀的位置,还应当另外建一室来祭祀夫人,再附上烈女一辈。

篇8:梅花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梅花岭记

作者: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朝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时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江右王猷定、关中黄遵岩、粤东屈大均为作传铭哀词。顾尚有未尽表章者:予闻忠烈兄弟自翰林可程下,尚有数人,其后皆来江都省墓。适英霍山师败,捕得冒称忠烈者,大将发至江都,令史氏男女来认之,忠烈之第八弟已亡,其夫人年少有色,守节,亦出视之,大将艳其色,欲强娶之,夫人自裁而死。时以其出于大将之所逼也,莫敢为之表章者。呜呼,忠烈尝恨可程在北,当易姓之间,不能仗节,出疏纠之,岂知身后乃有弟妇以女子而踵兄公之余烈乎?梅花如雪,芳香不染,异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诸公谅在从祀之列,当另为别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辈也。

——选自齐鲁书社排印本《鲒埼亭文集选注》

〔清〕全祖望

篇9:梅花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1 、乙酉:顺治(清世祖福临的年号)二年(1645)的干支。

2 、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

3 、督相:明代的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称督相。忠烈:为史可法死后福王所赠谥号。

4 、谱:家谱。此处用为动词,即“续家谱”的意思。

5 、自裁:自杀。

6 、瞠目:瞪眼。

7 、阁部:史可法为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

8 、执:押解。

9 、之:代词,指史可法。

10 、或曰:有人说。

11 、殒:死。

12 、已而:不久。英、霍山师大起:顺治五、六年(1648-1649)间,侯应龙等抗清志士纷纷于英山、霍山(均在今安徽省)起义,其中冯弘图倡言史可法实未死,以史可法名义号召人民,聚众数千。曾攻占英山、霍山等县,后败于清军。

13 、白下:今江苏省南京市。

14 、审知:确实知道。

15 、恚:恨,恼羞成怒。

16 、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于唐德宗时官太子太师,建中三年(782)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次年朝廷派颜真卿前往晓谕,被杀。兵解:死于兵刃。据《太平广记》卷三十二载,颜真卿死后十余年,颜氏仆人曾于洛阳遇真卿,当时传说他尸解成仙。

17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蜕:文天祥,宋末抗元领袖,官右丞相加少保。祥兴元年(1278)兵败,为元军所俘,后被押至大都(今北京市)遇害。大光明法:即佛法,指死后成佛。《文文山年谱》记载,文天祥在狱中被人授此佛法而出世成佛。蝉蜕:谓人遗下形骸仙去,若蝉蜕皮一样,即死去。

18 、出世:成仙。入世:还在人世。

19 、凡五死而得绝:(钱氏女)先后以刀刎颈、自焚、上吊、服毒求死,均未成,后以衣带自缢死。

20 、江右:长江下游西部,今指江西。王猷定:南昌人,明遗民,隐居不出,工古诗文。关中:今陕西。黄遵严:不详。粤东:今广东。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明亡后,出家为僧,以诗文名当时。

21 、翰林:官名。可程:史可法弟。史可程子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入翰林院,后归附李自成,旋又降清,不久南归。史可法曾上书朝廷,要求惩处其弟。

22 、出疏纠之:疏,奏章。纠之,弹劾他(史可程)。

23 、踵:追随。兄公:旧时妻称夫之兄为“兄公”。

篇10:梅花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顺治二年四月,江都被包围,情况很危急,督师扬州的宰相史可法知道局势难以挽救,就召集众将告诉他们:“我发誓与此城一起殉难,但仓促之中我不能落到敌人手里而死,谁能到时帮助我完成大节呢?”副将军史德威慷慨地应允。史可法高兴地说:“我还没有儿子,你应当以同姓的身份做我的后嗣,我要写信给母亲,将你列入族谱的孙辈之中。”

二十五日城陷落了,史可法拔刀要自杀,将军们果然争着上前抱住,史可法大声呼唤:“德威!”德威流着眼泪而不忍拿刀,于是史可法被将军们簇拥着走了,到小东门,清军的兵士象树林般密密麻麻地来到,兵马副统帅马鸣騄、扬州太守任民育、以及众将如都督刘肇基等都死了。史可法就瞪大眼睛对敌人说:“我就是史阁部。”于是他就被抓住并带到南门,和硕豫亲王用“先生”来称呼他,劝他投降,史可法大骂敌人而被杀。当初史可法曾留下遗言:“我死后,应把我葬在梅花岭上。”到此时,史德威找他的尸骨却找不到,就把他的衣帽葬了。

有人说:“当城被攻破时,有人亲眼看到史可法穿着青衣戴着黑帽,骑着白马出了天宁门投江而死,未曾死在城里。”自从有了这一说法,在长江南北两岸,都传说史可法没有死。不久,英山霍山的抗敌义军迅猛发展,都假托史可法的名义,好象陈胜托称项燕之名一样。苏州孙兆奎因起兵失败,被押送到南京,经略洪承畴过去同他有过交往,问他:“先生在军队里,可详细知道原来扬州的宰相史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孙公回答道:“经略从北方来,可详细知道原在松山殉难的统帅洪公是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洪承畴大怒,急忙喊叫部下推出杀了他。可叹啊,那些讲神仙的奇诡荒诞的说法,说颜真卿太师因尸解而成仙,文天祥少保也因悟得“大光明法”而解脱升仙,其实并没有死;他们不知道忠义是圣贤立身的根本准则,那种刚正之气异常充沛,长久留存于天地之间。何必用解脱成仙和在世为人的面目出现?那些关于神仙的说法,正如所谓的画蛇添足。但就史可法的遗体来说,却是不能找到了!百年之后的今天,我登到梅花岭上,同游客讲述史可法的遗言,没有一人不泪下如雨,想象当时围城的情景,这就是忠烈的面貌,仿佛可以看到一样,这是不必去追问他是否真的脱离人世而成仙,更何况假托他没死的名义的那些人呢?

史可法的坟墓旁还有镇江姓钱的烈女之墓,也是乙酉那年在扬州,计五次自杀才得死去,自杀时告诉父母要将自己火化,不要将尸骨留在这污秽的土地,扬州人就把她葬在这里。江西人王猷定、陕西人黄遵岩、广东人屈大均曾为她作传、撰铭、写哀词。但还有未能全被表彰出来的:我听说史可法的兄弟从翰林学士史可程以下,还有好几人,后来都到江都祭扫史可法墓。正逢英山霍山义军失败,捉到了托名而假冒史可法的人,清兵的大将把他押送到江都,下令让史氏门中的男子和妇女都来辨认,这时史可法的第八个弟弟已死,他的夫人年轻漂亮,为他守节,也出来看这个托名者,大将军看上了她的美色,想强迫娶她,夫人自杀而死。当时因为她出于大将所逼,人们慑于势而不敢表彰她。可叹啊,史可法曾痛恨史可程在北京为官之时,政党国家沦亡之际,不能保持节操,而写奏章谴责他,怎会知道在自己死后,竟然有弟媳妇以女子之身继承夫兄所留下的光明业绩呢?梅花象雪,芬香而不染尘埃,将来如果有人修建忠烈祠,马鸣禄副使等想必要列入从祀的位置,还应当另外建一室来祭祀夫人,再附上烈女一辈。

梅花岭记创作背景

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大举入关。当时任朝廷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史可法,奉命督师扬州。次年四月,清和硕豫亲王多铎亲自率兵攻打扬州城,史可法于城陷后被俘,宁死不屈,为国捐躯,死后其衣冠葬在梅花岭上。明亡百年以后,全祖望登上梅花岭,怀着崇敬的心情,用饱蘸感情的笔墨记叙了史可法以身殉国的悲壮事迹,歌颂了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忠烈行为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用文字为这位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3]

梅花岭记作品鉴赏

文章先写史可法殉国的决心,接写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在梅花岭上埋衣冠的原因,之后又写了史可法死后佚事和自己对于史可法忠烈爱国精神的无比崇敬。最后写了史可法的弟妇以死来反抗清大将逼迫的事实。文章所写内容头绪多,时间跨度大,但都用梅花岭一线贯穿起来,条理十分清楚。文中夹叙夹议,使立意更加明显,语言也很简炼。

文章第一段写史可法准备赴死。这一段着重写史可法要求部下帮他临期自杀以成“大节”一件事,文中极其简略地突出描写史可法的行为、语言。在“江都围急”、“势不可为”的情况下,他召集诸将表明自己“与城为殉”,宁死不做俘虏的决心。势危情急,史可法从容不迫,丝毫没有死的'恐惧和生的留恋,这是因为他感到值得死,而且必须死,表现了他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及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当史德威慨然答应帮他自杀时,他一听则“喜”,要把史德威写成家谱,视为自己的儿子。文章正是用这些非同一般的行为、神态、语言等,刻划史可法的视节操胜于自己的生命。

第二段记叙史可法的英勇就义,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史可法城陷后“拔刀自裁”未成,“大呼德威”,德威大受感动,痛哭流涕而“不能执刃”,未得死;第二层写史可法壮烈就义。他抱定必死信念,被抓后怒视敌人,堂堂正正报出姓名,不听劝降,“大骂而死”,从正面表现了他的英勇气概;第三层写史可法遗言“死当葬梅花岭上”,史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于梅花岭。烈士的精神多么象梅花的芳香不染、冲风傲雪的崇高节。死而求葬梅花岭,正说明了史可法高洁芳香的坚贞品质。点出梅花岭这个地点,尤其显得意味深长。

第三段写史可法死后影响,突出表现他死得伟大。包括传言史可法未死,英、霍山师托名起兵抗清以及吴中孙公兆奎讽刺洪承畴两个层次。史可法未死城中的传言亦有所据,有些野史即持此说。一开头写史可法未死的传言,表明了人们对史可法的深切热爱和怀念。史可法的精神激励着各地义军纷纷起而斗争。第二层次借孙兆奎被俘不屈,用史可法之死的话题讽刺大汉奸洪承畴的苟且偷生,和史可法形成鲜明对比。洪承畴问史可法“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兆奎亦明知故问,用同样的疑问句当面问洪承畴“果死耶,抑未死耶”,含意深长;史可法虽死,精神未死,虽死犹生;洪承畴虽未死,精神早死,虽生犹死!以反面的洪承畴衬托史可法的伟大。

文章第四段是议论,带有总结意味。以感慨语气,举颜真卿与文天祥这两个古代人物为例,说明肉体虽然会死,但精神可以不死。最后直接议论史可法之死的意义。“忠烈遗骸,不可问矣”,但“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使“百年之后”登临梅花岭者,“无不泪下如雨”,倍受感动,就象亲见了烈士,“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词气之间,充满了对英雄的赞美。最后两句极其含蓄,表明烈士精神长存,不必计较于肉体的是否得到解脱。只要继承忠烈精神,也就不必定要假借烈士之名来行事。梅花岭上仅有史可法的衣冠冢,无烈士骨殖,故文章亦侧重于表彰史可法的精神,由此而生发出这一段关于肉体与精神的深刻议论。

《梅花岭记》一文章法严谨,全文紧扣史可法的英勇就义,并按就义前、就义时、就义后的顺序写,最后对就义加以议论,总结全文。文章处处照应梅花岭这个地点,注意选取史可法事迹中典型性的细节表现史可法的精神。文章议论显得比较含蓄,言近旨远,令人回味。

文章赞颂了史可法忠于职守、慷慨就义的高贵品质和广大爱国群众反抗强暴、誓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并对洪承畴之类的汉奸作了无情的讽刺,抒发了作者的民族意识。主题明确,感情深沉,寓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语言含蓄精练,富有感染力。严酷的文网迫使作者避实就虚,巧构思,精剪裁,对史可法的战斗经过简略记述,而用大量篇幅记述其语言、行动和有关传说,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陪衬的方法,以塑造抗清义士的高大形象。文章叙议结合,记叙部分以突出史可法的民族气节,生动传神;议论的文字则揭示其殉难的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梅花岭记作者简介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雍正七年(1729年)贡生,乾隆元年(1736年)举荐博学鸿词,同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即返故里,后未出仕,专事著作。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篇11:《新梅花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梅花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试题内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新梅花岭记鲍昌“骑鹤下扬州”的梦终于实现了。友人相伴,游了纤秀的瘦西湖,登了开敞的平山堂,闻了个园的桂香,掬了何园的池水;傻里傻气的,我还要寻觅当年的二十四桥以及杜牧才子咏唱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幻想有多少娉娉袅袅的女儿卷起珠帘呢!却归于子虚。再加之停留的时日太短,真令人有王渔洋“衣香人影太匆匆”之感,憾哉!

游踪所及,发现现实的扬州与我想象的有差距。原来我的脑子里盛满了绿杨明月,玉树琼花;隋炀帝的楼船箫鼓,仿佛还隐约地在耳边回响。谁知现在拓宽了几条马路,修建起若干洋楼,有的中不中,西不西,恰似女儿家衣霓裳而裤牛仔,令人大无可奈何也。最有趣者,刚听了一段评书,立即被高分贝的迪斯科音乐震得差点休克;刚在中午品尝了鲥鱼,又在晚间大啖西点。于是我不再去想扬雄的《扬州箴》,也不再去想姜夔的《扬州慢》。我觉得,扬州变了,变得难以识认。它的古都风韵,一如真正的《广陵散》琴曲,似乎永远失传了。

扬州给我以深刻印象者,惟史可法祠墓乎。史可法为明末抗清英雄,原为南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故又称史阁部。1645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史可法自请督师,死守扬州。城破被执,大骂多铎而英勇就义。尸骸不可得,其义子葬其衣冠于广储门外梅花岭上。而清兵遂大肆屠杀十天,是为“扬州十日”。首恶者,即豫亲王多铎也。我奇怪近日来播映的电视剧《荒唐王爷》,精心美化了多铎这一血污满身的刽子手,其事要比“荒唐王爷”还要荒唐了。

我自信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者,深知今日之中华民族,系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各民族间的历史纷争,大都可以不再计较。但是,征伐守卫之间,总还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若夫“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征伐者杀得血流飘杵,无辜者,摩有孑遗,善恶在其中是分明的。固然,史可法并非完人,多铎亦未全泯人性,只是扬州之役,一为英雄,一为屠夫,则是不容争辩的。

今史可法祠墓在扬州博物馆内,祠墓相连,均南向。墓门内为飨堂,堂前有银杏二,绿影拂墙,极是幽静。坟之四周杂植松柏,院墙外即梅花岭土阜。岭后有遗墨厅,厅内壁上嵌有史公遗书石刻。祠墓东南,尚有桂花厅、牡丹阁、芍药亭等,这岂是后人以国色天香,恒为史公馨祝耶?

祠墓内楹联甚夥,多名作。如严保庸联:“生自有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吴大联:“何处吊公魂?看十里平山,空余蔓草;到来怜我晚,只二分明月,曾照梅花。”朱武幸联:“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一坏土,梅花冷艳伴孤忠。”均有血有泪,凄恻感人。

史可法殉国百年后,清初学者全祖望有《梅花岭记》【注】之作,备言史可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我为之感,为之动,亦苦吟良久,成一联以献史公,并草此《新梅花岭记》。其联语云:

无力挽狂澜,忠魂一逝,泪遮去二分明月;

有情萦土阜,雄魄长存,血溅开万树梅花。

(选自《鲍昌散文》,有删改)

【注】《梅花岭记》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全祖望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追叙史可法在扬州抗清牺牲的经过以及他的牺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热烈地歌颂了史可法慷慨死难的精神。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恰似女儿家衣霓裳而裤牛仔”这一句以俏皮之语嘲讽扬州新建洋楼的不合宜,表达了作者对这类建筑风格的反感。

B.文章联想到《荒唐王爷》对多铎的美化,为引出下文“英雄”“屠夫”之议和对史公忠义的礼赞作铺垫,使文意更深入一层。

C.清代全祖望在史可法殉国百年后写了《梅花岭记》,作者有感于史公,写下了《新梅花岭记》,末尾拟一联卒章显志。

D.本文借古讽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语言典雅、精炼,突出了要坚守正义这一主旨。

5.文中记史可法祠墓,引用别人写的多副对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6.本文题为“新梅花岭记”,文章前两段却叙述游扬州的见闻感受,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从行文构思、情感表达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6分)

试题答案:

4.D(“借古讽今”这一分析不当,于原文内容而言缺乏实据,“突出了要坚守正义这一主旨”这一分析也不准确。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写《新梅花岭记》’表达了游扬州的失落、遗憾与感动、反思等交集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对史可法忠义节操的礼赞之情;而要理智区分“正义与非正义”之感触只是作者拜谒史可法祠墓的反思,不能视为全文主旨)

5.①说明了后人对史可法忠义事迹的凭吊、敬仰;②表达了作者对史公浩然正气的赞颂之情;③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满分)

6.①在行文构思上,先抑后扬,由对扬州的感受平平再到留下深刻印象,增添了文章叙事的波澜,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3分)②在情感表达上,将游扬州时古韵之未存的遗憾、叹惋,与下文写拜谒史可法祠墓的感动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对史可法赞颂的情感。(3分)

篇12:梅花岭记的文言文阅读与答案

梅花岭记的文言文阅读与答案

文言文阅读。(10分)

梅花岭记(节选)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①围急。督相史忠烈公②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③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④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⑤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注】①江都:今江苏扬州。②史忠烈公:史可法,明末政治家、军事家。③临期成此大节:指到城破时将史可法杀死,以成全他与城共存亡的节义。④大兵:清兵。⑤史阁部:史可法时任内阁大学士,故自称“阁部”。

小题1:下列句中的“之”与“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以衣冠葬之B.何陋之有

C.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D.至之市

小题2:下列对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集诸将而语之曰语:告诉 B.至是至:到

C.吾尚未有子 尚:还,仍然。D.德威流涕涕:鼻涕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吾誓与城为殉。(2分)

②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2分)

小题4:请简要概括史可法的思想及性格特征。(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①(2分) 我发誓与城共存亡。(或:我发誓与此城一起殉难。)②(2分) 忠烈公(史可法)于是瞪大眼睛说:“我是史可法。”

小题1:忠君、爱国、刚烈。(意思对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例句中和C项中“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能力。D、德威流涕 涕:眼泪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结合对“史可法”的描写情节来分析即可。

篇13:王莽岭游玩记作文

王莽岭游玩记作文

五一劳动节到了,妈妈和爸爸一起带我到王莽岭游玩。我们开车到了陵川,就走到了王莽岭。我们到了王莽岭,看到了各式各样的野花,那先野花的颜色是五颜六色,有红的・白的・紫的・粉的……真的是五颜六色,五彩缤纷呀!其中,菊花开得最茂盛,从远处看,那一朵朵金黄色的菊花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娃娃,多么美丽可爱!这可以用野花朵朵来形容了!你看,那远处的树叶・树枝都长得非常茂盛;树叶有的黄了,有的红了,还有的仍然保持着鲜绿色的样子,我真想摘一片叶子送回家呀!这个景象都可以用枝繁叶茂来形容了!

过了一会,我们就开始上山了。上山的时候,我为了写这篇日志,就细心地去观察,上山的时候,我发现了在草丛中偶然有几个红果,我数了数,一共有六个红果,我们走完这段小路后就开始正式爬山了。

我们爬山的第一段是腾龙阶。刚开始,我们的力气十足,不一会就爬了好高好高,可是到后面,我们都走不动了,所以我们就得吃了第一个结论,就是走的`时候不要太快,要是走得太快就把力气都用完了,后面就没劲了。然后我们就轻轻松松的走过了第一段,走过第一段,可真是阳光明媚呀!

我们又走了一点平路,就走到了第二段。第二段是好汉坡,我妈妈说:“你走完了好汉波就是好汉!”我妈妈的这句话让我鼓起了勇气。我们开始爬了,我慢慢的一阶一阶的走上去,经过长长的路途,我们终于到达了好汉坡!我妈妈对我说:“你真是一个好汉!”我说:“嘿嘿,这是小意思。”说着,不由得笑了起来!

我们又经过一层一层的楼梯,一步一步的上去,就到达了美丽的黄羊栈。我看了半天,才找着黄羊栈在哪。我们三个人都在那里休息了一会,就又开始出发了。我们下一个路途就是到达面壁僧了。到了面壁僧,那里的景象是风光秀丽呀!那里真是岩石多多;我在那里看到了不了情,上面写道:“很久以前,王莽岭是景色宜人,气象万千,朝晖夕阳,万物沉精!”我看了是真不敢相信呀!那里是树叶碧绿・草叶碧绿呀!我们又到了双面峰,那里写了“龟石”两个字,我找了半天才知道“龟石”原来是对面那座山呀!到了后面差不多就没有景点了。到了后面我看到的景色就都是落叶飘零了。

快到达终点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在那里吃了点东西,就走了。

我们经过了努力攀爬,最后终于到达了终点!我们在终点吃了一份米饭,就下山了。

这一天的王莽岭游玩真快乐呀!

篇14:梅花魂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读记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3、了解梅花的品性,理解外祖父爱梅花的原因,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梅花的品性,理解外祖父爱梅花的原因,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扣题质疑

1、同学们,说起梅花,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那么,通过以前的学习,梅花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相机引导学生交流咏梅的古诗、名句、名画、歌曲等。)

2、师小结:是啊,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歌颂梅花。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3、读了本课课题以后,你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紧扣“魂”字自由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师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组内交流讨论,指名汇报。

(①常教“我”读唐诗宋词,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②“我”因弄脏墨梅图引得外祖父大发脾气。③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④在离别前把最珍贵的墨梅图送给“我”。⑤船快开时,又递给“我”绣着梅花的手绢。表达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重点段落,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重点抓住第2自然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画出使外祖父伤心落泪的诗句,并仔细体会诗句的感情。

(2)思考: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国他乡,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3)你是怎样理解这几句诗的意思的?

(生说诗意)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出外祖父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2、自学重点段第13自然段,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

(1)梅花的品格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用横线在书上画出来。(梅花的品格是坚韧不拔,遇到困难不屈服。主要从“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2)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这说明什么?

(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珍爱梅花,是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保持中国人的气节。这充分说明外祖父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

3、外祖父为什么要送梅花图、梅花手绢给“我”?

(外祖父把梅花图、梅花手绢送给“我”,是为了让“我”也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也说明外祖父要把他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

4、“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

(“梅花魂”的内涵是:保持梅花的品格,保持中国人的气节。以“梅花魂”为题点明了中心。)

5、说说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四、总结

1、本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重点段落,再次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教学板书]

4、梅花魂

教诗词落泪

珍爱墨梅图

难归而痛哭

赠予墨梅图

码头送手绢中国心

[教学反思]

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还是挺满意的,第一,我对文本的解读较为准确,该抓的都抓到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课堂的线条也十分清晰,一条是悟梅花的魂,另一条是思念家乡情(爱国情)。第二,学生的思路很好,在回答问题时观点分明,所表达的语言有一定的深度,流露出来的是一名高年级学生身上所具备的素养,这是让我感到最欣慰的。当然,这节课也还存在着不足,由于内容较多,整节课觉得有点赶,所以在分析重点段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篇15:梅花魂教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解“葬身异国、颇负盛名、腮边、玷污、秉性、凉飕飕、撩乱、华侨、眷恋”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梅花的品性,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进行默读的训练,并从中找到疑难问题,尝试自行解决或者合作解决。培养阅读思考的习惯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外祖父介绍梅花的段落,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2、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图。

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见过梅花吗?你能简要说说梅花的`品格吗?

2、出示相关资料。

梅花,主要有红、白两种颜色,花分五瓣,香味很浓。特别是它在万花凋零的初春时节开放,深受人们的喜爱。梅花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它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今天我们学习《梅花魂》

3、解释课题。

“魂”是指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本文中的“魂”是指崇高的精神。因此“梅花魂”就是梅花的精神,那么梅花有什么精神呢?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生字:葬(zàng)腮(sāi)玷(diàn)秉(bǐng)飕(sōu)撩(liáo)侨(qiáo)眷(juàn)

2、新词:(老师引导学生随文理解词语)

葬身异国:因战乱或其他原因一直在国外生活,直至死亡。

颇负盛名:颇,相当地。负,享有。盛名,很大的名望。颇负盛名,有很大的名望。

腮边:脸颊。

玷污:弄脏。

秉性:指本性,文中梅花的秉性指的是: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训斥:斥责。

凉飕飕:形容风很凉,微微寒凉的样子。

撩乱:纷乱;杂乱。

华侨:尚未加入外籍的中国公民,但长期居于国外;包括已取得居住国永久居民身份者,称之为“华侨”。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地方深深留恋。

三、自主学习,引导感悟。

1、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先自读,后讨论、交流。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五件事:

(1)吟思乡诗。

(2)惜墨梅图。

(3)因不能回国而哭。

(4)赠墨梅图。

(5)送绣着梅花的手绢。

3、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1)学生默读,并画出使外祖父伤心落泪的诗句。

(2)读后并思考: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4、课件出示第13自然段,默读并思考:

(1)梅花的品格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梅花的品格是坚韧不拔,遇到困难不屈服。主要从“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2)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这说明什么?

(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珍爱梅花,是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保持中国人的气节。这充分说明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你能举例说明哪些人是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吗?

(岳飞、文天祥、林则徐、钱学森、刘胡兰……)

四、师生总结。

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告诫我要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五、拓展。

1、课件出示余光中的《乡愁》。

2、阅读余光中的《乡愁》。

板书设计

梅花魂

吟思乡诗

惜墨梅图

因不能回国而哭眷恋祖国

赠墨梅图

送绣着梅花的手绢

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阅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懂文本、获取书面知识,更要尊重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的感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由此,我深入文本,努力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自我感悟。最后我认为“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想想为什么让你感动?”这一发散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积极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阅读中将自己的感情通过文中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独特情感,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学生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力图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梅花岭记》教案】相关文章:

1.梅花岭记 教案教学设计

2.《梅花岭记》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3.梅花岭记原文及翻译

4.梅花岭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5.高中语文《梅花岭记》原文及译文

6.梅花岭记的文言文阅读与答案

7.梅花记作文

8.梅花魂教案

9.大班教案《腊梅花》

10.《梅花魂》的教案

下载word文档
《《梅花岭记》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