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鸣雁韩愈唐诗及注释

鸣雁韩愈唐诗及注释

2023-10-17 08:59: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qw444”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鸣雁韩愈唐诗及注释,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鸣雁韩愈唐诗及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鸣雁韩愈唐诗及注释

篇1:鸣雁韩愈唐诗及注释

鸣雁韩愈唐诗及注释

【作品介绍】

《鸣雁》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38卷。

【原文】

鸣雁

作者:唐·韩愈

嗷嗷鸣雁鸣且飞,

穷秋南去春北归。

去寒就暖识所依,

天长地阔栖息稀。

风霜酸苦稻粱微,

毛羽摧落身不肥。

裴回反顾群侣违。

哀鸣欲下洲渚非。

江南水阔朝云多,

草长沙软无网罗。

闲飞静集鸣相和,

违忧怀惠性匪他。

凌风一举君谓何。

【注释】

①鸣雁:清编(全唐诗》卷二五《杂曲歌辞》作《鸣雁行》。此诗贞元十五年秋在徐州作。参见清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

②嗷嗷:大雁哀鸣声。《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傲嗽。”全诗校:“鸣雁,一作鸿雁。”

③穷秋:秋末。指九月。南朝宋鲍照《白纻歌》之五:“穷秋九月荷叶黄,北风驱雁天雨霜。”

④裴回:同“徘徊”。群侣违:与同伴离散。鲍照《代鸣雁行》:“中夜相失群离违,留连徘徊不忍散。”

⑤朔:北,指江北。原作“朝”,据全诗校语改。

⑥违:离去,避开。惠:善,好处。指上文所说“江南水阔朔云多,草长沙软无网罗”。全诗卷二五作“息”。匪:通“非”。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有《昌黎先生集》。

篇2:韩愈《木芙蓉》唐诗原文及注释

韩愈《木芙蓉》唐诗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木芙蓉》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3卷。

【原文】

木芙蓉

唐·韩愈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

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

【注释】

①木芙蓉:又称地芙蓉、木莲。落叶灌木,生于旱地,秋季开花,晚于荷花。

②水间红:指水芙蓉,即荷花。

③采江:采摘于往。《古诗十九首》有《涉江采芙蓉》篇,所采的是水芙蓉。官渡:即渡口。因古代渡口统属官府管理,故称。官渡,全诗校:“一作秋节。”

④搴木:屈原《九歌·湘君》:“采薛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搴,拔,摘取。

⑤愿得:全诗校:“一作须劝。”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

【繁体对照】

木芙蓉

韓愈

新開寒露叢,遠比水間紅。

艷色寧相妒,嘉名偶自同。

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願得勤來看,無令便逐風。

篇3:韩愈朝归唐诗及注释

韩愈朝归唐诗及注释

【作品介绍】

《朝归》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2卷。

【原文】

朝归

作者:唐·韩愈

峨峨进贤冠,耿耿水苍佩。

服章岂不好,不与德相对。

顾影听其声,赪颜汗渐背。

进乏犬鸡效,又不勇自退。

坐食取其肥,无堪等聋瞶。

长风吹天墟,秋日万里晒。

抵暮但昏眠,不成歌慷慨。

【注释】

1、与前诗同时作。进贤冠:文官所戴的`一种缁布冠,以梁数多少分别等级贵贱。唐制,文官朝参戴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四品五品两梁,六品以下一梁。见《新唐书·车服志》。

2、服章:指官员区别等级的服色及鱼袋等。

3、相对:相当,相称。

4、影:指冠影。声:指佩声。

5、赪:红色。渐:浸湿。

6、聋瞆:失聪者和盲人。《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又《晋语四》:“瞽瞍使之司声,聋瞆使之司火。”

7、天墟:指天空。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篇4:路傍堠韩愈唐诗及注释

路傍堠韩愈唐诗及注释

【作品介绍】

《路傍堠》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1卷。

【原文】

路傍堠(以下四篇并元和十四年出为潮州作)

作者:唐·韩愈

堆堆路傍堠,一双复一只。

迎我出秦关,送我入楚泽。

千以高山遮,万以远水隔。

吾君勤听治,照与日月敌。

臣愚幸可哀,臣罪庶可释。

何当迎送归,缘路高历历。

【注释】

①堠:记里程的土堆,五里只堠,十里双堠。

②秦关:指武关,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南。韩愈贬潮州,由蓝田入商洛,出武关。出武关而南,即是楚地。

③楚泽:指云梦泽。古云梦泽在今湖北安陆县南,楚国境内。

④远:全诗校:“一作大。”

⑤敌:匹配。《礼记·经解》:“天子者,德配天地,利兼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

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篇5:《早春》韩愈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早春》韩愈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早春》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又名《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前一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欣悦之情,以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后一首重在抒情,引逗好友走出家门,去感受早春的信息。

作品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⑴

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⑵,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⑶,绝胜烟柳满皇都⑷。

其二

莫道官忙身老大⑸,即无年少逐春心⑹。

凭君先到江头看⑺,柳色如今深未深。

词句注释

⑴呈:恭敬地送给。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年)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⑵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⑵最是:正是。处:时。

⑷绝胜:远远胜过。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⑸官忙身老大:韩愈写此诗时任吏部侍郎,公务繁忙,故云“官忙”;韩愈时年56岁,故云“身老大”。身老大,年纪大。

⑹即:已经。

⑺凭:这里作“请”讲。江:曲江,位于唐代京城东南角,为游览胜地,遗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部。

白话译文

其一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其二

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虽然时间不长,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作品鉴赏

第一首诗中,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长安,冬天未过,春天还未来临。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最初的春草芽儿就冒出来了,作者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作者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作者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作者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首写景,第二首则注重抒情。后一首也是极力写“早”字。诗以江边春天的柳色映衬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推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篇6:韩愈《射训狐》唐诗原文及注释

韩愈《射训狐》唐诗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射训狐》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0卷。

【原文】

射训狐

唐·韩愈

有鸟夜飞名训狐,矜凶挟狡夸自呼。

乘时阴黑止我屋,声势慷慨非常粗。

安然大唤谁畏忌,造作百怪非无须。

聚鬼征妖自朋扇,罢掉栱桷颓墍涂。

慈母抱儿怕入席,那暇更护鸡窠雏。

我念乾坤德泰大,卵此恶物常勤劬。

纵之岂即遽有害,斗柄行拄西南隅。

谁谓停奸计尤剧,意欲唐突羲和乌。

侵更历漏气弥厉,何由侥幸休须臾。

咨余往射岂得已,候女两眼张睢盱。

枭惊堕梁蛇走窦,一夫斩颈群雏枯。

【注释】

①训狐:即猫头鹰,又名鸺鹠。《新唐书·五行志》:“绛州翼城县有鸺鹠鸟,群飞集县署,众鸟噪而逐之。鸺鹠一名训狐。”清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以为训狐比喻王伾、王叔文,较胜旧注。

②夸:疑为“讠荂”的讹字,“讠荂”是“譁”的异体字,喧嚣之意。

③须:意有所求。

④扇:助。摆掉:摇动。栱:抖拱,即立柱与横梁之何的`弓形结构。桷:屋上方形的椽子。塈涂:涂抹在屋梁上的泥巴。塈,涂抹。涂,泥。

⑤劬:劳苦。

⑥行拄西南隅:指天将明。行,将要。拄,指向。

⑦停奸:停止奸谋。

⑧唐突:冒犯。羲和乌:指太阳。日为君象,喻天子。

⑨女:汝。睢盱:睁大眼睛的样子。

⑩夫:当作“矢”。方裕卿《韩集举正》说:“三馆本作一矢。‘一夫’义不可通。”枯:空,尽。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 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 。有《昌黎先生集》。

【繁体对照】

射训狐

作者:唐·韩愈

有鳥夜飛名訓狐,矜兇挾狡誇自呼。

乘時陰黑止我屋,聲勢慷慨非常粗。

安然大喚誰畏忌,造作百怪非無須。

聚鬼征妖自朋扇,罷掉供桷頹墍塗。

慈母抱兒怕入席,那暇更護雞窠雛。

我念乾坤德泰大,卵此惡物常勤劬。

縱之豈即遽有害,鬥柄行拄西南隅。

誰謂停奸計尤劇,意欲唐突羲和烏。

侵更歷漏氣彌厲,何由僥幸休須臾。

咨余往射豈得已,候女兩眼張睢盱。

梟驚墮梁蛇走竇,壹夫斬頸群雛枯。

篇7:《入关咏马》韩愈唐诗原文及注释

《入关咏马》韩愈唐诗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入关咏马》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3卷。

【原文】

入关咏马

作者:唐·韩愈

岁老岂能充上驷,力微当自慎前程。

不知何故翻骧首,牵过关门妄一鸣。

【注释】

①关:指潼关。元和六年秋,韩愈自河南令人为职方员外郎,过潼关而作。参见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②上驷:上等的好马。古代贵族乘四马拉的车。

③翻:反而。骧首:昂头。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有《昌黎先生集》。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篇8:《初春小雨》韩愈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初春小雨》韩愈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

初春小雨/早春呈⑴水部张十八员外⑵

韩愈

天街⑶小雨润如酥⑷,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⑸一年春好处⑹,绝胜⑺烟柳满皇都⑻。

作品注释

⑴呈:恭敬地送给。

⑵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年)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⑶天街:京城街道。

⑷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⑸最是:正是。

⑹处:时。

⑺绝胜:最美。

⑻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作品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最美不过杨柳满城的长安。

创作背景

此作于公元823年(长庆三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做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明朝人推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篇9:《赠刘师服》韩愈唐诗原文及注释

《赠刘师服》韩愈唐诗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赠刘师服》的作者是韩愈,被选入《全唐诗》的第340卷。

【原文】

赠刘师服

作者:唐·韩愈

羡君齿牙牢且洁,大肉硬饼如刀截。

我今呀豁落者多,所存十馀皆兀臲。

匙抄烂饭稳送之,合口软嚼如牛呞。

妻儿恐我生怅望,盘中不饤栗与梨。

只今年才四十五,后日悬知渐莽卤。

朱颜皓颈讶莫亲,此外诸馀谁更数。

忆昔太公仕进初,口含两齿无赢馀。

虞翻十三比岂少,遂自惋恨形于书。

丈夫命存百无害,谁能点检形骸外。

巨缗东钓倘可期,与子共饱鲸鱼脍。

【注释】

1、刘师服:韩愈弟子,乡贡进士。此诗元和七年在长安作,时韩愈四十五岁。全诗校:“服,一作命。”

2、呀豁:空缺的`样子。呀,全诗校:“一作牙。”

3、兀臲:动摇。

4、呞:牛反刍。

5、饤:堆放。

6、悬知:揣度,预知。莽卤:即“卤莽”,荒废。指落尽。

7、诸馀:种种,一切。

8、太公:周代姜太公吕尚。《荀子·君道》:“文王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夫人行年七十有二,“齿羽”然而齿坠矣。”

9、虞翻:虞翻齿存十三已无书一可征。

10、点检:计较,理会。

11、巨缗东钓:《庄子·外物》:“任公子为大钓巨淄,五十辖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缗,钓丝。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洛阳人,文学家,世有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之称。三岁即孤,由嫂抚养成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阳山令、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吏部侍郎,卒赠礼部侍郎。政治上既不赞成改革主张,又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疾苦。

韩愈在文学上主张师承秦、汉散文传统,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师说》、《进学解》等,皆为名篇。韩诗力求创新,气势雄伟,有独特风格,对宋诗创作影响较大,延及清代。有《昌黎先生集》。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王维的诗全集栏目。

【鸣雁韩愈唐诗及注释】相关文章:

1.《观回军三韵》唐诗原文及注释

2.《秋怀诗·其七》唐诗原文及注释

3.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词句注释

4.《槿花》唐诗原文与注释

5.《芳树》唐诗原文与注释

6.《送率府程录事还乡》杜甫唐诗原文及注释

7.《济上四贤咏成文学》唐诗原文及注释

8.桃花源记原文及注释

9.劝学翻译及注释

10.桃花源记译文及注释

下载word文档
《鸣雁韩愈唐诗及注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