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的随笔:远方有一条河
“jiaomeij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峥嵘岁月的随笔:远方有一条河,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峥嵘岁月的随笔:远方有一条河,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峥嵘岁月的随笔:远方有一条河
年少时,我离开了父母,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求学。父母把我托付给当地他们的一个朋友的亲戚。她是一个慈祥的老人,在当地有很高的声誉。她的爱人牺牲于战争年代,她膝下没有儿女,却抚养了几个烈士的遗孤。我时常感念她——谨以这篇原创,献给远方的她和像她一样可敬的人,献给那些可歌可泣的为共和国旗帜留下血染风采的人。——题记
深秋的一天,她在村外的河边送走了自己的爱人,他们新婚不到一个月。
秋日的天空湛蓝高远,河水泛着细细的波纹,宽阔的河面蓝得像天一样澄澈。
“我一定会回来的,”爱人笑着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他走了,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走了,不知开拔到什么地方去了。他没有告诉她,她也没有追问。她清楚地知道什么叫组织什么是纪律。她留在村子里开展工作。繁忙之余,他占据了她全部的思念。过了一段时日,她惊喜地发现,自己的身体内已经孕育了一个小生命。她的心激动得颤栗了!哦,如果他知道了,该多么欢悦。她是多么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呀!可是他在哪里呢?
得不到爱人的消息,她心中不无担忧。腹中的小生命带来的快慰和期待以及对他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她唯有拚命地工作,才能冲淡那种喜忧参半的煎熬。她不分昼夜地带领乡亲们缝衣制鞋,积粮筹药,运送物资,他们是那些冲锋陷阵的将士们坚强的后盾。
爱人走后两个多月的一天黄昏,她奉命率民兵赶赴村外的河边架一座临时的“桥”,增援一支开赴前线攻打县城的部队。他们赶到时天已经黑了。敌人把原来的桥炸毁了。冬日的寒风中,湍急的河水翻着白浪。时间紧迫,他们必须立即行动。来不及喘息歇口气,民兵们纷纷跃入急流,用木梯、门板搭起了一座“人桥”。渡河的战士们迅速过桥。
天冷,人乏,冲力大,“人桥”在河面上摇晃沉浮。她也跳进了冰冷的河水中,和大伙儿一起支撑“桥面”。她觉得身体在水流中变轻了,似要随水漂去。她咬紧牙关立定在水中,双手使劲抓着肩上的木梯。过桥的战士踩着了她的手,她的肩,她的头,疼得她眼冒金星,她坚忍着。
渐渐地,她觉得体力透支,身子在冰冷的水中已失去了知觉。回望岸这边,火把点点,部队还未全通过。
突然,她远远地看见了自己日思夜想的爱人。他手举火把,正指挥战士们火速过桥。火光映着他刚毅的脸庞。她在心中喊着他的名字,口中却已无力喊出声了。既使喊得出,在那紧急忙乱嘈杂的关头,他又岂能听见?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泪珠一串串滚落进了冰冷的河中。她在心中一遍遍地狂喊着他的名字……渐渐地,她什么也不知道了……
春去秋来,寒暑交替,多少年过去了。然而,当年那个冬夜里,她心中那份激荡汹涌悲壮的感觉,仍一遍遍触碰着她的灵魂深处。当时河上那惊鸿般的一瞥,成了她脑海中铭心刻骨的记忆。
在那刺骨的河水中,她腹中的孩子——只有她一个人感知过的那个小小的微弱的生命夭折了。昏厥了二天二夜的她醒来后哭得肝肠寸断!几天之后,她又惊闻爱人在攻城战斗中殉难的噩耗,她哭得几次昏死过去……
在以后的日子里,她无数遍行走在那条宽阔的河边。河水不改容颜,每天不停地流淌着,洗濯着萦绕在她心头的记忆,越洗越新,越来越清晰。
她一次次地回忆着他在她的耳边说:“我一定会回来的。”这话虽然已成了一个现实中永远无法兑现的约定,但是她常在心里对他说:“我爱的人,你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因为你一直都住在我心里,任何力量都不能把我们分开!”
她一生的泪都在当时那段最悲痛的日子里流尽了!即便若干年后,在史无前例的政治浩劫中,她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也没有再哭过。诀别时他那一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以及他脸上阳光般明朗温暖的笑容,支撑着她度过了那场长达十年的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坚强地挺过了一次次折磨与屈辱。
她经常给和平年代长大的孩子们讲述峥嵘岁月里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她这一生虽然没有自己的孩子,却把别人的几个孩子抚养成人,那几个孩子的父母和她的爱人一样,牺牲在那场渡河之战中……
本文作者:洪瑛(微信公众号:南湖文学)
篇2:你有远方你有诗吗美文随笔
你有远方你有诗吗美文随笔
出行是一种能力。
我说的能力并非是指经济能力、身体能力、抑或时间能力。假如以此为标准,现今能力强的人很多,综合能力最强的恐怕当属退休老头老太一族,他们才是有钱又有闲的阶层。
事实并非如此,我指的是从中取乐的能力。有钱有闲并不一定有乐趣。
我的朋友,跟着同事去韩国,兜转了一圈后又回到宾馆,他说:“没意思,房子不如上海的气派,大街还是北京的宽阔,人不比我们漂亮,食物还是我们那里好吃。”他足足看了5天的电视。
在西安的兵马俑博物馆里,我听到旁边的几个老太太说:“不就几个泥人,有什么看头。”她们早早地撤退了,在外边的大树下剥起了石榴。
一批朋友自驾去黄山,到了山脚下,他们拿出了扑克牌,对我们说:“我们在这里等你们。”
扑向远方的人很多,获得诗意的甚少。
没有出去时想出去,待到出去了,又急着要回来。一来一回,犹如经历一场苦战。被问起时,喃喃不知所云,问急了,他们的口气通常是:“没意思!”
穷乡僻壤没意思,小山小水没意思,名山大河没意思,异国异地也是没意思。台湾是“房子很破”,香港是“大街很窄”,美国英国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到外面走,真不如在家里打牌搓麻将。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旅行沦为了鸡肋。
我也见过许多热爱旅行之人。他们尘满面,心如火。
我大伯,一年中必有一次去国外,走了好多年,走到他老伴走不动,他一个人走,走到八十多岁,他也走不动了,就在家门口走。他的脚步一直没停下。
作家野夫,他在他的`文章中透露,他把大把的时间挥霍在路上,每年不少于二万里的自驾行程。
苏东坡是一爱旅行之人,这是我从《石钟山记》中断定的,一个不爱旅游之人,是不会为着一个迷团、推敲一种声音而夜访悬壁,惊悚无限,可也乐趣无穷。
同是向着远方,收获到的很不同。
出行为什么?为获取知识,为开阔眼界,为愉悦身心,为磨炼意志……,不同之人,各抱目的,一个人从中得到的越多,旅游带来的意义就越大,他就越能快乐。
但是快乐要靠你自身去汲取,乐趣就像山中的清泉,有人啜到一小口,有人取到一小碗,而有人拎了一大桶。
远方美不美,取决于自身能力。
对于苏东坡来说,石钟山这样的小景都能让他趣味盎然。
但是对于我舅妈,西湖这样的胜景亦不过如此。我的农妇舅妈,想了一辈子的西湖天堂。最近终于如愿以偿,她的梦想实现了,可也破灭了:“不就一个湖,不比我们家前面的水库大多少,水还是我们这里的清,早知如此就不去。”
这是一个老妇对人间天堂的评价。我们不能怪她有眼无珠,更不能怪她眼界太高。熟悉之处无风景。在江浙,西湖这样的山水不说俯拾即是,但也绝非一地。对一个浸泡于这样景色里长大的妇人,肯定是不以为奇。
最主要的是,老妇的眼里没有山水之外的东西。她看不到断桥美丽的传说,看不到苏小小款款于陌上的油壁车,看不到孤山脚下的梅妻鹤子,更不会涌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句,也不会发出“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感喟。西湖之美,又哪里能离开这些?她又怎能领略?
名山大川当前无动于衷,小花小草却成景。关键在于人的感知。一个人的感知能力越强,欣赏能力也就越强。
一般来说,知识储备丰富者要比大老粗更能体会到乐趣,文青要比理工男更能够审美,精心准备者要比没有做过准备的更能体会意义。因为他们的思维更活跃,想像力更丰富,眼光更敏锐,捕获到的东西更多。
他们的目光不仅仅放在景物风貌上,不会以为这是构成旅行的全部趣味,不会没有视觉上的冲击,便觉得索然无味。世界上没有太多的奇景让人叹为观止。九寨沟、张家界、海南岛、呼伦贝尔等天然景观,足以让国内同类景色相形失色,北上广一线都市的繁华让绝大多数城市甚至是国际名城黯然无光。但是,其它地方末必就是不足观。
外部的景观,只是构成旅游的一个维度,还是比较浅显的维度。那些毫不足奇的房子后面的制度、没有生趣的泥人背后的历史、了无新意的街巷里面的文化、质朴无华的土著包裹的文明……,才是一个地方最为动人、最为深刻、最为精华的部分。深知这一点的人,方能感到乐趣。
我知道一个叫廖信忠的台湾青年作家,他每到一个城市,必然要造访菜市场,对于他,这是一个不能放过的大景点,那里可以让他感知当地市民的人间烟火。
我知道一对叫林达的旅美华人夫妇,他们出去一次,就收获一堆。到了法国,他们不仅留连于巴黎圣母院,还涉足人迹罕至的乡村教堂。回来后,写了一本书《带一书到巴黎》,非常畅销。
旅游不光是看山水风光,建筑风格、宗教活动都是景。书店要去逛逛,酒巴应去泡泡,小巷可以去窜窜,美食小吃更是不容错过。这样的远方,才可以是一首诗。
出行的真正倦怠,是内心的枯燥,识见的乏味。
要想摆脱它,我们不妨借鉴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的做法。德鲁·福斯特每年都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这是她对自己的一个要求,也是从小开始的一个规划。
她说:“每到一个陌生国家之前,我们都会进行长达一周的培训,其中包括语言、文化、当地的情况和技巧。”
她说:“用学习的方式来旅行已成为一种传统,而它的意义在于自己的成长。”
旅游之乐,不仅要备钱、备衣服,更要多备一些知识,多备一些好奇心。
篇3:与民谣相伴,有诗和远方杂文随笔
与民谣相伴,有诗和远方杂文随笔
云南:
自在,在午后春笋的下午,天空格外湛蓝,没有一丝云彩,很蓝很蓝噢。
自在,听着民谣 ,在云南,泡着素茶,淡淡茶香随风飘散,打开落地窗春风和绪的吹来,多么惬意噢。
民谣,去年听赵雷的《成都》,还知道有这么一种曲风的歌。随手打开旁的家庭影院音响,一人点上烟,把声调到不大不小的时候那感觉出来了,不像其他类型歌,摇滚类,金属之间的咚呛声,那样激进,迸发。在这样环境中听那样完全是有歃**
听到民谣后,心就感到慢慢地静了,心随着它去远方,也就有了诗和远方在精神上的一种表现。从另外一方面说:民谣当中也有一种孤独,就如:我有故事,你有酒吗?民谣也侧面表现出来,如没有故事的人,是听不出当中的味道。民谣是属于孤独的人,为什么说了,《画》.《成都》.《理想》.《南方姑娘》,这些都是民谣里的,都有书写自己的。在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来说就是颓废表现,用前段流行语,也叫佛系吧。管他的佛系也好,颓废也罢。这就是民谣的“江山自有人才出,独领风骚数百年”? 。
民谣多元化地看,不是除了黑就是白。民谣是属于孤独的,它不是大众化的,也大众不了。在浮躁的'社会中听一听,静一静。也不是去听佛教卍,大悲咒。它是独有的,不是励志,不是心灵鸡汤会让你满鞋复活,当中有种淡淡的忧伤,莫名的孤独。和《水手》的调有些重合,又不属于。当忙完了一天的生活工作后,民谣的旋律响起,会好睡觉,也让自己想起种种 还有在地铁口,隧道,广场处也会有唱民谣的,有很多驻唱歌手,有出名的了,也有正在打拼的。听的有老人,小孩,有故事的比较多吧。旭日阳刚当初也在唱,但不是唱民谣火的,是属另一种,这儿也不是说民谣多么**?
大家想在云南偶遇,如有条件我更想的是在云南听民谣,更好地感受心中诗和远方,在民宿。那边的驻唱歌手会更多吧,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来去匆匆,更好感受诗和远方都被打乱。
篇4:檐下有诗,远方有你杂文随笔
檐下有诗,远方有你杂文随笔
在所居的任何地方,总能找到诗意的存在,在心安的地方,总能感受生活的气息,在遥远的江湖,总有我渴望的东西。
都走了,离开熟悉的檐,离开熟悉的人,走到不知道是何处的未来。
姐带未来姐夫回家过年后随姐夫离开这个城市,我曾和她说,我不在这没关系的,你和姐夫在这奋斗,在这过得很幸福,我也会很幸福的,这番话是在我大三那一年说的,那一年我的心仍装着梦。我和姐说,我脑海里一直有个画面,我会活得很忙碌,但也很充实,朝九晚五,夜里下班看着喧哗的城市,但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画面里缺了什么。我以为姐会一直在这个城市,所以我和她说这些话,但她也走了。
C回惠州了,她在广州中山那样兜兜转转,最后她随着她的心去惠州,曾经在我短暂的时间里,她的'烦恼故事和我的烦恼故事相碰,但后来发现,她的烦恼已经不再是烦恼,你会看到她的笑容依旧纯洁可爱。
Z很少向我诉及烦恼,她在我心里如诗般存在,她会回来,但不知道是何时,她回学校了,很可惜,我明天没办法参加她的毕业照。
有一种默契叫不言而喻,一句话一个表情,甚至什么都不说都知道对方发生了,这就是H与我的关系,两个只会吵架的人才有的默契,可惜我不知道她未来选择哪,我只知道此刻她变成我的小师妹,成了大三的人儿,我们从不曾联系,但从不曾抛弃彼此。
还有好多的人想说,但不想写下去了。
都走了,都从我身边离开了。
该留的人都走,该走的人仍走,他们知道他们会在想去的城市里苟活,或许有的人会带着疲惫的身回来,或许有的人如我,带着所有的诗意走到各处,我连离开的勇气都没有,怎么走。
我的檐下是世俗,我的远方是你。
【峥嵘岁月的随笔:远方有一条河】相关文章:
1.河湟随笔 育德
2.有梦才有远方作文
4.峥嵘岁月-峥嵘岁月的故事-峥嵘岁月的寓意-峥嵘岁月的意思
10.有一次沉思随笔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