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痛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我用残损的手掌(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我用残损的手掌(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四、问题探究,理解艺术形象
合作研讨:
(1)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2)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3)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4)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2)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3)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4)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五.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诗人对苦难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及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篇2:我用残损的手掌(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了解戴望舒及其创作。
2、能有感情地诵读、准确地背诵全诗,品味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体会诗歌的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4、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线索。
2、学习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诗歌主题。
3、通过联想和想象,解读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
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情感,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企盼,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社会的珍惜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及寄予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雨巷,撑着油纸伞,“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但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伞”,而在监狱中“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走近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1950年因哮喘病去世。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三、诗歌背景介绍
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1942年春,戴望舒被捕,受尽酷刑,但他没有屈服,狱中写下了几首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在诗歌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热爱。同时,借助于想象,表达了对“辽远的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四、积累字词
锦幛(zhang )荇藻( xing zao )蓬蒿(peng hao )
憔悴(qiao cui )蝼蚁( lou yi )灰烬( jin )
残损:被破坏的,不完整的,残缺的。
灰烬:物体燃烧后盛下的东西。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五、读课文,梳理结构
1、教师范读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
生:仔细聆听,感受诗作的抑扬顿挫及诗人的感情,思考该诗表现出怎样的氛围。
师提示:这首诗较为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2、学生以多种形式读诗,整体感悟诗歌。
教师点拨:层次分割标志为“只有那辽远的一角”,前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对苦难中国的悲哀之情;后一部分抒发了诗人对解放区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3、再读诗歌,思考文中“广大的土地”象征什么,为什么诗人要用“残损的手掌”一词?
生:思考、讨论、分析并总结(“广大的土地”象征苦难的中国。使用“残损的手掌”既是实指诗人处境的艰难,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六、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教师设置问题: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的刺激。请画出文中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得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在描写手法上和感情色彩上明显不同,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活动] 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教师总结: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温暖、明朗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这些词汇形成对比,更好地表达出内心深处的爱和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土地。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然后是从祖国的北疆到南国,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的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首长”的触觉作用,这样,就把较为广泛的对象接种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条线索上,因此不觉得芜杂。另外,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歌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连缀;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爱和柔情,对比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感情倾向。
作业:背诵这首诗歌。
篇3:《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
目的
1.了解戴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
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
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
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
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
六、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课后
小结
林健
篇4:《我用残损的手掌》(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简说】
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但是他似乎并不十分喜欢《雨巷》这首诗,在他早年的自选集中甚至没有收录《雨巷》一诗。读一读《我用残损的手掌》可能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
1942年,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还创作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歌。
这是一首优秀的诗作,不仅仅是它传递出的情感,也在于它丰富的意象,跳跃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所以,学习这首诗,可以学习一般读者阅读诗歌的方法,即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节奏、旋律等。
【教学过程】
一、从标题读起
问题设计:看到这首诗的标题,你第一感觉是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可能会说到“残害、痛苦”等内容。“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出诗人遭受到的迫害,又表明了诗人不屈的意志,这个意象是值得好好玩味的。)
(说明:这个标题运用了诗歌的基本元素“意象”--“残损的手掌”来传递作者的情感,整首诗又是围绕“我”用残损的手掌触摸祖国的地图触摸祖国的河山展开的,标题取得很好。解读标题是解读全诗的基础。)
二、朗读,感受诗歌。
问题设计:朗读这首诗歌,诗人抒发的是否就是大家所谈到的痛苦、悲伤等感情?
活动:自由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再请个别同学读,交流感受。至少朗读两遍。
(学情预估:有些学生不一定能快速进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可以相机点拨。此处另一个难点是这首诗歌前后两部分的变化,前面一部分与标题中“残损的手掌”一致,祖国是支离破碎的;到“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诗人的情绪开始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
(说明:整体感悟始终是文学作品阅读的起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它是表情的'艺术。探讨阅读诗歌的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声情并茂之中,就自然贴近作品贴近诗人了。)
三、整理意象,品味诗歌。
问题设计:
1.诗人写到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2.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说说这首诗中的景物寄寓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情感。
活动:学生边读边划,可以分小组分别完成前后部分,再在班级交流,互相补充。
(学情预估:整理景物只要圈划仔细就可以了,难度不大。难理解的是作者对家乡的记忆,相对前后几行诗不一样。这里不着急解决,实际上这样一来,诗歌内部的情感节奏就有更丰富的变化,这一点在第五个环节中可以再深入。)
(说明:一首诗的核心构成在于它的意象,大多数诗歌是由几个意象组织成的意象群落构成。教学的时候不一定要用“意象”这个概念,看各自教学的积累,已经习惯用了可以直接用概念,交流时用概念就比较明晰。也可以用“物象”这个概念,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四、把握节奏,读懂诗歌。
问题设计:
1.整首诗中前后的景物特征一样吗?试着用曲线画出诗人情绪的走势图
2.哪些词语、句子朗读起来很上口?(或者:这首诗歌中哪些地方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的感觉?)
3.押韵是格律诗的优势,新诗相对就弱化了这一特点。这首诗在押韵上有什么特色?(这首诗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活动:第一个问题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再画在黑板上,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实物投影来交流。第2个问题较大,第3个问题指向明确,教师可以更具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开展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
(学情预估:这是整个学习活动最有难度的环节,节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尤其是诗歌内部节奏,“请学生用曲线画出诗人情感走势图”这个办法能帮助学生了解诗的内在节奏。相信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热情最高的一个活动。)
(说明: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最早的诗是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后来,诗虽然逐渐独立成为一种文学样式,但是,音乐的因素并没有消失。新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但是,不少诗人还是很讲究诗的音乐性的。
诗歌的节奏体现在两个反面:外在的音乐性,如音节与韵脚、对称与整齐、押韵与平仄等;更主要的是内在的情绪情感的旋律。内在节奏是诗思诗情的秩序,它是诗的精髓所在。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将概念凸现出来,)
五、还原想象,把握特色。
问题设计:这些景物与作者生活的关系如何?作者的生活既是指作者创作这首诗时候的生活,也可以指作者以前的生活。
活动:听配乐朗诵,静心想像。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情预估:如果学生说到“这些景物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这是极好的。如果说不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这首诗时候的情景,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或者尝试还原是人创作诗的心理。)
(说明:这首诗超现实的想像是让很多读者钦佩的。引导学生还原、体验,沉浸到诗人创造的情境中,触摸、聆听、凝视,或叹息,或欣慰,或希望,这是入到诗里去的。)
六、总结发现,归纳读法。
问题设计:读这样一首诗,哪些东西一定要读出来?
活动:随意交流。
(学情预估:学生说的多数是细节,是感性的。教师可以将学生讲到的景物、押韵等分门别类的板书出来,适当提升。)
(说明:学法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归纳这一环节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将这首诗作为学习阅读新诗的例子,教师自己要明白,也要让学生明白。)
篇5: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接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二、资料助读: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
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亲的歌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 师: 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谁能读准字音。.XX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一人读几句,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板书;如无,则罢。) 2、齐读字词两遍。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诗歌,放录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练习读,3分钟后比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指名学生朗读。
3、讨论: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诗歌,理解,背诵)
1、自学指导: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小声读背这首诗,一边思考课后一、二两题,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6分钟后比谁会背全诗,并能回答两个思考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六、检查自学
背诵诗歌
1、指名背诵
师:会背的同学请举手,比谁背的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若不多,则再给两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
更正)
2、男生、女生比谁背的好
3、齐背这首诗
(二)思考与练习
1、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已能熟背全诗了,通过自学能把课后练习一、二都正确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有不会的,哪道题不会,那就请前后桌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
2、全班交流
(1)师:谁来回答第1题?(喊多名学生回答)
板书:先是凄楚忧愤--热切期盼
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板书: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师:同学们,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的后半部
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以后的写
作中也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要求:1、写片断作文
2、300--500字
(2)师:谁来回答第2题?(喊多名学生回答)
李金玲
篇6:《我用残损的手掌》(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预习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预习任务:
一、知人论世
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战爆发以后,诗风有较大转变。《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代表性的诗有:《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二、字词过关
给下列字注音
锦幛荇藻蓬蒿蝼蚁
憔悴蘸着灰烬
三、自我品读
1、初读诗歌,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诗中感受最深的诗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探究质疑
读完诗歌,我最想问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预习诊断
1、《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国现代诗人的诗作。诗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广大的土地”象征,“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灰jìn河堤()憔悴()蓬hāo()荇()藻
3、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
(1)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4、找出诗中押韵的字,简要归纳本诗押韵的特点。
初三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
3、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投影
锦幛()荇藻()蓬蒿()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内容上町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初三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二、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
⑤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感情。
⑥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请说出这首诗用韵的特点?
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例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想象.对比.比喻等手法对抒发感情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六:达标测评:(附后)
七: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八:教后反思
《我用残损的手掌》达标测评(10分)
姓名班级等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灰jìn()河堤()憔悴()蓬hāo()荇()藻
2、阅读下面的节选诗句,回答问题(从“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1)诗中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诗人如同身临其境的?
(2)哪几句诗写的是解放区的景象?作者在选取形象和选用词语上有什么特点?
(3)诗人是怎样将解放区和沦陷区对比着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诗人往往把自己抽象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其具有可感性。请借鉴这种写法,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
篇7: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虽然是第一次来江城芜湖,但是老师知道我们芜湖不但是美丽的山水城市,还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古城。其中小赭山上长眠着一位抗日名将,被周恩来称赞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他就是戴安澜将军。当戴将军带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丛林里浴血奋战,一位诗人正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用自己残损的手掌,抒写着献给祖**亲的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个和戴将军同龄、同姓、同样高贵而倔强的诗人——戴望舒。
二、整体感知:
1. 语知归类
① 生字注音
灰烬 jìn 荇藻 xìng zǎo 蝼蚁 láu yǐ 锦幢 zhuàng
② 词语积累
2. 理清思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层: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感情色彩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第三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感情色彩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三、深入研读:
①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②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③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亲的抒怀。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篇8: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篇9:《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接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显示)。
二、资料助读: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
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亲的歌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诗歌,扫除生字词)
1、师: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谁能读准字音。.XX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一人读几句,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板书;如无,则罢。)2、齐读字词两遍。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诗歌,放录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练习读,3分钟后比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指名学生朗读。
3、讨论: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诗歌,理解,背诵)
1、自学指导: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小声读背这首诗,一边思考课后一、二两题,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6分钟后比谁会背全诗,并能回答两个思考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六、检查自学
背诵诗歌
1、指名背诵
师:会背的同学请举手,比谁背的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若不多,则再给两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
更正)
2、男生、女生比谁背的好
3、齐背这首诗
(二)思考与练习
1、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大家已能熟背全诗了,通过自学能把课后练习一、二都正确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有不会的,哪道题不会,那就请前后桌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
2、全班交流
(1)师:谁来回答第1题?(喊多名学生回答)
板书:先是凄楚忧愤——热切期盼
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板书: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师:同学们,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的后半部
分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同学们在以后的写
作中也可以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篇10:《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情能够给予中学生强烈的情感熏陶,使他们了解诗人在那种苦难的时代和环境里是怎样的执著爱国,也启发他们反思在和平年代又该怎样以自己的方式热爱祖国,这就是本课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价值所在。爱祖国爱家乡是语文学习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本课也不例外。相信在诗歌阅读的潜移默化中能够如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给学生“关于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关于诗歌的学习,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重点应该放在从语言入手领悟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内涵、情感上。课标也要求:“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这里,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有“体验”。体验什么?体验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因此学习这首诗歌,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特别要注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新课程标准还对学生提出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因此,本课仍然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赏析,写下简短的感悟(在涉及新的作家作品时查阅相关资料,做好相关链接,到九年级时应该已成为一种学习习惯。),目的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还首次对学生的阅读方式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的重点在于强调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合作”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发挥大家的智慧、集体的力量。为此,本课选择在体验诗中的情境和形象、体验诗中的情感和内涵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是以老师的讲解取代学生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和评价,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切磋,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共同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阅读中得到营养,这样的教学才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随着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中展现出一幅祖国山河破碎、灾难深重的图画,可谓笔力纵横,想像飞扬。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捕蛇者说》教案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岳阳楼记》复习题《项链》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学习要点享受生活 同步练习张洁《我的四季》原文阅读《陈毅市长》教案5查看更多>>九年级语文教案
2、过程与方法:
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式】
1、做好相关链接:
课前收集关于作者及本诗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这位“雨巷诗人”及其诗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理解本诗抒发的情感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反复诵读诗歌:
在诵读中,随着诗人“手掌”的移动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在诵读中,进一步明确诗人借助哪些形象抒发情感,品味诗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诗人奇异的想像和诗中强烈的对比。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3、开展合作交流:
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化诵读,品评语言。“读”时可以轮流读,可以分工读。由于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读一遍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品”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切磋,针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做好课堂盘点:
本课结束后每个同学要及时回溯检索本课学习内容,盘点自己的学习收获。想想自己在本课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或者最想在本课中实现突破的是什么。这种理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效率。
5、布置课外作业:
在课堂盘点之后,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布置几种不同的课外作业,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
【教学构思】
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1、课前指导学生课外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2、上课时,用一盘朗诵得极富音乐感的磁带导入。一方面,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读出节奏感;另一方面,抑扬顿挫的乐感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怀。
3、听完范读随即安排学生自由诵读,并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4、体会了复杂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一是看诗人是借助哪些形象来抒发情感的,二是诗人是怎样利用语言技巧来抒发情感的。这是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独特的情感体验并领悟诗歌语言凝练而又形象的特点的重要步骤,老师不能越俎代庖,所以选择在同学中开展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在合作中表达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这一步中,诵读仍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学习方法,力图通过品读诗歌使自己的诵读更有节奏感,更富有感情。
5、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之后,需要一个班内的交流。此时仍是由诵读贯穿,学生以读带讲,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谈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此时诵读的要求是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6、然后是引导学生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作一个回顾和盘点,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或不足,反思一下自己的目标实现得如何,课外又将如何再去弥补遗憾或者有所拓展。
7、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他们自己的选择确定不同的课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都有相对丰足的收获。
篇11:《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设计简说】
爱祖国爱家乡是语文学习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本课也不例外。相信在诗歌阅读的潜移默化中能够如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给学生“关于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戴望舒被称为“雨巷诗人”,但是他似乎并不十分喜欢《雨巷》这首诗,在他早年的自选集中甚至没有收录《雨巷》一诗。读一读《我用残损的手掌》可能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
1942年,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还创作了《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歌。
这是一首优秀的诗作,不仅仅是它传递出的情感,也在于它丰富的意象,跳跃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所以,学习这首诗,可以学习一般读者阅读诗歌的方法,即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诗歌的节奏、旋律等。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随着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诗中展现出一幅祖国山河破碎、灾难深重的图画,可谓笔力纵横,想像飞扬。学习本课要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②过程与方法: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诗中洋溢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洪流,其中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大地苦难的哀痛,对解放区热情的赞颂都溢于言表,深切动人,要引导学生体会并激发其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式】
①做好相关链接。课前收集关于作者及本诗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这位“雨巷诗人”及其诗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内涵,理解本诗抒发的情感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②反复诵读诗歌。在诵读中,随着诗人“手掌”的移动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体味诗人变化起伏的情感。在诵读中,进一步明确诗人借助哪些形象抒发情感,品味诗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诗人奇异的想像和诗中强烈的对比。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直至背诵。
③开展合作交流。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化诵读,品评语言。“读”时可以轮流读,可以分工读。由于每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读一遍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品”时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切磋,针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在交流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④做好课堂盘点。本课结束后每个同学要及时回溯检索本课学习内容,盘点自己的学习收获。想想自己在本课中收获最大的是什么,或者最想在本课中实现突破的是什么。这种理性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效率。
⑤布置课外作业。在课堂盘点之后,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布置几种不同的课外作业,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
【教学过程】
一、从标题读起
问题设计:看到这首诗的标题,你第一感觉是什么?
(学情预估:学生可能会说到“残害、痛苦”等内容。“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出诗人遭受到的迫害,又表明了诗人不屈的意志,这个意象是值得好好玩味的。)
(说明:这个标题运用了诗歌的基本元素“意象”——“残损的手掌”来传递作者的情感,整首诗又是围绕“我”用残损的手掌触摸祖国的地图触摸祖国的河山展开的,标题取得很好。解读标题是解读全诗的基础。)
二、朗读,感受诗歌。
问题设计:朗读这首诗歌,诗人抒发的是否就是大家所谈到的痛苦、悲伤等感情?
活动:自由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再请个别同学读,交流感受。至少朗读两遍。
(学情预估:有些学生不一定能快速进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可以相机点拨。此处另一个难点是这首诗歌前后两部分的变化,前面一部分与标题中“残损的手掌”一致,祖国是支离破碎的;到“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诗人的情绪开始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
(说明:整体感悟始终是文学作品阅读的起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它是表情的艺术。探讨阅读诗歌的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声情并茂之中,就自然贴近作品贴近诗人了。)
三、整理意象,品味诗歌。
问题设计:
1、诗人写到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2、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说说这首诗中的景物寄寓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情感。
活动:学生边读边划,可以分小组分别完成前后部分,再在班级交流,互相补充。
(学情预估:整理景物只要圈划仔细就可以了,难度不大。难理解的是作者对家乡的记忆,相对前后几行诗不一样。这里不着急解决,实际上这样一来,诗歌内部的情感节奏就有更丰富的变化,这一点在第五个环节中可以再深入。)
(说明:一首诗的核心构成在于它的意象,大多数诗歌是由几个意象组织成的意象群落构成。教学的时候不一定要用“意象”这个概念,看各自教学的积累,已经习惯用了可以直接用概念,交流时用概念就比较明晰。也可以用“物象”这个概念,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一些。)
四、把握节奏,读懂诗歌。
问题设计:
1、整首诗中前后的景物特征一样吗?试着用曲线画出诗人情绪的走势图
2、哪些词语、句子朗读起来很上口?(或者:这首诗歌中哪些地方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的感觉?)
3、押韵是格律诗的优势,新诗相对就弱化了这一特点。这首诗在押韵上有什么特色?(这首诗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活动:第一个问题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再画在黑板上,条件好的学校可以用实物投影来交流。第2个问题较大,第3个问题指向明确,教师可以更具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开展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
(学情预估:这是整个学习活动最有难度的环节,节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尤其是诗歌内部节奏,“请学生用曲线画出诗人情感走势图”这个办法能帮助学生了解诗的内在节奏。相信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热情最高的一个活动。)
(说明: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最早的诗是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后来,诗虽然逐渐独立成为一种文学样式,但是,音乐的因素并没有消失。新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但是,不少诗人还是很讲究诗的音乐性的。
诗歌的节奏体现在两个反面:外在的音乐性,如音节与韵脚、对称与整齐、押韵与平仄等;更主要的是内在的情绪情感的旋律。内在节奏是诗思诗情的秩序,它是诗的精髓所在。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将概念凸现出来,)
五、还原想象,把握特色。
问题设计:这些景物与作者生活的关系如何?作者的生活既是指作者创作这首诗时候的生活,也可以指作者以前的生活。
活动:听配乐朗诵,静心想像。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情预估:如果学生说到“这些景物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这是极好的。如果说不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这首诗时候的情景,将自己想象成诗人,或者尝试还原是人创作诗的心理。)
(说明:这首诗超现实的想像是让很多读者钦佩的。引导学生还原、体验,沉浸到诗人创造的情境中,触摸、聆听、凝视,或叹息,或欣慰,或希望,这是入到诗里去的。)
六、总结发现,归纳读法。
问题设计:读这样一首诗,哪些东西一定要读出来?
活动:随意交流。
(学情预估:学生说的多数是细节,是感性的。教师可以将学生讲到的景物、押韵等分门别类的板书出来,适当提升。)
(说明:学法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归纳这一环节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将这首诗作为学习阅读新诗的例子,教师自己要明白,也要让学生明白。)
【教学反思】
①以读带讲。
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通过几遍层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读和品互为方法和结果。
②青春时代应该是诗的时代。
可是很多同学误以为诗歌的凝练就意味着抽象,学着写诗写的空洞苍白。还有的同学很少读诗,甚至有的同学惧怕诗歌的学习。本课的重点放在领悟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形象抒发情感上,消除了这一部分同学的误解,使他们在情感上又向诗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有利于课外的阅读和练笔。
③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人”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得由老师来帮助完成。那么“组织者和引导者”就要转变观念,以创新的精神和崭新的姿态组织好教学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在语文学习中大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他活动的舞台和空间,每个学生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选择课外作业。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内容。学生层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偿失的。
篇1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题材上看都是现代诗,内容上看,多属表达对祖国的爱。《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诗歌中所包含的意象能有自己的理解,但由于思源的学生属农村学生,基础较差,缺乏系统的表达能力及其他同年级学生本该拥有的理解能力,再加上,由于年代相隔,学生并不能很深地感受到诗人对于侵略者切肤地痛和对解放区深切的爱,故而,对诗歌内容及诗歌写法不宜做太多的分析,而应该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从朗读中去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方法: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清这首诗的思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诵,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深入体会诗人内心对沦陷区的凄楚忧愤及对解放区热切期望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念片,将学生带入情境
二、听读,品意象
1、教师配乐深情范读,配乐为小提琴曲《沉思》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要求学生前16行用沉重、低缓的语气语调读,后半部分用明朗、积极向上的语气语调读)
3、明确重音,个别句子指导朗读
4、本诗中的情感线索是什么?这里分别出现了两个动词,找出来。
明确: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轻抚”
5、作者分别用残损的手掌“摸索”了哪些地方,又“轻抚”了哪些地方?作者分别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地方?这些词语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角那一角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
灰烬血和泥微凉冷到彻骨寂寞憔悴阴暗消极的冷色调
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爱希望太阳春积极的暖色调
6、这两组词语描写的分别是什么地方?两组画面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沦陷区和解放区凄楚忧愤和热切盼望
7、男生女生分别带着不同情感朗诵(朗读后正音)
三、品词,知情感
将诗按情感变化分为前后两节分别赏析,进行朗读指导
1、指导前半部分
诗人将我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一幅幅画面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里用了画面连缀的手法,我们先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我的家乡的。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里是否可将“该”和括号去掉?
明确:通过对“该”字的赏析和对回忆中家乡的美好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家乡早已面目全非,只是血和泥后作者的愤怒、悲伤,并激发学生朗读时的感情。
紧接着带着悲愤的感情朗读前半部分。
2、指导第二部分
对解放区作者怀着希望和爱,所以在这里他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
朗读,说出作者在哪些句子或哪些词语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明确:1、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恋人和母亲是我们一生中最亲近的两个人,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与解放区的关系比作恋人与母子的关系,可见诗人对解放区深深的爱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在这个句子中,作者将解放区比作了太阳和春,而太阳和春则象征了光明和希望,说明诗人对解放区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向往
3、简介写作背景
4、齐读后半段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摸索沦陷区凄楚忧愤画面连缀
轻抚解放区热切盼望直抒胸臆
教学反思:本堂课的设定就是一节朗诵指导课,希望通过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情感,从学生最后的表现看,教学目标基本达成,算是一节较为成功的公开课。但是,在这节课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学生的基础较差,我几乎降低了所有理解及写作手法上的难度,专门把重点放在了朗读指导上,这样,一方面是朗读上成功了且保证了时间,另一方面,则是很多本该由学生去思考去讲的东西变成了我直接的灌输。这点需要再做思考。另外,因为紧张及不熟悉,在窜语部分,说的并不流畅,方知,一堂成功的课需要充足的准备,更需要个人素养的不断提升。
篇1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活动任务】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活动方案】
一、导入:
老师虽然是第一次来江城芜湖,但是老师知道我们芜湖不但是美丽的山水城市,还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古城其中小赭山上长眠着一位抗日名将,被周恩来称赞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他就是戴安澜将军当戴将军带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丛林里浴血奋战,一位诗人正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用自己残损的手掌,抒写着献给祖**亲的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个和戴将军同龄、同姓、同样高贵而倔强的诗人——戴望舒(屏显作者图片)
二、吟诵:
1.音乐声中范读
2.自由吟诵两遍给每行标序号;提出你的疑问
需要解决的疑问:
① 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屏显: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等待(二)》一诗中,还写下了这样刻骨铭心的句子:
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
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
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
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
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
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
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泔脚缸”,就是废水桶、马桶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狱中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折磨可见,“残损的手掌”,首先是写实的
②“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那里”指什么地方?——根据诗句本身和写作背景推断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三、对话:
1.第1、2行:
①“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这广大的土地”,老师读得对不对?少了一层什么意思?(比较:抚摸,用手轻轻摩擦摸索,在黑暗之中寻找一些东西索,是寻找的意思)(板书:摸索)
②诗人在寻找什么呢?通览全诗,画一画诗人摸索到的地方,想一想这些地方可以分为哪两个不同的区域?(板书:沦陷区 解放区)
由这里再看“残损的手掌”,仅仅是写实的吗?
2.第3-14行:
⑴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同去感受读3—14行,你感觉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摸索的?从哪个词句可以感受出来?
三个品点:(①②③选其一)
①第11、12行:为了表达这种悲愤之情,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你能读出这种对比吗?
②第13行:如果改用11、12行那样用对比加以强调,怎么改?“岭南的荔枝花/你当年漫山遍野、香气四溢、蜂围蝶阵、游人如织……/现在却寂寞地憔悴”这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映,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第14行:南海本该是什么样子?“尽”“没有渔船”,“苦”海水苦,诗人的内心更苦
④整合深化:明明诗人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愁苦,但是却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个特征性事物上,让形象去说话用艺术的凝想代替狂暴的吼叫,戴望舒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拓了新时期(相机板书:悲愤愁苦)
⑵ 看屏幕:看看上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读一读,想一想:能不能漏掉?屏显:
这一角变成灰烬,
那一角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①引导分析:“已、只、该、( )”的作用
“已”字表明“这一角”早已经变成了灰烬,那是过去的而不是现在的事情“该”字强调“这一片湖”应该是我的家乡,但是现在不是了,被侵略军占领了,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悲愤、惋惜之情“只”字强调“那一角”除了“血和泥”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可见侵略者对我们国土蹂躏之深括号,表明里面的两行诗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故乡,而是回忆中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越美,就越能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悲愤之情
(屏显正确句子)读一读,把诗人的情感读出来!再来!
②不要说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何况他的家乡就是胜似天堂的杭州呢?诗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时候就生活在西湖边在他的记忆里,尤其是初春的西湖是世上最美的风景如此仙境般的家乡,现在怎样呢?读——
③还有如锦幛的繁花吗?还有芬芳奇异的嫩柳枝吗?还有淡妆浓抹的美景吗?还有悠扬的柳笛声吗?还有戴着柳条小帽的嬉戏吗?……没有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现在,读——
④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拖着疲惫的身体还嘶哑地歌唱自己的家乡屏显:(音乐)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让我们也“怀着炽痛的热爱”再读这段文字!接着读下去——屏显:9—14行
⑤在这场民族的劫难中,我们江城芜湖也没有幸免请看大屏幕——
屏显:
1937年12月10日,日军在连续轰炸后占领芜湖为了镇压中国人民反抗,实行法西斯血腥统治,日军曾多次制造骇人听闻的大屠杀1938年2月,芜湖市万春圩(今鸠江区清水街道)曾经发生“血染三十里,一路万家灰”的暴行日军在芜湖八年,
罪恶累累,罄竹难书……
请模仿课文写一两行诗,选择一个特征性事物,表达你摸索沦陷的芜湖时的心情
(指定几生联读)如果把同学们所写的插入文中,该放在哪一行的后面?
3.第15—26行:
当诗人摸索到解放区的土地时,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哪些词、句或标点感受到了这种变化?(相机板书:温暖希望)当时有一首歌唱道:“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是好喜欢……”
四个品点(①②③选一):
①第20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句子一向被人称道,为什么?(把自己和解放区的关系比作了恋人和母子关系,它唤起了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这两个句子学生缺乏体验:一个还未曾体验,一个早已忘却)
②第21行:“运”改成“用”行不行?(“运”不仅有“力”,更有“气”,“情”这里面有全部的力量,全部的希望,全部的憧憬,全部的崇敬,全部的爱戴,全部的向往和全部的委屈)
③第22行:“贴”改成“放”行不行?(“贴”更紧“贴”出了诗人对解放区的爱,“贴”出了一切希望,“贴”出了无限的温暖和幸福,“贴”出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坚定的信念)
④第26行:末尾的叹号应该怎么读?(高亢疾呼;深情坚定)
想象一下,诗人点下这枚叹号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它是诗人紧握的铁拳,是诗人刚毅的神情请你加一个动作朗读(读2326行)
诗人是在什么环境下写出这枚叹号的呢?(社会的大环境;自身的小环境)
小结: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是中华民族最困难的时期,解放区也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很多人都对中国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但是在侵略者阴暗的地牢里,一个曾经多愁善感的诗人,用一双残损的手掌,竟然写出这样豪迈的文字,这是多么可贵呀!(读2126行)
篇14:《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朗读时把握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盼望的感情变化,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理解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这一想像在全诗中的线索作用及由此产生的丰富的想像。
【教学设想】
1、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品读、析读中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适当介绍戴望舒写作这首诗的背景(被捕狱中)。
3、指导学生找一找诗的线索、找一找冷色调和暖色调的词语。
一、情境导入
二、交流课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识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课文
1、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
⑴ 将这首诗分成二个部分,并说说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⑵ 两部分是如何构成鲜明的对比?
⑶ 如何理解诗人有残损的手掌抚摸广大土地?
⑷ 举例说明诗人在想像中充分融入多种感觉经验有什么好处?
⑸ 诗人用残损的手牚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按怎样的顺序展开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⑹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的含义。
2、就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质疑探究(重在读)。
3、有感情地朗诵(比赛)
四、拓展阅读
戴望舒《狱中题壁》、闻一多《七子之歌》。
五、综合创新、产生新疑
这首诗中,当诗人表达心中的爱和希望之情时往往用一些语积极的、暖色调的修饰词语,当表达内心深处的恨与愁怅时多用消极的、冷 色调的修饰词语,从而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请你学习这种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抒写一种感情(如思念、欢喜等)
篇15: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透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3.透过理解诗歌资料,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戴望舒图片)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
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以前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以前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
问:作者是谁?
生:戴望舒。(找一生写在黑板上,其余的同学写两遍)
二、预习展示
师:老师想看看大家的预习状况。(屏)
(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残损灰烬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掠过
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
(二)、解释下列词语
1、残损:2、灰烬:3、蓬蒿:4、憔悴:
(三)、这是一首(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人。
(四)、透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分小组讨论问题。
生:提问题。
师相机板书,并在后面打一个问号,以提醒不忘。(预设:可能是有关于写作背景,有关于诗句的问题)
大家提的这些问题不错,说明都能认真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三、读诗歌
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
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透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古人云:“诗言志。”白居易说:“诗,根情。”都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透过你的预习,你发现本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预习任务四)
生:对日寇极端的痛恨,对国土沦陷,沦为殖民地的忧愤。——痛楚忧愤。
生:对祖国(中国)真挚炽热的爱,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热烈盼望祖国和平统一。
师:相机板书忧愤挚爱(或其它相近的词语)因此我们在读课文时必须要读出这种感情。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配乐《大漠敦煌》伴奏)
生自由朗读诗歌。
下面我找一名同学来读课文。(可推荐一名同学来读,配乐朗读)。
生评价朗读状况。
四、悟诗意
为了更好地读好本诗,首先要理解全诗的大意。思考:
(结合预习任务三)
1.作者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哪些地方?(整体感知)
生答:这一角那一角
(1)这一片湖——我的家乡(2)长白山的雪峰(3)黄河(4)江南(5)岭南(6)南海
(7)那辽远的一角
2.师:透过读诗歌的这些语句,你有什么发现吗?除了先写了自己的家乡以外,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基本上是按照中国的土地由北向南的顺序来写的。
师:你明白“那辽远的一角”是指哪里吗?
生:未被日寇侵略的地区或者指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解放的地区,即解放区。
师:那么,前面所写到的这些“这一角,那一角”指什么?
生:沦陷区。(生记下来)
师:请大家快速把本诗划分为两部分。
生:一类写沦陷区,另一类写解放区。
3.师:作者写这些富有代表性的地域各是透过哪种具体的事物来抒发感情的?
生:
师:诗人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借助于具体的事物。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表现出诗人抽象心绪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意象。诗人就是透过在一连串的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情感的。
五、品诗情
为了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我们还要抓住诗歌的语言文字,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师:刚才我们明确了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两种情感,理解了诗歌的大意。下面请大家仔细研读诗歌,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忧愤、义愤、愤慨”的诗句,并说一说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情感的?
生找出。
生说:(预设)
(1)“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和泥”是对沦陷区人民惨遭蹂躏,遭受深重苦难的写照。那里是总写,重点与生商量这句话该如何读出忧愤之情,教师能够做个示范,让生反复读)
(2)“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商量怎样读,要读出义愤,同时要读出内心对新中国无限地期望与向往、憧憬之情)
找两位同学反复朗读,力求读出情感、读出情味。
那么作者的这种忧愤之情是怎样表现出的?
生:透过两个恰切的比喻句。“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师:我们不难想到日寇铁蹄下沦陷区的人们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啊?
生:“牲口一样,蝼蚁一样”,人如动物一样,生命没有尊严,任人践踏,地位低贱,被奴役,被驱使。
师:所以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内心极度的愤慨,对没有奴役与压迫的生活的向往。
(3)、还有哪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生:“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师:这句话该怎样读?如果换成“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该”字表现了作者不敢相信自己的家乡已经变成这个破败的样貌,要读出“吃惊,失望和对敌人的愤慨”之情来。
找几名同学反复试着读,力求读出情感。
(4)、师:那么,日寇没有入侵时,我的家乡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生:“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师:这几句诗写得好不好啊?好在哪里?
生:透过写家乡的繁花似锦,折断的柳枝发出的芬芳,运用视觉、嗅觉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也正是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指导学生朗读,要读得温柔,突出一种美感,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西湖自古被誉为人间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北宋的苏轼以前这样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段描述十分细腻,就像是细节描述一样,颇能打动我们的心扉,作者必须闻过家乡的“折断的嫩柳枝的芬芳”,有了这种切身的体验,才能写出如此的神来之笔。
老师读到这句诗时联想到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中的一句:“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虽然所写的事物有所不同,情感不同,但是诗歌在写法上却有着相似之处。
同样那里也用两个形象化的事物,即意象表现了作者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
(5)、后面还有一处“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你觉得这句诗好吗?
生:好。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遭受蹂躏、侵略的国土岭南的苦难与不幸,人们在这种状况下当然无心来赏花,花儿只能寂寞地憔悴。
师:“寂寞”与“憔悴”都是运用的拟人手法,那里透过花儿的憔悴写出了人民所遭受的不幸,写出了日寇铁蹄下沦陷区的荒凉与衰败,。读到此处,内心会顿然生起一丝痛楚。要把这种痛楚表现出来。
找生试着读一读。(如有时间能够反复来读)
(6)、看后一部分资料。请你找出表达内心充满期望,对祖国挚爱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只有那辽远的一角------那里,永恒的中国!”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为了表现对祖国的挚爱之情,那里面的用词例如“温暖,明朗,坚固,蓬勃生春,太阳,春------”有什么特点?
生:是用心的、暖色调的,有很多是褒义词。
师:那么在前一部分中写沦陷区时的那些用词有什么特点?
生: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爱与恨。
六、知诗人(屏)
《雨巷》使他一夜成名。1928年8月,23岁的戴望舒创作的格律诗《雨巷》在《小说月报》发表。诗中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期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叶圣陶在编发这首诗时,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洋溢着革命气息的留学生涯。1935年春天,30岁的戴望舒在法国留学。他用心创作,力求思想的进步,为国人翻译了《俄罗斯革命中的诗人们》。戴望舒用心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无私无畏坚持抗日宣传。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捕入狱。
在狱中我们的诗人应对敌人的拷打依然毫不屈服,依然拿起笔来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
在狱中戴望舒还写过一首《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那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的地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就应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惟一的美梦。
让我们向一个高贵不屈而浪漫的灵魂致敬!
七、系统总结
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向大家总结一下。
篇16: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潜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更多的倾向于中考,我班学生基础比较扎实,更多的是需要潜力上的发展。个别学生成绩虽然不理想但是学习的热情比较高涨,愿意尝试各种新的方法来提升自己,所以这节课我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带教。
3重点难点
理解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潜力。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用好奇心引领求知欲
请同学们伸出你的手,估算一下你的手能够覆盖多大面积、能够触摸哪些领域、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那一只“残损的手掌”能触摸多么广阔的领域呢?
活动2【导入】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潜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活动3【活动】寻找诗歌的钥匙
1、自读扫除生字词:锦幛荇藻蓬蒿蘸着轻抚蝼蚁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请同学找出诗歌的韵脚并根据自己的朗读划出停顿节奏。
3、听范读,注意诗歌朗读的语调和情感把握。
活动4【活动】小组同行,分享快乐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能够适当补充。
1、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分析意象)
手掌、土地、灰烬、血和泥、湖、春天、堤、繁花、柳枝、荇藻、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泥泥沙、江南的水田、禾草、蓬蒿、岭南的荔枝、南海、太阳……等。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上的这些地方和事物时,心中洋溢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有变化起伏呢?
这首诗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展开想象,让“残损的手掌”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其实是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情绪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明朗用心。
3、对诗人这只“残损的手掌”的意象怎样理解?能够看出诗人怎样地情感?
3、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爱于恨,怜与悲,愁苦与期望。“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一颗“赤诚的忠心”的物化。
这首诗前后比较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活动5【活动】串联珍珠,总结提升
诗歌鉴赏方法:
1、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透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资料。
2、从诗词描述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活动6【练习】新知怎样用?
阅读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活动7【作业】业余时间也充实
练习册同步习题
2我用残损的手掌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2我用残损的手掌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用好奇心引领求知欲
请同学们伸出你的手,估算一下你的手能够覆盖多大面积、能够触摸哪些领域、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那一只“残损的手掌”能触摸多么广阔的领域呢?
活动2【导入】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潜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活动3【活动】寻找诗歌的钥匙
1、自读扫除生字词:锦幛荇藻蓬蒿蘸着轻抚蝼蚁
(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请同学找出诗歌的韵脚并根据自己的朗读划出停顿节奏。
3、听范读,注意诗歌朗读的语调和情感把握。
活动4【活动】小组同行,分享快乐
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能够适当补充。
1、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分析意象)
手掌、土地、灰烬、血和泥、湖、春天、堤、繁花、柳枝、荇藻、水、长白山的雪峰、黄泥泥沙、江南的水田、禾草、蓬蒿、岭南的荔枝、南海、太阳……等。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上的这些地方和事物时,心中洋溢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有变化起伏呢?
这首诗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展开想象,让“残损的手掌”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其实是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情绪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明朗用心。
3、对诗人这只“残损的手掌”的意象怎样理解?能够看出诗人怎样地情感?
3、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爱于恨,怜与悲,愁苦与期望。“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一颗“赤诚的忠心”的物化。
这首诗前后比较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活动5【活动】串联珍珠,总结提升
诗歌鉴赏方法:
1、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透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资料。
2、从诗词描述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活动6【练习】新知怎样用?
阅读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活动7【作业】业余时间也充实
练习册同步习题
篇17: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一、导入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土地的誓言》吗?还记得我们看过的日本侵略我领土,屠杀我人民的惨不忍睹画面吗,如果大家忘却了,就请再看一遍,(多媒体显示画面),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亿万中国人被魔掌蹂躏(róulìn),大好河山被铁蹄践踏,中国人民开始了不屈的抗争,“雨巷”诗人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cháo)流中,不久,被捕入狱,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但敌人的酷刑并没有让这位身体柔弱的中国文人屈服,他在阴暗潮湿(shī)的地牢里仍旧为中国激情歌唱:《我用残损的手掌》(1分钟)
二、整体感知;吟诵课文
1、大声朗读,处理字词。
先分散朗读,后出示字词并找人读、齐读。(4分钟)
锦jǐn幛zhàng荇xìng藻zǎo蓬péng蒿hāo
蝼lóu蚁yǐ憔qiáo悴蘸zhàn着灰烬jìn
2、要求大家把诗读的准确流畅,给每句诗标上序号后齐读。师赞语:大家读得很流畅。(3分钟)
3、大家看题目《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为一个句子完整吗?(不完整)下面结合这首诗的资料,谁能把它补充完整,我用我残损的手掌做什么?(摸索广大的土地)板书:摸索广大土地(0.5分钟)
4、问:他触摸到哪些土地?请大家在诗中标注一下。
生标:这一角、那一角、这一片湖、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岭南、南海。(1分钟)
5、这些地方都沾染了什么?血和泥、手掌沾满了阴暗。板书:血灰(0.5分钟)
6、师:还触到什么地方?“辽远的一角”。板书:辽远的一角。再问:这辽远的一角这么样呢?依然完整。板书:完整(0.5分钟)
7、老师指着板书问: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来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当他摸到沾满血和灰的土地时的情绪如何的?当他摸到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时候,他的情绪又是如何?下面请大家边读边揣摩作者的情绪,老师走动询问。(2分钟后)请大家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8、生回答,、、、、、、师总结。当他摸到广大的土地的时候情绪痛苦、悲愤、凄凉。板书:悲愤;当他摸到辽远的一角时候对祖国充满了期望。板书:期望(1.5分钟)
9、师总结:大家看,这首诗前后正好构成了鲜明的比较,请大家在诗行中做一下标记,两种感情的分界线在哪里?
明确:是第16行,就是说从开头到第16行是悲痛的;第16行以下则是昂扬向上的,是充满期望的。(1.5分钟)
10、再读诗歌,在读的时候尽量用自己的声音来传达这两种不同的感情。约2分钟后,多媒体出示1-8行,先找一人读,不得要领,问大家原因,没有读出悲愤之情。(2.5分钟)
怎样才能读出悲愤之情呢,大家先讨论一下,要注意哪些语速、语调。、、、、、、
有同学提出为什么有括号啊,答是回忆中的景色,想一想回忆中的景色该怎样读,个别学生问,老师指导。(约2分钟)
找一女生读,读得好(掌声)采访:你觉得你是怎样处理的?你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我用的悲痛的语调来读,怎样才难做到悲痛呢?我想象当时日本侵略我国,屠杀我们中国人民,声调就应是低沉的,语速就应是缓慢的。(约1分钟)
11,再找一个男生评价女生读得怎样样,读的还不够悲伤,哪一个地方,“该是我的家乡”这句没有读出来,问你能读出来吗?男生读之。重读了’该是”,读得很好。(约1分钟)
12、老师采访一下,你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答“这一角、、、、、、只是血和灰”,因为我有如身临其境一般,我好像感受到祖国的领土已沦丧,我们的人民被屠杀,感到无限的悲痛。问你读括号内的资料时,为何好像声音高了一些?“因为这是回忆中的完美景象,读得高一点,更能突出现实的残酷。(括号内与括号外“我触到、、、、、、凉”构成比较)(约0.5分钟)
13、好的,回答的十分好,就像这位同学一样,大家再读,读出你的悲痛,不齐读。(约1分钟)
18、问:“这一片胡在哪里啊”
生答:“西湖”。
师问:“你怎样明白是西湖?”
生答:“因为戴望舒生于杭州”。
师:诗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时候家就在西湖的附近,在他的记忆里,西湖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而他尤其不能忘的是最好的季节里的西湖。不要说是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呢?更何况家乡就是胜似天堂的杭州!“水光潋滟(liànyàn)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此仙境一般美丽的家乡,我们此刻该如何呢?请看大屏幕齐读,(学生读)(约2分钟)
师:还有如锦幛的繁花吗?还有奇异芬芳的嫩柳枝吗?还有淡妆浓抹的美景吗?还有悠扬婉转的柳笛声吗?……没有了!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我们此刻该如何呢?(指导学生读)(约1.5分钟)
19、残暴的侵略者侵犯了我们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请你用声音告诉我们,告诉所有的人,你愤(fèn)怒了!你激动了!你义愤填膺了!你怒不可遏了!下面请大家继续读大屏幕上的诗行。(约1分钟)
20、诗人从北摸到南,大好的河山都已沦丧,作者悲愤到达了极点,作者的情绪冷(lěng)到彻骨,忽然,他摸到了“辽远的一角”,这时他充满了信(xìn)心和力量,为什么会充满了信(xìn)心和力量呢?这“辽远的一角”指什么地方?指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解放区在西北,所以是辽远的一角。下面听老师范读这些诗行。(约2分钟)读后指导重音和拖音,重点是最后一句
22、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激情来读这些诗行,读出信心和力量。指导,再读(约3分钟)
三、品读诗句
23、学生读后讲解,这些诗行写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北到南都被侵略,在读的时候我们觉诗人写得抑郁顿挫,很有感情。下面我把大屏幕上的诗句改成这样的诗行:
东北三省沦陷,
华北平原遭摧残,江南、岭(lǐng)南被侵占,
就连南海也有了敌人的战船。
这些诗句就是为了表达这些意思,请大家评(píng)价一下,老师改的怎样样,(有人说不好,不好在哪些地方,我觉得挺押韵的,不好,要说出不好的理由,)请大家讨论。(3分钟)
明确:我发现我问了一圈大家都不同意,请大家来说(shuì)服我,女生答:不好,没有原诗有感情色彩,比如,第九行不仅仅写出了长白山的自然秀美,而且还写出了人们失去东北时的那种凄凉悲痛的情绪。师:老师改的“东北三省沦陷”能看出这种情绪吗?不能,好,老师被你说服了,谁还能谈谈(约1分钟)
男生:江南的水田是江南的代表,此刻只有蓬蒿,形象的写出了日寇暴行(xíng)的恶果,还可引导学生谈“寂寞的的憔悴”和“没有渔船的苦水”这两句。(约4分钟)
没有任何渔船,说明中国南方沿海的人民没有了生活的来源,苦水说明不仅仅是南海,整个中国都生活在残酷的环境里。(南海就应是什么样的?太阳一照,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海上大小的渔船很多,渔民们唱着欢乐的渔歌,浪花百大着海岸,一幅祥和安静的美丽景色。)谁讲完谁朗读。也可品读第20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比喻用的恰如其分,
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初的感受。
师总结:东北选取的是“长白山的雪峰、S河的泥沙、江南的水田的禾草、岭南的荔枝花、没有渔船的苦水”,那就是说作者选取了最有代表事物来抒写,比我说的要生动形象,是吗?我此刻真正被说(shuì)服了。诗歌的语言和我们的叙述性语言是不一样的,诗歌讲究是生动形象,要含蓄有韵味,我所改的虽然明白如话,容易理解,但太直白浅露了,就不是诗歌了。我们品味诗歌就是要抓住诗歌中的物象,也就是抓住具体事物,透过物象的比喻义、引申义和象征义,结合时代背景,来仔细体会“物象”背后所蕴含的感情。(约1.5分钟)
24、这首诗写于1942年,大家明白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解放区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但是在侵略者黑暗潮湿(shī)的地牢里,却响彻着如此健康明亮的歌唱!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民族精神呀!下面请大家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崇敬的情绪,激情吟咏,来感受这深切的亡国之恨和深沉的祖国之爱,向这颗高贵的不屈的灵魂致敬。齐读全诗。(约3分钟)
五、总结:屈辱我们能够宽容,但绝不可忘却,如果头脑发热的日本还想拿我国的领土“钓鱼岛”来制造事端,挑起战争,那我们该怎样做呢?(迎头痛击)对!我们绝不会让屈辱的历史重演!(出示图片)请大家举起拳头跟着我郑重宣誓: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约1分钟)
六、作业:
1、背诵全诗。(机动环节,视时间而定。)
2.做课后练习三。
篇18: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齐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修改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2.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监狱的铁窗能够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所处的“物理场”受到限制,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的“心理场”却变得广阔了。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正是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之情,使他眼前浮现了一幅中国地图的意象,这幅地图又成为他投射主观情思的对应物:地图是祖**亲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身陷囹圄的诗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的写照。
3.名家点评
据冯亦代回忆:“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期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香港文学》1985年2月号)
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最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描述沦陷区阴暗,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面缀连。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摩,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使诗章透现出和煦明媚的色彩。能够说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持续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透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诗人在狱中,想像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仅能够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能够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诗人在虚拟性的总体形象之中,又对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堤上的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发出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夹着泥沙的黄河,岭南的荔枝花等。这一些细节描绘正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所产生的哀痛。值得注意的是,在直观式的细节描绘之中,诗人还运用“虚拟性想像”的手法:触到水的“微凉”,感受到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都是直观式描绘中存在的想像与虚拟,是诗的开头“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一幻觉的具体化。至于写到蘸着“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以及在写到对解放区的热爱时,说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则是在想像性的虚拟中,结合着隐喻和明喻。尤其是“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一比喻的恰切,包含的感情的丰
富性,一再受到人们的称赞。(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灰烬jìn荇藻xìngzǎo蝼蚁láuyǐ锦幢zhuàng
②词语积累
略
2.理清思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作者应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层: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感情色彩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第三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感情色彩是用心的,暖色调的。
文章结构图:
沦陷区灰色憔悴阴暗
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
解放区太阳蓬勃温暖
3.讨论解惑
①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证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那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构成强烈比较。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最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那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用心。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期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期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期望。
②这首诗描述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资料,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向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述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③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述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用心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构成明显的比较。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那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亲的抒怀。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比较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比较,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期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比较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④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完美图景。
(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⑤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比较,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⑥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请说出这首诗用韵的特点?
这首诗有着较为个性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例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想象.比较.比喻等手法对抒发感情的作用。
篇19: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潜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潜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透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假设我们生活活在战争年代,你不幸被敌人抓捕了,你在监狱中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作答)总结后导入:这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就是诗人在被捕后创作的,谁来介绍一下诗人和诗歌创作的状况?。(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期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此刻/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1)诗歌从资料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最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期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用心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构成明显比较,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群众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
1.学生诵读全诗.合作研讨: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述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用心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资料,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向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
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述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述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述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五、课堂练习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应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完美的期望自美国回到,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回到祖国的急切情绪。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资料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明白这原因的情绪。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完美的期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参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资料。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是对祖**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职责。“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音乐起)
七、布置作业
阅读闻一多的《一句话》,写一篇精彩的赏析文章。
一句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这话叫我这天怎样说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