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教案
“讲饮讲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冬夜读书示子》教案,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冬夜读书示子》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篇1:《冬夜读书示子》教案
【教材简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即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1个生字“聿”,能解释诗中难理解的词语,并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式的学习,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的内涵,并背诵这首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读书要从小开始努力和学习,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实践锻炼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小练笔,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提问法以及练习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PPT课件;2、学生:预习22课《古诗两首》其一《冬夜读书示子聿》,复习陆游的《示儿》;
【教学基本流程】谈话出揭示,对比处释意;点拨促初读,重点助把握;辨析增明辨,朗诵即巩固;熟读成诵,理解全诗,感悟意境。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学生诵读古诗。
同学们,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相信大家对于陆游也并不陌生,那么谁能告诉老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他的哪首是呢?引导学生回归到本学期学习的《示儿》一诗。
师生共同诵读《示儿》一诗。
师追问:对于陆游,你还知道些什么?(学生回忆,出示课件)
2、谈话揭题:
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则常被世人津津乐道(多媒体出示全诗,并板书课题)。
篇2:《冬夜读书示子》教案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理解题意。
① 师生一起读题目。
读准字音 子聿(yù)。
② 讨论:
从“冬夜”可以知道什么?(交代了当时的读书环境。)
“读书”呢?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做学问,即学习。)
“示”可作什么理解?(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③ 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指导读好诗歌题目。(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④ 教师导思:陆游在(宁宗庆元五年,即1199)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不顾,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或者说他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和他的儿子说这些呢?
⑤ 学生猜测、交流。
过渡:刚才同学们丰富的想象,好像让我们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我们先来听一下怎样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出示课件,诗朗诵。)
2、读熟诗歌。
① 学生自由朗读。
② 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③ 教师激励:会读诗的人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让人听着感觉舒服,你再读读。
④ 再次听读检查。
过渡:学习古诗,除了熟读成诵以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而理解古诗就要先弄懂关键的字词意思,只有掌握了关键词语的意思,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全诗的主旨(出示全诗)。
三、深入理解,感悟领会。
1、师:你对这些关键的字词理解吗?(出示小黑板。)
2、学生思考,或者小声讨论。
3、全班交流,略谈感悟:
①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② “遗”,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③ “始”,才;
④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⑤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⑥ “躬”,亲自;“躬行”,亲自实践。
注意点:围绕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追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师:陆游的这首诗,现在你大概读懂了些什么?
4、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① 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A、指名学生读、背。
B、师: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C、师点拨:其实古人学习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请大家想想,有哪些是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D、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板书:孜孜不倦)
② 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A、指名学生读、背。
B、师点拨:从“少壮”到“老”,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的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板书:持之以恒)
C、师:做学问,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要花多少工夫啊!。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D、多媒体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 )就学会了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明天有( )再来玩吧!
4.中国( ),名扬海外。
E、师: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比如我们以前在学习《滴水穿石》这一课时,认识了一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
③ 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指名读、背。
B、理解:
· “纸上”、“浅” /引导学生说说。 (板书:书本知识)
· “此事”、“躬(躬行)”。 /引导学生说说。
C、再读三﹑四两句,从中我们知道些什么——
D、引导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大意。
E、师述:历史上曾经发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动人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
F、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 (板书:实践经验)
G、教师启发:
看来,“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没有做到第二层意思的要求,所以大败而死。
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H、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I、师述: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
J、巩固练习(出示课件):这首诗告诉人们,学习知识必须要有(孜孜不倦_)、(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 (书本知识) ,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其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是(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说明知和行关系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④ 全诗熟读成诵。
师:我们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如果你就是子聿,你会怎么读?
四、展现自我。
1、学生自己推荐自己,朗诵古诗。
2、集体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小结:诗人一方面强调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工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那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出示课件>
五、作业超市:
1、抄写并背诵古诗;
2、课外搜集一句自己喜欢而且对自己有激励作用的古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时刻刻勉励自己学习。
3、用自己的话把本首诗的意思复述给同桌听。
4、预习《观书有感》。
附:【教学板书】
篇3:《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顾巧云
六年级(上册)
灌云县第二实验小学 顾巧云
一、设计思路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陆游为什么要写《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读书是怎样地不遗余力?在讨论中,学生学会了一种受益终生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四、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五、教学准备:《冬夜读书示子聿》书法作品、投影仪、《悬梁刺股》Flash
六、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巧妙揭题。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份书法作品,(先出示后粘贴于黑板)你觉得这上面的字写得怎么样?(生畅所欲言)它是顾老师的一个学生写的,几年前,这个学生就特别喜欢欣赏字帖,一有空闲时间,她就反复阅读字帖,但是她写的字却非常难看。有一天,我送她一首诗,读过之后,她恍然大悟,从此,这个同学变了,再后来,她就能写出今天这样的作品呢!
1. 这首诗是什么呢?就是她所写的内容,有这么神奇吗?赶快读读吧!(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
2. 对于这首诗,你最想提什么问题呢?(预设:作者是谁?诗题是什么?)
(二)﹑自主合作,共同探讨,理解诗句内涵。
1.出示“范字”,再次朗读(指名读,齐读)
⑴简介作者陆游
①本学期你曾学过陆游的什么诗,你对陆游有哪些了解?
②老师补充介绍: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
2.解题
①师生一起读题目
②讨论:题中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示”可作什么理解?他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下面看诗的内容
3 反复诵读,力争会背。
①自由读背
②领读、齐读。
③分组读(会背的则背)
④学生闭目轻诵
⑤指名背、齐背
⑥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学生借助注释自主学习。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⑦略谈感悟: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相应的诗句)
4.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1.指名学生背出第一句,由“无遗力”引出成语“不遗余力”,引出古人学习十分刻苦。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播放《悬梁刺股》Flash ,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孜孜不倦。
2.指名学生背出第二句,由“少壮”到“老”引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板书:有所成就)
3.指名背出第三句,理解“纸上”、“浅”,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
4.指名背出第四句,理解“绝”“躬”再说出句意。
综合3﹑4两句得出“实践出真知”。
5.看图:找两个学生分角色扮演。 ①表演要领点拨: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子聿听完后会说些什么?
预设:
A:陆游觉得子聿书本知识研究小有成绩,但是已经滋生了骄傲的情绪,陆游怕儿子半途而废,所以,提醒他的儿子,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还要把透彻地了解书本知识和亲自实践结合起来。
B:陆游想到自己能成为一个诗人、有学问的人,就是因为从小这样饱读诗书,所以,他想把他的经验告诉儿子,让他也成为有用的栋梁之才。
C:陆游是戎马一生的大将军,看到自己年事已高,国家的安全,民族的振兴,都靠子聿这么大的孩子将来得以保证。因此,他激励儿子好好读书,掌握真才实学 ,长大报效祖国。
D:也许陆游小时侯有些贪玩,现在虽然别人都认为他已经是饱学之士,可他总觉得自己还非常浅薄。所以,他想提醒和自己小时侯同样贪玩的儿子从小就要认真读书,长大超越父亲。
过渡语: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使诗歌更加丰满起来,我们就好象看见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正在奋笔疾书。写好后,他立即叫来自己的儿子,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会怎么说呢?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说时如果能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就更好了。
②投影片出示口头填空题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大诗人陆游坐在书桌前,手捧书本,捋了两下长须,语重心长地对小儿子聿说:“ 。”
子聿听了父亲的这番话,明白了 。
陆游微微点头,接着又意味深长地说: “ 。”
子聿听完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明白了 。
③学生自由组合,创意地演练。
④推选同学登台表演。
(三).拓展延伸:看板书,明道理。从这首诗中你明白了哪些道理?(从医生、驾驶员、厨师……等人身上总结: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四).背默古诗
① 指名背诵。
②仔细观察,注意难写的字。
③友情提醒:这些字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工夫的“工”。
投影显示:
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 )就学会游泳。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明天有( )再来玩吧!
4.中国( ),名扬海外。
通过选择比较,学生领会到:“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④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古诗并自查(温馨提醒:一定要注意写字姿势,保护好视力。播放)
⑤反馈学生背默情况。
(五).作业超市
1.陆游的诗作很多,课后搜集一下,读一读,并背下来。
2.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
3.把从《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感悟的道理讲给父母听一听。
板书设计: 22.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孜孜不倦
有所成就
少壮工夫老始成。 持之以恒
纸上得来终觉浅,
实践出真知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七、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负责抄古诗的注释,学生负责死记硬背。如此“填鸭”教诗,学生是被教会了,但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教学这首诗,在放手让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品悟诗句的大意,引导他们去寻觅诗句中的成语,成语背后的故事,真正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平等的对话,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学生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学会了有效的读书方法。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对很多环节进行了细致地预设,遗憾的是,我总想把学生牵引到我的预设“圈套”中来,忽视了动态学案的生成,对比名师课堂,他们的精彩纷呈,就是源于他们高屋建瓴,恰当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作者邮箱: gqy0707gqy@163.com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六年级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案
⊙教材简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22课 《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联系具体的事例讲出自己的理解。
3、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朗读诗句、联系大量历史故事、成语、名言等进行交流,感悟无遗力、老始成所蕴涵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
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及体会诗人陆游对小儿子子聿所寄予的一片深情。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本课的教学内容也是要着重让学生认识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预设时增加了两次联想,让学生联系自己所学到的大量历史故事、成语、名言等进行交流,既复习了旧知,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不至于让无遗力、老始成这两个教学重难点流于空洞的说教,因为有了以具体的事例为依托,教学中学生均能建立起丰富、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较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问题。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本教学设计中除了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说说诗意之外,还增加了一个巩固性的练习:根据提供的材料,完善小剧本。这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说与写相配套,能使学生较好地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又复习了本册教科书第二单元中关于剧本的知识。
3、作业的设计,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分必选与自选题),又加强了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制作作家小卡片)或读写结合的能力培养。
⊙设计思路:
根据以上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三、自学古诗,初感诗意;四、深入理解,突破重难点;
五、总结全诗,提出希望;六、作业超市。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PPT课件;
2、学生:课外搜集关于读书、实践的名言警句;借助字典理解诗中有关字、词的意思;复习剧本,了解剧本常识。
⊙板书设计:
篇5:六年级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案
不遗余力 书本知识
做 学 问
持之以恒 实践经验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学生诵读古诗(由学校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入手)。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到本学期学习的《示儿》一诗。
师追问:对于陆游,你还知道些什么?
2、谈话揭题: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是对子女的临终遗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也是写对子女的教育,并被世人津津乐道。(多媒体出示全诗,并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理解题意。
① 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交流)
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个冬天的深夜。
这首诗是陆游写给小儿子聿的。
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的一些感想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
② 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
③ 再指导多角度读好诗歌题目。
过渡: 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让我们一起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
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2、读熟诗歌。
①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 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过渡:学习古诗,除了会读之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
三、自学古诗,初感诗意。
1、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语的意思,哪些诗句的意思,你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明白,请在书上打个小问号,然后把你的收获和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学,并和同桌交流。
四、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1、教师:通过刚才自己的学习与同桌的讨论,我想大家对诗句一定有了初步的理解,下面我们把你读懂的来告诉大家。
① 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A、教师:第一句诗读明白的举举手,看来真不少,指名交流诗意。
(古人读书﹑做学问时是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的。)
你是怎么读懂的啊?(因为我知道学问的意思是读书学习,也就是做学问,遗的意思是留,无遗力是指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B﹑教师: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
C﹑教师:你说的真好,你是怎么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的?
(我是通过、联系整句诗、请教别人来知道的)
教师:这些都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D、教师:请你举例说说古人追求学问是如何不遗余力的?
(古人学习的确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E﹑教师:你能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吗?
教师:听了这些,感觉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板书:不遗余力)
② 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A、教师:第一句我们已经读明白了,那这第二句,你读明白了吗?
交流诗意:小时候用的工夫,要到年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
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在这句诗句中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始的意思是才,工夫是时间,成是成就)
B、教师点拨:在这句诗中,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找到了吗?从少壮到老,你读明白了什么?学习的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板书:持之以恒)
C、教师:做学问,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要花多少工夫啊!。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D、多媒体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当初不会跳绳的这个一年级男生,仅一星期( ),
不仅学会了跳绳,而且一分钟还可以跳120多只。
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3.时间不早了,明天有( )再来玩吧!
4.李小龙的中国( ),世界闻名。
E、教师: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日积月累,滴水穿石,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
F、教师点拨:同学们,想一想你知道有哪些人,也是少壮工夫老始成的?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老年才名动全国;
李时珍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本草纲目》;
谈迁从小立志,晚年才编写成《国榷》)
2、学法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句,你们发现了吗?如何来理解整句诗呢?(关键是要要抓住一些重点词语,从而来理解整句诗句的意思。那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接下来的两句。
③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教师:这两个句子中,你理解了哪些重点词语呢?
交流: 纸上:书本知识。(相机板书:书本知识)浅:肤浅。终:毕竟。
此事:这些知识。即指书本上的知识。躬(躬行):亲自实践。(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B、学生交流诗句意思: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深入透彻的了解这些书本知识,还要亲自去实践。
C﹑教师:同学们,看来,读书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在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章中,也有不少是讲到亲自参加实践,才取得成功的,或者是由于实践少,而失败的,请你说说有哪些?
D、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正面例子: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请教当地有农民;
李时珍编《本草纲目》请教当地的农民;
反面例子:赵括《纸上谈兵》)
E﹑教师: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钱泳
2、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俗语
3、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毛泽东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F、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G、教师:通过刚才的自学与交流,现在我们基本上已经把整首诗的意思弄明白了,看来你们很会学习。来,自己试着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H、教师:现在我们读懂了这首诗,我们再来读读,看看你能读好这首诗吗?要求: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好,读得有感情。
学生先自己练习读,然后交流读,最后齐读。
I、师述: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交流。
J、巩固练习(填空):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 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 的精神,一个既有 书本知识 ,又有 实践经验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相机板书:做学问 )
3、全诗熟读成诵。
教师:我们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
﹝认真地读,大声地读,用心地去读,并把他牢记于心﹞
教师:那我们也来像子聿一样来读读,并把它牢记在心。
记住了吗?我们来试试(齐背古诗)。
五、总结全诗,提出希望
教师:同学们,陆游写于11一个寒冬深夜的这首诗,虽然短短28个字,却饱含深意,囊括着许多生动的故事,许多家喻户晓的名言,真可谓是千言万语汇成4句话呀。他要告诉自己的儿子,做学问是艰辛不易的,要获得真知识,关键在于行,也就是实践出真知。这也给我们上了深深一课。老师希望你们牢记古人的训诫,从现在开始,做个踏踏实实、身体力行的学生。其实,陆游共写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那么陆游在其他几首中告诉了儿子什么呢?课后请同学选两到三首读一读。
六、作业超市:
(一)必选题
1、抄写并背诵古诗;
2、选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其它几首。(见附二)
(二)自选题
3、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
4、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练习完善《冬夜读书示子聿》小剧本。(见附一)
七、本教学设计参考:
1、陆游著《入蜀记》(见《闲书四种》,湖北辞书出版社)
2、陆游著 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篇6: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注释
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1199年(庆元五年)于山阴写给二十一岁小儿子陆聿的。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
赏析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篇7:《冬夜读书示子聿》
年代:宋 作者: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陆游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篇8:冬夜读书示子律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律 陆游
作品原文/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①
古人学问无遗力②,少壮工夫老始成③。
纸上得来终觉浅④,绝知此事要躬行⑤。
注释译文/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品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白话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创作背景/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作品鉴赏/冬夜读书示子聿
文学赏析
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名人点评
陈廷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杨慎:极质直却自情至。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
一、背诵古诗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 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2、由学生背诵《示儿》导入。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诗文)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出示陆游简介)是的,陆游具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2 指导学习古诗
(1)、冬夜读书示子聿
“”什么意思?(结合看图、组词来理解)
(出示: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陆聿是陆游的最小的儿子,54岁时生。
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那他教育儿子什么些什么?
(2)、(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
(3)、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
(4)指名读前两句,齐读,指导读。
读这两句,要注意突出“无遗力”,并读出“少壮工夫”与“老始成”的对比的味道,强调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甚至不惜花费毕生精力,付出异常艰辛的劳动。
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
(5)、(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
(6)、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板书)
(7)指名读后两句,齐读,指导读。
读这两句时,要注意突出“要躬行”读出“纸上得来”与“躬行”即“知”与“行”对比的味道,强调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即必须亲自实践。
(8)、评读。
(8)、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9)、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循循善诱 语重心长 意味深长 ……)
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
(10)、提问:读懂了这首诗,你觉得感受最大、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诗?说说你的理由,和大家交流你的想法。
(11)练说。
引导学生大胆、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巩固古诗
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出示)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2)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六)、拓展延伸
1、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
2、赠送古人的读书诗来劝勉学生热爱读书。
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
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发愤读书,都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好少年!
(七)、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板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篇9: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世间万事有乘除,自笑羸然七十余。
布被藜羹缘未尽,闭门更读数年书。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名爱国诗人。生于1125年,陆游自幼好学不倦,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结婚,后被其母强行拆散。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后得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和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淳熙五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固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篇10:冬夜读书示子聿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陆游。其古诗全文如下: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前言】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其内容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
【注释】
1、示:训示、指示。
2、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3、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4、遗:保留,存留。
5、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6、少壮:青少年时代。
7、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8、始:才。
9、纸:书本。
10、终:到底,毕竟。
11、觉:觉得
12、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13、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14、行:实践。
15、躬行:亲身实践。
【翻译】
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
【赏析】
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
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遗”,即保留。“无遗力”,毫无保留,全力以赴。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眼见为实。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不要死读书,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当然自己不可以满足在这不完整的书本内容的东西了。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陆游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否则只能是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是做学问的诀窍。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受到教益。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这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一个途径。并且,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你的认识始终“觉浅”,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种独到的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大有裨益,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篇11:冬夜读书示子聿课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场景。
3、感受古诗文学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同时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两首古诗。请一个学生来背背,谁愿意自信地站起来呢?
我佩服第一个敢于站起来的同学。对于第二首古诗的作者陆游,相信同学们已经有所了解。那么下面谁愿意来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诗人呢?(你真是一个会收集材料的学生)
有哪位同学有补充的吗?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首陆游所写的诗。教师板书诗的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谁能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呢?如果觉得有困难的同学,(冬天的一个晚上,陆游教他的小儿子怎样读书。)不知道示在此处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呢?(指示、训示之意。)
二、猜内容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着这个课题时,你能猜出陆游会对他的儿子子聿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那么下面我们就要来看看你与陆游是否是知已呢?
三、出示古诗,进行教学。
1、同学们打开书本128页,先把这首古诗读通。
2、请一个学生来汇报自己的朗读情况。集体再读诗歌。
3、同学们,我们要理解古诗句的意思,有哪些方法呢?(联系上下文来理解,通过熟读课文理解)同学们看来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几个词语的意思,大家可根据友情提示呢,更好地理解古诗之意。(始:才。终: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同学们可以自己通过喜欢的'方式来理解古诗,不懂的也可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4、同学们经过学习,相信诗句之意已经有所理解了。前面有猜对作者诗中所写意思的同学请举手,你刚才猜对了哪一句?学生汇报。
结合学生说的过程中,导出第二句中:少与老相对。第四句中的:知与行相对。
同学们你看这团体的力量就是大,刚才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咱们就把这首的意思也理解了。理解了诗意,相信同学们背起诗来更容易了。
5、请学生背诵,展示自己所得。背好了古诗,你们谁能说说陆游都告诉了他的儿子什么道理呢?说到这里,我不禁有个问题想向同学们请教:陆游是在告诉儿子,书上的知识无用呢?
四、拓展。
同学们下面来我们再学习两首关于学习方面的诗,同学们也可用上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出示古诗: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出自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其大意是:学会明辨是非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历程,但只有这样,才会得出真知灼见。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其大意是: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情,懂得道理,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文章。
五、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
篇12:冬夜读书示子聿课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 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
3 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 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遣力:不遣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遣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遣余力地下苦功夫。
5 理解第三、四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两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 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己练读。
(3)指名读—评价—再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篇13:陆游冬夜读书示子津
1、《冬夜读书示子聿》告诉我们的道理?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小儿子子聿。这首诗深信导阐述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习的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诗意?
2、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从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深刻的道理,必须自己去实践、去体验.
3、冬夜读书示子聿讲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关系?
3、《冬夜读书示子聿》讲了书本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诗人在两者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4、冬夜读书示子聿这一诗深刻地阐述了什么?
这首诗深刻地阐述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名号由来/陆游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载:“陆游,字务观,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这则记载提出陆游名字来历之二说,不少专家在有关传记或传论中或从前一说,或从后一说。其实两说均难置信。
秦观生于仁宗皇祐元年(1049),死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陆游父亲陆宰生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死于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陆宰小秦观四十岁。秦观死时,陆宰不足十三岁。秦观到越州是神宗元丰二年(1079),其时陆宰尚未出生。陆游母亲的年龄估计与陆宰相去无几,跟秦观不可能有什么交往。“梦少游而生公”,纯属想象之词。前一说不能成立。
所谓“公慕少游”,主要根据陆游八十二岁写的《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一诗。诗日:“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该诗只是表达诗人对秦观的敬仰之情而已。“正相同”三字,恰恰透露出陆游的名字不是自己“慕少游”而取的。后一说也不能成立。
那么,陆游的名字从何而来呢?清人查慎行《得树楼杂钞》所记较为可信:“陆放翁名游,字务观,其义出于《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古代有“幼名,冠字”的制度,即幼小取名,二十岁左右定字。士大夫家庭往往强调名和字的内在联系,而且往往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语,取名定字。取名之时,实际上是定了字的。因此,名游,字务观,跟秦观的名观,字少游,只是偶然相合而已。至多也只能说明同源于《列子·仲尼篇》的那句话。跟“梦少游”“慕少游”而取名字,了然无涉。
在陆游的诗中,有这样一首:“策策桐飘已半空,啼螀渐觉近房栊。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为什么号放翁呢?原来陆游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参议官时,与大诗人范成大一起共事,由于两人有些矛盾,范成大左右的官员认为陆游不知高下,不守礼义,是个粗野狂放的人。陆游气愤地想到:“你们说我狂放,我就当个‘放翁’,总比明哲保身的庸人强。”从此,“放翁”这个号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文中。孝宗淳熙十三年,陆游回到临安,入朝做了军器少监。但仍然以诗为戈,抒发爱国热情,坚持抗金爱国思想。而令朝中的投降派十分不安,因而讨厌他,上疏皇帝诬陷陆游不务正业,只知“嘲咏风月”。陆游再度被黜,他怀着满腔愤怒回到家乡山阴后,立即提笔把他在镜湖旁的住宅题为“风月轩”。虽云“风月”,实则是发泄他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
篇14: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
【阅读答案】
1、《冬夜读书示子聿》告诉我们的道理?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小儿子子聿。这首诗深信导阐述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习的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诗意?
2、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从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深刻的道理,必须自己去实践、去体验.
3、冬夜读书示子聿讲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关系?
3、《冬夜读书示子聿》讲了书本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诗人在两者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4、冬夜读书示子聿这一诗深刻地阐述了什么?
这首诗深刻地阐述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篇15: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能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能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并整体把握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文意境美和理趣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懂得勤奋苦学和知行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看到这些图片,想一想这是学过的哪首古诗?图中对应的诗句是哪一句?相机引导背诵《题西林壁》《登鹳雀楼》《游园不值》中的经典名句。
出示《示儿》这是我们刚学过的古诗,谁来背?
这首古诗是谁写的?板书:(宋代)陆游
谁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诗人呢?
小结:从《示儿》一诗中,我们知道了他是宋代一位伟大爱国诗人,一生留下许多表现他忧国忧民的`诗篇,这样的一位诗人,在生活中,他又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
2、出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课题、齐读)。
二、对比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1、出示题目:示儿 冬夜读书示子聿
对比一下,这两首诗从题目上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师讲解:子聿,陆游的幼子。)
交流:相同点:都有“示”字,都是告诉的意思。
不同点: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示”不仅有“告诉”的意思,更含有“指示、训示、教育”的意思。
2、从题目上你还知道了什么?(交流)时间:冬天的一个夜晚;诗人在读书时生发了感想……
篇16: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
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遗:保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感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gōng)行:亲身实践。
篇17: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
第一句: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第二句:往往在少年时开始努力,到老了才会有收获。
第三句: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永远是肤浅的,
第四句:要真正理解书中的道理必须亲自实践。
篇18: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陆游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是做学问的诀窍。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受到教益。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这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一个途径。并且,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你的认识始终“觉浅”,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种独到的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大有裨益,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篇19:陆游诗冬夜读书示子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46岁入蜀,先后在王炎、范成大幕府中任职。光宗时官至吏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故乡。存诗93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与范成大、尤袤、杨万里合称为“南宋四大家”。陆游不仅是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词人。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上过前线作战。他一贯主张抗金,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斥。晚岁闲居故里,过着清贫、忧愤的生活。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作品编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等等等。有《放翁词》一卷,又《渭南词》二卷。《全宋词》存词一百四十余首。
篇20:改写《冬夜读书示子聿》
那是一个冬季,一个寒冷的冬季夜晚。窗外的雪花正飘飘悠悠地落在院子里。远远望去,屋檐上,树干上,草坪上,已经是白茫茫一片了,屋外已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了,一个寒冷的世界。寒风毫不留情地鼓着腮帮,吹动着一切事物,真冷呀!只有屋内是温暖的。
屋内的床旁是一张木桌,木桌的右侧布满了一叠叠的书,虽说是布满了,但那些书一点儿也不乱:经书一叠,诗集一叠,文书一叠... ...木桌左侧是一座火炉,火炉中的火越烧越旺,屋子也就越发温暖。
大诗人陆游坐在木桌旁,寒窗苦读着。子聿提着烛台,缓缓走进陆游的里屋,眉头紧锁:“父亲,孩儿有一事相问。”
“哦,说说看,是何事让你如此不解?”陆游放下手中的书,示意子聿坐下。
“为何我读了那么多书,一点儿也不比父亲您差呀,可作诗却永远也比不上父亲您,您说这是为何呢?”子聿望着陆游,眼瞳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
陆游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孩儿,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但少年时花的时间与精力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作为。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虽是丰富的,但终归还是有限的,是不完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古人赵括从小熟读兵书,知识渊博,说起兵法头头是道。可当他带领数十万军队与秦兵对战时,由于缺少实战经验,全军覆没,而他也被乱箭射死... ...”说到这儿,陆游叹了一口气:“子聿,你知道父亲说这个是为了告诉你什么吗?”
“父亲,子聿明白,父亲是为告诉子聿,读书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面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谢谢,父亲!”子聿说着提着烛台离开了房间。
陆游望了望窗外,低吟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吟完,他又继续寒窗苦读起来... ...
子聿走进房间,思索着父亲说过的话,过了许久,他恍然大悟,拿起书本读了起来... ...
雪,慢慢地下着,落在窗栏上化成了水。窗内静得只有翻书的“刷刷”声,两盏灯依旧亮着,直知道窗外传来公鸡的啼鸣声... ...
【《冬夜读书示子》教案】相关文章:
9.冬夜好读书
10.示儿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