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

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

2023-07-03 08:30: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芋圆要不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

篇1: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

陆游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爱国诗人,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他不但文学成就颇丰,在教育子女方面,他的观念和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咀嚼玩味,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效仿。

对家中的老幺偏爱是人之常情,对聪颖过人的孩子重视,一点也不难理解,但陆游还有更重要的考量,那就是越聪明越要好好引导,不能让他走到邪路上去。陆游认为,小辈中聪颖而不内敛的人,最容易变坏。家中出了这样的孩子,做父亲的一定要严加约束和管教,要求他们熟读经史子集,教导他们明白宽容、厚道、恭敬、谨慎这些做人的道理,不允许他们跟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坚持这样做十年,就能培养出孩子高雅的志趣。他对老幺子聿的教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督促儿子读书,陆游以身作则,“夜深常共短檠灯”,“更伴吾儿学数年”。用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激励子聿勤奋学习。还为儿子子聿写下了《冬夜读书示子聿》极具知名度的劝学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幺子子聿为学之要,只有不遗余力,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还要注意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用所学的道理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而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和社会和实际相结合。

篇2: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

朝代:宋代

原文: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赏析

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篇3: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

南宋杰出的诗人陆游,刚正不阿,心系百姓,因不事权贵而屡遭贬谪。他有六子一女,他非常重视对子女做人的教育。他告诫孩子们说:“但愿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一个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无愧的。”

他教育子女要知书达理,在《五更读书示子》中写道:你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好时机,要刻苦攻读,莫失良机。读书最要紧的是学以致用,要切实做到“善言座铭要躬行”、“学贵身行道”、“字字微言要力行”。学习古人的高风亮节,不媚权贵,正直无私,时刻想着报效祖国。

他还告诉孩子们“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即作文先做人。要注重修身,时常检查自己,有错必改;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要主动自觉的学习;不要与那些华而不实的人结交在一起。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在冬夜里教小儿子陆子聿读书时所作,他手把手的教陆子聿写字,教导他读书学习一定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送子龙赴吉州掾》是他为二儿子陆子龙到吉州赴任地方官时写的赠言,诗中说:“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馋毁!”就是要求他清清白白地做官。

他还告诫儿子说,在吉州有我的一些朋友,他们不但有学问,而且品德也好。你到那里后,可以去拜访他们,但不要向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可以同他们相互勉励。要不重利禄,廉洁自守,成为一个一身正气、真正为百姓谋福的人。陆游的'子女后来都成为远近闻名的贤德之士。

篇4:陆游冬夜教子

在一个冬天的夜晚,有一间小屋里却依然点着油灯,里面还传来了读书声。这是陆游在给他的儿子子聿读书。

“诗云……”陆游正在给儿子读一首诗。读着读着,他突然指着诗中的一句话说道:“子聿呀,瞧!这句诗写得可真妙啊!你读读。“听完父亲的话,子聿便细细地品味着诗句,然后抬起头,若有所悟地说:“这句话真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啊!”陆游听后站起身来会心一笑。他看了看子聿又意味深长地说:“古人做学问的时候,用尽了全部的心血,才能作出如此好诗!你今后做学问也要像古人一样。少年时肯下工夫读书,老年时就能有所成就。”“我明白了,现在我一定会用心读书,不枉费了这大好的光阴。”子聿拍着胸脯说道。陆游听后感到很欣慰,又继续说道:“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光读书而不去亲自实践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子聿想了一会儿说:“那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知识,就要亲身去实践才行。”接着,陆游又捋了捋胡子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远远不够的。有许多知识都是在实际生活中感悟出来的。古人没有亲身经历过,也写不出这样的佳句。你明白了吗,子聿?”子聿听后大受启发,连连点头。他们又读了几首诗后,子聿就睡下了。

月光透过窗户洒进了小屋,村庄显得格外宁静。陆游独自站在窗前,回想起刚才给儿子读书的事,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念完后,他挥笔写下了《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

篇5:陆游《冬夜》

陆游《冬夜》

《冬夜》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穷巷萧条早闭门,北窗灯火夜昏昏。

老于俗事不挂眼,愁忆故人空断魂。

急雪打窗飞砾细,狂风卷野怒涛翻。

土床纸帐寒无寐,强把村醅不厌浑。

《冬夜读书》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莫笑灯檠二尺余,老来旧学要耘鉏寒生点滴三更雨,喜动纵横万卷书。

本著儒冠那免此,可因吏牍顿抛渠?善和旧赐今犹在,剩采芸香辟蠹鱼。

冬夜读书示子聿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赏析

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创作背景

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陆游的文学成就

他的诗集中现存诗9300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

在陆游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活》),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伦比。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等。这些佳作佳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

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陆游的名篇《书愤》、《示儿》、《游山西村》等选入中小学生语文课本,并在高考中出题频率较高(例如全国课标卷)

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130首。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如“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双头莲”“华鬓星星”等,或苍远,或寓意深刻,这类词又和苏轼比较接近。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如“汉宫春”“箭箭雕弓”、“谢池春“”“壮岁从戎”、“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等,都是着一片报国热忱的雄健之作。这类词与辛弃疾比较接近。

陆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地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比如《静镇堂记》《铜壶阁记》《书渭桥事》等。

篇6:陆游在冬夜

陆游在冬夜

陆游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写的有关《冬夜》是哪些?

《冬夜》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穷巷萧条早闭门,北窗灯火夜昏昏。

老于俗事不挂眼,愁忆故人空断魂。

急雪打窗飞砾细,狂风卷野怒涛翻。

土床纸帐寒无寐,强把村醅不厌浑。

《冬夜》

陆游 南宋

穷巷萧条早闭门,北窗灯火夜昏昏。

老于俗事不挂眼,愁忆故人空断魂。

急雪打窗飞砾细,狂风卷野怒涛翻。

土床纸帐寒无寐,强把村醅不厌浑。

《冬夜读书示子聿》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赏析

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篇7:陆游在冬夜读书

陆游

挑灯夜读书,油涸意未已。

亦知夜既分,未忍舍之起。

人生各有好,吾癖正如此。

所求衣食足,安稳住乡里。

茆屋三四间,充栋贮经史(1)。

四傍设几案,坐倦时徙倚。

无声九韶奏(2),有味八珍美(3),

寝饭签帙间,自适以须死(4)。

岂惟毕吾身,尚可传儿子。

此心何时遂?感叹岁月驶。[1]

注释

(1)充栋:喻藏书之多也。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2)九韶:舜之韶乐也。《史记》:“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韶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列子》:“奏承云六莹九韶晨露以乐之。”嵇康《游仙诗》:“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

(3)八珍:《周礼·天官·膳夫》:“珍用八物。”注:珍谓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捣珍、渍、熬和肝膋也。又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又迤北八珍,为醍醐、麆吭、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并见《渊鉴类函》。

(4)须:此作“待”解。《左传》:“日云暮矣,寡君须矣。”

篇8:陆游在冬夜读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一)

陆游

易经独不遭秦火,

字字皆如见圣人。

汝始弱龄吾已耄,

要当致力各终身。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二)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陆游

宦途至老无余俸,

贫悴还如筮仕初。

赖有一筹胜富贵,

小儿读遍旧藏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四)

陆游

世间万事有乘除,

自笑羸然七十余。

布被藜羹缘未尽,

闭门更读数年书。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五)

陆游

简断编残字欲无,

吾儿不负乃翁书。

绝胜锁向朱门里,

整整牙签饱蠹鱼。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六)

圣师虽远有遗经,

万世犹传旧典刑。

白首自怜心未死,

夜窗风雪一灯青。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七)

读书万卷不谋食,

脱粟在傍书在前。

要识从来会心处,

曲肱饮水亦欣然。

【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相关文章:

1.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荆门冬夜,荆门冬夜陆游,荆门冬夜的意思,荆门冬夜赏析

4.郑板桥教子

5.教子心得

6.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译文及注释

7.家长教子发言稿

8.教子心得范文

9.教子模范事迹材料

10.教子标兵事迹材料

下载word文档
《陆游冬夜教子的情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