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我的家在月亮上》语文教案

《我的家在月亮上》语文教案

2022-10-17 08:49: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eepasse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我的家在月亮上》语文教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我的家在月亮上》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家在月亮上》语文教案

篇1:《我的家在月亮上》语文教案

当秋千

我的家在月亮上―― 和玉兔玩

吃星星果

飞到老家

……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让学生说说家庭中快乐的事,夸夸自己的家,通过这样对学生进行热爱家庭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篇2:《我的家在月亮上》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象的奇特有趣,积累与月亮有关的知识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巩固复习

1.出示生字,新词,开火车认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

二.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8个字.

2.重点指导"庭,迅,速"这三个较难的字

3.想办法记珠这8个字,可以组词,说句子

4.练习写字

5.师3,巡视,评价

三.发散思维

1.读了这篇童话,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谈一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球的知识?把搜集的'资料读或讲给大家听

学生活动

1.认读生字,词语

2.读后评价

1.认真观察这8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2.书空练习

3.利用组词,照句识记生字

4.练习写字,写完后互相评一评

5.再练习写字

1.谈感受

2.认真听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篇3:我家住在月亮上作文

我家住在月亮上作文

我家住在月亮上我的家搬上了遥远的月球。我的家一闪一闪很美丽,你们猜,是什么?对了就是流星.我们家是通过宇宙因子和宇宙光组成的,到了晚上9点,星星房就唱:“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帮我入睡,到了早上7点半,星星房就会对我说:“小宝宝.太阳晒屁股了,快起来吧!”因为月球上没有电,所以科学家专门为我做了一双“发电鞋”,每跑一步可看上1分钟电视,看几分钟书,科学家还为我做了辆“电”自行车,只要骑一分钟,就可以跑上几公里。有一天,我去嫦娥阿姨家做客,我惊喜的发现,玉兔的毛是白云做的!它毛茸茸的,十分可爱。嫦娥阿姨见我喜欢,于是把玉兔子送给我,我可高兴了。为了好好的养,我问嫦娥阿姨,它爱吃的`,爱玩的。原来它爱吃月球上野生野长的五彩花,喜欢玩奇怪鸡生的蛋。你会问,蛋不会破吗?才不会呢,奇怪鸡吃的是太空饲料,生出的蛋里有变化星子,所以蛋象球一样,不但可以拍,还可以踢呢。啊,我爱我在月亮上的家。砂子塘小学 三七班 柳篁听雨我家住在月亮上作文3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篇4: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速读课文,能快速理清文章思路。

②提高理解、归纳能力及信息筛选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交流、探究。

②拓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坚信有梦想去努力就一定能实现。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

2.激发学生探索月球乃至宇宙奥秘的兴趣,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相信只要有梦想最终就可以实现。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设计导语:

简介我国三步实施的“嫦娥奔月计划”(绕、落、回)。

(寻梦的)鸟儿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痕迹,却在人类心中唤起亘古不变的梦想(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先萌生飞天梦的民族,追寻着梦想,我们已经在奥妙无穷的太空中留下串串足迹。伴随着不懈的追求,凭着智慧和勇气,人类已经把登上月球这千古神话变为了现实!30几年前(1969年)三位人类的精英已经将足迹踏上了月亮,今天,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探寻──《月亮上的足迹》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人类登月这一故事梗概。

时间:公元1969年7月16日至25日(1969年7月21日上午1l点56分20秒)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州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事件: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

2.要素中,哪一点最富于变化?

──时间要素

3.用一句最简明的话表述文章内容。

(1969年美国三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四、再读课文,交流合作:

1.再读课文,依据富于变化的时间要素,小组同学共同用文字完成“宇航员登月流程示意图”。(快速获取信息。)

2.小组交流:

(1)准备升空

1969年7月16日

加燃料吃早饭登上飞船

飞向月球

当地时间9点32分点火腾飞

每秒6.8公里──每秒7.67公里──每秒10.5公里

19日晚上8点33分,飞过月亮与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7月20上午7点32分,登月舱开始降落。

登月成功

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降落月球

1969年7月21日上午11点56分20秒登月里程碑

开始工作……

返回地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地球大气层。

(2)整个过程历时195个小时,漫长的过程,却能写得有条不紊。(详尽的时间变化,精确到秒;严谨的科学态度,数据精确。)

(3)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了哪些足迹(做了哪几件事)?

讨论明确:

①检查登月器;②采集月壤和月岩;③树立纪念碑;④安装电视摄像机;⑤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⑥安装激光仪;⑦安装月震仪;⑧插星条旗;⑨和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五、品读课文,深入领悟:

1.登月成功,仅仅是美国人的骄傲吗?

科学无国界。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们,成功固然是英雄,失败也是英雄,是他们驾驭着人类的梦想,足迹踏上了月球。五百多年前的明朝,一个叫万户的中国人第一次用火箭尝试了飞天──生命换理想!三位美国宇航员的成功代表人类的成功,这是人类的文明。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2.我们中国在迈向太空方面,为世界做出了哪些贡献?

(交流我国航空航天方面成果,了解我国几位航天英雄。)

六、拓展延伸,联想与想象:

联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七、课堂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四十年,而我国也在实施奔月计划,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创造梦想;明天,让梦想燃烧,让人类的足迹遍布宇宙!

篇5:月亮上的足迹七年级语文教案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

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幻灯上关于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静谧的月光,时圆时方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上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①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

②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③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④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⑤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1)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3)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4)利用月亮课件展示当时的登月轨迹图,了解登月过程和登月轨迹。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录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看登月的实况录像。

(2)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3)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①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⑤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2、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人体会。(合作探究)

(1)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让学生谈自己真实的体会,畅所欲言,明确:A、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有条不紊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B、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C、用数字说明)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2)探究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一处让你最难忘,请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3)探究3: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司投入其中,耗资239.15亿美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只运回了几百斤的月岩、月壤,到底值不值?

(总结)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四、你对月亮知多少

(拓展延伸到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

1、学生上网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也可以进入老师准备好的月亮网,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查阅。

2、各兴趣小组将搜集到的制作成课件。

3、各小组从不同角度交流查阅到的资料:

(1)星空奇观。

(2)月球之谜。

(3)中国航天。

(4)登月计划。

(5)阿波罗之旅。

(6)登月图集。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我国已进行了无真人的太空航行,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作业

必做题:

1、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用其中的一些词语写一段话。

2、根据练习三创设情境,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选做题: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篇6: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课程名称 月亮上的足迹 课时 1 学段学科 七年级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作者 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三、学情分析 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并对此文感兴趣。 四、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畅谈(chàng):尽情地谈。(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教师明确: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6.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7.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板书)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篇7:《月亮湾》语文教案

一.看图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到江南的一个小村子去游览一下,(出示图)这个小村子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跟老师一起写。

2、读题。湾是生字,读准前鼻音 an 指名读。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左边一个水,右边一个弯。) “水”“弯”曲处的地方就是湾。三个字连起来读课题,注意正音“亮”(轻声) 齐读课题。

3、过渡:课文是怎样描写月亮湾这个村子的?请小朋友打开语文书,翻到24页读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交流,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3)

指名分自然段读,注意正音,师声评议。

第一段:

指名男读。不光读准字音,还读得很流利。还有那个同学来?女读男生齐读 强调“亮”(轻声)

第二段:

1、第二段比较长,先请小朋友数一数有几句话,用序号标出来。

2、指名回答由6句话。(回答要完整)

3、自由读一读,找出你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读。

4、逐句检查朗读。

第一句:

1、你来读 其他同学拿好书本仔细听。你不光读准了字音,还读得很连贯。还有谁也会这样读。真流利呀!

第二句:

1、指名读 你真了不起,这句中两个难读的字音都读准了。

2、看 绕rao是翘舌音指名读字、词 绕着 从绕的部首看,绕与什么有关?(用丝线缠绕)这个字还可以组哪些词?(围绕、绕道、绕口令、绕弯子)

3、缓 读这个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三拼音节前鼻音)指名读 缓 缓字就像一位友人在用手轻轻地慢慢地梳理着丝线。所以左边是绞丝旁。(板书缓)看到这个字,你还想到了哪个字?(暖)暖与什么有关?(日)你能选词填一填吗?

出示选词填空

再把这个词读一读 缓缓地 (又轻又慢)

4、谁来加上停顿连起来读句子。指名读 左右分组读

第三句:

1、第三句谁想读。

2、看这个字 映 这是一个(后鼻音)开火车读字词你怎样记住这个字?(熟字换偏旁 英)

3、放进句子再读读。 大家听出来了,你在这里加了停顿,听起来有节奏感。还有谁来读。越读越流利了。

篇8:我家在太阳上作文

我家在太阳上作文

有一天,我家搬到了太阳上,那里可舒服了,里面有恒温空调、小型人造月亮、星星电视、云朵床……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就看见五颜六色的星星花,喝过雨雪牛奶,吃过云朵面包,我就踏着彩虹桥去上学,一路上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的太阳花。我们的学校就建在太阳的中间,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房间,老师都是用电脑授课,同学们与教师之间都是用最先进的电子设备联系、沟通。在太阳上每个人使用的都是环保东西,没有浪费也没有污染,也没有警察,每个人都非常守秩序,都非常守法,大家都生活在一个民主、自觉、环保的世界里!我真希望我的家在太阳上!我家在太阳上作文250字

中国大学网小学生作文频道。

篇9: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要点点拨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解释词语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小心翼翼:

二、整体感知

2、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5、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三、理解探究

6、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7、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8、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9、在写登月全过程的时候,用了大量的数字,时间精确到分秒,在文中画出来,说说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10、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四、拓展延伸

11、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五、学习小结

1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达标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áng首挺立(2)轨道()(3)椭圆形()

(4)小心yìyì()(5)铁锹()(6)狭zhǎi()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虽说是近邻,离地球也有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3)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3、本文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即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方法,这样读者容易把握。登月的前前后后总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请各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二)课内阅读

①三名宇航员在舱内吃了晚饭。在发射后13小时30分开始平静地进入梦乡。地面站停止对他们发出指令,以免干扰他们的好梦。他们必须好好休息,因为要成功地进行登月飞行,没有良好的体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②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在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距离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③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达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飞船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就自动作出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④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⑤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这几个语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2、“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飞行”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是;“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这句话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3、“这个引力的静止点”指的是什么?你知道它的具体位置吗?为什么把它叫做“引力的静止点”?

4、第①③④自然段中加点的“他们”所指代的内容是一样的吗?请具体说明。

5、第⑤自然段划线的句子是四个短句,很有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无比激动的心情。请你换一种方式,以便更能突出作者这种心情,应该怎么说?

6、你知道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是在什么时候吗?对我国进行的载人航天飞行活动你有什么看法?

(三)拓展阅读

人类为何对月球情有独钟

①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也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每当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把酒赏月,其乐融融之时,苏东坡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正道出了人们对这一良辰美景的美好祝愿。

②人们只看到了那朗朗夜空中美丽动人的月光,但可能并不知道,月亮原来与人类的生命还息息相关呢。美国谢鲁皮尔逊博士的研究指出,在太阳系最初形成时,月球即受到地球的牵引,成为它的卫星。在月球靠近地球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现强烈的潮汐起伏,这种剧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气温剧增,导致地心熔化。地球岩浆在高温及高牵引力作用下,出现旋转式滚动,其结果产生了磁场。正是这一“超巨”磁场,对地球形成了一个“保护盾”,减少了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的侵袭,因而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长。如果没有这个“保护盾”,外来的射线会将最初出现在地球上生命幼体全部杀死,使生物根本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生长、繁殖。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月球成了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保护神”。

③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人的心理变化也和月亮的盈亏周期有关。这是因为人体约有80的液体,月亮引力也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样对人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从而造成人体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一般在满月时为生物高潮,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比较大,容易激动,导致人的情绪极不稳定,因此最易出事。如精神不正常者多在月夜发作。人们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就连人类的谋杀、毒害、抑郁和心脏病的发作也都与月亮的盈亏有关,并认为月亮产生的阳离子能诱发人的反常行为。人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必将更多地揭示出人类与月亮的深层次的奥妙。

④月球也是解决日益困扰着人类的能源问题的理想基地。因月球表面近于真空状态,太阳辐射可以毫无阻挡地到达月球表面,因此,在月球表面建立全球性、并联式的太阳能发电厂,能长期获得稳定的电能。由于月球既无磁场,又无大气,太阳风离子可以毫无阻挡地抵达月球表面。加上小天体的撞击,致使月球表面覆盖的5―10米厚的月壤层都富含太阳风成分,如氢、氦、氖、氩、氮等,其中作为核电燃料之一的氦-3,在地球上蕴藏量极少,容易取用的估计只有500千克左右,而在月球表层5―10米的土壤内就含有氦-3总量达到100―500万吨,可成为人类万年以上长期使用的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

1、解释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其乐融融

(2)息息相关

2、“早在遥远的古代,人类就有了奔向月球的美好愿望”,你能举出实际的例子吗?

3、根据第②自然段回答: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磁场”是怎样形成的?

4、月球对地球的“保护盾”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5、“精神不正常者”为什么多在月夜发作?

6、从第④自然段看,月球能从哪两个方面为人类提供能源?

7、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留传久远的咏月的句子。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咏月的名句,你还知道哪些?请举两个例子,并指出作者是谁。

如:从小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答案19月亮上的足迹

学习过程

1、昂首挺立:仰着头挺着胸站立.

一叶孤舟:单独的一艘小船.

遥遥在望:在望:可看见。远远地可以看到。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2、略

3、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4、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5、略

6、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

7、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8、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9、准确,科学,真实。这也是写实报道的特点。

10、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

11、略

12、略

达标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1)昂(2)guǐ(3)tuǒ(4)翼翼(5)qiāo(6)窄

2、(1)只能老远的看到,却无法与之接触,形容月亮力地球很遥远,要登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很形象得说明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意义重大。(3)心里向往已有很长的时间,表明人类对月球探索的想法由来已久。

3、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二)课内阅读

1、时间顺序;依据是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发射后13时30分;19日晚上8点33分;19日晚上9点32分;7月20日上午7点32分;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21日上午11点39分;11点51分等。

2、比喻;描写。

3、“这个引力的静止点”指的是“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因为月球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

4、不完全一样:第①③自然段都指的是“三名宇航员”;而第④自然段中的“他们”是指“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

5、可以把四个短句都单独各起一段,这样更有气势,更能表达作者那种无比激动、自豪之情。

6、20xx年杨利伟;开放性题,可以从增强国防、国力、世界和平利用太空等角度去说即可。

(三)拓展阅读。

1、(1)形容一家人在一起和睦欢乐的样子。(2)形象地说明了月亮同人类生命的关系非常地密切。

2、如:我国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等。

3、在月球靠近地球的过程中,地球表面的海洋出现强烈的潮汐起伏,这种剧烈起伏所引起的巨大摩擦力,令地球气温剧增,导致地心熔化。地球岩浆在高温及高牵引力作用下,出现旋转式滚动,其结果产生了磁场。

4、减少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的侵袭,使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滋长

5、因为满月时为生物高潮,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比较大,容易激动,导致人的情绪极不稳定。

6、(1)太阳辐射形成的太阳能;(2)核电燃料氦-3。

7、(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2)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3)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篇10:《月亮上的足迹》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的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教学难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手三分钟说话训练

一.导入

学生汇报关于月亮的诗句

偷吃了灵药而奔月的嫦娥,代表了古时人们对神秘月球的无限向往。

1969年7月21日,这一梦想终于变成现实,人类登上了月球。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美国宇航员于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登上了月球。时间顺序。

2、在书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且了解整个事件是如何发展的。

三、合作研讨:

1、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

成功――返回地球

2、画出登月全过程的示意图,并作简要解说。

3、课文哪一段揭示了人类登月的意义? 理解

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四、拓展延伸:

“阿波罗”号登月计划的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你还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五、总结

六、作业

想像续写: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板书设计:

篇11:《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快速阅读课文,较快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依据概说--评说的结构方式和按时间发展的阶段顺序,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3.用归纳文意要点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

4.学习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5.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概说--评说”的结构方式;程序顺序(依托时间发展)--登月全过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平实准确的说明语言。

学习侧重点

1、用归纳文意要点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2、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和当今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

3、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自读程序】

1、梳通了解

①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平实的语言”和“概括各部分的要点”。

②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计时。

③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自读提示”中所列的),查阅字典,弄清它的读音和意义,并读熟写熟记牢。

2、理解分析

①结构分析

A、默读课文,按概说--评说的格局,把全文分成三部分。

B、默读第二部分“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把该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②精读第一部分(1、2自然段)

A、把课文朗读两遍。

B、分析第1、2自然段之间的关系,何为主,何为次。

C、归纳该部分大意。

③精读第二部分(3~18自然段)

A、第一阶段(3~5自然段)

a、先归纳各自然段大意,再概括此阶段的大意。

b、画出第4自然段中作者发表议论的句子,体会它的作用。

c、画出第5自然段中含有数字的句子,体会它的作用。

B、第二阶段(6~9自然段)

a、朗读课文一遍,概括大意。

b、根据此阶段和上阶段的内容,画出阿波罗11号飞船的航行路线,并标出时间、距离、速度等。(见后面练习六)

c、画出此阶段宇航员的行为,体会他们的心情。

d、赏析第8自然段,想像此时的空间美景。

C、第三阶段(10~15自然段)

a、朗读课文一遍,再默读一遍,概括大意。

b、宇船员登月后做了哪些事,请在书上画出。

c、体会第11自然段时间数字的作用。

d、背诵第13自然段的碑文,体会其中的豪迈、胜利之情。

D、第四阶段(16~18自然段)

《月亮上的足迹》自读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a、朗读一遍,概括大意。

b、体会第18自然段结语的作用。

④精读第三部分(20、21自然段)

A、反复朗读阿姆斯特朗的话,能背诵。

B、概括此部分大意。

3、小结迁移

①把对各部分和第二部分各阶段的内容概括写在笔记本上。

②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③课本作业第三题。

(解说:上述自读过程重在对登月过程及其意义的理解和体会,学习它的基本写法,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和科学精神。)

【自读点拨】

1、总体把握

①在思想上要感到当代科技迅猛发展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影响,从而受到鼓舞,努力学习现代科技和文化知识,为科教兴国和人类发展做出贡献。

②各部分及第二部分各阶段的大意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

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

第四阶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2、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课文的结构方式;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②难点: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3、表现手法解说

篇12:《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一、学习词语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昂,仰。仰着头,直立着。

遥遥在望――遥遥,形容距离远。形容远远地望着。

可望而不可即――即,接近。可以望见,但不能接近。形容看来可以达到而实际难以达到。

二、在 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阅读课文。

三、作者以什么为序来介绍人类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以时间为序来介绍人类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四、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并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登月的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3―5),飞船带着宇航员进入预定轨道。

第二阶段(6―9),飞船作登月准备。

第三阶段(10―14),宇航员登上月球。

第四阶段(15―16)飞船带着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

五、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几件事?

学生讨论后归纳: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七件事。具体为:

①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④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了月球的表面;

⑤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⑥他们又取出了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严地把它插在了月亮上;

⑦他们跟美国总统尼克松接通了电话,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六、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归纳:

①用来表时间,如“这一年的7月16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②用来表飞船离地球的高度和飞行速度,如“当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此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

③用来总结飞行的里程,如“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共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七、总结、扩展

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1969年7月21日登月的全过程。人类登上了月球,迈出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结合课文,畅谈未来探索太空的梦想。

八、布置作业

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触发点,展开想象,写一篇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篇13: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象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象

①想象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象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象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准备

月亮上的足迹象{升空}伟大的壮举

登月人类的智慧

返航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篇14: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域、椭、锹”的读音;理解、积累“里程碑、昂首挺立、神往、畅谈”等词语。

2、了解人类登上月球过程,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三)、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的一句话的意思,培养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

1、通过朗读感知法,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2、快速阅读法。先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3、作探究学习法。重点是分组探讨对课文最后的一句话的理解。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用图片或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1、解决生字、生词

①、你能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吗?

海域yù椭tuǒ圆铁锹qiāo

②、你知道是那些词吗?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畅谈:(尽情地谈。)

(神往:)心里向往。

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

(括号内内容学生填写,括号外内容教师给出)

2、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找出该时间所对应的发生的事件,按照表格的.形式进行填写。(出示表格):

①、听朗读,然后迅速完成表格

时间事件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②、自读,完成表格

时间事件的进展

21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21日上午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粗体的为给出的,其他的学生自己填写)

(三)、合作、探究

1、文章是完整地叙述整个登月的过程,但事件非常多而且琐碎,我们能不能用我们自己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提示概括时注意:必须交代清楚: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经过、结果,语言要简洁。)

明确: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7月21日成功到达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在完成具有历史意义的任务后,飞船成功返回地球。

2、我们说这次登月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课文中哪句话最能揭示登月意义?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最能揭示登月意义的话是“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其含义指“一小步”指宇航员从登月舱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但这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个巨大的飞跃,所以是人类的一大步。)

3、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明确:因为这是一篇描述太空探索的文章,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准确、真实地将登月事件介绍给大家,也体现出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的特点。)

4、10月15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到了太空;10月12日,承载两名宇航员的神州六号胜利升空,并完成了133小时太空飞行。假设你有机会代表国家登上月球,要在月球上插一面五星红旗、树立一座纪念碑,你会在碑上写上什么话?(50字以内)

(四)、课堂小结

《月亮上的足迹》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的特点。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立志成为明天学科学,爱科学,并和平利用科学的新型建设者。

(五)、作业

1、本文标题《月亮上的足迹》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2、根据下面情景,展开想象,写一段两三百字的文章。

你驾驶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几个月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篇15: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教学难点

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看一段登月的录象。

2、能在太空遨游,能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概括大意

注意文中的人名、时间和术语。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表达精确的时间,并概括出相应的事件。

2、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3、提出疑问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4、出示有关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四、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五、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人类探索太空的勇气令人钦佩,但这个过程也充满艰辛,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四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的家在月亮上》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1.七年级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2.七年级上册语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3.九年级语文上教案

4.三年级上语文教案

5.六年级上语文教案

6.《月亮上的足迹》语文教学设计

7.课文《月亮上的足迹》的优秀教案

8.小学二年级语文《月亮湾》教案

9.《月亮上的足迹》 A

10.七年级语文上册《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

下载word文档
《《我的家在月亮上》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