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有趣的历史的文化故事500字

有趣的历史的文化故事500字

2024-02-06 08:27: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狼不吃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有趣的历史的文化故事500字,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有趣的历史的文化故事500字,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有趣的历史的文化故事500字

篇1:有趣的历史文化故事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领域扩大,商人十分活跃,逐渐形成了一些商帮。龙游商帮是中国传统“十大商帮”之一,主要经营珠宝业、垦拓业、造纸业和印书业等。明崇祯年间,龙游商人傅家来到北京城开了一家傅立宗纸号,专卖各种纸张。他为人和气,诚实守信,生意如日中天。

傅家的生意一兴旺,可苦了晋商卢无运。卢无运开的纸号就在傅家对面,不知什么原因整天无人问津。这可急坏了卢无运,他开始想方设法打探傅家生意兴旺的缘由。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打听到傅家有一个祖传的茶碗,每逢初一和十五,傅家都会设香案,祭祀一番,祈求那个宝贝保佑他们傅家生意兴旺。据说那个碗是宋仁宗的爱妃西宫娘娘喝茶用的。卢无运认为傅家生意兴旺与那个碗有很大关系,便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把那宝碗弄到手。

一天傍晚,卢无运带着随从前去拜会傅家来。双方见面后分宾主坐下,卢无运先是恭贺傅家生意兴隆,接着才委婉地说出了来意,表示愿意出黄金千两购买傅家的传家之宝。傅家来听后哈哈笑道:“卢兄,我要那么多金银财宝干啥?家父临终前一再叮嘱我,传家宝不能丢也不能卖啊。”卢无运见自己出千两黄金,傅家来都不肯卖那茶碗,更加确信那茶碗是珍贵之物,越发地想要了。他让随从打开随身带来的礼品箱,从里面拿出一个彩色的瓶子递给傅家来,说:“这是唐太宗年间的粉彩蝠桃纹橄榄瓶,这种粉彩瓷器代表了整个唐代粉彩的制作水平,瓷器瓶体上画有粉彩八桃二蝠。桃子象征‘长寿’,而蝠是‘福’的谐音。这种瓷器是帝王后妃祝寿用的,存世的只有这件,堪称绝世宝瓶。我拿它和你交换,你意下如何?”傅家来把瓶子放在手中把玩了一下,说:“这瓶子果然是罕见的宝贝,比我的传家宝贵重多了。可惜我对收藏古董没有兴趣,所以还请卢兄收回。传家宝是家父留给我的唯一念想,我不卖也不换。”卢无运在傅家碰了一鼻子灰,气得扭头就走,连告别的话也懒得说了。

卢无运回到家,越想越生气,发誓一定要得到那个茶碗。他店里有个伙计叫李汉三,此人生得獐头鼠目,背驼腰弯,但却一肚子花花肠子。他见卢无运气得脸红脖子粗,就上前献计说:“老板,我师兄有一身绝技,可助你得到宝碗。”卢无运大喜,当场拍板说:“如能弄到宝碗,赏白银百两。”李汉三一听,乐得屁颠屁颠地找他师兄去了。

李汉三的师兄叫妙手空空,学的是偷盗之术,提起他,黑白两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说,他曾立下一誓,哪家的东西他若是偷不到,就终生给那家人当奴仆。

妙手空空在江湖上人称“神偷”,在偷东西前会先知会对方一声。这不,他就先给傅家下了一道帖子,夸下海口说三日之内必把宝碗偷到手。傅家来也听说过妙手空空的大名,接到帖子后不敢大意,立即加强了家里的防守,接下来几天都自己抱着宝碗坐在客厅里。

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也没动静,第三天三更时分,厨房突然失火了,傅家上下惊慌失措,撒腿就跑去厨房救火。傅家来大喝一声:“都别动,那是贼子惯用的‘声东击西’之术,反正厨房也没啥贵重东西,烧了就烧了吧!”在傅家来的指挥下,大家眼睁睁地看着厨房在火光中化为灰烬。这边还没燃尽,那边又有人喊:“不好了,夫人房里也着火了!”傅家来大吃一惊,正犹豫着要不要赶往夫人那边时,却见夫人衣衫不整地跑了过来。傅家来见贼子接二连三地放火,气得火冒三丈,把手中的宝碗往夫人手中一放,说:“夫人,你就在这里待着,哪儿也别去,我去抓贼。”说完飞身就向着火的房间跑去,刚跑到门口,却见夫人正站在房外指挥大家灭火,傅家来顿时醒悟过来,刚才那个夫人是贼子假冒的。他大叫一声:“不好,中计了!”带人快速赶了回去,那人和宝碗早已不见踪影。

妙手空空拿到宝碗后,立即交给卢无运。卢无运找人一鉴定,那碗的来历只有几十年光景,根本不是宋朝物件。卢无运觉得自己被傅家来耍了,想教训他一下,就心生一计,把那宝碗献给了张知府,称宝碗是傅家来挖古墓盗来的,他是花重金从傅家来手里买到的。张知府立即请来三名古董专家对宝碗进行鉴定,结果都说这碗不值钱。

张知府大怒,立即派人拘捕傅家来,让他交出真正的宝碗,否则就大刑伺候。傅家来连声叫屈,说大堂上那个碗就是父亲留下的传家宝。张知府不解地问:“这个茶碗不过几十年的历史,怎么能称得上是宝碗呢?”傅家来笑着解释说:“大人,您误会了!这个碗之所以被傅家称为宝贝,要世世代代传下去,不是碗本身值钱,而是碗底那几个字值钱,它教导我们龙游商帮和傅家子孙应该如何做生意。”张知府把茶碗翻过来一看,碗底果然刻有几个朱红小字:讲道义、重诚信!

张知府得知宝碗是卢无运派人偷来的,十分生气,立即传讯卢无运上堂,让他出钱烧制一万只碗,碗底都要烙上“讲道义、重诚信”这6个字,然后发给商家,让他们都要这样做生意。

卢无运一算,一万只碗烧制下来得花几千两银子,欲哭无泪,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呀!

篇2:中国历史文化故事500字

三国时期,草船借箭的故事一直受到后人的传颂,近年来,关于草船借箭的题材电影和电视剧也层出不穷。

然而真实的情况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草船借箭的主角并非诸葛亮,而是罗贯中根据曹操伐吴的事迹加以加工而成,这次,孙权才是主角。

公元2到公元2,建业成为东吴的行政中心有9年,因为孙权还没有称帝,所以“六朝古都”并不是从这年算起。但对建业的影响是深远 的,孙权在楚国金陵邑的故址石头山上筑城,名叫石头城,作为军事要塞,也就是现在清凉山一带。南京的政治、经济中心以前一直在秣陵,此后渐渐移到了现在市区位置。这9年相当于正式成为都城前的试用期,时间不算短,建业的表现又怎么样呢?

孙权在这里完成的大事件,概括起来讲就是:与曹操如谈恋爱,关系时好时坏;与刘备如离婚,渐行渐远,直至彻底交恶。当然其中有交错,与曹操翻脸的时候必定与刘备笑容迎脸,与曹操消停一会必定和刘备大打出手。就像“斗地主”一样,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与曹操的摩擦断断续续,说两次比较大的战役。

这在《三国演义》中有相似的情节,只是主角都换人了。《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角是诸葛亮,但这是作者罗贯中虚构的,故事的原型其实是孙权。

公元2,曹操为了复仇,经过几年的休整,进军濡须口(今安徽含山县内)。这在长江以西,孙权为了防守曹军建立的军事据点。曹操以张辽、臧霸为先锋,号称有40万人。但他们有心理阴影,上次赤壁之战吃的苦头大了,害怕悲剧再次上演。

张辽越走腿越软,到了半途还想撤兵回去。臧霸心里也抖豁,壮着胆子给张辽打气:曹公会安排好一切的,怎么会扔下我们不管呢?千万不要怕。第一战,曹军得胜,还攻破了孙权的江西大营,俘获了都督公孙阳。孙权得到消息后,迅速带了7万人抵抗,派甘宁成功地夜袭了曹操大营。

此后曹操大军不知道中了什么邪染上了恐惧症,如同惊弓之鸟。孙权连连挑战,曹军像是为逃避挨打躲到床下的小孩,死活不出来。

孙权大摇大摆地坐着 大船观看曹操的水军,曹军不敢出击,只能远远地乱箭齐发。孙权的船因为一面全被射中,船身倾斜,孙权命令手下很从容地把船转个方向,曹军也很配合地再次发 箭,直到另一面也射满了箭,船身得以平衡,孙权才坐着船不紧不慢地离去。

史书上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孙权坐着小船看曹军,曹操没有派人放箭。孙权为了显摆 示威,一路敲着喧天的锣鼓经过,曹军眼睁睁地看着他扬长而去。不管哪种说法,都说明孙权不仅不惧怕曹操,还占了一定的主动权。

双方相持了一个多月,曹操看到孙权的舟船器仗军伍整肃,长叹了一口气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如刘景升(死去的荆州刺史刘表)儿子,豚犬耳!”豚 是猪的意思。当时正是绵绵春雨,孙权知道曹操的北方军队不适合作战,写了一封信给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完全是嘲讽的口气,还夹了一张纸条,另写了八个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带着轻蔑和诅咒。

但曹操看了却很高兴,因为他一直想退军,就是找不到借口,这次终于找到光明正大的理由了,所以他对部下说:“孙权不欺孤。”随后看着无边的江水,带着无奈 和叹息撤兵北返,留下一个伤感的背影。

这一战,长江以西有10多万户看到东吴势强,搬迁到长江以东。此后曹操不服气,又发疯似地组织了几次进攻,但都无功 而返。孙权基本控制了合肥以南、长江以北的局势。

南宋词人辛弃疾曾写下一首借古抒怀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就是以孙权这个故事暗喻南宋朝廷的软弱,沉郁顿挫、意境高远,三问三答,引发千古兴亡之感。

生子当如孙仲谋。多少年了,这句千古之词还那么震撼人心。孙权虽然勇武比不上孙策,但是他也不可小视。

篇3:中国历史文化故事500字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立储制度是政治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很长时期实行“子贵母死”制度,即皇子一旦被立为储君,其生母必须被赐死,这项看起来很残忍的制度对北魏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立太子前,先赐死其生母。这种残忍的传位方式,史学界称之为“立子杀母”或者“子贵母死”。

开此先河的,是汉武帝;形成制度的,却是拓跋氏。汉武帝“立子杀母”,在西汉仅此一例;而拓跋氏的“子贵母死”,却在北魏沿袭成势。

在看宫廷剧的时候,大多的剧情:都是后宫的女人为了生儿子巩固地位而使出各种手段。

当然,在古代历史上的宫廷中,也是普遍存在母凭子贵的现象,后宫女儿的地位往往与是否能为皇上诞下皇子有很大的关系。若自己的儿子可以当上皇帝,自己的地位也一定可以大大提升,例如王政君、武则天、孝庄太后、慈禧等。

当然凡事也有例外,有的妃嫔却偏偏不愿意生儿子,因为诞下皇子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荣耀,有时候也会带来杀身之祸。

最先执行这个律法的是汉武帝,当年的汉武帝年迈,自知无法再管理朝政,准备立年幼的刘弗陵为皇帝,而当时刘弗陵的母后钩戈夫人还年轻气盛,汉武帝担心自己死后,钩戈夫人的势力会变强大,夺走自己的江山,使吕后的事件再次上演,于是便下令将她处死。

当时,钩戈夫人还曾苦苦哀求,但是并没有打动武帝,就这样,钩戈夫人死在了小小的刘弗陵眼前,这队刘弗陵造成了很大的心里创伤。

到了北魏时期,这样残酷的继承制度被写进了律法,如果某位妃子诞下的儿子成为了皇帝,那么这个妃子就要自杀。

从道武帝开始,凡是儿子被立为太子的妃子都被处死了,此制度一实行就实行了七代,有许多正值大好年华的女子无端死去。例如道武帝的宠妃刘氏,生了长子拓跋嗣,后来拓跋嗣被立为太子,刘氏便被杀掉了。后来,拓跋嗣因为过于想念母亲,经常悲伤不已,后来竟被道武帝赶出了皇宫。

可以说,到北魏时期,“立子母死”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这与拓跋古老的旧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当时北魏还没有确立一套父子传承的继承制度,而是以来与母亲家族的势力,即“母强子立”。

但是到了道武帝的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转变。道武帝用战争手段强硬离散了母族的部落,后来先后逼死了自己的母亲和太子的母亲。不过杀母立子的制度虽然打破了旧制度,但是也因此牺牲了许多无辜母亲的生命。

孝文帝拓跋宏的父亲信仰佛教,因此在拓跋宏五岁的时候就退位,把皇帝的位置让给了他。但是由于拓跋宏的母亲在立太子时按照制度被赐死,因此拓跋宏只能由冯太后抚养。

可想而知,冯太后对待拓跋宏非常之不好,经常体罚他,甚至有一次大冷天把拓跋宏关在黑屋子里面三天不给饭吃。后来,孝文帝的宾妃们都希望自己生孩子是个公主,而都不愿意生男孩,以免到时候儿子一旦被立为太子,自己就只有死路一条。

好在这个制度到了宣武帝元恪时得到了废除,因为宣武帝深信佛教,不忍杀生,于是便废除了“子贵母死”的制度,宣布立太子时,不需要再杀太子的母亲。

始于天赐六年(409),止于延昌元年(512),“子贵母死”在北魏沿袭七代,历经百年,见证了拓跋鲜卑的兴衰。

这一制度,是氏族社会碰撞封建专制的产物,是北魏推进制度转型的催化剂,所以,它只是一时的权宜之举。它虽然有一定合理性,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妇人干政问题。事实上,北魏出现了很多女强人,如窦太后、常太后、冯太后、高皇后、胡太后等。细细数来,这一时期的妇人干政现象,要比北魏建国前还要严重。

笔者认为,封建专制制度一日不除,妇人干政的现象就不会断绝,这也正是西汉“立子杀母”一代而终的根本原因。而那些别有用心之人,不顾制度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将其变成“妇人参与国政”的工具,这不仅违背了拓跋珪的初衷,同时也加速了北魏政权的衰败和分裂。

篇4:中国历史文化故事500字

火诞生的那刻起,福祸便相伴而生。所以,如何管理好火也成为一门古老的学科。

眼下,秋冬时节,天干物燥,是火隐患的高发季节。近来,全国各地时有大小火情发生,高压水枪、云梯、消防车等现代化消防器材各显神通。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火是怎么被约束的呢?

黄帝时,已经有掌管火事的部门。《史记》说,黄帝在安排国计民生时,明确提出要有节制地用火,还设置了专门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叫“火政”。

商朝,有几座粮仓被烧,火势不小,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记载,这也是文字出现后最早有关火灾的纪录。商朝看到火的厉害,制定了火规,对遗弃在道路上的灰烬复燃后酿成火灾的,要处以断手的刑罚。

周朝规定,仲春二月,宫廷中掌管用火的官员要在城中用木槌敲大铃,提醒大家防火。

这也是更夫喊火烛的由来——每到冬天,时近黄昏,街上就会传来一阵阵“寒冬腊月,火烛小心,水缸满满,灶仓清清”的呼喊声。周朝禁火期大多吃冷食,不让做饭。春耕了,老百姓不能饿肚子干活,所以禁火期前就得备好足够的干粮。

春秋战国时,管仲说管理好“火”是关系到国家贫富的大事之一,并提出了修定火宪的意见。那时举行仪式的人,需用左手举火把,以减少明火乱动的危险。右手捧碗随时接灰烬,以防残火落地乱溅。举火人要坐屋角,因为屋角不是活动的中心,还不准跟别人打招呼,不准讲话,不准唱歌,做到专心守职。可以说,对火的管理达到了一定高度。

汉代,水火盗贼不分家,统一由武官执金吾负责。“金吾”是两端带鎏金的铜棒,对付难管理的社会问题是很有威慑力的。《汉书》中说,西汉长安“每街一亭”,有16个街亭;东汉洛阳24街,有24个街亭。街亭和现在的派出所差不多,街亭里有大鼓,有房间,有广场,可以驻扎军警,大的可容纳几千人。东汉史学家荀悦对于火情的看法是“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防患于未然”是从这儿来的。

唐代负责火情的组织叫“武侯铺”,分布在城市、坊间,布置的消防兵从一二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在全城形成一个火情传达系统。灭火工具大多是用猪、牛、羊等动物的皮编织的袋子。据说,唐以前都是用这些简单的工具灭火。

到了宋朝,火好像不那么恣意妄为了,世界上的第一支城市消防队诞生了,组织形式很像现在的消防队。负责地方火禁等事宜的防火官叫厢使。当时开封等地火禁很严格,半夜就要灭掉一切烛火。假如有的人家后半夜烧纸,必须事先告知。灭火的兵叫防隅军,都经过严格训练,专门夜间巡逻督促居民按时熄灭油灯、蜡烛等。地势高的地方有瞭望火楼,白天黑夜不离人。一旦有火情,扑救的各支队配合密切,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纹丝不乱。

北宋仁宗时,已经有了水袋、水囊、麻搭等比较先进的灭火工具。苏东坡在杭州任通判和太守时,升级了灭火队员的配置工具,有棚索、斧、锯、火笼、火背心等灭火装备。

明朝,一些城市组建了火兵,主要是防御敌军火攻引起的火灾和防范其他火患。火兵驻扎在城中心或建筑密集、人员流动多的地方,配有水桶、藤斗、麻搭、唧筒、竹梯、斧、锯等救火器具。皇帝的东西是不能有闪失的,盛放銮驾仪仗等器物的仓库除沿护城河设置外,还建造了绝对可靠的防火隔墙。防火隔墙其实是每隔7间房屋空出的一间房,无门无窗,里面都是夯实的土,厚度达5米。

另外,居民的白壁青瓦马头墙有防火和防风双重作用;寺庙、祠堂等建筑屋脊上怪兽嘴里吐出的曲折铁舌头,防雷火的,也就是避雷针。

清朝,对于火的管理更科学了。康熙、雍正、乾隆时朝,每个防火班人数不下两百人。防火班又叫机桶处,机桶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引水灭火工具。这种国产的救火器又称“水龙”,一般放在防火班人员的宿舍里,行动时便于携带。

在不少清宫影视剧中,有些火势是很大的,让人一看就发毛。比如《孝庄秘史》中有个镜头,火光冲天,烟雾浓浓的,要是灭火的工具不先进,没准皇家园子就不保了。

同治年间,民间自发成立了消防组织“水龙局”。清代诗人吴东发看了“水龙”表演后,写下“数人并力动枢机,呼吸纵送在复右”的诗句,从中看出这个灭火工具不同寻常啊!

篇5:有趣的历史文化故事400字

清代合州有一个士子,本是个纨绔子弟,那年参加县上的初试,他自己根本未到考场,而是出钱雇了个枪手代他答卷,结果高居榜首!这厮不通文墨,贪玩厌学,在童生中是人人皆知的。故名次一公布,众人便鼓噪起来。但鼓噪归鼓噪,在随之而来的由县令亲自点名的考试中,这厮又买通县令的听差,借他之手将考卷传递给场外的枪手。四场下来,他仍名列第一!考生们料定其中必定有诈,纷纷要求县令亲自对他面试一场。

县令接受了他们的建议,首先将该生验明正身,又浑身上下搜了个遍,然后关入一间密室。接着,县令拟好题目,亲自送到他的手中。出门后,又将密室反锁,把差役随从尽数赶走。

时过半晌,县令独自进屋查验。只见该生正伏于桌前闭目凝神,双唇微动,作沉思吟哦状;再看试卷,却整洁如初,尚未下一字。问他,则答道:“一向习惯了先打腹稿。现在文章的格局已成竹在胸,只是字句还略欠斟酌,所以没有忙着下笔。”县令见他神情坦然,一副稳操胜券的样子,便出门等候,但看管得更加严密,禁绝任何人靠近密室,连茶水也不准送进。

又过了半晌,县令再次进房查看,见其早已完卷,正翘首而待。取卷细阅,觉得洋洋洒洒,辞采飞扬,内容充实,行文畅达,堪称上乘之作。县令不禁啧啧连声,大加赞赏,于是敲定他为第一,还将他的文章张贴于县衙门墙上供人阅赏。众考生见状,个个诧异万分,但因不知就里,也奈何不得。

事情过了许久,方才慢慢有风声露出来——这厮仍是借助差役作的弊!

原来,早在县令命题时,差役已将试题漏给了场外的枪手。到县令第一次进屋审视时,枪手的文章已脱稿交付差役,偷贴在了县令的背上!等县令转身出门时,这厮便随步上前将答卷揭下。县令当时不知,还当其是讲客套,起身送自己,故还推辞劝勉道:“不必过分拘礼,还是抓紧时间完卷吧!”待县令再次返回探视,他早已将文章誊于试卷之上了。

篇6:有趣的历史文化故事400字

民国时期,考大学也是学子们拼命努力的方向。本文提到几则民国大学入学考试题目,颇为有趣,也颇引人深思。

第一则是1932年清华大学的国文考试题,题目不难,但其中有一道怪题——“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据说后来只有3人答对了,他们对的是“胡适之”。“孙”对“胡”(猢狲),“行”对“适”,“者”对“之”,答案用的是时髦人物胡适的名字,十分有趣,大大出乎出题者的预料。但后来据一位考生透露,这样答其实也不是十分准确,“胡适之”的“胡”与“孙行者”的“孙”平仄不协(都是平声),最标准的答案应该是“祖冲之”(南北朝数学家)。

这道怪题的“始作俑者”是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和语言学家,时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当时人们都认为“孙行者”的标准答案就是“胡适之”,而且还都以为是陈寅恪有意为之,目的就是调侃一下胡适,其实陈寅恪拟定的标准答案是“王引之”(清代学者)和“祖冲之”。

陈寅恪如此出题肯定有他自己的道理,但社会舆论对于这种考试形式却很不理解,当时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已推行白话文10余年之久,尽管社会上坚持使用文言者还依然不少,但白话文已占据了主流地位,“对对子”在当时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已销声匿迹多年。所以人们普遍认为陈寅恪此举是有意复古开倒车,后来甚至还有人将这次考试当作笑谈,所以“对对子”这种形式没有再应用,更没有推广。

第二则是闻一多录取臧克家的故事。臧克家当年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时,国文考试有两个题目,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是“杂感”,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后来臧克家在回忆文章中说:“它是我尝尽了人生的苦味后,从中熔炼出来的哲理,也是我在政治大革命失败之后,极端苦痛而又不甘心落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痛消沉心情的结晶。”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从中看到了臧克家的内心世界,于是便判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了青岛大学。据说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其他学科成绩平平,也是唯独作文文才并茂而为主考老师所赏识。这次破格录取臧克家,可能是闻一多想起了自己的经历,多少有点惺惺相惜之意吧。

第三则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1946年的联合招生国文试题,这份试题可以说是简单至极,让人看了有不可思议之感。题目共两道:一是作文:学校与社会;二是解释成语的意义:指日可待、变本加厉、隔岸观火、息息相关。

民国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同时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那时的许多学者文人至今仍让我们怀念不已。之所以如此,这与当时那种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不无关系吧。

【有趣的历史的文化故事500字】相关文章:

1.长城历史文化故事

2.山西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3.彭城历史文化调查报告

4.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料

5.有趣动物故事

6.哲理有趣故事

7.有趣作文500字

8.风筝的历史文化作文

9.有趣哲理小故事

10.有趣的对联故事

下载word文档
《有趣的历史的文化故事5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