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加权平均数教案

加权平均数教案

2022-11-23 08:46: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罗恩韦斯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加权平均数教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加权平均数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加权平均数教案

篇1:初中加权平均数学教案

初中加权平均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立方根的概念,会用符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

2、了解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3、让学生体会一个数的立方根的惟一性.

4、分清一个数的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

重点了解立方根的概念,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难点明确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能熟练地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知识回顾――算术平均数的概念

(1)求4,5,6的平均数;

(2)有一人连续3天的消费分别是1元、2元、6元,

求这人平均每天的消费;

(3)有3位同学的身高分别为165cm、170cm、175cm

求这3位同学平均身高;

(4)一个班级在一次体检中测得有四十同学身高为

170cm,十位同学身高为165cm,求这班同学的

平均身高

八年级一班有40位同学的身高如表(单位:cm):

155155155155160

160160160160160

160160160160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70

170170170170170

求这40位同学的平均身高。

理解新知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问题:某校八年级三个班级的平均身高如下表:

班级人数/个平均身高/cm

一40168

二44165

三36170

求这三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八年级一班同学的身高如表(单位:cm):但是这张表格坏了,只知道身高为155、160、165、170的同学的比为2:5:10:3;这种情况下,你还能求出这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155155155155160

160160160160160

160160160160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65

165165165165170

170170170170170

运用新知体验“权”的作用

例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应试者听说读写

甲85837875

乙73808582

(1)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想一想

1.比较例(1)、(2)两个问题的结果,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

2.若将题(1)中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改为另一种表达方式:听、说、读、写成绩按听占30%,说占30%,读占20%,写占20%的比例,其它条件都不变,请同学们想一想,两人的平均成绩有没有变?你会做吗?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案例

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3400元

招工启事

因我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若干名员工。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3400元。有意者于6月19日到我处面试。

总经理总工程师技工普工杂工

6000元5500元4000元1000元500元

该公司的实际情况如下表:

职务总经理总工程师技工普工杂工

月工资/元6000550040001000500

员工人数112142

平均工资

你认为该公司的广告行为属于一种什么行为?

某校八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八年级二班有学生45人,期末数学测试中,一班学生的平均分为81.5分,二班学生的平均分为83.4分,这两个班9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多少?

2、已知:x1,x2,x3…x10的平均数是a,x11,x12,x13…x30的平均数是b,则,x1,x2,x3…x30的平均数是

篇2:《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

3月31日,我校迎来了华师大新基础的负责团队,其中吴老师听了我的一节课,内容是加权平均数。在听完课后,吴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是我对此堂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此我对这堂课也进行了全面的反思,收获如下。

一、小问题

1、有一个问题是估一估什锦糖的单价范围在哪里?在这里可以改为两个问题(1)、配成什锦糖有几种可能。(2)、在什么范围之间?在这里,把一个问题改成两个问题,把问题放大,让学生有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2、在第一大块寻找学生的资源的时候,找答案的意识强,不关注全体学生,这也是问题,是只关注结果的一个病根。

3、在第一大块教学的时候,没必要两次估计什锦糖的单价,这是在移植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二、相对较为突出的问题

1、对于资源的收与放吴老师作了以下解释,她认为收资源的类型有以下几种(1)、辨析提升型。(2)、有机沟联型。(3)加工生成型。本节课属于第三种。第一层次资源是当学生出现a(60+100×4)时老师可以问这是什么意思?学生可回答一千克水果糖与4千克巧克力合起来的价钱。第二层次资源是(60+100)÷(1+4),这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总价是两千克的,与5千克数量不对应。第三层资源是(60+100×4)÷(1+4),也是让学生体会不对应的思想。另外一层意思是(60+100)÷2是求的一千克巧克力与水果糖的平均价,与这里的要求不一致。

2、如何在一堂课中体现神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渗透数学研究方法,这里体现在配糖前交代研究的前提、目的。第一步:比如配置5千克什锦糖,可以是多少水果糖以及可以是多少巧克力呢?让学生说一说。第二步:师先说怎么去研究呢?以此交代研究目的,那么多的研究方案,可以从个例开始,个例研究好之后,再大量例举事实发现规律。第三步是例举时,再一次问:怎么例举有助于发现规律。

(2)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这里可以先由一个学生研究其中的几种情况,然后四个人一组汇总,通过这种形式一是激发参与意识,二是养成合作习惯。

(3)进一步重心下移,在合作的过程中,第一种简单要求可以是我讲,同桌复述。第二种稍高要求两人轮流讲。第三种是进一步要求,四人合作,共同汇总。最后一种最高要求是个体与群体合作,当一个人会并说的时候,其他同学可以轻轻的说。千万不要一起读,重心要下移。

3、融练习与只是形成过程中的丰富性,比如在第三大块的教学中,当巧克力多的时候,什锦糖是五千克。那说果糖多的时候什锦糖可以是多种千克数,这样可以把总价与千克数的对应放到不同的环境中。又比如(100+60)÷2让学生体会到可以同是5千克,或者是3千克等也可以这样做。另外也要加强中间价的说明,什么叫中间价,是两个价格的中间数。这样就可以在巧克力多的是时候更容易发现什锦糖的更小价格范围了。

以上是我在本次调研活动中的一些反思,当然也有不足与需改进之处,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还需进一步的提高,这也是我当下的我急需做的事。

篇3:《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

加权平均数是教学的难点。难在对“权”的理解。从小时侯开始,学生心中的平均数的定义就是数相加再除以个数。而加权平均数的特点是并没出现所有的数据,相同的数据只是给了权数,这就引起学生的困惑,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巧引“权”字。从特例入手。举一个班级一次数学测试成绩,有些成绩多次出现,让学生求平均成绩。此时会出现方法的不同,教师继续引导,若两个班级人数相同,各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也有了,如何求两个班级的平均成绩?若两个班级人数不相同,怎样求?再举学生身边的几个例子。

这样,很自然引导学生从计算方法的不同上升为两种平均数的定义。

二、重析“权”字。从三个角度,(1)表示数据出现的次数;(学生已理解)(2)表示数据所占的比数;(3)表示数据所占的百分比。(可以由已举的例子各个数据的次数引导学生将它们改写成比、百分比的形式加以分析)

这样,将“权”的三个角度有机的结合起来,明确“权”的实质。

三、多练“权”字。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好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能够总结出算术平均数实际上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各个数据的权数相同。

这部分知识作为初中数学的一个学习内容,专门介绍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公式,在具体教学时,我对它的感觉总是有些两难:觉得它既不是难点又是难点。

一是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计算加权平均数的公式是计算算术平均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可以类比小学数学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代替,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从而减小了运算量,也比较好理解。在讲解加权平均数中第一种类型时,可以类比学习,这里的“权数”是数据出现的次数,学生理解并不困难。所以可以说它并不难。例如,计算小组平均得分:6个95分,5个84分,3个100分,1个75分,该组平均成绩为多少?

二是教材中在让学生体会了上述加权平均数后,给出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但这里的“权数”往往是用连比的形式或是所占百分比的形式体现了一组数据的重要程度,并且用一道例题改变其中的权数,讨论哪个人会被录用的问题,通过此例反映了权数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显然权重不同,最终导致了结果的不同。由此发现,对“权数”的理解是否到位,制约了计算公式的运用。课堂上学生能仿照例题的模式去解决类似问题,但并不能从本质上理解这样做的道理,而且,只要稍加变化学生就会出错。所以,它又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中我发现在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解题时,导致出错的原因就是直接弄错了哪些数字是“数据”,哪些数字是数据的“权”,因而错用了公式。这是学生的难点,也是课堂教学中要重点突破的地方。首先要弄清学生对“权”重的理解不到位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有差异,对本知识点的理解能力高低不同;大部分学生认为该内容看起来简单易学,兴趣不大。小学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习惯于用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总个数来求得平均数这一计算方法。在学习加权平均数时,易局限于以前的思路。

针对学情,在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典型练习,训练要充分。加深学生对问题中的“权”重的理解,分清“数据”和“权”,从而减少错误的出现。想要学生准确的理解加权平均数中的“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对比小学所学的(不加权的)算术平均数和现在的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及联系,其实不加权的平均数并不是真正的“不加权”,而是各个数据的权重相等,都是“1”,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所有的算术平均数都是加权平均数,再以适当的实例让学生对“权”的理解更加深入,只要学生真正明白“权”重的含义,也就可以突破学生学习的疑点,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篇4:《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分组计算平均身高和年龄学生们有兴趣,很快就能算出来,并且会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同学还能把不同意见发表出来,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这种前提下,简便算法的推出就水到渠成了。教学设计也努力体现新课改的新理念,如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课内外结合等等。

但有的学生基础并不好,对数学没兴趣,上课时不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被动地学习,收效一定不高。有的学生没有带计算器,在课堂上的计算时间增加了,教学用时出现了不应有的浪费。在加权平均数的定义讲解上,教师显得较为匆忙,定义讲解怕基础差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接受。新课改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可如果课堂学习我们只顾少数基础好的同学,那就与新课改理念相背了。所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我们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篇5:《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内容进行探索,实践和思考的过程,所以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作为教师首先应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创新,教师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同时,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好朋友,而非居高临下的“统治者”、“管理者”。

基于这些思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采取用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目的是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解决新问题,直接参与到概念出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而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教师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角色出现,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享学生每一次成功的喜悦,其次才以引导者出现,善于捕捉学生每一次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在学生陷入困境的时候再及时给予点拨,使学生自始至终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为了真正做到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在概念的再认识过程中,我把问题交给学生解决、抽象概括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与欣赏中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堂开始通过问题情境,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使他们有兴趣的进入数学课堂,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接下来出示的问题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中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没有问题,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问题2的设计是为了引出本节的课题,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比较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平均数,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在新知介绍这个环节上,我感觉自己讲的较多,因为概念相对较难理解,所以唯恐学生自己理解不透,这是以后应该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在练习的设计上两道练习以别开生面的形式出现,特别是问题2招聘员工这个问题,设计上与课本有所不同,我的设想是经小组讨论后,决定录用谁,各小组给出权重,并计算验证是否合理,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深对权的理解,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在这一环节,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互相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二也是为了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力争用成功蕴育成功,用自信蕴育自信,激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本节课,我觉得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当然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课堂。

篇6:《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

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课时《加权平均数》这个内容的教学时,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因为学生在前面已学过算术平均数的有关知识,并且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讲并不是很难,所以我借鉴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一、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运算公式中分子与分母的含义;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三、用小黑板展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内容;

四、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136~139的内容,并思考小黑板展示的问题,教师巡堂,不时对学困生进行适当点拨;

五、学生做练习;

六、公布答案;

七、选择学生做错较多题目进行点评;

八、学生自行小结;

九、课后作业。

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成功之处:预定的目标已经达到。学生主动参与面广,学习兴趣浓,练习的达成度高,教师得到了解放,学生也得到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很多学生从自学中找到了自信,转变了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过度依赖老师转到了先自学再提问,培养了自己的自学能力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非常有用。不足之处:这一节课由于学生自学所用的时间较多,练习量较大,运算量大,学生运算速度较慢,所以原来计划安排几个学生板演一些练习这一环节无法进行。再上设计:安排学生课前预习,精选练习,减少运算量。从中得到的启示: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所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灵活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既解放了教师自己,也使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篇7:《加权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加权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加权平均数到底是不是教学中的难点,各有各的看法。这部分知识作为初中数学的一个学习内容,专门介绍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公式,在具体教学时,我对它的感觉总是有些两难:觉得它既不是难点又是难点。

一是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计算加权平均数的公式是计算算术平均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可以类比小学数学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代替,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从而减小了运算量,也比较好理解。在讲解加权平均数中第一种类型时,可以类比学习,这里的“权数”是数据出现的次数,学生理解并不困难。所以可以说它并不难。例如,计算小组平均得分:6个95分,5个84分,3个100分,1个75分,该组平均成绩为多少?

二是教材中在让学生体会了上述加权平均数后,给出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但这里的“权数”往往是用连比的形式或是所占百分比的形式体现了一组数据的重要程度,并且用一道例题改变其中的权数,讨论哪个人会被录用的问题,通过此例反映了权数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显然权重不同,最终导致了结果的不同。由此发现,对“权数”的理解是否到位,制约了计算公式的运用。课堂上学生能仿照例题的模式去解决类似问题,但并不能从本质上理解这样做的道理,而且,只要稍加变化学生就会出错。所以,它又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中我发现在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解题时,导致出错的原因就是直接弄错了哪些数字是“数据”,哪些数字是数据的“权”,因而错用了公式。这是学生的难点,也是课堂教学中要重点突破的`地方。首先要弄清学生对“权”重的理解不到位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有差异,对本知识点的理解能力高低不同;大部分学生认为该内容看起来简单易学,兴趣不大。小学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习惯于用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总个数来求得平均数这一计算方法。在学习加权平均数时,易局限于以前的思路。

针对学情,在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典型练习,训练要充分。加深学生对问题中的“权”重的理解,分清“数据”和“权”,从而减少错误的出现。想要学生准确的理解加权平均数中的“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对比小学所学的(不加权的)算术平均数和现在的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及联系,其实不加权的平均数并不是真正的“不加权”,而是各个数据的权重相等,都是“1”,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所有的算术平均数都是加权平均数,再以适当的实例让学生对“权”的理解更加深入,只要学生真正明白“权”重的含义,也就可以突破学生学习的疑点,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篇8:加权平均数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加权平均数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平均数

2.了解加权平均数,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3.会用样本的加权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理解、讨论、合作交流,体会如何探究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教学设想

1、重点: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2、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3、疑点:加权平均数中“权”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一次数学测验,三人的数学成绩如下:

60、80、100分

则这三人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引导计算过程,并归纳: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问题二:大白兔奶糖28斤,10元/斤。小白兔奶糖22斤,6元/斤,平均每斤是多少元?总钱数是多少?总重量是多少?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通过问题二引导归纳:加权平均数解答课本例题一、例题二体会权的表现形式和权对数据的影响。

篇9: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同步练习题

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同步练习题

1.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那么_______________,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如果数据2,3,x,4的平均数是3,那么x等于____________。

3.数据5,3,2,1,4,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_。

4.已知1,2,3,,,的平均数是8,那么,,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__。

5.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3,除学生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则学生甲的得分是__________。

6.某校几名学生参加今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其中8名男同学的'平均成绩为85分,4名女同学的平均成绩为76分,则该校12名同学的平均成绩为___________。

7.已知一跳高运动员在1次大型运动会上成绩的平均数为2.35米,若选派参加亚运会,可以预料,他的成绩大约为______米。

8.经随机调查某校初三30名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时间为3小时,由可估计该校家庭作业约为___________小时。

9.数据a,a,b,c,a,c,d的平均数是

A.B.

C.D.

10.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2,除学生甲外,其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那么学生甲的得分是()

A.84B.86C.88D.90

11.已知数据的平均数是,那么的平均数是()

A.B.2C.2+1D.

12.若m个数的平均数为x,n个数的平均数为y,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

A.B.C.D.

13.已知一组数据23.02,22.99,22.98,23.01,a的平均数为23.01。求a的值。

14.已知数据,,的平均数是10,求数据的平均数。

15.一组数1,2,3,x,y,z的平均数是4

(1)求x,y,z三数的平均数。

(2)求4x+5,4y+6,4z+7的平均数。

16.从甲、乙、丙三个厂家生产的同一产品中,各抽出8件产品,对其使用寿命进行跟踪调查,结果如下:(单位:年)

甲:3,4,5,6,8,8,8,10

乙:4,6,6,6,8,9,12,13

丙:3,3,4,7,9,10,11,12

试计算三个厂这三批灯泡的平均寿命并比较哪个厂生产的产品寿命最长。

17.某地区前两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和,,,,,若第一周这五天的平均最低气温为7℃,则第二周这五天的平均最低气温为多少?

参考答案

1.

2.3

3.3

4.14

5.95

6.82

7.2.35

8.3

9.B

10.D

11.C

12.D

13.23.05

14.12

15.(1)6(2)30

16.乙

17.10℃

篇10: 教案

原创 教案

校本课程:我的家园我做主  ――废旧材料教学设计 北戴河区实验小学 卢蕾 课程名称:巧手小作坊 主讲教师: 卢蕾 授课对象:四、五年级学生   设计意图:   利用废弃物进行手工制作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同学们在活动中从本不美的东西上,去发现它美的一面,有价值的一面。这是一种对审美能力培养的训练。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收集和制作中,同学们会学到不少知识。把一个个废弃的纸盒变成漂亮的房子,并通过让学生规划,使学生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资源分析:   制作材料比较好搜集,生活中商品包装盒的形状、色彩、材料多种多样,可以用做学生制作的材料。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制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通过剪、切、割、贴、染、画等方法,及对废弃物的合理利用,设计制作出自己的家园。 重点: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利用废旧材料精心地制作梦想的家园。   难点:通过引导学生将纸盒房子进行组合,把这节课再创新、升华。   活动方式:   以小组为单位,选用合适的材料制作家园。   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设疑激趣法、环环相扣,逐渐深入;创设情境。   教学手段:   通过制作示范和欣赏图片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对房子的了解与认识,开阔学生的思维。   活动准备:   废弃的纸盒、卡纸、笔、胶、剪刀、颜料、等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嗨!小设计师们!你们好!很高兴又到了巧手小作坊开工的时间了,我们的口号是,师:巧手巧手 ,生:变废为宝。 师:大家是不是都很期待老师今天又带来了什么样的创意呢。  (二)示范阶段 走下讲台开始介绍材料: 1)师:大家跟随着老师一起来看一下,今天我们需要用到的材料,有家里装修剩下的锯末、废旧的纸盒、纸板和我们手工制作剩下的各种纸的边角料。(这些材料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我们生活中容易被丢弃的废品,我们把它们带到巧手小作坊来做出精美的作品)。 2)师:我们还需要一些用具,剪刀、胶棒、白乳胶(白乳胶大家都很熟悉,它比较环保,干了以后是透明的,不留痕迹)。 3)师:材料介绍完了,老师将利用这些材料创造出自己梦想中的家园。――我的家园我做主(幻灯出示)。 教师讲解示范过程。 4)师:一个手工制作的家园是怎样做出来的,老师是这样构思的,我的家园上要有一所漂亮的房子和一片绿色的草地,还要有漂亮的滑梯和适合休息的长椅。 师:现在老师就带领你们走进我梦幻的家园。 讲解草坪的制作过程。 5)师:利用这款废旧的纸板,把它做成漂亮的绿草地。一层均匀的胶(展示给学生看)撒上厚厚的锯末,又用手轻轻的按压。轻轻的都掉多于的锯末,最后给我们的草坪喷上颜色,老师利用废旧的矿泉水瓶做了一个喷壶,把颜色喷匀,干了之后效果是这样的。(出示成品) 6)设置问题:“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材料创造出草地来。”(请几个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对废旧材料的利用做一个拓展,并给予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房子的制作过程。 1)师:草地有了,老师理由这些材料废旧的纸盒,开始做我的房子了。现在我面前有许多纸盒材料,我选择这几个纸盒做我的房子,因为这几个盒子和我梦想中的房子比较相似。这个盒子的盒盖正好做我房子的房盖。(大家在制作时可以根据废旧物的不同特点创造出你的家园)再用把房子进行装饰。(出示样品) 2)师:老师这还有几种不同风格的门窗设计,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学生:想)出示教师用纸盒制作的各式各样的房子,打开的门窗用铅笔的笔尖把它四角扎透,这样再用剪子剪开不容易伤到手。还有直接画到上面的门,做好门窗粘到上面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欲望。(老师只是交给大家制作过程,大家在创作中要大胆的发挥你们的想象力,老师相信你们能有更多更好的设计)。 3)师:老师还用瓦楞纸的边角料坐了滑梯和长椅。 4)师:老师把这些材料进行了包装设计,现在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展示另一种不同风格的家园设计。怎样合理利用废弃物。 再出示一种不同的家园样品。(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老师教的只是一个制作过程) (三)幻灯图片欣赏 师:看完老师的制作过程,你们肯定都有了很多小创意,下面就带着你们的小想法小创意一起来欣赏一组精美的图片。 出示搜集的现实生活比较漂亮的房子和精美的作品。(幻灯片设置找出不同风情的现实生活中的房子6个,再找出6个不同风格的作品) 1)仔细观察这些房子,大家在一边看的时候一边构思自己的设计。 2)出示图片及范品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3)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同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作品布局的合理性,体验成功的快乐。(由于时间的原因呢老师就不听你们的创意了,捉紧时间把你们的创意以作品的形式展示给大家)。 4) 幻灯出示设计要求。 学生根据自己废旧物品的'形状特征,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并制作出与众不同的家园,提醒学生使用工具时注意安全)。下面我们的小制作开工吧!大家动起来! (四)造型阶段   1)、老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制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在设计和制作方法上给予适当点拨指导。   2)、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家园,并为在制作上有创意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体验成功的乐趣。   〔设计意图:制作家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让学生自我体验,通过制作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实物所具有的可塑性,可变性,可操作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五)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做完了吗?哪个小组先来介绍一下你们的作品? 1)、请几个小组代表讲解自己家园的创意和所用到的废旧材料。 2)、小组之间互相学习,教师给与肯定和鼓励。创造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情境。  (六)评奖阶段  巧手小胸章:选取有特色的作品加以肯定和鼓励并佩戴巧手小胸章。(由上周获奖小组颁发)。 (七)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么样用纸盒来制作房子,使废弃的纸盒变成了形状各异、不同特色的作品,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用这些废弃的纸盒,再创作出更多精美的作品来。那我们在平时要注意废旧材料的手机,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用你们收集来的材料创造出更多等没的作品。 同学们,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更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让我们用双眼去发现、用双手去创造,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八)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常思考:素质的培养在于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源于兴趣,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教师要在教学上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把兴趣作为点燃智慧火花的导火索,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根据自己带的材料进行思考,并说说自己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制作。教师在示范的时候不要针对某种材料进行具体制作,而是将在制作过程种比较难的地方进行示范,讲解。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带的材料想出多种方法制作,大胆的制作。可以自己独立制作,也可以小组合作。这堂课下来,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自主,学得有成就感,我也尝到了放手“插柳”。    

篇11:教案:

教案:

我与地坛 执教:韩冬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 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3、体会文章第二部分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领悟生命的意义、内涵。 【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出两个问题)   1、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塑造了一位淘金者形象,请同学说说淘金者是怎样的形象? 2、从中我们感悟到了什么? 二、你还知道哪些和命运抗争并取得成功的例子。 让学生自由回答,引出我们今天还要接触一位这样的人他就是作家史铁生。 三介绍作家作品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67年清华附中毕业,69年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合欢树》 《我与地坛》   《答自己问》《务虚笔记》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曾一度想到死,他家附近的地坛成了可以“躲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由死到生的过程中地坛给了他很多生命的启示,他在地坛呆了十五年,他有许多感悟,他把这些感悟用优美的语美写了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 四学习第一部分 让学生默读课文,把第一部分你认为比较精彩的语句划出来,分析精彩的原因。 学生划出的基本就是景物描写三部分,在让学生回答原因的同时,引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学习第二部分 生死问题解决了,剩下的`是怎样活的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怎样回答“怎样活”的问题的。 第二部分在写法上的特点: 人神对话, 重点理解一些难懂的句子,例如:“这是你的罪孽也是你的福祉” 六结束语:送给大家一首诗《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祝同学们成为一位优秀而卓越的人。  

篇12:》假如》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和谐的生活需要相互学习、尊重、宽容和相互帮助,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2、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3、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二、预习提纲(预习课完成)

1、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2、宪法对平等是怎样规定的?

3、尊重他人包括哪些方面?

4、对于中学生来说,为什么要尊重他人,应如何尊重他人?

5、宽容待人有什么重要性?如何宽容他人?

6、理解他人的含义是什么?理解的关键是什么?

7、什么叫换位思考?

8、关系他人的表现有哪些?

9、如何关心他人?

10、为什么要相互帮助?

三、知识网络

社会生活

平等待人

(范围)学校、班级

人格尊严、自然、合法权利

平等与尊重成功人际交往的

尊重他人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前提条件

假(方式)

如思想、情感、言行和生活

我方式、劳动与创造

你宽容他人

是宽容与理解

理解他人

友好交往突出人格魅力

关心他人

关心与互助

相互帮助

四、基础知识(预习课完成)

1、人人生而平等,我们要尊重这种平等,而这种平等主要是指

A、家庭背景、社会阅历的平等

B、教育程度的平等

C、人格和法律上的平等

D、地位上的、收入的平等

2、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下列行为不是平等待人的是()

①歧视、侮辱盲人②给班上学生起外号③见老师主动打招呼

④在家里要妈妈帮自己洗脸洗脚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

①人格尊重和权利②所有言行③思想、情感、生活方式等④劳动与创造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下列关于尊重别人和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之间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别人尊重自己,自己才尊重别人

B、我不尊重他人,也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C、首先要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D、别人尊重我就可以了,我是否尊重他人无所谓

5、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从交往的角度,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理解

B、在与人交往中,要宽以待人,容纳他人

C、交往要热情,主动

D、要学会尊重他人

6、宽容只有限度的()

①宽容绝不是一味迁就②宽容也不是委曲求全

③宽容更不是毫无原则地接受一切④宽容不能超越基本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一次我们在人际交往中()

A、要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

B、要换位思考,替别人设身处地的想想

C、宽容别人,委屈自己

D、同情他人

8、下列属于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是()

A、遇到挫折,有朋友劝慰,享受快乐,有朋友祝福

B、争议问题,一定要争个你输我赢,受到批评,帮朋友煮出

C、同学作业不会做,帮他做

D、考试时遇到难题互相“帮助”

9、点燃蜡烛照亮他人者,也不会给自己带来黑暗,这句话的意思是()

①接受比给予更快乐②我们越关心他人,他人就会越关心我们

③帮助别人是为了获得回报④美好的生活离不开人们的互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五拓展题(展示课完成)

1、英国著名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有一次在莫斯科街头散步时见到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萧伯纳和这个小女孩玩了很久,在分手时,他对小女孩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和伟大的萧伯纳一起玩了。”小女孩也学着大人的口气:“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你和莫斯科女孩安妮娜一起玩了。”萧伯纳在吃惊的同时,意识到自己的傲慢,并立即向小女孩道歉。后来萧伯纳每次回想起这件事,都感概万千。他说:“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大的成就,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应该永远谦虚。”

请运用你所学的知识谈谈你的感想。

2、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紧张抄写着老师刚刚写在黑板上的练习题。因为老师一时笔误,将“反驳”写成“反驭”。突然,一个同学大声喊道:“老师,你写错字了。”喊声顿时打破了教室里的宁静,下面的同学议论纷纷。

(1)换位思考:当我们在课堂上发现老师偶尔出错时,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办法指出老师的错误?

(2)请你推测:如果是你,你会采取什么好的办法?

(3)对症下药:需要指出他人的错误,以帮助其纠正时,我们可以:

(4)学会拒绝:当我们不得不拒绝他人的要求时,我们可以:

3、班长杨昆是一个直言快语的人,在同学中有很多知心朋友,在班上也很有威信,深受同学和老师的拥护。在谈到其中的原因时,他说:“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对人要坦诚,平等待人。我从不乱捧别人,有事请我帮忙,如果答应,我就努力做到,不会就不轻易许诺。我是班长,当与同学在某些方面有不同意见时,我从不强求;我的学习成绩好,但我从不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

(1)说说班长杨昆为什么深受大家的喜爱?

(2)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3)对于和你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你是怎么对待的?

4、天空宽容了云朵,才拥有了彩霞。

江河宽容了小溪,才拥有了浩瀚。

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丰收。

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成功。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这首诗所蕴涵的道理。

篇13: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与他人分享食物、玩具、图书等。

2、懂得抢他人玩具是不礼貌的行为,体验分享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从家中带来一种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食物、行为判断图卡人手一张、红黑两色水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一则小故事引出活动。

1、教师: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请你们认真听完故事后回答我的问题,好吗?

2、教师开始讲故事,幼儿认真倾听。

二、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知道分享是一种好行为。

1、教师:妈妈为什么高兴地笑了?

2、幼儿回答。教师小结:明明有了新玩具,并且邀请小伙伴一起玩,一点也不自私,妈妈为她的行为感到自豪,所以高兴地笑了。

3、教师:当你有一件新玩具时,你会怎么做呢?

4、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大家现在都知道了要和小伙伴一起玩玩具,明白了分享是一种好行为。

三、教师出示行为判断图卡,让幼儿根据图卡内容判断正误。

1、教师:现在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张图卡,看看上面都画了些什么?

2、幼儿观察图卡后回答。

3、教师总结每张图卡上的画面内容,并向幼儿交代操作要求:你认为对的就涂红色;认为错的就涂黑色。

4、幼儿开始涂图卡,教师在一旁指导。

5、请幼儿说一说图卡中的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

四、请幼儿和别人分享自己带来的东西,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

1、教师:你们都从家里带来了自己最喜欢吃的或玩的东西了吗?你带的是什么?愿意和别人一起分享你的东西吗?

2、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东西,并说出希望和谁分享。

3、教师根据幼儿的意愿将幼儿分成若干组,一起分享食物或玩具。

4、教师小结:大家因为分享,都玩到了或吃到了自己没有带来的玩具或食物,这样会使我们大家都很开心。

五、教师对今天活动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学会与他人分享东西。

【加权平均数教案】相关文章:

1.初中加权平均数学教案

2.教案

3.曹冲称象教案

4.《时分秒》教案

5.燕子教案

6.蜡烛 教案

7.幼儿园教案

8.教案幼儿

9.ppt教案

10.相反数教案

下载word文档
《加权平均数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