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蛙古诗
“gudong0668201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闻蛙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闻蛙古诗,欢迎阅读分享。
篇1:又闻蛙鼓散文
又闻蛙鼓散文
听……这不是蛙鼓吗?
咕嘎……咕嘎……咕嘎,连片的蛙鼓汇成了美妙的合唱,从东面、南面、西面、北面,一阵阵海潮般朝我的小村、朝我的耳畔尽情地扑打过来。
今年的五月,雨格外地多,一场接一场的,天气也冷一些。立夏过了好多天,水田里的稻秧才刚刚插上。傍晚的村庄刚被一场急雨涤洗干净,蛙鼓便由远而近,由疏而密地来了。这不是梦,是真真的久违的蛙鼓在阔别了好多年后第一次这么真切地、这么直白地、这么亲近地到来了。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乡村的气息,带着自然的韵律,携潮湿的五月不期而至。我认出了她,她也认出了我,疏忽了寒暄与世故,径直地奔过来,久违的朋友般紧紧地拥在了一起。她说,你可有点老了,都有白发了。我说,是啊,你可一点都没老,你的声音一点都没变,还是那么响亮,浑厚……
邻家有个把式爷爷,玉米种下了就背着手看天,每天都看。看看天,就低下头,又不时地摇头,嘴里不停地念叨,今年是咋了啊,该下雨了。过些天就蹲在房门口,还是看天。眯着眼睛,仰着脖子,那姿势和他的心情一样难受。带着极度的埋怨和无奈,念叨,这天到底是咋了啊,咋了这是?突然有一天,太阳刚落山,大块大块的云便漫了过来。把式爷爷兴奋地跨到院子里,一圈一圈地转。雨还是没有下,他又念叨,这到底是咋了啊,老天爷不开眼了啊!念叨完就失望地蹲在地上。一会儿,零星的蛙声传过来,不多时,便是从四面八方响起的蛙鼓铺天盖地地涌过来。把式爷爷腾地站起来,扬起双手兴奋地喊起来,哈哈,蛙神显灵了,蛙神显灵了……雨哗哗地下起来,直下了一夜。
我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蛙神,也不知道把式爷爷为什么要喊这句话,更不知道为什么他喊完就真的'下雨了,这也成了我总想弄明白的一个谜。我是在县城出生,在农村长大的,知道许多农村的事儿。“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这样的节气歌至今还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却总也弄不懂这个事儿。后来,阅历多一点儿了就知道了,其实,青蛙喜欢叫是它高兴的表现,就像我们人高兴了就喜欢哼几句一样。青蛙不喜欢在太冷、太热或太干燥的环境里生活,它们喜欢阴凉潮湿的地方,所以下雨的时候对青蛙来说是最高兴不过的了。尤其经过一段天气晴燥的日子,天快下雨的时候,因为气压下降,湿度增加,空气中水分增多,青蛙的皮肤会得到充分滋润,于是就活跃起来了。同时,在阴雨连绵的季节里,很多昆虫大量繁殖,这些昆虫是青蛙最好的食料。而这时候青蛙刚度过寒冷干燥的冬天,正需要大量捕食昆虫以恢复体力。又有好食物,又有好环境,青蛙们就不禁纷纷高声歌唱了。所以,民间有“蛙鼓兆丰年”的说法,其实和“瑞雪兆丰年”的道理是差不多的。
把蛙叫称为蛙鼓,《花镜.养鳞介法.蟾蜍蛙》里记载:“一蛙鸣,百蛙皆鸣,其声甚壮,名蛙鼓,至秋则无声。”是对“蛙鼓”一说很好的诠释。
儿时,抓青蛙是件有趣的事儿。那时还小,顾及不到青蛙吃害虫的事儿,就知道青蛙的腿儿好吃,用火烤了,金黄色的,上面满是亮亮的油花,看着就眼馋,哈喇子淌好长。青蛙抓多了就吃,抓少了就玩儿。一人拿一个,抓住青蛙的腿儿,比谁的大。用木棍敲它的背,一会儿,青蛙的肚子就鼓满了气,跟气球一样。再一会儿,就会在头的两侧鼓出两个大大的泡泡来,原来,它就是靠这两个泡泡发声的。
寒来暑往,承受了太多城市的喧嚣和晋惠闻蛙般的人群,便时时梦想回到童年,回到乡间,回到自然中去。听蛙鼓蝉鸣,看稻浪如波,嗅泥土芬芳,闻朴素乡音,淡远的、恬静的、超离的、无为的、清雅的。在偏远的小村置一块地,搭建一方栖息的草堂,杂乱地种一些树,房内挂几幅附庸风雅的条幅。月下,沏一壶茶,摇一把扇,对月而歌,算是心灵的回归吧。
阵阵蛙鼓传来,不觉黯然。人,何如蛙鼓般的纯净?何如蛙鼓般的率真?又何如蛙鼓般的朴实啊!太多的世俗,太多的虚伪,太多的名利,太多的欲望已经把我们许多人和自然永远地隔绝了。所谓的回归充其量不过是讨一份暂时的自欺欺人的清净罢了,哪怕打扮出一副道骨仙风的样子,哪怕弄些最古老的树皮把自己裹起来。因为我们许多人,起码是我自己永远也达不到那种淡泊的境界了。
蛙鼓阵阵,幡然中告诉自己,留一分率真和朴实吧,它会让心灵变得纯净。
篇2:闻蛙,闻蛙陆游,闻蛙的意思,闻蛙赏析
闻蛙,闻蛙陆游,闻蛙的意思,闻蛙赏析 -诗词大全
闻蛙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科斗忽安在,蛙声豪有余;虽成两部乐,恨失一编书。
忿怒缘何事?号呼可奈渠。
厨人不遐弃,犹得伴溪鱼。
篇3:立冬古诗《立冬闻雷》
立冬古诗《立冬闻雷》
《立冬闻雷》是宋代诗人苏辙所作诗词。
《立冬闻雷》宋·苏辙
阳淫不收敛,半岁苦常燠。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元年因上书言事忤逆哲宗,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篇4:闻鹧鸪古诗鉴赏
闻鹧鸪古诗鉴赏
作者: 尤侗
闻鹧鸪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
注释
①鹧鸪:鸟名,其鸣声凄切,如言“行不得也哥哥”,古代文中因常用它作为劝阻出行的象征。
②陌:田间道路。征人:出门旅行的人。
③关山:泛指关隘山川。古乐府《木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鉴赏
这首诗题为《闻鹧鸪》,借旅人听到鹧鸪啼鸣声起兴,托意深远。前两句写景。夕阳西下,暮霭渐 沉,已是傍晚时分,路旁树丛中传来鹧鸪一声声凄楚的啼鸣,那声音似乎在呼喊着:“行不得也哥哥,行不得也”,这时候,在田间道路上,辛劳跋涉了一天的'旅行 者已经感觉疲乏,步履艰难了,偏偏耳中又传来鹧鸪的声声呼唤,心里怎能不更加感觉难受哩!“首尽低”三字,状写了出门人共有的旅途悲苦之情和无可奈 何的乡思。这两句诗,景中含情,渲染出一种愁闷怅惘的氛围,也为后两句直接抒情议论起了陪衬作用。借鹧鸪声表惜别劝阻之意的诗,前人已写过不少。如果这首 诗仍沿此思路立意,那就未脱前人窠臼,没有多高的审美价值。可贵的是,诗人却独辟蹊径,运用异向思维选择了新的角度,表达了新颖深刻的意旨。末两句以反问 的语气将意思更翻进一层:如今世途险恶,好比遍地皆是关隘险境,如果说“行不得”的话,那么无论往何处都行不得,可是人们为了生计,又不得不在外奔波,在 这种情况下,鹧鸪整日不辞辛苦地叫唤“行不得也哥哥”是为了谁,而且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就由感叹旅途的艰难愁苦更深一层地推进到感叹世途的险恶崎岖, 使这首诗立意更加深刻,故沈德潜评曰:“‘行不得’意,人所共知;此更翻进了一层,便觉百感交集。”“遍地关山行不得”一句,是诗中片言居要的关键句,它 含蓄地反映了清王朝封建统治下政治专横、文网森严、庶民百姓处世艰危的黑暗现实,在诗中又起了转折生波的作用。
篇5:古诗闻雁韦应物答案
古诗闻雁韦应物答案
闻雁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
注释: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夏天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⑴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D.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⑵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2分)
⑶赏析首句的妙处。(2分)
参考答案:
⑴ A
⑵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看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忽然听到南归的大雁自远而近传来声声鸣叫。
⑶运用设问的手法(1分),写家乡遥远,不知在何处,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1分)。
赏析: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殷,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已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难以为怀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涵咏玩索。
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广阔的空间,引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本诗借秋雨独坐遥闻雁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尽的思乡之情。
篇6:古诗闻雁唐韦应物
古诗闻雁唐韦应物
《闻雁》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是诗人韦应物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有感而作。
闻雁
故园眇何处1?归思方悠哉2。
淮南秋雨夜3,高斋闻雁来4。
【注释】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白话译文】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创作背景】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赏析】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归路迢递,即使在白天登楼引颈也无法看到故园,更何况是暗夜沉沉。故园的渺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方悠”二字表明清寂的氛围,加深了思乡之愁。“哉”是诗人久恩难平的叹息,这个长长的叹息,道尽了无尽思念的深渊。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两句言闻雁而归思愈浓。“淮南”与第一句的`“故园”相对,由思念中的故园回到今天为宦的淮南,落笔高妙。“秋雨”交待独坐时的清凉环境,“夜”既是表明时间很晚,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也从侧面显露诗人贬谪滁州的苦痛如同黑夜一般。正当怀乡之情不能自控的时候,独坐高斋的诗人又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撩动诗人无尽的乡愁,使因思乡而永夜不寐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更加悲怆万分。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下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尾。
沈德潜《说诗晬语》云:“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古澹”很好地概括了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在这首诗中,体现了诗人古澹的艺术风格。整首诗是一幅清淡的思乡图,清冷的夜晚,清凄的秋风,清寒的秋雨,清寂的高斋和清孤的人影,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此诗结构巧夺天工,含蓄委婉,先写“故园”,后写“淮南”,先托出“悠”思,后衬以“雁”鸣,就是在这样巧妙的安排中,使诗歌很短,但人的情思却句句深入,层层递进。另外,诗歌的情思表面触发的是乡愁,但结合诗人被贬滁州的事实。还可以从诗歌中体会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又完美地融入到萧瑟凄清的秋声秋意之中。
拓展阅读:韦应物生平
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 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从肃宗广德二年 (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 (791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在长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 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一派仁者忧时爱民 心肠,感动着后世读者。沈德潜评论说: “是不负心语。””不负心语"就是有良心的话。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 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 《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 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 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篇7:古诗黄鹤楼闻笛赏析
作者:李 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赏析: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
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对此调的题解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所以《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是很有见解的。清代的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唐诗别裁》卷二十)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读者从“吹玉笛”、“落梅花”这些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这首诗还好在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诗写听笛之感,却并没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篇8:《塞上闻笛》古诗及译文
《塞上闻笛》古诗及译文
塞上闻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闻笛》赏析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消息,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那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竟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笔不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篇9:闻蛙,闻蛙倪瑞v,闻蛙的意思,闻蛙赏析
闻蛙,闻蛙倪瑞v,闻蛙的意思,闻蛙赏析 -诗词大全
闻蛙作者:倪瑞v 朝代:清 体裁:七绝 草绿清池水面宽,终朝阁阁叫平安。
无人能脱征徭累,只有青蛙不属官。
篇10:夜半闻横管古诗阅读答案
程 俱②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③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①横管:笛子 ②程俱:南北宋之交的诗人 ③金谷:金谷园,位于中原洛阳,这里指代金人占领
的北方地区。
(1)诗人夜半闻笛,闻得“中有千秋万古情”,结合最后两句,简要分析本诗寄托的思想感情?
(2)本诗三、四两句描写笛声最有特色,请作赏析。
答案
.(1)金谷园荒草萋萋,使人产生无限幽思,故居小楼边一钩斜月,不知正映照谁家之人,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故土的深深怀念,表达了诗人沉痛的家国之思。
(2)此句用夸张修辞,写出笛声穿云振林,树叶尽落,表现笛声的高亢、激越和悲壮,蕴含了作者悲伤沉郁的情思。
做阅读的注意事项
1、语文阅读以及作答的时候,一些基本的技巧要掌握。比如段落,掌握段意较为方便的办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说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或者文章的脉络主旨,有的文章标题就说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点明;有的则通过主要事件来表达,只要根据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确定......阅读理解答题里面也是有很多套路,也就是相对固定的回答方式,总之平时要多留意,梳理总结。
2、阅读作答之后,可以与参考答案作比较:有哪些点是你没想到的?又有哪些点是回答得不够准确的?不要看了答案之后只是“哦,原来是这样”就过了,一定要学会分析你为什么没答上来,比如审错题意、阅读抓取关键信息能力差等方面。
3、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大多得益于课外阅读。要提高自身的阅读技巧和能力,只依靠课内的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有计划的、大量的阅读,以及进行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
抒情散文摘抄段落
1、青春的途中,似乎总是充满了相聚和分离,当沙漏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被一日日的减少,我似乎预见了六月的天空,骄阳下流淌着的泪水,肆意的张扬在离别的枝头,最终还是无法挽留的落下。
2、清风拂面杨柳依依,垂下婀娜枝条轻抚湖面。几只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的叫着,诉说着那年春的往事。往事如烟随时间早已遁走,只将那情独留人间。
3、庆幸的是,经一番辛苦挣扎,终于还是走出来。有一段时间,是恨你的;恨你打乱了我清宁的生活,却不负责任的不懂珍惜。曾经有人说,我的生命如莲优雅,如荷素静,安宁的不忍打扰,只是远远的痴痴守候。也曾敛尽万般宠爱,仍心持止水之姿立于尘,却不想误入你的城池,沦陷在你温柔的宠溺中。却原来,是宿命难逃的一场浩劫。
4、百花开罢春将暮,为有一缕清香来。好在老天也同情我这份惜花之心,在这么美好的夜晚将一缕清香送我。
5、窗外的阳光,穿透柳絮的飞扬,跌落在玻璃的一角,折叠出色彩的褶皱。我细数着那每一道或深或浅的印迹,于记忆荒芜的晨垣里,把往事雕成文字,潮湿了心中阳光的味道。
6、淳淳时光,透过记忆的面纱,看穿那一帘雨落的幽梦,我仿佛听到了一声声颤抖的叹息,轻轻穿透被冻结的灵魂,这是青春留下的颓废,似初冬的阳光般,流连于晚风中慢慢枯萎,零落成灰。
篇11:边上闻笳古诗赏析及练习
边上闻笳古诗赏析及练习
【原文】:
边上闻笳(其二)
杜牧
海②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注释】
①边上:指边塞、边关。笳是一种乐器,流行于塞北和少数民族地区。②海:瀚海,即戈壁沙漠。
【翻译】:
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可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
【赏析】:
前两句写了塞外的'沙漠、边关的小草和杨树。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可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
从“海”、“边草”、“白沙”、“荣枯不见绿杨春”可见有客居边关,环境萧索之愁;从“独”可见离乡孤独之愁;从“离乡万里”可见思乡之愁。
【阅读训练】:
(1)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2)诗中之“愁”从何而来?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解说。(4分)
【参考答案】:
(1)前两句写了塞外的沙漠、边关的小草和杨树(1分)。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1分);可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2分)。
(2)从“海”、“边草”、“白沙”、“荣枯不见绿杨春”可见有客居边关,环境萧索之愁(2分);从“独”可见离乡孤独之愁(1分);从“离乡万里”可见思乡之愁(2分)。
【闻蛙古诗】相关文章:
2.蛙读后感
4.蛙文学评论范文
5.蛙读后感800字
6.蛙作文600字
7.《蛙》阅读答案
8.莫言蛙经典语录
10.蛙声小学生作文600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