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债务危机分析论文
“hk9708853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欧洲债务危机分析论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欧洲债务危机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欧洲债务危机分析论文
欧洲债务危机分析论文
摘 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自爆发以来,虽经各方协商力求解决,但形势仍十分严峻。本文在分析了接受救助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各自的情况的基础上,对危机的原因做了深刻剖析。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公共资金支持;流动性困境
一、希腊: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自20末起,经多轮谈判协商,历程艰难。
那么希腊危机根源何在?
宏观失衡是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欧盟成员国中规模较小、较不富裕的国家,-间希腊GDP年均增长率为3.9%,高于欧盟平均水平。然而希腊经济过度依赖消费,同一时期经济增长对消费依赖程度平均为90.4%,导致外部逆差扩大、政府债台高筑。过度债务容易导致违约和危机。
简言之,希腊处于一个困境:债权人知道,希腊缺乏信誉度,不可能以其可负担的利率借到资金。希腊仍将依赖数量越来越大的官方融资。而这又创造了一个更深的陷阱。
二、爱尔兰:
爱尔兰是欧元区第二个接受救助的国家。金融危机之前,爱尔兰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流入,带来了国内经济的繁荣,但全球金融危机使得资本流入嘎然而止,银行坏账累积。爱尔兰政府在209月为银行债务提供了担保。但由于经济陷入衰退,加上纾困银行,爱尔兰政府的财政成本上升,爆发了公共债务危机。
如果没有外部融资,爱尔兰政府将会违约。但欧盟提供了救助,爱尔兰的债务水平近一步上升。
三、葡萄牙:
3月份,葡萄牙成了第三个申请资金援助的欧元区国家。
3月份,葡萄牙以将近6%的利率借入10亿欧元的一年期贷款(作为比较,德国能以1.3%的利率借到同样的贷款);五年期贷款利率则高达10%。只有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才能负担这么高的利率。但葡萄牙的经济增长在欧元区极为迟缓,。不景气的经济、沉重的利息支出、艰巨的财政调整措施,都让葡萄牙举步维艰。
纾困的困境:
①由于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无力偿付过高的债务,人们建立了一种机制,为它们提供偿债所需融资。按照设想,提供这种融资是为了换取它们采取相关措施,让它们的'债务负担在未来变得可持续。但用来解决欧洲外围国家债务问题的这种模式,本身就提高了它们的债务水平。按照人们的设想,流动性问题的出现只是暂时的,官方融资能够帮助相关国家进行改革,让它们能够以正常状态回归自愿市场。但事实是,第一个接受救助的希腊,恢复的状况远不及预期,现在必须有新增资金不断流入,目前的局面才可以继续下去。只有得到公共资金的支持,外围国家的债务才可以无限制地增长下去。
但是,在政治上,我们看到为当前形式的援助融资遭到了公众的反对(尤其在德国),因为为此埋单的是纳税人,而不是做出错误投资决策的投机者。
②即使双方能够达成协议,仍然困难重重。目前接受救助的三个国家规模较小,救助资金尚可支持,若西班牙、意大利也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其相对巨大的经济规模,使德国即使有心救助也没有如此巨额的财力支持。
③另一个选择是进行先发制人式的债务重组。但这不受官方的欢迎。同时这仍会是一件相当棘手的事。债务重组并不一定能让债务国恢复增长,因为该国还面临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在欧元区内部,不存在解决缺乏竞争力问题的简单方法。债务国可能会长期通缩。
④此外,还有人士建议让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退出欧元区,但这种成本高昂的行为在政治上几乎不可能实现。无论对于德国还是法国,维护欧元区的稳定和促进欧洲的统一都是其政治上崇高的目标。
原因分析:
对于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而言,尤其像欧元区这样高度一体化的区域集团,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货膨胀水平、财政政策等都应协调一致,才能使集团顺利发展。但实际上,在欧元区内部,以德法为代表的国家高度发达,领先于外围国家,而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意味着各国丧失了独立的货币政策,无法通过汇率等的变动来调节经济。
具体来说,希腊加入欧元区后,丧失了汇率和利率两大调节宏观失衡的基本手段。通过上调利率,客观上可以约束了政府举债行为,将赤字率和债务率维持在了相对可控水平。加入欧元区后,希腊获得廉价融资,但与本国经济基本面相适应的利率调节工具不再发挥作用,在客观上助长了过度借贷消费,导致危机的发生。
丧失汇率工具更使得希腊难以有效、主动地调节外部失衡。加入欧元区前,希腊外部失衡维持在比较可控的范围。上世纪90年代,希腊贸易赤字增长,促使希腊本币德拉克马贬值调节。加入欧元区后,希腊贸易赤字率高达两位数,但欧元却因欧元区整体宏观经济强劲而显著升值,客观上加剧了希腊外部失衡。
本币债务负担过重的国家可以搞通胀,而拥有外币债务的国家可以违约。但加入欧元区,债务国选择的余地缩小了。
参考文献:
[1].吉岩 《欧债危机探源》 《财经》 .8
[2].徐斌 《欧债危机解决之路仍漫漫》 《财经》 2012.3
篇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对比分析论文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对比分析论文
所谓主权债务指的是一种以国家信誉作为主要担保方式通过债券的发行而形成的债务形式,一般情况下发生在主权国家中。但由于这类债务主要产生在国际的相关机构或者是国外的政府中且多为货币的形式,所以这种债务形式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借款主权国家自身的信誉降低,那么主权债务危机就可能因此产生。基于此,主权债务危机的定义应为以国家信誉作为主要担保方式的债务国不履行或无法履行债务责任而产生的风险。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的成因对比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
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来看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首先,由于货币形式的逐渐统一,往往会导致那些使用同一货币的国家跋足现象的产生,除此之外,受欧洲央行对货币统一调控的影响,这部分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次,虽然这部分国家使用的是统一的货币形式,但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还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优劣明显,对整体的经济发展造成限制;最后,在危机发生时,欧洲这部分使用统一货币形式的国家仅能依靠其他成员国的帮助,这导致危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甚至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国家众多在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往往需要各国民众共同决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危机解决的时效性。
(二)美国债务风险的成因
相较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而言美国债务风险有着其特殊性,其主要成因包含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美国货币在国际上占据着相对较高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债权范围的扩大提供有力条件,但同时也造成了潜藏危机的出现;其次,受“凯恩斯经济理论”中扩张新政策思想的影响,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采用的都是这种政策形势,但从实质情况来看,这种政策形势往往只能适用于经济萧条的背景下,但美国在具体实施中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这一前提条件;最后,财政赤字也是造成美国债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之所以会出现财政赤字,主要是美国的财政结构存在明显的刚性特征,影响了其收入的增长导致美国不得不通过借债的方式来缓解国内的危机。
二、我国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的方式
(一)我国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方式
首先,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以欧元为货币形式的国家经济其发展将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有效应对这一危机,这些国家往往会采用对外贸易的形式,此时作为经济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无意外会成为这些国家的首先目标,对此,我国必须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现状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在做好对外贸易的同时,有效避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带来的间接风险。
其次,人民币升值是现阶段国际市场非常明显的预期,因此,当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时我国可能会迎来大批量的短期资本,这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在这一时期内所承受的冲销压力,极易造成资金流动过剩的现象产生。基于此,我国就应当根据本国的基本国情为刺激经济的增长及危机的退出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避免因资本的短期增长而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再次,受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为提高自身经济在国际市场的稳定性就必须以多元化的方向为引导,增持以欧元为主的.外汇资产。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使欧元会出现贬值甚至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持续的贬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国以多元化为主要形式外汇储备难度。除此之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元的地位,这给我国货币形式的国际化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最后,尽管相较于其他的主权国家而言,我国的债务问题明显距离国际所界定的L险标准还有着一定的距离,但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金融危机发生所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全面性的,基于此,我国则应当提高警惕,针对我国实际的财务情况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以及时有效的对风险做出应对。
(二)我国应对美国债务风险的方式
首先,根据国际经济市场形式及时转变本国经济的增长模式,确保从根本上减少我国所持有的外汇储备。基于美国债务风险,我国的金融形势应快速实现外需到内需的转变,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鼓励激发本国内部的投资与消费需求,从根本上减少国内企业对外贸易的依赖性。
其次,通过有效的方式对我国的外汇储备进行管理来提高国内经济形式的安全性。针对美国债务风险的产生,我国针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可采用藏汇于民的方式,基于实际条件允许的背景下,在确保企业可持有外汇的同时给予其充分的支配权。除此之外为提高我国整体经济的安全性,基于外储投资我国应转变以往仅以美国国债为主的局限性,而选择更加多元化的投资目标。
再次,提出合理的附加条件。就目前来看,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出现越发频繁,因此选择美国国债对我国而言反而更有安全性,但为了从根本上预防经济危机的产生,提高国家经济的安全性,基于还需购买美国国债,我国还应再提出科学合理的附加条件。比如,可设计相应附加条款明确规定美国需赎回其全部国债的条件并针对两国的贸易往来要求美国减少其国内的保护政策。
最后,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形式的转变我国应随时给予关注确,确保能及时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形式的转变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一方面,我国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国际上的各类热线进行监控;另一方面,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形式的转变制定有效的调控机制,确保将国际金融市场形式转变下资产的波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而提高我国整体经济的稳定性。
三、结语
无论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还是美国债务风险,都会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相应的不稳定因素,且会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但由于中国的债权大多来源于美国,因此相较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而言美国债务所带来的风险程度往往更大,因此如何做好经济调控规避风险时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与美国债务风险的比较分析[J].欧洲研究.(04).
[2]陈欣,马莉.欧美主权债务问题的比较分析与前景展望[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02).
篇3: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欧洲新能源状况论文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11-000-02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各国一直面临财务危机。公共债务占据欧盟国内生产总值的`83.3%,欧盟又面临债务危机。历时两年,“危机”不仅无意远去,反而咄咄逼人。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
第一文库网等国的债务问题久拖不决,主权信用多次遭降级,直接危及欧元的稳定。作为欧洲“双引擎”的德国和法国,经济增长迟缓,股市受挫,融资困难,财政赤字及税赋压力大,失业率激增,物价高涨,国民购买力疲软,欧盟各国对外籍移民政策缩紧,随之频频暴露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都无疑对欧债实体经济复苏雪上加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欧洲可能重陷衰退,而导致全球经济重陷经济危险期。特别是欧盟17个欧元成员国深感欧债危机加剧与蔓延而带来的严重后果,纷纷实行财务紧缩政策,并采取注资救市。但是,能够拿出的“注资”与实际“黑洞”相比,不过是杯水车薪。
随着美国政治困境和经济危机加剧,欧洲债务危机成为另一场比美国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尽管目前欧洲债务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并非大国,但对银行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在欧盟内部迅速扩
散,并已蔓延至意大利和法国等欧盟核心成员国。早前《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警告称目前的欧债危机有可能演变为规模不亚于20金融海啸的又一场全球危机。如今,这场危机不仅给全球经济蒙
篇4:浅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及警示
从12月开始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拉开序幕,随后危机逐步向欧洲其他国家蔓延。危机已经不单是希腊自身的公共财政问题,现已对其周边国家造成负面影响。更可怕的是,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最后的落脚点在欧元、英镑等重量级货币的前途命运上。为了防止危机蔓延,力保欧元稳定,5月10日欧盟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共同出资7500亿欧元,帮助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但是由于全球金融和信贷市场仍然对希腊充满了不信任,加之在此次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中,欧美各国复苏的基础较为脆弱,危机仍有进一步扩散的可能,使尚未全面复苏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本文以希腊为例,分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及对我国的警示意义。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演进
,希腊为了加入欧元区,请美国投行高盛为其设计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通过这桩交易使希腊账面上符合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成员国财政赤字的规定,隐蔽了希腊政府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赤字规模,为这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后,希腊等欧盟成员国为了刺激经济,纷纷大量举债,政府债务急剧扩张。当投资者开始怀疑政府的偿债能力时,开始纷纷抛售那些高风险国家的国债和国债衍生品,希腊这样的国家被列在首位。各国政府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实施的赤字财政政策成为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月,希腊政府宣布财政赤字严重超标,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显着恶化,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宣布把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随后标准普尔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BBB+”下调至“BB+”。随着主权信用评级被降低,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拉开序幕。继希腊之后,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主权债务等级也被全球三大评级机构先后几次下调,20伊始,主权债务危机在欧洲全面升级。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危机对欧元区的影响
在欧元区并非只有希腊面临庞大的债务和财政赤字的困境,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见表1。
从目前来看,欧盟给予希腊巨额贷款的方便,短期内虽然使得希腊局势趋于稳定,但是政府用主权信用的形式,用巨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办法,即用更长的杠杆来解救危机,这样的援助不会从根本上解决危机。作为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的西班牙约1.6万亿美元的经济规模是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经济规模之和的两倍。年西班牙GDP萎缩了3.6%,财政赤字激增至GDP的11.4%,一旦西班牙这样的大国爆发主权信用危机,则可能拖累整个欧元区的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如果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欧元区不采取彻底“财政”改革方案,整个欧洲经济都会受到主权债务危机的拖累。
(二)减缓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
欧洲部分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不仅仅是几个欧元区国家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债务危机往往具有传染效应。受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影响,金融市场和股票市场波动比较大。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暴跌行情,在期货市场,作为全球经济活力领先指标的铜价,连续增长了21个月后在2010年4月开始进入下跌的走势;随后出台救助计划,今年5月10日欧洲央行宣布7500亿救助计划带来的利好仅仅持续一天,随后又重新步入下跌甚至暴跌的轨道。5月11日,欧元对美元下跌0.7%,欧盟证券市场指数StoxxEurope600下跌1.2%,近一个月来,全球股市全线下挫,股市市值缩水约7万亿美元。投资者不仅担心欧洲国家难以解决债务危机,甚至担心美国就业市场的改善程度可能也不及预料,更担心全球经济是否真的会出现二次探底。目前,许多经济体至今仍未退出次贷危机中推行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欧盟甚至全球又再次陷入应对希腊等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之中,这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将会变得更加艰难,同时也加大了全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退出的难度。
(三)会对中国出口产生一定的冲击,外汇储备可能贬值
在经济与金融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开放经济体都难以在一种区域性金融危机中完全置身事外。由于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变得更加暗淡,这无疑会给中国经济造成负面冲击。冲击之一是欧元区国家可能实施更强硬的对外贸易政策。自以来,欧盟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经济恶化的情况下,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欧元区政府可能会把重点转移至对外贸易领域,首当其冲中国将成为欧元区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对象。据统计,今年4月份,我国对欧出口的增速还维持在25%,但这种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期,下半年反应可能会比较明显。冲击之二是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的难度增大。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外汇资产增持更多的是欧元资产,随着欧洲主权信用危机爆发,欧元对日元与美元已经显着贬值,并可能进一步贬值,这无疑加大了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的难度。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
(一)分散财政与统一货币的制度性缺陷
本轮经济衰退充分暴露出欧元区体系深层次的制度性缺陷,即在欧元区内部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统一行使,而财政政策却由主权国家分而治之,这种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货币政策之间的失衡导致成员国失去了熨平危机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一个主权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两个最基本、最核心工具,只有二者松紧搭配才会有效地对经济运行实施调节。由于欧元区实施统一货币政策,各国缺少了利率和汇率两大工具的支持,为了走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成员国只能借助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加之,这些国家的债券也会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投机对象,结果造成希腊、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家物价和工资迅速上涨,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各国早已突破了《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的3%,主权债务总额不得超过本国GDP60%的上限,已经完全脱离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家还款能力,以至于投资者对政府债券的信任度降到了冰点,进而引发主权债务危机。 (二)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
欧元区一体化之后各国经济结构存在很大差别,尽管都是欧元区国家,但各国的预算状况千差万别。各国经济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也使财政政策难以有效协调,但为了建立更为庞大的组织,拥有27个成员国的欧盟极力拉拢那些希望加入进来但经济状况却不容乐观的国家。加人欧元区后,各国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逐步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希腊这样的国家没有资源优势,没有领先的创新优势,而德国、法国这样的大国就垄断了对外出口,强势国家与弱势国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往在维护欧元与欧洲一体化的更高诉求下,经过欧洲政治精英的努力得以调和妥协,但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些问题凸显,外围国与核心国之间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着明显的不相适应,欧元区无法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外围国无法利用货币贬值快速形成对外盈余,也无法维持当前的财政赤字,使其陷入一种结构性的衰退,并且还面临债务膨胀,外围国与核心国差距越拉越大。同时,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时候还会造成搭便车行为的出现,希腊无节制的信贷最后需要德国这样的大国来埋单,这种只靠成员国的相互救济渠道单一且不持续,使得欧元区的救助机制极难建立,危机爆发之初并未及时得到解决,导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
(三)经济结构单一,偷逃税严重,税收来源有限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原因很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希腊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希腊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结构单一,主要是以海运、旅游等外需型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而这些产业非常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希腊海运市场急剧萎缩,航运业2009年的年收入下降了27.6%;旅游收入快速下滑,2009年赴希腊旅游的美国游客减少了24.2%,同时欧盟成员国进入希腊的游客也锐减了19.3%,来自两地的旅游业收入分别减少16.2%和14%,这些支柱产业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希腊财政收入锐减。在希腊,偷、逃税现象十分严重,希腊政府在打击偷逃税方面一直不理想,据估计,希腊政府因偷逃税行为每年损失的税收至少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4%,严重制约了税收收入的增加。
(四)高福利,加之人口老龄化,财政支出负担过重
希腊具有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希腊公务员的队伍相当庞大,公共部门雇员工资的涨幅甚至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臃肿的公务员体系使得财政状况每况愈下;希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显着削弱,而长期富裕的生活环境养成的高消费习惯无法自动作出调整,政治家为了选票必然通过政府举债支出来维持高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政府债务高居不下;希腊的失业率常年维持在10%左右,失业救济便成了希腊非常沉重的负担。希腊政府一直奉行无节制的赤字财政政策和高贸易赤字发展模式,对经济造成严重透支。希腊加入欧元区后,享受到欧盟区带来的诸多好处,其中最大优势就是更容易获得廉价的贷款,曾一度使希腊经济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达到4%,但是希腊政府没有主动控制负债,遵守《稳定与增长公约》,而是一味地保持宽松的财政政策。在经济上行时,高福利和高赤字可以维持,一旦经济进入下行期,以债养债的做法便使希腊的主权信用风险逐步升级,最终演变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五)刺激计划不当,陷入“救市陷阱”,由金融危机演变成财政危机
希腊的债务危机还未平息,美国又出现了地方债务危机,据前洛杉矶市长理查德·赖尔登2010年5月在《华尔街日报》中声称,洛杉矶很有可能会在宣布破产。希腊危机不过是冰山一角,由于其自身问题以及欧元区体制上的缺陷导致债务危机首先在希腊爆发,其实全球普遍存在着债务危机,究其根源主要是各国为了阻止美国金融危机的蔓延,纷纷采取经济刺激计划,从而扭曲了资源配置的结果,这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延续。金融危机第一阶段是由于格林斯潘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使得大量廉价资金竞逐资产和资源,衍生出越来越大的证券资产泡沫和金融衍生品泡沫,最终资产泡沫无法维持,吞噬了华尔街金融大鳄;为了挽救金融体系,美联储印出更多钞票,这种行为本质是将金融机构的债务危机转移到政府身上,这是金融危机第二阶段。2009年的大救市其实就是各国政府以债治债,借债投资,虽然全球的大救市使得经济回暖,但是并未解决核心问题,最终政府规模巨大的财政刺激计划和投资计划,造成许多经济体财政赤字攀升,同时政府的过分干预使得资源错配的局面最终以债务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各国出台的系列救市计划,造成资金错配,由次贷危机、金融危机演变成财政危机,世界陷入“经济刺激计划的陷阱”。
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警示
西方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是“以-赤字还赤字”,“以债养债”模式的必然,对中国来说也是重要警示。
(一)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也不能过于乐观。首先,中国地方政府存在根深蒂固的“GDP考核观”,这就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搞发展,地方投融资平台规模迅速增长,造成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其次,政府本质上有主动负债的愿望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冲动,往往会置社会监督于不顾,赌未来经济繁荣的预期以保自己的政治周期;最后,当面临经济下行时,政府刺激计划是十分必要的,但这也意味着政府财政负担会加大,也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此外,地方投融资平台资金中80%来自银行体系,一旦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聚,势必会对银行产生重大冲击。所有这些对未来中国经济肯定存在巨大的隐形风险,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实际债务负担,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当条件成熟时,经济刺激计划应适时有序退出,如果当经济已经过热时才开始收紧,会被迫要求加大力度,政策效果也不佳,容易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注意量的积累引起的质的变化,把握好刺激计划的“度”。
篇5:欧洲债务危机持续 留学欧洲费用省15%
欧洲债务危机持续 留学欧洲费用省15%
在欧洲债务危机持续与美国经济增长乏力情况下, 欧元汇率接连下挫,昨日(24日)盘中一度跌至1.21,创下2010年7月以来新低。然而,市场对美联储在8月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预期加温,部分非美货币逆势上扬,澳元6月至今已上涨超过6%。专家建议,澳元风险货币有望再获资金追捧,相关理财产品收益有望提振。此外,不少准备8月以后去欧洲或旅游的市民感觉优惠不少。记者走访准备去欧洲留学人士了解到,去欧洲的留学费用较去年同期节省近15%。
受西班牙、希腊及意大利等国经济与债务前景忧虑打压,全球股市及商品等风险资产下挫,市场风险规避情绪浓厚。美元等传统避险货币受到支持,昨日美元指数逼近84整数关口,触及83.98,为2010年7月以来最高水平。与此同时,欧元接连下挫,昨日一度跌至2010年7月以来的'新低。
欧元汇率将继续走低
由于近期欧债危机不断恶化,西班牙地方政府财政频频告急,欧元近日持续承压。昨日欧元兑人民币中间价已跌至7.68。在欧元汇率走低后,不少准备去8月以后欧洲或旅游的市民感觉优惠不少。记者了解到,去欧洲的留学费用较去年同期节省近15%。
据悉,以准备在8月留学法国巴黎的张力为例,他预计未来一年的学费约15000欧元。若按去年7月同期欧元汇率9.11元人民币计算,折合人民币相当于136650元。而昨日欧元兑人民币市场汇率中间价为7.7329元,按照此汇率张力留学费用只需要115993.5元,因此张力可节省留学费用2.0665万元,较去年节省超过15%。
篇6:企业债务分析论文
企业债务分析论文
摘要:在我国,长期以来,作为证券市场组成部分的股票、国债和基金市场十分受人关注。而同样是证券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企业债券却是理论上少人问津,实践上徘徊不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必须要以相应的对策来改变目前债券的现状,以利于我国证券市场长远地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债券信用评级
一、企业债券的概念
1.企业债券的概念
企业债券是企业为筹集资金,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债券。企业债券代表着发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持有人是企业的债权人,不是所有者,无权参与或干涉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债券和股票一样,同属有价证券,可以自由转让。
在外国,因其发债主体只限于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债券和公司证券两个名称可以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两者有时可以混称,但按国际通行叫法应称为公司证券。在我国,企业债券的概念、范围较宽。按《企业债券管理条理》规定,发债企业泛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各类性质的企业,包括股份制公司,应此,公司证券在我国也称企业债券。
2.企业债券的基本要素
企业债券是一种筹资手段和投资工具。作为体现债权债务凭证,其基本要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是发债主体。在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是指在我国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企业按法定程序发行债券,取得一定时期资金的使用权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同时又承担着举债的风险和义务,须按期还本付息。除被批准的企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发行企业债券。
二是投资人,即债券持有人。其享有按
规定取得利息和到期收回本金的权利,但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承担责任。
三是利率。企业债券利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发债企业筹资数量、筹资成本和投资者的债券利益。企业债券的利率受投资者对收益率的接受程度、发债企业的承受能力和社会信誉、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和债券期限的长短等因素的影响。
四是期限。从债券发行日起到偿还本息日止的这段时间为债券的期限。企业通常根据资金需求的期限、未来市场利率走势、流通市场发达程度、债券市场上其他债券的期限情况、投资者的偏好等来确定发行债券的期限结构。
二、简析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企业债券十多年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为国家经济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为培育资本市场、促进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与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相比(发行债券是西方企业的主要筹资渠道,而股标筹资占较小部分),与我国的股票、国债市场相比,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相对滞后,无论在发行规模还是在二级市场的成熟程度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企业债券在整个证券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其它金融产品相比,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真是举步维艰。原因何在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我国企业债券的供求关系和市场条件作一经济分析。
(一)企业债券发行需求约束
1.证券市场的战略误导,企业债券市场末被纳入证券市场总体发展规划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欠发达的深层次制度根源,是政府驱动型证券市场发展模式的误导。政府驱动模式导致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目标的二元化’既要承担优化配置资金的任务,又要肩负对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推进经济改革的使命,只有满足上述二者要求的市场形式才能得到政府扶持和鼓励。当二元目标发生冲突难以两全时,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牺牲资金配置效率,以保证经济改革顺利进行。这一战略模式使得企业债券市场变成政府发展证券市场实践中最不受重视的部分。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受到约束的另一具重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如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自身缺乏信誉等。
2.缺乏企业债券定价的人民币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是指资金市场上公认的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利率,是形成其它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的基础。也就是说,要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和自由化,金融市场上必须有一个被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可的基准利率,其它相关金融产品的价格根据该利率的水平制定。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律来看,有资格成为这一利率的只能是那些结构合理、信誉高、流通性好的金融产品的利率,而在市场上最具备这一特点的利率就是国债的收益率。因为,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其信誉高,投资国债的风险最低。国债的发行量大,流通性好,变现能力。国债发行时间固定,品种期限结构合理,市场参与者随时可以得到从3个月期到10年期以上的国债收益率。正是因为国债收益率具有这些特点,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一般都用此利率作为市场利率的一个基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国债市场不发达,在整个金融市场上就没有一个基准利率。这在客观上就给企业债券的定价带来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的企业债券利率很难对投资者产生吸引力。
3.缺乏科学的企业债券定价体系
由于缺乏市场公认的基准利率,因此,在为企业债券定价时,只能采取行政方法来确定。如政府有关部门规定,企业债券的票息不能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40%.实践证明这种定价方法极不合理,因为,这种定价方法没有考虑信用的价值。根据这个规定,无论企业信誉好坏,偿还能力强弱,以及投资者承担风险的大小,只要发行债券的期限相同,债券品种的价格就一样,这在客观上就给企业债券的价格信号造成了混乱。而且,实际上,我国发行的许多企业债券利率比同期国债收益率还低,这就限制了投资者购买企业债券的积极性。
(二)企业债券投资需求的约束
1.二级市场发育不成熟,企业债券流动性差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一级市场虽然发展缓慢,但毕竟在前进。而目前我国企业债券的二级市场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表现在上市品种少、规模小、交易量不大。企业债券二级市场发展缓慢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债券的变现能力差,投资者一旦需要资金,手中的债券却卖不出去,企业债券等于银行定期存款,甚至还不如定期存款(定期存款可提前支取,而企业债券不能),债券的优越性不能体现出来,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企业债券二级市场滞后必然会反过来影响一级市场的发行,从而制约了企业债券市场的总体发展。
2.企业债券的品种、期限单一,缺乏金融创新自1988年我国发行企业债券以来,企业债券的发行品种基本上一个模式’重点建设债券或中央企业债券或地方企业债券、期限2-3年、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统一利率等,几年一贯制,缺乏灵活与金融创新,对投资者吸引力不大,即使有投资者,其面对的企业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很大,企业债券市场只能是死气沉沉,冷冷清清。
3.缺乏权威的评级机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不规范
在我国,发行企业债券的企业对其发行债券情况的信息披露极少,投资者对企业债券的风险性,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缺乏充分了解。这样,中介机构特别是信用评级机构科学而客观的信用等级评定,就成为债券市场上融资者与投资者沟通的桥梁。目前我国虽然也出现了许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每次发行的企业债券也都有信用评级,但由于缺乏客观的标准,甚至许多中介机构给钱就盖章,缺乏职业道德。结果,许多被中介机构评为AA级的企业债券,仍出现了到期不还的现象。投资者就不得不对中介机构的客观、中立和公正表示疑虑,从而使中介机构失去了投资者的信任。
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思路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状况与发展极不适应,这一问题己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和市场的关注,也为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所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顺利推进,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必然获得长足的发展。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力创造条件,加强对企业债券的运作管理,努力培育和推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全面发展。
1.转变证券市场的发展战略,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额度,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
(1)理顺股票、国债和企业债券三者的关系,明确企业债券的主体地位。就静态而言,股票、国债与企业债券三个市场所吸纳的资金量的确表现为此消彼长相互替代。然而从动态和结构看,三者则呈现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近期我国债券的发行,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融资债券以及非上市公司的可转换债券发行,有助于减轻股市扩容的压力。因此,在证券市场发展指导思想上,不应当简单化地把企业债券同股票、国债对立起来。
(2)扩大企业债券的发行额度,满足一些经营优良的大企业的发展需求。目前我国已具备了对企业债券的巨大需求,但由于大力发行企业债券的系列配套条件还需要在发展中逐渐完善,我国可以采取逐渐扩大规模的办法,最后取消债券发行的额度控制。在企业债券发行额度的结构控制上,我国一方面应当继续保持一些国有重点企业的发债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安排一部分额度给予一些经营业绩优良、却又资金短缺的民营企业。
2.明晰企业产权,严格发债主体,提高企业信誉
要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债券市场,最根本的是要对企业产权进行改革。从根本上说,产权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出真正的所有者或理性的市场主体。企业一旦改造成为真正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求发展的法人实体或法律地位独立、行为自主、责任自负的市场主体,也就自然成为企业债券市场上的主体,必然拥有真正的筹资自主权,企业债券的发行必然是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企业产权明晰,拥有独立的财产,企业根据市场的供求,基于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逐步发展企业债券的规模,成为真正的合格的发行主体,接受市场和投资者的合理约束和监督,在真正市场风险和回报的环境中运作,并确保债券的到期偿还。同时,要建立企业债券市场的准入机制,不具备发行条件的企业,坚决不能进入企业债券市场。这样明晰企业产权,严格发债主体,就可以过滤掉一大批不合格的企业进入债券市场,这对于提高企业信誉,重建企业债券形象,树立投资者信心和规范举债企业的行为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3.对企业债券的发行市场进行配套改革
(1)建立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使发行利率市场化。利率是企业债券发行流通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对债券市场供求关系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发展企业债券市场要求建立我国的人民币基准利率,理顺资金市场价格,实现利率市场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证明,在众多的金融产品中,能担负起人民币基准利率重任的只能是国债产品。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国债市场,尽快实现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丰富国债期限结构,增强国债利率的基础参考作用,使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制定不再比照银行储蓄存款利率,而是以同期限国债的收益率为基准利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包括债券收益率在内的利率市场化。
(2)建立科学的企业债券定价体系。高风险、高回报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法则。根据这个法则,投资者要想获得高的投资额,就要承担高的风险。企业要想以较低的成本融入资金,就得有较高的信誉。因为不同信誉级别的企业融入资金所支付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如果说AA级企业的融资成本为同期国债收率(基准利率)上加30个基本点,CCC级企业斥应该加上200~300个基本点。正因为不同信用级别的筹资者的成本不一样,这在客观上迫使企业改变经营机制提高自身信誉和信用级别,并在投资者群体中树立良好形象。
(3)发行方式创新,发行规模化,降低发行成本。由于我国企业债券流通性差,企业信用级别低或者券商自身销售渠道不畅等原因,历年来我国企业债券的销售状况不佳(这两年略有改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进行发行方式的创新。一是采取利率招标的方式,使企业能选择发行成本较低而发行效率最高的券商,直接降低企业筹资成本;二是发行规模化,管理层应适当加大中央债券的额度,鼓励增加单个发行体的发行量,企业债券上网发行,扩大无纸化债券的.比重。
(4)积极推行企业债券的新品种。品种单一,投资者选择余地小,这也是我国债券市场、尤其是交易市场发展缓慢的重要结症之一。因此,应研究开发,适时推出一些新品种,如上市公司或准备上市的公司可发行可转换债券;外向型公司可适当发行外币债券;此外,还可推出贴现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可赎回债券和收益债券等,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4.积极培育企业债券的流通市场,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
我国的企业债券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只发行,无交易,的状态,尤其是地方企业债券。由于企业债券交易呆滞,流通性差,加大了投资者对其的风险预期,到期兑现要求增加,使债券的滚动发行更加困难。因此,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当务之急,是解决企业债券的流通问题。
(1)发展企业债券的二级市场。二级市场是债券市场的生命线,如果一个市场只有一级市场而无二级市场,那么这个市场就不可能壮大,因此,要建立一个活跃、高效的企业债券二级市场,为一级市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配合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加企业债券的上市品种,逐步放开企业债券转让流通价格,使债券在持有期间能合理流动和直接变现,从而推动债券发行市场的健康发展。
(2)建立企业债券的场外交易市场。从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企业债券二级市场由场内交易市场和场上交易券商柜台交易市场并列构成,其中多数国家以场外市场为主。针对我国目前场外交易市场相对薄弱,应重点考虑发展场外市场。
(3)建立统一的债券登记、保管和清算中心。从各国发展经验看,金融市场越来越依赖于以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手段为技术支持的支付系统和证券结算系统。我国要发展证券市场,就应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券保管和清算中心,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我国的债券市场上一个台阶。
5.培育企业债券的机构投资者队伍机构投资者具有专业知识,能够对投资工具的好坏作出自己的判断,不易出现跟风行为,这对于市场的平稳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机构投资者可以自己的风险嗜好进行资产组合,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机构投资者有一套内部和外部制约机制,投资行为比较规范;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二级市场的繁荣。因此,要使我国证券市场走向规范和成熟,就必须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队伍,确切地说,就是要大力发展各式各样的投资基金,(目前我国投资基金己开始起步)如证券投资基金、国债基金、股票基金、企业债券基金、混合型基金、保险基金等,以满足各个阶层、各种风险嗜好的投资者的需要。同时,机构投资者队伍发展起来后,由于在市场上进行操作的是以专业人士为主,因此,证券市场的发展就会更加平稳和规范。
6.建立企业债券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政府监督建立和完善与企业债券相关的各项法律制度,加强监管是促进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管理层应当在相关证券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企业债券发行的法律法规,从而规范企业债券市场与交易市场的运作。同时,由债券主管部门对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建立一个有力监管体系也是当务之急的。
(1)完善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制度,树立中介机构信誉。企业债券的信用等级标志着债券本身的信任程度和企业的偿债能力。把企业债券的信用等级公开披露出来,有利于投资者识别和判断。债券评级由专门的中介机构评级公司进行。要建立一个被广大投资者信任的评价机构,就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对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法规,使信用评级机构对自己的评定结果负责。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借鉴国际上通行的信用评级办法制定一个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国家标准,这样可防止信用等级极差的企业债券进入市场,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一个选择投资产品的参考。
(2)完善企业债券的担保制度。强化企业债券担保制度,开展资产抵押、不可撤销或负连带责任等多种担保形式,担保不落实或虚假担保的一律不予批准发行债券,这是对防范企业债券违约的一项重要制度。担保制度健全的关键在于对企业违约时处理抵押物的技术操作问题。西方国家的财团抵押方式值得借鉴。这一方式的特点是以企业特定的财产(例如容易变卖的产品、原料甚至机器设备等)为抵押标的,比较有利于操作。
(3)建立对债券持有人的利益保护机制。投资购买债券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有收益也有风险,争取收益规避风险,是投资者的共同愿望。因此,有必要在企业债券市场上建立起对债券持有人利益的法律保护机制,保障投资者债权的实现,使投资者保持对企业债券市场的信心。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看,建立对债券持有人利益的法律保护机制,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增强债券条款的约束力。这要求债券票面上不仅要规定兑付债券本金和利息的条款,而且在债券上或有关法律文件中,应当有两项主要的契约条款,即同等优先清偿权条款和限制抵押条款。二是建立企业受托人制度。在西方国家这一制度是为了解决人数众多的特券人难以集中行使权利的问题而设立的,即由发债公司与信托公司签订协议,如前者不能到期兑付,则持券人将权力委托给信托公司,让其统一行使抵押权以使投资者获得本金。我国今后在企业债券发行中要逐渐引入并完善这一制度。
(4)建立企业的偿债基金。发债企业为了保证到期还本付息具有足够资金,耍建立偿债基金制度,可以从每次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也可以从银行存款中定期划出一定金额,转存到偿债基金专户中去,这样日积月累,到期还本付息的资金就有保证。
(5)加强企业债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工作,完善公众监督机制。企业债券兑付困难,企业债券信誉不佳,原因之一,是资金末按发债章程规定合理使用。从外部看,就是信息披露工作没有做好。因此,要规范企业债卷市场的信息披露工作,完善公众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周正庆,证券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6
[2]袁东,中国证券市场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7
[3]中国证监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期货法规汇编(1997)[Z]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篇7:欧洲债务危机对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影响
欧洲债务危机对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影响
摘 要:最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其中债务重组具体准则在多方面进行了重大修改,核心内容回归到了债务重组准则的相关规定。而对19准则废止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基于上市公司愈演愈烈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对如何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探索。从完善证券监督法规、审计监督以及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债务重组;盈余管理
一、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在国外会计学术界有着几十年的研究历史,它们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证券市场监管等一系列理论与实务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加速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完善和发展。
国外学者研究认为,当财务报告被用来传递公司经营业绩的信息时,准则也就必将允许公司管理当局在财务报告中采用职业判断。同时,审计存在缺陷,盈余管理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准则只有强调增加对外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以此牵制并规范盈余管理。但是大部分相关研究停留在学术层面,对于指导准则的制定起到的作用依然有限。当前,国外研究在理论和实际的磨合中一直致力于如何完善债务重组准则的规定来解决财务报告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冲突以及决定允许公司管理当局在编报财务报告时拥有多大程度的职业判断(尝试对盈余管理的程度予以定量的规定)。这与其发达的市场经济及证券监管现状是吻合的,也对国内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也在不断摸索中。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自己的特色,市场主体与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依然存在一定差异,相应的债务重组准则和盈余管理的研究基础和结论也与发达国家有很多不同。
国内学者的研究普遍表明,我国债务重组准则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指向作用。当债务重组损益可以成为利润组成时,诱发了部分企业疯狂的重组行为,为当期产生巨大利润一举扭亏为盈;当债务重组损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时,企业又开始通过资本公积补亏等方式进行隐性盈余管理。也有学者对债务重组损益计入营业外收支提出质疑,认为应当比照坏账损失处理;并且重组损益不应一次计入当期损益,应该分期摊销。作为博弈双方,愈发复杂的规定会让盈余管理愈发隐蔽,唯一能做的是在法规和披露上双管齐下,合理疏导将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减至最小。
当前,我国学者的规范研究依然集中在如何加快会计准则建设、完善监管机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来抑制盈余管理等方面;实证研究则致力于分析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影响,以事实呼应理论提出来的担忧并找出问题成因。但在如何应对新问题的思考上研究甚少,例如针对债务重组准则与盈余管理,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与准则有惊人的相似,但下一步何去何从却鲜有人考虑,我们是否会无奈之下再次回到准则?在国际接轨和国内现实国情的冲撞中我们能够走多远,如何走,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启示
(一)规范公允价值评估市场
新的债务重组准则在资产价值的计量上多处用公允价值代替了原来的账面价值。并指出当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因不存在活跃市场等原因而无法计量的,采用估值技术等方法确定公允价值,这就为规范公允价值评估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让评估单位有法可依、依法办事,不给那些为了私利而提供违规估值服务的单位留下制度缺口;另一方面,估值单位应形成行业自律组织或充分利用现有的整合资源,规范自身言行,协调一致共同推进该行业的蓬勃发展。
(二)健全证券部门监督机制
针对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现状,投资者评价一个企业运营能力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而这也是证券监督部门在评定该企业是否继续享有资源配置资格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当企业在经营不善又想努力保住“壳资源”时,往往会通过美化报表业绩来掩饰实际业绩的不足。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加大对巨额亏损的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在其资产重组等非经常性业务的会计选择权上进行限制和规范,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避免部分公司净利润“巨荣”,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巨亏”的现象。
篇8:康志刚:雅思阅读材料之欧洲债务危机
康志刚:雅思阅读材料之欧洲债务危机
Europe's debt crisis
Down goes another one
Apr 7th , 0:24 by The Economist online | LISBON
ANOTHER domino has fallen in the eurozone debt crisis. After Greece and Ireland, Portugal has become the third debt-laden economy on Europe’s periphery to request a financial rescue.
EU leaders have breathed a sigh of relief. Olli Rehn, the EU’s top economic official, said it was a “responsible step for securing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of the eurozone”. José Manuel Barroso, the former Portuguese prime minister who is now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said the request would be “processed in the swiftest possible manner”.
But Portugal, facing years of austerity and low growth, may not be inclined to join in the general rejoicing. Spain, lacking the firewall that Portugal had previously provided, could be feeling distinctly uneasy.
Markets have so far given Spain 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appreciating decisive deficit-cutting measures implemented by José Luis Rodríguez Zapatero, the country’s Socialist prime minister. But investors may grow more sceptical when they begin to examine Spain’s troubled savings banks more carefully, noting that the government also runs a bigger budget deficit than Portugal.
José Sócrates, Portugal’s outgoing prime minister, who belligerently resisted a bail-out for almost a year, blamed his eventual capitulation on the centre-right Social Democrats (PSD), the main opposition party. By refusing to support the minority Socialist government’s fourth austerity package, he said, the PSD had precipitated a political crisis that forced him to resign on March 23rd, triggering an early election on June 5th.
Portugal and its banks had since seen their credit ratings downgraded to “dangerous” levels, Mr Sócrates said. The country’s borrowing costs soared to successive euro-era highs for 11 consecutive days. Shortly before he announced in a brief televised address on Wednesday night that he asked the EU for help, Portugal had been forced to pay what analysts said was a “prohibitive” interest rate of 5.9% to raise ?1bn in one-year debt.
Pedro Passos Coelho, the PSD leader and favourite in the polls to become the next prime minister, said the request for aid had come too late, but he would support it nevertheless.
The outgoing government has not specified how much or what type of aid it has requested. But it is unlikely, yet, to be a full Greek- and Irish-style bail-out agreement supported by the 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y an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Only the new government chosen in the election will have the authority to negotiate a “more substantial” aid package of that nature, according to Mr Passos Coelho. In the meantime, Mr Sócrates is expected to negotiate some form of interim aid that will see Portugal past two big financing hurdles on April 15th and June 15th, when it has to pay a total of ?12 billion in bond redemptions and interest payments.
Mr Sócrates has thrown in the towel, but Portugal knows from the example of Greece and Ireland that its problems are far from over. Jo?o Leite, head of investment at Portugal’s Banco Carregosa, said the request for aid was unlikely to lead to any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country’s long-term debt yields.
More importantly for voters, the austerity measures that Europe’s fiscally-conservative governments will demand as a condition for aid can be expected to bite much harder than those Mr Sócrates pushed through. On top of all this, the Portuguese will have to endure two months of election campaigning by politicians whose credibility with many voters has fallen as low as the country’s credit standing in bond markets.
雅思阅读陷入低分不能自拔三大原因
一 阅读方法不科学,不熟悉英语的学术阅读。
雅思阅读基本以科普学术类文章为主,剑桥官方明确地在雅思网站上说明:雅思阅读考的是学术场景下的阅读。然而这种阅读方式是在国内的英语教学中没有强调和专门训练过的。所以,每当我第一节课问学生都是怎么阅读的时候,学生不然很懵,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不然就告诉我说就是从前往后干读,能读懂多少完全随缘。
而当询问skimming和scanning时,这些同学不知道什么叫做Skimming for gist(快速浏览把握文章主旨)和Scan for details(快速扫描特定细节)的阅读方式,也不明白怎样去区分事实(facts)和主观论点(opinions),更不要说什么句子之间关系,和段落之间关系了。
这些阅读技能和策略(Reading Strategies)的缺乏导致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分不清主旨和细节,无法做到细读和略读。所以不能灵活调整阅读速度,只能看见个别细节而不能把握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有时候对文章意思断章取义,意思理解偏差。所以他们在阅读里只能解出那些针对个别细节的小题目,对阅读技能要求比较高的题型,比如List of Headings(段标题,考察文章线索结构和把握段落章主题的能力),matching information(段落信息点匹配题,考察对文章细节的把握)和True / False not Given题(判断题,考察观点与事实、主观与客观的区别以及作者态度等),就明显力不从心。
然而在雅思阅读考试中,headings和matching information的考察变得越来越频繁,而判断题又是必考题型,占分比例大,导致学生失分。
二 只重技巧, 而忽略阅读实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往往是在已经拿到Conditional offer的情况准备应考,才来报名上课,想尽快出分然后在Deadline之前提交合格的雅思成绩。所以一部分学生抱着“一夜暴富”的投机思想来上课,觉得把老师教的技巧方法都掌握了,语法一般,不用太费力地去背单词,自己也可以进军高分军团。一般这些“技巧”很好掌握,一学就会,一开始在学生还不熟悉雅思阅读的情况下似乎显得很有效——做第一套得3分,了解技巧后再做马上就升到4或5分。实际上并不是这些阅读技巧有多少神奇之处,只是由陌生到熟悉以后自然的提高,然而同学们还是对此深信不疑。
所以当题目难度变大,题目出题方式多变时,学生往往会发现自己力不从心。明明方法都会,技巧也明白,但就是不知道句子或单词意思,导致走上全靠人品蒙的道路。
所以,只凭技巧(Skills)没有实力(Competence)是不可能有长久的效果的。事实也证明:在技巧发挥到了极致,学生的分数上升也可能就到了头。同时,在这一点上,我指得阅读实力不只是要提高词汇和语法能力,同时也是好的做题习惯。有些学生当把题型做熟悉之后,就忽略了读题目要求的重要性。比如题目要求写 YES,学生却写的是TRUE/FALSE;又或是明明题目中说ONLY ONE WORD,学生却还在空里写两个单词;又或是拿到文章直接做题,压根忽略都文章标题的重要性,导致在不同题型中不必要的失分。
三 迷信网上各种经验帖,忽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雅思考试对很多烤鸭们来说,算是一个耗时、耗力又耗财的考试了。考试能不能出分,能不能一次就过的压力导致一些同学仓促考试、匆忙准备,结果就是第一次考试大多都没过关。在第一次失利后,Deadline的压力又迫使他们马上去报名,有些学生甚至会连报几场,导致每次考试间隔太短,还没怎么复习,又要上考场,结果分数没有质的变化,学生就陷入了再报名再考的循环中。
诚然,不是每位烤鸭都陷入这种循环不能自拔,但这样的学生实际上不在少数。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计划完全是考试型的,而没有真正积累型的学习。把上次已经证明失败的做法简单重复一遍而没有总结经验教训,也没有提高和改进,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还有一些学生在备考过程中会看一大堆经验帖,看完如打了鸡血一样,感觉自己也能有在_天做到提高x分的能力。看别人是如何备考固然没有问题,可是要筛选的看,选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记得有一次学生问我说,阅读背单词是不是没什么大的作用,他看有个考生没怎么背单词,只是把方法都掌握了,阅读就考了个 7.5。我一看那篇帖子人家上来就介绍自己说高考 140+,大学四六级全过,六级 500+。而我的学生呢,大学四级考了几次都没过,当年的高考英语成绩也是刚过及格线。所以两个人显然不在一个量级,词汇量就没有可比性,人家不用怎么大量积累单词,你真的也不用吗?
还有学生看网上说把真题刷三遍,肯定7+,他在上我第一节课的时候,告诉我他把真题已经刷了三遍,甚至好多答案都背过了,但去考试居然是5。然后我一测他的词汇,很多单词都不认识,句子翻译也是乱七八糟,对于什么文章结构或句子关系也不理解,原来人家考7+并不只是纯做题,还有精读和积累在里面,可我学生就实打实的做了个“标题党“。
所以,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要慢慢寻找适合自己的备考方法,其他人的方法并不会100%地适用在另一个人身上,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对症下药,而不是急功近利。阅读是最需要积累的一项语言能力,词汇、句法乃至常见文章写法、思路,没有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阅读的能力——Competence就不会有实质的提高。
针对这三大问题,我在教学中的解决办法如下: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不论高分还是低分段学生,都会让他们从刚开始上课就明确skimming和scanning的意思,在不同题型训练中反复练习两大概念,慢慢带领学生分析句子之间关系,明确什么是主次。
对于基础段学生,我重点引导学生理清句子之间关系,让学生明确四大逻辑关系(转折、比较、并列、因果)在填空题和判断题两大题型中的应用;而对于冲刺段/高分段学生,我还会加强文章框架讲解,和段落之间的脉络分析,旨在让学生能攻破headings这类考察主旨的题,同时文章框架的熟悉也会帮助学生在找细节类题的时候速度更快。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一般会在第一节课明确我对技巧的看法,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技巧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碳,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课堂中尽量避免说“技巧”两个字。
因为我发现,每当我提到这是个“技巧”的时候,学生眼睛都亮了,更有些极端的学生,平时不爱记笔记,一听有技巧立马拿出笔和纸开始认真记录。所以我现在上课,一般会把技巧讲解融会贯通到题目分析中,然后让学生来总结“技巧点”。对于做题习惯,在每个题型复习课上,我一般都会让学生自己复习一遍注意点;并在每次课堂练习中,我会观察学生做题方法及顺序,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所谓之道理谁都懂,实践起来就千差万别了。
针对第三个问题,我一般会在第一节课和学生简单交谈,了解学生目前问题和需求,以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方案。
对于阅读来说,一般按照题型讲解,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会增加句子分析的讲解,要求学生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句子主干分析,并在题型上从细节题出发进行讲解;而对于高分段学生,我会重点讲解配对题,强化文章逻辑概念讲解,让学生先对文章有宏观的认知之后,再讲解细节类题,比如填空;同时,在词汇上,我会更重视学生对同义替换的理解以及做题举一反三的能力。
雅思阅读技巧:结构阅读法
1. 浏览文章的必要性
我并不否认很多情况下做题不用浏览文章。通常先阅读题目,然后通过题目中的关键词到文章中定位,最后找到答案。但是若遇到某些题型,单纯依靠定位就不合时宜了,即使侥幸做对,那也是自欺欺人。例,如目前颇有大展其鼓之势的段落细节配对题。简而言之,此题型就是出题者给出一个细节,然后要求答题者找出细节所在的相应段落。若用定位法,势必整段逐行搜寻,耗时耗力,效率等同于通读全文,更何况有时还未必能找到题干中的相同词语,而是需要靠做题者自己去归纳。例如“剑四”52页30题题干“a description of the mental activities which are exercised and developed during play”,在文章相关段落中很难甄别出上述信息。还有T/F/NG题中,虽然题目顺序与原文答案出现顺序一般保持一致,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顺序打乱的情况出现,例如“剑五”19页8-13题。要做出这些题,那就非读文章不可了。
2. 结构阅读法
那么雅思文章该怎么读呢?首先,我们来看看雅思权威考官Vanessa Jakeman和Clare McDowell两位专家是怎么说的:
“When you go to university or college you may be overwhelmed by the amount of reading you are expected to do. You will have to do a lot of this reading on your own and you will need to be able to read discriminatingly. This means you will need to have the skills required to focus in on the information that is important to you and to skim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that isn’t.”
按照他们的说法,雅思阅读就是考察学生在读长文章时筛选信息的能力,即read discriminately,知道哪些是重要信息必须细读,哪些是无用的,可以忽略。雅思考题的设计思路不仅是为了测试考生的语言水平,更在于帮助考生培养起一套适合英联邦大学教学观念的学习方法。在英国念文科的同学都会有这样一种共识,那就是一学期要看很多书,写很多essay,有的同学虽然很刻苦,整日地泡在图书馆里做书虫,但还是读不完reading lList中的必读书。再对比周围英国同学,他们不见得比我们刻苦,却很能掉书袋,写出的essay理论功底更深。学习效率的高低正是由阅读方法的差异造成的。中国学生从小接受英语精读教学,咬文嚼字,看书喜欢一页页地细嚼慢咽。就个人阅读习惯而言,这种读法无可厚非,但若是做学问,这就不是正确的方法了。而英国学生读书,总是先浏览目次、摘要等信息,然后阅读索引,找寻需要的信息,所以他们一本书通常读一天甚至于几小时就够了。同样雅思的文章,也没必要逐字逐句的读,而是要了解作者行文时的构思以及写文章要达到的目的。如果做题前就能对文章的思路了如指掌,那就好比站在了作者的高度,定位时也就不会出现无的放矢的碰运气了。
雅思阅读技巧:完成句子题
完成句子题型 (sentence completion tasks)
完成句子题型就是先给出句子的一部分,未给出部分在文章中找出,或者给出2-3个答案,由你选择一个。这种题型较难,要花一点时间仔细查看文章中的有关部分。
完成句子题答题步骤:
1. 详细阅读答题指引,获取必要的答题信息。
2. 参考例句,确定答题形式。
3. 利用语法知识确定句子缺失部分。
4. 仔细查看所给句子的含义,并找出关键词语。
5 利用所给部分的关键词语在文章中找出相关句子。
6. 在文章中的相关句子里,选取缺失部分(即答案)。
如果完成句子题型是以多重选择的形式出现,那么则要将选择答案部分列为问句的一部分,从中选取所需的关键词语,逐个与文章中相关句子进行匹配。
篇9: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分析论文
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现值
[论文摘要]:为适应会计国际趋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各种复杂的现实经济业务,财政部对准则进行了修订,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本文以20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和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为依据探讨了有关债务重组的定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新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等债务重组中的会计准则问题。
一、债务重组定义
国际上对债务重组所下的定义从总体来讲反映了两种思路,一种是广义的债务重组,一种是狭义的债务重组。广义的债务重组认为所有涉及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都应视作债务重组。最能体现这种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会计指南第11号将债务重组定义为:“为了改变或解除债务人对现存债务的责任而采取的行动,其中不包括债务的消除和可转换债券转为股权”。狭义的债务重组认为只有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且债权人对债务人做出了让步事项的才视作债务重组。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美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号公告的定义是:“债权人因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基于经济上或法律上的原因,对债务人做出的平常不愿考虑的让步事项”。
新准则[3]把债务重组定义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新准则把“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作为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把“让步”作为债务重组的必要条件。而旧准则[2]的定义是:“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可见旧准则是广义的定义,而新准则为狭义的定义。
笔者认为这样修改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⑴债务人没有发生财务困难时发生的债务重组的会计核算,其实质属于捐赠,适用其他准则;
⑵企业破产清算时发生的债务重组,属于非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债务重组,非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债务重组不属于债务重组准则涉及的范围,其会计处理由相关的会计规范子以规定。在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时,情况比较复杂其债务重组无论是否属于持续经营,本准则也不予涉及。
⑶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时所进行的债务重组,如果债权人未做出让步,则不涉及会计的确认和披露。因此将债务重组的定义恢复为准则的定义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虽然新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在文字上与19准则的定义[1]一样,但新准则的适用范围比年准则的适用范围广,这是由于债务重组定义对“让步”的判断标准不同,1998年准则未采用现值计算,而新准则借鉴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号公告的做法,采用现值计算来判断债权人是否做出了“让步”。
新准则规定,以修改债务条件(包括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本金或债务利息等)进行债务重组中,债务人将来应付金额的现值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对于债权人而言,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现金、受让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享有股权公允价值、将来应收金额现值的差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先冲减减值准备),作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受让非现金资产按照公允价值入账。现值更能真实反映债务人、债权人在债务重组活动中的利得和损失,现值概念的引入,使得债务重组具体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
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各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是一样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指出:“公允价值,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的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英国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中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而不是在强迫或清算拍卖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所使用的金额。”我国将其定义为:“以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二)用以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
债务重组采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计量:
(1)非现金资产属于企业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确定其公允价值。
(2)非现金资产属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他资产且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其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其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仍不能确定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合理的方法确定其公允价值。
(三)恢复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意义
从理论上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合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①公允价值更能体现某一时点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②有助于全面反映债务重组对企业的实际影响,正确分析企业的经营成果。如以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资产转让损益与债务重组损益的性质不同应分开核算,只有公允价值的运用才能清楚地将其区分开来。
恢复公允价值,保持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在新的会计准则中由于在《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企业合并》等具体准则中部分引入公允价值,为了保持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在债务重组准则中应引用公允价值计量。
恢复公允价值,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我国企业要开展世界贸易,就要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计量通常被认为能为决策者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代表了财务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公允价值已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采用。
3、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一)债务人的处理
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清偿债务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在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所规定的金融负债终止确认条件时,将其终止确认,计入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
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非现金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非现金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非现金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
(二)债权人的处理
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在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所规定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时,将其终止确认,计入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等。重组债权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上述差额冲减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冲减后仍有损失的,计入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冲减后减值准备仍有余额的,应予转回并抵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债权人收到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非现金资产的,应当以其公允价值入账。
五、新准则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一)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问题
国际会计准则中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已有几十个之多,公允价值会计在各国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也正显示出蓬勃生机。同时,我国的市场环境和会计人员的素质正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将是必然的。而且会计本身就是要传递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应该是最真实、公允地计量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本身并不存在问题,它之所以会被利用来操纵利润,往往是因为市场环境和人为因素。而在目前市场经济不完善,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存在缺陷的条件下,公允价值的取得和现值的计算在实际操科中可能存在不少问题。实际操作时能做到的只能是选择最接近公允价值的计量,尤其在资产或负债不存在公平市价的情况下,需要通过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探求公允价值的情况。大多数时候,公允价值的确认只能来源于双方协商,那么公允的程度就有待提高了;同样现值利率的取得也会存在具体困难。这些都给公允价值计量留下可选择的空间。在日前市场机制不健全,投资者还要以企业财务报表指标作为投资决策依据,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尚不合理的情况下,不排除因受自身利益驱动的高级管理人员可能利用此进行利润调节和会计造假的情况。笔者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下,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要注重相关辅助机构的工作质量,如评估机构、工商管理部门、物价部门、税务部门等,建立好相关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想办法提高这些部门的工作质量,把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减到最低,恢复公允价值的公允。
(二)关于重组收益的问题
新准则规定,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某项债务,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确认为目期损益。相比旧准则而言,重组收益最终计入了目期损益,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作为资产转让损益。然而就如98年准则,一些亏损的上市公司就利用债务重组获取额外的重组收益及巨额利润,以使亏损减小或是扭亏为盈,维持报表利润,使会计报表不真实。这就需要修改现金流量表的相关项目。由于债务重组不是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它的损益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因而对当前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所以,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应把由于债务重组产生的收益或损失从补充资料的净利润项目中扣除,这样对净利润调整后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才会是真实的数据,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现金流量表的主表和补充资料中所反映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项目相一致。因此为了保证新准则的顺利实施,应在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中增加一项债务重组净损益,作为净利润的调整项目,专门反映债务重组产生的损益。这样处理可以较清楚地了解债务重组收益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提高会计数据的质量。
4、结语
年我国财政部颁布的,是在20修改1998年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的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修订,它更能反映现实经济运行的特点,同时与国际会计准则在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更为其体,更其有操作性。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和实施,对于进一步规范我国的资本市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10:次级债危机成因分析论文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可以说是美国有历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本文主要分析了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和其造成的严重影响。
[关键词]次贷危机成因影响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始于初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走软,逐渐演变成美国次级债危机,致使数家国际知名的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因为资金链条受到巨大损伤,面临危机甚至倒闭。下面就来介绍这一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的起因。
在美国,有一种次级按揭,就是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贷款。之所以有这种贷款,是因为当时贷款公司比较看好美国的经济,他们认为美国的房价还会不断上涨。因此这种贷款的借款人无需提供任何可以还款的证明。由于这部分贷款的风险极高,贷款公司贷出这些贷款后,为了降低风险就与投资银行合作开发了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并把这些证券出售给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将那些次级贷款包装成债务抵押债券CDO,并把这些CDO分成高级CDO和普通CDO出售给对冲基金,结果高级CDO热卖。对冲基金尝到了高级CDO的好处后就向利率最低的'银行贷款购买普通的CDO。银行把CDO卖给了对冲基金后发现这是一个获利巨大的投资品种,为了再在这个项目上取得更大的收益,银行也买入了对冲基金。而对冲基金又继续把普通的CDO抵押给银行获取贷款,继续购买普通CDO。这时候投资银行又通过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创造出了CDS,即信用违约交换,也就是给CDO向保险公司投保,让保险公司也来承担风险。而CDS又一次大卖。之后投资银行又发行了一种基金,专门购买CDS,并把之前赚得的钱作为保证金投入。由于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这种基金也吸引了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来购买。至此,贷款公司、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以及该类的金融投资机构都卷入了这场次贷危机。
在整个次级贷款的利益链条中,只要美国房地产市场保持繁荣,房价持续上升,链条中的各个主体就都可以享受到由于房价上升带来的好处。但随着美联储不断地加息和房地产市场不断走向萧条,次级贷款者还款的压力逐渐加大,贷款人违约的比例不断增加,从而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从源头开始断裂。贷款的风险也随着这个链条蔓延开来,由房地产金融机构逐渐转移给了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207月,美国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家对冲基金濒临瓦解;年8月,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宣布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面临25%的损失;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也宣布暂时停止旗下三只对冲基金的赎回,全球的大部分股指暴跌,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在其他国家蔓延。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
1.次贷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次贷危机的爆发致使次级贷款利益链条上的各利益主体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首先,次级贷款者由于负担不了日益提高的还款额而不得不被银行收回住房,无家可归。其次,次级贷款公司由于收不回贷款而不得不宣告破产。而购买了大量经过包装的次级贷款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也因为抵押债券市场的缩水,出资人要求赎回和贷款人要求提前还款而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美国和欧洲各国的股票因为这一原因连续下挫,亚洲股市甚至出现了来的最差记录。
2.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美国的次贷危机同样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次贷危机主要是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产生影响的。
第一,进出口贸易。世界经济的放缓将导致外部需求的减少,而美国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放缓,再加上美元不断的贬值,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巨大的挑战。研究表明:如果美国进口下降10%,中国出口将下降3.5%;如果同时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10%的话,中国出口将下降7%;而若汇率升值的幅度为20%的话,中国出口将下降10.5%。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度大幅减小,也减轻了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对我国经济增长负面影响的程度。
第二,金融市场。对银行也来说,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直接损失较小,而且都是一次性的。工行,中行和建行等银行在次级抵押债券上的投资只占其总资产的1%不到,所受的冲击不大。虽然如此但投资者对于金融业的投资信心也受到了打击。而对于不断上扬的股市而言,次贷危机带来的国外股市波动对我国股票市场产生的联动效应和心理影响进一步加大。由于次贷危机导致市场对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信心下滑,加上中国资本市场前期上涨幅度较大,自身内部也存在技术调整的要求。当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股市动荡时,中国不但未能幸免,甚至成为全球跌幅最大的市场。次贷危机引发信贷市场信心危机,导致发达国家流动性出现局部紧缩。但是由于中国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强,市场有进一步加息的预期。而美联储持续降息,美元在加速贬值,中美利差倒挂的进一步扩大,会吸引更多投机资本的流入。因此次贷危机可能导致流入中国的资金不减反增。世界范围内仍然存大量资金在世界各地寻找投资机会,像中国、印度这样高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资金寻求新的增长机会的目标市场。未来中国面临短期资金大进大出的风险,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一方面将加剧国内已经过剩的流动性,促使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另一方面,如果一旦美国次贷危机提前好转,短期资本很可能迅速流出,这将在中国金融市场形成致命的打击。
参考文献:
[1]刘鑫:浅析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及影响.理论界,(6)
[2]李伟军: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河北金融,2008(5)
[3]刘晓曼:透视次贷危机中的金融风险.金融经济,2008(10)
篇11:债务资金筹集利弊分析论文
债务资金筹集利弊分析论文
债券是国家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机构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并且承诺按规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作为企业来说,使用债券筹资具有以下的优缺点:
一、债券筹资的优点。
(1)资本成本低。债券的利息可以税前列支,具有抵税作用;另外债券投资人比股票投资人的投资风险低,因此其要求的报酬率也较低。故公司债券的资本成本要低于普通股。
(2)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债券的利息是固定的费用,债券持有人除获取利息外,不能参与公司净利润的分配,因而具有财务杠杆作用,在息税前利润增加的情况下会使股东的收益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3)所筹集资金属于长期资金。发行债券所筹集的资金一般属于长期资金,可供企业在1年以上的时间内使用,这为企业安排投资项目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4)债券筹资的范围广、金额大。债券筹资的对象十分广泛,它既可以向各类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筹资,也可以向其他法人单位、个人筹资,因此筹资比较容易,并可筹集到较大金额的资金。
二、债券筹资的缺点。
(1)财务风险大。债券有固定的到期日和固定的利息支出,当企业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时,易使产业陷人财务困境,甚至破产清算。因此筹资企业在发行债券来筹资时,必须考虑利用债券筹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进行的投资项目的未来收益的稳定性和增长性的问题。
(2)限制性条款多,资金使用缺乏灵活性。因为债权人没有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利,为了保障债权人债权的安全,通常会在债券合同中包括各种限制性条款。这些限制性条款会影响企业资金使用的灵活性。
发行可转换企业债券,是部分企业防范债券筹资风险的一条蹊径
(1)对于可转换企业债券的发行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以避免转股失败。一般来说,由于可转换企业债券自身的优势,投资者乐于接受,发行风险不大,企业要预防的是转换失败的可能性,因此企业要选择合适的发行时机,确定合适的转换价格,此外为保护双方利益,还要制定有关赎回、回售的附加条款以及转换补贴等措施,以确保转换的成功。
(2)合理利用筹集资金,正确选择投资项目。无论在可转换企业债券转换前还是转换后,企业都面临还本付息的压力,而转换后,又面临更多股东对收益的分配。因此,企业发行可转换企业债券后,要合理利用筹集到的资金投资于利润较高的项目,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收益,从而使债券人增加信心,顺利实现转换,并且避免转换后股利的稀释,可以通过配股继续融资。
篇12:债务融资的效应分析论文
债务融资的效应分析论文
摘要:债务融资是企业常用的融资手段,尤其是我国企业,债务融资在企业资金来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的活动。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在分析债务融资时,应站在企业价值的角度,分析其成本与效益,既关注其带来的利益,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风险。本文分别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分析债务融资的经济效应。
关键词:债务融资 经济效应 代理成本 企业价值
企业融资是指企业获得经营所需资金的活动,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分为两种融资方式——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其中债务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负债的方式获得经营所需资金的活动。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投入,特别是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对资金的需求也是越来越迫切,金额也越来越大,所有者自有资金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规模的迅速增长,亟需从外部融得资金。而在外部融资方式中,债务融资是被企业广泛采用的方式,人们对债务融资的分析也越发成熟,在进行负债前,充分权衡债务融资的收益与成本,力图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债务融资的收益
1.解决代理问题。公司治理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代理问题,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委托经理对公司进行日常的经营管理,形成了代理关系。而股东和经理之间目标的不一致性,使得在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经理没有勤勉尽责,而股东却无法观察和监督,进而出现经理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股东的利益,这就出现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因而产生了代理问题。而债务融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代理问题,一方面,通过债务融资可以改变股权相对结构,使管理者拥有的股份相对比例提高,从而减轻代理问题,;另一反面,债务融资会增加外部债权人对公司的监督,从而使经理偷懒的可行性降低,代理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
2.债务利息的抵税效应。根据税法的规定,负债的利息可以在税前利润里扣除,这样就给企业带来税收的优惠,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从而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加。债务利息的抵税效应是相对于权益融资来讲的,对股东的分红必须在税后利润的基础上再进行扣除,因此股利分配不能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的抵减,从而也不能带来抵税效应。因此在债务利率和所得税税率一定的情况下,债务金额越大,利息抵税效应也就越大。
3.财务杠杆效应。由于对债权人支付的利息是固定金额,与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盈利水平的多少无关,也就是说债权人对公司剩余权益的索取权是固定的,当企业经营状况很好时,债权人只能获得固定的利息收入,而收益剩余的大部分全部归股东所有,提高了每股收益,也就产生了债务的财务杠杆效应。由于这种杠杆效应的存在,在投资利润率大于债务利息率的前提下,会显著提高企业自有资本利润率。
4.降低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货币可能发生贬值,债务发生时的利率与通货膨胀时的利率差,会使债务人偿还资金的实际价值比没有发生通货膨胀时的价值要小,也就是说债务人把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的风险转嫁到债权人身上,减少了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损失。
二、债务融资的成本
1.带来财务危机的风险。债务融资的特征为到期还款付息,因此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如果企业发生财务困境无法到期偿还本金或支付利息,则会面临财务危机甚至导致破产。而且由于债务融资杠杆效应的存在,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此外,由于债务的偿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现金流,因此即使企业盈利状况良好,也有可能出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无法足额及时地支付到期的债务,就会面临财务危机。
2.产生债权代理成本。债务融资虽然降低了股东与经理之间的股权代理成本,却增加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债权代理成本。所谓债权代理问题是指由于债权人与股东之间利益不一致性导致的冲突。债权人对于企业的剩余权益的索取权仅限于固定的利息,因此对于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有限,在借债给企业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限制企业的投资选择,但是股东为了追求高收益,往往会寻求高风险的项目,因此就产生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此外,债权人可能还会在签订债权合同时通过提高利率的方式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增加了债务成本。
从上面对债务融资的收益和成本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债务融资虽然可以给企业带来利益,同时也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成本,因此并不是说债务融资金额越大越好,如果债务融资超出了企业的偿债能力,无法到期偿还,则会对企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既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又损害企业的形象,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因此,企业的债务融资应适度,才能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伟.2008.企业负债融资的分析与策略[J].财会研究,17:60~63.
[2]冯萍.2006.企业负债融资的分析与策略[J].特区经济,6:259~262.
[3]申晓中.2009.我国企业负债融资的风险及其控制[J].财经界,4:13~14.
[4]苏斌.2008.企业负债经营与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J].新疆农垦经济,10
【欧洲债务危机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1.危机公关论文
8.债务转让协议
9.债务转让合同范本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