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教案
“竹陌猪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有教无类教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有教无类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
《有教无类》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评析】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评析】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7、【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8、【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评析】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10、【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三、小结 本文我们学习到了孔子关于教育和教与学的一些篇2:选修语文《有教无类》教案
选修语文《有教无类》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2、领会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辞世后,一些封建君王给孔子屡加尊谥,如鲁哀公的'尼父',汉元帝的'褒成宣尼公',唐太宗的'先圣',宋真宗的'至圣文宣王'等.但最终固定下来并被普遍接受的,是明世宗的'至圣先师',旧时的学堂,大多悬挂孔子像,尊孔子为'万世师表'.孔子作为教育家的至尊地位,即使在其反对派那里,也无法动摇.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但在孔子之前,文化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即所谓'学在官府'.直到孔子创办私学,才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格局.
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既来自其首创私学之功,更在于其'有教无类'(《卫灵公》)主张的提出和实践.所谓'有教无类'。这四个字也是我们这整课的纲目,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教学。
二、思想理解。
我们怎么去理解这四个字呢?按照书上的解读就是“只有教育的普遍推行,没有类别的区分”,换句话说什么样的学生孔子都教。这个是有据可查的,《荀子·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yǐnkuò,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然而,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同样,有教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能够想到这四个字。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从儿时起便研习礼仪,且'十有五而志于学',终成一代宗师。通过对个人及门下弟子成长经验的总结,孔子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其中的'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和环境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相距悬远.根据这一认识,孔子曾极具挑战性地认为:'雍也可使南面.'(《雍也》)雍即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虽然冉雍的父亲是'贱人',但因为有良好的德行,孔子认为他可担当君主之大任.此言一出,对其弟子和后儒影响极大.颜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这些肇始始于'性相近,习相远'的认识结论,体现了人生而平等的政治意蕴.孔子认为平民通过教育和实践亦可达致大境界,可以有大作为,这是他把平民列入教育对象的认识基础。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其次,也来自他的仁爱思想.据《左传·昭公十年》记载,到春秋时期,在统治集团中,仍奉行'人分十等'的等级制度,马夫牛牧等底层民众被列在十等之外,几近不人.而孔子则坚持主张'仁者爱人'。《论语·乡党》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马匹是当时的主要运载和耕作工具,历史上有'匹马束丝'换五名奴隶的记载.在马厩工作的,当是马夫和驭者之类.孔子从朝庭下班后发现家中的马厩失火,首先关注的是伤人没有,既体现了他对人的重视。有了这种思想理念,其打破等级界限办学授徒,就是应然的事情了。
三、思想分析。
刚才我们说,孔子的'有教无类',既是学生不分资质,也是一个教育效果的表示。第一层的意思,不仅是孔子作为老师的想法。也贯彻于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虽资质不同,表现各异,孔子在评价上也不尽一致,但在日常教育中却一视同仁,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下一课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有一位叫陈亢的学生曾向孔子的儿子伯鱼打探:'您在老师那儿得到过与众不同的传授吗 '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时,他问我道:'学诗没有 '我回答说:'没有.'他便告诉我:'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退回便学诗.另有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时,他问我道:'学礼没有 '我回答说:'没有.'他便告诉我:'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凭.'我退回便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件事.'陈亢回去后,非常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知道学诗,知道学礼,知道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季氏》)陈亢的结论是很公允的。
第二层意思,有教的目的是为了无类。那么,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这种“类”的区分,在教学上就要有类,一堆学生吃大锅饭,每人都吃一碗,肚量大的饿死,度量小的撑死,怎么无类呢?那就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课本上有两个例子: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同他研究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孔子重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不聪明,自己又讲的太玄妙。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后面的一段《论语》证明了这一点: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启发之外,“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循序渐进。
另一则,讲的是孔子的非常有侠气的弟子子路。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吗(闻斯行诸)?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做(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听到了就去做吗(闻斯行诸)?孔子说,当然,听到了就该去做(闻斯行之)。这下子公西华不懂了。同一个问题,怎么会有两种答案呢?所以他对孔子说:“赤也惑,敢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求,就是冉有。由,就是子路。退,就是退缩。兼人,就是勇为。冉有这个人,大约比较瞻前顾后,因此孔子鼓励他勇往直前。子路这个人,则胆大妄为,因此孔子告诫他不要听风就是雨。孔子的因材施教,这条记载就是证明。
四、课后思考。
1、从课文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途径是什么,也就是说他的教学方法有几种?
第二课时
一、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孔子教育的基本思想——“因材施教”。那么,孔子是通过哪些途径因材施教,教什么,效果又怎么样呢?
二、教育目的。
孔子为什么兴办私学?为了敛财?显然不是,孔子是有他的想法的。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作为上层建筑的“周礼”,在一些方面已显露出不能与新兴的生产力相适应,需要进行改革。孔子的政治活动就是对“周礼”进行维护和改革。所以《论语》中很多地方提到了“为政”的事情。孔子怎样才能参与政治或者影响政治呢?
有两个办法,一是游说君主,游说的对象,包括国君,也包括执政的大夫。据钱穆先生《孔子传》和李零先生《丧家狗》,公元前5,即孔子三十五岁那年,他到过齐国。公元前4(孔子五十五岁),到公元前484年(孔子六十八岁),周游列国十四年。出国的目的,一是“从政”,二是“为政”。也就是说,如果有可能,孔子希望能在某个国家做官,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如果做不了官,则希望能够游说执政者,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如果活到今天,肯定会上“百家讲坛”,或者在网上开博客。这实在比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效率高多了。
孔子第一次出国,见了齐景公;第二次出国,在卫灵公、陈涽公、卫出公那里做过官,见过楚国的叶公,还打算见赵简子和楚昭王。但孔子的官做得并不开心,事也办得不顺。据《史记·孔子世家》,齐景公想用他,被晏婴拆台;楚昭王想用他,被子西拆台。齐景公原本是要把尼谿(尼溪)之田封给孔子的,晏婴如此这般一说,齐景公就变了卦,对孔子就敬而远之了(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后来干脆客客气气地把他打发回去。齐景公的做法也很绝。他先是谈待遇,说季孙氏那样的薪水寡人可是开不了。然后是找借口,说寡人老朽,没法用先生(此事《论语·微子》也有记载)。孔子只好回国。同样,楚昭王原本是要封给孔子七百里地的,子西头头是道一说,楚昭王就变了卦,孔子也只好离开楚国。总之,孔子转了一大圈,还是没有出路。有个郑国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
从政不如意,孔子选择了第二条路:育人。换句话说,就是把自己的学生培养出来,和许多经历过_的父母一样,自己年轻时的理想没有实现,就常常对大家说一句话“我们的希望就都在你们身上了。”孔子就让他的学生去从政、为政,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讲学,可以看做是孔子内在价值的外化。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
孔子招学生,都教些什么,又怎么教?
孔子的教学,有四门功课:【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孔子教授学生古代文献,行为处世方法,忠诚和诚信。也就是说,孔子教是四门课中一门是“文化课”,一门是“实践课”,另两门的“思想品德课”这和孔子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所以孔子教学生,主要也就两条:一是做官,二是做人。
怎么教呢?上节课让大家会去思考,大家有什么结论了?(学生讨论)
主要也是两条:一是讨论,二是答问。
讨论的例子我们之前读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
答问的记录,《论语》中有很多。我们的课本上有这样一则:
【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张问:“子文三次做宰相时,没感到高兴;三次被罢免时,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地办理交接事宜,怎样?”孔子说:“算忠心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跑了。到了另一国,他说:‘这里的大夫同崔子一样。’又跑了。再到一国,再说:‘他们同崔子一样。’再跑了。怎样?”孔子说:“算清白了。”问:“算仁吗?”答:“不知道,哪来仁?”学生问孔子答,这是论语中表现出的孔子主要的教学方式,但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回答是很谨慎的,“未知,焉得仁?”一方面,说明“仁”的标准是很高的,第二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在弟子的面前是不妄言的。
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的问题,也主要是做官和做人。易中天教授统计了一下,《论语》书中,孔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包括做官、事君、为政),19次。其次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12次。再次是问仁,9次。又再次是问礼,5次;问孝,3次;问君子,3次;问士,2次。其余,如问友、问知、问明、问达、问行、问好恶、问做人也都可以归入问仁问孝一类。有人问过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没学过(《论语·卫灵公》),也有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这两个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拒绝回答当然也是回答。答案就是:这些问题我没兴趣。感兴趣的,只有政治学和伦理学。其实即便是问文学,孔门师生也能扯到政治伦理上去。比如课文当中举得这个例子: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向孔子问诗。子夏,就是卜商,比孔子小四十四岁。有一次子夏问:《诗经》上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什么意思呀(何谓也)?课本翻译为“未染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裳”,值得斟酌。“素以为绚”可以看做一个宾语前置,即“以素为绚”,翻译为“以本色为美”。这三句诗的意思是:笑容甜甜的,眼睛亮亮的,最本色的,就是最美丽的呀!
这个意思很清楚,子夏为什么还要问?显然,他是要“举一反三”。于是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绘事,就是画画;后素,就是“后于素”。也就是说,画画,要先有白底子,然后才能画花纹。这就已经是由此及彼,说开去了。谁知子夏竟大受启发,高兴地问:“礼后乎?”什么叫“礼后乎”?就是说,礼,也像绘画的花纹一样,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子一听,喜出望外地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呀(起予者商也),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在孔子看来,礼乐也是要先打底子的。拿什么打底子?仁。仁爱或者仁义,就是礼乐的底子。仁为礼乐之本,当然要先仁义而后礼乐。这就叫“礼后”,或者说“仁先礼后”。
不过这样一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的本意就变了,不再是“以本色为美”,而是“以本色为底”。所以课本的翻译,虽未必是诗的原意,却符合孔子的想法。曲解诗意的,不是课本,倒是孔夫子。那么,是孔子不懂诗吗?不是。他是故意曲解,也就是要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事。原意不原意,曲解不曲解,严谨不严谨,他可不管。孔子的“曲解诗意”,其实是不怎么好批评的。环境不同,目的不同,想法也不同。孔子和子夏谈诗,并不是做研究,而是讲道理。子夏问,孔子答,目的都不在诗之中,而在诗之外。诗的本意,也就并不重要。只不过这个弯,也实在转得太大了一点,让我们看得一头雾水。
《论语》当中孔子也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过总结。一方面是客观上的启发,另一方面是主观上的思考:
1、【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
2、【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结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
3、【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想事,越学越糊涂;想事不读书,越想越头痛。”
第一句话,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个深谙教育心理学的孔子,这个老师有点坏,“愤”“悱”两个字,仿佛让我看到她对着学生一脸悠然自得说:“很难吧~不知道了吧~不知道就在想一想啊~想不出来了吧~好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一副欠扁的样子,但你又确实想知道,能奈他何。也就是说,一定是学生很想知道了,他才说,因为他知道这样的教学效果最好。不像我们,大家不一定想知道,我在这里说的满头大汗,所以大家回去记不住什么。、
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孔子重视思考和学习的关系。这种关系荀子也论述过,他说的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让他们记住,还得有时间让学生来回味。这种状态我很认可。但是,很不幸的,大家生活在一个学都来不及的时代里,思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没事多发呆,好好想想自己的人生,想想学过的知识。
四,总结。
就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才成就了他大成至圣先师的荣耀。孔子办学是“有教无类”,前提只是每个学生交“十条干肉”,教的是政治学和伦理学,都是实用的学科。按现在观点,孔子是以“市场化”方式办学。这就要求孔子教育思想必须紧扣时代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较高的就业率。虽然没有国家直接采纳孔子建议,但孔子一生培养了3000多名学生,除了个别人“有志于学“不入仕外,没有一个人没找到工作。按现在观点,就业率是100%。因此,孔子的教学活动总体上是成功的。按现在观点,孔子的私立学校相当于现在的党校或行政学院。山东曲阜孔子的墓志铭是:“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这个概括比较准确。
五、课后作业。
1、预习《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2、背诵5、7条。
(参考资料:《易中天说诸子百家》《方尔加说孔子》《于丹论语智慧》《论语讲座》
《有教无类》原文及译文
【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2)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4【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1)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2)三已:三,指多次。已,罢免。(3)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4)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5)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6)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评析】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5【原文】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3)隅:音yǔ,角落。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6【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评析】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7【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8【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评析】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9【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评析】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10【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1)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2)。”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3),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前两句见《诗经·卫风·硕人》篇。倩,音 qiàn,笑得好看。兮,语助词,相当于“啊”。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 (2)绘事后素:绘,画。素,白底。 (3)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子夏名商。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有教无类》教学反思
《有教无类》这篇课文属于高二《先秦诸子散文》中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所以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时间。除了帮学生品析课本上的语言,另外也选取了一些课外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尤其是语录体作品的语言很有特色,简短的文章,以人物对话的记叙传递了孔圣人深刻的教育思想。这课谈到的事孔子的教学原则,其中涉及到一些教育方法和学习心得,在这里我把人文性的落脚点定位于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的来源,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并从语言文字中具体感知孔子是个怎样的人物。而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从对话弄清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明白他的教育思想道理,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即是教学的难点。
高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大教育家孔子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开始时我就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评价孔子,一方面加深对孔子了解,另一方面引出课题,从教育史上谈孔子,他作为教师的地位和影响,导入主题“有教无类”。
在具体操作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些语言的精妙之处,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训练和指导。这不仅符合该类课型的特征,又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使文本的“召唤结构”和学生的“阅读期待”相互交融,产生了和谐的共鸣、共振,使课堂极富张力和魅力。
我发现,教学中“静思默想”和“反馈交流”是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孔子的品质的,如果能适当追问,引领学生的感悟走向深入,充分发挥师生对话的作用,就更好了。语文课堂中的思想教育其实就蕴含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对课文的朗读中,蕴含在学生的回答中,这样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得到了统一。
所以,为了让语文课更加高效,教师必需吃透文本,简化头绪,扎实教学,这是我对《有教无类》一课的反思。
篇3:六、有教无类
六、有教无类
*六、有教无类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
2、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二、【预习检测】
1、字音
终夜不寝( ) 殆( )
贫而无谄( ) 切磋( )
终夜不寝(qǐn) 殆( dài )
贫而无谄( chǎn ) 切磋(cuō )
三、【自主学习】
通读全文,疏通文义,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背诵第5、7则。
四、【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翻译下列加点的字词及划线的句子。
1、【原文】子曰:“有教无类。”
2、【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3、【原文】子路问:“?”子曰:“有父兄在,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4、【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5、【原文】子曰:“”
6、【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7、【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9、【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10、【 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小组代表讲解文段,翻译句子,第一文库网点出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教师补充。
二、文中第9则和第10则引用了《诗经》中的语句,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分析:在这两则对话中,孔子对子贡和子张的反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对学习中的思考和联想的肯定。孔子和其弟子谈话中引入《诗经》中得这两句话,剥去了其表面上的显性的东西,深入其思想的深处。
解答:为体现孔子注重引导和联想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一种铺垫和辅助作用。
三、讨论:什么是有教无类?你觉得在现实中,老师怎样做才是“有教无类”?
参看教书用书思考与练习二。
五、【延伸拓展】
如果换位思考,你是老师想怎样教育学生 ?
六、【巩固测评】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受到老师的启发,认为就象《诗经》所说的,完善人格要象玉石器物的磨制一样,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B、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二者是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区别。前者只是物质追求;而后者则是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
C、孔子认为做人不仅要做到在贫穷的时候能够不去讨好人,富裕的时候不骄傲自大;还应该在精神上追求乐和礼,做到居贫乐道,处富好礼。
D、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循循善诱,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有所体会,达到认知。
(2)“举一反三”是孔子的重要教学方法,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孔子这一教学方法的`理解。 答:
(1)B(“前者只是物质追求”有误,应是“前者只限于对贫富本身的态度”)
(2)孔子以为学习、学问的妙处在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循循善诱地加以启发引导。上一选段中,孔子先肯定了子贡的看法,进而指出自己的认识。子贡颇受启发,认为《诗经》上所说的大概就是老师的意思。孔子告诉子贡一件事,他能加以发挥,推知另一件事,这就是举一反三。现代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但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精神却并没有因此而过时,依然值得我们谨记。
篇4:有教无类造句
1、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为人师表还要记住一句话叫住有教无类。
2、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水中悟出了道理,可见是有教无类。
3、在中国,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4、瑜伽老师有教无类,不分种族、国籍、性别、性向、社会和经济阶级。
5、老师有教无类的去教书,学生井然有序的学习,才能够提高我们的成绩。
6、我们老师教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可以有教无类。
7、他的教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有教无类。
8、你有教无类的讲话让我听了之后一直感触颇深。
9、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10、孔子当年认为弟子不分贫富,而有教无类,据说他的高徒颜回家里就很穷。
11、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教无类。
12、王老师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尽心尽力地教导学生。
13、所以学无止境,有教无类,老师也要感恩学生,也是令他的教法,不断增加智慧的老师。
14、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推行以来,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使得许多贫苦人家的子弟也能接受教育。
15、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有教无类,嘉惠无数莘莘学子。
16、我们坚信有教无类,以配合学生个体需要和群体差异。
17、一个真正合格的老师不是有教师资格证而是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18、在我们老师心目中总是有教无类的,没有好学生与坏学生。
19、不论学生的贫富贵贱,身为一个老师都应一视同仁、有教无类。
20、持着有教无类的信念,他不顾生活条件艰困,自愿到离岛教书。
篇5: 有教无类造句
有教无类造句
1、在这种教育模式盛行后,美国开始出现了有教无类的免费教育制度。
2、瑜伽老师有教无类,不分种族国籍性别性向社会和经济阶级。
3、故意以身家设置门槛,励志书籍,又透露出庸俗的成功观,违背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4、但是我看他这次回来,态度也算不错,本着有教无类的理念,我们就应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5、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水中悟出了道理,可见是有教无类。
6、青少年教育转化工作中要注重“有教无类”。他们身上都有自我的长处和优点,只是在文化成绩和自我管控潜质上有缺陷,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坏孩子。
7、师弟莫要如此,学院教育有教无类,虽然有一些败类混杂其中,但是也出了不少正直之人。
8、从整个社会来讲,“有教无类”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而从个体学生的角度来看,“有教无类”使得所有人都有理解教育的可能。
9、我们坚信有教无类,以配合学生个体需要和群体差异。
10、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醒要作到“有教无类”,在教师的心灵天平上,给每个学生都就应是同样的砝码。
11、当年须菩提祖师招收徒弟,有教无类。
12、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开设私学的办学实践,打破了西周学在官府的局面,促进了华夏文化的'兴起。
13、一位对学生充分信任的老师,一位有教无类的老师。
14、而上清灵宝天尊通天教主却是有教无类。
15、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好处。
16、儒家一向主张有教无类,因此浩然九州剑会的人很多,但是全本的浩然九州剑,能够知道的也就那寥寥几人罢了。
17、数千年前,老祖宗孔子便有言“有教无类”,表达了一种朴素的普惠教育理念,认为要对孩子施以平等的教育资源,而不因禀赋差异有所偏倚。
18、EMBA很好地贯彻了孔夫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寓教于乐。
19、咱们清梦斋收人向来都是有教无类,只要你有那本事,你是熊瞎子我们也不管你。
20、王老师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尽心尽力地教导学生。
21、他的教书有一个个性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篇6:有教无类释义及例句
例句
1、然而,女性却等了好多个世纪,才等到进入学堂的那一刻,即便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也无法解救女性于历史宿命的困境。
2、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推行以来,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使得许多贫苦人家的子弟也能接受教育。
3、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有教无类,嘉惠无数莘莘学子。
4、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是最早的可追溯的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
5、我们可以在强调责任心的同时纠正《有教无类法》的失误,这意味着兑现我们所承诺的资金。
篇7:有教无类优秀议论文
有教无类优秀议论文
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人认为应该实现大众化的普及教育,并以有教无类作为其行动的口号。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主张在许多时候并未得到全面的实行。
所谓的有教无类,是说只要存在着社会需要,就应当不分类别,不论对哪一类人都给以教育。然而在遥远的古代,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有书本知识的人还不是很多,而当时又需要有知书达理的文化人来处理各类事务,所以同样存在着兴办教育传授某些知识技能的空间。由于有人不喜欢当时的所谓礼崩乐坏,以及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克己复礼的人才,便通过招收弟子的方式,开办了早期的私立学校。并且宣称,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教育,没有等级地域之类的区别。而那些想要读书上进的'人在有幸被收为弟子以后,就要带上一捆干肉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虽然说是有教无类,但是不管怎么教也都照例是不能白教的,必须要收了那捆干肉才好说话。在课程设置上,也与平常人希望的有所不同,学业有成的弟子起码要能达到适合作官的标准,而对平常人有用的务农种菜那样的本事则是不教的。在应试制度出现以后,读书和考试便成了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寻常之事。为了出人头地而外出赶考,便成了许多读书人十年寒窗呕心沥血趋之若鹜乐此不疲的事情。
在以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年代,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有很多都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形成的。在此后的阶段,受到学校教育的人数有了明显增加,总体和平均文化水平也在逐年提高。随着时代的变迁,考虑到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随后又在各地逐步开展了普遍的吸收适龄儿童入学的义务教育活动,为以后的脱贫致富提供了便利条件,因而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如今的文化教育事业已是遍地开花欣欣向荣。而以各级学校为主导的应试教育仍是培养造就人才的主要途径。
然而由于教育资源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均衡,导致了部分地区教育资源稀缺的局面。而在某些地区,教育资源又显得非常密集过于集中。长期以来与升学率挂钩的应试教育及其运作模式,也使局面变得更加严峻。由于追求在行业内的前途和名利地位,以及为了谋求某些利益而出现的人为运作,致使学校教育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造成了择校之风愈演愈烈的局面。重点校与普通校以及其它方面的区分,使得分类教育的模式广泛存在且日益根深蒂固。在某些相关方面人员调整学校布局重新分配教育资源的状况下,造成了边远地区许多学生无校可上无师来教的局面,使读书学习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某些相关方面人员坚持下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以及对教育资源的非正常应用,改变了平等教育的理念,使许多本来可以得到造就能有光明前途的人处于被冷落被排斥的境地之中。以往倡导的有教无类,在如今却依然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没有相应的渠道和独特的本事,想要进入心目中的好学校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在许多地方以强调技艺而实行的试卷外的加分,也是造成那些非正规高收费的补习培训机构在社会上流行,继续加重学生课外负担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对现有学校系统的状态和运作模式进行识别和调整。通过对现有局势进行认真的研讨,寻求妥善对策纠正以往出现的偏差,使更多的人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享受到教育带来的好处,从而能够推动经济发展,造福整个世界。在完成应试教育计划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到民众的利益和当前环境,继续推行和发展普遍义务教育,使课内教育能够在提高文化水平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作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之一,在目前的格局下要实现真正的有教无类也许还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如何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教无类,既是需要许多人关心关注,也是需要有关方面和民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才能完成的事情。
篇8:有教无类造句怎么造
4、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是最早的可追溯的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
5、我们可以在强调责任心的同时纠正《有教无类法》的失误,这意味着兑现我们所承诺的资金。
6、我们坚信有教无类,以配合学生个体需要和群体差异。
7、在这种教育模式盛行后,美国开始出现了有教无类的免费教育制度。
8、瑜伽老师有教无类,不分种族、国籍、性别、性向、社会和经济阶级。
9、在中国,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10、王老师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尽心尽力地教导学生。
篇9:有教无类的造句
关于有教无类的造句
关于有教无类的造句
1、然而,女性却等了好多个世纪,才等到进入学堂的那一刻,即便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也无法解救女性于历史宿命的困境。
2、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推行以来,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使得许多贫苦人家的子弟也能接受教育。
3、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有教无类,嘉惠无数莘莘学子。
4、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是最早的可追溯的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
5、我们可以在强调责任心的同时纠正《有教无类法》的失误,这意味着兑现我们所承诺的资金。
6、我们坚信有教无类,以配合学生个体需要和群体差异。
7、在这种教育模式盛行后,美国开始出现了有教无类的免费教育制度。
8、瑜伽老师有教无类,不分种族、国籍、性别、性向、社会和经济阶级。
9、在中国,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10、王老师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尽心尽力地教导学生。
11、所以学无止境,有教无类,老师也要感恩学生,也是令他的教法,不断增加智慧的老师。
12、持着有教无类的信念,他不顾生活条件艰困,自愿到离岛教书。
13、不论学生的贫富贵贱,身为一个老师都应一视同仁、有教无类。
篇10:怎么用有教无类造句
怎么用有教无类造句
1、在中国,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2、所以学无止境,有教无类,老师也要感恩学生,也是令他的教法,不断增加智慧的老师。
3、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是最早的可追溯的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
4、我们可以在强调责任心的同时纠正《有教无类法》的失误,这意味着兑现我们所承诺的资金。
5、在这种教育模式盛行后,美国开始出现了有教无类的免费教育制度。
6、1983年《危机中的国家》报告和最近的《有教无类》法案都给更年幼的学生带来更多的家庭作业。
7、瑜伽老师有教无类,不分种族、国籍、性别、性向、社会和经济阶级。
8、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9、“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之一,蕴含着教育公平的理念。
10、这的确印证了我校一向所贯彻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哲学。
11、孔子的确是人类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有教无类”的原则教育鲁国的学生,也教育当时其他国家的学生。
12、然而,女性却等了好多个世纪,才等到进入学堂的那一刻,即便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也无法解救女性于历史宿命的困境。
13、我们坚信有教无类,以配合学生个体需要和群体差异。
14、在第四章中,作者指出:作为东西方教育和文明代表的大教育家,孔子与苏格拉底对待学生都是一视同仁,有教无类。
15、美国学校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质量差。《有教无类法案》使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
16、像是我理应像孔子一样,有教无类,来者就教。
17、吴丕,《关于“有教无类”的思考》,《北京大学学报·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专刊》1995年。
18、孔子强调“有教无类”,提出“君子和而不同”。
篇11:有教无类的成语故事
【汉语拼音】
【成语解释】
指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语出《论语.卫灵公》。
【成语典故】
《论语.卫灵公》
子曰:“有教无类。”
【成语注解】
1、类:等第种类。
【成语出处】
1、《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2、《隋书.卷四二.李德林列传》:“有教无类,童子羞于霸功;见德思齐,狂夫成于圣业。”
3、唐.白居易〈省试性习相近远赋〉:“原夫性相近者,岂不以有教无类,其归于一揆?习相远者,岂不以殊途异致,乃差于千里?”
4、《旧唐书.卷一九四.突厥列传上》:“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古先哲王,有教无类。”
5、《宋史.卷二八七.陈彭年列传》:“本仁本义,可以弭兵。是为齐礼,亦曰好生。有教无类,自诚而明。”
6、《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安老爷是有教无类的,竟熏陶得他另变了个气味了。”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指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
使用类别 用在“平等教育”的表述上。
【近义词】:
一视同仁
【反义词】:
因人而异
【参考词语】:
无类之教
【汉语拼音】:
有教无类造句
1、然而,女性却等了好多个世纪,才等到进入学堂的那一刻,即便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也无法解救女性于历史宿命的困境。
2、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推行以来,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使得许多贫苦人家的子弟也能接受教育。
3、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有教无类,嘉惠无数莘莘学子。
4、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是最早的可追溯的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
5、我们可以在强调责任心的同时纠正《有教无类法》的失误,这意味着兑现我们所承诺的'资金。
6、我们坚信有教无类,以配合学生个体需要和群体差异。
7、在这种教育模式盛行后,美国开始出现了有教无类的免费教育制度。
8、瑜伽老师有教无类,不分种族、国籍、性别、性向、社会和经济阶级。
9、在中国,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10、王老师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尽心尽力地教导学生。
11、所以学无止境,有教无类,老师也要感恩学生,也是令他的教法,不断增加智慧的老师。
12、持着有教无类的信念,他不顾生活条件艰困,自愿到离岛教书。
13、不论学生的贫富贵贱,身为一个老师都应一视同仁、有教无类。
篇12:成语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成语解析
拼音:yǒu jiào wú lèi。
释义:类:类别。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用法:作主语、定语、宾语。
结构:紧缩式。
词语色彩:褒义。
押韵词:食不遑味、凤冠霞帔、为山九仞。
正音:教:不能读作“jiāo”。
篇13:有教无类成语出处
有教无类成语出处
【拼音】yǒu jiào wú lèi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释义】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用法】作主语、定语、宾语;指教育
【结构】紧缩式
【押韵词】食不遑味、今夕有酒今夕醉、凤冠霞帔、脏心烂肺、为山九仞,功亏一篑、邑犬群吠、度日如岁、一时口惠、桃夭柳媚、千夫所言如一喙、......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受到排挤,带领几十个弟子开始周游列国。到达卫国后,当时的卫灵公年迈,太子蒯聩与卫夫人南子的斗争很激烈,孔子也不能插入卫国政坛,他们在子路妻兄颜浊邹家驻扎,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还是收下颜浊邹这个粗俗的弟子
【成语示例】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成语例句】
◎ 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体系。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有教无类教案】相关文章:
1.有教无类造句
3.教案
4.曹冲称象教案
5.《时分秒》教案
6.燕子教案
7.蜡烛 教案
8.幼儿园教案
9.教案幼儿
10.ppt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