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初一数学下册实数教案

初一数学下册实数教案

2023-04-13 08:39: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胡同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初一数学下册实数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一数学下册实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数学下册实数教案

篇1:初一数学下册实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概念。

2、能够测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会画到已知直线已知距离的平行线。

3、通过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使学生初步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概念,掌握它与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关系。

教学难点:画到已知直线已知距离的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准备知识

1、点到直线距离。

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三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二、探究新知

1、做一做。

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本的宽度。要注意什么问题?刻度尺要与课本两边互相垂直。

2、公垂线、公垂线段的概念

与两条平行直线都垂直的直线,叫做这两条平行直线

的公垂线。如图形中的直线AB与CD都是公垂线,这时连

结两个垂足的线段,叫做这两条平行直线的公垂线段。图中

的线段AB和CD。

两平行线的公垂线段也可以看成是两平行直线中一条上

的一点到另一条的垂线段。

3、公垂线段定理:两平行线的所有公垂线段都相等。

4、两平行线上各取一点连结而成的所有线段中,公垂线

段最短。

如图m∥n,直线m、n上各取一点A、B,连结AB。

再过A作n线段的垂线段AC,垂足为C,则有AC

从而得到上述定理。

5、两平行间的距离:两平行线的公垂线段的长度。

6、范例分析

P76例 如图设直线a、b、c是三条平行直线。已知

a与b的距离为5厘米,b与c的距离为2厘米,求a与

c的距离。

(引导学生分析,然后按教材写出解题过程:

解:在直线a上任取一点A,过A作AC⊥a,分别交

b、c于B、C两点,则AB、BC、AC分别表示a与b,

b与c,a与c的公垂线段。

AC=AB+BC=5+2=7,因此a与c的距离为7厘米。

三、小结练习

1、练习P76 P77的A组2题

2、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P77的A组第1、3题

后记:

篇2:初一数学下册实数教案

教学

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重点

难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

准备 剪刀、纸(含平行四边形、字母N S)、教学挂图、直尺

教学

方法

手段 观察、比较、讨论、动手操作

教学

过程 一.新课

1.教师取一个门框上固定门的铰连让学生观察是不是左右对称?

2.出示教学挂图:_、飞机、奖杯的实物图片

将实物图片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形,对折以后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生: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

师;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教师先示范,让学生认识_城楼图的对称轴,然后让学生再找出飞机图、奖杯图的对称轴各在哪里。

3.练习:(出示小黑板)

(1)P57“试一试”

判断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试着画出对称轴。

估计学生会将平行四边形看作是轴对称图形,可让两个学生到讲台前用平行四边形纸对折一下,看对折以后两部分是否完全重合。由此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用剪刀和纸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篇3:初一数学下册实数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什么叫做轴对称变换.

2.如何作出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1.轴对称变换的定义.

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1.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图形.

2.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

教学过程

Ⅰ.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一个章节,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一些相关的性质问题.在上节课的作业中,我们有个要求,让同学们自己思考一种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现在来看一下同学们完成的怎么样.

将一张纸对折后,用针尖在纸上扎出一个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得到的两个图案是关于折痕成轴对称的图形.

准备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好的纸或报纸,在纸的一侧上滴上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且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铺平,位于折痕两侧的墨迹图案也是对称的.

这节课我们就是来作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

Ⅱ.导入新课

由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知道,连结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类似地,我们也可以由一个图形得到与它成轴对称的另一个图形,重复这个过程,可以得到美丽的图案.

对称轴方向和位置发生变化时,得到的图形的方向和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大家看大屏幕,从电脑演示的图案变化中找出对称轴的方向和位置,体会对称轴方

向和位置的变化在图案设计中的奇妙用途.

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图形,将这张纸折叠描图,再打开看看,得到了什么?改变折痕的位置并重复几次,又得到了什么?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

结论:由一个平面图形呆以得到它关于一条直线L对称的图形,这个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新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是原图形上的某一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连结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我们把上面由一个平面图形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叫做轴对称变换.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的任何一个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变换后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作以它的一部分为基础,经轴对称变换扩展而成的.

取一张长30厘米,宽6厘米的纸条,将它每3厘米一段,一正一反像“手风琴”那样折叠起来,并在折叠好的纸上画上字母E,用小刀把画出的字母E挖去,拉开“手风琴”,你就可以得到以字母E为图案的花边.回答下列问题.

(1)在你所得的花边中,相邻两个图案有什么关系?相间的两个图案又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2)如果以相邻两个图案为一组,每一组图案之间有什么关系?三个图案为一组呢?为什么?

(3)在上面的活动中,如果先将纸条纵向对折,再折成“手风琴”,然后继续上面的步骤,此时会得到怎样的花边?它是轴对称图形吗?先猜一猜,再做一做.

注:为了保证剪开后的纸条保持连结,画出的图案应与折叠线稍远一些.

Ⅲ.随堂练习

(一)如图(1),将一张正六边形纸沿虚线对折折3次,得到一个多层的60°角形纸,用剪刀在折叠好的纸上随意剪出一条线,如图(2).

(1)猜一猜,将纸打开后,你会得到怎样的图形?

(2)这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3)如果想得到一个含有5条对称轴的图形,你应取什么形状的纸?应如何折叠?

答案:(1)轴对称图形.

(2)这个图形至少有3条对称轴.

(3)取一个正十边形的纸,沿它通过中心的五条对角线折叠五次,得到一个多层的36°角形纸,用剪刀在叠好的纸上任意剪出一条线,打开即可得到一个至少含有5条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二)回顾本节课内容,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通过轴对称变换来作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并且利用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在利用轴对称变换设计图案时,要注意运用对称轴位置和方向的变化,使我们设计出更新疑独特的美丽图案.

初一数学下册实数教案

篇4:七年级下册数学实数教案

复习目标:

1、复习基本概念形成知识体系;

2、会利用图形的分割法求图形的面积。

复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六章,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二、指导检测:

复习目标达到,从认真做检测题开始,下面,请看检测要求:

检测指导

1.认真审题,细心计算;

2. 把字写端正,步骤写完整;

3. 在十五分钟内完成。

预祝大家出色完成任务!

三、学生检测,教师巡视

A:P58“知识结构图”,完成P60 4、5

B:学生检测,教师巡视,搜集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第二次备课。

四、板演、更正答案:

A:分别让2名学生上堂板演,有错误,鼓励其他同学更正。

B:对改(下面,比谁能在2分钟内对改完,不出错)

五、讨论:

1.独立更正:

2.小组讨论:(自己不能独立更正的题,小组解疑)

3.可能出现错误,需要集体讨论:(会了的小组帮助不会的小组解疑,若没有不同答案的且正确的,肯定答案,不讨论。如果有不同意见的,让同学讨论。)

可能出现错误需讨论的有:

评:第4题

(1)坐标对吗?(估计问题不大)

(2)他路上经过的地方对吗?(估计问题不大)

(3)图形对吗?(估计问题不大)

第5题

(1)红色图形平移的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有两种平移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先向上平移6个单位,再向右平移3个单位;第二种方法:先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6个单位。

(2)略

归纳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说一说解类似题时该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必做题:P60 6、8

思考题:P61 10

篇5:七年级下册数学实数教案

实数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两类,或代数数和超越数两类,或正实数,负实数和零三类。实数集合通常用字母R表示。而R^n表示n维实数空间。实数是不可数的。实数是实数理论的核心研究对象。

实数可以用来测量连续的量。理论上,任何实数都可以用无限小数的方式表示,小数点的右边是一个无穷的数列(可以是循环的,也可以是非循环的)。在实际运用中,实数经常被近似成一个有限小数(保留小数点后n位,n为正整数,包括整数)。在计算机领域,由于计算机只能存储有限的小数位数,实数经常用浮点数来表示。

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它们的和为零,我们就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实数a的相反数是-a,a和-a在数轴上到原点0的距离相等。

绝对值(在数轴上另一个数与a到原点0的距离分别相等),实数a的绝对值是:|a|。

a为正数时,|a|=a(不变);

a为0时,|a|=0;

a为负数时,|a|=-a(为a的相反数)。

(任何数的绝对值都大于或等于0,因为距离没有负的)。

倒数(两个实数的乘积是1,则这两个数互为倒数)实数a的倒数是:1/a(a≠0)。

数轴(任何实数都可在数轴上表示)。

平方根(某个自乘结果等于的实数,表示为〔√ ̄〕,其中属于非负实数的平方根称算术平方根。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0只有一个平方根,就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立方根(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的三次方等于a(x^3=a),即3个x连续相乘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cuberoot),也叫做三次方根)。

定义

如果画一条直线,规定向右的方向为直线的正方向,在其上取原点O及单位长度OE,它就成为数轴线,或称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

分类

实数按性质分类是:正实数、0、负实数。

实数按定义分类是:有理数,无理数。

有理数可以分为整数,分数。

整数又可分为正整数、0、负整数。

分数又可分为正分数,负分数。

无理数可分为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数。

正有理数又可分为正整数,正分数。

负有理数又可分为负整数,负分数。

篇6:初一下册数学实数的复习资料

初一下册数学关于实数的复习资料

一、重要概念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a1时,1/aD.积为1。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二、实数的运算

1. 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 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3. 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到右(如5 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篇7:数学实数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育)

1.理解乘方、幂的有关概念、掌握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委和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和简单的混合运算。

2.复习巩固有理数的运算法则,灵活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正确进行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3.会用电子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

教学重点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混合运算,绝对值、非负数的有关应用。

教学过程

一:【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

1. 有理数加、减、乘、除、幂及其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

(1)有理数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________的符号,并把__________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________________的符号,并用

____________________。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____。

③一个数同0相加,__________________。

(2)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____________。

(3)有理数法则:

①两数相乘,同号_____,异号_____,并把_________。任何数同0相乘,

都得________。

②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____________决定。当______________,

积为负,当_____________,积为正。

③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__________.

(4)有理数除法法则:

①除以一个数,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作除数。

②两数相除,同号_____,异号_____,并把_________。 0除以任何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都得0

(5)幂的运算法则: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___________; 负数的__________是负数,

负数的__________是正数

(6)有理数混合运算法则:

先算________ ,再算__________,最后算___________。

如果有括号,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数的运算顺序:在同一个算式里,先 、,然后 ,最后 .有括号时,先算 里面,再算括号外。同级运算从左到右,按顺序进行。

3.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_____________。 (2)加法结合律:____________。

(3)交换律:_____________。 (4)乘法结合律:_ ___________。

(5)乘法分配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数的大小比较

(1)差值比较法:

>0 > , =0 , <0 <

(2) 商值比较法:

若 为两正数,则 > > ; < <

(3)绝对值比较法:

若 为两负数,则 > < < >

(4)两数平方法:如

5.三个重要的非负数:

(二):【前练习】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m与—m互为相反数 B. 互为倒数

C..8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为1.9988×102

D.0.4949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个有效数字的近似值为0.50

2. 在函数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x>1 B.x<1 C.x≤1 D.x≥1

3. 按?顺序-12÷4=,结果是 。

4. 的平方根是______

5.计算

(1) 32÷( -3)2+- ×(- 6)+ ;(2)

二:【经典考题剖析】

1.已知x、y是实数,

2.请在下列6个实数中,计算有理数的和与无理数的积的差:

3.比较大小:

4.探索规律:31=3,个位数字是3;32=9,个位数字是9;33=27,个位数字是7;34=81,个位数字是1;35=243,个位数字是3;36=729,个位数字是9;…那么37的个位数字是 ;320的个位数字是 ;

5.计算:

(1) ;(2)

三:【后训练】

1.某公司员工分别住在A、B、C三个住宅区,A区有30人,B区有15人,C区有10人,

三个住宅区在同一条直线上,位置如图所示,该公司的接送车打算在此间设一个停靠站,为使所有员工步行到停靠站的路程之和最小,

那么停靠站的位置应设在( )

A.A区; B.B区; C.C区; D.A、B两区之间

2.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信息,20xx年全国税收收入完成25718亿元,比上年增长

25.7%,占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9%。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①20xx年全国税收收入约为25718×(1-25.7%)亿元;②20xx年全国税收收入约为 亿元;③若按相同的增长率计算,预计20xx年全国税收收入约为25718×(1+25.7%)亿元;④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 亿元。其中正确的有( )

A.①④;B.①③④;C.②③;D.②③④

3.当 < < 时, 的大小顺序是( )

A. < < ;B. < < ;C. < < ;D. < <

4.设是大于1的实数,若 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记作A、B、C,则A、B、C三点在数轴上自左至右的顺序是( )

A.C 、B 、A;B.B 、C 、A ;C.A、B、C ;D.C、A、B

5.现规定一种新的运算“※”:a※b=ab,如3※2=32=9, 则 ※ ( )

A. ;B.8;C. ;D.

6.火车票上的车次号有两种 意义。一是数字越小表示车速越快:1~98次为特快列车;101~198次为直快列 车;301~398次为普快列车;401~498次为普客列车。二是单、双数表示不同的行驶方向,比如单数表示从北京开出,则双数表示开往北京。根据以上规定,杭州开往北京的某一趟直快列车的车次号可能是( )

A.20;B.119;C.120;D.319

7.计算:

(1)( - )2; ⑵( + )( - );⑶

(4) ;(5)

8. 已知: ,求

9. 观察下列等式:9-1=8,16-4=12,25-9=16,36-16=20,……这些等式反映出自然数间的某种规律,设n表示自然数,用关于n的等式表示出

10.小王上周五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每股25元,在接下的一周交易日内,小王记下该股票每日收盘价相比前一天的涨跌情况:(单位:元)

星期一二三四五

每股涨跌+2-0.5+1.5-1.8+0.8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1)星期二收盘时,该股票每股多少元?

(2)本周内该股票收盘时的最高价、最低价分别是多少?

(3)已知买入股票与卖出股票均需支付成交金额的千分之五的交易费。若小王在本周五以收盘价将传全部股票卖出,他的 收益 情况如何?

四:【后小结】

篇8:数学实数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会将实数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适时拓展数的观念.

2.通过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态度】

从分类、集合的思想中领悟数学的内涵,激发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实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请学生回忆有理数的分类,及与有理数相关的概念等.教师引导得出下列结论: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如等.

引导学生反向探讨: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化成分数吗?

【教学说明】任何一个有限小数和一个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成分数,所以任何一个有限小数和一个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例1

(1)试着写出几个无理数.

(2)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实数》课时练习含答案

1.(20xx?安徽模拟)把几个数用大括号围起来,中间用逗号断开,如:{1,2,3}、{﹣2,7,8,19},我们称之为集合,其中的数称其为集合的元素.如果一个集合满足:当实数a是集合的元素时,实数8﹣a也必是这个集合的元素,这样的集合我们称为好的集合.下列集合为好的集合的是( )

A. {1,2} B. {1,4,7} C. {1,7,8} D. {﹣2,6}

答案:B

知识点:实数.

解析:根据题意,利用集合中的数,进一步计算8﹣a的值即可.

解:A、{1,2}不是好的集合,因为8﹣1=7,不是集合中的数,故错误;

B、{1,4,7}是好的集合,这是因为8﹣7=1,8﹣4=4,8﹣1=7,1、4、7都是{1、4、7}中的数,正确;

C、{1,7,8}不是好的集合,因为8﹣8=0,不是集合中的数,故错误;

D、{﹣2,6}不是好的集合,因为8﹣(﹣2)=10,不是集合中的数,故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加减的应用,要读懂题意,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按照题中给出的判断条件进行求解即可.

《6.3实数》专项测试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B.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

C.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相等

D.数轴上的任意一个点都可以表示一个有理数

【答案】A

【解析】解:数轴上的点可表示为有理数和无理数。

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这两个数相等或者互为相反数。

绝对值是。

2、下列说法正确是( )

A不存在最小的实数B有理数是有限小数

C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D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篇9:数学实数教案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得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2、理解实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3、了解平方根算数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

重点:实数的分类。

难点:绝对值的意义和运用。

过程:

一、复习回顾实数的分类,方式:师生共同回顾后,师展示

二、自学:

(一)知识类:

1、相反数。a的相反数是,相反数等子本身的数量,若a、b互为相反数,则。

2、倒数。a(a≠0)的倒数是。用负指数表示为没有倒数。倒数等子本身的数是a、b互为倒数,则

3、绝对值。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即

lal=

4、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为一一对应。

5、实数大小的比较。

(1)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的点,左边的点表示的数表示的数。

(2)正数大于零;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较。两个负数绝对值小的较

(3)设a.b是任意两实数。

若a-b>0,则b;若a-b=0,则b;若a-b<0,则b。

6、非负数的表现形式有

7、常见的几个实数:最小的自然数是,最大

的负整数是,绝对值最小的整数是

(二)运用类:

1、某水井水位最低时低于水平面5米,记做-5米,最高时低于水平面1米,则水井位h米中h的取值范围是

2、若x的相反数是3,lyl=5,则-l-2l的倒数是

篇10:数学实数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算术平方根;

2. 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区别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

掌握本章基本概念与运算,能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梳理本章知识点,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并应用于实际解题中.

【情感态度】

领悟分类讨论思想,学会类比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章知识梳理及掌握基本知识点.

【教学难点】

应用本章知识解决实际与综合问题.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教学说明】

1.通过构建框图,帮助学生回忆本节所有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找出知识间联系,如平方与开平方,平方根与立方根,有理数与实数等等.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

在利用平方根的概念解题时,主要涉及平方根的性质: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且它们互为相反数;以及平方根的非负性:被开方数为非负数,算术平方根也为非负数.

例1已知某数的平方根是a+3及2a-12,求这个数.

分析:由题意可知,a+3与2a-12互为相反数,则它们的和为0.解:根据题意可得,a+3+2a-12=0.

解得a=3.

∴a+3=6,2a-12=-6.

∴这个数是36.

【教学说明】

负数没有平方根,非负数才有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而0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2.比较实数的大小

除常用的法则比较实数大小外,有时要根据题目特点选择特别方法.

篇11:八年级数学实数教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

2会对实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关系.能估算无理数的大小

3了解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学习重点正确理解实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理解实数的概念

问题用计算机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5−3,7,8,1190,9

我们知道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所以任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形式,反之,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那么无限不循环小数叫什么呢?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许多数的平方根或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 、、− 、等都是无理数,π=3.1415926…也是无理数。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小数依此分类实数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像有理数一样,无理数也有正负之分,由于非0有理数和无理数都有3479115

正负之分,所以依此 分类为

正实数 正有理数

正无理数

实数0负有理数 负实数 负无理数

一、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0.6、-

43、0、

33、0.13 、π、

(1)有理数集合:{}

(2)无理数集合:{}

(3)整数集合 :{}

(4)分数集合:{}

(5)实数集合:{}

我们知道,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呢?

事实上,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出来。即数轴上的点有些表示有理数,有些表示无理数。

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就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也是一一对应的。

与有理数一样,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有理数关于相反数的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合实数。

(1)数a的相反数是-a,(a表示任何实数)

(2)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的知识有

2、这节课你的收获有

3、这节课应注意的问题有

练习题

a

1、若实数a满足a1,则 A、a0B、a0C、a0D、a0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B.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C.无理数是无限小数D.无理数是开方开不尽的数

3、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是()

A 整数B 有理数C 无理数D 实数

35x

4、绝对值等于的数是,的相反数是,8的相反数是;12的

相反数是_________________,绝对值是.

5、如果一个实数的绝对值是37,那么这个实数是

6、比较大小:-74

篇12:八年级数学实数教案

注: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可化为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例1判断:

(1) 两有理数的和、差、积、商是有理数;

(2) 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积是无理数;

(3) 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和、差是无理数;

(4) 小数都是有理数;

(5) 零是整数,是有理数,是实数,是自然数; (6) 任何数的平方是正数; (7)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8) 两无理数的和是无理数。 例2 下列各数中:

-1,0, , ,1.101001 , , ,- , ,2, . 有理数集合{ …}; 正数集合{ …};整数集合{ …}; 自然数集合{ …};分数集合{ …}; 无理数集合{ …};绝对值最小的数的集合{ …};

2、绝对值: = (1) 有条件化简 例

3、①当1 ②a,b,c为三角形三边,化简③如图,化简 + 。 (2) 无条件化简 ;

4、化简

解:步骤①找零点;②分段;③讨论。

5、①已知实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化简|a+b|-|c-b|的结果为

②当-3

6、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填空

你能比较两个数2018和20182018的大小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把问题一般化,既比较nn+1和(n+1)n的大小(的整数),然后从分析=1,=2,=3,。。。。这些简单的情况入手,从中发现规律,经过规纳,猜想出结论。

(1) 通过计算,比较下列①——⑦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在横线上填“>、=、<”号”)

①12 21 ;②23 32;③34 43;④45 54;⑤56 65;⑥67 76

⑦78 87

(2)对第(1)小题的结果进行归纳,猜想出nn+1和(n+1)n的大小关系是

(3)根据上面的归纳结果猜想得到的一般结论是: 20182018 20182018

练习:(1)若a<-6,化简 ;(2)若a<0,化简

(3)若 ;(4)若 = ;

(5)解方程 ;(6)化简: 。

二、小 结:

;

三、作 业:

四、教后感:

篇13:八年级数学实数教案

1.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新课程理念。对于例题的处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尝试—交流—讲评—讨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同样采用了“尝试—发现—归纳”的方式。使学生清楚新旧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当然类比的对象也可能出现差异,这在进一步的类比有理数与数轴的关系时就表现出来了,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不是一一对应的,而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与算法算理的渗透,本节课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分类、辨析、归纳、化归等),通过让学生不断回顾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混合运算等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类比旧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类比能力。

3.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归纳(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实数范围内的相反数、绝对值含义,以及实数范围内的混合运算法则。

4. 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情况也看到了不足: 1.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较少。对于学生,会对实数进行分类,没有大面积利用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些面面俱到包揽太多,过于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学习空间。 2.有些细节的重点地方忽略了,比如学生在表示出根号5,根号13 等点时引导学生总结无理数也可在数轴上表示,此处如果再设计一问:反过来说,有理数把数轴填满了吗?引导学生回到本节课题实数与数轴的点一一对应。 3.分层教学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教学中应该多加注意,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并且要有相应的激励方法,学生才能有热情去学习。

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数学,才能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高效课堂的进行。

篇14:八年级数学实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能判断给出的数是否为有理数;并能说出现由.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感受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回顾有理数的有关知识,能正确地进行推理和判断,识别某些数是否为有理数,训练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大家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与钻研精神.

3.了解有关无理数发现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2.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难点

1.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

2.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主要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不计其数的数,概括起来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呢?

[生]在小学我们学过自然数、小数、分数.

[生]在初一我们还学过负数.

[师]对,我们在小学学了非负数,在初一发现数不够用了,引入了负数,即把从小学学过的正数、零扩充到有理数范围,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有理数范围是否就能满足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1.问题的提出

[师]请大家四个人为一组,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和剪刀,认真讨论之后,动手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好吗?

[生]好.(学生非常高兴地投入活动中).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任务,请各组把拼的图展示一下.

同学们非常踊跃地呈现自己的作品给老师.

[师]现在我们一齐把大家的做法总结一下:

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假设拼成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a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生甲]a是正方形的边长,所以a肯定是正数.

[生乙]因为两个小正方形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面积,所以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可知a2=2.

[生丙]由a2=2可判断a应是1点几.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前面我们已经总结了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a是整数吗?a是分数吗?请大家分组讨论后回答.

[生甲]我们组的结论是:因为12=1,22=4,32=9,…整数的平方越来越大,所以a应在1和2之间,故a不可能是整数.

[生乙]因为 ,…两个相同因数的乘积都为分数,所以a不可能是分数.

[师]经过大家的讨论可知,在等式a2=2中,a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a不是有理数,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像a这样的数,由此看来,数又不够用了.

2.做一做

投影片§2.1.1 A

(1)在下图中,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则b应满足什么条件?b是有理数吗?

[师]请大家先回忆一下勾股定理的内容.

[生]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条直角边长为a,b,斜边为c,则有a2+b2=c2.

[师]在这题中,两条直角边分别为1和2,斜边为b,根据勾股定理得b2=12+22,即b2=5,则b是有理数吗?请举手回答.

[生甲]因为22=4,32=9,4<5<9,所以b不可能是整数.

[生乙]没有两个相同的分数相乘得5,故b不可能是分数.

[生丙]因为没有一个整数或分数的平方为5,所以5不是有理数.

[师]大家分析得很准确,像上面讨论的数a,b都不是有理数,而是另一类数——无理数.关于无理数的发现是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的.早在公元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皆“数”,即“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也就是一切现象都可用有理数去描述.后来,这个学派中的一个叫希伯索斯的成员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不能用整数或整数之比来表示,这个发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据说为此希伯索斯被投进了大海,他为真理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真理是不可战胜的,后来古希腊人终于正视了希伯索斯的发现.也就是我们前面谈过的a2=2中的a不是有理数.

我们现在所学的知识都是前人给我们总结出来的,我们一方面应积极地学习这些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死搬教条,要大胆质疑,如不这样科学就会永远停留在某处而不前进,要向古希腊的希伯索斯学习,学习他为捍卫真理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三、课堂练习

(一)课本P35随堂练习

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高为h,h可能是整数吗?可能是分数吗?

解:由正三角形的性质可知BD=1,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h2=3.h不可能是整数,也不可能是分数.

(二)补充练习

为了加固一个高2米、宽1米的大门,需要在对角线位置加固一条木板,设木板长为a米,则由勾股定理得a2=12+22,即a2=5,a的值大约是多少?这个值可能是分数吗?

解:a的值大约是2.2,这个值不可能是分数.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拼图活动,经历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让学生感受有理数又不够用了.

2.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有理数.

五、课后作业:见作业本。

§2.1 数怎么又不够用了(二)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

2.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借助计算器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探索无理数的定义,以及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并能辨别出一个数是无理数还是有理数,训练大家的思维判断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辨识能力.

教学重点

1.无理数概念的探索过程.

2.用计算器进行无理数的估算.

3.了解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并能正确地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1.无理数概念的建立及估算.

2.用所学定义正确判断所给数的属性.

教学方法

老师指导学生探索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了解到有理数又不够用了,并且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数,如a2=2,b2=5中的a,b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那么它们究竟是什么数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示它的真面目.

二、讲授新课

1.导入:[师]请看图

大家判断一下3个正方形的边长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3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1,2,4,而面积又等于边长的平方,所以面积大的正方形边长就大.

[师]大家能不能判断一下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的大致范围呢?

[生]因为a2大于1且a2小于4,所以a大致为1点几.

[师]很好.a肯定比1大而比2小,可以表示为1

[生]因为1.412=1.9881,1.422=2.0164,所以a应比1.41大且比1.42小,所以百分位上数字为1.

[生]因为1.4112=1.990921,1.4122=1.993744,1.4132=1.996569,1.4142=1.999396,1.4152=2.002225,所以a应比1.414大而比1.415小,即千分位上的数字为4.

[生]因为1.41422=1.99996164,1.41432=2.00024449,所以a应比1.4142大且比1.4143小,即万分位上的数字为2.

[师]大家非常聪明,请一位同学把自己的探索过程整理一下,用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

[生]我的探索过程如下.

边长a 面积S

1

1.4

1.41

1.414

1.4142

[师]还可以继续下去吗?

[生]可以.

[师]请大家继续探索,并判断a是有限小数吗?

[生]a=1.41421356…,还可以再继续进行,且a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师]请大家用上面的方法估计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b的值.边长b会不会算到某一位时,它的平方恰好等于5?请大家分组合作后回答.(约4分钟)

[生]b=2.236067978…,还可以再继续进行,b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生]边长b不会算到某一位时,它的平方恰好等于5,但我不知道为什么.

[师]好.这位同学很坦诚,不会就要大胆地提出来,而不要冒充会,这样才能把知识学扎实,学透,大家应该向这位同学学习.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如果b算到某一位时,它的平方恰好等于5,即b是一个有限小数,那么它的平方一定是一个有限小数,而不可能是5,所以b不可能是有限小数.

2.无理数的定义

请大家把下列各数表示成小数.

3,,并看它们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是循环小数还是不循环小数.大家可以每个小组计算一个数,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生]3=3.0, =0.8, = ,

[生]3, 是有限小数, 是无限循环小数.

[师]上面这些数都是有理数,所以有理数总可以用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表示.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像上面研究过的a2=2,b2=5中的a,b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irrationalnumber).

除上面的a,b外,圆周率π=3.14159265…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0.5858858885…(相邻两个5之间8的个数逐次加1)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们都是无理数.

3.有理数与无理数的主要区别

(1)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理数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2)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化为分数的形式,而无理数则不能.

4.例题讲解

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3.14,-, ,0.1010010001…(相邻两个1之间0的个数逐次加1).

解:有理数有3.14,- , . 无理数有0.1010010001….

三、课堂练习

(一)随堂练习

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0.4583,,-π,- ,18.

解:有理数有0.4583, ,- ,18. 无理数有-π.

(二)补充练习

投影片(§2.1.2 A)

判断题

(1)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差都是有理数.

(2)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3)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4)两个无理数的和不一定是无理数.

解:(1)错.例π-1是无理数.

(2)错.例 是有理数.

(3)对.因为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是无限小数.

(4)对.因为两个符号相反的无理数之和是有理数.例π-π=0.

投影片(§2.1.2 B)

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0.351,-,3.14159,-5.2323332…,123456789101112…(由相继的正整数组成).

解:有理数有0.351,- ,3.14159,

无理数有-5.2323332…,123456789101112….

投影片(§2.1.2 C)

在下列每一个圈里,至少填入三个适当的数.

[生]有理数集合填0, ,-3.

无理数集合填-π,- π,0.323323332….

四、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用计算器进行无理数的估算.

2.无理数的定义.

3.判断一个数是无理数或有理数.

五、课后作业:见作业本。

§2.2平方根(1)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

2、会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3、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教学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性质,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难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性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教师活动:回顾上节课的拼图活动及探索无理数的过程,提出问题:面积为13的正方形的边长究竟是多少?

学生活动:

(1)完成课本P32的填空:

a2=_____b2=____,

c2=_____d2=_____e2=______,f2=______

(2)a,b,c,d,e,f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你能表示它们吗?

2.师生互动

集体交流后,说明无理数也需要一种表示方法。

二、讲授新课: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 的平方等于 ,即 ,那么,这个正数 就叫做 的算术平方根。记为:“ ”读做根号 。特别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那么 ,则 = b2=3,则b= ;……

这样的话,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就可以表示为 。

例1 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要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一般的方法是先按平方的概念来找哪个数的平方等于这个数。)

例2自由下落物体的高度h(米)与下落时间t(秒)的关系为h=4.9t2.有一铁球从19.6 米高的建筑物上自由下落,到达地面需要多长时间 ?

学生活动:一个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然后交流。

师生互动:完成引例中的 ,则 ,以后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求出这个数的近似值。

三、随堂练习:P39 1

四、小结:

(1)内容总结:

①算术平方根的定义、表示;

② 的双重非负性。

(2)方法归纳:

转化的数学方法:即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解决。

五、作业:

P40习题2.3 1 2

【初一数学下册实数教案】相关文章:

1.七年级下册数学实数知识点

2.实数教案

3.中考数学实数复习资料

4.初一下册数学课件

5.初一下册数学练习题

6.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7.学前班数学下册教案

8.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下载word文档
《初一数学下册实数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