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秋游景山的教案

秋游景山的教案

2023-02-25 08:15: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发条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秋游景山的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秋游景山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秋游景山的教案

篇1:《秋游景山》 之三

《秋游景山》 之三

教学目标:

1、 能领悟作者按方位顺序,有重点地记叙游览过程的.写作手法。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7自然段。

3、 激发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跟着旅游团去旅游,是谁领着你们游览的?(导游)

今天,我们正好有一个旅游团想去北京的`景山公园游玩,请你来当小导游好吗?

我们一起出发吧!

2、读课文,画导游图:

1)老师现在是游客了,小导游,请问今天你准备带我们去哪些地方看哪些景物?导游图准备好了吗?

2)请我们的小导游赶紧画一张导游图,我们好出发去游玩啊!

3)填图(完成事先发下去的一张图)

4)请X导到电脑上来点一点,告诉我们今天游览哪些景点。

哦,我看明白了,原来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多景物啊。

4、仔细学文,介绍景点:

好的导游到每个景点都会向游客介绍,请你读课文准备,把你最喜欢的景点,介绍给大家。

1) 同桌互相介绍

2) 指名介绍

3) 指名三人有顺序地介绍,一人介绍一个景点。

5、积累

1) 读课文,选择你最喜欢的语段读一读,然后把它记在脑子里,以后向别人介绍。

2) 自由准备。

3) 指名读或背。

6、作业

完成作业本上剩余作业。◆ [-12-5]

《秋游景山》教学设计之三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秋游景山的教案

秋游景山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2、3段,理解词语“果实累累”、“拾级而上”、“举目远眺”、“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意思。

2、读懂作者按游览顺序及方位顺序观赏景物的'方法。

3、初步了解抓住重点事物写出其特点的方法。

4、让学生感受到景山公园美丽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第三段,读懂作者按方位顺序观赏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进入角色,相互协作,自主感悟。

1、走进大门。复习朗读第一段,再现情景

2、进入果园。

(1)情景感知。多媒体展示果园图。(整体图,果实累累局部图)

(2)交流感受。观察说图,体验“果实累累”(说品种,说数量,说重量,说特点。)

(3)学文体验。读第二段。划:景物、特点。悟:词句美。说:感悟体验

3、登亭远眺

(1)情景感知。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北京。

(2)学文体验。自读:读远眺北京城西、南、东三个方向的美景的词

自悟:划出描写景物及特点的词句,体验词句美。

(3)作交流。说说自己登亭远眺中哪个方向的景物印象最深?

随机出示相应画面

交流感悟体验:重点讨论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读懂课文如何写出北京城的美丽,体验文字美举目眺望(美丽)

朝西望:洁白如玉明亮一只只一片片

向南望:庄严金装雄伟延伸

往东看:鳞次栉比新型纵横交错巨人的步伐

(4)再现情景,梳理游踪

秋游景山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3:秋游景山的感知教案

秋游景山的感知教案

【教例】四年级《秋游景山》

第一自然段:“……走进公园大门,抬头望去,山顶上的万春亭红柱黄瓦,在茂密的树木映衬下,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段话中的“映衬” 这个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谁能告诉大家,“映衬”是什么意思?

(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映衬”就是“衬托”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字典里查出来的。

师:那“映衬”“衬托”到底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它们讲清楚?

(此时学生感到困难,无人举手回答。)

师:看来要真正学懂一个词语,还不是查字典那么简单,还得读读课文中的句子,找出课文中是什么“映衬”什么。

(学生开始细读课文,然后纷纷举手。)

生:是茂密的树林“映衬”着红柱黄瓦的万春亭。

师:(出示“万春亭”的小图片)这是什么?美吗?

生:万春亭。美。

师:(出示“树林”的大图片)这是什么?

生:茂密的树林。

师:(演示:用“树林”的大图片作背景,把“万春亭”的小图片放到背景上去。)你们觉得这“万春亭”怎么样了?

生:万春亭好美啊!

生:万春亭比原来更美了。

师:对了,像这样一种事物在另一种事物的对照下,更突出了,更美了,就叫做——

生:(齐答)映衬。

师:(出示课文句子:红柱黄瓦的万春亭,在茂密的树木映衬下,像一幅美丽的图画。)谁能给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并且不改变原来的意思?

生:在茂密的树木映衬下,红柱黄瓦的万春亭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生:茂密的树木映衬着红柱黄瓦的万春亭,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生:茂密的树木把红柱黄瓦的万春亭映衬得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①(什么)在(什么)的映衬下 ————②在(什么)的映衬下,——③(什么)映衬着(什么),——④(什么)把(什么)映衬得——。这是“映衬”的四种用法,下面请大家挑选自己喜欢的一种来说一个句子。)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气氛相当热烈。)

【评析】

这个训练克服了词语教学中重抽象释义,轻形象感知的积弊,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入手,借助形象的图片演示和句子的变式训练,引导学生亲身去感受领悟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整个训练经感知理解为起点,以积累为手段,以运用为目的,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实乃词语教学的“高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中,教师不但准确了解学情,而且还能充分展示学情,抓住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并以此为教学的契机,细致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篇4:12 秋游景山

12 秋游景山

12 秋游景山

(第二课时)

执教者:城郊中心小学    费燕萍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2、3段,理解词语“果实累累”、“拾级而上”、“举目远眺”、“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意思。

2、读懂作者按游览顺序及方位顺序观赏景物的方法。

3、初步了解抓住重点事物写出其特点的方法。

4、让学生感受到景山公园美丽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重点学习第三段,读懂作者按方位顺序观赏景物的.方法。

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进入角色,相互协作,自主感悟。

1、走进大门。复习朗读第一段,再现情景

2、进入果园。

(1)情景感知。多媒体展示果园图。(整体图,果实累累局部图)

(2)交流感受。观察说图,体验“果实累累”(说品种,说数量,说重量,说特点。)

(3)学文体验。读第二段。划:景物、特点。悟:词句美。说:感悟体验

3、登亭远眺

(1)情景感知。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北京。

(2)学文体验。自读:读远眺北京城西、南、东三个方向的美景的词

自悟: 划出描写景物及特点的词句,体验词句美。

(3)作交流。说说自己登亭远眺中哪个方向的景物印象最深?

随机出示相应画面

交流感悟体验:重点讨论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读懂课文如何写出北京城的美丽,体验文字美举目眺望(美丽)

朝西望:洁白如玉   明亮  一只只  一片片

向南望:庄严  金装  雄伟  延伸

往东看:鳞次栉比  新型   纵横交错  巨人的步伐

(4)再现情景,梳理游踪

12 秋游景山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5:《秋游景山》说课稿

《秋游景山》说课稿

落实语文工具性,加强语文情感性,这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两大基点。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语文工具性和情感性的训练在实践中往往倚轻倚重,很难得到较好的统一。或是突出了工具性而削弱了情感性,或是加强了情感性而淡化了工具性。这样,追求语文训练工具性和情感性的有机统一,就成了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校语文组开展了专题研究。下面就结合说课来汇报一下。

一、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分析教材。

《秋游景山》是第七册第四单元重点课文,记叙了“我们”秋游景山时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色,全文技游览顺序可分为两段。先写走进公园看到的美丽景色,接着写来到果园,看到果实累累;秋色迷人,最后登上万春亭,举目远眺,北京城尽收眼底。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从语文课的工具性来分析,能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分段的能力,从而落实第四单元重点训练课目——学会按时间或地点变换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同时,也使其它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训练。再从语文课的情感性分析,课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首都北京园林建设和现代建筑的雄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北京的赞美之情。

像这样借景抒情的文章,我们就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又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使工具性和情感性相互结合,水乳交融。

二、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制定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再根据本学期教学目标“能按一定顺序给课文分段、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内容”。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会按时间或地点变换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25个新词。

2.能技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3~7自然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根据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全文教学任务,我作了这样的分配和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了解课文,给课文分段,读懂第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习第二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词义。

第三课时:进行词句和朗读背诵训练。

下面,我着重从工具性、情感性来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性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因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2.工具性目标: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景物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单元重点训练项日,确定课时重点是:技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难点是:感受景物的美。同时,也是从工具性和情感性两方面来确定的。

三、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选择教法。

从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习题导练法”,根据这个目标,把课文内容分解成各种类型的训练题,让学生通过当堂完成习题,进行语言的实践训练。

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用图画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

具体设计时,使两种方法融会贯通,相互交织,让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以情促练,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美、领悟美、体会美,进入语言学习的奇妙境界,这便是以练激情。并在训练设计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教法学法化,学法教法化”。

当然,两种方法结合是否和谐,还得看教程设计。

四、从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角度设计教程。

工具性情感性双性统一不能只显示于一、二个训练环节中,而应当蕴含于全部训练流程中。据此,我安排了以下四大环节:

1.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2.整体悟情,梳理结构。

3.细读品情,深究重点。

4.结课化情,巩固延伸。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每一步的设计: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大家还记得富饶的西沙群岛吗?还记得雄伟的赵州桥吗?还记得被誉为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吗?是啊!我们的祖国大好美景,真是数不胜数,特别是首都北京,更是令人神往,最近老师有位画画的朋友从北京回来,给我带来一幅图,我们欣赏一下(出示挂图)这就是北京的景山公园,请你看图这样说:景山公园。然后说:()景山公园()。”

这样设计有几个意图:

(1)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入胜的导语,色彩艳丽的图画,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并为整堂课定下情感基调,而且在特定情境中训练语言,培养学生会说话,并把话说具体的能力,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这样,两者相互结合,让学生有感而发,在愉悦的氛围中训练语言。

(2)从心理学角度讲,运用旧知引出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整体悟情,梳理结构。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先请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诵,再完成以下练习。

“我们走进(),看到山顶上万春亭和山脚下的大花坛,沿着山路来到(),看到各种果实累累,再沿山道拾级而上,来到(),美丽的北京城尽收眼底。”填三个地点,对学生来说是轻而易举,然后根据三个地点给课文分段。

这样设计有三个意图:

①根据阅读教学规律,从整体入手把握全局,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②通过配乐朗诵渲染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情境美,语言美。

③在这个情境中,运用习题导练法,化课文内容为习题,为学生铺设阶梯,佼学生分段能水到渠成,顺利达成训练目标。

(三)细读品情,深究重点。

这部分的学习,我主要抓了3个重点的句子,下面我以2、3两句为例来说一说,第二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

“盛开的菊花有()色的,()色的,()色的,还有()色的,真是()!”

“盛开的菊花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

前者重颜色,后者重形状,通过观察想象体会菊花的美。

学第三句话时,我设计了一个书面练习,让学生读后填空。

“()的海棠果

()的大柿子

()的大苹果”

再让学生连起来,用总起分述的结构练习说话。然后表演、朗读,体会课文拟人手法。

设计这样的练习,主要有3个意图:

1.从工具性的角度出发,体现训练综合性,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初步具有听说读写能力。所以,我在设计时,必须充分发挥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让学生多想、多读、多写、多说,使各种能力得到协调发展,我这里就设计了读的训练,想象力的训练和观察力的训练,还有说和写的训练,大大扩展了训练的总量,能提高40分钟的效率。

2.体现训练的转换性。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转换成有个性的语言,在学习心理中,有一个“内化”过程,以提高他们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体现训练的情感性。通过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景物的形象美、色彩美,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以练激情,既能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强化情感渲染,使情感性和工具性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四)结课化情,巩固延伸。

先让学生配乐朗读一、二两段,然后老师小结。

“远望万春亭,红柱黄瓦,绿叶映衬,美不胜收,盛开的菊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成熟的果子香气四溢,惹人喜爱,同学们,面对这一番景象,你会说什么呢?”

“在秋色的装点下,古老的北京城更加雄伟壮丽,现在让我们在果园里稍作停留,下节课我们再登上万春亭,远眺北京城。”这样设计的主要意图,顺着文章思路,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由情境联想到语言,情不自禁,有感而发,“好’派迷人的秋色!”这样,我们就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既达到了工具性目标,又达到了情感性目标,我再顺势利导,把着眼点出自然美引向北京城的建筑美、整体的美,使情感体验向深层次延伸。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的工具性和情感性,完全可以统一在训练过程中,我们用各种方式创设情境,在特定氛围中训练语言,以情促练,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再现情境,体验情感以练激情,佼两者在课堂训练的运行过程中化为一体,水乳交融,成为语文课堂的训练主线,使学生“认知”在训练中深化,“能力”在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训练中陶冶,语文素质在训练中得以全面发展。

篇6:秋游景山作文400字

秋游景山作文400字

10月的北京阳光灿烂。一天,凉爽的秋风把我们送到了景山公园。走进公园大门,抬头望去,山顶的万春亭红柱黄瓦,在茂密的树木映衬下,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山脚下是一个大花坛,盛开的菊花像节日的礼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

我们沿着山路来到果园。这里各种果树果实累累。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微笑;红艳艳的大苹果像挤在一起的胖娃娃,扒开绿叶笑眯眯地往外瞧;金黄的大柿子把树枝压弯了腰。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离开果园,我们沿着青石铺成的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万春亭。举目眺望,美丽的北京城尽收眼底。

朝西望,北海公园那洁白如玉的白塔,屹立在琼岛的顶峰。岛的四周是明亮的湖水。湖面上,一只只游船仿佛是一片片叶子,飘荡在水中。

向南望,庄严的紫禁城建筑群展现在眼前。披着金装的故宫,一直延伸到雄伟的.天安门。远处,是布局整齐、色彩淡雅的高楼大厦。

往东看,一幢幢高大的楼房,一排排崭新的厂房,鳞次栉比;一座座新型的立交桥,纵横交错。

首都北京正迈着巨人的步伐,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

篇7:《秋游景山》 之四

《秋游景山》 之四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读准“累、拾、禁”这3个多音字的读音;读写“凉爽”等11个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

2、能按浏览顺序(地点变换)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主要意思。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出示课题“秋游景山”,请学生说说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些什么?(时间,地点,事件等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的读音;想一想课文写到了作者浏览了哪几个地方(公园大门、果园、万春亭)

2、学习生字词(本课生字基本上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字音字形,课堂上不用花过多的时间)

3、抓住表示地点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走进公园大门”写在景山公园大门口看到的美丽景色;

第二段(第2自然段)“我们沿着山路来到果园。”(过渡句)写在果园看到的迷人的秋色;

第三段(第3-7自然段)“离开果园,我们沿着青石铺成的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万春亭。”

(过渡句)写在万春亭举目眺望美丽的北京城。

(三)重点学习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该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想,在公园大门口作者看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以山为中心,山顶上是万春亭,山脚下是大花坛。

3、朗读体会两句话的特点

(1)请学生自由朗读描写山上景色的句子,后集体指名读,再评读,说说谁读得好,请这位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读好的.。(采用了比喻句,把树林映衬下的万春亭比作一幅美丽的图画,以此来说明景山公园内景色的美丽)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描写大花坛的句子,注意“千姿百态”的用法,说明花坛里花不但颜色多而且形态美。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第一段,使学生产生对景山公园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1、能用(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的句式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抄写生字词语

3、完成作业本上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2、3段,理解词语“果实累累”、“拾级而上”、“举目远眺”、“尽收眼底”、“鳞次栉比”的意思。

2、读懂作者按游览顺序及方位顺序观赏景物的方法。

3、初步了解抓住重点事物写出其特点的方法。

4、让学生感受到景山公园美丽的秋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进入角色,相互协作,自主感悟。

1、走进大门。复习朗读第一段,再现情景

2、进入果园。

(1)情景感知。多媒体展示果园图。(整体图,果实累累局部图)

(2)交流感受。观察说图,体验“果实累累”(说品种,说数量,说重量,说特点。)

(3)学文体验。读第二段。划:景物(海棠、苹果、大柿子)、特点。读:描写优美的句子。悟:词句美(每句都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说:感悟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看到过的类似的情景)。

3、登亭远眺

(1)情景感知。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北京。

(2)学文体验。自读:读远眺北京城西、南、东三个方向的美景的词

自悟:划出描写景物及特点的词句,体验词句美。

(3)作交流。说说自己登亭远眺中哪个方向的景物印象最深?

随机出示相应画面并好好地读一读。

交流感悟体验:重点讨论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读懂课文如何写出北京城的美丽,体验文字美:举目眺望(美丽)

朝西望:洁白如玉明亮一只只一片片

向南望:庄严金装雄伟延伸

往东看:鳞次栉比新型纵横交错巨人的步伐

(4)再现情景,梳理游踪

出现北京的优美景观,请学生配上解说词(A类同学可以按照课文中的语言,B类学有余力的同学在掌握课文的同时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4、体会作者情感

你看到了那么美丽、壮观的北京你有什么感触,请你说一说。

作者又是怎样想的呢?请体会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五、作业

1、听写词语

2、完成作业本相关练习

3、试着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修辞方法写句子

3、能学习课文的写法,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

二、教学过程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进行背诵,比一比,看谁背得最快

2、请各自然段背诵的擂主说说自己背诵的诀窍。让大家一起学习,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

3、摘录课文中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好好地读一读并能说出喜欢的理由。

4、有条件可以登上学校附近的山或楼房,看看绍兴的景色,说说登山(楼)观景的感受(要按照一定的方位顺序)。

三、作业:

把自己的感受整理成文章记录下来◆ [11月8日]

《秋游景山》教学设计之四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8:《秋游景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累、冲”,理解25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3.理解本课的主要写作特点,模仿第2自然段写一个总分语段。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至7自然段。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继续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在分段中能找出表示地点的'词语作为分段标志,模仿第2自然段写一个总分语段。

教学难点:讨论分段和概括段落的主要意思。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认读多音字“累、冲”;能根据词语选择字义。

2.能抓住地点变换的词语进行分段,理解第1段的主要内容。

3.感受北京景山公园美丽的景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11秋游景山

(1)启发式谈话:同学们去过北京吗?是否游览过北京的景山公园?谁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

(3)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景山公园,去领略一下那儿的美丽景色吧!

(4)录音朗读,学生闭目欣赏。

2.自学生字词,理清脉络。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学会本课12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新词。

②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字词效果。

①指名轮读课文,集体正音。

②质疑释疑。

(3)学习按地点转换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①作者在景山游览了哪些地方,用“——”在文中划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②教师点拨:“朝西望、向南望、往东看”是作者登上万春亭所看到的北京城的景色,因此把它们归并在一起。

③讨论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

3.学习第1段。

(1)自由读第1段,思考:在什么时间、地点,看到哪些景物?

(1)联系上下文理解“红柱黄瓦”“映衬”“节日的礼花”“千姿百态”等词语的意思。

(3)指名说说这段的主要意思。

4.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1、3、4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段,理解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仿写一个总分语段。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听写词语。

(2)齐声朗读第2段,说说这段的主要意思。

2.学习第2段,仿写一个总分语段。

(1)自由读第2段,口头填空:

我们来到果园里,看到。

(2)投影,出示语段:

果园里各种果树果实累累。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微笑;红艳艳的大苹果像挤在一起的胖娃娃,扒开绿叶笑眯眯地往外瞧;金黄的大柿子把树枝压弯了腰。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3)你从哪里感受到果园里果实累累?

①用“一”划出具体描写果实累累的句子。

②反复研读,体会感受到颜色美、果实多、个儿大。

(4)小结写法:这是一个总分段式。作者抓住果园里水果的颜色美、果实多、个儿大来描绘出果实累累的迷人景色,并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

(5)仿照第2段的写法,描写一段“夏天果园里果实累累的景象”。

①夏天果园里会有哪些水果?

②选择一种水果加以描述。(相互交流、评议、拓展思路)

③按总分段式写一个语段。

3.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5、6(1)(2)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3段,并背诵。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3段。

(1)轻声读第3段,思考:离开果园,“我们”来到什么地方?举目眺望,又看到了什么?

(1)这一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圈出方位词。

(3)激发兴趣:北京城各个方位所展示的景色都十分美丽。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所喜爱的一个方位认真研读,感受它的自然美。

(第4、5、6自然段可根据学生的选读随机安排)

(4)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背诵第3段。

(1)回顾第3段内容,完成(作业本)第7题的“来到万春亭”。

(2)试背。记住要点(朝西望……向南望……往东看……)

以《作业本》第7题的填空尝试着背诵。

(3)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背——齐背。

3.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6(1)(2)、7题。

篇9:《秋游景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领悟作者按方位顺序,有重点地记叙游览过程的写作手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7自然段。

3、激发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跟着旅游团去旅游,是谁领着你们游览的?(导游)

今天,我们正好有一个旅游团想去北京的景山公园游玩,请你来当小导游好吗?

我们一起出发吧!

2、读课文,画导游图:

1)老师现在是游客了,小导游,请问今天你准备带我们去哪些地方看哪些景物?导游图准备好了吗?

2)请我们的小导游赶紧画一张导游图,我们好出发去游玩啊!

3)填图(完成事先发下去的一张图)

4)请X导到电脑上来点一点,告诉我们今天游览哪些景点。

哦,我看明白了,原来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么多景物啊。

4、仔细学文,介绍景点:

好的导游到每个景点都会向游客介绍,请你读课文准备,把你最喜欢的景点,介绍给大家。

1) 同桌互相介绍

2) 指名介绍

3) 指名三人有顺序地介绍,一人介绍一个景点。

5、积累

1) 读课文,选择你最喜欢的语段读一读,然后把它记在脑子里,以后向别人介绍。

2) 自由准备。

3) 指名读或背。

6、作业

完成作业本上剩余作业。

篇10:课文《秋游景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累、冲,理解25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3.理解本课的主要写作特点,模仿第2自然段写一个总分语段。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至7自然段。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继续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在分段中能找出表示地点的词语作为分段标志,模仿第2自然段写一个总分语段。

教学难点 :讨论分段和概括段落的主要意思。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认读多音字累、冲;能根据词语选择字义。

2.能抓住地点变换的词语进行分段,理解第1段的主要内容。

3.感受北京景山公园美丽的景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新课。

(1)板书课题:11 秋游景山

(1)启发式谈话:同学们去过北京吗?是否游览过北京的景山公园?谁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

(3)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景山公园,去领略一下那儿的美丽景色吧!

(4)录音朗读,学生闭目欣赏。

2.自学生字词,理清脉络。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学会本课12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新词。

②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字词效果。

①指名轮读课文,集体正音。

②质疑释疑。

(3)学习按地点转换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①作者在景山游览了哪些地方,用--在文中划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②教师点拨:朝西望、向南望、往东看是作者登上万春亭所看到的北京城的景色,因此把它们归并在一起。

③讨论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

3.学习第1段。

(1)自由读第1段,思考:在什么时间、地点,看到哪些景物?

(1)联系上下文理解红柱黄瓦映衬节日的礼花千姿百态等词语的意思。

(3)指名说说这段的主要意思。

4.作业 。

完成《作业 本》第1、3、4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段,理解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仿写一个总分语段。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听写词语。

(2)齐声朗读第2段,说说这段的主要意思。

2.学习第2段,仿写一个总分语段。

(1)自由读第2段,口头填空:

我们来到果园里,看到( )。

(2)投影,出示语段:

果园里各种果树果实累累。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微笑;红艳艳的大苹果像挤在一起的胖娃娃,扒开绿叶笑眯眯地往外瞧;金黄的大柿子把树枝压弯了腰。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3)你从哪里感受到果园里果实累累?

①用一划出具体描写果实累累的`句子。

②反复研读,体会感受到颜色美、果实多、个儿大。

(4)小结写法:这是一个总分段式。作者抓住果园里水果的颜色美、果实多、个儿大来描绘出果实累累的迷人景色,并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

(5)仿照第2段的写法,描写一段夏天果园里果实累累的景象。

①夏天果园里会有哪些水果?

②选择一种水果加以描述。(相互交流、评议、拓展思路)

③按总分段式写一个语段。

3.作业 。

完成《作业 本》第5、6(1)(2)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3段,并背诵。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3段。

(1)轻声读第3段,思考:离开果园,我们来到什么地方?举目眺望,又看到了什么?

(1)这一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圈出方位词。

(3)激发兴趣:北京城各个方位所展示的景色都十分美丽。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所喜爱的一个方位认真研读,感受它的自然美。

(第4、5、6自然段可根据学生的选读随机安排)

(4)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背诵第3段。

(1)回顾第3段内容,完成(作业 本)第7题的来到万春亭。

(2)试背。记住要点(朝西望向南望往东看)

以《作业 本》第7题的填空尝试着背诵。

(3)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背--齐背。

3.作业 。

完成《作业 本》第2、6(1)(2)、7题。

篇11:12 秋游景山 (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12 秋游景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品读课文第二段,理解主要内容,感受果园迷人的秋色。

2、理解课文第三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作者按方位顺序写景的,并能有感情地读。

3、感受首都北京文化园林建设和现代化建筑的雄伟,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景物的美。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秋游景山》,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景山公园的大门。抬头望去看 了山顶上的万春亭,还领略了山脚下大花坛的美景,现在我们又沿着山路去游览果园,欣赏那儿迷人的景色。

二、学习第二段:

1、让我们一起先来听一听,看一看。

课件出示:配有录音的果园美景。

2、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

课文具体是怎么写的,同学们自己想不想读?请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读通顺。你觉得读一篇不够还可以再读几遍。

3、学生自读。

4、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那你最喜欢的是哪些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微笑;红艳艳的大苹果像挤在一起的胖娃娃,扒开绿叶笑眯眯地往外瞧;金黄的柿子把树枝压弯了腰。(大部分学生找了这句。)

5、其实方老师也对这里的景色作了一番描写,请看:出示句子:

海棠果在枝头摇动着,大苹果长在枝头,大柿子挂在枝头。

(1)、你觉得老师写的怎么样?老师要请你说说理由,书上的句子好在哪儿?

(2)、学生自读这两段话体会,小组讨论。

6、、交流汇报:

(1):哪位同学来说说,好在哪儿?

海棠果:写出了海棠果的什么?你觉得怎么样?它好象想对大家说?(出示课件海棠果图)。

老师小结: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海棠果的形状,样子非常可爱,谁能通过朗读把它那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指导朗读:先试读,指名读,齐读。

(2)、还有吗?好在哪里?

交流大苹果、大柿子句。出示相应的图。

颜色、动作词去理解。

指导朗读。

小结:同学们的小眼睛非常厉害。书上的句子确实生动,不像老师写的干巴巴的。

学生齐读

7、小作者把果园里的水果当成了人来写,写出了水果的颜色美,果实多,个儿大。

同学们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到书上找找。板书:果实累累。

出示句子:果园里真是果实累累。面对这么美的景象,我们仿佛闻到了成熟果子香气四溢,惹人喜爱。怪不得作者说怪不得作者说――(出示最后一句:好一派迷人的景色。)

小结:先概括后分述再总结。

8、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1、谈话: 在秋色的装点下,古老的北京城更显得雄伟壮丽,让我们沿着青石铺成的山路拾级而上,登上万春亭,去观赏一下吧!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3-7自然段。

2、学生自读。

3、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么你读时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说。

4、是的,北京城的景色都十分美丽。出示课件:图。

这么美的景色作者是怎么写下来的?

(1)、请学生拿出作业,填好顺序这一栏。

(2)、学生答:出示方位词。

(3)、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

5、老师想请同学们四人小组来学习,请你们选择喜欢的一个方位的景色来学。

(1)、讨论选择。

(2)、四人小组讨论学习:填好相应的表格。然后请学生深入学习,仔细读这一段话,体会这一方位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

(3)、交流汇报:

A、朝西望:放大图。认为美,美在哪里?学生答。(先交流景物。出示词语。)

能否美美的读一读?

小结:你们看这里塔美,水清,加上一只只游船,这自然风光显出一种宁静的美,真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齐读。

B、向南望:交流景物。站起来说说喜欢什么?简单介绍。出示图片。

体会到了什么?(简单介绍故宫。:体会古代建筑的庄严、雄伟。)

我们能否通过朗读把这个特点表达出来。

指导读。

小结。

C、往东看:交流景物。出示图

理解:鳞次栉比、纵横交错。

一幢幢、一排排、一座座,这些词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

小结。

6、看到这样的美景,你会怎么想?

学生答。

是啊!北京的美,不仅有宁静的美,更有现代化繁华的美。我们从这里不难体会出首都北京正迈着前进的脚步,所以作者说―――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7、刚才我们观看了图片,读了课文,就好象自己真的在那里观赏美景。现在假如有些外国朋友登上万春亭,请你当导游,你是否能把这里的美景向客人们介绍一番呢?我们先来准备准备,你自己选一个方位的景色说得生动具体,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学生准备。

交流。

四、总结。

[12 秋游景山 (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2:小学语文《秋游景山》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秋游景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学会8个生字,读准“累、拾、禁”这3个多音字的读音;读写“凉爽”等11个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千姿百态、尽收眼底、纵横交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按游览顺序(地点变换)给课文分段,说说各段的主要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7自然段。

4、激发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3课时

1、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2、读懂课文,了解各段的主要意思,联系上下文说出词义。

3、词句训练和朗读、背诵的训红练,学习按全方位顺序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大意

2、学会8个生字,读准“累、拾、禁”这3个多音字的读音;读写“凉爽”等11个词语

3、能按游览顺序(地点变换)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吗?

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提出要求:a通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划出来,按要求自学。B想一想:课文写了谁,游览了景山公园哪几个景点?用记号标出。

(2)交流自学结果:指名试读课文,评议、正音。特别注意多音字“拾”在“拾级而上”中的读音,“累”在“果实累累”中的读音,以及“禁”在“紫禁城”中的'读音,让学多读几遍。注意生字“压”与“庄”,“伐”与“代”的区别。

(3)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分段

说说课文写了“我们”游览了景山公园的哪几个景点。(景山公园大门、果园、万春亭)

根据单元提示,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本课作者以地点变化写游览的经过,可以参考表示地点的词语分段。让学生划出表示地点的词语再分段。

四、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四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说说各段的主要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千姿百态、尽收眼底、纵横交错”等词语的意思。

3、激发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抽读一些生字,回忆课文的分段,按什么分。

二、新课

(一)阅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

你能不能来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可以用“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的句式。

默读课文,把具体描述“万春亭”和“大花坛”的句子用“-------”划下来,认真读一读。

(二)阅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

想一想:这一段的第1句话可以省略吗?写了它有什么好处?“果实累累”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出示一段话:

果园里的果树果实累累。海棠果在微风中摇动,一只只苹果又红又大,大柿子沉沉地挂在枝头。

这段话与课文中哪几句话相似?你喜欢哪一段话?(可以说喜欢的理由,也可以用朗读表示)

用“我们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的句式说说第二段的主要意思。

(三)读第三段(第3—7自然段)

请学生用各种自己认为好的方法去理解“拾级而上”、“举目眺望”、“尽收眼底”的意思。

再让学生填空

楼房()厂房()立交桥

理解“屹立、淡雅、鳞次栉比、纵横交错”等词语的意思。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三、回忆全文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指导完成部分作业 。

2、让学生学习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抽读生字、词语。

2、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课文的分段及各段的段意

二、指导朗读、背诵

1、请学生自己选一个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自然段朗读。

2、抽读,师生评议。

3、以各种形式齐读。

4、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背诵。

三、指导完成作业

学生自己提问(你认为比较难的题目),可以由同学帮忙解答。

四、回忆课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引导学生用上方位词(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

篇13:景山作文

景山

景山是一座名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景山作文

。在温州可谓是家喻户晓[注: 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也是旅游的圣地。

景山――绿

走进景山,眼前一片明艳,到处都是绿色,树叶密密麻麻的,这一团,那一簇。一阵微风吹来,“树叶精灵”变跳起舞来,发出了“沙,沙”的声音,特别是小草的绿,是嫩绿的,它们好像披上了新装呢!小草随着山势,盘曲而上,就连水也是绿的,从远处望去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仔细一看,叶子上也一隐藏着绿,露珠在叶子的映衬下也变成绿色的了,仿佛是被绿色的颜料染成的,或是春姑娘用绿色的布变绿的的,

景山之趣,趣在景山动物园,那里的动物有趣极了,特别是猴山里的猴子,你一旦看了,肯定会忍不住会笑的,那些天真可爱的小猴子们在他们的乐园里无忧无虑[注: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尽情玩耍。有的在荡秋千,咧着大大的嘴巴;有的在洞里休息,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有的三两下爬上了猴山的顶峰向人们招手,仿佛

[1] [2] 下一页

篇14:游景山

三月三十一日,天气晴朗,我和全班同学还有老师,一起去景山动物园春游。

我们步行走到景山动物园,我和叶铭莹、李张苗、张思洋一组,走到半路,思洋就走不动了,我也不能帮她,思洋再走一会儿吧!好不容易我们到了景山,老师让我们自由活动。

我们一起去看猴子。猴子是一种活泼机灵、惹人喜爱的动物。它的外形十分有趣。一张桃子形的面孔上,嵌着两颗闪着金光的眼睛,整天骨碌骨碌地直转,好像在打着什么主意。猴子活动的时候,那动作十分敏捷。常常连蹦带跳的和同伴们追逐打闹。或者,在钢丝上倒竖那样子引得我们哈哈大笑。玩的高兴时,还会大声尖叫,叫得非常刺耳。

兔子浑身长满了毛茸茸的白毛,远远看去像一团棉花。他的两只眼睛,嵌在眼窝里,像镶着两颗红宝石。它的耳朵是竖起来。我们到兔圈里面喂了喂兔子。我们还看见了熊猫、大象等动物······

11点的时候,我们到了游乐场,一起玩了很多项目,尤其是森林冒险吓得我睁不开眼睛。

虽然,地点不是很好,但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

篇15:游景山

今天是一个阳光灿烂、万里无云的日子,我们(我、哥哥、爸爸)一起去景山游泳馆游泳。

下午6:00,我们吃了晚饭后,收拾了物品,出发景山。一路上微风吹拂脸颊,让人神清气爽。不久,我们来到了游泳馆。我们买了门票,在更衣室里换好游泳裤,带上泳镜,去游泳。我们来到游泳池,有很多人在水里尽情地游泳,欢快地玩水,很自在。接着,一座瀑布映入我的眼帘。一座高大的瀑布,在游泳池最后面从天而降。这水果然是从山上流下来的,爸爸果然说的没错,我想道。这的人还挺聪明的,用天然水当池水,这样就不用付水费了。我们来到浅水区,我跳了下去。好冰啊!下水的第一感觉,就是冷死了!我一会儿有自游泳,一会游蛙泳,又一会游仰泳,我还游到池中的蘑菇亭里。爸爸则游到瀑布那边,“享受”瀑布的沐浴。我也游了过去,哥哥也当然在我后面狂追。我到了瀑布下,瀑布的水犹如石头般地“砸”在我的脑袋、身体上,让人感到一阵凉意!接下来,我和哥哥玩“水中抢东西”的游戏。规则是:扔出一个东西,我们两个人抢,谁先抢到谁赢,赢者来扔。比赛开始了,哥哥先扔。他抛出一片折叠的叶子,我马上“冲”过去抢,可是被哥哥推开了,结果他赢。这局已结束,我就上诉他“耍赖皮”,结果他做了个鬼脸,“跑”开了。我们又玩了好久,才走。

今天,景山游泳池真好玩!

【秋游景山的教案】相关文章:

1.12 秋游景山 第二课时

2.秋游幼儿园教案

3.健康秋游教案

4.游景山作文300字

5.游景山公园作文

6.快乐的秋游教案

7.小班快乐的秋游教案

8.《秋游》

9.美丽的景山公园作文500字

10.《口语交际?秋游》的二年级教案

下载word文档
《秋游景山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