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皇矣》原文翻译赏析
“Jestem”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诗经皇矣》原文翻译赏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诗经皇矣》原文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诗经皇矣》原文翻译赏析
《诗经皇矣》原文翻译赏析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维此二国,其政不获。
维彼四国,爰究爰度。
上帝耆之,憎其式廓。
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
修之平之,其灌其栵。
启之辟之,其柽其椐。
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帝迁明德,串夷载路。
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
松柏斯兑。
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
维此王季,因心则友。
则友其兄,则笃其庆,
载锡之光。
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
貊其德音,其德克明。
克明克类,克长克君。
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比于文王,其德靡悔。
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
无然畔援,无然歆羡,
诞先登于岸。
密人不恭,敢距大邦,
侵阮徂共。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以按徂旅。
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
陟我高冈,无矢我陵。
我陵我阿,无饮我泉,
我泉我池。
度其鲜原,居岐之阳,
在渭之将。
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
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帝谓文王:訽尔仇方,
同尔弟兄。
以尔钩援,与尔临冲,
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
执讯连连,攸馘安安。
是类是禡,是致是附,
四方以无侮。
临冲茀茀,崇墉仡仡。
是伐是肆,是绝是忽。
四方以无拂。
注释:
皇:光辉
译文:
上帝伟大而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亮。
监察观照天地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
就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
想到天下四方之国,于是认真研究思量。
上帝经过一番考察,憎恶殷商统治状况。
怀着宠爱向西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砍伐山林清理杂树,去掉直立横卧枯木。
将它修齐将它剪平,灌木丛丛枝杈簇簇。
将它挖去将它芟去,柽木棵棵椐木株株。
将它排除将它剔除,山桑黄桑杂生四处。
上帝迁来明德君主,彻底打败犬戎部族。
皇天给他选择佳偶,受命于天国家稳固。
上帝省视周地岐山,柞树棫树都已砍完,
苍松翠柏栽种山间。
上帝为周兴邦开疆,太伯王季始将功建。
就是这位祖先王季,顺从父亲友爱体现。
友爱他的两位兄长,致使福庆不断增添。
上帝赐他无限荣光,承受福禄永不消减,
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就是这位王季祖宗,上帝审度他的心胸,
将他美名传布称颂。
他的品德清明端正,是非类别分清眼中,
师长国君一身兼容。
统领如此泱泱大国,万民亲附百姓顺从。
到了文王依然如此,他的德行永远光荣。
已经接受上帝赐福,延及子孙受福无穷。
上帝对着文王说道:
“不要徘徊不要动摇,也不要去非分妄想,
渡河要先登岸才好。”
密国人不恭敬顺从,对抗大国实在狂傲,
侵阮伐共气焰甚嚣。
文王对此勃然大怒,整顿军队奋勇进剿,
痛击敌人猖狂侵扰。
大大增加周国洪福,天下四方安乐陶陶。
密人凭着地势高险,出自阮国侵我边疆,
登临我国高山之上。
“不要陈兵在那丘陵,那是我国丘陵山冈;
不要饮用那边泉水,那是我国山泉池塘。”
文王审察那片山野,占据岐山南边地方,
就在那儿渭水之旁。他是万国效法榜样,
他是人民优秀国王。
上帝告知我周文王:“你的德行我很欣赏。
不要看重疾言厉色,莫将刑具兵革依仗。
你要做到不声不响,上帝意旨遵循莫忘。”
上帝还对文王说道:
“要与盟国咨询商量,联合同姓兄弟之邦。
用你那些爬城钩援,和你那些攻城车辆,
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临车冲车轰隆出动,崇国城墙坚固高耸。
抓来俘虏成群结队,割取敌耳安详从容。
祭祀天神求得胜利,招降崇国安抚民众,
四方不敢侵我国中。
临车冲车多么强盛,哪怕崇国城墙高耸。
坚决打击坚决进攻,把那顽敌斩杀一空,
四方不敢抗我威风。
赏析:
经营岐山
全诗八章,章十二句。内容丰富,气魄宏大。前四章重点写太王,后四章写文王,俨然是一部周部族的周原创业史。
迁岐立国写起。周人原先是一个游牧民族,居于今陕西
第二章具体描述了太王在周原开辟与经营的情景。连用四组排比语句,选用八个动词,罗列了八种植物,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太王创业的艰辛和气魄的豪迈。最后还点明:太王赶走了昆夷,娶了佳偶指太姜,使国家更加强大。
虞仲和季历即王季
第四章集中描述了王季的德音。说他“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比大邦,克顺克比”,充分表现了他的圣明睿智,为王至宜。其中,用“帝度其心,貊其德音”,以突出其尊贵的地位和煊赫的名声;而“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说明了王季的德泽流长,又为以下各章写文王而做了自然的.过渡。
《皇矣》在《大雅-文王之什》,当然重点是在歌颂和赞美文王。因而此诗从第五章起,就集中描述文王的功业了。
“对于天下”的正义行动。
“渭之将”安扎营寨,严正对敌。写出情况十分严峻,使读者如临其境。
“询尔仇方,同尔兄弟”,即按照上帝意志,联合起同盟和兄弟之国,然后再“以尔钩援,与尔临冲”,去进攻崇国的城池。崇国当时也是周国的强敌,上言密,此言崇,实兼而有之,互文见义。
“茀茀”的临车
有重点地描述的。全诗中,既有历史过程的叙说,又有历史人物的塑造,还有战争场面的描画,内容繁富,规模宏阔,笔力遒劲,条理分明。所叙说的内容,虽然时间的跨度很大,但由于作者精心的结构和安排,读者读起来。却又感觉是那么紧密和完整。特别是夸张文言汉语
篇2:皇矣原文翻译及赏析
皇矣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皇矣
[先秦]佚名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帝伟大而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亮。监察观照天地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就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想到天下四方之国,于是认真研究思量。天帝经过一番考察,憎恶殷商统治状况。怀着宠爱向西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砍伐山林清理杂树,去掉直立横卧枯木。将它修齐将它剪平,灌木丛丛枝杈簇簇。将它挖去将它芟去,柽木棵棵椐木株株。将它排除将它剔除,山桑黄桑杂生四处。天帝迁来明德君主,彻底打败犬戎部族。皇天给他选择佳偶,受命于天国家稳固。
天帝省视周地岐山,柞树棫树都已砍完,苍松翠柏栽种山间。天帝为周兴邦开疆,太伯王季始将功建。就是这位祖先王季,顺从父亲友爱体现。友爱他的两位兄长,致使福庆不断增添。天帝赐他无限荣光,承受福禄永不消减,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就是这位王季祖宗,天帝审度他的心胸,将他美名传布称颂。他的品德清明端正,是非类别分清眼中,师长国君一身兼容。统领如此泱泱大国,万民亲附百姓顺从。到了文王依然如此,他的德行永远光荣。已经接受天帝赐福,延及子孙受福无穷。
天帝对着文王说道:“不要徘徊不要动摇,也不要去非分妄想,渡河要先登岸才好。”密国人不恭敬顺从,对抗大国实在狂傲,侵阮伐共气焰甚嚣。文王对此勃然大怒,整顿军队奋勇进剿,痛击敌人猖狂侵扰。大大增加周国洪福,天下四方安乐陶陶。
密人凭着地势高险,出自阮国侵我边疆,登临我国高山之上。“不要陈兵在那丘陵,那是我国丘陵山冈;不要饮用那边泉水,那是我国山泉池塘。”文王审察那片山野,占据岐山南边地方,就在那儿渭水之旁。他是万国效法榜样,他是人民优秀国王。
天帝告知我周文王:“你的德行我很欣赏。不要看重疾言厉色,莫将刑具兵革依仗。你要做到不声不响,天帝意旨遵循莫忘。”天帝还对文王说道:“要与盟国咨询商量,联合同姓兄弟之邦。用你那些爬城钩援,和你那些攻城车辆,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临车冲车轰隆出动,崇国城墙坚固高耸。抓来俘虏成群结队,割取敌耳安详从容。祭祀天神求得胜利,招降崇国安抚民众,四方不敢侵我国中。临车冲车多么强盛,哪怕崇国城墙高耸。坚决打击坚决进攻,把那顽敌斩杀一空,四方不敢抗我威风。
注释
皇:光辉、伟大。
临:监视。下:下界、人间。赫:显着。
莫:通“瘼”,疾苦。
二国:有谓指夏、殷,有谓指豳、邰,皆不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或说:“古文上作二,与一二之二相似,二国当为上国之误。”此说是,上国系指殷商。
政:政令。获:得。不获,不得民心。
四国:天下四方。
爰:就。究:研究。度(duó):图谋。
耆:读为“稽”,考察。
式:语助词。式廓:犹言“规模”。
眷:思慕、宠爱。西顾:回头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
此:指岐周之地。宅:安居。
作:借作“柞”,砍伐树木。屏(bǐng):除去。
菑(zī):指直立而死的树木。翳:通“殪”,指死而仆倒的树木。
修:修剪。平:铲平。
灌:丛生的树木。栵(lì):斩而复生的枝杈。
启:开辟。辟:排除。
柽(chēng):木名,俗名西河柳。椐(jū):木名,俗名灵寿木。
攘:排除。剔:剔除。
檿(yǎn):木名,俗名山桑。柘(zhè):木名,俗名黄桑。以上皆为倒装句式。
帝:上帝。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
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载:则。路:借作“露”,败。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扰,迁于岐,打败了犬戎。
厥:其。配:配偶。太王之妻为太姜。
既:犹“而”。固:坚固、稳固。
省(xǐng):察看。山:指岐山,在今陕西省。
柞、棫:两种树名。斯:犹“乃”。拔:拔除。
兑(duì):直立。
作:兴建。邦:国。对:疆界。
大伯:即太伯,太王长子。次子虞仲,三子季历。太王爱王季,太伯、虞仲为让位于季历,逃至南方,另建吴国。太王死后,季历为君,是为王季。
因心:姚际恒《诗经通论》:“因心者,王季因太王之心也,故受太伯之让而不辞,则是能友矣。”友:友爱兄弟。
则:犹“能”。
笃:厚益,增益。庆:吉庆,福庆。载:则。
锡:同“赐”。光:荣光。丧:丧失。
奄:全。尽。
貊(mò):《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及《礼记·乐记》皆引作“莫”。莫,传布。
克:能。明:明察是非。类:分辨善恶。
长:师长。君:国君。
王(wàng):称王,统治。
顺:使民顺从。比:使民亲附。
比于:及至。
悔:借为“晦”,不明。
施(yì):延续。
畔援:犹“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歆羡:犹言“觊觎”,非分的希望和企图。
诞:发语词。先登于岸:喻占据有利形势。
密:古国名,在今甘肃灵台一带。
阮: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当时为周之属国。阻:往,至。共(gōng):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北,亦为周之属国。
赫:勃然大怒的样子。斯:犹“而”。
旅:军队。
按:遏止。徂旅:此指前来侵阮、侵共的密国军队。
笃:厚益、巩固。祜(hù):福。
对:安定。
依:凭借。京:高丘。
陟(zhì):登。
矢:借作“施”,陈设。此指陈兵。
阿:大的丘陵。
鲜(xiǎn):犹“巘”,小山。
阳:山南边。
将:旁边。
方:准则,榜样。
大:注重。以:犹“与”。
长:挟,依恃。夏:夏楚,刑具。革:兵甲,指战争。
顺:顺应。则:法则。
仇:同伴。方:方国。仇方,与国、盟国。
弟兄:指同姓国家。
钩援:古代攻城的兵器。以钩钩入城墙,牵钩绳攀援而登。
临、冲:两种军车名。临车上有望楼,用以瞭望敌人,也可居高临下地攻城。冲车则从墙下直冲城墙。
崇: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户县一带,殷末崇侯虎即崇国国君,《尚书大传》有“文王六年伐崇”的记载。墉:城墙。
闲闲:摇动的样子。
言言:高大的样子。
汛:读为“奚”,俘虏。连连:接连不断的状态。
攸:所。馘(guó):古代战争时将所杀之敌割取左耳以计数献功,称“馘”,也称“获”。安安:安闲从容的样子。
是:乃,于是。类:通“禷”,出征时祭天。祃(mà):师祭,至所征之地举行的祭祀;或谓祭马神。
致:招致。附:安抚。
茀茀:强盛的样子。
仡(yì)仡:高崇的样子。
肆:通“袭”。
忽:灭绝。
拂:违背,抗拒。
赏析:
这首颂诗先写西周为天命所归及古公亶父(太王)经营岐山、打退昆夷的情况,再写王季的继续发展和他的德行,最后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和武功。这些事件,是周部族得以发展、得以灭商建国的`重大事件,太王、王季、文王,都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对周部族的发展和周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作者极力地赞美他们,歌颂他们,字里行间充溢着深厚的爱部族、爱祖先的思想感情。全诗八章,有四章叙写了文王,说明是以文王的功业为重点的。
全诗八章,章十二句。内容丰富,气魄宏大。前四章重点写太王,后四章写文王,俨然是一部周部族的周原创业史。
首章先从周太王得天眷顾、迁岐立国写起。周人原先是一个游牧民族,居于今陕西、甘肃接境一带。传说从后稷开始,做了帝尧的农师,始以农桑为业,并初步建国,以邰(今陕西武功一带)为都(见《大雅·生民》)。到了第四代公刘之时,又举族迁往豳(邠)地(今陕西旬邑一带),行地宜,务耕种。开荒定居,部族更加兴旺和发展(见《大雅·公刘》)。第十三代(依《史记·周本纪》)为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因受戎狄之侵、昆夷之扰,又迁居于岐山下之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开荒垦田,营建宫室,修造城郭,革除戎俗,发展农业,使周部族日益强大(见《大雅·緜》)。此章说是天命所使,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尊天和尊祖的契合,正是周人“君权神授”思想的表现。
第二章具体描述了太王在周原开辟与经营的情景。连用四组排比语句,选用八个动词,罗列了八种植物,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太王创业的艰辛和气魄的豪迈。最后还点明:太王赶走了昆夷,娶了佳偶(指太姜),使国家更加强大。
第三章又写太王立业,王季继承,既合天命,又扩大了周部族的福祉,并进一步奄有四方。其中,特别强调“帝作封作对,自大伯王季”。太王有三子:太伯、虞仲和季历(即王季)。太王爱季历,太伯、虞仲相让,因此王季的继立,是应天命、顺父心、友兄弟的表现。写太伯是虚,写王季是实。但“夹写太伯,从王季一面写友爱,而太伯之德自见”(方玉润《诗经原始》),既是夹叙法,亦是推原法,作者的艺术用心,是值得深入体味的。
第四章集中描述了王季的德音。说他“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比大邦,克顺克比”,充分表现了他的圣明睿智,为王至宜。其中,用“帝度其心,貊其德音”,以突出其尊贵的地位和煊赫的名声;而“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说明了王季的德泽流长,又为以下各章写文王而做了自然的过渡。
《皇矣》在《大雅·文王之什》,当然重点是在歌颂和赞美文王。因而此诗从第五章起,就集中描述文王的功业了。
第五章先写上帝对文王的教导:“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即要文王勇往直前,面对现实,先占据有利的形势。虽不言密人侵入和文王怎么去做,但其紧张的气氛已充分显示了出来。接着作者指出“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一场激烈的战争势在难免了。密人“侵阮阻共”,意欲侵略周国,文王当机立断,“爰整其旅,以按徂旅”,并强调,这是“笃于周祜”、“对于天下”的正义行动。
第六章写双方的战斗形势进一步发展。密人“侵自阮疆,陟我高冈”,已经进入境内了。文王对密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并在“岐之阳”、“渭之将”安扎营寨,严正对敌。写出情况十分严峻,使读者如临其境。
第七章写战前的情景,主要是上帝对文王的教导,要他“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就是不要疾言厉色,而要从容镇定;不要光凭武器硬拼,而要注意策略。要“顺帝之则”、“询尔仇方,同尔兄弟”,即按照上帝意志,联合起同盟和兄弟之国,然后再“以尔钩援,与尔临冲”,去进攻崇国的城池。崇国当时也是周国的强敌,上言密,此言崇,实兼而有之,互文见义。
最后一章是写伐密灭崇战争具体情景。周国用它“闲闲”、“茀茀”的临车、冲车,攻破了崇国“言言”、“仡仡”的城墙,“是伐是肆”,“执讯”、“攸馘”,“是致是附”、“是绝是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从而“四方无以拂”,四方邦国再没有敢抗拒周国的了。这些内容表现了周从一个小部族逐渐发展壮大,依靠的绝对不是后世所歌颂的单纯的所谓礼乐教化,而主要是通过不断的武力征伐,扩张疆域,从而获得了灭商的实力。
由此可见,《皇矣》在叙述这段历史过程时是有顺序、有重点地描述的。全诗中,既有历史过程的叙述,又有历史人物的塑造,还有战争场面的描绘,内容繁富,规模宏阔,笔力遒劲,条理分明。所叙述的内容,虽然时间的跨度很大,但由于作者精心的结构和安排,却又显得非常紧密和完整。特别是夸张词语、重叠词语、人物语言和排比句式的交错使用,章次、语气的自然舒缓,更增强此诗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篇3:诗经:皇矣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维此二国,其政不获。
维彼四国,爰究爰度。
上帝耆之,憎其式廓。
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
修之平之,其灌其栵。
启之辟之,其柽其椐。
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帝迁明德,串夷载路。
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
松柏斯兑。
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
维此王季,因心则友。
则友其兄,则笃其庆,
载锡之光。
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
貊其德音,其德克明。
克明克类,克长克君。
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比于文王,其德靡悔。
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
无然畔援,无然歆羡,
诞先登于岸。
密人不恭,敢距大邦,
侵阮徂共。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以按徂旅。
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
陟我高冈,无矢我陵。
我陵我阿,无饮我泉,
我泉我池。
度其鲜原,居岐之阳,
在渭之将。
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
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帝谓文王:訽尔仇方,
同尔弟兄。
以尔钩援,与尔临冲,
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
执讯连连,攸馘安安。
是类是禡,是致是附,
四方以无侮。
临冲茀茀,崇墉仡仡。
是伐是肆,是绝是忽。
四方以无拂。
注释:
1、皇:光辉、伟大。
2、临:监视。下:下界、人间。赫:显着。
3、莫:通“瘼”,疾苦。
4、二国:有谓指夏、殷,有谓指豳、邰,皆不确。马瑞辰《毛传笺通释》引或说:“古文上作二,与一二之二相似,二国当为上国之误。”此说是,上国系指殷商。
5、政:政令。获:得。不获,不得民心。
6、四国:天下四方。
7、爰:就。究:研究。度:图谋。
8、耆:读为“稽”,考察。
9、式:语助词。式廓:犹言“规模”。
10、眷:思慕、宠爱。西顾:回头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
11、此:指岐周之地。宅:安居。
12、作:借作“柞”,砍伐树木。屏:除去。
13、菑:指直立而死的树木。翳:通“殪”,指死而仆倒的树木。
14、修:修剪。平:铲平。
15、灌:丛生的树木。栵:斩而复生的枝杈。
16、启:开辟。辟:排除。
17、柽:木名,俗名西河柳。椐:木名,俗名灵寿木。
18、攘:排除。剔:剔除。
19、檿:木名,俗名山桑。柘:木名,俗名黄桑。以上皆为倒装句式。
20、帝:上帝。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
21、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载:则。路:借作“露”,败。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扰,迁于岐,打败了犬戎。
22、厥:其。配:配偶。太王之妻为太姜。
23、既:犹“而”。固:坚固、稳固。
24、省:察看。山:指岐山,在今陕西省。
25、柞、棫:两种树名。斯:犹“乃”。拔:拔除。
26、兑:直立。
27、作:兴建。邦:国。对:疆界。
28、大伯:即太伯,太王长子。次子虞仲,三子季历。太王爱王季,太伯、虞仲为让位于季历,逃至南方,另建吴国。太王死后,季历为君,是为王季。
29、因心:姚际恒《诗经通论》:“因心者,王季因太王之心也,故受太伯之让而不辞,则是能友矣。”友:友爱兄弟。
30、则:犹“能”。
31、笃:厚益,增益。庆:吉庆,福庆。载:则。
32、锡:同“赐”。光:荣光。丧:丧失。
33、奄:全。尽。
34、貊:《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及《礼记-乐记》皆引作“莫”。莫,传布。
35、克:能。明:明察是非。类:分辨善恶。
36、长:师长。君:国君。
37、王:称王,统治。
38、顺:使民顺从。比:使民亲附。
39、比于:及至。
40、悔:借为“晦”,不明。
41、施:延续。
42、畔援:犹“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43、歆羡:犹言“觊觎”,非分的希望和企图。
44、诞:发语词。先登于岸:喻占据有利形势。
45、密:古国名,在今甘肃灵台一带。
46、阮: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当时为周之属国。阻:往,至。共: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北,亦为周之属国。
47、赫:勃然大怒的样子。斯:犹“而”。
48、旅:军队。
49、按:遏止。徂旅:此指前来侵阮、侵共的密国军队。
50、笃:厚益、巩固。祜:福。
51、对:安定。
52、依:凭借。京:高丘。
53、陟:登。
54、矢:借作“施”,陈设。此指陈兵。
55、阿:大的丘陵。
56、鲜:犹“巘”,小山。
57、阳:山南边。
58、将:旁边。
59、方:准则,榜样。
60、大:注重。以:犹“与”。
61、长:挟,依恃。夏:夏楚,刑具。革:兵甲,指战争。
62、顺:顺应。则:法则。
63、仇:同伴。方:方国。仇方,与国、盟国。
64、弟兄:指同姓国家。
65、钩援:古代攻城的兵器。以钩钩入城墙,牵钩绳攀援而登。
66、临、冲:两种军车名。临车上有望楼,用以了望敌人,也可居高临下地攻城。冲车则从墙下直冲城墙。
67、崇: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户县一带,殷末崇侯虎即崇国国君,《尚书大传》有“文王六年伐崇”的记载。墉:城墙。
68、闲闲:摇动的样子。
69、言言:高大的样子。
70、汛:读为“奚”,俘虏。连连:接连不断的状态。
71、攸:所。馘:古代战争时将所杀之敌割取左耳以计数献功,称“馘”,也称“获”。安安:安闲从容的样子。
72、是:乃,于是。类:通“禷”,出征时祭天。祃:师祭,至所征之地举行的.祭祀;或谓祭马神。
73、致:招致。附:安抚。
74、茀茀:强盛的样子。
75、仡仡:高崇的样子。
76、肆:通“袭”。
77、忽:灭绝。
78、拂:违背,抗拒。
译文:
上帝伟大而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亮。
监察观照天地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
就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
想到天下四方之国,于是认真研究思量。
上帝经过一番考察,憎恶殷商统治状况。
怀着宠爱向西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砍伐山林清理杂树,去掉直立横卧枯木。
将它修齐将它剪平,灌木丛丛枝杈簇簇。
将它挖去将它芟去,柽木棵棵椐木株株。
将它排除将它剔除,山桑黄桑杂生四处。
上帝迁来明德君主,彻底打败犬戎部族。
皇天给他选择佳偶,受命于天国家稳固。
上帝省视周地岐山,柞树棫树都已砍完,
苍松翠柏栽种山间。
上帝为周兴邦开疆,太伯王季始将功建。
就是这位祖先王季,顺从父亲友爱体现。
友爱他的两位兄长,致使福庆不断增添。
上帝赐他无限荣光,承受福禄永不消减,
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就是这位王季祖宗,上帝审度他的心胸,
将他美名传布称颂。
他的品德清明端正,是非类别分清眼中,
师长国君一身兼容。
统领如此泱泱大国,万民亲附百姓顺从。
到了文王依然如此,他的德行永远光荣。
已经接受上帝赐福,延及子孙受福无穷。
上帝对着文王说道:
“不要徘徊不要动摇,也不要去非分妄想,
渡河要先登岸才好。”
密国人不恭敬顺从,对抗大国实在狂傲,
侵阮伐共气焰甚嚣。
文王对此勃然大怒,整顿军队奋勇进剿,
痛击敌人猖狂侵扰。
大大增加周国洪福,天下四方安乐陶陶。
密人凭着地势高险,出自阮国侵我边疆,
登临我国高山之上。
“不要陈兵在那丘陵,那是我国丘陵山冈;
不要饮用那边泉水,那是我国山泉池塘。”
文王审察那片山野,占据岐山南边地方,
就在那儿渭水之旁。他是万国效法榜样,
他是人民优秀国王。
上帝告知我周文王:“你的德行我很欣赏。
不要看重疾言厉色,莫将刑具兵革依仗。
你要做到不声不响,上帝意旨遵循莫忘。”
上帝还对文王说道:
“要与盟国咨询商量,联合同姓兄弟之邦。
用你那些爬城钩援,和你那些攻城车辆,
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临车冲车轰隆出动,崇国城墙坚固高耸。
抓来俘虏成群结队,割取敌耳安详从容。
祭祀天神求得胜利,招降崇国安抚民众,
四方不敢侵我国中。
临车冲车多么强盛,哪怕崇国城墙高耸。
坚决打击坚决进攻,把那顽敌斩杀一空,
四方不敢抗我威风。
赏析:
这也是一首颂诗,是周部族多篇开国史诗之一。它先写西周为天命所归及古公亶父太王、经营岐山、打退昆夷的情况,再写王季的继续发展和他的德行,最后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和武功。这些事件,是周部族得以发展、得以灭商建国的重大事件,太王、王季、文王,都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对周部族的发展和周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作者极力地赞美他们,歌颂他们,字里行间充溢着深厚的爱部族、爱祖先的思想感情。《毛序》说:“《皇矣》,美周也。天监代殷莫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全诗八章,有四章叙写了文王,当然是以文王的功业为重点的。但谓诗意乃“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还是值得推究的。朱熹《诗集传》说:“此诗叙太王、太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比较客观和全面,比较准确地掌握住了此篇诗歌的主题。
全诗八章,章十二句。内容丰富,气魄宏大。前四章重点写太王,后四章写文王,俨然是一部周部族的周原创业史。
首章先从周太王得天眷顾、迁岐立国写起。周人原先是一个游牧民族,居于今陕西、甘肃接境一带。传说从后稷开始,做了帝尧的农师,始以农桑为业,并初步建国,以邰今陕西武功一带、为都见《大雅-生民》、。到了第四代公刘之时,又举族迁往豳邠、地今陕西旬邑一带、,行地宜,务耕种。开荒定居,部族更加兴旺和发展见《大雅-公刘》、。第十三代依《史记-周本纪》、为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因受戎狄之侵、昆夷之扰,又迁居于岐山下之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开荒垦田,营建宫室,修造城郭,革除戎俗,发展农业,使周部族日益强大见《大雅-緜》、。此章说是天命所使,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尊天和尊祖的契合,正是周人“君权神授”思想的表现。
第二章具体描述了太王在周原开辟与经营的情景。连用四组排比语句,选用八个动词,罗列了八种植物,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太王创业的艰辛和气魄的豪迈。最后还点明:太王赶走了昆夷,娶了佳偶指太姜,使国家更加强大。
第三章又写太王立业,王季继承,既合天命,又扩大了周部族的福祉,并进一步奄有四方。其中,特别强调“帝作封作对,自大伯王季”。太王有三子:太伯、虞仲和季历即王季、。太王爱季历,太伯、虞仲相让,因此王季的继立,是应天命、顺父心、友兄弟的表现。写太伯是虚,写王季是实。但“夹写太伯,从王季一面写友爱,而太伯之德自见”方玉润《诗经原始》、,既是夹叙法,亦是推原法,作者的艺术用心,是值得深入体味的。
第四章集中描述了王季的德音。说他“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比大邦,克顺克比”,充分表现了他的圣明睿智,为王至宜。其中,用“帝度其心,貊其德音”,以突出其尊贵的地位和煊赫的名声;而“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说明了王季的德泽流长,又为以下各章写文王而做了自然的过渡。
《皇矣》在《大雅-文王之什》,当然重点是在歌颂和赞美文王。因而此诗从第五章起,就集中描述文王的功业了。
第五章先写上帝对文王的教导:“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即要文王勇往直前,面对现实,先占据有利的形势。虽不言密人侵入和文王怎么去做,但其紧张的气氛已充分显示了出来。接着作者指出“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一场激烈的战争势在难免了。密人“侵阮阻共”,意欲侵略周国,文王当机立断,“爰整其旅,以按徂旅”,并强调,这是“笃于周祜”、“对于天下”的正义行动。
第六章写双方的战斗形势进一步发展。密人“侵自阮疆,陟我高冈”,已经进入境内了。文王对密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并在“岐之阳”、“渭之将”安扎营寨,严正对敌。写出情况十分严峻,使读者如临其境。
第七章写战前的情景,主要是上帝对文王的教导,要他“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就是不要疾言厉色,而要从容镇定;不要光凭武器硬拼,而要注意策略。要“顺帝之则”、“询尔仇方,同尔兄弟”,即按照上帝意志,联合起同盟和兄弟之国,然后再“以尔钩援,与尔临冲”,去进攻崇国的城池。崇国当时也是周国的强敌,上言密,此言崇,实兼而有之,互文见义。
最后一章是写伐密灭崇战争具体情景。周国用它“闲闲”、“茀茀”的临车、冲车,攻破了崇国“言言”、“仡仡”的城墙,“是伐是肆”,“执讯”、“攸馘”,“是致是附”、“是绝是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从而“四方无以拂”,四方邦国再没有敢抗拒周国的了。
由此可见,《皇矣》在叙说这段历史过程时是有顺序、有重点地描述的。全诗中,既有历史过程的叙说,又有历史人物的塑造,还有战争场面的描画,内容繁富,规模宏阔,笔力遒劲,条理分明。所叙说的内容,虽然时间的跨度很大,但由于作者精心的结构和安排,读者读起来。却又感觉是那么紧密和完整。特别是夸张文言汉语、重叠文言汉语、人物语言和排比句式的交错使用,章次、语气的自然舒缓,更增强此诗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孙鑛说,这这样的诗篇“有精语为之骨,有浓语为之色,可谓兼终始条理,此便是后世歌行所祖。以二体论之,此尤近行”陈子展《诗经直解》引,是有一定启发的。
篇4:诗经《大雅·皇矣》原文翻译鉴赏
诗经《大雅·皇矣》原文翻译鉴赏
《皇矣》,《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全诗既有历史过程的叙述,又有历史人物的塑造,还有战争场面的描绘,内容繁富,规模宏阔,笔力遒劲,条理分明,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皇矣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译文
上帝伟大而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亮。监察观照天地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就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想到天下四方之国,于是认真研究思量。上帝经过一番考察,憎恶殷商统治状况。怀着宠爱向西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砍伐山林清理杂树,去掉直立横卧枯木。将它修齐将它剪平,灌木丛丛枝杈簇簇。将它挖去将它芟去,柽木棵棵椐木株株。将它排除将它剔除,山桑黄桑杂生四处。上帝迁来明德君主,彻底打败犬戎部族。皇天给他选择佳偶,受命于天国家稳固。
上帝省视周地岐山,柞树棫树都已砍完,苍松翠柏栽种山间。上帝为周兴邦开疆,太伯王季始将功建。就是这位祖先王季,顺从父亲友爱体现。友爱他的两位兄长,致使福庆不断增添。上帝赐他无限荣光,承受福禄永不消减,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就是这位王季祖宗,上帝审度他的心胸,将他美名传布称颂。他的品德清明端正,是非类别分清眼中,师长国君一身兼容。统领如此泱泱大国,万民亲附百姓顺从。到了文王依然如此,他的德行永远光荣。已经接受上帝赐福,延及子孙受福无穷。
上帝对着文王说道:“不要徘徊不要动摇,也不要去非分妄想,渡河要先登岸才好。”密国人不恭敬顺从,对抗大国实在狂傲,侵阮伐共气焰甚嚣。文王对此勃然大怒,整顿军队奋勇进剿,痛击敌人猖狂侵扰。大大增加周国洪福,天下四方安乐陶陶。
密人凭着地势高险,出自阮国侵我边疆,登临我国高山之上。“不要陈兵在那丘陵,那是我国丘陵山冈;不要饮用那边泉水,那是我国山泉池塘。”文王审察那片山野,占据岐山南边地方,就在那儿渭水之旁。他是万国效法榜样,他是人民优秀国王。
上帝告知我周文王:“你的德行我很欣赏。不要看重疾言厉色,莫将刑具兵革依仗。你要做到不声不响,上帝意旨遵循莫忘。”上帝还对文王说道:“要与盟国咨询商量,联合同姓兄弟之邦。用你那些爬城钩援,和你那些攻城车辆,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临车冲车轰隆出动,崇国城墙坚固高耸。抓来俘虏成群结队,割取敌耳安详从容。祭祀天神求得胜利,招降崇国安抚民众,四方不敢侵我国中。临车冲车多么强盛,哪怕崇国城墙高耸。坚决打击坚决进攻,把那顽敌斩杀一空,四方不敢抗我威风。
注释
(1)皇:光辉、伟大。
(2)临:监视。下:下界、人间。赫:显著。
(3)莫:通“瘼”,疾苦。
(4)二国:有谓指夏、殷,有谓指豳、邰,皆不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或说:“古文上作二,与一二之二相似,二国当为上国之误。”此说是,上国系指殷商。
(5)政:政令。获:得。不获,不得民心。
(6)四国:天下四方。
(7)爰:就。究:研究。度(duó):图谋。
(8)耆:读为“稽”,考察。
(9)式:语助词。式廓:犹言“规模”。
(10)眷:思慕、宠爱。西顾:回头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
(11)此:指岐周之地。宅:安居。
(12)作:借作“柞”,砍伐树木。屏(bǐng):除去。
(13)菑(zī):指直立而死的树木。翳:通“殪”,指死而仆倒的树木。
(14)修:修剪。平:铲平。(15)灌:丛生的树木。栵(lì):斩而复生的枝杈。
(16)启:开辟。辟:排除。
(17)柽(chēng):木名,俗名西河柳。椐(jū):木名,俗名灵寿木。
(18)攘:排除。剔:剔除。
(19)檿(yǎn):木名,俗名山桑。柘(zhè):木名,俗名黄桑。以上皆为倒装句式。
(20)帝:上帝。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
(21)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载:则。路:借作“露”,败。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扰,迁于岐,打败了犬戎。
(22)厥:其。配:配偶。太王之妻为太姜。
(23)既:犹“而”。固:坚固、稳固。
(24)省(xǐng):察看。山:指岐山,在今陕西省。
(25)柞、棫:两种树名。斯:犹“乃”。拔:拔除。
(26)兑(duì):直立。
(27)作:兴建。邦:国。对:疆界。
(28)大伯:即太伯,太王长子。次子虞仲,三子季历。太王爱王季,太伯、虞仲为让位于季历,逃至南方,另建吴国。太王死后,季历为君,是为王季。
(29)因心:姚际恒《诗经通论》:“因心者,王季因太王之心也,故受太伯之让而不辞,则是能友矣。”友:友爱兄弟。
(30)则:犹“能”。
(31)笃:厚益,增益。庆:吉庆,福庆。载:则。
(32)锡:同“赐”。光:荣光。丧:丧失。
(33)奄:全。尽。
(34)貊(mò):《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及《礼记·乐记》皆引作“莫”。莫,传布。
(35)克:能。明:明察是非。类:分辨善恶。
(36)长:师长。君:国君。
(37)王(wàng):称王,统治。
(38)顺:使民顺从。比:使民亲附。
(39)比于:及至。
(40)悔:借为“晦”,不明。
(41)施(yì):延续。
(42)畔援:犹“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43)歆羡:犹言“觊觎”,非分的希望和企图。
(44)诞:发语词。先登于岸:喻占据有利形势。
(45)密:古国名,在今甘肃灵台一带。
(46)阮: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当时为周之属国。阻:往,至。共(gōng):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北,亦为周之属国。
(47)赫:勃然大怒的样子。斯:犹“而”。
(48)旅:军队。
(49)按:遏止。徂旅:此指前来侵阮、侵共的`密国军队。
(50)笃:厚益、巩固。祜(hù):福。
(51)对:安定。
(52)依:凭借。京:高丘。
(53)陟:登。
(54)矢:借作“施”,陈设。此指陈兵。
(55)阿:大的丘陵。
(56)鲜(xiǎn):犹“巘”,小山。
(57)阳:山南边。
(58)将:旁边。
(59)方:准则,榜样。
(60)大:注重。以:犹“与”。
(61)长:挟,依恃。夏:夏楚,刑具。革:兵甲,指战争。
(62)顺:顺应。则:法则。
(63)仇:同伴。方:方国。仇方,与国、盟国。
(64)弟兄:指同姓国家。
(65)钩援:古代攻城的兵器。以钩钩入城墙,牵钩绳攀援而登。
(66)临、冲:两种军车名。临车上有望楼,用以瞭望敌人,也可居高临下地攻城。冲车则从墙下直冲城墙。
(67)崇: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户县一带,殷末崇侯虎即崇国国君,《尚书大传》有“文王六年伐崇”的记载。墉:城墙。
(68)闲闲:摇动的样子。
(69)言言:高大的样子。
(70)汛:读为“奚”,俘虏。连连:接连不断的状态。
(71)攸:所。馘(guó):古代战争时将所杀之敌割取左耳以计数献功,称“馘”,也称“获”。安安:安闲从容的样子。
(72)是:乃,于是。类:通“禷”,出征时祭天。祃(mà):师祭,至所征之地举行的祭祀;或谓祭马神。
(73)致:招致。附:安抚。
(74)茀茀:强盛的样子。
(75)仡(yì)仡:高崇的样子。
(76)肆:通“袭”。
(77)忽:灭绝。
(78)拂:违背,抗拒。
鉴赏
这也是一首颂诗,是周部族多篇开国史诗之一。它先写西周为天命所归及古公亶父(太王)经营岐山、打退昆夷的情况,再写王季的继续发展和他的德行,最后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和武功。这些事件,是周部族得以发展、得以灭商建国的重大事件,太王、王季、文王,都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对周部族的发展和周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作者极力地赞美他们,歌颂他们,字里行间充溢着深厚的爱部族、爱祖先的思想感情。《毛序》说:“《皇矣》,美周也。天监代殷莫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全诗八章,有四章叙写了文王,当然是以文王的功业为重点的。但谓诗意乃“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还是值得推究的。朱熹《诗集传》说:“此诗叙太王、太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比较客观和全面,比较准确地掌握住了此篇诗歌的主题。
全诗八章,章十二句。内容丰富,气魄宏大。前四章重点写太王,后四章写文王,俨然是一部周部族的周原创业史。
首章先从周太王得天眷顾、迁岐立国写起。周人原先是一个游牧民族,居于今陕西、甘肃接境一带。传说从后稷开始,做了帝尧的农师,始以农桑为业,并初步建国,以邰(今陕西武功一带)为都(见《大雅·生民》)。到了第四代公刘之时,又举族迁往豳(邠)地(今陕西旬邑一带),行地宜,务耕种。开荒定居,部族更加兴旺和发展(见《大雅·公刘》)。第十三代(依《史记·周本纪》)为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因受戎狄之侵、昆夷之扰,又迁居于岐山下之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开荒垦田,营建宫室,修造城郭,革除戎俗,发展农业,使周部族日益强大(见《大雅·緜》)。此章说是天命所使,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尊天和尊祖的契合,正是周人“君权神授”思想的表现。
第二章具体描述了太王在周原开辟与经营的情景。连用四组排比语句,选用八个动词,罗列了八种植物,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太王创业的艰辛和气魄的豪迈。最后还点明:太王赶走了昆夷,娶了佳偶(指太姜),使国家更加强大。
第三章又写太王立业,王季继承,既合天命,又扩大了周部族的福祉,并进一步奄有四方。其中,特别强调“帝作封作对,自大伯王季”。太王有三子:太伯、虞仲和季历(即王季)。太王爱季历,太伯、虞仲相让,因此王季的继立,是应天命、顺父心、友兄弟的表现。写太伯是虚,写王季是实。但“夹写太伯,从王季一面写友爱,而太伯之德自见”(方玉润《诗经原始》),既是夹叙法,亦是推原法,作者的艺术用心,是值得深入体味的。
第四章集中描述了王季的德音。说他“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比大邦,克顺克比”,充分表现了他的圣明睿智,为王至宜。其中,用“帝度其心,貊其德音”,以突出其尊贵的地位和煊赫的名声;而“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说明了王季的德泽流长,又为以下各章写文王而做了自然的过渡。
《皇矣》在《大雅·文王之什》,当然重点是在歌颂和赞美文王。因而此诗从第五章起,就集中描述文王的功业了。
第五章先写上帝对文王的教导:“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即要文王勇往直前,面对现实,先占据有利的形势。虽不言密人侵入和文王怎么去做,但其紧张的气氛已充分显示了出来。接着作者指出“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一场激烈的战争势在难免了。密人“侵阮阻共”,意欲侵略周国,文王当机立断,“爰整其旅,以按徂旅”,并强调,这是“笃于周祜”、“对于天下”的正义行动。
第六章写双方的战斗形势进一步发展。密人“侵自阮疆,陟我高冈”,已经进入境内了。文王对密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并在“岐之阳”、“渭之将”安扎营寨,严正对敌。写出情况十分严峻,使读者如临其境。
第七章写战前的情景,主要是上帝对文王的教导,要他“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就是不要疾言厉色,而要从容镇定;不要光凭武器硬拼,而要注意策略。要“顺帝之则”、“询尔仇方,同尔兄弟”,即按照上帝意志,联合起同盟和兄弟之国,然后再“以尔钩援,与尔临冲”,去进攻崇国的城池。崇国当时也是周国的强敌,上言密,此言崇,实兼而有之,互文见义。
最后一章是写伐密灭崇战争具体情景。周国用它“闲闲”、“茀茀”的临车、冲车,攻破了崇国“言言”、“仡仡”的城墙,“是伐是肆”,“执讯”、“攸馘”,“是致是附”、“是绝是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从而“四方无以拂”,四方邦国再没有敢抗拒周国的了。
由此可见,《皇矣》在叙述这段历史过程时是有顺序、有重点地描述的。全诗中,既有历史过程的叙述,又有历史人物的塑造,还有战争场面的描绘,内容繁富,规模宏阔,笔力遒劲,条理分明。所叙述的内容,虽然时间的跨度很大,但由于作者精心的结构和安排,读者读起来.却又感觉是那么紧密和完整。特别是夸张词语、重叠词语、人物语言和排比句式的交错使用,章次、语气的自然舒缓,更增强此诗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孙鑛说,这这样的诗篇“有精语为之骨,有浓语为之色,可谓兼终始条理,此便是后世歌行所祖。以二体论之,此尤近行”(陈子展《诗经直解》引),是有一定道理的。
篇5:皇矣原文、注释及赏析
皇矣原文、注释及赏析
皇矣
先秦:佚名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译文: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天帝伟大而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亮。监察观照天地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就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想到天下四方之国,于是认真研究思量。天帝经过一番考察,憎恶殷商统治状况。怀着宠爱向西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砍伐山林清理杂树,去掉直立横卧枯木。将它修齐将它剪平,灌木丛丛枝杈簇簇。将它挖去将它芟去,柽木棵棵椐木株株。将它排除将它剔除,山桑黄桑杂生四处。天帝迁来明德君主,彻底打败犬戎部族。皇天给他选择佳偶,受命于天国家稳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天帝省视周地岐山,柞树棫树都已砍完,苍松翠柏栽种山间。天帝为周兴邦开疆,太伯王季始将功建。就是这位祖先王季,顺从父亲友爱体现。友爱他的两位兄长,致使福庆不断增添。天帝赐他无限荣光,承受福禄永不消减,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就是这位王季祖宗,天帝审度他的心胸,将他美名传布称颂。他的品德清明端正,是非类别分清眼中,师长国君一身兼容。统领如此泱泱大国,万民亲附百姓顺从。到了文王依然如此,他的德行永远光荣。已经接受天帝赐福,延及子孙受福无穷。
:国君。王:称王,统治。顺:使民顺从。比:使民亲附。比于:及至。悔:借为“晦”,不明。施:延续。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天帝对着文王说道:“不要徘徊不要动摇,也不要去非分妄想,渡河要先登岸才好。”密国人不恭敬顺从,对抗大国实在狂傲,侵阮伐共气焰甚嚣。文王对此勃然大怒,整顿军队奋勇进剿,痛击敌人猖狂侵扰。大大增加周国洪福,天下四方安乐陶陶。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密人凭着地势高险,出自阮国侵我边疆,登临我国高山之上。“不要陈兵在那丘陵,那是我国丘陵山冈;不要饮用那边泉水,那是我国山泉池塘。”文王审察那片山野,占据岐山南边地方,就在那儿渭水之旁。他是万国效法榜样,他是人民优秀国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天帝告知我周文王:“你的德行我很欣赏。不要看重疾言厉色,莫将刑具兵革依仗。你要做到不声不响,天帝意旨遵循莫忘。”天帝还对文王说道:“要与盟国咨询商量,联合同姓兄弟之邦。用你那些爬城钩援,和你那些攻城车辆,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临车冲车轰隆出动,崇国城墙坚固高耸。抓来俘虏成群结队,割取敌耳安详从容。祭祀天神求得胜利,招降崇国安抚民众,四方不敢侵我国中。临车冲车多么强盛,哪怕崇国城墙高耸。坚决打击坚决进攻,把那顽敌斩杀一空,四方不敢抗我威风。
注释: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hè)。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yuán)究爰度(duó)。上帝耆(jī)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皇:光辉、伟大。临:监视。下:下界、人间。赫:显著。莫:通“瘼”,疾苦。二国:有谓指夏、殷,有谓指豳、邰,皆不确。此说是,上国系指殷商。政:政令。获:得。不获,不得民心。四国:天下四方。爰:就。究:研究。度:图谋。耆:读为“稽”,考察。式:语助词。式廓:犹言“规模”。眷:思慕、宠爱。西顾:回头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此:指岐周之地。宅:安居。
作之屏(bǐng)之,其菑(zī)其翳(yì)。修之平之,其灌其栵(lì)。启之辟之,其柽(chēng)其椐(jū)。攘之剔之,其檿(yǎn)其柘(zhè)。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作:借作“柞”,砍伐树木。屏:除去。菑:指直立而死的树木。翳:通“殪”,指死而仆倒的树木。修:修剪。平:铲平。灌:丛生的树木。栵:斩而复生的枝杈。启:开辟。辟:排除。柽:木名,俗名西河柳。椐:木名,俗名灵寿木。攘:排除。剔:剔除。檿:木名,俗名山桑。柘:木名,俗名黄桑。以上皆为倒装句式。帝:天帝。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载:则。路:借作“露”,败。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扰,迁于岐,打败了犬戎。厥:其。配:配偶。太王之妻为太姜。既:犹“而”。固:坚固、稳固。
帝省(xǐng)其山,柞(zuò)棫(yù)斯拔,松柏斯兑(duì)。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省:察看。山:指岐山,在今陕西省。柞、棫:两种树名。斯:犹“乃”。拔:拔除。兑:直立。作:兴建。邦:国。对:疆界。大伯:即太伯,太王长子。友:友爱兄弟。则:犹“能”。笃:厚益,增益。庆:吉庆,福庆。载:则。锡:同“赐”。光:荣光。丧:丧失。奄:全。尽。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mò)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wàng)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zhǐ),施(yì)于孙子。
貊:《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及《礼记·乐记》皆引作“莫”。莫,传布。克:能。明:明察是非。类:分辨善恶。长:师长。君祉:国君。王:称王,统治。顺:使民顺从。比:使民亲附。比于:及至。悔:借为“晦”,不明。施:延续。
帝谓文王:无然畔(pàn)援(yuán),无然歆(xīn)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gōng)。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hù),以对于天下。
畔援:犹“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歆羡:犹言“觊觎”,非分的希望和企图。诞:发语词。先登于岸:喻占据有利形势。密:古国名,在今甘肃灵台一带。阮: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当时为周之属国。阻:往,至。共: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北,亦为周之属国。赫:勃然大怒的样子。斯:犹“而”。旅:军队。按:遏止。徂旅:此指前来侵阮、侵共的密国军队。笃:厚益、巩固。祜:福。对:安定。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zhì)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xiǎn)原,居岐(qí)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依:凭借。京:高丘。陟:登。矢:借作“施”,陈设。此指陈兵。阿:大的丘陵。鲜:犹“巘”,小山。阳:山南边。将:旁边。方:准则,榜样。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gòu)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yōng)。
大:注重。以:犹“与”。长:挟,依恃。夏:夏楚,刑具。革:兵甲,指战争。顺:顺应。则:法则。仇:同伴。方:方国。仇方,与国、盟国。弟兄:指同姓国家。钩援:古代攻城的兵器。以钩钩入城墙,牵钩绳攀援而登。临、冲:两种军车名。临车上有望楼,用以瞭望敌人,也可居高临下地攻城。冲车则从墙下直冲城墙。崇: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户县一带,殷末崇侯虎即崇国国君。墉:城墙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guó)安安。是类是禡(mà),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fú)茀,崇墉仡(yì)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闲闲:摇动的样子。言言:高大的样子。汛:读为“奚”,俘虏。连连:接连不断的状态。攸:所。馘:古代战争时将所杀之敌割取左耳以计数献功,称“馘”,也称“获”。安安:安闲从容的样子。是:乃,于是。类:通“禷”,出征时祭天。祃:师祭,至所征之地举行的祭祀;或谓祭马神。致:招致。附:安抚。茀茀:强盛的样子。仡仡:高崇的样子。肆:通“袭”。忽:灭绝。拂:违背,抗拒。
赏析:
这首颂诗先写西周为天命所归及古公亶父(太王)经营岐山、打退昆夷的情况,再写王季的继续发展和他的德行,最后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和武功。这些事件,是周部族得以发展、得以灭商建国的`重大事件,太王、王季、文王,都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对周部族的发展和周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作者极力地赞美他们,歌颂他们,字里行间充溢着深厚的爱部族、爱祖先的思想感情。全诗八章,有四章叙写了文王,说明是以文王的功业为重点的。
全诗八章,章十二句。内容丰富,气魄宏大。前四章重点写太王,后四章写文王,俨然是一部周部族的周原创业史。
首章先从周太王得天眷顾、迁岐立国写起。周人原先是一个游牧民族,居于今陕西、甘肃接境一带。传说从后稷开始,做了帝尧的农师,始以农桑为业,并初步建国,以邰(今陕西武功一带)为都(见《大雅·生民》)。到了第四代公刘之时,又举族迁往豳(邠)地(今陕西旬邑一带),行地宜,务耕种。开荒定居,部族更加兴旺和发展(见《大雅·公刘》)。第十三代(依《史记·周本纪》)为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因受戎狄之侵、昆夷之扰,又迁居于岐山下之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开荒垦田,营建宫室,修造城郭,革除戎俗,发展农业,使周部族日益强大(见《大雅·緜》)。此章说是天命所使,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尊天和尊祖的契合,正是周人“君权神授”思想的表现。
第二章具体描述了太王在周原开辟与经营的情景。连用四组排比语句,选用八个动词,罗列了八种植物,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太王创业的艰辛和气魄的豪迈。最后还点明:太王赶走了昆夷,娶了佳偶(指太姜),使国家更加强大。
第三章又写太王立业,王季继承,既合天命,又扩大了周部族的福祉,并进一步奄有四方。其中,特别强调“帝作封作对,自大伯王季”。太王有三子:太伯、虞仲和季历(即王季)。太王爱季历,太伯、虞仲相让,因此王季的继立,是应天命、顺父心、友兄弟的表现。写太伯是虚,写王季是实。但“夹写太伯,从王季一面写友爱,而太伯之德自见”(方玉润《诗经原始》),既是夹叙法,亦是推原法,作者的艺术用心,是值得深入体味的。
第四章集中描述了王季的德音。说他“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比大邦,克顺克比”,充分表现了他的圣明睿智,为王至宜。其中,用“帝度其心,貊其德音”,以突出其尊贵的地位和煊赫的名声;而“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说明了王季的德泽流长,又为以下各章写文王而做了自然的过渡。
《皇矣》在《大雅·文王之什》,当然重点是在歌颂和赞美文王。因而此诗从第五章起,就集中描述文王的功业了。
第五章先写上天对文王的教导:“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即要文王勇往直前,面对现实,先占据有利的形势。虽不言密人侵入和文王怎么去做,但其紧张的气氛已充分显示了出来。接着作者指出“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一场激烈的战争势在难免了。密人“侵阮阻共”,意欲侵略周国,文王当机立断,“爰整其旅,以按徂旅”,并强调,这是“笃于周祜”、“对于天下”的正义行动。
第六章写双方的战斗形势进一步发展。密人“侵自阮疆,陟我高冈”,已经进入境内了。文王对密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并在“岐之阳”、“渭之将”安扎营寨,严正对敌。写出情况十分严峻,使读者如临其境。
第七章写战前的情景,主要是上天对文王的教导,要他“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就是不要疾言厉色,而要从容镇定;不要光凭武器硬拼,而要注意策略。要“顺帝之则”、“询尔仇方,同尔兄弟”,即按照上天意志,联合起同盟和兄弟之国,然后再“以尔钩援,与尔临冲”,去进攻崇国的城池。崇国当时也是周国的强敌,上言密,此言崇,实兼而有之,互文见义。
最后一章是写伐密灭崇战争具体情景。周国用它“闲闲”、“茀茀”的临车、冲车,攻破了崇国“言言”、“仡仡”的城墙,“是伐是肆”,“执讯”、“攸馘”,“是致是附”、“是绝是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从而“四方无以拂”,四方邦国再没有敢抗拒周国的了。这些内容表现了周从一个小部族逐渐发展壮大,依靠的绝对不是后世所歌颂的单纯的所谓礼乐教化,而主要是通过不断的武力征伐,扩张疆域,从而获得了灭商的实力。
由此可见,《皇矣》在叙述这段历史过程时是有顺序、有重点地描述的。全诗中,既有历史过程的叙述,又有历史人物的塑造,还有战争场面的描绘,内容繁富,规模宏阔,笔力遒劲,条理分明。所叙述的内容,虽然时间的跨度很大,但由于作者精心的结构和安排,却又显得非常紧密和完整。特别是夸张词语、重叠词语、人物语言和排比句式的交错使用,章次、语气的自然舒缓,更增强此诗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篇6:皇矣诗经诗词
皇矣诗经诗词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必四国,爰究爰度。
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于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
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
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
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
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
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
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
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
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
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王赫斯怒,援整其旅,以按徂旅。
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
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
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
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不知不识,顺帝之则。
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
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
是类是祃,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
临冲茀茀,崇墉仡仡。
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篇7:《诗经何彼襛矣》原文和翻译赏析
《诗经何彼襛矣》原文和翻译赏析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
曷不肃雝?王姬之车。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
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注释:
襛:花木繁盛貌。
译文:
怎么那样秾丽绚烂?如同唐棣花般美妍。
为何喧闹不堪欠庄重,王姬出嫁车驾真壮观。
怎么那样地秾丽绚烂,如同桃花李花般娇艳。
平王之孙容貌够姣好,齐侯之子风度也翩翩。
什么东西钓鱼最方便,撮合丝绳麻绳成钓线。
齐侯之子风度也翩翩,平王之孙容貌够娇艳。
赏析:
“平王之孙”
排场。首章以唐棣花儿起兴,铺陈出嫁车辆的`骄奢,“曷不肃雝”二句俨然是路人旁观
一作答,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前后上下,分配成类,是诗家合锦体”。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说:“诗每章首二句,一若以设谜为问,一若以破谜为答,谐讔之类也。此于《采蘩》
篇8: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皇矣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皇矣
原文: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译文
上帝伟大而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亮。监察观照天地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就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想到天下四方之国,于是认真研究思量。上帝经过一番考察,憎恶殷商统治状况。怀着宠爱向西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砍伐山林清理杂树,去掉直立横卧枯木。将它修齐将它剪平,灌木丛丛枝杈簇簇。将它挖去将它芟去,柽木棵棵椐木株株。将它排除将它剔除,山桑黄桑杂生四处。上帝迁来明德君主,彻底打败犬戎部族。皇天给他选择佳偶,受命于天国家稳固。
上帝省视周地岐山,柞树棫树都已砍完,苍松翠柏栽种山间。上帝为周兴邦开疆,太伯王季始将功建。就是这位祖先王季,顺从父亲友爱体现。友爱他的两位兄长,致使福庆不断增添。上帝赐他无限荣光,承受福禄永不消减,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就是这位王季祖宗,上帝审度他的心胸,将他美名传布称颂。他的品德清明端正,是非类别分清眼中,师长国君一身兼容。统领如此泱泱大国,万民亲附百姓顺从。到了文王依然如此,他的德行永远光荣。已经接受上帝赐福,延及子孙受福无穷。
上帝对着文王说道:“不要徘徊不要动摇,也不要去非分妄想,渡河要先登岸才好。”密国人不恭敬顺从,对抗大国实在狂傲,侵阮伐共气焰甚嚣。文王对此勃然大怒,整顿军队奋勇进剿,痛击敌人猖狂侵扰。大大增加周国洪福,天下四方安乐陶陶。
密人凭着地势高险,出自阮国侵我边疆,登临我国高山之上。“不要陈兵在那丘陵,那是我国丘陵山冈;不要饮用那边泉水,那是我国山泉池塘。”文王审察那片山野,占据岐山南边地方,就在那儿渭水之旁。他是万国效法榜样,他是人民优秀国王。
上帝告知我周文王:“你的德行我很欣赏。不要看重疾言厉色,莫将刑具兵革依仗。你要做到不声不响,上帝意旨遵循莫忘。”上帝还对文王说道:“要与盟国咨询商量,联合同姓兄弟之邦。用你那些爬城钩援,和你那些攻城车辆,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临车冲车轰隆出动,崇国城墙坚固高耸。抓来俘虏成群结队,割取敌耳安详从容。祭祀天神求得胜利,招降崇国安抚民众,四方不敢侵我国中。临车冲车多么强盛,哪怕崇国城墙高耸。坚决打击坚决进攻,把那顽敌斩杀一空,四方不敢抗我威风。
注释
(1)皇:光辉、伟大。
(2)临:监视。下:下界、人间。赫:显著。
(3)莫:通“瘼”,疾苦。
(4)二国:有谓指夏、殷,有谓指豳、邰,皆不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或说:“古文上作二,与一二之二相似,二国当为上国之误。”此说是,上国系指殷商。
(5)政:政令。获:得。不获,不得民心。
(6)四国:天下四方。
(7)爰:就。究:研究。度(duó):图谋。
(8)耆:读为“稽”,考察。
(9)式:语助词。式廓:犹言“规模”。
(10)眷:思慕、宠爱。西顾:回头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
(11)此:指岐周之地。宅:安居。
(12)作:借作“柞”,砍伐树木。屏(bǐng):除去。
(13)菑(zī):指直立而死的树木。翳:通“殪”,指死而仆倒的树木。
(14)修:修剪。平:铲平。(15)灌:丛生的树木。栵(lì):斩而复生的枝杈。
(16)启:开辟。辟:排除。
(17)柽(chēng):木名,俗名西河柳。椐(jū):木名,俗名灵寿木。
(18)攘:排除。剔:剔除。
(19)檿(yǎn):木名,俗名山桑。柘(zhè):木名,俗名黄桑。以上皆为倒装句式。
(20)帝:上帝。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
(21)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载:则。路:借作“露”,败。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扰,迁于岐,打败了犬戎。
(22)厥:其。配:配偶。太王之妻为太姜。
(23)既:犹“而”。固:坚固、稳固。
(24)省(xǐng):察看。山:指岐山,在今陕西省。
(25)柞、棫:两种树名。斯:犹“乃”。拔:拔除。
(26)兑(duì):直立。
(27)作:兴建。邦:国。对:疆界。
(28)大伯:即太伯,太王长子。次子虞仲,三子季历。太王爱王季,太伯、虞仲为让位于季历,逃至南方,另建吴国。太王死后,季历为君,是为王季。
(29)因心:姚际恒《诗经通论》:“因心者,王季因太王之心也,故受太伯之让而不辞,则是能友矣。”友:友爱兄弟。
(30)则:犹“能”。
(31)笃:厚益,增益。庆:吉庆,福庆。载:则。
(32)锡:同“赐”。光:荣光。丧:丧失。
(33)奄:全。尽。
(34)貊(mò):《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及《礼记·乐记》皆引作“莫”。莫,传布。
(35)克:能。明:明察是非。类:分辨善恶。
(36)长:师长。君:国君。
(37)王(wàng):称王,统治。
(38)顺:使民顺从。比:使民亲附。
(39)比于:及至。
(40)悔:借为“晦”,不明。
(41)施(yì):延续。
(42)畔援:犹“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43)歆羡:犹言“觊觎”,非分的希望和企图。
(44)诞:发语词。先登于岸:喻占据有利形势。
(45)密:古国名,在今甘肃灵台一带。
(46)阮: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当时为周之属国。阻:往,至。共(gōng):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北,亦为周之属国。
(47)赫:勃然大怒的样子。斯:犹“而”。
(48)旅:军队。
(49)按:遏止。徂旅:此指前来侵阮、侵共的.密国军队。
(50)笃:厚益、巩固。祜(hù):福。
(51)对:安定。
(52)依:凭借。京:高丘。
(53)陟:登。
(54)矢:借作“施”,陈设。此指陈兵。
(55)阿:大的丘陵。
(56)鲜(xiǎn):犹“巘”,小山。
(57)阳:山南边。
(58)将:旁边。
(59)方:准则,榜样。
(60)大:注重。以:犹“与”。
(61)长:挟,依恃。夏:夏楚,刑具。革:兵甲,指战争。
(62)顺:顺应。则:法则。
(63)仇:同伴。方:方国。仇方,与国、盟国。
(64)弟兄:指同姓国家。
(65)钩援:古代攻城的兵器。以钩钩入城墙,牵钩绳攀援而登。
(66)临、冲:两种军车名。临车上有望楼,用以瞭望敌人,也可居高临下地攻城。冲车则从墙下直冲城墙。
(67)崇: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户县一带,殷末崇侯虎即崇国国君,《尚书大传》有“文王六年伐崇”的记载。墉:城墙。
(68)闲闲:摇动的样子。
(69)言言:高大的样子。
(70)汛:读为“奚”,俘虏。连连:接连不断的状态。
(71)攸:所。馘(guó):古代战争时将所杀之敌割取左耳以计数献功,称“馘”,也称“获”。安安:安闲从容的样子。
(72)是:乃,于是。类:通“禷”,出征时祭天。祃(mà):师祭,至所征之地举行的祭祀;或谓祭马神。
(73)致:招致。附:安抚。
(74)茀茀:强盛的样子。
(75)仡(yì)仡:高崇的样子。
(76)肆:通“袭”。
(77)忽:灭绝。
(78)拂:违背,抗拒。
篇9:诗经七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有关诗经七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译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
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南边地,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黄鹂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伤悲,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皮毛好,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继续操练打猎功。
打到小猪归自己,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
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
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
堵塞鼠洞熏老鼠,封好北窗糊门缝。
叹我妻儿好可怜,岁末将过新年到,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
酿成春酒美又香,为了主人求长寿。
七月里面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
九月拾起秋麻子,采摘苦菜又砍柴,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收进仓。
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豆麦全入仓。
叹我农夫真辛苦,庄稼刚好收拾完,又为官家筑宫室。
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
赶紧上房修好屋,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正月搬进冰窖中。
二月开初祭祖先,献上韭菜和羊羔。
九月寒来始降霜,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宰杀羊羔大家尝。
登上主人的庙堂,举杯共同敬主人,齐声高呼寿无疆。
注释
(1)流:落下。火:星名,又称大火。
(2)授衣:叫妇女缝制冬衣。
(3)一之日:周历一月,夏历十一月。以下类推。觱(bì)发(bo,阴平):风寒也。
(4)栗烈:气寒也。
(5)褐(hè):粗布衣服。
(6)卒岁:终岁,年底.
(7)于:为,修理。耜(sì):古代的一种农具。
(8)举趾:抬足,这里指 下地种田。
(9)馌(yè):往田里送饭。南亩;南边的田地。
(10)田畯(jùn):农官,农夫。喜:欢喜。
(11)载阳;天气开始暖和。
(12)仓庚:又名鸧鹒,黄鹂鸟。
(13)懿筐:深筐。懿,深貌。
(14)遵:沿着。微行:小路。
(15)蘩:白蒿。祁 祁:人多的样子。
(16)公子:诸侯的女儿。归:出嫁。
(17)萑(huán)苇:芦苇。
(18)蚕月:养蚕的月份,即夏历三月。条:修剪。
(19)斧斨(qiāng):装柄处圆孔的叫斧,方孔的叫斨。
(20)远扬:向上长的长枝条.
(21)猗(yī):取叶存条曰猗。女桑:小桑。
(22)鵙(jú):伯劳鸟,叫声响亮。
(23)绩:织麻布。
(24)朱:红色。孔阳:很鲜艳。
(25)秀葽(yāo):秀是草 木结籽,葽是草名。
(26)蜩(tiao,阳平):方言,蝉,知了。
(27)陨:落下。萚 (tuò):枝叶脱落。
(28)同:会合。
(29)缵:继续。武功:指打猎。
(30)豵(zōng):一岁的野猪。文中泛指小的野兽。
(31)豣(jian阴平):三岁的野猪。文中泛指大的野兽。
(32)斯螽 (zhōng):蚱蜢。动股:蚱蜢鸣叫时要弹动腿。
(33)莎鸡:纺织娘(虫名)。
(34)穹窒:堵塞鼠洞。
(35)向:朝北的窗户。谨:用泥涂抹。
(36)改 岁:除岁。
(37)郁:郁李。薁(yù):野葡萄。
(38)亨:烹。葵:滑菜。菽:豆。
(39)剥(pū):敲击。介:求取。眉寿:长寿。
(40)壶:同“瓠”,葫芦。
(41)叔:抬起。苴(jū):秋麻籽,可吃。
(42)荼(tú):苦菜。薪:砍柴。樗 (chū):臭椿树。
(43)重:晚熟作物。穋(lù):早熟作物。
(44)上:同 “尚”。宫功;修建宫室。
(45)于茅:割取茅草。
(46)索綯(táo):搓绳 子。
(47)亟:急忙。乘屋:爬上房顶去修理。
(48)冲冲:用力敲冰的声 音.
(49)凌阴:冰室。
(50)蚤:早,一种祭祖仪式。
(51)肃霜:降霜。
(52)涤场:打扫场院。
(53)朋酒:两壶酒。飨(xiǎng):用酒食招待客人。
(54)跻(jī);登上。公堂:庙堂。
(55)称:举起。兕觥(sì gōng):古时的酒器。
赏析
《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陈奂《诗毛氏传疏》则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可凭信。《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lí),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此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
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还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正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引同上)。这一评价,基本上符合诗中实际。
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必须注意的是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这些说法,都是读者理解此诗时序的重要依据。
首章以鸟瞰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安排,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则到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不由得面露喜色。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勒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呈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
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渐昂扬,色调逐渐鲜明。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田唆至喜”,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便慢慢地加以展开。“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这里似乎让读者看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虽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规律往往也会出现某些相似的地方。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心人身的不自由;姑娘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这又使读者想起了宋人张俞的《蚕妇》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四、五两章虽从“衣之始”一条线发展而来,但亦有发展变化。“秀葽”、“鸣蜩”,带有起兴之意,下文重点写狩猎。他们打下的狐狸,要“为公子裘”;他们打下的大猪,要贡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吃。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五章着重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由蟋蟀依人写到寒之将至,笔墨工细,绘影绘声,饶有诗意。《诗集传》云:“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穹窒熏鼠”以下四句,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条线而来,好像一组连续的电影镜头,表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可是粮食刚刚进仓,又得给老爷们营造公房,与上面所写的自己的居室的破烂简陋适成鲜明对比。“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后完成。正如《诗集传》引吕氏所云:“此章(第七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难之意。”
到了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诗人用较愉快的笔调描写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一般论者以为农夫既这么辛苦,上头又有田官监督、公子剥削,到了年终,不可能有条件有资格“跻彼公堂,称彼兕觥”。其实社会是复杂的,即使在封建社会的中期,农民年终时也相互邀饮,如宋代秦观《田居四首》所写:“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说:“莫笑田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七月》所写上古社会的西周村落生活,农闲之时,举酒庆贺,也是情理中事。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写景抒情,形象鲜明,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动听的叙述,又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以及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读者仔细吟诵其中任何一章,都会有这样的感觉。[3]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县、邠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
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n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所以应把它看作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第一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出觱发的声响。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好不容易熬到寒冬过去了,正月里我们开始修理农具。二月里举足下田,开始耕种。壮夫们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担着送饭的任务。看着我们这样卖力的劳动,那些奴隶主派来的农官感到很高兴。
第二章,写妇女们的采桑劳动。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黄莺儿欢快地歌唱着。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春天昼长,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可是,妇女们突然悲伤起来了,因为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凌r。末句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的真实情况。
第三章,写妇女们的蚕桑纺织之事,并指出这是为贵族阶级做衣裳用的。蚕月即三月,三月开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远扬的枝条,然后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叶。七月伯劳鸟咕咕地叫着,仿佛在告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于是,八月里妇女们就动手纺织了。纺织品染着不同的颜色,有黑红色的,有黄色的,而最鲜亮的是朱红色的。可惜这些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贵族公子作衣裳用的。
第四章,写农事既毕,奴隶们还是为统治者猎取野兽。四月里远志结子了,五月里蝉儿鸣唱着。八月里作物开始收成,十月树木纷纷落叶。十一月开始出外射猎,以取狐貉皮来给公子做冬衣。十二月声势更浩大,集合起众人继续田猎。射得的'猎物,小兽归奴隶们所有,大兽得献给统治者。
第五章,写一年将尽,奴隶们为自己收拾屋子准备过冬。五月里蝗虫动股起飞,六月里纺织娘鼓翅发声。蟋蟀由野入檐,由檐入户,由户入床下,鸣声愈来愈近,而天也愈来愈冷了。这时把屋里所有的空隙都堵好,然后用烟熏老鼠,把它赶出屋里;再把朝北的窗子堵上,把门缝用泥涂上,以防寒冷的北风。感叹我们和老婆孩子,往往农忙时就露宿在场上,到了冬日,天寒事毕,才正式回到房屋里来。
第六章,写奴隶们除农业外,还得从事各种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同时,七月里还得采摘瓜类,八月里收取葫芦,九月里拾取芝麻,把这些都交给统治者。农奴们不够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来养活自己。
第七章,写奴隶们农事完毕,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九月里修好打粮场,十月里纳粮入仓库。不论是先熟的作物,还是后熟的作物,是谷类,还是麻类,都得聚集起来送进贵族的仓库。收完庄稼之后,就去为贵族们修理住宅。白天去割茅草,晚上用此来搓绳子。等到替贵族们把住宅修好了,奴隶们又快到了春播的时候了。
第八章,写一年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十二月去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男n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读着这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境况,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他对于自家和邻居们年复一年繁重劳动,苦难生活,倾诉得那么周全,那么悲切,虽然不敢流露出强烈的愤懑感情,但在倾诉中不时地夹杂着怨叹和悲哀,用活生生的事实来揭露奴隶主的罪恶和残酷。这些奴隶们虽然暂时慑于奴隶主的淫威,精神呈现出麻木状态,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怒吼起来,把积压在胸中的愤懑象火山似的喷泄出来。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完全是用铺叙的手法写成的。
全篇围绕着一个“苦”字,按照季节的先后,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写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工作面和高强度的劳动。语词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着一部沉重的历史。但值得我们熟加体味的是,这首诗的哀哀诉苦的同时,也表现了一定的清醒的阶级意识。“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献豣于公”,“上入执宫功”等,都表现了奴隶们对贵族不劳而食、蛮横霸道的疑惑和暗恨。在表现阶级压迫时,诗篇还采用了对比的描写来昭示,比如:奴隶们在辛勤劳动,而“田畯至喜”,苦与乐的对比;奴隶们无衣无褐,却在为“公子裳”,“为公子裘”,冷与暖的对比;“言私其豵,献豣于公,”少与多的对比等,这种描写,是在有意识地揭示阶级压迫的不平等。另外,诗篇善于抓住各种物候的特征,来表现节令的演变,使全诗充满了自然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秘。特别是第五章:“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用昆虫的鸣叫和蟋蟀的避寒迁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季节变迁的过程。这几句没有一个“寒”字,但却让我们感受到天气在一天天地变冷,以至于寒气逼人了。这种手法在《七月》中应用得很普遍,再如:“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用风声的愈演愈烈来显示季候的愈加寒冷,也很形象生动.
篇10:《诗经:酌》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酌》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经:酌》
于铄王师,遵养时晦。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
我龙受之,蹻々王之造。
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注释:
於:叹词。铄:美,辉煌。王师:王朝的军队。
译文:
王师美哉多英勇,率领他们荡晦冥。
天下大放光明时,伟大辅佐便降临。
我今有幸享太平,朝中武将骁且劲。
现将职务来任命,周公召公作领军。
赏析:
召公分职而治天下的史实。当时天下虽然稳定,但仍不能令人放心,所以成王任命周公治左
此诗文句古奥,今人读来多不解其妙。若拈出孙鑛“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的评语以为启发,恐怕读者对其前半部分弦乐柔板般的从容与后半部分铜管乐进行曲般的`激昂就会有一定的感悟。欣赏《颂》诗,所当留意之处,就在这如斑驳的古鼎彝纹饰的字句后所涵蕴的文化张力。
篇11:关雎-诗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关雎-诗经原文:
关雎
佚名〔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鹭,生有定偶,常并游。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窃窕:美心为窈,美状为窕。淑:善,好。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
⑤荇菜: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睡醒;寐:睡着。
⑧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友:友好交往,亲近。
⑨芼:选择,采摘。
关雎-诗经拼音解读:
guān guān jū jiū,zài hé zhī zhōu 。yǎo tiǎo shū nǚ,jun1 zǐ hǎo qiú 。
cān chà xìng cài,zuǒ yòu liú zhī 。yǎo tiǎo shū nǚ,wù mèi qiú zhī 。
qiú zhī bú dé,wù mèi sī fú 。yōu zāi yōu zāi,niǎn zhuǎn fǎn cè 。
cān chà xìng cài,zuǒ yòu cǎi zhī 。yǎo tiǎo shū nǚ,qín sè yǒu zhī 。
cān chà xìng cài,zuǒ yòu mào zhī 。yǎo tiǎo shū nǚ,zhōng gǔ lè zhī 。
相关翻译
雎鸠鸟在那河中沙洲上相伴着关关歌唱。那姑娘美丽又贤淑,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打捞的时候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向右。那姑娘美丽又贤淑,朝朝暮暮都想追求她。
若追求不到,日日夜夜总思念着她。绵绵不绝的思念啊,叫人翻来覆去无法安眠。
参差不齐的蒋菜,一会儿左边采,一会儿右边采。那姑娘美丽又贤淑,弹奏琴瑟想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一会儿左边挑,一会儿右边拣。那姑娘美丽又贤淑,敲钟击鼓想来取悦她。
相关赏析
【赏析】
《关雎》写一位青年男子对一位姑娘一见倾心,而后朝思暮想、备受熬煎的感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啁啾鸣和的水鸟,相互依偎在河的碧洲。娇媚明丽的少女,是不凡男子的好配偶。首章写男主人公见到一位艳丽美好的姑娘,对她一见倾心,爱慕之情无法自制。他见到河中沙洲上雄雌水鸟相互依偎,由此想象:她若是能成为自己的妻子,两人天天如这水鸟一样相依不舍该有多好。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任意采摘遍地鲜嫩的荇菜,不需顾及左右。日夜都希望那位娇媚明丽的少女与我携手。主人公回想日间姑娘随手采摘荐菜的样子,她苗条的身材、艳美的面庞在眼中和心间挥之不去,男子心中的深情已难以言表。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美好的她难以得到,日夜都想得我揪心。情深悠悠欲理还乱,翻来覆去思念不休。这里讲述了主人公内心爱她又不好表白的心情。他心乱如麻,不知她是否瞧得上自己,因而觉得很痛苦,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参差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遍地鲜嫩的荇菜,随手采摘不须要担忧。我要弹琴鼓瑟,迎取娇媚明丽的少女。那日姑娘采摘荇菜时的婀娜身影在主人公的眼中和心间仍旧萦绕不去他暗自设想自己要弹着琴鼓着瑟去向她示好,看看能否打动她的芳心。
“参差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遍地鲜嫩的荇菜,任由挑选不需烦恼。我要击鼓鸣钟,让那娇媚明丽的少女永久跟随我。那一日,红晕娇容的姑娘采摘荐菜的景象在主人公脑海里无法抹去,他经受不住这痛苦的折磨,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击鼓鸣钟去向她求婚。
《关睢》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温婉美丽的情思故事:一名青年男子,见到一位采荐菜的姑娘,被她深深吸引,然而他顾虑重重,羞于开口,于是只能在想象中与她接触、亲近、结偶。诗的妙处在于对爱的叙述直白又含蓄:他不敢当面向她表白,却让自己沉浸在爱的幻想中。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爱慕方式,含蓄内敛,悸动而羞涩。《诗经》篇目中有关爱情的描写有许多,有场景式的描写,也有对话式的叙述,更多的却是如《关雎》这样的矜持、羞怯的心理描绘,这种爱,朴素而健康,纯洁而珍贵。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产生了许多民歌,流传下来集成了这部《诗经》,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经》是中国最前沿的古文化典籍,而这首诗是《诗经》的第一篇,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史载《诗经》是孔子晚年为授徒而编纂的教材。孔子把一首爱情诗放在《诗经》的第一篇,是有其用意的。他认为,食与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谁都无法回避,但不回避并不代表放纵,欲念是需要尺度的.。欲念的放纵,会对人类社会的秩序造成危害,而一切的克制都要从约束男女之欲开始。作为儒家思想开创人的孔夫子将《关雎》放在开篇,意在教化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
孔子在《论语》里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关雎》即是“思无邪”的典型标本。《关雎》所写的爱情,其情感是克制的,行为是谨慎的。这种爱的方式,符合民族的婚恋观念,也符合儒家“以明教化”的目标,因而被编在《诗经》的首篇可谓适得其所。
这首诗的主题历来存有争论:大多数人认为它描写的是男女爱情;有的学者则认为是赞美“后姑之德”;还有人认为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诗,而是抒发一种“志”:表象是君子对淑女志在必得的追求,实则是抒发君主对贤人的渴求。
实际上,孔子引《关雎》为首篇,授人以教化,也只体现出老夫子的意图,并非诗作者的本意。《关睢》作为春秋时代的民歌,即便经过人为的整理,也仍不失朴素天然的本真。其中,没有文人装腔作势的庸俗之声,更没有政治的教化之声。读这首诗,能从中感受到的是浓浓的、远古的自然气息。
追根溯源
《国风·周南》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很多经典的诗,而《国风·周南》是《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其中包括《关雎》等11首诗,既有东周的作品,也有西周的作品。
而《周南》的诞生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周武王灭掉商纣王后,统治地域扩大,地域扩大面临的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随之扩大,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西周初期周成王想了一个办法,让周公姬旦和召公姬奭分陕(今河南陕县)治理。“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即陕西以东为周公管理,周公居东都洛邑(成周),负责统治管理东方诸侯。所以《周南》当是周公统治下南方地区百姓家喻户晓的民歌,范围较大,从洛阳以南延伸到江汉一带地区,更具体详细一点就是今天的河南西北部及湖北西北部地区,因其地域十分广阔,编起来又甚为不便,所以将其统称为“南”来表示“南国之诗”。
作者介绍
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共311篇,因此在先秦时期又名《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的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 篇章,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
【《诗经皇矣》原文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6.何彼?a矣,何彼?a矣诗经,何彼?a矣的意思,何彼?a矣赏析
9.诗经氓原文及翻译
10.诗经·晨风原文及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