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的优秀教案设计
“s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周处》的优秀教案设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周处》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您能喜欢!
篇1:周处教案
周处教案模板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通过叙事体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难点:体会详略得当、叙事简练、说理深刻的特点。
设计思想:
《周处》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对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学过程重点定为:突破语言障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发现小说的思想意义。教学本文,从自学入手,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有关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准确地翻译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周处这个人物形象,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发现小说的思想意义。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在整个自学过程要重视朗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把握文意,分析情节、人物,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世说新语》这部书吗?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编撰的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周处》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
课文中所记载的周处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少年时横行乡里,是当地的一大祸害。人们劝他杀虎斩蛟,实际上想三害惟留其一。经历了杀虎斩蛟九死—生后的周处,猛然认识到自己才是乡里最痛恨的祸害,思想受到极大触动,从此改过自勉,终于成为忠臣孝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⑵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⑶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完成正音、解词。
⑷明确下列画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为(被)乡里所患
②或(有人)说处杀虎斩蛟
③蛟或(有时)浮或 (有时)没
④为乡里所患(祸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厌恨)
⑤且人患(担忧)志之不立
⑸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朗读时注意下列句子的正确停顿。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贵朝闻夕死
且/人患志之不立
或/说处杀虎斩蛟
⑹熟读课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述周处的故事。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复述。
⑺翻译课文,准确理解大意。
思考题一:下面的句子应怎样翻译?掌握成语“朝闻夕死”的意义及用法。
①为乡里所患
②始知为人情所患
③人患志之不立
④人贵朝闻夕死
思考题二:翻译下面的句子,将省略的意思内容补出来。
①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
②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⑻学生思考、讨论。
⑼明确思考题一:
(学习被动句式“……为……所……”以及“人贵…”这种古文中的常见句式。)
①为乡里所患 译为:被地方上认为是祸患。
②始知为人情所患 译为:才知道自己被人情所厌恨。
③人患志之不立 译为:人怕就怕没有志向。
④人贵朝闻夕死 译为:人以朝闻夕死为贵。(或译为:古人很看重“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夕死:早晨听到真理,到傍晚死去也无遗憾,形容对真理的渴望、追求。
⑽明确思考题二:
①经过三天三夜,乡邻们(见周处没有回来)都说周处死了,互相庆贺。不料周处竟然把蛟杀死,从水中出来。他(回来以后)听到乡里人(为他的“死”)而庆贺,才觉悟到自己被人们所厌恨,于是有了改悔的意思。
②况且,一个人怕就怕没有志,(有了志向)还怕美好的声誉不能传扬吗?”
⒉精读课文
⑴反复诵读课文,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⑵思考题三:文章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记叙了有关周处的哪几件事?
思考题四:乡人把周处与蛟、虎并列为三害说明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考题五:周处杀虎击蛟三日未归,乡人的反应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思考题六:周处“自寻二陆”的目的是什么?
⑵学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三:
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周处“为害乡里”“斩虎击蛟”“改过自新”三个情节,刻画了周处转变的过程,其中“斩虎击蛟”是激发周处转变的转折点。
⑷明确思考题四:
对于周处为害乡里的劣迹,文章并没有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描写,以百姓的口碑”表现出来。百姓把周处与害人的猛兽蛟、虎并为“三害”,有力地表现了周处少危害之大,体现了文章叙事之简练,剪材之精当的特点。
⑸明确思考题五:
文章写周处斩虎击蛟三日未归,百姓们却互相庆贺,这样写一方面刻画了主人公的勇猛,另一方面表现了猛士的悲哀。“说杀虎斩蛟”的目的竟是“以毒攻毒,以恶去恶”,可见百姓对周处痛恨之深;而在周处这一方,做的是除害益民的事,得到的却是被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可悲结果,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刺激,这种“刺激”足以使他省悟,形成人生的转折。文章以这样的情节来刻画人物的转折,很有说服力。
⑹明确思考题六:
关于周处“自寻二陆”的情节,当属作者的虚构。据史料推算,历史上的周处长于陆机20来岁,而文章的虚构,则是为了表现人物转变过程当中的内心矛盾。虽有自改意,但恐“年已蹉跎,终无所成”,而陆云的话坚定了周处的信心,为他展示了改过自新的光明前景,结尾的补叙“终忠臣孝子”有力地印证了他的这番话。
⑺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⒊深入探究
⑴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以下问题。
思考题七:怎样评价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面地评价周处?
思考题八:这篇文章的思想意义是什么?学习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请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畅谈读后感受。
⑵明确思考题七:
文章中周处的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凶强狭气”是少年周处的主要性格特征。为害乡里,被百姓所痛恨,表现他“凶暴强横”的一面;劝说杀虎斩蛟”表现他“争强好斗”的一面,而得“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则说明他的“狭气”中含有“狭义”“逞义气”“救人之难”的成分,否则,他就不会去替百姓除害,也不会良心发现“欲自修改”,这是他改过自新,“终为忠臣子”的性格基础。
⑶明确思考题八:
一方面肯定、赞扬周处改过自新之举,一方面鼓舞“朝闻夕改”、自我完善的人生追求,再则启示人们要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青年。
三、小结
周处的故事说明了一条真理:一个人尽管有缺点和错误,只要知错改过,勇于自新,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我们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难免要犯错误,所以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要学习和发扬周处勇于错改的精神,不断完善自己。
四、布置作业
⒈翻译下列句子
⑴为乡里所患。
⑵义兴人谓为三横。
⑶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⑷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⑸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耶?
⒉在文章情节的基础上,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原文进行合理的想像,增添一些细节和人物肖像、心理的描写,把《周处》改编成白话文故事, 400—500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略)
篇2:语文 -周处
语文 -周处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
2.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叙事简练、说理深刻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用现代汉语改写课文的能力。
三、情意目标:
学习周处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本文通过周处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终于成为国家有用之材的故事,说明犯了错误的人,只要能勇于改正,弃恶从善,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
二、思路结构
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周处“为害乡里”“斩虎击蛟”“改过自新”三个情节,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周处年少时……而处尤剧。” 略写年少周处为乡里所患的原因。第二层,“或说处杀虎斩蚊……有自改意。” 详写周处为乡里力除两害,却不得乡里称颂,周处猛醒。第三层,“乃入吴寻二陆……处遂改励。” 详写周处在陆云的教诲和鼓励下立志改过自新。
三、.写作特点
1.刻画人物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凶强侠气”,从正面描写周处凶猛强悍和好斗的性格,“为乡里所患”则从侧面写他对乡里的危害。把周处列入“三横”,用山中之虎、水中之蛟侧面烘托周处暴犯百姓之凶强。
2.文章裁剪得体、详略得当。
本文裁剪得体、详略得当,使全文重点突出,疏密有致,结构紧凑。开头略写周处为害乡里的情况,为下文作铺垫。写周处同陆云的谈话,说明周处改过自新的思想基础,属详写。结局部分写周处改过自新的经过,由于此处主题已经点明,加之前面的内容已从思想上提供了基础,故.写作时一笔带过,给人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从局部看,杀虎斩蛟的过程写得也是一略一详,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张弛自然。
3.叙事语言简练。
全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简练,“具以情告”四字把周处对陆云所叙述的义兴人如何恨他的情况,全部概括进去;“欲自修改”,表达了周处的悔改之意;最后两句写周处悔改的结果,语言极为简练。
四、组织课堂教学建议
教学《周处》可按照设悬念――通文意――学写法――谈感悟四大步进行。
设悬念:即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开头交代周处“为乡里所患”、“义兴人谓之三横,而处尤剧”是怎么回事?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文意: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掌握有关文言词语,熟悉文章记叙的人物或事件,准确翻译课文。
学写法:本文在写法上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如:文章在叙事的同时,借陆云的话发表议论:“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焉?”另外还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法。
谈感悟:本文写周处“为乡里所患……终为忠臣孝子”的发展过程,其中蕴含的道理对学生有一定的启迪教育作用,启教学设计示例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通过叙事体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难点:体会详略得当、叙事简练、说理深刻的特点。
设计思想:
《周处》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对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学过程重点定为:突破语言障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发现小说的.思想意义。教学本文,从自学入手,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有关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准确地翻译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周处这个人物形象,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发现小说的思想意义。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在整个自学过程要重视朗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把握文意,分析情节、人物,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世说新语》这部书吗?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编撰的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周处》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
课文中所记载的周处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少年时横行乡里,是当地的一大祸害。人们劝他杀虎斩蛟,实际上想三害惟留其一。经历了杀虎斩蛟九死―生后的周处,猛然认识到自己才是乡里最痛恨的祸害,思想受到极大触动,从此改过自勉,终于成为忠臣孝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⑵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⑶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完成正音、解词。
⑷明确下列画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为(被)乡里所患
②或(有人)说处杀虎斩蛟
③蛟或(有时)浮或 (有时)没
④为乡里所患(祸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厌恨)
⑤且人患(担忧)志之不立
⑸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朗读时注意下列句子的正确停顿。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贵朝闻夕死
且/人患志之不立
或/说处杀虎斩蛟
⑹熟读课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述周处的故事。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复述。
⑺翻译课文,准确理解大意。
思考题一:下面的句子应怎样翻译?掌握成语“朝闻夕死”的意义及用法。
①为乡里所患
②始知为人情所患
③人患志之不立
④人贵朝闻夕死
思考题二:翻译下面的句子,将省略的意思内容补出来。
①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
②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⑻学生思考、讨论。
⑼明确思考题一:
(学习被动句式“……为……所……”以及“人贵…”这种古文中的常见句式。)
①为乡里所患 译为:被地方上认为是祸患。
②始知为人情所患 译为:才知道自己被人情所厌恨。
③人患志之不立 译为:人怕就怕没有志向。
④人贵朝闻夕死 译为:人以朝闻夕死为贵。(或译为:古人很看重“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夕死:早晨听到真理,到傍晚死去也无遗憾,形容对真理的渴望、追求。
⑽明确思考题二:
①经过三天三夜,乡邻们(见周处没有回来)都说周处死了,互相庆贺。不料周处竟然把蛟杀死,从水中出来。他(回来以后)听到乡里人(为他的“死”)而庆贺,才觉悟到自己被人们所厌恨,于是有了改悔的意思。
②况且,一个人怕就怕没有志,(有了志向)还怕美好的声誉不能传扬吗?”
⒉精读课文
⑴反复诵读课文,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⑵思考题三:文章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记叙了有关周处的哪几件事?
思考题四:乡人把周处与蛟、虎并列为三害说明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考题五:周处杀虎击蛟三日未归,乡人的反应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思考题六:周处“自寻二陆”的目的是什么?
⑵学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三:
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周处“为害乡里”“斩虎击蛟”“改过自新”三个情节,刻画了周处转变的过程,其中“斩虎击蛟”是激发周处转变的转折点。
⑷明确思考题四:
对于周处为害乡里的劣迹,文章并没有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描写,以百姓的口碑”表现出来。百姓把周处与害人的猛兽蛟、虎并为“三害”,有力地表现了周处少危害之大,体现了文章叙事之简练,剪材之精当的特点。
⑸明确思考题五:
文章写周处斩虎击蛟三日未归,百姓们却互相庆贺,这样写一方面刻画了主人公的勇猛,另一方面表现了猛士的悲哀。“说杀虎斩蛟”的目的竟是“以毒攻毒,以恶去恶”,可见百姓对周处痛恨之深;而在周处这一方,做的是除害益民的事,得到的却是被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可悲结果,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刺激,这种“刺激”足以使他省悟,形成人生的转折。文章以这样的情节来刻画人物的转折,很有说服力。
⑹明确思考题六:
关于周处“自寻二陆”的情节,当属作者的虚构。据史料推算,历史上的周处长于陆机20来岁,而文章的虚构,则是为了表现人物转变过程中的内心矛盾。虽有自改意,但恐“年已蹉跎,终无所成”,而陆云的话坚定了周处的信心,为他展示了改过自新的光明前景,结尾的补叙“终忠臣孝子”有力地印证了他的这番话。
⑺朗读全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⒊深入探究
⑴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以下问题。
思考题七:怎样评价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
篇3:《周处》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能知错就改,就能有所成就。
2、学习本文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学习本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3、体会怎样“把书读厚,把书读薄”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设想: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为预习理解课,其目标有二,一是掌握文言字、词;二是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问,为课文的感悟创新作准备。本教案是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一、激趣
介绍周处生平,引起学生共鸣。
处仕晋,为御使中丞,多所弹纠,氐人齐万年反,乃令处距万年。伏波孙秀欲表处母老,处曰:“忠孝之道,安能两全?”乃进战,斩首万计。弦绝弓尽,左右劝退,处曰:“此是吾授命之日。”遂战而没。——《晋阳秋》
周处,晋之名将,忠勇两全,读了上则短文,大家都为他的勇敢所感动,那么,周处是怎样成为这样的大英雄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
二、学生齐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三、学生置疑
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请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师生共同释疑。
四、亮点探寻:
(一)、对“凶强侠气”进行探讨。
(1) 问题提出:周处年少时在人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是这样?
(2) 思维拓展:你能根据平时积累,具体设计一个情节来阐释“凶强侠气”吗?
通过此问设计,其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把书读厚的学习方法。
(3) 探寻: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凶强”又要写他“侠气”
(二)、对“杀虎斩蛟”进行探讨
(1) 问题提出:乡人为什么要“或说处‘杀虎斩蛟’”?
(2) 思维拓展:请补充周处杀虎斩蛟的详细过程,说得越惊险越好。
(3) 探寻:乡里为什么要“更相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对“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进行探讨。
(1)、周处为什么能成为“忠臣孝子”?
(2)、通过学习周处的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四)、本文虽只有192字,但却写得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请分析其作用。
探究学习:
文章开篇介绍周处“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后,接下来本该直接写他如何为害乡里,可作者却将笔锋一转,谈虎说蛟。乡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实际上是一个圈套,这是文意的再转。乡人希望三横余其一,不料三害皆除,是三转。处竟杀蚊而出是四转。乡里不庆贺周处凯旋,而庆贺他的死亡是五转。周处对此不恼不怒,由此产生悔改之意是六转。寻陆机,陆机不在,是七转。清河在是八转。周处想悔改却又担心无所成是九转。清河再劝是十转。文章真可谓“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句字变。”(刘大櫆《论文偶记》)如此曲折变化,摇曳多姿,引人人胜。
(五)、为什么课文对周处为害乡里写得简而虚,而对他杀虎斩蛟、自悔自改却写得繁而实?探究学习:
这是由文章的立意所决定的,本文是一则名人轶事。它意在表现周处的改过自新,彰扬他的自改自励的精神,并借陆云的话阐述了“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而并非展示周处的恶行。周处为害乡里,只是作为表现周处的反衬之笔。
五、教师引导:
把书读厚,是补充书中的情节,对书进行评介,仅达到这一步是不够的,书读厚了我们能记住它吗?能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吗?这就要求我们把书读薄。所谓把书读薄,就是要善于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指导归纳总结的方法。
(1)、找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并把它整理到笔记本上;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字词、通假字等。
(3)、整理文章结构,归纳文章中心。文章的启示。
(4)、体会文章结构特点、语言特色。
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方法下课后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
六、教师总结:
“知耻而后勇”,周处这个曾被乡里人认为是“祸害”的,都能成为“忠臣孝子”,成为名传千古的大英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改正自己的缺点,还总是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天生愚笨呢?这一句名言吧:“人患志之不立。”努力去开创自己的美好人生吧!
七、作业:
整理本课知识要点。
短评:
抓亮点、拓思维,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新教材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古代文言文的教学中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我想通过抓课文亮点,通过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创新能力得以培养。那么什么是亮点?如何抓亮点?
所谓亮点,是指课文中学生思维的拓展点,它含蓄而简练,适合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它是课文特色的集中体现,通过对它的探讨,就能使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它是一篇文章的“文眼”。《周处》一课的亮点,我认为有这样几处,一是“凶强侠气”,因为它既照应了为乡里所患,又是周处改过自新的内因;同时它有足够的让学生联想思维展开的空间。二是陆云的话,它既是周处改过自新的直接原因,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学生通过它就可以同作者进行交流受到启示。
三是本文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通过它就可以使学生获得写作能力的提高。
发现了亮点,就要围绕亮点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能调动起来,这一方面决定于学生的素质,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这就不在本文中探讨了。
篇4:《周处》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翻译,熟读课文并能够翻译全文;
2、掌握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融说理于叙事之中的巧妙;
4、感受周处复杂而剧烈的内心活动,明白有错误贵在能下决心改正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掌握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融说理于叙事之中的巧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历史上的周处
文韬:周处著有《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也曾撰集吴国历史《吴书》。
《风土记》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这一部《风土记》。
武略:孤军奋战,壮烈牺牲:(周处)自旦及暮,斩首万计。弦绝矢尽,播、系不救。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
2、周处年少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恶少,他到底恶到什么程度呢?他又是如何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呢?答案就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周处》中。
二、初读课文,把握层次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个别朗读
2、参考课下注释,根据你对故事的理解自读课文,要求:通过语速、语气的变化表现故事情节发展。 个别朗读
3、齐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三、围观恶少
1、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表现周处怎样的人物形象?文中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的?
“凶强侠气”
2、“凶强侠气”这个词包含哪几层意思?
凶——凶暴乡人更相庆
强——强悍
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
3、文中作者如何体现出周处的“凶”“强”“侠气”?
凶——为乡里所患暴犯百姓 三横
强——尤惧杀虎斩蛟 或浮或沉 行数十里 处与之俱 经三日三夜
侠气——或说处……即有求于己则义不容辞
4、“凶”“强”“为乡里人所患”我们可以理解,但“侠气”这个词在我们日常的理解中多少有点见义勇为的意思,为什么也会“为乡里所患”呢?你怎么理解?
引导学生意识到:“讲义气”的前题是“辨是非”
四、内心的震撼
1、周处的人生在什么时刻发生了转变?发生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2、周处当时心理活动会是怎样的?——为周处写一段50字的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的要求:
有承前——对过去的反思和悔恨
有启后——对未来的思考和决心
(不要误将他人的惧怕当作尊敬,应当思考如何获得真正的尊敬)
五、虚构的陆云
1、周处想要改变自己后,他做了什么事情?
入吴寻二陆
2、既然已经想好要改变自己了,周处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入吴寻二陆”呢?(引导学生从“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入手思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周处内心受到的刺激很大,要彻底改变自己需要很大的决心和信心,所以周处想要从贤人处获得方法和信心
3、陆云是从哪些方面来开导周处的?
学习再迟也不晚——明道理
前途尚有希望——析现状
立志必定成功——鼓信心
4、对比周处(238—299)和陆云(262—303)的年纪,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周处年少时候,陆云还没有出生,这个故事有虚构的成分
3、这个故事中虚构出陆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品读陆云对周处说的话,对比之前学过的前秦寓言故事)
故事的道理不再通过作者之口说出,而是借文中人物之口说出,说理不再是独立于故事之外的,而是融入故事之中的。从而使故事浑然一体,更加自然——是写作手法的进步
六、复习巩固
1、通过这则故事,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完成课本后的练习。
篇5:《周处》读后感
《周处》读后感
这几天,我学了《周处》的课文,感触很深,明白了一些道理! 周处是一个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同乡人就劝他去杀白额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杀蛟龙和白额虎历经了三天三夜,人们认为他死了,都互相庆祝,最后周处回到村里,见到人们为他死了而庆贺,才知道自己在人们眼中的形象,于是感到十分羞愧。他到吴国找到了陆机,陆机告诉他,只要有志向,就一定会成功的。周处决定痛改前非。终于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大名人。 这个故事,它让我明白了:世界上没有人是不会有错的,但是有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怎样改好自己的过错。只要我们从主观上立志改正,就可以取得成功。 在我的生活中,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记得有一次,我和我的好朋友吵架了,我和她互相不理睬,不过吵架原因是一大多半是我惹起来的,但我又碍于面子~不想去道歉,但在我和她互相不理睬的时间里,我感觉我变得孤单了,我终于忍不住去道歉了(毕竟是我惹起来的)~~~~最后我们和好了,我又获得这份友谊!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只要勇于去承认错误,从主观上立志改正,我们还是好样的!!!!!!!!篇6:《周处》教学计划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能知错就改,就能有所成就。
2、学习本文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学习本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3、体会怎样“把书读厚,把书读薄”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的[2]、;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设想: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为预习理解课,其目标有二,一是掌握文言字、词;二是理解课文大意,提出疑问,为课文的感悟创新作准备。本教案是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一、激趣:介绍周处生平,引起学生共鸣。
处仕晋,为御使中丞,多所弹纠,氐人齐万年反,乃令处距万年。伏波孙秀欲表处母老,处曰:“忠孝之道,安能两全?”乃进战,斩首万计。弦绝弓尽,左右劝退,处曰:“此是吾授命之日。”遂战而没。----《晋阳秋》
周处,晋之名将,忠勇两全,读了上则短文,大家都为他的勇敢所感动,那么,周处是怎样成为这样的大英雄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
二、学生齐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三、学生置疑: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请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师生共同释疑。
四、亮点探寻:
(一)、对“凶强侠气”进行探讨。
(1)问题提出:周处年少时在人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是这样?
(2)思维拓展:你能根据平时积累,具体设计一个情节来阐释“凶强侠气”吗?
通过此问设计,其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教给学生把书读厚的学习方法。
(3)探寻:作者为什么要写他“凶强”又要写他“侠气”
(二)、对“杀虎斩蛟”进行探讨
(1)问题提出:乡人为什么要“或说处‘杀虎斩蛟’”?
(2)思维拓展:请补充周处杀虎斩蛟的详细过程,说得越惊险越好。
(3)探寻:乡里为什么要“更相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对“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进行探讨。
(1)、周处为什么能成为“忠臣孝子”?
(2)、通过学习周处的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四)、本文虽只有192字,但却写得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请分析其作用。
探究学习:
文章开篇介绍周处“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后,接下来本该直接写他如何为害乡里,可作者却将笔锋一转,谈虎说蛟。乡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实际上是一个圈套,这是文意的再转。乡人希望三横余其一,不料三害皆除,是三转。处竟杀蚊而出是四转。乡里不庆贺周处凯旋,而庆贺他的死亡是五转。周处对此不恼不怒,由此产生悔改之意是六转。寻陆机,陆机不在,是七转。清河在是八转。周处想悔改却又担心无所成是九转。清河再劝是十转。文章真可谓“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句字变。”(刘大櫆《论文偶记》)如此曲折变化,摇曳多姿,引人人胜。
(五)、为什么课文对周处为害乡里写得简而虚,而对他杀虎斩蛟、自悔自改却写得繁而实?探究学习:
这是由文章的立意所决定的,本文是一则名人轶事。它意在表现周处的改过自新,彰扬他的自改自励的精神,并借陆云的话阐述了“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而并非展示周处的.恶行。周处为害乡里,只是作为表现周处的反衬之笔。
五、教师引导:
把书读厚,是补充书中的情节,对书进行评介,仅达到这一步是不够的,书读厚了我们能记住它吗?能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吗?这就要求我们把书读薄。所谓把书读薄,就是要善于及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指导归纳总结的方法。
(1)、找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并把它整理到笔记本上;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字词、通假字等。
(3)、整理文章结构,归纳文章中心。文章的启示。
(4)、体会文章结构特点、语言特色。
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方法下课后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
六、教师总结:
“知耻而后勇”,周处这个曾被乡里人认为是“祸害”的,都能成为“忠臣孝子”,成为名传千古的大英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改正自己的缺点,还总是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天生愚笨呢?这一句名言吧:“人患志之不立。”努力去开创自己的美好人生吧!
七、作业:整理本课知识要点。
短评:
抓亮点、拓思维,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新教材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古代文言文的教学中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我想通过抓课文亮点,通过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的同时,创新能力得以培养。那么什么是亮点?如何抓亮点?
所谓亮点,是指课文中学生思维的拓展点,它含蓄而简练,适合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它是课文特色的集中体现,通过对它的探讨,就能使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它是一篇文章的“文眼”。《周处》一课的亮点,我认为有这样几处,一是“凶强侠气”,因为它既照应了为乡里所患,又是周处改过自新的内因;同时它有足够的让学生联想思维展开的空间。二是陆云的话,它既是周处改过自新的直接原因,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体现,学生通过它就可以同作者进行交流受到启示。
三是本文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通过它就可以使学生获得写作能力的提高。
发现了亮点,就要围绕亮点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能调动起来,这一方面决定于学生的素质,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这就不在本文中探讨了。
篇7:《周处》练习题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一、常识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朝的、文中的“古人贵朝闻夕死,”语出3、周处“为乡里所患”的原因是“。
4、二、解释加点词
1、为乡里所患( )2、并皆暴犯百姓( ) 3、谓为三横( )4、或说处杀虎斩蛟( ) 5、蛟或浮或没( )6、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 7、处与之俱( ) 8、更相庆( ) 9、人患志之不立( ) 10、何忧令名不彰邪( )
三、翻译句子
1、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2、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3、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4、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
小石潭记
一、作者简介
《小石潭记》选自 ,作者______,字______,河东人。代文学家。
二、重点句子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四、作者表达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注解
12.。4.篁(huáng)5.发出声音。6.乐:意动用法 。7.取:。8.下: 9.见:10.水尤清洌:。尤:。清洌:。 11.全石以为底:以: 。 为 12.近岸:靠近岸的地方。近,靠近。 岸,岸边.13.卷石底以出:
14.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
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磐石。1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 16.可百许头: 。许: 。17.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18.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彻: , 19.佁然不动: 。佁(yǐ)然,。20.俶尔远逝: 。俶(chù)尔, 。21.往来翕忽: 。翕忽:
22.斗折蛇行,;23.犬牙差互:。犬牙:。差: 。 24.不可知:。
25.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qiǎo chuàng)幽邃:
悄怆, 。邃,。凄:(使动用法) 。寒:
26.以其境过清:。以,27.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居: 。之: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 。28.吴武陵:信州(今重庆奉节一带)人,唐宪宗元和初进士,因罪贬官永州,与作者友善。29.龚古:作者朋友。30.宗玄:作者的堂弟31.隶而从者: 。 。而:表并列。 动词。32.长辈对晚辈的称呼。33.伐: 34.道: 35.以:而 37.卷:弯曲44.似与游者乐,乐: 45.西南: 46.明灭:时隐时现48.环:环绕49.寂寥:静悄悄的样子
篇8:周处阅读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7—9题。(10分)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整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阳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注:二陆:陆机(别号“平原”)、陆云(别号“清和”)两兄弟,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义兴人谓为三横 ( ) (2)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
(3)而处尤剧 ( ) (4)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
8、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蛟或浮或没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为乡里所患 不足为外人道也
C、且人患志之不立 甚矣,汝之不惠
D、而年已蹉跎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且人患志之不立
10、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8.C( 2分)
9.再说人最可怕的是不树立志向(2分)
10.周处年少时是当地的祸害,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也可用原文回答:周处少时为乡里所患,后自修改,终为忠臣孝子(2分)
篇9:周处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周处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陆机、陆云),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选自《世说新语》)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 或以钱币乞之。
B. 并皆暴犯百姓 。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C. 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D. 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7.下列加点的“以”字与“具以情告”中“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以光先帝遗德。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D.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8.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周处与山中的白额虎、水中的蛟龙被义兴的人称作三个祸害,家乡的人劝说他杀虎斩蛟,想用借刀杀人之计,是希望他在除害过程中被虎蛟吃掉。
B.周处杀死蛟龙后,从家乡人庆祝他已死的举动中,才明白自己被乡人讨厌,因此下决心改正错误,后来成为了一名忠臣。
C.周处知道乡人厌恶他,就想改正自己的错误,但是又担心太迟了,因此去找了当时的名人陆机、陆云,经过清河的开导,他才开始改过自新。
D.周处自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有过错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
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6.B; 7.D; 8.B;
篇10:周处阅读答案
周处
刘义庆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选自《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xx版)
【注】①二陆:陆机(别号“平原”)、陆云(别号“清河”)两兄弟,都是当时著名文学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并皆暴犯百姓/触风雨,犯寒暑
B.或说处杀虎斩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乃入吴寻二陆/寻向所志
D.为乡里所患/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
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2分)
答:
(2)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3分)
答:
4.周处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3分)
答:
参考答案:
1.(3分)A(A侵害/冒着B有的人 C寻找D祸害、灾祸)
2.(3分)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每处1分)
3.(5分)(1)(2分)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而周处最为厉害。(关键词“谓”“剧”)
(2)(3分)再说(况且),人总是担心立不下志向,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关键词“患”“彰”,宾语前置句“志之不立”)
4.(3分)犯了错误的人,只要能勇于改正,弃恶从善,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表意明确2分,语句通顺1分,能表明改过自新的意思即可。)
篇11:三字经故事--周处
三字经故事--周处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注释]
初:初生之物。性:指人的本性。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
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苟:假如、苟若。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专:有恒、专心的意思。
[语译]
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故事]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得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再做个让人家讨厌的人。
篇12:语文教案-周处
语文教案-周处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
2.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叙事简练、说理深刻的特点。
3.积累文言词汇、准确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用现代汉语改写课文的能力。
三、情意目标:
学习周处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
教学建议
一、思想主题
本文通过周处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终于成为国家有用之材的故事,说明犯了错误的人,只要能勇于改正,弃恶从善,同样可以成为有用的人。
二、思路结构
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周处“为害乡里”“斩虎击蛟”“改过自新”三个情节,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周处年少时……而处尤剧。” 略写年少周处为乡里所患的原因。第二层,“或说处杀虎斩蚊……有自改意。” 详写周处为乡里力除两害,却不得乡里称颂,周处猛醒。第三层,“乃入吴寻二陆……处遂改励。” 详写周处在陆云的教诲和鼓励下立志改过自新。
三、写作特点
1.刻画人物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凶强侠气”,从正面描写周处凶猛强悍和好斗的性格,“为乡里所患”则从侧面写他对乡里的危害。把周处列入“三横”,用山中之虎、水中之蛟侧面烘托周处暴犯百姓之凶强。
2.文章裁剪得体、详略得当。
本文裁剪得体、详略得当,使全文重点突出,疏密有致,结构紧凑。开头略写周处为害乡里的情况,为下文作铺垫。写周处同陆云的谈话,说明周处改过自新的思想基础,属详写。结局部分写周处改过自新的经过,由于此处主题已经点明,加之前面的内容已从思想上提供了基础,故写作时一笔带过,给人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从局部看,杀虎斩蛟的过程写得也是一略一详,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张弛自然。
3.叙事语言简练。
全文在语言叙述上十分简练,“具以情告”四字把周处对陆云所叙述的义兴人如何恨他的情况,全部概括进去;“欲自修改”,表达了周处的悔改之意;最后两句写周处悔改的结果,语言极为简练。
四、组织课堂教学建议
教学《周处》可按照设悬念――通文意――学写法――谈感悟四大步进行。
设悬念:即引导学生思考文章开头交代周处“为乡里所患”、“义兴人谓之三横,而处尤剧”是怎么回事?带着这样的问题读课文,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文意: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掌握有关文言词语,熟悉文章记叙的人物或事件,准确翻译课文。
学写法:本文在写法上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如:文章在叙事的同时,借陆云的话发表议论:“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焉?”另外还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法。
谈感悟:本文写周处“为乡里所患……终为忠臣孝子”的发展过程,其中蕴含的道理对学生有一定的启迪教育作用,启教学设计示例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通过叙事体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难点:体会详略得当、叙事简练、说理深刻的特点。
设计思想:
《周处》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对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学过程 重点定为:突破语言障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发现小说的思想意义。教学本文,从自学入手,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有关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准确地翻译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周处这个人物形象,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发现小说的思想意义。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在整个自学过程要重视朗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把握文意,分析情节、人物,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世说新语》这部书吗?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编撰的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周处》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
课文中所记载的周处是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少年时横行乡里,是当地的一大祸害。人们劝他杀虎斩蛟,实际上想三害惟留其一。经历了杀虎斩蛟九死―生后的周处,猛然认识到自己才是乡里最痛恨的祸害,思想受到极大触动,从此改过自勉,终于成为忠臣孝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勾画生字、词。
⑵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⑶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及工具书完成正音、解词。
⑷明确下列画线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为(被)乡里所患
②或(有人)说处杀虎斩蛟
③蛟或(有时)浮或 (有时)没
④为乡里所患(祸患)始知为人情所患(厌恨)
⑤且人患(担忧)志之不立
⑸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朗读时注意下列句子的正确停顿。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贵朝闻夕死
且/人患志之不立
或/说处杀虎斩蛟
⑹熟读课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复述周处的故事。然后每组选出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复述。
⑺翻译课文,准确理解大意。
思考题一:下面的句子应怎样翻译?掌握成语“朝闻夕死”的意义及用法。
①为乡里所患
②始知为人情所患
③人患志之不立
④人贵朝闻夕死
思考题二:翻译下面的句子,将省略的意思内容补出来。
①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
②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⑻学生思考、讨论。
⑼明确思考题一:
(学习被动句式“……为……所……”以及“人贵…”这种古文中的常见句式。)
①为乡里所患 译为:被地方上认为是祸患。
②始知为人情所患 译为:才知道自己被人情所厌恨。
③人患志之不立 译为:人怕就怕没有志向。
④人贵朝闻夕死 译为:人以朝闻夕死为贵。(或译为:古人很看重“朝闻
篇13:《周处》 第二课时
《周处》 第二课时
《周处》 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的:
1、分析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篇内容。
2、分析主人公周处的性格,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学习周处能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2分钟)
请一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层次,把握内容。(目标1)(16分钟)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
(1)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周处( )三横 或说( )蛟( )蹉跎( )彰( )
(2).根据文义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贵朝闻夕死 且/人患志之不立 或/说处杀虎斩蚊
(备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教师要给予这方面的指导。
2、请学生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层:周处为害乡里,与蚊、虎并为“三害”。
第二层:周处斩虎击蚊三日未归,见百姓更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
第三层:周处勇于改过,走访名人,遂改励。
(备学生)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抽查回答。只要划分准确,大意概括了要点即可,无须统一答案。
四、思考讨论,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目标2)(22分钟)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1. 周处家乡的老百姓把周处与蛟、虎并为“三害”,这说明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周处杀虎击蛟三日未归,乡人更相庆,这又说明什么?
2.周处为什么“自寻二陆”?
3、我们怎样看待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面地评价周处?
(备学生)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做题能力。
板书:
少年周处
为害乡里(略写)}
杀虎轨蛟(详写)改过自新
自寻二陆(详写)
五、小结(目标3)(1分钟)
周处是一个能接受批评,用语改过自新,终于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掌握文章中的词语解释,翻译全文。(A)
2、写一篇读后感。(B)
3、把自己有否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有否犯错的事情告诉同学。(C)
七、说课精要: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对学生有教育意义,应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自己理解,自己体会。
八、教学后记:
《周处》 第二课时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4:周处打老虎
周处喝了一大碗酒,一只手提着砍山刀,直奔老虎藏身的乱树林来。突然,只听见树林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白额猛虎来。周处叫声:“呵呀!”双手握刀,闪在一边。老虎看见周处,望上一扑,从半空撺了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周处见老虎扑来,一闪,闪在老虎背后,那老虎回头又一扑,周处又一躲,躲在一边,老虎怒吼一声,就象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树枝也摇动,老虎转过头,再次扑了过来,周处见老虎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大刀,尽平生气力,从半空迎了上去,扑通一声老虎倒在地上不动了。周处心有余悸,又揪住老虎的头,一顿拳脚,后老虎倒在了血泊中。
初一:刘斯伟
篇15:周处自新 从善如流
周处自新 从善如流
文/李剑“周处自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周处是晋代义举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少年时就失去父教。周处不拘小节,性情凶悍粗鲁,恣意妄为,简直成了乡中一害,乡亲们都十分怕他,总是躲得远远的,不愿和他交往。
久而久之,周处也知道自己为乡亲们所憎恶,便有了悔改之意。他见乡亲们大多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心里觉得奇怪,便问道:“如今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事事都如人意,为什么还郁郁不乐呢?”父老们答道:“现今地方上有三害未除,哪里能快乐得起来呢?”周处问道:“是哪三害?”父老答道:“南山上的白额猛虎随意伤人,为一害;长桥下的河中蛟龙常伤人畜,又是一害;至于第三害……”说到此处,父老们有些犹豫,但还是说了出来:“恐怕要算是你了。”
周处听罢此言,沉默良久,最后他决然说道:“这三害我都能除去!”
周处身带利器,孤身进山搜寻白额猛虎,与猛虎一番拼搏,终于杀死了这只伤人性命的猛兽。接着他又奋身投入河中,去搏杀那只蛟龙。蛟龙在水中或沉或浮,一连三日三夜,毫不知倦。而周处比蛟龙更勇猛,他与蛟龙恶战三日三夜,终于将蛟龙斩杀。
周处三日不归,乡亲们以为他已经死了。想到地方上一下子三害俱去,从此可以太平无事,乡亲们都高兴的互相庆贺,欢喜雀跃。这时候,周处正好归来,眼见乡亲们的高兴情景,才明白自己被大家痛恨到了何等地步,顿时大受刺激,这也更加坚定了他改过自新、从新做人的决心。
周处决心已定,立即付诸行动。他了解到吴中大将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很有才学,便专程前去拜访,想拜他们为师。周处只见到了陆云,将自己的情况如实相告,问陆云:“我很想改过自新,但是年纪已经大了,不知是否来得及?”陆云鼓励周处道:“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
陆云的一番话极大的教育、鼓励了周处,他从中领悟了有志者事竟成的深刻道理。从此,周处刻苦读书,好学上进。他勤学而有文思,又十分注重自身修养,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仅一年,他的名声就大大的不同以往,以至于州、府的官员都举荐他出来做官。
此后,周处为官三十余年。在任时,他克尽职守,很有政绩,如在新平任太守时,与少数民族关系相处得很好;当广汉太守时,为官清廉,处理了不少数十年留存下来的积案;当御史中丞后,他秉公执法,不阿附权贵,他的刚正不阿,自然是难以见容于恶势力。
后来,少数民族首领齐万年造反,朝中想加害于周处的.权贵故意推荐他去征讨。有人知道那些朝臣们的险恶用心,规劝周处推辞掉这个差使,周处坚决说道:“忠孝岂能两全,既然辞别亲人,服务于朝廷,父母亲哪里还能把儿子仅仅当作自己的私有之物呢?今天是我献身的时候了!”最后周处由于恶人的陷害,战死疆场,以身殉国。
周处勇于改过,忠于国事,由一个地方恶少转变为忠臣良将,给后人以很大的启发。他的故事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但只要立志改过,从善如流,是有光明前途的,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下定决心,踏踏实实的去做。
篇16:周处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世说新语》一书的主要内容及作者。
2、借助注释、工具书,通过默读、朗读、翻译等方法把握课文内容。
3、学习周处能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介绍作品,导入新课(目标1)(4分钟)
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有一部重要的作品,叫《世说新语》,作者是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一些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
周处是普朝人,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仕晋为御史中丞时,凡所纠察弹劾的.人,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避讳。氏人齐万年造反,朝臣恨周处强直,建议朝廷派周处出战。有人知其有去无还,劝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不去出战。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后来孤军深入,斩敌甚多,弦绝矢尽,临危不退,遂壮烈牺牲。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这样一个战死沙场的国家栋梁,其少年时期则是另一番模样。《周处》一文以极富传奇色彩的笔调,记叙了一个勇于改过的少年形象。
三、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提交全班讨论。(目标2)(36分钟)
1.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凶强侠气、并皆、尤剧、更相庆、磋跎、令名彰、改励
2.揣摩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为乡里所患
终为忠臣孝子
或说处杀虎斩蚊
蛟或浮或沉
始知为人情所患
人患志之不立
3.想一想下面的句子怎样翻译好:
①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平原”、“清河”是以为官地称呼陆机、陆云。“具以情告”是“以请具告”的倒置。)
②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朝闻夕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早晨听到真理,到傍晚死去也无遗憾,形容对真理的渴望。可直译为“古人以朝闻夕死为贵”,或意译为“古人很看重'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追求。”)
③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这个句子中间省略了一层意思:“若已立志”,翻译时应补上。)
(备学生)如果学生事先没有预习,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解释、翻译。)
4、根据注释,请学生翻译文章,其他学生纠正或补充,教师点拨。
四、小结(1分钟)
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我们读了这个故事以后不知能有什么启示呢?
五、作业布置(1分钟)
1、翻译全文。(A)
2、完成《掌握语文》练习。(B)
3、把这个故事用现代汉语写出来,注意适当扩充情节。(C)
六、说课精要: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课文的语言文字对初二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先把文章理解清楚是本节课的重点。
七、教学后记:
篇17:《周处》 第一课时
《周处》 第一课时
《周处》 第一课时.教案赵怀兵 陈惠谦
教学目的:
1、了解《世说新语》一书的主要内容及作者。
2、借助注释、工具书,通过默读、朗读、翻译等方法把握课文内容。
3、学习周处能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介绍作品,导入新课(目标1)(4分钟)
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有一部重要的作品,叫《世说新语》,作者是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一些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
周处是普朝人,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仕晋为御史中丞时,凡所纠察弹劾的人,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避讳。氏人齐万年造反,朝臣恨周处强直,建议朝廷派周处出战。有人知其有去无还,劝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不去出战。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后来孤军深入,斩敌甚多,弦绝矢尽,临危不退,遂壮烈牺牲。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这样一个战死沙场的国家栋梁,其少年时期则是另一番模样。《周处》一文以极富传奇色彩的笔调,记叙了一个勇于改过的少年形象。
三、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提交全班讨论。(目标2)(36分钟)
1.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凶强侠气、并皆、尤剧、更相庆、磋跎、令名彰、改励
2.揣摩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为乡里所患
终为忠臣孝子
或说处杀虎斩蛟
蛟或浮或沉
始知为人情所患
人患志之不立
3.想一想下面的句子怎样翻译好:
①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平原”、“清河”是以为官地称呼陆机、陆云。“具以情告”是“以请具告”的倒置。)
②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朝闻夕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早晨听到真理,到傍晚死去也无遗憾,形容对真理的渴望。可直译为“古人以朝闻夕死为贵”,或意译为“古人很看重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追求。”)
③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这个句子中间省略了一层意思:“若已立志”,翻译时应补上。)
(备学生)如果学生事先没有预习,应给予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解释、翻译。)
4、根据注释,请学生翻译文章,其他学生纠正或补充,教师点拨。
四、小结(1分钟)
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我们读了这个故事以后不知能有什么启示呢?
五、作业布置(1分钟)
1、翻译全文。(A)
2、完成《掌握语文》练习。(B)
3、把这个故事用现代汉语写出来,注意适当扩充情节。(C)
六、说课精要: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课文的语言文字对初二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先把文章理解清楚是本节课的重点。
七、教学后记:
《周处》 第一课时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8:文言文周处教案
文言文周处教案
周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全面了解人物,领悟中心意思。
2.学习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辩证地分析周处形象,学习他知错能改、勇于自新的品格。
【文学知识】
1.刘义庆,南北朝宋文学家。
2.《世说新语》是我国著名的笔记小说之一,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载了汉魏至东晋的遗闻佚事。
3.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早期形式,有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之分。志怪小说的名著有《搜神记》《拾遗记》,以及清代的《聊斋志异》。
【正音正字】
(或)说shuì 蹉跎cuōtuó 朝zhāo 彰zhāng
【积累词语】
重点掌握:并 尤 冀 俱 竟 始 具 蹉跎 朝闻夕死 令名 彰
【朗读课文】
【课文简介】
本文写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故事按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三个阶段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㈠“周处少年时,……而处尤剧”,周处为害乡里,与蛟虎并为“三害”。
㈡“或说处杀虎斩蛟,……有自改意”,写周处杀虎斩蛟后,才知“为人情所患”。
㈢“乃入吴寻二陆……终为忠臣”,写周处知错改过,走访名人,自新成功。
周处的形象是鲜明生动的,从“为乡里所患”到“终为忠臣”,前后判若两人。但他的思想转变却不是突然的,有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处理,而是先让事实说话,写事实促使周处思想转变。如乡里人对他的态度,使他觉悟到“为人情所患”,促使他“有自改意”;接着写他“入吴寻二陆”,陆云开导他学习古人“朝闻夕死”的精神,使他从信心不足到消除疑虑,虚心接受教诲,直至成功,一步一步地完成改恶从善的过程。
《周处》一文,篇幅虽短,但作者精于谋篇布局,写来处处充满矛盾冲突,其中有周处为乡里所憎恶的情况,有周处杀虎击蛟的恶斗场面,有乡里庆贺周处之死的景象,有“改励”时复杂的心理矛盾。这些,造成行文上的曲折跌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时是山重水复,但笔锋一转又柳暗花明,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翻译:周处年轻的时候,凶暴强悍,被乡里人(当作)祸害。
要点:“为乡里所患”:被字句。“始知为人情所患”与此句同。 “所患”: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
原文: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翻译:(当时)义兴河中又有蛟,山上有白额虎,一起都来侵害老百姓,义兴人称它们是三个祸害,而周处更 加厉害。
原文: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翻译: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希望三个祸害只剩下其中一个。
要点:“或”:有的,有人,有时。 文言文没有量词,所以翻译时要补充适当的量词。
原文: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
翻译:周处就刺杀老虎,又跳入河水斩杀蛟。
原文: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
翻译:蛟有时浮上水面有时沉入水中,游了几十里,周处同蛟一起(浮沉游动)。
原文:经三日三夜,乡里皆为已死,更相庆。
翻译:经过三天三夜,乡里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互相庆贺。
原文: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
翻译:(周处)竟杀死蛟游出河水,(他)听说乡人庆贺(自己死了),才知道(自己)被大家(当作)祸害,有了悔改的意愿。于是到吴郡寻访陆机、陆云。
要点:“竟杀蛟而出”:其中的.“而”是顺接连词,先“杀”后“出”。
原文: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翻译: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把(自己的)事情详尽地告诉(他),并表示自己想改正错误可是年纪太大,最终不会有成果了。
要点:“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其中的“而”是转折连词,可是,但是。
原文: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耶?”
翻译:陆云说:“古人重视‘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你的前途还很好。再说一个人怕不立志,担心什么好名声不能传扬呢?”
要点:“人患志之不立”:其中的“之”是结构助词,使前后的“志”和“不立”都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俗称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原文: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翻译:周处从此改过自勉,最终成了一个忠臣。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
1.周处“为乡里所患”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㈠凶强侠气。 ㈡暴犯百姓。
2.“或说处杀虎斩蛟”、“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三句中,哪些词都有“说话”的意思?它们的具体含义又有什么差别?
“说”,有劝说之意;
“告”,有告诉、诉说之意;
“云”,就是说,有用话表示之意。
3.清河的话有哪两层含义?
㈠人贵闻道,不在于年龄大小。
㈡闻道后贵立志去做,只要做,就一定能有成就。
4.周处是一个怎样的人?
早年“凶强侠气”、“暴犯百姓”,后来知错就改,自新成才。
5.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课外预习】
1.读一遍《社戏》,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学习寄语】
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挑战自己——
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
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
篇19: 《周处除害》读后感
《周处除害》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周处除害》的故事。故事中主要讲了周处从一大祸害成了一个大官。之前,大家都安居乐业,但自从周处来到人世后,就没有一刻安宁过----周处每天打人,还抢人家的东西,百姓都恨透了他。一次,一个老头儿告诉他百姓的三害----一是猛虎,二是恶蛟,三是周处。周处很害羞,于是他去射死了猛虎,砍死了恶蛟,他几天几夜没回来,大家都以为他死了,高兴极了。周处回来后,知道了大家都盼着他死,于是决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经过他的努力,终于,他当上了大官,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百姓们十分喜欢他。百姓的三害终于没有了。
这个故事最让我敬佩的`是周处能改邪归正,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也让我明白了做人要知错就改,不能一错再错,那可就不能挽回了。俗话说得好:“朝闻夕改”也就是说早晨听到自己有什么错,晚上就得把它改过来。这不正是这样吗?人不可能不犯错,知道了就要改,不管自己有多大,所以要活到老,改到老,周处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读了这个故事,再想想自己,犯了错误还不承认,别人发现了,告诉我,我也捂着耳朵不听,更别谈改正错误了。一次,我把张艺绊倒了,连一声对不起也没说,若无其事地在草丛边玩儿,妈妈让我说声对不起,我却假装没听到,又跑到大树下去。我应该去和张艺道歉,这就可以了,可我就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不承认,不改正。
人不怕有错处,就怕自己没志气。有了错,只要决心改正,立志学好,将来一定也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周处》的优秀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周处》教案设计
2.周处翻译
3.周处 翻译
4.《周处》练习题
7.氓优秀教案设计
9.出塞优秀教案设计
10.春教案设计优秀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