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屈大均《鲁连台》诗词鉴赏

屈大均《鲁连台》诗词鉴赏

2022-12-10 09:00: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没有答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屈大均《鲁连台》诗词鉴赏,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屈大均《鲁连台》诗词鉴赏,欢迎阅读与借鉴!

屈大均《鲁连台》诗词鉴赏

篇1:屈大均《鲁连台》诗词鉴赏

叶春平         一笑无秦帝,飘然归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庙千秋月,荒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鲁连台》    屈大均(1630-1696),广东番禺人,他出生于明清鼎革之际,一生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抗清斗争,清兵攻陷广州时,他参与师傅陈邦彦的反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后还俗,晚年隐居著书立说,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诗人、学者。他以诗名世,被称为明末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首。    明清易代之际,政治风云激荡,知识分子生活遭际亦十分复杂,他们思想观念的变革也是空前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对现实生活不能不予以反映。屈大均诗歌题材与内容的丰富与更新,是其首要的特点。    屈大均诗歌最具时代精神的部分,是抒发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它是屈大均诗作的“主旋律”。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屈大均二十八岁,削发为僧已七年。这是清廷已经统治全国大部分疆域,但南明政权依然存在,抗清斗争仍然在一些地方激烈的进行着;为结交各地英杰,努力奋斗,救国救民,大均这些年一直奔走四方。他离开广东北游;第二年春大均到达北京,复转至山东。行经山东荏平县,登鲁连台遗址,勾起了他深沉的感慨。    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人,善于计谋划策,常周游列国,排难解纷。终身不愿为官,晚年逃隐于海上。    在屈大均的心目中,鲁仲连作为一位布衣之士,能够排解大难,建立奇功,保持国家的尊严,成为反清复明志士们所企慕的典范。屈大均在登鲁连台时,深有所感,写下《鲁连台》这首诗。    首句的意思是,鲁仲连傲然一笑秦王便不能称帝了。这句诗写出鲁仲连的傲然之气。据《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鲁仲连游于赵,适逢秦国围攻赵国邯郸;这时,魏国使者辛垣衍提出尊奉秦昭襄王为帝,以求解围。鲁仲连坚决反对,他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指出秦国“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如果秦王真的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秦将听到后,为之退兵五十里。“一笑”,表现了鲁仲连对秦的蔑视,也反映鲁仲连抗击秦兵入侵的决心。“无秦帝”,写出鲁仲连议辩能力之强和击秦的信心之足。    次句意思是,事成便飘然远去,回到东海之滨。这句是写鲁仲连说退秦兵之后,并不居功自傲,而是回到东海之滨隐居起来。“海东”,东海。山东地处东海边。据《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秦兵退后,平原君欲封鲁仲连,但鲁仲连始终不肯接受。又欲以千金相赠,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敢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不复见。“飘然”一词,将鲁仲连无私为国,超然物外的傲慢神态表现出来。    颔联是对鲁仲连高尚境界的高度赞许。这两句的意思是,有谁能象鲁仲连这样,排除万难之后,还不屑计较个人得失,不贪恋享受奇伟的功勋呢?这里用一反问句,对鲁仲连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这里其实也暗示着诗人的热切期望:在国家遇难时,何时能够出现为国排难建功的有志之士呢?    颈联是诗人登台所见。意思是,千秋万代的明月,照在眼前的古庙上;荒芜的鲁连台,万木在风中摇动。诗人在写景中寄寓着深情。朗月高风,鲁仲连的行为节操深受后人景仰。    尾联是诗人的感叹。意思是,自古以来,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都是出身在平民之中的啊!“天下士”是指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志之士。据《史记.鲁仲连列传》记载,新垣衍对鲁仲连说:“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布衣”,平民。古时平民穿布衣。这里另有所指,那些能够完成反清复明大业的英雄豪杰,只能存在于民间的平民百姓之中。    这首诗笔力奇横,语言精练警策,雄健宏阔,表现了鲁仲连对秦的蔑视和对击秦的信心。反映诗人企慕能够尽快出现一位可以完成反清复明大业,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豪杰的热切心情。诗歌风格阳刚壮美,借古人古事,抒写复明之志,情感慷慨激烈,充满民族正气。此诗一出,便广为流传。

篇2:屈大均的诗词《秣陵》注释

《秣陵》

牛首开天阙,龙冈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注释

1、这首诗通过南京怀古,抒发对明亡的感慨。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2、“牛首”二句:写南京形胜。牛首,又名牛头山,在南京市南,双峰东西对峙,状如皇宫前两旁的阙楼,又称天阙。龙岗:指钟山。相传诸葛亮曾论南京的地形说:“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见《六朝事迹》)

3、“六朝”二句:写城市残破。六朝,见钱谦益《金陵后观棋》注

4、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均建都于南京,后人统称之为“六朝”。六朝时战乱频仍,兴亡迅速。这句诗从围棋残局的不可收拾,表示作者对南明弘光朝灭亡的感慨。〉。万井,形容都会中户口多。符载《五福楼记》:“二江东注,万井如画。”春草、落花,表示城市残破。

5、“访旧”二句:写人事凋零。乌衣,东晋以及南朝时聚居于南京乌衣巷的王谢诸名门大族。《六朝事迹》:“乌衣巷,王导、纪瞻宅皆在此。”这里借指明代的遗民。玉树,指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隋书·五行志》:“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辞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6、“如何”二句:联系古今,点明亡国之恨。大江,长江。

扩展阅读:屈大均的生平

屈大均(1630—1696)汉族,明朝遗民,文学家。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广东番禺人。身处明末清初,尊重个人意志,称其为明遗民。16岁时补南海县生员。年16,从陈邦彦受业于越秀山。同年,归番禺,复姓屈氏,更名大均,字绍隆。翌年,清兵陷广州,其父告诫说:“今之时,仕则无义,洁其身,所以存大伦也。”大均受师教父训,矢志反对民族压迫。[3]1646年清军陷广州,次年,18岁的屈大均参加其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的反清斗争,同年失败。后至肇庆,向南明永历帝呈《中兴六大典书》,不久因父病危急归。

顺治七年(1650年),清兵再围广州,屈大均为避祸,于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顺治十三年(1656年),开始北游,入会稽至南京谒明孝陵,又到北京,寻崇祯帝死所哭拜。又东出山海关,周览辽东、辽西形胜,留意山川险阻,志图恢复。返回关内后,流连于齐鲁吴越间,在会稽与魏□共谋密策。顺治十六年,由魏□秘密写信导引郑成功与张煌言举兵攻入长江,克江南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后事败,魏□被铡。清廷知屈大均参与其谋,指名搜捕,于是避居桐庐。后又参加吴三桂反清部队,监军桂林,不久又察知吴有野心而无谋,事必无成,就辞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携家归番禺,终不复出。

古人对于改朝换代和亡天下区分的甚为清楚。明末战争,实为捍卫文明之战。屈大均投身其中,付出全力。虽因历经满清,名声如张煌言等许多真正的志士一样消沉不显,但永远令人敬佩。

扩展阅读:屈大均的个人作品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联络志士,冀求恢复中华。“六十六年之中……险阻艰难,备尝其苦”(《生圹自志》)。所以发而为诗,主要就是写这种经历和情怀。如:“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壬戌清明作》);“万里悲风随出塞,三年明月照思乡”(《紫荆关道中送客》);“今天降丧乱,日月颠其行。……山鬼纷媚人,前驱从两狼。忠诚夙所主,九死吾何伤”(《咏怀》之十二);“圣贤耻独善,所贵匡时艰。太阿苟不割,蛟龙将波澜。箧中有《阴符》,吾生焉得闲”(《别王二丈予安》)等,都慷慨激越,饱含着壮志未申的不尽情意。又如《过大梁作》、《塞上曲》、《寒上感怀》、《望云州》、《旧京感怀》、《早发大同作》、《鲁连台》、《咏怀》等,无不是他爱国忧国激情的表露。

屈大均在另一些诗如《扬州感旧》、《白门秋望》、《猛虎行》、《大同感叹》、《民谣》、《菜人哀》、《高州大水作》、《雷女织葛歌》等篇中,对南明政权的腐败表示痛心。他对清朝的苛政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广大人民所受祸难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屈大均诗的艺术特点是气魄雄放、笔力遒劲,富于瑰奇的想象,为“岭南三家”之冠。王瑛《岭南三大家诗序》评为:“如万壑奔涛,一泻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蛟龙神怪,非若平湖浅水,止有鱼鳖。”其文沉浸秦汉,简洁高古,品格不凡。词作不多,然如〔紫萸香慢〕《送雁》、〔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等,亦不愧为“声情激越,喷薄而出”,“纵横排□”(叶恭绰《广箧中词》)之作。

篇3: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的诗词赏析

《鲁连台》

作者:屈大均

原文: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鲁连台》注释

①“一笑”句:指鲁仲连笑斥游士新垣衍,坚持义不帝秦。海东:东海。

②排大难:史载鲁仲连性格豪爽侠义,常为人排难解忧。“不屑”句:指鲁仲连不屑于自己的功绩,不接受赵、齐的封赏。

③古戍:古代营垒,自古以来的边防要地,指鲁连台所在地。三秋:深秋,晚秋。农历九月为秋季第三个月,故名。高台:指鲁连台。万木:成千上万棵树木。

④从来:自古以来。天下士:指天下有见识有本领的人。布衣:平民,多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鲁连台》简析

鲁连即鲁仲连,先秦齐国高士,排难解纷,多行侠义,却秦救赵,功非寻常。齐君欲封其官爵,逃避而去,隐居以终。鲁仲连以天下事为己任,替人排难解纷,功成不受赏的精神,深为后人所景仰,因建台以祭祀。鲁连台在山东省聊城县故城中,公元16(明万历三十五年)东昌知府陆梦履建,相传台址为鲁仲连射书劝燕将撤守之处。屈大均身处明清之际,积极投身抗清斗争,对鲁仲连的为人品格有着不同一般的深刻体会。这首瞻仰鲁仲连古迹的五言律诗,写得雄劲刚健,掷地有声。此诗前四句首先用简练生动的文字追述了鲁仲连的义举奇功,高风亮节,提点鲁仲连功成而不屑封赏精神的可贵,慨叹人间如仲连者难得一见,抒发了作者对古代贤人的景仰赞佩之情。五六两句写登鲁连台所见,景象雄阔而颇具沧桑之感。结尾两句,热情地歌颂了人民(包括隐士)的高贵品质,含意尤为深刻,态度相当明朗。全诗叙事写景与抒情融会无间,语言素朴而笔带豪气。

篇4: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的诗词赏析

《壬戌清明作》

作者:屈大均

原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壬戌清明作》创作背景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凋零的严冬过去,煦暖的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是祭奠和怀念亲人、朋友、同志的一个日子。这天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并禁绝烟火,所以又称“寒食”。历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清明的诗词。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韩翃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宋之问的“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张继的“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宋代黄庭坚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杨万里的“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程颢的“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陈子龙的“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风”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而作为遗民诗人的屈大均,在这天触景生情,将时节与自己的奋斗联系起来,抒发了反清无望的深沉幽愤和悲怆。

《壬戌清明作》鉴赏

首联写环境氛围,暗示斗争的情况和自己的心情。早晨飘飞的轻云到了傍晚就阴沉沉的了,在忧愁中的人全然不觉时间已进入了暮春。前句既是写的实际的天气,又是写的内心的感触:清的力量渐渐渗透已把天下遮掩。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后句,点出一个“愁”字,流露郁懑和时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颔联用双关语对比地写眼前的现实。“有泪”,形容花上的露珠。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鸟”来比喻卖力为清廷帮腔的小人。这种写法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屈原就常用香花和臭草来比喻忠与奸。那“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卸,芳不得薄兮”就是这类构意的始祖了。这样的写法,能够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

颈联感情强烈,饱含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徒”,“又”,将恢复理想成为空想的感伤,志士仁人白白消殒的沉痛,表达得淋漓尽致。有“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的深沉幽愤,也有“万里悲风随邮塞,三年明月照思乡”的沉痛遗恨,慷慨悲壮而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尾联流露出失望之情。“龙蛇”这里是借喻,代指志士。“龙蛇四海归无所”,指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抗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感。由此,表达了反清无望的幽愤。

篇5:《鲁连台》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连台》阅读练习及答案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7分)

鲁连台①

屈大均

一笑无秦帝②,飘然向海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注】

①鲁连台:鲁连,即鲁仲连, 战国时齐人,终生不仕。游赵国时,力斥魏将辛垣衍说服赵国尊秦为帝的主张,促使赵国下决心死拒。秦将获知,退兵五十里。又因信陵君带兵救赵,秦随撤兵而去。赵平原君以重金酬谢,鲁仲连笑辞而去,据传后蹈东海而死。后人在古聊城东筑鲁连台纪念他。

②无秦帝:使秦王不能肆意称帝。

(1)颈联“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试结合全诗简析其意境。(3分)

(2)李白曾有《古风·十》也写鲁仲连,尾联为“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试比较两诗尾联在表现人格精神上的不同。(4分)

答案:

18、(7分)

(1)(3分)【参考答案】此联是诗人登台所见:深秋古战场上,鸿雁飞过,高耸的鲁连台上,飒飒秋风吹过树林。(1分)视野辽远,境界苍茫。(1分)同时,以“古戍”“高台”透露出深沉的.历史悲慨。(1分)

(2)(4分)【参考答案】李白仅以鲁仲连自比,极力向世人宣示自己的坦荡和洒脱,屈诗写胸怀天下之士从来只在无权无势的平民之中,(2分)赞美了鲁仲连式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精神,还讥刺了那些在国家危亡之际蝇营狗苟的达官贵人,写得明快豪爽而又苍茫悲慨,超出了李白风范。(2分)

19、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

(2)人道寄奴曾住

(3)长桥卧波不霁何虹

(4)石破天惊逗秋雨

篇6:对屈大均《秣陵》诗歌的鉴赏

对屈大均《秣陵》诗歌的鉴赏

屈大均《秣陵》诗歌鉴赏

物去人非 倍感伤痛

———屈大均《秣 陵》诗歌赏析

叶春平

牛首开天阙,龙冈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秣 陵》

“秣陵”,古代县名,即今南京。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改金陵邑置,治所在今江苏江宁南秣陵关。三国东吴将其治所移至金陵,改名建业;晋太康元年(280)灭吴,复改名秣陵。故后世又称南京为秣陵。

屈大均(1630-1696),广东番禺人,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著名诗人、学者,被称为明末清初诗坛“岭南三大家”之首。他出生于明清鼎革之际,面对外族统治者的侵略和屠杀,他坚决反抗异族入侵,力图恢复故国山河,态度十分坚决。

此诗作于顺治十六年(1659)。屈大均出家之后,以僧为掩护,积极从事反清复国活动。顺治十四年(1657),大均离家北上辽东,名为寻访祖心禅师,实是察看形势,侦探关东虚实。第二年,大均从辽东经西北返回,又抵达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期间,他写下这首怀古诗,抒发对明亡的感慨。

诗歌首联写南京形胜,南京是得天独厚的帝王之都,诗歌先突出它的地势形胜。诗的意思是,牛首山双峰对峙,状如皇宫前的阙楼;龙冈却怀抱着皇帝的宫殿,形势十分险要。“牛首”,牛首山,也称牛头山。在南京市南,山虽不高,但其形怪异,两峰角立,宛如牛首,地形十分险要,古代多称之为“天阙”,将它比喻为南京的大门。“龙冈”,即钟山,它比牛首山的名气大得多。据《六朝事迹》记载,三国时诸葛亮称孙权所居之地为:“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南京由于“龙蟠虎踞”,诸多王朝在此建都,所以诗人称秣陵为“帝宫”。这一联写的是南京景物,但诗人以一“开”一“抱”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将牛首和龙冈写活了。

中间两联主要是抒写南京衰败景象,物去人非,今非昔比,为尾联抒发感慨作铺垫。

颔联的意思是,六朝的繁华已经成为过去,现今皆淹没在萋萋春草之中;城内众多家宅有如落花似的,已经破旧不堪了,南京已是繁华不再。“六朝”,指南京。从东吴孙权开始建都,到南陈后主弃城投降,南京一直是六朝京城,繁华无比。然而,历史巨变,人事兴衰,眼前的南京是多么令人痛心啊!“万井”,即万家。古时以八家为一井,因此,“万井”也可以引申为家宅。“六朝”中的“春草”、“万井”中之“落花”,既是抒写暮春景象,又是表现城市的残破,从而寄寓诗人内在的哀痛情感。“春草”一语,暗用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句之意,寄寓诗人对国家安危无限忧虑和哀伤;“落花”一语,暗用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子的意思,寄寓了诗人亡国之痛。这一联是以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表现出诗人对秣陵今不如昔的哀伤。

颈联是以诗人之所见,进一步抒写京城的荒芜、人事的凋零。诗的`意思是,我此时所见的是,探访乌衣巷的人少了;连听《玉树后庭花》艳曲的人也没有了。“乌衣巷”,南京地名。原为东吴石头城戍卒军营,因军士穿乌衣,故称乌衣巷。后东晋王导、谢安等贵族居于此,此地也就成为名门贵族的代词。这里是指觅明遗民。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诗,使乌衣巷名声更著,游人到南京游览,多探访乌衣巷。可是,国家沦亡,游览的人自然少了。诗人这次探访乌衣巷,所见是人去楼空,昔日的繁华显赫已经不复存在了;“玉树”,指《玉树后庭花》。相传为陈后主所作。《隋书 . 五行志》:“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辞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陈后主因沉迷声色而亡国,故历代将此歌视为亡国之音。诗歌借用此典,暗指明末朝廷也是由于沉迷声色而亡国,现在国家已经灭亡了,连听亡国之音的人也完全消失了。此联以一“少”字和一“空”字,更加形象地表现出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尾联紧扣历史,抒写诗人的感慨。诗的意思是,为什么亡国之恨,却总是发生在大江之东呢?此诗是诗人在明朝灭亡后游金陵时所作,而建都金陵的六朝都一个接一个地灭亡;而更加令诗人感到悲痛的是,明朝灭亡后,建都在南京的福王以及后来在江南的唐王、桂王小朝廷也相继败亡,这不由得诗人如此感慨万端了。诗歌以一个“尽”字,将内心无可奈何的遗恨表露出来了。

屈诗以雄浑著称,而此诗则十分之典雅。所谓典雅,是指诗歌的风格典重而雅致,在诗歌中善于用典,语言雅训而有经典依据。用典,前人或称为“隶事”,也就是在作品中,用古人之事来比今人今事,令诗歌高尚而不庸俗,优美而不粗鄙。此诗嵌进“牛首”、“龙冈”、“六朝”、“万井”、“乌衣”、“玉树”一连串典故,将秣陵的历史与现实,繁华与荒芜表达出来了,手法十分之娴熟,似乎是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既自然而又准确。难怪乎清人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评价屈大均五律诗时认为:“翁山五律忽而高浑沉着,忽而清苍雅淡,气概流荡,笔变老成,不拘一格,时出变化。”此言真是一语中的。

篇7:帝台春诗词鉴赏

帝台春诗词鉴赏

生平简介

「李甲」字景元,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善画翎毛,兼工写竹。见《画继》卷三、《画史会要》卷二。《宋诗纪事补遗》卷三一云:“李景元,元符中,武康令。”词存九首,见《乐府雅词》卷下。

●帝台春

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

′得盈盈恰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

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

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李甲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伤春词。词中以潇洒风流的情致,抒写了春晚怀旧之情。

上片首句起笔不凡为写春愁作了有力的烘托、渲染。“萋萋”句极写芳草之盛,“絮”而曰“暖”,“红”而称“乱”“草长花飞,触眼一片暮春景象。至此”春愁“二字便呼之欲出。絮飞花落而使人愁,本是寻常蹊径,而这里说花絮知人春愁,从对面落笔。

“无力”二字双关,既状人之恹恹愁情态,也写花絮飘坠时轻柔形象,似亦知人之懒乏无力而有意相陪者,情思深婉。

以下三句,写往日的欢娱。凤城即京城。北宋汴京寒食清明节日,“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东京梦华录》卷七)“拾翠侣”本于曹植《洛神赋》:“尔乃众灵(神)杂,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这里是指一同游春的'一位歌儿舞女,“盈盈”是说她的风姿仪态美好。这两句只说得一件事,而诸般风流缱绻,已言外。上片结末三句,词意陡转,由美好的回忆跌落到孤独惆怅的现实生活中来,仍接应“春愁”。一样逢春,不同滋味,对比强烈。词之上片,采用忆昔比今的手法,道出了春愁生发的原因。

过片四句,承上浓墨重彩地描绘春愁的具体情状。“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四个三字句,句句用韵,如冰霰降地,淅沥有声。此十二字四句,散则为四韵,合则为两组,总之为一意,以言愁,泪亦是愁的表现也。两组之中,“愁”的一组,“旋释”是虚,“还织”是实;用“织”字,是言愁似网困人,无可遁逃。“泪”的一组,“暗拭”于前,已藏“滴”字:“偷滴”随之,“滴”且不已:“暗”字“偷”字,又写出独自伤心无人与诉情景。总言愁不可解,悲不可遏,下字既精炼,又绵密。人此四句全是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施辞采,不用典实,俞陛去《五代词选择》(按:俞书此首作南唐中主李璟词)评云:“转头四句皆三字一句,且多仄韵,节短而意长。论情致则婉若游丝,论笔力则劲如屈铁。

以下三句:“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谩,徒也,空也。倚数远望,不见伊人,直至黄昏。暮云凝碧,用江淹《拟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而隐含其下句“佳人殊未来”。然而这不是有约而不来,也不是知其所盼其或来而竟无有。两人的关系是已经离绝了的,所谓“拚则而今已拚了”,自己何尝不知道;之所以仍痴痴远望者,是又所谓“忘则怎生便忘得”也。两句中有多少追思,深海,失落感,牵惹意,“暮云凝碧”这样典雅的句子之后,出此又白又浅的语言表述之,而又觉其甚为和谐,才人笔下,竟无所不可。明人潘游龙云:“‘拚则’二句,词意极浅,正未许浅人解得。”(《古今诗余醉》)结拍“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全词思如流水,至此水到渠成,符合人物感情发展的逻辑,使全词情节上又进了一步。

全词抒写春愁,情感脉络十分清楚:因忆旧侣→苦于幽独→至愁且泪,于是寻思其人。整首词意脉相通,浑然天成,把春晚怀旧之情抒写得委婉动人。

篇8:《超然台记》诗词鉴赏

《超然台记》诗词鉴赏

超然台记(苏轼) ◇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①。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②。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③。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④。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⑤。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⑥。北俯□水,慨然大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⑦:“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⑧。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

①□(bǔ)糟:食酒糟。啜醨(lí):喝薄酒。

②美恶之辨:对事物好坏的辨别判断。战:斗争。中:心中。

③物有以盖之矣:事物的真实面目常会为它的`表面现象所蒙蔽。盖,蒙蔽,掩盖。

④去雕墙之类:离开有雕梁画栋的华美屋宇。蔽:掩蔽,此指住进。采椽:一说采椽即栎木;一说自山采来之椽,不施斧斤,言其粗朴。以上数句以交通、居处、环境三项来说明密州不如杭州。

⑤岁比不登:连年收成不好。

⑥遗烈:遗迹,流风余韵。

⑦秫(shú):黏高粱,可酿酒。瀹(yuè):煮。脱粟:糙米,只去皮壳,不加精制的米。

⑧赋之:苏辙《超然台赋·序》:“《老子》曰:‘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尝试以‘超然’命之可乎?因为之赋。”

◇鉴赏

超然台在密州城上,苏轼在到任第二年写此文。本篇不同于一般写记体文那样“雷同铺序,使览者厌倦”,而是另辟蹊径。文章从论说哲理领起,从“乐”字宕开,推出“吾安往而不乐”之问,以此“蓄意”,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第二段转入议论祸福、悲喜、哀乐的关系,说理透彻痛快。第三段才正式叙述修整旧台的背景和经过,接着写登台之乐,由四周之景而思古慨今,抒发超然物外之情,乃全文重点所在,也是作者当时情状的真实反映与写照。末段点题归结,指出为台取名之人乃其弟苏辙,落实台名之意,回应前文。超然之意,得此一结,更觉畅达。

全文围绕“乐”字,先发超然之意,然后入事;由事及景,俯仰情深;最后再用理来收束,总归于一乐。文章虚实相生,逐层递进,脉络明晰;议论、抒情、写景结合紧密,融为一体。

◇妙评

吕雅山曰:“此篇不惟文思温润有余,而说安遇顺性之理,极为透彻,此坡公生平实际也。故其临老谪居海外,穷悉颠越,无不自得,真能超然物外者矣。”

姜宝曰:“此记有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常之常、脱出尘寰之外之意,故名之曰‘超然’。此东坡之所以为东坡也。”

——明·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四

台名“超然”,看他下笔便直取“凡物”二字,只是此二字已中题之要害。便以下横说竖说,说自说他,无不纵心如意也。须知此文手法超妙,全从《庄子·达生》《至乐》等篇取气来。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

极闲淡之意,极伟丽之文。

登楼所眺,乃见超然意,铺叙宏丽,有韵有调,读之万遍不厌,节奏全在“乎”“而”“其”三字上。

——清·赖山阳《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七

篇9:嘲鲁儒诗词鉴赏

嘲鲁儒诗词鉴赏

嘲鲁儒 李白

鲁叟谈五经,

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

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

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

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

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

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

归耕汶水滨。

李白诗鉴赏

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的对象是东鲁(今山东)的儒生。

唐代是一个思想开放、自由的时代,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释、道二家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势力也相当大。在开、天盛世成长起来的李白,接受了十分庞杂的思想影响,但儒家思想仍旧在李白思想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他所嘲讽的鲁儒,只是儒生中的一种人。自汉代以来,山东的儒学就有齐学与鲁学之分。大体说来,鲁学好古而齐学趋时,鲁学重章句而齐学重世用。汉高祖时的儒生叔孙通,就是属于齐学一派。他在天下初定之际,为了树立朝廷的权威,领命去鲁地征召儒生以共起朝仪。当时有两个儒生不肯前往,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道: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叔孙通带着三十个应征的.儒生进京,为朝廷制订了成套的礼仪。汉高祖七年,长乐宫落成,高祖感叹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遂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李白所嘲讽的鲁儒,正是叔孙通所讥笑的那一类不知时变的鄙儒。

《嘲鲁儒》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李白移居东鲁不久。李白寓居的瑕丘,就是今天的兖州,其地距孔子故里曲阜不过数十里之遥,正是盛产儒生的地方。李白来到这里,见到大批鲁儒,一旦与之交接,心所鄙之,因此写诗以讽。

开头四句说,那些白发苍苍的鲁叟们,言必称五经, 他们以毕生的精力,将《诗》、《书》、《礼》、《易》、《春秋》这几部儒家圣贤之书的章句背得滚瓜烂熟,学问可算是很大了。但是,假如向他们请教一下经国济世的方略,就如坠烟雾,茫然不知所对。这里将鲁儒的精通经书和不谙时务相对比,揭示了他们的无能本质。

然而,标志着儒生身分的仪容却是丝毫马虎不得的。诗人接着以漫画笔法,活灵活现地描摹了鲁儒们迂腐可笑的举止:他们脚下穿着文饰考究的远游履,头上戴着平整端重的方山巾,不慌不忙,很有风度地上了大路,宽大的襟袖拖在地上,步子还未迈动,先扬起了一片尘土。鲁儒们故做庄严的神态与其实际上给人的滑稽感构成的对比,产生出一种喜剧效果;同时,鲁儒们外表的矜持与其内里的无能构成的对比,又更加突现了他们的迂阔。

诗末六句,是诗人对鲁儒的评论,并且将自己摆进去与鲁儒加以对比,在这种对比中表达自己的积极用世思想。诗中采用了以古喻今的写法:当年秦始皇曾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没收天下的《诗》《书》等儒家之书,谁敢违抗,就施以黥刑,并被罚去筑城。当时,那些褒衣博带的儒生确是吃了苦头。李白对鲁儒们说:正象秦代那些儒生们的可悲遭遇一样,你们这些人断然得不到朝廷的器重;我虽然也崇奉儒学,但却要效法叔孙通,干一番辅弼朝廷的事业,绝不与你们为伍。你们既然对时务一窍不通,那么,就请回到老家的汶水边上种田去吧!结尾二句的嘲讽是极其辛辣的,令人如见鲁儒们的窘态,和李白飞扬跋扈的神情,也感受到了他的宏伟理想所迸发出的精神力量。

篇10:《望江南 超然台作 》诗词鉴赏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示例: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14.苏轼,号 。(1分)

15.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写景由近及远,有色彩的'对比,也有明暗的相衬。

B.下阕“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时间点明。

C.全词紧扣“超然”二字,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豪放风格。

D.全词意境清丽,韵律和谐,语言质朴无华,堪称佳作。

16.联系全词,从形式和内容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4分)

参考答案::

14 . ( 1 分)东坡居士(没有“居士”二字不得分)

巧.( 3 分)C (错在“非常鲜明”)

16 . ( 4 分)两句诗在形式上是对仗(或对偶),具有美感(或韵律感)( 2 分);在内容上通过一个“休”字和烧新火、试新茶两个细节,表现诗人在清明时节的思乡感伤之情,却又能借酒茶吟诗暂作解脱的达观心态(2 分)。

篇11:望江南·超然台作古诗词鉴赏

望江南·超然台作古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翻译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解释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诗文赏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屈大均《鲁连台》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1.屈大均《泷中》阅读练习及答案

2.云州秋望,云州秋望屈大均,云州秋望的意思,云州秋望赏析

3.诗词鉴赏

4.古代诗词鉴赏

5.江城子诗词鉴赏

6.诗词鉴赏:登高

7.李白诗词鉴赏

8.《月夜》诗词鉴赏

9.红楼梦诗词鉴赏

10.《诗词》分析鉴赏

下载word文档
《屈大均《鲁连台》诗词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