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下册第3课教案
“若到斯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初一历史下册第3课教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初一历史下册第3课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初一历史下册第3课教案
①根据古代文明的发展这一主题,我认为教学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贡献、《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们作为本课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了解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体验古代文明的辉煌,充分感知古代人们的智慧与创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样性和不断“发展”这一主题。这也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态度”的要求。
②本课教学难点是:古代世界东西方建筑出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和对建筑艺术的发展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变化的理解。
建筑艺术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变化的见证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学习“建筑”一目时,由于初中阶段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只能通过课本上的图片对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伟、庄严的特点有比较直观的了解,难以挖掘教材隐含的信息,即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升华才能准确把握本课主题。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历史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年龄的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现阶段,他们对抽象的、理论化的历史知识难以认知,而对形象、生动、具体的、有趣味性的和贴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历史知识易于且乐于接受。在本课的学习中,初三学生对古代科学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学与戏剧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学习兴趣。
但初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往往存在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机地进行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中外历史的比较。在学习“建筑”一目时,探寻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学生有限的知识和思维能力范畴,需要教师化繁为简用更加直观的方法帮助他们获得新知。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内容,规划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础知识。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鉴赏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能力,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通过探究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辩证关系的认识。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以及欣赏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进一步树立为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繁荣祖国的文学艺术做出积极贡献的远大理想。
3、过程与方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统一的过程。在教师教授古代文明的发展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对阿基米德取得杰出成就的学习,启迪学生向他学习优秀品质;通过对阿基米德名言的理解,深刻认识科学能产生巨大的力量。
情绪渲染法:通过教师生动而富有激情地讲述《伊里亚特》中阿喀琉斯的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希腊社会对英雄主义的崇尚和人类与自然不屈不挠作斗争的精神。教师与学生一起怀着对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集体朗读教材引用《伊利亚特》中的一段诗歌,体验英雄史诗的雄壮美。
析图法:通过读教材中大量有价值的图片,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挖掘隐含信息。如通过观察中外古建筑图片,认识这些建筑的特点并挖掘东西方建筑风格差异的原因。
中外联系法和列表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中外古建筑图片,列表比较古代东西方建筑的特点。
合作探究法: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共同探究东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
篇2:初一历史下册第3课教案
教学目标
今年的这届学生,是我县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届。我省从今年已开始实行开卷考试,新形势下,“教”重在教方法、能力、思路、规律。“学”重在学方法、能力、思路、规律。在接受素质教育的同时,九年级学生还面临升学的压力,“教”与“学”还要适应“开卷”考试的要求。复习课作为新授课的后继教学,要巩固基础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上述情况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①比较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内容
②比较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三个文件
③客观评价华盛顿、拿破仑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复习,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认识一个民族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和以弱胜强的坚强意志。
5、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及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节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三个文件
(2)难点:评价人物
初一历史下册第3课教案
篇3:八年级上历史第3课教案
一、教材地位
本套教材的编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生活领域发生变化的一些情况,这种叙述体现了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的特点。本课内容又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还具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但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相对较弱,针对这些特点我作了如下设计: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时目标和历史教学的任务,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好历史知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确立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能力目标:
通过中国近代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又要认识到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依据: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众传播媒体的变化主要是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与物质文明相辅相成,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教学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依据:初二学生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难以理解。
五、教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依据: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启发点拨法,可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学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我将本课设计为“为拍摄电影做准备工作”的活动课,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以下设计:
1、导入新课(3分钟):以“电影”为话题,直接导入新课。
导语为:“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在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后,我进一步提问:“你知道为拍出一部高质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吗?”问题提出后,学生可能会想到导演、演员、编剧、灯光师、化妆师、制片人等等。这样学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课堂上。我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设想:“我们班准备拍摄一部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今天,就由同学们来担当导演和剧组人员。全班分成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四组来为本片的拍摄作一些准备工作。”
依据:讲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
2、我的课堂我作主(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讨论、比较然后归纳出中国近代以前和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情况。
依据: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来学习历史。
3、你讲我讲大家讲(15分钟):学生讨论归纳后再由每组派两名学生就中国近代以前和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情况进行说明,其余学生作纠正和补充,教师适时展示多媒体图片。这样,通过师生互动,将我国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一一指出。如下:
第一组: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马车、木船、轿子等。近代有: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
在此,我请所有学生思考并回答新式交通工具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在动力方面的区别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机、电力为动力,而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风力、人力等自然力。
第二组:通讯工具
近代之前:击鼓传声、烽火台、信号旗、信鸽、灯塔等。近代有:电报、电话、邮政。
第三组: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画像、舞台剧、皮影戏等。近代有:照相、电影、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
在此,我以《申报》为例,请学生讲近代报刊起到的作用;在介绍近代书籍出版业时,我展示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图片,因为这是学生必备的工具书。这样,通过《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介绍以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四组:社会习俗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辫子、长袍马褂、跪拜礼、女子缠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变礼仪等。
依据:本环节的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历史纵向比较的学习方法;多媒体展示可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学生的分析回答、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多媒体展示,以达到突破教学重点的目的。
4、我分析,我思考(6分钟):
为了使学生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我通过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思考、教师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我节选了老舍先生《茶馆》的一段文字:
——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通过简短的两句话及课本内容,学生很快就归纳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变化是有限的,很多变化只是出现在大城市中,广大农村变化没有这么大。传统的习惯势力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的。
最后,教师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
依据:本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5、忆一忆,练一练(5分钟):学生填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依据:掌握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篇4:八年级上历史第3课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
记 住 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
探索分析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看、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侵略我国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政府作为自己斗争首要目标的原因
识图填图 新学案91页第三题:沙俄割占我国领土及其条约名称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思想意识 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 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_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 [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3、提醒学生预习第3课《收复x疆》。
篇5:第3课水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水资源的含义,知道我们日常应用的水资源有哪些。
2、 了解水资源短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懂得我国节水标志的含义。
3、 理解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和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我们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和解决措施
【教学用具】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和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除了土地以外,就是水资源了,今天我们学习一下水资源的分布和特征。
2、读课文,了解水资源的含义,找出最多的水资源和日常用到的水资源。
讲解:水资源在地球上占的比重很小,可利用的更少,因此水资源短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
板书:一、水资源与生产生活
分析我国节水标志的含义,知道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时间。
(转承)我们水资源人均较少,分布怎样呢?
板书: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结合日常实践和课本的黄河,长江流量曲线,得出我国的水资源季节分布特点。
小结: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使有的地方的水土矛盾十分突出。例如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
怎么解决这些矛盾呢?
讲述:这两个措施是今天学习的重点内容,尤其注意跨流域调水中的南水北调,要看懂南水北调示意图,熟悉三条调水线路,知道东线和中线已经开工,并且开始使用,西线是一个计划。
读课本知道,水资源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最多的是冰川水,日常应用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
世界水日:3月22日,
中国水周:3月22日-28日
阅读我国水资源分布图,找出水资源的分别规律,结合前面的降水示意图,知道和降水密切相关。
读课本找出解决时间不均的措施:修建水库。空间不均的措施:跨流域调水。
讨论:除了以上措施,我们在生活中海能够有什么做发可有节水。例如:植树造林、海水淡化、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等。
【作业设计】
我国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
篇6:初三下册第3课《短诗》讲义教案
一、分析诗歌: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句解:景物描写,写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突出月夜的寒霜浓重、冷气袭人,暗示“五四”前夕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中国环境是萧森的。)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句解:“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写“我”和高树的关系,暗示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形象。)
主题归纳:诗人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句解:“走六小时”“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萧红友情之深挚。“寂寞”写出诗人在敌占区又失去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句解: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含着诗人的痛惜之情,希望萧红仍然活着,幻想她不过是暂时安睡;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句解:“我等待着”,进一步抒写诗人等待曙光涌现、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长夜漫漫”,写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长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句解:既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又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另外,还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主题归纳: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去拜谒萧红墓的经历和感想,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句解:实写,描绘了两幅剪影。第一幅:你,在桥上,看风景。第二幅: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句解:由实而虚,描绘了两幅剪影。)
主题归纳:诗人通过描绘四幅人物与事物之间的剪影,带给我们丰富的哲思。启迪我们: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不是绝对和孤立存在的。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风从大地奔来。(句解:动景。“卷”和“奔”把风雨的动态写出来,突出风的呼啸奔腾,雨的滂沱而下,展示了一种磅礴的、席卷一切的气势。)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句解:比喻,静景。写静态的景物――郊原、房舍。“如海”“如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承接上面两句,突出狂风裹挟着暴雨造成的巨大破坏力。)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句解:“我”出现,面对大地被淹没的景象,“我”愿做驾舟的舵手。“年轻”表明缺乏历练,会有些许慌乱,但只要有这样的决心,就会一往无前。)
主题归纳:诗歌通过描绘暴风骤雨摧折下大地被淹没的景象,展现了“我”愿做年轻舵手的决心,表达出一种战胜风雨、一往无前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
统一
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句解:从事物的本质上讲,叶,只有一片;花,只有一朵。繁多只是一个表象,也是传达给外界的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句解:回答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因为“一切果实”没有差别,“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主题归纳:诗人以树叶、花朵、果实为意象,形象地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的道理,指出不要被众多的表面现象迷惑,要认清事物的本质。
二、重要作者简介:
1、戴望舒,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其《雨巷》传诵一时,因此有“雨巷诗人”的美誉。另有《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狱中题壁》等名诗流传。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2、卞之琳,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雕虫纪历》《慰劳信集》,译作《莎士比亚悲剧四种》等。
三、达标练习:
1、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想表达的是世间主客体本来都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
②下列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本诗表现了陌生人间因偶遇而产生的相知相惜的缘分。)
B、这首诗以超然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篇7:初三下册第3课《短诗》讲义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这座文学大花园里,有这样一些短诗,它们虽然短小凝练,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即使跨越美丽漫长的时空, 但仍会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漫步这座文学大花园,去感受别样的精彩吧!
二、自主学习
(一)我的积累
1.我积累的生字
预设:
沈尹默(yǐn) 畔(pàn)卞(biàn) 芦荻( dí )舵手( duò )
2.我积累的词语
预设:
(1)长夜漫漫。
漫漫: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
(2)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装饰:点缀,装点。
(3)我的年轻舵手的心。
舵手:掌舵的人。常用以比喻领导者。
(二)我的思考
1.《月夜》所描述了哪些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托物咏志,以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意象,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2.《萧红墓畔口占》描述了一件什么事?诗人怀着怎样的情感去做这件事?是从哪些语句得出的结论?
明确:记叙了1944年诗人不万里来到萧红墓前凭吊的情形,表达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 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己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3.《断章》描绘了哪些画面?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诗人描绘了两个小画面,第一个画面中,由“看”和“ 风景”构成联系, 一个人在桥上看风景,此是赏者;但楼上看风景的人,又把别人当成风景进行欣赏。第二个画面中,由“装饰”建立关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又和明月一起,成了“别人” 梦的内容。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短短的四句诗,用非常简单的意象,将所要表达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互相依存;这个事物与那个事物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4.《风雨吟》通过意象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象征了什么样的时代风貌?“我”在这首诗中是什么角色?“我”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 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
涛起伏的海面,地上的“房舍”,就像海而上飘摇不定的舟船;表面为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暗示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更深层的含义是,“舵手”通常象征在革命年代引导方向的领路人,这个角色责任重大,而因为“年轻”,在茫茫中辨不清方向,掌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因此具有不知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的迷茫和担忧,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人物的忧惧不安,另一方面又将人物置于社会浪潮的领航位置之中,体现出经验不足的“我”力图关怀社会命运、做出努力的思想感情。
5.《统一》中哪几个句子的形式相似?共同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所有……是……”“所有……无非……”“整片……是……”;“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乍一看这句话不可思议,细思则不无道理: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所以,繁多只是一个空洞的数量,究其本质,都是同一事物。“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作者消解了差异性,回归统一性的本质思考,归纳出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和谐的美。
6.品味语言,感受文采
《短诗五首》由四首中国诗与一首外国诗组成,篇幅虽短,意蕴颇丰,均体现出诗歌语言凝练、形式精致、内容丰富的特点。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预设一;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预设二: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预设三: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三、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有目的地释疑探究,或交流学习收获,或补充、完善。
四、师生探究
预设一:作者为什么认为“ 多” 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作者认为“ 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 因此“ 繁多是个谎言” 。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叶、花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 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叶、花、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 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预设二:对比阅读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五、积累迁移
推荐阅读:戴望舒《雨巷》,试着揣摩诗歌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篇8:七年级上教案(第3课)
七年级上教案(第3课)
第3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啜泣、纳罕、迂回、训诫、瘦肉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4、鉴赏课文中由事推理的感悟美。 说明:本文是一篇含有哲理的故事。通过讲述“我”如何在父亲的鼓励下最终走下悬崖的故事,告诉了读者该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本文是从事实中解释事理,使得文章的主旨大大深化。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要学生先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对文章中具体人物描写的分析,领会文章中具体描写与提炼概括之间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其次,要学生能从文章中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勇敢地战胜它们。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意及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 说明: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章,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文中具体描写的分析理解,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应该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的思考能力,这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探究文章的主旨 一、整体感知:复述故事情节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数字等重要信息 )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故事发生在哪?(费城)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爬悬崖的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和杰利) 那座悬崖多高?岩石架多高?(悬崖约 20米高;岩石架约7米)2、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部分可谓“叵铡保后部分可谓“脱险”,请一同学复述“叵铡保一同学复述“脱险”3、根据复述的得失,想想自己的默读该怎样改进。把经验记下来。4、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经历”。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二、读准字音:闷热(mēn) 玩弹子(dàn ) 不能动弹(tán ) 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 卜乱跳(bobo) 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ò qì) 瘦骨嶙峋(lín xún) 耸立(sǒng lì) 纳罕(nà hǎn ) 凝视(níng shì) 三、研讨主旨 1、学生再读课文录音,思考:a、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联系结尾的议论语言,题目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b、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c、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d、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e、“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总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研读文章的语言,完成书面作业 一、讨论:1.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2.父亲指点“我”爬下悬崖时,“我”的心理有什么变化?3.课文什么地方写“我”再走一步?“走一步”和“再走一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父亲是怎么知道“我”陷入困境的?课文中几次写到杰利?是详还是略?能否不写杰利?为什么? 5.“啜泣”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几次写到“啜泣”?含义有什么不同?6.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 二、联系:见幻灯片 三、作业:1、抄写词语2、用200字左右的文字叙写一下自己的一次“冒险”经历。(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完成)篇9:第3课《编辑幻灯片》教案
第3课《编辑幻灯片》教案
第3课《编辑幻灯片》教案 [教学目的] (1)添加新的幻灯片。(2)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 (3)添加声音的影片。(4)幻灯片的复制、移动和删除。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 (2)难点:幻灯片背景颜色设置。 [教学过程] 一.添加新的幻灯片 下面我们来添加新的幻灯片。 (边讲边练) (1) 在幻灯片视图模式下,单击“插入(I)”菜单中的“新幻灯片(N)”命令,弹出“新幻灯片”对话框。这时又出现新幻灯片的各种版式。 (2)选择一种版式,如“空白”版式。 (3)单击“确定”按钮。这样,新幻灯片就插入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二、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 (边讲边练) (1) 在幻灯片视图模式下,单击“插入(I)”菜单,将指针指向“图片(P)”,指向“来自文件” (2) 这时系统弹出“插入图片”对话框,找到图形文件后。 (3)选择要插入的图形文件后,单击“插入”按钮。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添加声音。 (1) 在幻灯片视图模式下,把需要插入声音的幻灯片作为当前幻灯片,在菜单栏中单击“插入→ 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命令。 (2) 这时系统弹出“插入声音”对话框,找到相应的声音文件,单击“确定”。 四、幻灯片的复制、移动和删除。 (边讲边练) 1、幻灯片的.复制 (1)单击要复制的幻灯片, (3) 单击“插入”菜单的“幻灯片副本”命令。 2、幻灯片的移动。 (1) 将演示文稿切换到幻灯片浏览视图方式。 (2) 选中并单击要移动的幻灯片。 (3) 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幻灯片到所需的位置后松开鼠标。 3、幻灯片的删除。 选中并单击要删除的幻灯片,在“编辑”菜单下选择“删除幻灯片”。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操作保存。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如何编辑幻灯片了,大家掌握得较好。 四、作业 练一练。 板书设计: 第3课 编辑幻灯片 添加新的幻灯片 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 添加声音 幻灯片的复制、移动和删除篇10:第3课爬天都峰教案
第3课爬天都峰教案
第3课《爬天都峰》(共两课时)总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
1、熟悉本课生字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一、预习探究
出示自读要求:
1、读课文,熟悉本课生字生词。
2、读课文,说说文章中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3、再看看文章中的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4、检查预习。
二、合作交流
1、怎样才能对同学们喜欢的天都峰这段有更深刻的认识呢?我教给大家一个新方法,就是一边读一边想,把你的感受再用画表现出来。[
2、同学们,你认为谁画的好?为什么?
3、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你们能不能试着把它读出来呢?
4、指名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5、提问:这段里有个“似乎”一词,似乎是什么意思?比较有没有“似乎”有什么不同?
6、再读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
(一)、指导感情朗读
1、请几人一组先分好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一边读一边想。
2、请同学们看清楚有谁在对话?他们说话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指名两组分角色进行朗读。
4、引导学生想象。问:“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时能有什么不同?
5、讨论:
(1)“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的话中读懂了什么道理?
6、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二)、制导联系实际
1、谁说一说自己生活中,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事例。
2、今天我们每位同学搜集了不少有关黄山的资料,课后我们合作出一期壁报怎么样?
3、几名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内容并说明原因。
第二课时
三、品读领悟
1、开始一边读一边想,然后画天都峰。画后几人到屏台上展示、交流自己画这幅画的意图。
2、相互评议。
3、练习读。
4、两个人被指明读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然后进行汇报。
6、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7、赏读内化。
(1)前后桌几人一组分角色,开始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
(2)同学们相互讨论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探讨每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表达怎样的心情。
(3)两组分角色朗读,其余组听后评价。
(4)学生想象老爷爷爬天都峰时的样子,与小朋友山的样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讨论,接着每组派代表汇报。
四、巩固延伸
1、我们沿着山路往回走,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游人,有的人望着险峻的山峰退缩了,有的人望着笔陡的山道犹豫不前,有的人在曲折的山路上不知该如何前进…这时,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2、提炼: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当你们面对困难,挫折时,一定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的。
篇11:五年级上册第3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第3课教案
建国路小学 英语课 教学设计案例 授课 教师 杨惠敏 授课班级 5.2班 授课时间 10.11 课 型 新授 授课 内容 Lesson3 I’m Getting Dressed Now. 活动名称 有效课堂展示课 教 学 目 标 1.Knowledge: 掌握现在分词的三条变化规则;学会用现在进行时提问和回答 2.Ability: 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现在进行时表达自己和他人正在做的事情 3.Moral lesson: 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同时培养学生之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资 源 开 发 多媒体 设 计 思 考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词汇量,具有了初步的英语学习能力,所以课堂上能够讲授一些简单的语法知识。并且五年级的学生乐于表演参与,因而可以设计一些边表演边对话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教学环节 学情预设 应对策略 设计说明 Step One Revision 1.Greeting with students 2. Let the students look at some pictures and say the sentences on the screen. What time do you …? I go to … at … What time does he/she …? He/She goes to … at … Step 2 Lead-in Observe the picture and let the students describe the content of the picture. Step 3 presentation 1.T:现在进行时要用到现在分词,那么现在分词是怎样构成的?Let’s see the screen. 2. Students look and think, then tell the rules. 3. The students do the exercises on the screen. 4. The teacher does the actions and ask the students what am I dong. 5. T: I’m eating. What are you doing? (板书) Let the students practice in pairs, then present. 6.看图片,提问学生What is he/she doing?学生回答He/She is…(板书) 7.看图片,提问学生What are they doing?学生回答They are reading. Step4 Homework: check the exercises and recite the passage. Step5:Class closing 选取的图片形象生动且有代表性,学生有兴趣观察并且用已经学过的语言表达. 通过复习与提示,部分学生能够用现在进行时描述图片中人物正在进行的动作。 通过观察,学生能够总结出简单的'变化规则。 双写辅音字母加ing的和去e加ing的可能会出现错误。 学生掌握了现在分词的变化规则后能够套用现在进行时的结构描述正在进行的动作。 由单句到对话,知识难度加大,学生可能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在对话的基础上人称发生变化,be动词的转换是难点. 由单数到复数,只是难度进一步加大,大部分学生可能没掌握好。 新授内容没有很牢固的掌握 师生问候,增进感情 学生之间看着图片互相问答,回忆所学内容。 提问学生,并给出正确的表达方式。 教师详细讲解,并且总结有效的记忆方式 学生写出答案然后互相交换,集体看大屏幕订正答案,之后领读。 让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描述,最后让学生自己边做边说。 两人练习,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三人一组,一人表演,另外两人对话练习。 教师领读,学生两人进行对话练习,互相帮助。 加强巩固练习提示学生上课时间到了,精神要集中.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相关知识,为新授内容做准备。 回忆现在进行时的定义和构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总结能力。 通过做题,让学生更深刻的记忆理解这些规则。 激发学生运用现在进行时的强烈愿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再一次学习的机会。 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学生熟练掌握现在分词的变形规则,流利的表达所学句型。篇12:七年级下教案(第3课)
七年级下教案(第3课)
第三课 芦花 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笔下的芦花荡宁静和谐的意境。2.体会质朴传神的笔墨中蕴含着的作者对自然深切的感情,培养对生命的热爱。 说明:本文选自德富芦花的散文集《自然与人生》,该散文集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 日本文学一向就有对大自然的热烈歌颂的传统,在日本文学里,自然比人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与尊重。德富芦花的散文,篇幅短小,构思新巧,笔墨灵秀,可以说是不分行的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品读文章基础上,透过朴实传神的语言,体会作者寄寓的感情。2.难点:体会芦花荡的恬淡、和谐、宁静和盎然的生气。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说到芦花,我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诗意的感觉,哪些同学能说说自己对芦花的认识?2、读了唐代诗人雍裕之的诗――《芦花》,你对芦花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了解?(学生:作者是如何描写自己所爱的芦花的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书中圈划关键词句。然后,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细细品读。)2、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3、“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芦苇荡的描写,寄寓了他怎样的感情呢? 学生一 边听老师朗读,一边圈划关键词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朗读。 学生在感知基础上,进行概括交流:学生通过对“如雪的芦花”、“一条碧水”、“万顷芦花,倒映水中。渔歌和橹声,此起彼伏”等词句,体会作者营造的一种恬淡、和谐、宁静而有盎然生气的意境,进而感受作者对大自然静观、沉浸中深切的爱。 感物生情 深化主旨 1、宁静和和谐被尖利的枪声划破,作者用“失魂落魄”的鸟、“萧萧而鸣”芦花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2、介绍日本军国主义反动本质日益暴露的情况下作者思想的急剧变化,启发学生理解深化的主旨。 学生根据散文集《自然与人生》创作的时间――1901年,结合老师对作者的介绍和历史知识,讨论交流对文章更深层次的思考:作者既有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热爱、希望人们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更有对所有生命的关爱、对现实生活的批判。 本环节的两个问题的设计,体现对文本深度的.挖掘,这样就照顾到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当然,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不应强求目标的达成。第二个问题是基于第一问的跨越,使学生由读作品进而读作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积累情感和思想。 积累语言 交流感受 1、本文的语言非常优美,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熟读成颂。 2、对喜欢的句子,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吗? 学生熟读美句,交流赏析。 尊重学生个体的理解和感物,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情趣。 拓展迁移,培养能力 1、早春的一点绿,阴暗角落里的一片苔藓,夕阳的一抹余辉,都是生活对我们的赐予。你能借这些景物来寄寓怎样的感情呢? 学生思考交流,注意赋予这些景物以思想和感情。 训练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学会寄情于物。 课后作业,反馈延伸 1、摘抄文章优美的语句,进行赏析、背诵。2、请选一种生活中的景物,谈谈以此寄寓自己怎样的感情。 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 进行语言的品味和积累,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初一历史下册第3课教案】相关文章:
7.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10.历史开学第一节课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