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孟子》教学设计
“zh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九年级下册《孟子》教学设计,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九年级下册《孟子》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篇1:九年级下册《孟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孟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多媒体显示: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重读)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每小题赋5分。以积分多少分出胜负。
多媒体显示:
第一板块:文言知识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 ②傅说 ③胶鬲 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3)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板块: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块:才华展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
关于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六.置作业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2.写一篇渎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篇2:《孟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3、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2、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
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充分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自学、点拨、阅读、写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说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在冷水里加温,文火煮,青蛙死了;把一只青蛙扔进沸锅里,青蛙一跃跳出了沸锅,青蛙活了。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到孟子的文章中去找一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字音)。
2、学生自由读、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和作用。
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三、细读课文,疏通文义。
四、精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问题?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炼,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4、第2自然段作者论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经受磨炼的好处。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征于色,发于声)和客观条件(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五、悟读课文,写作延伸。
1、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么理解这一人才观?
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炼造就。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炼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2、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同学们落笔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认识,用一些实例验证本文所说的观点,也可以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3、请你写出一些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六、熟读课文,达到背诵。
七、课堂小结。
1、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2自然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
2、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标题,也是结论。
3、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法和道理论证法。
八、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归纳整理本课的字词,了解作者的观点、主张,并进一步熟背课文。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感悟。
3、课外阅读《孟子》的其他文章,体会孟子的雄辩文风。
第二课时
(学习《鱼我所欲也》)
一、导入新课。
从《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我们领略了孟子文章语言的犀利,他的文章论辩性极强,设喻举例皆从身边事入手。他就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因手指弯曲不如别人,四处求医,由此引出下面的论述: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请你借助所掌握的文言文知识,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参考:手指(弯曲)不如别人,便知道讨厌它,思想不如别人,却不知道讨厌它,这就是所谓的不明事理。)
善于运用比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字音障碍。
2、请3名学生朗读课文的3个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板书本课中的生字、通假字,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画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画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三、分步品味。
1、质疑与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文章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人要时刻保有“本心”,在生和义面临抉择的时候,要做到舍生而取义。(如果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也可以在分析完课文之后再落实。)
关于《鱼我所欲也》的论点,历来对“舍生取义”和“保有本心”这两种观点争论不休,其实这两个观点并不矛盾。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做到舍生取义;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贪利忘义的事来。另外,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第1自然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这个论点。但在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见利忘义的人,这是孟子所不能否认的,必须对这种情况作出解释,于是有了第2、3自然段讲的有的人“失其本心”,这是对中心论点的补充说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辨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但在阐述过程中,孟子仍然强调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他连说几句“乡为身死而不受”,如今却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之,意谓那些人本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只是后来为了自己的私利,丧失了他们的本性。因此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舍生取义的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
(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1自然段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两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可适当拓展孟子的“性善说”。《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状态。)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这也就是保有“本心”。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理解掌握书下注释中的字词。
第三课时
(学习《鱼我所欲也》)
一、复习检测。
1、抽查朗读情况。
2、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文章,体会文义。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1)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第1自然段)、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第2自然段)。
(2)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时刻保有“本心”的人,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的做法。
3、齐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以上材料供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的《谈骨气》。
篇3:《孟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提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词句疏通与文段朗读
一、教学导入:
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谈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课教学。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三、词语点读:
1、王语暴以好乐 语:告诉
2、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同“只”,只是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乐:第一、第三两个“乐”读yue,意思是欣赏音乐;第二、四、五三个“乐”读le,意思是快乐。
4、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 举:全都
5、兄弟妻子离散 妻子:妻子和儿女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第一个是“大王”,第二个是“行王道一统天下”的意思。
四、一词多义理解:
1、见
A庄暴见孟子 拜见
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接见
C父子不相见 见面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 看见
E居有日,扁鹊复见 进见
F诚恐见欺于秦 被
2、以
A暴未有以对也 来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把
C以啮人,无愈之者 如果
D无以,则王乎 同“已”,停止
E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用来
F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凭
3、直
A直好世俗之乐耳 同“只”,只是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与“曲”相对
C而直为此廪廪也 竟然
D半皮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同“值”,价格
E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挺直
4、举
A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 全都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抬起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推荐,选用
D举数人以训汝 列举
E举大计亦死 发动
F戊卒叫,函谷举 占领
5、夫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句首助词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成年男子
D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丈夫
五、判断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情况。
1、王语暴以好乐 语:名词作动词,告诉
2、独乐乐,与人乐乐 前一个“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4、今王鼓乐于此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演奏
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疾病:生疾病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王(后一个):名词作动词,行王道。
六、自读自译全文,然后解译下面的文段。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
2、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3、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大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
4、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
(这几段文字均较简单,容易翻译。翻译后,让学生说说每一段文字中,孟子的说理技巧。)
七、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析内容
一、再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
二、分析课文:
本文记述了两次有关齐王“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庄暴与孟子的谈话。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冶,也许是孟子根本没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切有力。在下文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术的高明。《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这种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下文中孟子向齐王阐述自己的观点,仍是用对话方式切入。
第二部分,孟子与齐王的谈话。这部分才是正文。这一部分又分为三层,前两层只是为了把齐王引入自己设计好的论题中,最后一层才是本文的重点。
第一层(从“他日,见于王”至“今之乐犹古之乐也”),紧承与庄暴的谈话,再次提出论题。孟子与齐王的谈话,也从齐王好乐开始。但话不投机,齐王变了睑色,并称自己喜好的不是先王之乐,只是世俗之乐。齐王变了脸色,固然是“惭其好之不正”(朱熹《孟子集注》),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但他也知道孟子是主张先王之乐反对世俗之乐的,他正面承认自己爱好世俗之乐,也就把自己和孟子的立场对立起来了。这时的谈话气氛并不融洽。如果此时孟子顺着齐王的话题去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雅俗高下,谈话气氛必然更为紧张,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也不可能达到。所以孟子转换谈话内容,再提前文与庄暴谈话时已提到的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不仅迎合了齐王,引起了齐王的兴趣,改变了谈话的气氛,而且巧妙地把谈话由音乐引入政冶领域。然后再补充一句“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既是承接齐王“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之言而来,又改变了原来的概念,进一步转换话题。先王之乐、世俗之乐和“古之乐”“今之乐”既相同又不同,前者雅俗的区分明显,后者无论今乐古乐,都有雅有俗。在偷换概念中,孟子巧妙地转换了话题。“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朱熹《孟子集注》)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地把音乐话
题转为政治话题,既不丧失自己对音乐的一贯立场,又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
第二层(从“曰:‘可得闻与?’”至“不若与众”),孟子果然改变了齐王的情绪,激起了他的兴趣,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向齐王进说的时机似乎已成熟,但孟子并未就此开始阐发他的道理,而是再以两问进一步加重谈活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既然齐王同意独乐不如与人同乐,与少数人同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那么自然也就容易接受与民同乐的观点。
第三层(从“臣请为王言乐”至篇末),经过前两层的铺垫,齐王在不知不觉中,终于说出了“不若与众”时,谈话条件已完全具备,孟子滔滔不绝“为王言乐”,但仍不是谈音乐本身,而是谈齐王的音乐和田猎活动在老百姓心中可能引起的不同感受,由此引出与民同乐的主题。这里,孟子没有讲枯燥的大道理,而是以两幅生动形象而又截然不同的画面的对比,来揭示是否与民同乐的不同政治效果:国君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造成人民“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人民对国君怨声载道。国君在享乐时,也能考虑到人民的疾苦,人民能有安宁的生活,他们就会“欣欣然有喜色”,就会祝福国君身体健康。孟子在以两幅画面展现两种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分别结以“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和“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说明了造成两种不同政治局面的原因,点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最后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作结,进一步升华主题,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三、分析写作特点
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
1、循循导人,借题发挥。
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但未加论述。在与齐王谈话中,孟子又从好乐切入,巧妙地重提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后,孟子才进入自己的谈话主题。
2、对比和重复。
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如“举疾首……相告”和“举欣欣……相告”),又有重复之语(如“今王鼓乐……之音”和“今王田措……之美”)。这样论述,就强调了国君同样的享乐活动,引起人民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政治局面,原因只在于是否与民同乐,从而突出了论题。
3、生动形象的议论语言。
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如写齐王的“变乎色”,写老百姓“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等。孟子在正面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完成课后练习一。(略)
五、完成课后练习二。(略)
六、完成课后练习三。(略)
七、结合当代我国社会实际,提出“以德治国”的号召,这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关系?(讨论)
八、作业:
完成同步训练。
篇4:《孟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积累哲理、抒情名句。
3、尽可能积累和理解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力求理解背诵。
2、积累理解“道、环、委、发、举、生、死、人和”等文言实词、短句的含义。
3、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说明的哲理。
教学难点
1、理解积累名句。
2、了解和学习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教学方法阅读赏析法
教学课时4课时
德育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怀天下,用春天般的心情去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孔孟之道,仁义为先”这句俗语吗?‘孔’即孔丘,‘孟’即孟轲;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与鉴赏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写的政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板书课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政论文
课内记忆练习(前提测评、板书设计A)
1、人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
2、《孟子》是记录的书,共七篇。
课时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一、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分钟,共2—3遍,)
二、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
三、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
1、完成对“道、环、委、域、畔、有、人和”等文言实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2、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习。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⑶课文内容归纳练习(板书设计B)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他的中心论点是,其中,第二段以战争中的为例,重点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以战争中的为例,重点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C、句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指出文中的两个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并且说一说其表达作用。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并继续补充)
2、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全文。
课内巩固练习:
1、由学生上讲台,完成老师抄写到黑板上的归纳练习,鼓励同学们自觉增删,继续补充。
2、师生共同提出的板书内容抄在笔记上,补充完整同时单独完成重要词语注音与释义。
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
2、大致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3、解读课文名句,力求熟读并且背诵课文。
(导学达标)。
一、扫清字词障碍,圈出生字并结合注释进行注音;熟读课文,(10分钟,共2—3遍,)
二、学生分不同形式的朗读课文(可以分段单读,然后齐读),教师正音、点评。
三、学生课内自由赏析活动(在课本或笔记上完成):
1、完成对“举、发、拂乱、曾益、衡、喻、出、入、生、死”等文言实词、“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短句的理解和积累;
2、同桌互相进行观摩探讨学习。
⑴、熟读并且背诵课文,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⑵、讨论并归纳这篇政论文的三要素、把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共同完成老师板书提出的问题。
⑶课文内容归纳练习(板书设计B)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他的中心论点是,其中,第一段以的、六位古代名臣名相为例,有力的阐述了”的道理;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
C、句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解读第二段,划分朗读节奏,并且说一说其说明的人生哲理。
四、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1、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重要词语(必须是含重点词语的句子)抄写到笔记上,同时,简要的进行音、义解说(同学们自觉增删
篇5:《孟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熟习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
3、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寓言故事说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迁移性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复习前面课文中孟子的说理方法——设喻、对比、类比等——寓言说理。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瞷(jian) 墦(fan) 讪(shan) 施(yi)从良人
三、词语点读:
1、重点词语理解:
a、餍酒肉而后反餍:饱,动词,吃饱
b、则尽富贵也富贵:名词,有钱有势的人。
c、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瞷:窥视
d、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国:城
e、所仰望而终身也终:使动词,使……完全度过。
f、与其讪其良人讪:讥讽,怨詈也
2、一词多义现象:
a、之
A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前一个是助词,后一个是动词,到、往。
(旧:吾欲之南海,何如)
B此其为餍足之道也的
(旧: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C而良人未之知也代词,这件事
(旧: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D吾见师之出,不见师之入取消句子独立性。
(旧: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b、道
A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方法
(旧:策之不以其道)
B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道路
(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仁政”,或道义
(旧:伐无道,诛暴秦)
D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自然的规律
(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E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旧:孔子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A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反”同“返”,回来。
B蚤起“蚤”同“早”,早晨
C施从蒗人之所之“施”同“迤”,偷偷
四、再次朗读课文,自行通译全文。
五、分析理解:
1、这个小寓言故事,情节是相当完整的,请说说哪些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提示:序幕——妻妾良人共处;发端——良人餍酒肉而后反;发展——妻子起疑和跟踪;高潮——坟间乞讨余食余酒;结局——妻妾相泣中庭。)
2、在本段文字后,原文尚有一句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试翻译这句话。
(提示:从有道德的君子来看,当今那些追求富贵的人,他们的妻子小妾见到他们的丑态,不感到羞愧而哭泣的恐怕很少吧!)
3、从尾句看来,这篇寓言的寓意何在?
(提示: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
六、学习了这篇寓言,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讨论)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批评卑鄙小人行为)
七、阅读《文学读本》中《〈孟子〉短文四篇》,认真翻译并概括各篇大意。
(略,参看注释)
八、作业:
熟读课文,认真翻译全文。
教学反思:
1、抓住本文的文体,即寓言,进行分析。
2、根据孟子的写作风格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3、明白孟子在本文所表达的寓意。
篇6:《孟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读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孟子爱憎分明的个性及其执着追求的“仁政”理想;
3、理解本文生动贴切的语言及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教师点拔,学生自读研讨。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没有谁愿意生活在战争年代,为什么?因为战争会让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春秋三百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也正因为如此,历代百姓大多是“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百姓怎样安居,国家怎样强大,天下怎样安定,一些先哲圣贤就此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孟子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保民而王”,“仁义为本”的政治主张。
二、初读
1、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卒然(cù)嗜(shì)杀沛(pèi)然
浡(bó)然枯槁(gǎo)恶(wū)乎定
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2、重点字词疏理
①出,语人曰语:告诉
②卒然问曰卒:通“猝”,突然
③天下之人牧人牧:国君,统治者
④孰能与之与:归附,跟随
⑤民皆到引领而望矣引:伸长
⑥天下恶乎定恶:何,怎么
⑦油然作云油然:兴盛的样子
⑧沛然作雨沛然:水势很大的样子
三、研讨
这篇文章是语录体,通过人物对话来体现人物的性格,思想及语言技巧的。
1、文中最能体现孟子个性的句子是哪些?体现的是什么样的个性?
筛选:不似人君,不见所畏
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
归结:情感鲜明,率真耿直
2、文中最能体现孟子思想的句子是哪些?体现的是什么样的思想?
筛选:天下定于一,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归结:保民而王,仁义为本
3、文中最能体现孟子语言特色的句子是哪些?语言特色是什么?
筛选:沛然下雨,苗浡然兴之
水之就下,谁能御之
归结:善用比喻,生动贴切
4、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
四、拓展
阅读下段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此段在论述中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说说这样论述的好处。
2、这篇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板书]
篇7:《孟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中感受孟子的文气和语势,学会运用譬喻和寓言说理的方法使议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理解孟子思想中“义”与“气”的意义与联系,了解孟子“性善论”在文中的体现及其“取义”、“养气”之说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说明:“舍生取义”、“浩然之气”是本文体现的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将孟子“取义”、“养气”之说的本质(即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道德信仰)揭示出来。鉴于当代学生对孔孟之道的疏离可在分析课文之前先借钱穆、黄仁宇、鲍鹏山等知名学者作家对孟子的精辟独到的评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对作者及课文产生兴趣。花一定时间带领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孟子充沛的文气与酣畅的语势。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历史、评传资料,让“亚圣”形象鲜活饱满,吸引学生切实关注孟子的道德诉求与人格取向并鼓励他们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找出躬身饯行孟子学说的例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本文生动形象的说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义”、“养气”。
2、难点: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与孔子同中有异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
说明:本文所选孟子两章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到第二阶段的对话体论辩文,较之《论语》式的语录体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诵读此二章并充分感受孟子“气盛言宜”的论辩风格同时从文中提炼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所在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而让学生能真正走近孟子,深刻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不同于孔子的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对于“取义”、“养气”之说的解释不难传授,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传统儒家留给后世的这种高贵遗风,则需要教师细致真诚地引导。“孔孟”虽然常常相提并论,但两者之间亦有很大不同,需要在对《论语》、《孟子》等相关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阅读与比较之后,学生方能略知一二。由于本文的重点并非孟子的政治思想,教师不必对孟子的“仁政”、“民本”、“王道”等思想做过多的延伸与拓展,而要尽量围绕孟子学说中有关道德实践与自我修养方面来展开教学工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激发兴趣
1、说自己“平治天下,舍我其谁”,骂别人“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话难道象是出自温良恭俭让的儒家学者之口吗?这人偏偏正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请同学回忆初中所学的孟子的相关知识,说一说自己对孟子的理解。
2、教师将需落实的文学常识补充完整并进一步向同学介绍“你所不知道的'孟子”,让大家了解孟子高度的道德自信及其对待论敌难免偏激的一面。学生当能回忆其初中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对孟子的了解多半仅限于“亚圣”、儒家代表人物等标签式概括。少数阅读面较广的学生可能会表达一些独到的认识。通过学生回忆,教师补充,还原一个鲜活的孟子形象,激发学生对孟子其人其文的兴趣,有助于减轻对文言课文的畏难情绪,提起精神投入学习。
朗读课文
疏通文字
概括要点
落实重点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圈划课下重要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对疑难词句进行质疑。
2、请同学分小组讨论串译课文,分别概括《鱼我所欲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中心论点。
3、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提醒同学思考“义”与“气”的意义与联系,并明确“舍生取义”乃人之本性正是作者“性善论”的体现,而“浩然之气”一文的观点也是孟子在“性善论”中提倡充分发展人性中的“四端”以完善保有人性的思想体现。
1、通过课堂圈划落实字词解释。争取当堂掌握常用通假字:辟、得、与、乡、无、闵、辩;常见虚词:为、恶、以、而、于等;特殊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等。
2、学生容易将《鱼我所欲也》的论点误认为是“舍生取义”,通过串译课文明确论点应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3、从文中抓住原句明确“气”“是集义所生者”一定要有义和道的辅助配合,要在内心长期积累而不能靠外力刻意助长。孟子文章的重要特点就是气势充沛、雄辩滔滔,不通过反复朗读不能深解其味。针对文言篇目的学习,尤其针对高三年级的应考现实,教师仍需提醒学生对文言现象及时归纳、不懈积累。串译课文后的论点概括是否精当是对该文言课文内容是否落实的一种整体反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相关的思想主张。
(这一环节是落实基本知识层面的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程度确定课时长短。)
分析典型
片段
揣摩精彩
语言1、请学生选择自己比较欣赏的语句富于情感色彩地朗诵出来。让其他同学先猜一下这位同学为什么认为这些语句值得朗读,再由同学自己评价说明一下。
2、引用历代文论家对孟子语言的
评述,比如“孟子长于譬喻”,引导学生注意《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寓言人物的语气。1、《鱼我所欲也》中采用譬喻手法的第一节,采用排比手法的第二节,《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寓言故事,都可能是学生选择的片段。明确譬喻、寓言、排比的特点和作用。
2、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为例,欣赏孟子寓言中平白如话,极为逼真,生动风趣的语言。促进学生关注文本,结合原文谈感受,避免空泛、夸夸其谈、不着边际的玄想式鉴赏。
(这一环节着眼于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读议结合
深入探究
落实难点1、请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将《鱼我所欲也》与本单元已学课文《论语》七则进行比较,在其中找出孟子传承孔子思想的证据,并加以分析说明。
2、就已学的内容来看孔子与孟子的区别,并进一步从课外阅读中发现孟子不同于孔子的特点,总结孟子的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点拨:结合孔子与孟子的身世与性格,结合他们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1、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能在已学课文《论语》七则中划出相关原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舍生取义);“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食嗟来之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讨论孟子不同于孔子的性格与思想,在交流拓展思路。学生过去对孟子的认识一般较为表浅化、标签化,到了高三阶段,教师当就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做进一步的工作,提供文本进行细读只是第一步(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会学生从文本资料中提取同类论题、正反论点进行辨析是第二步;指导学生在思考中获得一些心得体会、一二独到的观点、较为完整的思路,这是第三步。
(这一环节着眼于提高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
拓展阅读1、整理归纳本文出现的语言现象,做在作业本上。
2、熟读课文,选择其一自行配乐朗诵并录制,同学间互相欣赏交流。
3、选择阅读以下书目中感兴趣的一到两篇作品并写读后感(每篇300字以上)。
(1)《道德文章》鲍鹏山
(2)《王者师与大丈夫》鲍鹏山
(3)《中国哲学简史·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冯友兰
(4)《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孔孟》黄仁宇
(5)《国学概论·先秦诸子》钱穆按照要求,及时完成作业,选择优秀作业供同学交流学`习。常规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在每节课后都要强调,如有必要,教师可将语法要点提炼给学生。以录音的形式落实对每个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通过互相欣赏交流提起学生的兴致,认真对待这项口头作业。拓展阅读及读后感的撰写有助于打开学生视野并借文字表达促进思考的深入与严谨。
思路点拨
气势充沛、锋芒毕露、铺张扬厉、善于层层追问步步进逼,富于鼓动性——本文选段充分展示出孟子散文的典型风格特征。教师也可以把重点放在孟子论辩艺术上,结合写作训练展开课堂教学。从譬喻等手法切入,引导学生欣赏孟子辩才无碍、气盛言宜的文风,并进一步学习掌握这种手法在写作实践中的灵活运用。由于课文选段集中体现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教师也可以专门安排课时,提供充分的背景资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促成学生交流思考,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孟子独立精神与高尚人格的养成与个人性格元素、社会时代土壤的关系,尤其是这种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如果有学生对孟子的逻辑与道德有疑问,教师也可以借机展开讨论,将儒家、道家、法家,甚至于刑、墨、名等诸子百家的观点进行比较,务求让学生对传统道德伦理能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生硬地接受或拒绝。
练习举隅
1、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中找出例证,简要说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孟子长于譬喻”,譬喻在现代修辞学中也被称为类比,请模仿《鱼我所欲也》中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可以选择下列某组观点中的一个进行尝试)。
(1)、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完成练习后可参看《孟子·告子》中相关的辩论)
(2)、内在的道德比外在的法制更重要/外在的法制比内在的道德更重要
(3)、爱情比生命更可贵/自由比爱情更可贵/自由比生命更可贵
3、在学习了本单元十七、十八课(《指南录》后序、《左忠毅公逸事》)之后,思考孟子的“浩然之气”对后世文人志士的影响。
篇8:《孟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
重难易错:
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法手段:
1、学生个人识记;2、小组合作解疑;3、教师精炼点拨。
生发问题:
1、寻找例词,进行比较赏析,加深理解巩固。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分析检测:
1、选择性提问;2、运用展台默写并纠错;3、作学案上精选习题。
教学反思:
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做到读,写,练结合,向45分钟要效率;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饱满的兴致参与到课堂的每个环节;
3、充分发挥小组作用,实现简单问题组内解决,难度问题充分讨论思考;
4、教师要善于调动课堂气氛,把握学生情绪,精炼点评疑难问题,与学生做好互动。
课后反思:
1、古文教学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2、课堂上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学生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要驾驭课堂。
3、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4、课堂上可以倡导探究性学习,有一些发散性思维的习题,但不能无度开放,要控制学生,把握进程。
篇9:《孟子》教学设计
《孟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了解《孟子》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4、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串讲法,朗读法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理解设喻方法的运用
(一)导入 新课
在闽南方言中有两句俗话,叫龟笑鳖没尾,卖乌贼的笑补雨伞的,意思是两个半斤八两的人,其中一个却反过来笑话另一个。大家还能再举出一个类似的词语吗?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寡人之于国也》,五十步笑百步也就是出自这里。
(二)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三)《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四)复习出自《孟子》的名句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zhìxù(4)cùgǔ?(5)无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颁bān通假字,同斑(8)悌
(六)串讲分析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如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来背诵,合书回答。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教师带读本段,学生朗读。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七)小结
文章的前四段主要写孟子用比喻作答,不直接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八)布置作业
预习最后一部分,思考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教师小结----陈曼凝
1、能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灵活掌握,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课堂效果良好。
2、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多媒体课件无法使用,整个步骤被打破,虽继续完成教学但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课文讲解主要以串讲为主,注重字词义的落实,及新旧知识的贯通。同时在处理文章时注重对文章的朗读,因为孟子的文章以气势见长,所以在教学过程 中注重对朗读的指导,并且采用教师带读的方法,加强学生的领会和朗读。
4、虽然有经过准备,但从上课中出现的问题仍可看出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存在疏漏,且对文章的挖掘不够深入。如兵刃既接中的兵,没有细致的分析,误将他归为古今异义,但是兵的古义兵器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所以将他归为一词多义会更合适。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对文章逻辑结构的分析方面没有过多的阐述,而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分析也不够透彻,这在第二课时时补充。另外对于开篇梁惠王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的语气分析有失偏颇,应当在有充足论据的情况下再下定论。
5、由于该班学生较活跃,所以教学过程 中只注重了双边交流,而忽视了一些提问的设计,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变通。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评议----养正中学课题组
评议者1:课文讲解主要以串讲为主,注重字词义的落实,及新旧知识的贯通;对于朗读的分析较细致。应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胜通读shèng,不需要强调古读音。
评议者2:课堂还是以常规教学为主,注重双边交流,讲解详细,基础扎实。应注意重点字词的引申、板书;教学节奏较慢。
评议者3:声音洪亮,基础扎实。应注意的是兵属于一词多义,而不是古今异义。
评议者4:基本功到位,两手抓(既有自我的阐释,又扣紧高考)。应注意的是教无定法,另外对于开篇的梁惠王语气的分析过于主观,还可探讨;同时对于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还可详细讲解。
评议者5:课堂气氛的控制较好,重点字词都能涉及强调。
评议者6:注意了孟子文章的气势,将他文章的理直气壮表达了出来。
评议者7:应该注意的是对于文言文的语气、语调、标点的使用,要讲究抑扬顿挫;关键语句的分析应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对于文章的逻辑结构的分析可以再深入挖掘,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好的提问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篇10: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二章》教学反思
这段时间以来,繁杂的琐事竟使我在教学上疏于反思,今天讲了这节公开课之后,我静下心来冷静的思索我的教学。
这节课本想借这次四川地震的灾难向孩子们讲讲得到与失道,忧患与安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可是,讲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失误的地方其实很多。
首先,新课导学过程中的读文和翻译环节,给学生10分的时间让他们完成这个任务,本以为学生已经预习,可以很快的完成,意料之外的是,学生预习的并不是很好,因此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一半的组完成,其他组参与度不够;同时,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在处理过程中,太仓促也太粗糙,虽然找学生起来翻译,但可能仍有同学不会翻译。还有几个重点词语没有做强调。
其次,在分析课文过程中,有点“一手包办”的感觉,没让学生自己探讨,只是结合学案上的几个问题进行思索,显得不够深入。
第三,拓展部分,没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致使拓展没展开,感悟部分也被放到了课下。其实这应该是学生思想感情升华的一个契机,我有点浪费了。
另外,在教学理念方面仍然滞后,还是在“放手给学生”方面做得太保守,自己太想面面俱到了,也正是什么也掌握不好的一个原因。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养成一种懒与思考的惰性。
理念在实践中会不断创新,也会在不断的失败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我一定会在教学中积极改变理念和教法,使自己成为一个跟得上时代理念的老师。
篇11: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乡愁》。
2、学习“知人论世、揣摩意象”的学诗方法,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家国之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反复朗读。
1、师: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在王安石的笔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乡愁就是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在王维的笔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乡愁又成了那一树令人牵肠挂肚的梅花。那么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眼里 ,乡愁又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初识作者。(出示课件,齐读作者简介)
3、请大家自由朗读《乡愁》这首诗。注意,仔细地读上一遍,力争读得字正腔圆。
4、指名读。学生以“准确流利、字正腔圆”的标准评价。
5、师:读诗不仅要读正确,而且还要注意句子的重音、节奏和语气,要读出诗的味道来。
师范读。学生划节奏。学生评价(“节奏、语调”)。
6、学生自由读,读出“诗的味道”。齐读诗歌。
二、授之以渔,体会诗情。
1、讲授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方法
⑴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生活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客观的理解作品。
如:王维 喜好信奉佛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杜甫 安史之乱之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⑵揣摩意象 诗人把情感往往寄寓在具体的.物体景象上面,这种“寄情思于物象”的表意之象叫做诗的“意象”。学诗就要揣摩“意象”。
2、这首诗有四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人生的哪四个阶段?内容上是什么顺序?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时间顺序)
诗人把人生这四个阶段的“乡愁”分别寄托在哪些具体的意象上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这些意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乡愁呢,让我们“知人论世”,进一步了解诗人余光中。
⑴出示诗人的生平资料。指名读资料。
(2)师:“距离”产生乡愁,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说说这四节诗分别写出了怎样的“距离”,怎样的情景?
同桌讨论,交流。
(“这——那、外——里”)
(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4、作者把乡愁寄托在这些意象上,那么每一个意象背后有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怎样的场景?
播放余光中的朗读。请大家想象“乡愁”的画面。
⑴想象“盼望家信,收到家信”的画面。出示《梅雨笺》。品味“小小的”。
(2)想象“身在异国,思念妻子,紧攥船票”的画面。品味“窄窄的”。
(3)想象“清明祭母,回忆母亲战乱中呵护独子” 的画面,诗人可能会回忆起什么?品味“矮矮的”。
(4)想象“遥望大陆,故国入梦,落叶归根” 的画面。品味“浅浅的”。(1972年——1982年——1993年——,望了一年又一年,海峡虽浅,阻隔的却是游子深沉的故国之思啊,正如于右任在《望大陆》中所写“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半个世纪后,诗人才回到了故乡。)
(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丈夫对妻子的深情——儿子对慈母的追念——对故土的眷念)
5、师:“乡愁”使我们想起母亲温暖的怀抱,爱人那甜蜜的笑容,故乡那芬芳的回忆,想起江南、乌篷船、水乡,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烟柳画桥、长亭短亭的地方,这就是余光中的故乡。
请带着感情齐读《乡愁》。
6、本诗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乡愁”有何不同?同桌讨论,交流。
(1)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这仅仅是个人的思乡之愁吗?诗的前三节都是女性,最后一节是祖国这个“大母亲”。)
(2)出示余光中的话,体会“家国之思”“对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
(3)师小结:诗人自幼受唐诗宋词的熏陶,中华文化对所有的“龙族”都有着无法摆脱和割舍的影响,只要坚守祖国文化的精华,就没有离开祖国。《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这就是“家国之思” 就是“中国情结”啊。
三、探究诗歌之美。
1、这首诗就像一位古典美人,有她独特的美,同桌讨论这首诗美在什么地方?
(可从情感、结构、音律等方面考虑。)
2、交流。 故国故园情——情感美 结构整齐——结构美
音韵和谐,叠词、押韵——音乐美
师:本诗有《诗经》一样的的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旋律,读之朗朗上口。
四、拓展练习。
1、余光中还有一首写“乡愁”的诗,可以和本诗并称姊妹篇。
出示《乡愁四韵》。师生对读。
2、乡愁是你我普遍的情感,有父母的地方有乡愁,有家园的地方有乡愁,有童年记忆的地方有乡愁。请大家仿写几句诗,表达自己的乡愁。
(1)出示“示例”。配乐《乡愁四韵》。学生仿写诗。
(2)交流欣赏。
3、作业。背诵《乡愁》。
附:板书设计
方法——知人论世 揣摩意象
小时候 小小的 邮票——母子分离——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长大后 窄窄的 船票——夫妻分离——丈夫对妻子的深情 故乡之思
后 来 矮矮的 坟墓——母子死别——儿子对慈母的追念
现 在 浅浅的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故土的眷念 家国之思
情感美 结构美 音乐美
篇12: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诵读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同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3分钟学生活动:背今日名言、古诗。
一、教师总结学生活动情况导入。—————2分钟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5分钟
方法指导:一人读,其他人认真听,把不认识的字要标上读音,读错的字词要做好标记。师生评价朗读情况。并让学生做达标检测“能读会写”练习。
三、二读课文,读出节奏: —————————10分钟
在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朗读停顿 。
方法指导:句子的朗读停顿的划分一般是按照词语与词语间的关系的疏密程度、逻辑关系,句意层次来划分。教师可范读第一段内容,读出山之大、山之高。让学生具体体会一下。
(1)把学生分3个小组分别揣摩朗读二、三、四段,并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朗读的停顿等。(教师巡回指导。)
(2)每组选出代表范读,其他学生评价。
(3)、检查“朗读过关”。
四、三读积累,展示成果——————10分钟
方法指导:让学生跳读课文,从课文中挖掘出你认为比较有价值的东西,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也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实行组内互助 ,看看哪个小组找得好、找得快、找得准。
学生展示积累成果,师生评价。
五、四读内容,熟读成诵 ———10分钟
方法点拨:请同学们结合课下小注,翻译课文,翻译的方法应要遵循留、删、补、换、调等原则。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决不了的可以全班讨论解决。如果没有,可检查“积累过关”。
(3)、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组间进行诵读比赛,看样谁背得快,背得准。
六、反思收获
方法指导:找出具体语句,通过品味来感悟。
(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2)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有志者事竟成。
七 、作业布置
思考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在文中的作用。
【九年级下册《孟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