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为你好”式父母,孩子最命苦!

“为你好”式父母,孩子最命苦!

2024-01-04 08:00:5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eaw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为你好”式父母,孩子最命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为你好”式父母,孩子最命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你好”式父母,孩子最命苦!

篇1:“为你好”式父母,孩子最命苦!

最糟糕父母往往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却肆无忌惮的伤害着孩子。他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我们却当了真,他们一边打压你,一边问你为什么不自信?剪断了我们的翅膀,却怪我们不会飞翔。那些说着“为你好”的家长赶紧住手,还孩子一个属于自己应该有的童年!

父母总有一个奇怪的'逻辑:都是为你好!

“我经常打你

我经常骂你笨

我让你疯狂写作业

我逼你每天早上六点起来早读(这里指代一切孩子不喜欢且反感的东西)

……”

如果你反驳了,后面会有一个配套句式:

我都是为了你好!要不是为你好,我早就……(此处省略一千字)

这种时候,天下的父母都出奇的一样,为了你好,所以替你做决定。

篇2:“为你好”式父母,孩子最命苦!

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医学专家说:现在的父母,很多具高学历,很聪明、能力很好,却把力气花在管小孩上,很悲惨。

有一个儿童这样形容自己:犹如笼中鸟,虽然笼子会移动,但也只是换地方被关。但他的母亲不只坚持小孩要留在才艺资优班,继续无止境的练习,放学后还安排他再到各式补习班上课。

强势的父母,认为自己的价值体系是最好的,他们订下标准让人活在里面,而不是人活着,这类父母有些共同的特质:担心、焦虑、害怕、不安全感、很好面子。

教育子女不等于控制孩子!

有时候,父母最大的问题就是认为孩子是私有财产,不承认孩子的自由意志,也不承认孩子和父母间应该拥有一定界限,只需无条件服从便天下大吉。

他们给子女设定一个既定框架,只允许孩子在这个范围内活动,一旦超出,他们就会焦虑,愤怒,想要控制、改变。很多子女缺乏抗争的勇气,就只能屈服,而屈服的代价,就是牺牲自我。

别逼孩子用反叛证明自己活着!

为了证明自己活着,强势教养下的小孩,容易反叛,甚至长大后走上暴力或酗酒之途。

家长年纪轻轻便得自立,后来也事业有成,不知不觉对孩子的要求极高,且多用责骂方式表达。孩子极度的压抑说不出口,转而把所有的不满,化为拳打脚踢、欺负同学。

幸好家长意识到问题严重,寻求谘商协助,才化解亲子间紧张的关系,以及孩子的暴力行为。

高压教养下的小孩还有另一种可能,表面不做任何反应,私底下却偷偷摸摸操作,甚至鬼鬼祟祟。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那是孩子的人生啊,不是你的。更何况,你所谓的“完美人生”,你能保证那就是孩子眼中的完美吗?

生养是一回事儿,教育是另一回事儿。说到底,孩子的人生该他自己来掌控!让孩子有能力过上他想过的人生,这才是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

篇3:孩子最反感的父母行为

孩子最反感的父母行为

1、孩子们普遍反感的做法——唠叨

说到对父母的反感和不满,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唠叨。孩子们是如此反感唠叨,而父母却喜往往欢唠叨,可以说矛盾突出。那么,为什么大多数父母都爱唠叨,而孩子又这么反感唠叨呢?

父母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总希望孩子事事顺自己的心愿,若有不顺心就不停地说教,翻来覆去,便成了唠叨。父母唠叨一般总是指责的多,批评的多,报怨的多,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孩子当然不爱听,甚至会感到厌烦。

找出了问题的根源后,我们做家长的就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把握孩子的心理状态,学会尊重孩子,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提醒,不要大事小事都喋喋不休唠叨个不停,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谈话指导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易于被孩子接受,才是有效果的教育。

2、脾气暴躁,不问是非,逮住就骂

这种情况虽不是普遍现象,却排在了第二位,足见孩子们对父母粗暴态度的反感。

孩子是如此不喜欢脾气暴躁、方法简单的家长。所以,为了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也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长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尽量克制自己、提醒自己,不要为一丁点小事大动肝火,更不要拿孩子作为发火的对象。当孩子需要提醒、需要教育的时候,家长也要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千万不要简单粗暴,不然效果会适得其反。

3、动不动就埋怨、指责,爱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这似乎是大部分家长所共有的毛病。由于他们对孩子期望值太高,因而对孩子过于苛刻。当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有差距时,就埋怨、指责孩子。

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全班或者全年级甚至全校、全世界最优秀的。他们对于孩子的表现,这也不合心,那也不满意;而且老拿别人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做比较,其目的当然是为了激励孩子,但是他们恰恰忘了这样做不仅引起孩子的反感,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而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孩子成长带来严重的心理阴影。因为你老是说他这也不如人,那也比人差,孩子听惯了负面的评价,他哪里还有自信心,哪里还有成功的欲望?

所以,要给孩子自信、给孩子追求成功的欲望,家长就必须克服埋怨、指责和拿其他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缺点比较的坏习惯,对孩子多一些正面的指导和评价。这样才能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采取命令式,不通情达理,过分限制自由

这样的家长虽然也不是多数,但还排在了第四位,由此可见孩子渴望理解、追求平等、追求个性的愿望之强烈。

所以,对待孩子不要太严厉、太细、管理太多,也不要简单粗暴,要充分尊重孩子,少采取命令式,多一些协商,让孩子在平等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

5、除了学习别的都不关心,滥报各种辅导班

这似乎是所有家长的共性。他们只盯着孩子的作业本和成绩单,他们只要求孩子成绩好,除此之外一切的事情都可以忽略,都可以不要。而且为了孩子能够出众、拔尖、多才多艺,他们还给孩子报了许多的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也不管孩子到底喜不喜欢、有没有特长、有没有兴趣。

在此,我要提醒家长注意,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让孩子产生反感,这样的教育方法是注定要失败的。

6、脏话连篇、爱瞎吹,穿着不得体

这种类型的家长虽然只是少数,但也是孩子所反感的。

记得一次开家长会,一个女学生的妈妈邋里邋遢就来了。和其他打扮得体的父母相比,他的孩子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回家后就和妈妈大发脾气,并且要求妈妈以后再也不要到学校去找自己。还有一次我到一个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当着孩子的面,他的爸爸口若悬河,云山雾海地说了许多,而且时不时带着脏字,搞得孩子很尴尬。第二天,这个学生来找我,为他爸爸的瞎吹和不文明表示道歉。

我从教20多年,期间接触了许许多多的家长,大多数家长都比较文雅、谦虚、得体,但也有少数家长,真的有失体统。有的大大咧咧不说,一开口就带脏字,而且脏话连篇,他自己倒不觉得,但是听他说话的人却觉得别扭。也有一部分家长,特别爱瞎吹,和谁说话都云里雾里的,根本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少数家长,不注意自己的仪表,穿着打扮太不讲究、太过随便、邋里邋遢。孩子摊上这样的家长,自然会觉得丢脸。因此这就值得我们所有的家长注意。

以上种种是孩子们最反感家长的几种做法。除此之外,当然还有许多,比如不相信孩子、不能正确评价孩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或者放任自流等。我们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就得改进我们的教育方法,以孩子们乐意接受的方式去进行家庭教育。千万不要用孩子们反感的方法去对待他们。

篇4:最糟糕的父母,永远在“为了孩子”

最糟糕的父母,永远在“为了孩子”

文 /卢璐

留学的时候,有次过节,几个人凑在一起包饺子。有人包着包着就哭了,说“想家,想爸妈”。当时有个访问学者,比我们年长几岁,一直没说话。

包完了,吃完了,连案板都洗干净了,做东的女生沏一壶浓茶,我们围炉夜话。凌晨的时候,一直没有太讲话的学者突然开口,给我们讲了他的童年。

从他能记事开始,他就记得父母吵架,砸锅砸碗地吵。他有一个姐姐,父母一吵架,他和姐姐就躲到桌子底下,两个人抱的紧紧地,蜷成一团。吵架的结尾,总是父亲摔门走了,母亲坐在一地残渣里,嚎啕大哭。

小时候,他们会爬出来,爬到母亲怀里,三个人一起哭,母亲总是边哭边说:“要不是为了你们,我就离婚。”大一点以后,他们会把屋子打扫干净,给哭得已经出不了声的母亲,递个热毛巾,再递杯温水。

他在家里的时候,总是无缘无故的觉得冷,背上起寒毛的诡异。他们永远都需要小心翼翼,提心吊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火山会爆发,又是一场灾难来临。

姐姐进入青春期之后,变得叛逆而爆裂,简直就是暴戾父亲的翻版。从初中开始就和学校的混混儿在一起。画浓妆,烫爆炸头,嚼着口香糖,逃课不回家。

姐姐高二的时候,有一天他放学回家,姐姐破天荒的在家里,眼睛哭得像桃子。他问姐姐哭什么,姐姐不肯说。

第二天放学,姐姐面若白纸地躺在床上。晚餐的时候,母亲板着脸,却端出了满满一大碗鸡汤。他想喝,母亲不许只给姐姐喝,他觉得委屈极了。

又过了几个星期,姐姐办了休学手续,离开了家,去南方打工。从此他一个人生活在如“活死人墓”的家里,面对着愁眉不展的母亲,度日如年。

他长得很快,高一的时候,已经比父亲还高了。有一次,因为菜咸了,父亲又开始摔盘子。他突然出手制服了父亲。他把父亲双手反背,顶在地上,母亲惊恐地跪在他们旁边,使劲地拉他的手臂。

他是从小被吓大的孩子,向来内向胆小,寡言少语。这一次,他像是一头被逼疯了急红眼的狮子,声嘶力竭地质问:“你们为什么不离婚?你们为什么不离婚?你们为什么不离婚?”

满脸是泪的母亲说:“都是为了你们,为了让你们有个家。”

那天摔门而去的是他。他躲在门口的树影里,坐到天亮。他发誓要离开这个家。

他知道,在这个讲究实力的时代,没有学历没有经验,寸步难行。他拼命地学习,从一个学渣变成了一个学霸。

考大学的时候,他是按照地名填志愿,只要能让他离开,越远越好。他考进一所几千公里外的大学。大学四年,他以路远为借口,没有回过家。

从电话里他知道,父母还在吵架。这次他用成人的姿态说:“我自己可以独立了,不要再拿我做借口,你们想离赶快离。”

他在大学里拼命的融入,非常努力和刻意的充实自己;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积极打工实习。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毕业的时候,他留校任职。

原生家庭对人的伤害最可怕的一点是,时光已逝,没有机会治愈。当然,如果本人有很大的改变欲望,结果总比一味地悲伤更积极。

因为他受过高等教育,他知道自己心有顽疾,他读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籍,期望可以改变自己。

在他强烈的改变欲望的驱使下,他谈过恋爱,他甚至说服了自己巨大的恐惧心理,结了婚有了孩子。他按照书上写的那样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可是他一直不明白什么是爱?

每当说到爱,他仿佛就陷入了一个浓雾的山中,周围一切都好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却又迷迷茫茫,完全看不清晰。

然而他姐姐的人生却被彻底摧毁了。

大了以后,他早就明白,姐姐是因为堕胎去了南方打工。到了南方,姐姐的生活基本是这样的,遇到爱情,堕胎,被抛弃;再遇到爱情,又堕胎,又被抛弃……

在堕到不能再堕的时候,把孩子生下来,然后母子都被抛弃了。姐姐把孩子带回家,扔给母亲,不知道去了哪里。

他的父母居然没有离婚,老了之后,精力减弱,架也吵得比以前少些,偶然还能平平静静的一起做个晚餐。

他一点也不为父母高兴,反而气愤无比。他无法说服自己,原谅自己的父母。口口声声的为了孩子,却让孩子活在生不如死的地狱里,这是自私是伤害,不是爱!

他是七零后,生在一个偏僻四线城市里。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城市,离婚是很稀少的事情。他们住的国企筒子楼里,两口子吵架,甚至大打出手,都是常事。只要不吵出人命,都是婚内问题。可是离婚却是一个浮到面上,让大家都尴尬的事实。

很多次,他试图用成年人的眼光去分析父母的婚姻。他认为父母不离婚,更大的成分是为了他们自己。

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的软弱,为了自己的无力,为了自己的不敢担当,为了自己的自暴自弃。

孩子变成一块无辜的遮羞布,用来挡住自己心中,那些连自己也不敢面对的龌蹉和软弱。孩子变成了莫须有的替罪羊,用来承担父母本身不敢面对的责任。怨别人总比怨自己,更容易!

“人”字之所以难写,就是因为一撇一捺,一左一右,要站起来。

“大”字之所以更难写,就是不仅仅要站起来,还要自己能够把自己的责任扛起来。

“小”字的胳膊是溜下去的,因为老祖宗早就明白,找一个借口,把责任转移,是小,是担当不起来。

事实上,更可悲的是,他根本不是个特例。

这个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父母,每天每日都在口口声声的说:“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我忍着不离婚!

为了孩子,我拼命去工作!

为了孩子,我咬着牙攒钱!

为了孩子,我低着头受委屈!

……

为了增加效果,还会盘腿抹着泪说:“当年就是为了你,我吃了多少苦,我受了多少罪,我失去多少机会,都是为了你!”

说一句“为了孩子”,是这么容易,这么顺口,冠冕堂皇,衣冠禽兽。

曾经孩子们问过我:“妈妈,你为什么不上班啊?去上班就可以天天穿漂亮衣服,高跟鞋啦?”

我话赶话,出口就说:“妈妈不上班是为了你们啊?要不你们怎么办?”

说完我不禁汗颜。我把孩子重新叫到身边,我给她们说:“妈妈,不上班。是因为爸爸和妈妈商量好,我们决定在你们小时候,妈妈不上班。”

奉献是一种毁灭式的自我牺牲,压力山大。孩子们个个是鬼马小精灵,什么都知道,只是说不出来,而已。

在21世纪的今天,避孕方式普及。要孩子成为了一个选择而不是一个必须。

可是作为一个成人,不能够担负自己的选择,张口为了孩子,让孩子担负你的选择,让孩子担负你的责任,让孩子从心里骨子里,觉得亏欠了你,因为你蜡炬成灰的为他们奉献了自己,这才是天下最最可怕的父母。

养一个孩子,仅仅需要大概到。在人类寿命预期能活七八十年的时代,在有孩子之前,和有孩子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崎岖蜿蜒。

孩子,我爱你,我愿意倾尽全力,但是这绝对不是为了你。

因为“我爱你”,主语是我,不是你。

篇5:父母最容易误解孩子的四大行为

父母最容易误解孩子的四大行为

1、发呆就是有问题

小案例:妈妈发现玮玮有时会自己摊坐在沙发什么都不做,妈妈问他在做什么,他支支吾吾不知道说什么,有几次妈妈还看见玮玮他自言自语,妈妈担心玮玮这些行为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孩子会发呆或许是因为他刚玩得太累了,在稍微地休息一下;或许是孩子在思考问题;或者在心理独白。有时候孩子会自言自语,这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这是孩子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内部语言,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必经过程。

如果你发现孩子在发呆,尽可能不要打扰他,让他有独处的时间和环境。其实孩子的学习也需要思考和沉淀的时间,发呆的时候正好能让孩子“安静”下来。家长可以在远处忙自己的事,不要过度去关注他,让他自己玩玩具,自己思考,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家长就不要轻易地去打扰他了!

2、追求完美是笨

小案例:妈妈发现玲玲每次把玩具收进柜子里的时候,玩具的边缘要和柜子的边角对得整整齐齐。有次奶奶帮玲玲收拾玩具,摆放整齐以后玲玲说“不是这样子的”然后又重新自己收拾一遍。

每个孩子都有着他自己的完美主义,有时候孩子的这些行为在父母看来真是吃力不讨好,孩子这样是笨笨吗?其实孩子不断地重复做这些琐事是因为他有着自己的'规则秩序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完美敏感期”。

这是时期的孩子做事情讲究完整性,他们认为事情就该这样做的,如果家长插手或者影响到他原先的计划,他不仅会感到纠结,而且会不厌其烦地再做一次。这是他们从初步建立计划做事的意识,到掌握较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过渡。

在这个阶段看,家长应多给孩子耐心和宽容,如果他有着自己的规则,就任由他自己完成,尽量不要催促他或者骂他这样做很傻。家长可以多给孩子的行为一些指引,也多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在行为上有着一定的规则,其实也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哦。

3、实施破坏就是错

小案例:小明是十足的捣蛋鬼,家里的东西在他手里很容易就被破坏,把玩具拆得七零八落,把妈妈的化妆品弄得满桌都是……妈妈每次为他的捣蛋行为“擦屁股”,有几次终于忍不住骂了他一顿。

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孩子创造力其实蕴藏在他的“捣蛋”行为中,这些行为并不只是孩子单纯的娱乐,其实也是他用一些奇妙独特的方式去探索了解这个世界。在成人看来他的这些捣蛋行为不顾后果,单纯只是为了娱乐自己,而实际上孩子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

所以家长不要粗暴阻止孩子的破坏行为,而是有意识地引导他。让他合理捣蛋。家长放手让孩子去冒险创新。如果孩子喜欢乱涂鸦,家长可以适当地给孩子的绘画给予一些指导,比如以圆形为基础,任意添画各种小动物;以鱼的轮廓为前提,运用各种线条、图形进行装饰。

让孩子在活动中开阔思路,鼓励他积极创新。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尝试去引导他们思考,鼓励他们动手动脑去寻找答案。家长要保护孩子最原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动给孩子创造更多想象的空间哟!

4、粘父母就是不会自理

小案例:珠珠爸爸很看重培养女儿的自理独立性,所以在珠珠很小的时候就让珠珠自己穿衣、吃饭,不让妈妈帮她的忙。尽管如此,珠珠还是很粘妈妈,妈妈到那里她都像个小跟屁虫那样。爸爸觉得妈妈纵容了孩子的依赖,不利于独立性培养。

粘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他们从对父母的依恋中感受亲情,认识世界。而且自理与依恋父母并不矛盾,尽管孩子很喜欢和爸妈呆在一起,这样的孩子也不一定不独立自理。所以如果家长想要培养孩子独立,不必刻意疏远孩子,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没有安全感而影响人格的建立。

如果家长想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以用些小巧思。比如给孩子买娃娃换装的玩具,多给娃娃准备几套衣服,系扣子的、拉拉链的、直接过头的衣服等,妈妈根据孩子的能力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一些“穿衣任务”。孩子刚学会自己拿勺子吃饭,自己穿衣穿鞋子,或许动作笨拙也经常出错,这时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不要因为他的动作慢和错误就抢着要帮他完成。

【“为你好”式父母,孩子最命苦!】相关文章:

1.孩子父母感谢信

2.孩子十岁父母答谢词

3.父母与孩子作文

4.失去父母的孩子

5.父母和孩子谚语

6.最伤感式毕业赠言

7.父母最伟大作文

8.做父母的最不该让孩子缺乏界限感

9.陌生人的“为你好”作文

10.正确对待“为你好”作文800字

下载word文档
《“为你好”式父母,孩子最命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