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相信自己?
“金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为什么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相信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为什么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相信自己?,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为什么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相信自己?
“信赖”是一句常用的动词,从字面上来说,这个“信”字,就是“相信”的意思。有的母亲经常对孩子说:“妈妈相信你。”可是,没过多久,却又质问孩子:“昨天你和x x到哪里去了?”可见嘴上说“相信”,心里却持着“怀疑”的态度。其实,“我相信你”或“我信任你”这些话,根本不用说出口。因为“信任”是发自内心的诚意,而非口头上承认就算数的。父母充分信任孩子,孩子必然会自尊自重。
至于“信赖”的“赖”,是指“依赖”的行为。只要你不断地做出“依赖”孩子的举动,孩子就会认为“我被相信”、“我被认同”。
不过,作妈妈的总认为孩子还小,难免会左右他的一举一动,结果在不知不觉中,说话时就成了命令口吻。另一方面,孩子老是听父母指挥他做这或禁止他做那,心里就会想:“我不被信赖。”在这点上,不光是孩子,连大人也是一样。
所以,做父母的必须改掉下达命令的习惯,说“帮帮我”、“教教我”或“这下你比较行嘛”等,让孩子觉得他被重视,而乐意帮忙做家事,跑跑腿。而且,原本大人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也要对孩子说:“你能不能帮妈妈的忙?”像这样问他,孩子即使正在玩,也会出手相助。只要他帮了忙,你就向他道谢:“谢谢,你真能干!”哪怕孩子越帮越忙,你也应该向他道谢。如果他一做错事,你就说:“你不会做得更好吗?”这样就前功尽弃了。孩子做错的地方,以后你得自己再修正过来,你必须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这么一来,孩子心里会想:“我只不过是帮了一点忙而已,可是妈妈却向我道谢。”这种想法使孩子产生很大的喜悦感。(摘自《怎样爱孩子》)
篇2:为什么你会觉得教育孩子那么费力?
为什么中国人养孩子那么累?七大原因,你中了几个?
1.对孩子期望太高
在绝大多数有孩子的中国家庭里面,孩子都是中心中的中心。父母们整天围着孩子转,事事为孩子筹谋,从未生、出生、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高中,直到上大学、孩子工作、结婚、买房、孩子自己生孩子,几乎无一日间断。
如此心力交瘁地几十年,怎么能不累?
这么累的根源,就在于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对孩子自己发展的期望,也包括对孩子回报父母的期望。
期望如此之高,压力山大的不但是父母,还有孩子。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期望这么高呢?他能成为独立的、自主的、幸福的成人,不是已经很好了吗?
如果爸爸妈妈能够看开这一点,抛开对孩子所有外在功名利禄的期待,关心孩子和父母自己内心的安宁和满足,育儿生活,会轻松很多。
2.父母之外的人参与太多
我们经常看到,国外的父母,婴儿车上推一个,怀里抱一个,手里还牵一个,两个人,甚至一个人,就能带上一小队娃儿。
而中国家庭的典型景象,却是一队人,带一个娃,爸爸妈妈呵护着,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伺候着,甚至还跟着个保姆阿姨背着大包小包做后勤支持,排场阵仗,简直能赶得上皇帝出巡。
我们不妨打个比方。一个小家庭,好比是一间公司,原本爸爸妈妈自己应该是全资股东、最高负责人,有各项事务的决策权。
但不少家庭,接受了来自长辈的各种“投资”——资助买房、伺候月子、帮助带娃等等,于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因为自己的“投资”,拥有了这个家庭或多或少的所有权,成为了“股东”。
既噬东,就要发表意见、参与决策,有的还要求自己有“一票否决权”。这样的治理结构,让原本简单的家庭事务变得复杂无比,作为一家之主的爸爸妈妈,如何能不累?
甚至更糟糕的是,有的爸爸妈妈,连一家之主的地位都不保,自己的家庭事务,还需要听凭自己的父母做主,于是大家更是劳心劳力,矛盾丛生。
3. 攀比之心过重
别的孩子都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了,我们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别的孩子都在吃好几百块一桶的洋奶粉,我们不吃,会不会影响孩子发育?
别的孩子都在穿名牌、大牌,我们不买,会不会被笑话很穷?
别人、别人、别人……在相当多爸爸妈妈的眼里,时时刻刻都看到太多别人,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常常以别人做什么、怎么做为准则、指南。
既要时刻看着别人,自己又要时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队,如此怎能不焦虑、不累心?
但是,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我们自己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行为方式,为什么要跟着别人跑呢?
相信爸爸妈妈们能看开这一点,育儿之路上的劳心劳力,又会省去很多。
4. 对孩子事务插手太多
做父母的,都希望对孩子尽心尽力,但常常是对孩子的事务插手太多,培养出从小到大都不能自主的孩子。
孩子上学,帮着背书包、记作业;孩子写作业,爸爸妈妈在一旁陪着、盯着;老师布置了什么任务,常常是孩子还没搞清楚要做什么,爸爸妈妈已经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帮着孩子完成了。更不用说盯着孩子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
这样被“照顾”着的孩子,生活中几乎只剩下了上课、上兴趣班这两件事,既发展不出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发展不出自主生活的能力,爸爸妈妈就只好一直照顾着、伺候着、累着了。
只有从小培养孩子自主,包括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爸爸妈妈才能做到真正的轻松。这样不是为了偷懒,而是让孩子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由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5.信息过载,缺乏主见
中国爸妈养孩子累,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原因,还有一个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很确定存在的原因,就是接触过多信息,但对如何育儿,缺乏主见。
这里看到孩子需要胎教,就赶紧去学着做胎教;那里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赶紧带着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早教班;这里看到新生儿需要游泳锻炼,就带着娃去婴儿游泳馆;那里看到孩子要补这个补那个,就赶紧去买给孩子吃。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跟着这些信息东奔西跑上了。
育儿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断舍离”——我们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的阅读、学习,形成自己的“主见”——我知道什么样的方法是好的,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坚持,哪些方法要调试。
这样,既不需要被过载的信息冲击、淹没,又能够在育儿生活中采取简洁、有效、恒定的方式,整个过程,会简单、轻松很多。
6.爸爸参与过少
有一个很犀利的说法,叫“丧偶式育儿”,说的是爸爸不参与育儿、缺席孩子成长的状况。
爸爸不参与带孩子,带孩子是妈妈一个人的事儿,恐怕是不少中国家庭的常态,也是相当多妈妈觉得带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父母一起带娃,既分担育儿生活中的具体工作,也共同讨论关于孩子的各种大小问题,得出一致见解,然后一起付诸行动。
这样做的好处,一胜作量通过分担得以减轻,二是孩子与父母两个人,都可以建立起亲密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让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得更健康、健全。
7.消费不够理性,造成过大经济压力
养孩子累,最后一个,同时也是最不可回避的一个原因,是经济压力。部分爸妈片面地认为要倾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消费不够理性,造成过大的经济压力。
有这样一个个案:一位普通工薪族爸爸,给自己三四岁的女儿买一条裙子,就花了700块。700块一条的裙子,当然很可能是品质和设计都很不错的,而且孩子穿起来,可能确实非常漂亮。
但是,爸爸妈妈不考虑自己的负担能力,一味地如此消费,又能坚持多久,怎么能不感到压力巨大呢?
俗话说“一个孩子十亩地”,把孩子从呱呱坠地的小婴儿养育成人,要说一点都不辛苦,肯定不现实,但辛苦不等于压力、疲惫。我们见过带孩子累得不行的父母,也见过不少带娃倍感轻松、愉悦的父母。
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爸爸妈妈怎么选。如果爸爸妈妈能剔除那些让育儿生活疲惫不堪的因素,相信养育孩子会变成一段相当愉快、美好、轻松的人生旅程。
篇3:为什么你会觉得教育孩子那么费力?
为什么你会觉得教育孩子那么费力?
为什么中国人养孩子那么累?七大原因,你中了几个?
1.对孩子期望太高
在绝大多数有孩子的中国家庭里面,孩子都是中心中的中心。父母们整天围着孩子转,事事为孩子筹谋,从未生、出生、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高中,直到上大学、孩子工作、结婚、买房、孩子自己生孩子,几乎无一日间断。
如此心力交瘁地几十年,怎么能不累?
这么累的根源,就在于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对孩子自己发展的期望,也包括对孩子回报父母的期望。
期望如此之高,压力山大的不但是父母,还有孩子。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期望这么高呢?他能成为独立的、自主的、幸福的成人,不是已经很好了吗?
如果爸爸妈妈能够看开这一点,抛开对孩子所有外在功名利禄的期待,关心孩子和父母自己内心的安宁和满足,育儿生活,会轻松很多。
2.父母之外的人参与太多
我们经常看到,国外的父母,婴儿车上推一个,怀里抱一个,手里还牵一个,两个人,甚至一个人,就能带上一小队娃儿。
而中国家庭的典型景象,却是一队人,带一个娃,爸爸妈妈呵护着,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伺候着,甚至还跟着个保姆阿姨背着大包小包做后勤支持,排场阵仗,简直能赶得上皇帝出巡。
我们不妨打个比方。一个小家庭,好比是一间公司,原本爸爸妈妈自己应该是全资股东、最高负责人,有各项事务的决策权。
但不少家庭,接受了来自长辈的各种“投资”——资助买房、伺候月子、帮助带娃等等,于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因为自己的“投资”,拥有了这个家庭或多或少的所有权,成为了“股东”。
既噬东,就要发表意见、参与决策,有的还要求自己有“一票否决权”。这样的治理结构,让原本简单的家庭事务变得复杂无比,作为一家之主的爸爸妈妈,如何能不累?
甚至更糟糕的是,有的爸爸妈妈,连一家之主的地位都不保,自己的家庭事务,还需要听凭自己的父母做主,于是大家更是劳心劳力,矛盾丛生。
3. 攀比之心过重
别的孩子都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了,我们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别的孩子都在吃好几百块一桶的洋奶粉,我们不吃,会不会影响孩子发育?
别的孩子都在穿名牌、大牌,我们不买,会不会被笑话很穷?
别人、别人、别人……在相当多爸爸妈妈的眼里,时时刻刻都看到太多别人,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常常以别人做什么、怎么做为准则、指南。
既要时刻看着别人,自己又要时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队,如此怎能不焦虑、不累心?
但是,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我们自己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行为方式,为什么要跟着别人跑呢?
相信爸爸妈妈们能看开这一点,育儿之路上的劳心劳力,又会省去很多。
4. 对孩子事务插手太多
做父母的,都希望对孩子尽心尽力,但常常是对孩子的事务插手太多,培养出从小到大都不能自主的孩子。
孩子上学,帮着背书包、记作业;孩子写作业,爸爸妈妈在一旁陪着、盯着;老师布置了什么任务,常常是孩子还没搞清楚要做什么,爸爸妈妈已经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帮着孩子完成了。更不用说盯着孩子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
这样被“照顾”着的孩子,生活中几乎只剩下了上课、上兴趣班这两件事,既发展不出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发展不出自主生活的能力,爸爸妈妈就只好一直照顾着、伺候着、累着了。
只有从小培养孩子自主,包括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爸爸妈妈才能做到真正的轻松。这样不是为了偷懒,而是让孩子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由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5.信息过载,缺乏主见
中国爸妈养孩子累,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原因,还有一个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很确定存在的原因,就是接触过多信息,但对如何育儿,缺乏主见。
这里看到孩子需要胎教,就赶紧去学着做胎教;那里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赶紧带着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早教班;这里看到新生儿需要游泳锻炼,就带着娃去婴儿游泳馆;那里看到孩子要补这个补那个,就赶紧去买给孩子吃。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跟着这些信息东奔西跑上了。
育儿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断舍离”——我们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的阅读、学习,形成自己的“主见”——我知道什么样的方法是好的,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坚持,哪些方法要调试。
这样,既不需要被过载的信息冲击、淹没,又能够在育儿生活中采取简洁、有效、恒定的方式,整个过程,会简单、轻松很多。
6.爸爸参与过少
有一个很犀利的说法,叫“丧偶式育儿”,说的是爸爸不参与育儿、缺席孩子成长的状况。
爸爸不参与带孩子,带孩子是妈妈一个人的事儿,恐怕是不少中国家庭的常态,也是相当多妈妈觉得带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父母一起带娃,既分担育儿生活中的具体工作,也共同讨论关于孩子的各种大小问题,得出一致见解,然后一起付诸行动。
这样做的好处,一胜作量通过分担得以减轻,二是孩子与父母两个人,都可以建立起亲密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让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得更健康、健全。
7.消费不够理性,造成过大经济压力
养孩子累,最后一个,同时也是最不可回避的一个原因,是经济压力。部分爸妈片面地认为要倾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消费不够理性,造成过大的经济压力。
有这样一个个案:一位普通工薪族爸爸,给自己三四岁的女儿买一条裙子,就花了700块。700块一条的裙子,当然很可能是品质和设计都很不错的,而且孩子穿起来,可能确实非常漂亮。
但是,爸爸妈妈不考虑自己的负担能力,一味地如此消费,又能坚持多久,怎么能不感到压力巨大呢?
俗话说“一个孩子十亩地”,把孩子从呱呱坠地的小婴儿养育成人,要说一点都不辛苦,肯定不现实,但辛苦不等于压力、疲惫。我们见过带孩子累得不行的父母,也见过不少带娃倍感轻松、愉悦的父母。
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爸爸妈妈怎么选。如果爸爸妈妈能剔除那些让育儿生活疲惫不堪的因素,相信养育孩子会变成一段相当愉快、美好、轻松的人生旅程。
篇4:注意!父母的这些行为会害了孩子!
注意!父母的这些行为会害了孩子!
1、父母当着孩子面吵架
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和妈妈都是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当看到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孩子心中会留下永恒的“天塌地陷”般的恐惧记忆。父母如果经常当着孩子面吵架的话,孩子长大后会变得特别胆小,甚至十分内向孤僻,不爱与人交流。
支招:父母之间如果有矛盾,尽量到房间里争吵,或者把孩子支开,不要因为自己的情绪也没有顾虑到孩子们的感受。
2、对孩子说谎
孩子都是最单纯的,他们毫无保留地相信着父母,可要是父母对孩子说谎的话,会染黑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不再去相信父母,同时也给孩子们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会让孩子以后也学会说谎。
支招:父母做不到的事情,一定不要轻易向孩子许诺,要真诚对待孩子,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就可以随便忽悠。
3、带孩子横穿马路
父母带孩子横穿马路,看似是一次不起眼的“冒险”,实际上却让孩子在心里埋下了将来突破一切人间规矩的冲动。孩子长大以后,也会成为一个不守规矩的人。
支招:勿以恶小而为之,横穿马路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做了就是错了,父母千万不要带着孩子做这些事情。
4、对孩子的爱不稳定
有些父母自身情绪起伏很大,因此对孩子总是忽冷忽热,这样会导致的是孩子极不稳定的情绪和性格,从而也就注定了孩子极不稳定的命运。
支招:父母们一定要先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不要将自身的情绪带给孩子。
5、硬让孩子说更喜欢爸爸还是更喜欢妈妈
很多父母都喜欢问宝宝是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其实这种问题毫无意义,就算宝宝真的说出答案来那也不是一件好事。在宝宝心里,爸爸和妈妈都是一样重要的存在,而如果硬要让宝宝回答这个问题,则会让宝宝对父母产生轻重之分。
支招:从小就应该为宝宝树立爸妈是平等的观念
6、对其他的孩子比对自己的孩子好
这种行为看似无私而高尚,实际上是对自己孩子的一种残忍,孩子都渴望得到自己父母的疼爱,而如果父母总是一味疼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对孩子的心灵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支招:父母应该注重宝宝的情绪,懂得疼爱自己的孩子,当然也要适度。
7、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只会夺掉上天赋予孩子的独特权,而且每个孩子都不喜欢与别人比较,父母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比时,孩子心中都会十分厌恶。
支招:就算别人家的孩子再厉害,也不要贬损自己的孩子来夸别人,夸奖别人的孩子,也不要忘了鼓励自己的'孩子。
8、忽视孩子的优点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但是有些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优点,那么孩子就无法向你呈现优点,由此失去的可能是孩子今后人生发展的优势。
支招:父母应该经常从生活中和学习上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这样才能让孩子肯定自己,然后发扬自己的优点。
9、当众批评指责自己的孩子
很多父母性情暴躁,经常当众批评指责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当众批评指责自己的孩子,打击的不仅是孩子的自尊,也可能是其一生的自信心。
支招: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一定要顾及孩子的自尊,将孩子带到一个角落里去批评。
10、父母之间总是不说“谢谢”
很多夫妻认为感情好,就没必要说谢谢了,因此总是什么事情都理所当然,互不谦让,从来不会说一句感谢的话,这样孩子也会认为,这个世界没什么值得感谢的,便会不懂得去感恩。
支招:在家里,父母之间也要注重礼貌,该说谢谢的时候就说谢谢,这样对孩子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写在最后/
父母的行为时刻在影响着孩子们,因此当着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让自己的行为害了孩子。
篇5:「教师E家」父母的这5种行为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甚至抑郁!
「教师E家」父母的这5种行为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甚至抑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教会孩子走路、说话,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家庭教养和生活方式。
中国0-6岁早期教育专家徐小改认为: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它比任何工作都难。
无论你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你都没办法反悔或者“退货”。
随着孩子的长大,很多父母发现他们开始变得内向、自卑起来。
这是困扰许多家长的问题,其实问题的根源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我们做父母的。
作为父母,这几个不经意的行为可能令你的孩子产生挫败感,让他们变得越来越自卑。
1
对孩子期望值过高
家长的高期望主要体现在,希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全才”,最好琴棋书画样样通。
在这样的目标下,家长往往不顾孩子的兴趣和自身的发展规律,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逼孩子去接受。
此时,孩子成了学习的工具,生活中除了学习便没有其他乐趣可言。
如果家长不承认孩子的客观差异性和主观有限性,而是一味地苛求孩子,盲目地要求孩子达到自己的目标。
这必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其丧失学习的乐趣和动力,严重者还会产生各类心理问题,焦虑、强迫、抑郁等。
人生难免有些缺憾,家长常常希望孩子能够具备自己所欠缺的特质,从事自己曾经梦想却未能如愿的事业。
如此一来,孩子的肩上就背负着上一代的梦想,而不是自己想要的。
如果孩子恰好能够如父母所愿,皆大欢喜。
但如果孩子并不想或不能成为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孩子会承受很大的心理负担以及内疚感,父母也会有失落感。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的这一生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人生。
总之,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要以孩子自身作为参照,不要以他人或者自己的想法为出发点。
2
拿孩子与他人比较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几乎所有父母的期望,即使嘴上不说,心里互相比较一下确实在所难免。
拿自家的孩子与别人比,这是公认的应该禁止的`教育方法。
不过,家长这样做也并非不能理解,毕竟孩子是会成长的,他终归还是得和别人比。
因为当今社会本身就充满了无数的竞争,适当的比较会增强孩子的危机意识,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
其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天赋,有着各人不同的性格。
如果父母一心只想着攀比,只看到自己孩子的短处,忽视自己孩子的长处,便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不足。
父母要以身作则,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教会孩子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短处,再加以学习,以长补短,真诚的去赞赏别人。
孩子通过与别人的比较,他们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参照系,确定自己的位置。
这种比较也是认识自我的途径,通过了解自己的优势,最后转化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如果孩子在比较中,经常不满足于自己的位置,但是又暂时不知道怎样超越别人,那么很就容易对那些他们认为“比自己聪明”的小朋友产生嫉妒的心理。
而家长的适当肯定,则是对孩子的最好鼓励。
3
总数落孩子的不是
小时候经常被父母数落或否定的孩子,长大后内心都是自卑的。
尤其是这种数落和否定,将会一直伴随着孩子,很难得以改变。
自尊心会比较脆弱敏感,心里总是自己稍有差池,别人就会看不起自己,没办法理性地去看待问题,对自己说可以。
所以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物质上可以是贫穷,但是在精神上一定要富有。
不然给了孩子吃穿,但却让他成为了一个内心自卑不幸福的人,是多么十分可悲的事。
被父母否定之后,孩子总想得到认可。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讨得父母的欢心,获取重视,只能小心翼翼地压抑自己,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缺少想法,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在成长的阶段,已经习惯了忽视自己的需求,成年后,也会压抑自己的需求,没有主见。
怕失败,总是小心翼翼的做事,所以不敢努力,怕努力依然失败。
4
破坏性地批评孩子
很多家长习惯了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式,他们总认为“不教不成人,棍捧出好人”。
因此常常是批评多于表扬。这实际是消极心态占了上风。
家长总在寻找或注意应该批评的那一面,形成了教育的误区。
破坏性批评本身就是批评者消极心态的表现,是批评者自己各种不如意的消极悄绪在孩子身上的发泄。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破坏性批评时,孩子受到的其实是双重消极影响:
他们一方面直接承受破坏性批评的伤害,另一方面,父母是在做玻坏性批评的示范,使孩子在潜移狱化中学会了这种错误的发泄方式。
让孩子背着受到伤害的“包袱“去奋斗,可想而知孩子面对的难度会有多大!
孩子的心中深深铭刻着这些受到伤害的痛苦记忆,直接导致了他们不敢面对失败、害怕挑战、害怕被拒绝。
性格上变得胆小、懦弱,没有了自信,出现了遇到困难时忧虑,找借口逃避等等消极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5
缺乏对孩子的信任
在孩子成年之前,父母是孩子唯一的社会关系。
所以,父母的信任对孩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可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缺乏信心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即使家长声称对孩子有信心,但实际行动中却充分表现出对孩子没有信心。
因此,不能只在嘴上对孩子有信心,而要表现在行动上。
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的家长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
因为任何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有些孩子成绩上不去,屡遭挫折,心里很压抑。
他们多么希望父母说几句鼓励的话,以减轻心里的负担。
如果家长不理解孩子此时的心情,偏要在孩子身边一遍遍唠叨此事,即使家长的用意是好的,但招来的却是孩子对家长的反感。
而且因此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自卑、怯懦、缺乏进取的勇气,甚至厌学。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信任,即便孩子遇到了困难,他们也能够充满自信。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把困难转化为促进自己努力进取的动力。
【为什么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相信自己?】相关文章:
2.孩子父母感谢信
5.父母与孩子作文
6.失去父母的孩子
7.父母和孩子谚语
10.父母话影响孩子一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