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送陈七赴西军的阅读答案总结

送陈七赴西军的阅读答案总结

2022-09-02 08:45: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清凉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送陈七赴西军的阅读答案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送陈七赴西军的阅读答案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陈七赴西军的阅读答案总结

篇1:送陈七赴西军

唐代孟浩然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译文

我看一些非凡之人,被眼前的小事纠缠。

你颇具有远大志向,文武才华耽误多年。

听说边境有敌入侵,立即赴军万里争先。

我将进京谋求功名,何时你才胜利归来?

注释

此诗选自《道光中卫县志》。陈七,未详,当为行七。西军,约指驻安西(今新疆一带)的军队。

非常者:非凡的人。

碌(lù)碌:平庸,一般。

鸿(hóng)鹄(hú)志:《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以有远大志向的鸿鹄(天鹅)比陈七。鸿鹄:鸟名,飞得高远。

蹉(cuō)跎(tuó):耽误失时。比喻失意,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书剑年: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的年月。书剑,指文武之事。

书剑:指文才武略。

边烽动:边塞上的军事行动。烽:烽火。古时边境有敌入侵。在高台上烧柴或狼粪以报警。

京国:京城。

何当:何时可以。

献:献功。

凯(kǎi)还:胜利归来。

赏析

首联,诗人从生活经验上远远起笔,说非凡之人往往在眼前干些小事,无所作为,以消除友人对仕途失意的愧恨,为后文的称颂勉励作好铺垫。首句的“吾观”二字,把这一生活经验,说成亲眼所见,表达得斩钉截铁,使人不得不信。

第二联由普遍转到个别,具体写友人的抱负和遭遇。前后两联意脉贯通,应接严谨。“鸿鹄志”三字是对友人的称赞,也是诗人“冲天羡鸿鹄”的.勃勃雄心的表露。“蹉跎”一句,为友人申述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也表现了诗人宏图难展,碌碌无为的苦闷。

第三联由感伤转入豪放,用数字对举法构成顿挫。“一闻”对“万里”,再着一个“忽”字,把友人不计得失,急于国难,努力争先的精神和形象,表达得很是鲜明。

最后以反诘句终篇,扣住题意,表明自己也将进京寻找前程,并预祝友人旗开得胜,早日献功阙下。

全诗浑健壮逸,当为孟诗别调。此诗的情绪比较复杂,它一方面赞扬了陈七素有大志,一闻边关有敌入侵,便立即争先从军,万里赴敌,以身许国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预祝友人早日凯旋的感情;另一方面又抒发了对明主弃才,友人失意的愤慨。全诗既有称颂又有勉励,既饱含怨恨又无迹可寻。

篇2:送陈七赴西军的阅读答案总结

孟浩然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1)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孟浩然诗,有“冲淡中有壮逸之气”之说。请结合本诗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

(1)①对陈七从军的钦佩。②对自己蹉跎岁月的不满。③表达忠心报国的决心。(3分,各1分)

(2)孟浩然的诗,整体具有淡雅清丽的特点,但这首诗却充满了壮逸之气。(1分)前四句陈述自己与友人的.各自情态,平淡无奇。(2分)后四句描画边关吃紧,投军争先恐后,对友人从军敬佩不已,表达自己以文报国的决心,充满阳刚之气。(2分)

补充资料

开元十六年七月,吐蕃入侵瓜州,友人陈七应募,孟浩然赋诗送行。“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在孟浩然看来,胸怀大志的人,在没有机遇的时候似乎碌碌无为,但时机一到便是鸿鹄云天之大气。他把陈七从军与自己应举相比附,以为文武虽是两途,但为国效力却是一致的。孟浩然要赴京应试,施展济世的抱负了。

但他未能如愿。开元十七年春试中,颇负声誉才能的孟浩然竟然落第了。他并未气馁,而是游秘书省与诸名士联诗并献赋上书,以求达政。一次与张九龄、王维等联诗时,以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使“举座嗟其清绝,咸搁笔不复为继”。然几次献赋都石沉大海。孟浩然在痛苦中写下了“不才明主弃,卧病故人疏”这悲愤苍凉的诗句。但孟浩然的遭遇并不鲜见。唐代著名诗人中,高适长期落拓江湖,岑参仅以边陲微官,孟郊贫寒于世,贾岛做过和尚,李贺一生未举……中国文人,即使在如此的开明盛世,也未能人尽其才,这不能不使人感慨万端也仰天长叹。

篇3: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注释:

①这首诗选自《道光中卫县志》。陈七,未详,当为行七。西军,约指驻安西(今新疆一带)的军队。

②非常者:非凡的`人。和下句的意思说,我看那些非凡的人物,如今却碌碌无为。

③鸿鹄志:《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以有远大志向的鸿鹄(天鹅)比陈七。

④蹉跎:耽误失时。比喻失意,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书剑年: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的年月。书剑,指文武之事。

⑤边烽动:边塞上的军事行动。烽,烽火。

⑥京国:国都。

⑦何当:何时。献凯:凯旋而归后,进献俘虏和战利品。

篇4:送陈七赴西军原文及赏析

送陈七赴西军原文及赏析

原文: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译文:

我看到一些非凡的人,总是在眼前做些小事。

你心怀鸿鹄之志,文武才华耽误多年。

一听说边境有敌入侵,立即赴军万里争先。

我也将进京谋求功名,何时你能胜利归来?

注释:

此诗选自《道光中卫县志》。陈七,未详,当为行七。西军,约指驻安西(今新疆一带)的军队。

非常者:非凡的人。

碌(lù)碌:平庸,一般。

鸿(hóng)鹄(hú)志:《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以有远大志向的鸿鹄(天鹅)比陈七。鸿鹄:鸟名,飞得高远。

蹉(cuō)跎(tuó):耽误失时。比喻失意,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书剑年: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的年月。书剑,指文武之事。

书剑:指文才武略。

边烽动:边塞上的.军事行动。烽:烽火。古时边境有敌入侵。在高台上烧柴或狼粪以报警。

京国:京城。

何当:何时可以。

献:献功。

凯(kǎi)还:胜利归来。

赏析:

此诗赞扬陈七素有大志,一闻国家有难,即从戎请缨,万里赴边。歌词中处处流露出浑健壮逸的意境,既有称颂又有勉励,既饱含怨恨又无迹可寻,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的感情,预祝友人早日凯旋,也抒发出诗人对明主弃才,友人失意的愤慨。

首联,诗人从生活经验上远远起笔,说非凡之人往往在眼前干些小事,无所作为,以消除友人对仕途失意的愧恨,为后文的称颂勉励作好铺垫。首句的“吾观”二字,把这一生活经验,说成亲眼所见,表达得斩钉截铁,使人不得不信。

第二联由普遍转到个别,具体写友人的抱负和遭遇。前后两联意脉贯通,应接严谨。“鸿鹄志”三字是对友人的称赞,也是诗人“冲天羡鸿鹄”的勃勃雄心的表露。“蹉跎”一句,为友人申述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也表现了诗人宏图难展,碌碌无为的苦闷。

第三联由感伤转入豪放,用数字对举法构成顿挫。“一闻”对“万里”,再着一个“忽”字,把友人不计得失,急于国难,努力争先的精神和形象,表达得很是鲜明。

最后以反诘句终篇,扣住题意,表明自己也将进京寻找前程,并预祝友人旗开得胜,早日献功阙下。

全诗浑健壮逸,当为孟诗别调。此诗的情绪比较复杂,它一方面赞扬了陈七素有大志,一闻边关有敌入侵,便立即争先从军,万里赴敌,以身许国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预祝友人早日凯旋的感情;另一方面又抒发了对明主弃才,友人失意的愤慨。全诗既有称颂又有勉励,既饱含怨恨又无迹可寻。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篇5:送陈七赴西军翻译赏析

送陈七赴西军翻译赏析

《送陈七赴西军》作者为唐朝诗人孟浩然。其古诗全文如下: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前言】

《送陈七赴西军》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律诗,是《全唐诗》的第159卷第19首。此诗赞扬陈七素有大志,一闻国家有难,即从戎请缨,万里赴边。歌词中处处流露出浑健壮逸的意境,既有称颂又有勉励,既饱含怨恨又无迹可寻,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的感情,预祝友人早日凯旋,也抒发出诗人对明主弃才,友人失意的愤慨。

【注释】

非常者:非凡的人。

碌碌:平庸,一般。

鸿鹄志:《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以有远大志向的鸿鹄(天鹅)比陈七。鸿鹄:鸟名,飞得高远。

蹉跎:耽误失时。比喻失意,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书剑年: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的年月。书剑,指文武之事。

书剑:指文才武略。

边烽动:边塞上的军事行动。烽:烽火。古时边境有敌入侵。在高台上烧柴或狼粪以报警。

京国:京城。

何当:何时可以。

献:献功。

凯还:胜利归来。

【翻译】

我看一些非凡之人,被眼前的小事纠缠。你颇具有远大志向,文武才华耽误多年。听说边境有敌入侵,立即赴军万里争先。我将进京谋求功名,何时你才胜利归来。

【赏析】

首联,诗人从生活经验上远远起笔,说非凡之人往往在眼前干些小事,无所作为,以消除友人对仕途失意的愧恨,为后文的称颂勉励作好铺垫。首句的“吾观”二字,把这一生活经验,说成亲眼所见,表达得斩钉截铁,使人不得不信。

第二联由普遍转到个别,具体写友人的抱负和遭遇。前后两联意脉贯通,应接严谨。“鸿鹄志”三字是对友人的称赞,也是诗人“冲天羡鸿鹄”的勃勃雄心的`表露。“蹉跎”一句,为友人申述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也表现了诗人宏图难展,碌碌无为的苦闷。

第三联由感伤转入豪放,用数字对举法构成顿挫。“一闻”对“万里”,再着一个“忽”字,把友人不计得失,急于国难,努力争先的精神和形象,表达得很是鲜明。

最后以反诘句终篇,扣住题意,表明自己也将进京寻找前程,并预祝友人旗开得胜,早日献功阙下。

全诗浑健壮逸,当为孟诗别调。此诗的情绪比较复杂,它一方面赞扬了陈七素有大志,一闻边关有敌入侵,便立即争先从军,万里赴敌,以身许国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预祝友人早日凯旋的感情;另一方面又抒发了对明主弃才,友人失意的愤慨。全诗既有称颂又有勉励,既饱含怨恨又无迹可寻。

篇6: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阅读答案附注释

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阅读答案附注释

送陈七赴西军

孟浩然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注释:

①这首诗选自《道光中卫县志》。陈七,未详,当为行七。西军,约指驻安西(今新疆一带)的军队。

②非常者:非凡的人。和下句的意思说,我看那些非凡的人物,如今却碌碌无为。

③鸿鹄志:《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以有远大志向的鸿鹄(天鹅)比陈七。

④蹉跎:耽误失时。比喻失意,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书剑年: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的年月。书剑,指文武之事。

⑤边烽动:边塞上的军事行动。烽,烽火。

⑥京国:国都。

⑦何当:何时。献凯:凯旋而归后,进献俘虏和战利品。

(1)这首诗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孟浩然诗,有“冲淡中有壮逸之气”之说。请结合本诗作简要赏析。(5分)

阅读答案:

(1)①对陈七从军的钦佩。②对自己蹉跎岁月的不满。③表达忠心报国的决心。(3分,各1分)

(2)孟浩然的`诗,整体具有淡雅清丽的特点,但这首诗却充满了壮逸之气。(1分)前四句陈述自己与友人的各自情态,平淡无奇。(2分)后四句描画边关吃紧,投军争先恐后,对友人从军敬佩不已,表达自己以文报国的决心,充满阳刚之气。(2分)

篇7:送陈七赴西军,送陈七赴西军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的意思,送陈七赴西军赏析

送陈七赴西军,送陈七赴西军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的意思,送陈七赴西军赏析 -诗词大全

送陈七赴西军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①

篇8: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译文及注释赏析

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译文及注释赏析

送陈七赴西军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注释:

①这首诗选自《道光中卫县志》。陈七,未详,当为行七。西军,约指驻安西(今新疆一带)的军队。

②非常者:非凡的'人。和下句的意思说,我看那些非凡的人物,如今却碌碌无为。

③鸿鹄志:《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以有远大志向的鸿鹄(天鹅)比陈七。

④蹉跎:耽误失时。比喻失意,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书剑年: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的年月。书剑,指文武之事。

⑤边烽动:边塞上的军事行动。烽,烽火。

⑥京国:国都。

⑦何当:何时。献凯:凯旋而归后,进献俘虏和战利品。

篇9:《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阅读答案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于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注:韩愈当时为洛阳县令。

1.下面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 市:卖,此指做官

B.东都虽信多才士 信:相信

C.奚所咨而处焉 咨:询问

D.夫南面而听天下 听:治理

2.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冀北马多于天下 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

B.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若属且皆为所虏

C.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 木欣欣以向荣

D.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多于南亩之农夫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走了,马群中没有良马了。

B.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辞去官职而闲居在家的士大夫们,又跟谁去交游呢?

C.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现在,二位都被有更大权力的人要走了,他们怎么能在心里没有怨恨呢?

D.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把我后面所说的,替我表示对选尽人才这件事的抱怨。

4.对文章有关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韩愈担任河南县令时为送处士温生赴任而写的,联系写作背景和内容,体裁应视之为古代特有的赠序。

B.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C.文中运用了比喻,把大夫乌公比作伯乐,把温生比作千里马,极力称颂乌公的知人善用和温生的品德才学。

D.本文表达了作者为朝廷得到人才而十分喜悦和为私人失去了很好的朋友而痛感惋惜的心情。

5.文中说:“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情感?试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三)1.B 信:副词,的确。2.D 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第一个“于”,介词,比;第二个“于”,介词,到。B项第一个“为”,动词,是,算是;第二个“为”,介词,被。C项第一个 “以”,介词,凭借;第二个“以”,连词,而)3.C 4.C 文中没有直接称颂温生品德才学的内容。5.略

参考译文:

“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马群就空了。”冀北是天下马最多的地方,伯乐虽然擅长相马,怎么能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解释的人说:“我们说的空,不是没有马了,而是没有好马了。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去,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马。如果没有一匹好马,那么说没有马,也不能算是假话了。”

东都洛阳,原本是士大夫的“冀北”。有真才实学而隐身不仕的,洛水的北岸有一位叫石生,洛水的'南岸有一位叫温生。御史大夫乌公凭节度使的身份镇守河阳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个人才,就依照礼仪,把石生招入幕府。没有过几个月,又认为温生是个人才,于是通过石生作媒介,又把温生招入幕府。东都有真才实学的人尽管很多,可是怎么禁得起早晨挑选一个,把最好的带走,晚上挑选一个,把最优的带走呢?这样一来,从东都留守、河南尹起,到各部门的主管和我们两县的官吏,如果政事上遇到疑难问题,或者办案时遇到可疑点,找什么人去商量妥善解决呢?辞官回乡的士大夫们和谁一起游玩呢?青年后辈又到哪里去考究德行、请教学业呢?东来西往经过洛阳的官员们,也无法依礼到他们的住所去拜访。像这样也就可以说是:“御史大夫乌公一到洛阳,洛阳处士们的住所里就没有人了。”难道不行吗?

皇帝处理天下大事,所托付、依靠出大力的,只有宰相和将军罢了。宰相为皇帝搜罗人才到朝廷,将军为皇帝选拔文人武士到军帐里,如果这样,要使国家内外不安宁,那都是不可能的了。我被束缚在这里,不能自己引退,想依靠石、温两位的帮助度过晚年。现在,他们二位都被有权力的人要走了,这又怎能不使我耿耿于怀呢?温生初到,在军门拜见乌公时,希望把我前面所说的,代为天下人祝贺;把我后面所说的,替我表示对选尽人才这件事的抱怨。

东都留守相公首先写成一首四韵诗来赞美此事,我便依照他的诗意写了这篇序。

篇10:古诗送李侍御赴安西阅读答案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自然使人联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意气风发的雄姿。

B、颔联紧扣题目,表达送别之意。友人远征,自当鼓励,不必挽留。临别之际,别酒之中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决心。

C、颈联指出李侍御远赴安西所经之地,“虏障”与“秦城”之间,遥隔万里,临发之际,回望秦城,自不免有所系恋。

D、尾联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以看宝刀的动作,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豪壮气概。

E、这首送别诗既边塞意象的描绘,又有广袤的空间描绘,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盛唐的时代精神。

15、“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的精妙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4、(5分)B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3分。B项“别酒之中表达自己建功立业也的决心”错,有对友人说不出的羡慕之情和不舍之情;D项“既有离别的愁绪,又有豪壮气概”错,应为“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15、(6分)①诗句的意思是,功名在万里之外,心声在一杯之中;(2分)②用了对仗的手法。“功名”对“心事”,“万里外”对“一杯中”,“万里外”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但紧接着一笔收勒,又回到别筵;(2分)③颔联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心事一杯中”包含着作者送别友人的惜别之情,对友人即将踏上征途的牵挂,对友人早立“功名”的期望和鼓励。(2分)

篇11: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阅读理解和答案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

2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2 分)

22 、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2 分)

答案:21、(2分)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答出“烘托”得1分,答出“豪迈气概”得1分)

22、(2分)示例⑴同意。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

示例⑵不同意。送别诗中并不缺少这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能准确把握诗的情感基调得1分,能联系诗句恰当分析得1分)

篇12: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阅读答案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显示出作者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被称为送别诗的`“另类佳作”。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产生了亲切洒脱的效果;悠扬流美的声调,也传达出奔放明快的诗意;自由活泼的韵律和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篇13: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岑参诗歌阅读答案

试题内容:

4.(上海市松江二中2013届高三暑期学习诊断性测试)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陈七赴西军的阅读答案总结】相关文章:

1.军宴阅读答案

2.王彦与八字军阅读答案

3.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4.游西陂记阅读理解答案

5.送一轮明月阅读题答案

6.《游西陂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7.题西溪无相院古诗阅读答案

8.《西塞山下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9.韩愈《送石处士序》阅读答案

10.送秦中诸人引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送陈七赴西军的阅读答案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